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石油化工基本知识8篇

时间:2023-09-07 09:19: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石油化工基本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石油化工基本知识

篇1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成本优化

中图分类号:F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161-02

1 安全成本的定义及安全生产的经济意义

在我国,建筑施工业一直都是安全事故多发的行业之一。深层的原因在于管理者对安全的经济含义、安全成本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对施工企业而言,安全的经济意义在于:(1)通过防损、减损而直接产生经济利益,因为事故造成的损失最终体现为工程成本。(2)通过保障生产、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间接地发挥增值作用。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分类方法很多,从安全成本优化角度考虑,最典型的分类是将安全成本分为保证性安全成本和损失性安全成本。保证性安全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而支出的费用,损失性安全成本是指因安全问题影响生产(或因安全水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或因安全问题本身而产生的损失。其中,保证性安全成本包括固定预防费用、变动的预防费用和保险费用,损失性安全成本包括非保险费用。

事故所造成的无形损失体现在社会、企业、个人三方面,如对区域性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对环境和公众安全的影响,对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商誉和形象的影响;对与之相关的市场和发展机遇的影响等。而最直接的无形损失是受伤亡者本人的生命价值、生活质量、精神和肉体所承受的痛苦,以及对其家庭造成的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精神创伤。

根据安全成本的分类和内容,我们可以将固定的预防费用、特殊的预防费用和事故的保险费用集合在一起,定义为狭义的“安全投入(C)”,将变动的预防费用和事故的非保险费用集合在一起,并将其倒数定义成狭义的“安全产出(Y)”,这样,我们就可以定义出一个狭义的“安全效益(E)”,即E=CY。从这一公式中,可以根据安全业绩的情况,调整C和Y,以获得最佳的“安全效益”。

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实行必要的安全投入与提高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企业为了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注重安全,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以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一个企业安全工作搞得好,没有事故发生,也就没有发生损失性费用,这项没有发生的损失费用,实质上就是安全部门创造的效益和前期安全投入的回报。因此,适当的安全投入实现安全生产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或基本保证。实践证明,安全对企业生产的发展及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在现代化生产中,安全得不到保证,生产就根本无法进行。

2 静态条件下安全成本优化的理论依据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科技进步水平条件下,根据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我们可以区别性地确定企业当前的期望安全保证程度下的安全成本总量。为了简化系统考查的重点,屏蔽诸多变化因素对考查目标的影响,假定外部条件相对固定,并以此来确定该条件下企业最佳安全成本投入量,从理论上寻求达到安全总成本最经济的目标。一般说来,安全保证程度与安全成本之间存在着安全保证程度越高,保证性安全成本就越高,损失性安全成本则越低,并且安全成本总额随安全保证程度的由低到高变化,而遵循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变化的规律(如图1)。这种安全成本与安全保证程度的变化规律被认为是指导安全成本优化工作的基本理论依据。在横轴所示的安全成本上可以找到经济安全成本所对应的Y0点,根据Y0点可以确定纵轴上对应的安全成本C0点和横轴上的E0点,其中C0就是安全成本最佳投入量,E0就是期望安全保证程度。

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管理根据安全总成本水平所对应图1中的不同区域,分情况进行下一阶段安全成本的优化:在A区,表现为损失安全成本过高,保证性安全成本较低,总体上安全成本较高,很明显,安全工作存在缺陷,安全保证程度严重不足。针对性安全投入的优化方式进行安全设施的投入、加强安全监测控制、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检查制度、强化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在B区,期望安全保证程度对应点的安全成本最为合理,是非常理想的情况,在E0点两侧较小的区域内安全成本较为合理,安全保障适中,安全工作较理想,进行安全优化的策略是把期望安全保证程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C区,表现为期望安全成本较高,以牺牲较高的保证性安全成本来达成较高的安全保证程度,虽然损失性安全成本较低,但保证性安全成本过高,两者之和表现为保障安全而进行的投入过多,出现安全功能过剩。对此,安全工作优化的策略是利用ABC分类法对安全工作排序,减少不必要的安全措施只保持合理的安全工作的运行,以降低安全成本。

3 安全成本的动态变化

在建筑施工企业静态安全成本的优化模型中,没有考虑期望安全保证程度变化的前提下进行的安全成本动态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施工企业所面临的经济技术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如果安全成本的优化策略不作出相应的调整,则不可能达到安全成本优化的目的。如图1所示,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条件进步,人们期望的安全保证程度从E0提高到E0′,从图上可以确定安全成本的Y1点和安全成本投入量C1,很显然Y1点不是安全总成本的最低点,而应该是Y′点,按C1进行安全成本最佳投入量是达不到安全成本优化控制的目的。

图1

对同一个项目,施工单位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适应变化的安全保证程度,不同的方法对应不同的安全方案,不同的安全方案又有不同的安全成本曲线,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所处时期的社会、经济、科技大环境和企业自身的管理、技术、组织结构,合理选择相对更有效的方法(如图2)。若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处于M1,相应的期望安全保证程度为E1,则选择方案1来实现安全保证;若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处于M2,则期望安全保证程度为E2,则选择方案2来实现安全保证。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条件进步,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不论企业自身适应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该时点对应的期望安全保证程度都会逐步提高,如图2中从E1到E2得出在变化的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想要实现安全成本的真正优化,必须想办法改变安全成本曲线或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重新采取措施构建成本曲线,例如从方案1曲线改变为方案2曲线。而改变安全成本曲线,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改变安全方案和生产技术条件,进行技术创新。

图2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石油化工 勘探设计 成本控制

石油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是当前勘探市场的激烈竞争,施工队伍较多。而僧多粥少形成严重倾斜的甲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就被迫以低造价、缩短工期、垫资施工等手段来争取工程项目,很多勘探企业存在着“项目不少、收入不低、利润不多”的普遍现象。因此,在价格增长空间十分有限的前提下。如何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如何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呢?加快企业的发展首先就要从降低企业成本入手,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一、我国石油化工勘探设计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严重削弱

在一些企业内部管理的责任考核体系中,片面强调效益,这种“效益”往往是创收金额,一般是不包括成本率在内的。这种离开降低成本抓效益的做法,造成一些企业管理粗放,纪律松驰,劳动效率下降,亏损增加。

