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09:19: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阅读所及,归纳人们对语感的理解,概念上仍有含混不清的地方,都比较笼统。确切地说,“语感”应包括“语感素质”和“语感技能”两个层次的含义。
语感技能,“是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心理因素的复合,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是听、说、读、写中自动化了的部分,是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积淀’相融合的一种心智技能。”“是一种‘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反应’”。这是一个外在的动态的心理过程,具体地体现为一种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的功能。实际上,人们常说的“语感”是指这种“语感技能”而言。
语感技能的基础和前提是语感素质,语感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语感技能水平的高低。语感素质包括语言的因素和认识的情感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它是语言本身的、知识和情感的素质的综合。这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心理能力。语感素质既有先天的因素,更有后天的因素。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积淀”。这个“积淀”也就是培养积累,其中,既有感性的成分,更有理性的成分。感性成分是语感主体对无意识地接触到的一切言语对象的直觉印象和感受。理性成分是语感主体的一切有意识地对言语对象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它包括语感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主观上的主动获取、吸收和客观上的被动输入、渗透。理性成分里面自然应当包括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理性的语言基础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素质的层次。对于在校就读的学生来说,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所进行的语言教学,就是要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全面系统地教学语言基础知识,从而着力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语感素质培养。这种语感素质的培养,是学生形成和提高语感技能的主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最要紧”的“首要任务”。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科特有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必须集中力量搞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真正落实“双基”教学的任务,才能真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
对语文来说,明白“表达什么”固然必要,但却是为了达到理解“怎样表达”这一主要目的。对语文教学来说,准确地把握言语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对这一内容的表达形式的感受。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在学习鲁迅的杂文时,这一感受尤为突出。学习鲁迅的杂文,单凭分析思想内容,讲解写作风格和一般地读读、写写、听听、练练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而要抓住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语调――他的恨,他的爱,他的讥讽,他的赞美,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丰富感情,听他的语调便全能感受到。他的语调又是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比如,善于借标点符号的巧用来表达特定的语调,从而传达他的含蓄而强烈的感情,便是突出一例。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由形式而内容再回到形式,使学生不仅有所知(“表达什么”),更要有所感(“怎样表达”)。只有这样,语感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至于写作,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较高的认识水平,较丰富的生活积累,较强的表达能力等。认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固然不是语感能包容的,但表达能力却与语感有密切联系,语感素质达到一定水准就能使作者一写就顺。按《大纲》的要求,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较好地解决语言表达问题。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语言表达被列为重要一项。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语不得体、句不顺畅的毛病,正反映了学生语感素质的严重不足。这一点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该继续加以强调,不然,《大纲》关于“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要求便难于在写作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
语感具有敏捷性和准确性的品格,就此而论,听、说教学对于培养语感素质有着如下的不容忽视的作用:第一,有利于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于听,可以不断接受时事形势、科技、文艺方面的最新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说,可以畅抒己见,说问题,谈看法,随机应变,将有关内容勾连起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第二,有利于发展语言发送和接受能力,使思想感情借助圆满的口语形式进行交流。自己是听者,就要听懂对方所说的内容含义和辨别其表达形式,以作出相应的反应。
自己是说者,就要适应听众,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说服对方乃至感动对方。而这就要求赋予所说的话具有实际有力的内容和意义,要求听者运用倾听来调节自己以适应需要。
第三,有利于活跃思考,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什么是听话?无非就是听话者边听边思考说话者说的是什么。而说话就是说话者用口语形式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传达给听者。这种有效的听和说的过程,也就是培植双方思考力的过程。说者归纳整理自己的思考使之条理化,并转化口语,听者经过自己的归纳整理抓住要领,使对方的口语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内容,双方都深化和发展了自己的思考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一、阅读教学要突出“读”
新《课标》在各阶段目标的阅读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应抓住“阅”和“读”。“阅”即是看,实际上是在用“心”读的过程。“读”一般指看着文字读出声音来。无论是“阅”还是“读”,都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阅读教学实际上是教师设计好问题,学生回答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围着教师转,不需要有自己的思维。如此被动地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感知―领悟--习得的过程。过去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领悟即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领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出来的,而是靠朗读来体验的。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习得是学生学到了某种知识、方法、技能。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领悟,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并用之于课外学习。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感虽然和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乃至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首先提出语感概念的却是语文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这说明语感这个概念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直至写入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
