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5:10: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会计行业的认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职;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
教育部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在推进会计专业教学时应当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目标,依据社会的人才需求,全面打造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切实为学生尽快胜任岗位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会计技能型人才的概念及特征
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技能型人才相对于研究型、技术型人才,有如下特征:
(一)具备操作技能。技能型人才具有高超的生产技艺、技巧,在生产中担负着较高的操作任务。
(二)具有应变技能。技能型人才经验丰富,对生产操作中的技术问题得心应手,具有很强的应变技能。
(三)有持续发展的个人潜质。技能型人才适应新岗位能力强,具有从技能操作岗位向一线生产管理岗位转岗的能力。
二、当前我国中职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偏重学科建设、理论性较强,专业会计实务方面侧重于大中型企业,没有很少涉及小型民营企业,而当前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主要是各类小型企业的岗位。同时,开设的课程缺少自己的特色,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会计实训操作的教学。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首先,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仍然重视会计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中职会计教育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理论课程为主,把实践课程放在次要位置,体现不出中职特色。如:实践课程仍然从属于理论课程,还没有从理论课程体系中完全独立出来;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落后等。
(三)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训。现在的中职会计教学仍然是注重理论讲授,缺乏专业知识的深化。公共课、基础课占用学时三分之二,而会计专业课程只有三分之一。教师往往重于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下,无法培养出全面精通的会计人才。
(四)实训实践环节基础薄弱。实践环节没有完全从理论教学环节中分离出来,对实训内容和过程的安排随意,不能使学生得到应有的技能训练;对实训结果的考核也一般根据教师的主观印象,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实训设施较为简单,会计分岗的仿真模拟环境较差;校外实习基地较少,已有的实习基地也无法让学生做到真正的顶岗实习,导致会计专业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校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三、中职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应用性。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注重应用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以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创新课程体系。根据对各类企业会计岗位的调研分析,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可分为以下三块:一是知识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文化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核心理论知识,可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二是能力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实务操作技能,可开设会计电算化操作、账务处理手工模拟、成本核算、财经写作等课程;三是素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可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依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到“教、学、做”一体化。首先,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其次,渗透理财观念,培养理财能力。再次,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转变教学理念,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真正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了所需的职业技能素质,无需经过企业专业培训即可上岗,因此在校期间要加大会计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动手实训的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环境,达到顶岗工作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一是要使实训课程密切联系岗位需要,加强针对性;二是要注意与理论教学同步,作到边教学边实践。
(四)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实习管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课堂教学学不到的社会知识、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等知识的综合教育,是上岗预备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培养技能型会计人才关键的一个环节。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实践教学也不能仅限于毕业实习环节,从时间安排角度来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每学年都应该去企业实习,逐渐进入专业实习。
参考文献
[1] 穆华荣.加强会计专业课技能训练的思考[N].科海博览,2007(10).
[2] 程玉民,王维鸿.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03).
[3] 许新.把握中职特色,培养会计人才[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8).
摘要:财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会计人员是企业财务管理主体中的主体,是整个企事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关键因素。不断涌现的新理论、新业务、新规则和新方法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阐述了新形势下对会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并对如何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企业会计;素质提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会计人员面临的工作逐步复杂化、多样化,对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财会制度的变革一刻也没有停止,财会制度的改革对会计人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企业财会人员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业务水平。
