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8篇

时间:2023-09-06 09:30: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

篇1

1目前风景园林设计标准概况

在日常的设计、评标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相对一致的标准来对设计的内容进行约束和判定,但是如何确定标准,如何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是比较困难的。在设计行业特别是园林设计行业,已经存在一种共识,那就是难以确定主客观标准。一直以来,缺乏判断标准和将判断标准主观化,成了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和设计评审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1.1关于标准的概念。标准在《辞海》解释为:“衡量事物的准则。如:取舍标准。引申为榜样、规范。”正常来说,国标、行标是行业内的一种共同约定的规范和规定,对于其基本要求和内容,行业内必须共同遵守,对于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来说,这是设计行为的下限,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同时,国标、行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范围和内容可以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进行发展、修改和扩大。但是,在没有颁布新的国标、行标之前,行业还需共同执行原有的标准。

1.2我国有关的风景园林设计标准。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风景园林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如《园林术语标准》、《园林制图标准》等,但是这些标准大多是针对整个行业的,包括设计、管理、施工等多方面。然而在设计方面,更多是“规范”而不是“标准”,如《公园设计规范》等。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相比,不健全、不完整的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标准体系,在客观上阻碍了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发展。

2从行业发展现状看风景园林设计标准

当前,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现状,导致在该行业中大量存在“是”与“非”、“好”与“不好”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在经济规模上看,风景园林行业目前虽然行业规模比较小,但却异常“火爆”其极快的发展速度、复杂数量极大的参与人员,在全世界范围内用空前一词来形容也不为过。以至于澳大利亚等设计任务并不多的国家也纷纷有“园林”或“景观”设计大师来到我国参与设计项目,甚至属于城市国家的新加坡,也令人吃惊地出现很多的设计大师,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在风景园林设计行业咱有极大的市场份额。这种现象辩证地看,对于我国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正向的影响,即国外设计师的到来,可以为我国带来一些新的概念或相对成熟的技术;二是从负向影响来看,也可能使我国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盲目地引入和广泛地应用一些并不适合我国国情的设计概念或内容。关键的问题在于,国外的设计内容或设计者本人,不管是能不能符合设计要求,也不论是否符合基本的“是”与“非”的标准,都不重要,一般国人总感觉“洋”的东西就是好的,只要与“洋”沾边,“是”与“非”的标准就都不存在了,就都是好的,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人已经开始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并追念在转变着一偏颇的观念。

3从模糊性上看风景园林设计标准

篇2

虚拟现实技术是基于现代计算技术的综合性较强的信息技术,兴起于本世纪初期,发展势头良好,具有高度的实际应用价值。虚拟现实技术主要立足于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转换,通过将图形学、计算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三者融合,输入现实工程的各项具体参数,在计算机上形成虚拟的三维模型,赋予设计方案更多的变动空间,颠覆了传统的交互方法,临场感更加强烈,高度的构想性更是赋予了虚拟现实技术理想的浸没感,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自然反馈更加明显而强烈。虽然虚拟现实技术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然而我国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限制,在实际应用方面发展较为缓慢,最初是应用于城市设计方面,所取得的设计效果非常理想,然而城市设计注重的是实用性与功能性,这与风景园林设计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虽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运用当中尚欠缺足够成熟的经验,然而整体的发展前景是比较乐观的。

2.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2.1三维模型初步发展

风景园林设计与其他的建筑工程设计存在较的区别,对环境变化有着更高的灵敏度要求,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之前就对周围环境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概念。在虚拟现实技术出现之前,为了满足上述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采用的是建立沙盘进行分析,然而严谨性不足,将人的主观感受与设计理念分隔开来使得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存在先天的不足。虚拟现实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创建三维模型,将人的主观感受与设计理念紧紧相连,三维模型的核心技术原理就是数学几何表达形式,由多个单面组成,单面数量与所模拟的实物体态复杂性成正比例关系,如:风景园林设计当中常涉及到的石头与假山等,体态复杂性非常高,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的难度也较大。当前,我国的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模型方面取得了初步的进展,理论上可以实现对体态复杂的实物的外观模拟,只是由于单面数量较多,所需的模拟时间较长,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三维模型势必会得到更高程度的完善。

2.2图形语言与虚拟场景的进步

虚拟现实技术图形语言与虚拟场景的实现主要是基于VRML以及3DSMAX两种技术,这也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VRML通过虚拟技术以图形语言的方式描绘出风景园林的建成效果,搭建虚拟世界,设计人员可在这个虚拟世界当中发现原有设计方案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转变设计理念,与传统的手工绘图方法相比较,具有更高的严谨性。而3DSMAX比VRML技术更为先进,输入与输出的转换更为方便,通过摄像头还可以实现虚拟场景内的导航效果,浏览内容更加丰富,根据人体的感受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具体参数进行变更,落实到细节方面,促使风景园林设计在美感与调理两个方面实现更加完美的平衡。此外,由于风景园林最大的存在意义在于其观赏性,寒暑更迭,四季变换,园林内的主体色彩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图形语言与虚拟场景的进步实现了以四季的变换为标准进行色彩编辑的想法,强化风景园林设计的美感特性。

