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09:28: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在急性期经过治疗后,往往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很高。因此护士必须负担起疾病知识教育的职责,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健康教育计划,并不断评估和调整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增强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使患者及家属长期受益。
二、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内容,满足患者的需求
1.健康教育内容必须具有个体性,实用性强,易于接受等特点。制定健康教育内容应重视患者的反馈信息,具有互补性特点。在进行健康教育前,先有计划,有目的的统计和收集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了解所缺乏的知识,最关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2.患者最想了解的是健康教育内容是用药常识,因此,作者加强了用药常识的健康教育,按医嘱正确服药,不可随意更改、终止或自行购药服用,告知患者用药的作用、副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
3.77%的患者想了解肢体被动及语言康复训练。因此,作者应指导患者及家属采取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让患者知道肢体瘫痪和失语者要尽早给予肢体康复和语言康复训练。康复活动“宁早勿晚”活动方法遵循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远及近,先下后上,由被动到主动,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操之过急,急功近利”。
4.调查显示70%的患者需要了解生活方式及饮食注意事项。因此,作者指导患者生活需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用脑过度。指导患者采取低热量低脂低盐饮食,但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维生素、纤维素和微量元素。
5.疾病发病原因患者需求率50%。作者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针对患者有针对性的讲解,直至患者和家属理解治疗方法、疾病的预防知识,出院后的随访需要三方面的需求率较少,因此,作者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以提高患者对该病及相关知识的认识。
三、选择患者乐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
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选择具有多样性,其中37%患者希望采用宣传手册,30%患者希望通过个别交谈和小集体授课,17%的患者选择了板报方式。据此,护士应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采取患者乐于接受并能掌握的健康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通过调查活动,真正了解到患者与家属真正需要什么,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和效果。
四、总结
【关键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实施的途径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中职的学生经历了中考失利,学习成绩较差,普遍存在着学习困难;对家长的管教不服,对学校的管理不满;情绪上焦虑、抑郁、好冲动、难控制,且哥们义气严重;好多学生心理扭屈,不能正识现在的社会;担心毕业后求职困难,就业压力大等现象表明在中职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而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比其他一般任课教师要多很多,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具有权威性,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对班主任有朋友般的信赖,因此,班主任极易对学生产生影响;班主任能准确了解当前班级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所遇到的困惑,因此,中职利用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二、中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
(一)亲自参与的原则
现在的孩子们大都很有主见,要想让他们接受你的思想,必须让他们彻底诚服才可以,要达到这一效果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亲自参与、体验。如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一很简单的事情,好多学生却不能很好的遵守,我会在刚接手新班时让他们亲自体验他们犯错后带来的后果,及时地进行教育,这时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在心理活动课上我会适时地安排一些情景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达到内化德性的效果。
(二)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在专业课中渗透心理知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长抓不懈的原则
心理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学校应坚持不懈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才能发挥该活动的教育作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三、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
(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俗话说的好:环境造就人才,要想让职高的这些所谓的差生能有所改观,重拾信心,良好的环境很重要。
1、布置好班级文化
班主任要与学生共同布置好班级的文化环境,做好班风、学风的建设。我们要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耳濡目染的效能,精心设计、巧于安排,创建积极、和谐、舒适的班级文化氛围,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放松心情,增强心理素质的目的。如:在墙报中张贴班级的口号、学生喜欢的健康向上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时时能接受正面的熏陶;在墙报开设心理教育一角,根据班内的情况及时更换达到适时的教育效果;在墙报中开设专业拓展窗口,定期更换,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并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小组轮流更换黑板报,主题要合时宜、合班情,能渲染班级的文化氛围,并起到好的教育作用。
2、课外、校外活动环境
中职生的学习压力不如普高生大,且开始接触专业课,这就要求中职生更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中职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活动,即课外、校外活动,为学生创设合适的课外、校外活动环境。它对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个性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如下:(1)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一是班主任可利用空余时间针对本班学生实际进行心理教育、疏导,二是学校可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让学校的心理老师举办讲座三可以适时地聘请知名的心理专家来讲学,答疑。(2)在学校内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结合各个节日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3)建立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增强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4)组织好学生的校外实习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①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②学生主体性原则;③参与性原则;④民主性原则;⑤差异性原则;⑥多样性原则;⑦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
因此,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1树立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
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
1.1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所谓“新”,是课堂和班级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帮助学生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教师也有益。