一、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1.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对财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涉及账务核算、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财务评估、财务预测与计划、成本控制、业绩评价等多方面的工作。从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工作内容上看已远远超越传统意义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拓展了财务工作的空间,使财务工作由事后的反映、监督转向事前计划、过程控制、事后反映监督、分析评价的全方位管理模式,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对企业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赋予财会人员一个很大的发挥空间,使其能够充分体现聪明才智。面对现实,广大财会人员应积极应对,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企业会计制度的变革对财会人员素质提出新要求。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正在与国际接轨,会计核算改革力度较大,如2001年正式的《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条例、准则,在2007年颁布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 2006年颁布的《企业财务准则》,2009起已在各类企业中全面正式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原来会计制度相比有许多新变化,相应的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多新要求。
新的会计准则实现了会计标准实质上的转换,把许多的会计核算政策的选择权下放给了企业,对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素质之一就是职业判断能力。首先,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需要职业判断,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会计工作的发展,保证会计信息更加客观、真实、可靠,《企业会计准则》对有关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和阐述,因而增强了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例如,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的确认时必须按照资产确认的新标准,关键是要判断是否存在未来的经济效益,否则不能确认为资产。由此引出“八项资产减值准备”问题,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全面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会计人员必须为进行会计估计和职业判断积累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经验和阅历才能做到合理判断和预计。其次,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需要会计职业判断。新会计制度针对各个经济业务事项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选择哪种方法核算更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公司、企业经营情况,需要会计人员根据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做出正确合理的职业判断。再次,进行会计估计时需要会计职业判断。由于经济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不断增加。新会计制度为适应公司、企业实际情况的需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扩大了会计估计事项的范围,从而赋予了会计人员更大的职业判断时间,进行职业判断成为财会人员一项重要工作。
二、企业财务人员如何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众所周知,美国的“安然”, 中国 的“琼民源”、“银广夏”等财务造假事件都与会计人员缺少起码的职业道德有关,因此,倡导会计职业道德,加强会计职业道德 教育 ,并结合各项会计职业活动引导会计人员不断加强道德的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和职业道德品质,可以促进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2.提高会计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像通过提高公务员工作来避免执行公力时不廉洁现象一样,提高会计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能够激发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促使会计人员加强自身修养和提高业务素质,也不会因经济利益而轻易踏过道德防线,更不能轻易和法律对峙,会计人员素质会大大提高。
3.抓好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培训工作。利用讲座、研讨、经验交流等各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等基本素质,促使会计人员更新思想观念、拓宽视野,调整知识结构,加大信息的采集量。使会计人员真正成为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熟悉税务知识、计算机知识等相关知识,既了解当前国际和国内的最新实务和经验等相关知识和信息,又掌握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理财能手,而不仅仅是不懂管理记账员、报账员。
4.强化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改变目前会计监督弱化的状况,财政等执法部门应切实担负起实施财政监督的职责,加大查处、惩治违法、违规行为的力度。对违法、违规的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发现一个处理一个,追究其应负的法律、行政责任,不手软、不姑息,才能维护会计法规的严肃性,促使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准,保证会计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
5.实行会计岗位定期轮换制度。会计人员较长时间内从事某一具体的岗位工作,有其连续性和熟练性等特点,但这样做不利于会计人员全面熟悉和掌握各个岗位的业务。应定期对内部岗位分工进行轮换,使会计人员在各个不同的业务岗位上都得到实践的机会,促进相互交流,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围棋领域的“人机大战”掀起一股人工智能的浪潮,以“阿尔法狗”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战胜了韩国的围棋高手李世石,由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引人深思。很多人会觉得人工智能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始终抱以一种怀疑的态度去看待人工智能。其实不然,人工智能从上世纪40年展至今,且不说现在家家都在使用,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至少是随处可见的,比如,计算机行业、银行业、会计业等都在使用的智能处理系统,而且范围越来越广,技术越来越具有深度。在传统的会计行业中,会计核算工作从凭证到报表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但是现如今财务会计中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由财务软件来完成,大大的解放了会计中的人力。也是在去年的3月份,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对外宣布将人工智能引入会计行业,这一宣布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虽然人工智能让会计实务变得更加便捷、精准,但是传统会计行业中那些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手工记账人员将何去何从?笔者从一个会计人的角度对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会计行业进行探讨,目的是明晰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以及传统的会计人员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二、我国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应用现状和展望
(一)我国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应用现状
