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09:19: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几年,我国比较注重体育的发展,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各个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共同发展。体育是初中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使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否则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达不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因此,必须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体育游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
1. 智力性
体育游戏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体力,必须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体育游戏也具有竞技性特点,体育游戏开始之前学生必须充分了解游戏规则和特点,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想出战胜对方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智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2. 教育性
体育游戏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更好地教育学生学习体育,因而学生首先要对游戏有一定的了解,掌握游戏实施的规则和方法,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要养成相互帮助的习惯,在合作中体会体育乐趣,以便日后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
3. 多样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能够使体育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动作的学习,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游戏教学方式的运用,能使学生通过游戏掌握体育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游戏设计的措施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锻炼都比较机械,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限制了学生兴趣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所以初中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利用游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体育素养,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 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体育游戏设计
在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同样的游戏可能会因为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差异性收到的效果也不同,所以将游戏纳入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安排。初中阶段的学生性别差异已经显现,在心理上出现一种异性效应,利用这种效应在耐久游泳、跑步等教学中进行游戏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耐久性。比如,在跑步锻炼中,可以将游戏设计成女生追男生或男生追女生的形式,这样不管是在直道还是弯道上追逐,都能够能很好地考虑前后的距离和学生的实际,女追男的时候距离可以短一些,男追女的时候距离可以长一些。
2. 在技术教学中进行游戏教学设计
在初中阶段,排球、足球等球类运动一般属于技术性体育项目,这些体育运动对学生智力和体力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重复性训练提高学生技能,但是这种重复性的训练比较枯燥、乏味,容易降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基于此,体育教师可以在锻炼中融入游戏教学方式,提高趣味性。比如,在练习排球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传球比赛,设立胜利奖项,鼓励学生获胜,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游戏开始前,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相互传球,并记录这个时间段内每个小组传球的数量,传球最多的小组获胜。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每个小组内的成员为了获胜就会特别注意传球的动作和技巧,提高传球速度。这个游戏使学生掌握了传球技巧,获胜的小组能够提高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加强体育锻炼,为后来的体育学习奠定基础。
3. 在规律性教学中进行游戏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设计
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种跑的练习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并掌握利用跑发展各项身体能力的锻炼方法。
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到参与运动锻炼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发展学生的速度和耐力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利用多种跑的游戏练习,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树立竞争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和获得成功感。
[重点、难点]
1.
本课重点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从而养成长期参与运动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
难点是掌握各种跑的锻炼方法及利用这些方法发展各项身体能力。
[设计思路]
(一)教材的选择
发展体能(速度、耐力和灵敏性)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身体健康目标学习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体能的教学形式和内容种类较多,其中各种跑的练习是最常用的方法。跑是人体最基本的运动能力,是所有运动的基础,也是初中学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田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快速跑、耐久力跑、障碍跑、接力跑、协作跑等形式。本课针对水平四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学校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选择以多种跑的游戏练习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达到发展体能的目的。
(二)教学策略
由于本课的教学技术内容含量少,技术动作比较单一。若只是反复进行各种跑的练习,不但容易使学生过度疲劳,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本课改变了传统的由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习式教学模式,而是以“三趣”教学,即以教有情趣、学有兴趣、玩有乐趣为主导,以多种形式的游戏练习为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学习方法,将发展学生体能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将教学内容内化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穿越障碍游戏):学生简单活动身体各部位关节后,成一路纵队以跳、跨、钻、滚等方式,慢跑穿越各种障碍。
(二)快速跑练习(抗洪抢险游戏)
1.
教师讲述解放军战士在抗洪抢险中的事迹,向学生提出向解放军叔叔学习的号召,创设“抗洪抢险”情境进行游戏。
2.
