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09:30: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智慧课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智慧课堂;创建策略;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层出不
穷,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是许多身处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思索的一件事情。笔者经过长期的总结和研究发现,智慧课堂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较大的帮助。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创设动感课堂――智慧课堂的前提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往往多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承载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往往由教师来主导。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长期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之下,一些枯燥的数学知识和定理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创建智慧课堂之前,必须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创设动感课堂,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而不是一味地依靠教师进行知识讲解。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和平移”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人们经常用到的物品具有轴对称和平移的特点,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说出来。由于在课下学生都积极地完成了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因此,学生的热情都比较高,在课堂上他们都希望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课堂变得动感了,智慧课堂才有可能构建。
二、情境创设――智慧课堂的感知
情境教学是教学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拿几个不同的物体到课堂上,如正方体、圆锥、圆柱、三棱柱、四棱柱和长方体,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几个不同的物体中分辨哪一个是长方体,并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自己过去所学习的长方形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很快就能够辨认出来,这样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而且在看到其他的不同物体时,也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拓展。
三、动手操作――智慧课堂的关键
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热衷于表现自己,平时在学校里学到了一首新的诗词,回到家里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现给父母,在课堂上他们也同样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动
手,向教师展示自己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
容,适当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所学知识的用途,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以前文的“轴对称和平移”为例,在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让他们在父母的帮助下,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设计一个轴对称或者是平移的装饰图案。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对于学生的思维也有极大的启发,使数学知识不再是僵硬、死板的知识,而是变得灵活多变起来。
四、生活化课堂――智慧课堂的核心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的。重量单位、长度单位、几何图形、简单的乘除法以及随处可见的数字,这些知识的应用明确告诉我们,数学教学必须要回归于生活。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脱离了生活,数学知识就变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架起生活与知识的桥梁,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性,学会灵活运用自己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了“购物”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单独去超市尝试一次购物,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受数学知识。再比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些图形是在不断运动的,他们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和原理。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尝试,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价值,并且生成智慧,形成技能,发展能力,这样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有助于数学教学的长远发展。
总之,智慧课堂是高效课堂的升华。在教学中,教师想要构建好这种课堂也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教师不断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创设合m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智慧课堂才有可能成功构建,才能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为学生以后进入更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敏.聚焦智慧课堂 感受数学魅力: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艺术[J].新课程(小学),2013(4).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理念;以学定教;合作探究
智慧课堂是一个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为此,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展开论述,以资借鉴。
一、智慧课堂的内涵
智慧课堂是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完善他们的人格成长,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目标的理想课堂。构建智慧课堂,教师需要从教学理念层面和教学手段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它的内涵。
(一)教学理念层面的智慧课堂
新课程改革指出,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还应当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生成教学智慧的过程。打造智慧课堂,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以生本教育理念为引领,不管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教学情境的创设,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实践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教师要打破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多关注课堂生成,将教学目的由培养“知识人”转变为培养“智慧者”,进而使知识课堂逐渐走向智慧课堂。
(二)教学手段层面的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教学中,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先进教学手段的实施和应用,使课堂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整合,体现了学生作为探索者、发现者、实践者的主体地位,而且他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获得了知识,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规律,有了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智慧课堂的生成。
二、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策略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梳理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在多层面上保障智慧课堂的实施手段,利用多媒体实现智慧课堂。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1. 以学生为数学学习的主体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只有一个主体,就是学生。但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了中心地位,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陈旧的教学理念的误区。智慧课堂则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需要得以绝对保障的。教师只有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智慧课堂教学理念,才能据此展开有效教学。
