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09:29: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学的乘数效应,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经济数学》课程 多媒体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08-02
当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许多课程重要的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利用多媒体工具,以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展示学科内容使得知识内容更加生动,在经济数学这一类理工类学科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许多不足,教师不需要大篇幅地进行板书,能够展示更多的教学内容,但是当前多媒体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种教学手段的有效性。下文就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归纳分析,重点讨论在经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1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教学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板书,而且经济数学属于理工类学科,知识内容的逻辑性较强,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只凭教师的语言及板书很难具体描述,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有的教学资料收集整理好制成课件,不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板书,可以介绍更多的经济数学应用相关的实例,课堂信息量更大,十分便捷,且多媒体课件可以重复利用,能够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影像等多种形式讲授学科知识,比如以生产实例引出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动画的方式介绍数学基本思想,这种教学手段更加直观、生动,与单一枯燥的黑板教学相比更加形象,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经济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大量的经济实例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演示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强化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数学意识、数学思想的培养,对于提高经济数学教学效果十分有利。
2 当前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许多院校的多媒体教学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下文对此进行简单归纳。
2.1 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清晰
当前有许多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大多数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所有的内容都使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基本上很少再进行板书,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放映师”,往往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只是记住了课件中的动画效果。经济数学属于理工类学科,其中涉及众多的数学定理、公式,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推导、演算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如果仅仅使用多媒体工具展示推导过程,学生会很快遗忘,这对于学生学习十分不利。
2.2 多媒体教学中师生缺乏交流
课堂教学过程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但多媒体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明显不足,相关研究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学生认为当前课堂上教师更重视课堂内容的传授,忽视了师生间的交流,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学生在课堂上依然充当的是“倾听者”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很难及时向教师反映,教师对于学生的听课状况也不了解。尤其是有线话筒引用之后,教师与学生不需要面对面就能够讲授教学内容,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限制了教师的活动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近距离的沟通交流,这对于学生学习实际上十分不利。
2.3 多媒体教学节奏较快,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
如上文所述,多媒体教学方式之下,教师在课前就将所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课堂上不需要板书,因此教学内容比较多,信息量较大,许多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都忽视了学生接受能力问题,许多学生反映课堂教学教师讲解速度过快,许多重点内容很难记下来,但如果抄写笔记又很容易忽略掉教师的讲解,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知识难以有效吸收,效率较低。
2.4 多媒体课件的质量难以保证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课件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工具,但是当前阶段许多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比较有限,很少有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收集教学资源,并能够利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将其整合起来,课件内容单一,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缺乏学科前言知识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只是简单重复书本内容,课件灵活性、清晰度差,色彩、背景单一,不够生动形象,课件质量参差不齐,自然难以保证其教学效果。
3 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优势,切实提高经济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以下几点问题:
(1)调整教学目标,重视数学知识的服务性。针对当前部分院校经济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正确认识经济数学的教学意义,调整教学目标,重视数学知识与经济数学、管理学等内容的融合,真正发挥其为经济服务的作用,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经济实例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以致用”。
(2)实际的教学内容存在许多的经济数学模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工具描述各种模型,加深学生对于经济数学的理解,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内容,切实认识到经济数学与一般的高等数学之间的不同之处,能够将其应用到经济研究定量分析之中。
(3)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十分抽象的概念、定理,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首先提出一些经济问题,然后引出具体的知识内容,最后结合知识点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这一个过程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数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经济问题进行融合,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同时也教会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工具,是提高课堂效果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因此课件演示要科学合理,内容尽可能精炼、简洁,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板书的作用,不能完全以多媒体课件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对于一些重要的定理、公式应与学生一起进行推导,切忌“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的同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收集一些经典的经济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5)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学科知识也在不停的研究、更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切忌常年重复使用同一版课件,要及时更新课件内容,多添加一些最新的经济案例及学科前沿知识,与时俱进。
4 结语
经济数学是许多经济类专业的基础学科,该文主要就当前部分院校经济数学课程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归纳,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对应的建议,仅为相关院校部分教师的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汉光,白玉文,李力,等.《经济数学》课程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V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21-25.
