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8篇

时间:2023-09-07 09:19: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

篇1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阅读;提高

引 言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在语文学习面临着诸多挑战。由基础性学习转向语言、情感思维性训练,由浅层次阅读转向深层次理解,这使得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出现阅读学习方面不适应,学业大幅下滑状况。因此,在七年级期间做好语文学科的阅读学习工作,对于学生初中阶段语文的学习及思维习惯形成方面所起的作用相当重要。

一、七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现状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当前对阅读教学的探索和研究,大多数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很多学生的语文阅读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偏重于在理解词句、辨析词语、文章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等方面的学习。笔者做过一个统计,在笔者实习的七年级的班级中,真正能理解文章内容、主旨、语言难点、文学常识、表达方式、文言文字词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学生很少,这部分的学生比例还不到全班的5%。

二、提高七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方法

笔者经过课堂实践发现七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低,试卷失分多。表达能力差,课堂不生动。课外阅读的状况更令人担忧。那么如何来提高七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呢?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2.1做好小升初的语文阅读衔接工作

小学语文阅读要与初中语文阅读相衔接,必须兼顾多个环节,例如了解学情、设置主题、教学方法、反馈评价等。在整个衔接课程的设置中,教学设计是对衔接课程的实践及检验。教师可运用“三位一体”课程架构研究策略、侧重点衔接策略、点面结合衔接策略、可操作性衔接策略、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衔接策略,在衔接策略的指导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了“学习阅读”单元的衔接课程,

“学习阅读”单元为小升初衔接第一单元。读书,是人类精神世界赖以生存的一种要素。不同的学生,读书的心态不同,读书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迥然不同。笔者以自己实习的班级的为研究对象,深入学生群体。经过长期的调查访谈,笔者发现,小升初学员的阅读分为几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种:跃读―跳跃性的读书方式。并非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相反,最开始,对具有畏难情绪或阅读能力有障碍的学生,读书是一项艰苦的任务。具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在家长及老师的压力之下,可能会极不情愿拿起书本,走马观花地翻翻,然后便将其搁置一旁。因为要读懂有意义的文字,需要眼睛和大脑一起运转,他们懒得动眼,更懒得动脑。这种读书方式的效果是:学科学习上不愿意吃苦,畏难情绪越来越严重。而对于有阅读障碍的学生来说,读书则更是一桩苦差使。他们发现一个一个的字在他们面前跳跃,好不容易认清了所有的字,却发现这句话就是无法在他们的脑海中联成有意义的文字。这种读书方式的效果是:使孩子在沮丧、失望、无奈之余,比正常孩子承受了更多的挫败感,更不愿意读书。

第二种:乐读―自娱自乐式的读书方式。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一部分孩子如很多成年人喜欢唱卡拉ok、爬山、旅游一样,开始喜欢读书。他们喜欢读漫画、笑话、童话、侦探、历险、青春类书籍。这种读书方式的效果是:能使孩子身心放松,让他们将读书时间变为快乐轻松的休闲娱乐时间。

第三种:悦读―陶冶性灵的读书方式。一部分孩子开始从单纯的乐读中脱颖而出,他们喜爱唐诗宋词,喜爱古典文学,喜爱一切优美的文字,这些优美的文字令他们创设出意境,品位出情感,打造出唯美的精神世界。这种读书方式的效果是:使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散发出淡淡的书卷气。

第四种:阅读―理解式的读书方式。经历了以上几个阶段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部分孩子开始不满足于优美的意境与丰富的情感,他们的思想之芽开始萌发,开始探究文字背后隐藏的深邃的思想。这种读书方式的效果是:孩子的思想向纵深方向发展,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这里我们所说的阅读,主要是指理解式的读书方式。小升初学员在理解式阅读方面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因此设置了“学习阅读”单元,就是首先使学生了解到初中对阅读的要求是比较专业和严谨的,使他们能端正学习态度,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衔接的目的。

2.2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学生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显然,要实现中学生总阅读量的需求,就必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让学生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曾说:“痛苦的学习会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学习会使知识吸引人……在同等情况下,教学的效率和与学生从事学习的快乐程度是成正比的。”[2]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以上这些名言无不说明了一个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去寻觅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同时,教师要起到榜样的力量,自身也要率先垂范地去阅读名著,给学生形成一种老师有知识,有学问是时刻在读书而形成的。教者也要给学生经常讲述一些,关于自己怎么样去读书的感人事迹,更要深谈,特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还要讲述一些过去曾经教过的学生最能读书,最后非常有造就的事例。通过这些,必定会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培养他们语文阅读的兴趣。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整体提高。

三、结语

总之,培养七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七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其方法是多样的。根据教学日的,教材特点,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各种阅读类型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和提高七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艳香.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8(21).