会计行业主要涉及的是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这三大类是有会计核算系统的主要主体。就我国来说,很多涉及会计工作主体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仅限于会计系统,而且在会计系统中一些类似于审核、判断等主观行为还是要财务人员手工进行操作。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各种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组织结构会计主体业务需求的会计软件,可以说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了。但是就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作为主要业务之一的审计业务在人工智能方面应用的稍微较少,因为对于上市公司审计业务而言,需要填制大量的审计工作底稿,包括电子版和纸质版,这些数据的录入目前还是依赖于手工。
(二)对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中应用的展望
任何一位会计人都清楚地知道,会计行业是一种具有严瑾性、及时性的行业,并且会计工作程序多,处理起来比较繁杂。所以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加班是家常便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计人员也希望有一天能有人工智能来替代这繁琐而枯燥的工作。目前已经应用的人工智能解决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比如凭证和报表的生成等等,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目前会计主体多样性的需求。比如人力资源会计,就需要一个适合企业特点的模型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和报告,此模型可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大数据的分析,从而可以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这也是有效降低成本的途径之一。这样的需求在管理会计,环境会计等众多会计的分支中都是需要的,因为现在会计的职能越来越倾向于决策,决策过程中就需要会计提供相应的资料,这些资料通过会计的手工计算和分析往往难以获取,如果人工职能可以进一步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难题就再好不过了。
三、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一)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精准性
不管是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构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在运用会计软件之后,一方面对于当日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都能及时的进行处理。因为会计人员的只需要登录系统进行相关事务的选择或者审核就可以了,期末系统会根据已经有的数据自动生成相关报表,相比较传统会计的手工填制凭证和编制报表要及时得多。另一方面,在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时,会计员手误记错账是常有的事,虽说现在的财务系统也需要手工录入一些数据,但是当录入出错时系统给予提示,所以这种情况下,大大降低了数据出错的概率,即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财务信息造假
在提高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基?A上,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中的应用还可以相对防止财务信息造假。在特定的会计核算系统下,每一位登录系统的人员都会有唯一的账号和密码,以及自己的权限,可以说分工明确,相比较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岗位相容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在中小企业里,人工智能的应用对于职能清晰划分有助于遏制信息的人为造假。但也不是说人工智能可以杜绝财务造假,因为尽管大部分工作在系统中完成,每个人只能进行自己职能范围内的操作,但是系统终归还是由人来控制的,还无法应对管理层凌驾于会计人员之上的内部操纵现象。
(三)会计行业中传统岗位需求减少
随着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传统会计岗位就不需要那么的职员了,这是显而易见的变化。会计电算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我国有所发展和普及,发展至今,已经商品化,为各种会计主体所使用,使得原本那些简单的会计记录和核算工作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相应的,这些岗位上的会计人员也就不再需要。
(四)会计信息安全性受到威胁
目前应用广泛的各种电算化核算系统,都是以电子形式对会计主体的各种财务数据进行保存,电子存储的数据保存形式有很多优点,比如保存方便,数据容量大,便于查找和使用等。另一方面,现在的系统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很容易被黑客攻击,同时目前网络的安全性也大大降低,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可能会被拦截,所以企业的财务信息就会被泄露出去,严重的话,还会造成重大商业秘密的外泄,给企业带来损失。
四、会计人员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入侵”
(一)学习会计电算化处理,跟上人工智能的步伐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如果在智能时代还停留在传统会计处理方法上,那只能被时代所淘汰,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优胜劣汰,新的技术方法已经产生,你没掌握那你就是被打败的那个,至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国家目前对于会计人员有接受继续教育的要求,会计人员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学习当前的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也可以自主的学习会计电算化的相关应用。
(二)由简单的财务会计向综合型会计人才转变
虽然人工智能时代减少传统会计岗位的需求,但是随着国家近几年来对于管理会计的发展的鼓励,各会计主体尤其是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需求增加,而目前管理会计的工作是人工智能无法完成的,因为这其中涉及大量的职业判断以及包括审计业务里也是含有很多的会计估计。所以会计人员应该在人工智能时代努力学习会计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管理会计和审计业务的内容等,掌握多方面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复合型会计人才。
(三)以积极的视角来看待人工智能
现实中有很多会计从业人员狭隘的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他们,甚至完成他们完成不了的工作,于是乎就开始说会计行业没有前景,进行转行,而不去想着提升自己的执业能力。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消极的观点是不对的,不仅不利于会计人员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会计行业的发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审计师。中国会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审计学会会员,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专家。出版专著2部、教材4部,发表专业学术文章140篇。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会计与政策,环境审计与管理。
隐性环境成本的定义直接关系到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影响到环境损害价值的核算、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甚至环境保护的进程。同时,隐性环境成本又是研究环境会计绕不过的门槛,更是环境成本会计的重点和难点。为此,需要会计人员从会计职业判断角度,以企业为出发点,通过会计政策和原则对隐性环境成本影响分析,总结隐性环境成本理论特征和基本内涵。
一、引言
