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劳动教育评论8篇

时间:2023-09-08 09:28: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劳动教育评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劳动教育评论

篇1

根据新课程改革思路和《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试行)》规定,浙江省编写了《劳动与技术》新教材。它注重形成学生良好的技术素养,强调学生亲历实践和技术探究,注重设计与创新。我在教学中,发现了其它学科中找不到的乐趣。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历来谈谈一些做法。

一、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多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1、导言引趣,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强烈愿望。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它标志着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强烈的兴趣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去学习,使其在学习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发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实际操作的愿望,首先必须设计一个新颖而有吸引力的导言,千方百计地刺激学生心灵中蕴藏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下迅速地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因人因课而宜。常用的方法有:①展示实物法。把要学做的劳动成果先展示给学生,以激励他们要做的欲望。②创设问题情境法。根据课文的内容提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还有谜语导入法、组织比赛等很多种方法,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兴趣”这座桥梁,自然地集中起全部注意力,去学习,去实践。

2、迎合学生兴趣,开展竞赛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产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为此,我在教学中迎合学生的兴趣来开展一些劳技的实践活动。如三上学习《玩电动车模》后举办“驶向未来”大赛让学生亲闻目睹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深刻体会读书的价值,进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学校可与科学课结合起来举办“科技节活动”,让学生介绍、演示作品,并形成惯例,大张旗鼓地进行发动宣传、创作发明、成果展示、奖励升华等。

二、创设愉悦的劳动情境,增添劳动实践的乐趣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小学劳动教学也同样是如此。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机械的模仿、操作,课堂气氛就会枯燥乏味,从而会使学生感到烦燥、厌倦、劳累。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的不稳定性,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劳动环境,使学生的劳动情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在一种美的艺术享受中来学习掌握技能技巧。在这方面通常有这样一些做法:角色游戏。例如在指导学生实践“摆放收拾餐具”、“泡茶”等,教师可找几个学生分别扮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客人,然后让学生按一定要求模拟摆放餐具或端茶敬客。再让同学们检查评论。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会感到生动有趣,乐意参加。

三、灵活学习,求实求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改善教学模式,营造和谐气氛。通常的教学总是教师站在讲台前教,学生坐在下面学,这种形式不利于学生劳技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劳技教育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大可不必老站在讲台前,不妨走到学生的后面去,让学生动脑想想,动口讲讲,动手做做,动脚走走,自主学习,尝试错误,获得成功。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时,教师甚至可以是学生的“同学”,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学,一起玩,一起做,一起乐,相互配合,相互帮助,享受成功,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学会劳动,学会实践,学会协作,学会创新。

2、方法灵活多样,追求最佳效果。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我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有时带领学生课前参观,以帮助积累学习新课所必要的感性认识;有时要课堂教学、家庭实践、家长评定配合教学,使学生在劳动学习中劳有所用,劳有所获。

3、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改善评价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共事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究和制作的过程中,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只要教师引导得法,都能很好地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家校联系,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与道德、情感、思想等形成之间有一条强有力的纽带,他还用大量的事例说明,一个人腐化堕落的主要原因是从厌恶劳动、贪图享乐开始的,可见劳动教育对青少年是多么需要!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尤为重要。为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与劳动意识,一方面,我在课堂教学中,变灌输教学为趣味教学,并尽量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我要求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孩子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向学生布置劳动技术学科的“家庭作业”,由家长评定成绩并签署评语。而我在学生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表现综合评定学生的劳动课成绩,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配合,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

篇2

1、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历来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一是利用每周升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文明,鞭鞑丑恶”的演讲;二是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校内外事件发表评论。

2、定期评选“礼仪之星”

学期末,学校把思想品德优秀、文明守纪的典型学生评为“礼仪之星”,而且照片上墙,张榜公布,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

一开始,我校一些新生很不适应这些要求和做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习,都能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见到老师和外来人员,都能主动地问候:“老师好”;食堂就餐秩序井然;公交车上都能主动让座。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文明行为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3,要继续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德育环境建设。

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学生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家长学校要按要求办好,深入加强对学生自理、自、自治、自律、自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4, “德育实践”增活力

篇3

1、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历来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一是利用每周升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文明,鞭鞑丑恶”的演讲;二是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校内外事件发表评论。

2、定期评选“礼仪之星”

学期末,学校把思想品德优秀、文明守纪的典型学生评为“礼仪之星”,而且照片上墙,张榜公布,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

