时间:2023-09-10 15:10: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共关系的地位,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地位问题
一、企业目标决定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一)财务管理首先要满足企业长期稳定生存下去的要求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以收抵支,也就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的货币至少等于付出的货币。如果不能以收抵支,企业就会亏损直至倒闭。企业生存的另一个条件是到期偿债,企业如果不能到期偿债,就会被法院“宣告破产”,被迫终止一切经营活动。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的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
(二)财务管理要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的经济。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要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就要不断地运用现代科技改进产品、开发新品,创造更好、更新、更受消费者喜欢的产品,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企业要发展就要投入更好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并改进技术和管理。财务管理的第二个任务是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促使企业持续发展。
(三)财务管理要实现企业获利的目的
创建企业的目的是盈利,即使资产获得超过其投资的回报。盈利不但体现了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可以概括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有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免费使用”的资金,每项资金的来源都有成本,每项资产都是投资,都要从中获得回报。财务管理就是要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实现企业获利的目的。
企业的生存、发展、获利要求开展综合管理的理财活动,以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了获利,为了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财务管理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理财活动。因此企业的目标决定财务管
理在企业各项管理中的地位。
二、正确理解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需认清的几个问题
(一)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
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是两项既有联系又有不相同的工作。在目前许多企业中,财务、会计工作都归在财务部门运作,没有明确的划分。因此使企业管理人员产生了模糊的认识。往往把财务管理误认为是做帐、出报表,提供会计资料。由于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作用认识不清楚,因而在日常经营中也就忽视了财务管理这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会计管理是一种事后的管理,是将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进行收集、整理、登录并编制有关报表,反映企业经营情况。
财务管理是一种理财活动,是对企业综合价值的管理。财务管理的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是将价值管理的观念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
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的关系是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职能。会计管理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
(二)财务管理和其他管理
在企业中除了财务管理外.还有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如生产管理、人事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等。这些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共同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但是这一系列的管理工作都必须以财务管理、价值管理的思想为指导,并将价值管理的观念始终贯穿于其他各项管理之中。我们讲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决不能片面理解为是以财务部门为中心,财务管理是以企业目标为基础,使企业的有限资源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三、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统一认识
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企业要有统一的认识。企业领导及各层管理人员以至每一位职工都要树立价值管理的思想,都要用价值的理念来推行每一项管理,来运作每一项工作。统一认识就是要求企业领导了解,企业要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目标,就要求企业上下每一位职工都能树立理财的观念.认真按照价值管理方法办事。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商场上,企业领导应该坚决克服那种凭经验办事、凭运气经营的方法,从根本上认识到财务管理的科学性、重要性,并在经营管理中充分运用财务管理的科学方法,做到低成本、高效益,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上立足。
(二)完善体制
企业要在组织机构上、管理体制上保证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在组织机构上有条件的企业都应设置总会计师。在总会计师领导下开展财务管理,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力度,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入展开。在人员设置上财务部门要配备好财务管理的专业人员,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运作。在管理体系上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衔接。企业的各项管理都要服务和服从于经营需要,都要有利于促进和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和提高经济效益,坚决避免无效益的形式主义活动。企业要在企业计划、控制、决策中建立建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确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地位的企业管理体系,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服务。
(三)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开展财务管理
把财务管理放在中心地位,企业必须配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财务管理带来了科学化管理手段。企业应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高效的企业管理及电算化软件,将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成本管理等等融合于一体,迅速客观地将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反映出来,经过分析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偏差,采取措施、调整控制、提高效益。
(四)正确运用财务分析的方法做好企业经营决策
企业的经营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效,企业要有明确的决策程序,要把决策程序制度化。企业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其他经营决策时应严格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在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严密地可行性分析和成本效益测算,在财务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平衡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慎重做好每一项决策。一旦失误企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企业多年积累的财富就会被葬送。我们现在许多国有企业的领导,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对待企业经营决策上很草率,不讲科学分析,也不研究成本效益,盲目决策、武断经营,使许多在市场上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陷人债务重重、亏损破产的境地,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为此企业领导必须要坚持运用财务分析、评价的科学方法慎重做妊企业的每一项决策。