篇2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 差异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35-02

传统小学中学教育共有八年,我校2002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打破了中小学的限制,六年级的设置也给了小学生步入中学的一个缓冲阶段,随着对学生学习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我们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无差异教学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故应该做好两个学习阶段的衔接:

1.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

1.1学生的差异

六年级学生与七年级学生虽然年龄相近,但是他们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及理解能力还停留在儿童阶段,他们乐意跟低年级的学生玩,喜欢处于领导地位,在老师面前积极表现,希望得到老师及同学的赞扬与认可,而七年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与同学、老师的相处中明显多了自我意识和叛逆情绪,心理越成熟的学生在课堂上越安静,课外活动的安排上也不积极,对于身边的同学多了审视和判断,爱恨情绪分明,会形成明显的小集体。

1.2 教材的差异

小学教材内容、目的都比较简单,注重字词句的学习,着重于学生的浅层了解与体会,并没有很复杂的东西,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而中学教材知识点增加,除了深度理解之外还要求学生的自主分析和灵活运用,除了在小学基础上难度增加的字词句基础学习, 还注重学生鉴赏与理解能力的提高。小学侧重于教导学生“是什么”,中学侧重于教导学生“为什么”,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与领悟能力。小学课文多是故事性的,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中学语文从故事性过度到叙事性和理论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很大的难题。

1.3 教法的差异

中小学生的个性差异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改变,小学生爱动爱闹,课堂氛围上需要老师多加控制与引导,通过情感渲染感染学生,并将学生代入课堂,因为小学教学科目少,时间多,老师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掌握知识,中学课程多,语文学习知识点多,难度加大,这让老师在加快讲课速度的同时为学生增加了很多课下作业,但是因为时间紧张,很多作业都不能详细批改,无法及时发现自制力差、程度差同学的薄弱点,并不能达到布置、上交作业的目的。

1.4 要求与评价标准的差异

以阅读理解为例,对小学生而言,只要能对故事进行概况,并能表达自己的喜恶就可以了,而中学生在有自己的判断的情况下,还要分析原因或者品味其中某些句子,并得出从此得出的感悟与启发。以写作为例,就字数而言,小学生作文达到400字即可,评价标准为叙事清楚、结构完整;中学生作文要求600字,在小学作文的基础上增加了语言优美,构思巧妙及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运用,这种文字表现需要小学语文能力的培养和积累,有些学生不能完成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转变,本来成绩不错的学生在中学成绩下滑,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2.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中学是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社会观形成的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对于他们以后人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做好中小学的衔接。

2.1 教学方法与内容的衔接

中学生的心理、生理上的变化都要求老师用不同的眼光与心态进行教学活动,为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学校老师可以成立中小学六年级和七年级学习小组,将六年级和七年级老师联系起来,相互观摩与学习,在听课过程中了解六、七年级学生的差异,探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学习情况,让七年级老师提前对六年级学生有所了解和把握,进而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切实做到备学生,避免中学生的不适应与排斥感。为增加实践经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六、七年级联系小组可以进行实际演练,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说课、讲课,不同内容和风格的教学实践丰富了联系小组老师的教学活动,也在互相讨论与分析中弥补了自己的不足,探讨更符合中学生要求的语文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小学生更喜欢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课堂,因为小学生好动好表现的特点需要老师积极控制与引导,理论性强的课文需要中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转变让学生的课堂表现过于安静,老师在改变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思维及情绪的引导,在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注意课堂容量的扩充,将学习内容与课外生活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量与生活能力。

