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09:30: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农村住宅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适用性
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相比,农村住宅功能要求更多。如有些家庭人口众多需要更多房间;与他们的日常劳动息息相关的农具与其他器具的存放;收获的农产品存放;甚至有些家庭有个小作坊等。这些对新农村住宅设计是个很大但必须面对的考验。所以应以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农家生活和生产需要为依据,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经济性
在农村,住宅并不只是农民生活的场所,同时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所以如何能以更加实惠的价格提供住房给农民和如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仓储空间让他们用以生产和生活。成为了新农村住宅建设的首要原则。对农村住宅,我们更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体现节约材料,节约用地,节约能源的“三节”原则。
3.美观性
我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在平面布局、结构构造,还是造型艺术方面,都凝聚着我国历代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光辉业绩,形成了各种风格特异的文化特征。但千百年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使我国农村居民的居住形态极其复杂。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夹杂使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脏,乱,差成了现如今农村的形容词。所以如何改变农村现有面貌和对风格各异的文化特征的保护,美观又不失个性是个不能忽视原则。
二、农村住宅特点
新农村住宅是以农村家庭为单位,聚居住生活和生产活动于一体,并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住宅。农村住宅除了具有居住功能以外, 还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 它需要在住宅空间以外保留一部分生产空间。对于新农村住宅的设计, 绝不能照搬城市的别墅和多层住宅, 而是应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 体现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 反映农民家庭生产的实际需求。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 必须考虑庭院和生产用房。庭院是农村住宅的典型空间, 可以说是农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核心场所, 其功能包括种植蔬菜瓜果、饲养家禽家畜、手工生产、农机具存放、晾晒农产品等, 同时,庭院还担当着联系各房间的交通功能。生产用房用于家庭生产、农具存放或粮食存放等, 是家庭生产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新农村住宅设计要点
1、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
对于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制定好规划,农民自建住宅的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是构建和谐的、节约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科学规划既能使农民住宅美观便捷和生活环境美化,又能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减轻农民对附属设施的投资彻底改变农村布局混乱、建房不建村、建村不建路的恶劣环境。同时,对环境的改造也应加大力度鼓励农民积极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合理利用荒废的土地,种植绿化林,改善环境。还要树立以节约为先的理念,科学设计新型农宅,确保农民住房建设选址与设计安全。严格执行选址意见书制度,加强对农民住房建设选址的安全把关,防止农民在地震断裂带及滑坡、泥石流易发地段建房。
2、节能、家庭种植业、养殖业三位一体的生态住宅是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农村住宅占我国建筑总量60%, 而且多数属于能耗较高的建筑。适逢国家对节能减排的倡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 新建建筑增加抗震、节能、环保等先进技术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特色,它将对提高资源利用率, 改善生态环境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1采用绿色环保建材。围护结构必须平衡通风和日光的播求,并提供适合于建筑地点的气候条件的热湿保护,围护结构的设计对于建筑在运行中的耗能是一个主要因素。新型墙体材料具有质量轻、力学性能好、保温隔热性能优的特点,同时用于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原材料大部分是工业废料或其他非粘土资源,在建筑使用中的功效也基本接近粘土实心砖。新型墙体材料的保温热性能基本上都能满足目前节能标准要求。
2.2 修建沼气池。在以务农为主家庭中, 大多设有猪栏禽舍, 与粪池靠近, 其下做沼气池, 应努力实现“一池带三改”, 即以沼气池带动农村住宅的改厕、改圈和改厨。在有条件的地方, 应该统一把禽畜的饲养集中在新农村住宅的下风区, 并与住宅区有防护隔离的地段。沼气池容积可根据每户人数决定,其位置靠近厕所或牲畜圈,使粪便自动流入池内,方便管理,有利于保持池温,提高产气率,改善环境卫生。沼气池废渣又是花木的优质肥料。
2.3利用太阳能。在建筑设计中增加对太阳能的利用,其目的是为了使能源得到有效地利用并且增加人们的舒适感。太阳能集热器系统可提供日常生活热水及冬季采暖, 且所有的用水房间与太阳能集热板在竖向上对应, 减少热能损耗。在院落集水坑收集地面以及屋顶落下的雨水, 通过过滤净化, 用于冲洗车辆、卫生间的冲厕、草木灌溉等, 节约水资源等等。
3、住宅功能设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关键词:农村住宅;特点;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农村住宅特点
新农村住宅是以农村家庭为单位,聚居住生活和生产活动于一体,并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住宅。农村住宅除了具有居住功能以外, 还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 它需要在住宅空间以外保留一部分生产空间。对于新农村住宅的设计, 绝不能照搬城市的别墅和多层住宅, 而是应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 体现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 反映农民家庭生产的实际需求。
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 必须考虑庭院和生产用房。庭院是农村住宅的典型空间, 可以说是农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核心场所, 其功能包括种植蔬菜瓜果、饲养家禽家畜、手工生产、农机具存放、晾晒农产品等, 同时,庭院还担当着联系各房间的交通功能。生产用房用于家庭生产、农具存放或粮食存放等, 是家庭生产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新农村住宅设计原则
1、经济性
在农村,住宅并不只是农民生活的场所,同时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所以如何能以更加实惠的价格提供住房给农民和如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仓储空间让他们用以生产和生活。成为了新农村住宅建设的首要原则。对农村住宅,我们更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体现节约材料,节约用地,节约能源的“三节”原则。
2、适用性
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相比,农村住宅功能要求更多。如有些家庭人口众多需要更多房间;与他们的日常劳动息息相关的农具与其他器具的存放;收获的农产品存放;甚至有些家庭有个小作坊等。这些对新农村住宅设计是个很大但必须面对的考验。所以应以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农家生活和生产需要为依据,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美观性
我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在平面布局、结构构造,还是造型艺术方面,都凝聚着我国历代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光辉业绩,形成了各种风格特异的文化特征。但千百年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使我国农村居民的居住形态极其复杂。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夹杂使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脏,乱,差成了现如今农村的形容词。所以如何改变农村现有面貌和对风格各异的文化特征的保护,美观又不失个性是个不能忽视原则。
三、新农村住宅设计要点
1、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
对于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制定好规划,农民自建住宅的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是构建和谐的、节约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科学规划既能使农民住宅美观便捷和生活环境美化,又能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减轻农民对附属设施的投资彻底改变农村布局混乱、建房不建村、建村不建路的恶劣环境。同时,对环境的改造也应加大力度鼓励农民积极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合理利用荒废的土地,种植绿化林,改善环境。还要树立以节约为先的理念,科学设计新型农宅,确保农民住房建设选址与设计安全。严格执行选址意见书制度,加强对农民住房建设选址的安全把关,防止农民在地震断裂带及滑坡、泥石流易发地段建房。以抗震规范与节能标准为基准,合理解决好农宅抗震设防、隔热保温等比较现实的问题,落实节能节地节材的要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防止重复浪费。
2、住宅功能设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在新农村住宅的单体设计中, 要根据农村住宅的特点和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 合理进行功能设计。农村住宅设计要在保护耕地、节约耕地的前提下做到以实用为主, 采取多种单元类型, 系列化拼接, 将住宅设计成大面宽、小进深的体型。由于冬天太阳有效辐射以南墙面最大, 所以合理延长建筑物的南立面; 而夏天太阳有效辐射东西向墙面远远大于南墙, 为使建筑物尽量少吸收太阳能, 要缩短东西向进深, 也有利于自然通风的组织和采光。
