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5:10: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景观规划策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字:城市景观;人性化设计;生态规划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planning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y and humanity design, discusses the humanized design and planning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y related concepts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explains the humanized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principles.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humanized design; ecological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城市要想发展一定是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一定是整体的设计;所有设计和规划都应遵循“以人为本”,体会人们的最佳需要,城市形象应是“天人合一”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环境及条件揣摩的设计,是对人类活动区域和各区域空间联系的协调。城市规划能迅速地解决和协调各种类型建筑间的关系、建筑群体的整体形象,用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规划城市的未来。
1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准则和要求
生态城市景观规划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再循环的规律和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特点是维持和保护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来强化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重点在于将保护生态的理念当成一种设计方法,在做生态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应该遵守以下几个方面原则和要求:
①为大面积提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积级推动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②积极推动并使用先进的生态技术除去生活排泄物和垃圾等等。③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从根源上避免因为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要坚定不移地保护环境。综合各种因素并考虑到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长远发展的需求,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要力求做到分布合理。④使用生态理念去探讨、理解和解决矛盾,遵守大自然生态规则、再循环和自我调节规律。⑤在一切都可能的情形之下,应可能地保持原来的地理环境,把自然融入到城市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来保持原来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的情景,并进行延伸。⑥环境质量的好坏是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进行评价的,而且环境的好坏会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人性化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2.1生态城市景观规划从根本属性来看,它是属于文化艺术的范畴,它结合多种文化艺术于一体。其规划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各园林要素之间的联系。缺少文化内涵和美感的生态景观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生态园林应该也一定是美丽的。为此在保证绿量的同时,其它园林要素同等重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格、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该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艺术中,园林植物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如“石头城、鬼脸城景区的建设”,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可以在局部地区把园林植物的寓意和规律加以表达,推动植物形与神相结合的表达,服务人民。
2.2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构建是寻求各种绿地长期以来自然演化生态规律的过程。它使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技术,在创造融合大自然的生态休息娱乐空间和稳定绿地面积的基础之上,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建立健全的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崇尚生态城市的需求,是追崇城市特色的需求,更是以人为本、崇尚城市绿地复合能力的需求。
2.2.1生态绿地系统构建的内容
①目标——根据城市绿地的总体状况进行规划,统筹城市现代化建设,创立生态城市等标准,总结城市生态绿地规划的状况以及绿地利用的潜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可实施的生态绿地情形。②结构——城市生态绿地结构的关键是依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生态、景观和城市绿地自身的使用能力需求,城市生态绿地结构要和城市生态结构、景观结构严谨的结合在一起,建全城市生态绿地体系的大体结构。③布局——城市生态绿地布局的关键是依据城市的大体状况规划,要考虑到绿地性质的可变性和复合功能,强调各种绿地场景的安排和设置之时,对城市各种绿地实行场地布置,搞好绿地的规划和开放。
2.2.2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构建的原则
1、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 2、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3、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如水循环的利用,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4、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以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树种,保护和发展乡土树种。5、整体和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系来设计和管理。总而言之,生态学原则已成为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绿地容纳率指标系统作为对城市生态绿地的科学评价体系,二者侧重点不同,但核心都是控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获取最大效益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拥有高质量、高标准的自然环境,维护人类身心健康。
3、总结
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对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的评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探究城市生态绿地的生态效果和它的规划的同时,可以透彻地分析城市生态绿地的生态环境的具体涵义,在规划城市生态绿地环境时要讲原则,严格按照人性化城市生态绿地规划方法进行设计,这样就会令城市生态绿地规划更合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张梦琪.生态城市规划准则与设计问题[J].中华建设,2011,(O8).
[2]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03).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
1997,(O6).
[4]杨金凤.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中国建设教育,2007,(021).
[5]朱锡平,陈英.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财经政法资讯,
2007,(02).
[6]汪天雄.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探讨[J].中国建材资讯,2006,(O5).
[7]孙景江,王汝江.小议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6).