一开始,我校一些新生很不适应这些要求和做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习,都能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见到老师和外来人员,都能主动地问候:“老师好”;食堂就餐秩序井然;公交车上都能主动让座。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文明行为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3,要继续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德育环境建设。

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学生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家长学校要按要求办好,深入加强对学生自理、自、自治、自律、自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4, “德育实践”增活力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师;责任意识

前言: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对整个教育活动体系的认识与理解,也影响着教师对整个课程系统的认识、理解与处理方式。具有课程意识的体育教师往往以整合的理念和策略对待体育教育活动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和教育要素,不会仅仅把课程视为教学内容。如美国课程理论家平纳和格鲁梅特就认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个体“履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他主张不要从设计、教材、学程等角度来谈论课程,而要从学生过去经验和未来精神解放的角度来讨论课程。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及内涵

(一)体育课程是一门学科

我国学者吴志超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周登高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指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配合德智美全面发展,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他在评论说,“这一界定比较强调学习体育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对学生的活动与体验关注不够。

(二)体育课程是活动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体育课程主要是相关体育教育活动的组合,如于小霞认为:“体育课程是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毛振明教授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他在评论时说:“这一界定主要是强调了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而对学生的体验与经验关注不够。”

(三)体育课程是诸课程的整合

根据他对上面体育课程含义总结和评说,他认为:“体育课程是整个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课程’了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课程比较具有鲜明的运动认知性、生活教育、情意性等课程特点,它是综合性课程。”表明了体育课程内涵的复杂性、区域性或情境性、辩证性和尊重不可一言喻性等后现代的课程特点。

二、课程意识概念及内涵

课程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价值张扬的意识,是师生创造力彰显的意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程意识主要是指向教师教学观念的,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内在力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行为方式,从而决定着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强化课程意识,把教学作为师生互动的过程、课程创生的过程,成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共同关注的课题。”课程意识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人们的教育行为总是受一定教育思想或观念支配,不同的教育行为,反映出不同的教育思想或观念。不同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都会反映在每一个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之中。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与把握乃至创造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状况和课程建设能力水平。

三、体育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观对体育课程意识影响

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成功,否则就是失败。因此,量化研究成了主要方法,甚至是惟一方法。开发各类具有一定信效度的科学评价方法。因为,他们相信越是开发和利用在技术上高度复杂的方法,就越能准确测量课程实施的程度。课程变革的计划的制定者与计划的实施者之间是单向线性过程,强调课程变革的决策者和计划制定者对课程实施者的控制。教师对课程知识的创造和选择没有真正的发言权。

四、学科观念对体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影响

以前对课程的理解就是学科,而且是文本形式的,这种对课程的理解就导致了严格规范教学内容的准则,规范的是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实际要学生学到什么。并且,按照学科组织内容,各学科之间具有明显的界线。在教学上,按照学科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这些,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导致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之间,与班主任之间,以及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较少,有的甚至不联系现象。忽视学生的发展和培养需要以整体的教育思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协作,而是各自为政的浪费资源现象。

五、结语

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先进的课程理念,提高思想认识,把课程改革看作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认识到课程不仅仅是文本、计划,还有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创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事件,而这正是体现教师和学生主体性解放和创造能力的展示,这才是课程的灵魂。认识到课程的价值负载和体育健康课程的有机整体性、生成性,以便更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2-4

篇5

一、教育惩罚要坚持适度性

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要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会消除不协调时是最为理想的惩罚教育。因此,教师在采用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时,一定要把握其中的度。这个度不能越过两个极限:一是法律的极限。有的学生犯了一点错误,教师总认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根本不考虑方法,采用体罚、拘禁、侮辱等手段,希望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这是对学生严重的侵权行为,有时稍一失手,往往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会成为一种犯罪行为。二是学生心理承受的极限。有的学生总是对一种错误屡教不改,教师往往对其无可奈何,便采取冷漠、歧视、甚至不闻不问的态度,这种心罚看起来似乎比体罚要好,如果时间久了,其实是对学生心灵的折磨,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如,有一位学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要说家庭作业,就是课堂作业也不做。之后,教师便将他安排在教室的后面,上课也从不关注他,只要他上课不讲话,不惹是生非,教师就说谢天谢地了。时间久了,这位学生也被同学疏远了,性格也变得孤僻了,导致了他自暴自弃式的精神坍塌,有时显得特别自卑,有时显得特别暴躁,甚至以前一些好的习惯也没有了……