新农村住宅功能布局一定要做到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分区。生活用房主要包括堂屋、卧室、厕所、厨房等。堂屋不仅是客厅, 也是起居、生活的地方, 甚至是办红白喜事摆流水席的一个待客场所。堂屋多为一进深,考虑夏季引入穿堂风, 南面开大门大窗, 而北面开窗较小。卧室设计尽量向阳。
厨房和卫生间能够自然排风。农宅中厨房面积一般比较大, 由于燃料的多样性, 导致其灶具通常是柴灶、煤炉和液化气灶并存。卫生间做得较好的是在屋顶设一个水箱, 用水泵注水, 洁具用节水型, 基本可以做到水冲式厕所, 贮粪坑移至室外靠院墙处通过管道连接。
考虑生产功能还应有菜园、晒粮、农业加工、圈舍、粮仓、杂物间和车棚等附属用房。
建筑布局在满足实用功能、降低造价的基础上, 还应充分考虑抗震因素,上下墙体生根, 保证平面和空间都紧凑。
2. 3节能、家庭种植业、养殖业三位一体的生态住宅是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农村住宅占我国建筑总量60%, 而且多数属于能耗较高的建筑。适逢国家对节能减排的倡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 新建建筑增加抗震、节能、环保等先进技术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特色,它将对提高资源利用率, 改善生态环境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 采用绿色环保建材。围护结构必须平衡通风和日光的播求,并提供适合于建筑地点的气候条件的热湿保护,围护结构的设计对于建筑在运行中的耗能是一个主要因素。新型墙体材料具有质量轻、力学性能好、保温隔热性能优的特点,同时用于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原材料大部分是工业废料或其他非粘土资源,在建筑使用中的功效也基本接近粘土实心砖。新型墙体材料的保温热性能基本上都能满足目前节能标准要求。而坡屋顶的采用,使屋顶部分的保温隔热性能优于平屋顶。
2) 利用太阳能。在建筑设计中增加对太阳能的利用,其目的是为了使能源得到有效地利用并且增加人们的舒适感。太阳能集热器系统可提供日常生活热水及冬季采暖, 且所有的用水房间与太阳能集热板在竖向上对应, 减少热能损耗。在院落集水坑收集地面以及屋顶落下的雨水, 通过过滤净化, 用于冲洗车辆、卫生间的冲厕、草木灌溉等, 节约水资源等等。
3) 修建沼气池。在以务农为主家庭中, 大多设有猪栏禽舍, 与粪池靠近, 其下做沼气池, 应努力实现“一池带三改”, 即以沼气池带动农村住宅的改厕、改圈和改厨。在有条件的地方, 应该统一把禽畜的饲养集中在新农村住宅的下风区, 并与住宅区有防护隔离的地段。沼气池容积可根据每户人数决定,其位置靠近厕所或牲畜圈,使粪便自动流入池内,方便管理,有利于保持池温,提高产气率,改善环境卫生。沼气池废渣又是花木的优质肥料。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住宅设计;要点
前言
我国有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解决好农村住宅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农村住宅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而且对于发展农村经济、节约土地、节约能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新农村社区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为了建设好新农村社区,所做住宅设计应以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为目标,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社会伦理、资源节约、经济、产业、土地、等多层角度来综合思考。
提高做好新农村社区住宅设计工作的认识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住宅设计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近年来, 新农村社区住宅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村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村庄住宅设计中还存在较多问题,村庄基础设施不完善、垃圾乱堆、污水乱排、村容村貌差,导致“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村庄布局散乱、住宅风格不协调、建设档次低,导致村庄建房先建后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建新房不拆旧房,形成了大量的“空心村”等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因此,做好新农村社区住宅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农村社区的住宅设计要点
改变农村传统住宅耗能、耗材、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引导农民按规划集中建设节能、节材、内部结构适合居住、外形美观大方的新型住宅。住宅建筑应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的原则,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节约资源、抗御灾害等规定,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或祠堂等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住宅布局应以双拼式、连排式为主,积极引导公寓式住宅建设,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内部平面应做到动静分离、居寝分离、洁污分离和人畜分离,切实提高住宅标准。城镇郊区和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平原地区,每户宅基地用地不得超过134,人均耕地超过1亩的平原地区,每户宅基地用地不得超过167,山区、丘陵区每户宅基地用地不得超过200;小户住宅建筑面积不超过180,大户建筑面积不超过250;建筑基底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层高不宜超过3m,底层层高可适当增加,但不应超过3.6m。
(2)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功能布局
对农村住宅进行设计时,户类型、户结构、户规模是决定住宅套型的三要素。除每个住户均必备的基本生活空间外,各种不同的户类型还要求有不同的特定附加功能空间;而户结构的繁简和户规模的大小则是决定位宅功能空间数量和尺寸的主要依据。例如:种植粮食、蔬菜、果木及饲养家禽家畜的农业户型,它要求的特定空间就是生产工具的贮藏,粮仓、蔬菜的存放,以及小规模的庭院鸡舍、猪圈等。对于那些从事农村各类工商业的专业户,就要有小型作坊、工作室、业务室等用房。对于经济收人比较高的农村,就要以基本家活空间为主.并要增设
客厅、书房或健身房等。
根据农村常住户的规模,有一代户、两代户、三代户及四代户。一般两代户与三代户较多,人口多在3―6口。这样基本功能空间就要有门斗、起居室、餐厅、卧室、厨房、浴室、贮藏室。并且还应有附加的杂屋、厕所、晒台等功能。而所需要的套型应为一户一套或一户两套。当为3-4口人时,应设2-3个卧室;当为4-6口人时,应设3-4个卧室。如果从事工商业者,还可根据实际进行增加。
(3)住宅平面设计――以门厅、卧室、起居厅与客厅为例
①门厅
在农村中,传统的民居住宅设门厅的不多,进门直接是堂屋、起居厅,没有空间的过渡。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合理的文明的居住行为,门厅设计必不可少,这样便于换鞋、更衣以及存放雨具等,同时还起到屏障及缓冲的作用。
门厅的面积以3-5m2较为合适。其地面做法应以容易打扫、清洗和耐磨为原则。门厅最好是单独设置,也可以是大空间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
②卧室
对于卧室的平面设计,首先要明确卧室的功能,且应做到生理分 室,做到各种类型的卧室有其相应特点,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卧室的朝向及通风对保证户内的卫生及使用条件影响较大。卧室的朝向及通风与它所在一栋房屋中所处的位置有关,也与内部组合方式有关。卧室的开间尺寸一般在3.3m、3.6m;进深为3.6m、3.9m、4.2m甚至5m;净高均在3.2~3.5m。 主卧室面积在12~18m2之间,应设专用的卫生间,专用壁柜,并要有好的朝向。庭院式住宅的主卧室宜布置在二层,单元式住宅的主卧室,则应布置在住套的尽端为好。在农村中,三代、四代同堂的家庭住宅中必须设置老人卧室。老人卧室最好设在一层,朝南,这样阳光充足,有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老人卧室中应设置专用卫生间,并设扶手和坐便器,适合老年人使用。老人卧室还应邻近出入口使之出入方便,利于交往。老人卧室面积不宜过大,过大则感到空虚,一般在l2平方米左右为宜。 ③起居厅与客厅
起居厅与客厅各自的功能是不同的。起居厅是对内的,而客厅(堂屋)是对外的。凡是邻里交往、来访宾客、婚寿庆典等活动均应纳入客厅的使用功能;起居厅仅供家人团聚、休息、交谈和看电视之用。在农村单元式住宅中,起居厅和客厅一般是合在一起的,而在庭院式住宅中二者是分离的,客厅设在一层,起居厅则设在二层,少数也有两者合一设在一层。
(4)住宅设计质量
农村居民的经济实力相对而言较差,总体住宅施工质量较差。农民自建房存在质量差、使用周期短等诸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加强住宅设计质量监管机制,同时地方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农村住房的投资力度,应该派遣一些有经验的建筑师对农村社区的设计与建设进行免费的指导,有效规范农村建筑施工队伍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丽乡村;住宅设计;新农村建设
1.引言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协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是“千万”工程建设的深化和提升,而村镇住宅建设及改造正是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中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东阳市作为全国百强县市之一,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行动中也走在了浙江省各县市的前列。根据市委提出的第二期目标:重点完成集镇规划区,东阳江、南江沿岸,甬金和诸永高速公路沿线的村庄建设,总体完成12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创建,初步显现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
目前,已建成了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花园村,在村镇规划和住宅设计中积累了一定的设计经验,东阳江北街道、六石街道、城东街道和白云街道新农村改造已取得初步进展,巍山巍四小区改造、楼西宅、佐村等改造工程正大力推进农房改造建设,使新农村建设初步具备了理论指导,开始沿着规范合理的方向发展,值得在东阳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借鉴和推广。
2.东阳新农村住宅设计现状
