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宏观经济发展8篇

时间:2023-09-07 09:19: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宏观经济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宏观经济发展

篇1

1.1对国民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与房地产相互影响,如果经济衰退,一些金融机构和许多企业将大量的重新排列组合,土地和建筑物的销售将飞速增长。居民因失业和收入没有来源,对住房的需求量也将大大降低。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会导致价格下降。因为GDP是衡量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房地产与经济关系的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

1.2对利率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其需求和供给都不能没有银行贷款,有“第二财政的美称”。在供应方面,当利率下降,因为贷款成本低,所以很多房地产企业和个人参与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地产抵押流不到房地产行业,无论是投资还是投机,房地产价格都将继续上涨。当利率上升,则贷款成本增加,因此,从房地产市场退出的企业和房地产投机者会增多,导致价格下降。在需求方面,由于房地产是一个更高的价格,一种特殊的商品,大多数消费者缺乏对购买一次性付款的能力,会用住房抵押贷款来购买。利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金额偿还贷款能力,提高利率,会提高贷款成本,偿还有更多的困难,在利率下降时,降低了贷款成本,减少了还款难度,使消费者进入或退出房地产市场。利率的上升是打破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价格和利率是经济的负相关。

1.3对居民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扣除后的余额部分储蓄。消费水平的变化,将影响房地产的需求。一般来说,收入高的人,人们会增加房地产的购买力或选择更好的住房,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财富不断积累,使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住房,这个消费品,虽然价格继续上涨,但仍有能力购买。因此,居民的消费水平和住房价格之间的关系是积极的。

1.4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使用再贴现,再融资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供应量,这将改变商业银行和储蓄的储备,并影响贷款的供应能力。在银行的贷款能力的变化将影响到住房贷款的可用性。如果中央银行再贴现率,货币供应量减少,贷款困难,将导致房价下跌;如果中央降低贴现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降低贷款困难,会造成房价上涨;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减少,贷款困难,将导致房价下跌;如果中央银行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供应量增加,降低贷款难度;贷款是比较容易的,会导致价格上涨。也就是说,如果收紧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那么价格就会下降,相反,价格上升。

2房地产经济环境下的宏观调控策略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按收入的不同阶段,住房问题,住房分化,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从而引导消费模式和住房建设。制定土地相关政策土地的相关政策的制定,规范的土地市场对违法行为坚决打击和苛刻待遇。目前,中国的情况,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土地供应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土地监测,从而抑制房地产投机。完善土地增值税的政策,使用囤积土地来实现利润增长的企业往往适得其反。由于土地增值税制度是渐进性的,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增值税政策,抑制房地产企业的高利润。增加金融监管强度房地产监管机构应该与市场发展相适应,建立有效的监督,使结构调整与房地产的贷款相适应,以完善其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在我国目前情况下,金融泡沫尚未形成,但从长期来看,实现合理的价格上涨,建立风险防范意识是必要的。目前,我国住房保障除了廉租房制度,经适房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基本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因此,中国对困难家庭的租金补贴响应的差异,税收制度的实施,整体价格上升到价值层面来计算价格折扣。无房居民的城镇,可以享受一定的政府折扣金额购买住房。

3结束语

篇2

20*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特大地震、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维稳任务异常繁重等严峻形势,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扎实工作,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努力消除*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各项改革顺利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3.09亿元,同比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2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6亿元,同比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263.6亿元,同比增长22%;服务业增加值233.*亿元,同比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7元,同比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10349元,同比增长21.1%。

一、经受复杂严峻考验,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全区干部群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共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和考验,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在非常时期、关键时刻,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一)抗震救灾工作高效有序。面对突如其来、历史罕见的*特大地震,临危不乱,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群众有序疏散,加强重点部位的安全保卫,稳定社会秩序。第一时间全面排查辖区房屋受损情况并实施分类评估处置。第一时间筹集抢险救援物资,加强市场供应和监管,始终保持了市场秩序稳定。第一时间组建民兵预备役等抢险救援队伍,在全市最先赶到都*市受灾最严重的中医院等地开展抢险救援,从废墟中成功营救被掩埋群众24名。发挥救援基地作用,累计收治灾区受伤群众2812人,接收安置受灾群众513人,向灾区捐款捐物达2亿元。投入6000多万元,优质高效地完**市重灾区*镇和*乡7000余套板房建设;投入5000万元对口支援*、*灾后重建。出动2000多台次救灾车辆,组织1800余名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服务,涌现了一批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二)主动应对宏观形势复杂变化。面对地震灾害影响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审时度势,围绕抓投资、促消费、保增长,果断调整决策,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化挑战为机遇。在震后第一时间走访区内重点企业,多次召开投资座谈会、专题协调会,为企业排忧解难,与阳光保险集团等10余家知名企业签订总额126.5亿元的投资协议,成功挂牌出让了*1号、15号商业金融用地,坚定了投资者来*发展的决心。积极应对金融风暴影响,强化经济部门职能,加强对经济运行中主要经济指标和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运行情况的监控;围绕投资拉动,做好政策服务,加快项目促建,成功促成九龙仓国际金融中心、百扬大厦、成商二期、新华之星等9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围绕消费拉动,引导重点商贸企业依托各类节庆活动刺激区域消费,保持了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现代服务业先导效应显现

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优转型”,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0.3:27.6:72.1,服务业对税收的贡献率达到86%,现代服务业先导效应和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一)产业规划更趋完善。深入实施“一三七”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乡发展。按照“全域*”理念,精心编制和完善《总部经济发展规划》《专业服务发展规划》和《工业总部基地产业发展规划》等各项产业规划,出台了《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先导区建设20*年工作意见》《*金融核心区概念性发展意见》,完善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等配套政策,引导和推动了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要素向现代服务业七大重点领域集聚。

(二)产业空间有效拓展。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创新城市拆迁理念,将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有机结合,在“阳光+市场+保障”拆迁办法基础上全市首创“模拟拆迁”方式,变要我拆为我要拆,使拆迁难点变为惠民亮点。启动16个危旧房改造项目,完成拆迁总面积25.19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总户数3638户。完成花果、大观、粮丰、包江桥片区4000余亩土地的征后实施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三)产业承载能力提升。实施试验区重大项目182项。天府时代广场、仁恒置地广场、*、创意科技大厦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春熙商汇、佳霖商务楼、红星路35号等重点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全年新增商业商务面积7.6万平方米。

(四)产业转移成效显著。组建*金融街企业家协会,成功举办首届*金融街论坛暨20**金融博览会,24家金融企业新入驻*。着力实施招大引强战略,引进了中怡保险经纪、丰田通商株式会社、雪佛龙等10家世界500强企业,重大产业化项目10个,新增各类地区总部及分支机构55家,引进包括奇尔顿、富登信实、伊顿电气等知名企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企业509家,意大利费雷服饰等知名品牌20个。强化锦金区域合作,成立锦金区域合作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工业园,加快实施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引进投资1亿元的锦金合作肉鸡养殖项目,带动当地1000户农户增收。全年预计引进市外到位资金66.98亿元,完成市级目标118%;实际利用外资5.54亿美元,完成市级目标116%。获“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区”和“中国民营经济首选投资区”称号。

三、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纵深推进

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稳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按照“大统筹、大集中、大流转”的思路,大力实施“三改五化”,全面完成“198”区域26369.5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健全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在全市率先公开挂牌出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迈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价”第一步,成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标志。