2.成本控制过程不系统

公司存在专项费用与总体费用安排不足的矛盾,对于重点压缩可控费用并不明确。人工费和企业管理费低于定额标准,但是仍需加强管理。成本预算、考核等相关制度需进一步完善。没有系统的成本控制制度,收入、支出结算存在不及时、不均衡的状况,过程考核存在估计数,造成阶段性考核失准。虽然生产运行部制定了新的细则,但是存在个别含糊条款。

3.成本控制力度不够,造成企业物耗上升

目前,一部分石油勘探企业没有明确的成本目标,虽然进行了成本控制,由于无控制的标准和依据,缺乏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使其徒有虚名,直接后果是企业物耗上升,损失浪费严重。根据目前石油勘探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应该加强成本管理,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遵循成本控制的原则,对企业作业特点以及成本费用构成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制定降低消耗的具体措施。

二、加强石油化工勘探设计企业成本控制对策

1.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大胆使用新技术,降低勘探成本

采用新的测量技术,确定勘探目标。在钻探任何一口探井都要采用遥感卫星等新技术,详细地确定探区和勘探目标;定井位时,要反复论证,要慎重决策,实施严格的预算管理。对勘探生产成本进行预算、制定、控制和分析,强调事先规划、中间控制和事后分析,以成本责任为中心有效地规划和控制油气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以全面预算控制和合同管理为主体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健全科学成本管理体制。遵循市场价格原则

即在制定成本控制目标时,要以市场价格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目标成本,避免目标成本的过高或过低,造成成本控制过程中的混乱。企业必须设置合理的管理机构来应对供求关系等情况的变化。企业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降低石油勘探、开采、炼油的成本,建立一个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预算、控制、评价管理体制。

3.适当减员增效,降低管理费用支出

坚持全面性原则,对成本进行全过程、全员控制。全过程是指资金从投入到回笼的全过程,全员控制是指参与成本控制的人员包括企业全体员工,不论是高级管理人员,还是一线操作人员,都应参与成本管理,都应承担成本控制的责任。建立精干高效的内部管理机构,减少中间环节,严格执行将费用指标切实与责任人挂上钩,实行奖惩。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降低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在非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岗位责任要明确,工资激励机制要合理,提高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变革施工费管理方式,从而控制作业成本

对于施工费,选择不同的作业方式会对成本控制有很大影响。对勘探中的作业行为可以分三种情况进行处理,在作业施工中不断推广完善,使有限的作业费用,发挥最大效用。

首先是转变企业之间的合作,采取工程达标后付费、风险自担的方式。

其次是.采取注重结果,分段付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方式。具体就是根据施工结果,在不同施工周期内实行不同付费标准。施工周期长,施工方就亏损,周期越长,亏损越多。施工结果好,施工周期短,施工方盈利。此方式经过试验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最后是采取取定额费用,重复作业,费用自负的方式。对作业风险大,一次性成功率低的油井,采取该方式,可以严格控制重点成本项目支出。一方面增强测试精度,降低井下作业费用;另一方面健全修井监督网络,加大修井作业监督的力度,提高修井质量。建立物资统一集中采购供应的管理体制,实行批量采购,在同等质量、价格的条件下缩短了供货周期,减少了中转环节,节省了运输装卸费用。

5.推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就是用编制预算的办法对济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促使各部门负责人在全局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使全体职工了解企业与整个单位经营目标的关系和所处的地位,从而启发每个职工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工效,完成局部目标和整体目标。油气勘探企业的成本费用主要有勘探成本、科研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编制预算方案时,要考虑现实成本费用水平,并适当留有余地,力求做到切实可行,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要将不同性质的勘探成本和科研成本分开,分解到最基层的单位。通过完善机制使每个职工的个人利益与全局的成本控制目标联系在一起,充分释放每一个职工的潜能 同时,为了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成本的重心逐渐从传统观念转移到全员、全过程成本管理,从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勘探企业必须通过加强项目管理,让企业全体成员参与成本管理,人人树立降低成本、节约开支的意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怀山,姚雪根,等.山地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69~816

[2]探地球物理进展 第25卷

[3]晓兵.国有特大石化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控制[J].中国高等技术企业,2011,2.

[4]艳丽.浅谈油田内部财务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2011,6.

篇3

关键词:公立医院;成本控制

一、相关概述

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的质量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公立医院的发展水平。在管理实践中,不少医院管理者在成本管理上管理都不到位,管理的效果和效率都有待提升,缺少良好的成本控制氛围,成本控制和核算机制不健全,成本数据信息质量不高,缺少可比性,不能为公立医院管理者成本控制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这些都是公立医院成本控制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因此,有必要围绕公立医院成本控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措施,提升医院成本管理质量。

二、当前公立医院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公立医院的管理者成本控制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公立医院管理的成本意识和经营意识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的效果。在成本管理实践中,不少医院在成本控制环节往往只重视临床和医技等一线科室,只是实现了对部分成本的全面核算和控制,对于后勤和管理等部门在成本控制方面还不到位,没有充分意识到成本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实现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除此之外,医院财务核算在成本的计算上往往也是拘泥于直接成本,对于间接成本没有进行合理的分摊,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成本控制指标体系,更没有实现营业成本的核算、成本的审计、成本收益分析、成本的计划和考核,这就使得成本控制的效果难以实现,医院成本难以降低。

第二,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机制是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的重要举措。当前,一些公立医院缺少统一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同部门在成本核算的实际操作上方法和口径也不完全一致,在此基础上统计出的成本数据也就缺少可比性,成本数据不能够为医院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同时,医院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也需要进一步验证。由于现行的政策并没有对医院开展医疗成本核算提出明确的要求,在缺少成本约束和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医院强化成本核算,降低成本,提高成本控制质量的动力也不足。

三、进一步提高公立医院成本控制质量的措施

第一,进一步理清公立医院成本控制思路。对于公立医院来讲,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过程。要提高成本控制的质量,应当从源头控制、运行控制以及反馈控制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公立医院成本控制体系,理清公立医院成本控制思路。源头控制就是公立医院在经济活动开展初期,就应当建立相关的控制措施,切实避免成本控制中不利情况的发生。将预算控制作为最有效的措施进行落实,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成本预算体系。在运行控制过程中,则应当将医疗服务的成本核算作为关键环节,切实加强成本核算数据的质量,提升成本控制理论和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增强医院成本信息的可比性。反馈控制则是指公立医院财务人员通过对比分析控制目标及执行结果情况,及时查找偏差原因并进行纠正,在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成本计划和执行结果的基础上,增医院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意识。借助于量本利分析法分析成本、利润和产品数量这三者的关系,掌握盈亏变化的规律,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多产品并获得最大利润。