3.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3.1进一步突破二维模式的形式禁锢

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时间并不长,目前仍处于上升的阶段,有待完善。受传统设计方法与理念的制约,三维模型虽然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但是未能完全突破二维模式的形式禁锢,设计信息不够丰富。鉴于此,风景园林在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的多维性特征,虚拟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空间的变化与色彩的编辑,更应该向声音、感官等面发展,实现全方位的虚拟,使设计信息更加丰富。二维模式的形式被时代淘汰已经是大势所趋的方向了,风景园林设计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应当进一步突破二维模式的形式禁锢,向着三维模型的方向发展。

3.2促使物质性信息载体更加多元化

风景园林具有明显的物质性,内部用以装饰的景物非常复杂,传统的设计方法使其更显单一性,而虚拟现实技术则具有高度的信息性,多元化特征明显,以三维模型、图形语言、虚拟场景等为途径,使单一的物质性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形态,使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得到更好的展示平台,充分利用VRML以及3DSMAX技术,落实于色彩的编辑、空间的规划、声音的虚拟等环节,完善设计方案,保证风景园林在建成之后能够给予游人更加丰富的美感体验,进一步完善虚拟效果。

4.结语

篇3

【关键词】综合设计;多学科交叉;课程群;教学整合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立在宽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其目标是解决在复杂的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本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这一基本特征,作为风景园林师,就需要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此外,本学科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因此在培养体系中,必须把握“工程实践性”这一突出的特性,以“综合设计”为主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学生不仅具备从多学科领域中获得知识的能力,而且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一、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职业需求解读素质需求

笔者对国内多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与走访,发现用人单位的需求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一句话,即“上手快、能力强、潜力大、易合作”。具体到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上来,我们需要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风景园林师,在当今的大环境中,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就业标准呢?仔细解读用人单位的需求,所谓“上手快,能力强、潜力大”,对于以“工程设计”为主要工作的风景园林师而言,所面临的设计工作内容大体包括:区域层面的景观规划类、城市层面的景观设计类以及社区层面的景观设计类。这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师必须具备知识储备和基本专业素养(表1)。可以看出,设计是一个综合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多方面能力的考量,具体包括学生的艺术鉴赏及表达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三项基本素养,它们共同决定设计师的综合设计能力,即用人单位的主要考虑目标。

二、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风景园林是兼具艺术色彩的工科类学科,在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分类中属建筑学类。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核心知识领域一般包括4个方面,即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知识、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技术、建筑与城乡规划知识。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师资力量制定自己的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中,一般会有针对于上文提到的专业素质培养课程。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课程体系各自独立

虽然近些年,随着风景园林教育的开展,很多院校都在结合自身特点,对本院各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教学体系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在不断拓展。但是,课程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整合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致使课程体系各自独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各专业课程往往由不同专业教师担任,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往往会出现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其结果会致使课程之间衔接的不畅;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差异,如果课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与沟通,就很难将教师教授的课程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较为零散,并分布于各门单独的课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融合与贯通,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以设计表达课程为例。设计表达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然而,“设计”并不是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无“设计”的“表达”往往会因为缺乏灵魂,让课程显得苍白无力。在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中,也无设计表达的相关内容,学生却需要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如果这两门课程无法衔接,就达不到最好的效果,如在设计的表现手法上,专业教师因为很多原因的限制,无法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的全过程,此时更需要艺术设计教师的参与与配合。

(二)重复性教学使内容深度有限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选题重复、课堂内容重复,是教学过程中时常遇到的问题。当设计课程教师发现学生在表现力方面欠缺时,势必会进行表现技巧方面的重复性教学;而设计表达的教师,由于没有“设计案例”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往往也会在课程中设定一些小设计,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各门课的学习重点。作为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每学期会选一个主题进行训练,而其他相关课程,如植物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都为了能让学生实践而单独布置小设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将一种类型的设计重复多次完成。由于这些课程的课时数有限,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重复,无法真正深入学习。从宏观的教学体系来看,虽然这些课程的总课时看似很多,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学生“如何学以致用”的问题。从近些年高校教学改革的总趋势看,缩短专业教学的课时、增加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必然趋势。

(三)理论及技能教学与设计教学脱轨

工程技术是风景园林艺术效果是否能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在校期间,学生需要了解更多与设计相关的技术知识。学院需要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来解决相关问题。其中,有些课程适合单独开设,有些课程与设计课程有很强的关联性,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植物设计、施工图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最好能以设计课为主线,辅助穿插其中,让学生掌握与设计相关的技术技能。

三、以设计为主线的风景园林课程体系建设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立在宽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目标是解决在复杂的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本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广泛,因此作为风景园林师,更需要具备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及强大的工程实践性。在培养体系中,须把握“工程实践性”这一突出的特性,以“综合设计”为主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的教学组织架构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力求反映出本专业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的能力。下面以湖北工业大学风景园林课程体系为例进行分析。

