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09:30: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本管理;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5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追求与国际接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工具。然而,面对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差异,这些照搬过来的东西却很难有效发挥作用。所以,如何在透彻了解中国文化及人性的基础上将西方科学、成熟的管理方法融合创新进来,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核心内容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首先就要搞清楚儒家的主流思想――忠孝礼义仁智信勇。当然,这许多都是为维护封建正统、为皇权父权服务的,但儒家思想有两点很重要――仁、礼。仁可以看作人本性中的一种大爱,礼则是后天修炼的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指产生于过去,影响到现在,并留存于未来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儒、释、道互补,以诸子百家为辅、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人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中、中庸、宽厚、务实等思想精华,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又包含着人本管理的丰富内涵,在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等方面有着厚实的思想基础和独具特色的“用人之道”。如何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极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员工全面发展,是当前加强和改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现在的企业都很注重企业文化的建立,文化必须靠制度来落实,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传统文化讲“忠义仁孝”,这些理念要很有机地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
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人本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者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管理活动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在环境因素变得愈加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维持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而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是组织持续成长的重要法宝。在当今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应当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建立起一种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国企业有很多成功运用人本思想的案例,海尔集团是其中之一。
海尔的用人理念是“海尔的发展离不开各种人才的支持,员工也是企业的上帝”。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正因为海尔能以其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其细流;容污浊而能净化为碧水,所以它才有了神奇,才有了无与伦比的壮观。因此,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海尔应像海,不仅要广揽五湖四海有用之才,而且应具备海那样的自净能力,使这种氛围里的每一个人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和升华,因为海尔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来支持和保证。”这就是海尔对人才的基本态度,也表现出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海尔看来,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自强不息精神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包括道家、佛家和儒家。佛道儒学看中对个人修养的提高,自己修养高了就能影响周围的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并为全社会所接受,对中国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原动力。
史玉柱,被称为史上最成功的失败者。1997年,因为珠海巨人大厦的贪污案,史玉柱欠债上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首负”,但短短10年时间,史玉柱不仅清偿了债务,还迅速把财富聚集到数百亿,虽然对其营销手法多有诟病,但对于史玉柱的品质,业界还是相当认同的。从“中国首负”到“中国首富”之间有多大距离,而这个距离都可以用承受能力来弥补,来支撑。中国人骨子里都有这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对于普通的员工,也是如此,只是有的人缺乏这样一个跳跃的平台。在很多企业,领导层都推崇不断学习、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力图创造足够的平台给员工晋升,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以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消极影响
(一)专制式人治管理残余。专制式人治管理是指整个社会或该组织存在着一个权力高于一切、大于一切,不受任何限制和可以为所欲为的最高领导者,这个领导者按个人意志及情感对整个社会或组织实施管理。在我们现代的管理体系中提倡以“情”为纽带的“柔性管理”,强调思想观念的灌输,虽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但对于制度和程序的建立缺乏科学深入的研究使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影响了效率的提高,过分重视人情而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的个别企业中常常表现为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家长制、一言堂。在这种绝对权威面前,上有所好,下必慎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使得一些敢于直言,富有才华的管理者被拒之门外,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严重。广大职工的智慧和潜能受到压抑,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难以形成。中国企业人治的思想非常严重,加上深受传统观念影响,没有真正倡导竞争作为跨世纪人才,我们任重而道远。
(二)无处不在的服从文化。服从文化在西方备受推崇,在军队,强调服从是军人的第一天职,强调绝对服从只适用于军队。“服从第一”理念对企业同样有参考价值,如果员工没有服从意识,政策就难以得到准确地贯彻和实施。没有服从理念的公司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在市场战斗中一定会失败。所有团队运作的前提条件就是服从,有时可以说,没有服从就没有一切,所谓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等都在服从的基础上才成立,否则再好的创意也推广不开,也没有价值。然而在中国,许多企业的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老板文化,这种企业的发展历史往往贯穿着领导的个人理想、对员工的严格要求、企业的前进方向。为了实现这一切,都需要员工的“服从”,公司各方面的制度和措施均在贯彻这两个字。这种文化表面看能提升员工凝聚力,也是很多中国私企老板效仿的管理模式,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消极影响。
