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09:29: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学计数法易错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A先变小后变大B先变小后不变C先变大后变小D先变大后不变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22.如图所示,同一竖直面内有上下两条用相同材料做成的水平轨道MN、PQ,两个完全相同的物块A、B放置在两轨道上,A在B的正上方,A、B之间用一根细线相连,在细线中点O施加拉力,使A、B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拉力的方向是(图中②表示水平方向)( )
A沿①②③方向都可以B沿①方向C沿②方向D沿③方向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33.如图所示,用橡皮筋将一小球悬挂在小车的架子上,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使小车从静止开始向左加速,加速度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到某一值,然后保持此值,小球稳定时细线偏离竖直方向到某一角度(橡皮筋在弹性限度内)。与稳定在竖直位置时相比,小球的高度( )
A一定降低B一定升高C保持不变D升高或降低由橡皮筋的劲度系数决定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44.如图所示,AB为光滑竖直杆,ACB为构成直角的光滑L形直轨道,C处由一小圆弧连接可使小球顺利转弯(即通过转弯处不损失机械能)。套在杆上的两个小球自A点静止释放,分别沿AB轨道和ACB轨道运动,如果沿ACB轨道运动的时间是沿AB轨道运动时间的1.5倍,则BA与CA的夹角为( )
A60°B53°C45°D30°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55.如图所示,三角形传送带以1m/s的速度逆时针匀速转动,两边的传送带长都是2m,且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37°。现有两个小物块A、B从传送带顶端都以1m/s的初速度沿传送带下滑,两物块与传送带的动摩擦因数都是0.5,,sin37°=0.6,cos37°=0.8.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物块A先到达传送带底端B物块AB同时到达传送带底端C传送带对物块AB的摩擦力都沿传送带向上D物块A下滑过程中相对传送带的位移小于物块B下滑过程中相对传送带的位移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66.如图所示,在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和2m的四个目标,其中两个质量为m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木块间的静摩擦力是,现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拉其中一个质量为2m的木块,使四个木块沿斜面以同一加速度向下运动,则拉力F的值是( )
ABCD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77.质量为m和M的两个物体a、b用轻绳连接,用一大小不变的拉力F拉b,使两物体在图中所示的AB、BC、CD三段足够长轨道上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三段轨道上运动时力F都平行于轨道,且a、b与三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设在AB、BC、CD上运动时a与b之间的绳子上的拉力分别为,则它们的大小( )
ABCD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多选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88.如图所示,A、B、C三个物体重均为100N,小球P重40N,作用在物块B的水平力F=20N,整个系统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块C受6个力作用BA和B之间的摩擦力是20NCB和C之间的摩擦力是20NDC与桌面间的摩擦力是20N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99.如图所示,质量为M,半径为R的半球形物体A放在水平地面上,通过点处的钉子用水平轻质细线拉住一质量为m、半径为r的光滑球B,则( )
AA对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向左BA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CB对A的压力大小为D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1010.如图所示,倾角为的斜面体c置于水平地面上,小物块b置于斜面上,通过细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与沙漏斗a连接,连接b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在a中的沙子缓慢流出的过程中,a、b、c都处于静止状态,则( )
Ab对c的摩擦力一定减小B地面对c的摩擦力先减小后增大Cb对c的摩擦力方向可能平行斜面向上D地面对c的摩擦力方向一定水平向左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1111.某马戏团演员做滑竿表演,已知竖直滑竿上端固定,下端悬空,滑竿的重力为200N,在杆的顶部装有一拉力传感器,可以显示杆顶端所受拉力的大小,已知演员在滑竿上做完动作之后,先在杆上静止了0.5s,然后沿杆下滑,3.5s末刚好滑到杆底端,并且速度恰好为零,整个过程中演员的v-t图像与传感器显示的拉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演员的体重为600NB演员在第1s内一直处于超重状态C滑竿所受的拉力为900ND滑竿所受的最小拉力为620N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1212.如图甲所示,轻质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上端放置一小物体(物体与弹簧不连接),初始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现用竖直向上的拉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开始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拉力F与物移x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物体与弹簧分离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B物体的质量为2kgC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4D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5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6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3“为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a)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与OC为细绳,图(b)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3.图b中的________是为的合力的理论值;________是力的合力的实际测量值。14.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筋,那么实验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答: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15.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分值: 6分 查看题目解析 >14如图所示,小车、打点计时器等器材置于高度可调节的长木板上。