关键词: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城市;景观生态学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提高到从生态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广泛地借鉴、利用已有的文化成果,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景观生态学接轨势在必行。在国内外的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中,大尺度的研究集中在空间格局分析和如何规划管理上,如对农林区的研究[1-3]、对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研究[4,5]等;中小尺度的研究仍以传统的生态学为基础,包括空间格局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6-8]等;对城市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够深入,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F. L. Omsted在1863年提出的,他将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运用到城市景观规划中而形成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9,10]。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是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合理布局各景观要素的数量及空间分布,把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融为一体,使绿地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且符合生态学要求。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解决城市绿地系统研究中的问题,尤其是格局整体优化为核心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的背景研究,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从4个方面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策略研究。旨在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作出一点努力。
1 研究进展
1.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内自然斑块、现存绿地的保护、 新的公园及其他形式绿地景观的创建和绿色网络的建设等方面[11-13],主要方式包括:创造自然保护区;重建整个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公园、公共广场和自然生态系统;为大城市地区设计和管理绿色通道系统;保护和重建环境要素,如城市河流、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等;城市结构中的“绿道”与“绿线”及其生态功能研究;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自然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变得更加完美和坚固等。
1.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研究起步较晚,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多是从城市规划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而从城市景观生态学角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浙江、福建、广东、重庆等省市做了相关方面的研究[14-17]。
由此可见,我国的景观生态规划与国外相比研究面不广、研究力度不够,并且实施性较差。因此,研究如何运用城市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在进行景观生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问题分析
2.1 绿地布局缺乏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考虑
大部分城市规划是以人及其社会经济要素为中心,城市中除人以外的生命则被忽略,即城市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被抛在城市建设原则之外,导致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布局分散、生态结构脆弱、抗干扰等自然能力低下,进而导致城市绿地环境效能低下、城市自然生产潜力未能发挥。
2.2绿地规划缺乏对生态多样性的考虑
城市生物多样性指基因、物种、群落及其生态系统分异,它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直接联系,并与大气、水、岩土环境一起构成人类在城市生存的生境基础。根据群落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原理,要使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增加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目前绿地系统中的种植规划缺乏在生态学方面的考虑,在树种的选择上主要从乡土树种、适地适树来考虑,而忽略了从生态学原理选择植物,比如从发挥植物的光合效能、维持种群的稳定性、适应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
2.3绿地系统缺乏可持续的建设与管理
在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中,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建设现象,且愈演愈烈。比如一些城市进行较大规模的大树移植,不仅成本高、成活率低,而且必将对移植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且,对绿地系统的后续管理工作跟不上,也造成了绿地系统建设快、破坏更快的局面,不利于绿地系统的长期使用和可持续发展。
3 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策略
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有别于自然植被景观,自然植被景观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或干扰程度轻,它仍然保持着自身的原始性和物种多样性[18],所以对自然植被景观规划以严格的生态保护为前提;而城市绿地系统中人为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构建人类与环境相协调的共生体系是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的根本目标。
3.1根据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合理布局城市绿地
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要合理分布不同等级的斑块,并利用廊道加以连通,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最大的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
3.1.1斑块。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广场、居住区等。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在设置生态绿地位置时要从景观整体格局出发,注意在关键性的局部和连接点即景观生态战略点开辟绿地斑块,以保证整个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效应[19];城市块状绿地不仅要数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匀,大、小斑块相结合[20],合理调整各类园林块状绿地的位置、数量、尺度等,更好地发挥块状绿地的功能;修建不同类型、具有不同功能的公园、小游园,加强对居住小区的绿化;根据景观的集中和分散格局规划,集中使用土地,保证城郊风景区、森林等大型斑块不被破坏,在建成区保留一些自然植被,达到生态绿地空间配置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目的。
3.1.2廊道。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廊道一般指各类江、湖、河岸绿带和道路绿化用地、防护林带等,可以调节小气候,起到分割、屏障和连通的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能有机地联结不同地域,消除热岛效应、防止寒风的侵袭,因此应加强城市绿廊和块状绿地的连接度,使绿色廊道形成网状分布。廊道要有一定的宽度才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在规划郊区绿地系统时,根据立地条件设置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农田防护林联结成网络系统;在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要在居住区、组团之间设置隔离带。此外,城市除沿河设置绿廊外,还应沿道路规划一定宽度、不同形态的植被带,建立复层绿化廊道可以改善道路环境、塑造多元的道路景观,还可以把城市各绿色斑块连接起来。