1.2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首先,教师要消除差生的概念,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学生的问题,只有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消除对学生智商问题的错误认识,即便是智商临界的学生从理论上讲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可以完成的,实验班就有这样的成功的个案。其次,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和评价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努力和他自己选择的进步。
把小学教育看作为人的生命发展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小学教育作为培养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初始阶段,应该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培养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养成现代社会需要的基本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还应该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
2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2.1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矫正问题。
2.2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
2.3保密是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
2.4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3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小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引导小学生形成奋力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4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如通过语言领域《打电话》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小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性 格。通过社会领域《我不怕,我勇敢》的教学活动,小学生懂得生活中什么是勇敢,学做勇敢的孩子,培养小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2.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2.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心理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健康教育;临床工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93.8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0(c)-122-02
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要履行这一职责,健康教育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受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行为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疾病的概念不仅要从生物角度,而且要从心理学角度进行重新定义。
1 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1.1 健康教育的目的
教育就诊患者及家属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低和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1.2 健康教育的任务
帮助患者建立对预防疾病和保持自身健康状况的责任感,使之自觉自愿地担负起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创造有利于个体行为改变的环境,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指导患者掌握疾病护理、康复知识,增强患者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
2 健康教育的原则
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活动,把健康知识传播给公众,唤起公众的健康意识,从而使人们树立对自己及社会的责任感,投入到卫生保健活动中来。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应遵循优先满足患者需要,进行因人施教,讲解与患者自身疾病直接相关的健康知识以及疾病的控制和正确用药等知识,使之实现既定目标,同时遵循患者及家属参与原则。实施健康教育时根据健康教育内容、逻辑顺序和患者认知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健康教育的对象大多不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实施健康教育时必须遵循科普化、通俗化原则,尽量使用日常生活用语、俗语等能够使患者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将深奥难懂的医学知识转变成通俗易懂的卫生常识[2]。
3 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
3.1 生理因素的调节
良好的生理调节可以促进健康,使身体处于良好状态,包括正常的生活规律及生活节奏,有规律地工作、休息、睡眠及身体锻炼,这些生理调节在自我保健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3.2 心理因素的调节
正常的心理调节是指健康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宽松乐观的心理环境能够使人心情舒畅,身体健康。相反,烦躁、消极情绪、压抑感等无疑不利于身心健康。调节情绪、心态是自我保健的重要内容。通过交谈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社会背景,针对性地做好心理调节,减轻其紧张、焦虑情绪,以消除其不利于健康的各种心理因素,教会其自控。
3.3 环境因素改善
自我保健需要健康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人类的健康环境以舒适、安全感为基础。在自我保健中,要致力于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社会环境,使人们能够轻松、愉快、舒适地工作、学习与生活。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就医环境,建立遵医行为。
3.4 生活保健习惯的改善
杜绝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破坏身体生物钟节奏的生活方式等有损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积极参加社会保健活动及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4 健康教育的过程
4.1 确定患者有无学习能力
根据患者的年龄、记忆力、反应程度、疾病状态等,可确定患者是否能够学习和有无学习能力,以指导制定学习计划。
4.2 及时发现患者不良心理因素
患者对疾病的适应模式和认知能力,应及时发现其不良心理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减轻其紧张、焦虑情绪,以消除其不利于健康的各种心理因素。
4.3 注意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知和需求程度
通过与患者交谈、直接提问和患者的行为,观察判断患者的态度,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知和需求程度,及时发现和纠正患者的消极态度。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居住地区、饮食生活习惯、个人嗜好、运动情况等也会影响其对疾病的看法和对健康教育的态度。
4.4 应根据情况设计不同教育方式和内容
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学习起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既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学习,也要开展较纯粹的自我提升、养生修性式的学习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来获取快乐,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促进功能康复,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5 效果
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发展的趋势,也是医院产生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健康教育,融洽医患关系,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扩大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更进一步提高医院及医护人员的知名度,体现医护人员的自身价值。通过健康教育,患者接受医疗、护理的顺应性增加,患者科普知识水平得到提高[3]。
通过实施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进一步掌握医疗、保健和预防的基础知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帮助患者建立自身健康意识,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生、发展,降低发病率,对人们的健康及疾病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4-5]。
[参考文献]
[1]田本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414.
