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8篇

时间:2023-09-07 09:19: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效果 课堂实践 提升策略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地理属于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初中学生的成绩以及今后的学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初中地理教学中却存在着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的问题。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虽然许多中学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引入了新的地理教学模式,并在改善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其主要表现为:1.教学理念的陈旧。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虽然新课程标准根据现代教学的发展要求,已经对初中地理提出了明确的素质教育理念,但是许多学校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如有些教师单纯地坚持“以教材为纲”,将学生的知识范围以及思维空间限制在课堂教学中,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有一些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学生展开“题海战术”,使学生在身心疲惫中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乐趣。2.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授知识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在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为维持所谓的课堂秩序,依然采用灌输式教学,从而使学生在被动的学习中,逐渐失去了自主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实践了新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其对新教学方法的内涵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了其在教学过程中徒有形式,限制了教学方法作用的发挥。3.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初中生而言,教师的素质在其综合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一些中学在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要么缺乏重视,导致其在教学中缺乏积极性,要么缺乏发展意识,使得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发展的需求。这些教学问题虽然角度不同,但是它们却直接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的效果,而要想改善初中地理课堂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地理教师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与实践。

二、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新知导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心理和知识两个方面做好探究新知的准备,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堂导入,并根据不同的地理知识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例如在分析地震、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单刀直入”的方法,利用教学视频或者图片展示直接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从而让学生在直观的视听感受中,形成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对地理知识进行讲解,如让学生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分析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学科之间建立联系,进而提高其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地理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基本理念,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主动变革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认真研究新型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并大胆地应用于实践。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模式有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等。以探究式教学为例,教师在“认识地球”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先利用“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前对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进行收集、思考、讨论,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讲述故事,并分享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结合亲身体验来探究“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最后,利用小组合作、讨论,汇报探究结果。恼庋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可以从人类认识地球的理论发展中认识、学习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感受自主探索的价值,并逐渐形成探索的能力。

(三)发挥地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有地图,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地图中的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将地理知识融入到图形中,让学生学会“看图说话”。例如某教师在“等高线与地形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如何在平面图上表示山地的起伏趋势?”“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通过问题引出等高线的概念,然后又引导学生对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的进行深入理解,进而形成理解并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而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意义,还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等温线、等压线等图形奠定基础。

(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将实际生活中的自然风光、生活模式、工农业发展状况等内容结合地理知识表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价值的认识,增强其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气温和降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实践任务,即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个星期内的气温变化情况以及降水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观察笔记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进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地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在初中地理的教育上主要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力等问题,因此,我们只有针对目前初中地理学科的现状进行改革,才能真正的提高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真正的实现新课改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曾佩青.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构建高效生本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8).

[2]申雪梅,李兴远.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08).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 有效 教学策略

伴随新课改的推进,“有效教学”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多年的基层老师,近两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学生初中地理的学习阶段,如何做到“有效教学”?下面就两年来关于初中地理有效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这应当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应当关心和研究的问题。在国外,对这个问题已探索多年,但我们却经常忽略,以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没有得到最佳的发展。

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者学得好不好,有没有进步、提高和发展。教师能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得到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最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效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一)教师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主体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特点,包括性别、年龄、性格、知识水平、课堂行为、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的技巧、对课堂事件处理的方式和师生关系等,对有效教学都有很大的影响。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的言行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呢?这就需要和学生有效沟通,减少说教增加交流,作为实施有效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忽视自己的主体地位,设计一节课时不是以自己的“表演”为主,导入、板书、提问、回答……丝丝入扣,衔接自然,而是以学生是否更易掌握,掌握了是否会应用为主,也许不是每节课都那么完美,但很真实质朴,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会有碰撞,这些美好的瞬间都是良好师生关系的营养,有了这些营养的注入,教和学都会变得很自然轻松。

(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方法很多,每种教学法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也许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可对解决另一问题就无效。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课的内容、学生状况、学校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合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整合,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活动,更有利师生互动,更灵活地处理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