语感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语感在听、读时会表现出理解的功能;在说、写时会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就会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因此,无论是从语感形成的心理因素看,还是从语感的功能上看,培养语感,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由课内到课外,拓宽阅读领域
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课本阅读上,由于量小,则不能产生质变,即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学科既有鲜明的独立性,又具有广阔的兼容性。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是无处在,无时不有。所以教师应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阅读领域,以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把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可通过别的信息渠道去阅读一些有关的书籍;也可组织学生收听或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材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人物的特点,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还可带领学生去领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情风俗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狭窄的圈子里闭门造车,而应恢复自己的生动和精彩。
四、应用最新的硬件设备来帮助阅读教学
首先,从语文课程设科的目的来看,语文就是为了培养语文人,就是说会使用语言,会理解语言的人。也就是能读会写的人。写作能力是未来社会人的一项基本能力。语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也不是培养语言学家。过去,我们将语言知识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似乎只要掌握了语言知识,也就学会了使用语言。但是实践证明这是错误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等语言知识是对语言规律的总结,学习语言知识和修辞知识能够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规范学生使用语言的行为,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就学好语言。语言是与人的思维密切相关的,语言是思维的外衣,离开了语言反映的客观事物,离开了反映者的思想,语言的空壳是不可能学好语言的。因为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其反应的生活,离不开对作者使用语言时的匠心的体会。剥离开语言的内容,仅从形式上学习语言,显然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叶圣陶才说,语文的根本目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因为如此,主席才说,语言不是那么容易学到的,要学好语言非下苦功夫学不可。
那么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呢?也不是。人文论提出以后,人们就将人文精神的培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似乎有了人文精神,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相应的提高了。从整个教育的目的来说,学校教育的每一门课程都具有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任务,也有这样的作用。不单是语文课程独有,对此早有人论述过了。同时,语文课程之所以是语文,就是因为他要学习语言的使用,培养语文人。语文的人文精神蕴含在语文课程的内容之中,学生通过阅读即可以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与熏陶。孔子所谓的诗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的也是文本内容在阅读者心中常生的反应,这种兴观群怨说,就是语文的人文化育功能。我们并不需要特别的去培养。
那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我们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理解文本,这里的理解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理解,而是从写作这个角度对文本所做的理解。也就是我们通过阅读文本,体会到作者写作文本时的心路历程,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从阅读教学中获益。这种写作的思路一方面是语言方面的,另一方面是结构方面的。
许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缺乏必要的对文本背后的作者思路的认识,语文教学总是浮在上面,没有沉入文本深处,真正探究到文本深哟蔚亩西。因此,就出现学了多年的语文,我们的学生仍然不会写作的现象。
我们知道,写作能力是未来人才必备的一种能力,语文教学离开写作进行阅读教学,必然使语文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课标把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必须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一方面要通过作者使用语言文字的学习,揣摩语言文字使用的环境,理解语言文字使用的规律,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从而真正学习把握语言。我们的语文教学停留在理解层面,学生对语言的使用感受不具体,对一些写作手法的认识也就很是肤浅,具体到使用的时候,就无所适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语言干瘪的现象,都与我们这种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语言的学习不是仅仅学习语言的形式,更主要的是学习语言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这内容里面就包含着作者的使用语言的思想,我们既要触摸语言的形式,更要触摸语言的内容,而且这更为重要。我想叶圣陶先生之所以把语文看做是一门工具课,也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的。人文论者主张人文性没有错,但是,人文性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人文性蕴含在语言性之中,通过语言性体现出来。只要我们把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那么,对写作者语言文字使用的学习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语言,因为作者使用语言文字就已经告诉你怎么使用语言文字了。写了什么是理解文本的基础,为什么要写这些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为什么要用这个比喻句而不用别的,这个比喻句之中包含着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包含作者独特的对事物的体验,感受。学习比喻句既是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学习,也是对作者认识事物独特的体验和认识。语言文字学习离不开语境,语言文字的培养既是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认识能力的一种培养。语言能力的形成也是学生感悟生活,认识生活能力的形成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是伴随着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认识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22-01
课堂教学是一门需要非常强的艺术性的活动。当前,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开始日益显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认真研究和反思,并且努力寻找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让学生思维不再拘束
学生在自主进行的阅读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免不了会遇到一些疑难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一个开放的氛围来进行阅读体验的释放和碰撞,教师应创造这样的一个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自由交流、无话不说、无题不辩。学生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更易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反思自己与他人见解的差异性,最终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的理解。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其中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出了整个故事的结果,是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高度概括,赞叹之情蕴于其中。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全文进行思考:这“13年”司马迁是怎么样度过的?鼓励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学生就会通过对文本的搜索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进行思考。有学生回答:“司马迁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有学生利用关键语句来回答:“他尽力克制自己”,“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想象司马迁当时生活的艰苦,使学生们理解这就叫做“发愤”,从而才能完成这本“前无古人”的巨著;使学生领悟“耗尽毕生的心血”,用“生命”完成史书的宝贵精神是前人没有的。学生的感悟在读文、思辨、交流中逐渐深刻、升华。所以,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努力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让教师指导不再拘泥