[2]林琳.健康教育论文的写作与规范化[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2):928.
[3]赵柏英.脑梗塞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6,3(6):79.
[4]戴雪群.谈医务人员如何开展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3):45.
优生是保障民族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的大事。婚前保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预防性传播性疾病的第一级预防措施,是优生的基础。为此,从事婚前保健医务人员在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交流的技巧,根据婚前保健工作的特点,结合婚检者需要咨询掌握的保健知识及在婚检过程中检出的疾病,为受检者作出合理的解答和提供必要的帮助,达到保障婚检服务对象满意的效果。
婚前保健是健康教育者必备条件
宣教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要把具备健康教育工作素质的人员安排到健康教育工作岗位,必须受过专业培训,具备丰富的临床医疗知识,努力做到“专人专用”,保证婚前保健健教工作内涵,起到宣教服务以服务对象理解及满意为目的。
宣教者必须富有健康教育技巧:宣教者要面带微笑,把亲情化服务纳入工作之中,用充满仁爱的亲情来对待婚检者,尤其与服务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应针对服务对象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解答,交换意见,提供信息,帮助其作出合适的决定。宣教者在提出暂缓结婚和不宜生育的医学指导意见时应当耐心、细致地对服务对象阐明科学道理,对可能产生的后果给予重点指导。
婚检健康教育服务遵循的原则:在婚前保健健康教育服务中,宣教者应遵循“严肃、亲切、认真、守密”的工作原则,尤其要注意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婚检健康教育工作交流技巧
宣教形式与方法要新颖和多样化,可根据婚检者的不同状况选择不同的交流技巧。
群体健康教育:利用好婚前保健健康教育的阵地,开展视听教育,采取录像、幻灯、挂图、图片、模型等多种方式辅助讲解,为婚检者提供形象直观的画面,对相关知识和技巧掌握的方法、行为进行示范教育。
面对面健康教育:受检者的健康咨询。健教者做到表情和蔼友善,交谈面带微笑,认真倾听受检者提出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然后总结要点,利用所学的临床知识解疑释惑。对于宣教者不能解释或不懂的问题,要表明歉意说明,切忌敷衍塞责。
检出疾病和异常结果的健康教育:对检出疾病和异常结果要耐心解释,注意对未明确诊断的异常结果不要轻易下结论,对疾病不要表达严重程度,但要提出合理化的预防或进一步检查的医学指导意见。尤其对传染性肝炎或遗传性疾病,谈话做到中庸柔和,不隐瞒对方,不偏倚一方,让受检双方知情选择。
涉及隐私问题的健康教育:要尊重受检者的隐私,切实保护受检者权益。对女性处女膜不做描述;对女性早孕的情况,要单独与女流确定胎儿是否是现任男友的,如果不是,则说明情况让其妥善处理;对检出的性传播疾病,做到不探究,不歧视,避免刺激性的话语,尽量减轻受检者的压力,并建议积极进行正规治疗。
摘要: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弱化,如何把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这是当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当前高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高职学校学生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既各成体系又密切联系。如何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高职学生的教育中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高职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而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等是人心理中最高层次的东西。没有健全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就不可能建构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必须首先学会适应社会、应付挫折、调整情绪、人际交往、设计生活目标等。另外,只有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顺利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建立在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之上。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地悦纳自己。他们一般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水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恰当的人生目标,并且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及时调整自我需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而确立个人需要与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德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掌握心理学知识,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在工作中尊重学生个性,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达到心理相容;要善于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具有调节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较好地协调道德教育与学生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的关系,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心理需求,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是系统的、高层次的导向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内容理论性极强,对人的培养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这使德育在学生眼里高高在上,与现实脱离;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更使学生觉得内容空洞,难以接受,从而采取消极应付方式,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又坚持自愿、平等的教育原则,学生乐于接受,能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逆反心理。
(五)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方向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在道德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丰富健康情感,提高心理素质。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具体形式
(一)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德育工作重要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是社会定向的,以促进社会安定与发展 为目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政治性、阶段性和时代性,其目标仅仅局限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崇高的思想觉悟上,而这种德育目标指导下的德育内容注定会有诸多缺陷,注定会引起学生反感,达不到预期目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就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内容引入到德育工作中,以弥补其不足与缺陷。