16.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除打点计时器(附纸带,复写纸)、小车(其上可放置砝码)、细线、钩码(质量已知)、附滑轮的长木板、导线外,在下面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_______。(填写序号)①电压合适的50Hz交流电源②电压可调节的直流电源③刻度尺④秒表⑤天平实验通过改变________,可验证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成正比的关系,通过_______,可验证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关系17.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若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的一端调节过高,使得偏角偏大,则所得到的a-F关系图像为____。(a是小车的加速度,F是细线作用与小车的拉力)
18.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便于测量的地方选取第1个计数点,其下表面A,第6个计数点下标明B,第11个计数点下标明C,第16个计数点下标明D,第21个计数点下表面E。若测得AC长为14.56cm,CD长11.15cm,DE长为13.73cm,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打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_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分值: 9分 查看题目解析 >15如图所示,在倾角为37°的粗糙斜面底端,一质量m=1kg可视为质点的滑块压缩一轻弹簧并锁定,滑块与弹簧不相连,t=0时解除锁定,计算机通过传感器描绘出滑块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Oab段为曲线,bc为直线,在=0.1s时滑块已上滑s=0.2m的距离,,求:
19.滑块离开弹簧后在图中bc段对应的加速度a以及动摩擦因数μ;20.=0.3s和=0.4s时滑块的速度的大小分值: 8分 查看题目解析 >16如图所示,质量为M=8kg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小车左端加一水平推力F=8N,当小车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时,在小车前端轻轻放上一个大小不计,质量为m=2kg的小物块,小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已知运动过程中,小物块没有从小车上掉下来,取,求:
21.经过多长时间两者达到相同的速度;22.小车至少多长,才能保证小物块不从小车上掉下来23.从小物块放上小车开始,经过t=1.5s小物块对地的位移大小为多少?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17一传送带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B段是水平的,长度,BC段是倾斜的,长度,倾角37°,AB和BC在B点通过一段极短的圆弧连接(图中未画出圆弧),传送带以v=4m/s的恒定速率顺时针运转,已知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重力加速度,现将一个工件(可看做质点)无初速度地放在A点,求:
24.工件第一次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25.工件沿传送带上升的高度。分值: 10分 查看题目解析 >18如图所示,倾角为37°的固定斜面与足够长的水平面平滑对接,一劲度系数k=18N/m的轻质弹簧的上端固定于斜面顶端,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一质量m=1kg的光滑小球A上,跟小球紧靠的物块B(质量也为m)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75,且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1,图中施加在物块上的力F=18N,方向沿斜面向上,A和B均处于静止状态,且斜面对B恰无摩擦力,当撤掉F,A和B一起沿斜面下滑到木处分离,分离后A一直在斜面上运动,B继续沿斜面下滑,已知sin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
26.A和B分离后A能否再回到出发点?请简述理由。27.A和B分离时B的速度为多大?28.求B最终停留的位置距斜面底端多远?18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不能解析
A不能回到出发点,因为小球与物块一起下滑过程,物体对小球的弹力做负功而使小球和弹簧的机械能减少。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机械能守恒的判断。解题思路
对A和弹簧受力分析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易错点
物体对小球的弹力做负功而使小球和弹簧的机械能减少18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的应用易错点
AB之间无弹力作用,但速度和加速度相等。18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解析
分离后由动能定理得:,代入数据解得: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动能定理的应用解题思路
运动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智障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目标,使每一个智障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针对本校学生情况的分析,笔者尝试对重度智障学生《立定跳远》教学的研究。
课前测试与分析
设计量表 跳跃是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之一。三、四年级立定跳远是跳跃动作的重点教材,是在一、二年级简单的单脚、双脚跳跃练习基础上,发展学生腿部和弹跳力及身体各部位协调能力的优良手段,对培养智障学生跳跃的正确姿势有重要作用。该活动技能是要求学生两腿稍分开,自然站立,上体稍前倾,两臂后下举,两臂向前上方用力摆,同时两脚用力蹬地迅速向前上方跳出,落地时以脚跟先着地,两腿迅速屈膝缓冲,维持身体平衡。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笔者:三、四年级的智障学生肯定有很多对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不能掌握,成绩也不会太理想。为了准确掌握学生的实际水平,笔者设计了如下测试表:
学情前测和分析 笔者尝试着在所任教的三、四年级两个班进行了学情前测,对两班共计22名学生进行立定跳远测试。结果显示:技术动作正确的学生有2人,占9%;其余20人均有错误动作存在。于是,笔者把学生的易错动作和成绩进行统计汇总,如下前测两表所示。
从测试的过程和统计数据来看,动作有错误的学生,其相应的成绩就偏低,且目前成绩偏低的比较多,成绩在80厘米以下的有15人,占68%。在统计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班学生动作技术错误主要表现在起跳蹬地无力,占人数的64%,其中有很多学生的错误动作不止一个。因此,想要让学生提高立定跳远成绩,首要的任务必须是纠正学生错误的动作,然后再强化正确的动作。
设计与实施教学
根据课前对学生的测试分析,笔者对《立定跳远》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并加以实施。
第一步,规范动作的示范。示范的时候,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动作要领,此时学习了完整的立定跳远动作,让学生的脑海里映入正确的立定跳远动作。
第二步,逐个纠正错误动作。将在课前了解到的不同错误的学生逐个试跳,并让大家看到这些学生不正确的地方。这样先后的明显对比,让学生们学会了观察,学会自主找到错误动作,并知道如何去纠正。
第三步,分组练习,互帮互助。利用学生间的差异,笔者采用了以下方法来给学生分组:一是让立定跳远中动作缺点不相同的进行结伴,两人一组,一人练习,另一人观察,学习同伴优秀的地方,纠正有错的地方,将自己的动作优点传授给同伴;二是把动作错误非常严重的学生,留在老师身边,老师再次讲解示范,并指导学生练习。在分组练习这个环节中,笔者还提供了彩色布条这一器材,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使用。彩色布条可以夹在两脚之间然后再向前跳,这样解决了学生两脚未同时起跳、同时落地的动作;彩色布条也可以作为目标,放在前方,使学生能够做到充分的蹬地起跳,改掉起跳无力的毛病。两次起跳、落地缓冲和双手无摆动需要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再通过不断练习和体会,改掉错误的动作。
第四步,反复练习,逐个过关。在练习的过程中,两班学生由于智力上的原因,学习和接受的能力比较差,每一个动作的学习相对比较费劲。所以,笔者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的每个动作都要反复多次练习,然后让学生逐个在老师的面前过关。过关的时候,要让每个分解动作逐个过关,使得学生的动作尽量做到准确,并能达到最好的立定跳远的效果,跳出好成绩。
学情后测及分析
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练结束后,笔者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又进行了一次测试。现统计汇总如下后测两表所示。
将这些后测统计数据与学情前测数据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通过这一阶段有针对性的练习课,三、四年级两班学生的技术动作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研究与反思
学情前测在特教学校体育教学中大有意义 本次研究中,为了了解重度智障学生立定跳远的原有水平,进而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实施教学,笔者选用了测试和观察的方法。这是因为体育课的学科特点,它就是以技能教学为主的课程,所以比较适用技能测试、观察等方法。
研究工具设计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本次测试的成功,科学合理的工具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使笔者对学生易错动作了解十分清晰到位,训练有了针对性,从而使技能习得有明显改观。这归功于笔者事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能预料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设计出的测试量表很贴合学生实际。
关键词:数学思维;认知冲突;生活经验;动机与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48-01
基于“数学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一理念,时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各种生活化的情境纳入课堂,让天性好玩的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用处,让他们倍觉新鲜而增强学习欲望。特别是随着多媒体的普及,教师们往往煞费苦心,让课堂美化了不少,但部分情境设计成为纯娱乐性的东西偏离了课堂的主旨,干扰了探究欲的形成。
比如,在教授《角的认识》一课时,有位教师引用了一首古诗,最后两句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通过简单的解释,似乎让学生进入了一个音、画、诗的美丽意境,可是这个煞费苦心的设计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与课堂主角――角的认识的出现关系不是非常密切,甚至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思考的价值。出现这种原因主要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形成过程的内在心理规律――导课而没有导思。
我们认为,有效的情境设计在于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与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认识之间制造一个矛盾的状态,引发一种“愤悱”的情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知冲突,这将有利于学生整节课兴趣的激发。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探索,与同行分享。
一、抓住教材的跳跃思维点,借“新知”之疑构造冲突
“一棵树要长出新枝,必须是从身体内发育而成。”数学知识的吸收也应该建立在原有思维框架的基础上,利用新旧知识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把新知当作“新枝”培养,巧妙制造认知冲突,有助于引发积极探究的欲望。
第一步,我们可以来一段“顺理成章”式的复习,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整万数》时,让学生准备了四位计数器,并依次拨出4、40、400、4000,学生非常迅速地完成了任务。这就与原来拥有的“万以内数的认识”产生了联系,不会太突然。
紧接着,可以来一个“节外生枝”。比如问学生:大家已经找到了万以内数的拨法,请问,运用四位计数器,第五个数我们该怎么拨呢――这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学生内心掀起巨大疑惑:这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让学生互相讨论后,有学生提出可以将刚才的两个计数器合在一起用。就这样,学生构造出了一种相对直观的方法,而且将“个级”与“万级”通过两个计数器区别开来,为学生接下来的分级计数埋下了伏笔。
二、借助任务操作的启示,让学生在动手中产生冲突
数学是一门需要理解的学问,动手操作可以避免单纯教师讲、学生理解不了的困难,还可以在动手中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新的数学思维的形成。
比如在第三册教材《米的认识》中,笔者进行如下设计:
提出问题情境:我们天天在课桌上写作业,课桌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课桌的长度是多少吗?