(三)人情管理思想。中国的传统历来非常强调“人情”、讲究“义气”,人情和义气是什么?就是感情的等价交换: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投桃报李,循环往复。在企业,老板跟员工处得像“家人”一样:事情做错了,顶多给老板认个错,被老板骂一通;老板也像骂家里的小孩子一样,骂完就了事,该干啥还干啥。企业本来是一个做事的场所,当企业中的人把“要不要做一个事、或者要不要尽心去做好一个事”当成人际关系的“礼物”、当作对某人的“回报”的时候,人和事混在了一起,人和事一旦合二为一,事情的完成要靠感情去驱动,人事不分,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就会出现。中国儒家管理思想表现在企业管理机制上,常以非理性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原动力。它过分重视人情管理,忽视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结果导致一些企业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司空见惯。规章制度停留在嘴上、纸上,而不能见之于行动。这种人情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和谐,但企业毕竟不是一个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需要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
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企业诸多现代管理观念的核心,是一切管理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做好人员的有效配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将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选派到合适的岗位上,人事部门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做好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规划,对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获得更应有强有力的人力资源规划来保证;其次,建立企业的人才培训体系以保证企业不断地获得合格、适用的人才,同时也可以使现有的人才素质得到提高并使企业的职工队伍长久保持活力;最后,在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应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要造就人才得以发展并脱颖而出的环境就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联想集团十分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为员工“创造发展空间、提升员工价值、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作为企业的使命引导员工把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
(二)强调法治高于人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把权力过分集中到一人身上以单个人的能力领导企业已经显得很不够了。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现代管理宜实行集体领导制度,要把这些复杂的劳动分工和协作组织起来,只有统一意志、集中指挥、协调动作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企业要不断扩大时企业必须进行组织创新,由集权逐渐走向分权,应将决策权下放,授予下级更多的自。建立尊重个人、上下沟通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充满竞争力,使员工从无条件服从和执行的人变为有思想、有主见的员工。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当不断吸取传统文化中管理的精髓,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不断地进行管理和创新,创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制订激励机制的薪酬方案。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它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不仅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表现,更是迎接未来挑战的需要。企业通过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文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重视长期激励等措施激发员工潜在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对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科学的激励措施还可以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度的责任心,可以激发员工不断探求新知识、新技术的兴趣。当前企业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员工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员工都能确立自己的近期目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产品创新、技术改造、岗位革新,把多层次、多领域、多环节的创新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成功挖掘员工的潜能从而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最高层需要,成功地凝结为企业的巨大创造力,使企业无往而不利。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发展时间很短,导致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健全使得我国绝大部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优秀的管理经验并不断对其进行改革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何似龙,施祖留.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
[2]唐任伍.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高钰.试论中国儒家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2006.1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工程项目管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TU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8-0107-01
1 前言
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原西德和日本传入我国,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继实行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制度之后,又推行了工程监理制度,并逐步开展了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实施了建设行业注册准入制度,大大提升了建设行业工程项目管理的总体水平。工程项目管理对于不同的参建主体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对于建筑施工单位而言,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就是施工管理,其核心是“三管三控一协调”。具体来说,三管就是合同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信息管理;三控就是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控制;一协调就是指全面地组织协调、沟通各方关系,协调的范围可以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
2 以人为本,做好三项管理
春秋中期,管仲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主张,强调了人才问题的重要性。管仲《管子·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项目经理由于缺少对组织中人的行政处分权,要想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必须贯彻人本管理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人本管理思想,也有等级服从之约。人本管理就是要发扬民主,在参建各方主体之间树立只有分工不同,没等级之别的观念。