(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剥离街道办事处的经济管理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点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城市管理、社区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强化区级经济部门服务经济工作的主体责任和职能,出台了街道办事处预算编制管理调整办法、工作考核办法等配套改革制度,为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能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社区治理机制改革取得新进步。全面撤销涉农街道村建制,按城市社区标准成立社区居委会。按照“政社分开,强化自治”的原则,结合街道职能调整,在部分街道开展了社区治理机制改革试点,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探索社区工作职能归位,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社区服务基层的活力进一步激发。

(四)城管体制改革取得新经验。明晰职责,界定了区城管局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与街道办事处和清扫保洁公司的职能职责,强化了街道办事处属地主体责任。下放户外广告设置建议权和监管权、清扫保洁公司监管权等管理职权到街道办事处,强化了基层城市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下放140名城管监督员到街道办事处,增加监督员对简单问题即时处置的职责,实现了网格管理的重心和力量下移。探索建立了城管联合执法机制、第三方委托测评机制、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和不合格清扫保洁公司退出机制等系列配套制度,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五)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加强区属国有投资公司管理,规范企业融资行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企业偿债能力,努力提升国有公司配置资源利用效率和贷款资金使用效率,全年区属国有投资公司累计完成融资38.01亿元,有效解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组建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积极协调担保机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共为全区114家企业担保融资5.16亿元,同比增长47.9%。

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紧紧围绕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加快环境建设和城市更新,着力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市政建设快速推进。加快区域道路网络建设,机场路东延线等道路建设顺利启动,基本完成*路等道路的整治改造工程,实施道路硬化工程64处。开工建设新型社区25万平方米、新居工程53.24万平方米,竣工39.09万平方米,安置群众2566人,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对沙河沿线排水口41户排水户及*南街实施了雨污分流工程。完成了**路共计14幢建筑的外立面装修、光彩亮化及道路铺装工作,城市功能稳步提升。

(二)环境治理更加深入。加强环境体系建设,成功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开展园林绿化建设,在全市率先完成三环路整治和生态建设工作,并顺利通过市政府检查验收。全年共计完成破墙透绿2485米、新增绿地12.8公顷,区域绿化覆盖率达42.1%。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完成攀成钢等高耗能企业搬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深入开展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绿化带提挡降土、裸土覆盖、道路硬化“三大工程”,加大工地扬尘和道路扬尘治理,实施燃煤污染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区域空气质量日益改善。深入实施小流域治理,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实现5个月达标。深入开展噪声治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84.6%。被评为“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区”。

(三)“最清洁城区”创建全面提速。圆满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创建任务,投入2.13亿元深入推进全市“最清洁城区”创建。着力优化配置城市管理资源,将全区661万平方米道路清扫保洁全面推向市场。着力开展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年共计清运生活垃圾15.6万余吨,收集率和处理率均达100%。着力强化城乡规划执法监督,有效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全年依法拆除违法建设30万平方米。创新无物管院落管理办法,积极开展星级院落评选活动,老旧院落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加大城区综合管理和专项整治力度,城市执法管理立案查处率100%,结案率100%。强化户外广告管理,全年共拆除违法大型户外广告38处,共9700平方米。

五、深入推进民生改善,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安宁

始终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财政资金对社会事业的倾斜,着力改善民生,区域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

(一)就业社保更加充分有力。建立城乡就业联动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认真落实“962110”就业援助,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777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小于3.5%,保持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面完成医疗保险征缴扩面目标任务。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2.97%。投入205.8万元全额补贴,在全市率先将低保人员和重度残疾人员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城乡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通过廉租住房补贴及实物配租、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为1312户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发放租金补贴333万元。围绕“八统一”建设要求,投入5000余万元完成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所卫生服务站的新建和升级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

(二)社会秩序更加安全稳定。切实加强工作,进一步完善矛盾排查、领导包案、督查督办和稳控劝返等机制,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职工、农民工维权工作,确保了企业和谐、职工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消防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全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切实加强各类市场监管,市场秩序得到有效规范。全力做好地震、奥运期间重点维稳工作,保证了全区社会大局稳定。深入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扎实推进“一案三制”建设,实现全区应急预案管理满覆盖。开展创全市“最安全城区”活动,加快公安“三基工程”建设,全区刑事案件发案率连续6年保持下降趋势,广大群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度明显提高,被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评为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区”。

(三)社会事业更加均衡协调。投入专项资金5600万元,全面完成9大类54项民生工程年度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困难家庭、农业户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资助,投入2.8亿元完成龙王庙小学等中小学排危维修和实施*三幼、*育才中学、*中学等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增加投入3110万元将全区新建学校教学楼抗震设防烈度提高到八度。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组织申报省、市重点技改项目18项,科技项目48项,专利申请980件。组织和引导各类投资7378.3万元,完成13个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设16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顺利完成区图书馆二级馆达标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成效,糖画和水井坊酿酒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新建22条全民健身路径和5个“1+2”农民健身工程,成功举办20*/2009赛季A1汽车世界杯大奖赛等重大赛事。启动创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工作,加强食品卫生专项监督检查,全年无重大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发生。在中心城区率先启动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试点,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以内。残疾人工作获“*省白内障无障碍区”称号。以争创“*省双拥工作模范区”为契机,双拥工作更加扎实深入。认真落实老干部各项政策,切实关心老干部的学习、生活、健康和福利待遇。国防教育、预备役、人防、老龄、档案、地方志、民宗、侨台、机关事务等工作持续发展。

六、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政务环境行政效能稳步提升

坚持以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为目标,按照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府履职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一)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深入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清理,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2项。深化司法行政体制改革,基层司法所运转更加规范。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主动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支持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听取区政协的意见与建议,全年共办理省、市、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202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充分发挥*区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作用,区政府各类会议全面开放。

(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实施。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启动实施行政审批事项办理“两集中、两到位”,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更加开放的政务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方便快捷的办事环境。围绕创建“行政效能最高城区”,不断优化政府组织机构,转变政府工作作风,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机关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办事质量明显提升,履职能力明显增强。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建设“绿政通”政务服务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中心”的窗口服务功能,全年共办理行政审批事项45127件,未发生一起投诉件。

(三)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积极开展以“深化作风建设,树立清风正气,为‘四区’建设营造良好环境”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切实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定个人事项报告、“三重一大”事项报告、出差考察学习等制度规定,开展部门街道主要负责人公开述职述廉,强化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积极开展“两公开一评议”活动,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开通了纪检监察机关24小时全国统一举报电话“12388”,坚决纠正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截至目前共受理举报1*件(次),办结率达97%。完善了干部绩效考评制度、述职述廉制度、廉洁承诺制度、群众评议制度,实现党风廉政建设向社区延伸。21写作秘书网

篇3

[关键词]纳税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

税收评估不仅是对税收结构及变化进行科学分析,指导税收工作,更好地发挥税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能够科学反映经济社会各部门发展状况,对于指导宏观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税收评估相对复杂,在指导经济发展方面还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科学的评估方法、应用指导机制不健全、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缺乏专业化人才团队等,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好地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提升税收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

一、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确保宏观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实现

税收总量、结构等都与宏观经济增长目标具有重要关系,而宏观经济增长目标是国家在充分考虑各项因素基础上提出的,能否顺利实现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及财政税收等各方面发展。因此,应用有效的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可以明确我国各产业、各部门内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预测,可以明确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并将其进行细化,针对具体目标指标采取相应的支持和发展政策,进而可以顺利实现宏观经济增长目标。

