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8篇

时间:2023-09-08 09:28: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篇1

前言: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与进步,能源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随之而来的还有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的阻碍了社会的长远发展。直至二十世纪末,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四大经济形势的相继提出,为人们改善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不同的经济形势所产生的效果也有所差异,只有充分了解各个经济形势的相应内容,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发展规划,才能从根源上改善经济发展的现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研究来看,展开对各类经济形势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经过不断的了解、调节才能够更好的协调好各个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

一、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之间的区别

1.研究角度不同

所谓生态环境的研究角度,其主要是针对于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二是经济,其更倾向于宏观经济发展的转变,其对生产、消费、废弃有着严格的要求,即密闭循环;而循环经济则与之不同,其更加注重于循环、生态效率,其能够使同一项资源得到反复使用,达到资源节约的目的;绿色经济更注重以人为本,其在各个领域中均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环保等为主要目的,其可以使人们实现精神、物质的双向满足;低碳经济的研究角度与目前的环境状况有直接的关系,如能源匮乏、全球变暖等,其提倡实现低碳生活[1]。

2.实施控制环节不同

在对其进行控制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自然系统;二是经济系统,两种系统相互独立但又相互作用。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侧重点均是资源,一个是资源的输入端,而另一个则是废弃物的输出端,同时循环经济更侧重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绿色经济则主要注重环境保护,其也是经济活动的输出端。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均在为改善或保护环境做着不同的努力,但两者之间不同是,后者属于经济活动输入端。

3.核心内容不同

对于生态经济而言,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是其最为关键的,而循环经济重点在于物质,其需要将所有有使用价值的物质进行反复使用,显著提升资源效率;再观绿色经济,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希望能够为人们创造出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其核心内容在于实现以人为本;低碳经济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理念相符,其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来改善或改造消费观念,该方面创新主要表现在能源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方面[2]。

二、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之间的关系

1.理论基础相同

目前来看以上四种经济均立足于两大理论系统,一是生态经济理论,二是系统理论,且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是有机统一,使经济、社会、生态三种系统协调发展,其所要研究的系统囊括的范围一致,即整个生态大系统,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质、能量等进行转换,将资源与环境能够共同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其在发展的同时也注重探索人力经济活动、自然生态两者的关系,以上几种经济在发展中均布倾向于个体研究,而是将多种元素融合一处[3]。

2.技术手段相同

生态技术是其主要的手段之一,其中囊括了社会作用、科学技术功能等多个方面,同时也会对科技伦理、科技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所谓生态技术,其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生态经济规律为辅,最终实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并节约能源的目的,能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方法均可以归纳其中,并且该技术也使得整个社会趋于较为完整的有机体。在此种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势必能够实现自然环境优化、经济实力提升的双重目标[4]。

3.目的相同

篇2

在全球化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发挥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聚集与扩散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话题之一。就交通运输的实质来看,其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建设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制衡地区经济发展的集聚和扩散,以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此,我国的交通运输部门在实践工作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对工作内容进行规划,充分整合工作资源,以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提供有力保障。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的关系

从本质上来看,交通运输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有着其所独有的交易性,且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之间有着互惠互利的关系,利用交通运输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集聚与扩散,而在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的作用下也能有效减少交通运输的成本。因此,在市场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应重视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之间的有机结合,进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就我国整体的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分工经济类型,而这一类型经济形式的出现往往与交通运输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在实际的交易中,无论是交通运输还是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M管这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却又彼此依赖,能通过不断地磨合促进彼此的共同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之间要形成密切的合作,往往需要有准确的信息最为合作的保障,这就要求这二者之间能通过有效的信息交互来提高彼此间合作的有效性。在交通运输建设中,通过对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集聚和扩散,以为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的实现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实力。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现阶段交通运输行业的实力显然仍无法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集聚和扩散相适应,比如我国一些偏远且经济不发达的山区,之所以经济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实际上与这些地区的交通情况有着密切的关联。由此可见,加强地区内的交通运输建设对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利用交通运输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的对策

就我国整体的经济现状来看,不同区域的经济实力一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然而,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建设也开始步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充分利用交通运输来促进经济发展的集聚和扩散已然成为推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

已发展为目的针对交通运输制定新战略。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的交通运输情况与该地区的经济水平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受地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且各地的经济水平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我国必须以发展为目的针对地区的交通运输情况制定全新的发展战略。这要求国家及各地政府能对地区的经济情况和交通运输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作为作为地区交通发展新战略制定的主要依据。

强调交通运输和经济建设之间的有效整合。要促进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就必须要强调地区内交通运输和经济建设之间的有效整合,保证对交通运输的调整能切实有效地为地区内经济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打下良好的基础。这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交通运输和经济建设工作中能科学地对区域内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的空间进行配置。受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整体的交通运输发展仍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利用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集聚与扩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促进二者之间的有效整合能有效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工制度。尽管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之间有着彼此依赖的关系,但从根本上来看,这二者仍是相对独立的个体,要切实有效的促进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还必须对这二者进行科学的分工配置。在影响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的众多因素中,政府管理的相对分散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最为显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成本给经济发展的集聚和扩散造成了极大的限制。对此,针对交通运输我国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工制度,来实现成本的节约。

篇3

关键词:增长理论;农村经济;农村教育;原因分析

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相对于城市经济,我国的农村经济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农村经济关系国计民生,在此背景下,分析发展农村经济对策,更具现实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教育角度分析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文从农村教育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经济增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丹尼森等新古典学派研究了知识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丹尼森在《1929—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核算》中得出: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库兹涅茨提出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索洛于1957年运用全要素分析法分析了美国上世纪前半期的经济发展,发现从1909—1949年间美国GNP的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了87.5%,而人均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只贡献了12.5%,因此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因素。

新古典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来研究,罗默、卢卡斯等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不同意这种观点,岁默从内生性技术进步出发来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经过分析认为:知识不仅能形成自身的递增效应,而且能够渗透于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产生递增受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卢卡斯的观点与罗默类似,只是把技术进步换成了知识积累,他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永久动力,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主要是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异以及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人力资本比较差异所致。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对1929年—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定量研究后发现: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平均达到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70%,占国民收入增长的33%,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对于农村发展与农村教育的关系,舒马赫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发展中国家农村之所以贫穷,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的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的组织、纪律等方面存在很多的缺陷。发展中国家农村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使农村生活活跃起来。而人是一切财富的首要和最终的根源。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农村的智力援助,赠与有用的知识,加强农村的教育。农村教育要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要培养具有正确而坚定的价值观和信念的“完整的人”培养为农村、为人民服务的人。