七年级地理上册有关大洲大洋的知识,我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放弃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而是通过一节手工活动课展开了大洲大洋之旅。学生准备剪刀、纸、水彩笔等用具,自制大洲大洋的拼图,在拼图中体现一些天然和人工的分界线,用彩笔描绘出来,比如亚洲和欧洲是一块大陆,中间的分界线是天然的山脉、河流,这些山脉、河流如何表示,联系我们解读地图的知识完成。一节课下来,该掌握的都能掌握,学生全数参与,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教学。教师不要花很多时间去精心准备讲演稿,通过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手工,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形成,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经过评价检测,课堂效果较使用传统教师讲授为主要好,在以后的学习中这部分知识经过不断强化巩固,完全内化。

(三)带学生走出地理课堂,结合生活实际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地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切身体会学习的地理知识是对生活有用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本地区的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比如苏州地处土壤肥沃的太湖平原,自然条件较好,是鱼米之乡,在八年级上册几乎所有章节都可以渗透,像“中国自然环境”一章里就可以补充苏州的有关自然环境知识。

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地处苏州工业园区的乡镇,正经历着城市化的过程,一条斜塘河的变迁记录着城市化进程中的喜悲,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我们这个地区的母亲河,看它的今天忆它的昨天展望它的明天,可以和我们课本很多知识结合,如城市化问题的分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观点的认识和探讨,从发展中的园区看发展中的中国等。所以,带学生走出地理课堂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事,使每个学生具备专业的地理素养,养成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时尽量从地理的角度出发的习惯,将来他们从事各行各业时也能用地理的头脑决策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人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课堂即时生成资源是有效教学的捷径

课堂教学按照预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会即时生成教学资源,如果及时对这些资源进行处理是提高有效教学的一条捷径。我在某班上七年级上册“多变的天气”一课时,正逢学生800米测试刚结束后,学生们咳嗽声、以书作扇扇风声、交流长跑测试后兴奋或沮丧情绪的窃窃私语声交织在一起,乱作一团,没有一点进入地理课堂的气氛。一时间,我十分无奈,其实,孩子们的反应是很自然的。

突然间,我灵机一动:如果今天不是烈日当头而是天气阴凉的话,孩子们的情况会不会稍微好些?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状态,放弃了原先设计好的导入语,而是说:“今天天气真是不帮忙,800米测试,本来就够热够累的,偏偏太阳还那么毒辣,唉,如果我有这个本领的话,一定会提前跟老天爷打招呼,当大家在跑道上奋力拼搏时,帮助大家凉快地顺风跑到终点。”学生们一听,都开始附和起来,有的孩子甚至很纯朴地说:“谢谢老师,老师你对我们真好!”我微笑着转入本课的学习:“可是,今天、明天的天气会是怎样的,这个可不是老师能决定的哦,这是一种很奇妙的自然现象,这堂课我们就来看看究竟吧!”于是,学生很好地进入了状态。

综上所述,要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老师除了要明确目标,充分作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外,还应当灵活机智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文桂.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索[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3).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老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对教学方法作进一步改进,并采用高效率的教学策略,以使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断提高,这不仅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好的掌握,而且还可以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实行个性化教学

很多人都知道,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特征,学生之间也是这样,正是他们的千差万别,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所以,作为初中老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并根据他们的个性来开展教学。另外,初中地理老师在开展地理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老师虽然对学生有传授知识的作用,但并不是课堂主体,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要在课堂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逐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把课堂真正利用起来,从而使他们更加愿意去学习地理知识,对地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真正形成原因和过程

最古老的教学方式就是凭老师的讲,学生的听来完成教学的。学生自身能动性发挥的非常不足,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老师把知识一个劲往学生脑子里灌,学生不得不用力去消化,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也不能够灵活应用,对知识掌握的也不够深刻,很容易忘掉知识,就不能够在脑子里面融合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老师要多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实现学生、老师的互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也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升。作为初中地理课堂要充分让学生参与,要让他们身临其境。地理所涉及的知识非常的广,方方面面都有,而且每个方面都互相联系,所以,更要引导学生参与,让他们去探索知知识形成的真正原因。