2. 教学要从知识型走向智慧型
长久以来,国内教育者都过于注重知识的教育,因此课程教学不免形成“满堂灌”的局面。其实,教育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领域。知识是无限的,我们只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智慧,成长为有一定学习能力,在今后具备获取知识能力的人。为此,教师应该树立智慧教育的理念,使教学从知识型走向智慧型。
①以学定教。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应该是遵循以学定教原则的课堂,因为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状态和学情,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有效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进行教学,而是给了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将对圆具有的已有认知进行梳理,然后询问学生对于圆都有什么理解。根据学生给出的回答,教师再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再进行新内容的教学,会更有重点,有方向,课堂也会更充满智慧。
②合作探究。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合作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更是不能欠缺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应该树立合作的意识,在合适的机会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与智慧的飞跃。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不同的圆柱和圆锥,有的是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有的是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有的是小组内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也有的是不等底不等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圆柱体与圆锥的体积有何关联。由于学生持有不同的圆柱和圆锥,所以他们都投入了合作操作中。在合作中,学生将圆锥中的水倒入圆柱中,再将圆柱中的水倒入圆锥中,仔细地观察着,热烈地讨论着,并且详细地记录着。在这样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大大激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最后,三个小组的学生发现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没有关联,但是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发现圆柱是圆锥体积的3倍。这个结论使得学生十分好奇。教师要求这个小组的学生代表上台进行实验汇报。汇报完,学生恍然大悟: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是圆锥的三倍。如此,具有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课堂更具智慧性、艺术性。
(二)多层面保障智慧课堂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1. 利用翻转课堂保障智慧课堂
翻转课堂具有四大优势:用视频再造教育;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将“最合适的教学过程”安排在“最合适的时间”;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因此翻转课堂能够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智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智慧课堂的保障。为此,教师应该利用翻转课堂来确保智慧课堂的构建。例如,教学《平移与旋转》的过程中,榱吮U现腔劭翁茫教师引导学生课外观看相关的微课视频,了解与感知平移和旋转。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对平移和旋转有了初步认识,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通过多次观看也大致了解了这节内容。这样一来,就为《平移与旋转》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在新课开始的时候,学生对新知已有掌握,教师所做的,就是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根据学生课外观看微课视频提出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解答。如此,课程变得更有效率,学生学习更有重点和方向,教师教学也能更有针对性。这是智慧课堂的基本保障。
2. 利用微课保障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应当是高效的、互动的、快乐的、开放的、信息化的。微课是一种新的现代化教学的产物,是通过微视频的方式来呈现学习内容,其特点是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图文并茂,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主动思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完成解惑过程。它的出现和运用,使“教与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使教学活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思考和探究。因此,利用微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够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教学手段方面的保障。例如,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他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微课可以将生活化的场景、语言、物品运用到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快速准确地记忆和理解知识点。如教学完“认识时分秒” 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微课“认识钟面”,视频中首先介绍钟表的历史,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制作钟面?接着边操作边讲解制作过程,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最后教师让学生在课下动手制作钟面。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拓展了课堂教学,促进了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智慧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下每位教师都应追求的课堂局面。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任敏. 聚焦智慧课堂感受数学魅力――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艺术[J]. 新课程(小学),2013(4).
[2] 梁兆秀. 巧设智慧环节生成智慧课堂――创设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实践体悟[J]. 教师,2013(4).
【关键词】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动态课堂;学生动力;生活化教学
面对应接不暇的新理念,面对精致唯美的样板课,多数教师迷惑了,我们的课改之路在何方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教学的基础是双基,然而提到“双基”,便不由自主认为是忌讳.最后,课改的终极目标还是落在课堂的高效性上,高效课堂是师生和谐的智慧的课堂,尤其是数学教学,数学本身是智慧的结晶,数学学习便是智慧的活动、智慧的结果,因此,我们的教学应是智慧的生成,智慧的彰显.
一、“两情相悦”的动感课堂――智慧课堂的前提
周日带孩子到动物园玩,可是,人流攒动,5岁的孩子,仅仅抓住我的手,走在我身后,他看到的只是身边的人,感觉到的是人群在动、脚步在动,动物园里的动物,怎么也看不到.于是,我抱起他,并尽力举高,此时,儿子的“哇,那是猴子!那是老虎!”
审视我们的课堂,不都是这样“妈妈”领着“孩子”在“动物园”看景吗?作为老师,有几个能把学生“举过头顶”,让学生自己看、自己听、用心去感悟?教师们习惯于领着学生走,甚至拖着学生走,学生也习惯于被保姆般地呵护,老师们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解,独自徜徉在知识的大海中,而学生永远领略不到“远处的风景”.为此,教师应和学生站在同一个高度,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引领学生学会质疑,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
如学习《等式与方程》,教师应走出灌输教学的误区,如先介绍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等式和方程的区别是什么?等,再给出一个式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试想,这样的教学平铺直叙,“一言堂”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学习兴趣的激发.而如果给学生呈现一台天平,左边放两个500 g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0 g的砝码,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出天平是平衡的,进而得出500 + 500 = 1000,再通过讨论和交流,感悟等式就是两边相等的式子,或者说用等号连接的两个式子.