(二)促进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经是由高速发展迈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优化税收结构、提升税收收入质量成为实现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通过应用税收评估,明确税收的具体结构,以此确定宏观经济中各部门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进而制定和实施必要的支持政策提供依据,使得那些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以及战略新兴产业能够得以快速发展,进而优化了宏观经济发展结构,为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我国经济在经历高速发展之后,逐渐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稳步推进为我国经济的稳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全面激发市场活力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税收评估可以通过对市场主体的纳税申报进行有效分析,通过实施减税降费等优惠政策扶持市场主体的发展,进而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充分释放税费改革红利,提升其发展活力。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更加有效的激发市场活力,为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二、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税收评估方法

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据绝对比重且该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国家主要的财政来源,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在税收评估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各地区税务机关通过组建专门的税收评估部门,借助系统软件对税收结构、风险、增长变化情况等进行分析。但从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税收评估方法还相对落后,缺乏对税收及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项因素的充分考量,其内容相对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到宏观经济发展对税收评估工作带来的影响,也没有根据经济发展对税收评估工作进行改进,因此导致税收评估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宏观经济发展实际,所以其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受到限制。

(二)缺乏完善的应用指导机制

税收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紧密关系,宏观经济是税收的基础,税收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结果,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涉及到诸多层面的内容,但由于缺乏必要指导机制,因此其指导作用相对有限。首先,在进行完税收评估之后,如何将其结果顺利应用到宏观经济发展指导过程中,如何实施这些指导性的政策,如何确保指导政策的有效性等成为摆在当前的重要问题。同时,在税收评估标准制定和选择方面是否可以满足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也是值得商榷的。目前,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应用指导机制成为借助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不足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各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直接推动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税收评估工作,为其带来了新的评估手段。但当前在进行税收评估过程中,还缺乏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现有的评估方法、模式和系统等都显得相对传统,且很多时候需要进行人工操作,不仅降低了税收评估的效率,也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在具体的税收评估过程中,其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难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宏观经济发展和税收变化中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因此导致税收评估的可靠性受到影响,进而降低了税收评估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四)缺乏专业化人才团队

税收评估工作是税收经济分析的重要工作内容,涉及到税收组织收入构成中的诸多内容,其复杂性较高,因此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团队。而税收评估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的应用也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同样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当前,人才不足成为摆在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相关部门对现有税收评估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不足,没有针对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进行核专业化的培训教育。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不到持续提升,难以有效应对宏观经济发展对税收评估提出的各项要求,因此其在税收评估方面的专业性不足,评估结果的应用性存在欠缺。另外,相关部门对税收评估专业人才的引进不足,大部分人员都是从其他部门或岗位调整而来,非科班出身,因此其专业能力存在先天不足,在税收评估及其应用方面难以发挥专业人才作用。

三、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税收评估方式方法

近年来,为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减轻企业负担,助推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不断出台一系列的减税降费政策,各类政策及税收征管还处于改革过程中,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而对税收评估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所以,需要创新税收评估方式方法提升税收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首先,相关部门要转变传统税收评估理念和方法,提升对税收评估的重视度,将其视为反映宏观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次,要全面更新税收评估的软硬件设备,在原有系统基础上,将宏观经济发展和税收评估相关影响因素纳入其中,确保税收评估分析数据的全面性,以此改进税收评估结果,更好地指导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应用指导机制

税收评估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需要完善的应用指导机制作为保障,以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完善应用指导机制方面,要首先明确税收评估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税收评估结果来评价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并找出宏观经济新的增长点,比如新兴产业和企业,以发挥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所以在要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支持和应用政策,将那些具有战略指导价值的税收评估结果应用到宏观经济相关产业行业中。同时要对这些支持政策的应用结果进行科学考核与评估,比如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成果等,以此作为改进和完善税收评估对宏观经济发展指导机制及支持政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更好地发挥税收评估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其对各项税收工作及宏观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因此强化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提升税收评估对宏观经济发展指导能力的关键。首先,在进行税收评估过程中,要树立大数据思维,摒弃传统的数据评估理念和方法,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对税收征管及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影响因素数据进行广泛的收集、分析、整理、储存,形成税收评估信息数据库,在开展各项税收评估过程中强化对数据库的共享,以便于提升税收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各行业发展情况与税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于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税收评估提供实时性的数据支持,也更好地发挥其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构建专业化人才团队

当前,人才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关键性资源,税收评估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更是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因此,构建专业化人才团队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要根据税收评估工作的实际需要和现有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差异性,对其税收评估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税收评估方法,在税收评估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要根据税收评估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吸引外部专业人才的加入,实现对现有人员团队的有效补充,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打造一支专业化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团队,为更加有效地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在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税收评估工作显得十分必要,不仅可以实现对税收本身的评估,还能够为宏观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税收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必然联系,通过科学税收评估能够确保宏观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实现,同时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研究来看,可以从创新税收评估方式方法、完善应用指导机制、强化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和组建专业化人才团队等方面出发,强化税收评估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波.论财税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21(3):101-102.

[2]李娜.浅析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21(3):109-110.

篇4

针对国际金融动荡加剧,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对我国经济影响不断显现的情况,从四季度开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将有力推动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预计第四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比第三季度将有明显回升,全年GDP增长速度将达到9.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21.5%,出口将增长21%,进口将增长27%。

第一部分 前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通过精心有效的宏观调控,及时将“两个防止”调控目标调整为“一保一控”,国民经济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一、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一)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我国经济增长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本轮经济扩张周期的峰值,此后连续出现回落。2008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1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季度GDP 增幅分别为10.6%、10.1%和9%,逐季惯性下滑趋势非常明显;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4.5%、10.5%和10.3%。从总体来看,当前经济仍处于快速增长区间,处在大家普遍认可的9%~10%的潜在增长水平内。(见图表1、2)

(二)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粮食实现连续五年增产

初步统计,夏粮产量12041万吨,同比增长2.6%;早稻产量3158万吨,比上年略增6.2万吨;秋粮在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的共同推动下,再获丰收已成定局。粮食总产预计将创造新的历史记录。棉花和糖料产量基本持平,油料产量恢复性增加。肉类产量继续增加,生猪生产恢复较快。前三季度,生猪出栏增长5.8%,生猪存栏增长6.6%。

(三)工业生产增长放缓,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落1.2、1.1个百分点。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前三季度,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从行业生产看,高能耗产品产量增速明显放缓,前三季度高耗能行业生产同比增长13.2%,比上年同期回落6.4个百分点,生铁、粗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增幅都有所下降。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5%,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1.3个百分点。工业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预计今年节能减排完成情况好于去年。(见图表3、4)

(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继续放缓,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出现回落

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及国际价格涨幅回落的共同作用下,自5月份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降低。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0%,涨幅比上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6.7%,农村上涨7.7%。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7.3%,居住价格上涨7.0%,其余各类商品价格有涨有落。前三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6.9%,涨幅比上年同期高3.7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3%,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6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4%,涨幅比上年同期高8.6个百分点;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5%,涨幅比上年同期高1.8个百分点。(见图表5)

(五)城镇新增就业增加

今年1~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4万人。截至6月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与2007年持平。

(六)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前9个月,国家外汇储备增加3773亿美元,同比多增100亿美元。其中,前9个月外汇储备月均增速达到419亿美元,虽不及上半年月均468亿美元的增速,但仍超过去年月均增长385亿美元的水平,但9月份外汇储备明显下滑,仅为214亿美元,同比少增36亿美元。

截至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056亿美元,同比增长接近33%。从目前情形来看,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仍十分庞大,这有利于维护我国金融稳定。9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183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5.38%。

二、需求结构有所改善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导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和投资的实际增速下滑。但也说明,我国国民经济的结构正在改善,经济增长由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开始向主要依靠内需拉动转变。