会计实务中,由于存在隐性环境成本的意识不足、环境法规不完善与会计制度不健全、缺乏环境成本信息市场、隐性环境成本信息专业性强及难以理解,导致隐性环境成本至今尚没有确切的定义。随着公众环境保护的观念增强、意识提高与道德觉醒,特别是环境信息需求市场的拓宽,对隐性环境成本的确认显得尤为重要。但隐性环境成本确认又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原则等会计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在对经济业务性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身专业知识,通过分析、比较、计算等方法,客观公正地对应列入会计系统某一要素的项目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就隐性环境成本而言,在面对某些特定以及不确定的情况下,当经济事项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甚至破坏时,会计人员不仅要准确理解和深谙会计准则条文的内涵,而且要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对相关经济活动产生隐性环境成本的认知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在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对隐性环境成本是否确认作出客观判断。
基于此,本文从会计职业判断角度,以企业为例,通过对经济事项对环境影响的具体特性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提出了隐性环境成本的会计定义,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在实践中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二、会计职业判断对隐性环境成本定义影响的表现
会计职业判断角度对隐性环境成本定义的影响,概括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原则的选择与协调
当企业面临着的客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且某项经济活动存在着复杂性和多样性时,需要会计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经济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在多个会计原则之间作出选择,而如果各会计原则的选择结果存在明显道德差异,因此也需要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原则的过程中作出协调。隐性环境成本由于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确认和计量时会计原则的选择会更加复杂。比如,对于所有者而言,其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在这种前提下,股东希望会计人员按照真实性原则不将隐性环境成本加以确认;对于管理者而言,其受托于所有者,在确认隐性环境成本对自己有利益的驱动下,不愿意加大环境成本的确认并与所有者意愿一致;对于债权人而言,其目标是确保求偿权的实现,因此债权人希望企业按照谨慎性原则对隐性环境成本作出确认,以此来更加精确的判断公司的偿债能力;而对于政府而言,其希望企业以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实现环境社会责任承担,按照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确认隐性环境成本。上述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会计人员是应该选择真实性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还是其他原则,以及在选择这些原则的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主次排序,取决于会计的价值取向、行为动机和职业操守。
2.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会计处理方法也称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会计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反映和监督所采用的方法。会计处理方法包括会计确认方法、计量方法、记录方法和报告方法。由于客观经济的复杂性以及各个企业的特殊性,企业可在允许的范围内对经济活动产生的某种费用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其实,同一交易或事项的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之间本无绝对的孰优孰劣,只是适用条件不同。而现行会计准则对其只作了原则规定,缺乏对多种方法选用标准的具体规定,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及其判断水平。对于隐性环境成本而言,由于其具有一定偶然性和较高潜在性,发生和不发生取决于未来事件出现的概率,在确认时会计方法的选择则更加灵活。比如,化工企业的排污是否会造成周边社区、居民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并事前计提赔偿准备,取决于该事件发生的概率估计水平,自大到小可以分别计入预付债权、应付债务、预计债务,这其中的预计债务就是隐性环境成本。再如,由于环保法规的颁布实施,公司的法律工作人员参与环境管理活动,该活动产生了如取得许可证、控制供应链污染等费用,然而因为这些费用不能完全归类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项目,大多数企业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将其计入管理费用,但是由于这项费用是企业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所产生的,根据配比原则和明晰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项计入管理费用的环境支出就成了隐性环境成本而被不适当的有缺陷的现行会计处理方法所掩盖。
3.会计估计方面
会计估计是指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新的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出的判断。为了定期、及时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需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济业务划分为各个阶段,如年度、季度、月度,并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定期的确认、计量。会计实践中,由此对于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估计是经常出现的,而隐性环境成本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在确认隐性环境成本时则更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对其作出估计。例如,企业研究开发了一项目前市场上没有的环保设备计入环境资产,那么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后续处理的过程中是否要对该项环境资产计提折旧以及如果计提折旧,折旧的期限是多久、该项环境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是多少等等。显然不同程度的会计估计产生出的环境会计信息及其信息质量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环境投资决策。
上述会计原则的选择与协调、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计估计方法都会直接体现会计职业判断应用并对隐性环境成本定义提供基本的思想。
三、会计职业判断视角下隐性环境成本定义的例举分析
依据前文所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对隐性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居于重要地位。在此,本文以企业为例,对隐性环境成本该如何定义作进一步阐述。
【案例1】某日环境监察总队对A化工企业开展突击执法夜查,在靠近脱硫塔附近的排水口对排出的废水进行酸度测试,发现其PH值在5左右,即硫没除干净。随后,环境监察队又用仪器对除硫塔进行监测,其结果显示,该锅炉的二氧化硫排放浓度达350毫克/立方米,超标六倍。并且由于煤锅炉在运行,A企业以化验员下班为由没有对加碱做出记录,使得超标的二氧化硫直接排到大气中。据此,环境监察总队对该企业处以3万元罚款。但是,由于像A这种化工企业存在着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被罚款的金额明显小于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或治理成本,这部分的差额就应属于隐性环境成本。它是A企业应承当而未承当却推卸给社会的一种环境责任,显然是A企业通过破坏环境换来的非法或不当收益。如果基于环境法律、道德和企业公民责任,A企业财务部门应当根据上述排污量、危害程度和可能带来的损害大小,应用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确认为一项隐性环境成本发生并反映在会计系统。原因如下:
1.确认隐性环境成本符合重要性要求