三、使教学趣味性增加,让学生手和脑都活动起来

学生时刻要充满兴趣,这样才能够使他们产生动力去学习和探索,才能够保持巨大热情。老师要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兴趣高了,学习的欲望才能够加强。老师要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把握住,使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把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都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成为课堂真正主人。不仅如此,还要让他们在课堂中增加亲自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比如在讲授我国的行政区域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进行。

第一,通过想象。把中国的每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通过拼图来展现给学生,使每个行政区域的轮廓在学生脑中产生深刻印象,并把各省的轮廓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黑龙江可以说像只美丽的天鹅,这样用形象的东西给学生加深了印象。

第二,通过示范。老师可以把每个省的轮廓拼在一起,这样就把完整的中国政区图还原回来。

第三,学生准备。让学生对各省的位置和轮廓进行记忆。

第四,竞赛。把整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并从一个小组中抽调一名学生作为代表,对地图进行拼图比赛。通过这样进行设计,不但可以使枯燥的行政区域变得非常的生动有趣,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加深了记忆。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加强信息的传送

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方位的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通常,人类最常使用的就是视觉,而且在所有方式中也是最为高效的接受信息的方式。很多实践证明,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可以使信息传递的更加有效和快速。我们可以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地理课堂中,多媒体教学也给我们提供条件。多媒体把声音和影像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目的。这样就把教学方式拓展开来,形成了更加有利于教学的方式。因此,地理在教学中可以广泛来使用多媒体来教学,给学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去学习,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会对课堂产生兴趣,更好的参与课堂。比如在对长江进行讲授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长江气势磅礴的景象,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很快融进到课堂中来,使他们对长江产生好奇心,想知道长江到底都有哪些特征,再加上欢快的音乐,让学生对长江流连忘返,更加引发了对长江的学习,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还有,在讲授世界地理的时候,在讲到日本的时候,可以把日本相关的地理知识运用多媒体手段加以呈现,并通过小组进行讨论,对日本知识加深记忆。通过学生的讨论找出问题,并解决它,这样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就能够迎刃而解。

总之,初中地理涉及的知识非常的丰富。学好地理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可是,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地理老师要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课堂参与度得到提升,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理知识,而且还真正“爱”上了地理课。

【参考文献】

[1]曹阳,张勇,张蓓等.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0):35-36

[2]李雪荣.强化教学设计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3第1期(1):81-82

[3]陆娟.构建初中地理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中旬,2015.第4期(04):25-26

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策略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下的地理教学,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创新平台,作为地理教师,不但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还要转变落后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体现地理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明确地理学科特点,做好地理学科定位

地理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科,也是现代七大基础学科之一,集人文性、自然性、科学性、生活性、思想性于一体,其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因此,作为地理教师,首先要明确地理学科特点,做好学科定位工作,为构建有效课堂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全球观和发展观。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地理科学教学思路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现状,掌握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懂得人与环境要和谐发展。地理学科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尤其是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所以地理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提倡从地理视角看待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例如,在教学“区域地理”时,要引导学生从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地形特征、环境资源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当地地理情况。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做好地理学科定位工作,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初始阶段,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课间活动的印象中,头脑中还留有活动兴奋的余波,所以难以进入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此时,教师应通过有效手段,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乐趣,将学生尽快引入新的教学情境中,为充分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奠定基础。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我国的干湿地区和降水地区的异同,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七月份,北京连降大雨,小明从北京出差到新疆吐鲁番,妈妈提醒他带上雨衣;九月下旬,小明要去广州出差,爸爸也提醒他带上雨具,你们说小明的爸爸和妈妈的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个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教材,然后再引导他们进行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学生得出答案:爸爸的说法是正确的;而妈妈的说法是多余的。至于原因,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边看图边讲解,让学生明白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规律,以及雨带的推移规律和形成原因等。经过教师指导教学,学生终于明白:吐鲁番处于我国的干旱地区,七月份吐鲁番的气候炎热干燥、雨量极少,没有必要带着雨具;而广州处于我国的湿润地区,且位于我国南方,雨季来得较早,退得却较晚,一年中的4月份到10月份基本上都处于雨季,所以带雨伞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了好感,使他们愿意学习、喜欢学习。