(一)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246亿元,同比增长27.0%,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9871亿元,增长27.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6375亿元,增长23.3%。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2.8%、30.2%和24.8%,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同比加快21.7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21.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1278亿元,增长26.5%,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2.7%、35.4%和29.5%,中西部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见图表6、7)

(二)国内市场销售增速继续加快,城乡消费均较快增长

当前,是我国自1998年实施扩大内需方针以来消费增长最快的时期。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86亿元,同比增长22.0%,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后,实际增长14.1%,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165亿元,增长22.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4721亿元,增长20.6%。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65573亿元,增长22.0%;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1055亿元,增长24.8%。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3.3%、25.9%和28.6%。(见图表8)

(三)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加

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96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比上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增长22.3%,回落4.8个百分点;进口额增长29.0%,加快9.9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810亿美元,同比减少47 亿美元。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5%,比去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4%,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7.4%,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08亿美元,增长20.6%。而传统大宗商品,如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等出口大多增幅回落。在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进口步伐明显加快,主要品种进口均价仍然处于高位。前9个月,进口初级产品2942亿美元,增长69.5%;进口工业制品5988亿美元,增长15.4%,其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品大部分进口增长较慢,增速大大低于整体进口增速。前三季度,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4亿美元,增长39.9%,比上年同期加快29.0个百分点。(见图表9)

三、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增速出现减缓

今年1~9月,全国财政收入48947亿元,同比增长25.8%。由于经济增速回落,企业效益明显下降,股市楼市持续低迷,以及相关政策形成的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第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长下滑趋势明显,仅增长10.5%,其中7、8、9月份分别增长16.5%、10.1%和3.1%,而上半年累计增长速度达到33.3%。 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明显下降。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685亿元,同比增长19.4%,比上年同期回落17.6个百分点,比1~5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在39个工业大类中,3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实现利润最多的5个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全球能源等资源型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导致不同行业利润分化严重。1~8月份,煤炭开采业和石油开采业等资源型行业利润持续快速增长,增长率分别高达142.8%和54.4%;食品、农副食品和医药等消费型行业利润总额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分别达到45%、43.6%和39.8%;而水泥、钢铁制造业等关键原材料以及交通运输、通用设备、电气等机械加工业利润增速虽然仍较快,但较今年1~5月份有所回落,其中水泥、交通运输和电气机械行业利润增长率分别由1~5月份的50.9%、46.3%和40.9%回落到40.3%、35.1%和30%;作为资源型行业的下游行业,石油加工、电力、化纤和有色金属加工等行业利润加速下滑,其中1~8月份石油加工行业累计亏损960亿元,电力行业利润同比下降81.6%,有色金属由1~5月份增长3.9%转为下降7.4%。

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5元,同比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971元,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

四、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信贷放松效果显现

2008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5.29万亿元,同比增长15.29%,比上月末低0.7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57万亿元,同比增长9.43%,比上月末低2.05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17万亿元,同比增长9.28%。1~9月份净投放现金1350亿元,同比少投放608亿元。M1的增速自今年5月份以来连续回落,目前已降至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M1增速的最低点出现在2005年3月份,当时M1同比增速为9.9%。而低于9.43%的水平要回溯到1998年。M1增速下降明显,表明企业经济活跃度减弱,居民的消费意愿也显著下降,对未来经济前景信心不足。同时,尽管9月份央行调增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人民币信贷增速回升,但9月份M2增速仍然出现下降,这也反映了经济活动趋弱。此外,M2、M1喇叭口继续扩大,显示出存款继续呈现定期化趋势,可判断未来通胀的压力将继续减轻。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较多。2008年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6.68万亿元,同比增长18.20%;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5.49万亿元,同比增长18.79%,比上月末低0.49个百分点。1~9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6.56万亿元,同比多增1.81万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增加3.25万亿元,同比多增2.49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少增6951亿元;财政存款增加1万亿元,同比少增415亿元。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769亿元,同比少增796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和财政存款出现同比少增是经济下行的重要标志,即企业利润下降,以流转税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下降所致。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稳定增长。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1.48万亿元,同比增长14.7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9.65万亿元,同比增长14.48%,比上月末高0.19个百分点。1~9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48万亿元,同比多增1201亿元。这一数据表明,前期信贷放松政策、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起到了一定效果。

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利率平稳。2008年9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9.49万亿元,日均成交4519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7.0%,同比多成交656亿元。9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89%,比上月高0.09个百分点, 比去年同期低0.47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2.90%,比上月高0.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13个百分点。

股票市场持续低迷。从年初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股指总体呈现逐级震荡下跌走势。上证指数年初为5272.81点,9月末收于2293.78点,下跌2979.03点,跌幅达56.5%。9月份,我国股票市场大幅下跌后快速反弹,日均交易量有所增加。月初上证指数为2325.14点,月末报收于2293.78点,较月初下跌1.35%。沪市日均交易量为426.39亿元,较上月增加41.07亿元。(见图表10)

第二部分 次贷危机将使得我国经济增长放缓

就我国而言,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直接影响很小,间接影响则相对较大,并主要通过人民币汇率变化、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美国国内需求减少等方式使得我国出口、投资和消费等三大需求,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一、我国外贸出口相应放慢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主要的表现是出口需求减少,尤其是对美出口的减少。海关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我国对美国出口总值逐渐下降,2007年各季度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同比增幅,分别为20.4%、17.8%、15.8%和14.4%。2008年前两个月出口总值增幅为近年来的最低点,仅为0.4%,1~9月,中美双边贸易名义增长13.8%,但扣除人民币升值因素,比去年同期回落10多个百分点。

在2006年之前,我国外贸总出口与对美出口增长的走势高度一致,只是在2007年出现了一点异常。与2006年相比,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增幅出现了快速下跌,跌幅高达1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总体外贸出口增幅下降明显较小,跌幅只有1.5个百分点。其原因在于,我国对印度、东盟、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与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出口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了对美出口减弱的不利影响。正因为如此,一些专家曾经认为,美国经济的衰退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不大,但事实证明这种异常现象只是暂时的。随着前一段时期次贷危机的影响不断扩散和石油价格持续高涨,其他国家的经济也纷纷下滑。今年以来,我国对主要(出口额占总出口比重超过百分之五以上的)地区和国家的出口全面快速下滑。从这一发展趋势看,随着时间推移,美国经济调整对整个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将越来越大,我国外贸总出口必然重新回归与对美出口高度一致的轨道。

根据最新美国政府的救市方案,国债法定上限由过去的10.6万亿美元提升到11.3万亿美元,其规模超过去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成。由于美国大量的国债都是被国外投资者所持有,美国政府总是倾向于让美元贬值来减轻其债务;再加上美国依靠向市场大量注入资金的方式来缓解金融危机,最终可能导致美元流动性过剩。初步预计,人民币汇率在经过短暂震荡之后,很可能重新进入不断升值的轨道,从而进一步抑制我国商品出口的增长。(见图表11)

二、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减弱

从国内投资看,次贷危机带来的主要是不利影响,并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企业投资热情下降。次贷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使得人们对风险厌恶普遍上涨、对经济增长信心普遍下滑。目前,无论是国外经济研究机构还是国内研究机构,对世界经济增长和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都在下调,这无疑将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因为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好的收益,在不确定性增大、对未来投资收益预期不佳的情况下,短期内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成为企业家理性的选择。(见图表12)