二、教育惩罚要坚持及时性

有不少教师可能由于受师德师风教育过多的影响,把握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与惩罚的区别,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生怕戴上师德不够好的帽子,教师对学生一点小错误或只要并没有产生严重后果时就不管不问,往往只是象征性说说“以后不这样了”“再这样,新账旧账一起找你算”。殊不知,惩罚应是及时让学生对错误纠正与认识的再教育,如果不及时进行惩罚,学生就不可能对其行为产生不安、内疚的体验。甚至不能清楚地看到错误可能造成的后果。因此,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要根据错误的大小、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性及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三、教育惩罚要坚持代偿性

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总会习惯性地认为让学生尝点苦头,学生下次就不敢再犯错误了。实际上,这种效果恰恰增加了学生的反感和对立情绪,导致教师和学生更加疏远。如果采用代偿式惩罚不失为纠正学生错误的一种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完成一种新的学习或劳动任务来对自己已犯错误进行补偿,从而达到再教育的目的。如,学校刚在树林里栽了一些花草,有不少学生在树林中间相互追赶,将不少花草踩死。于是,我将家长喊来,并和家长、学校领导商量,最终做出一致的惩罚意见是:由学校出资再买一些花草,罚这些学生必须将这些花草栽活。这些学生在栽花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诸如怎么栽花、怎么培土、怎么养护、怎么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来确保花草的成活。在随后的一些日子里,这些学生为了保证这些花草的全部成活,就向家长、教师请教,甚至还在网上查找了相关资料,更重要的是,课余时间,这些学生还义务在这片树林的周围巡视,以防止别的学生进来去踩死他们的劳动成果。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花草都活了。这种代偿性的劳动教育,不是为惩罚而惩罚,而是将惩罚变为一种实践,变为一种思想和能力的锻炼,他们不仅感知了劳动的艰辛,还懂得了尊重别人劳动成果。这是对学生潜移默化、最生动有效的自我教育。

四、教育惩罚要坚持认同性

对学生的惩罚,因为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并不一定令学生接受。如果教师拿出惩罚意见时让学生认同,远比迫使受惩罚者被动接受更能达到惩罚的目的。如有一位学生每次习作都是工工整整地抄写同步作文书上的习作。我反弹琵琶,肯定了他的优点:一是说明你有上进心,的确想把习作写好,得到老师的表扬;二是你有较强的辨别能力,知道什么样的习作是好习作;三是你态度非常认真,不是自己写的都能那么认真抄写。随后,我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一直抄写习作,自己永远不会习作,正如只是看别人游泳和打球,自己永远不会游泳和打球。因此你每次抄写习作后,要从下面三条中选择一种惩罚。一是背诵三篇类似的习作,最多只能错五处;二是工工整整地抄写类似的作文五篇;三是你抄的这篇习作,你最感动的在什么地方,哪些词句用得好,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写成不少于150字读后感或者评论;四是将你的习作打印后粘贴在教室后面的展示栏里。从强度上来看,第四条最简单,但是学生一定会笑话他,第三条是比较简单也比较好完成,也是我希望他选择的。当然,他的确也选择了第三条惩罚。这样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也将他的评点和感悟进行修改,贴在教室里的作文展示栏里。一学期过后,这位学生自己能独立进行习作,并且也有不少优秀习作。当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惩罚时,教师一定要思考惩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是否会认同教师的惩罚意见,教师一定要考虑受罚者的自尊、性格、个性,让他们较为自愿地接受我们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产生过多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从而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进而达到教育者的期望。

五、教育惩罚要坚持说理性

在对学生实施惩罚时,一定要先讲道理,告诉他们错在哪里,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的结果远比一开始就宣布惩罚手段的效果好得多。如,有几个学生总喜欢在新修的综合楼的楼道里玩耍,有时还用彩笔在上面涂涂画画,甚至还在上面签名题诗。于是,一位班主任这样教育他们:你们在那儿玩耍,一是因为那儿的确宽敞,二是因为你们喜欢那儿。可是这洁白的墙面上都像你们这样乱涂乱画,岂不是成了黑脸包公了吗?你们为什么每天都要洗脸,不就是为了展示一副清新的面孔给大家看吗?既然你们喜欢那儿,应该爱护它,应该像保护自己的脸庞一样爱护它。现在,我请你们先用湿布将污迹轻轻擦拭,然后到学校保管室里取一些剩下的涂料把它抹平。告诉你们,你们运气还好,学校刚进行了维修,还有少量的涂料,下次再这样,就需要你们自己买涂料了,那可要不少钱呢。学生不仅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将清理任务做得好好的。