[2] 田瑜.浅析多媒体教学在《经济数学》课程中的应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112-114.
关键词:消费券;拉动内需
1 消费券发放的背景
随着杭州、成都、南京、宁波、武汉等城市纷纷向本地市民或是外地游客发放或计划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消费券似乎已经涌上风口浪尖。2009年的春节,作为拉动内需的政府手段,发放消费券成了人民过年之余,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或者企业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而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 在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到2009年,在亚洲地区,日本、台湾、泰国都发放过消费券,而中国这场“消费券风波”也引起了各界激烈的讨论。
中国人历来有着储蓄的文化传统,钱存在银行从收益来看的确很低,但是有个好处,支取方便,而且任何时候都不会损失本金。即使是定期,中途取钱的损失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利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09年的全球智库峰会上表示,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很明显,而中国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51.3%,上升15个百分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大家消费,增加购买力,以达到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目的,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把老百姓打算储蓄的钱变到消费上面来。在国内,消费券主要有“政府消费券、社会消费券、旅游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和教育培训消费券”5大种类,相关企业发行的一般为抵金券,其消费券的面值一般为100元,也有20元面值的社会消费券。消费券的功能与现金一样,但只能用来买商品,不能兑换成现金。消费券一般都会指定购物地点,在指定的商场才可以购买商品,而且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
2 消费券在社会引起的热烈讨论
对于发放消费券的作用,在经济学家的口中褒贬不一。反对的一方认为,拉动内需需要的是长久的作用,并非短期的效果,而消费券只能带来短暂的或者说是一次性的效果,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继续投入,之前引起的消费热潮将会嘎然而止,这与政府发放消费券期望达到拉动内需的初衷不符。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消费券实质为一种变相流通的货币,允许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这会对中央的货币发行权和财政权造成巨大的冲击。地方政府发行多少消费券是难以统计的,经济数据的不确定会导致中央统计数据的不准确,不准确的数据指导下会影响国家的宏观决策。再者,消费券可能与消费者计划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反而致使本应该自己消费的商品由政府买了单,而消费者自己并没有增加过多的消费支出。比如一些生活必须品,有没有消费券,老百姓都是要消费这些东西的,那么使用消费券购买了这些物品,而本来用于购买这些物品的钱就剩余下来。如果说剩余下来的钱去消费了其他物品,这倒也是促进了消费。但是在储蓄率这么高的背景下,相信大多数的人是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储蓄,这样反而更是降低了消费率。对于消费券本身来说,它的发放也存在诸多问题。地方财政宽松的地区,可以自我消化,惠及民众。但是如果有些地方为了体现政绩,也是一味的跟风发放消费券,自身根本无法承兑,使民众利益受到损失,这样极易引发一些群体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对于能够消化的地区,消费券该怎么发?以什么形式发?发放时间段怎么确定?使用期限为多少才合理?这些都是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将会给社会公平带来更多的隐患。
支持的一方自然也是有支持的理由。通过发放消费券消费的多是快消型产品,这类产品成本较低、生产周期较短,消费者在购买后能在短期内拉动相关厂商乃至整个产业链的运作,使这些产业的需求迅速增长。所以,如果全国范围内发放消费券的话,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利好。而且,消费券的金额是有限的,人们在购买大多数产品的时候,除了使用消费券以外,大都还需要自己再另外掏钱支付一部分,这样变相的就将人们打算储蓄的钱转化到了消费上面。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乘数效应理论,“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完整地说应该叫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成相关比例的变化,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据中投顾问数据调查显示,杭州市第一批消费券的跟踪统计中,2041万元的消费券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额,拉动放大效应为2.06倍。在家电产品上的拉动效应更是高达5.4倍。这“2.06倍”,和“5.4倍”便是“乘数效应”。据有关媒体披露,成都市在去年12月份向37.91万人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当地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乘数效应明显。这样自然是论证了发放消费券能够很快的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给疲软的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以往过年过节,政府通常采用发放红包、现金等方式来贴补困难群众。有些群众领到钱以后,并不用于消费,而是将钱储蓄起来,这样虽然是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但并没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刺激消费。而采用发放消费券以后,由于消费券没有办法兑换现金,所以人们只能用于购买消费,政府的发放才真正落实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对于消费券的作用,不仅在经济学家中引起了意见的不统一,在普通老百姓中也是引起了一些争议。当然,政府的举措是受到了大家的肯定,由政府买单,刺激大家消费,初衷肯定是为了老百姓着想的。而老百姓口中也是有抱怨,这些抱怨大多来自领取消费券的资格、数量和消费券使用的范围。比如在成都,消费券的发放并非“人人有份”,这种发放上的不均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什么样的群众才有资格领取消费券呢?在使用范围上,消费券有规定的使用范围、企业、和日期,这又给百姓带来一种什么困扰呢?举个例子,我打算在今年购置一台电视机,现在我领到了一张家电的消费券,可以为我的购买省下一百块钱,这本身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但是我的初步打算是在10月份经济比较宽松的时候购买,但这张消费券是在7月份就过期了,这就有些让我进退两难了。类似于这样的困扰肯定还是很多,有了困扰出现以后,发放的消费券是否都能够用出去就值得考虑了。
3 对消费券的客观评价
不管这场消费券的争论结果是怎样,从发放消费券的实际效果上,成都、杭州的消费券回收率基本达到百分之百,我们可以看到老百姓对于消费券的使用积极性,应该说消费券的发放,对拉动内需来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于作用的大小,还是要看消费券发放的范围和百姓使用的地方。如果是拿消费券去购买油盐酱醋、去理发,那么这些消费券很有可能就变成了纯收入存进了银行,没有起到“乘数效应”。如果拿去买衣服、买电器,那么服装厂或家电厂在增加需求量后,会去购买原料,生产机器等,进一步扩大生产,那么拉动内需,振兴经济的目的就达到了。发放消费券本来就是一种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应急性措施,是一个治标的办法,没有人期待它去解决本质上的问题。如果眼前的这个坎都过不去,经济失速了,失业加剧了,社会不稳定了,哪里还有环境去实行治本之策呢?一个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基本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可不是三年五载就能够建成的。所以,发放消费券能够在短期内为经济复苏打下基础。
如果不从拉动内需的角度来看,消费券的发放还有另外一层的含义,是政府在社会分配不均及再分配未果的基础上,对低收入人群的一种社会补贴,是社会福利的另一种体现。毕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才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陈国忠.对消费券的认识和规范建议.河北金融,2008,(02).
[2]?徐伟:消费券仅仅是刺激消费的权宜之计[N].中国经济时报,2009?02?18.
随着杭州、成都、南京、宁波、武汉等城市纷纷向本地市民或是外地游客发放或计划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消费券似乎已经涌上风口浪尖。2009年的春节,作为拉动内需的政府手段,发放消费券成了人民过年之余,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或者企业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而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在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到2009年,在亚洲地区,日本、台湾、泰国都发放过消费券,而中国这场“消费券风波”也引起了各界激烈的讨论。