游戏方法:将学生按能力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在起点处分别放置两个空球筐作为防洪大堤;在20米远处设置折返点,折返点处放置球筐两个(内置实心球若干作为防洪沙包);要求每名学生跑到折返点时,从球筐内取出一个实心球后,迅速返回起点(途中若实心球落地,要拾起后才可继续游戏),将球放入本组的防洪大堤上;该名学生完成防洪任务后,下一名学生继续进行;以最短时间完成抗洪抢险任务的组为获胜组。
(三)耐久力跑练习
1.
教师为学生创设见义勇为捉“小偷”的教学情境,以情境导入游戏练习。
2.
角色分配:学生分成两组,其中将班级中耐力跑水平较高的学生分成一组扮演“小偷”,其他同学扮演见义勇为的好少年。
3.
游戏方法:“小偷”跑离15秒后,好少年开始“追捕”,路线不限,方式不限(可单独追捕亦可分小组追捕);每名“小偷”被捉住后立即离开游戏,10分钟之内将“小偷”全部捉住,为好少年组获胜,反之,“小偷”组获胜。
(四)协作跑练习
1.
教师讲述“赛船”游戏的赛船游戏满语称作“赛威呼”。据史书记载,该项活动是由满族民间赛船演变而来,在现代已成为陆地上进行象征性的赛船活动的一种集体赛跑游戏。
2.
游戏方法:5人一组,5人均站于两根竹竿中间,两手分别握住一根竹竿;前4人面向前方,第5人反向站立,发令后5人一齐向前跑,先跑到终点,队伍不散的组为获胜组。
3.
规则:每个小组在中途因动作不一致,有摔倒、掉竿等情况发生时,必须全体停下,待队伍整理好后才能继续游戏,到达终点是以“舵手”过线为准。
(五)整理活动
学生跟随着轻快优美的音乐做放松操练习,将身心从紧张的游戏情境中解放出来,使心理和身体获得彻底的放松。教师简单总结授课情况,给予全体学生积极性的评价,本课结束。
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敢打敢拼勇争一流及优良的群众主义精神。
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用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二、基本状况:
本学期所教的是八年级六个班,每个班人数都在45人左右,男女生人数差不多个半,绝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无户外技能障碍。学生都喜爱户外,但身体协调性差,肥胖等,学习动作不协调。学生身体素质中的硬性指标,如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较差;灵敏、协调等软性指标明显不足。个体发育不均衡,下肢力量尚可,肩部肌肉群力量较差,在此类教材教学是要多加注意。腰背、腰腹力量有待于大幅度提高,这是体育练习成败的关键。诚信的格言
他们的身体素质各异。正因初四学生面临中考,他们的学习压力十分大。如何调整好他们的心理,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安排,让他们在体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该学期的首要任务。另外思考到男女差别大身体素质各异: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能够较好的锻炼;女生趋于文静,不好活动,课中就要经常与她们沟通交流,因势利导,及早转变观念,让男生带动女生,培养女生用心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教材分析
结合本校实际状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体育文化知识,在传授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教材资料有: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跑、跳、投;体操,球类:篮球、足球;身体素质练习。脱缰的野马
教材的重点:跑中的快速跑;跳跃中的跨越式跳高;体操中的单杠动作;球类中的控球技术;
教材的难点:蹲踞式起跑;跳跃中的起跳环节;球类中的人球结合。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熟练掌握眼保健操和新的广播操。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户外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潜质。
3、“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是我们的目标,在体育游戏中不断地尝试与体验、练习与思考、互学与互评,感受体育户外的乐趣,体会体育户外的益处,体验到战胜困难、获得进步的成功喜悦。
4。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掌握好初四中考多个可能被测试的项目。
5。收集并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体育时事,丰富他们的知识,以备综合潜质考试。
6。让他们体验到户外的乐趣,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五、初中体育教学计划具体措施
1、适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
2、营造贴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户外环境。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兴趣化和多样化的教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游戏、竞赛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游戏中练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根据学生实际,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5、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勃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6。利用课中或课后的时刻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转变他们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7。认真备好课,向课堂45分要效率,确保学生们能够在愉悦气氛中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中。
8。课堂上,参与到学生中间,以此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注重培养体育骨干,起到率先的作用。课中多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励他们敢于争创的好成绩。
9。课后做到及时反思总结。
六、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用心自觉的上好体育课。用心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着装要轻便合体,穿轻便户外鞋上课。不得携带与体育课无关的首饰、校牌、手机等。
七、德育渗透: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适应潜质具有独特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个性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意识的融入德育教育,不仅仅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群众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用心进取的心理品质。
本学期的德育渗透包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课堂常规:使学生按规办事、做到有规可循。
2、组织教学:培养团结友爱、养成遵守纪律的群众观,培养其具有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3、结合教材资料安排德育资料。
(1)、基础知识里安排激发学生刻苦锻炼自觉性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职责感。
(2)、游戏里安排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公正诚实,用心进取、团结友爱的资料。
(3)、田径安排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的资料。
(4)、球类中安排培养团结协作等群众主义精神的资料。
(5)、在体操中安排培养互相帮忙的合作意识的资料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用心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建立终身户外的习惯。
八、业务学习:
1。认真领会课改精神,熟练各学段教材资料,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多听课,评课参与群众研讨,取其长补己之短,丰富自己的阅历。
3。充分利用多媒体、图书室等查阅教学训练方面的资料,学习新的好的教学方法。