二是境外直接利用外资能力减弱。随着次贷危机不断深化,西方金融大鳄为求自保,纷纷甩卖海外资产,套现应对危机,以免成为下一个“雷曼”。目前,多家外资机构已经将规模巨大的在华资产列上甩卖列表。其中,申请破产的雷曼正在为自己的中国业务寻找“下家”,换取资金自救。美国国际集团(AIG)也打算通过出售包括中国寿险在内的资产的方式,来筹集营运资金。在房地产市场上,被雷曼、美林、摩根士丹利、美国国际银行等机构列入出售名单的物业规模高达上百亿美元。

三是降低企业投资收益。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是占比最大的。这种资金结构的转变,表明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市场景气、企业利润率高的时候,投资就快速上升。反之亦然。这一点与过去政府和国有企业为投资主体时的情况完全不同。未来企业利润增长的不乐观, 将极大地减弱企业的投资动力。

四是减弱部分中国出口企业的投资能力。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企业销售、经营状况,均受到不同程度打击,资金周转困难,对外支付能力下降,付款速度变慢,违约率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外贸出口企业遭遇海外商账危机,而次贷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则成了中国外贸企业海外商账的重灾区。企业资金回收慢甚至可能出现收不回资金的窘境下,其投资能力下降就成为必然。

三、消费热点进一步降温

受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影响,多数消费热点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而次贷危机的出现毫无疑问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

一是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今年我国东部沿海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增多,失业者增多必然缩减消费支出。与此同时,次贷危机给我国A股市场的调整同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中国的中产阶级几乎在股市中被一网打尽”,股市调整的财富“负效应”将前所未有地显现,以中产阶级为消费主体的几乎所有新的消费热点,必将随之降温。

二是降低居民收入预期。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在现代社会中居民的收入预期会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其影响力甚至大于居民实际收入的变化。当居民预期其未来的可支配收入有所增长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松动当前的消费支出的预算约束。但如果居民预期未来的可支配收入不会增加,甚至可能有所下降,则可能会紧缩当前的消费支出,增加储蓄。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次贷危机及其带来的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预期显然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而新的消费热点(主要包括汽车、住房、建筑装潢、娱乐、旅游、教育、通讯等)与过去的消费热点相比对收入增长具有更大的弹性,而且更容易受到收入预期的影响。居民收入预期不佳时,首先压缩的就是这些可有可无的带有一定奢侈属性的消费。

三是抑制信用消费。信用消费发展的前提,是对自己未来收入增长具有良好的预期,次贷危机的出现恰恰强化了人们对未来收入增长的担忧,因而对各类信用消费都会产生抑制,其中对住房信用消费的不利影响尤为明显。次贷危机爆发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同时也将延长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期,对中国房地产信用消费至少将产生以下两方面的影响:第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调整,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会起到一定示范作用,对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心理都产生一定压力,从而导致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低迷;第二,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就在于信用消费被滥用,从中吸取的教训就是要提高信用消费的门槛,确保消费信贷的安全,再加上目前各大银行在房地行业已经沉淀了大量贷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对居民的房贷必然相对从紧。住房信用消费的减少,还将影响居民对建材、装饰装璜、家具、家电等商品的消费。根据计算,每销售100元的住宅可以带动130元到150元的其他商品销售,反之亦然。

四、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根据上述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投资、消费与出口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其中,对我国投资、消费的不利影响比较间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被国内因素对冲。但是,次贷危机对出口的不利影响不仅明显,而且通过任何国内途径也无法消除。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在我国消费稳中有升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这种背离的原因正是在于,从第二季度开始我国的工业出货值也出现波浪式的下降,而且由于工业企业出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高,工业生产依赖国外市场的程度较高,出货值增长幅度的放慢直接导致了工业增长的下降,进而导致了GDP增长的放慢。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对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过分恐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进入新千年之后,中国经济不仅领先世界经济而复苏,而且走势明显强于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在中国强大内需的作用下,世界其他国家经济才重新趋于活跃。摩根士坦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世界经济新一轮景气启动的2003年,中国外贸进口吸收了美国出口增量的22%,德国出口增量的28%,日本出口增量的32%。许多报告则指出,进入新千年之后,中国已经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这一切表明,美国次贷危机尽管对中国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程度有限,难伤根基。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国内自身因素。只要宏观调控应对得当,中国经济依然具有较大可能继续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

第三部分 全年经济发展形势预测

展望第四季度,世界经济的衰退步伐并没有因全球大规模救市计划的出台而减缓,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加趋紧。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将采取更加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从生产方面的农业和中小企业,从需求方面的对外贸易、投资和消费需求,从价格和稳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扩大投资力度、降低房地产交易税费以支持居民购房等。初步估计,第四季度GDP增长速度将比三季度有所回升,但全年增长速度将比上年明显减缓。

一、出口增速将明显下降

国际方面,从目前情况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甚至出现衰退迹象,世界经济增长水平进一步下滑。8月份,美国经济数据已经极不乐观:新房销售仅有46万套,创17年最低;旧房销售中间价为每套20.31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5%,为历史最大跌幅;失业率持续走高,达6.1%,创7年来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说,受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时期。为此,IMF 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至3.9%和3%,大大低于去年5%和前年5.1%的增速,为2002年以来最低增速。其中,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已经或接近于衰退”,今明两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5%和0.5%,远低于去年的2.6%。此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计为1.6%,明年则只有0.1%;意大利经济今明两年都将为负增长,德国经济明年的增长率为零,西班牙和英国经济明年的增长率均为负值。金融危机也使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深受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速也开始明显放缓,一些国家还同时面临通胀上行的压力。据预测,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6.9%和6.1%,低于去年的8%。

国内方面,一方面,随着四季度经济增长减缓态势明显,外贸进口增长将受到一定影响。近期国际油价连续下跌,粮食和有色金属价格回落明显,进口商品价格将有所回落,进口增幅也将有放缓。另一方面,国家及时出台提高部分行业出口退税率政策,并对资金链较为紧张的中小企业在信贷投放上施以援手,政策的回暖有助于缓解企业出口压力。出口增幅下降势头有望减缓。初步预计,2008年全年我国进出口规模将达到26877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3.6%。其中,出口将增长21%,增幅比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下降1.3个百分点;进口将增长27%,增幅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但比前三季度减缓2个百分点;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600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近1%。外贸顺差从2007年增长50%到2008年出现下降,将使净出口成为经济减速的最大因素。

二、消费需求有所放缓

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有可能有所放缓。主要因为:一是收入增长明显放慢,将导致未来一段时间内消费增长减速。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比去年同期回落了5.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回落了3.8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将影响未来居民购买力水平。二是随着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就业将更加困难,居民收入和预期收入更加不乐观。三是股指大幅下降和房价回落将形成较明显的财富负效应,汽车、住房两大消费热点开始降温。1~9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4.9%,增幅同比大幅下降47.0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汽车销售环比下降5.53%,同比下降6.34%。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它消费热点替代,新购房家庭减少已经使家用电器、家具、装修材料等商品销售增幅下滑;其他耐用消费品消费增长有可能明显减速。

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到由于物价水平回落,预计四季度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名义增速将有所减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21.5%,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三、投资增长压力增大

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一是由于国民经济增长减缓趋势明显,外需进一步萎缩,将带动相关的投资需求萎缩;二是房地产业在面临预期房价下跌、销售困难而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增速放慢;三是企业因效益滑坡和市场需求萎缩,投资能力和投资信心明显不足,实体经济投资需求将会减弱;四是反映投资者意愿的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1~9月计划总投资同比仅增长1.7%,其中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以上的东部地区,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负增长。但是,投资增长适度放慢是合理的,正常的,短期内不易出现过度调整。一些新的投资需求有待释放,对总投资增长将形成一定的支撑,如灾后重建仍需要国家大量的投入;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潜力仍然很大;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等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西部省份要求经济加快发展的呼声较高,投资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四季度中、西部的投资仍会保持较快增长。