(一)主干清晰的培养构架

湖北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案,力求以本专业的实践性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为出发点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分为应用能力支撑体系和理论技能构建体系两大支撑课程体系,下设四大系列课程,即设计美学系列课、综合设计系列课、技术系列课和理论系列课(图1)。风景园林本科教育坚持以综合设计系列课为主干核心。一方面,创造优美空间环境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根本目标,综合设计与设计美学的结合是解决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现代风景园林是综合多学科的以科学知识、工程技术为主导的学科。传统的诗情画意、现代的艺术畅想必须归属于系统综合的科学技术。风格流派的创新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含量远大于艺术含量,这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而理论技能构建则是为了让学生走得更高、更远。

(二)构建多学科共融的综合设计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综合设计主线整合教学资源,形成一个以“横向联合,纵向渗透,多学科交叉”的、整合而开放的课程体系,以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通过设计课程解决实际操作的问题,构建以设计课为引导、以整合相关课程群为特色的教学架构体系。在纵向方面,设计课安排在一至四年级,贯穿整个本科教育阶段的全过程,突出了设计作为主线课程的核心特征。通过设计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学习如何主动地拓展知识体系和领域,以整体的观念看待和了解整个专业教学中的诸多课程。在横向方面,通过“综合设计课程群”的模式,将设计美学系列课和技术系列课中,与设计最为密切的课程组织在一起。同时要求各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到设计课程教学中,通过设计课程来组织相关的课程教学,设定设计课题,从而保证教师能共同参与和解决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在实践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组织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目标。

(三)构建以综合设计课为主线的课程群

1.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群——风景

园林学科背景下的初步课程教学一直以来,艺术价值都是诸多园林景观价值中最重要的部分,美感是设计的灵魂。设计初步课程群主要针对一年级新生。这期间,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强化专业基础课对风景园林设计课的引入。本课程以“设计初步”主干课为核心,设计美学为支撑体系,从基础美学入手,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形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力,形成科学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将除了设计素描以外的、与设计审美与表现相关的钢笔画、造型基础、色彩基础、模型制作等课程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整合到一起,由设计初步课的教师做系统安排。随后,相关专业的教师要在设计初步课程的整体思路下,将课程内容以讲座的形式穿插在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中的潜力,促进学生交叉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艺术专业和设计专业的教师,以初步课为平台,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一年级期间的作业。以引导学生入门,激发艺术想象力,强化观察认知力、发掘艺术情感与创作欲望为目标,争取在此阶段初步理解设计与美学的关系,设定美学目标。

2课程群——风景园

林学科背景下的建筑设计教学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它们之间必然存在共同的学科基础,比如空间感。通常我们将其视为建筑的基本特征。如果教学中借鉴建筑空间构建理论与方法,让学生对园林空间进行空间建构和行为模式分析,并结合风景园林自身的特点进行训练,组建园林空间教学体系,就能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园林空间本质。这是风景园林专业二年级的主要目标。在此过程中,传统设计表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表达课程,都是在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初期需要解决的问题。风景园林设计1.2课程群以景观建筑设计为主线,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心手合一”,强调设计方法与表达技巧。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AutoCAD的软件为例。本软件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软件如何用;二是如何用软件来绘制专业的图纸。作为理论教学课程,课堂上多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更多时间进行实际操作,最终导致课程结束了,学生的制图能力还没有达到设计的要求,在学与用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桥梁。通过“课程群”这一平台,可以在实际设计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对软件的掌握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在设计课程中期,根据学生对于软件掌握情况,以讲座的形式解决软件和制图的相关问题,并在实践周期间由专业教师和计算机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设计。

3.风景园林设计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学生在艺术、生态、心理、地理、人文等多领域都应有所了解。多学科的知识储备是当代风景园林师所必须具有的基本职业素养。如果说低年级组以艺术表达为主要教学目标,高年级组则从生态、技术、人文、地理等多领域进行引导。其中,与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最为紧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建模、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种植设计、规划设计,要将它们引入设计课程群。综合设计课程群分别以室内外庭院设计、花园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公园规划设计、风景旅游区规划、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等类型课题作为媒介,探索园林与行为尺度、园林与种植、园林与自然和生态系统、园林与历史文化、风景园林与游憩、风景园林与区域和城市等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拓展知识体系,以整体的观点看待整个专业教学中的诸多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中指出,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风景园林教育应培养学生在根植于人类传统和自然系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形成概念、协调关系和创作作品的能力。风景园林是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部分。当今社会飞速发展,风景园林师担负着改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风景园林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必然趋势。形成多元共存的、开放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多学科融合,协调与特色并重,积极融入实践,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只有不断完善教学组织架构和教学大纲,以素质和能力为培养目标,强调创新,强调对实践能力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学生。