我国2006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这实际是在强调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遵守重要性要求,对那些预期可能对经济决策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应单独反映或重点说明。过去,由于我国环境法规的欠完善和解决经济发展及总量上问题的需要,政府基本上间接默许了企业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谋取当前的经济利益的行为,隐性环境成本不确认,对会计利润的影响不大。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一旦污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就明显的表现出来,如上例中A企业生产化工产品可能带来的环境费用支出,应归集到环境成本项目中。否则,不确认的这些隐性环境成本也将会给企业未来带来极大压力,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造成虚增企业的收入与利润,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因此,确认明显属实的隐性环境成本并在一定的会计期间恰当地量化反映成本,将会对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产生重大影响。
2.确认隐性环境成本符合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实现的收入和已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A化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收入,并产生相应的隐性环境成本,A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当在交易成立确认收入的同时也要确认隐性环境成本,这是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原则遵循,也是正确计算损益的基础。即使我国会计会计准则还尚未出台,基于社会伦理、企业责任和会计的稳健性原则,A企业对环境问题也负有责任。并且对当下产生的隐性环境成本加以确认,也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核算的要求。
3.隐性环境成本的确认符合配比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七章费用中第三十五条规定:“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从中可以看出,某个会计期间或某个会计对象所取得的收入应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体现在因果关系上的配比和在时间上的配比。A化工企业为了取得收入,需要将生产出的化工产品卖出,因此可以理解为A化工企业为了取得收入而产生相关的隐性环境成本,所以收入和隐性环境成本存在因果关系上的配比;A企业的当期取得的交易收入来源于其当期出售的化工产品,在完成一项交易的同时,就应确认当期与之相关的交易成本、费用,而隐性环境成本就属于该项交易的相关成本,从而体现收入和成本在时间关系上的配比。
4.隐性环境成本的确认符合谨慎性的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其中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实际是在强调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遵守谨慎性要求。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受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即所谓“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确认隐性环境成本表明A化工企业会计立场和会计态度,对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环境费用损失事前作出合理的估计,将其分担到企业平时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利于减少财务风险,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完全符合谨慎性会计原则的核算要求。
【案例2】王某为A化工企业的职工,在车间实验室工作。由于A化工企业生产的化工产品对空气污染严重,企业没有配置劳动保护设施而王某又常年接触各种化工产品,以致引发严重肺病,丧失劳动能力。根据聘用合同,A企业对王某一次性赔偿30万元了断。由于王某是因为化工产品对空气污染严重而致工伤,并且金额可以可靠计量,因此,这30万元可以计入显性环境成本即通常所指的“环境成本”。但是,王某是王家的经济支柱,王某丧失劳动能力之后,王家会不会要求企业后续赔偿?例如王某肺病复发的医治费用、病变转移致其死亡或其子女的抚养费等等。假如企业通过一系列参考资料分析、合理认定后,认为对王家后续赔偿且赔偿的概率度很有可能在50%
1.确认隐性环境成本有利于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
我国目前强制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鼓励非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隐性环境成本属于环境信息的范畴,只需在财务报表上披露而不需在表内列示,在表外披露时,会计人员可以根据相关经验,大致判断出赔偿金额,这符合或有负债只在表外披露的准则。这种处理方法有利于投资者及潜在的投资者对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全面了解,以便做出正确判断。而计入“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科目则需要以明确的金额在费用发生时确认和计量并在当期表内列示,既然在王家要求后续赔偿只是难以准确估计赔付金额,会计不能直接列支到“隐性环境成本”科目,而只能作为一项重要的或有负债事项的发生,从会计报告的附注中加以详细披露。
2.确认隐性环境成本有利于企业做出最优决策
现阶段我国会计市场上对于环境信息的关注度较低,对于隐性环境成本也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因此隐性环境成本的确认在很大程度上还仅仅是管理会计而非财务会计的要求,即隐性环境成本的应用主要是企业管理者用于经营和财务决策。如上例中,由于王某旧病复发、病变转移致其死亡或其子女的抚养费所需的医药费金额可能较大,隐性环境成本可以根据预估数额从病发当期加以确认而不是等到旧病复发、病人死亡之际,这至少有利于A企业了解自己的化工产品的合理的成本成本支出,对于制订财务预算、制定产品价格、实施企业环境管理乃至战略部署有重大现实意义。
3.确认为隐性环境成本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由此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强调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企业的工伤赔偿都会作如下会计处理:“借:管理费用―福利费(或者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贷:银行存款”等,但如果这样会计处理,较难辨别出这部分的管理费用(或者营业外支出)产生缘由;而计入隐性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借:隐性环境成本―工伤赔偿费,贷:预计负债”,可以明显得反映出这笔费用的来龙去脉。为此,在目前环境会计准则欠缺的情况下,作为一种预计债务,A企业增设“隐性环境成本”等此类的环境科目来反映环境会计信息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显然这也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四、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将隐性环境成本定义为:隐性环境成本就是由企业经济活动所引致的、因客观存在的原因而未由本企业现时承担,或者企业现时应承当却难以明确计量的环境成本。正因为这种成本尚未作出货币计量,所以不能称为真正传统会计意义上的“成本”。显然,隐性环境成本必备条件是:企业经济活动所引致的环境成本。它反应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产品设计、清洁原料购进、产品结构或生产工艺改进、直至产品发运销售过程减少供应链污染和售后服务等。除此之外,隐性环境成本还必须满足下两个条件之一,即:
(1)隐性环境成本由于客观存在的各种原因而未由本企业现时承担。隐性环境成本属于成本的一种,虽然其由于种种原因而未由企业现时承担,但是对于环境的影响甚至是危害确实已经形成了,即事实上已经发生了与环境相关的成本,最终这项成本还是要内部化处理由环境责任企业承当。
(2)隐性环境成本难以能明确计量。隐性环境成本由于现阶段相关规定准则不健全,不能明确计量,但至少是对其重要性进行判断,考虑其是否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而如果可以明确计量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应必须计入显性环境成本纳入财务报告列示。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关键词]人工智能会计变革;应对策略;会计人才