4。发奋学习电脑知识,能够制造出相应的课件利于教学。
5。多与同行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共同提高。
6。加强自我锻炼,提高自身素质。
九、评价教育教学:
透过测试和平时的练习采取教师或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分优秀、良好、及格、仍需发奋四个层次:
1。学习态度与行为:能否以端正用心的心态投入到体育锻炼及体育课的学习中去。
2。体能与技能:能否正确的将动作掌握与运用状况。
3。交往与合作精神:能否正确处理好与同伴的合作关联。
十、初中体育教学计划安排:
1。争取在优质课评选中取得较优异的成绩,以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2。在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3。与其他同行共同搞好校队的各项训练。
4。认真落实两操一课活动。
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设计
为什么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形态的发展?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使骺软骨的细胞正常增值,促进骨骼和生长速度加快,从而使身体长高。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身体长高,还可以使肌肉发达有力。体育运动加速了新陈代谢,使肌纤维增粗,体积增大,肌肉变得粗壮、结实、发达而有力。
初中生形体练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初中生的骨骼增长较快,骨骼的弹性大,硬度小,易发生弯曲和变形,能承受的压力和肌肉的拉力都较弱;肌肉的发育以长度增加为主,肌肉细长,肌力较差。容易疲劳,所以在
【关键词】体育游戏 初中体育 运动能力
新课标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并逐渐加强体育课程多样化开展的重视。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呼吁下,各个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共同发展,体育所谓初中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使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否则很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不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必须要采用学生比较同意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体育游戏教学,这种教学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体育知识的掌握。
一、体育游戏特点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游戏教学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而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比较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具有显著的特点。首先,体育游戏充满智力性,体育游戏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应的体力,而且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必须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以便最大限度的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体育游戏也具有竞技性特点,所以体育游戏开始之前学生必须要充分的了解游戏规则和特点,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相处战神对方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具智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其次,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体育游戏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更好的教育学生学习体育,学生在体育游戏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对游戏有一定的了解,掌握游戏实施的规则和方法,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也要养成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习惯,在合作中体会到体育的乐趣,以便学生以后更加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再者,体育游戏的开展具有多样性。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加入游戏成分,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一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动作的学习,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游戏教学方式的实施,使学生通过游戏掌握体育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二、基于初中w育教学改革的体育游戏设计
体育本身就是一个趣味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准备活动、实施常规训练的过程中都可以加入游戏,让学生在玩乐中就掌握了体育技能和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感受。
1.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实施体育游戏设计
在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同样的游戏可能会因为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差异性收到的效果也不同,所以在将由于纳入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安排。初中阶段的学生性别差异已经显示出来,在心理上出现一种异性效应,利用这种效应在耐久游泳、跑步等教学中进行游戏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耐久性。
2.在技术教学中进行游戏教学设计
初中生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排球、足球等球类运动一般都属于技术性体育项目,这些体育运动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智力和体力等方面的要求均比较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重复性训练提高学生技能,但是这种重复性的训练比较枯燥、乏味,容易降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基于此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锻炼中融入游戏教学方式,提高体育锻炼的趣味性。比如在练习排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传球比赛,并设立胜利奖项鼓励学生获胜,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游戏开始前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实施相互传球动作,并记录下在这个时间段内每个小组传球数量,最后传球最多的小组获胜。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每个小组内的成员为了获胜就会特别注意传球的动作和技巧,提高传球速度。通过这个游戏的设立使学生掌握了传球技巧;同时获胜的小组能够提高体育学习自信心,加强自身体育锻炼,为后来的体育学习奠定基础。