二、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生产方式传统,现代农业没有大范围推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村人口过多,农村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不稳定,消费能力弱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虽然有多种方式,但最根本的还是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发展能有力的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1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要发展,必然需要促进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而要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需要大量的农村人才。

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基本科学素质,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对农村科技的快速消化能力,最根本的是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增强其学习、钻研能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从而促进农业科技的转化,现代农具的使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需要以下人才:(1)农村综合性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多种专业知识。(2)农村科技人才。农村科技的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3)农村新型劳动者。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的要求。(4)农村经纪人。农村管理部门与广大农户之间、农村生产者与农产品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

2.2农村教育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难以与大市场对接,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进步慢、农民收入增长缓、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农业产业化能有效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商品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组织作为农村中的企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介,需要大量的农村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应用人才以及科技开发者,这些都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实用的农村建设者。

2.3农村教育可以影响农村人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进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促进农民少生优生。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人口过多,农村土地偏少,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从下表可以看出,随着农村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在不断下降,因此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对农村人口数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农村居民将因为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生育意识,少生优生,有效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使我国的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得到降低,缓解农村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促进农村人地矛盾的逐步缓解,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市转移。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地矛盾突出,劳动生产率低,需要转移。据统计:2006年底,我国有4.81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7.64亿的62.9%,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为3.26亿,占全国劳动力的42.6%,而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一般在10%以下。据估计,我国有约1.5亿的农村劳动力需要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去。如果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这一效应就可使农民生产效益提高40%。

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村居民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工作机会。农村教育在这一进程中将因为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各种素质,增加他们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作机会,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4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农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人均教育消费相当于城市的三分之一,农村教育消费不足,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抚育子女上学,必然要支付相应的教育费用,这就是消费。消费会刺激生产,消费了教育费用,换取的是劳动者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促使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从经济效果看,农村教育是有限度的消费,但却是扩大了的生产,因此农村教育促进了农民消费,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5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使收入弹性降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能力强,适应各种工作的能力就越强,不容易受到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劳动收入的抗干扰力和抗波动力就更强。特别是相对于目前的全球性经济萧条,劳动者收入的抗干扰力显得尤为重要,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

总的来说,农村教育能够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降低农村生育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消费、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等方式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重视农村教育。

参考文献:

[1]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舒马赫著,虞鸿均,郑关林,译,小的就是美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秦庆武,徐锦英等,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4]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5]邱共华,农业剩余劳动力难解[J],当代经济,2005,(2)

篇4

【关键词】经管类;实验教学;信息整合;共享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146―03

一 引言

广东金融学院在2002年整合各学科实验室,建设突出金融特色的校级建制的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覆盖金融学、保险、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7个专业(方向)。整体、高效、共享的实验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科间的融合,成为集中式建设经管类实验室的成功范例,2005年金融学科实验教学中心被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依托计算机网络构建实验教学环境,使用计算机作为实验工具或手段,利用专业软件完成实验教学是经管类专业实验室的基本特点。因此,经管类的实验教学管理,非常重要的就是构建一个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标准化的实验室管理融合起来的数字化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以满足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经管类实验教学需要,实现实验室运行及管理的信息化,为实验教学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共享服务,同时为实验教学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 构建实验教学共享数据中心

共享数据中心是收集、处理和存储各类共享数据[1],实验教学共享数据中心的建设将为开展实验教学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为系统集成和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提供平台。实验教学中的共享数据源有人员、设备、课程等信息,这些数据源的获取,一是利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已有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如校园一卡通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二是后续建设的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共享数据中心就是所有数据的集成地,向下从数据源集成数据并保持更新同步,成为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共享数据通道;向上作为统计分析服务的数据源,向统计分析服务提供从各个应用系统集成过来的共享数据。[2]

共享数据中心数据流程如图1所示。

实验数据源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 自动采集实验教学基本信息

实验教学中的基本数据有学生的学号、班级、专业,教师的姓名、职称、所属院系、所属专业等基本信息,可通过校园一卡通系统中自动抽取;实验设备的配置及分布等基本信息,可通过学校资产管理系统直接获取;实验教学中的课程安排、课时及课室等基本信息,可通过学校教务管理系统获取。上述这些应用系统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且独立存在,需要通过数据集成工具从数据源的各个应用系统数据库中抽取数据,并根据数据类型分类存储,[3]经过接口程序转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后导入共享数据中心,建立实验教学共享数据库,实现与原有应用系统自动同步。

2 建立实验教学基础文件数据

实验教学中有很多实验教学基础文件,如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信息、实验性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师制订的考评方法和标准等信息,都必须提前存储在实验教学共享数据库中。通过建立实验室信息数据的储存标准,以保证数据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完整性。通过建立数据索引中各种约束条件,如关键字段、类型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实现数据共识、共享、相互关联及高效的数据查询和应用。

3 收集实验过程的时态数据

实验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实时数据,如学生考勤、实验记录、提交作业、实验报告限时提交等,这些信息记录是通过时间元素来刻画,因为记录的不断更新而使得时间记录频繁变化,用有效时间变元来记录变化部分减少了频繁记录的问题[4]。即学生、教师登录计算机端口,以时间区间作为字符段,实时保存实验过程数据,包括登录时间,实验结果提交时间;实时保存数据的变更信息,如数据的插入、删除、更新;实时保存实验设备运行及使用数据;实时保存课堂教学信息等。建立以课程为中心教师、学生、实验室、实验项目之间的关系数据库,最终实现在共享数据库中直接获取各种实验教学信息资源。

三 实验教学共享信息平台系统组成

实验教学共享信息平台集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及实验教学评价于一体,系统流程如图2所示。系统管理员登录后可以进行账号管理、栏目设置、信息等。教师登录后添加教学计划、上传教学大纲、设置实验项目、制定课表、提交实验环境要求、提交教学资源和实验教材、教学要求、审批学生实验申请书、审核学生预约、回答学生提问、批改实验报告并记载成绩等。学生登录后查看相关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实验教材及实验资源,预约实验,申请实验项目,查看实验课表、实验要求、实验仪器状态、申请批复意见,提交作业或实验报告,向教师提问,对课程进行教学评价等。实验室管理人员登录后可以统计设备利用情况、分配学生和教师的存储空间,并根据设备使用情况对设备进行维护。教学管理人员登录后,可以检查各种教学基础文件和实验教学状态,了解学生的评教情况,生成各种统计报表。系统根据教师提交的实验环境要求和实验课表自动配置实验环境。