引导探究:(1)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进行课桌长度的测量。(2)师生交流:如果用文具盒量,课桌的长度相当于4个多文具盒的长度;如果用人的前臂测量,课桌又相当于小朋友的3个多前臂的长度。(3)提问:刚才我们量的课桌长度的答案怎么会不一样呢?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就这样,通过生活中经常比划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导入教学,让学生非常顺利地进入学习,但马上产生了新的困境:由于单位长度的不统一,大家的相互交流产生了障碍,这对大家来说就产生了统一工具与单位的需求,正是这种需求使得“米”的学习具备了积极的学习动机。上述过程,体现了“认知冲突产生前的平衡――认知冲突产生时的不平衡――认知冲突解决后形成新的平衡”的思维发展规律。
三、利用童话情境的引路,在探究之乐中引发冲突
兴趣是学习的导师,儿童喜欢听故事。在相对较抽象的内容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童话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进入新数学情境的探究。以下是笔者教学的“8加几的加法”的导入片断。
首先,情境引入。话题为:动物园里,正进行一场飞镖比赛,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获得了第一名。学生运用熟悉的10以内数的比较方法,很快确定了单轮比赛的名次,但对于总体谁的名次领先学生犯了难,为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出现了以下研究方法。
估计淘汰法。一开始可以排除小猪,因为他和小猫比较两个数都没有小猫大,所以小猪不会是第一名。然后比较小鹿和小猫,小鹿也两次都不如小猫,所以淘汰。比较小猴和小猫,发现有两个相同的9,由于8大于2,所以小猫胜出。
基数法。由于小猪两次成绩都不怎么理想,就以小猪为标准进行判断,可以发现小猴分别多了4环,少了1环,总体还多3环,而小猫多了3环与6环,所以多了9环,同样,小鹿多了3环,所以小猫最多。
其次,激发冲突。教师提问:大家看是否可以把这些数加起来进行比较呢?学生马上答出小猪是8环,对于小猴,由于9+2只要从9往上加两个1就行了, (下转75页)(上接48页)学生很快得出11,小猫与小鹿总数的计算学生遇到了困难,同样是加法,现在凭原来的方法却解决不了,这就会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
最后,顺水推舟,分析解决。教师问:刚才9+2的计算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结果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这个方法可不可以用来计算8+9呢?于是算理教学顺理成章。
由上可见,认知冲突与童话情境的结合,让情境增加了数学的思想魅力,也让数学增加了情境的生活情趣,可谓相得益彰。
四、通过对知识易错点的捕捉,在诱发争议中制造冲突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这些易错点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思维在质疑与碰撞中建构完整与正确的认知结构,达到纠错的目的。认知冲突的制造,则给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动力与迫切愿望,让学生体验矛盾难以解决的不满足感与问题解决后的自豪与自信感,课堂教学就会在跌宕起伏中成为美的篇章。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一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观点一: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如果在平行四边形的中间画一条线,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大小与形状完全一样的图形。
观点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沿刚才画的那条对称轴对折,两边不会重合。
针对上述两种观点,教师点拨:我们认识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不是看图形左右两边大小形状一样呢?看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关键要看什么呢? 在教师的引导与提示下,最后大家总结出两点:一是要通过“对折”,二是要“能完全重合”。
由此可见,当学生的两种观点产生分歧时,教师并没有充当裁判的角色,而是做了认知冲突的“点火器”,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完全暴露出来,对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形成了完整而科学的理解。
五、创造生活中的特例,让离奇现象变成认知冲突
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探查学生认知上的不足与欠缺,就能利用认知冲突使学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请看下边这位教师的教学:
一上课,教师兴高采烈地说:“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件滑稽的事情,首先我来调查一下,每个同学都说说自己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这时老师突然变了语调:钱小敏的爷爷到今年为止只过了17个生日,你们知道他是几岁吗?”不少学生没经思考就叫道:“17岁!”很快有学生认识到不对,开始嘀咕起来。老师笑着说:“哇,这爷爷可真年轻!”学生哄堂大笑。老师话锋一转:“到底钱小敏爷爷的年龄是多大呢?通过今天的新课学习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上述的片断非常精彩,教师能抓住学生已知的东西与学生未知知识间的区别,精心布置下营造强烈的课堂悬念,让认知冲突成了学生积极进入课堂学习的发动机。
教师借助儿童喜欢直观化地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特点,通过营造一个个充满数学知识认知冲突的情境,能够让学生萌生冲动与兴奋。在“平衡”中制造“不平衡”,又在“不平衡”中探求数学的“平衡点”,学生就会因此爱上数学,课堂也会因此而产生勃勃生机。
关键词:初一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很多,注重基础,初一数学是对学数学的适当深入,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一数学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如今的现状是,刚入初中的学生并没有对打好数学基础有足够的重视。一些学生刚进入初中,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因而渐渐地就积累了很多关于基础知识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在学生进入后续的学习中,慢慢就越来越多,形成大问题,大问题渐渐就会凸显出来,学生渐渐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下面就针对初一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具体谈谈如何打好初一数学的基础。
一、打好初一数学基础的重要性