作者:曾毓隽 陈波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色彩;南明山;风景园林;设计;应用

1 风景园林设计色彩及其分类

一般来说,组成风景园林的色彩分自然色、半自然色和人工色3种。自然色是指自然物质本身表现出来的颜色,如风景园林中天空、水体、植物和石材等呈现的色彩;半自然色是指虽经人工加工但不改变自然物质本身性质的色彩,如风景园林中经人工加工过的木材、金属和石材的颜色;人工色是指利用人工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颜色,如风景园林中所用瓷砖、玻璃等的色彩。

2 风景园林设计中各种色彩的综合运用

2.1植物自然色的运用

艺术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看到风景园林景观时,最刺激眼球的首先是色彩,其次才是形体、线条与质感。风景园林景观的大部分由千姿百态的植物来装点,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和色彩搭配非常关键。科学合理的设计应该既考虑植物色彩的丰富多样性,又要充分发挥丰富的植物色彩自然优势。

2.2半自然色和人工色彩的运用

构建引人入胜的风景园林优美景观,需要设计工作者运用园林艺术手法,将各种植物的观赏要素与“硬性构筑物”等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硬性构筑物”主要是指山石、水体、道路、建筑、栏杆、雕塑、小品装饰和园林灯饰等园林要素。在“硬性构筑物”设计中,既要关注单个“硬性构筑物”元素的材质和色彩的美观,又要注重这些元素与植物色彩的搭配,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之间的色彩搭配。在半自然色和人工色彩的运用中,要注意根据园林的整体布局,利用冷、暖色的自身特点,通过合理的搭配与处理,使园林空间达到美观生动的艺术效果。

3 丽水市南明山风景名胜区色彩设计分析

南明山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城南2km处,与南明湖山水相映。根据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丽水市将形成“两城夹一山”的城市格局,南明山将从丽水市城区的一座郊外山转变成为“城中山”。根据南明山风景名胜区控制规划,南明山风景名胜区将成为城市绿心、绿肺,将成为市民双休日甚至平时傍晚康乐、休闲、观光频率最高的风景区。

3.1色彩在南明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文化方面的体现

在景观文化方面,南明山景区生态条件良好,具有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历史上一直是宗教朝拜的圣福之地,至今仍留有丰富的人文遗迹,因而可以说南明山景区具有古、幽、珍、奇、秀的风景资源特色。根据以上资源特色和开发利用的可能,以及名声景区总体规划,南明山景区在景观文化建设方面的定位为:以摩崖石刻和寺庙园林为特色,以观光、朝觐为主的山水文化景区。据此特点,色彩设计在南明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文化方面应注意体现以下几点:一是在景群规划上,要突出南明山强烈的佛教文化氛围和摩崖石刻艺术特色,并将其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如南明山仁寿寺修建宋代,坐落于南明山半山腰上,周边植被丰富,在寺内外保存有众多的名树古木,悠久的佛教历史文化与之交相辉映,在苍翠质朴的环境下,弘扬佛法,传教育人,教化了一代代的丽水人民;二是在生物景观规划中,要加强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除维护原有的植物群落外,要注重创造丰富的植物景观和生物景观,引入现代化的人文景观,丽水政府对南明山制定了“南明山桃园养生圣境项目”将现代化融入到南明山的开发中,打造出在绿色的包围下,在自然中养生、健身、休闲的旅游胜地;三是在建筑风貌规划中,要注重亭、台、楼、阁、廊、杆等各类建筑的色彩设计,使雅致、轻巧、秀丽的江南建筑风格得以充分体现,如南明山风景区的松风亭与遐观亭,红柱灰瓦,在一片绿景下,炫眼夺目,衬托出一片跳跃,轻盈场景。

篇5

关键词:风景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方式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风景园林不同于一般性的观赏园林,尤其是在植物选择与配置方面,风景园林选择采用天然的、不经雕琢与修饰的植物作园林景观.风景园林追求自然.然而植物是实现风景园林美感塑造的主要元素,所以,为了发挥风景园林设计的有效性价值,就需要合理的对园林植被进行选择与配置,从而为城市环境增添一份美,为居民生活增加一丝绿。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风景园林指的是能够为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做出重要贡献的符合现代人审美需要的结合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风景园林。与中国传统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等相比,更能体现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成果和人们对于现代化的需要,更能适合现代社会和当代人需要的一种新型园林类型。风景园林主要指的是现代城市风景园林,这是一种超越普通花草树木更能满足现代城市生态文化建设需要的风景园林,是服务于创建宜居型城市最终目标的风景园林。

在我国当前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风景园林更好地在现代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发挥影响有一定限制性,特别是风景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方式,直接影响着风景园林的展现效果。

2 风景园林的特点

风景园林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分布.常见的如中国的九龙坡

城市公园、苏州园林等等。事实上,风景同林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从学术研究领域来看.风景园林其实是一门生物工程设计学科.它囊括了自然地理、生物、植物、生态等生物学科以及园林园艺、文学、美学等艺术学科在内.是一门以生物生态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综合应用型学科。

比起观赏园艺,风景园林更具空间性.它的空间设计鳞次有感:比起景观设计,风景园林更具生动性。园林内部动植物生命鲜活:比起环境艺术,风景园林更具科学性,它综合了多类学科知识,设计得科学合理。总的来说,风景园林具备了所有其他环境规划或景观设计所不具备的内容,足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总目标。

3.风景园林中植物配置的重要性

随着绿色生态理念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不断渗透.园林设计需以“绿色、生态、环保”作核心设计理念已经成为了新形势下园林设计

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园林设计就必须引人绿色植物.合理配置具有生态环保性的绿色植物.以达到园林绿化建设的基本要

求。当然,在风景园林中配置植物并不仅仅只是为遵循园林设计要求.

