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会计专业的缺点8篇

时间:2023-09-08 09:28: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会计专业的缺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计专业的缺点

篇1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 基础会计与实务 教学改革

0 引言

《基础会计与实务》是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作用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本人根据近年来的教学体会,就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1 能力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确定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为主线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由此可见,高职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应以掌握会计基本核算技能为能力培养目标,以正确生产会计信息为目的,也就是要掌握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账务处理程序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不需要生产会计信息,但需要具备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因此非会计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涵盖于两个方面:一是懂得本专业的经济业务活动如何在会计核算(或会计资料)中体现;二是能通过财务报表知晓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对企业经济活动状况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预测能力。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进行。

2 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需要对专业的职业岗位作职业能力分析,明确胜任这些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基础会计与实务》是财会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他经营管理类专业根据本专业的需要也开设了这门课。但在教学过程中,会计专业与其他经营管理类专业(以下称非会计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基本趋于一致,这显然不能满足“能力本位”的要求。笔者认为,虽然是同一门课,但非会计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该区别于会计专业,应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传统的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与实务教学没有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色,没有根据各专业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会计教师对经管、物流、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缺乏必要的了解,致使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与实务学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基本相同,无法体现出非会计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不同要求,缺乏特色和创新,针对性不强,内容的完整性也有一定的不足。因此,对非会计专业而言,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不应该照搬会计专业的内容,教学侧重点不应该是掌握如何进行会计核算,而是要让学生以会计规范为基础,以会计报表为目的理解会计原则和实质,增强学生利用会计信息来分析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内容上与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与实务有所不同,重点应是讲授会计学概论,包括会计法规、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假设、会计循环、会计报表等内容,还可以结合各专业的特色,专设相关章节,以满足其需要。应强调综合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会计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 教学手段和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基于此,很多学者提出了改革教学方法,诸如案例教学、双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情景式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应针对非会计专业各专业的特点,结合师资等情况采用适合各专业的方法。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和手段的优势,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1 做好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较复杂、理解较困难、课时较少,要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不能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思考、分析问题。笔者曾尝试过预习自学法。每次课后,把下一次课的知识要点提出来,让学生根据笔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预习,并在下次课上课前根据预习的结果进行解答,让学生提出问题,笔者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对于比较简单易懂的章节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学,根据自学的结果提出问题,再由笔者对于具体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了解。自主的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

3.2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基础会计与实务的兴趣是本课程学习的基础。以兴趣为基础的热爱才可能强烈、持久。教师是指导者,可为学生指出方向,但能走出多远,全在于学生自己的兴趣和努力程度。学生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充满好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第一堂课首先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谈谈会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再结合学校实际,介绍以往毕业生(非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经过进修成为会计工作者)中成功者的事例,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除此以外,笔者还告诉学生这门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完本课程后应有哪些收获。并告诉学生教师会采用启发、案例、实物、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白教师会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对这门课有了初步了解后,感觉自己与其距离拉近了许多,并树立起学好本课程的决心和信心。因此,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得要学,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3.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每种教学方法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教师应认清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把握其适应性和局限性,或有所侧重地使用或进行优化组合。运用得当,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减少疲劳,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笔者在对基础会计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采用过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凡是具备案例教学条件的授课内容,就应积极地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使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生动、容易理解,教学变得声情并茂、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比如基础会计中错账更正的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上将错账类型、适用的更正方法一一讲解,虽做练习,但是只做一下分录,没有涉及具体实务操作,只是从理论上掌握了错账更正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真实凭证、账簿记录反映在屏幕上,教师操作鼠标查出错误的地方,用图、文、声并茂的方法提示错误,并让学生亲自在计算机上对错帐进行更正,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轻松、积极、自然的状态中,清晰、灵活地掌握了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思维,增强了感性认识,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3.4 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教学水平。有的教师认为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不是其专业的主打课,从而忽视了教学质量,敷衍了事。实际上,非会计专业的教学,是一个侧重于把握会计核算思路的、直接服务于对业务的会计处理结果作出推论和判断的、多方位的会计实训活动。因此,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专业水平,应从两方面出发:①加强师德教育,端正教师教学态度和教风,树立爱岗敬业的道德风尚。重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杜绝敷衍了事。在会计教学中,开展优秀课竞赛活动,对评出的优质课和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大部分会计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走向讲坛,缺乏在企业中的具体实践机会,并由于教学任务繁忙,缺乏继续进修的机会。学校应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加大师资培训的经费投入,鼓励中青年教师到知名的财经院校学习和深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选拔教师到大企业、集团进行社会实践,提高教师实务操作水平。加强教师使用计算机、会计软件的能力,采取各种形式吸引优秀的会计人才充实会计队伍,最终达到教师熟悉并正确理解现行的法律、行政规章、相关政策,能够熟练运用现行的法律、行政规章、相关政策,对国家当前的改革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技巧,达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综上所述,通过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与实务》课程教学的积极探讨,有利于本课程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使《基础会计与实务》知识融入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4 模拟实践