3.在规律性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规律性的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体育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一定的规律性实施选择,并且在涉及到额过程中必须要按照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体育、技术动作规律等等。比如从认识规律方面来看,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是太好,所以教学中尽量选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体育游戏,同时要将游戏形式、目的和过程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从运动训练规律方面进行分析,教师在体育游戏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参与游戏活动中的体力比那话,并能够及时调整学生活动量、活动强度,从而达到游戏目的。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是初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而体育游戏设计作为一种创新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参与的积极性,丰富体育教学,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体育动作,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云超、田爱华.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游戏设计[J]. 新课程・中旬,2015 (11):493.
[2] 王振. 巧妙设计教学方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J]. 才智,2014(27):161-161.
关键词:初中英语;多媒体设计与应用;英语新课程改革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开始在课堂中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对促进教学活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发展虚拟的情境教学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以现代教育思想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支撑,以计算机实时仿真技术为核心,建立虚拟的英语教学环境。通过鼠标或键盘的操作,设计各种虚拟情境进行初中英语教学,虚拟情境可以是某一现实生活场景的呈现,也可以是虚拟构想的情境。在虚拟情境教学中,学生有逼真的感觉和身临其境的感受,好像是真正地在经历英语语言情境中。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结合多媒体技术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如何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对于初中英语教师来说,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检查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加工的主体,思维的积极建构者。高效的英语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并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性格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实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创造环境。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英语课程标准是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英语课程标准》(江苏)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正确地理解和领悟现代科学教育教学观,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胜任自己的角色和岗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尤其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实现熟练灵活地操纵多媒体,积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身临其境地接触教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推进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1.根据英语课文内容,制作丰富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课件
使用多媒体设计英语课件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完善英语教学手段的一个好方法。将初中英语课文中的情景对话、短文以及英文歌曲等设计为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把枯燥无味的课文内容,变成生动鲜明的多媒体画面,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之过目不忘。同时还能在感官上刺激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此外初中英语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课件的丰富性和实用性甚至是时代性,结合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时代的发展,采用最新的图片材料,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如《牛津初中英语》7B Halloween一课,课文中介绍了中国学生陌生的西方节日万圣节。课件里可设计Halloween costumes的图片及来源、孩子玩trick or treat游戏的视频,这样中国学生才能对Halloween这个节日有深刻的印象,不仅能了解万圣节的起源,还有助于他们准确地理解和记忆万圣节的表达。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进而使学生对初中英语产生兴趣。总之将多媒体渗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英语课件的有效构建,能够有力地推动初中英语教学与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也是初中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2.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初中英语教学必须生动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动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英语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和动画效果能够实现缓慢过程快速化或快速过程慢速回放,把教科书中的教材变成集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和视频于一体的电子视频,使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英语课文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
3.结合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需要注意避免两个误区
通过多媒体进行课件设计和视频制作时,首先需要注意紧扣课文内容,一切以课文内容为出发点,不要偏离主题。其次课件和视频的使用不能过于频繁,课件和视频展示的时间过多必然会造成课堂活动量的减少,甚至使学生感到疲倦注意力下降,影响了课堂效率。在英语课堂上,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以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1.科学导入,以时尚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首先给学生观看一段the New IPAD的广告视频,并设计问题:“How does technology make a difference our life?”然后展示几张图片,从最初的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到单反相机,从“大哥大”到可以发短信、拍照片的手机,再到如今流行的iPhone 4S,设计问题:“What can we use a mobile phone to do?”让学生进行一个warming-up的话题讨论,转而设计问题:“If a cook has a mobile phone, what will he do with it?”从而把话题引到课文上。然后,课文里的两个主人公Henry Jackson和a snake from Asia出场。此时展示课本上的图片,设计问题:What’s Henry Jackson doing? Why?
