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8篇

时间:2023-09-06 09:30: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

篇1

一、现代语文素质的内涵与外延

近十多年,人们站在哲学的高度,运用系统论理论,从多种角度审视语文的内涵。人们不仅采用实验技术和归纳方法,而且采用建立数学符号模型和形式演绎的方法,经过理性思维的升华,认识到“语文”概念属于单一形态的范畴,它是多种内容的统一体,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现代语文的内涵就指这一内涵。它要全面包含语文的研究对象和各个要素、有关方面和相互关系,并能由此而阐明它的系统特征。现代教师注重语文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掌握语文内涵的这种系统特征,而且要在这种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掌握语文研究对象的几个具体方面的内容:

(一)要掌握语文的四种表现形态: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计算机语言。口头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研究历史悠久。体态语言是20世纪的事,它是用态势动作来交流思想的语言,是内部言语在体态上的表现,在塑造视觉形象中尤为活跃。它有含蓄、朦胧美与幽默感等特点。计算机语言,是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跟最古老的信息处理工具—语言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使语言学进到现代层次,不仅是基础学科,而且成了人文科学的带头学科。这四种语言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仍是应用最广泛、最灵便、最基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工具。

(二)要认识到语文是表现多种文化存在形态的工具。人们创造语言,赋予语言以内涵,又借助它进行会话、表达、传递、交流,同时它又借助各种媒介,如书刊、影视、广播、唱片等成为文化传递的工具。基础教育中各个科目实际上都是文化的存在物,是文化结构上的不同层次和要素,其社会的知识、自然的知识、文学艺术的知识等等都内涵于语言文学符号系统之中。因此,学习各学科的知识也是学习语文,学习文化。语文在此,不仅仅是重要的学习工具和手段,而且也是塑造人的媒介和凭借物。

(三)要加强语文内涵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口头语言是人类所具有的最广泛的、适应性最强的符号媒介,它的外显形态为自己说和听别人说;书面语厂言也依然是人类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它的显现形态为,阅读书面文字和写书面文字。因此,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具体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合称为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学习内涵的核心部分。四大能力关系密切,听读侧重于理解,说写侧重于表达;听说又是读写的基础,读写是听说的加工形式。

(四)还要掌握形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语言理论、文学理论、相关学科理论。语言理论,如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学理论,如文艺学概论、美学、写作学、文章学。相关学科,如思维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细分,语言理论中还有口头语言的理论,如交际学、演讲学、教师语言修养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除了需要运用上述知识外,还需要运用自然的、社会的等许许多多语言以外的知识,此外个人生活经验的参与也是个重要因素.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语文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泛指贮存于人脑中的一切认知信息。由此看到语文的内容理盖面之宽。由上看到,现代语文内涵的揭示,注重形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种种条件、因素及其联系,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是偏重子一方揭示其内涵。现代语文素质、就是上述内涵融合而成的高水平的语言能力、语言文化素养。现代教师正是在教师主导地位和沪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素质教育目标确立的基础上掌握这种高水平语言能力的典范,实践这种语言能力,用以指导学生学习和造成跨世纪人才的典范。.上述现代教师语文素质结构说明:1.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就是使用知识、驾驭知识,它籽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相依存.2.现代教师的语文素质具有多重性,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其听、说、读、写能力强于学生,能指导学生,并能训练学生相应的学科能力。