第二,建立健全公立医院成本预算体系。公立医院面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管理环境,在管理中也应当积极借鉴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围绕公立医院成本控制,准确查找关键控制环节。同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算成本操作流程和管理体系。通过增强自身竞争力,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在管理实践中,医院围绕成本控制,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首先需要健全完善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从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以及考核等多个环节进行落实,切实增强全面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并围绕成本管理预算目标,重点对人力资源投入与年度计划工作情况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核分析。另外,还应当对医院绩效考核分配、医院设备增量、资源投入、现有设备资源重组、场地资源重组等因素跟年度成本管理计划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核分析。进一步健全医院成本管理预算体系,增强成本管理的科学性。这对于资源的合理投入,进一步优化医院资源配置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积极推行单病种核算的成本管理体系。当前,医院管理者在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中越来越重视成本核算这一经济管理手段。不少医院在成本核算上也逐渐从原先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一般来讲,单病种成本的构成,都是在进一步严格控制化验次数、药剂量、检验项目次数以及药品次数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和临床路径,参照相关的收费标准计算出的单病种成本的总和。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医疗收费,医院通过建立完整的单病种成本核算制度,有助于实现病种分类、单病种成本的归集以及分析考核。通过事先制定单病种定额成本,并将其作为医院单病种成本管理的目标,对比目标成本和实际发生成本,科学分析成本差异的原因,对实际费用进行监督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医院可以实现对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和控制,根据单病种医疗服务的成本定额和当期费用预算进行成本预计和测算,分析其现行成本定额是否实现了节约成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树群,潘科.信息化条件下医院成本控制方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

[2]陈雄美.新医院财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控制[J].中国外资,2014(03).

篇4

关键词: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缺陷;措施

退休人员的医保问题一直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不够完善的一个环节,对于退休人员来说,享有现行的政策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是退休人员参加医保中的各种问题却层出不穷,使得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和普及。

1 医疗保险的特点

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个分支,是为了补偿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保险。医疗保险的宗旨是保障广大社会劳动者的基本医疗需求以及减少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使参保人员能够及时的得到治疗从而康复。

1.1复杂性 ①医疗保险的水平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医疗保险还涉及到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和供给。②医疗保险需要设计必要的制度机制,以确保医疗保险的合理使用和正常运转,为广大参保者提供合理的引导与控制。

1.2普遍性 医疗保险的普遍性表现在医疗保险的保障对象在原则上是社会中的全体成员,不像其他的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面向的主要是劳动者的这些有可能规避的风险。疾病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风险。

1.3短期性、随机性、不确定性 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险是长期的,或者可预测的,或者一次性的保险。由于疾病是短期的,具有突发性且随机发生,所以医疗保险就具有短期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1.4补偿形式的不同 医疗保险的补偿形式是医疗给付的形式,补偿数额的大小与所缴纳的保险费没有太大关系,主要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1]。

2 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缺陷的原因

退休人员依照国家政策享有医疗保险的保障服务,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2.1自身医疗费用负担沉重 医疗保险在疾病的补助方面存在着封顶线,而虽然医疗费用超过封顶线所涉及的人数不多,但是一些退休人员完全支付这一部分费用仍然有困难。还有一部分患有慢性病的退休人员,对于门诊医疗费用的支出较大,个人没有完全能力支付这一部分费用,负担较大。

2.2企事业单位的缴费能力不足 很多地区都有着,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水平来确定相应的待遇水平的规定。这就导致了退休人员享受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高低,由企业的缴费能力决定。而企业是否能够持续为退休人员缴纳费用,也决定着退休人员是否能持续享受医疗保险,这造成了极度的不平衡。尤其在乡镇地区,乡镇企业的缴费能力不如城镇企业,而乡镇农民的收入也比不上城镇居民,使得乡镇企业职工很难负担起严重疾病的诊治,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2]。

2.3医保基金压力大 ①退休人员不需要或者只需要很少量的缴纳医疗保险费用,使得在职人员缴费构成的基金要消化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支出,而且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消耗份额大,给医保基金带来巨大的压力。②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将会不堪重负。③提前退休人员越来越多,《中国社会保障》杂志社在2002年的问卷调查中显示,男性的平均离退休年龄为57.25岁,女性的平均离退休年龄为51.06岁,同时数据显示,有40.9%的人是在法定退休年龄之前退休的。这三个原因造成了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压力大增,亟待改善。

3 完善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的建议

在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的时代,退休人员的医疗消费已经越来越高,应该劝退休人员合理的进行医疗消费,正确的利用有效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同时要调整现行的退休人员的照顾政策,将有限的医疗保险资金整合起来,深入群众去帮助真正有风险的人群。以下是对于完善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的几点建议。

3.1弱化个人账户功能,实行社会统筹制度 个人账户中的纵向调剂功能,不能很好的适用在退休人员这一个群体之中,就会使得设计变成了无用的功能,无法达到设计这项功能的初衷。医保制度可以适当的调整退休人员个人账户计入比例,使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的分配比例合理恰当。或者实行同一地区的离退休人员划入统一金额,使个人账户只用于治疗简单的疾病。这样在减少个人账户划入量的同时,增加了统筹基金的数量,使统筹基金能够真正的用在对退休人员相应病种的统筹支付[3]。而退休人员在就医时就能够享受到相应的折扣,减少了个人自负的比例。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能够使参保人员在退休后与原单位脱钩,不受原单位缴费能力的影响,实现真正的城乡平等,“老有所医”。同时,社会统筹的医疗保险制度实行,能够真正的实现覆盖面的广阔。

3.2建立新的退休医疗待遇标准 现行的政策中以是否退休来作为对老人的医疗照顾界限,根据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来看,这种政策是极为不合理的,我国的老人与是否退休不能划上等号。医疗保险制度应该建立一套新的标准,来统一各地区在实际的医疗保险运转过程中对于退休人员享受基本医保的条件,严格控制一些退休人员对于小病大治,大病豪治的不当行为。同时,医保制度还应该将退休人员与本单位在职人员捆绑的措施进行改变,避免在职人员所产生的压力,同时也避免由于一些企业缴费困难所造成的退休人员没有长期医保的情况。