3.1.3基质。基质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通过提高各类绿地的品质和连接度,合理调整块状绿地、绿带与基质的空间布局,促进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并借助绿廊将城市内部绿地与郊区自然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城市空气与外界的交流、缓解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而且可以达到保护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效果。
3.2根据景观异质性理论,构建稳定的绿地系统
景观异质性理论是指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研究表明,景观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类型也越多,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就越强,生态系统因而就更加稳定。因此景观异质性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利用立地条件的异质性,可以创造多样化的景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塑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绿地形式,以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景观异质性,从而增加城市绿地系统网络的稳定性。
3.3根据景观变化原理,对绿地系统适度干扰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变化首先与干扰有关。干扰是一种明显改变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过程的事件。研究表明,在无干扰条件下,景观的水平结构逐渐向均质性发展,中度干扰将迅速增加异质性,严重干扰则可能增加或减少异质性。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 [21],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采取适度干扰,从城市外引进能量、物质和信息,通过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格局,使其生产的物质、能量、氧气最大程度地接近城市所消耗的量,以期达到城市绿地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但是,要谨慎引入外来物种,充分研究分析当地的生态特点,对外来物种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实验,避免生态灾难的发生,比如类似水葫芦、紫茎泽兰等的入侵事件。
3.4 根据生物多样性原理,加强绿地系统的管理
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积极影响。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种植规划中,要注重根据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配置,尽量保持植物种类的多样性,避免单一化,研究分析乡土植物群落特点,建立合理的复合人工植物群落。
在植物配置方面,不但要从功能和景观效果方面考虑,更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做到适地适树,以多种混交为宜;通过合理配置乔、灌、草以及攀援、垂蔓、地被植物等,形成稳定的多层混合立体植物群落,不仅体现出生物的多样性,而且呈现出丰富的景观层次,有利于增强城市绿化率,维持绿地系统的稳定性。
要维持城市绿地系统的长期使用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良好的养护管理。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植物配置属于人工植物群落,在建立之初比较脆弱,加上人为干扰频繁,植物生长环境受限等因素,需要养护工作根据不同绿地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养护手段,并注意和市民的交流沟通。
4 结论
面对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把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势在必行。可以根据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的理论,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最大生态效益;根据景观异质性理论,强调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绿地形式的广泛共存,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稳定性;根据景观变化原理,采取适度干扰的法则,积极从城市外引进能量、物质、信息,同时要谨慎引入外来物种;根据生物多样性原理,在种植规划方面建立合理的复合人工植物群落,并且加强绿地系统的养护和管理。这样才能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把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融为一体,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景观的环境质量。
(收稿:2013-11-13)
参考文献:
[1] Chengqing Yin, Ming Zhao, Weigen Jin. A multi-pond system as a Protective zo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lakes in Cina[J]. Hydrobiologia,1993,(251): 321-329.
[2] Satoshi Y, Daishu A, Noboru M, etal. Study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using natural land system[J]. Bull Univ Osaka Prefser B,1996,(48):99-107.
[3] Masa-ake M, Nobucazu N. Riparian landscape change over a period of 46 years, on the Azusa River in Central Japa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7,(37): 37-43.
[4] Baskent E. Controlling spatial structure of forested landscapes: a case study towards landscape management[J]. Landscape Ecology,1999,(14): 53-97.
[5] Robert E. Temporal Patterns of ecosystem Processes on simulated landscape in Glacier National Park, Montana, USA[J]. Landscape Ecology,1999,(14): 311-329.
[6] Robert B. Biodiversity dynamics: from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ecology approaches to a landscape ecology Point of view[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1): 89-98.
[7] Thomas J, Michael B, Geneva W. Landscape analysis of Plant diversity[J]. Landscape Ecology, 1997,(12): 155-170.
[8] David E. Scale-dependent habitat use in three species of Prairie wetland birds[J]. Landscape Ecology, 1999,14: 267-276.
[9] 陈涛.试论生态规划[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1,4(2): 131-135.
[10]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25(1): 59-65.
[11]肖笃宁,李秀珍.国外城市景观生态学发展的新动向[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3:8-29.
[12]Richard T, Forman T. Land Mosca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3]Thompson C. Urban open space in the 21st centur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 59-72.
[14]孙鹏.城镇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D].杭州: 浙江农林大学,2012.
[15]黄庆生.永安市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16]祁新华,陈烈,梁萦,等.湛江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战略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3).
[17]张锡娟.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D].重庆: 西南农业大学,2005.
[18]王保忠,王彩霞,何平,等.城市绿地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4,(2): 62-68.
[19]任海,邬建国,彭少麟等.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3):455-458.
[20]豆俊峰.重庆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建设[J].重庆建筑人学学报,2002,24(4): 7-101.