二、学科教育价值的要求

现代基础教育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教育的价值以满足两个“需要”为尺度,即学科教育既要体现社会需要未力求符合现代社会各种规范和要求,又要充分满足青少年自身的需要,使个体的人格价值、审美价值和创造力价值获得健康的发展和充分的展示。这种价值追求,其落脚点就在于以高水平的师资去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其间,教师高水平的语文素质在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上将发挥合成知识的作用,活化教学过程的作用。这里仅以学生的主体性间题和教学关系的处理来说明教师加强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一)教师高水平的语文素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学科教育价值论认为,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及其主体性的发挥,是形成学科素质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学习主体指在对象性的学科学习活动中,学科学习的行为的主动发出者,它始终是学习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学习实践者、学习调控者和学习创造者。主体性则是进行主体活动的主体特征,指在对象性的学科学习活动中,学科学习行为的主动发出者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它们是学习关系中的一种存在。在学校,学生主体性生成的原生点在于教师要能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学习内容形成一种认识关系、价值评价关系和转换关系。如在认识关系中,如果教师能使学生经过思维,使学习内容主观化,加以吸纳,内化为新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则认识关系就成了转换关系。这种转换过程就是主体性展开和生成的动态过程,其间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情感、学习意志,以及学习反馈均呈综合运动状态。上述教学过程显示说明:1.只有以教师为主导‘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并使之拓展深化时,学生的主体性才得以生成,体现出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成为学习能力的一种品格。2.教师的语文素质,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上述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现实的价值关系是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与教育情境、教育媒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在这种价值关系中主要的传通形式是具有口头形式和笔头形式的言语语言,也有运用体态语言和计算机语言的.从教师看,其言语活动表现为不断发出信息又不断接受信息,以学科知识为基本内容,创造合适的教育情境,借助各种有效的传播工具,使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学生、教材进行多向转换活动,使教育活动趋向于既定的价值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评价关系。这个教学活动中所显示的教师语言是为着实现既定的价值所进行的促使价值关系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的语言活动。因此,教师的语文修养之重要自不待说了。事实也是如此。例一,教差生学习语文知识和写作。一位教师在讲授倒叙手法时,板书如下公式:10:123456789。出作文题《喜事》,作审题引导,这位教师又说:“写这个题目,要以‘事’为圆心,以“喜”为半径,来进行选材、剪裁和组材。”例二,教物理原理。一位物理老师讲平面镜成像原理,却把《红楼梦》中刘姥姥进怡红院照镜子的片断念了一遮,接着把描写刘姥姥镜内外动作的词抄在黑板上,对照分析,由此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另一位,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导入时讲了一个气功师与鸟的故事。说吴式太极拳门中一位大师有一绝招,不管什么样的鸟,只要放在他的手掌中,怎么也不能飞出他的手心。间为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回答,一致认为,气功师把鸟“吸”住了。老师说,不对。因为,鸟往上起飞时,首先要用爪子向下蹬,借蹬力腾飞。气功师的触觉相当敏感,当觉察出鸟要准备起飞时,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手往下略微一沉,使鸟的爪子蹬空,没有向下的蹬力,鸟也就飞不起来。这是力的作用。那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就拿这个例子来分析一下。上面教例说明,语文存在于人们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中。教语文的用数学的语言来开启,教物理的则用文学的故事来引发,都成功地调动了主体学习的积极性。这里,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多学科的交叉协作和多层次的知识合成上都发挥了作用。