3.3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 社会医疗救助是政府通过拨款或者社会募捐建立基金,对于困难家庭或者没有得到保障的家庭,人员进行医疗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完善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会使得因种种原因没有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险,或者在享受完医疗保险之后还是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退休人员,能够得到相应的社会援助,以缓解其经济压力。同时应该加强社会呼吁,鼓励富余的人们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基金,来保障广大困难群众的医疗保险问题[4]。

4 结论

总而言之,医疗保险是我国政府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所做的一项利民政策。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加剧,困难企业对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费用的无力支出以及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问题,都对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造成了巨大冲击。只有改善医疗保险的制度,重新统一退休人员享受医疗保险的标准,并且积极加大社会统筹工作的实施,完善社会医疗救助的制度。

参考文献:

[1]赵鹿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研究――以晋中市为例[D].山西财经大学,2013.

[2]李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内蒙古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建设施工;项目成本;进度计划;计划编制

中图分类号:F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3-0116-02

一、建设工程项目成本与进度

(一)成本与进度的概念

1 施工项目成本也成为施工项目费用,是指施工企业在建筑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实际耗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就是项目施工各阶段,制定各工作的成本以及项目总成本计划,并付诸实施,把施工项目实际成本的发生控制在计划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以求在建设项目中能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施工项目进度是指完成施工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所需要的时间,进度是施工项目管理一个重要指标,如何确保进度目标的实现,往往对经济效益产生很大的影响。施工项目进度管理就是对项目施工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问和衔接关系编制进度计划,将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工程竣工,交付使用。

(二)成本与进度的联系

成本与进度之间通过时间与资源发生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正是进行成本―进度管理的基础。

1 基于时间的联系,项目的成本不仅是一笔总金额,而且存在着关于时间的分布,一切工作和任务总是按时间序列展开的,而成本也不只是一个总金额,随着项目的实施,成本发生在各个工作或任务中,它也存在着时间上的分布,因此,一切活动与任务都会通过时间坐标与成本建立联系。

2 基于资源的联系,成本与进度不仅存在着时间分布上的联系,还通过资源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资源是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它包括人、设备、材料、技术等。何时、何地获取资源将直接影响到进度计划的编制,离开了资源计划,进度计划只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而成本的产生,也就是随着资源的使用与消耗发生的,需要多少资源就对应相应的成本,因此,在项目计划阶段,成本与进度通过资源产生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项目的开展,资源不断的消耗,成本也不断产生,此时,成本与进度可通过资源发生相互转换,当进度落后时,可以投入更多的材料、效率更高的人员、更先进的设备来加快进度,此时成本上升。当成本超支时,可以通过减少人员,降低耗材等手段削减成本,但此时工作时间延长,进度放慢。可见,成本与进度可以通过资源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这也正是成本―进度管理的基础。

二、建设施工项目成本与进度计划的编制

(一)工作分解结构(WBS)

工作分解结构简称WBS,是Work Breakdown Structure的缩写,指把工作对象(工程项目、其管理过程和其它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把它按一定的目的分解为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或过程)。如果用这种方法分解工程项目(或其构成部分、阶段),则称为工程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1 分解过程:其基本思路是:以工程项目目标体系为主导,以工程技术系统范围和工程项目的总任务为依据,由上而下、由粗到细地进行。具体步骤如下:将工程项目分解成单个定义且任务范围明确的子项目(单项工程);将子项目的结果做进一步分解,直到最低层(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列表分析并评价各层次(直到工作包,即分项工程)的分解结果;分析并讨论分解的完整性;由决策者决定结构图,形成相应文件;建立工程项目的编码规则。

2 分解方法:可以按建设要素进行分解。比如对建筑建设工程可以分为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工程、装饰工程、水电暖工程和收尾工程六个大的方面。并且在其基础上可以进行继续细分,比如装饰工程可以细分为门窗安装、内墙抹灰、外墙抹灰、墙面瓷砖、楼地面、内墙涂料、外墙涂料等具体项目。

(二)成本与进度的估计

1 成本估计。根据每项工作大致需要的资源,确定了在此资源供应情况下该任务需要多长时间,然后进行成本估计,成本估计是项目各活动所需资源的成本的定量估算,这些估算可以简略或详细形式表示。对项目所需的所有资源的成本均需加以估计,这包括(但不局限于)劳力、材料和其它内容(如考虑通货膨胀或成本余地),其结果是为了给活动估计一个合理的成本,以便把成本作为一种资源在时间序列上进行安排。

2 进度估计。进度估计主要是对工作持续时间的估计,工作持续时间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直接完成该工作所需时间与必要停歇时间之和,工作延续时间的估计是项目计划制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各事项、各工作网络时间的计算和完成整个项目工作所需要的总时间。若工作时间估计得太短,则会在工作中造成被动紧张的局面;相反,若工作时间估计得太长,就会使整个工作的完工期延长。网络中所有工作的进度安排都是由工作的延续时间来推算,因此,对延续时间的估计要做到客观正确地估计。这就要求在对工作做出时间估计时,不应受到工作重要性以及工程完成期限的影响,要在考虑到各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把工作置于独立正常状态下进行估计,要做统筹考虑,不可顾此失彼。工作时间的估计主要依赖的数据基础:工作详细列表;项目约束和限制条件。资源要求:大多数工作时间将受到分配给该工作的资源情况以及该工作实际所需要的资源情况;资源能力;历史信息。

3 进度估计的方法。方法一:专家判断,主要依赖于历史的经验和信息,当然其时间估计的结果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方法二:类比估计,意味着以先前的类比的实际项目的工作时间来推测估计当前项目各工作的实际时间,当项目的一些详细信息获得有限的情况下,这是一种最为常用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专家判断的一种形式;方法三:单一时间估计法,估计一个最可能工作实现时间;方法四:三个时间估计法,估计工作执行的三个时间,乐观时间a、悲观时间b、正常时间m,对应于PERT网络,期望时间=t(a+4m+b)/6。