合同管理贯穿于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或终止等活动的全过程。工程项目的参建主体是由合同维系在一起的,项目组织是通过合同建立起来的组织,项目组织的运作是建立在授权的基础上的,高效管理也是要求充分授权的,项目组织是由不同部门、单位、组织的人组织起来的,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对项目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合同既体现了人的意愿,又服务于人的需要,人处于合同的最核心位置。所以,项目合同管理要想成功,必须贯彻人本管理的理念。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是围绕着建设目标而动态控制展开的,而安全则是固定资产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控制的基础。中国传统人本思想主张天地之间人为贵,在人与自然、与作为自然现象的天的关系上,体现为强调人与天地同尊,而人处于天地中心的地位,强调人为万物之灵。人本管理是指以人的全面的自我的发展为核心,控制好环境风险,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切实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与人身安全,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和工作任务,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工程项目的共同目标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现代化的管理活动,要依靠大量的信息以及对大量信息的管理,并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以人为本意味着项目组织内部各参加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在项目组织内部,项目参加各方的地位不是由其行政级别、规模、社会地位来决定的,而是由其在项目中所承担的任务决定的,项目参加各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由于项目的运作过程是平等透明的,在项目组织内部由于信息流通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对于参加各方来说,很少存在信息的不对称,这就大大降低了由于拥有特殊信息而形成的权威,使得参加各方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和沟通,项目参加各方地位的平等也能促进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确保项目组织良好的运转。
图1
图2
图3
3 易变不息,抓好三大控制
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包括: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投资(成本)控制,这三大控制的共同特点是通过计划制定,过程控制,对诸因素进行检测、核验,对差异提出调整、纠正措施的监督管理过程。这就是我们一直要求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推广应用的动态控制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定量的施工进度控制、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质量控制的报告,系统地指导施工管理工作,这对于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古老的《易经》早就指出“道无常居,易变不息”,说的就是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随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易变不息,从工程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事物在不断发生变化,控制目标也就随时会出现偏差,我们的调控工作当然也要随之跟进,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顺势而为,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持续改进,以使项目实施达到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是与工程项目管理所强调的动态控制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4 和而不同,搞好各方协调
沟通协调也是项目经理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参建各方既有共同的目标,又有不同的具体利益追求。儒家赞同“和为贵,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他对人和的重视。人和作为企业伦理规范,积极倡导建立和谐的企业内外部运行环境,在工程项目管理上也一样,在项目内培养群体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造就项目内部的和谐团队精神。在项目外部关注和气生财,良性竞争公平竞争的环境,培养与政府,与项目所在社区公众建立和谐关系,在生态环境方面关注环保,关注项目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儒家文化讲究人和的管理思想在这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以我公司承建的广州市东漖城中村改造首期复建房(东和花园)B区工程为例,该项目建筑面积达8.6万m2,属于大型项目,该工程基坑实际开挖深度为7.8m,采用桩锚综合支护技术,专家原论证确定的施工方案里是每个支撑角设置两层支撑梁,二层撑梁距离坑底的净空仅3.5m,这样一来,梁下机械作业空间严重不足,以致土方开挖以及工程桩钢筋笼安装都将十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根据第一层土方开挖后探明的现场土质情况,提出了把第二层支撑梁改为预应力锚索的施工方案,这样的修改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合符常规的,所以协调难度是很大,但由于我们在项目一开始就建立了良的好合作关系,所以我们与参建各方的沟通和协调是十分顺畅的,经过努力,我们很快争取到了各方力量的有力支持,重新组织了专家论证,修改通过了这个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从而保障了该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5 结语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科学,出现很晚,至今也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曾经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辉煌文化,传统文化至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一中一西,一古一今,一个讲抽象的文化,一个讲具体的管理,看似很不搭界,实际上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现实工作中,到处都存留着传统文化的影子,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智慧早已不自觉地渗透进入工程项目管理实践的各个环节。比如说,我们在进行项目决策、选择项目时,经常会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在计划管理时,会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都是典型的儒家学说。当然,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对现代管理思想是有一定消极作用的,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崇尚权威、喜欢集权等等,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尽可能地减少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项目管理的冲突,并把积极有用的部分发掘出来,融会贯通,把有利于工程项目实施的行为习惯,转化为有效的管理活动。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企业管理 运用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人文精神带有很深的儒家文化烙印,即崇尚礼教、修身,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和人格的完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和合精神”。“和合”一词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心,也指事情的协调和顺利。