(二)教师高水平的语文素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教师工作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层次多。从不同角度看,大致可分为全过程工作、全层次工作、全关系工作三个方面。这里的“全”,意在要求形成有机整体。全过程工作属于工作程序,指教学的六大环节(备课、教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教学质量分析总结)。全层次工作属于系列教学内容,涉及知识、能力、智力、育人等方面。不同的学科其质、其量、层次均不同。如语文,就其中心教学内容看,纵向涉及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横向包括语文学科的五大要素(语文双基、读、写、听、说),三大领域(知识、能力、智力),二大课堂(课内外语文学习),五育(德、智、体、美、劳)。全关系工作属于工作的教学规律,它是存在于学科教育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联系、作用。其关系可分为共性关系和个性关系,共性关系指反映各学科普遍性规律的关系,个性关系指各学科特有的、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关系。个性关系,如语文就是指文道关系、听说读写关系、思维训练与语文能力关系、课内外语文学习关系.共性关系,指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知识、能力、智力的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传统教学方法与敢于改革和创新的关系等等。以上工作要具有有机的整体性就要建立起合谐的教学关系,而要建立起和谐的教学关系,关键是形成教学言语的规范和具有高度的语言文化素养。所谓教学能力是特指教师主体在教学活动中除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外,其主要表现亦是从教师主体辨认、理解和使用语言符号的能力方面看的。因此,语文素养是教师手里最重要的工具。现代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这个工具,必须面对世纪之交的被教育者,完成自身的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向现代化的转变。个人的效率和效能感是现代教师心理的主导面。如在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处理上,从关心和爱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言,就要准确地把握学生先前形成的心理,并善于从学生现有的心理水平出发,因势利导。如果属于认知意义上的障碍就要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分清是非,使他们的认识与教育的价值要求一致起来;如果属于情绪干犹障碍就要善于兼顾学生的合理要求,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和耐心,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如果属于习惯隋性的障碍,则应帮助学生解脱不良习惯的束缚,采取喻之以理,导之以方,绳之以纪,持之以恒,耐心地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养成一种良好习惯。这里,教师不仅是“爱者”,也是“智者”。如,有一位教师刚接一个新班,班上有几名聪明且带有股小小傲气的孩子总是不大听管教。这.位老师是“先用才,再用情,让他们先服我,再爱我.”这位教师总是利用中午课余时间下到教室,跟他们谈KENT系列产品、IBM中国计算机软件硬件水平、“密集阵”系统、21世纪的“空,中精王”,谈《红楼梦》、《红与黑》、流行歌曲……大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位教师都能佩侃而谈.由上看到,和谐关系的出现与教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和精细入微、点化入心的语言能力相关。

三、教学效果离层次的要求

篇2

关键词:高校教师;内涵式发展;专业素质

前言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那么,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就要深入领会十内容,尤其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如何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塑造高素质的教师人才,这些是笔者在深入学习十报告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并结合现今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我国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师及其发展环境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考察,大量研究成果显示我国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专业素质亟待加强,教师的教育意识、敬业精神和语言能力是决定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决定因素。

1 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外延与内涵

研究表明,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外研由四部分构成:(1)极强的教学能力;(2)高尚的职业观;(3)不断提升的教学观;(4)与时展相伴的继续教育观。

1.1 英语学科教学能力内涵

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内涵应融英语知识、运用能力与教学能力为一体。通过调查与专家访谈,得到了优秀的高校英语教师应具备如下的教学能力。

(1)熟练的运用英语的口语能力、广博的知识;

(2)有很强的能力创造和睦的课堂学习环境;

(3)能很好地因势利导和鼓励学生;

(4)较好地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

(5)准确确定与教学目标一致的教学活动;

(6)能较好地因需调整教学;

学科教学能力的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从而得到最有效的结合,产生1+1>2的效果。

1.2 英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规范

英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是语言的传授者,更是传播另一种文化的媒介。除了基本的知识渗透之外还应更加注重师德师风,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是学生的典范,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的高尚品德、奉献精神、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优秀品质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更要注重课堂气氛,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严中有爱、严而有度。不能一味机械地灌输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1.3 英语教学理念

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能力。既然是英语教师,那么优良的语言能力必不可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英语教师至少应具备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口头和书面表的能力,并做到转换自如,这样既能避免理解失误,也可提高教学效率。第二,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必要的,但关键还要看课堂授课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清晰、合理、目标明确。第三,创造性处理教材能力。这也是教师的必备技能。教师如何理解教材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授课内容。教师要做到熟悉教学大纲,全面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创新点,明确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做到教材与教学活动衔接合理流畅,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实际教学效果。第四,备课能力。教师还应该具备备课能力。只有熟知教材、资源、学生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学过程流畅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处理好各种突发状况。第五,编写教案能力。教案是教师备课和授课的依据,良好的编写能力能让教师授课更加有信心。同时不断完善教案和编写新教案还是教师能力和素质提高的体现。第六,教学评价反思能力。教学评价的作用是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根据评价意见修正不足。第七,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第八,课程资源整合能力。教师要善于把多样的教学资源合并、整理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4英语教师学习与发展理念

英语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学习与发展。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教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英语教学与研究;加强与校外相关领域同行的学术交流,取长补短,了解英语语言教学的前沿动态,不断充实自身,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掌握语言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课题,使自己从经验型、实干型转化为教研型的教师。