同一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也是有差别的,对于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有的侧重整体思维,有的侧重分析思维,遵循从部分到整体。由于每个学生课外学习内容的不同,知识背景差异较大,同时个性的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也有明显差别。因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会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的特点。
如《梦圆飞天》一课中有一段杨利伟在与家人通话时描述眼中看到的太空中神奇美妙的景色的话:“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了一道美丽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对拥有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理解本段内容并不困难,学习本文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次整理和提高;而对缺乏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提出的疑问,比如“为什么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黑夜”、“哪里来的金边”,教师要用尽量浅显的语言来解释,应从不同层面去指导,并认可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三、让课件成为渲染课堂气氛较有效的武器
课件图片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图片,或配乐课件,甚至一段录像,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桂林山水》一课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四、拼音教学让孩子学会聆听
多为学生提供聆听的机会,分别给学生出示多个音节的读音,让他们仔细地听,把听到的相同之处说出来,这种音素的练习与入门,教师要让学生细细体会。当然这需要大量语音素材与训练时间,在大量训练中,学生只需要说出某种感觉,就是发现。这种细致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DD如何用一种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为字母的书写做好准备。让学生自己学会整理,学会加工,学生的任何一个想法都是创造。拼音是字词句之问的联系,拼音与汉字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听音识字成了学生过拼音关的基本方法。音节的拼读不可一蹴而就,学习音节的过程中防止模糊。利用一些浅显的谐音笑话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
五、让作文评价因人而异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语文教学 教学认识 教学构想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教师需要明确学科特点,跳出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框框,把教学重点放到学生从事专业工作所具备的素质上,在教学中,积极沟通与社会经济建设的联系,将实际运用有计划、有选择地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使语文教学适用于社会交际需要,适应学生将来的发展需要。
一、语文教学的认识
1.必要性。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终究是就业教学,职业教育是伴随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求而产生的,并始终与个人的生计问题紧密相连。教师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体制的转换,大量社会劳动者下岗,因而劳动力供远远大于需求,这使学生的就业困难在无形中就加大了,职业学校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很多人不可能直接就业,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谋职过程,自身谋职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谋职的快慢和谋职的好坏。从这个意义上讲,引导学生学好语文这门与社会交往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使中等生具有让社会认可的语文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具备全面的语文应用能力,会给谋职及将来从事的工作带来积极的帮助。
2.迫切性。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对象是学习的弱势群体,那么,他们语文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授他们,采用应试教育下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把学生看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机械地掌握“死”的呆板的知识,那么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来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3.可能性。中等职业学校虽然有一部分学生要参加对口高考,但绝大部分的学生是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职学校语文教师改革语文教学是没有后顾之忧的,教师完全可以轻装上阵,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使中职生具备被社会认可的语文能力,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面前,使语文应用能力成为谋职的本领,这样就会大大扩大中职生的生存空间。
二、语文教学的构想
1.改变重读写、轻听说的做法,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增强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他们在社会求职过程中有积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在社会上谋到职位或谋职的好坏。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口语交际训练将会给予他们直接的帮助。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中职生口语表达能力是不容乐观的,这就更需要语文教师对他们加强训练。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的需求有计划地、序列化地、由简单到复杂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贯彻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就课堂而言,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说话、内容复述、答询、问题辩论等;就内容而言,大至社会重大事件,小到生活衣食住行;就形式而言,教师可以个别和集体相结合。在训练的基础上到学生毕业前对他们特别进行自我介绍、求职应聘等训练。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能真正参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社会求职过程中就不会因羞于开口、不善表达而影响求职的成功,这样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学以致用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2.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校本教材建设。在使用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在保持原教材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各年级各专业特点,适当调整删减一些课文,补充一些与本校专业有关的课文进行教学很有必要。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可补充普通高中的教材《庖丁解牛》,对庖丁遵循牛的自然规律进刀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高超技术,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疑是表率,有很强的吸引力。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应用文单元的学习补充一些如《吸尘器说明书》等有利于熟悉业务知识的说明书。如果能多选一些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用性强的教材,则既加强了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巩固了专业思想,又增加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3.开辟第二课堂,激发学习兴趣。进入职校的学生,普遍学习情绪低落,学习信心不足。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例如:举办成才报告会,联系古今中外一些名人早年学业不佳,后发奋努力成才的事迹教育学生;举办演讲会,点燃理想火花;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中职生的特点,举办多种竞赛活动:朗诵、猜谜、讲故事、纠正错别字等,给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信心。组成文学社团,进行文学创作和欣赏固然重要;举办应用文评论讲座,为社会提供应用文写作实属必要;可以组织“讲演团”,演讲国内外大事;可以组织采风社采访民情民风;可以组织评论组,开展书评影评活动等,让学生在应用中增长才干,培养语文应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认识