进入中学,学生的科目增加,内容拓展,知识深入,数学这门学科由具体到抽象,从文字发展成了符号,从静态逐渐发展成了动态。初一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一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初中数学与小学的不同,并能感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然而,一些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情绪也大都是从初中开始的,由于基础没打好对数学产生厌恶是很多学生的通病。基础知识是进行深入学习的根基,它为数学学习的深入做铺垫,然而基础知识却并没有得到初一学生应有的足够重视。初中的数学知识相对小学来说,已有了很大的深入,如果初一的基础知识没有打好,学生会渐渐感到吃力,从而跟不上教学步伐,导致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初一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并使学生认识到打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二、初一数学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
1.知识点理解不透彻
初一学生刚入初中,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一些习惯,爱玩并且厌烦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并且,学生并没有对基础知识有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基础知识越来越差,产生对数学的厌烦,进入恶性循环。
2.解答题目小错误多,无法完整地解决问题
学生由于不重视基础,导致一些题目无法完整地进行解决,无论简单的题型还是难的题型,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点上的。学生的问题是无法把握其中的基础技巧,忽视基础知识,始终不能完整地解决问题。
3.没有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会有许多解错的题型和忽视了的知识点,然而大都都是错了就错了,并没有进行归纳总结,导致对错误的题型没有进行反思,从而一错再错。对一些基础知识点,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归纳,脑海里没有一个系统的基础知识网。
三、打好学生数学基础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
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有它的重点内容,每一堂课,作为教师,首先都需要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并要突出重点,让学生对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教师可以在黑板的一角把重点内容简短地写出来,并保持一节课,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教师要通过不断强调和引用,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可以出一个引用了重点知识的题目让学生解答。例如,学习《数轴》这一节时,教师可先对重点基础知识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数轴的基本定义,在脑海里留下一个概念,再让学生上讲台到黑板上按要求画下来。画完后,让学生自己做必要的讲解,比如画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样,学生对数轴的基础知识点就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2.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
针对基础知识,教师可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例题,使学生能够把基础知识应用到题目中去解答,从而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教师要精选例题,按照这节课的重点基础内容进行选题,从结构特征、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对题型的剖析,从而让学生在解题的基础之上掌握基础知识的关键。知识点讲得再多也是抽象空洞的,只有与题目进行结合,让学生灵活运用,才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课堂上需根据实际情况布置课堂练习,练习量针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可多可少,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解答的过程。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进行解答,若解答不出教师则做必要的指点进行帮助,并且要鼓励学生不懂就要问。还可以让学生共同讨论一些难点问题,促进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
3.形象教学,变抽象为具体
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很多种教学方式,每一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教学需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形象教学是很重要并且很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进行几何的教学,教师可以进行具体演示,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运用几何模型来验证几何结论。
4.让学生收集题目,制作错题集
基础是在无数次练习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做题如同挖金矿,对待错题就如同对待发掘冶炼金矿一样。学生在做题时,会遇到很多难题和易错题,对于做错了的题目,学生看看就丢到一边,是没有起到练习应有的效果的。教师要促使学生制作一个错题集,专门收集自己做错或者不会做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分析做错的原因,为什么会做错,下次如何避免,学生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对知识进行了一次梳理。例如,用科学计数法计数是学生经常容易犯错的知识点,学生的粗心导致很简单的问题经常犯错,通过错题集,学生收集表示错的科学计数法,不断总结、强化,从而做到更细心。
初一数学学习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既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深入,也为后续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关键的基础。然而,初一学生往往并没有认识到进入初中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性。本文针对学好初一数学的重要性和初一数学学习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具体讨论,最后总结出提高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几条教学策略,给以后的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远,学生数学自主能力的培养[J].巨人教学资源,2011.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22-01