(五)实行全面财务预算,努力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企业在通过科学决策确定经营目标后,必须制定一介能够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工作的全面计划,以监督和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和考核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工作业绩,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财务预算就是以货币形式表示财务方面的经营计划,也是使企业的资源获得最佳生产率和获利率的一种方法。当企业的经营目标确定以后,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将其分解为各级、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通过预算确定企业一定时期总目标和各级各部门的具体目标,现在市场经济情况下,企业根据市场确定了自己经营目标,就应认真切实地为实现经营目标做好企业的全面财务预算,这是企业财务管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摘 要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地勘单位先后经历了专业化改组、属地化管理、地质分开运行等改革。在不断改革探索中,地质勘查行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地勘单位开始全面的融入地方经济,参与市场的竞争。尽管经历了种种的改革,但是地勘工作依旧存在着部分机制性和体制性的障碍。特别是地勘单位对财务的精细化管理认识还不足,不能够切实的管理好预算的编制和成本的核算。本文对地勘单位财务工作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财务精细化管理措施。以此来改进我国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关键词 地勘单位 精细化 财务管理
如今,我国地勘单位既有大调、国补、省补、工勘等市场项目成分,也有着很大运行资金额度的建设项目。为了适应当今时代的新形势,也为了开辟更大的市场。我国大部分的地勘单位开始走向国际,在更广阔的环境中发展。综合而言,走国际化市场确实是一个促进发展的机会。但是,如今我国大部分的地勘单位,在财务管理的体系上依旧属于简单粗放,不能够达到国际化的标准,从而也制约了发展的潜力。因此,地勘单位必须要适应财政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对财务工作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用小成本赢得大效益。地勘单位要改变传统的观念,优化管理的手段,将财务管理融入地勘单位的生产经营中,从而稳定的提高地勘单位的总体管理水平,促进地勘单位稳步的增长经济效益。
一、地勘单位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营运资金水平不高
近些年来,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政策,许多地勘单位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在快速发展阶段中,最常遇到的企业运行问题便是资金紧张。当前,多数的地勘单位向银行融资贷款来增加资金,而部分地勘企业却有着大量的资金存于银行中,没有加以利用。一些地勘单位的资金被存货和账款所占用,不能够及时的收回账款,使得营运速度慢、资金周转不灵。地勘单位怎样才能够将现金管理进行平衡,并根据经营状况来向银行贷款,取存款投入企业营运中,都需要用一些科学合理的措施予以解决。
(二)核算成本费用水平不高
当今的地勘单位和以往时期面临的政治和经济格局大不相同,而且充满了市场竞争。科技的快速进步,使得地勘单位需要面临生产和经营中出现的大量信息。而传统的手工核算成本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于当今时代的发展。有的地勘单位引入了会计电算化,但会计电算化也仅仅只能代替手工核算,却不能够提供准确的成本费用信息。地勘单位追求企业化发展时,很多的干部只是注重选择和实施投资项目,却忽略了如何才能将内部核算成本费用的水平加以提高。
(三)不能充分的发挥财务人力资源作用
部分地勘单位的财务人力资源存在着一定的管理问题。有的单位一些财务人员一直都处于一个岗位上工作,没有轮岗制度的约束,对财务人员基本素质的提高受到了一定制约,对推进单位整体经济管理造成一定困难,也容易造成内部管理上的漏洞。例如有的国有地勘单位,除承担传统计划内地质项目以外,还开展了很多的具有商业性的勘查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既要熟悉所涉及行业的法律法规,也要懂得涉税账务处理。因此需要复合型、高素质的财务人才。但在我国地勘行业中,缺少这样的财务人才。地勘单位要加强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尽可能的发挥出财务人力资源作用。
(四)预算管理不到位
国家财政拨给地勘单位的款项,是国家根据地勘单位实际情况和事业费管理的政策进行二次切块分配。而对于国土资源、矿产资源等国家地质科考项目的拨款,是按照国土资源部和财政局的编制预算。地勘单位投资于市场中的商业地质勘查项目中,部分地勘单位主要以包干形式来进行简单成本的预算控制。多数的地勘单位却并没有成本预算控制,无法适应新形势。
二、地勘单位精细化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
企业的运行离不开营运资金。对于营运资金的管理,地勘单位要以财务管理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并且将财务管理中的现金管理视为重点管理。多数的地勘单位营运资金是矿业开发、地质勘察所得的款项。地勘单位一旦到了发展扩张阶段,就会因为缺乏资金导致营运不开。地勘单位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时,要集中调度资金使用机制,并加强收款、预存资金的管理。
地勘单位可以借助现代银行平台,系统的采用结算中心等多种的资金管理模式,让单位能够很好的控制内部资金,降低资金沉淀。对于暂时的闲置资金,要合理的选择理财,发挥闲置资金的最大效益。
(二)提高核算成本费用水平
精细化管理成本,其实是一种总揽企业全局的管理成本方法。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将成本信息合理的贯穿于企业各个环节。核算成本的精细化,能够深化地勘单位的创新和内部改革,是管理企业内部的有效措施。精细化成本管理能够细化成本管理。而随着地勘单位不断的深化和改革,需要确定好地勘单位的决策机制和预算管理机制,并完善好内部的考核成本制度。
精细化的成本管理要对企业重要财务数据进行跟踪,分析财务,向企业决策层做出相应的财务分析报告。对于财务的分析,要精细成本的核算,发现企业营运中存在问题,就要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处理。
(三)细化财务岗位的分工与设置
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人员管理。企业若要发展,便离不开人力资源的管理。而财务人员决定着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倘若地勘单位要提高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就要定期的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每一位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地勘单位财务人员的精细化管理,需要依据实际的情况来对每一位财务人员分配最适合的财务岗位。在分配财务岗位时,要注意岗位人员的互相约束和监督作用,明确每一个人的基本职责,实行量化考核制度,培养每一位财政人员的竞争意识。
结束语:地勘单位的财务工作推行精细化财务管理,即加强营运资金、核算成本费用,以及注重财务岗位的分工与设置等。通过这些科学合理的措施,可以将财务管理拓展到地勘生产经营的每一个领域,促进地勘单位总体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并稳步的增长了地勘单位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龚强.地勘单位精细化财务管理研究.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7).
企业工会是各式各类企业中所有员工利益的代表,它帮助职工切实维护合法权益,构建和谐企业,协调劳动关系等。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等方面,企业工会引导职工正确看待利益关系,为推进企业转型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何认识和巩固企业工会的地位,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项不得忽视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工会的职能与现状
在劳动关系和谐的企业中,员工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工作生活环境良好,弱势群体的利益有保证。而这样的和谐劳动关系正需要靠企业工会来确保。分析我国企业工会的职能与现状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其在企业当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企业工会具有多种职能,在不同历史阶段及不同的企业当中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工会需要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职能在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下必然由从前的政治属性为主,回归到经济和社会属性上来。其实,不管是国际社会还是在我国,工会诞生之时,其主要职能就在于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在于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及危险程度。进入到改革开放之后,着力满足日益增长的职工维护权利的需要,成为企业工会回归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职能。本世纪初,新的《工会法》颁布,企业工会自身的职能得到法律意义上的明确。工会作为企业和职工之间的桥梁,使职工能积极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团结企业上下力量为经济建设和组织和谐服务。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工会建设和工作,其全力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基层民主管理方式,鼓励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有意识有能力借助工会和法律途径,维护职工自身各种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近年来,我国工会发展突飞猛进,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某些问题甚至造成了工会职能和作用间不相匹配,阻碍了职工和企业间的正常沟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如何充分发挥有着凝心聚力作用的建设职能,有动员作用的教育职能,有疏通作用的参与职能,有协调作用的履行维护职能,是摆在企业工会面前的艰巨挑战。