2.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层层推进,并训练阅读技巧
我设计了fast reading: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 Always smile.
B. A snake bites a cook.
C. Mr. Jackson is a cook.
D . If a snake bites you, take a photo of the snake with your mobile phone!
然后我设计了reading for details的练习,通过分段阅读获取详细信息,这一步的问题设计既有answering questions,也有multiple choice和True or False,既有课本上原有的练习题,更有我对教材的深挖,既有针对尖子生的难题设计,也有照顾中下层学生的较易理解题目,凸显问题设计的层次感和课堂的立体感。整篇文章阅读完后,我又针对整篇文章设计了一个填表格的获取信息题型,从而体现了“总―分―总”的阅读理念。
3.引入竞争机制,把输入变为输出
我通过竞赛的方式,设计了以下几种题型:①Find the key phrases in the passage. ②Put the Chinese into English with “if条件状语从句+祈使句”. ③What’s the English for the Chinese in the text? (Find rules:if条件状语从句+祈使句). ④Retell the story―Filling in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phrases in the text.
4.读写结合,升华知识
写作题:If you design a mobile phone, what will the mobile phone be like? And why? 我还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组内成员合作设计一份手抄报。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22
习题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帮助学生学习和建构科学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任,同时,习题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好的习题教学致力于促进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掌握和科学的思维习惯的养成,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习题教学的重要性,还必须精心设计习题教学,充分发掘习题教学应有的功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加强题组设计不失为有效进行习题教学的好方法。
一、精心设计过渡情景,促进抽象规律把握
科学教学中的规律性知识是抽象的表达,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需要在习题教学中增加习题背景,加强感性情境的设计,精心设计过渡情景,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从感性到抽象的渐进过程,促进学生对科学规律的深度理解。这样的习题教学,既符合规律性知识的产生过程,又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的。
案例1.掌握“杠杆平衡条件” 的题组设计
涉及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及应用问题,初中阶段学生若能顺利找到杠杆五要素,并会应用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杠杆平衡条件等,就奠定了该知识点学习的基础,就能更好地学习变了形的杠杆,使知识顺利迁移。
(一)设置基本知识情景,促进科学规律理解
图1 图2
如图1所示,这是一根普通的杠杆,按照图中显示先画出支点、动力和阻力,再让学生找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再来看图2是一个手摇抽水机的实物图,画出简图,你能顺利找出杠杆的五要素吗?在图中画出来。
设计意图:要想掌握规律,熟练地应用规律,必须先准确理解规律及规律的各个要素,包括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材利用了跷跷板和撬棒、撬石头这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来让学生认识杠杆的五要素,为了顺应学生的思维,对接教材内容,教师在设计题组时宜选用更多的实例,即不一样的杠杆模型,特别是要让学生学会找动力臂和阻力臂。为了强化学生找对两个力臂,习题中要引导他们先找对支点,然后在不同的杠杆模型中找动力臂和阻力臂,以为接下来学生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奠定基础。
(二)设置延伸性情景,准确认知规律性知识
一根杠杆AB长1m,支点距B端0.4m,现如图3所示在A端挂一个重200N的物体G1,若要使杠杆平衡,则要在B端挂一多重的物体G?