《论语·学而》讲“礼之用,和为贵。”后来,孟子将这一思想作了更深层次的发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而,“人和”超越了“天时”、“地利”,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处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自然精神”。在传统文化思想中,道家以崇尚自然闻名,老子注重天道,把自然摆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道是世间万物的母亲,而自然则是道的终极。中古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通变精神”。求新求变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追求,中华文明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就充分体现了“通变精神”所包含的智慧。中国人的“通变精神”在《周易》中得到系统的表达,《周易》的核心理论就叫“穷则思变”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担当精神”。所谓“担当精神”,就是勇于承受,敢于负责的意思。“担当精神”建立在儒家积极入世的哲学基础之上,强调“公利优先”的原则,它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生活依然存在密切的联系。它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致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而进行不懈的自我更新。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体现着凝聚力。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从未中断过,究其原因,它与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和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心机制和基础。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在于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够进行不断的创新。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民族文化的创新也蕴含着民族精神生命的创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民族文化长期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没有及时的创新,是导致民族精神衰老、陈旧以至丧失生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3.传统文化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途径
3.1用“和合精神”培养员工的和谐心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合”、追求和睦的民族,实践证明,中国之所以没有蹈其他文明古国的覆辙,与中华民族“和合”的精神密不可分,有了这种“和合”精神,才能大度宽容、和谐相处,遇到苦难和挫折,便能同心同德。当今企业职业道德追求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相敬如宾、友爱互助、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与“和合”精神一脉相承。运用和合精神,培养员工和谐心态,就要把企业成员过分注重功利的道德心态引导到崇德尚义、见利思义的道德价值轨道上来,把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引导到以企业集体利益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上来,引导员工正确对待自己、企业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正确对待个性与共性、变革与创新。将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营造一个以爱换被爱、以奉献博取感恩的和谐人际环境,从而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无私奉献、知恩报德、热心服务、真诚奉献精神;员工之间精诚合作、相互爱护、乐行善事;管理者坚持仁爱、仁义、善待下属;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环境,个人潜能、组织活力被最大限度地激活。
关键词:现代管理;中国传统文化;孙子兵法;价值
1. 引言
管理学由人类生产实践而来,随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得以传播和应用,并形成了系统的西方现代管理科学。这一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大规模的碰撞是在之后,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悲惨命运。二战之后,在亚洲经济蓬勃发展和对外开放基础之上,中外管理者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中的价值,将诸多民主思想与西方管理理论相提并论,并加以实际应用。这其中,尤其受到西方管理者欢迎的要数《孙子兵法》中精妙绝伦的战略思想,迄今,这其中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方法已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概述
在中国,管理思想区别于西方独立的管理体系而蕴藏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早期的管理思想首先体现在周人所著的《易经》之中,它提倡“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并对中国几千年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产生深刻影响[1]。其次,是一系列杰出的古代兵书,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皆成为许多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寻找智慧的源泉。再次,我国历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管理及战略思想也被现代企业管理者竞相学习和应用,如 《史记》、《三国演义》等。总之,中国自古就有许多学派与教派的精髓体现着管理思想。
在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是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这一阶段以Fredrick W. Taylor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以降低劳动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第二阶段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这一阶段的管理旨在强调满足人的社会需要,肯定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第三是形成于二战之后的技术管理阶段。此时先进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提高了管理的精确度和科学化水平,但也使管理相对的机械化和程序化。第四阶段是随着信息科学和全球化发展而萌芽的人本管理阶段,此阶段中提出了重视人、尊重人、依靠人的理念,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等需求[2]。简言之,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大致与工业化的进程保持一致。在当前以资本主义力量为主的全球化之中,西方管理思想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管理思想。
然而,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西方科技如果缺少了东方智慧,就会变成瞎子;东方智慧如果缺少了西方科技,就会变成瘸子”[3]。这说明中西方的管理思想尽管在存在差异的前提下是可以相互借鉴并促进共同发展的。G. Hofstede在其著名的文化维度理论中提到:西方国家大多具有低权力距离、高个人主义、男性倾向明显、低风险回避的文化传统;而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高权力距离、低个人主义、女性倾向略微明显,和高风险回避的国家[4],由此推断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思想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较侧重于“仁”、“道”、“德”这样的精神层面管理;而西方管理思想中更侧重“法”、“术”、“量”这样的行为规定层面管理。那么到底这二者之间是如何相互借鉴并促进发展呢?