篇6

关键词:日本职业教育 发展进程 发展特点

日本堪称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的现代职业教育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从出现最早的近代职业教育学校到将其正式纳入学制系统,使职业教育制度得到确立,日本仅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短短的30余年,日本职业教育迅速从落后的学徒制发展成为先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为社会提供了各级各类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使日本的经济在战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让人们在现实层面深刻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的威力。回顾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思考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可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汲取有益的养分。

一、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日本职业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明治维新时期(1853―1911年),是日本职业教育的发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2--1945年,日本职业教育在波动中迅速发展成长;二战后(1945年至今),则是日本职业教育获得根本性改造和完善的时期。

1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职业教育的发端(1853-1911年)。

1872年,日本颁布第一个《学制令》,规定开办工业、农业、水产、商业等实业学校,首次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1874年设在东京开成学校内部的“制作学教场”可以看作是日本第一个中等程度的职业教育机构,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萌芽。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主要是实现职业教育的初始体制化,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体系。初等职业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扩充是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显著特点。此时,职业教育形式主要有徒弟学校、实业学校、实业补习学校、各类学校和专修学校、实业专科学校。实业学校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在专业结构上,分工业、农业、商业、商船和水产;在授课形式上,有全日制的实业学校和业余的实业补习学校;在设置上,又分为公立的、私立的。可见,其系统趋于完善,其类型和结构愈益多样化。

这一时期各类职业学校一般只限于中等程度教育。1903年政府颁布了《专科学校令》,增设各种职业科的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职业教育体系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了包括初等、中等、高等在内的职业教育体系。1907年创立了的一所私立的高等工业学校――明治专科学校。但这一时期发展的重点是中等职业教育。

可见,在明治中期。日本确立了国家主义教育体制,职业教育也在此框架内初步实现制度化;明治后期,随着国家主义教育的扩充和加强,职业教育体系也基本形成。

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日本职业教育在波动中成长(1912--1945年)。

这一时期日本职业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度化、完善化,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高移,此时,高等职业教育和补习教育迅速扩充,得到大发展。

一战后。产业界出现倒退,实业教育一度结束了扩充的趋势。“”的爆发,使日本工业发展出现转机,摆脱了萧条的局面,再度出现繁荣,实业教育也摆脱了衰退的困扰。从1932年到1940年的8年期间,甲种中等实业学校增加了345所,乙种中等实业学校增加了34所,增加的重点是工业类学校,甲种工业学校在短短的8年时间内增加了一倍。

1915年。实业补习学校有8909所,学生数为498178人:1925年则增加到14232所,学生达9960905。1935年,工业学校有145所,学生数49250人;1945年则有471所(增长幅度达275%),学生数285180人(增长幅度达480%)。

为了满足战时需要,除增加招生人数外,高等、中等工业学校总数和学科的设置都得到了全面的扩大。从1919年到1924年,一举创建了11所官立高等工业学校。就工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情况看,从1900年的35所公立工业学校的51个专业,到1921年发展到87所学校237个专业,1942年更是高达222所学校681个专业。以1940年为分界线,在高等和中等工业学校中出现了学校和专业的全面扩大。

各类学校开始向高等教育发展。随着工业学校的全面性扩充。以重工业部类的学科为中心的各类学校骤然增加。

此时,企业内技术教育开始变得突出,原因在于一般的实业学校特别是徒弟学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企业内技术教育在数量上的扩充,是从实业学校令制定以来逐渐开始的。

3 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的改造与完善(1945年至今)。

与之前的两个时期相比,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一些新特点。如果说日本在二战前职业教育发展是对欧美职业教育体系的“复制时期”,那么二战后则是日本职业教育的“个性发展”时期。二战后,日本对战前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

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法》规定:高中以实施高级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为目的。根据这个法令建立的新制高中,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综合化。综合制的推行导致全国范围内对高中进行了调整与合并。此时,日本职业教育受到严重的削弱,以致于难以适应产业界的需求。企业界强烈要求改革职业教育,使教育更紧密地为经济服务。

1951年日本颁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成为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职业高中由衰退转向发展,中等教育结构由单一转向多样化,日本职业教育出现了一个发展的新。综合高中不断减少,职业学科纷纷从综合高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科职业高中。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重点整顿高中职业技术教育,目标是使之多样化。进入70年代,由于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变化,产业界对职业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明显降低,职业高中呈现衰退的迹象。80年代,日本政府为了谋求经济的继续发展,把“技术立国”定为经济发展战略。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特别重视对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的整顿与充实,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如:学科设置的集合型和学科内容的综合化: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等。