设计意图:该情景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并找对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然后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进行计算,从而强化对于杠杆知识的应用。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在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本身来看,却未提出太高的要求,重在打好坚实的基础。通过情景的延伸,意在获取对规律更准确的认知,以便更好地应用。
(三)设置同质变式情景,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图4中轻棒OA可绕O点转动,OA长1.8m,在杆上距O点0.6m处的B点用绳挂一个重120N的物体G,若要使OA如左图所示位置平衡,则在A点应施加的最小力为__________N。
设计意图:与设置情景二有很大的区别――力臂的寻找更为复杂,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计算也要求更高,还要判断什么时候的力是最小的,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的特征,教师设置的情景是不同的,但是在不同情景下,学生需要运用的科学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质上是一样的。这样的情景设置,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又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升他们在不同情景下运用科学规律和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置陌生化情景,运用中加深规律认知
题1:图5为锅炉保险阀门,受蒸汽推压的阀门的底面积为S=10厘米2,OA:AB=1:3,若锅炉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6×105帕,则在B处应挂多重的重物?
题2:图6中一根粗细均匀的杠杆可绕中点O自由转动,杠上挂有质量不等的实心铁球A和B,此时杠杆平衡。现将两球同时浸没于水中,则杠杆将( )
A:仍平衡 B.左端下沉 C.右端下沉 D.无法确定
设计意图: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的高低是判断学生对规律性知识掌握与否的标准。教师设置陌生化情景,其目的就是防止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知半解,机械地死记硬背,引导他们从新的情景出发,针对具体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看清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规律性知识。
这两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规律的应用以及如何和以往学过的知识(如压强、浮力等知识点)综合应用。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个规律的应用,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全面认知规律。由此看来,要真正考查学生对规律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设计习题组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对现有题目的背景特别是书本上的题目背景进行重新改变,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规律性知识。
二、设置多样化情景,掌握科学方法
题组设计的关键在于一个“组”字,题目的设计不是单一的、平面的、零碎的、浅层次的,而是通过一组题有机融合不同的习题情景、不同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不同的解题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特别是一些形似质异、形异质同的题组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迅速建构,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迅速提取和方法掌握。
案例2.电学知识题组设计
题1.学习电学知识后,物理兴趣小组对亮度可调的应急灯进行了探究,发现它的亮度调节开关相当于一个滑动变阻器,电路如图7所示。闭合开关,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对其进行测量,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变亮的过程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但能让学生理清串联电路各个电表所测量的是哪个用电器,让学生巩固对电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而且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注重对串联电路各个用电器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挖掘。
题2.图8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后,电路正常工作。过了―会儿,一个电表的示数变大,另一个电表的示数变小,则原因可能是( )。
A.电阻R一定断路 B.电阻R一定短路
C.灯L的亮度可能不变 D.灯L可能变亮
设计意图:在基本电路保持不变,用题1的设问改为现在的条件,看起来是同质的问题,但实际上又是深一层的运用,是更高层面上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可以促进学生在新的情景下迁移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析电学知识的题组设计从认知策略的学习来看,从先理清串联电路各个物理量的关系、到电路故障的分析再到控制变量的深一步运用,最后学会混合电路的分析,从习题的编序来看,利用电学中知识的相关内容,把单一的、简单的问题情景扩展到多样化的、复杂的问题情景,能改变和丰富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从不同的问题条件设问,由此及彼,步步为营,层层突破,有益于学生全面完整地认识某一类型的问题,找到较全面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设置认知缺陷性题组,有效提升复习效率