关键词:地域文化;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水利风景区是属于旅游景区近年新增的一种类型。很多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规划模式,表现出很大的雷同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合理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地理环境及气候类型丰富而齐全,这决定了各地的水利风景区景观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必然要反映到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来,从而形成种种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景区中如游客中心,水工建筑等建筑的选址、朝向、建筑风格、植物的选址配置,地形坡度及其景区景观营造都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有着万千变化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呈现的景象本身就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象: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无垠的沙漠、宽广无际的草原、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等。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以景区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双重身份来感受水利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些自然环境因子不仅可作为我们规划设计中借用、强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且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也是景区规划设计的限制因素或规划设计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融入与景区的规划建设之中,结合地形地貌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如草原的滑草运动,赛马运动,沙漠的越野运动。
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树种资源
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投资少、抗性好、绿化效果好、适生于当地环境等优势倍受重视。在水利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充分使用乡土植物不仅能够有利用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武汉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济南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长沙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杜鹃花等,都是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这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最为明显,因为此类水利风景区与城市的联系最为密切,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保护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历史积淀,常常以各种形式显现于水利风景区景观中,如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它伴随了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见证了整个城市兴衰演变的历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含有的古堤坝、古亭、古桥梁、古寺庙等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所以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时,应尽力将这些历史构筑保留下来,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历史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
在水利风景区中,有些景点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或记载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随笔散文中,或仅仅是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是体现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时,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消失或遭到破坏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场景,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评估,以展现水利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5.地域文化与景区旅游的融合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经过多年的不断演化,因为自然环境、气候、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等的不同,总会形成一些本民族或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集体性与地域性,如泼水节、放河灯、赛龙舟、游灯、地方戏曲等。在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应将此类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与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规划相融合,规划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同时利用当地特殊的手工艺,开发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为这些民俗活动和手工艺等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
社会经济活动的各行各业对企业管理分析和评价的广泛应用,关于它的作用和重要性,学术界也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具有广泛的管理职能的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作为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组织承担的各种风险,它通过科学地对组织内外部的业务活动进行确定、评估、衡量、监控,辅助组织采取经济有效的应对策略,使组织趋利避害,高效地完成预期目标。
一、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及其主要内容
由于企业参与工程项目各方的擅长领域不同,对规范化管理的承受能力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在某种条件下,规范化管理转移者和规范化管理接受者通过优势互补,会出现双赢局面;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规范化管理接受方所面临的规范化管理可能没有清楚意识到,盲目地规范化管理转移可能使规范化管理显著增加。实施转移规范化管理策略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规范化管理转移应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约投资;二是争取双赢或多赢局面,尽可能地让每一个规范化管理承担者都能获得相应的一定的收益,分到一杯羹;三是对于具体的规范化管理,遵循哪个实力最强、规范化管理经验最丰富、规范化管理能力最强就转移给哪个,也可以通过工程发包和分包、工程的保险与担保来实现。
1.企业形象规范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产品物美价廉,信誉好,市场占有率高。包括市场调查、分析、预测、决策、计划、促销、谈判、报价、投标、签约、发运、结算、服务等各项对外活动,在依法经营的条件下,进行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
2.人的行为规范化管理主要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心情舒畅,发挥创造性。包括组织、结构、定编、定员、定额、文化、专业、品德、责任纪律、操作、奖励、工资、荣誉等各项工作活动的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
3.物(含能源)的流程规范化管理主要是物尽其用,减少损耗浪费,合理储备,提高物资的利用率。包括供应物资、计划、定额、选点、比价、采购、检验、入库、储备、保管、发出、回收、建账等各项物资供应的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
二、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战略管理与和谐关系。按照企业战略管理的客观规律的反映,事先定义制度和操作标准,形成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作业流程,再以这个作业流程为指导,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工程项目活动,从而达到避开或错开不必要的风险,使损失消除或降低,比如企业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规划、监督检查制度等。
2.财务管理风险。风险转移,并不是损人不利己的风险转嫁行为,而是借用合同等手段,寻找那些完全可以化解、消化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将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一部分结果交付与他们承担,如何应对财务风险的权利也给予他们,财务风险责任也同时转移给它们。财务风险转移只是将风险转移给原意承担风险的另一方来承担,并不会减少风险的危害程度。这种手段不能被认为是损人利己、有损商业道德的行为,由于参与企业各方的擅长领域不同,对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在某种条件下,财务风险转移者和风险接受者通过优势互补,会出现双赢局面;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财务风险接受方所面临的风险可能没有清楚意识到,盲目地财务风险转移可能使风险显著增加。
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化。随着企业文化建设和运维工作的深入,其业务需求不断变化,企业业务与电子商务系统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信息技术对企业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成为重要的支撑,就需要不断的规范运维管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以及标准规范化需要长期的改进和磨合,只有保持持续的改进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规范化管理体系与管理机制。
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机制、管理机构(人员)、技术与服务标准、管理制度。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包括:风险管理机制;成本可控性管理机制;外包商的评价考核机制;外包商的退出机制;外包商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外包商的资格准入制度;外包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的参与机制;重大及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外包管理监督机制等。
三、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的策略分析
1.质量管理与标准化。质量管理与标准化反映的是企业通过生产经营过程的规范化来实现其质量的要求。我们通过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情况、质量管理机构与制度的健全程度两个方面来分析。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情况企业是否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它在生产过程的规范性。企业质量管理机构与制度的健全程度较高。
2.建立和培育一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个大规模的企业必须有一支政治好、能力强、精力旺的人才队伍为支撑。在规模企业组建之初,企业经营者选好人、用好人至关重要。
3.运用科技创新和现代化管理搞好企业发展计划和规划。“善谋者,谋势,不善谋者,谋子”,初组建的规模企业计划和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可以借鉴学习某些成功运作的规模企业承包经验,同时,更要开展本地实际情况调研,深入一线、了解企业结构、经营状况、客户的需要和感受,了解每个经营环节状况,通过深入而细致的调研,作出对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当前和今后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制订企业短期调整计划和长期发展规划,让初组建规模企业有清晰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王传庆:浅谈加强子公司财务规范化管理[J].山东煤炭科技,2009.12:115-120.