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应用于会计行业,德勤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推出财务机器人,RPA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广泛运用。这一科技创新将帮助会计从业人员从许多重复性、标准化、流程化的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也催生了新型会计岗位,给会计从业人员带来新的挑战。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会计变革,究竟会带来何种变革,会计从业人员该如何应对会计变革是文章探讨的关键问题。
1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它试图通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以构建出一种新的能模拟人类意识和思维模式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知识表示与自动推理、机器学习与知识获取、自动编程与智能化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诞生、发展到集成四个阶段。人工智能应用于财务领域始于1987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表的《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简介》,后来国外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开发出相应技术与专家系统解决财会领域的分析决策工作,目前主要是运用模型化的财务管理理论,将匹配后的数据导入信息库,据以分析得出企业财务报告,形成战略经营建议。财务领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在于机器视觉和语音识别两个方向,着重模仿人类的财务操作和判断,多应用于业务收支预测、风险管控、税务优化等方面。
2人工智能技术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我国企业管理的模式注入新的理念,传统的基础会计核算工作会被财务机器人替代,会计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会计核算流程的再造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新型会计岗位人才的需求,都将推动企业会计模式的变革。
2.1人工智能实现会计数据质的飞跃
数据是会计核算的起点,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海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在数据处理系统中整合和分类;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其潜在价值,数据的质量随之提升。会计人员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利用信息自动集成技术,自动将各种会计信息记录到会计系统,避免了以往财务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于采集和录入数据信息。随后利用人工智能自动核算功能进行账务处理,智能分析系统进行一定的数据分析,避免了会计从业人员处理大量的基础核算工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预测、分析与决策工作中去,提高企业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2.2人工智能促进会计信息互联
在会计核算方面,大量企业采用PRA,其被普遍认为是业务流程自动化软件,结构化、常规化会计流程均由自动化机器人来执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动生成各项报表,及时快速,灵活准确。人工智能为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信息使用者搭建起信息共享平台,使企业与其客户、银行、税务、会计师事务所等广泛互联,实现上下游企业沟通、银企对账、网上报税等。财务智能系统通过科学的决策程序,利用会计数据和模式,以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时期进行分析,揭示隐藏在财务数据背后的价值,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大幅提高,提高企业决策效率。
2.3人工智能催生新型会计岗位
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财务人员日常主要完成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告等基础性工作。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这种日常的标准化、流程化的基础核算工作可由财务机器人完成。财务机器人高效低耗、精准可靠、快速反应的优势相较于会计工作人员日益明显。与此同时,机器人间无须回避职务职能的利害冲突,这些都降低了会计人员在单位内部运营管理的重要地位。未来财务领域对基础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大幅减少,会计人员岗位需求结构面临变革。管理会计人才是集财务会计、法律、财务管理、计算机等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并具有数据分析思维和预测思维,国家倡导的未来的管理会计师应同时是价值分析师。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分析未来,是对未来会计岗位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
3会计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应对策略
3.1提高思想认识
人工智能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是必然趋势,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将财务人员从烦琐复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会计核算职能向管理决策职能转变,同时也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财务人员应在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努力学习新技能,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研究,以顺应时展的需要。与此同时也应认识到,不论是信息化系统,还是财务机器人,仅仅起到辅助决策作用,仍由人类进行开发、使用和维护。因此会计人应审时度势、转变观念,全面认识人工智能,努力使自己成为兼具财务知识和信息系统操作能力的驾驭财务机器人的复合型人才。
3.2实现管理会计转型
2014年10月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在5年之内提升管理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会长刘红薇在2018年5月世界会计论坛上表示:管理会计已经在全球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和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财务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会计信息的标准化流程化处理,会计核算职能逐渐被财务机器人取代,这种以技术手段革新形式带来的会计职能的变化,释放出大量基础会计核算人员,他们必须综合学习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以及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向管理会计人才转型。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管理会计的视角,将数据进行分析和提炼,编制预算计划,对企业经营业务进行控制,对业绩进行评价,为企业发展和治理提供指导,以适应时代变化,成为多元化人才。
关键词:会计专业 工学结合 特色教材 实训基地 转变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83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为适应岗位的需求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学习。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体现高等性、职业性、一线性以及应用性等特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推行工学结合,在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下进行强而有力的实践性教学,以便培养适应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关于在高职会计专业中如何更好地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下将对此作出具体性的分析:
1 开发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