中心镇、集镇、中心村是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东阳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打造精品”的要求,加快中心村和一般村建设,从抓点连线到成片,培育出一批中心村及特色村、示范村,不断提升东阳农村整体形象。在新农村住宅设计工程实际中我们发现,由于东阳本地建筑设计院缺少,大多数新农村改造项目设计均由外地设计院或本地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小型设计事务所完成。部分建筑师由于身处其他地域或本身缺乏农村生活经验,又对本地区农村现状、农民生活习惯、地方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不够了解或调研不够深入,只是盲目套用城市居住建筑和别墅的设计思路到农村住宅中,设计成果并不能满足本地区农民生活实际需要。
同时,发达的东阳建筑业带来的东阳经济的发展,返乡建筑从业人员建筑建造思潮的影响,使得其平面设计方案盲目追求品位化,不符合本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的实际要求;在立面设计中受业主的思想影响较大,一味追求独特、奇异、与周边不同等,使得建设不符合村镇规划的整体要求,造成了立面的另类和违规等现象,带来了极大的浪费,新农村住宅设计水平亟待提高,。因此,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应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居民对生产生活新的需求,重点研究住宅形式和住宅套型空间构成,以适应本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宜居生活环境。
3.设计思路与理念
3.1设计思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新农村住宅模仿城镇住宅建筑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失去了传统的农村住宅空间特色与韵味。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居住方式的不断变化,现代农村对居住的要求也随之发生着不断的变化。美丽乡村建设拟将现代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新农村住宅设计应满足“宜居、宜业、宜游”的整体要求,同时,要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本地区农村现状、农民生活习惯、各村文化传统和节能环保、生态要求的不同进行设计,使得住宅设计体现本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特色。
3.2设计理念
3.2.1因地制宜,探索多种住宅形式
根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版))规定,我国住宅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等。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和本地区农村的特点,低层住宅具有占地面积大、空间形态和建筑造型更趋近自然、平面和空间组合方式灵活等特点,更适宜本地区农村居民的居住实际需求,宜作为新农村住宅的主要设计形式。但是,由于低层住宅建筑密度较低,土地资源消耗较大。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心村培育,带动村庄布局的调整优化,城镇周边地区的农村土地资源紧张,再加上本地区耕地资源紧缺等问题,城市周边农村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考虑多层或高层住宅建设,以缓解土地资源压力,增加农村住宅形式的多样化。
3.2.2切合居住需求,研究适宜套型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进入了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和居住品位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逐渐向高层次的需求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农村生活中社交活动不断增多,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农村居民对住宅功能的分解和各功能空间的尺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新模式下,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产模式,东阳经济模式下,农村土地耕种大多处于出租状态,当地农民基本基于生物高科、基础材料、红木家具、建筑地产、食品服装等工业产业模式生存,物质条件充实,精神追求较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自然也与传统农村差异较大,需要根据生活实际情况,在住宅套型空间构成上进行研究,既结合本地区农民居住实际又不会是城市户型的照搬。
4.新农村住宅设计探索
4.1新农村住宅形式探索
东阳地区地理形势除南北东阳江和南江的两江平原,其他均为山地。根据东阳整体规划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区域基本在南乡与北乡的东阳江、南江沿岸,甬金和诸永高速公路沿线。这些地区是本地区经济主要来源地,居住建设用地资源相对紧张。同时,又存在着卢宅等古建筑较多的保护村落,且原有村落相对分散,而上世纪规划建设的村庄普遍存在着道路狭窄、单一的联排式建筑、间距过小等缺陷,已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居民对居住的要求。
根据地区特点,可借鉴东阳市花园村“以工富农、以工强村”的建设模式,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原有自然村落在实施行政撤并后,实行统一规划,并村建设。在离产业区相对距离较远的村庄,住宅类型主要以并联式住宅为主、独院式住宅为辅的低层住宅模式。而在离产业区较近的村庄,在规划的住宅用地区域,可根据发展要求和居民需求,在开发独院式、并联式低层住宅的同时,考虑发展多层和高层住宅区,以适应综合发展的需要。
4.2新农村住宅套型空间构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了精神追求。东阳产业经济的发展给现代化农村建设注入了经济血液,从而加快了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住宅的空间尺度及构成要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住宅从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型向舒适型转变,功能空间的尺度和构成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以独院式和并联式低层住宅设计为例,在设计实践中,人们对住宅的空间尺度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发生着较大变化,如在客厅设计中,传统的直接式顶棚向多形式的吊挂式顶棚的改变,从普通照明到多样式大型灯具的安装以及各类豪华家具的布置等,都要求客厅空间向着大而高的方向改变,因此在设计中往往与餐厅结合设计,采用错层的方式来实现客厅空间的大和高。
而在功能空间构成方面,传统的居住空间构成已不适应现代新农村的生活习惯,如厨房的使用方式已从传统的秸秆燃料转换为液化气燃料,秸秆的储存空间和大灶台模式被现代化厨房所取代。经济的发展使东阳农村家用汽车的数量急剧上升,因此,车库设计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必不可少。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住宅的居住空间中的“卧室”也不在是传统的卧室,其私密性要求也不断提高,卧室中也融入了卫生间、衣帽间等的尺度空间。而传统的储物和农机具储存空间等则被省略或者移入到地下室的设计中。以上所述农村住宅功能空间的尺度变化和构成改变,体现了本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在实际设计中应予以综合考虑。
5.结语
住宅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新农村建设“宜居”环境的重要方面,设计是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区实际,通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实际工程设计积累,找出与本地区新农村改造相适应的住宅设计模式。实践证明,住宅形式随着农村所处地理位置如距离产业区域的远近等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规划形式,住宅套型空间设计应根据当地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进行合理的尺度和空间构成设计,以适应不同的家庭需求。同时,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新材料、新技术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综合要求,从而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旋律奏响和谐音符。
参考文献:
[1]赵小龙.居住建筑设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2
[2]许耀波,厉文杰,庞杰 天台县农房改造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7)
[3]帅丽芳.做好“美丽”文章 打造魅力乡村――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美丽乡村建设的个案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3,35(1)
[4]李英豪,郑宇军.基于综合发展规划理念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以东阳市花园村为例[J].规划师.2011.5(27)
作者简介: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配电系统;设计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2层的新农村住宅建筑,为二级民用建筑,按三级负荷供电,三类防雷建筑物、二级防火进行电气系统设计。在设计中,要求完成对某新农村住宅配电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低压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插座系统、防雷与接地系统等设计。
本次设计具体项目为某新农村住宅配电系统项目。本设计配电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电压为380/220伏,接地形式采用TN-C-S系统进户处设重复接地,采用综合接地方式,接地利用建筑物基础作接地极,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电源进线采用YJV22 0.6/1KV铠装电缆直埋引入,埋地深度0.8米。本次电气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低压供配电系统设计,照明、插座,防雷与接地系统。
2 低压配电系统线路的选择
2.1 低压线路接线方式
低压配电线路采用放射式、树干式、环式及链式四种接线法。
2.2 负荷等级及电源
①本工程均为三级负荷。
②根据负荷分级要求及供电要求,由配电变引入三路380V低压电源。其中一路电源供给住户总电箱,另两路电源供给电梯。公共配电总箱,该两路电源应满足二级符合要求。进线电缆采用YJV22型铠装电力电缆,进入建筑物处穿钢管保护,保护管伸出建筑物基础至室外手孔井,电缆在建筑物内主要沿电气井道桥架内敷设。
③各单元由电表间总箱采用BV线,放射式向住户供电;电梯、消防设备,公灯采用两路专用回路末端自动互投方式供电。
④每单元住宅的电源进线引入处做重复接地,并进行等电位联结。