中国人历来有着储蓄的文化传统,钱存在银行从收益来看的确很低,但是有个好处,支取方便,而且任何时候都不会损失本金。即使是定期,中途取钱的损失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利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09年的全球智库峰会上表示,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很明显,而中国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51.3%,上升15个百分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大家消费,增加购买力,以达到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目的,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把老百姓打算储蓄的钱变到消费上面来。在国内,消费券主要有“政府消费券、社会消费券、旅游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和教育培训消费券”5大种类,相关企业发行的一般为抵金券,其消费券的面值一般为100元,也有20元面值的社会消费券。消费券的功能与现金一样,但只能用来买商品,不能兑换成现金。消费券一般都会指定购物地点,在指定的商场才可以购买商品,而且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
2消费券在社会引起的热烈讨论
对于发放消费券的作用,在经济学家的口中褒贬不一。反对的一方认为,拉动内需需要的是长久的作用,并非短期的效果,而消费券只能带来短暂的或者说是一次性的效果,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继续投入,之前引起的消费热潮将会嘎然而止,这与政府发放消费券期望达到拉动内需的初衷不符。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消费券实质为一种变相流通的货币,允许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这会对中央的货币发行权和财政权造成巨大的冲击。地方政府发行多少消费券是难以统计的,经济数据的不确定会导致中央统计数据的不准确,不准确的数据指导下会影响国家的宏观决策。再者,消费券可能与消费者计划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反而致使本应该自己消费的商品由政府买了单,而消费者自己并没有增加过多的消费支出。比如一些生活必须品,有没有消费券,老百姓都是要消费这些东西的,那么使用消费券购买了这些物品,而本来用于购买这些物品的钱就剩余下来。如果说剩余下来的钱去消费了其他物品,这倒也是促进了消费。但是在储蓄率这么高的背景下,相信大多数的人是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储蓄,这样反而更是降低了消费率。对于消费券本身来说,它的发放也存在诸多问题。地方财政宽松的地区,可以自我消化,惠及民众。但是如果有些地方为了体现政绩,也是一味的跟风发放消费券,自身根本无法承兑,使民众利益受到损失,这样极易引发一些,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对于能够消化的地区,消费券该怎么发?以什么形式发?发放时间段怎么确定?使用期限为多少才合理?这些都是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将会给社会公平带来更多的隐患。
支持的一方自然也是有支持的理由。通过发放消费券消费的多是快消型产品,这类产品成本较低、生产周期较短,消费者在购买后能在短期内拉动相关厂商乃至整个产业链的运作,使这些产业的需求迅速增长。所以,如果全国范围内发放消费券的话,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利好。而且,消费券的金额是有限的,人们在购买大多数产品的时候,除了使用消费券以外,大都还需要自己再另外掏钱支付一部分,这样变相的就将人们打算储蓄的钱转化到了消费上面。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乘数效应理论,“乘数效应(MultiplierEffect),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完整地说应该叫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成相关比例的变化,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据中投顾问数据调查显示,杭州市第一批消费券的跟踪统计中,2041万元的消费券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额,拉动放大效应为2.06倍。在家电产品上的拉动效应更是高达5.4倍。这“2.06倍”,和“5.4倍”便是“乘数效应”。据有关媒体披露,成都市在去年12月份向37.91万人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当地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乘数效应明显。这样自然是论证了发放消费券能够很快的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给疲软的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以往过年过节,政府通常采用发放红包、现金等方式来贴补困难群众。有些群众领到钱以后,并不用于消费,而是将钱储蓄起来,这样虽然是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但并没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刺激消费。而采用发放消费券以后,由于消费券没有办法兑换现金,所以人们只能用于购买消费,政府的发放才真正落实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对于消费券的作用,不仅在经济学家中引起了意见的不统一,在普通老百姓中也是引起了一些争议。当然,政府的举措是受到了大家的肯定,由政府买单,刺激大家消费,初衷肯定是为了老百姓着想的。而老百姓口中也是有抱怨,这些抱怨大多来自领取消费券的资格、数量和消费券使用的范围。比如在成都,消费券的发放并非“人人有份”,这种发放上的不均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什么样的群众才有资格领取消费券呢?在使用范围上,消费券有规定的使用范围、企业、和日期,这又给百姓带来一种什么困扰呢?举个例子,我打算在今年购置一台电视机,现在我领到了一张家电的消费券,可以为我的购买省下一百块钱,这本身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但是我的初步打算是在10月份经济比较宽松的时候购买,但这张消费券是在7月份就过期了,这就有些让我进退两难了。类似于这样的困扰肯定还是很多,有了困扰出现以后,发放的消费券是否都能够用出去就值得考虑了。
3对消费券的客观评价
不管这场消费券的争论结果是怎样,从发放消费券的实际效果上,成都、杭州的消费券回收率基本达到百分之百,我们可以看到老百姓对于消费券的使用积极性,应该说消费券的发放,对拉动内需来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于作用的大小,还是要看消费券发放的范围和百姓使用的地方。如果是拿消费券去购买油盐酱醋、去理发,那么这些消费券很有可能就变成了纯收入存进了银行,没有起到“乘数效应”。如果拿去买衣服、买电器,那么服装厂或家电厂在增加需求量后,会去购买原料,生产机器等,进一步扩大生产,那么拉动内需,振兴经济的目的就达到了。发放消费券本来就是一种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应急性措施,是一个治标的办法,没有人期待它去解决本质上的问题。如果眼前的这个坎都过不去,经济失速了,失业加剧了,社会不稳定了,哪里还有环境去实行治本之策呢?一个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基本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可不是三年五载就能够建成的。所以,发放消费券能够在短期内为经济复苏打下基础。
如果不从拉动内需的角度来看,消费券的发放还有另外一层的含义,是政府在社会分配不均及再分配未果的基础上,对低收入人群的一种社会补贴,是社会福利的另一种体现。毕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才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陈国忠.对消费券的认识和规范建议.河北金融,2008,(02).
[2]徐伟:消费券仅仅是刺激消费的权宜之计[N].中国经济时报,20090218.
[3]左小蕾.消费券政策应该慎用[J].中国外资,2009,(03)
[4]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奥运会;测算模型;经济增长;就业
[中图分类号] F062;F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7-0096-03
[基金项目] 秦皇岛发改委资助项目“秦皇岛奥运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批准号:qhdayjj001)后期成果
[作者简介] 张 辑,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贸易经济、管理经济;(上海 201620)
胡春阳,安徽科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数理经济、竞争力评价。(安徽 蚌埠 233100)
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奥运会需要举办国、举办城市在奥运场馆、训练场、奥运村、新闻村、城市交通、环保、赛事组织以及奥运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直接和间接支出,这些支出通过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进而扩大就业。随着北京奥运会的逼近,本文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北京奥运会宏观经济影响测算模型,并据此估计其对北京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影响估计
举办奥运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由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以及消费者短期消费倾向的变化等通过乘数效应来实现的。乘数效应是指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由自发支出的变动导致收入的成倍增长。乘数就是自发支出的变动导致收入增长的倍数,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t为边际税率,c为边际消费倾向,γ为边际进口倾向。自发支出A包括自发消费Cα、投资I、政府开支G、政府转移支付TR、净出口NX等,其中任意一项发生变动都会引起总收入的成倍变化。
奥运支出通过乘数效应中的动态调整过程来影响产量(收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假定第i轮奥运支出由自发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组成,其引起的自发支出增加分别为ΔA1i=ΔCi、ΔA2i=ΔIt、ΔA3i=ΔGi和ΔA4i=ΔNXi,则在第i轮奥运支出引起的自发支出增加为:
ΔAi=ΔCi+ΔIi+ΔGi+ΔNXi=∑ΔAji
假定奥运第1-n轮追加的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引起的当轮自发支出增加量之和依次为ΔA1,ΔA2,L,ΔAn则第n轮累计乘数效应即为奥运支出对当轮经济增长的影响,计算方法如下:
ΔYn=∑κiΔAi(1)
奥运消费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除了自发消费额变动引起的乘数效应外,其影响主要通过边际消费倾向改变乘数本身以及因举办奥运会人们的消费观念变化而导致自发消费变动来实现的。运用上述模型测算第29届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增长的影响,需要事先得出乘数大小和北京奥运会的年度支出情况。
已知总支出AE=C+I+G+NX,我们通过对北京2000~2004年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投资形成和净出口的统计分析得出乘数值的大小。见表1:
对北京GDP与净出口NX这两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净出口方程:
NX=284.022-0.234GDP(2)
(3.308) (-9.160)
由方程(2)可知边际进口倾向γ=-0.234,验证了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国民收入这一基本原理。在不考虑边际税率和利率变动的条件下,将表1的有关数据代入到公式c=MPC=ΔC/ΔGDP,得2000~2004年边际消费倾向;将计算结果和γ=-0.234代入到公式κ=1/(1-c+γ)中,得2000~2004年乘数值大小,见表2:
由于2002年以前我国几乎没有奥运支出,2006年以后北京统计年鉴上尚没有支出法GDP的资料,而2003年又由于受“非典”等因素影响边际消费倾向增大、边际出口倾向减小而乘数效应较2002年和2004年均要大,因此,我们采用乘数值α=1.418来计算2005年以后的乘数。
从表2可知,2001年以后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基本是稳定的,因此,奥运会对北京GDP的影响主要来自奥运会直接支出。根据北京奥组委《奥运行动计划》,预计奥运会筹备期间北京将在奥运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新增城市基础设施、奥运会运营三方面支出279.88、1 068.70、117.35亿元。这些支出多为政府购买和私人投资,其中奥运直接投资由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两个部分组成,分别约为280亿元和1 068.7亿元。对此我们可以参照北京1990年亚运会的年度支出情况,将以上支出分布到2002~2008年,并将以上各年份支出视为ΔAi(i=1,2,…,n),直接通过乘数效应ΔY=κΔA来计算奥运会对北京2002~2008年经济增长的影响。
为了便于统计,我们假定经济在当年出清,这样每年的奥运支出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就可以统计到当年的GDP中,从而得出2002~2008年奥运会年度支出及其对GDP增长的影响,见表3:
二、城镇失业率影响估计
估计出北京奥运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后,可按奥肯法则构建模型测算其对减少失业率的贡献。以第i个奥运支出年为例,假定以第i年为基期,非奥运因素引起的当年失业率变化为Δuni、当年实际GDP增长为ΔYni;奥运因素引起的当年失业率变化为Δuoi、当年实际GDP增长为ΔYoi且有ΔYoi=∑κiΔAi。这样,当年实际GDP增长为ΔYi=ΔYni+ΔYoi,实际GDP的增长率为:
gyi=ΔYi/Yi-1=(ΔYni+ΔYoi)/Yi-1
当年失业率变动为Δui=Δuni+Δuoi,亦即Δuoi=Δui-Δuni。而由奥肯法则知:
Δui=-β(gyi-g*y)=-β[(ΔYni+ΔYoi)/Yi-1-g*y],由此得奥运会对就业影响的测算公式为:
Δuoi=-β[(ΔYni+ΔYoi)/Yi-1-g*y]-Δuni (3)
以美国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例,其对美国就业的影响可以用公式(4)来表示:
Δuoi=-0.4[(ΔYni+ΔYoi)/Yi-1-3]-Δuni (4)
奥肯法则是在美国当时的经济状况下产生的,即:经济结构是一元的、劳动力相对稀缺且在各部门(产业)的边际生产率相同、人口增长率不变且不存在较大的技术进步(新古典增长理论),而中国的国情与美国当时的国情是不同的。[1]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各种法规尚不健全,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典型的二元经济,劳动力大量富余,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部门的边际产出相差悬殊,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技术排挤工人现象严重以及失业登记等制度不完善是导致奥肯法则在中国存在偏离现象的主要原因。[2]
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奥肯法则描述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的这种内在规律性在任何国家、任何体制下均是成立的,只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奥肯法则所要求的前提条件满足程度不同,因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罢了。上海交通大学周游、秦向东在对我国现有城镇登记失业率进行修正后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奥肯法则:[3]
Δu=-β(gy-g*y)=-0.19(gy-6.91)
由这一公式可知,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城镇失业率的影响大致可以用公式(5)来表示:
Δuoi=-0.19[(ΔYni+ΔYoi)/Yi-1-6.91]-Δuni (5)
显然,当ΔAoi=0,Δuoi≈0时,有Δuni=-0.19(ΔYni/Yi-1
-6.91),由此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公式(5)还可以变形为:
Δuoi=-0.19ΔYoi/Yi-1=-0.19goi(6)
根据上述奥肯法则修正模型公式(6),可测算出北京奥运会对城镇失业率的影响。由于此前文中求得的奥运会对GDP的影响都是采用当期价格计算的,而奥肯法则要求的是真实GDP增长率,因此,在测算奥运会对就业影响时本文引入了价格指数。2002~2008年北京奥运对GDP影响、GDP总量、环比价格指数及奥运会对就业的影响如表4:
以上对奥肯法则进行修正时仅计算了城镇失业率,事实上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以及部门边际生产率的不同,当实际GDP增长率较潜在GDP增长率高时,不仅会引起城镇失业率的变动,也会加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估计
黎德福早期曾针对二元经济结构,提出了考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奥肯法则”:[4]
Δut-mt=(ut-ut-1)-mt=-β(gt-g*)
式中Δu为城镇失业率变动,β=1/θI,θI为非农业部门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mt为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且有mt=Mt/LIt-1,Mt表示t年农业部门转移过来的劳动力,LIt-1为(t-1)年非农业部门人口,g*为潜在增长率(常数项)。由上式可得失业率的一般表达式为:
Δui=-β(gyi-g*y)+mi
又知奥运当年失业率变动Δui=Δuni+Δuoi,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为:mi=moi+mni代入公式(7)整理得:
Δuoi-moi=-β(gyi-g*y)-Δuni+mni
为简便分析,假定非农业部门人口等于非农业劳动力,则有:
Δuoi-moi=(ΔUoi-Moi)/LIi-1,又有-β(gyi-g*y)=-β[(ΔYni+ΔYoi)/Yi-1-g*y]
代入上式整理,得奥运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计算公式:
ΔUoi-Moi=LIi-1×{-β[(ΔYni+ΔYoi)/Yi-1-g*y]
-Δuni+mni} (7)
式中ΔUoi为第i个奥运支出年奥运会引起的城镇失业人口数量的变动,Moi为第i个奥运支出年奥运会引起的农业部门劳动力转移数量。
虽然由于失业率统计数据不准确等原因,使得黎德福最初提出的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奥肯法则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无法通过检验,但本文通过解读北京的“十一五”规划,认为在北京市政府将稳定就业,使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左右这样一个宏观政策背景下,可将黎德福后期提出的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奥肯法则极限模型mt=β(gt-g*)=1.073gt-7.929简化修正为以下形式,以测算北京奥运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moi=1.073ΔYoi/Yi-1 (8)
二元经济结构要求在估计奥运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时,必须将农村劳动力纳入测算,运用公式(8)来测算奥运会对北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见表5:
这样,北京奥运会第i年提供的就业机会是由其对城镇失业率的影响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两部分构成,可表示如下:
Eoi=ΔuoiNi-1+moiLIi-1(9)
由公式(9)可得到2002~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就业的总影响,见表6:
上述三个测算模型根据经济学的逻辑是连贯一致的,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模型是奥肯定律嵌入奥运具体情况后的一个拓展。将这些模型运用到北京奥运经济影响的实践当中,初步测算得出北京奥运会规划直接投资在2002年~2008年累计促进北京GDP增加2080亿元,平均城镇失业率降低0.87%,平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4.90%。
参考文献:
[1]刘渝琳,郭嘉志,陆建渝.基于转型期中国失业问题的思考――奥肯定律的失灵问题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2).
[2]Maurizio Ciaschini, Claudio Socci. Final Demand Im-pact on Output: A Macro Multiplier Approach[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7,29:115-132.
[3]周游,秦向东.奥肯定理在中国适用情况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10).