2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实质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取决高校的硬件设施,更取决于教师。教师的地位尤为重要,是组织和开发教学活动的重要力量,也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继续下去的衔接纽带。因此,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2. 1要不断更新教学思想和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英语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还必须具备文化素养,熟悉中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的外在表现形式。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首先要有进步的思想和信念、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爱心、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积极地影响学生;其次,优秀的教师还应该具备开放的思维、探索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自身积极向上的状态与同化莘莘学子们。

2. 2要具备多元的语言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运用知识的较强能力。同时,必须与时展、知识的更新,科技的进步紧紧相随,不断有意识地更新知识,研究的内容,方法,手段。更要形成能更好地把知识与实践结合,为满足培养人才的需求做贡献的学习习惯。

2.3要具备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内涵式发展时期的英语教学为教师勾画出更加清晰的目标,提出更加确切的要求。英语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不仅应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还应具有教学评估能力(学生与自我评估)、教材编写和评估能力,使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2.4要具备良好创新精神和实践素质

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创造的适当环境中培养起来的。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明确创新精神是什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生创造环境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创新发展、吸纳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英语教学本身的需要。

3 结束语

总之,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提高应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是包含思想、道德、作风、专业水平和科研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素质和教学的质量。而作为英语教师更应该努力地在完善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自身修养的提高,以此来适应未来教师的内涵式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2.

[3]周燕.教师是外语学习环境下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4).

[4]顾佩娅.解析优秀外语教师认知过程与专业成长[J].外语研究,2008(03).

[5]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3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是: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 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46-02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需求下,数学教学如何对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行更好培养,这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归根结底,数学素质本身也是文化素质中的一种,而数学教育自然成为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数学素质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实践过程。

1 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

对于素质这一概念而言,在教育界一直存在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解读。从广义角度上来说,素质本身涵盖人自身先天和后天的内容,并且经过不断实践与自我认知,是一个相对综合、内在、长期且稳定的特征;从狭义角度上来说,素质则主要是指自然概念上的素质概念,主要关注其先天的特征和特点,具有较强的遗传性。素质教育则关注的是广义概念上的素质,是经过教育和实践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具有发展性的特点。结合上述对于素质这一概念的解读而言,数学素质则可以被理解成为基于遗传素质之上,通过教育、学习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数学学习、实践以及应用过程中,对数学技能和数学知识进行不断内化,并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素质统称。对于学生个体,数学素养的提升可以更好帮助他们开发潜力,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在不断学习中形成更加科学的思维体系,让数学教育的价值得到更好体现。

2 数学素质教育的结构

2.1 数学基础知识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素质的基础,本身涵盖数学知识中的定理、概念、法则、公式、定律以及性质等,这是人类对于数学学科研究知识的结晶,也是经验的综合。数学基础知识作为数学与素质中的基础,其本身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前置意义,是数学素质成长的基础和前提。

2.2 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数学学习,数学思想一直是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数学思想主要是指在经过长期数学方法与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抽象的方式对数学规律进行理性认知的方式。数学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方式、手段以及途径的集合,是数学思想进行运用和实现的过程。对于学生,数学思想本身可以被成为数学学习中的关键点,是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根源,是对知识学习联系探索的基石,同时也是具有高度概括性和适用性的工具。

2.3 数学意识

对于数学意识来说,这种意识本身属于心理倾向的一种,是使用者本身有直观的意识倾向,利用自身已经具备的数学知识和方式,对于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数学意识也包括了学习意识、价值意识、对象意识以及问题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

2.4 数学能力

对于数学问题解决来说,数学能力的高低对于解决的效率有着直接影响,是在数学意识指导下,利用数学知识对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能力。数学能力本身包括了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作为数学素质的外部体现,数学能力从一方面也往往被作为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关键评判指标。