3 设备选型要求
3.1 配电箱及电表
每套住宅进户处必须设嵌墙式住户配电箱,住户配电箱设置电源总开关,该开关能同时切断相线和中性线,且有断开标志。每套住宅应设电度表,电度表箱应分层集中嵌墙暗装设在公共部位。住户配电箱内的电源总开关应采用两极关,总开关容量选择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避免出现与分开关同时跳闸的现象。电度表一般选用5(20)A。
3.2漏电开关
为了保证家庭用电安全,对人手很容易触及的家用电器的电源应具有漏电保护功能。漏电断路器(俗称漏电开关)有电磁式和电子式两种,电磁式的相对可靠性要高(寿命也长),区分的方法:手感比较重的为电磁式,较轻者为电子式。漏电断路器是小型塑壳模数化断路器,它不仅具有电击保护功能,还具有过载和短路保护作用。额定电流有6、10、16、20、25、32A六种。住户配电箱内一般根据漏电断路器控制的回路数和负载电流选用16―32A。漏电断路器的一定要选用正规品牌的,千万不可选用不合格的产品.。
3.3 各种电线的保护管
电源、电话、电视线路应采用阻燃型塑料管暗敷,电话和电视等弱电线路也可采用钢管保护,电源线采用阻燃型塑料管保护。
3.4 配线
电气线路应采用符合安全和防火要求的敷设方式配线。导线应采用铜导线,家庭装横中线路已转为穿管暗敷,既符合安全又达到防火要求,由电度表箱引至住户配电箱的铜导线截面不应小于10mm2,住户配电箱的配电分支回路的铜导线截面不应小于2.5mm2。
3.5 配电箱
家庭或类似场所使用的配电箱,属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组合电器,因此主开关应采用具有明显隔离断口或者明显隔离指示的隔离电器。当发生电气故障时,只要分断隔离电器,用户端就与电源切断,此时即使是非专业人员也可安全地修理电器设备。
3.6分路开关
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分路控制十分重要,如把插座和照明分为两个分路,分别设置开关加以控制,此开关应具有过载、短路保护功能。分路开关可采用双极或单极塑壳断路器;额定电流有6、l0、16、20、25、32A六种,家庭用作分路开关时,宜用10A断路器。
3.7 照明开关
照明开关其种类很多,选择时应从实用、质量、美观、价格等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跷板开关:其体积比扳动开关小,操作亦比扳动开关轻巧,家庭装横中用得很普遍。选购时首先要考虑质量,其次再考虑价格。质量的好坏可从开关活动是否轻巧、接触是否可靠、面板是否光洁等来衡量。跷板开关的接线端子,有螺丝外露和不外露两种,当然选购螺丝不外露的开关更安全。此开关有单联单控、双联单控、三联单控、双联单控、双联双控等,可根据需要进行选用。
防水开关:在浴室中,由于环境潮湿,为了用电安全,可用防雨开关取代拉线开关;但如果开关设在外面就可选用一般的跷板开关;家庭装潢中还有触摸开关、声控开关等,用开关时,每户应选用同一系列的产品。
3.8 插座
家庭装横中选用的插座,其品牌很重要。插座一般有二三也插座(10A)多用在除空调、热水器等大功率的其它用电设备上;三孔插座(16A),空调、热水器等必须选用三孔16A插座。
4 防雷接地系统设计
预防雷电的方法有“抗”和“泄”两种,现阶段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泄”。防雷系统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泄电回路,即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把雷电流泄人大地,避免直接雷击造成机械破坏、电磁力破坏或热效应破坏。对于不同防雷等级的建筑物,在进行防雷设计时,对防雷系统的三部分要求是不同的。
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应认真调查地质、地貌、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本建筑位于云阳县,其建筑物长52.80m,宽13.00m,高6.80m,当地平均雷暴日为36.6d/a。根据计算本工程属于三类防雷建筑。
等电位联结是防止间接接触电击、防雷以及保证电子设备正常工作的简单有效的措施,规范GB5O054-95明确提出重视人身安全的思想。由于家庭住宅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电气设计首先要从供电系统上考虑用户的使用安全。TN―C-S系统最能满足这一要求。对于防止直接触电,可采用安全型插座及加装漏电保护装置的方法,安全型插座作为防止直接触电的主保护,住户配电箱内的漏电保护装置作为后备保护。
住宅中涉及人身安全的另一个重点是浴室,人体在浸湿状态下允许通过的电流为50mA,安全接触电压为25V, 因此从安全角度出发,住宅浴室(有的浴室放在卫生间内)应做局部等电位联结,在卫生间墙内或地板内暗敷25×4的镀锌扁钢与卫生间内的水管、暖气片、洗脸盆、坐便器、金属地漏、浴盆、扶手、浴巾架、浴帘杆、毛巾架及地面、墙内钢筋网做等电位联结连通。建筑物电气装置在电源进线处,还应实施总等电位联结,并采用联合接地,宜利用建筑物基础做接地装置。为有效保证人身安全住宅内应设两级漏电保护。第一级设在用户配电箱处,在插座回路上装设,目的是保护人身安全,应选用瞬时动作、动作电流30mA的漏电开关 第二级设在住宅楼总配电箱处,在总开关上装设,目的是防止接地故障引发的火灾,应选用延时动作、动作电流为300mA~500mA的漏电开关,以便与下一级保护在动作时限和动作电流上取得配台。
5 结束语
“以人为本”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它是一种理念。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就应当考虑到人的活动和设备的安装,乃至建筑建成之后的管理和服务种种问题。我们只有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思想才能使我们的电气设计不至于落伍,才能使我们的技术得到充分的体现发展,才能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更为完美的新农村住宅。
参考文献:
[1]俞丽华.《电气照明》.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2]戴瑜兴.《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功能适用性地域风格
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已有时日,新农村住宅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然而在调研中发现,新建农村住宅在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其功能、风格等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此次调研,我们对关中地区旬邑县各村庄的新建农村住宅的建筑功能功能与建筑风格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寻求改进、优化的方法,希望能为设计出功能合理、具有地域风格的优秀农村住宅提供参考。
传统关中民居的形制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该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在中国的民居建筑史上具有源头性、经典性的重要地位。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民居,在漫长的历史过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形态,显示出各个地域的文化特征。
平面布局
由于关中地区夏季炎热,宅院的平面布局多为南北向、窄长形的院落布局(图1-1),虽然不像北方大城市中的四合院那样封闭、严谨,但仍采用轴线对称、围合成院的形式。这种窄长形布局借助两侧厢房形成的阴影,使院内空间长期处于阴影区中,在夏季起到良好的避暑作用,并且利于院内通风。
关中多独院式民居,院落由木构架、土坯墙、夯土墙、砖墙为材料的单坡顶建筑围合而成,屋顶形式以硬山式居多,坡面均朝向内庭,高耸的单坡顶屋脊,有效减少风沙的侵袭。房间布局沿中轴线对称布置,以坐北朝南的院落为例,一般由南向北依次为门房、庭院、两侧的厢房、正房和后院等部分构成(图1-2),功能布局紧凑。从高空俯视,院落形似一个顶部内凹的长方形盒子。
立面装饰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外立面,墙身一般夯土砖材料,建筑色彩以灰黄色为主,整体上显得朴素而不失稳重。建筑的各个部位均有装饰――木雕、石刻、砖雕都有发展,其中石刻、砖雕居多。门楼、照壁、屋脊、神龛、上马石、栓马庄等部位均体现着精致的砖雕和石雕(图1-3),呈现出一种端庄典雅、严谨实用的文化风格。
关中地区农村住宅的现状与分析
在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整村搬迁还是旧村改造,新建住宅都在努力向城市化发展,这将是我国农村住宅演进的必然趋势。但应该认识到,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科学、谨慎的引导农村走向现代化,而不是一味的“克隆”与“复制”。对此,我们对关中地区旬邑县的琅琊洼新村、大槐树村、镇头村等多个村庄的新建住宅的现状展开了调研与分析。
住宅的功能布局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新”与“旧”的关系,在继承传统关中民居建筑优点的基础上,使农村住宅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是设计出优秀的新农村住宅的关键。目前,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农村宅基地面积普遍缩小,但这并不代表农村住宅的功能也随之减退。新农村住宅的设计应该向着功能紧凑、布局合理的集约化方向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并总结出目前该地区新建住宅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缺失必要的院落空间
前院的缺失:传统关中民居中,庭院是其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关中民居的精髓。然而在一些新建的农村住宅中,前院消失仅保留了后院(图2-1)。前院的消失,导致住宅的客厅与街道仅一门之隔,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毫无过渡的衔接,使安全感大大降低。没有了前院也就失去了良好的邻里交流空间。
后院空间利用不充分:无论是传统或现代的关中民宅,后院一直是村民进行简单生产劳作的场所。后院的使用频率很高,然而前院消失加之室内储藏功能较弱,导致后院储物负担加大。由于没有合理的分类布局,物品存放零散、随意性强、占地面积大,影响后院的正常使用。
(2)居住空间不满足村民的使用需求
空间大小分配不均:调研中发现,相对于城市住宅起居厅面积多在12~25平米而言,农村住宅起居厅面积普遍较大,反而卧室的面积有些小,储藏空间也偏少。这样不仅造成面积浪费而且影响其他功能空间的设置;
厨卫空间设计不符合实际使用需求:调研发现,新建的住宅室内都有厨房、卫生间,但村民又在后院自建了厨房与旱厕。经调研得出下列原因:①厨房:新建住宅的厨房虽设计在室内,但生火方式仍以柴草、煤为主要燃料而且存放于后院。生火时需要多次往返于厨房与后院,不但使用不方便而且影响室内卫生。②卫生间:由于关中地区较干旱,取水困难是当地一大问题。另一方面,自来水尚未每村接通,即使开通自来水的村庄,也经常受停水和限时供水的困扰,冲水厕所在当地实用性不高。
(3)储藏空间严重不足
住宅的储藏空间对于在城市生活的人们来说是非常实用的功能。在农村,住宅承担着生产与生活两大部分功能,相比城市,储藏空间更显得不可或缺。然而,当地新建住宅的功能组成中忽略了这一重要功能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便用空闲的房间当作储藏室来存放粮食及物品,可是在人口多的家庭中,由于没有空余房间,缺乏储藏空间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储藏空间的合理与否是体现农村住宅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住宅的建筑风格
(1)千村一面的现象严重