复习课,特别是中考复习课,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习题教学。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讲,做好了习题教学,中考复习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在中考习题教学中,如果能够精心设置题组,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或者在中考中可能容易出现的问题,呈现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暴露出来的读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认知缺陷,那么就一定能帮助学生解决复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力,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
案例3 .初三一轮摩擦力复习的题组设计
(一)摩擦力应用的基本知识、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题1.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以下猜想:
A.与压力大小有关 B.与接触面的粗牲程度有关
C.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D.与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小组利用图9所示装置及有关器材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见表1。
(1)由序号为1、2、3的三次实验,可验证猜想_______(填字母);
(2)要验证猜想D,应选取序号为________的三次实验。
(3)根据表中信息,能否验证猜想D? ________ (填“能”或“不能”)。
设计意图:一是巩固实验设计时控制相同变量和设立对照组的原则;二是让学生熟悉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三是让学生了解各个影响因素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关系;四是指导学生感受解题时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其他因素无关。
(二)暴露摩擦力应用时的常见错误
题2:如图10所示,用一拉力传感器(能感应力大小的装置)水平向右拉一水平面上的木块,A端的拉力均匀增加,0 -tl时间木块静止,木块运动后改变拉力,使木块t2后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计算机对数据拟合处理后,得到如图11所示拉力随时间变化图线,回答下列问题:
(1)当用F=5.3牛的水平拉力拉静止的木块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牛;若用F=5.8牛的水平拉力拉木块,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牛。
(2)如图12所示,为研究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在重力为17牛的木块上每次增加1牛重的砝码,分别用水平拉力F使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测量数据如下:
木块对水平面压力FN(牛) 17 18 19 20 21
水平拉力F(牛) 5.1 5.4 5.7 6.0 6.3
根据表格数据,得出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式为 。
设计意图:充分暴露学生在摩擦力应用中的常见错误,分析错误原因,弥补知识缺位。
课堂上,安排学生自己独立在纸上做题,教师巡视指导,找出做题错误且错的不一样的学生,把他们做的题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三)摩擦力和其他知识相结合的应用
题3.如图13所示,光滑的地面上有一足够长的木板,在木板的右端固定着一个滑轮。(不计绳和滑轮间的摩擦),木板上面放置一个小木块,小木块一端连接着弹簧测力计。当拉力F为5N时,木板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拉力增大到10N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0N,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N
C.木板仍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D.小木块将保持静止
图13
设计意图有二。一是注意审题。“光滑的地面”是木板和地面没有摩擦,摩擦力来自木板和木块之间。二是能结合滑轮和二力平衡的知识解题。F为5N时木板匀速直线运动,为滑轮为动滑轮,所以f=2F=10N,当拉力为10N时,接触面和压力都不变,f仍然为10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仍然为10N,木块保持静止,但木板由于受力不平衡为加速运动。
关键词:初中语文;重要问题;课程设计
余映潮老师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提问要尽可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这是针对课堂上的随意连问、简单追问和习惯性碎问而言的。重要问题指的是阅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阅读教学中设计重要问题,我们的课堂才精彩纷呈、活力四射。那么,如何设计重要问题呢?
一、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设计重要问题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而收获课堂教学的美丽风景。
主问题设计需要教师精细阅读课文,并精心思考教学。阅读教学要“潜心会本文”,于永正老师也说:“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没法。”教师要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揣摩解读文本的每一个细节,预想学生阅读文本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主问题设计可从如下方面入手:(1)扣住课题。因为标题能概括中心,它往往是内容的浓缩、情感的出发点。(2)找准文眼。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悟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结构。任何文体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教学时若能抓住作者思路自然能悟出深意。(3)联系文章背景,有助于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从标题入手设计了如下问题:
1.我的叔叔于勒是什么样的人,请做于勒的简历;
2.对叔叔于勒应持什么态度?“我们”一家对叔叔于勒是什么态度?