(三)成本与进度计划的编制

成本与进度计划在第一次编制时不考虑项目进度与资源优化的情况下,只考虑成本最低所确定的成本一进度计划。这样算出的日期并不是实际进度,而是表示所需的时间长短,以及各项活动的时间范围,它是编制最终成本计划与进度计划的基础。初步进度计划,至少要包括每一具体活动的计划开始日期和期望完成日期,但它只是作为成本一进度优化的基础,还不是实际的进度计划,成本与进度计划可以采用PROJECT2003软件以“甘特图”的形势编写出来。

三、建设施工项目成本与进度计划的优化

在完成初步成本一进度计划以后,可能会发现此计划已不 能满足原来的需求。例如,计划可能显示出项目的完成日期太迟,或者远远超出预算。此类情况下,需要优化项目计划。

(一)项目周期太长的优化

如果项目的持续时间太长,第一步就是要识别推延了的任务,此任务称为关键路径任务,识别关键路径任务后,可以调整这些人物以缩短日程,有几种选择可以缩短日程,包括删除这些关键路径中的任务或提前完成其中的部分任务。对优化而言,关键路径任务既可以是项目完成日期结束的任务,也可以是一系列链接任务中的一个,此系列任务中的最后―个任务在项目的完成日期结束。为了识别项目中的关键路径任务,可以使用PROJECT2003中的“甘特图向导”来设置“甘特图”的格式,并突出显示项目中的关键路径任务,突出显示的任务即为决定项目完成日期的任务,认真评估关键路径任务,以确定是否其中的所有任务都是影响项目成功完成的必需的,如果删除了某项任务,必须考虑到此举现在或将来对其他任务造成的影响,也许需要调整计划,以弥补删除任务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前先成任务:(1)缩小任务的范围,以便减少耗费的时间;(2)给任务添加资源,或增加现有资源的有功工作时间(或者加班);(3)提前开始任务,同时,检查任务的限制和相关性,以确保其必要性。

(二)项目成本太高的优化

降低成本的第一步就是确定钱用到了何处,可以使用“成本”表的“甘特闻”视图来查看任务的成本,使用应用了“成本”表的“资源任务表”视图来查看资源的成本。第二步,确定降低最高成本的方法,大部分隋况下,资源即代表了最高成本,通常,可以通过删除项目中的任务或减小任务范围,也可以使用数以较少或较为廉价的资源来减少完成任务的成本。也可以通过减少任务中分配的资源,或代之以较为廉价的资源,以节约资金,可以用较廉价的资源完成整个任务,或让其承担较多的工作(与成本高的资源相较),必须了解更换资源所付出的代价:廉价的资源不能象高成本资源那样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认真估计成本大的任务,以决定其是否为成功完成项目的充分条件。如果删除了一项任务,要考虑到此举对其他任务造成的影响,也许需要调整计划,以弥补删除任务造成的影响,如果花费大的任务是先成项目的充分条件,则考虑是否可以减小其范围,从而减少用于此任务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张笑星,论建设项目进度控制与管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1)

篇6

[关键词]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141-02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能够为知识的生产、储备、使用和扩散服务的行业。它体现出了知识密集企业和服务行业中的智力密集企业的集中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通常包括信息服务、研发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市场服务、技术和管理咨询等高端服务。知识密集型服务的本质就是通过在服务活动中形成使用价值,进而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这种在服务过程当中形成的产品使用价值则主要通过为企业提供诸如信息服务以及知识产权等服务而实现,并通过这种服务的间接提供,创造出一个传播和应用知识、信息的服务行业。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的专业技术和科研水平。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第一,高知识度。知识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最首要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特征,这种重要性主要在于:行业中的大部分产品都没有一种普遍性的衡量标准,在服务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能够体现出隐性知识的重要性,这是其与传统行业最不同之处。通过开发、交流和利用,知识资源能够驱动企业创造更多财富。第二,高技术度。由于与高科技之间的密切联系,且在未来日益明显的高科技的重要性会使这种紧密性不断加强。因此,高科技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之间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必然形成。第三,高互佣取S捎诳突ё陨砭哂幸欢ǖ闹识和能力,使得用户之间紧密且持久的互动,越来越容易地将组织和技术上的诀窍结合到用户的创新过程当中。第四,高创新度。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能够将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主动吸纳进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整合并创造一种能够适应技术和生产发展新要求的知识应用模式,在此基础上推动客户层面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对策

(一)提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资金运作效率

首先,将财务分析和风险分析等工作放在新服务创新项目开发之前,能够使创新资金的运用情况和管理模式变得更加高效,并以此来保障企业进行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其次,当企业的创新需求不断增加而其本身的内部资金却无法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时,企业就应该发挥出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的作用,广泛开辟资金的来源渠道,努力争取到金融和风险等机构的资金支持,这样才有可能使企业创新活动的良好运行得到保证;最后,积累和高效运用创新资金,积极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加大对企业的推广力度,这样就能够使企业的投资价值得到充分地体现,让风险投资商发现并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以此来改善风险投资过少这样一种现状。

(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国家发展改委会同有关单位一起制定的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性规划,该政策指出:要在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以便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态势。通过对现有的研究进行分析得出,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都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就是要在共性考核的基础上,对行业分类后进行逐层考核,并对在服务质量有显著提高以及促进创新方面有良好表现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适当的嘉奖。

(三)拓宽资金渠道及产业链

首先,通过借鉴国际服务行业中实行的跨国并购、基金证券投资、风险投资等资金渠道方式,放宽企业内部现有的资产重组方式,适度地出让股权以达到吸引外资服务企业的目的。

其次,针对带有垄断性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要不断调整其控股结构和内部机构,在此基础上,通过外部投资者的介入促使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鼓励外资服务企业加大对技术研发和研发部门的资金投入,并最终构建一个制造与服务功能相融合的跨地区、跨行业产业链。

再次,要有针对性地吸引外资服务业。不断促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国际服务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借此扩展并接触国际服务业等高端领域为主要目的。但是,这种企业之间的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含量少的劳动力业务,而是要更加积极地引导本土企业对国际服务企业的技术服务水平、规范服务流程等方面进行借鉴,这样便能够加大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能够增强企业的独特性。