一、方式灵活,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将写作训练融入听说训练中。
作文与说话并非互不相干,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同时让学生参与评议,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也能感受到口头作文的乐趣。
2、将写作训练融入鉴赏训练中。
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初中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
3、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
首先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去掉了许多说教的外衣,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其次,解除强加给学生的作文“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初中学生正处于主体意识觉醒之中,允许他们写出个性,表达自己,自然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所说:
1、作文是整个申请的主心骨,但同学们要知道,我们的作文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也不是写给招生人员看的,阅读你的作文的对象应该是年你的亲人与朋友。
2、不要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作文应该是在讲述一个你很想告诉别人的故事,反映自己的一种心情。
3作文中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象中、理想中的你。有人说应表现自己美的一面,但我认为应该表现你的两面,但无论你想表现哪一面,都应该是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那一面”。“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将这种探索投之于笔端的展露形式。
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去写作,展现自我。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也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二、厚积薄发,重视积累。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1、博览群书,让书香陶冶写作及性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写诗也会吟”……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对语文水平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三毛、韩寒等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当下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指定推荐书目,在试题中也有相应的课外阅读考试。但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不能真正达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由此也大大限制了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幅度。
2、摘录精华,让笔记凝聚华章妙悟。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极少有过目不忘的天才。在阅读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将它们留下来,对写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摘记,可有多种方式,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等。对这些形式,教师形成一定的组织,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
3、随写随记,让随笔喷发写作灵光。
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年少,思想情感丰富活跃,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关注自我,开始对人生朦胧的思考,他们的内心一片迷茫,却又充满冲劲。他们其实渴望表达,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师长对生活对人生的种种看法。此时,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语文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
三、巧练多思,多评多议。
1、巧练多思。
写作不是自发自为的活动,需要系统的训练。随笔只能是作为平时积累的一种手段,它与考场作文是不同的。在教学实践中,写作训练往往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虽然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写作训练应有一定的系统性,什么阶段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练笔要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教育学研究表明,只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逐步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写作训练也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如在初一阶段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在各个阶段中再划分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这样,学生对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多练。
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影响了作文的气质和深度。写作是很个性的行为,作家叶文玲在谈写作时就说过:“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一是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要使学生听懂课文,听懂教师讲授的内容,听懂学生的发言。课外,要使学生听懂某人的发言,某事的阐述,某个问题的争辩,通过听分辨出是非曲直,好坏丑俊,总而言之通过听,能够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所听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而用说表达自己的情感。听的能力培养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有对词语的理解,能听懂对方所说的意思;其次要善于察言观色,通过肢体语言,他人的表情理解对方的态度;第三还要对听不懂的地方进行思考,或猜测。听所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力甚至比写更多,更全面。因为写好后还能进行修改,而听如果理解错误,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培养听的能力要以以上三点为基础,就是有了读的能力、说的能力、写的能力后,才能有较强的听的能力。