3.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揣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语句,说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律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概括情节、分析人物、明确环境描写作用的不变教法,设计有递进性,由浅入深,问题之间有逻辑性,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围绕教学目标优化重要问题
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讲求教学效率,所以,每一堂课必须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面面俱到式的教学,只能导致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教学没有重点。
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命与和平相爱》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设定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分析文章所描写的戴维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其具有优秀才能的根源,从而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的感情及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几个主问题:
1.犹太民族中的优秀青年戴维是怎样的形象呢?请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为戴维设计一份全面、别致的小档案,档案中必须包含评语这一项。
2.如此优秀的犹太青年,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呢?请阅读课文,并结合对犹太民族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
3.有人认为,本文题目“生命与和平相爱”可以换成“个人――家庭――民族”,也有人认为不能换,因为这三者之间相距甚远。你认为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阐述理由。
这几个教学问题,目标指向非常明确,第一问解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进而设计小档案及评语,这比形象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二问探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旨在揭示戴维这一形象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分析,从而达成“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这一目标;第三问解决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通过设置对矛盾问题的选择回答,巧妙地把教学引向深入。
这几个问题成了支撑此课的骨架,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到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逐渐达成教学目标。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重要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战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在课堂问题设计上应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学定“问”。
有位老师为《天上的街市》这样设计课堂问题: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笔下的“天上的街市”;诗人是通过怎样的写法创造出这样美好的境界的?你能分清哪些是诗人的联想,哪些又是他的想象吗?课堂至此晦涩不畅,气氛沉闷。
究其原因,在于问题设计背离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状况。初中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概念定义下的内容理解,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意义不大。更何况“联想”“想象”的手法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直接问哪些诗句运用了联想,哪些诗句运用了想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于理解。
根据学生的学情,相同的内容,不同的问法,效果可能就会大大不同。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天上的街市》的教学:
1.诗人描绘的“天上的街市”是个怎样的世界,请用两个词语概括。
2.诗人描绘出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民间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它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请圈出体会。
3.诗人为什么要对民间故事做这么大的改动?他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对学生来说,天上的街市特点容易概括,“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也耳熟能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背景,思考改动民间故事的用意,在明确主旨的同时,介绍“想象”手法。这样,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中,既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主旨,又能自然引出写作手法,符合学生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的习惯,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文章题目往往包含着不少信息,而且它可以说是文字中视觉冲击最大、吸引力最强的,从开端入手应该会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保持在较好的层面上。如:对《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充分预习后,我提出了主问题: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具体写出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抱着什么感情?你是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学生就此深入阅读课文,通过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后一一得到解答。
2.从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
在某些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的赏析必不可少。但是若单刀直入设问,未免过于生硬,且对于学生来说,也不易找到从所述事件中把握人物性格这一突破口。我在教《我的母亲》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你认为母亲的教子方法好不好?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看法莫衷一是,讨论也很热烈,进而形成了正方(好)反方(不好)对峙,正方说:身教重于言传,作者的母亲是传统的旧社会“母亲形象”的代表,教会了我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在学习上督促“我”勤奋、守时,做人上能严格地反省吾身,等等;反方说:作者的母亲深受封建礼制的毒害,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扼杀了作者的音乐和绘画的爱好,还进行体罚……在双方观点的冲突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也看到了一个个性鲜明的母亲形象。
3.从对课后题的提炼入手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板块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或多或少能给我们一些主问题设计方面的启发。如《背影》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课文结尾写到作者读父亲的来信,又见到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到,这是什么原因呢?于是提炼出主问题:作者此时的心情与之前写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不同?揭示含着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到的。学生顺着此问题就能够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4.从学情入手
读书应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现实感受与书相融相通,认真体会后作出更深层次的探求。适当运用这样的读书方式,可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感悟。此种情况下,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就巧妙地扣住了学生的情感点、兴趣点,学生自主研读活动于是得以高效的开展。
如在一次省级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执教沈复的《童趣》一文,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切入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加以赏析。文中有很多充满趣味的情景可以触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打开了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库,因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5.从关键词句入手
叶圣陶在《苏州园林》的第二段道出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