四 实验教学共享信息平台系统设计

实验教学共享信息平台,采用C/S和B/S两种工作方式,以C/S模式为主,同时为方便非实验室用户的网络访问,信息则采用C/S方式和B/S方式同步显示。实验教学共享信息平台的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整个系统运行采用C/ S架构,系统服务器设置链接公网的端口,便于用户通过互联网与系统服务器进行通讯,接收远程信息;同时系统采用局域网构架的方式,支持系统平台在校园网范围内的运作,以保证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效率。同时保证系统服务器的相对独立性,使整个运行平台更加稳定、可靠和安全。系统对用户实现权限分配,每个用户根据系统管理员分配的权限执行任务。

实验教学共享信息平台中主要内容包括:

1 实验教学管理模块

获取实验教学相关信息,建立设备--学生--教师--课室--课程关系数据库。实时生成学生出勤报告、实验室运行报告、实验软件访问报告、实验学时数、实验项目数、实验课程数等实验教学基础统计数据,实现学生的实验预约、实验课程预习、实验过程、实验数据收集处理、实验报告提交、实验考核、实验统计分析等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2 实验教学课堂管理模块

通过技术融合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现授课时远程桌面控制、屏幕广播、文件分发、上传文件、远程开、关机等。将远程视频工具内嵌于信息平台,实现远程同步视频听课、交流等。使用录音工具实现课堂语音答录功能。将屏幕录播软件内嵌于信息平台,实现实验操作过程的录制、回放及必要的课堂语音问答功能。

3 实验室管理模块

获取设备基本情况,收集一卡通登录信息,生成实验室监控图,显示设备、机位、学生的信息。记录资源使用信息,包括设备使用效率及使用时间、实验软件使用统计、实验设备的日常维护情况,实现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提供实验室软、硬件环境信息,支持和帮助使用者开展实验教学。

4 动态数据存储管理模块

建立课程-教师-班级-学生存储空间,实现动态分配数据存储,生成教师、学生的存储空间信息报告,科学有效的为师生提供在线上传和下载实验报告、课件、视频材料等实验教学文件,实现存储资源的可控、可知、可管,为实验教学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五 结语

实验教学共享信息平台旨在改善实验教学环境,提升实验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体现我院经管类学校实验教学中心集中式运行和管理的特点。

目前实验教学中心近3000台实验教学设备,实现了以课程建设为主线建设课程、教师、学生、设备、实验数据等相关联数据库,实现了从课程建设、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收集等方面的实验教学的数字化管理;实现了实验室的软、硬件的通用及共享。今后将在使用中进一步优化及完善信息平台、以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为师生及教学管理部门提供高效的数字化实验教学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 许鑫,苏新宁,吴乃刚.高校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6):48-53.

[2] 郭永生,陈祺,徐立臻.基于共享数据库的多数据源集成[J].微机发展,2004,14,(2):49-51.

篇5

[摘 要]阐述了张家界地区旅游经济的现状及该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讨论张家界地区旅游经济和旅游教育发展的关系,针对张家界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旅游教育的思路及为区域提供经济服务的途径。

[关键词]张家界地区 旅游经济 旅游教育 发展关系

张家界地区旅游经济与该地区的旅游教育是共生发展的,发展张家界地区旅游经济需要旅游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来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旅游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以地方经济实力为基础,科研与社会经济的结合是旅游教育发展的源动力。

一、张家界地区旅游经济的现状

张家界建市以来,大力推进和深化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对外开放格局,使其旅游业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轨道,呈现出稳健、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1989年张家界建市之初,全市各景点接待的旅游人数为56.49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为1.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2491万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0万元。到“九五”时期的头一年(1996),全市接待的旅游总人次达到182.58万人次,境外旅客达到2.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了30356万元,实现旅游创汇192万美元。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到“十五”末(2005),全市接待的旅游总人次飙升到1453.36万人次,境外旅客骤增到128.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了64.35亿元,实现旅游创汇2.57亿美元。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化,2008年,尽管受到冰雪灾害、5•12大地震和次贷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但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持续升增,全市的旅游接待量达到了1878万人次,境外游客也达到了125.9万人次,较上年下降1.2%;实现旅游收入91.25亿元,其中门票收入11.1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和15.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39亿美元,增长1.8%。同时,还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19.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新批三资企业13家,实际利用外资1908万美元,增长54.8%,其经济发展水平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

二、张家界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张家界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缺乏发展经济的新思维、新理念、新视角,同时,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因此,通过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更新观念,借鉴经验,引进新方法、新策略、新技术,促使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推动旅游产业在日益开放的社会中高速度、高水准发展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正向相关作用,但旅游业没有对张家界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发挥显著的双拉动作用,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旅游业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对灾害疫情和时局动荡十分敏感,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1998年的洪灾、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冰灾、地震和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巨大冲击,就是有力的例证;二是,经过20多年的迅速扩张,全市旅游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今后依靠数量扩张而获得发展的空间将越来越小,长期依靠单一旅游业支撑全市经济是不现实的。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如旅游业在产品结构上以观光型为主,游客消费水平整体偏低;在客源结构上以国内为主,境外市场局限于东亚地区且过分依赖韩国市场;三是,旅游业“一业独大”,对工业、农业的带动作用不大,造成张家界经济缺乏足够的多产业支撑,今后发展动力不足,也缺乏稳定性,缺少龙头工业企业的带动,农产品难以通过深加工而实现增值,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农产品自给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城市和旅游市场需求,导致近几年食品类价格持续走高,CPI涨幅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四是,游客消费升级步伐不够快,游客的消费增长比较滞后旅游收入总额的增幅。虽然近几年,旅游收入构成中,关于游客对“游、购、娱”的消费需求有所增加,但游客的消费环境还不够好,旅游消费市场还不够规范,游客消费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吃、住、行”三要素,仍是张家界旅游顾客的主要消费构成。由于张家界旅游商品特色、文化底蕴、科技含量、营销包装等问题,游客消费信心与热情明显不足。

三、提出发展张家界地区旅游教育的方法

张家界地区旅游教育立足当地旅游经济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1. 旅游教育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方略