新建的农村住宅成排布置,无论在形体、色彩、立面装饰上,均采取“复制”的方法。“整齐划一”的建筑外观使人们不得不在每排住宅端头标示出每户的姓名及门牌号,以防村民回错了家。
(2)缺乏关中地域风格
新建的农村住宅失去了原有的风格。传统关中民居建筑的形制、立面的装饰元素及色彩在新建住宅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欧式元素。甚至在有些建筑上,出现了中式屋顶形制和欧式立面装饰的混合风格。(图2-2)
农村的发展正处于转折时期,村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居住者无序地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必然带来的是对原地区民居形态的破坏。如何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力求在建筑功能发展的同时保持建筑的地域性,是每个设计工作者的责任。
关中地区新农村住宅的优化
通过对多个村庄的住宅现状的调研与分析,找出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住宅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实例对新农村住宅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功能性、地域性两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住宅功能空间的优化
(1)院落空间:
①恢复前院,以低矮的围墙营造前院或以毗连温室形式代替(图3-1)。庭院是关中民居空间要素重要的物质承载,是关中民居的精髓。前院,虽在功能上弱化、,但不可或缺。它不仅是连接内外的过度空间,同时也创造了邻里交流的空间。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说道,住宅中前院的存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驻流的机率,为邻里间产生自发性活动提供可能。新建农村住宅的前院可以用低矮的围墙或栅栏围合成具有亲和力的小院子;也可以采用毗连温室的形式作为前院,这种形式既保留了前院的功能,同时对于住宅的冬季保温效果起到提升作用。
②后院内划分区域,杂物分类放置;院内铺地采用透水性材料进行铺装。后院一直都承担着生产劳作、存放杂物的作用。调研中我们看到,农宅的后院存放着柴草、农具等物品,而且存放都是围着院墙底部堆放,零乱且占地方。建议在院落中划分区域、分类存放物品,通过简单搭建形成立体存放空间,将常用物品放于下部不常用的存于上部,让院墙的上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占地。
农宅的后院,为了干净整洁被厚厚的水泥覆盖,几乎没有种植。在夏季,地表温度很高,使人无法久留。这种情形,失去应有的生命力与活力,成为纯粹的交通空间。因此,建议院落中的道路或者活动场地多采用透水性材料进行铺装,同时保留一些区域种植蔬菜、花卉,增加院落的生气;另外可在院中种植一棵大树以在夏季遮荫。
(2)厨卫空间:
①增大农村住宅的厨房空间,增强储物能力。在关中地区,由于气候原因不适合使用沼气,生火燃料仍以柴草、煤等为主。由于目前建成的住宅厨房面积偏小,厨房存放的生火燃料较占地方,影响厨房的正常使用;而且由于空间偏小储存功能弱,生一次火经常要几次往返于后院取生火燃料,很不方便。因此建议农宅的厨房空间应适当增大并且在厨房里设计存放不同类型物品的储藏空间。
②厨房的位置要考虑与放置生火材料的院落的联系。为了让厨房便于使用、提高效率,应使厨房尽量靠近存放柴草等生火燃料院落的距离。建议在布局上,可将厨房与储藏空间结合,使院落与厨房通过储藏空间相连。不仅便于存取物品,而且在冬季可利用储藏空间形成缓冲区,利于室内保温(图3-2)。
卫生间优化建议:
院落中的旱厕在一段时间内仍有必要存在;室内卫生间预留管道,前期作为储藏空间。关中地区较为缺水,只有部分村庄通有自来水。就目前情况而言,室内冲水卫生间还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旱厕在一段时期内仍有存在的必要。在住宅设计中加设日后可改为卫生间的储藏室及其他可令灵活改动的房间,在以后需要时改建,增强建筑的适应性。
(3)储藏空间:
农村住宅的室内外宜多设置储藏空间;充分利用室内外的上部空间等形成立体的储藏空间。农民有着节约的生活习惯,喜欢保留各种各样的杂物,储藏物品如生活用品、农具等。调研发现,村民通常是利用地面存放物品,即占地方又影响日常交通行走。建议增加不同高度的储藏空间,提升储藏空间的面积,并使储藏的物品分区、分类存放。比如,可根据需要可在房间中安装吊柜、设置半地下室以及室外院墙上可设计格档,分区分类进行存储。既节省占地又增强存储能力,形成立体存储。
建筑风格与形象的优化
新农村住宅的建设,注重建设的速度却丢了建筑的性格――建筑地域性。如何在农村住宅向着城市化发展的同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保持建筑的地域风格。对此,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1)建筑材料与色彩的优化
通过对传统关中民居建筑材料与色彩的提取,制定统一标准,采用现代技术结合传统材质与色彩,恢复其地域风格。传统关中民居建筑的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土墙、青砖、灰瓦、木质格窗等,建筑的色彩来自于建筑材料本身的颜色,建筑材料与色彩都具有统一性,源于自然且融于自然。因此,在现代农村住宅的地域风格保持风格方面,屋顶可采用传统民居形制的灰瓦进行铺装;墙基采用青砖包砌,墙身可采用现代工程做法,而墙身外部可用传统的泥土装饰,这样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与保温性能的同时又找回了传统民居建筑材料的质感与色彩。
(2)建筑装饰元素
在关中地区传统建筑的装饰元素可谓极其丰富,如入口的门楼及硬山墀头都有石刻和砖雕,厢房的山墙影壁、人字山花等的砖雕。丰富的传统元素装饰构建与新建住宅混乱不堪的装饰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恢复建筑材质与色彩的基础上增添传统关中建筑装饰构建,对恢复关中地区建筑风格起到关键作用。
优化建议:对传统关中民居建筑的装饰元素、符号进行提取并将其简化,进行批量生产形成成品构件,经过简单的施工即可安装。每一个建筑部位提取出多种样式,供村民们选择,在保持关中地区整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使每户住宅又有保留相对的个性。有效杜绝“千村一面”的单调风格出现。
结语
对于新农村住宅的设计,应该认真体会、分析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不同的功能需求,只有深入农村生活,了解各地区农村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独特的传统民居形制,才能真正设计出适合当地环境、符合农村实际、体现各地区独特的地域风格的优秀农村住宅,让源于自然的农村住宅重新融于自然。探索农村住宅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仅通过本文为建设优秀的新农村住宅提供一些建议及参考,同时希望能引起对农村住宅建设的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李泽慧,“北京郊区新农村的住宅优化设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8年硕士论文。
关键词:低碳;新农村住宅
1 引言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把低碳经济理念推向了社会发展的前沿。中国政府已承诺,到2020年,将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住宅建设将会不断扩大。因此重视农村的住房建设,利用政策、经济、科技等途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对实现我国减排目标,推动低碳经济进展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从低碳角度出发,对新农村住宅建设所面临的低碳化问题进行思考,探讨新农村住宅建设的低碳化发展策略,并提出若干建议。
2 新农村住宅建设的背景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住宅总量大且增长速度快,其在建设、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能源,碳的消耗与排放量与日俱增,这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尤为突出。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指出:长期以来农村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污染问题凸显,并要求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做一个长期规划。在《纲要》的指导下,各省市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要求组织设计一批平面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节能安全的设计方案,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型住宅。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农村住宅设计的低碳化途径,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尽量减少建筑建造、使用全过程中CO2的排放,对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低碳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传统农村住宅建设模式
传统农村住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艺,且选址考究,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些构造作法节能环保,且具备很强的适用性,具有诸多优点。但由于农村住宅普遍缺乏技术支持,且配套设施不足,从而导致房屋采光、隔热、排污等不合理,功能区分粗略,卫生条件差。下文中详细分析了传统农村住宅建设中的优点及不足,为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的低碳化发展提供借鉴及参考。
2.1传统农村住宅的优点:
2.1.1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传统农村住宅一般采用地方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有造价低廉、取材便利、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点,选取地方材料可以降低运费、节约能源并减少运输过程中对大气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不仅降低了施工阶段的造价,还减少了使用过程中的维护费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2.1.2因地制宜、减少工程量
传统农村住宅选址考究,注意因地制宜。建筑或沿山脚蔓延,或顺溪流平伸,或随坝场向四面扩展,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从而减少工程量,降低成本,节约能源。
2.1.3部分构造作法节能环保,适用性强
传统农村住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艺。一些构造做法在降低建筑能耗方面起有重要作用,且在当今仍然有很强的适用性。例如:利用住宅的两面坡屋顶与屋架水平吊顶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封闭空间,冬天保温、夏天隔热:采用整体抬高半层的方式,下部空间作为储藏、工作间等用途,同时可以起到防潮、保温作用。
2.2传统农村住宅的缺点
2.2.1空间、土地、人力等资源浪费