2.5 数学语言

在数学体系中,数学语言实现了对数学的承载,其中包括了图像、文字、符号、逻辑等多种语言内容和形式。数学语言具有较强的准确性、简洁性以及通用性的特点,是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与交流的基本工具。对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也往往被视为数学能力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

2.6 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贯穿了数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是数学活动的生命线。数学思维形成的过程是人脑与数学对象进行作用的过程,通过数学语言,依据不同的规律对于事物本质进行探究的一个过程。数学思维在人接受数学教育过程中,不断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内化,同时在整合过程中,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思维体系。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其自身数学思维也存在很大差异性,无论是目的性、概括性、创新性以及灵活性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不同。

3 数学素质教育的特征

3.1 社会实践特征

在对于数学素养进行培养,需要经过大量社会实践,并且引入一个更加开发性的环境,这样才能达到数学素质提升的重要目的。这种社会实践方面的特征,也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下,个体与知识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学生对数学科学文化和知识进行获取的同时,数学素质教育上要探索出更多实践化的途径与方法,让接受教育者活动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改造与决策能力。在数学素质教育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让接受教育者对于社会性这一特征进行了解,并且融入更多数学知识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更加全面落实。数学素质教育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本身的发展轨迹,在学习中对社会发展进行认知,对知识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进行了解,对于知R发展中的方法进行掌握。

3.2 科学精神特征

对于现代人才来说,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内容,而科学精神则是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科学精神涵盖了科学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意识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数学素质教育中,要将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针对于知识的转化规律和特点,融入更多科学化的思想理念。在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并且对科学知识的渗透和学习目标进行有效融合,同时依靠不断强化和对于学习过程的优化,提升学生自身的科学意识。素质化教育的理念下,也要对学习的过程利用另一层面的视角来进行对待,融入更多的问题解决思想。对于科学方法论来说,科学精神是其中的核心,只有对知识吸收的过程进行不断改革,并利用更加科学的态度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创造,这样才是符合素质教育的。

3.3 情感体验特征

数学学习本身相对抽象,其中学习过程很容易陷入一个枯燥的环境中,从而产生更多被动、消极的心态和情绪。在数学素质教育中,要求更加全面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科学的学习设计,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结合不同个体的个性和特点,体现出教学活动的价值,让学生在对于问题解决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和成功。

3.4 潜能创造特征

在素质教育中,不同的个体本身的内在个性是不同的,而其潜能创造方面的需求则是相同的。在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平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加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理解和尊重,并利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数学学习的创造价值进行体现,并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探索,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数学方法、思维、能力等多方面提升。

4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要对于数学素质的内涵、结构以及特征等进行不断探究,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更好地渗透和落实,潜移默化之下,实现对学生数学素质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魏悦姿,傅洪波.关于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5(4):53-54.

篇5

(一)丰富的人格内涵

语文教育,本就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因为语文教育所借助的载体――文章是人类精神的结晶,因此,作为育人主体的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完善的人格,这是中学语文教师的灵魂所在。语文教师的人格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语文教师应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进步的人生观,为社会和学生甘于奉献自己的价值观,树立高尚远大的理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竭尽忠诚。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爱国意识,热爱祖国,维护民族感情和民族尊严。

其次,要有高尚的情操。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崇尚正气,崇尚英雄,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有了这样的底蕴,在语文教学中,才会有对《枣核》思乡之情的真切赞美,对《五人墓碑记》慷慨赴死的扼腕赞叹;才会有《社戏》的童趣,《春》的奔放;才可能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教育学生。

第三,要有高雅的格调。语文教师具有高雅的格调对创造语文课堂的氛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宽容大度,与人为善,讲诚实,守信用,平等待人,办事公道,活泼开朗,和蔼可亲。有了这种修养,外化出来,则言行举止文明、高雅、显示出一种大家之气;渗透在语文课堂教育中,则让学生赏心悦目,如沐春风。

(二)广博的专业学养

教师要适应未来社会对教育的需要,就必须具备广博精深的知识,否则就失去做教师的基本条件。语文教师厚实的专业学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具备语文专业知识。语文教师首先要在“语文”上下功夫。教的是母语,就必须掌握母语的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作基础,是很难从事语文教育的。