首先应端正思想,提高对非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在会计模拟实践中,应采用手工会计处理与计算机电算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校内的手工模拟实训环境,建立企业校外实习基地。根据实践教学计划,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编写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实践教学教材。

5 课程考核方法

现行的考试制度,学生对某一课程的学习成绩,通过期末一次考试定乾坤,这一考核方法既不能完全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考试应定位于:结合平时考察、期中测验、期末考试及模拟实践技能考核、解决与本专业相关问题能力等项目全面评估学生,改变只局限于笔试的传统评估模式。积极编写基础会计模拟标准化题库,并制作相应的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考试,对学生专业素质进行整体考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2

关键词: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刘斌(1974-),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公共经济管理;栗泽武(1988-),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会计学、成本管理与纳税筹划。(江西南昌 330038)

本文系2011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人才培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1ZD020)阶段性研究成果,该成果得到国家留学基佥资助。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就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做为国家重点策略之一,并围绕着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和规范,如200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的《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等。特别在2011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别指出: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同时“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重视下,职业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2013年8月6日,教育部了《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12年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通高中13509所,占总数的51.62%,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2663所,占总数的49.38%;高职院校1280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1129所,数量基本相当,已呈现出各占半壁江山的局面。

职业教育学校的日益增多,对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视角下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提供基石,也符合国家对促进就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希望,

一、会计学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

我国中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都体现了“产业”“职业”双性的特征,从现有的中职目录19个专业大类,第三产业涉及的医药卫生、财经商贸等专业占的比重最大,为52%以上;而在高职专业目录中,第三产业涉及的财经大类、医药卫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等专业比重也高达48.4%,可见,会计学专业是第三产业和中高等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专业。

今年来,我国实施的职教改革方案,为会计学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升学提供多种途径和模式:

(一)“五年一贯制”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高职学院可以直接选拔初中毕业生,通过“3+2”(学籍或课程安排上是前三年按中职管理,后两年按高职管理)或“2+3”(学籍或课程安排上是前两年按中职管理,后三年按高职管理),五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高职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证书,该模式的优点:时间长,能充分规划五年课程体系,避免会计专业课程的重复设置;缺点:没有充分考虑分流和淘汰制度,一旦选定了会计专业,以后就不能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由调整。

(二)“对口招生”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应届和历届毕业生通过数学、语文、英语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考试,升入相应对口的高职学院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该模式优点:重视文化理论课程和会计学专业技能课程双项考核,打破了中高职业教育之间的壁垒;缺点:高职学院可能面临中职毕业生和普高毕业生混合编班带来的教学和管理困扰。

(三)“三二”模式

一所开设了会计学专业的高职学院对应几所同样开设了会计学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自主选拔中职优秀毕业生,升入高职学院会计专业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高职毕业证书。该模式优点:能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充分运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的优秀资源;缺点:中高职业教育缺乏对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等环节的普遍协调性。

二、中高职衔接视角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过程应该根据中高等职业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在从中等职业教育转换到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出现了以下衔接问题:

(一)培养目标衔接问题

2009年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点放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即中等职业教育中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如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员、基层会计核算分析等。而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在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如会计事务所、金融机构等部门的会计业务、财务管理分析人员。当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会计学专业存在“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不能为高职学院会计课程的深入学习提供基础。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衔接问题

由于中高等职业学校在设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协调、统一,导致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重复性较大。国家和地方政府缺乏对中高等职业贯通教材统一编制和管理,许多中高职学院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都是依据本校的体系来进行,没有考虑前后贯通和衔接性。如某些中职学校的会计课程体系还是出现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高职学院高年级会计专业的课程;二是教学内容受限制。目前,大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在对中等职业学校选拔性考试中主要是针对数学、英语等基础文化课程,对没有对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考核,中职毕业生的会计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为高等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混班上课提出了难度。

(三)教学方式、方法衔接问题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倾向于“轻理论、重实践”,所以在会计专业课程和手工技能课程讲授时主要重视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动手能力,并配备了一定水准的会计手工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等等,中职实验室软、硬件水平的配置远远超越了部分高等职业学,出现“倒挂”的怪像。但是评价中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会计专业毕业生是否得到了社会认可,中高等专业教育会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把目标放在会计从业资格证等多种证书的考核上面,较少考虑引入企业参与实际教学,社会对会计毕业生的新需求或新要求较少传递到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

三、会计学专业“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高职衔接视角

根据2010年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1年)》的精神,高等学校与社会合作、联系得到了广泛关注。会计学专业隶属于第三产业,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因此,在未来“四双”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摆到重点位置,形成校企“培养双主体”、校企“双导师”、职业技术理论和企业实践“培养双阶段”、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评价”有效环节,从而为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另辟蹊径。

(一)“一个”准确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一个”连贯、一致的,不仅要重视会计学专业的动手能力,而且还有注重会计学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的延续性。首先,会计学专业的中职教育,应重点引导学生对基本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时加大对基础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高职学院重点拓宽学生创新、综合素养等方面知识,使之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对社会适应能力;其次在中高职院校在制定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要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进行纵向沟通,而且邀请相关知名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加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不仅能实时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而且也为实践实训、创新创业合作夯实合作基础,从而实现校企培养“双主体”。