再呈现给学生一个天平情境,将上边的砝码,其中一个500 g的换成x,那么,这时,天平是平衡的,而得出x + 500 = 1000,再让学生们比较500 + 500 = 1000和x + 500 = 1000而感悟两个都是等式,一个含有未知数,一个没有,从而感悟方程和等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给予,而是“两厢情愿”的“两情相悦”,是师生互动的精彩和智慧的结晶,给学生观看“远方风景”的机会和平台,给他们智慧的翅膀,并让其绽放智慧的思维,领悟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智慧.
二、让学生动力无限――智慧课堂的关键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责任在于点燃,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之花,激扬学习的动力.例如,对于四年级上册的《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笔者感悟到应该让学生绽放思维,找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的自信.
1. 情境创设,形象感知
数学教学应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基础.例如,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四边形.然后,给出一些图形,如:
给出这些图形,让学生从中找出哪些是四边形,哪些不是四边形,再根据找出的四边形,说说找出的四边形的特点;再给出正方形、长方形图片,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再给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片,让学生从形状上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些图片,使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更加直观和具体,增加数学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2. 动手操作,智慧课堂的基实
学习《四边形和梯形》时,学生初步感知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给出几个小木棒,分别长4 cm,3 cm,5 cm,7 cm,5 cm,4 cm等6根,问,你可以想一想、或者亲自动手摆一摆,你能从中选择四根而组成平行四边形吗?请亲自摆一摆.
再让学生在田字格里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用直尺等工具,测量一下你画出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观察你画出的平行四边形,思考: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和共性等,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也得到提升.
3. 注意拓展和延伸,发展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注重知识的拓展有必要且重要.如对于《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延伸性的探究题,让学生或自主或合作,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如给出梯形
(1)在这个梯形中加一条直线,使之变为两个梯形;
(2)画一条直线,将梯形分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显然,这两个思考题的给出,活跃学生的思维,促其动起来.
三、生活化课堂――智慧课堂的核心
如今的数学教材,不再是孤零零的例题、习题,不再是“冷美人”,是生活气息浓厚,并且,内容源于学生生活.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架起生活与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真实性,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生活数学,并生成智慧,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如学习《四边形和梯形》时,学生们认识了梯形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梯形,如梯子、堤坝、沟渠等,这样,学生会感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愿望.
智慧课堂是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升华,教学需要智慧,学习也应该有智慧,只有教师勇于投入到新课改中,构建互动、乐究、生活化的课堂,彰显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发展数学能力,最后上升为数学智慧,让智慧使传统数学的“一厢情愿”向“两情相悦”、多元互动而转变,使学生具有自主性和主体性,实现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于主题; 前置预设; 运用技巧; 智慧理答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81-001
什么是理答?简单地说,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课堂问答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与组织答案时教师的等候)、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前后衔接的四个环节。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可以说,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本文就如何在品德课堂智慧理答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基于主体,智慧理答
有专家认为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回答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此引出下一步的教学决策,如可以给予肯定或表扬,可以提供补充信息或必要的解释,可以探问或转问,也可以复述或重新组织学生的观点,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陈述正确的观点或答案。所有这些决策的生成,对于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教学对话的流畅性都是十分重要的。也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有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的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作为课堂评价的一种特殊方式,课堂理答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承认由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学生理解水平高低所造成的学习层次存在差异,尽力做到以人为本。对于课堂问答,很多老师喜欢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功夫,不太重视理答。
例如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时:
师:看,每天清晨,(出示图片)当我们还沉浸在梦乡,哪些人已经在为我们辛勤地劳动着了?
生①清洁工人已经开始打扫大街小巷。
师: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美丽、整洁的环境!