二、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企业工会发挥的作用
劳动关系在本文中主要指的是: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主要在劳动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体现。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得到企业工会的充分认识和肯定,而工会就扮演着这样一个推进企业建立规范、稳定的劳动关系的重要角色。企业工会要努力朝着这个要求方向发展,切实履行各项职能,使处于弱势的职工群体权益得到保障,使资金、管理以及技术的提供者得到有效的发展进步。工会要履行好自身建设方面的多项职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潜能,不能提倡或默许“等、靠、要”的思想在职工群体中滋生蔓延,而是应该充分鼓励、参与到职工建设过程中去,带动职工形成以劳动、创新获取应得报酬及待遇的思想。可以通过组织职工开展创新和劳动竞赛,定期开好职代会等活动,切实有效地维护好职工的权利,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牢基础。企业转型中的工会要履行好教育职能,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广大职工的综合素质,从而得以使其正确面对工作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困惑。工会还要利用工作之余在职工群体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等各式各样的对健康有益的团体活动,注重职工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使职工同企业结成牢固的权利关系,提升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权利。工会要履行自身的职能,落实职工代表的各种权利和利益,签订集体合同,要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实际,努力开辟多种参与民主管理的途径和办法。规范劳动关系双方的行为,代表职工参与企业各项制度的制定,体现了劳动关系的共同决定权。保证重大事项决策都可以经过职代会讨论研究,保证在企业与职工间的地位平等、相互尊重,推动企业与职工群众协商共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达到企业与职工的和谐。工会要根据《工会法》和《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坚持签订集体合同制度,维护职工劳动就业权利。进一步突出维护职能,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同时坚持劳动争议矛盾调处机制,维护职工正当权益。促进互利双赢、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建立,缓解劳动关系中可能的矛盾和冲突。企业工会及时掌握职工群众的心态、意见和呼声,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的制度建设,加强劳动执法检查减少由于信息不畅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履行好执法责任。企业工会要尽量站在职工立场上,充分发挥职工代言人的作用,积极为职工争取最大应有的权利与利益,保障依法依规开展工会活动。
三、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地位;攻击性倾向;社会拒斥
分类号B848.6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07.005
1引言
进入大学生活后,原本高中固定班级空间的“唯一性”地位被打破,宿舍成为了学生个体间联系最密切的场所,宿舍人际关系质量与每个成员校园生活的幸福感存在紧密的关联。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与人际困扰呈显著负相关(刘天月,2013);还有证据表明,宿舍人际关系的质量低会导致个体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表现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较强的攻击性(赵茜,苏春景,2015),而攻击性倾向和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郭梅英,张玉英,2011)。在有关个体在社交圈中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社交地位(sociometric status, SMS)的概念日益被学界所重视,它是Anderson, John, Keltner和 Kring (2001)在社会经济地位的基础上提出的另一种社会地位类型,国内有些文献也将其译为社会计量地位(黄婷婷,刘莉倩,王大华,张文海,2016)。这一概念源于对儿童和青少年同伴关系及社会接纳的研究, 强调个体在与其联系最紧密的生活圈(家庭、朋友、职场等)中所处的位置, 常以受尊敬、被羡慕及拥有的影响力作为度量指标(Anderson,Kraus,Galinsky & Keltner,2012)。同时,社交地位能够强烈影响个体对权力和社会接纳的感知,而这二者又正是幸福感的重要决定因素(Baumeister & Leary,1995;Keltner,Gruenfeld & Anderson,2003)。国内外均有相关研究发现,个体的社交地位比经济地位更能显著地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黄婷婷, 刘莉倩, 王大华, 张文海, 2016; Anderson, Kraus, Galinsky & Keltner, 2012)。
虽然个体的高社交地位往往伴随着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已成为共识,但低社交关系的危害却往往被低估。迄今为止,不良的宿舍关系仍是我国高校安全最大的隐患之一,大学生宿舍舍友间的暴力冲突和刑事案件屡见报端。在多年前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案件中,导致其杀害室友和同学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在宿舍中“被人瞧不起并时常被羞辱”。由此可见,宿舍中的低社交地位很可能是引发个体攻击性的重要诱因。有一些国内外的研究提供了诸多间接的佐证:首先,国外有关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发现,较差的社交地位和高攻击性呈显著正相关(Lancelotta & Vaughn,1989; Salmivalli, Kaukiainen & Lagerspetz,2000);在校园枪击这类暴力事件中,几乎所有的行凶者在犯罪前都经历过长期严重的被同伴冷落和排斥的遭遇(Leary,Kowalski,Smith & Phillips,2003); 这些研究都从不同方面提醒人们,由于被排斥和边缘化导致的不良的人际关系很可能会诱发攻击行为并对幸福感造成损害。但是,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且有关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得到的都是间接结论,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大学生宿舍中的社交地位和其攻击性的关系。
此外,以上有关国外的研究同时表明, 社交地位和同伴交往中的接纳与排斥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且在引发攻击行为的情境中,
社会拒斥是一个重要的诱导因素,而且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小或模糊的社会拒斥操纵,也有可能引发针对除了拒斥者以外的他人的攻击行为( Buckley, Winkel & Leary, 2004; Kirkpatrick, Waugh, Valencia & Webster, 2002; Leary, Twenge & Quinlivan, 2006; Twenge, Baumeister, Tice & Stucke,2001; Twenge & Campbell,2003; Warburton, Williams & Cairns, 2006)。 这些研究都说明,社会拒斥可能会提升攻击倾向甚至导致更多的攻击行为。此外,有关于青少年社会地位的研究发现,社会地位中存在同伴接纳和受欢迎度两个维度(冯华润,2014)。而对于个体而言,社交地位是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二者密不可分。而一个拥有高社交地位的个体很可能也是被接纳并且受欢迎的,同时,被接纳或者排斥也是个体社交地位在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和具体表现之一,是能反映大学生活中个体人际状况的真实情境。因此将它纳入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将更具有实践意义。
综上,本研究还将操纵社会拒斥情景诱发个体的攻击性,以考察其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2研究一个体主观感知的宿舍社交地位与攻击性的关系
研究一拟采用梯子等级评价法启动个体的社会比较,考察个体主观感知的社交地位和攻击性的关系。
21被试
来自北京市某高校的182 名大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7份,男性57人,女性110人,平均年龄183岁。
22工具
社交地位的自评借鉴前人的梯子等级评价法(陈艳红,程刚,关雨生,张大均,2014; 黄婷婷, 刘莉倩, 王大华, 张文海, 2016; Kraus, Cté & Keltner, 2010),给被试呈现一个有10个等级的梯子,指导语为:“梯子的等级代表你在宿舍中某个方面地位的高低,梯子等级越高说明自己的地位越高。请您以舍友为参照对象,从经济地位、学习成绩水平、受尊重程度、说话份量四个方面分别评价自己就该方面在宿舍中的位置。”其中1表示“非常低”,10表示“非常高”。