(二)“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设置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时既要考虑课程前后连续性,又要体现创新、发展性。所以,高职学院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调研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企业对未来毕业生的要求。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校内模块课程设置

在中高职业学校一般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应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视为一个整体,根据中高等职业学校的不同的培养目标,将课程模块化:基础文化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认真确定每门课的属性以及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由不同背景的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方向,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随着课程教学进程,逐步掌握专业知识,提供整体素质。

2.第二阶段:校外实践实训

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即使是最新的仿真模拟系统,也还不能完全解决学生实际操作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双导师”制度,由校内实训教师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师共同根据会计课程理论成绩和个人特长、兴趣分配实训计划和项目,如某同学计算机能力强,但是会计专业课程成绩不突出,可以尝试性把这位同学放置在会计电算化岗位上。在实训期间要及时跟踪、反馈和监控,毕业生可以通过切身体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自主调整学习方向。

(三)校企双评价体系

职业学校的评价体系不能完全模仿普通中学或普通高校的评价体系,单从理论成绩的高低评价一个学生素质的高低,会抹杀职业学校“职业性”特点,为以后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不良的影响。

因此,中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在建立校企双评价体系过程中,应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需求,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考核:一是企业考核范围,主要考核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自信能力、学习能力、诚信能力、认同能力等。做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掌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严守经济机密、诚信做人是身为会计岗位人员必备品德,这些指标和考核方向可以在实训或定岗实习过程中在企业或社会上得到较好实施;二是校内考核,是围绕着课程成绩、思想品德、专业技能和组织协调等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基础和专业素质所占比重比较大,可以考虑为60%~80%,主要包括会计专业课程成绩、文化基础课程成绩、公益劳动、心理素质、行为规范和体育成绩等等;创新创业素质可以考虑占据40%~20%,主要包括创新、组织能力、文艺特长(如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对外交流(各国语言、计算机技术)等。

篇3

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能力等素质能力较为重视。因此在实践中要想使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深入地发展,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完善会计教学模式与手段,增强会计教学质量,全面完善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素养与综合素质能力。

一、满足市场需求,创建完善的会计教学模式

1.构建科学会计教学环境,培育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会计专业课程系统主要是利用公共文化基础以及专业能力两个方面组成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程会计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素质能力以及价值系统进行全面地优化。会计专业技能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素质能力,完善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认知以及各种专业知识的应用,继而完善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以及专业素质,为会计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2.构建完善地会计职业素养训练制度。在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的学习的初期,教师就要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引导,让会计专业学生明确高职会计专业本质就是完善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以及技能素质能力,根据现阶段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具体状况,培育高素质的会计专业应用会计人才。这样会计专业学生就会增强对会计专业整体认知,继而完善会计素质能力。在会计实践会计教学中,教师要把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目标与日常会计教学活动进行深入地融合,分析了解实际的会计教学训练制度,把职业素养与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管理等融合起来,继而全方位,多角度的完善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素质能力,把会计职业训练在会计专业学生的整个学校期间始终贯穿。

3.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会计人才培育效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大多数企业认识到了具备专业素质能力的会计人才在企业中的重要意义,因此高职学校要与企业实践校企合作。利用各种有效的会计教学模式,实现高职学校会计人才培育的根本目的;同时,学校在会计人才培育的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要深入分析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继而有意识的进行会计人才的培育;因此,学校要及时更新会计教学模式与观念,利用各种实践活动的实践,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能力,有意识的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素质能力以及技术操作能力。

二、资源整合,完善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素质能力

在进行会计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学校要整合各种会计教学以及教师资源,全面的增强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能力,继而完善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专业素养,因此在实践中要基于以下几点实践会计教学活动:

1.在会计专业课会计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特征以及本质,创设完善地会计教学模式,利用多元化的会计教学模式实践会计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在会计课堂会计教学设计与活动实践中融入各种案例情景,创设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继而完善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能力,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会计能力,在整个会计教学之中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思想与意识。

2.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中,教师要对实际的会计职业道德基础、规范以及内容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分析,继而增强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吸收与应用,完善??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性认知;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

3.在会计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实践中,会计专业教师要根据会计职业道德的实际要求,明确实际的职业岗位规范,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各种行为与操作进行严格的规范,继而让会计专业学生明确会计专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继而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习惯。

同时,辅导员也要增强对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能力的重视,在各种日常工作的管理中,要有意识的增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在细节入手,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例如,班级考核制度;日常行为等角度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严格要求;教师要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各种状况与问题进行详细掌握,了解会计专业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继而有意识的解决各种问题,最终达到完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三、充分发掘会计专业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优化学生学习习惯

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角度来说,自身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能力,要自己形成基础的会计素质,这是会计专业学生内在的精神以及素质能力发展的基础所在。教师要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引导与塑造,深入地发掘会计专业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会计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分析了解的能力。同时会计专业学生也要了解自身实际的个性、特征、优点、缺点、能力、价值、需求以及责任等;只有这样才可以深入地、充分的了解自己,继而综合会计专业的特征,在会计知识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增强、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方向;同时会计专业学生也要尽可能的参加各种学校以及专业活动,利用学校的会计教学资源,增强素质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篇4