高职会计专业围绕着课程建设进行教材方面的改革与完善,在校企充分合作下编辑教材,能够为工学结合模式的活力作用的发挥奠定扎实的基础。详细来讲,首先,教材应以项目为导向,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要以会计职业能力的形成、会计岗位要求以及满足就业需求为导航仪,围绕着会计资格考试的相关要求和企业会计工作的现实需求进行教材内容的编写,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理念融入到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其次,在编排教材内容时,要体现出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会计岗位工作的基本特点进行每个学习任务的安排和设计,根据活动项目的特点编排,这种模式是将会计实际工作任务作为纽带,将具体化的工作项目作为载体,可以逐步地引导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不断地加强学生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再次,开发符合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不仅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充分合作,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以及学习习惯等,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了解和掌握他们最新的学习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地说出自己对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在集思广益的前提下促使新型的教材更加符合教学工作需求。
2 工学结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高职会计教学的重点就是实践性教学,校内外良好的实践基地建设能够促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具活力。具体来说,其一,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教学工作的发展实际,建立比较完备的会计实训中心,该中心要涵盖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会计基础实训室、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等,让“教、学、做”融为一体,为会计教学提供活力。其二,学校可以在和企业进行完善的沟通与协作的基础上,引企入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地点最好设立在学校内部或者附近,这样既可以对内承担学校会计方面的实践教学任务,又可以对外承接企业部分的实际记账工作,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环境中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其三,为了充分发挥出工学结合的特色,企业可以选派相应的业务骨干到学校去当兼职教师,同时学校也可以选拔优秀人才到企业进行顶岗挂职,并且开设合适的讲座或者课程,这样可以全方位地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训以及课程实训,在更大的程度上拓展学生对会计行业的了解,督促他们更好的学习。与此同时,鼓励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地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各类具有意义的课题研究,同时承担企业的记账、财务咨询等工作,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教学工作的完善提供更扎实的师资力量基础。
3 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达成共识
从总体分析来看,人们对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逐渐得到了统一,但就会计专业来说,仍然存在较大的疑虑和争议,认为会计专业实行工学结合的模式不符合会计专业发展的实际,难以真正地落实。要想改善这一不正确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领导者要主动迎接挑战,比如以科研项目和教改为载体,积极开展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研究等;第二,对高职院校管理的决策者、会计专业的管理工作者要有组织、有计划以及分层次地进行专项学习培训,在认真领会上级部门要求的前提下,不断地通过各种交流和培训措施提升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和领导水平,为工学结合模式在会计专业的顺利推进做好扎实的铺垫,同时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开展主题会议式的讨论,就教学观念和现状作出有意义的总结;第三,除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部门也要给予强而有力的支持,比如国家主管行政部门可以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多的优惠政策,为其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大环境;第四,各相关部门要默契配合,必要的时候采取强制手段,为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等提供更强大的外部支撑。
4 结束语
全国各地高职院校都顺应了时展的潮流,相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地进行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并且获得了不少卓越的成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会计专业中的推行势在必行。我们要总结更多的实践经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途径,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会计专业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成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新型企业的产生必然伴随着会计业务的更新,因此财政政策不断变更和完善,而中职会计专业的教材及教学培养目标未能及时随之更新,导致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与企业会计岗位实际业务有很大的偏差,使得中职学校毕业生具备的会计专业技能与社会企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因此,为了适应当前经济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开展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现状
1.生源状况
学校生源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文化基础相对较低。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中考分数相对较低,文化基础相对较差。②自制力普遍较弱。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也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会直接导致学习盲目。③知识理解能力欠缺。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对教学内容理解有欠缺,难以消化。
2.校方培养状况
一方面,很多教师都是高校毕业之后直接任职,极少教师有熟练的实践操作经验,从而导致会计专业实践性的薄弱;另一方面,有的学校设立了会计实训室,但侧重理论学习,实训室使用率较低,对提高学生的会计工作能力帮助较小。
3.学生就业状况
截至2016年6月,会计专业毕业生数量增加,但就业情况仍不理想,大部分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仍然很难就职本专业。针对此情况,对往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不能迅速就职会计岗位,有很大部分学生会就业会计边缘岗位,并不能很好地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同时,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规模较大、业务量较多的企业就业概率非常低。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
三、中小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
企业招聘会计专业人员时最重要的因素是专业技能水平、职业素质以及社会实践经历。其中企业最关注的职业素质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责任感、积极乐观、态度端正、团结合作以及自我W习能力。