还为了增添园林景观的滑协调性和美观性.利用植物来净化园林空

气,为休憩与活动在园林中的人们创设一个健康、安全的活动空间。

4.风景园林中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前面提到植物在风景园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不仅是因为园林设计需要利用植物造景.还因为植物所具有的净化作用能够净化自然空气,为人类健康提供保障。所以在园林周围造景时.务必要按照相关的选择与配置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风景园林的植物配置工作。需要强调的是.风景园林中.植物的选择与配置需要严格遵循相关原则与要求,按照特定的步骤、原理和方法进行配置。

4.1有效配合植物生长系统

配合植被生长系统是植被合理选择的前提条件。配合植物的生长系统就需要结合季节对树枝进行剪裁,在冬天来临时,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修剪,与便于树木能够保暖,并度过冬天,合理的进行修剪安排还能够促进植物复苏,实现植物的更新与生长。又如在秋天时,就会产生大量的落叶,所以,为了能够增添风景园林的美感,就可以适时的进行打扫,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感受为秋的绚丽,为居民生活再增加一丝美。

4.2明确园林建设的目的.合理选择植物品种

风景园林中.在选择植物品种之前一定要明确好园林的设计目的,有目的性的选择植物的品种与形式。在园林整体空间设计中.要先进行植物群体的设计.只有完成了植物群体设计与配置以后.才能继续对植物单体形式进行设计和配置。也就是说.风景园林中.关于植物的选型与配置顺序是:先按照园林设计目的选择植物品种.然后作整体的植物群设计.最后再对单体植物进行配置。

4.3 单体植物配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群体中的单体植物,其成熟程度应在75%~100%。设计者是根据植物的成熟外观进行设计.而不是局限于眼前的幼苗大小.以及最终成熟后的外貌,以便将单体植物正确地植于群体之中。

(2)在群体中布置单体植物时.应使它们之间有轻微的重叠。单体

72植物冠径的相互重叠基本上为各植物冠径的1/3~1/4。

(3)排列单体植物的原则.是将它们按奇数。如3、5、7等组合成一组.每组数目不宜过多。这是一条基本设计原理。奇数之所以能产生统一的布局.皆因各成分相互配合,相互增补。相反,由于偶数易于分割,因而易相互对立。紧接着应考虑组与组或群与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阶段.单体植物的排列原则同样适用。各组植物之间,应如同一组中单体植物之间一样,在视觉上应相互衔接。这样会增加一个布局的整体性和内聚性.因为中组不同植物似乎紧紧地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割。此外.在设计中植物组合和排列除了与该布局的其它植物相配合外.还应与其它因素和形式相配合。

设计者在完成群体和单体布局后.还应该考虑到设计的某些部分

是需要变更的。在布局中可以采用群植或孤植形式配置植物。但必须

与初步设计中选取的植物大小、形态、色彩以及质地等相吻合.同时还应考虑阳光、风及各区域的土壤条件等因素。

4.4完成初步设计后需要进行细致设计.

(1)考虑的是植物大小之间搭配。应首先确立大中乔木的位置.这是因为它们的配置将会对设计的整体结构和外观产生最大的影响。

一旦较大乔木被定植后.小乔木和灌木才能得以安排.以完善和增强

乔木形成的结构和空间特性。较矮小的植物就是在较大植物所构成的

结构中展现出更具人格化的细腻装饰。由于大乔木极易超出设计范围

和压制其它较小因素。因此.在小的庭园中应慎重地使用大乔木。大乔木在景观中还被用来提供荫凉.故在种植时应在空间或建筑物的西

南、西面或西北面。

(2)考虑的是植物的品种搭配。在设计布局中应认真研究植物

和植物搭配,在选用落叶植物时。首先考虑其所具有的可变因素。在使用针叶常绿植物,必须在不同的地方群植、避免分散。这是因为它在冬天凝重而醒目.太过于分散,务必导致整个布局的混乱感。在一个布局中,落叶植物和针叶常绿植物使用。应保持一定比例平衡关系,针叶植物所占的比例应小于落叶植物。最好方式就是将两种植物有效地组合起来.从而在视觉上相互补充。