攻击倾向的测量采用Buss和Perry于1992年修订编制的攻击性问卷(AQ),包含27个条目,四个维度: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采用Likert5点计分,本研究中的科隆巴赫α系数为087。
23结果
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在代表宿舍社交地位的四个维度中,只有宿舍受尊重程度(r=-021,p
同时,从表中相关可以看出,个体在“宿舍说话分量”与攻击性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而“宿舍尊重地位”仅与“言语攻击”和“敌意”两个维度显著相关。可能的原因是“尊重”一词容易引发较高的社会赞许性,而“宿舍说话分量”侧重行为的描述,更容易让被试做出真实反应。因此,“宿舍说话分量”可能是测量宿舍社交地位更有效度的指标,所谓“人微言轻”,正是低社交地位的表现。
3研究二他评的宿舍社交地位与攻击性的关系
研究一揭示了个体自我感知的宿舍社交地位与攻击性之间的显著相关,但是这一结论是基于自我报告的宿舍社交地位,研究二拟采用个体宿舍社交地位的他评数据来验证研究一结论的稳健性。
31被试
来自北京市某高校120 名大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0份,男性60人,女性60人,平均年龄2186岁。
32工具
宿舍社交地位和攻击性的测量工具同研究一。
33程序
被试受邀进入实验室,宣布指导语后让他们完成社会计量地位自评和他评问卷及攻击性问卷。宿舍社交地位和攻击性的测量基本同研究一,区别在于,第一,由于宿舍社交地位采用他评数据,因此研究二中要求被试对宿舍中每个成员的社交地位进行评价;第二,由于研究一中已经发现,“宿舍说话分量”是测量宿舍社交地位更有效的指标,因此研究二采用 “宿舍说话分量”作为社交地位的测量。
34结果
由于宿舍单位不同,故而评价对象不同,因此将每个被试对宿舍每个成员的宿舍经济地位、宿舍学习成绩地位、宿舍尊重程度和宿舍说话分量的评分进行Z分数转换。社交地位的他评数据通过矩阵转换计算得出,其算法基本思路为:先计算整个宿舍对某一成员的地位评分,然后用总评分减去该人的自评分数,即得到他评分数。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他评的宿舍社交地位(说话分量)(r=-022,p
为进一步考察宿舍社交地位对攻击性的影响,将它们作为预测变量对攻击倾向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主观感受到的宿舍说话分量(β=-030,t(166)=-204,p
这一结果印证了研究一的结论,同时也证明他评和自评的社交地位对于攻击性的影响是一致的。接下来的研究将采用自评的宿舍说话分量作为个体宿舍社交地位的指标。
4研究三社交地位影响个体攻击性的可能机制:社会拒斥的作用
研究三 中试图通过实验室实验探讨宿舍社交地位影响攻击性的可能机制。较低的地交地位意味着经历社会拒斥,因此社会拒斥可能是低社交地位引发攻击性倾向及行为的原因。该研究中,不同组别的被试经历社会拒斥的操作, 然后比较其给予同伴的辣椒数目(攻击性测量)。
41被试
从北京市某大学以宿舍为单位,招募了30个宿舍、共120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60人,女生60人,平均年龄2186岁。
42工具
宿舍社交地位的测量工具同研究一和研究二。攻击行为的测量采用的辣酱分配法(Lieberman, Solomon, Greenberg & McGregor,1999),被试填写想给其他人吃的辣椒数量,数量越多代表攻击行为越高。
43程序
实验室实验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步,要求被试以宿舍为单位完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的真实作用是通过操纵社会拒斥来引发攻击行为。分别给宿舍四个人编号①②③④,每人分别获得画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的小纸片,任务要求是在自己的纸片上添加笔画构成一个新事物,四个人画出的新事物贴在一张A4纸上组成一幅画面,尽可能使得这幅画富有创造力。
第二步,安排被试填写问卷“你为你们组完成的这幅画的创造力打多少分?请按照各组员对创造力分数贡献的大小程度进行排序。”
第三步,给予被试虚假反馈。填完之后让四个被试先在房间外等待一分钟。随后对被试逐一进行反馈。在这一步骤中,将被试随机分为社会接纳组和社会拒斥组,两组人数相等。每个被试都从主试手中得到一个信封。信封内有一张纸,写着:经评审专家评定,你们组创造力任务的成绩是()分,等级为()。根据同组互评反馈,你们组成员都认为()号在任务中的表现是最差的,也就是说,其他成员都认为是()号导致全组获得这一成绩的原因。其中,高社会拒斥组看到的空格处对应的分别是手写的一个较低的分数、较低的等级、被试自己所属编号;而低拒斥组的纸条空格处手写的是一个较高的分数、较高的等级和被试自己所属编号。接着,安排被试对自己此刻的心情愉悦程度做出评价。
第四步,进行攻击行为的测量。让同宿舍的4名被试逐一单独进入2号房间,主试拿出准备好的红色小尖椒,告诉被试:这里有一些红辣椒,你可以尝试一下辣椒的辣度,你现在想给他们每个人吃几个辣椒?让被试填写想给其他人吃的辣椒数。
44结果
首先对社会拒斥进行操作检验。以高低拒斥分组为自变量,心情愉悦程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高拒斥组的愉悦程度显著低于低拒斥组(F(1,118)=743,p=001
对高低拒斥分组下被试的攻击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发现, 和低拒斥组(M=602, SD=226)相比, 高拒斥组的被试(M=1095, SD=573)想要给予同伴更多的辣椒(t(118)=620, p
5讨论
51宿舍社交地位比社会经济地位更能有效地预测攻击性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个体的宿舍社交地位及其攻击性的关系,结果发现攻击倾向与宿舍中的社交地位(说话份量、受尊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经济地位和学习成绩的关联并不紧密。同时, 无论自评还是他评的宿舍社交地位均能够显著预测攻击性倾向。这说明在宿舍人际环境中,比起经济地位,社交地位更能预测成员的攻击性倾向。这一关系模式与前人的研究结论存在一致性(黄婷婷, 刘莉倩, 王大华, 张文海, 2016; Anderson, Kraus, Galinsky & Keltner, 2012)。这二者的研究已经揭示,尽管追求社会经济地位是人类的基本动机,然而在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方面,社交地位比社会经济地位更重要,而本研究则以“降低攻击性”作为提升幸福感的具体手段,发现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高校宿舍这样的微观群体。
52社会关系地位影响攻击性倾向的关系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宿舍社交地位与攻击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低社交地位者比高社交地位者的攻击性倾向更强,这一现象存在三种可能的机制解释。
第一是传统的多拉德-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该理论认为攻击行为的发生必先有挫折(Dollard, Miller, Doob, Mowrer & Sears, 1939)。对于低社交地位者来说,被排斥和边缘化本身就是一种能够引发攻击的挫折体验。
第二是挫折-消极情感-攻击性理论,Berkowitz (1989) 在挫折-攻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引发攻击的并非挫折事件本身,而是挫折引发的心境或情绪,后续的一些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例如,被排斥者对排斥他的人给予更负面的评价(Bourgeois & Leary,2001),在竞争性反应时任务中,为辱骂他的人设置更高分贝的惩罚性噪音,而且这种攻击性还会扩展到无辜他人(Twenge, Baumeister, Tice & Stucke, 2001 )。
第三是拒斥痛感假设,Zhou, Vohs和Baumeister ( 2009 )的研究认为,社会拒斥能够引发心理疼痛,为了缓解这种心理疼痛,个体往往采取一些相应的行为反应,攻击便是其中之一。低社会关系地位的个体通常处于被社会拒斥的状态中,不受尊重并且话语地位低,而这种被拒斥的痛感又往往会导致更高的攻击性倾向。但本研究中并未发现社交地位对拒斥情景下诱发的攻击行为存在调节作用,很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攻击行为的测量局限于实验研究中,表现出对舍友的攻击性(辣椒分配)是隐匿的,因而个体更难察觉到自身行为后果的严重性,攻击行为也将更加单纯地依靠对排斥程度的感知。
此外,杜建政和夏冰丽(2008)通过对以往有关社会排斥的文献梳理后发现,有时候社会排斥者在情绪和在社会地位上受到损害,但可能没有认识到这些损害,便无法预见他(她)的行为对他人甚至对自己的将来会有怎样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自己行为后果的预期和感知很有可能也会引发个体不同的行为反应。
53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对于所关注变量关系的探讨较为初步,尚存在诸多局限和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第一,对其他可能诱发宿舍内攻击性的因素没有进行全面测量,因而在统计中也缺乏变量控制。
第二,虽然证明宿舍社交地位和攻击性二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但因果关系的推论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主要原因在于研究以卷测量为主,且采用的攻击性问卷更偏特质性而非状态性的测量,因此方向相反的因果关系仍然有存在的可能――由于个体攻击性较强而不受欢迎,从而导致了较低的宿舍社交地位,二者还可能互为因果。
第三,研究中基本以攻击性总分作为攻击性的指标,未来可以对社交地位和攻击性各维度的关系进行更为细致的探究。
第四,从对攻击行为的干预和冲突预防的角度看,应对导致低社交地位的前因变量给予更多关注。
6结论
(1) 个体自我感知的宿舍社交地位与攻击性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
(2) 采用他评方式测量得到的个体宿舍社交地位能够负向预测攻击性倾向。
(3) 高拒斥组大学生的攻击性显著高于低拒斥组。
参考文献
陈艳红, 程刚, 关雨生, 张大均 (2014). 大学生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自尊:主观社会地位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0(6), 594-600.