最后,由于沿海地区的城市有天然的地域优势,使得处于这一领域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务业较其他地区较为发达,因此,要使得地域优势得到最大力度的发挥,就要在发展其原有知识型服务业的基础上,扩大业务领域、加大投资力度。而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努力扩大服务出口。大力开发跨国经营模式,并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大胆开拓海外市场,积极推进跨国经营与海外购并。第二,与国外的高端知识密集型服务供应商达成一种合作模式,建立并完善海外营销网络平台,帮助服务型企业逐步建立一个自主营销的国际渠道。第三,与境外企业或组织合作,创立一个兼具特色和规模的服务业会展品牌。第四,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可以与大型网络运营商合作建设专业网站。这样做不仅能够在为行业相关者提供可供服务贸易信息参考的同时,也能够向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

(四)培养高层次的战略管理和技术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构建人才培养战略,促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型人才开发,对知识密集型服务类企业的相关人员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积极鼓励并引导社会各界的培训机构以及各大中专院校增设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相关的专业,同时在此基础上建设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服务人才能力培训工程。

另一方面,人才的创新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包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紧缺的专业人才就显得迫在眉睫。第一,广开门路,通过不同途径和渠道积极引进在国际上的优秀智力资源,尤其是要对海外华人专家和海外留学生给予优厚的政策以吸引他们回国进行创业;第二,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加以重视并充分利用,鼓励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这些优秀人才开展技术合作,使人才引进和外资智力引进相结合,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第三,借鉴外国经验,在企业中设置技术研发和中介服务机构,以期为企业提供可用于产品研发测试和信息咨询的公共服务平台。

三、结语

未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会引导知识型产业不断向更加专业化迈进,并使技术分工不断地细化以及管理和技术知识日益多样化。在这一趋势背景下,整个经济体系就需要新的机构去创造、整合及扩散现有的知识,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能够在这一领域发挥独特作用的经济单元,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基础理论部分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概括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四大基本特征。并提出在提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资金运作效率、建立科学绩效考评体系、拓宽产业链等方面提出优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对策,为进一步发展和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做好准备。

[参 考 文 献]

[1]孙友霞,熊励,韩昌玲.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6):67-72

篇7

关键词: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资本结构研究是研究现代企业投融资的核心问题,是企业投资决策的基础,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有助于我国融资制度改革,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纵观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已成为财务管理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融资方式、财务战略及预算、财务管理及企业的现金流量等重大财务收支问题,更主要的是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有重要作用。

一、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

1.资产负债率偏低

资产负债率体现在总资产中占多少比例是通过借债来实现融资的。负债比率越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获取利润的能力也越强。本文通过浙江省纺织业1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来研究分析,数据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数据计算得出2010年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2.97%,全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45.78%;2011年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3.53%,全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48.14%;2012年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06%,全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47.41%;2013年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39.74%,全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47.19%;2014年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0.71%,全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47.13%。由此看出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总体水平较低,2010年至2014年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546%。全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达到了近百分之50,大大超出了浙江省的平均水平。从其变化情况来看,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尽管降幅不大,但是也要予以关注。总体看来,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偏低,同时浙江省相关企业没有利用好这一杠杆系数。

2.资产负债率分布差异化显著

从表1数据得知2010年浙江省纺织业十家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最大值为70.8%,最小值为17.3%;2011年资产负债率最大值为64.4%,最小值为18.2%;2012年最大值64.8%,最小值为17.9%;2013年最大值为62.5%,最小值为14.6%;2014年最大值为54.5%,最小值为21.5%。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布差异化显著,最高达70.8%,最低仅17.3%,从其分布特征来看,主要呈现的是峰态偏于两侧,与正态分布不符合,这也意味着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向偏低或偏高区域聚集,偏离中值。从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整体看,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过高或过低的现象,不利于行业长期发展。

3.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比重过高

合理的负债结构与否会影响筹资整体风险和总成本,负债结构是指上市公司借入资金的期限、债务来源、发行证券等结构。在期限中,短期流动负债结构尤为重要,数据如表2所示。

根据新浪财经数据统计得出,2010年―2014年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平均流动负债率为86.28%,从表2数据分析看出其中有3家五年内流动负债率都在90%以上。其中以新澳股份上市公司为例,该企业非流动负债平均仅为869万元,仅占总负债不到3%。根据一般情况,流动的负债约全部负债的百分之五十比较恰当,但按照上图中显示的浙江省纺织行业的高流动负债率,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公司的运营,增重短时间债务偿还的负担,不但加大了公司资金与发展的风险,而且会制约公司的正常发展。

4.产权比率偏高

产权比例即总负债在所有人权益总额中的占比,也就是上市企业,股东权益总额和公司的总资产的比值。其属于判断资本体系是否合适的一项参数。通常而言,产权比例能够体现股东持有股份的数额等信息,而且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出公司借贷运营的情况。产权比例为判断公司长时间债务偿还能力的一项参数,其就评估公司资金结构的合理性而言非常关键。浙江省纺织业上市企业的产权比重信息具体可参下表3。

根据表3数据统计得出,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在2010年―2014年产权比率平均值在58.4%。2010年产权比率在50%以上有4家公司,2011年有5家公司,2012年有6家公司,2013年有6家公司,2014年7家公司。从2010年-2014年,产权比率在50%以上的上市公司逐渐增加,表明纺织业上市公司偿债能力逐渐减弱,也表明存在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

二、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股权结构不合理

上市企业股权结构优化对于上市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时,因为浙江省上市企业大多数是过去国有公司通过制度改革而形成的,国内股市呈现国有股占市场主导地位,在这种历史背景及政府控制下,上市公司形成的股权结构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2010年到2014年平均股东权益比率为58.5%,全国纺织业上市公司2010年到2014年平均股东权益比率为52.8%。该数据反映出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股权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占资产总额一半以上,说明股权结构相对较集中。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国有股东掌握了股东会并管控了小规模股东的权限;其次国家掌控了公立的董事会;最后管理层的管理权和盈余索取权不对称。

2.成长能力弱导致流动负债占比高

成长能力指标对评价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具有重要影响。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弱,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期望值低,导致股票的市场价格较低,潜在投资者较少,导致上市公司融资较困难,主要依靠公司盈余积累和银行短期借款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高流动负债比率和低长期负债比率的现象。

从表4数据看出2010年浙江省纺织业成长能力相比去年开始提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35.12%,总资产增长率为27.6%,均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但是从2010年后成长能力开始下降,2012年和2014年出现负增长。说明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弱是导致目前现状一个重要原因。