(二)在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现状是:大部分地方心理健康教育由班主任担任,只有一小部分地方才有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务人员。这一严重失调的比例中我们可了解到如今学校心事健康教育大多是由德育工作者来兼做的,这也是心理健康从一产开始就与德育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突出表现。根据目前心理学专业教师严重匮乏这一现状,德育工作者必是心理健康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就很有必要将这两支队伍有机结合起来。让德育工作者在掌握德育的原则、方法等的同时,兼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学校卫生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知识,并且经常与心理学专业教师一起交流各自工作上得到的经验,分析研讨一些具有特色的个案,提出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从事道德品质教育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得多一些,他们提供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并增强实际效果。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方法、手段要清楚些,有助于其转变教育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只有将两支队伍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教育原则上的结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教育对象都是有感情、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做人的工作的的某些基本原则,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学校德育却相去甚远,大多采用灌输、公开训导等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就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原则,如:交友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矫正与发展相结合、情理相融等原则吸收到德育工作中,形成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的原则,心理激励与强化的原则,因人施教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等等。在德育工作中运用灌输原则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仅仅采用简单生硬、生吞活剥的方法来灌输肯定就行不通了。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心悦而诚服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只能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将心理疏导和理论灌输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效果。
(四)在教育方法上的有机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方法和手段上虽有很多差别,但二者却也有交叉的地方,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可在其共同的基础上结合,促使其取长补短,使二者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新生事物,它的知名度不是很高,尤其是在我们这些 农村 学校,在这种情形下坐等学生主动上门寻求帮助是行不通的,那么就需要借用德育工作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方法,公开主动地对学生讲解,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将活动课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心理健康的一些常识,达到保障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同样,德育工作者要改变那种板起面孔训人、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方式,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关注、尊重、温暖、真诚等性质,认真倾听学生申诉,在与交谈中接受,观察与辨别,了解其思想问题,以热情的态度、真挚的感情和多方面的 科学 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给学生的不是是非的较量,而是得失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学生的每个情感、行为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当作个人成长道路中的障碍来看待,并加以辩证的认识与思考。
(二)德育教给学生的不是得失的探讨,而是是非的较量。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1] 路 琴.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效应[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1):18-21.
一以“三力”为目标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理念与思路
(一)工作理念
以“三力”为目标,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所谓三力:执行力、影响力、持续力。执行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要求,影响力是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对师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发挥良好影响与辐射作用,持续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绩效和工作长远发展的要求。
(二)工作思路
以“三力”为目标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执行力
执行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要求。执行力对个人而言,就是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对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而言,则强调要对工作进行统筹规划,要时刻以目标为导向,强调效益优先。
2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影响力
影响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当前工作成果的辐射范围的要求,要求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良好影响与辐射作用。影响力是决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或效果的重要因素。
3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持续力
持续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的绩效和长远发展的要求。遵循持续力原则,就要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梯队建设,必须探索如何把工作成果、先进的工作理念延续下去的方法;必须研究如何让工作队伍不断地自我提升和完善。
二以“三力”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管理方法
(一)学生干部机构按照职能进行部门分工