2.2 学习方式的培养与衔接

小学生学习习惯于老师的引导与督促,中学生由于课程和作业的增多,导致语文教师没有也不可能长时间的督促学生学习,这就需要老师逐步放手,逐渐改变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与班主任交流后建立学习小组,小组设立组长、副组长、书记员,将整个小组的学习纳入一个合理有效的系统,除了把权力放给学生外,对学生学习的督促与引导并无任何改变,当然由于学生自制力差,小组学习的有效运行还需要老师的合理掌控。为了充分发挥教学步骤中的作用,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量都要放手给学生完成,比如作业的批改,中学语文有周记、作文、书法及其它不定时的作业,老师在备课、练课之余很少有多余时。

2.3 评价标准的衔接

中学生的心理更加成熟,处于希望老师关注又反感多做表现的矛盾阶段,因此老师应该发现学生优点,并言之有物的进行鼓励,端正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偏不倚,客观公正,课上严谨教学,课下与学生多加沟通,了解学生的期望与要求,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结语

总之,九年义务教育为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提供了方便,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两个学习阶段的不同,并相应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更适应新阶段的学习生活,乐观健康的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七年级;作文教学;问题;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求学生注重结合身边的实际生活进行作文创作,在写作时,能够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培养学生发挥逻辑思维和创造性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写作环境,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当前七年级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轻视作文教学

当前七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即许多教师过度重视课文教学,忽视了作文教学。教师在学期初,根据教学大纲备写教学计划时,能够严格地按照计划完成任务,但是对作文教学的教案却不会备写得很详细,缺乏系统性。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往往是将主动权全部放给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草草了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太看重考试分数,因为只要课文教学中提到的知识,学生就容易掌握,也容易在考试中得分,这样就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成绩,而且无论学生写得如何,都会得分,作文的判分随意性较大,同等水平的作文在得分上可能差距较大,这就增加了作文成绩的风险性,削弱了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积极性。

2.忽视学生写作实践

许多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常常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审题、立意、遣词造句、表达方式和手法运用,着重训练学生应试作文的写作能力。教师的这种快速、走捷径的方法只会欲速则不达,根本没有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写作,没有调动学生进行写作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自然就不会达到理想的作文教学效果。

3.忽视写作质量

长时间以来,各科教学都有搞题海战术的倾向,作文训练亦如此。许多语文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写作的数量跟上去,学生的作文成绩自然就会提高,因此,教师不断地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作文写作训练,一周交一次大作文,每天写日记、读书札记等,学生为了应付作业,拼命地写,甚至抄,为了凑字数一句话能重复好几遍,这就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不能很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文,造成教师和学生都“受伤”的局面。“多读多写”的确有利于学生的作文写作,但是超过了一定的度,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在进行作文的训练和写作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写作数量与质量的巧妙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七年级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的策略

1.引导学生进行篇章结构设计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七年级的作文教学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小学阶段的作文要求较低,简单地记述一件事情或描述一个人就行,字数一般在800左右。但初中作文教学的要求就提高了,首先字数要求多了,其次如果是记事作文,还应夹杂着描写和议论等手法;如果是写人作文,还应有几件具体相关的事情加以说明。如何提高七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在提笔之前,应先有一个大体的结构框架,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要求学生注意作文内容的思想性和健康性,要求学生不得抄袭,强调学生自己的创作,在作文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熟悉的事物。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七年级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坚持灵活多样的写作,提倡自由式作文和专题作文相结合的方式。在自由式作文中,学生可以任意地书写自己所了解的、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和现象;在专题作文中,学生要围绕教师给定的作文题目,进行联想和创作,从审题、立意和构思等方面抒发自己的见解。

3.引导学生注重积累作文素材

教师在引导七年级学生进行写作时,要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平时加强指导和训练学生的作文基本功。引导学生如何选材,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如何详写,如何略写等,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一定的范文进行讲解。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平时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多摘抄好的文章段落。在阅读课上,可以开展专题讨论,展示平时积累工作做得好的同学的成果,激励大家进行素材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改的大趋势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七年级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在写作当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教师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种或某几种,从多个方面和角度逐渐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写作。

参考文献:

[1]陈月华.利用教材 打开写作之门:谈如何提高七年级作文教学的效果[J].语文天地,2012.

[2]陆谦.七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2.