杜建政, 夏冰丽(2008). 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排斥. 心理科学进展, (6), 981-986.
冯华润(2014). 青少年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地位. 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郭梅英, 张玉英 (2011). 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及非理性观念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 32(7), 803-805.
黄婷婷, 刘莉倩, 王大华, 张文海 (2016). 经济地位和计量地位:社会地位比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年龄差异.心理学报, (9), 1163-1174.
刘天月 (2013). 大学生自我概念, 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1(5), 772-774.
赵茜, 苏春景 (2015). 大学生竞争态度, 宿舍人际关系水平和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2(6), 31-36.
Anderson, C., John, O. P., Keltner, D., & Kring, A. M. (2001).Who attains social status? Effects of personality an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in social grou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1), 116-132.
Anderson, C., Kraus, M. W., Galinsky, A. D., & Keltner, D.(2012). The localladder effect: Social statu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7), 764-771.
Berkowitz, L. (1989). 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examination and reformul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6(1), 59-73.
Buss, A. H., & Perry, M. (1992). 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3), 452-459.
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1995).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3), 497-529.
Bourgeois, K. S., & Leary, M. R. (2001). Coping with rejection: Derogating those who choose us las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5(2), 101-111.
Buckley, K. E., Winkel, R. E., & Leary, M. R. (2004). Reactions to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Effects of level and sequence of relational evalu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0(1), 14-28.
Dollard, J., Miller, N. E., Doob, L. W., Mowrer, O. H., & Sears, R. R. (1939). Frustration and aggression, 52(3), 480-480.
Kirkpatrick, L. A., Waugh, C. E., Valencia, A., & Webster, G. D. (2002). The functional domain specificity of selfesteem and the differential prediction of agg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5), 756-767.
Keltner, D., Gruenfeld, D. H., & Anderson, C. (2003). Power, approach, and inhibi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10(2), 265-284.
Kraus, M. W., Cté, S., & Keltner, D. (2010). Social class, contextualism, and empathic accurac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11), 1716-1723.
Lancelotta, G. X., & Vaughn, S. (1989). Relation between types of aggression and sociometric status: Peer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1), 86-90.
Lieberman, J. D., Solomon, S., Greenberg, J., & McGregor, H. A. (1999). A hot new way to measure aggression: Hot sauce allocation. Aggressive Behavior, 25(5), 331-348.
Leary, M. R., Kowalski, R. M., Smith, L., & Phillips, S. (2003). Teasing, rejection, and violence: Case studies of the school shootings. Aggressive behavior, 29(3), 202-214.
Leary, M. R., Twenge, J. M., & Quinlivan, E. (2006). Interpersonal rejection as a determinant of anger and aggress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0(2), 111-132.
Salmivalli, C., Kaukiainen, A., & Lagerspetz, K. (2000). Aggression and sociometric status among peers: Do gender and type of aggression matter?.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1(1), 17-24.
Twenge, J. M., Baumeister, R. F., Tice, D. M., & Stucke, T. S. (2001). If you cant join them, beat them: 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on aggressive behavior.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6), 1058-1069.
Twenge, J. M., & Campbell, W. K. (2003). “Isnt it fun to get the respect that were going to deserve?” Narcissism, social rejection, and aggress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2), 261-272.
Warburton, W. A., Williams, K. D., & Cairns, D. R. (2006). When ostracism leads to aggression: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control depriv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2(2), 213-220.
Zhou, X., Vohs, K. D., & Baumeister, R. F. (2009). The symbolic power of money reminders of money alter social distress and physical pain.Psychological Science, 20(6), 700-706.