一、乘数效应的理论分析
(一)乘数效应概念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它既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旅游收入乘数是指旅游业收入增长对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经济部门收入增长的作用。
(二)乘数效应特点
一是宏观性。这是乘数效应的基础属性,它是公共部门控制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相对于文化旅游产业,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文化项目的设计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开发就是宏观决策的前提。
二是比例性。这是乘数效应的根本属性,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乘数越大,乘数效应也随之增大,同理旅游乘数越大,对相关经济部门的带动作用越大,它是一个正比例增长的函数。
三是关联性。这是乘数的内在属性,是乘数发挥效应的桥梁纽带,在中国旅游业是乘数效应较大的产业,带动力较强能够直接影响到衣、食、住、行、购、游、娱等66个经济部门。
(三)绥滨农场文化旅游产业乘数效应的着力点
一是注入“龙”的元素。“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文化源远流长,龙的故事脍炙人口,以龙创造的产业纷繁多样,据调查,自隋唐以来,绥滨农场就有了关于“龙”的民间传说,黑龙下凡拯救民间大旱的凄美故事世代相传,神秘的“老龙坑”更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所以作为一种抽象的象形优势,注入“龙”的元素无疑是绥滨农场发展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抓手。
二是埋下“绿”的根脉。“绿”代表着生机与活力,绿色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绿色的生活让人健康向上、绿色产业方兴未艾,近几年,绥滨农场围绕“以渠养稻、以稻兴场”的绿色发展理念,已经建成了国家级绿色水稻生产核心基地,标准化的农田示范带、高科技的现代研发中心、智能化的温室大棚、立体化的农管措施,为发展季节性农业旅游观光提供了看点。
三是洒下“水”情缘。“水”具有很强的承载力和亲和力,桃花源记的怡然自乐、水村山郭的民俗风貌、风情万种的浪漫海滩、气势万钧的银河瀑布、欢快自娱的泼水节日,这些都是“水”创造出的旅游产业,绥滨农场毗邻黑龙江畔具备了天然的水资源优势,“龙江第一渠”的延伸更是为旅游增添了活力。
二、绥滨农场发展旅游业的定项分析
前面我们从宏观方面分析了绥滨农场发展旅游产业所具备的资源禀赋和地域文化环境,下面我们从微观层面逐项分析绥滨农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可行性。
(一)发挥灌渠开闸优势,打造节点旅游亮点
所谓的节点旅游是指根据地域内特殊的自然现象、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在固定的时间内开展的集中式旅游活动,例如八月十八海宁观潮节、四月中旬的傣族泼水节和五月上旬的牡丹节已经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旅游节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介于此,绥滨农场可以充分利用灌渠破江开闸的时机,举行“提水节”主题活动,开展诸如“蛟龙出江一线天”开闸提水、“鲤鱼跃龙门摄影”、“祈福平安放生鱼”以及“春江水暖闹春潮”文艺演出等活动,借助节日效应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二)发挥渠首景区优势,打造常态旅游热线
绥滨农场渠首景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鹤岗地区较为出名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被北大荒日报社评为垦区十佳旅游景区,并被收录到北大荒文化地理标识当中,这里有和天对话的语台、祈盼丰收的神鼎、灵泽献瑞的吊桥、龙江第一的标志巨石、凭栏远眺的文武亭和修葺一新的观景台,在这里可以让游人欣赏到开闸提水的澎湃、远眺界江的壮美,体味到原始气息的浓厚和江水炖江鱼的醇香,渠首景区已经具有了完善的旅游条件,如果经过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开发,这里完全可以打造成为常态化旅游热线。
(三)发挥龙府文化优势,打造民俗旅游佳地
经绥滨县史志考证,在绥滨农场第1居民组与兴隆村交界的丛林深处有一个叫“老龙坑”的地方,因坑内水深莫测、颜色如墨、常年不竭,故被当地民众世代相传为“老龙坑”,即黑龙下凡的地方,大旱年景,常有周边民众前来膜拜,祈求降雨,颇有灵性。借龙兴之地打造龙门福地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农场站位思考的重点,通过完善“老龙坑” 周边的基础设施,通过开展“祈愿活动”、“放生活动”、“祭礼活动”带动民俗旅游的发展。
(四)发挥农林园区优势,打造科技旅游高地
绥滨农场农林科技园区是集科技研发、成果展示、苗木培育、果树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其中智能温室大棚内布局了中国最大的“龙王吼”主题仿生根雕、布局了热带植物观赏区、奥里米农家风情区、果蔬无土栽培区、名贵花卉培育区和现代化大农业立体展示区,温室内亭台楼榭相间、小桥流水淙淙,温室外龙泽湖微波荡荡、植物园鸟语花香、主题园色彩斑斓、采摘园硕果累累、试验田绿意浓浓,置身于园区能够让人呼吸到自然的芳香、欣赏到异域的风情、触摸到科技的力量,这里无疑给喧嚣的城市生活带来田园般的享受。
三、绥滨农场借助“乘数效应”发展旅游产业
上面我们着重分析绥滨农场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和亮点,这是引发“乘数效应”的先决条件,那么如何将旅游业转化成旅游产业是决定旅游业成败的关键,农场发挥旅游乘数效应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餐饮住宿产业
目前,绥滨农场的餐饮和住宿条件与发展旅游业还不配套,全场现有各类餐饮服务125家,其中饭店85家,烧烤、饮吧40家,住宿旅店31家,宾馆1个,虽然在绝对数量上已经与普通县城的比例大体相当,但是在规模和档次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餐饮业多而不精,特色不鲜明,接待能力有限,家庭旅馆居多,集中容客率较低。所以,大力发展成规模上档次的旅店、酒店等各种形式旅游住宿设施,能够提升旅游业的接待接待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旅游的乘数效应。
(二)发展旅游购物产业
众所周知,旅游的主要目的是看特色、吃特色和买特色,能够在一个地方留下美好记忆的同时,给亲戚朋友带些特色产品是每个旅游者的心愿,俗话说,靠山卖山货,靠水卖水产,那么对于农场而言,大力发展富有“龙门福地”特色的绿色无公害产品是最佳选择,产业重点应该放在真空小包装江水大米、精品装龙门福地纯粮白酒、鱼制品、禽蛋制品和富有龙府特色手工艺制品,这些产业能够有效的促进农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三)引入文化娱乐项目
利用现代娱乐手段,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演艺项目。2003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专题栏目走进安溪,推动了铁观音的宣传,2011年心连心艺术团走进北大荒,让人们认识了垦区大农业的壮观,2012年绥滨农场作为独立版块参加中央七套录制的“粮安天下,秋收行动”晚会,让很多人了解了绥滨农场,借助现代媒体艺术手段宣介区域文化是提高旅游品位的有效手段,今后,要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笔者认为要积极引入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具有科技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观赏性的文化娱乐项目,推出更高质量文化旅游文艺演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大型文化旅游演艺活动,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活动的多样化需求。
(四)建立文化旅游教育基地
关键词:政府采购;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宏观调控效益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6-0083-05
一、前言
由于效益是指“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因此调控效益也应该是“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只不过这里的“所费”是指政府为了进行宏观调控所使用(花费或投入)的经济资源量,而“所得”则是对其调控效果的表现。政府采购是否具有调控效益,主要取决于有目的、导向性的采购活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GDP的增长、经济稳定、分配公平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能比原有的采购方式更好地配置财政资源,并有效实现上述既定目标时,那么采购的宏观调控是有效益的,反之则是低效益或者无效益的。
从政府采购支出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来看,其调控的主要内容及效果体现在调控总量(促进经济的“帕累托改进”)、调控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节价格(促使物价稳定)、调整分配(促进公平分配)四个方面。
二、政府采购的乘数效应及其调控机制
政府采购乘数是指政府购买支出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与政府购买增加额之比。政府为了维持其日常政务需要和给社会提供服务,总是要发生一系列的购买行为。按照购买内容,政府购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消费品,它主要是用于政府维持日常政务之需;另一类是投资品,它是政府投资修建的各类公共设施。由此,政府采购乘数又可以细分为消费乘数和投资乘数。因此,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理论可成为分析政府采购乘数调控机制的工具。
1。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模型。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在建立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推导政府采购乘数模型。
为了分析简便,只考察一种不包括国际经济的封闭经济,并假定政府购买的产品为当期产品,政府购买的变动不影响利息率,价格水平在短期内不受总需求的影响。关于税收,宏观经济学中通常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假定税收与收入成比例,即T=tY,f代表税率,是由政府决定的外生变量;另一种方法是用总量T来表示,代表所得税。这里采用后一种方法。从支出这方面来看,三部门的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方程为:
Y=C+I+G (1)
C=Cα+bYd (2)
其中:式(1)中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民间消费,I代表民间投资,G代表政府购买。式(2)中C月代表消费函数中的常数,表明即使人们短期没有收入也要消费;Yd代表可支配收入,即扣除税收(T)后的收入(Yd=Y-T);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如果Tr代表家庭从政府转移支付得到的收入,那么个人可支配收入Yd应等于总收入Y减去所得税T加上转移支付收入Tr,即:
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制度与手段各有其特征。但其财政的宏观模式基础都是相同的,因而其国民收入的表达方式也是一致的。因此对式(5)的讨论具有一般性。政府在利用财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也就是通过(5)式中能够操纵的三个变量(政策变数:G、T、Td)来进行的
2.政府采购乘数模型。将(5)式对G求导数,得到采购乘数(KG):
式(6)表明政府采购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倍增作用。这种倍僧作用就是所谓的政府采购乘数。(6)式还表明:第一,由于边际消费倾向(b)一般小于1,因此,政府采购乘数为正值,说明国民收入随政府购买的增加而增加,随政府购买的减少而减少;第二,政府采购变动时,国民收入随之同方向变动,其变动量为采购量的1/1-b。假设边际消费倾向b=0.75,则政府采购乘数KG=4。
3.政府采购乘数的调控机制。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调控工具之一,它是通过改变社会需求来调控宏观经济的。从社会总需求的构成来看,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社会总需求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出口。虽说政府采购只是社会总需求中的一部分,似乎有点“势单力薄”,但不可忽视的是,政府采购具有乘数效应,即较少的政府采购支出能带动其他需求的成倍增长,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具体地讲,一项政府采购增加,就会使一部分产品实现销售,继而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再通过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使企业和个人收入有所增加,企业和个人纳税后依然有一定数额的收入增长,这部分收入被分配成消费和储蓄,其中的消费继续变成消费需求,储蓄也为扩大投资需求提供了资金来源,如此经过若干轮的循环,最终促进国民收入成倍增加。由此可见,政府采购的扩大可以产生推动经济运行、扩大国民收入的作用,政府采购的减少可以产生限制经济运行、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
三、政府采购支出的挤出效应
政府采购支出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采购支出增加所引起的对投资与净出口的抵消作用。在简单模型中,由于政府购买具有乘数效应,因此,当增加政府采购时,国内生产总值就会成倍地增加。但如果把货币市场的因素考虑进来就会看到,在政府购买产生乘数效应的同时,还产生了挤出效应。
如图1所示,先不考虑货币市场因素,即假设增加政府采购时利率不变。初始均衡点为LM曲线与IS0曲线的交点E0处,当政府购买增加时,IS0曲线右移至IS1由于利率不变,乘数效应使总产出增加到Y2,增加量为(Y2-Y0)。现在把货币市场因素考虑进来,即增加政府采购将引起利率变化。在图中,增加采购使均衡利率上升到R1。利率上升使投资与净出口减少,实际总产出不是增加到Y2,而是增加到Y1。这就是说,与利率不变时相比,总产出减少了(Y2-Y1)。(Y2-Y1)就是增加采购引起利率上升所产生的“挤出效应”。从图中可以看到,当增加政府
采购时,在两种效应的同时作用下,实际增加的总产出是(Y1-Y0)。
由于挤出效应是在产品市场变化引致货币市场变动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挤出效应作用的大小与模型中的许多参数有关。这里着重就挤出效应与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d)、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h)以及边际消费倾向(b)的关系进行讨论。(1)d值大,说明投资对利率变动反应敏感,利率稍有上升,就会引起投资大幅度下降,因而挤出效应也大。(2)当政府采购增加引起收入增加,从而货币需求也增加时,由于货币供给不变,要求利率上升以减少货币需求;而如果h值大,即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大,在这种情况下,仅有较小的利率变动即可抵消收入增加所引起的货币需求增加,所以,这时挤出的效应较小。(3)边际消费倾向b越大,使投资下降所引起的总产出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也越大。
四、政府采购支出的调控模型及调控效果分析
政府采购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是指政府采购变化对总产出变化影响程度的大小。这种影响大小取决于两个根本因素:一是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因为这种敏感程度直接决定挤出效应的大小。在IS-LM图上表现为IS曲线的斜率;二是资本市场上的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因为这种敏感性决定利率变化所引起的货币需求变化的大小。在IS-LM图上表现为LM曲线的斜率。下面分两种情况分析:
1.假定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不变,即LM曲线的形状和斜率不变。这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移动IS曲线时总产出变化就越大,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效果就越大。
图2揭示了增加政府采购支出时,由于IS曲线斜率不同所引起的宏观调控效果的差别。在图2(a)和图2(b)中,LM曲线的形状和斜率都相同,表明货币市场均衡不变。初始均衡E0相同,在采购方法、数量和频率都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乘数作用,都能使总产出增加到Y3。但由于图2(a)和图2(b)IS曲线斜率不同,致使增加相同的采购量所产生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不同。图2(a)IS曲线比较平坦,即曲线斜率绝对值较小,总产出只增加(Y1-Y0)。而图2(b)IS曲线比较陡峭,即曲线斜率绝对值较大,总产出却增加了(Y2-Y0)。这表明:图2(a)IS曲线斜率绝对值小,宏观调控效果小;图2(b)中IS曲线斜率绝对值大,宏观调控效果也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差别呢?是因为IS曲线斜率绝对值反向取决于d,正向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图2(a)中IS曲线斜率绝对值小,说明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d或者边际消费倾向b的数值较大,而d值和b值大,都会使政府采购的挤出效应大,所以实际增加的总产出就少,即宏观调控效果小。图2(a)中的(Y3-Y1)和图2(b)中的(Y3-Y2)为挤出效应而减少的总产出,(Y3-Y1)>(Y3-Y2)。
2.假定产品市场上政府采购对利率的敏感性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即IS曲线的形状和斜率不变。这时,LM曲线斜率越大,移动IS曲线时总产出变动就越小,采购的宏观调控效果也越小。
图3揭示增加政府采购支出时,由于LM曲线斜率不同所引起的宏观调控效果的差别。在图3的(a)和(b)中,IS曲线斜率相同,移动幅度也相同,说明所增加的采购额相同。不同的是,图3(a)LM 曲线斜率大,曲线陡;而图3(b)LM曲线斜率小,曲线平坦。由于LM曲线斜率等于k/h,斜率大说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h值小(假定k值不变的条件下)。h值小,挤出的效应就大,所以增加采购对总产出的影响就小些。在图3中,(Y3-Y0)表示政府购买乘数效应增加的总产出,图3(a)的(Y3-Y1)和图3(b)的(Y3-Y2)分别表示在两种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的挤出效应,(Y3-Y2)>(Y3-Y2)。政府采购调控效果在图3(a)中为(Y1-Y0),图3(b)中为(Y2-Y0),图3(a)的采购调控效果小于图3(b)。
五、实证研究――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范例
我国政府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一度出现的经济过热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到1996年实现了经济增长9.7%、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6.1%的成功软着陆。但从1997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出口下降、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增长乏力。以1998年为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外贸出口增幅从1997年的20%狂跌至1998年的0.5%,利用外资也跌至2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表明社会总需求构成中的其他三部分都处于低迷态势。从货币政策来看,1996~1998年我国先后6次降低利率,但效果不够明显,这表明货币政策的作用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社会总需求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购买,便历史性担当起启动内需的重任。从政府采购的角度看,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加政府投资和提高公务员工资为主要特征。
在政府投资方面,1998~2001年底,我国发行的5100亿元国债90%以上的都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带动了地方、部门、企业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以及其他各方面投资近3万亿元。利用这些国债,国家安排基础设施项目8600多个,累计建成公路通车里程2.55万公里;建成铁路新线4007公里,复线1988公里,电气化里程1063公里;新建、扩建机场37个;对2400多个县进行了农网建设和改造,这些都在扩大内需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测算,1998~2002年我国政府累计增发的6500亿元建设国债,分别对当年GDP增长带来了较大的贡献(见表1)。
在增加公务员工资方面,1999~2001年我国政府先后3次增加了公务员工资,财政累计支出4066亿元,这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资料表明,新增的工资最可能的消费集中在衣食住行、日常消费、文化教育、耐用品消费上。而且适当提高公务员的待遇也可以带动社会工资的提高,对于促进消费、启动市场有着积极作用。
六、结束语