3. 《孙子兵法》中的现代管理价值
《孙子兵法》中写道:“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5]。这其中可以看出其作者孙武对待战争的态度,即“战”是为了和平,是为了不战;“谋”,是为了获取优势以主动结束战争;“略”,是以修仁政、建法度、富国强兵来实现;“利”,是以保全敌我并牺牲最小代价为前提[5]。
上述观点归结到一点就是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这一既要保全自己的利益,同时又要以“义”为前提为他人着想,最终实现敌我双方的共同利益的战略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表现形式即为企业价值观。对于企业和管理者而言,如果只注重自身利益,不注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势必为企业员工人心涣散、业绩下滑甚至破产倒闭埋下隐患。相反,只有同时兼顾整体和部分利益、长期与短期利益、自身和他人利益的管理方式才能为企业持久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在现实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如何才能实现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统一呢?企业管理者可从《孙子兵法》所体现的利益关系中获取参考:首先,要平衡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这一价值取向强调了企业和社会相互的利益关系,企业利益从社会中来,最终又要到社会中去,不断地为社会尽责才能获取最大效益。其次,要平衡自身利益与竞争对手的利益。这一理念要求企业从竞争合作的角度看待商业对手,即竞争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失去了对手也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企业在利己的同时也要善他。再次,要平衡自身与客户之间的利益。“客户至上”的理念和价值观永远是企业追求长远利益的基石,没有客户支持的企业最终会被市场淘汰,走上灭亡的道路。
总之,对于一个现代企业而言,要做的“战”为了不战,“谋”为了把握优势,“略”为了长远发展,“利”为了保全双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利益间的关系总是紧密相连且不可回避的,只有眼光长远,置战略利益于眼前利益之上的企业管理方式才符合《孙子兵法》中利益关系的精髓,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长存。
4. 结束语
《孙子兵法》中的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处不包涵着管理哲学的理论和谋略思想,无处不闪烁着企业管理的智慧光芒,本文侧重从管理的角度对《孙子兵法》做创新性的研究,对其中与现代管理相关的启示进行归纳和提炼,明确《孙子兵法》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并为企业道出将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相结合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3] 刘刚. 2010.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胡滨. 《孙子兵法》蕴含的人本管理精神 [J]滨州学院学报 2007(10)
一、如何看待“中国式管理”这个问题
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是否应该继承,难道就因为某些落后的东西就全盘否定?西方的管理思想是通过几百年的工业化时代在不断地适应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中流传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有多少年我想大家都知道,曾仕强先生站在企业咨询管理的角度提出“中国式管理”其本意是弘扬中华民族的管理思想,出发点是好的,但忽视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一味地强调其必要性。而持另一种观点的全盘否定者却认为中华民族的贫穷与落后就是因为其传统文化管理思想造成的。以尹传高先生、罗建法先生为代表的却站在《纯粹理性批判:末路狂欢》的视角从对《易经》的理解层面加以批判,然而也没有站在传承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就是目前中国管理咨询界存在的“百家争鸣”的状态。
二、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传承”这个问题
从“文艺复兴”、“明治维新”到“”任何一场社会变革都没有完全摒弃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难道中国二十多年的工业化之路就可以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存在彻底否定吗?从中国文化中提炼其适合于中国企业变革的理论本身就是作为一个管理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但要批判地去对待!把握中国企业的现实层次发展需求。中国企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平衡的,为什么很多国际化的管理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运用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很多的中国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层次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呢?说明中国管理思想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去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层次上的根源性问题。
三、国际化管理思想在中国企业的运用转化
谈到国际化的管理思想或理论,80年代初期西方管理理论就不断地从《易经》、《孙子兵法》、《道德经》中挖掘儒、释、道精神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冲突问题。为什么现代中国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对西方管理理论很容易接受?是因为他们的管理思想在一定的层面上有中国文化的思想根源存在。加以探究,你就可以发现这些管理思想或理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理论,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很多不适应中国企业的管理思维就是因为没有中国文化的存在。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国际化营运的企业中是有一定的战略意义的,但在绝大多数的中国中小企业里面就很难适应;因为中国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从“人治”向“法治”的转换。中国企业在这个问题上观念转换为什么会如此之“难”?是因为大的社会政治环境与外部的竞争环境还没有给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压力。这首先需要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因为中国体制的变革还需要一个发展时期,所以很多因素影响着国际化管理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不适应,但我们在对中国企业管理的研究中却难免被很多企业现状所左右,于是便有了“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又一次诞生。其实这个问题还是一个文化上的问题,要彻底地从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中让中国文化“脱胎换骨”我们还是被自身传统文化所影响着;这还得要我们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解决管理理论这个问题。
摘要:中国古代是一个文明大国,古代社会的管理对中国现代的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处在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让我们从古代的管理思想中吸取营养,作为借鉴以及指导我们的管理行为,本人拟对此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古代管理;现代管理