身为教师,我们时常会想一个成熟的新课程下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她不应该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双手的怀抱,平等、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的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题,怀有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焕发出生命力的课堂才是一个成熟的新课程的课堂。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物理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经验和认识。
一、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新鲜感和热情时常得到支持。
老师走进课堂,互相问候,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赞叹的微笑就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我们可以赞叹学生精神饱满的问候声、赞叹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当学生回答问题很流畅,我们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对一些基础弱的、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更是要突出老师对他的期待。对能够提出有独特见解的同学可稍微夸张一点肯定他,并由衷的表示老师对他的欣赏。在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里,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还有就是通过简洁、准确、恰到好处的评价更能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举个教学中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在长度单位换算的教学中,由于内容单一、且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学生易错也厌烦这部分,为了让课堂生动一些,我让四个男生上黑板板演自编的换算题。写完之后,没有简单的以错和对来下结论,而是点评每个人的内容,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比如有同学选了分米与纳米之间的换算就给了一个比较高的难度系数分,还有原始数据给的是0.26的情况也给的分比较高,因为这个数字最后还要整理成科学计数法的形式,容易错。最后书写的格式、字迹的工整也是得分点。通过对这四个同学板演情况的评价,全体同学对单位换算以及作业的要求理解的更深了。所以当下一组女生上黑板板演的时候,正确率、解题的规范性、以及自选题目的难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非常好。
但也不能片面的强调激励性评价,一味说好,会使学生的脑细胞处于审美疲劳。准确、恰到好处的批评也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在物理教学中重视提问的重要性,学生通过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中点燃了智慧的火把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之一,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恰如其分的“提问”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还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又能开启学生心灵 ,开发学生智能 ,诱发学生思考 ,调节学生思维节奏 ,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而且还可以克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我都十分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恰当的提问。例如,在《平面镜》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带的小镜子照,问大家镜子里面有什么?一开始大家异口同声的说:“人”。我追问一句:“里面真的有个人吗”同学们有改口说“是影子”。再追问“影子吗?以前学过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再想想。”终于学生找到了正确答案“是人的像”。我当时很欣喜看到学生已经有理性认识事物的意识,在最初的感知下一步一步更正,找到一个比较科学的答案。
教师通过问题切中学生模糊知识的要害,学生在不断更正原有错误认识的同时学习物理的兴趣比以前显著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加强,对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大加强,唤醒学生的潜能,师生共同创造奇迹。
三、物理教学中,陈述知识远没有经历过程来的愉快,而要特别重视意外的发现和激情
一、正确认识口算和笔算的关系
低年级学生有一定计算能力,而“会计算”和“熟练计算”之间存在距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很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视算和听算的练习。刚开始的时候,由投影出示题目,学生直接报出答案。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常常不自觉地会把题目完整地读一遍,然后说出答案,而且这样做的效果比让学生直接报出答案要很多。由此,我判断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还不成熟,如果我要求他们直接报出答案,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完成整个计算过程,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有难度。当他们把题目大声读一遍,然后说出答案时,他们通过自己口述题目,既说又听,调动了更多的感官来参与这个计算过程,降低了难度。由此说明,在练习的设计安排上,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没有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所以多走了许多的弯路。
口算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必须要有大量的练习积累,要循序渐进地练习,要结合适量家庭作业配合进行,并要求家长认真对待。
二、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关系