综合分析,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6.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但比前三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7.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但比前三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

四、物价涨幅将继续回落

随着全球和中国经济增长均出现周期性放慢,中国物价增长的“拐点”正在显现,通胀压力有望减轻。

第一,食品价格将会继续回落。食品价格上涨是影响本轮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随着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强,夏粮连续第五年增产,秋粮丰收在望,肉禽蛋等生产稳定发展,市场供求关系改善有效抑制了食品价格上涨,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已经从2月份最高时的23.3%回落到9月份的9.7%,其中猪肉价格从2月份上涨63.4% 回落到9月份上涨2.6%。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的扭转,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

第二,PPI增速开始回落,且PPI 向CPI 传导的可能性不大。一是根据对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物价变动规律的研究表明,PPI与CPI之间大约存在2~3个月的滞后期,即CPI的拐点先于PPI。目前CPI已持续回落,9月PPI 增长9.1%,相比8月的10.1%也出现今年以来首次始回落,由此本轮物价上涨将发生拐点性变化。随着经济增长放慢,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将会明显减少,价格涨幅将会明显回落。二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动力明显不足,最近国际油价已跌破80美元/桶,钢材、铁矿石、金属等原材料价格也出现了较明显的下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进一步衰退的可能性增大,将相应地带动需求增长明显减少,初级产品价格有望继续大幅回落。三是在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国内需求出现下滑的情况下,PPI 向CPI 传导的可能性非常小,相反,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

第三,资源要素价格从长期来看上涨压力较大,但短期内在经济面临收缩的情况下,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有限。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到上年翘尾因素减小的影响,第四季度物价将继续呈回落趋势,通胀压力继续缓解。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发展;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

一、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存在价值

(一)调整市场失灵的现象。市场失灵的体现方式非常多,例如市场无法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市场无法自发的消除垄断现象;市场混乱无法展现公正的收益分配与合理竞争;市场无法有效的处理外部非经济因素;市场调整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及盲目性,无法达到想要的调整目的[1]。上述的这一些市场失灵现象,都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进行处理或解决。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近些年许多新技术、新设备不断的推广和应用,企业之间的经营利润不断增加。(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我国当前仍然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本身的体系并不是非常完善,市场的调节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仍然会遭受非市场内因素的不正常干扰,导致市场的正常秩序无法有效维持,这也就提出了需要宏观经济的管理方式来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以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需要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发展目标也需要借助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进行推动,发展与巩固我国的国有经济主导性地位,并逐渐促使社会团体成员可以走向富裕的道路,促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有力。

二、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所形成的影响

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最大的特征便是以投资驱动的方向为主,以工业主导型为方式,投资当中的政府占比相对比较大。政府的主导性投融资、行政干预的作用较为突出。这一现象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以美国为例,美国是采取宏观经济的方式推动消费,以服务行业为主导,投资的方式以私人方式为主。与此同时,因为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我国的制度演进速度相对较快,西方国家的许多制度体系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基本定型。但是,相比之下,我国在金融、法制、人力资源、技术、投资、制度等多个方面仍然有着较为突出的发展空间,这一些发展都需要在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之下进行,所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仍然较为突出,但是这一差异正处于缩小阶段。西方的统一性制度框架体系之下,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统一的市场环境,但是对于我国而言,因为我国地域跨度较大,南北、东西、城乡等方面的地域因素差异较为突出,所以这一种经济环境仍然存在偏向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在我国实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对比模型的应用条件,许多的静态宏观经济分析模型本身就存在缺陷,局限性以及不广泛性很难规避。方法论方面相对较为尴尬,这也促使无法直接应用宏观经济的数据,也不能根据之前的经济过热经验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导致无法构建一个共同的研究目标点与出发点。

三、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

首先,宏观经济要求企业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体现在道德角度上,同时在法制角度上也有充分体现。想要促使企业自觉的承担社会相关责任,政府必须从监督、管理的角度着手,构建完善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同时督促社会中各类型企业主动履行自身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适当的考虑社会稳定性,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会逐渐减少,同时企业的主动性参与积极性会主动提升,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出现市场失控的问题。对此,政府还需要在适当的环境与前提条件之下,对市场失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判断与分析,并借助有效措施。其次,宏观经济要求企业强化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是财务报表中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保障投资合理性的关键,展现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直接体现。信息披露制度本质上是借助报表的方式为政府、行业、社会提供企业的经营状况,其初衷在于让企业行为因公示而被约束,促使企业可以主动履行好自身的责任义务。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之下的市场经济提示之下,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借助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才可以有效的约束企业的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市场中失灵的校正,实现对市场缺陷的调节、弥补性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的突出市场创造以及维护的作用,更好的展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的经济发展的健康、持续、稳定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加顺畅。

篇6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经济发展;调整和控制

一、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背景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完善的背景之下,我国经济呈现出一种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在有效应对次贷危机带来世界经济衰退之后,推动我国经济走上一条高速发展道路上。但是除去应当看到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之外,也应当认识到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缺陷。市场经济体系当中,宏观经济管理是一项适应性非常强的调控措施,应当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推动市场经济框架逐渐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找寻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在对宏观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做出保证的背景之下,积极施行各项措施保证经济发展,认识到宏观经济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无可替代的作用。日后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当切实依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妥善完成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推动我国逐渐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上。

二、国内宏观经济管理的特征

国内的宏观经济管理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积极运用投资的形式发展经济。这些年,尽管国内的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不过和发达国家比起来仍有不足,毕竟西方国家比中国起步早、发展也就相对成熟。而国内的情形是起步晚,所以应当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如此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二者结合有助于处理国内的多数经济问题,所以这就要求国内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也要注意宏观调控发挥积极作用。国内的经济发展区别于其他国家,毕竟主要是依靠引进外资,像是美国则是人居消费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不需要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正因为如此,政府应当充分实行宏观调控管理,以此调控市场,从而促进国内的经济健康合理发展。

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管理发挥出的作用

(一)填充市场调控的漏洞

市场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其实存在一些漏洞,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施行的过程中,则是可以弥补市场调控中的漏洞,推动市场经济走上一条稳定发展道路上。在市场经济体制施行的过程当中,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依靠的其实主要是市场,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占据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市场并不是可以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保证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各种类型问题的影响,单纯的依靠市场调控措施,难以妥善解决各种类型的问题。比方说,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是需要积极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从而也就可以为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某些个人或者企业为了获取到更多的经济效益,非常有可能施行不合理的竞争措施,就会对市场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之下,国家及政府就应当施行宏观经济管理措施,除去上文中所说的问题之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呈现出一种越发繁荣的态势,但是在以往长时间施行的家伙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市场经济体系当中存在一些不是十分完善的内容,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之下,为了能够对市场经济发展稳定性做出保证,肯定是需要科学合理的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因为市场机制本身实际上就存在一定漏洞,因此在市场机制难以顺利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可以施行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来对市场进行调节,从而也就可以顺利的解决问题。

(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内在经济制度上具备着重要的特点。走进新时代后,国内政府的经济职能正在发生着变革,尤其是对国有企业采取了多项改革的新举措,争取在如今政企职能被划分得很开的时候,逐渐地将国企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化,如此背景之下,政府的革新就是要求国有企业也加入到市场竞争中,对于国企的经营活动并不再查收,只是凭借着所有者身份实施部分管理手段,尤其是那些和国民生计相关或者是特殊行业的国企,国家应当始终保持对其的管理活动。