Abstract
(一)顺应信息化发展要求,提高医院工作执行力随着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在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内,不同的工作部门、不同的岗位工作人员,能在最短时间内获悉医院决策部门的各类信息及资源,特别是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可以及时获得最新资料及治疗方案、管理规范,就减去了信息传送工作当中繁琐的中间周转环节,能够保证几乎人人都能够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源,保证了医院决策更高更快的落实,有效地提高了行政工作的执行力。
(二)提高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素质医院办公自动化是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构建符合医院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医院信息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医院信息资源共享,有效挖掘和利用医院现有人才、技术和设备资源能效,不断提升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已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现今各大医院已经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入了行政决策、管理当中。医院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管理工作当中对于纸类文件的依赖,从环保角度,目前的资源正在逐步的减少,这样的管理活动也能够响应世界“节能减排,绿色生活”的号召;从行政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角度,督促职能科室人员不断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计算机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
(三)简化了行政工作程序,减轻劳动强度现今的医院自动化办公系统当中,都含有内部通讯的功能。行政工作人员在各自岗位实现通过医院局域网系统进行联系,缩短了完成任务的时间,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随着电子化、无纸化办公的普及,办公业务从繁琐的事务级水平渐渐上升到计算机辅助决策的管理级水平,精减了工作程序,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也方便了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提高了行政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更有效地保证医院“救死扶伤”服务宗旨的落实。
(四)保证决策的有效运行,突显管理工作人性化进入信息时代,行政管理必须与信息管理密切结合。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没有全面、准确的信息作支撑,就不可能有科学、有效的决策。只有充分发挥大家的意见,然后经过讨论仔细研究,最后得出能够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的决策。医院的办公自动化,能够充分利用起医院当中广大工作人员的意见,方便医院的民主化管理,还能够使得医院的决策能够被基层的工作人员所熟悉理解,加大高层与基层工作人员的沟通与联系,增强工作人员之间的工作理解,使得决策工作能够及时有效的运行。
二、自动化系统对于提高行政管理的要点
(一)注意医院的整体规划医院的办公系统也不是只有一个。如今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不同的信息发展技术所设计出的医院办公系统也不是适合所有的医院。医院应该在综合自己的发展素质和整体实力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办公系统。合适的办公系统不仅有利于医院管理工作者的管理而且还能够降低医院的财政压力。医院的办公系统一般来说,基本的要能够满足医院资深的通讯、以及的医生护士的信息管理工作,简化管理工作者的操作,以及对于纸类文件的依赖,加大对于电子版文件的使用,方便且又及时的发出通知、接受通知。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办公系统不仅能够让自己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还能够减少对于管理工作这一方面的财力支出,节省医院的资源。
(二)注意基础设施的建设电子信息技术对于硬件的基础设施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这样一来,医院就需要能够提高自己的硬件基础设施,特别的是对于办公系统防火墙这一模块的硬件基础设施。医院的办公系统当中不仅存储了医院内工作人员的基本的信息,还存储了一些重要医院日志文件,确保医院的信息得到保护,防止信息的外泄。质量不及格的硬件设施,不仅没有利于医院管理者的管理工作还加大了他们的管理难度。一旦医院的硬件设施不达标的话,很容易使得信息的中断,基层的工作人员得不到高层的通知和决策,这样的话就导致了高层的信息决策出现悬空的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医院工作瘫痪的现象,到时候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对此,医院每年也应该定期的对于全员的硬件基础设施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损害及时的将其修复。
(三)注意管理人才的培养古人做事的时候总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只有各个要求都达到了以后事情才能成功。人也是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有了一个优 秀的办公系统但是却没有会运行并且利用这个管理系统的管理者的话,那么也很难最大限度的发挥办公系统的最大功效。医院应该定时培养一批信息管理的科技人才,重视对于信息技术使用的基础培养。不仅如此,每年也应该拨出一部分的资金,支持他们学习。不时的和别的医院进行信息交流,学习别的医院的先进的管理方案。医院的管理者不可以自专独傲,需要虚心学习,不断的改善自己身上的管理能力缺陷,丰富自己的管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工作。
1 学生管理工作是民办高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办高校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传统公办高校出现了很大差别,形式独特及要求具体。确切的说民办高校比公办高校管理要严的多,这正是由于有一部分学生是高考失利,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欠佳,作为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如果按照公办高校的管理方式去管理是很难行通的,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更多的给予鼓励与关怀,才能走入他们的内心,才能给高考失利的学生以信赖,让他们从失利中走出来,挺起胸膛,面对现实,做有德之人,做有为之人。同样也要给与自我管控能力欠佳的学生更多关注与关心,恩威并重,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百折不挠的毅力,点石成金,造就真正的英才。对学生管理工作要人才,向学生管理工作要质量,不仅仅体现在人文关怀,更多的体现在制度建设和管理平台的构建上。
2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民办高校建设之初的“立校之本”
在民办高校建设之初,由于资金的短缺和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以及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资金短缺从银行贷款,承担风险的同时更促使民办教育者下大气,花大功夫发展建设,教师资源不足更要从其他优秀院校请教师来代课,硬件设施不足则加快发展建设,积极购置,给学生更好的条件,学习其他高校的管理之道,学生管理工作者更是跟班陪读,及时解决学生的各项困难,与学生交心,做学生的导师,做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稳住生源。一线的辅导员更是学校里集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集大成者。他们默默的拼搏着,奉献着,耕耘着。
3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民办高校发展建设的“动力源泉”
民办高校不仅开展教学工作,而且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民办高校的发展建设上上一个台阶,才能向高水平民办大学转型。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校园规模日益扩大,学生生源更是遍及全国各地,管理机构和教学教辅工作人员也丰富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紊而不乱。作为学生管理工作更是要求恪尽职守,服务于学校,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负责学生的评优入党,升学就业,学籍管理等各项事务,更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校园稳定,学生步入学习的正轨,保障良好的教学,促使学生成才就业,步入社会,赢得良好地口碑,使民办高校拥有不竭的发展动力和生源保障。其实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做出成绩也是对母校的无声宣传,为母校的发展赢得不断建设的空间和机遇,同时也能吸引优秀生源报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出更大的动力之源。
4 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助推剂”
摘要:通过对信息素养能力内涵的分析,指出公共图书馆教育职能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信息素养教育是公共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新主题,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3-0007-02
1信息素养与能力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主要包含有:①信息工具的运用。能熟练使用网络传播工具,及其它各种信息工具。②信息的获取。定位自身信息需求,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检索等多种方式获取需求信息,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以满足自己的学习目标的需要。③信息处理。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使用工具进行归纳、分类、鉴别、遴选、分析、综合、存储、抽象概括和表达等信息再处理。④信息生成。通过信息收集、分类、存储、改写所收集到的信息表达所需要的信息。⑤信息创造。在收集的多种信息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将所选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产生和再创新信息。⑥信息效益再发挥。能接受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正能量充分发挥。⑦协作的信息。当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交往与合作的桥梁纽带,就能够建立起融合信息、交流与协作的崭新关系。⑧信息的免疫。信息资源无穷无尽、内容纷繁复杂,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应遵守道德和法律,加强自律和调节能力,自觉抵制无用和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规范使用信息。公共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承载社会教育职能的载体,如何在公民信息素养教育上发挥作用,值得我们从业人员思考和探索。
2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之方略