生②父母在为我们做早餐。
师:体谅父母的辛劳。
生③送报的叔叔大清早就将报纸送到了手中。
生④人民医院的医生也没休息。
师:你一下子就想到了医生,在你和医生之间一定发生过什么难忘的故事吧……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是呀,这么多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一大清早就离开了那温暖的被窝。
看,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无论是冬天里的寒风大雪,还是夏日的骄阳酷暑,他们都早早的忙碌在了街头巷尾。从孩子的生活出发智慧理答,让课堂增添了无限亮点。
二、前置预设,智慧理答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这只是一则寓言,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实际中,虽没有这样愚笨的“渔夫”,可常有这样的认识与行为:上课就是执行教案所“预设”程序的过程。其实,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更不能满足于教给了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能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给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教师真诚而富有激情的理答能够在课堂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巧妙地运用一些谚语、诗词、流行语、顺口溜等多种形式的语言理答,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感染,有所收获。
三、运用技巧,智慧理答
课程标准指出:恰当、适时、具有针对性的提问,能拓宽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整个教学过程按照预定的课堂目标深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因此,当学生的回答和表述肤浅、粗糙、片面甚至有错误时,教师应紧追不舍,不断通过追问、转问、探问和反问等理答技巧去引导、点拨,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他们的认识。
例如一年级下册《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布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搜集父母在一天中为自己做的事情。课上,学生纷纷交流:爸爸每天送我上学、妈妈每天给我做早饭、爸爸每天陪我玩游戏、妈妈帮我整理书包……面对学生的回答,老师追问:是不是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越多就表示他们越疼爱自己呢?及时关注课堂中出现的认识偏差,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在辩论中认识,在辩论中升华。
所以,当课堂出现分歧之时,老师不要一味地否定学生,制止学生,有的道理通过方式变换、巧妙点拨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感知,比直接告知更有效,从而实现智慧理答的价值追求。
理答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对话意识与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新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是不太关注理答行为的,往往是优秀的教师或者说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关注课堂中的理答行为。教师如果坚持借助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理答后学生的反应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下一次理答的质量,改善教学,长此以往,教师在不断丰富自己理答经验的同时,也发展了应对课堂的教学机智和实践智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8期、2012年第11期、2012年第12期
[2]崔允教授.《课堂理答ABC》,东北师范大学
[3]《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倡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的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及时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发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和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构建全新的语文课堂。
一、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就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创建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自如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保证学生在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将自己投入进去,才能够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小学生的朋友,带领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情感方面的喜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卸下学习的重担,学习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具体说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需求,要深入学生大群体中,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学生和教师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思维能力才能够被激发起来。
二、改变学习防治,为学生创建自由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保证让学生懂得如何说学习,如何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实践的能力,重点培养学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相信自己学生的能力,要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奇和爱动的特点,对于学生自己能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交给学生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智力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讲解《难忘的一课》过程中,在学生对文章中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教师应该结合课堂这个神圣位置问问学生对这一刻的感想。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根据文章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由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进行了有效的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和创新能力,最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互动,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