我国农村住宅建设多为村民的个体自发行为,很多地区没有乡镇总体规划,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加上长期以来,农村住宅建设的粗放管理使住宅建设极其分散,杂乱无序。不少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经济好转的情况下,建新房弃旧房,一户多宅,使得占用良田、浪费土地现象严重。
另外,由于农村住宅建设普遍缺乏技术支持,大量工程无证设计、无证施工,导致现有农村住宅功能落后。不少地方依然沿用20世纪50-60年代的房屋格局,不符合现代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要求。且有些居民的建房观念落后,一味追求传统的建筑格局或是按个人意愿进行设计,造成功能交叉、空间划分混乱,大多数农民住宅存在着“大而不当”的问题,这也是导致空间和土地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者,从房屋的施工看,传统农村均以家庭为单位,建筑规模小,建设时间短,很多地方没有专业的施工队伍,通常是在村里找几个泥工、木工师傅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修建房屋,建造技术落后,导致施工周期长,物料采购、运输、人力上都存在极大浪费。
2.2.2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配套设施相对缺乏,从而导致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农村每年产生约1.2亿吨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脏乱差现象严重;生活污水每年超过2500万吨,随意排放,对周围河流、湖泊污染加重;居民生活取暖排放的废气对当地的空气也造成一定污染:当前农村大部分畜禽粪便等各种垃圾都被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不但造成禽畜粪便和人粪尿的严重浪费,还对水体、土壤、空气等造成了极大污染。
2.2.3建筑能耗高,再生能源的使用率低,缺乏节能理念和措施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没有相关的节能标准、公众对节能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农民建造技艺落后等原因,农村住宅建设中对墙体、屋顶、窗户、地面采取的节能设计和措施滞后,有的甚至空白,导致房屋的采光、隔热、排污等很不合理。防漏、防潮、保温等性能差,住宅建成后的使用和维护能耗大,不利于维护绿色生态环境。
另外,据相关调查,我国农村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上,只有太阳能的使用率高一些,其他能源的使用效率都较低,且绝大部分的生物质材料用于炊事,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费,不符合农村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3 新农村住宅建设的低碳化途径
新农村住宅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应对传统农村住宅持批判继承的态度,保持其低碳性的作法,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善。前文中已分析并总结传统农村住宅的诸多优点,在新农村住宅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居住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掘当地的建筑文化,传统农村住宅长时间积累的丰富建造经验与技艺,是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基础。同时利用政策、经济、科技等途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低碳经济在农村的发展。
3.1科学合理规划
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元是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在设计中可以采用组团式的布局方式,形成具有层次的空间构成模式,既符合传统农民的生产关系,又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产业的集中。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零散、粗放的建筑施工,以便从住宅的施工、使用、回收利用各
环节控制农村住宅的高能耗、高排放问题。
3.2从住房的建设、使用等各环节控制碳排放,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设计理念
农村住宅设计中,需考虑资源循环利用,建立物质、能量循环体系。在规划设计阶段,考虑耐久性、构件易拆除更换等资源循环措施;尽量选用低碳建材,就近取材、集中用材,降低运输成本。在施工生产阶段,考虑废料回收后进行再加工形成新材料加以使用,例如可采用钢结构、新型墙材、石膏砌块等可回收建筑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在住宅使用阶段,可对农民生活的废弃物进行加工,生产沼气,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合理设置建筑门窗,引入自然通风,以满足室内换气和通风散热的要求,又要保证建筑物密闭性,避免空气渗透造成热损失。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消除采光死角,减少照明能耗。在住房隔热方面,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减少围护结构的室内外传热,稳定室内温度,减少能量损失,进而减少采暖、制冷等设备的能量消耗。
3.3推广低技术措施,实现生态节能设计
3.3.1保温隔热技术
房屋的体型设计需紧凑,力争最小的建筑体型系数,以减少室内外的热传递。在一些条件合适的农村地区可使用乡土保温材料来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如农作物纤维块、草泥粘土等建筑材料,具有施工简单、价格低廉、坚实耐用等优点。另外,设计上可采用墙体绿化及种植屋面,或者结合构造采用屋顶架空层,来改善房屋的热工性能。这些措施均能达到间接减排的作用。
3.3.2自然通风技术
自然通风技术可有效改善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和建筑设计,调整建筑物的朝向、平面布局及空间组织,利用地形、植物等并结合传统的自然通风手段,使通风形式多样化,如天井、冷巷、廊道等,以取得良好的通风效果。还可利用烟囱效应于建筑高处和低处开孔形成竖向通风,或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采用通风屋顶、首层架空等设计方法,来加强通风效果,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3.3自然采光技术
农村建筑面积小且分散,利用自然采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合理布置建筑朝向。房屋坐北朝南排布;合理设计房屋尺度,减少建筑体型系数:南窗设计成利于采光的大窗等方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然采光,节约电能和其他常规能源。
3.3.4太阳能、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技术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太阳能以及沼气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太阳能技术发展迅速,已有不少应用成果。利用太阳能集热装置或太阳能电池板,为住宅提供能源,可降低常规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CO2的排放量。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丰富,推广使用生物质能是保护环境、提供能源、保持农田可持续发展一举三得的措施。目前的沼气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等特点,应用情景良好。住宅结合沼气工程设计,把生活、生产、能源、环保等因素综合考虑,达到物质经济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
农村住宅正向功能齐全、
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方向发展
时下,富俗起来的农民常说“小康不小康,主要看住房”。在新农村建设中,改善住宅条件、人居环境,成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强了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和规划管理、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按照集约和节约使用农村建设用地的要求,加强对旧村改造的规划指导,加强对农村住房建设的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农村住房的建筑质量。在各方努力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的住宅、居住环境均得到了很大改善。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住宅建设正在向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康住宅”发展。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新”字,并树立一套科学、系统、健康的住宅理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农业社会的理想社会图景为“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种小农经济、家族伦理式的村庄模式,对现代农村管理和社会转型造成障碍,有必要进行调整和改进。今日,我们需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农村“节能型住宅”与“文化型住宅”的开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双赢道路。农民住宅建设是一个关键环节,毫无疑问也是一个农民居住条件改善的过程,更是一个以改善居住条件为基础,最终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创建农民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的过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一个时期,不断会有山区村迁入平原,自然村并入中心村,小村并入大村,部分大村还进而发展成集镇或者小城镇,小城镇则向城市化发展。此时,农民会逐渐从贫瘠山区迁入肥沃平原,从小村庄迁入大城镇,源源不断融入工业化、城市化的大浪潮中。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空间运动规律,农民数量会逐步减少,村庄数量也逐步减少。但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即便再经过50年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国依然会有4亿农民,村庄依然是他们的居所,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乡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为艰难的部分。必须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正视和加强乡村建设。具体加强乡村建设,应该先成功破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行动之一。农民是中国弱势群体,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乡村建设要获得更多资源,依赖于各级政府能够顺应时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切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谋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在城乡之间公平分配制度、财力和才力等各项政府资源。