21培养读者获取信息服务的能力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载体的多样化,信息散播的快速化,在客观上要求图书馆的应用技术平台覆盖面的广阔性,平台技术的兼容性。而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入应用,必然导致了图书载体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性、阅读习惯和方式的创新。所有这些无不具有要求公共图书馆加强自身“服务功力”,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鼓励馆员学习新技术的应用技能,适应工作方式的发展、变化与挑战;而读者层次的多级化,个性信息的需求纷繁复杂,也要求图书馆提供高质量服务和提供多功能的服务方式。
211信息化社会,图书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依靠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文献信息存取,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当前随着电子图书数据库、电子期刊数据库、报纸电子化内容的丰富,使得数字图书馆、数字阅读队伍日益壮大。数字图书馆数字信息的存储与信息传递,也必然催生了媒体数字信息的规范。规范、标准化的信息,更易于使用和传播,也必然导致了传统图书馆馆藏形态的变化。
因此,图书馆的信息及其存储保管、获取方式的技术也必然要具有较高的水准,更强大的兼容能力,以满足应用的需要。
212图书馆应进行各类媒体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提出自身对数据标准同一性的要求。图书馆界应在数据标准化规范的制定方面发出自己的声音,利用自己在信息传播、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固有客户群体的优势,社会认同优势,汇合数据供应商,提出、制定更贴近读者,更易于应用的数据结构标准规范,而不是受资源商的制约,被动地跟进。
22获取信息意识的培养
信息意识是人类在生产和交换的基础上,对交流、承继、学习等过程中对信息的认识、观念、主张和需求的总和, 而如何获取信息,这种意识需要后天的培养。
221信息素养渗透到每个人社会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所有的学科,公共图书馆必然通过自身服务形式、服务能力、服务工具,如:导读、馆藏书目查询、专题检索、流通借阅以及培训等,以渗透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读者信息素养。
222图书馆根据读者的社会背景,知识获取能力,和以往读者对馆藏资源的利用情况等,主动推送相关信息、知识服务,引导读者通过网络查询、数据库检索、资料快捷下载,提高读者的信息意识和操作技能。
223通过互联网络,在图书借阅、检索等环节,提供用户论坛、作者追踪、相关著作关注、建议及探讨、问答等多种技术服务手段,充分引导、开发、帮助读者群借助信息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意识的培养,诸如:读者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独立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预见性和独立性。[JP]
3重视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对公众的信息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有关公众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逐步增多,信息素养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青少年的成长关乎“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他们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在国际社会大环境的综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机构,必然承担部分社会教育的职能,因此,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教育就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在培养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同时,还要同时发展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的“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视觉素养”、“艺术素养”及“数字素养”,以期全面提高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综合素质。在这个方面,图书馆可以充分立足于电子阅览、多媒体室、网站等诸多方式与手段,辅助课堂教育。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培养获取信息意识,培养主动探究、查找新信息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②培养文化科学常识,使之能够正确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辨别,予以评估。③培养拒绝信息、掌握选择、运用信息的技能。④培养面对复杂情况,能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⑤培养有效地运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意识和观念,并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观点或信息意识。
4加强内部培训,激发读者信息意识,提高信息传播能力
41加强图书馆馆员的教育与培训
现代图书馆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和趋势:一是图书情报一体化;二是服务方式日趋技术化。而这两点目标的达成,就建立在图书馆馆员即掌握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技能和理论,而且也掌握现代信息获取和传送能力这一类与发展俱进的专业技术。馆员的现代信息获取与传播技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①培养能够运用计算机及软件系统的最新成果,开发、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并建立文献信息保障体系。通过实践学习培养成具备良好信息搜捕和检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浓缩和提炼信息能力。②培养使用现代通信技术来获取资源,并根据个体需要,应用多种方式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筛选、加工等多重处理,使之成为有序化、信息化、实用化的终极信息。客观上也要求公共图书馆界加强对用户的个性、层级化的潜在需求的研究,做出准确的信息需求判断,再从不同方位和层级灵活地选择,准确地将知识单元信息提供给用户。③为多样的单学科建设服务。发挥多学科人员优势,走专业化的学科数据库建设之路,把学科知识数据库推荐给需要的人,并结合用户专业需求自建具有实效性强、规范化的特色数据库。例如:通过读者职业分析、关注度分析、阅读爱好分析等,主动推送有可能读者需要的信息。诸如加强重点学科专业数据库、特色专题数据库与成果数据库等,吸引读者,使馆藏资源的利用率、社会效益性得到最大体现。
42利用优势,提高信息传播能力
信息素养源于文献检索,由此而形成了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主阵地的局面,这是一份宝贵而重要的使命,“中国梦”实现的基石。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面对的读者面更广,服务的人群更加庞大,对公民的信息素养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更好地担当重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421图书馆应该瞄准市场,跟踪服务,以发挥自身文献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信息量大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读者的需求。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树立 “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用户第一”的服务准则,开放馆藏各类数字信息资源。着力培养馆员的信息工具应用能力,提高文献信息数字化处理能力,数字化资源的收集、再处理和再利用能力,从容地对信息产品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从根本上提高馆员的综合素养,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422鼓励馆员进行内部学术研究和交流,形成馆内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适当倾斜分配制度,加大培训和教育工作的投入,不仅可以激发图书馆员主动进行科研的兴趣,也可以在这个工程中提高图书馆员的管理综合水平,增强业务技能。所以加强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对馆员信息素养的自我提高,增强完成信息服务的自信心,养成爱岗敬业的精神,具备服务的自豪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总之,信息素养作为公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自身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拓宽知识面,特别是要加强对新技术、新资源利用的学习,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才能在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ZK(#]贾东琴关于我国公共图书馆战略目标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8)
[2]张振华.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及提升策略研究[J]广东科技,2012(10):72-74
关键词:地勘单位;员工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Abstract: since the 1990 s,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experienced a from trough to rise, to now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meanwhile, has gone through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under the business natur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Its employees from a large number of laid-off, turned to the social demand, the relative saturation stage now. In the process of th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units and still do most business system under the mod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personnel management of the staff management already can not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so caused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appear personnel fluidity big, internal communication problem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issues, employee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Employee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D693.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 世纪90 年代到本世纪初,地勘单位处于一个地质行业的低谷期,因此许多地勘单位的人员也大量下岗或转业。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种增加的需求又相应地拉动了地勘单位的发展,地勘单位逐渐进入了行业的春天。地勘单位又开始大量的聘请专家、招聘新员工。但现在我国经济又进入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的调速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又对地勘单位的发展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目前地勘单位实行的是事业性质框架下的企业化经营,而这种体制下的地勘单位大多还实行的是人事管理模式。地勘单位的发展,人事管理的模式下的员工关系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地勘单位自身企业化的管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下的员工关系管理就成为其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地勘单位员工关系所面临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不健全,员工管理的内容不完善