关键词:预算管理;困境;改进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预算管理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逐渐变成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大环境对企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企业预算管理规划所面临的困境
(一)企业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对预算编制形成宏观认识,往往将预算管理和预算编制混为一谈,没有认识到预算编制的统筹管理作用,导致预算编制无法发挥预期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企业的工作进度要求较高,有时候预算编制人员为了尽快完成工作,会在没有全面收集财务信息的前提下进行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所得到的预算编制内容不规范,缺乏科学性;其二,有时候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资金,企业下属部门可能会随意提高预算编制,而上级部门又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审查,这样很有可能导致预算结余,不利于企业资金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其三,现阶段,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编制改变的随意性还是相对较大的,这种现象不利于预算编制的规范性管理。
(二)企业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预算管理的整体质量,现阶段,企业的预算执行质量还是相对较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企业的预算执行审批制度不健全,部分经济收支活动并未按照预算编制方案进行,某些部门脱离预算编制方案的监管,私自动用预算资金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预算执行的刚性明显较差;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应用于预算执行管理过程中,预算执行监管相对来说较为宽松,缺乏系统化、全面化的实时管理,很容易出现预算执行管理漏洞。
(三)企业预算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考核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大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一方面,部分企业并没有构建规范化的企业预算系统考核体系,不能对预算管理方案下的企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合理地评估,这样很难为下一阶段的预算管理提供必要的建议,不容易发现管理中的漏洞;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不足,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就会造成企业超预算,这样的话如果直接下发给员工就会对公司的预算造成影响,但是这部分资金是员工该有的,所以企业往往会通过奖金的形式下发给企业员工。久而久之,这种现状就会对企业激励系统的构建造成影响。
(四)外界经济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预算管理体制不仅受到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现阶段,我国逐渐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减缓,统计分析表明,企业很难在现有的经济发展环境条件下取得预期的营收效益,经济新常态的社会背景是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的主要因素。但现阶段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制约性,盲目地设置预算管理总目标,这样不利于企业预算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另外,近些年来,我国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增加,企业要想保证薪酬的竞争力,必须不断加大人力资源预算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升也是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现阶段企业还是普遍采用传统的人力资源成本预算管理模式,不利于人才管理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预算管理规划的改进策略
(一)规范化企业预算编制
想要提升企业的预算管理整体水平,首先要规范化预算编制,提出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案。其一,企业要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的准备工作。首先,预算管理人员要对上年度各部门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分析各项经济收支的执行和落实情况,为下一年度的经济活动预算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其次,预算管理人员要对企业的资产现状和资源分配情况进行彻底地清查,并对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进行详细地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预算管理总目标;其二,在确定了预算管理总目标的前提下,要明确各项经济收支项目,归入总体预算编制表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专项工程要进行单独预算编制,这样才能确保专项工程根据年度预算而得到实现;其三,一旦确立了企业的年度预算编制,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进行改变的,如果确实因为外界不可控因素的改变而需要进行变化,也需要在严格的审批制度监管下进行。
(二)构建刚性的预算执行体系
预算执行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构建刚性的预算执行体系十分必要。首先,企业管理人员要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分配情况了如指掌,然后根据预算方案进行统筹分配,通过最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而促进预算管理总目标的实现;其次,企业要根据预算管理总目标层层分解,确定了预算执行方案后,一定要将预算执行方案下放到各个部门或部门负责人;最后,在将各项预算执行方案责任到人的基础上,企业还要有效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预算执行监管网络,在进行各项执行活动后要及时根据要求及时在监管系统中进行登记和结果反馈。通过预算执行实时监控,一方面可以给预算管理总负责人提供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为下一阶段的预算执行方案制定提供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实时监控可以对预算执行工作进行约束,真正确保各项预算执行工作落实到位。
(三)构建科学的预算考核体系
构建科学的预算考核体系是提升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现阶段企业的预算考核现状,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一方面,在某一阶段的预算执行工作完成之后,企业预算考核人员一定要对该阶段的预算管理系统进行考评,主要是对该阶段企业的经营效益变化情况进行考评,并分析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之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及时调整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预算管理整体考核时,一定要建立科学的定量评价指标,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对考核结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某一阶段的预算执行工作完成之后,企业预算考核人员也要对该阶段预算执行者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以此达到对预算执行人员的约束和监管作用。在对执行者的考核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作用,要注重执行“过程”,不能仅仅以“结果”作为唯一考核标准。
(四)构建与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系
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肯定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构建预算管理体系时,一定要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企业想要快速发展,必须注重预算管理体系改革。可以适当实行中期预算规划,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通过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不仅可以确保企业各年度预算管理系统的连续性,还有助于提升预算管理体系的前瞻性,对于提升预算管理质量十分必要。另外,近些年来我国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调,企业要不断加大人力资源成本预算,确保企业人才管理战略目标的实现,只有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才能按照预期目标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策略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企业要不断规范预算编制体系,确保预算编制方案的科学性;其次,企业应该建立刚性的预算执行制度,确保预算编制落实到位;最后,企业还要注重预算考核,完善预算管理约束和激励体系。另外,企业还应该结合外界经济发展大环境进行预算管理体系的调整,制定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姜蕾.谈企业预算管理困境与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4,22:78-79.