(一)文化课、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课偏少

目前,中等职业财务会计专业在课堂教学排课中,55%左右的课时布置的是如中职数学、语文、英语、政治与经济、礼仪、普通话、职业生涯规划等;其他45%布置的是专业理论课,各专业学生学习无特色,造成文化课成绩提不上去,专业课成绩拿不出手,与《师说》中的“术业有专攻”相去甚远,当招工企业到校招工时,招工负责人提出专业问题,学生被问得面红耳赤,真是“苦不堪言”。

(二)理论重于实践

由于现代企业都重视工作效率,很不情愿让学生去实习,学生的实习占用人家很多时间和精力,于是造成了重理论课,轻视实践课的现象,使会计课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特色。学生大部分时间坐在教室里学习理论课程,社会实践、上岗操作动手能力机会减少,只是在高三学年的后半期做一做模拟实习,没有一个良好的研学氛围,许多动手过程草草收场,有的学生甚至一遍完整的做帐过程都没有好好地练上一次。许多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走上了制药、钢铁、电子、机电等公司,去做一线操作工。

(三)师资水平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

从事教育的专业教师虽然是会计专业毕业的,但教师从学校一毕业就从事到了教育事业当中,可谓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往往无法从理论到实际都为学生做好教学示范,也有少部分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教会计专业,再加上多数职校前身是普通教育,教师担任公共课或专业基础课,其教育理念一直处于普通教育观念之下,无法及时融入到职业教育当中来,难免出现南辕北辙之事。学生是学校的命根,没有学生,职业教育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壮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辛辛苦苦把学生招进来,没有教育好既浪费教育资源,也不符合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只会让职业学校在社会上声名狼藉。为了振兴职教,重展会计专业的魅力,我们需要对会计专业进行改革,去除症结,让其健康成长,以下是对财务会计专业的一些思考。

二、变革中等职业财务会计教育之路的思考

(一)文化课、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尺度,去繁从简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中考失利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弱。要科学地设置行之有效的专业课程,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确立主干课程,在校学习期间,让学生努力掌握。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统计学》《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电算化会计》《经济法》等。整合资源,树立为专业课而服务的思想,将文化课与专业相挂钩,如语文课中的应用文写作内容,可让学生学写“合同”“契约”等经济类文书;将礼仪课与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商业活动需要出发,模拟外事活动等。

(二)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有机结合

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这就需要学校的会计专业建立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通过比赛,会计资格证书的考取做为动力,强化学习能力;加大与各企事公司的联系,以勤工俭学的名义为学生创造参观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的流程,让学生翻阅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学生如实战一般早日进入状态之中。

(三)提高会计课教师的师资水平,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通过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及结账、报表的编制等,提高自身的实操技能;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多功能教学硬件设备,采用案例教学法、分层次教学等提升会计教育软实力,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将其引领到会计课程学习上来;利用假期对会计教师进行轮训,采取不同方式鼓励教师走出去,进行顶岗锻炼,参加技能培训等,采取灵活方式将学有成就的名师教授请进来为会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互联网+;开放教育;会计;教学模式

2015年07月04日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使“互联网+”的力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成果,通俗来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有别于传统的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是以远程教育方式,实施专科和本科学历教育。开放教育是国家开放大学、各级电大的一种教育模式。

一、“互联网+”对开放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

(一)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开放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一般是讲授制的,以组织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和老师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中,由老师来传授新的知识点,通过考试来测验和检查学习效果。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突出学生对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原先的教学模式可以产生颠覆的效果。学生可以化“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知”,并通过“巩固知识”达到“运用知识”最终转变为“实践创新”;老师可以将传统的“检查知识”转化为“互相交流”。

(二)差异化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开放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往往是无差异教学,不同水平的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学,而“互联网+”的背景下,可以让会计专业课程更加的个性化,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差异化教学提供条件。

(三)教学资源环境的改变

现阶段开放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主要的教学手段包括课堂授课、广播电视、互联网、双向视频会议等,各个手段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单一的方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互联网+”能够将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相互补充和完善的教学体系。

二、目前开放教育会计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互动性不佳

目前各级电大、开放大学会计专业网络课程教学使用的平台由于设置等原因,大多为非实时答疑,当学生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无法当场提问当场解决,这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很多会计专业的老师有丰富会计经验且高龄的较多,而对于网络技术熟练运用且年轻的较少,那么在网上对于学生问题答疑的方法往往比较传统,比较费时费力。

(二)内容上的不足

会计专业的教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时效性,随着我国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会计政策、法规和核算方式方法都有了不少的变化,而在现实使用中的教材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上过于陈旧,跟不上会计实务的发展脚步,甚至有些章节与现有做法相脱节。此外,部分教材中所举案例代表性不强,对于实务的指导性不佳,从而使得整个教学体系不完善。