在计算教学要重视让学生理解算理。就口算教学而言,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及口算的熟练程度。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运用计数器、小棒等学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算理,从直观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口算训练。
口算能力的培养中,技能训练的成分很大。凡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坚持天天训练才能奏效。教师要考虑训练周期,做到适时、适量、适度。有序,有针对性,更利于操作、比较。
为了能够对学生的训练情况有更清楚的了解,需要阶段性地进行口算的测试。在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测试安排时,可以在相应的时间点,分别进行前期、中期、后期测试。测试后,再对学生完成的题数、正确率等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在测试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对自己的练习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发展。
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口算计算中,很容易出现数字、符号看错等细微的错误。学生并不是不会计算,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仿佛总是不能避免。归纳原因,可以发现有的学生是因为注意力的集中、转移和分配不理想,有的是受到知识负迁移的影响,有的是短时记忆不太稳固。针对这些错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听算、视算来训练学生听、看的习惯,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参与思考的过程。然后可以强调要书写工整。数字符号简单易错,0、6、9三个数字稍不注意就会写错,所以必须要求学生静下心来认真书写,不能单纯为了追求速度就写得很潦草,以至于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统计事业面临着环境在变化、理念在发展、体制在改革的新形势,这必然要求统计队伍要及时更新观念、扩展知识、发展能力。做好统计业务培训工作已成为统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肩负着为统计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任。小河身上
一、当前统计业务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方式上“以会代训”占主要地位
“以会代训”相对方便灵活,在实际工作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如果“以会代训”过多过滥,就容易让培训工作质量大打折扣,培训者总想让受训对象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知识,更多采用课堂填鸭式由老师直接讲授,没有交流互动环节,其结果自然而然就是投入与产出的严重不对称。
(二)培训内容上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由于缺少培训需求的前期调查,培训者会按照自己对业务和程序的理解进行讲解,造成培训内容局限于对统计报表指标的简单解释,缺乏对指标数据背后深层次的分析和解读,缺乏对具体统计环节中难点和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于是受训者往往是“茫然”听完后,回去再仔细“实验”。
(三)培训师资上受到限制
培训者多数依赖于统计部门自身的专业处室,虽然这些专业人员在统计业务培训上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没有受过专门的师资培训,不了解培训工作的特点和技巧,在授课时候如何吸引受训者的注意力等方面经验不足,而且受专业限制,对于开展更广范围、更高层次的培训也显得力不从心,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二、做好今后统计业务培训的几点经验
(一)科学制定培训内容
采用“定单式”培训,将平日走访中了解到的基层统计人员情况和报表的质量情况相结合,深入了解基层统计人员“想学什么、愿意怎么学、希望怎么教”的需求,按照“缺少什么就培训什么、什么薄弱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准备培训的资料,丰富实例和易错点的讲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把指标解释与实例讲解有机融合,提升培训质量。
(二)抓好封闭式培训管理
全面提高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关键是依靠“封闭式培训”,应在年度计划中明确每季度开展一次分专业的集中培训。由专业骨干撰写教案讲义、制作课件、疑难问题解答等相关资料,并建立培训评估制度,对每项培训从培训内容设计开始到整个培训实施过程进行科学的总结和评估,通过课堂上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评价培训效果,评判培训质量,同时全面收集受训者反馈,以供对培训计划和内容进行修改。
(三)丰富和创新培训方式
提高互动式培训方式的运营,在实际培训中应注重培训方式创新,注重现场教学、互动教学,利用工作中实际的案例来教学,也可以对具体的问题引导受训者展开讨论,相互学习工作好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创建统计QQ群,利用QQ远程协助功能对基层单位、企业进行远程演示培训,利用录屏软件可轻松录制画面的优势,将业务的操作流程全程录制,供受训者反复观看和模仿,可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尝试“开门办学”
为扩大统计人员视野,开门办学。应充分利用高校院所、兄弟单位和各类社会教育培训资源,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办班、交换培训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统计业务培训,使全社会的统计从业人员更全面地学习现代统计理论、完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更好地推动统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五)抓好分层分级培训
培训对象主要划分为三大类:决策层人员、管理层人员、操作层人员。一是针对政府决策层人员的培训,非统计专业领导为了解和掌握统计业务知识,需要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统计、统计做什么、统计怎样做。二是对管理层人员的培训。管理层是各统计机构或部门的中坚力量,既要贯彻上级指令、接受各项统计任务,又要带领下属组织协调一定范围内的统计工作。因此,不管学的是否是统计专业,都必须熟练掌握统计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应进行EXCEL的应用、管理学、公关学、心理学、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有效提高管理者的水平。三是对操作层人员的培训。统计数据都来自基层操作层,因此只有当操作层熟练掌握具体的统计业务时,才能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目前,基层统计人员流动大,部分人员是兼职,有的从未从事过统计工作,这些人员上岗前必须培训。此外,随着统计信息化程度的加强,网上直报范围的扩大,原来不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人员也必须通过相关知识的培训,来实现网上直报。至于领导对统计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把统计数据的半成品转变成成品、精品,统计分析水平要提高,都更离不开培训。