三、巧妙设置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初中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辅相成,如果教师将生活中的常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将其设计成简单有趣的小实验,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故作神秘,对学生说:“下面老师要学龙王给大家造雨”,学生纷纷睁大双眼,表示不相信,于是教师在盛有大半杯开水的杯子上盖上一块铁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既没有云也没有雨,然后再拿出一块冰放在上面,一会就开始下雨了,学生表现出一脸的不可思议。此时教师要趁机提出问题:“降雨需要怎样的条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回答,这样一来,“锋面雨”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知识跨度大、覆盖范围广,但是仅仅依靠教师的口语讲解难以体现地理知识的综合性与系统性。而多媒体技术超越了时空限制,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呆板为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地理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插图、统计图、地图等,用以解释地理学基本原理,尽管这些图简明扼要,但仍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我国的“水系图”时,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在屏幕上一次标示出黄河、长江、珠江,并用特效进行闪烁;在教学我国的“政区图”时,可以用不同色彩表示不同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等,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放大与缩小,便于学生直观观察。在教学我国的环境问题时,可以用多媒体将酸雨的危害、水土流失严重、臭氧层被破坏等现象呈现出来,让学生意识到我国存在的环境危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初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努力探究多样化的教学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魏慧生.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才智,2011(18).

[2]蔺俊清.浅议初中地理教学[J].考试周刊,2009(27).

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习兴趣;师生关系;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13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88

初中地理是一门基础学科,由于不在中考范围内,备受学生、家长、教师的冷落,以至于课堂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学质量一直不见提升。实际上,地理与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学好地理对学生认识世界和了解自然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全面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呢?

一、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持久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渴望获得新知识;缺乏兴趣,学生就可能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放弃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下面笔者简单介绍几种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犹如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三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歌谣、悬念、游戏等趣味性较强的方式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穿插趣味性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论年龄大小,学生大多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地理教学中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讲述的故事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到知识。

(三)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可以直观地模拟和演示地理现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掌握地理知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还不够强,教师可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无限渴望。

二、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和谐的。但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仍处在一个紧张的氛围中。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接受能力,并引发了其他一系列问题。对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下面笔者谈谈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平等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作为教与学的双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人格、地位上的不平等。一方面,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台,放下权威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既不能偏爱优等生,也不能忽视学困生,而应为他们提供公平、平等地交流与学习的平台,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要关爱学生

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多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关爱之情,才能确保学生喜欢自己,喜欢上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成为朋友,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并以真诚的心对待学生,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

(三)要尊重学生

尊重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关键。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尊心,若教师在教学中做出有伤学生尊严的行为,就会将学生推离自己,使他们产生厌烦老师的情绪。这很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学会尊重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宽容,这样,师生之间的沟通才能顺畅,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越来越融洽。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地理是一门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包括人口、资源、环境、水利建设、生物、土壤等多方面内容,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教师必须改变以自己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最终结论,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具体来说,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科学分组,明确职责

小组合作的关键在分组。如果分组不科学、不合理,小组合作学习就不可能发挥出自身作用,往往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重视小组的划分。一般来说,教师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4~6人划分为一小组,同时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特长等来分配任务,如选择组织、领导、协调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选择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等,从而确保组间公共竞争,人人都有事做,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留足时间,及时点拨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应由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而不能提出问题后直接给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自主讨论并不代表教师要袖手旁观,我们应做好监督工作,并在学生讨论遇到阻碍时及时给予点拨,以避免课堂秩序混乱,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进行下去。

四、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课后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助推剂。教师只有经过课后反思,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才能完善和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后反思。一方面,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学中的“得”,将教学过程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另一方面,教师要正视课堂教学中的“失”,仔细回顾、梳理课堂教学中的疏漏、失误之处,并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吸取教训,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再犯同类错误。唯有如此,通过反思,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成果,总结经验、教训,教师方能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策略一:生活化的处理教材,优选教学内容