3.流动资产管理能力差,现金量不足

国内纺织领域的上市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较低。当中,平均存货流通率、平均应收账款流通率以及国家上市企业均量都偏低。这表明我国纺织领域许多上市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有如下缺陷:

(1)信用管理不够重视,导致应收账款周转期较长,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和回收率偏低。

(2)应收账款日常管理不健全,企业没有对管理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及事后控制。

(3)存货管理落后,没有采用先进的存货经济批量模型对采购存货量进行计算分析。

如表5数据所示,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收益率呈下降趋势,甚至出现了值为负的情况,这是由于流动资产管理能力差所导致的情况。财物管理水平不高将导致公司缺乏资金,因为到期限的应付款项无法按时进行偿还,进而使得公司周转的负债提高,盈利水平降低。

三、浙江省纺织业资本结构优化对策

经济危机的产生使我国的实体业发展受到巨大冲击,纺织业是传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受到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经济危机对出口类公司带来的资金成本负担,将会导致公司借助减少负债,以解决海外订单额变少的问题。然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解决:

1.优化股权结构,完善企业财务体制

导致浙江省纺织领域的上市企业财务结构不科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股权体系的不科学。所以,必须减少上市企业的国有股份,丰富新型的股权形式。通过法律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对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纺织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控制;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设置中小股东理事会,或者由中小股东派人参加决策,削弱国有股东的权利,增强中小股东的权利。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盈利能力

健全企业法人管理体制机制,管理好成本,优化财务体系,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出于避免国有股东权利过大的问题,必须健全企业的法人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委托和监管体制。同时,应增强股东在决策和监管方面的权利,保证企业的股东对企业资产的掌控权与经济获益权。此外,还需尽快开展股权配置变革,慢慢地处理好股权相对集中的问题,令股权和获利、监管,还有决策之间形成统一。政府要逐渐由参与者的角色变成引导者的角色,减少对企业董事会及监事会的控制,以市场运作经济的角色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企业完善治理结构,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3.加强现金流量管理,提高营运能力

加强公司的现金流管理,合理安排公司现金流中各部分比例,加大对应收账款的清收工作及监管力度,要对信用管理工和予以高度关注,对应收账款进行日常管理,对存货也要进行管理,使用先进的存货经济批量模型确定进货量,以保证减少支出。加强对企业的各项成本的控制,严格地控制企业的资金和相应的成本,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以保证企业的资金充足。

参考文献:

[1]刘博.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及优化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2.

篇8

引言

上市公司在进入金融市场进行证券融资的进程中,其资产结构的优良程度直接决定着其市场运营情况的好坏。一个处于正向循环的资产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企业在运营资金的良性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市场收益。随着市场运营透明程度的不断提升,更多的企业开始反思自身的资产结构,如何将资产结构中的利好因素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和保留,降低其所存在的不利影响是当前包括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在内的众多企业所关心的主要研究问题。

一、我国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在众多的上市公司中,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在新生公司的压力下,所面临的市场挑战也在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作为国民经济序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拉动地区经济GDP增长的重要马车。在近几年的市场淘汰和优化组合中,一些曾经享誉一时的大型的纺织服装企业走向了批产倒闭的道路。这其中,除了一些客观存在的市场竞争环境的恶化所造成的压力等方面的原因之外,纺织服装企业在自身的资产结构中出现了很多不利的发展因子,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资产负债率总体水平较低

当前,在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整体的资产发展结构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从企业发展和运营的情况来看,在符合企业的负债承受能力基础上,所承担的负债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利好促进作用的。企业的负债水平处在一个平衡的发展状态,将会助力企业更好的发挥好企业资产所具有的杠杆功能。一方面,为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科技研发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的资金流动支持。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可以帮助企业释放出更大的市场潜力,进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的主动权。

这种资产负债率水平比较低的现象,在某种角度上显出当前,我国的纺织和服装企业在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保守思想。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来看,通过适当的负债,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资金助力,在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之后,企业的资产将会较以往有着更高水平的发挥。当前,纺织服装企业所表现出来的负债不积极的心理,从侧面上来看,是对企业今后的市场运营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缺乏应用的信息的表现。所以,如何从政策和环境上,树立企业提高资产的负债比例是今后相关研究部门研究和分析的重点。

(二)流动负债比率高

在资产结构的负债体系中,根据负债时间的长短,可以从整体上将其划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从本质意义上来看,流动负债与短期负债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但是。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纺织和服装企业在流动负债方面的比例是比较大的。一旦,金融风险事件发生,或者国内金融秩序出现波动,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纺织和服装企业所面临的资金压力就会很大。很多企业如果在资产负债的结构框架中,流动负债的比例达到了半数以上,那么对企业资产结构的运营安全将会构成一个比较大的威胁。根据最新的纺织服装企业上市公司的负债结构(如下图),当前,在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中,流动负债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三)资产负债率出现异化选择

在当前上市的纺织和服装企业中,资产负债的比例情况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某家纺织服装公司在资产负债比值最高会达到85%以上,和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某一地方纺织服装企业,在资产负债统计结果中,却呈现出了不足7%的发展比例。这种不符合正常的正态分布的比例数据,从某一角度彰显了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在资产结构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异化选择。这种行业负债率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了行业整体资产结构发展的不稳定性。一旦出现较大的金融波动,其对行业健康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对于一些发展较为迅速的纺织和服装企业,其在今年的前两个季度的市场回报率是同期商业银行年利率的三倍以上。形成较大对比的是,一些处于起步阶段的纺织服装企业,表现的结果并不是很乐观。

(四)资产结构总体效应偏低

资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将资产进行盘活使其绽放出更大的市场潜力,进而助力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收益,是企业在当前和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所努力进行资产结构调整和改良的重要落脚点。但是,从现实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在整体的资产结构的经济效应方面依然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点位。因为,收益方面的不明显,很多企业在资产结构调整中的信心和动力并不是很足。需要指出的是,资产结构的效应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当公司的市场运营趋势向好,其所表现出来的业绩和效应也就比较大。反之,因为运营效果的不善,企业的资产效应并没有得到发挥,其资产结构中的负债比例就会加大,最终形成一个不好的循环。