课堂互动是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沟通、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很好的实现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在课下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情境。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保证探究过程中趣味性和价值性。这样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加具有兴趣,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交流,学生能够敬爱给你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将收集回来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进行修正,而不是简答的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学习,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这样才能实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例如在讲解《少说闰土》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熟读,然后对段落进行划分,并积极的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文章进行讨论和分析,特别是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外貌描写进行分析和研究,对采用这种描法的好处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提出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这样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过程中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会对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能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发言的机会,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会更加的深刻和完整。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和灵动。
【关键词】糊涂 艺术 智慧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这一教育原则始终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的真理,而要践行这一真理,关键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用教师的主导性来引领学生的参与兴趣是教学策略之一。比如教师在教学行为过程中巧妙地实施“难得糊涂”的教学策略,能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与学,而这种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效果尤为显著。
一、糊涂情境的问题,激发学生快速参与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数学教师无论在进行哪项教学行为的过程中,都会参与情境导入的方法来吸引学生,让情境中的事与例蕴含着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借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但是,如果在情境导入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使用“难得糊涂”的策略,从儿童的心理、兴趣、求知等角度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情境导入的效果。比如在苏教版《圆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经常会通过PPT来给学生呈现许多和圆有关的图像、应用、情景等,也会呈现一些其他形状,如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形状,通过这些形状的呈现来对比圆的形状特征,这些形状特征呈现好以后,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类比其他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进行总结,最终获知圆的基本特征,而在面对众多生活中的情境时,我们教师就可以“糊涂”地问道:看到这些圆的形状,我一看就知道哪些是圆的图形,我却不知圆应该具有哪些特征,或者具有哪些特征就一定是圆形了呢?这些糊涂性质的问题一下子让学生感到好奇,不仅仅对教师的糊涂好奇,更对圆的特征感到好奇,随之而进入数学问题的思考之中。
如果情境导入的方法可以非常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参与数学问题思考的兴趣,糊涂提问等巧妙的糊涂行为可以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好地激发小学生参与情境问题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导入策略。
二、糊涂学生的结果,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维
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其实,在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需求下,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行为不仅仅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更为了激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行为的过程更要注重学生深层思维的挖掘和提升,同时还要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信息采集能力,语言归纳表达能力等等。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差异,这个差异不仅仅是数学问题的答案,还有数学过程中思维的差异,面对学生差异的出现,我们不易评价谁对谁错,因为,无论是对的学生还是错的学生,首先我们要注重他们的思维劳动成果,尊重他们参与思考的积极性。其次,学生的思维结果不是最理想的,但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却是教师应该鼓励和激发的。最后,面对学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我们要分析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差异,从而揭发差异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真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促使正确思维结果的达成。比如在下面的一道例题中:
例题:弟弟和哥哥去果园里采橘子,哥哥采了6个,弟弟比哥哥少采了2个,请问哥哥和弟弟一共采了多少个橘子?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之间思维结果发生了一定的分歧,有些学生解答结果是8个,有的同学结果是10个。面对这样的结果,有经验的教师就开始采用“糊涂”的策略来引导学生呈现自己的思维成果,理顺其中的思维断点。
师:这两个答案是怎么来的啊?我也说不清楚,你们谁能上来列出你的思维过程呢?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鼓励学生上黑板演算其中的过程,教师选不同答案的学生上来呈现,基本出现以下三种情况:①6+2=8②6+4=10③4+6=10)
师:请采用①方法的同学来说说你的理由?
生1:哥哥采了6个,弟弟采了2个,加一下一共8个。
师:请采用②方法的同学来说说你的理由?
生2:哥哥采了6个,弟弟比哥哥少采2个,应该是采了6-2个,即4个。所以一共采的个数是6+4=10个。
师:请采用③方法的同学来说说你的理由?
生3:弟弟比哥哥少采2个,应该是采了6-2个,即4个,再加上哥哥采了6个,所以一共采了10个。
这样一一呈现,教师再装作糊涂,问,方法①和方法②、③的差异在哪?学生此时会发现,②是弟弟采摘个数的差异,由此可见,弟弟到底采了2个还是4个橘子呢?此时学生会恍然大悟、异口同声地喊道:4个。学生的思维差异在教师的“糊涂”引导下,迎刃而解。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教学智慧 类型 实践
把教学智慧引入小学课堂的教学中,有利于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教学成果不太突出的现状,同时这也正是新课标精神的要求和体现。
一、小学语文教学智慧类型归纳
1.联系实际运用教学智慧。教学智慧是知性智慧和理性智慧的结合。一个人的阅历源自于生活,因此,从生活中联想课堂知识是最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教学智慧其中一种就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教学智慧体验现实生活场景,模拟想象当时的现象,体验作者的感受。
在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别》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李白与好朋友孟浩然之间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与亲人或者朋友离别时的感受。随后,教师再渲染情境:李白独自伫立在江边,回顾着这么多年来与孟浩然之间的点点滴滴,过往的一切历历在目。而如今交通不便,天各一方,相见无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经历得到丰富与升华。
2.运用教育智慧,提升感官视觉能力。教育智慧不能单纯以知识的教授来实现,而是以教育思想火花的碰撞、相互的理解等一系列途径来实现。例如,利用图画最为直观地展示了情境,使学生能够直接地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有利于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升华至抽象思维,感受作者内在的真实情感。直观的图画迎合了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极好地帮助了小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二、小学语文教学智慧策略的实践探索