我国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这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事业。在遵循“以人为本”和“节能省地”的原则下,生态住宅应该成为农村住宅建设的目标和追求,所谓生态住宅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因此对于生态环保型的农村住宅来说,首先在方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基础上,更要满足农民居住的舒适性、安全性、私密性,以及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交往的需求。住宅在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已有资源,实现农村住宅与农村环境和谐共存。这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即自然景观与农村社会文化相融合。
历数以往传统村落存在的诟病
村庄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又是城乡体系的最末梢。大多数村民是受教育年限较短,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穷人,“才”、“财”双缺。加之农业经济的自然生产过程较长,农户往来稀少,如“一盘散沙”。农民的生存景况和村庄建设状况,极少引起社会关注,对农民和村庄的“注意力短缺”,是当前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单个村庄规模都不大,小村不足百人,大村不足万人,但村庄数量多,群体大,全国约有300多万个。这种“小规模、大群体”的村庄,容纳了中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因此,村庄是8亿中国人的福祉所在,也是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农宅作为一种普通的居住形式,是农民安身之本,是农民用以遮风避雨的生活设施,同时又是生产劳动的直接或间接场所。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宅建设工作,先后制定了若干文件,通过政府的“千百工程”和农民危房改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不应回避的是,城乡差别仍在加大,农村住房状况与城市住房状况很有差距,农村普遍卫生状况差、设施不配套、布局不合理,建筑质量低级,一度出现了农民建房难和旧村改造举步维艰的局面,这也是广大农民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传统村落与当代村落的形成,都有其自然、历史等渊源,它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漫长的自然演变过程。风格迥异的村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与民俗信息,它不仅是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村落是一个以血缘、亲缘、宗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网络构成的生活共同体,主要围绕垦荒耕地、打猎捕鱼自然发展而成。当今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给传统村落造成了很大影响,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使劳动力得到解放,大量农业人口奔向城市,许多房屋闲置无用、任其败落,众多珍贵的农村老建筑因年久失修频频倒塌,无人问津。因此,在村落的“建筑空缺”现象下,原有村落结构的整体性受到破坏,城市型的聚落结构及住房形式不断侵蚀其应有的特色。
多年来,农村住宅建造完全是农民自筹自建的个人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家庭联产承包的小规模生产方式,以及放养家禽等,许多农户寻觅坡地、山地及村头、村尾建房,形成布局分散的自然式农宅。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先富起来的农民首先考虑的是新建住房,但由于村民文化素养的有限和农村建房的无规划性,令房屋功能不全,拼凑、扩建或重建时有发生,出现极大随意性及不稳定性。旧农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受到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厨房与卧室不分、客厅与卧室不分、卫生间设在院内,没有室内供水系统,人畜混杂、空气污浊、卫生条件极差,对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具有很大制约作用。近年来新建的楼房质量明显提高,摆脱了一些弊病,可也存在用地不够、平面布局不合理、立面处理欠大方、建筑空间利用不足等问题。在农村住宅建设中,农民往往只关注自家住房,却无意或无力参与农村整体环境的营造,多数农宅布局分散、院落空旷,村落占地十分惊人,土地利用率却很低。村庄无规划,建筑无设计,队伍无资质,监管无机构,各类法规、规程、规范、标准等不适宜农村建设,致使农村住宅建设处于无章可循、无人管理状态。村庄日益外延,空心村比比皆是,既浪费大量土地,又难以配置公用设施,这些都极大影响了农村持续健康的发展。
目前,农村的危房改建标准也不能满足建房要求,除边缘山区外,市区农村建房大多为原拆原建或人均40㎡,没有考虑结婚及生儿育女的空间发展需求。现在村民少批多建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给相关部门的执法带来难度,还给村民建房带来后患。危房改建后增加旧村改造难度,村民在原有的宅基地上大兴土木,甚至逾越审批规模进行建设,普遍盖到4层或5层,给今后村庄改造带来更大难度。同时,村民无规划性的扩大房屋建造规模,于室内增设生产与排污设施等,给原本狭窄的道路、有限的采光间距、脆弱的基础设施雪上加霜,令建筑住户和周边群众的矛盾日益突出。
新农村住宅建设的结构特征
农村住宅的重要特点是生产与生活功能兼容,所以农村住宅除了居住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生产特征,它需要在住宅空间周遭保留一部分生产空间。对于新农村住宅的建筑设计,绝不能照搬城市的别墅和多层住宅,而是应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尊重、体现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反映农民家庭生产的需要,考虑到农民对新农村住宅的购买能力,以及使用时所能承受的生活支出水平等。
房型好的住宅应体现在功能性、合理性、私密性及美观性方面,房型结构、布局要合理化,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上有效分割。农村住宅的室内布局上应注重实用性、合理性,堂屋的面积不易过大,卧室、贮藏室的面积应配置合理,追求生活起居的高标准、高质量,以及保障家庭成员间相互的独立性与私密性。人口多的用户可向立体分割方向发展,利用空间设计分隔出不同功能区域,提高空间利用率,局部空间的设计应尊重农村使用习惯,合理布局开间、进深尺寸,以提高空间效益和使用率。
庭院。居住的舒适不仅来自于室内空间,还有让人们遐想的院落,这在农村非常普遍。庭院是农村住宅的典型空间,是农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核心场所。小小的庭院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空间场所,包括家庭种植、手工生产、农机具存放、邻里交往等,同时院子还担当联系各房间的交通功能,以及晾晒衣物、副业生产、休憩纳凉,甚至生态种植等作用。现代意义上的农村庭院空间,不仅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空间,也属于一个集合的公共空间和生产空间,在农村居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庭院的设计要与自然环境、乡土文化巧妙融合,形成富含人情伦理的自然空间。
生产用房。多数农户家中有可独立对外的生产用房,用于家庭生产或农具、粮食存放等。
厨房。很多农村传统住房呈现四合院型设计,一般围绕庭院建造堂屋、厨房、卫生间、储藏室,尽管各种新能源的开发令农村摆脱了烧柴的岁月,但布局中仍然欠缺对室内二氧化碳及空气污染排放的设计,未来设计重点应更注重住宅卫生和人体健康。
厕所。厕所质量好坏决定住宅质量,现在农村很多厕所还是人畜混合,不卫生也不方便。农村的厕所设计不同于城镇,一方面要求卫生、干净,另一方面又不能一冲了之。因为农村需要粪便做肥料或作为一种烧火、做饭、用电的能源,所以农村的厕所是一个重要设计课题,要做到有墙有顶、注意通风、清洁及时。如今农村普遍发展沼气,提高了粪便无害化处理率,既可减少环境污染,又能使粪便安全用于农田,切断各种病源。
具有模糊功能的空间。现代功能主义讲究纯粹,强调空间功能分区,把住宅中厨房、餐厅、卧室等不同功能的空间分开,使居住空间井然有序。然而农村生活是丰富的,除了卧室、堂屋、卫生间功能固定以外,很多空间功能模糊,这意味着空间在同一时间可以承载更多活动,并随着居住人员的变动和年龄增长不断变换。每家都有一定的空间,既可以用来储藏物品,又可以做客卧,还可以在孩子长大后当书房用。农村住宅的这一特点,与农村居民多种不同职业变换的现状相适应。所以,农村住宅除了最基本的几间住房,还要根据不同情况留出一定的模糊空间,以适应农村居民生活不断变换的需要。
低建筑面积、高使用面积。农宅建筑面积一般不大,但有效使用面积往往远大于城市,同等面积的住宅,农宅厕所一般独立设于院中,其他房间均对堂屋开门,或直接经过院子进入,基本没有内部的交通面积,大大降低建房的经济投资。从当前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考量,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治理“散、乱、脏、差”,通过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为农民营造良好的从业环境、居住环境,使新农村成为农民的“舒心家园”。具体方针有:一竖向齐整。按村庄规划搞建设,无私搭乱建建筑物和构筑物;二环境卫生。田边、河边、路边、宅边绿化,垃圾集中存放,及时清运,消除露天粪坑和简陋厕所;三设施配套。修建村庄主干道,完善给水、排水设施;四布局合理。有条件的地方,应结合新村规划,实施宅基地清理规划,小村并大村和旧村改造;五组织有力。村委组织能为农户提供与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