现阶段,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仍然是以人教社所编写的教材为主,这种现状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仅凭教材中已有的案例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而且各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处处存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要积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观念。为了能够使教材内容能真正符合生活化的标准,教师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修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教材的案例能与本地实际相吻合的并不多,这就需要教师将部分案例加以调整。2. 添加。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的教学素材。3. 删减。将教材中已远离本地学生生活体验与生活实际的一些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删除或剪掉。4. 编排。教师根据校情与学情,将教材中的素材做相应的调整和编排,让教材体系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通过生活化的优化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基本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可以将抽象变为具体,更加符合实际,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地理知识。

策略二:生活化的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与知识之间,宛如汤与盐的亲密无间。融入汤中的盐不但不咸涩,反而更能衬托出汤的美味;知识只有溶于情境之中,才能凸显出其独特的功能与活力。由此,在平日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更多地考虑有利于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将教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去,这样,学生们就可以置身于生活情境中,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并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就像在《欧洲西部》一课中由一张“火车通票”所引发的学习热情整整贯穿了一节课,在浓烈的课堂氛围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这当然会极大地提高学生们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策略三:生活化的构建知识,链接新旧知识

新课程对于学习目标虽有具体的界定(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新课程更加强调课程的预设与生成。教师通常会置身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同时也会“愤怒”于学生对地理的“一无所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学生们脑海中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及知识架构尚未与新学习的知识形成交集,或是尚未建立起新的知识链接。所以,与其只是尴尬或愤怒,倒不如重新审视课堂上在生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是否过急、过“硬”,在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知识的硬水加以“软化”,变成可口的“饮品”。这种“饮品”中富含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当下的社会背景,当注重到这种融合的时候,那么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策略四:生活化的编制习题,促进理解运用

篇7

【关键词】地理课堂;优化教学;方法探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而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该时期是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心里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这些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对我们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如何做好教材和学生的桥梁,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以达到地理课堂的最优化呢?

一、进一步挖掘视听素材,提高地理课的艺术欣赏价值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的过程中讲解讨论理的时间不宜过长,难度过大,否则会造成老师领着几个学生在动,大多数学生不是不动就是乱动。可适当精选一些优美的民族音乐和风光片作为欣赏和调剂很有必要。比方讲亚洲地形时,选择播放刘欢和韦唯演唱的1990年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并把歌词打在投影片上,让大家一起跟着唱,唱过后乘着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利用歌词来和学生一道分析亚洲地形的主要特色。总之在选材的过程中要力求有鲜明特色,画面优美,解说风趣,学生喜闻乐见。太正统古板的介绍片一般不宜选播,否则既费时间,效果又不佳。另外在看之前一定要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或投影片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听收看,另外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否则有学生就会坐不住,注意力分散。再则音乐、片源可以是来自学校的电化教室、教师自己搜集,也可发动学生一道来搜集,扩大资料来源,还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借鉴语外史政等课的活动经验,把表演引入地理课堂

过去我们主要搞过一些课堂5分钟地理知识介绍,但形式比较单一,以演讲为主,加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效果并不理想。细细想来,学生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不是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导游和演讲家,不妨把多样的表演引入地理课堂,比如可让唱歌好的学生,课前找个音乐伴奏带,在课堂上领唱独唱一首特色民歌,效果一定比播放一个现成的音带效果好,象《北国之春》、《铃儿响叮》、《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牧羊曲》等民歌都是不错的选择。会拉琴的同学来一段独奏,而平时调皮又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同学不妨来个外国民俗表演,如澳大利亚毛利人的碰鼻礼、三大宗教的不同祷告形式,不同国家的舞蹈。在讲国家地理时,可分别请一些同学事先准备好熟知一些国家的主要地形、气候、河流、物产、城市、工业产品、娱乐风俗等常识,然后来个吹牛比赛,夸夸×国好,几个同学分别代表不同的国家,谁把牛皮吹错掉就自动下台。有条件的活,可组织学生来个世界风情表演大会,把全班大多数同学调动起来,参与唱各国民歌、演讲、地理小品、民乐演奏、时装表演、地理游戏等活动。结合学生民主评议和专家评审来评比优秀节目。