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说的能力。所谓说,就是让学生能够准确表情达意,能够有条理、有层次、用优美感人的语言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说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说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说的环境。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从开始说到下课,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最大阻碍。教师要设计课堂提问内容,给学生说的机会。要做到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所有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对学困生,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以多的关注,多提问他们,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还不能超出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出来,这就叫“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外,课外也有许多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方法和机会,如开展演讲比赛,文艺活动等,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培养说的能力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一个什么料,教师就从某一个方面进行培养,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为赵忠祥,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适应生活,在具体的工作中发挥作用。因此培养说的能力必须立足现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读的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不仅要首先理解课文的内容,即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而且还要了解有关语言的知识和表现形式。这样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就比其他课程中的阅读,在对语言的理解方面又多了一层含义。比如作者是如何练笔、遣词、造句的,是如何安排篇章结构、布局谋篇的;文章运用了那些表达方法以及文章的审美价值;还有就是课文所涉及的有关语言文字及有关文学和文章学的知识。从价值取向上看,学生关注的不仅仅是课文的内容,或者说是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而更应该关注的是语言自身的信息,比如有关语言的基本知识、乃至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因此,阅读教学应进一步加强,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让学生多读,比如要开设早读课、课外阅读课等,在课堂教学方面也要把读列为一项主要内容,使学生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
四是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求学生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亲身参与的事情,做到有感而发,感情真挚。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参加必要的劳动或其他社会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苦与乐,从中学到知识,认识社会,受到感染和启发。还可以组织学生看日出、日落、彩虹等等,让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层次描写风景,用优美的词语描写风景,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写的作文喜欢说大话、空话、套话,从某处摘抄一些好的词语,从网上下载一些好的段落,按在自己的文章中,装点门面,或是无病,或是哗众取宠,没有具体内容,没有真实感受。这种作文的教学方法要坚决摒弃,要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写真情实感,内容要具体,感受要真实,让人读后能受到感动。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写应用文的能力,文学家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语文“对话”的本质内涵
只有正确理解了对话的本质,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地实现对话教学。对话不是简单的日常语文交际,从宽泛的意义上理解,不限于一问一答,而是广义上的交谈行为,包括所有使用语言的互动行为。只要说者和听者、作者之间具有同意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中,都可以是一种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章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自己都存在对话。
过去,语文活动终归认为的听说读写,实际上都是对话的行为表现。听、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而写实质上就是用笔说,写之前,之中,写者心中都有一个臆想的听者,所以我们有的老师在写的训练,尤其是作文训练中强调学生既要有自我意识,又要有听者(读者)意识,这是做得很好的。读,本质是一种倾听,读者面对文章,就像面对作者本人,读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融合,是与文章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对话,是全方位、多角度相互交流的整体过程。之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行语文教材中编排的诸如演讲、辩论,热爱家乡、参加公益活动等各种实践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话,它是让学生直接参与进同生活、同社会、同文化等的思想感情交流,在交流中学习、积累、积淀、感悟、提升,只不过它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极强的对话。
二、认识语文对话教学的全新价值
面对学生,教师担当的角色就是道德布施、知识传授、疑惑解答等,完全忽略了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学就演变成了照本宣科,机械训练甚至是强行灌输、绝对驯化的模式,对话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重视的只是一些语言现象,顶多是一些语言规律的掌握,重视的只是对语文知识或能力的技能技巧性训练。面对如此高高在上的老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望而生畏,懂了知识与技巧,却缺了过程与方法,更没了体验、感悟和创新,这样的教学结果就使语文没有了真正的语文生活。
只有对话型的语文教学,才使得语文成了一门真正的学科,才从根本上发掘出了语文的生活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知识、技能之外,还得到动机、倾向、态度、品格、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满足培养人的需要,较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话教学的全新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不偏重学生的接受,而偏重学生的感悟。学生首先是一个读者、听者、说者、写者,即听说读写的主题,他正是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不断获得而成长起来的,教学对话只是为学生的获得成长创造最好的环境、最大的空间、最具可能性的契机而已。背着、抱着过河的学生永远是自己过不了河的,对学步的孩子,教师只能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试试去摸爬,最多在旁扶上一把。试想,一首好诗,学生只会读、背、写就成了学生学到手的好诗了?没有学生想象联想的发挥,没有学生带入自己生活情感经验的体验,诗歌的意境、辞采又怎样出得来,对诗人的感情又怎样领悟得透?
2.对话教学不偏重训练,而偏重实践。训练只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学生不是机器人,只有实践活动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对语文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情,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大量枯燥机械的语言知识练习与诸如演讲、辩论、专栏创作、自然写生等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相比,哪一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结果当然不言自明。
3.对话教学不偏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而偏重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这很好。真情涌动、想要表达、或怀旧、或写今、或展望,总之一定要倾诉记录,这就是动机、意向、态度。情真意切,则文从字顺,它远比死教写作的技能技巧的效果来得快来得好。因为真实的情感萌动,就是最好最大的创作源泉。而现实的教学中确有只重形式甚至细化到是否入格入套的片面的教学模式。
4.对话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过程不仅是达到目的的途径,获得结果的手段,更是学生自我感悟、相互交流、形成意志、感受快乐的一个流程。获取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更丰富更有价值。
三、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
过去强调师道尊严,教师被奉为知识的权威,学生只是教师和知识的奴隶,师生间纯粹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新课标出台之前,不是经常见一些批判性的报道吗?学生用“难过”一词造句“我家门前的小河很难过”很感情化却被老师判定为错;“弯弯的月亮像豆荚”很生活化却因不合“弯弯的月亮像镰刀”的习惯而被判错;老鼠逃命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极富灵性的创造,却被老师判为生造成语。教师举着权威的大棒不断抹杀学生的创造,实在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