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或咨询机构、二级(系)心理辅导站,校、院系、班级心理委员,是专门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专业队伍,也是从事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专业团队。校心理辅导工作学生委员会为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校级学生干部机构,下设督导统计部、心理咨询部、心理训练部、心理沙龙部、心理委员与社团管理部、技术部、宣传部、科研部等八个部门[1]。这样的部门设置有利于学生干部协助教师高效率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非常有利于把工作中一些任务整理成项目,从而保障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
(二)选择科学的工作技术与方法
1管理技术与方法
对整项工作的管理采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的管理基本技术。并引入项目管理、运筹方法进行整个项目的运作。采用现代人力资源胜任特征模型、绩效考评技术等选拔工作人员,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与培训。
2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术
采用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理论分析研究学生心理,应用于活动宣传、项目运作管理和活动设计;因本项目为心理健康教育类的项目,所以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法均采用心理分析治疗、行为治疗、个人中心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等技术。
3电脑与信息技术
充分运用网站传媒、网络测试系统,凭借PPT、PS等电脑技术开发精美的活动PPT、广告喷图,充分运用工作QQ、飞信平台、短信通平台实行工作交流、团队励志等可促进工作队伍发展的举措。
4广告与宣传技术
运用广告心理学与宣传技术,制作教育意义深远、形式活泼多样的宣传品和宣传影音材料,使宣传画册、校园宣传栏、广播站、报纸、传单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宣传作用。
(三)以“三力”为目标的专业工作队伍管理措施
1确定工作队伍管理的目标、理念
为保障此项工作的长期发展,将专业工作队伍建设推向高素质、业务精湛、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工作队伍的管理可按照“三用”的思路进行,“三用”―――用制度规范队伍,用分工促进效率,用学生干部推行普及。
2建设科学、有效的工作管理机制
对组织机构、成员进行工作任务分工。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或咨询机构、二级辅导站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核心力量。以校、院系心理辅导工作学生委员会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主导力量。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为支点,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基线网。
以工作制度化来规范工作分工,以工作流程化提高师生的胜任力。我们于2007年开始把各种工作任务都制定出工作流程,把所有重要的工作制定成工作样板保留下来。此后,不断把新的工作任务整合成工作流程,把旧的流程进行重新优化。使用工作流程来推行工作,师生们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就有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改革创新。这样,在保障工作队伍在不断引入新成员的时候,仍然能够延续高质量、高效的工作方式。
组织文化保障工作技术的传承。因专兼职教师只有十余人,靠学生干部才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干部流动性大,我们参照惠普等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2],采取一些措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进行组织文化的管理。主要措施有:①共享智慧的文化―――建立起分享知识的文化。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分享知识的文化。②组织记忆的传承文化―――鼓励师生制定各种工作的样板库。例如宣传,有海报照片集、海报素材集、喷图底图集、活动海报词样板库等。
3教师队伍的培训
对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培训,强调必须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要求,设计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内容应该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培训形式应该有心理咨询专业督导、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案例交流、校内外学术交流研讨会等。
4学生干部机构的运作与管理
支持学生干部机构自我运作与管理,鼓励学生干部优化配置,分工协作和自我管理,强调学生干部的品德、责任心和执行力,以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榜样、引领作用,并提高其进一步创新、发展工作内容和形式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
为保障工作队伍的执行力、影响力和持续力,可制定一系列工作任务实施方法、工作操作规程和流程等,但是,也必须要给所有的工作成员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办事指南。参照企事业生产操作程序[3],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可制定年度工作统筹管理程序、单项工作的操作程序制定成统一的标准并加以推广,
(五)以知识管理措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技术、高知识含量的工作,需要对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提炼和管理。从西方教育管理研究者Cranfield、Taylor的观点来看,知识管理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工具,通常采用的管理手段或工具可能只有5年的生命力,但是知识管理却会使这些管理手段或工具的生命力有效延长[4]。参照惠普等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2],以及先前Neill和Palmer的研究成果[5],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知识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提高组织智商原则
依据组织智商提高组织智商原则,会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的知识,促进知识、专业技术的共享,使师生知识管理、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积累充分的能量。
2快速锻造“专长”原则
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师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水平,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循快速锻造“专长”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围非常广泛,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需要工作者具备专门的资质,可以通过把工作拆分的方式,把工作划分成一个个的小工作项目,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知识竞赛、心理话剧编排等工作,均可以拆分成十几个小的工作项目。
3促进集体记忆原则
强调促进集体记忆原则,是因为学生干部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中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学生干部因在校时间有限,要在毕业前把教师传授的,以及本人通过工作得来的工作技术和经验传递下去,就需要促进集体记忆,实现工作记忆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艳华,陈曦.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2]高建华.惠普的知识管理文化[J].企业文化,2010(3).
[3]王文信.多种少量之生产计划管理实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