篇4

一、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体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二、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

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本学期语文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学校远程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三、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本期,我们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练,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大作文紧扣课标一单元一写,既有章法,又有创新。

四、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积极组织开展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挖掘学生多方面潜力,通过各类活动与比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本学期我们除了组织学生参加了县、镇有关活动外,我们还举行了缅怀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观看“中央电视台2010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写观后感、古诗文背诵默写竟赛等活动。把每次活动作为每个学生学习、锻炼、培养兴趣的机会,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及综合素质。

五、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师形成了一个共识:通过培优辅差工作,大面积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此,组里每位教师都拟订出培优辅差的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不仅解答学生的质疑,而且常常与学生谈心,进行心理疏导。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把对老师的感情转移到学科学习上来,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六、以公开课为平台,努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每位语文教师承担了校级公开课,教师们互相听课,并及时点评,指出不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各位老师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老师甚至上了多节公开课,如郑老师为参加县优质课竞赛,几乎上遍所有的班级,每上一次都有很大的提高,参加县优质课获二等奖。王主任带头给老师们上示范课。王主任不管是哪节课,每节课都是对外开放的,也可以说每节课也都是公开的,每节课也都是很考究的。由于各位老师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本期“同课异教”活动开得比较成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向老师的课激情充沛、温馨亲切、循循善诱;宋老师的课舒展自如、洒脱奔放,并有衔接拓展创新……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的周老师自从担任七(5)班语文教学工作。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研读教材、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上。每天早上第一个来到办公室,给我们年轻老师做了很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周老师快要退休了,但是从不以老教师自居,不论是老课文还是新课文,都认真对待。教学个案详细,不仅备内容而且备教法;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从字、词到阅读,从课内到拓展,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备课。上课充满激情,下课落实到位,工作顾全大局、雷厉风行、兢兢业业。值得大家学习,值得大家钦佩。

七、加强备课组活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组内活动,研讨教学,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以集体备课、教学展示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集体智慧的凝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每周星期一的第六、七节课我们七年级语文组老师聚在一起,确定单元目标,探讨课文主旨,研究

课文教法、学法,探究课文疑难盲点。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扎实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八、继续实现“三清”策略,扎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篇5

一、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体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二、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

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本学期语文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学校远程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三、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本期,我们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练,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大作文紧扣课标一单元一写,既有章法,又有创新。

四、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积极组织开展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挖掘学生多方面潜力,通过各类活动与比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本学期我们除了组织学生参加了县、镇有关活动外,我们还举行了缅怀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观看“中央电视台2010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写观后感、古诗文背诵默写竟赛等活动。把每次活动作为每个学生学习、锻炼、培养兴趣的机会,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及综合素质。

五、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师形成了一个共识:通过培优辅差工作,大面积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此,组里每位教师都拟订出培优辅差的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不仅解答学生的质疑,而且常常与学生谈心,进行心理疏导。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把对老师的感情转移到学科学习上来,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六、以公开课为平台,努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每位语文教师承担了校级公开课,教师们互相听课,并及时点评,指出不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各位老师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老师甚至上了多节公开课,如郑老师为参加县优质课竞赛,几乎上遍所有的班级,每上一次都有很大的提高,参加县优质课获二等奖。王主任带头给老师们上示范课。王主任不管是哪节课,每节课都是对外开放的,也可以说每节课也都是公开的,每节课也都是很考究的。由于各位老师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本期“同课异教”活动开得比较成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向老师的课激情充沛、温馨亲切、循循善诱;宋老师的课舒展自如、洒脱奔放,并有衔接拓展创新……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的周老师自从担任七(5)班语文教学工作。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研读教材、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上。每天早上第一个来到办公室,给我们年轻老师做了很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周老师快要退休了,但是从不以老教师自居,不论是老课文还是新课文,都认真对待。教学个案详细,不仅备内容而且备教法;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从字、词到阅读,从课内到拓展,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备课。上课充满激情,下课落实到位,工作顾全大局、雷厉风行、兢兢业业。值得大家学习,值得大家钦佩。

七、加强备课组活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组内活动,研讨教学,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以集体备课、教学展示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集体智慧的凝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每周星期一的第六、七节课我们七年级语文组老师聚在一起,确定单元目标,探讨课文主旨,研究

课文教法、学法,探究课文疑难盲点。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扎实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八、继续实现“三清”策略,扎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版本;教学体会

为了搞好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深造打好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些体会和心得与大家分享。