(3)在考虑植物色彩因素时.也应该同时考虑植物叶丛类型,这也是植物色彩的一个重要因素.叶丛类型可以影响一个设计的季节的交替关系,可观赏性和协调性。在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色彩组合应与其它观赏性相协调,起到突出植物的尺度和形态作用。

(4)考虑植物的质地。在一个理想的设计中,粗壮型、中粗型及细小型三种不同类型的植物应均衡搭配使用。质地太少.布局又会显得杂乱。比较理想方式是按比例大小配置不同类型的植物。因此,在质地选取和使用上还应结合植物的大小、形态和色彩以便增强所有这些特性的功能。

5.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认识到风景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方式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实现风景园林景观的建设目的,一定要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方面进行改善,同时要对植物的选择和配置进行更好的设计。风景园林景观能够更好的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进行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要更好的体现人文化和和谐化,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的时候要更加的科学化。

6参考文献

[1]许冲勇.植物种植设计施工图的探索【J】.中国园林,2011

[2]陈辉.陕西省大中城市道路广场园林植物配置及其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篇6

关键词:园林设计;雨洪控制;系统

经济发展应当与城市生态环境相结合,但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环境和经济的融合意识也处于起始阶段,如何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充分发挥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的作用,实现城市环境生态和城市经济相协调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国外,经过长期的实践,雨洪控制利用系统已经相当完备,我国北京等一些发达城市也积极学习国外经验,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初步建立了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但从总体上看,在我国新型雨洪控制利用并没有得到全面的了解,这种理念的接受和利用范围有待扩大。

1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与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的联系

雨洪控制利用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土地、水、环境等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目的是利用三者之间的循环关系,彼此协调。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发现,采用新型雨洪控制利用在国外发达国家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而且与风景园林设计有极为密切的联系。通过这种控制利用系统可以对雨水等进行有效的调控、清理或者使用,比如通过新型雨洪控制利用将雨水传输到地下,补充地下水,保障水循环系统的水量,保障风景园林的清洁和用水。另外,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是由一些子系统组合而成,每一个子系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子系统可以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水污染与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营造城市生态景观、多功能发挥土地资源效益等目标。[1]

2国外风景园林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的发展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为了鼓励重视城市发展,德国2007年创办了国际城市景观奖,以表示对城市生态的重视。城市景观与雨洪控制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早就注意到这一点。

美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风景园林与雨洪控制利用的关系,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方法――就地滞洪蓄水法。即将雨洪进行利用,但在利用之前为了保障环境和生态会对雨洪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德国也是最早实现城市园林设计和雨洪控制利用相结合的国家。而且在德国的法律中明确规定了雨水不能直接排放到公共管网中,否则将予以处罚。同时,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时,会对雨洪的处理做好规划,有专门的设备将雨水收集起来,优先利用。

美德两国的事例代表着国外比较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使用新型雨洪控制利用已经成为当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实现城市、风景园林、环境、水利等方面相结合的手段,也是为了风景园林设计师在城市园林规划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3 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雨洪控制利用的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我国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也开始学习并利用雨洪控制利用,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如北京、宁波等城市率先展开了实践,如北京市把雨洪控制利用的理念与技术有效地纳入这些规划设计方案中,不少实施项目表现出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宁波市规划中重点是雨水非点源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在江南水乡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对雨水径流在源头、中途、末端采用相应雨洪控制利用措施,并将这些措施融入景观规划设计之中。

在我国实践中,能够有效实现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与雨洪控制利用相结合的城市还不是很多,一方面受制于城市能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建立起这种理念,没有将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融合的认识。

4结语

新型雨洪控制利用与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未来发展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为我所用;其次,根据城市实际地质地貌进行风景园林设计;再次,加强雨洪控制利用系统的管理工作,保障运行畅通;最后,根据季节雨水的情况对系统不断进行调控,保障系统运作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数字技术;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在风景园林中应用数字技术来进行科学研究、规划设计、远程教学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在网络上的风景园林信息、方案征集、网络会议、网上方案评审等。信息检索给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提供了直观、理性的空间分析工具。通过对检索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可以将反映基地的各种要素信息进行统计,并对各地图要素进行操作、编辑、提取。在以后的风景园林施工设计中,园林设计师通过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可以方便的对边远地区的基地进行设计、施工和管理。

一、风景园林数字化的内容

笔者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规范的掌握,认为风景园林数字化应该包括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数字化、风景园林实景的数字化等相关信息的数字化。

1、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数字化

在工作设计中,工作人员需要对设计效果的可预见性,需要大量的表现图和资料来表述出园林景观设计所要展现的寓意,希望在没有完工之前,就能展现出景观的设计效果,根据功能需求、艺术需求和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修改,方便相关领导和甲方人员对设计方案提出建议,做出决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变化更新,给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能随时修改和展现的空间,更好的表现出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意图。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好的解决以前图纸难以修改的问题。