四、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1.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
课程设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式。合理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培养对象的质量,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职业素质才是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立足点。以企业为出发点,了解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构建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课程体系。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设置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以及部分涉税会计实务等主要课程教学;同时可以在高年级开展能力拓展的会计课程。
2.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中职学校应当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各单位的财务人员数量不多,而且是企业的核心部门,学生有限,教师对学生的会计实践情况控制困难,因此学校可以模拟企业运营模式。会计专业组可以联合学校其他相关专业如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联合实训,使学生在模拟实际工作中得到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双重提高。
3.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摘 要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是应用型大学办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国内主要大学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人才市场调研,总结出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及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1.国外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1)美国:长期以来美国会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提出了会计教育目标改革的两点变化:一是会计教育的重点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区分了会计教育目标与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AECC将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重述为:“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作预备”。
(2)日本:日本高等会计教育目标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重理论、轻实务,将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于基本会计理论的学习和一般知识能力的培养。
(3)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ACCA)对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了如下阐述:一是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的态度和方法。
2.我国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通过对我国国内会计专业排名前22的高校(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发现,或多或少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1)培养目标表述较为笼统,普遍在培养目标中使用“能力强”、“素质高”等词。(2)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范围过广。(3)过于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4)忽视经济全球化所需能力的培养。
3.应用型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塑分析
本科生毕业后能否成为高级会计人才,取决于其实际工作能力、职称评定情况等,还需要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会计人才掌握一定的外语能力已成为必然要求。基于上述因素的考虑,应用型高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可表述为:主要培养中级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各项专业能力及会计拓展能力,强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具备必要的外语沟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证券、银行、保险公司及政府部门等单位的会计、财务和审计等专业工作。
二、会计人才知识结构
基于财政部对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的要求及应用型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会计人才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现分述如下:
(1)会计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原理、会计准则、会计处理及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相关知识,这是实践工作岗位的一项基本业务素质。熟悉税收法规,只有熟悉了税收法规后才能对税收有一种认知能力,便于在处理每笔会计业务的同时兼顾税收法规,通盘处理单位的经济业务。
(2)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和必要的外语知识。包括一般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及ERP系统的应用等。
(3)财经法律、法规等知识作为业务素质的支撑,提高会计人的专业鉴别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
(4)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的知识,一般会计人员都只注重了业务素质的提高,习惯用会计思维来处理人际关系,难以和单位的其他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
三、会计人才能力结构
根据中国人才热线网站上的会计人才招聘信息,选取一个月内新的一般会计、会计主管、财务经理的招聘信息各50条,对各招聘职位的能力及其他要求情况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分析表明,我国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计算机能力、工作态度及责任心的要求较高。会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也日益受到重视,而且职位越高对沟通能力的要求越高。同时,职业道德、外语能力、领导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接受新知识能力等也引起了实务界的关注,个别单位还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挑战性,从事一些非财务工作。可见,我国实务界会计人员仅具备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本科会计教育应力争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扎实的基本业务能力:会计处理、纳税申报、财务管理及分析能力。
(2)协调沟通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3)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即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4)外语沟通能力: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5)计算机能力:一般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及ERP系统操作能力和SPSS统计分析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