1.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材充分考虑七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在每个单元中,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育情况的基础上,选材突出实用性和趣味性。由于七年级学生处于从小学向初中的过渡阶段,教材的编排要继承小学生的趣味性,也要突出初中生的角色转变,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却较好地做到了这二者的和谐统一。

2.北师大版语文教材选材充分兼顾选材内容的多样化。在选材过程中,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注意各种不同形式内容的穿插交互,注意多种层次教学内容的规律安排。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共40篇精彩的文章,安排方式让教材内容多样化,让题材丰富多彩,增加了形式的多样性和阅读的积极性,让初中语文教学充满乐趣。

3.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材突出扩散性思维特点。按照新课改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能力,文章不再局限于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大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水平和层次感。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不再设有传统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理解得当便给予肯定和鼓励。

4.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强化对教材本身内容的解读和语文知识的温故知新。在各个单元的学习中都加强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增加语文语感,加强和语文内容的深化和认识。北师大版语文教材课后的读写环节能加强学生的读写认识,有利于知识点的巩固和知识点的储备。

可见,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充满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一部适合初中学生特点的优秀语文教材。

参考文献:

[1]冉启蒙.高效语文课堂学习的三个维度[J].现代交际,2013(02).

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

黔南州选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②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七年级下册《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八年级上册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赵州桥、苏州园林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母爱”的力量。《藤野先生》写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往事,特别是当他在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恩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像《风筝》、《羚羊木雕》等课文均是很好的范文。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城内的一部分学生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人生寓言》告诉学生:人生有财富和不幸,生活有得有失;如何面对财富和不幸,关键是大家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困难中锻炼个人的意志。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在苦难中长大》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告诉学生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尝试第一次有时需要勇气,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七年级《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论语〉十则》通过用名言来激发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文言文入门;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也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原意为“美好的语言”,传承至今它早已超越了语言文字学的范畴,成为一种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符号。作为初中起始阶段,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是学生走进这种语言文字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最佳途径。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偏重于古诗的诵读和积累,初中阶段则重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随着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深入都对起始阶段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目标。

对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研究,重点是对学法指导的研究。有效的学法指导能帮助七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系统的学习模式,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如何帮助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尽快完成文言文入门学习,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是在起步阶段,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以中学生文言文入门阶段的学法指导为突破口,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为更深入地学习和传播传统国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指导的研究有助于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丰富、充实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育教学理论。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七年级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阶段,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给其他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典型案例、理论经验、启发指导。

七年级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指导的探索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1.根据前期问卷调查的情况,确定实验班级和样本学生,筛选出文言文课堂教学实验中阶段性的研究重点;制订课堂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

2.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来检验文言文入门学法指导的效果,依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对研究方案作出及时的调整与补充。

根据样本学生按照问卷调查和学习水平进行分组,确定小组负责人、发言人、记录人,明确在文言文课堂学习中的角色。

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同步的研究学案开展学习,学案中应贯穿学法指导,让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时选择对应的学法,同时在学案上记录学习中生成的难点问题。

教师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和前期调查问卷中的困难点进行抽样比较,注意反馈问题的集中点,通过作业设计、课堂讨论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观察学法指导的有效性、达成性。

3.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设计思路的体现,贯穿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摸索出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并将学法延伸到对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运用学法进行探究式学习,逐步养成属于学生个人的文言文思维模式。

七年级文言文学习的学法指导研究是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总结,它不仅为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模式,而且是对七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方法和模式的有益摸索,从课堂引导式的学习到自主探究的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喜爱文言文。

依托课内文言文教学篇目,延伸学习内容,选取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的课外浅易文言文,作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篇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分组学习的情况,确定样本小组并作为自主学习的研究对象,教师帮助学生确定篇目,指导学生设计教案和学案。

由合作小组推举的代表来实施课外文言文篇目的课堂教学,组织全班同学借助学案完成课堂教学。

教师从反映、接受、理解、配合等方面记录课堂效果,并将样本班级和普通班级、样本班级实验前后、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加以比对,分析七年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的变化程度。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就自主探究式学习开展学习交流,分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中的收获,适时调整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及时改进教学实验,积累经验,为下一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夯实基础。

经过对七年级文言文课堂教学学法指导的探索实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而学习效率的提高必然带动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有效的学法指导来引领七年级学生走进文言文的浩瀚天地,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