二是要具备语文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教师自已必须具备这四种能力,从理论到实践上达到一定水平,既能给学生指导,也能给学生示范。常规的“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一定要符合要求。

三是要具备教育与心理学知识。掌握扎实的教育和心理学知识,语文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还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与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多方面的爱好与才能,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多种语文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三)反思――研教能力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懂得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的能力。事实上,教师比外部的研究者更能理解教学的复杂性,更能显现出教育教学的创造性,故教师的反思――研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反思――研教”既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又重视对教学赖以发生的社会和组织背景的分析,它还是对发生在学校内外的事件及其社会背景进行全面的反思。

语文教师要养成自我反思,不断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习惯,应努力将自己置身于研究的状态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会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在理论指导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反思过程当作研究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努力实现由知识传授者向教育教学研究者转变。语文教师要学会制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加强专业学习,

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四)现代人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运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工具的能力,是识别获取、评价判断、加工处理、生成创造、参与交流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终生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态度、方法和能力。其核心就是运用信息资源,进行问题解决和创新活动。

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用于学习的能力,它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语文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采用不断发展、更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和优化新型教学环境,不断地培养能适应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五)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篇6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贯通,职业素质,内涵,养成

一、中高职业教育贯通的当代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可以说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将中高职协调发展作为其中一个要求进行了具体化。为了落实这一规定,教育部制定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多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包括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招生政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中高职贯通教育作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模式之一,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而这对于希望接受职业教育、将直接就业作为人生目标的学生来说是一条实现目标的有效渠道。

党的十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指出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些最新的要求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一脉相承,同时也对探索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中高职教育贯通是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积极探索,在全国的一些学校试点后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如《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要“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的发展任务,加快培养适应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此上海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1年继续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经过三年的试点工作,中高职教育贯通逐渐成为培养知识型、发展型、素质高、技能强的人才的有效模式。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中高职教育培育的目标,是中高职教育发展的突破口,中高职学校的学生和教育者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实现职业教育的中高职贯通,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必然要求,从长远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中高职教育贯通视阈下职业素质的内涵

从国内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实践来看,这种培养模式大多数实行学校是以中职学校的名义进行招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推行“中高职一体化”高效衔接的培养模式,将原先中职三年、高职三或四年,一共六到七年的学习期限,缩短到五到六年。这段时间内,大多数学校除了在入学第一年对学生进行是否适合接受中高职贯通教育的选择与考核外,剩余的学习时间不再进行其他形式的筛选,按照培养要求,对达到毕业标准的学生颁发由教育部认证的高职学校专科层次的毕业证书。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为紧凑,成长目标更为明确,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大提升,职业素养的内涵得以升华和具体。

(一)坚定的职业理想。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大多是有着明确职业志向的学生,他们往往本身就对所学习的专业比较感兴趣,而且今后的工作方向也会朝着所学专业方向去发展。但是,单从中职或高职的实际学习来说,这种职业理想在每一个阶段都不够强烈,学生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可以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对于专业所指向的职业却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学生自我的职业目标或人生理想。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在未来人生实践中所作所为的观念意识,是职业实践的指导,这需要建立在对自己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所以学生们需要在专业学习中不断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定位自我,确定契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目标,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工作后,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职业热情和职业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这就决定了中高职教育贯通能够在坚定学生职业理想方面的发挥重要作用。实践显示,推行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学校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特征,匹配职业教育的阶段性特征,使学生能够在中高职不同的学习阶段认识自己,在循序渐进中找准职业方向,坚定职业理想。

(二)突出的职业能力。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能力是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中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职业能力不等于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仅仅是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职业能力包含更多的内容,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其中,职业综合能力又包括了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四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交际沟通的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不是单单通过中职教育或高职教育所能一步到位实现的,需要在积累中不断提高。中高职教育贯通之后,随着教育进程的推进,理论知识逐步深入,动手实践的机会不断增多,学生的操作能力逐渐加强;随着与社会越来越近,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园区、公司、企业,通过实际的工作体验,在交际、组织、现场处理等方面不断增长经验。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走出校园,迈进社会的时候可以尽快的转化角色,适应职场生活,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平稳起步。