(六)突出重点内容的培训
对于日益增长的来自社会各方面对统计工作的需求,应该在培训工作中积极应对,科学谋划。培训要突出重点,以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在开展常规业务知识培训活动的同时,紧密联系党和政府以及社会普遍关心的GDP核算、能源消耗、投资、物价等统计关键问题,围绕发展经济新常态、服务业、自主创新和生态环境统计等薄弱环节组织培训,通过培训,引导受训者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研究在发展中凸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
一、课外练习设计要“精”
1. 练习的内容要“精”。
对于数学练习的内容要严格把关,争取以最少的练习达到最深层的训练意图。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练习时要反复斟酌,仔细推敲。所设计的题目既要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又要凸显重难点,克服易错点,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
2. 练习的数量要“精”。
练习设计量要少而精,避免机械重复的练习。科学的练习时间安排为:五、六年级25~35分钟,三、四年级15~20分钟,低年级则无作业。
二、课外练习设计要“活”
1. “活”――分层练习。
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而学生之间却是有差异的,学生无论是天生的智力还是后天习得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让每位学生通过练习都有所收获。
(1)学生学习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每节课都有重难点,可以通过分层练习来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第一课时后设计一些能够对例题进行巩固的基础性练习,第二课时适当拔高练习难度。一些典型的易错题,往往学生做过了,可在测试时却表现不佳。原因是练习设置不细致,学生囫囵吞枣。教师必须分层次、分阶段,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学生既练得轻松,又能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
(2)学生学习能力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性,需要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班级中学生大致可分为三种层次。对班级中的“学习弱势群体”,应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练习的量不宜多,练习的难度不宜深,适合“少食多餐”,有时还需要面批,练习反馈要及时。对班级中的“中端人才”应关注教学重点的突破,注意基本技能培养,设计一些与例题相近而稍有提高的练习,达到帮助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提高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对班级中的“尖端人才”应关注知识难点的攻克,大胆设计一些难度稍大的练习题,灵活度、综合性强一些,目的在于培养其创新能力,满足其爱挑战的天性。一般来说,分层练习适合于新授课之后的课外练习,因为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上对知识点及数学思维策略的收获各不相同,已经产生等级分化,所以课后不需要按统一标准设计练习,分层练习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2. “活”――“自助餐练习”。
教师可设计“自助餐练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练习统一性。所谓“自助餐练习”,指的是教师设计好必做题和选做题,供学生自由选择搭配。必做题内容是安排与课本相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训练,这类题目适合班级中所有的学生训练,要求全员完成。选做题内容按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A、B、C三档不同练习。在选择习题时,基础好的学生,喜欢选择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练习(A档),因为他们喜欢挑战,在完成此类练习时会有成就感,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发展自身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提升自身的数学品质;基础一般的学生,往往会选择一些稍有难度的练习(B档),通过搭配练习,他们知识水平和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会选择基础性的知识题(C档),完成练习较顺利,学好数学的信心也得以建立。这样的“自助餐练习”深受各种水平学生的欢迎,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促发了做练习的乐趣。“自助餐练习”比较适合安排在单元整理与复习之后的课外练习,既能“保底”,又有“拓展”。不管是哪类学生,首先都要把本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加以巩固。同时,练习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不会“吃不饱”,学有困难的学生又不会被“噎”着。
3. “活”――开放性练习。
(1)课外练习设计的题型应是具有开放性的。《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要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的练习应有助于学生探索实践,拓宽思路,开发潜力。所以应设计需要从多角度分析思考的练习题,要求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练习,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需要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促使学生在完成练习过程中不断释放潜能,从而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一个长方体水缸(密封),长10分米,宽8分米,高6分米,里面装水的高度是3分米。现在要把它重新置放,水深最多是多少分米?”此}极富开放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它需要学生灵活地把几何知识及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调查能力等得到了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