[2]唐华.突破企业预算管理困境的几大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5,03:111.
[3]黄锦亮.企业预算管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4]郭成华.我国企业预算管理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对策[J].时代金融,2013,29:208+211.
关键词:城乡环境保护;两型社会;策略
中图分类号: DF4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城乡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对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探索编制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对我国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11年12月实施,在《规划》第八部分的“完善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对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探索编制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为了落实这一规划,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在201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出台指导意见和编制技术指南。
1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载体,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蓝本,要想最终实现两型社会目标,就必须追溯到源头,对城乡总体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城乡建设快速推进给城乡环境带来了一系列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市热导等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已逐步弥盖了城乡建设的正面效应刘世超,成为制约城市自身健康发展的瓶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农业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城市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不仅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既体现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要满足居民对于生存环境的需求。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指向标,将被纳入城乡发展的规划之中,并作为评判的标准。
2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规划策略
我国的城乡发展战略,从长远规划,主要体现在“四位一体”,即城乡的发展、城乡的建设、国土资源的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综合考量诸多因素,以其作为战略指导方针的依据。
2.1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环境的保护已经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提上政府处理日程。针对目前的现象以及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经全国人代会的表决,制定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它涵盖了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以及针对不同领域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环境保护法》需落实在国家政府的相应管理部门,由中央进行统一决策和规划。其次,《环境保护法》也需要落实到地方政府的相应管理部门,并且根据不同的行政机构进行相适应的调整,期间还包括考量当地的自然状态以及未来环境发展趋势。最后,环境的保护不仅是需要理论方针的指导,同时也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处理现实状况的环境问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良好环境的保护,其二是环境污染的治理。
2.2 建立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执业制度
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理念上的认识,观念上的改变以及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同时需要总体的规划以及制度性的保障,需要集体的力量。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和方法,再结合我国相关部门成功的经验,制定适合现阶段的我国城乡环境保护的编制职业制度。一旦确立,将从职责部门的角度进行更好的管理,同时也能够不断的完善我国的环保编制职业制度。
2.3 出台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法及技术指导
环境的保护一方面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同时也需要技术上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辩证关系,且同等重要。所以,既需要出台相应的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法,同时也需要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主要包括“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农村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标准”、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一方面可以完善我国城乡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为城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技术的推广以及技术服务开通了良好的渠道。
2.4 建立城乡环境保护实施方式
环境的保护既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以及防护,同时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如果监管不到位,那么环保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监管的方式以及监管的措施不当,也会产生相应的障碍。所以,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需要全局性把握。既有政府部门的强有力支持,同时需要完善环境的评测管理。进行效果评估是首先需要同级的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检测、鉴定,之后通过上级的检测部门审核,最后达到理想的环境保护管理。
2.5 制定城乡环境保护考核体系
城乡环境保护的考核不是单一层面的分析和评估,而自然环境是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环境的检测不仅是某刻的静态检测,同时需要对其发展进行评估。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城乡环境保护考核的体系。主要分为3大类:其一是环境质量的考核,主要是考核空气质量、水质质量以及噪声质量。其二是环境建设的考核,包括城市绿化建设的评估、污染物的治理以及清理工作、汽车尾气排放的监管、工业生产的废物处理、清洁能源的利用以及开发,同时还包括特殊危险物品的安防和处理。其三是环境管理的考核,包括具体环境保护措施的应用,以及相应的审核。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可以更好的保护城乡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都沁军;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及策略[J];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06期
【关键词】园林规划;现状;策略
引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大,景观园林的建设工作变得尤为重要。现在的景观园林的时空跨度特别大,项目和种类特别多,目标也越来越大众化,参与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形形的人都有,在设计理念上更加考虑节约环保。