三、通过摄影照地理、美术画地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及观察能力

各国有各国的特色风光、服饰、建筑、娱乐活动……利用课堂的部分或课外时间,也可让学生画一画反映各国各地区各自然条件的典型动物、建筑、风光、娱乐、服饰等图画。可在适当地点进行展出或评比,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让师生一道来搜集中外地理风光及风土人情照片及资料,在地理教室举办小型展览或竞赛。也可以利用画地图来学地理,课前可要求学生准备一张透明纸,描绘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轮廓,然后讲到一个知识点就把它写画在图上,一个国家或地区讲完,它的每个知识点也就相应画在了图上,比直接用现成的地图讲记忆效果更好,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画得好的同学,还可上黑板来进行板图比赛。这样喜欢画画的同学又有了地理课上一展才华的机会。

四、通过竞争激烈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欲望

篇8

初中的各门学科几乎均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帮助学生强化学习的内容。笔者通过多次的课堂观察,发现很多时候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问题:“低空扫描”形式主义的提问、自问自答不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提问、惩罚性提问、随意发问等。这些不恰当的提问往往会严重挫伤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如临大敌大气不敢喘担心被老师提问,有的因知道教师不可能问到自己而漫不经心,课堂因此一片沉寂。教师还纳闷,自己的地理课堂怎么会如此低效?学生们怎么不积极参与?要知道,一个好的提问方式,能让学生容易接受,使教学事半功倍。

一、提问应简明扼要,绝不拖泥带水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向学生发问时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绝不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最好写出详细的课堂教学设计,将需要问的问题写清楚。在提问时可以先给出问题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在给定的图形、文字及表格等材料中思考后回答教师展示的问题。教师切忌提问过于烦琐、??嗦,一定要简洁,绝不拖泥带水。

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时,笔者就日常生活中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现象加以罗列,要求学生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现在是白天,10个小时后是什么现象?为何产生该现象?阅读教材中关于天体运动的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有哪些?地球公转和自转分别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以上一些问题简明扼要,直接和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对接,在给出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后学生能够得到大部分答案,学生们在教师简洁的问题指引下顺利达到学习要求,既有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也可以得到一些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获得感”。

二、提问应由浅入深,体现分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需要尽量考虑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适当设置门槛,顺次发问,将学生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若我们不注重提问的层次,把较难的问题先发出则很可能使学生一时难以找到思考的角度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课堂很可能因此卡壳。

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地图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关于地形的概念,在教师展示了多个关于地形实地照片后要求学生指出地形的不同类型,接下来转入等高线的知识,思考相对高度、不同地形部位的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教材画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教师演示其中一种画法)。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带领学生或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认识不同地形,对应所学等高线知识。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简单到较难、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若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受阻,教学节奏很可能被打乱。

三、提问应双方互动,改变传统提问

虽然新课改的热潮还没有退去,但是在很多学校里,教师的教学偏重于传授具体的知识技能而缺少在学生思维习惯、方法、体系、创新、深度、广度上的培养。因此,课堂上大多数是由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完成教学。虽然有的课堂里提倡学生质疑,但是质疑流于形式。通常是在下课前五分钟,教师才象征性地提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度思考。譬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就《欧洲西部》的导入设计可以通过一组图片(国家分布图、旅游景观图、饮食图等)提问:“结合教材,针对刚才的一组图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这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旅游资源?”有学生问:“当地人正常的饮食习惯受到什么影响?”等。此时,教师的提问实际是为了学生的提问,这种互问能够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可以追问甚至深问。

四、回答后合理点评,注重引导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需要做好点评,尽量寻找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注重思维方法和习惯的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要避免一语带过,轻描淡写的点评,这种“廉价”的点评通常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回答问题的热情。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