(三)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在职业活动中所应该遵守的、与某一特定职业活动相符合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既是个人层面的意识行为,也是职业所隶属的行业对当前社会所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学校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样要坚持德育为先的要求。中职或高职教育,由于学习时间段,教学内容繁多,很多学校并不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而偏重职业技能的培训,这样的学生往往在竞争中由于缺少对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心态而不能占据有利的地位,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处于中职学习阶段时,由于身心并没有真正达到成熟阶段,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以至于踏入社会后不能很好的指导自己的职业行为。中高职教育贯通,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突出职业道德养成,学校既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辅之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格教育、公民教育、法律教育、品德教育等等,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有目的性的采取特色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在整个中高职跨度中,也会对职业道德经历一个从认识到理解再到认同的过程,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职业行为。

三、中高职教育贯通视阈下职业素质的养成

经过职业教育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建设者,他们往往直接从事一线的生产、管理、服务工作,他们所学的专业与从事的工作岗位联系地更为直接和紧密,同时对他们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显得尤为关键,这既需要中高职院校探索有效的培育途径,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职业素质的自我提升。

(一)职业培养贯通进行,实现高效衔接。

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有效衔接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安排、能力考核等方面存在着断层脱节、简单重复、沟通不足的现象,使得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实现。要突破这一点,首先要加强的就是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实现职业培养的中高职有效贯通,这样的优点在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起点早、养成时间相对较长、专业学习比较充分、职业能力持续锻炼、职业理想逐渐加强。这是对我国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目标的有益探索,使得职业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观念更新、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人才的职业能力更高,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为协调和顺畅。

(二)职业培养对接产业,实现职业契合。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围绕社会或某一特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人才需求方面的层次、类型,进而合理规划中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职业素质。中高职教育贯通视阈下,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要对接产业发展,将产业与教学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中高职的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相契合,教学内容要和职业标准相契合,实训过程要和生产过程相契合,毕业证书要和职业资质相契合,中高职贯通教育要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相契合。中高职教育贯通发展的进程要和产业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协调推进,在整体进程中把握中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步伐和进度,有机整合学生资源、教育教学资源、就业资源,实现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内涵、教育教学条件方面的整体规划,展现职业教育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的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增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在学校主要依靠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是学生认识职业、学习知识、提升能力、走向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中高职职业教育不但要在专业方面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为学生的就业、职业发展、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中高职教育贯通视阈下,中等职业教育要立足中高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保证学生职业素质持续提升的教育教学策略,包括中高职教育的阶段目标、中高职教育的教学重点、中高职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教育目标的有效衔接、课程的无缝对接、教材的连续性、教学评估的一致性等等。当然,这一切都是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基础的,即教育教学的改革要有目标,改革的进行既要合规律性又要合目的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所以要重视教师角色发挥,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教师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流动,使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提高专业认知水平和指导学生就业的能力。鼓励优秀的企业员工到中高职学校担任专业课讲师、职业发展导师,切实提升中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鼓励学生自我教育,增强学生职业认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对这部分同学的调查我们也不难发现,没有成功就业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由自身原因。面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有一部分同学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足,没能抓住学习的机会,导致自我认知不足、职业前景迷茫、就业能力不强,没有形成体系化的职业认知,以至于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没有优势,或者侥幸步入职场却达不到企业的要求,逐渐被淘汰。中高职教育贯通要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贯穿其中,中职阶段注重基本知识的教授,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态的成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从内心深处认识所学专业、了解职业发展前景、增强职业认知。学生要注重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责任感、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等一些列素养自我养成,积极主动地进行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冯瑛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