在实际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中,数字化的应用具体表现在文字信息、风景园林主题以及景点介绍的相关信息方面。其中,文字信息数字化设计范围比较广,不仅包含每个设计案例的基本情况、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这些背景信息,而且包含了对景观资源的评价分析、设计思想、设计原则和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说明书;风景园林主题信息数字化的对象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这里说的风景园林主要指的是专题性的园林,如纪念性风景园林、观光型风景园林;景点介绍,主要指的是那些有充分代表性并且富有特色的景点,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名树、名花、雕塑、喷泉、广场的进行解说。为了实现风景园林的设计目标,我们需要对其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并且加以管理。因为,这些信息都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依据,是其设计内容中不可缺少的素材,我们只有明确了这些信息,才能合理利用。总之,通过把这些信息数字化并连同风景园林的三维模拟图形、图像一起提供上网,对于用户理解理解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思想和用户在线游览风景园林,提供了便利。

2、风景园林实景的数字化

风景园林实景的数字化即是风景园林的三维模拟,它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等技术,获取实地数据和遥感影像,采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图形化。通过与Internet的集成,以及声音、照片和视频动画等的链接,园林设计者可以在三维模拟风景园林中动态地、全方位地对园林中的各个景点进行浏览和欣赏,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数字高程模拟对风景园林进行三维模拟,制作三维模型,全面、详尽地表述景观整体的美学特征和环境氛围,达到风景园林的景观更加直观化的目的。上述两种方式都是对风景园林实景进行的数字化,对于专家分析景观的格局和确定景观观光分区及旅游开发具有很大的作用,做到对风景景观的优化和美化,发挥出景观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

二、风景园林数字化技术的方法

根据风景园林数字化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法做好风景园林的规划、施工和管理。

1、建立园林设计数据库,对现状的信息进行采集

园林设计是与建筑、市政等一些其他的设计相似,首先,我们应该根据现有的地形图以及数据库和信息化的资料,进行现状调查和信息采集,其中信息采集包括周边的环境,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的现状信息进行采集,对现有的地形图以及数据库和信息化的资料进行核对和充实,建立全面、完整的图样库。运用数字化可以减少信息的损失,填补了以前信息采集容易丢失的漏洞。

2、利用三维技术建立模型

任何一种建筑设计都是采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对特定的空间进行组织,用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功能的需要。在某一个设计地域内,利用对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的山水地貌进行改造,结合栽植的植物和建筑的布置格局,构建出一个供人们使用、居住和观赏游玩的良好环境。我们利用计算机把采集的现状信息进行转换,作为设计人员的参考图,由设计人员进行初步方案的设计,再根据功能需要,艺术要求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对要设计的地域进行大致的设计意图勾勒。再由数字化制作人员,根据设计意图,进行初步的三维模型制作,寻求环境分布关系和空间分布关系的合理结合,在构图技法上考虑统一、变化、尺度、比例等的原则。

3、根据设计的反馈信息,确定空间关系

设计人员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得到的空间分布关系图,结合当地的周边环境、名胜古迹进行园林深入布局的考虑,把周边环境运用到计算机模拟的透视图中,进行借景、尺度与比例的综合考虑。再根据功能等的需要,设计出总的设计意图。

4、做好材质的设定,用以增加艺术感染力

数字化制作人员依据总的设计意图,利用多项技术,进行精确的三维建模工作和对材质的编辑,赋予材质色彩斑斓的使命,考虑绿化景观的地域性,增加园林空间的艺术感染力。

5、做好对后期工作的处理

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多种功能,进行艺术效果的分析和修改。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设计的功能,风景园林的设计不光是供游赏,还可以改善城市的气候条件,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等,进行综合考虑,达到景观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的目标。

三、数字技术的现状

上世纪60年代,从美国利用计算机来完成风景规划的工作以来,许多大学、科研机构和设计公司慢慢把目光投入到对风景园林领域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上,相继出现的专业软件的开发和专家系统的研制等,成为世界的前瞻性力量。最近几年,国内学者已经在园林专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如俞孔坚建立的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理论模型,赵涛构想的风景园林综合信息系统理论框架等。但是,目前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方面的应用程度仍旧很低。园林工作者大多是偏重对数据库的建立和单纯的制图,对风景园林中的数字技术还属于盲人摸象,徘徊在应用的门槛之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对风景园林新技术领域的不够重视,没有形成整体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对土地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对大空间土地利用中对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和荒废土地的利用以及城市建设这些方面。

参考文献

[1]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篇8

关键词:园林设计;主要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在不断加大城市硬件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环境建设也备受人们重视,而突出园林建设成了各地必然的选择。在过快的造城运动中,由于很多城市缺乏园林设计的经验与传统,有的只是一味地向国内兄弟城市学习、观摩 取经,有的是一味追求高品位,向西方园林形式靠拢,采用大量的西方元素。但是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在设计中总是延续着规划、建筑景观这样一种传统的设计流程。因此,笔者发现在这个设计流程中,规划景观设计总是被排在第三位,没有置于与规划和建筑同样的地位, 导致在现实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1.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无法持续贯彻。