(1) 转变观念,确立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全方位服务的思想

旅游教育是对旅游行业的专业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旅游教育要面向产业群,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旅游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办学思想上,要转变以往等教上门的观念,主动置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确立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全方位服务的思想,肩负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成为所在地区旅游教育与技术培训基地、信息咨询中心。为承担社会职责,旅游教育必须改变在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内组织教学的传统观念,走出校园,进人旅游经济建设一线,及时发现并解决游客、旅行社、景点部门的问题,研究并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解决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层次及职业技术培训等问题。“服务地方,突出特色,做优做强”的办学定位,必将受到社会和政府的欢迎。

(2) 增强服务意识,建立有地方特点的教学体系

旅游教育不仅具有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学历教育职责,而且还具有为地区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继续教育、技术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的职责。在学历教育中,培养目标是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因此,旅游学历教育应以职业需要为基准,以技能培训为主线。专业设置上,坚持以地方旅游经济需要为依据,采取灵活办学方式,开设旅游人才市场急需的专业,多开设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上,坚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线,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知识传授上,强调所授学科知识的宽度及应用,淡化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学生要求上,强调学懂会用,不求学深学透;教学计划上,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考试制度上,减少呆板的闭卷考试,增加灵活多样的开卷、现场操作等考试,重点测试所学知识的应用水平和所学专业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宗范.西部地方高校融入地方区域创新体系[J].陕西教育,2008,(2):34

[2]李宗范.湘鄂渝黔边区高校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J].陕西教育,2008,(1):15

[3]侯永康.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572):217-218

篇6

 

 

河北省“八五至十一五”20年间地区生产总值由896.33亿元增长为20 394.26亿元,翻了22.75倍(未剔除物价指数影响);综合货运周转量由1 520.75亿吨/公里增长为8 070.69亿吨/公里,翻了5.31倍;综合客运周转量由357.88亿人/公里增长为1 172.86亿人/公里,翻了3.23倍。“十二五”期间河北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完成投资6 431亿元,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容量将进一步扩展,同时又面临不同运输方式间的竞争加剧,各种运输方式竞争发展激烈,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已经显现。本文采用河北省1990—2009年交通运输与经济统计数据,分析河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建设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以期为制定区域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战略与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区域综合运输体系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异地贸易呈蓬勃之势,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量迅速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综合运输体系越来越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建设规模与经济增长间作用日益增强,学术界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综合运输体系与经济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交换能力引起劳动分工,而分工的范围必然总是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1]罗斯托认为交通运输是随着商业的兴起而发展的,运输网的扩大可引起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随之扩大。英国人文地理学家豪伊尔提出运输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还是经济发展的原因。美国经济学家欧文在《交通运输与世界发展》(1987年)一书中,用37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定量分析认为,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奥地利经济学家E·萨克斯从宏观及微观两个层面对运输业进行了研究,奠定了运输经济学的基础。1996年世界银行在《可持续运输:政策变革的关键》一书中指出,运输是发展的关键,如果没有为工作、健康、教育和其他令人舒适的环境提供便利的交通设施,生活质量就会变差等[2]。国内关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另一种是从交通运输学视角进行研究。两种研究利用的方法虽不同,但研究目的和意义基本一致。主要论述两者关系之间作用关系、投资效应。

 

总的说来,现行研究中存在以下缺陷:(1)多数研究只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上省份约三十多年的数据,这些宏观统计数据资料未能深入到交通运输结构,使分析的内容和结果均受到一定局限。(2)我国相关研究的成果分为两类:一是交通运输业学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多采用传统方法或现代方法中使用传统指标体系,对自然环境指标考虑多,经济指标考虑少;二是经济学专业相关学者大多使用《中国统计年鉴》《经济年鉴》等宏观统计总量数据,关于交通运输数据多数采用了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等,未考虑公路、铁路、航空网络密度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经济计量分析特点,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的思想,结合协调发展理论提出了基于VAR和VEC模型的交通经济数据的分析方法。在指标选取上不仅考虑经济指标、交通总量指标,还将微观网络密度指标统筹考虑,利用换算综合交通运输的网络密度、换算周转量衡量综合交通的建设规模。以河北省交通经济统计数据为样本,建立误差修正模型(VEC)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通过协整分析探讨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之间短期和长期的均衡关系,利用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方差分解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样本

 

本文选取1990—2009年的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增长指标。衡量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借此来反应交通运输发展规模,该指标没有直接的数据可以获取,本文首先把区域内的铁路、公路、内河通航里程加总得到综合运输里程,再根据网络密度定义,得出1990—2009年河北省区域交通运输网络密度①。换算周转量②,是指将旅客周转量按一定比例换算为货物周转量,然后与货物周转量相加成为一个包括客货运输的换算周转量指标。它综合反映了各种运输工具在报告期实际完成的旅客和货物的总周转量,是考核运输业的综合性的产量指标。本文选取1990—2009的全社会货运周转量和客运周转量,并将客运周转量进行调整得到换算周转量代表综合周转量,借此来反应综合交通运输的利用能力(见表1)。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分析

 

本文将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利用综合交通运输的网络密度、换算周转量衡量综合交通的建设规模。建立误差修正模型(VEC)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3],通过协整分析探讨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之间短期和长期的均衡关系,利用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方差分解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为了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1990年为基期的物价指数对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进行平减处理,得出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得到生产总值时间序列、网络密度时间序列、综合周转量时间序列的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见图1,相关数据资料中没有异常值和缺失值。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说明

 

(一)综合交通运输规模与经济增长间长期动态关系

 

利用上述数据,设实际地区生产总值时间序列为{yt},网络密度时间序列为{xt},综合周转量时间序列为{Zt}。并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检验水平下原序列{yt}、{xt}与{Zt}均不平稳,且含有截距项结果见表2。

 

对原时间序列进行ADF检验,得lnyt~I(1),lnxt~I(1),lnZt~I(1)。传统的VAR理论要求模型中每一个变量是平稳的,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需要经过差分,得到平稳序列再建立VAR模型,但这样通常会损失水平序列所包含的信息,因此我们需要将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在变量的协整关系上建立VAR模型。利用Eviews6.0,根据AIC准则与SC准则最小建立VAR模型的滞后期(见表3)。

 

根据表3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为2,并对lnyt、lnxt、lnZt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4:

 

根据序列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两种检验方法表明变量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表明网络密度、综合周转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长期的均衡关系。

 

尽管经济增长与网络密度、综合周转量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然而实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扰动,比如经济政策的变化等。这导致了变量常常会在短期偏离其均衡路径。基于此,我们建立VEC模型来分析其长期和短期因素的影响。本文估计得到关系式为:

 