(三)实践环节过于形式

由于开放教育的经费有限,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相当一部分往往流于形式,比如在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环节,由于受到场地的制约,在时间和考核方式难以把控,从而导致实践教学没有达到成效、落到实处。

三、“互联网+”在开放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一)加强课程教学的互动性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可以参考网上一些成功的会计网校平台,吸取其成功经验,进而改良教学互动。例如:可以设置实时回复模块,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也可以参考网络上弹幕的方式,将问题展现在教学的界面上并回复,让更多人看到;或者采用直播的方式进行教学,将开放教育与现代网络生活结合,与时俱进。

(二)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开放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前提。“互联网+”式的会计教学,可以将会计专业课程分成不同模块,采取循序渐进的过程,将课程体系分解。可以将课程分解为“基础知识仿真训练个性化选修技能提升”,并维护最新会计政策法规模块,科学设计不同教学搭配路径,形成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三)建立“建、教、学、练、考”一体化模式

1.建立会计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建立会计专业课程“建、教、学、练、考”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通过新理念和新技术不断加强网络建设,整合教学资源,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为一体,并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学分析和考试分析,从而实现开放教育会计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通过学生的在线时间、浏览资源类型、浏览频率、发言情况、练习测试等进行综合评定,结合大数据分析,全方位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发现不足,加强指导。而监控管理不仅适用于学生,同样也可以作为老师的考评,在线指导是否及时有效,沟通是否顺畅等都可作为参考。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开放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和机会。通过开放教育方式进行会计专业的学习将成为许多学习者终身受益的一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便捷、有效的学习环境,顺应时代需求,进行“互联网+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育工作者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严冰,吴国祥.WEB2.0与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10(3).

[2]乜勇,杨玉玉. “互联网+”时代下的技术和教育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6(1).

[3]郭绍莉.优化教学设计打造高效会计课堂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

篇6

非会计专业会计类课程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财务素质,让他们“懂会计”而不是“做会计”,能看懂会计信息、并使用会计信息。这样他们就需要熟悉国家相关财经税收法规及政策,银行结算方式,会计报表的分析,理财与投资的知识。会计老师要会同各专业老师进行认真研究讨论,确定好符合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有重点结合专业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授课老师做到因教学对象不同、专业不同而对授课内容有所增减,进行因材施教,因专业施教,相关学校与相关专业还可以经常搞一些教研与调研活动,主动联系企业,从而达到对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目的和要求。

2整合教学内容,重视教材的选择

为满足非会计类专业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必须调整“基础会计”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内容。鼓励编写结合各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减少会计理论教学,增加会计业务知识的教学。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会计基础知识

1)会计核算原则

此部分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是学习会计的基础,是会计的语言一定要掌握,才能理解和学会使用会计的思维去理解会计。

2)会计基本等式

会计有两个基本等式,由其根据权责发生制引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编制原理,区别在收付实现制下的现金流量表的理解。

3)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就是科目、帐户和帐簿。在此不需要介绍很详细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只是介绍其基本使用方法就可以了。第二:银行支付结算方法重点介绍同城的支票、银行本票的结算方式。一般介绍异地的银行汇票、托收承付、汇兑的结算方法,以及票据的认知和使用。任何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都会与银行打交道,通过实训让学生了解各种票据在企业与银行间的流动和使用方法。第三:税收筹划着重介绍三大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筹划与交纳。特别要介绍营改增的内容。一般介绍所得税和其他的常用税种。第四:会计报表分析

1)会计报表结构

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大主要报表的结构和侧重点。强调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下如何理解这三大报表。

2)会计报表常用分析方法

那就是比较分析方法和主要比率法。从而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变现能力等指标。

3改进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如果教师对会计知识与非会计专业的内在联系认识不清,不同的专业采用同一个教案,放一放同一个PPT,对教学对象所学专业内容,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不同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就难以把握会计对于各种专业的作用,只能就会计论会计,直接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除了必要的课堂讲授外,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培养途径开放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性教学。本文以银行支付结算方法为例,谈谈这个章节的教学过程。

1)教学目标

了解银行七种支付方法的使用和异同

2)同城使用的支付方法

支票、银行本票异地使用的支付方法:银行汇票、托收承付、汇兑同城异地均可使用的方法:商业汇票、委托收款通过演示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生动活泼,直观的教学课件,讲述银行支付结算方法,注意事项。

3)分组实训

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种银行结算票据,对学习中的问题随时展开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交流总结

每组成员将每个结算票据的结算方法进行演示和介绍,教师需要点评学生的实训情况,指出各组讨论分析结论中的优缺点,最后总结归纳正确的结论。以组为单位进行评分,由小组成员分享,计入平时考核成绩。

4优化教学评价,全面反映学习效果

篇7

作者简介:贺珍瑞(1968―),女,汉族,山东即墨人,山东省菏泽学院经济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研究。继 续 教 育 研 究

摘 要: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文章从分析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入手,探讨了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模拟实训体系;校外实习基地