二、我国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股权集中度高

在进行资产结构的研判中,一些中小企业在进行市场投资和结构性收益所表现出来的过于保守的态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股权过度集中地结果。在这种过于集中地股权分配态势下,企业的生产和运营的主动性和灵活度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例如,在纺织和服装公司的发展中,面对新的市场需求,或者是与国际品牌可以进行的强强并购或者联合。这样的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的企业发展思路,在企业进行实际运营的程序中,却因为股权的控制方过于集中,处于一定创新和发展的一方,很难真正的将这种发展的预想和期望落实到实际的企业操作层面上来,就这样最终失去了一些比较好的发展机会。当然,股权的过于集中,在助力企业进行有效的资产保护等层面,确实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点应该在今后的发展中,进行有力的调整进而将企业的发展轨道朝向利好的一面上来。

(二)设备落后,盈利能力差

当前,在统计在册的纺织和服装上市企业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或者说是不足就是企业在生产层面的设备、机器和工艺等方面,并没有在市场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更好的融合。正是这种在硬件方面的不足,企业在资产结构中的固定资产所可以创造的市场收益水平正在处于一个不断走低的发展态势。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很多老字号的纺织和服装企业,正在遭遇一个历史与时展的变革中,所必然经历的一个阵痛期。在这一阶段,以国有企业为例,其原先所具有的政策及税收方面的优势,正在慢慢的被统一的市场化进程所淡化。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企业虽然在产量上保持住了历史的同期水平。但是,在面向市场的营销方面,还处于一个比较差的水平。特别是在互联网网络营销的趋势中,很多大型或者中型的纺织和服装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冲击和洗礼。因此,如何将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提升,是间接实现其资产结构增值和保值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和路径。

(三)流动资产管理能力差

在企业的资产统计和评估中,流动资产由于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因此,在一些纺织和服装企业并没有进行真实和客观的计算统计。所以,在流动资产的收益计算和流动债务的受偿情况依然面临着比较突出的管理能力较差的问题。作为上市公司,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需要把资产的拥有和收益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计算,并且定期的向社会进行公开。但是,在一些纺织和服装企业由于在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甚至混乱,在很大程度上滋生了包括资产统计数据,尤其是流动资产统计数据不真实的现象。一些企业因此而被处以罚款,很多企业被要求停牌或者退市。将包括流动资产在内的资产进行详尽的统计,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架构,更需要一个完善的统计模型来进行实施的评估和审计,从而从源头上避免虚假资产统计数据的产生。这是今后包括纺织和服装等上市企业在内的经营实体所要重点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公司规模较小

我国的上市公司对于企业的资质进行了较为明确的界定,但是,在主要的市场参照指标方面,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其所借鉴的标准也不尽统一。这种在指标上存在的差异,在一定水平上导致我国的纺织和服装公司在整体的市场运营规模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让企业在经由市场资产规模的扩大来实现整体的资产升值方面,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动力不足问题。同时,在对抗因为资产结构的不合理而导致的资产收益方面竞争等方面呈现出了较为被动的局面。这种扩大,一方面来自于物理层面的扩大,包括企业的员工人数,企业的生产车间的扩大等等。另外还包括企业自身在加工和技艺等方面的提升。只有基于这种综合层面的提升,在资产结构的改良和优化等层面才会发展出更为阳光与有希望的一面。

(五)成长性较差

任何企业,特别是关乎于大众民生需求的服装制造业,其所面临的市场需求企业是呈现出一定的动态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企业在发展和运营中要全力努力的方面。当前,我国纺织和服装企业,虽然在服装的生产方面一直扮演着一个世界工厂的角色。但是,从市场发展的维度来看,这种缺乏足够的市场成长性的发展模式,在一定水平上已经严重地制约着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因此,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很多服装类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发展实际出发,不断地为其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来探求更多的提升路径。

三、我国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对策

(一)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产权在一定水平上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控制权和未来的发展的方向。在保持合理比例的产权的多元化发展,可以更大水平的提高企业所拥有资产的灵活度。这种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从资产的安全系数上将会通过风险的转移来进行相应的规避,进而避免了各种一系列的不可控的市场因素而导致纺织和服装上市公司资产结构的不良发展或者是流失。同时,也会赋予企业的经营者更多的发展的灵活度与主动权,这是未来在市场中赢得先机的重要法宝。

(二)完善公司债务结构

企业的发展,在今后的债务结构中,进行适当比例的划分是一个发展的必然。一个完全没有负债的上市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代表企业发展趋势的一片大好。并且承担的一定的流动资金的压力,在今后的成长和进步中反而会成为影响其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桎梏。因此,经过科学的市场收益计算,将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比例进行科学的划分,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到更多的发展助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要尽量将流动负债的比例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可控的水平,避免因为市场及各种意外的变化而影响着纺织和服装企业的健康运营。

(三)提升装备水平

企业的装备水平是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砝码,面对当前我国纺织和服装企业在硬件层面上所表现出来不足,应该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进行装备水平的提升。这种提升要注意避免水准的过高而导致装备资产的闲置。同时,为了缓解资金的周转压力可以通过有偿租赁的方式来实现。

(四)积极进行债务重组

面对市场发展不景气的企业,通过符合程序的战略发展和重组是其今后发展的重要契机。资产在经营的过程当中,难免会由于处理的不当而造成债务的堆积及资产的浪费。从根源上来讲,服装企业在尝试进行债务重组的那一刻,其所面临的风险压力就已经客观存在。相反的,经由科学的统筹和计算,将债务风险与自身的经营进行一个有效的对接,其所产生的市场效应还是非常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运营规模的扩大。但是,抛开其基本的前期的计算,如何从过程中,将债务重组可能产生的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或者将其纳入到一个科学的,系统的风险预警和监控体系之中,其所面临的压力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在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政府的调控的双重引导下,鼓励企业基于优势的互补来实现债务的重组,最大限度的将市场资产的收益降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水平。

(五)实施品牌战略

我国的纺织和服装企业要立足于当下的市场发展的实际,大力推行品牌化的发展战略。因为,从资产属性的归类上来看,品牌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资产。只有将自己的品牌营造好,企业在今后的市场拓展和延伸发展中,才会赢得更大的舞台。这种品牌化战略的实施需要一个企业的协同与行业的整体推进。但是,其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要全力推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