其中误差修正项反应了变量偏离长期均衡路径的反应程度。在长期均衡中经济增长变化受综合交通运输的网络密度与周转量的增长变化影响。由于现在的区域经济是一个流动的、开放的系统,因此河北省区域经济的运行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劳动、资本、信息的交换。在这些要素流动中,交通运输发挥着导向和制约的作用,便利的交通条件——交通的可达性和运输能力的扩大性能够促进区域之间、区域内部的经济、文化交流,改变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塑造城市形态;从短期看,影响经济增长的短期变动分为四部分:(1)受上一年度的综合周转量的波动变化影响较大,表明由于运输业产出的增长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生产资料的流通壁垒,使得市场的生产要素流动性加强,降低了交易费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2)受上年交通网络密度增长波动的影响,在河北省的区域范围内网络密度主要受交通的里程长度影响。(3)受上年度的自身经济增长变动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惯性,使得经济发展受自身影响很大。因此研究经济系统内部问题也具有现实意义。(4)来自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当经济增长发生短期偏离,系统将以0.06的速度将经济增长变动反向调整到均衡状态。因此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的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通过这种稳定性能够调节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交通运输的网络密度短期波动主要受上一期的综合周转量的增长波动以及经济增长波动变化影响,当经济增长波动扩大对网络密度的增长变化影响反而变小。网络密度的短期偏离,系统能以0.07的速度反向调整。短期内上一期经济增长的波动变化并不能增加交通建设规模的引致需求。经济增长的变动对交通运输业的促进作用减少,交通运输的建设主要是以需求为导向,受自身的发展规模的影响较大。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对运输需求的认识体现出浓厚的供给主导观念。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延伸的意义在于以一定的供给条件去对应一定的需求或在一定的供给条件下去研究需求。从运输业,特别是道路运输业发展的现实来看,一方面交通运输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仍需大力发展,另一方面却存在着非常严峻的运力过剩的现象,产生了严峻的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可见一味地增加各种交通的里程、规模并不能促进经济的大幅增长,因此应该对交通线路的节点进行优化、科学管理,使得交通运输的利用能力增加。只有经济能够平稳增长、工业产值也平稳增加,交通运输的建设才会平稳推进,交通运输的输送和吸引功能,是促进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先决条件。

 

综合货物周转量的波动变化受经济增长波动与交通建设规模增长波动的正向影响。当经济加速增长会促进货物周转量速度增长幅度。当交通建设规模加速发展时也会使得货物周转的速度提高。这与河北省实际情况较为符合,作为工业大省,在现有交通运输规模的条件限制下价值量的增加必然通过提高运输能力或者增加平均运距来提升货物周转量。运输业本身创造着巨大的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的使用价值,通过运输业的发展推进生产布局优化,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可大大提高资源效用,增加物质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分工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日趋鲜明,相互联系日益密切,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运输则是这一发展规律的内在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运输手段的衔接,就不可能出现产地与销地的空间分离,资源与产业的空间分离,只能就产就销。交通运输的输送和吸引功能,是经济增长推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条件[4]。

 

(二)综合交通运输规模与经济增长间交互影响的过程分析

 

利用Eviews6.0对VAR(2)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模型特征方程的根均大于1,则VAR(2)为平稳系统。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lnyt、lnxt与lnzt现期及未来各期的影响,并以此来考察1990—2009年间综合交通运输规模与经济增长间交互影响的过程(见图2)。

 

由图2的第一行三个图可知,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给lnyt变量当期一个标准扰动之后,通过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对当期以后的各变量将会产生连锁变动效应,经济增长对自身的扰动脉冲响应为正,且维持在0.07左右,第七期之后趋于平稳。给交通运输网络密度一个正向冲击,经济增长第一期响应为零,之后出现负向波动,第6期之后趋于稳定。当综合货运周转量受到一个正向冲击时,经济增长第一、二期响应也为零,第三期后逐渐有个小幅的正向反应,第九期趋于平稳。可见短期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增长受到冲击时对经济增长有负作用,而综合运输周转量在长期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拉升作用,短期内并不明显,只有在中长期货物周转量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才明显;由图2的第二行三个图可知,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在经济增长受到一个正向冲击时在前五期有负的影响,之后却有正的影响,第九期趋于平稳。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对自身扰动项的响应首先为正,之后开始回落,第三期为负的影响,第五期后趋于平稳。当综合货物周转量增长受到正的冲击时,网络密度第一期响应为零,之后为正的响应,第八期趋于平稳;由图2的第三行三个图可知,当经济增长受到一个正的冲击,综合货物周转量增长前二期为微小负的响应,第三期开始有正的响应。当网络密度增长受到一个正向影响时,货物周转量的增长变化对其的响应为负向变化,直到第六期平稳。综合货物周转量增长对自身扰动的冲击响应为正,随着时间逐步减小,第八期趋于平稳。

 

在短期,经济增长波动受到正的冲击时,经济增长对其自身冲击的响应为正,由于交通运输业建设的时滞性特点,直到中期网络密度为正向反应,只有经济的长期增长才能促进交通运输建设规模的增长。而综合货物周转量的增长速度的增加只在中期对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正向的影响。

 

(三)经济增长速度、网络密度与综合货物周转量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率分析

 

本文继续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分析经济增长速度、网络密度与综合货物周转量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率。方差分解是将系统的均方误差分解成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其做法是通过将一个变量冲击的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的随机冲击所作的贡献,然后计算出每一个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即变量冲击的贡献占总贡献的比例。如图3所示对VAR(2)进行方差分解示意图。

 

(1)各变量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率。首先,对河北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自身发展速度,自身方差贡献率长期保持在70%左右,这意味着保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于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网络密度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综合方差贡献率在26%左右,说明交通运输建设规模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其作用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综合货物周转量增长速度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综合方差贡献率较小,在4%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稳定趋势。即既要依靠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又要合理、科学地规划交通运输的建设,并且提高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利用能力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速度。

 

(2)各变量对交通网络密度的贡献率。交通网络密度受其自身的方差贡献率短期内随着时间减小,中长期在30%左右。在短期、中期经济增长速度的方差贡献率在15%左右平稳波动,但在长期贡献率达到24%左右。综合货物周转量的增加速度对网络密度的方差贡献率近似“倒U型”,在中期影响最大。短期来看交通运输的建设要靠自身的增长来拉动,长期经济增长对交通建设规模的直接需求效果并不明显,但是通过对货物周转量增加的引致需求在中期效果最为明显。

 