(2)规划理念与方案缺乏连贯性,设计理念空洞,肤浅而花哨,不能在作品中得到切实反映。

(3)方案停留在平面阶段,追求形式上的美而忽略功能,规划设计名品精品意识太强,对人性的关怀不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不能满足市民的工作生活需求。

(4)没有很好的立足于基地本体,基地生态的观点、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均等未能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实际结合,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应有的破坏。

2.风景园林设计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落后。风景园林设计并不是现代化的产物,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风景园林历史都漫长而久远历史。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远的影响,但昔日的辉煌并不能掩盖我们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以景观之父“奥姆斯特德”为代表的美国景观园林设计,伴随着美国的城市发展和国家自然生态建设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系统制度、完善的理论和教学培养体系。而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到建国初期才得到初步发展,但在60 年代风景园林学科受到打压,处于倒退状态,从80 年代开始,风景园林学科才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园林设计工作者普遍缺乏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的研究兴趣,认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诗情画意”、“意境”等都是过时的产物,是封建腐朽的东西,更愿意一切向欧美看齐,花大量时间去盲目模仿一些西方的“极简主义”和“后现代”的做法。

(2)缺乏科学合理的政府主导。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 个别领导者的长官意识强烈, 城市管理者通过相互观摩、取经、效仿,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为求变、求新、求洋、求大,不严格执行城市景观规划,造成很多景观设计成了长官意志的产物。一方面是为了追求时髦,打造面子工程的需要,另一方面有了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才能凸显主政者的政绩,这样的严重后果使一些大型园林风景工程,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等工程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到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往往粗制滥造。

3.解决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3.1坚持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

相关职能部门应该能进行理性的行政指导,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宏观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规划设计框架,把项目放到整个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定位。比如2008年广州园林绿化管理行政部门依法分解责任到各个相关部门,其中明确了各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分别依据相关法规制定了如“因工程施工或其他原因需修剪园林绿化植物的由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批准并组织修剪,所需费用由申报单位承担”,“各类工程管线、交通设施施工时,确需砍伐、移植、修剪城市树木的,应当由绿化专业人员统一进行”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分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确立传统与现代园林有机融合的理念

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与大厦林立的现代城市难以融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过分强调任一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转变思想,继往开来,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促进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园林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风景园林新形式。如某公园园林项目南北景观轴上,在景观廊架里能观赏到影壁墙,在影壁墙处又可观赏到廊架,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的造园手法为对景,应用对景的手法,丰富观景内容。

3.3 遵循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功能性原则。园路不仅是二维平面的几何构成,而更多的考虑其功能性,即满足道路承重及安全使用。安全性中很重要的就是使用便捷性,譬如步石之间的距离如果不合理,使用起来就比较整脚。从某工程就可以清楚的体现出这点,一般说来,成年人的步幅为50cm左右,其园林游步道的设计施工以此为依据设置石板更为合理,出于对安全的考虑,设计中避免使用光面材料。

(2)艺术性原则。对于普通受众而言,美学感受往往就是其对景观评判的直接标谁,感受营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氛围,是基于所有的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而设计,不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此景观的艺术美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同样也在某公园景点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辅设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又缀以花草竹木,这样粉墙似纸 , 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阴之下,形成静中有动的一幅幅活的画面。

(3)文脉性原则。尊重地域文脉,延续地域文脉,是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某公园景观意在现代社会营造古代文化意境美的园林文化,塑造现代公园景观。运用现代的水泥、钢板、玻璃等材料来着力表现中国古代山水园的意境美,并运用竹、荷、水、桥、榭、 窗等植物及小品的构成,达到景中有景,意外有意的中国园林的特色,延续中国人心理文脉的继承感。

(4)经济性原则。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因此在风景园林中尽量使用本土植物降低造价及养护费用,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加以推广,达到经济与审美的平衡。

(5)可持续性原则。应引进多方参与制度,好的设计应该是可以在使用中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完美无缺或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设计在实施和维护中,也难免费有忽视之处,或者需要扩建等更改,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而公众则能有效地对领导者和设计者这两个主体进行制约,形成合理的公众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决策模式。某城市公园设置了公园信箱,公众联络员等多种与公众建立密切联系的反馈体系,能够更好的使园林景观融入公众生活,并根据公众的需求而适时调整,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处于园林事业辉煌发展的重要时期,但依然在很多方面潜存一些较为严重性的问题需要解决,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多学科相互间产生渗透影响的效果,进而诱使风景园林设计逐渐从单一的学科开始转变为多学科的综合。所以,要想成为一名称职、赶上时代变化的高级园林设计师,一定要在开展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将现代美学、现代心理学等学科有效的综合在一起,以此创造出独特的、独具特殊生命力的园林艺术,为我国园林设计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
  • 风景名胜
    刊号:33-1063/K
    级别:省级期刊
  • 风景园林
    刊号:11-5366/S
    级别:统计源期刊
  • 园林
    刊号:31-1118/S
    级别:省级期刊
  • 老年人
    刊号:43-1261/C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