一、我国城市园林规划的意义
我国的城市园林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能够改善城市的环境,园林规划为城市增加了很多美丽的植物,这些植物既能提高视觉上的美感,又能吸附灰尘和雾霾,改善城市环境;二是促进经济的发展,美丽的环境为城市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经济的发展又带动城市园林的建设,环境与经济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三是提升城市的形象,城市园林的绿化除了增加城市植被,还有一些能够代表城市的文化建筑、民俗景观,使城市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形成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
二、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景观园林设计规划工作尚未发展成熟,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1.固步自封的设计理念。
在我国,景观园林的设计在近展遭遇了严重退步,在世界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大多数设计者被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所影响,设计作品几乎完全照搬西方景观园林,毫无特色,另一方面又过分复古守旧,几乎完全复刻我国古代的景观园林,缺乏创新意识,无法让人感受到设计师的匠心独运。
2.被遗忘的生态效益。
设计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景观园林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了园林的装饰性,而忽略了其实用性。景观园林不仅仅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能通过植物配置、湿地建设等对生境起到积极作用,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然而目前设计师们在规划设计园林时,往往只注重了视觉效果,注重美学价值,不能很好地利用其生态价值,难以与本地的固有生物相结合,不具备地域特点。
3.不合理的植物配置。
一部分景观园林的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时,往往忽略了植物配置的合理性,在设计规划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地的土壤环境以及气候的影响,不是选择本地优势树种,而是奉行价值至上,导致了大量资源的浪费,更使得本地特色不明显,降低了景观园林的独特性。此外,设计者没有充分利用植物多样性,不能对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进行合理配置,造成物种单一,层次不明,美学价值也大打折扣。
4.重复单一的规划设计。
近年来,我国景观园林的被重复、被复制现象日趋严重,大量具备地域特色的园林被复制,不仅弱化了其鲜明的地域特色,还是对设计者创作热情的打击,这些被移植的园林,并不能展现出移植地的人文精神。此外,大部分的设计师们都只会按部就班,继承了我国优秀园林的造景手法,却不能深入研究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些现象对于科学合理地对城市景观园林进行规划设计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
三、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问题的应对策略
传统的园林建造技术已远远难以满足现代人们的需要,在建造具有新意的建筑的同时又要考虑其景色的美观性,既要保留传统园林建筑中所蕴含的诗情画意,又要保持青山绿水的特色,给现代的景观园林建筑提出了极大挑战。
1.树立新的设计理念。
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相关需求,笔者试将景观园林设计的理念定位为以下三个层面:游览休憩、景观设计、生态效益。作为休憩之用的设计规划应该从协调自然与人文景观出发,充分利用地理环境资源,为游客休闲、娱乐、游览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在景观设计层面,设计师需要对已有的景观、建筑进行合理的开发,在充分体现本地特色的情况下融入一定的现代元素,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体现时展的需求。在生态效益的层面,设计师们需要判断识别自然环境要素,创造出合理的生境,在处理好园林内的生态问题之外还需要采取必要措施来控制在建设景观园林时对周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建设和谐自然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的景观园林为目标。
2.人文与自然相结合。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今时代,景观园林设计也需要立足于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积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设计师们需要将自然生态环境与园林建设相结合,以建设高效节能、低碳环保的景观园林为目标,在继承我国传统园林建造工艺的基础上,对新的材料和技术持积极态度,使景观园林实现美学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景观园林作为城市发展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辅以科学的规划设计,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改善生境,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3.确保植物多样性。
作为景观园林建设的主要材料,植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配置园林植物时,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注意保证生物的多样性。设计师们需要合理配置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充分利用景区空间,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此举可充分利用太阳能,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植物多样性的增加也能提高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对生态效益具有积极影响。其次,注意保证布局的协调性。使用本地优势种群,充分发挥其美学价值,以营造出体现本地人文精神的独特氛围为先。最后,注意体现四季变化。在设计景观时,尽量选择可以体现四季冷热交替的物种,花卉为先,以期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4.展现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景观园林设计时,创新精神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设计师们在对景观园林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以国人的普遍审美水平与需求出发,在适当的情况下大胆用色,突破一贯的单调色彩,拒绝盲目照搬,千人一面。此外,要创新,就需要充分展示城市的风土人情,精神面貌。植物,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总是具有各种不同的寓意,花开富贵如牡丹,清白高洁如幽兰,忠贞不渝如梧桐,凌寒傲霜如松柏。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充分利用这些传统的植物意象来表达城市精神。设计者还可在规划设计中融入城市的民俗风情,提升景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并且体现其独特性。
四、结束语
为了使其更好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功能,设计师们需要对设计理念进行创新,积极学习国外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优势,并且将国外的先进技术与本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创造出优秀的景观园林作品,为推动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振军.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J].科技风,2011,(03):136.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规划设计的私密性、区隔性、奢华性正疯狂的向农村漫延,受此影响,农村社区景观正逐渐失去乡土性。农村社区景观设计可以复制城市社区景观中适应农村生活的部分,但是社区主体的生活方式却不能复制。中国社会是一个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城市和农村间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差异较大的生活方式,为弥合城乡生活的差异性,政府从公共政策的视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景观是建立在生态、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乡土景观设计,而不是盲目的照搬照抄。