我国以扩大政府购买(主要是政府投资)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是明显的,增发的国债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向西部地区及生态环境建设倾斜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政府采购支出在拉动市场需求、放大采购乘数效应方面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政府增加投资所带动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表现在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没有很好启动民间投资等方面,这导致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不够理想。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1)体制障碍。如公共投资中存在低效率和损失浪费现象,并且政府管制和融资歧视抑制了民间投资等。(2)结构障碍,由于我国正处在一个结构性供应过剩与结构性需求不足并存的买方市场环境中,这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造成了社会需求没有得到有效启动。(3)政策偏差。如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重需求管理轻供给改善、重投资增长轻消费引导等。
其次,政府增加投资所产生的投资乘数不够理想。原因之一是,近来年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从而导致投资乘数也呈下降态势。原因之二是,我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存在“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问题。从1996年之后,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率明显快于GDP增长率,到2003年两者差距达到15个百分点。税收如此超常规增长而产生的紧缩效应反过来对扩大支出的扩张效应起了反向抵冲作用。
最后,体制不完善和市场化程度不高造成了调控效果不理想。实施以政府投资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政策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体制顺畅、市场化程度高;第二,必须有剩余的、闲置的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潜力;第三,国家要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两个条件在我国已基本具备。但我国在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关键词]消费券;乘数效应;替代效应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2-2880(2011)10-
一、 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震撼了美国金融市场,并转化为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逐渐影响到各国实体经济的发展。2008年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偏热到增速放缓的重大转折,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核心。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享有“欧元之父”之誉的罗伯特·蒙代尔建议中国政府向全国老百姓每人发放100元人民币购物券,具体方式跟美国相似。此言一出引起媒体学者纷纷热议,辰目从四个方面认为消费券应当给予鼓励、肯定、提倡。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消费券对杭州的影响,继而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发放消费券对杭州拉动消费需求的影响有限,并提出了杭州如何刺激消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二、 消费券概述
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或者企业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凭借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经济的复苏。
三、 消费券的相关理论分析
1.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张的变化。
图1消费券的乘数效应
在图1中,横轴Y代表收入,纵轴C+I代表总支出线,ΔC是增加的消费券数额,由于发放消费券导致国民收入增加了ΔY。可以看出增加的ΔY要远远大于增加的ΔC。
政府发放消费券相当于给居民发了一笔消费补贴,但这种补贴不是以金钱的形式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是直接进入消费领域。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这种消费券形式的消费乘数为1/1-a,其中a代表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不同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边际储蓄倾向相对较低。与高收入者相比,低收入人群是因为缺钱而缺乏购买力,他们会把消费券用到刀刃上,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消费券就会转化为消费力量。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低,储蓄倾向高,一定数额的消费券对其不构成吸引力,其消费行为也不会据此受到影响,乘数效应难以得到发挥,对经济总体发展也不会产生太大的作用。所以,在理论上适当给中低收入阶层放消费券可以带来数倍于消费券数额的国民收入的增加。
2. 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图2消费券的替代效应
图2中横轴表示“人民币”商品,纵轴表示“消费券”商品,AB为预算线,U1、U2为先后的效用曲线。如果“消费券”商品价格下降,那么民众对消费券的需求增加,也就相当于对“人民币”商品的需求减少,“人民币”价格上升,预算线由AB变为AB ′,与新的效用曲线U2相交于点c,人们对“人民币”的使用效用水平下降了。在图2中,不存在“收入效应。由于“消费券”和“人民币”属于两种特殊的商品,“消费券”的增加,增加了消费者可支配收入,预算线AB′移到补偿预算线FG处,因此没有产生“收入效应”。分析“替代效应”必须剔除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变化的影响,使消费者回到无差异曲线U1,即做一条补偿预算线FG。消费者为了维持原来效用,必然会沿着既定的无差异曲线U1由a点移到b点,增加对“消费券”的需求,即“消费券”替代“人民币”的使用。
从现实生活上来看,按照恩格尔定律,食品等缺乏需求弹性的生活必需品在他们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对这些必需品的消费不会因为收入下降而减少,也不会因为收入提高而增加。也就是说,对低收入者来说,由于基本的食品消费在家庭全部收入中所占比重居高不下,所以其弹性消费能力十分有限,此时民众从政府那里领取到的消费券对他们来说产生的不是“收入效应”,而是“替代效应”,即鼓励他们把家里本来用于消费基本食品支出的钱存入银行,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发放的消费券。
四、 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杭州发放消费券的效果,消费券能否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下面从实证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1. 理论模型与模型设计
影响居民消费性支出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物价指数,消费券作为一项财政政策也是影响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因素之一。文中数据选取以2007年作为基准的不变价数据,排除了物价因素的干扰。按照消费理论,收入上升会导致消费支出增加,而消费券政策能够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由于消费券政策无法用量化,所以引入虚拟变量,设为D1。
模型回归区间为2008年01月—2009年06月,消费券发放和兑付时间基本是2009年01月—2009年06月,其虚拟变量D1设定如下:
D1 = 1t≥2009年01月;
0其他
加入虚拟变量的模型设定为:
即
其中,CRP为CR/CPI*100;
YRP为YR/CPI*100;
CR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YR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CPI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7年的指数为100);
D1为虚拟变量。
据此,提出文本假设:
H0: β=γ=0
备择假设:
H1: β,γ不全为0
2. 回归分析数据与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杭州市统计信息网。由于2009年的杭州市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还没有统计出来,所以用杭州市城镇的人均居民收入和城镇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代替杭州市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2008年01月—2009年06月的数据如下:
数据来源:杭州统计局信息网hzstats.省略
3. 参数估计
通过EVIEWS 5软件得到如下结果:
CRP= 844.1338167 + 2.056338145*D1 + 0.253719221*YRP
t:(6.221424) (0.023176) (3.842131)
R²=0.520355,F=8.136549,DW=1.295085
即消费券政策实施以前:CRP=844.1338167+0.253719221*YRP D1=0;
消费券政策实施以后:CRP=846.19015485+0.253719221*YRP D1=1
图3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情况:
图3:回归结果
4. 统计检验
(1) 拟合优度检验
通过参数估计可以看出,本模型中的决定系数R²=0.520355,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效果还不错,解释变量能对被解释变量一半以上的离差做出解释。
(2) 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
给定显著性水平0.05,针对原假设H0:β=γ=0,备择假设H1:β,γ不全为0进行检验。由参数估计可以看出,F统计量值为F=8.136549,查F分布表中自由度分别为k=2,n-k-1=18-2-1=15(其中,k为解释变量,n为观测值个数)的临界值为F0.05 (2,15)=6.36,由于F﹥F0.05(2,15),所以拒绝原假设H0:β=γ=0,接受备择假设H1:β,γ不全为0,认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CRP对D1、YRP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在EVIEWS回归结果中,直接给出了拒绝原假设(第一类错误)的概率P值[Prob(F-statistic) ],若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则拒绝原假设,反之则不能拒绝原假设。本模型中P值=0.004045﹤0.05,则拒绝原假设,即回归方程显著,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
(3)变量显著性检验——t检验