一、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课时难以保证,教学环境欠佳。由于受传统思想束缚,传统的理论型高等教育模式在教学中还占据主导地位,会计实践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大多数高职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实践性教学课时较少,很多学校都把实践环节安排在学生毕业的学期,由于学生迫于找工作的压力,并且也缺少固定的实习基地,只能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根本达不到实践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学环境欠佳,尽管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开设了模拟实验室,但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无力购置相应的实践性教学设施设备,实验室软、硬件滞后,模拟实验室的配置远未达到仿真要求,无法达到模拟实训目的。

(二)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但是,从目前高职学校会计教师队伍看,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功底较差,虽然有部分教师参加了社会实践,也很难把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学校的教学管理来看,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没有形成制度,使教师缺少参加会计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模拟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职业岗位意识的培育。分析各高职学校模拟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大都存在着重视实务操作,忽视岗位职责,重“会计”岗位,轻出纳、审计和税务等会计岗位。由于模拟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职业岗位意识教育的缺乏,使学生实习后仍然不知道出纳人员要做什么,审计人员怎样进行审计,企业办税人员如何进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难以适应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岗位,起不到实践教学应有的作用。

(四)缺乏固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顶岗实习难以进行。虽然大多数高职专业在最后一学期都安排毕业实习,但因为缺乏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只能通过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再者,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单位一般都不让外人插手会计的实际工作,大多数学生在实习过程最多只能做些凭证的填制工作,而登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难以接触,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实习效果。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的建设

(一)校内模拟实训体系。

1.课堂模拟实训:又称为单项模拟实训,是与课堂理论教学进度同步安排的模拟试验。它是以理论课教材的章节为实验单位,按理论教学进度分阶段组织实验,如按照《会计原理》课程授课进度所进行的填制凭证训练、账簿登记训练等。

2.阶段模拟实训:一般在学生学完某门会计专业课程以后进行,是对该门课程的总结性试验,又称为小综合性模拟实训。这种实验将某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会贯穿在实验的业务中,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验证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在经济业务循环过程中的运作模式。在阶段性模拟实训中,不同的课程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比如《会计原理》课程侧重让学生掌握凭证的审核、填制方法以及账簿的登记方法,使学生明确会计核算程序;而《财务会计》应侧重应让学生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3.综合模拟实训:是在学习完相关专业课程后(一般在毕业实习之前)组织的集中实训教学,它要求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完成岗位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某方面的能力。内容涵盖从基础会计到财务会计、审计等各个方面,是学生走向会计工作岗位前的最后练习和实战演习。从而,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认识。

综合实训的运作方式可以采用混岗运作方式或分岗运作方式,混岗运作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一个人独立完成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其优点是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各项专业技能的要求,缺点是学生难以体会会计各岗位的业务分工和内部牵制制度,以及会计凭证的具体传递过程。分岗运作方式就是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不同会计岗位分工操作。这种运作方式的优点是清晰、直观,缺点是对会计流程的总体感觉体会不深。因而,在综合模拟实训中,可以将两种方式交叉进行,先混岗再分岗。

(二)校外实训。

1.校外实习基地实践

校外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可以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财会业务,初步了解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等会计主体的财务管理状况,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

2.校外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结合毕业实习,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教师的指导,而且还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勇于吃苦的精神。通过在实际岗位上的锻炼和工作,可以提高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这些问题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让学生有所体会、感受,从而试行解决。

通过校外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这种实习组织方式,能使学生们能身临其境,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配合实验室里的模拟数据练习,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

三、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其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应是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和会计职业教育相结合,会计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时,既要注重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更不能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高职会计人才。所以应逐渐调整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逐步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的比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

(二)提高教师实践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大多数会计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扎实,但会计实践经验缺乏,因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在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把社会实践也可看做是教师的一种进修,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首先,学校应制定有关制度并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积累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再者,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第三,可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建立教师实践基地,以丰富教师实践经验。

(三)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第一,建立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满足学生会计实习需要。对学校模拟实验室建设,必须加大投资力度,使会计实验室达到仿真水平。一般要求采用企业至少一个月的真实资料,按照会计核算工作岗位设计,按照会计工作流程让学生分岗操作,然后轮换岗位,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用直观、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使学生通过实习适应各会计岗位的工作。第二,开发和培养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凡是愿意提供学生实践机会的单位,都可以发展成为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学生们能够定期接触真正的会计工作,从而使学生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职业有较深入的认识。再者,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与企业合作开发和研究各个经济领域的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理论问题,提高效益,还可以作为企业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基地,提高企业财会人才素质。可见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可以使企业和学校得到双赢。

参考文献:

[1]刘岳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140-142.

[2]孙俊花.对专科会计专业模拟会计实践教学的思考[J].邢台学院学,2007,(9)85-86.