(三)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随着我们各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会变得更快,但在我们经济的重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定期区分经营职能,我们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所有权日益分离,国有企业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竞争。因此,面对这种现象,企业必须依靠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保持经济管理领域的活动,代表其合法利益,推动改革和创新,充分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稳步发展;(b)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活动,迅速协调我国市场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竞争力,全面促进我国市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必须在市场监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行积极改革,并根据国家和政府的反应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活动。为了加强经济管理,加强競争力,更好地推进经济领导活动,而不引起“坐下来和靠背”的感觉,不断地在竞争中争取核能,我们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确实是必要的。。

四、现今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调整

(一)实体经济的变化和调整

国内当前的资源越来越紧张,人口所特有的红利也在慢慢地消失,这也就造成国内的实体经济发展应当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此努力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实体经济产业结构及时有效的进行调整有利于国内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对于企业而言也是革新技术,提升企业发展竞争力的主要形式。所以,国内的宏观经济管理在内容上也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有助于企业发展凭借着宏观经济管理的帮助实现有效的自身转型升级。

(二)金融市场的风险性

实体经济的发展让国内的金融市场也日渐成熟,网络金融也逐渐发展起来,这样的发展让国内的企业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性。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迅速,而金融市场交易频繁,这让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交叉业务增多,仅仅是单一的金融风险监管形式并不能有效的对金融风险进行监督和预警,对于金融风险的处置机制存在必要的缺失,这会让金融市场出现一些非法集资、不规范金融交易等行为,从而让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被打乱。

五、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办法

(一)货币政策

在制定货币政策之后要通过影响物价、影响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来间接管控国民经济。货币政策虽然外部时滞较长,但内部的时滞较短,因为货币政策都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中央银行的机动性较强,不需要成立专业的研讨小组来进行对货币政策的评价和估算。货币政策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三个方面,其中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吞吐现金,从而实现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这项政策具有调节效果的可控性,发挥作用的速度也较快,应用的较为广泛和频繁。

(二)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首先表现为扶持特殊产业,例如国家引入外资,扶持一些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来为我国的行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活力,带动一部分技术缺乏的行业更好的发展;其次为淘汰落后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总会存在阻力,政府应运用正确合理的产业政策来进行调整,在最短的时间内来优化产业的结构。

(三)财政政策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财政政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其外部时滞较短,在政策实施之后能够迅速的对国民经济产生作用,因此在宏观调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财政政策主要分为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有补贴政策和收税政策,例如在经济衰退的时期,增加财政补贴、削减税收可以有效的刺激经济,利于经济市场的复苏;财政支出政策主要为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政策,转移支付是通过影响居民的收入再影响社会的需求,政府购买是指政府以市场参与体的形式来进行经济活动,从而疏通经济管道。

六、结束语

篇7

[关键词]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089—02

一、2012年黑龙江省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

(一)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初步核算,2012年黑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9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增幅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13.7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6456.4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5121.4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为15.4:47.2:37.4,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8%、51.9%和40.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5711元,同比增长9.9%。

(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2012年黑龙江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40.4亿元,同比增长30.1%,2012年年初以来增幅一直保持在3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工业项目投资、民间投资、地方投资、四大主导产业投资增长快。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省亿元以上施工项目达2381个,同比增加821个,完成投资3520.5亿元,同比增长24.0%,拉动全省投资增长12.0个百分点。

(三)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

2012年,黑龙江省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总额52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增幅高于全年目标2.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四)利用外资增长势头良好

2012年黑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36.5亿美元,同比增长20.0%,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6.3亿美元,增长23.7%。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资5760万美元,下降72.9%,占全省的1.6%;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25.2亿美元,增长33.5%,占全省的69.3%;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增长26.2%,占全省的29.1%;

(五)信贷支持力度加大

截至2012年末,黑龙江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6155.0亿元,比年初增加1827.3亿元。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9811.5亿元,比年初增加1262.8亿元,同比增加195.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897.0亿元,比年初增加458.3亿元;中长期贷款5427.3亿元,比年初增加608.6亿元。

(六)市场物价涨幅继续回落

2012年黑龙江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2%,涨幅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3.3%,农村上涨2.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0.1%,涨幅同比回落12.5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1%,涨幅同比回落12.5个百分点。

(七)科教文卫事业蓬勃发展

截至2012年末,黑龙江省共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778个,2012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35.0亿元,增长4.8%,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1%。全年共取得各类基础理论成果219项,应用技术成果1168项,软科学成果74项。受理专利申请30610件,增长30.6%;授权专利20261件,增长65.6%。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771份,成交金额100.3亿元,增长61.6%。

二、黑龙江省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众多利好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与实施

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振兴东北战略的内涵,这将有利于推进黑龙江经济全面振兴。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下达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缩短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降低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豁免历史欠税;允许东北商业银行进一步采取灵活措施处理不良资产和自主减免贷款企业表外欠息。

(二)物质基础雄厚

黑龙江省有耕地面积1.8亿亩,2012年粮食总产量5761.5万吨,同比增长3.4%,进一步巩固了“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的位置。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13.7亿元,总量同比增加4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猪牛羊肉产量为180.2万吨,同比增长7.2%;禽肉产量为33.7万吨,增长9.0%;鲜牛奶产量为559.9万吨,增长3.1%;鲜蛋产量为108.2万吨,增长2.6%。同时,黑龙江省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产量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就地加工转换潜力很大。黑龙江省共有1918条生态保持良好,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水养殖、发电、航运、旅游等项目的发展也为黑龙江省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产业实力不断提升

从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黑龙江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业整体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断增加,近几年,黑龙江省GDP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为今后黑龙江省经济的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一)消费需求放缓不利于经济后续增长

从消费需求来看,由于国家实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风险,因此2012年黑龙江省房地产投资势头放缓。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由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再加上油价不断上涨,给汽车业的销售带来了严重的冲击。2009年以来的家电下乡、农机下乡大大刺激了家电等行业的需求,但到2012年,此类需求已经得到全面释放,进入了饱和期。综合来看,消费需求减少给经济的后续增长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资源消耗和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大,要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压力较大。2012年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上依然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问题。重工业结构与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矛盾。2012年黑龙江省总体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1.9%,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值的88%左右,而工业能耗占全省能耗的67%。因此,在降低能耗水平的压力下,重型化的工业实现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世界各国经济冲击巨大。全球经济的持续下滑导致外需萎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大幅下降,黑龙江省对外贸易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金融危机加大了就业的压力,从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累计13万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加上2013年23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

四、稳定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要继续提高种植业比重,大力培养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上市步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第二产业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环保技术、能源技术、生物医药技术。降低第三产业的准入门槛,对中小型企业给予政策优惠。

(二)加快和促进科技创新

切实提高高新开发区向周边的辐射功能,扩大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总体规模,要抓住国际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契机,制定优惠政策、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吸引外商在黑龙江省投资建厂,带动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篇8

[关键词]股市;宏观经济;相关性;ADF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2―0045-04

一、引 言

近年来,我国股市在制度性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以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启动为重点,困扰我国股市15年之久的根本性制度缺陷已经破题,我国股市开始进入全流通时代。2006年1月1日新证券法的正式实施是我国股市进入新时代的又一重要标志。新修订的证券法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新证券法还在制度建设上增加了若干新制度,包括保荐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交易结算第三方独立存管制度、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发行失败制度、发行上市分离制度等,这些全新的举措必将促进我国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我国股市在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展机构投资者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些进展成为我国股市进入转折期的制度基础。