管理通常被解释为管辖和处理。管理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维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里各种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人类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是悠久的。管理思想的发展可从古代的管理思想和近代的管理思想分析,它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可分为早期的管理思想.第二阶段可分为古典的早期思想.第三阶段可分为中期的管理思想.第四阶段可分为现代管理思想.美国企业界的精英们最先看到管理对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
在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管理思想都是深深地植根于这个国家民族的生活生存环境和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都无一例外地会带有这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印痕。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同样也带有鲜明的中国地域和传统文化的烙印。管理是随着人类历史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管理。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从事集体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时,由于需要组织和协调行动,管理也因此而产生。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它内容丰富,值得今人认真学习与借鉴。
受中国生存环境、宗法制度和儒家道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思维的方式体现出了“刚柔相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和当时的条件和社会环境基本融为一体。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古代管理实践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素质高低。管理者的个人知识、能力和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否则,管理就可能缺乏成效,甚至失败。因此,管理实践是和个人经验分不开的,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管理。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的社会属性促进它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指挥劳动及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监督劳动。因此管理思想的发展是由当时的条件和时代决定的.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但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为贵”也不是无原则的,在讲“和”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在同中存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君子群而不党”。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所以这里的“和”并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而是要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这是人们处理矛盾、对待差异所采取的积极的态度和方法。这种和谐观在管理行为上的具体表现为:阴阳互补、五行反馈、刚柔相济、动态平衡、中庸和谐,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可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谐观”是中国传统的集体伦理观在管理上的集中体现,对于指导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起着剂的作用,这一点,应该引起所有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人际关系是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它作为影响人们活动效率的因素,起作用的机制在于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来调节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管理的核心在人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如怎样以道德为核心在社会生活及决策管理中发挥作用,将人们引向管理目标,实现统治者的目的,孔子所倡导的仁政与礼治,可谓达到了最高的理想境界。这样做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了"求治"、"求善"为目的,以人情主义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机制下,"礼"在各种管理行为中起着关键性的调节功能。而"礼之用,和为贵",其中促成"人和"的内在机制则是"仁""仁"作为礼的核心,其基本含义就是"爱人"。这种主张靠领导者榜样身教的力量和道德感化来影响群众达到目标,以心理情感为纽带,以情理渗透为原则,洋溢着浓浓人情味为形式的"德治"方式,体现着高超的管理艺术,起到了无可比拟的巨大效果。
在现代社会里,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利用人情感应来控制人的行为,是现代管理的高明之处。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与社会之需要,并使人们形成较强的群体意识,提高人们对组织的认同感、责任感;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管理组织具有很强的自组功能。因为在人情主义的调控机制下,组织中各个体之间可以通过心意感召实现人际互动。这种由情感实现的互动,就是管理系统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控。所以,人际关系在当今的组织管理中占据无法替代的地位,管理者所要履行的职责就在于:正确处理好"义"与"利"二者的关系,在整体把握中求得共同发展,达到终极目标——义利合一。惟有如此,管理者才能真正推出模范的行为,制定出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人,才能充分调动、发挥处于管理系统中的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合力,从而创造出较为丰富的物质、精神价值。
管理是一种文化,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我国古代的激励方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管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极大地丰富了管理理论,其中不乏有精华之理。今天,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挖掘前人的管理思想,不断地深入结合现行的管理方式,立足于本国国情,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国情的管理方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位列美国500强公司的总裁,刚来中国的时候,作为一个纯粹的美国人,他完全采用了美国人的思维和方式管理企业――与员工刻意保持距离,由秘书传达所有的指示,员工只要把事情做好,一切都OK。他对员工只用金钱和升职进行鼓励,公司年会、聚餐时,只致辞,从不喝员工敬的酒。可是,他逐渐发现,员工与自己的关系越来越淡漠、疏远,员工与客户的关系,比与自己的关系还要亲密,甚至不断出现因为人情关系跳槽到其他公司的现象。这迫使他进行反思,并且终于意识到,自己置身的是不仅要讲求办事效率与成果,更要讲人情世故的中国。于是,他主动改善与员工的关系,不时与员工一起聚餐、打球、聊天,除了加薪升职外,对员工的奖励还有真诚的口头表扬。一段时间后,员工对公司都有了一种归属感,工作效率大增。
这个例子完美诠释了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曾仕强所写的《中国式管理》中的一句话:“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有原则,却必须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应变,以求制宜。”所以说虽然西方的酒店业发展历史漫长,中国初期的酒店管理更多的是对西方管理模式的模仿与借鉴,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民消费能力的显著提高,酒店客源结构的变化,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文明大国,研究酒店的中国化管理,无论是对于国内民族品牌还是国际酒店集团,都是十分必要和极其重要的。