(3)各变量对综合货物周转量增加速度的贡献率。货物周转量的增长波动变化主要受自身波动变化的影响,但是该影响效应随着时间逐步减小,在第十期降到38%左右。在短期受经济增长速度的方差贡献不大,但在中长期逐步上升,增加到40%左右。短期内网络密度对综合货物周转量增加速度的方差贡献不大,但在长期达到20%左右。在短期来看,综合货物周转量增加速度受自身影响最大,它与货物重量与平均运距有关,在短期由于平均运距变化较小,交通建设规模的影响具有局限性,而货物运载重量随着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而增加,但是达到一定水平时,即交通运输能力达到饱和时,其对货物周转量增加速度的贡献不变。从长期来看,经济的增长速度带动了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路况的改善使得综合货物交通运输增长速度大幅提高。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上述理论研究和实际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主要结论: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业的引致需求作用不如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明显,但是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业的建设规模、合理布局、运输能力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短期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主要受其自身增长波动的影响较大,有一个正的拉动作用。网络密度、综合货物周转量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方差贡献率远远小于经济增长自身贡献率,河北省为30%左右。因此提升交通运输利用能力,增大货物周转速度可以对经济增长的波动具有调节作用。但是交通运输业的大规模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

 

经济发展的进程,也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经济的增长对交通发展的引致需求作用并不明显,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经济增长速度受到冲击后会在中期对交通运输业有个正的影响,短期为负的影响,说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当经济增长波动性为正时,短期内对交通建设并没有促进作用,但在中期对其有个正的引致需求,这种运输需求与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的滞后性相符。经济的增长主要受之前的自身影响较大,因为微观个体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已经盈利的经营模式,但是依据企业生存周期理论,在中长期个体会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因此会改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新产品的大量出现,新的区域经济间联系增加,新的需求出现必然要求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提升和结构改变。

 

(二)对策建议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与综合交通运输需求向供需平衡靠近,但综合运输结构过度竞争矛盾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未来这种趋势如何演变、调控不仅是河北省,也是全国及其他一些省份所面临的问题。根据本文理论与实证研究结论,我们的政策建议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既不超前也不滞后,需要合理、科学地规划交通运输的建设规模,提高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能力。目前河北省及其他一些省份提出适度超前发展的规划,在适度超前问题上应认真研究和严格控制,充分考虑综合交通运输投资后其效益的滞后问题,以避免过度投资及土地资源浪费;综合货物周转量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方差贡献率很小,从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来看,2012年我国有17个省份(包括河北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50%,这些省份产业结构普遍偏重,特别是河北省为钢铁大省,产量高附加值低,各省出台系列政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货运周转量处于峰值区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货运量将减少,运距将增加,客运周转量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在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时也要注意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统筹客运、货运特点及走势,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改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与节点和线路的匹配问题,使综合运输系统内部各种运输方式互补共存、紧密协作,“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上,不能简单地以占用土地的多少来衡量,关键要看是否更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否对经济发展更有利,是否更有利于整体路网布局的完善和效率效益的提高”[5];科学规划,对综合交通系统优化升级,提高交通系统的利用能力。铁路、公路、航空建设密切配合,以防各自为政而导致过度竞争。既要考虑传统上的交通可达性、便捷性、时间效率,更要考虑产业结构变化走势和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互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以实现整个运输系统的高效率。

篇7

随着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也不断完善。上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本体现于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4,5]。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对其增长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等问题,需要注意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形成以及积累。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出现,人力资本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电子商务时代,人力资本主要由教育部门提供,教育成为获得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教育投资成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体现形式。在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处在最高级别,因此,高等教育是有效实现人力资本积累的必经之路。在注重知识等非硬性重要因素的电子商务时代,软件开发产业以及网络产业成为一种新型经济,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开发已经成为核心力量。

在高等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劳动者不仅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他们的创新能力也要提高,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

电子商务时代区域经济增长的新要素

1.信息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近些年来,一些经济地理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分别从区域空间视角和社会演进等不同角度指出信息与区域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关系。随着网络的出现以及各种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将各种新经济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的市场。

信息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是循序渐进的。首先,在电子商务时代,大多数的劳动工具都被智能化产品所取代,而且这些劳动工具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与知识成分,使得生产力显著提高。其次,信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使劳动者能够更好地利用劳动对象(知识、信息等),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经济增长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第三,由于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高科技将会以信息科技为代表,强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此外,信息在其他方面也体现着推动、强化的作用,如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以及管理结构的改变等方面。

2.信息对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

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在总产出增长率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6]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信息对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会有些偏差,鉴于这些偏差,著名学者张红历提出空间计量基本模型来对信息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进行修正。空间计量基本模型主要包括: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其中,空间滞后模型用于研究在区域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出现溢出效应的情况;空间误差模型用于研究由于误差所引起的溢出现象,使得邻近地区对本地区产生的影响;空间杜宾模型用于描述两种溢出效应。

利用上述模型,作者对所得的大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經济增长与信息技术发展在空间角度上有一定的联系,即信息技术发展快的地方向区域经济增长快的地方聚集。

3.电子商务对经济结构演变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电子信息产业、公共服务行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在信息网络的推动下,企业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电子商务除对产业结构有一定作用外,也影响就业结构,主要表现在从事信息产品(包括生产运输等)或信息产品周边的服务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多[7]。电子商务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再分配。

当然,消费结构也受到电子商务的影响。电子商务时代体现更多的消费方式就是网络消费。由于电子商务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电商平台,这些电商平台的消费品种琳琅满目,消费等级也是不断上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商务系统也越来越完善,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8]。信息资源与物质和能量资源不同,它是一种非物质形态,这意味着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资源结构。

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1.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著名学者罗默和卢卡斯提出了一种新增长理论,该理论中强调经济增长率主要是由模型的内部决定的,而与外部的那些技术进步关系不大。

在许多理论模型中,例如扩张索罗模型扩展新古典模型等,均说明了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些模型中,在中量生产函数中人力资本也是一种投入要素,并且与其他投入要素没有关系。从这些模型中也不难看出,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增长。虽然,有些观点对人力资本的存在持反对态度,如教育甄别假说,但是,该理论从另一角度说明:教育通过合理改善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2.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作为科技基础的高等教育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只有通过高等教育这种方式,才能使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这是因为,各大高校的人才众多,师资力量雄厚,信息资源更加丰富,为不同科学领域相互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方法,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此外,由于高等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消费,这种消费拉动内需,增加了居民储蓄的消费领域,推动经济稳步增长。因此,高等教育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高等教育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各项经济投资中,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是最高的。这一结论来自于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一项早期研究成果。