我国地勘单位很多都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的是原来事业体制下的人事管理部门。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部门职能设置不科学,功能不健全,而单独设立员工关系的管理岗位就更少,而且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部分负责人不懂专业;另一方面,员工关系管理仅局限于传统的简单绩效考核、薪酬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员工管理内容,如和谐的劳资关系、规范的劳动合同、员工参与制度、有效的沟通渠道、员工信息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因此地勘单位的员工关系管理很不健全。
2. 人员流失严重,地勘单位发展不稳定
地勘单位的员工流失人员包括:一部分是新世纪后进入地勘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另一部分是地勘行业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方面是地勘单位工作环境艰苦,地勘人员长年在外跋山涉水,而且不能照顾家人;另一方面受到转企的影响,再加上地质行业的部门差异,造成工资待遇水平相对较低。再加上社会地质外部环境的变化,地勘行业人才的心理受到了强烈冲击,就造成了地质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流失,有的通过考研、考公务员离职;有的将单位作为跳板,一有机会就另谋高就;还有的由于地勘单位的体制不健全,奖惩机制不完善等原因直接转行离开单位。这些现象屡见不鲜,极大地影响了地勘单位的稳定和发展。
3 企业内部沟通不畅,影响员工的满意度。
沟通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它是基于企业经营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而客观存在的一种人心管
理和信息管理。通过一项数据显示,企业员工最为关注的因素就是沟通。因此,员工对企业状况的满意程度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沟通状况。但现实中,我国地勘单位员工沟通现状却不容乐观。地勘单位的沟通主要发生在上下级之间和同级之间,员工认为相比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沟通普遍存在障碍。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方面是因为结构原因,主要是指员工由于在组织中的地位、信息传递链、地勘单位规模等结构因素的影响而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另一方面是地勘单位未建立起合理的沟通渠道,下级对上级及地勘单位发展的建议没有合理的途径进行表达,造成员工渴望表达和认同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从而降低了员工的对单位的满意度。
二、通过加强管理改善员工关系的措施
2.1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任何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与平台之上,地勘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同样如此。一套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该包含战略、业绩管理、员工发展三大板块。战略模块主要是紧扣企业战略规划目标和企业文化的要求,做好人力资源体系的规划。业绩管理主要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以关键业绩指标(KPI)为核心,以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员工发展的核心内容则是员工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主要运用人才的引进、培训开发、生涯管理等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2.1.1注重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长久以来却是地勘单位员工管理中缺失的重要部分。地勘单位由于缺乏从战略角度对地勘单位目前以及未来业务发展情况的科学预测,往往不能在地勘单位人才现状的基础之上做出合理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要做好人力资源发展规划,首先,地勘单位要根据其发展战略、目标及地勘行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要求而需要的人力资源。还要考虑地勘单位内部达退休标准人员、不合格人员及其他人员的离职,并在此基础之上有计划地做好外部人员招聘的规划。对新招聘的人员,要根据本单位内外环境变化和发展战略引导员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要结合员工个人能力、兴趣制定有利于地勘单位和员工发展的双赢规划。
2.1.2加强项目及成员的绩效考核
业绩管理的手段就是通过绩效考核的方法,达到改善员工绩效的目的。因此绩效考核是业绩管理的主要手段。而地勘单位所从事的地质勘查、找矿活动主要采用的是矩阵型的项目团队组织形式,考核指标不便于确定。再加上地勘单位的人事管理中的弊端,因此造成了地勘单位绩效考评标准模糊、考核过程形式化等问题。
要加强地勘单位的绩效考核,可以采用KPI和AHP两种方法来对地质单位的项目团队绩效体系进行研究,用KPI把地勘单位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把部门目标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紧扣地勘单位的关键成功要素。把项目绩效分成项目团队绩效和项目成员绩效两个层次。用AHP法计算各个关键绩效指标的权重,最终得出完整的考核体系。
2.1.3 完善员工薪酬管理
薪酬是单位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是员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员工工作价值的物质表现和自身价值的有形体现。薪酬管理是在组织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员工薪酬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地勘单位目前由于绩效考核的简单化、形式化,人员余缺并存等原因造成了地勘单位过于呆板的薪酬体系,不能对员工形成激励作用、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要完善薪酬管理,首先要做好地勘单位员工的绩效考核,并以此为依据和前提来进行薪酬管理。其次,要运用适合地勘单位发展的薪酬策略,完善地勘单位的薪酬体系设计,主要表现在有计划地提高薪酬水平、科学地设计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薪酬结构,真正地做到薪酬的动态良性管理。第三,要运用非货币形式的薪酬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工作的挑战性、责任感、担当重要职位来激发员工的成就感;以弹性的工作时间、同事朋友的和谐关系、个人的成长发展促使员工获得归属感。
2.1.4加强员工的培训开发
培训是员工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组织拥有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组织开发人才、激励人才的重要途径。地勘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强、知识积累周期较长的行业,核心技术以及实践经验的传承和转化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要做好地勘单位的员工培训就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员工培训体系,培训要以地勘单位发展问题为中心,以培训获得发展所需的人才为目的来制定培训计划,要从制度、资源、运营三个层面构建培训实施平台,还要完善培训需求分析、计划制定、组织实施、以及效果评估这4个培训必经环节,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的培训体系。
2.2健全沟通渠道,利用多种沟通方式建立沟通机制
沟通渠道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类,正式渠道就是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非正式渠道就是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地勘单位在事业体制框架下,习惯于通过会议、报告、上级指示等链型方式来进行单向沟通,员工对上级和单位的建议往往碍于情面而没有表达,再加上内部的沟通渠道较少,因此地勘单位的沟通往往效果较差。
要做好地勘单位的沟通,首先要建立正式的员工建议制度,包括合理化建议制度,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设立建议邮箱,来保证员工能够通过稳定的渠道,将自己对企业的建议和意见直接传递给单位高层,而不会因为逐级传递而造成信息失真。其次,还可以通过创办地勘单位的内部刊物,或者在单位网站专门设立员工心声专栏,为员工提供一个可以表达意见、抒感的平台。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地勘单位领导有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多实行走动式的管理,主动了解员工所需,并及时与员工沟通,同时还要心胸开阔,能对员工以礼相待,鼓励员工勇于发表不同意见。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良好畅通的沟通环境,促进地勘单位的有效沟通。
2.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影响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地勘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只停留在文件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
要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总结本单位自身经营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提炼其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加强管理和培训,在原有价值观上植入与时俱进的新的企业精神和理念。第三,地勘单位要不断地通过员工培训、日常会议、管理方式等形式来强化企业的价值观,塑造优秀的地勘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成志花. 地勘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3(2):254—255
[2] 陈芳.新时期如何做好地勘单位员工培训[J].人力资源管理,2011:178
[3] 程延园.员工关系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吴慧青.如何进行员工关系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于海博.目前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演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