一、中国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发展历程
中国酒店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的,其真正发端于1978年,距今已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中国酒店的服务与管理,经历了从经验型到标准化、规范化加个性化的转变,一步步从政治色彩很强的招待所转型到合资酒店、旅游涉外酒店、集团化酒店,管理上则逐步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并努力向专业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迈进。中国酒店的服务与质量,经过近40年的发展,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招待所服务
中国的饭店在1978年以前,基本属于旅馆、招待所性质,设施简陋、质量差、规模小。当时,招待所的服务模式是政治化、自由式、经验型的,其基本特征是:行政管理,随心所欲,因人而异。常常因为服务对象的不同,以及服务人员情绪、经验等差异而导致服务质量极不稳定,服务结果差别很大。
(二)标准化管理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旅游饭店应运而生,酒店服务的模式开始从招待所服务模式转变为标准化管理模式,这是中国饭店管理的一次革命,致使中国饭店服务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其主要表现在:1、服务理念从一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口号,升华为确立以客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体系。2、服务方式从以我为主变化到从客人需要出发。3、管理准则实现了从基本无规则、无标准,到一整套以岗位责任制和服务规程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标准与制度体系的突破。4、管理手段实现了从人工手段到电子计算机的管理的提升。5、管理方法实现了从简单的行政命令、低级原始的经验管理到全面质量管理、星级饭店服务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的飞跃。
(三)规范化加个性化服务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部分高星级饭店尝试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在强化标准化管理的同时,开展个性化服务。尝试在常规服务中捕捉客人个性的、特殊的、动态的和隐性的需求,同时把握住个性化服务的核心――人性化,强调用心为客人服务,使客人感受到一种真挚的人文关怀。在服务的结果上,追求的是精益求精,竭尽全力,尽量完美。让客人感受到物质上的舒适和精神上的舒心。
二、酒店的中国化管理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
一位学者说过,“世界上大凡有生命力的管理思想,都是基于本土文化之上的”。任何一种管理制度或体系要起作用,必须要与其文化载体相适应。各个国家管理风格与模式之所以千姿百态,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深受其传统文化的定向影响,而管理上越是能利用本社会的传统、价值和信念,则管理的成效就越大。
因此在中国谈酒店管理,就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了道、法、兵、墨等各家之言,蕴含了无数具有现代价值的管理思想。酒店成功的中国化管理,应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别国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与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性的、先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酒店管理中的运用
(一)孔子“仁学”思想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
孔子讲“仁”为“爱人”,也教导其弟子“克己复礼为仁”,所以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可以把“仁”理解为约束自己, 讲究礼貌和礼节, 相互尊重, 相互爱护、相互关心。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具有普遍适应性,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五千年, 并始终贯穿于中国管理文化发展的全部过程, 因此对于现代酒店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1、重视人的价值, “以人为本”
孔子“仁”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重视人,重视人格。孔子的管理,就是“治人”,即对人进行管理,这一将人作为管理主体的思想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论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在现代酒店管理中,酒店的管理者不能用“驯化”的方式压制员工, 而应该借鉴孔子的思想, 尊重员工的自身价值, 肯定员工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并营造一个能够发挥其长处的组织环境和心理环境给员工, 使其在工作收获一种欢乐感和满足感, 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从而最终实现酒店的组织目标。
2、创造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以“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也是孔子的经典名言。他认为,管理活动的最佳境界就是“和”。君民关系和谐, 老百姓乐业安居,其他国家的百姓就会纷纷前来归附,国家就会越来越兴旺。所以,孔子主张在和谐的基础上取长补短, 缩小分歧, 团结大众,不附和盲从,合群而不营私结党。
孔子这种把管理当作一种协调的过程,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的本质是一致的,在酒店管理中,应该借鉴和吸收这种管理思想, 协调员工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发展, 为酒店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有机结合“德治”与“法制”
孔子认为对百姓要进行礼仪教化,主张“以德为政”,强调统治者的自我修养, 反对法制、刑罚。他认为只有统治者以礼仪道德教化规范民众,民众才会以做不道德的事为耻,并自觉地改正错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在道德修养上像圣人一样能达到至高境界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管理者不能一味依赖道德教育,而应有机结合“德治”与“法制”,将道德与法律相辅而行。酒店的管理也应如此,除了对员工进行道德感化,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也是必需的,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维持组织的秩序,保障酒店经营活动的顺利运行。
(二)老子哲学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
1、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哲学含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管理思想本质是“无为而治”,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主张统治者通过无为的策略来获取民心 。老子认为统治者如果能用“无为而治”的理念管理国家,必将收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的效果。老子的核心管理思想蕴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强调管理者勿违反客观规律,胡乱作为;第二层意思是管理者应举重若轻,不能事必躬亲,要给下属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最高理想。“无为”的本质体现了现代酒店的管理追求,在现代社会,面对芜杂的信息,要学会取舍、放弃。酒店管理者要在“大事”上有所为,“小事”上有所不为。面对各种投资机会,组织决策时务必要服从于自己的核心能力,防止掉入“事事欲有为,事事不可为”的泥淖。酒店管理者要抓住管理的关键,即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不越权、越级管理,要透过复杂的表象洞悉问题的实质,化繁为简。