其次,在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要素中,人力资本的贡献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在两位国外学者Hall和Jones研究中,人力资本的贡献比重达到22%。

最后,不同的教育投资阶段、不同的教育投资类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根据丹尼森和麦迪逊的研究方法,即由教育投资所产生的国民产值增长速率与国民产值总增长速率的比值。研究表明,随着教育投资阶段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GDP增长的贡献也随之增加。当然,许多国外学者也对不同层次的教育投资作了充分研究。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都会对应着不同的教育投资层次。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比较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在初等或中等教育水平。

篇8

1 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及量化分析

自1985年来,河北省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到2012年,省内各市经济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值达17.43%,已基本形成钢铁、石油、煤炭、冶金、陶瓷、建材、化工等优势第二产业。其中钢铁、石油、煤炭等行业和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河北可以说是一个重工业大省。

对于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的选择,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更明显的反映国民生活水平与地方经济水平。除此之外,经济结构的调整又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体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征,决定着人均国民收入与劳动力的变化和发展。因此,考察某个国家各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各产业的利润在所有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各产业内的就业人数所占的比例[2]。

经过对人均GDP、各产业比重及各产业就业人数的数值分析,可以对河北省的经济状况有较为准确的衡量。首先选取1985年以来河北省历年的人均GDP数据以分析河北省1985年以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并且与全国平均值进行比较,以便衡量河北省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态势,如图1(本文各图数据来源于河北统计局、《河北省经济年鉴2013》、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

从图1可以看出,自1985年以来,河北省经济发展很快,上升趋势明显,和全国人均 GDP值相比较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保持了同样的增长趋势。说明河北省在全国省份来讲,自身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属于正常发展水平。

为了进一步展现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各个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进行分析。图2表明,各产业类型所占比重波动不大,总体呈现第一产业所占GDP值比重降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比例达到50%左右,说明河北省经济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在1993年后增长缓慢,在研究的年限内增幅不大,这就说明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仍需调整。

另外本文对在各个产业从业的人口所占比例进行了分析(如图3)。产业从业人数的构成体现了河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明显下降,说明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下降,可以推测河北省近年来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倾向选择其他产业的工作领域;第二产业大体呈现稳定中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明显上升,显示出省内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中,趋于合理[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经济水平在全国各省份中居于中等水平,发展趋势良好,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趋于合理。

2 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及其量化分析

一般来讲,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基本评价指标分别为数量与质量。考虑到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量化分析时难以采用准确的数据直接反映发展状况,因此本文借用其他的相关数据间接对其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例如省内高校的入学率、教育经费投入等反映高校规模与教学条件的数据可以间接反映出整个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因此数量上的评价指标包括高校的入学率、毕业生数、在校生数等;而对质量的评价一般采用在某种假设条件下,大学生平均的教育经费投入、每万人中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高校中生师人数比等间接反映高校教育质量的优劣[1]。

下面将分别对1985年以来河北省每一万人中大学生所占的人数、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高校每年毕业生的人数、高校每一万人中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高校生师数量比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便客观评价河北省高校教育的质量与教育发展状况。从图4对比中可看出,河北省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和全国在校大学生的平均数量都在增加,1985~2000年间高校在校的学生人数增长缓慢;而在2000年以后在校学生人数呈直线上升,增加幅度越来越大,全国每万人大学生数也明显的大于河北省每万人大学生数。另外,虽然都在增长,但河北省每万人中大学生数低于全国平均值,说明河北省人口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相对偏低,人口受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

从图5可以看出河北省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尤其在2000~2007年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2007年后增长幅度降低,招生人数缓慢增加。和招生人数相同,毕业人数也大量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大。图中数值呈现的变化与国家不同年份实行的教育招生政策是相关的,即国家的教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

作为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师资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评价师资力量经常采用生师数量的比值(生师比),即生师比越小,师资力量越雄厚[1]。本文将河北省高校的生师比均值与全国高校的生师比均值进行比较。如图6所示(《河北经济年鉴2013》中没有2012年的数据,因此没有比较2012年全国和河北省生师比平均值),自1985年以来,河北省高校生师比和全国高校生师比均呈上升趋势;而河北省生师比除2006年低于全国平均值,其他年份均高于或与全国平均值持平,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来说,河北省师资力量水平较为薄弱。

通过以上对河北省高等教育相关数据的分析以及与全国相应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从1985年至今河北省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相应情况相比相对偏低。

3 河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 性分析

相关研究显示教育与经济是辨证关系,也是因果关系。即教育的良性发展能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制约着对教育的投入(这种投入不单指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从而影响教育可持续性发展[1]。选取几个影响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河北区域经济与高 等教育水平的发展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确定各因素的贡献大小。表1显示河北人均GDP值与第一产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及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呈负相关,与第二、三产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及产业的就业人数、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高校招生人数、高校毕业生人数、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呈正相关。除第三产业比重外,人均GDP与其他因素均呈极其显著性相关。

3.1 河北省区域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除了社会因素外,经济因素也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分析河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每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作为因子,其他相关因子做为变量来进行回归分析。

表1显示,与每万人中的大学生个数呈正相关的是人均GDP、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及从业人数、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毕业生的人数和招生数,其中相关系数值较高的是人均GDP、在校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每万人中大学生数与第一产业比重及从业人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的值表明了教育水平与农业从业人数及农业比重均呈负相关,与二、三产业的发展及教育规模等因素呈正相关。

为了更准确地确定河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使用统计软件SPSS以每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作为因变量,人均GDP、第二产业人数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如表2)。

依表2得到回归方程式:每万人中大学生数=7.879+0.074€椎诙等耸?0.495€椎谌等耸?1.909E-5€妆弦瞪?9.911E-8€渍猩? (1)

为了检验回归分析结论的准确性,使用了R检验,计算结果显示R=1.000,这说明计算结果的置信水平比较高。从回归系数表和回归方程中,可得知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和人均GDP呈零相关,同时与第二、三产业人数呈正相关,但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较小。说明河北省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为弱相关,也就是说,河北地方经济对区域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表2 河北省大学生人数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模 B 标准误差 t Sig.