同时,景观艺术设计正从“空间论”向“生态论”转变,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创新乡土景观的设计手法。乡土景观是适应地域特色的、能在最大程度上与原有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景观,其应用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中应遵循设计结合自然的策略。
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与外延
农村社区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逐渐积淀形成的,是农业生活的缩影,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社会结构比较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根据我国的地域特征和分类标准,农村社区类型繁多,不过其共同的图景是乡土底色下亲情纽带链接成的家庭单位。景观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所形成的的综合体。当其和农村社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其含义更难以界定,既可以从风景园林的视角进行概述,亦可以从人文地理的角度进行概述。本文从农村场域的视角把农村社区景观定义为:农村场域为核心依托,生存功能为核心表现,借助地形、建筑、植被、民风民俗等要素形成的聚落景观。农村社区景观是自然的,也是人工的,是乡居文化的延续,也是农民生活变迁的缩影。正如《欧洲景观公约》所言“一片被人们所感知的区域,该区域有别于区域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的活动或互动的结果。”由此可见,农村社区景观是一个人与自然动态互构的图景,而不是人们矫揉造作的规划设计,是在将场地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基础上,借助艺术性设计手法、技术创新等手段来进而延续人们的生存景观、修复人对自然的破坏、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盲目地弃功能重形式、弃艺术重技术、弃生态重奢华。农村社区景观应遵循设计结合自然的策略。
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结合自然之概述
1.设计结合自然之概述
“设计结合自然”是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转折,也是景观规划设计对可持续发展的回应。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景观设计师们还未正面应对时,建筑师伊恩・麦克哈格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地观点。通过多案例和多项目的实证研究与分析,提出了景观设计所运用的生态规划应该包括物质的、生态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的综合,推行规划设计协同人类学和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终极目标是人类的健康和幸福,这也意味着景观规划应服从人类社会的生态化进程,这与我们当前建设生态社会的目标相吻合。
2.设计结合自然之框架
设计结合自然的景观规划理念旨在遵循调查研究―规划设计―共同参与的工作思路。首先应对农村社区得地形地貌、人文风俗、生产生活现状等科学、严谨的调研分析。其次,应充分利用创新性的设计手法,与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融合,设计出适应性强、居民满意度高的景观作品。尽可能参考本土居民的意见,满足他们对乡土情节的需求。设计中充分利用创新设计手法,力求通过设计实现社区景观客观、科学的协调统一。这正是伊恩・麦克哈格所提倡的重视“全体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实现景观效益最优化的重要途径。
设计结合自然之策略
1.尊重自然,再现乡土景观
乡土景观是地域空间与时间维度的相对融合,伴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而形成的乡土景观,是人们在长期积累和生产实践基础上劳动协作的产物。因此,在农村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尊重自然、尊重地域特色、回归乡土设计和田的设计,如根据地形地貌进行社区景观设计、保留场地原有物种、尽量选用乡土植物与乡土材料等,既可以体现地域特色又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纵观中外景观设计的发展,乡土景观始终是设计师的主笔,在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作品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生活环境。如19世纪的美国,乡土设计兴起,设计师利用地形、植被、文化等要素设计出了手工、本土、自然的乡土景观作品。乡土景观项目的设计过程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通过场地的综合设计温柔的触及自然,利用乡土植被和乡土符号的手法表现,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形成田园风格[5]。由此可见,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优秀的乡土景观作品都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是设计结合自然策略的表现,也是当前景观设计的趋势。
2.道法自然,修复生态家园
老子《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道法自然的观点贯穿于景观设计中,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融入自然、顺应自然法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过去的生产生活中,特别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这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由于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盲目的崇洋使乡土景观被异化。生态结合自然视域下的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不仅要顺应、保护自然,还要修复自然生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村社区景观既能延续历史记忆,又能改善景观空间、恢复生态,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既是道法自然的最终目的,也是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归宿。
3.兼容并包,满足乡土需求
“融汇中西,通变古今”的设计思路推动了农村社区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发展,兼容并包的设计理念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创新空间,提升了中国景观艺术的设计水平。设计结合自然的背景下,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一方面应继承乡土文化,融合地域性特征,并顺应时代需要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应吸收最新的艺术和技术成果,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农村社区景观的良性发展。这种兼容并包的设计策略既有利于实现“古为今用”,又可以将新的科技成果融入到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中,这就是设计结合自然的目标。
结语
景观是生活中的艺术,也是艺术化的生活,正如俞孔坚教授所言:“景观设计学是我们的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种种生存艺术的结晶,这些艺术来自于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来自于探寻远离洪水和敌人侵扰的过程,来自于土地丈量、造田、种植、灌溉、储蓄水源和其他资源以获得可持续的生活的实践”。在生态视角下,农村社区景观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结合自然,为居民营造“天人合一”的居住景观,再现新农村的田园美景。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