篇8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 调查问卷 会计教学 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已经在信息服务、经济决策和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读懂财务会计报表、依据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已成为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工商类专业学生都要进行会计知识的学习,会计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普及性教育。在对非会计专业进行会计教育过程中,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以问卷调查为手段,探讨了工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问题。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情况问卷调查

(一)会计学课程教学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提高工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质量,本文借助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查以工商系非会计专业大一在校学生为对象,主要涉及工商企业管理、物流、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等工商类非会计专业。问卷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学课程了解程度的调查、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学课程学习态度的调查、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查、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满意程度和教学效果等内容的调查(见表1、表2、表3、表4)。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主要由四位老师承担,采取了分散备课、统一考试、考教相分离、分散阅卷的形式。使用的教材为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研究编审组编写的《会计基础》,教学内容定位为会计基础,其侧重点是会计核算方法;3学分48课时,没有安排专门的模拟实训,老师的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少量的案例为辅。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与总结

1.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学课程了解程度的调查。

表1 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学课程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有42.5%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会计课程,绝大多数同学虽然并不了解其与本专业的关系,但他们认为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会对以后的工作或生活有帮助,也显示了他们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同时,大多数学生对会计课程的学习应侧重分析应用的辅助功能这一问题不能很好地理解,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反映部分老师没有对其进行很好的引导。此外,有41.8%的学生认为会计课程教学有兼顾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要求的必要,超过30%的学生参加过或打算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这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时,一方面要侧重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兼顾满足有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需求。

2.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学课程学习态度的调查。

表2 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学课程学习态度的调查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生对待会计学课程学习态度上,只有9.9%的同学表明曾进行了预习和复习,而近90%的同学表示曾在会计课翘课,这反映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课的轻视。学生如果没有及时掌握相关知识点,不能将授课内容很好的理解和消化,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加之会计学课程专业性较强,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只有7.8%的学生反映听课效果非常好。另外,学生在会计学课程学习中会涉及到不少相关学科的知识,如税法、企业管理等,这样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畏难心理。

3.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查。

表3 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查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老师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反映了任课教师基本上可以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但同时也反映出部分老师授课时没有兼顾到会计学课程自身的“讲授+练习”教学特点。同学们对如何改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均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对老师寄予了较高的期望,有65.3%和52.8%的同学感兴趣的授课方式是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说明大部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传统的单一的理论教学不感兴趣,而任课老师在授课时基本采用的是单一的授课形式,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互动,难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所以很难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另外,因为会计模拟实验课的实验内容是以会计核算为主,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太难,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开设会计模拟实验课。但是也有22.2%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开展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这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时有必要很好的关注这一问题。

4.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满意程度和教学效果等内容的调查。

表4 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满意程度和教学效果等内容的调查统计

从表4可以看出,有21.6%的学生对目前的授课方式表示满意,而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会计课程难度大、吃力,他们认为教学不满意的原因是会计学课程专业性强,听不懂,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大等。从表中还可以看出,目前所使用的会计学教材存在较大缺陷,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而只有28.7%的学生认为会计学课程的教材选用是合理的。另外,可以看出部分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的学习,是以考证为导向,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超过半数的学生对侧重考证内容的教材感兴趣,更有30.5%的学生对“实务+考证”教材表现出明确需求。说明为了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任课教师确实有必要在选用会计教材时加以斟酌。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欠明确,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相对于会计专业而言,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应该有所侧重。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得学生了解会计学与本专业的关系,重点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所以应该培养懂会计的管理人才,而会计专业主要是培养会记账、算账、用账的会计专业人才。然而,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基本是参照会计专业的教学大纲来教学,一般没有独立的教学大纲。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任课老师采用简化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或者删减理论性较强的章节的方式,而没有结合非会计专业特点来讲授,从而使得在教与学两个层面上都缺乏必要的认识,以至于其忽视了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信息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学生的会计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打折扣。这样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难以达到。

(二)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欠妥,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会计学任课老师没有充分考虑非会计专业学生从未接触过会计、会计学课时较少等实际情况,仍然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一味地“填鸭式”向其灌输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枯燥乏味,缺少互动,实际案例较少,必然使学生感觉会计学高深莫测,从而产生一定的畏难和厌学情绪。此外,部分非会计专业学生存在轻视会计学课程学习的情况,他们认为会计学课程不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大。一方面,由于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认知程度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任课老师又缺少对学生必要的引导,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最终就造成了教与学的恶性循环现象。

(三)教材选用不当,缺乏针对性

教材的选用对于教学而言至关重要。教学内容的组织,应该在合适的教材和正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不少高校在非会计专业会计教材选用时,要不选用专业的会计考证教材,要不就是实务性较强的理论实务教材。但是,这两类教材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不太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厌学情绪也就不难理解。目前,市场上有不少会计学教材是专门为非会计专业学生而编写的,但其仍存在诸多问题,使用效果并不理想,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材建设科研项目已经逐步引起部分高校的重视。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非会计专业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他们对会计工作非常向往,在接受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希望能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于这一部分群体的学习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时不容忽视。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和核心。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使整个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这会导致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从而无法保证后续教学环节的科学有效运行。那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是将非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还是会计信息生产者?其教学内容应侧重于掌握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和会计信息的分析,还是应侧重于会计核算?在教学时,为了激发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认为任课老师首先应该使学生明确会计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即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应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要侧重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将来的工作服务。