90年代以来,为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日本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呈现以下的新趋势:一是强调职业科高中的基础知识教育;二是充实普通高中的职业教育;三是把一部分“各种学校”升格为短期大学性质的专修学校,作为广义的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环。

二、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纵观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呈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显著的特点:

1 内涵扩大:确立“大职业教育观”。

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我国自199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把“职业技术教育”统称为“职业教育”,一直沿用至今。长期以来,我们对职业教育的内涵的理解都比较狭隘,其表现是:职业教育 常常被等同为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总让人联想到学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间总是泾渭分明的:而职业教育的院校与各类职业培训总是缺乏联系,甚至存在对立等。

在199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eehnle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的提法。可见国际上对职业和技术教育的理解是:是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某一职业领域就业作准备的手段;是继续教育的一个方面。可见,我国迫切需要扩大对“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确立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观”。

2 取向转变: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

发展经济的强烈需求下,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似乎已经偏离了传递人类社会经验、文明,帮助学生挖掘、发挥自己内在潜力、抚育学生成长的轨道。职业教育的目的被狭隘地理解为训练学生掌握专门技能、技术和技艺等,以达到求职的目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训练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工具,而不再是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抚育学生成长的工具”,职业院校俨然是一个个的“人力工场”。

日本经济学会于1993年建议实施“结构调整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教育改革要适应人在工业时代的需求。这种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是对以往强调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做法的反思。它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取向,强调以关注人的终极目标的发展取向是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认为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应该按照人的需要、人的本性而进行。职业教育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能力、态度、兴趣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真正需要,真正做到为人们“就业、地位和个人发展创造更公平的机会”,并“使人们一生都能享有这些的机会”。

3 时间延伸:贯穿终身的职业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自20世纪60、70年代被提出以后,就受到广泛的重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次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把“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作为会议的主题。这届大会的其中一个基本共识就是:技术和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占特殊的位置,它是终身教育的实践者,是火车头,是关键所在。

日本职业教育为了应对未来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终结型教育模式向终身教育模式转化,逐步建立起贯穿终身的职业教育体系。战后60年来,日本的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体系。从办学性质上分,有公立与私立;从办学的类型上分,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基础和核心;从办学层次上分,有职业高中、专修学校、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其中职业高中、专修学校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点,同时适当增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比重,提高了职业大学的地位:在办学形式上灵活多样,有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业教育,学制有长有短,灵活多样、互相补充。

注释:

①“各类学校”是指区别于按教育令规定设有完备学科的学校,进行相当于学校教育的教育部门。

②根据1976年修订的学校教育法,“专修学校”是指修业年限在1年以上,授课时数超过文部大臣规定的授课时数,学生经常保持在40人以上的学校。

③王桂编著,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196,

④[日]细各俊夫编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129,

⑤[日]细谷俊夫编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141,

⑥[日]细谷俊夫编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130,

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A[A],生产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6l

⑧陈杰华,现代教育目的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⑨转引自肖凤翔21世纪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评论,1998(5),

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仕琦译,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要工作文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10),

参考文献:

[1]王桂编著.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2][日]细谷俊夫编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A[A].生产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篇7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为顺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特点,努力摆脱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体验道德与人格魅力,理解德育内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其做法如下:

1、教办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乡德育工作,各校进一步完善德育领导机构,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2、加强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各校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列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标本兼治,内外并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3、加强对学校班主任管理,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意识和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各校通过学习有关教育法规文件,整顿班主任工作作风,在学校班级活动中树立班主任形象。

二、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2009年全乡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班级管理。为科学有效地加强班级管理,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营造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工作的新局面,学校通过采取班级量化管理,及时了解各班学生的情况,对卫生、纪律、两操、学习及爱护公物等内容进行细化、量化,每周公布各班的得分情况,颁发流动红旗,期末学校则根据各班平时表现,评选出优秀班级、优秀学生校内表扬。

(二)礼仪教育。各校根据教办制作的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手册,开展各种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讲文明讲礼仪的意识,积极促进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

1.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开学初,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让学生明白做文明学生的准则;再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校园之声、红领巾广播站有计划地进行正面教育;还在校园内设立文明、礼仪标语牌:如“请讲普通话”、“青青校园草,请你别碰我”、“你上前一小步,社会文明一大步”等,让环境感化人;在文明礼仪月中各班还利用主题队会,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校内外事件发表评论,使学生在各方面的教育中受到启发。