另外,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股市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越来越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股票市场。2001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2003年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未来在交通运输、能源、城市和农村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对教育和卫生的投资将明显增加,消费环境将明显改善,居民住行方面的需求将保持较长时期的增长。同时,中国目前处于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这意味着外部市场对中国产品存在着较大的需求。这些因素既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企业规模扩大和盈利能力提高的重要前提。然而,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治理结构的改善,仅仅依靠间接融资难以满足,客观上需要一个迅速发展的股市。而股市发展迟缓,必然会抑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商业银行存贷差和存贷款利率长期保持高位,经济发达地区民间拆借行为和地下金融的盛行就是资金配置低效率的反映。

迄今为止,经济学家们对股市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证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Owoye(1994)研究认为,具有比较规范化股票市场的国家,股票价格充当了将货币政策传导给整个经济的渠道作用,比财政政策更重要。LilieNom和Stenius(1997)用滞后12阶的移动平均法和GARCH模型对芬兰股票市场的波动和经济变量波动进行研究以后发现,证券市场波动中的1/6~2/3部分与宏观经济波动有关;Shinobu Nakagawa和Naoto Osawa(2000)对日本、美国和英国的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数值分析后认为,金融市场波动可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日本股票市场波动能够预测工业生产总值的波动;相反,谈儒勇(1999)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金融中介体与经济增长、股票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以及金融中介体和股票市场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了相关性研究,认为在中国金融中介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股票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中介体的发展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广众(2002)通过对股票市场和GDP之间的回归分析得出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倾向于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结果;梁琪、腾建州(2005)运用多元VAR模型对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股市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任何双向因果关系,意味着股市发展没有促进和引起经济增长。 本文针对我国股市截取2000~2006年的相关季度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采用Granger检验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股市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抑制的一面,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实证检验方法

1.ADF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针对宏观经济数据序列、货币金融数据序列中是否具有某种统计特性而提出的一种平稳性检验的特殊方法,简称DF检验。而当单位根检验估计式的DW值很低,即被检验序列不是一个AR(1)序列时,应采用ADF检验,即扩展Dickey―Fuller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当随机扰动项存在自相关时,进行单位根检验就是由ADF检验来实现的。

2.协整检验

协整性定义:对于随机变量x1=(x1t,x2t…xnt)1,如果已知:(1)xt~I(d)(即xt中每一个分量都是d阶非平稳的);(2)存在一个Ⅳ×l阶列向量β(β≠0),使得β′xt~I(d一6),则称变量X1t,x2t…,xnt,存在阶数为(d,b)的协整关系,用Ut~CI(d,b)表示。β的元素称为协整参数。

协整性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协整揭示了变量之间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是均衡关系在统计上的表述,因此在实证检验中用来判断变量间存在均衡关系的证据。

三、变量的定义和数据来源

为了检验我国股市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首先需要确定以下两个方面的指标。

1.股市发展的指标

用下述三个指标可以反映我国股市的发展水平:

第一个指标是资本化率,用P表示,等于每一季度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流通市值与名义季度GDP的比率,我们用它来反映股市的发展状况。股票每月流通市值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月报。

第二个指标是交易率,用V表示,等于股票每季总成交金额与季度名义GDP的比值。反映出以经济总量为基础的股市流动性。股票每月总成交金额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月报。

第三个指标是换手率,用T表示,等于股票季度成交金额除以股票季度流通市值。高换手率意味着相对较低的交易费用。第二和第三个指标均反映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2.宏观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期(一般按年统计),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在本文中用G来表示。GDP指标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占有

重要地位。当国内生产总值持续、稳定的增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协调增长,则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上升,人们生活水平改善,股票的内在含金量以及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增加,促使股票价格上涨,股市走牛。而经济结构不合理,高通胀下呈现的GDP高速增长是泡沫经济的表现,经济形势在矛盾激化中有恶化的可能,企业成本上升,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供大于求,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各种因素引发股票价格的大跌。每季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进度数据。

四、实证结果

1.相关性检验

在进行正式的实证统计检验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当期的宏观经济变量和股票市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关系,表1便是我国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之间各个变量指标的配对相关系数矩阵。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交易率呈负相关关系,与换手率呈较弱的正相关关系;资本化率与换手率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与交易率呈适当的正相关关系;换手率与交易率呈适当的正相关关系。

2.对股票市场及宏观经济各变量指标平稳特性的ADF检验

本文用EVIEWS5.0计量软件对各变量进行分析,先对指标变量P、v、T、G分别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0的ADF检验。

首先,对资本化率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0的ADF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1.408756,大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序列非平稳,且至少为I(1)过程。然后,对变量P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1的ADF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6.448115,小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表明序列DPt为平稳序列,进而则说明指数序列PI为一阶单整I(1)序列。

其次,对交易率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0的ADF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3.712008,小于(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大于l%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但是R2为0.407916,参考F检验的P值为0.001378,故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Vt为非平稳过程;同理再对变量V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1的ADF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5.767921,小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表明DVt为平稳序列,进而说明指数序列Vt为一阶单整I(1)序列。

然后,对换手率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0的ADF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2.613119,大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故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为非平稳过程;同理再对变量T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1的ADF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5.971140,小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表明DT,为平稳序列,进而说明指数序列Tt为一阶单整I(1)序列。

最后,再对经济指标变量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0的ADF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2.520290,大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故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为非平稳过程;同理再对变量G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1的ADF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7.775762,小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表明DV。为平稳序列,进而说明指数序列Gl为一阶单整I(1)序列。

综上所述,我国宏观经济和股市的各变量序列都属于一阶单整I(1)序列,由此,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后续的协整检验。

3.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我国宏观经济变量与我国股票市场的指标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此我们用协整检验进行分析,从ADF检验可知,序列G、P、V、1均为一阶差分平稳变量,即同为I(1)过程,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从表2我们可以得到含常数项的协整回归模型:

G=6.809875―4.876541P-1.7860974T+5.186438V

(4.268551)(-2.433251)(-0.289687)(0.639453)

R2=0.747872

4.我们再求出它的残差序列,并对其进行ADF检验,可得:

从表3可知,其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这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G与股票市场上的资本化率P、季度交易率V、季度换手率T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增长指标变量与我国股票市场的指标变量在样本区间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综合表2和表3可知,从长期来看,我国股票市场的季度交易率的提高能明显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和换手率的提高则会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起抑制作用,尤其是资本化率扩大所产生的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另外,方程的常数项为正,表明存在一个外生不变的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首先,资本化率对我国宏观经济抑制作用的原因在于,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筹集资金,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能够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进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目前,即使流通股额度较小的公司,筹资也在2~3亿。而我国股票市场筹资的使用效率太低。仅有30%的企业按照初始的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并最终取得经济效益,也就是股票市场中有70%左右的企业可能会滥用募集得的资金。这不仅会造成整体国民经济的损失,更会无形中增大股票市场的风险,引起现实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信用问题。资本化率的盲目扩大将会加大我国股票市场的信用风险,从而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对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进行合理的次序安排,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使资金以合理化的步伐与次序进入股市,促使股票市场持续、稳步发展。

其次,股票市场交易率的提高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在于,一是股票市场成交总额的增加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另一方面,股票市场中的资金和信息的流动,为经济运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经营机制、融资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调控机制、反映和导向机制,直接形成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同时,股票价格的不断上升、成交金额的不断放大还会给国家提供日益增加的印花税,对改善财政收支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