给定显著性水平0.05,分别针对H0:β=0,H1:β≠0和H0:γ=0,H1: γ≠0进行检验。由参数估计可以看出,β,γ的t值分别为
T(β)= 0.023176,t(γ)= 3.842131
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15的临界值为
t0.025(15)=2.131
可见
t(β)<t0.025(15),t(γ) >t0.025(15)
这表明解释变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在95%的置信水平下对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影响显著,通过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而D1即“消费券政策”在95%的置信水平下对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没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影响不显著。
5. 结果分析
模型结果为消费券的发放对内需拉动的影响不显著。
首先,在前面的理论分析中提到消费券可能产生乘数效应或替代效应。消费券发放效果不显著说明替代效应比较大,人们收到消费券并没有增加自己的消费,而是将原本用于消费的现金用消费券替代,原来的现金存入银行。在一个固定的市场中只不过消费方式不同而已。
其次,因为杭州发放消费券无法量化,所以引入了虚拟变量。消费券发放和兑付时间是2009年1月—6月的六个月时间,在这六个月期间政府可能还实施了其他政策,而这些政策没在模型中体现可能对模型结果产生了一些影响,这也有可能是消费券效果不显著的原因。
最后的原因可能是与所选取的数据有关,本文由于杭州市统计信息网数据统计的不完善,无法取得2009年整个杭州市人均居民收入和可支配性收入的数据,而采用的是杭州市区城镇的数据。市区城镇的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农村的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要高,在农村对于新增加的收入其相对的消费性支出要多于城市。因此整个杭州市的发放效果可能要好于杭州市区城镇的发放效果,现实中杭州消费券的发放效果可能稍微优于通过模型得到的数据所体现出来的效果.
五、结论
从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消费券的功能应该以“社会保障”为先,“刺激消费”为次。发放消费券的本质绝非只是为了刺激消费,而是政府民生服务理念的提升。从解决老百姓的看病贵、上学难的问题,到建立完善老百姓的住房、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发放消费券的目标应该是有效地整体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而对于经济的拉动,尤其是消费的拉动,更多的需要深入国民生活的微观层面,从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两方面入手,增加居民收入,减轻国民负担,加强国民消费信心,实现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中国扩大内需当务之急是要树立老百姓的消费信心。一般人首先需要的不是消费券,而是良好的经济预期。消费信心不足, 民众自然都储蓄不消费。建立完善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降低消费者预期支出,才是整体提高消费者收入预期的有效方法。在消费能力发面要努力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把增加居民即期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让利益分配适当向普通居民和贫困地区倾斜。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农业水利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等领域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水电路气和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夯实农村消费增长基础,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杭州财税网[EB/OL].hzft.省略
[2]杭州统计局信息网[EB/OL]. hzstats.省略
[3]潘省初,周陵瑶.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SAS简明上机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3-39.
[4]IUD中国政务景气监测中心.大发、特发消费券——杭州市政府铁了心[J].中国政务景气监测,2009(3):24-25.
[5]张诗宇.浅议政府发放消费券[J].地方财政研究,2009(4):39-42.
[6]杨继瑞,何雄浪.对蒙代尔发放购物券扩大消费观点的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3):164-167.
[7]王斌.关于发放消费券的疑问与建议[J].武汉商务,2009(2):21-22.
[8]俞建国,王蕴.“十二五”时期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2):3-21.
2014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各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一年期贷款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此外,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从原来基准利率的1.1倍改为1.2倍。调整后,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变得更加灵活,但存款利率的上限并没有改变,调整前后均为3.3%。这表明这次央行降息是非对称的,实际存款利率不降反升,这势必会压缩各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紧缩银根。那么既然商业银行已经让出部分利润,企业就会减少融资成本,从而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利率政策的效果并非如此理想。
二、利率政策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文章将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央行降低基准利率这一宽松货币政策进行理论分析,并讨论其对拉动企业投资需求的作用效果。利率政策对企业投资需求的刺激作用主要受投资的利率弹性影响,弹性越大则越敏感,对企业投资的需求拉动也越大。但考虑到利率政策旨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产出,所以有必要考察我国的投资乘数,若乘数较大,则企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多。
(一)企业投资的利率弹性
企业投资的利率弹性较大,投资对利率的变动才比较敏感,这时若央行降低基准利率,对企业投资需求的拉动才有较好的效果。2004―2007年间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大幅上升,5年期贷款年利率从6%上升至8%,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利率的上升将会导致投资减少,但在2004―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贷款基准利率的上升并没有削减企业投资规模,企业投资反而有较大规模的增长,由此可见我国的投资利率系数并不大,投资的利率弹性较小,投资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从而提高或降低基准利率的政策对企业投资不会有太大影响。
(二)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其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也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对未来长期收入的预期。近年来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有相似的增长趋势,但居民储蓄的增长则较为缓慢。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可支配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而储蓄的增长较为缓慢时,可推测边际消费倾向有较大值。通过运用MATLAB软件对国家统计局2004―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可得我国现阶段消费曲线c=1100+0.81yd,边际消费倾向大致等于0.81,由此也可判断边际消费倾向的值在2004―2013年间处于较大的水平。这表明我国居民对未来宏观经济及自身的收入有较好的预期。边际进口倾向是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进口部分的比率。边际进口倾向越大,说明我国对外国产品的需求就越大,从而相对减少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所以投资乘数也就越小。近年来我国的出口总额略大于进口总额,但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进出口额陡然下滑,但之后又有上升趋势,这表明世界经济正处于逐步恢复阶段。利用MATLAB曲线拟合工具对国家统计局2004―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可得2004―2013年间我国进口曲线m=19000+0.19y,边际进口倾向为0.19,可见其值并不高。由以上数据及宏观经济学理论,可得我国投资乘数为2.63,这表明若每增加一单位的投资量,将带来2.63单位的国民收入的增长。由此可见投资的乘数效应较为可观。
三、 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央行降低基准利率能否刺激企业投资需求,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需要考察企业投资的利率弹性和投资乘数的大小,当二者均较大时,利率政策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根据文章的分析可得出我国企业投资的利率弹性较小,投资乘数比较大的结论。这表明我国企业在投资方面对利率不敏感,利率政策效果并不理想,但若能够提高企业投资的利率弹性,解决企业投资问题,凭借较大的投资乘数效应,则会促使我国国民产出有较大增长,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章根据基本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建设
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投资利率弹性较小,这是由企业所有制结构导致的,所以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管理应遵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效益优先等原则,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企业效益与个人业绩直接挂钩,让国有企业在贷款投资时把利率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从而提高国有企业投资的利率弹性,使利率政策对国有企业投资产生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