型 (非标准化系数) (非标准化系数)

(常量) 7.879 14.491 0.544 0.597

人均GDP 0.000 0.000 3.438 0.005

第二产业人数 0.074 0.842 0.088 0.931

第三产业人数 0.495 0.630 0.786 0.447

毕业生数 1.909E-5 0.000 0.579 0.574

招生数 9.911E-8 0.000 0.002 0.999

在校生数 0.000 0.000 6.408 0.000

3.2 河北省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增长,高等教育只是其中之一,为了进一步量化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本文以人均GDP作为因变量,每万人中大学生数、第一产业人数等因素做自变量,再加上已计算出来的相关系数,进行回归分析。

研究发现,与人均GDP呈正相关的有第二、三产业比重及就业人数、每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并且,与其存在显著性相关的是毕业生数、在校生数、平均每万人中大学生数、招生人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数、第二产业比重。相关系数说明高等教育对人均GDP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

为有效分析河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等因素间的关系,用统计软件SPSS定量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见表3;以河北省人均GDP为因变量,以每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招生的人数、毕业生的人数等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了回归方程,如式(2)。

表3 河北省人均GDP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模 B 标准误差 t Sig.

型 (非标准化系数)(非标准化系数)

(常量) 12629.756 11038.483 1.144 0.275

第二产业人数 61.312 667.045 0.092 0.928

第三产业人数 740.492 465.450 1.591 0.138

每万人中大学生数 558.239 162.386 3.438 0.005

毕业生数 0.021 0.026 0.827 0.425

招生数 0.078 0.046 1.697 0.116

在校生数 0.112 0.021 5.280 0.000

根据表3得到回归方程式为:人均GDP=12629.756+61.312€椎诙等耸?740.492€椎谌等耸?58.239€酌客蛉酥写笱?0.021€妆弦瞪?.078€渍猩?0.112€自谛I? (2)

为检测回归系数表的准确性,对结果进行R检验,经检测R=0.991,证明可信度较高。从表1和表3得知,人均GDP与每万人中大学生数负相关,而与第二产业人数、第三产业人数、毕业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呈正相关,与上文结论一致。其次发现对经济(主要为人均GDP)起到抑制作用的因素为每万人中大学生数。说明从总体上讲河北省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通过上述对河北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发现高等教育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这说明,影响河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不仅是区域经济因素。通过对河北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河北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呈现出不协调。河北省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推动作用;而河北省经济也未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4 河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 展因素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发现河北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呈现了一种非均衡发展的态势。为了探究其原因,对河北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河北高等教育水平制约自身对经济促进作用的原因。

4.1 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因分析

通过上文的定量分析,可以发现河北省区域经济要素对省内高等教育水平的影响并不突出。说明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并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涉及到政治、经济、人口等因素,不同因素及因素之间的组合对教育的影响程度存在不同。

1)政治、政策因素影响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高等教育在我国科技、教育、文化在各个领域的改革中获得了新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7年,河北省高等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逐步发展起来,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超过十万。

1999年的高校扩招政策使得河北省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河北省的招生数从1999年的76900人增长到2008年的339527人,到2001年,平均涨幅为30%以上,从2002年到2008年,平均涨幅为10%以上。2004年3月,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制定了加强高校建设、提高 高等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入等措施,确立了我国新的高等教育政策。2010年,统计显示河北省高校在学的人数已达到346478人。

2)人口因素对区域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影响。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从1985年开始一直在增加,于1987年达到峰值22.5%,并且到1990年为止,河北省的出生率都高达20%以上。在1990年左右出生的婴儿到2010年均处于即将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或即将从高校走入社会的阶段。因此,人口的持续增长必将刺激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且,在以后的一段时间之内,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应扩大河北高等教育的规模。

另外,高校分布很大程度上是与人口地域分布相关的。据河北省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04年河北省各地区总人口数在2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石家庄市和唐山市。就受教育人口密度而言,河北省的大多数高校都集中在石家庄市。

根据前述分析,多种因素都能影响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历史时期,非经济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或许能超越经济因素。

4.2 河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北省高等教育水平制约自身对经济的促进 作用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未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是不符合教育经济理论的,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可能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

1)科技创新人才的缺乏。河北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但是相对于其他省份高校的科技水平而言,科技人员平均创新能力不足,也缺少能够在我国科技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高级专家,经过第二次R&D普查数据表明,到2009年,河北省研究与试验人员为56509人,在全国省区排名第14位,低于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山东、广东、四川。另外,在河北省内各企事业单位中,人才流失问题不容忽视。在传统“铁饭碗”思想的熏陶下,人才大多数由经营性系统向有稳定收益的非经营性系统流动,导致许多经营性企业人才匮乏,非常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科技实力与经济发展的反差。2009年进行的全国及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在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的排序中,河北省位居第19位,低于全国平均指数11.51个百分点,排名比2008年降低了4位,这与省内对科技的投入是相关联的。参照2008年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的排名,2009年河北省科技活动投入排名下降1位,降到第24位,投入指数由33.78%降到32.64%。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指数排名中,河北省位居第14位,比2008年上升2位,但指数值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综上可得,河北省的科技实力偏弱,这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呈巨大反差的。近几年来,河北省的GDP排名在全国居第6位,紧随在排名前5位的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广东之后。

3)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环境。河北省高校众多,理工科高校占据多数,这些高校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包括学科门类、科研设备、科研团队等。但这些高校的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效益却并不高,许多高校的众多科研成果很少能直接服务于各类企业的生产。在省内专利申请及授权量中,绝大部分还是来自工矿企业,高等院校的专利申请及授权量甚至达不到10%。究其原因,科研产品用于生产生活中,存在较大的困难,需要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的现代企业、大量的资本积累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只有实现上述条件,技术进步才能真正成为区域成长的动力。同时,企业相对于高校来讲,具有更充足的资金与需求材料,研发成果更适用于实际。种种因素造成了河北省高校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成果实用性不高。

4.3 高等教育自身缺陷制约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高等教育自身的缺陷制约了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得高等教育对所在区域经济的贡献较低,同时也使得高校本身难以取得质的发展。

1)高校不同专业的设置。在普通本科院校相关统计中,教育学、法学、理学、经济学、农学、历史学和哲学发展较慢,相关专业招生人数方面仍以工业学科专业人数为主,即由于河北经济仍以第二产业为主要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模式,使得高校专业设置仍以工科专业为主,尤其是以钢铁、建筑相关专业居多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这或许有利于河北省这样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大省短期经济的增长,但却有可能不利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因为以工科为主的专业设置可能导致高校专业结构过于单一,限制了高校培养人才的广度,从而制约了高校对省内经济发展的人才输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