2.设立红领巾文明监督岗

学校在校门口设立红领巾文明监督岗,由各中队干部轮流值岗,进行礼仪示范,与入校师生、来宾互致问候,在校园内红领巾文明监督岗继续为学校大家服务,对个别学生的乱扔、乱丢等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制止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三)主题教育活动

1.爱国主义教育

2.庆国庆60周年大庆,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全乡开展了迎国庆师生书画比赛及手抄报比赛,学生们踊跃参加比赛,赛出了水平,赛出了成绩。

3.安全法制教育

学校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有关精神,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活动。(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2)继续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落实好各种措施。(3)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进行安全教育宣传,专门请到了乡民警、安监站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讲座,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4.明扫墓活动。

清明节期间,教办组织九校师生前往甘溪乡祭扫革命烈士墓。通过扫墓活动,让学生了解烈士事迹,知道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号召他们继承先烈的遗志,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5.其他活动

学校充分运用“6·1”儿童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各校结合国家的重大节日,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结合“3·5”学雷锋日,号召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结合“3·8”妇女节,进行尊老孝亲,感恩父母的教育;结合“3·12”“6·5”进行环保教育;结合“5·1”进行劳动教育……

(四)家校共建

学校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关爱学生。联合小学与家长建立信息联系卡,搭建了老师和家长沟通的平台,从而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同步的教育网络。

(五)主题班会

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要求各校每月开展一次高质量的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同时在学校广泛树立和形成“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发展一个优生更重要”的教育思想。

(六)团、队组织

篇8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为顺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特点,努力摆脱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体验道德与人格魅力,理解德育内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其做法如下:

1、教办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乡德育工作,各校进一步完善德育领导机构,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2、加强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各校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列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标本兼治,内外并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3、加强对学校班主任管理,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意识和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各校通过学习有关教育法规文件,整顿班主任工作作风,在学校班级活动中树立班主任形象。

二、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年全乡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班级管理。为科学有效地加强班级管理,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营造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工作的新局面,学校通过采取班级量化管理,及时了解各班学生的情况,对卫生、纪律、两操、学习及爱护公物等内容进行细化、量化,每周公布各班的得分情况,颁发流动红旗,期末学校则根据各班平时表现,评选出优秀班级、优秀学生校内表扬。

(二)礼仪教育。各校根据教办制作的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手册,开展各种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讲文明讲礼仪的意识,积极促进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

1.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开学初,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让学生明白做文明学生的准则;再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校园之声、红领巾广播站有计划地进行正面教育;还在校园内设立文明、礼仪标语牌:如“请讲普通话”、“青青校园草,请你别碰我”、“你上前一小步,社会文明一大步”等,让环境感化人;在文明礼仪月中各班还利用主题队会,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校内外事件发表评论,使学生在各方面的教育中受到启发。

2.设立红领巾文明监督岗

学校在校门口设立红领巾文明监督岗,由各中队干部轮流值岗,进行礼仪示范,与入校师生、来宾互致问候,在校园内红领巾文明监督岗继续为学校大家服务,对个别学生的乱扔、乱丢等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制止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三)主题教育活动

1.爱国主义教育

2.庆国庆60周年大庆,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全乡开展了迎国庆师生书画比赛及手抄报比赛,学生们踊跃参加比赛,赛出了水平,赛出了成绩。

3.安全法制教育

学校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有关精神,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活动。(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2)继续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落实好各种措施。(3)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进行安全教育宣传,专门请到了乡民警、安监站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讲座,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4.明扫墓活动。

清明节期间,教办组织九校师生前往甘溪乡祭扫革命烈士墓。通过扫墓活动,让学生了解烈士事迹,知道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号召他们继承先烈的遗志,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5.其他活动

学校充分运用“6·1”儿童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各校结合国家的重大节日,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结合“3·5”学雷锋日,号召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结合“3·8”妇女节,进行尊老孝亲,感恩父母的教育;结合“3·12”“6·5”进行环保教育;结合“5·1”进行劳动教育……

(四)家校共建

学校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关爱学生。联合小学与家长建立信息联系卡,搭建了老师和家长沟通的平台,从而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同步的教育网络。

(五)主题班会

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要求各校每月开展一次高质量的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同时在学校广泛树立和形成“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发展一个优生更重要”的教育思想。

(六)团、队组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