2.调整教学内容。考虑到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同时,侧重于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和会计信息的分析,不应该重点强调会计核算。具体来说,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内容可以适当的淡化,只需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复式记账法、会计循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会计的一些衍生的经济管理职能、主要财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等。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一般包括资金筹集、生产准备、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和财务成果及分配等,在主要经济业务流程中围绕企业实际案例进行教学,简单介绍会计核算的一般情况。在财产清查这一环节,应强调如何运用内部会计控制来确保经济业务活动能够有效进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以及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从而提高经营效果,尽量淡化一些比较抽象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报表部分可侧重讲解财务会计报告的阅读和利用,详细介绍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含义以及如何利用附表和附注,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的方法与技巧,无需侧重讲授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要使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看得懂财务报表,理解相关的财务指标,能够从会计报表中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推行以企业实际案例进行项目“驱动式”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一项目不断拓展和逐步推进来带动课程的教学,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又以项目的有关实际案例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开展。该模式强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在项目“驱动式”教学中,先由教师提出项目任务,再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同时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从而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一教学模式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不再主宰整个教学过程。以企业实际案例进行项目“驱动式”教学,能够为非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形象逼真的会计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锻炼与提高其对会计信息的运用能力。推行实际案例进行项目“驱动式”教学,将会使枯燥的会计理论变得生动,老师在案例的选择上应该尽量将抽象的会计理论与现实的企业管理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将会计学与管理类相关知识相互渗透融合,还能够提高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利用会计信息提高其企业管理的能力。

2.创造性的实行“体验式”教学模式。会计学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总感觉枯燥无味,如何提高会计学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直是困扰着非会计专业会计学任课教师的难题。在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性的实行“体验式”教学模式。什么是体验式教学?只有把这个概念摸清楚,才能做到最好。体验式教学并非一种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也不是一种教条、程式化的教学流程,而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体验式”教学需勇于冲破原来的思维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去采用更人性化的教学方法,要在教学、教法上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和喜悦感。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真正地参与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知识点上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参与进来确保其学有所获,充分体会到自己团队的力量,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担当,使其得到心灵成长,达到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以团队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思考,再由各组针对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各组选出代表充分表达自己团队的观点。在授课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启发,甚至是鼓励学生走向讲台实现“师生角色互换”等方法,营造出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会计课变得生动活跃。这样可以使得非会计专业学生在掌握会计核算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能够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能够阅读、分析报表,并能根据所反映的信息进行相关的财务分析、预测及决策,从而提高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实际能力。

3.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粉笔+黑板”,相对于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优缺点。对于会计学课程教学而言,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在黑板上逐步介绍,对学生不懂或疑难的地方可以板书进行详细说明。缺点是课堂的讲授容量较小,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通过板书很难对会计核算流程、账、表、实物等内容做详细的介绍。

在教学手段上,老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课件,将理论与实物,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方法来辅助教学。为了使非会计专业学生降低对会计学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增加其感性认识,获得直观印象,把会计课堂搬到仿真的现场进行教学。如在讲授会计凭证、账簿、报表这些内容时,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将文字、动画、图表、声音、视频等结合起来,生动形象的将凭证编制、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些枯燥的内容全过程演示出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从而达到完善会计学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三)改革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材,编写配套合适的“课证融合”教材

在选用教材时,一方面要兼顾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同时也要考虑到有考证需求的学生。所以,尽可能选用诸如“实务+考证”的“课证融合”类教材,即既适合课堂教学又兼顾考证要求的教材。考虑到市场上很难找到适合非会计专业使用的会计学配套教材,这就有必要组织高校教学、实践及会计从业资格培训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来参与编写适合非会计学专业同时又兼顾有考证需求学生的“课证融合”类会计学教材。根据非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其教材应适当降低理论难度,突出会计学的实际应用性质,尽可能选取相关案例、实务资料,最好能列示有关具体经济业务发生的情境,若加上图片、知识拓展阅读或趣味故事等内容,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术语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会计学习的趣味性,又可以提高学生获取并使用会计信息的技能。当然,也要结合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大纲,尽可能突出教材中的相关考点,从而对部分有考证需求学生起到适当的引导作用。

(四)精心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作为一名会计教师,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潮流,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知识更新,不断的充实自己,才可以适应会计领域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同时,作为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师,还必须了解非会计专业学生所学的本专业相关知识,授课时以便更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从而真正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当然,会计教师还应加强社会实践,会计学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目前很多会计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一线,缺乏会计实践经验,更无法领会会计信息的利用对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关激励机制,鼓励会计任课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才可以有效的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会计是一门商业语言,对于管理人员是必不可少的知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高,会计通过提供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来参与经济决策,所以会计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对于管理人员也就显得日益重要。但是,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就要求加强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突出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出真正能够理解、分析和应用会计信息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迎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基于池州学院的调查与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2,6(3):145-147.

[2]芳,万文.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上:2009,1:130-131.

[3]王晓辉.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206-207.

[4]刘孙芸.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教学探讨[J], 财会月刊(综合),2008,9:91-9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