篇7

1.教学内容不全面

全面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小学学校全面的落实小学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计划,按照规定的课程实现对小学生的教育。一些小学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会考试的学科,对于不需要进行考试的学科不能完全落实。而且,学校比较重视语文和数学这些基础学科,对于思想道德和体育等学科不够重视,师资力量不足,致使这些不被重视的学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面的发展,不利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2.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的小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些小学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全面的实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教学知识的传授,不能实现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达不到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小学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片面化,只重视智育,忽略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存在为应试而教育和为应试而学习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1.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

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下,小学学校应该在应试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实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明确。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缺乏清晰科学的内涵,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一些小学学校错误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实现对小学生的减负,给学生一定的权利;还有一些小学学校只是做“面子工程”,并没有完全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因此,在实施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时候,小学学校应该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明确,有针对性的实施素质教育。

2.学校明确对小学生的教育目标

根据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和内容,小学学校可以设置有效的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例如,小学学校为了贯彻实行素质教育,确立了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素质教育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学校顺应我国的教育潮流,对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从不同的方面制定有效的措施,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例如,小学学校一方面根据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增加音乐、体育、美术和思想品德等可侧很难过,保证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转变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为启发式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德育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深入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对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了解,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且,教师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完善和改进,大量的应用具有启发性和鼓励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德育对小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全面推进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国心等。

三、总结

篇8

[关键词]高职素质教育 素质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过程 素质教育的保障 素质教育的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针的具体实践,是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主体的一项重要工作。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实用型“银领”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特色,实践以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对人才培养的过程采用新的标准并实施新的方法,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推行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问题。通过正确地认识素质教育,再将素质教育贯穿到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还应当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形成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体系。通过成立专门的素质教育工作机构,以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发挥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的能动性,方能实质性地开展素质教育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弄清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性应用人才”,这一目标凸显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素质教育可概括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专业及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四大素质。具体来讲又可扩展为以下多个要素:理想信念和民主法制素养、伦理道德素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竞争意识、美感体验、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独立思考和获取新知识能力、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就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综合能力强、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俱佳的全新型人才,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它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过程,创新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也是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

实施素质教育,要将素质教育与高等职业院校的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统一起来。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及能力教育是相互包含、相互贯通和相互促进的,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在教育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融汇到专业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中去,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可概括如下: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与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构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施途径体系,因为素质教育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一,素质教育融入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通过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理想信念,加强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提升职业道德、伦理道德、政治道德等素养,塑就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二,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职业素质教育不同于职业技能教育。素质教育应是既重视技能掌握、又兼顾素质培养;既看重客观知识、又要看中内在品质;既掌握技术效率、又明白技术理论,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主场地。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职责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职责才是传授专业知识。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创新、独立思考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获取职业技能;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获取新知识能力;增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还能获取专业技能及资格证书;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树立为成就未来的事业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立志艰苦奋斗,为自主创业、适应职业变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三,素质教育融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中。职业教育的全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环节都是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包含了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让学生交大作业、展示作品、学科知识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适应新环境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视野,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奠定了基础。

第四,素质教育融入对学生的管理中。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的校园艺术节、书法艺术作品比赛、主题班会、各种体育比赛、学生运动会、文明集体和个人的评比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了对美的欣赏,提升了审美情趣和对美的创造能力,锻炼了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加大校园公德和行为规范的宣传力度,杜绝一切不文明的行为,通过思想情操的熏陶,让学生融入集体,融入校园,实现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形成校园是我家,我爱校园,更爱我国家的校园氛围。

第五,实施素质教育需优化校园人文环境。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秩序,深厚的文化底蕴,文明的行为,求真务实的校园风气,内容新颖、形式活跃的讲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不断把学生融入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中。

第六,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有益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实训基地的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解消化理论以及综合运用能力提供了保障。素质教育要有效地内化到职业技能教育的知识体系之中,有效地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加强师资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角。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还能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良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影响学生。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技能、技巧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手段的运用,展示教师的全面素质。要提高学生素质,必须要有一批自身素质好、具有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教师能胜任教学也胜任素质教育。一个好的教师会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断学习,吸收一些现代的教学理念,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出现了改观,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出的人才的能力水平素质等能考核出学校的教师队伍的水平,也侧面显现出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