1.对学生个体兴趣方向的关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值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人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初步时期,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兴趣方向和能力水平,向学生展示有利于其兴趣形成和发展的课堂教学内容。如利用多媒体动画激发其对课内和课外知识的兴趣的方法在小学语文中被广泛使用。教师利用图画、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材料的具体情感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这些途径感知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个体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提问,发展学生的个人思考能力。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发展了。通过创设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能力,开启学生的心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问题来发展学生的个人思考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改善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之一。
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导入新课之前,教师引用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的话:“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由此,教师提出问题:“宇航员为什么说地球是微小的、美丽的,同时又是脆弱的呢?”由此通过问题来导入新课。通过这种巧设问题的方法,能锻炼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能力,能充分地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在新课一开始时便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巧妙的问题能够开创一个让学生探求知识的契机。
3.加强师生的互动性,创设游戏教学情境。小学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互动和活力的,寓教于乐是体现教学智慧的最佳教学方式,也是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游戏,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在潜意识中将学生在游戏中的状态带入学习之中,更好地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和领会。
教学《狐狸和乌鸦》这课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学生带进童话故事情节中。教师也可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游戏中使学生思考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做到游戏与学习有机结合,寓学于乐。此外,在课堂上可以设计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游戏,在师生的互动中建立互信的关系,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提高小学生的参与度。
4.巧用情境教学,营造智慧型课堂教学。情境教学强调知、情、意、行合一。情境教学通过联系生活、语言描绘、实物演绎、角色扮演、艺术渲染、直观地再现情境,可以使学生:①整体感知,把握内容;②品味语言,再造想象;③揣摩意蕴,审美判断;④力求交融,产生共鸣。通过对意境的体会,形成一定的目标,从而知道自己的行动,实现知、情、意、行的相互交融。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51-01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即“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2000多年前就已总结的这些方法,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教育智慧,其做法不正是我们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在课堂中体现的吗?那么如何营造这样的智慧课堂,有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呢?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深入生活,主动实践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打开课程标准实验新教材,一股浓浓的生活味扑面而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使数学课堂既充满生活的情趣,又充满智慧的探求。如,教材“确定位置”的练习中,有一幅表示学校会议室地面的场景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场景图,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知活动,提升对“数对”的认识:(1)说位置――让同座位的同学相互说一说,每块花色地砖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2)写数对――用数对表示出每块花色地砖的位置。(3)找规律――观察这些花色地砖的位置和数对,有什么发现?(4)搞设计――如果再添上四块花色地砖,怎样贴比较美观?借助会议室地面这个生活场景让学生说位置、写数对、找规律、搞设计,这些实践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对“数对”的进一步理解,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领悟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创作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情感。(5)试拓展――小明在班级的座位位置是(4,3),你能根据小明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小明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吗?
这是撤去场景图后抛给学生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你能用数对表示小明身边哪个同学的位置?
生:小明前面一个同学的位置是(4,2)。
师:说说“4”是怎么确定的?
生:因为他坐在小明的前面,跟小明是同一列,小明在第4列,他就在第4列,所以数对中前一个数就是“ 4”。
师:“2”又是怎么确定的?
生:他在小明的前面一行,小明在第3行,他就在第2行。那么,数对中后一个数就是“2”。
师:还能用数对表示小明身边哪些同学的位置?是怎么确定的?
学生们争先恐后说着自己的想法,愉悦的表情在他们的脸上洋溢,智慧的语言在和谐的氛围中流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是教学的生命线”,新教材中很多地方都能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将传统中封闭性、定向性的例题、习题转变成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非常适合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空间,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交流中提高。
如教学《找规律》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教师挖掘了各种种类的图形排列,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两个层面的合作交流,第一个层面是组内交流,第二个层面是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有助于反思并完善自己的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让学生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寻找知识的答案,体会学习的乐趣。
三、精心预设,有效生成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存在我们无法预见的因素,如果教师怕“节外生枝”,总是期望并牵引学生按自己的预设做出回答,那么学生只是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使“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止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和生命的活力,使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要促使课堂充满智慧的魅力,教师就要精心预设,有效生成,让学生的思维呈“辐射状”向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