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城镇郊区,应当建设一批农民“小康家园”。“小康家园”是“舒心家园”的高级形式,是“舒心家园”发展的旗帜和方向,对“舒心家园”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对“小康家园”的要求高于“舒心家园”。村庄布局合理、个性鲜明、美观大方,合自然地形,借山用水,错落有致。同时,农户住宅实用、美观,道路硬化、亮化,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另外,通村主干公路达到4级以上标准,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100%,村庄和农户庭院有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均实现绿化。此外,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自来水普遍入户。村庄内有公共厕所,农户普遍会使用清洁能源,保洁制度健全,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理,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水平、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民俗习惯都有很大差别,况且随着经济社会格局变化,有些村庄要搬迁,有些村庄要精简,有些村庄要扩张,有些村庄要升级,还有一些村庄要整体跃迁为城镇,每一个村庄对未来发展的愿望和建设的要求都不相同。因此,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村庄发展愿景和建设蓝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时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切忌脱离实际,一刀切、一律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突出区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当然,还要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每一个村庄都要根据自身区位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方风俗习惯,做好本村庄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努力把村庄建成农民的最美归宿。
新农村住宅的规划与设计精髓
加强新农村住宅规划建设有以下要点。一是要与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优先解决没有规划的问题,然后逐步提高标准,既要适当超前,又不能标准过高,既要科学,又不能脱离实际;二是要由农民选择。充分吸取农民意见,只有尊重农民的意愿,由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才会变成村民的自觉行动;三是要有约束力。要防止“规划规划墙上一挂”,关键是村委会、乡政府,以及县级政府建设、土地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审批庄基申请;四是要突出重点。今后一个时期,大规模扩大住房面已结束,农民建房主要任务是提高质量,因此规划应兼顾拆旧建新,控制和新增宅基地的合法审批;五是规划要适时调整。规划不能多年不变,要随村庄人口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重大建设事件进行调整,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优秀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对于村容村貌整治具有重要先导作用,对改善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意建设、模仿严重的状况,对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起到积极作用。综上所述,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具有短缺性,因而新农村住宅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功能齐全,以土地集约使用为宗旨,为农村的长远发展留出足够空间。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充斥交融的今天,我们应该保持传统文化精髓,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保持特色。传统的民居有诸多鲜明的地方特色,村庄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形成秀丽的田园风光,为开发田园风光旅游资源提供了发展空间。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的新农村住宅体现了生态美观、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因此,新农村建设应从地域性、生态性出发,遵循“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原则,并找出一条既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又适合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同时节能、节地、节约资源,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农村建设思路。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产量迅速提高与生产合理化的同时,也消耗了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为城市服务的垃圾站、污水厂、电站等,也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特色,降低了乡村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手段的日益完善令旅游业蓬勃发展,交通优先的策略带动各地区经济发展,却为传统的村落景观带来负面作用。超尺度的、片面追求便捷的过境交通,把古老村落的景区简单一分为二,令村落中原有的绿地、街巷和广场,变成了晒谷场和停车场。所以医治村落创伤,对村落进行合理有效的更新发展已势在必行。我们既考虑经济、生态,也考虑美学及历史文化,这关联到村落的发展哲学,是乡村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对村落特色、价值及现状重新认识与评价后,需制定全面广泛的村落发展样板或理想模式,它必须为村落内在和外在同步发展起导向作用。比如村落中心的变化和村落边缘的扩展,都必须朝向一个共同点,不能是对城市郊区聚落的粗劣模仿。我国传统民居无论是平面布局、结构构造,还是造型艺术,都凝聚着历代先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形成了风格特异的文化特征,它们以其独有的建筑语言,形成了当地的景观特色。新农村住宅应延续传统、美观大方的建筑设计风格,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考虑通风、日照、景观等多方面因素,积极采用遮阳形式,考虑空间心理及视觉需求,将功能与美观融会贯通。在外型和细节设计中,汲取当地具代表性的建筑符号和造型元素,采用灰瓦、白墙的色彩基调,门窗、栏杆、檐口等部分选用稍深色调,如此可与自然环境相映生辉。优美柔和的屋脊曲线、富于变化的露台、阳台,使建筑的面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但建筑风格上仍保持农村文化的基本特色,传承的美好一丝未丢。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体现地域性设计的一种直接有效途径。新农村住宅应简单易行、经济实用,材料质朴、典雅,结合传统建筑方法,体现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生活气息。农村住宅建筑采用框架结构,外墙采用新型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施工便捷,抗震防水性能好,仅厚200mm的节能墙体,为房间增加了使用面积。尽量把各主要功能空间的面积和尺度加以统一,非常有利于开发农村住宅的配套产品,可有效帮助农村住宅实现定型化、模数化发展。安全耐久、节能舒适、因地制宜,是传统民居高理念、低技术、低成本的节能策略,是一种质朴、广义的生态设计。
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对人体舒适程度的测定没有具体数字标准,但冬暖夏凉的感觉却令人惬意。探索和学习传统民居如何解决气候适应性问题,其策略和思路极有价值;从传统建筑模式、风格中学习节能办法,对当今生态节能建筑设计很有现实意义。搞好乡村建设,是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已成为农民群众衡量党和政府是否关心群众疾苦的一项重要指标。把乡村建设好,顺乎民心,必将密切加强党和政府同广大农民的联系,增加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焕发亿万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新农村住宅闪耀出
迷人的新时代特色
我们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实现房型设计多样化。随着多元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呈现出多元化,出现了养殖业、种植业、服务业等多种经济形式,人们对住宅样式的要求也相应多元化。目前,农村家庭大致有4种类型:一是传统农户家庭。主要成员常年在村里居住,农业种植、养殖业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兼营工商业户家庭,其主要成员常年在村里居住,种植承包田之外,家庭兼营加工、运输、餐饮等;三是在外务工经商户家庭,主要成员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只有妇女、老幼在家居住,并种植承包田;四是城乡两栖户家庭,主要成员在外有正式职业,在城市有住房,但其在农村的住所一直保留,有的退休后回农村居住。这4种类型的家庭离县城或中心镇越近,传统农户越少其他类型户越多,所以在住宅设计中要充分调查当地用户的住宅需求,设计方案要因户而异。例如经商户的住宅一般要求住房下层为商铺,上层为住宅;运输户更注重车辆出入的方便性;养殖户则要考虑部分饲料的存放问题等。
新时代的农村住宅设计强调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由于农村职业的不固定性,住宅也应该体现出使用的多面性。一幢房子可以使用20~60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职业会不断变化,因此农村民居的设计也应体现多样化,特别要针对不同家庭结构,设计实用的住宅生活空间。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发展,中国家庭的演变与更新,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家庭类型,可谓层出不穷。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村庄环境整治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坚持农民出钱建房就是一个成功做法。在搞好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的投资主要用来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住房和入户设施,则应由农民自己来建设负担,政府只在规划、设计上提供支持与帮助。在各地试点村,村民推选代表组成资金专管小组和质量监督小组,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资金管理、统一建设施工、统一施工监理、统一旧村复垦”的5统一模式。农户自愿从旧村迁出,在新村中住上城里人一样的房子,新农村建设的村体规划、户型设计、资金使用、建设管理、工程验收等问题,由群众讨论、评议、决策,建不建、怎么建、谁来建,一切事项都由群众说了算。政府不强迫、不包办、不代办,使群众不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还是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各地应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条件、不同类型的村庄,遵循农民意愿和一村一策的原则,推进多种模式的建设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