2、矛盾转化的辩证管理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揭示了祸福相互贯通,彼此依存,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辩证关系。老子“祸福相倚”的思想对现代酒店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告诫管理者要居安思危,具有危机意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一形象的论述,深刻揭示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激励人们勇于尝试,不要沉溺于空想,要从开始、从现在、从小做起,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成功。
(三)酒店管理中法家思想的应用
法家的思想主要有:“法治”说。即所谓的“依法治国”,为了保证法治的预期目的的实现,韩非提出了刑法的实施原则。“术治”说。“术”指权术,是指必须有一套驾驭臣下的“君人南面之术”才能维护君主专治,才能使臣下恪尽职守。“术”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任免、监督、考核臣下之术;二是驾驭臣下之术。“势治”说。“势”即权势,势需依法,法需借势,法与势相互依托,没有法则不能保证势,没有权势,法亦不能顺利贯彻执行。
1、法家思想对酒店体制方面的启示
一个酒店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包括经营责任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技术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劳动制度、物资管理制度等,才能生存发展,只有依靠明确、规范、严格的制度管理,才能使酒店成为一个统一、规整的组织。
2、法家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现代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循名责实”是法家思想中对人才的主要考核方法,即根据下属的职务去追究其应有的业绩和功效,根据下属的言论去衡量其所做、所得是否与其言论相一致。现代酒店管理的实践中亦存在对员工的工作考核,虽然内容和手段不断革新、完善,但实质仍未变,法家思想所发挥的“择优选能”、“奖勤罚懒”的激励效在当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仍扮演重要的角色。
3、法家思想对领导者素质的启示
无为而治是成功领导者的领导艺术,看似无为,但权势尽在掌握中。在管理酒店时,领导者应依据法度,不逞强好胜,不过分展露才华,这样才能使下级各展其能,达到组织的目标。否则下级可能利用领导者这一弱点进行欺骗,从而导致酒店难以管理。因此,优秀领导者的作用在于无为,不轻易表现自己的好恶,而下级的作用在于依法办事,即“上有所长,事乃不方”。
四、结语
关键词:传统管理文化 现代管理 融合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物质和精神因素的沉淀,它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国古代管理艺术曾在历史上留下灿烂辉煌的篇章,但是我们不应仅仅让其成为过去。在经济现代化的21世纪,只有做好对于传统管理思想精华成分的吸收,才能使我们更为透彻地理解、引进和吸收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并结合它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管理思想,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和崛起。
1、儒家思想与和合管理
儒家管理思想是汇通所有东方管理思想和管理艺术的价值论基础,是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中最为正统的部分。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推行以来,儒家的管理思想一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和合管理”是“和”与“合”的统一。古之先有“和”,意为和谐、和善、协调;后有“合”,意为聚合、联合、合作。“和合管理”的思想与现今风靡西方世界的“蓝海战略”管理理念有许多相似和相通之处。“蓝海战略”管理思想是一种东西方管理理念融合,并认可类似于“和”、“合”管理理念的全新主张。在深层次的意义上,和合管理所认为的“和气生财”与“合作制胜”,并不是完全排斥和否认对手之间合理而必要的竞争,它只是更加强调和突出了“和”与“合”在经营中的重要性,其最核心的内容是突出双方的“共赢”。同样,“蓝海战略”也在承认合理而必要竞争的同时,认为“必须超越竞争这一境界”,并提出通过重视“整合”和“统合”进行“价值创新”,在“红海”之外开创“蓝海”这样一个“新的利润和增长的契机”,以彻底甩脱竞争。如果说竞争和合作是企业必须运用的手段,那么和谐则应是企业追求的理想境界,因为和谐有助于企业根基的加深和生命力的长存。
对于今天的西方管理学来说可以有“蓝海战略”,对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环境下的中国管理科学来讲,我们主张“和合管理”。以儒家的传统思想为主题的“和合管理”理念应为当代管理所提倡,它是一种具有全新的战略思维和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特色的管理理论和艺术。
2、道家管理思想的无为之道
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影响深远,在今天看来对于我们进行企业管理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具体而言,它的启示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工作应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道”的立场上来看,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充满生机,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在“无为”之中顺应了规律,这不是“争”的缘故,而是共同自觉遵守自然规律、和谐相处的结果。
2.2、管理工作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在管理工作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和理念
老子的“我无为,而民自化”的用人思想,不仅体现了其“权力下移”的主张,而且还蕴涵了合理分权、不越权管理的内容。在今天看来,这种思想依然蕴含了尊重员工价值和激发员工成就感的内涵,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当然,现代企业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比传统上的人本主义内涵更加深刻和全面,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积极意义。从不同角度汲取其优秀思想成分,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是非常有益的。
2.3、在管理实践中,应倡导道家管理中的“无为”思想,实施“无为”的管理方法,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对现代企业而言,提倡“无为”首先就要求摆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这当然也包括市场经济的规律。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无为”。因此,现代企业的外部关系不应是“竞争”关系,而更应像是在“竞赛”。
对企业而言,最明智的市场谋略应当是“以无事取天下”。在市场领域,明智的企业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去了解存在于市场中新的、未被发现的利益需求点,在公众的“利益需求点”上做文章,设法去满足这些尚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
3、兵家思想与权变管理
兵家管理思想以其丰富多变的智谋理念和强烈的实践主义色彩,受到历代世人的推崇。现代国际管理学界之所以对兵家管理艺术格外青睐和重视,其重要原因也是由于兵家管理艺术是直接在长期的战争实践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种针对冲突管理的艺术。因此在所有的东方管理思想和结构中,兵家的管理艺术最为透彻和好懂,最易为现代人所领会和运用。
兵家管理,是一种权谋管理艺术,其管理艺术中的“权”与“谋”相结合的基本性质,是由它的务实性所决定的。这里所说的“权”,有两层含义:第一,“权变”,即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即“兵形象水”;第二,“用权”,即“造势”,也就是“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这里所说的“谋”,也有两层含义:第一,“谋算”,即“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第二,“计谋”,即根据既定方案对行为方式进行灵活机变的实施。军事管理中,管理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实际过程中的“权变”和“谋算”,也就是说,“权”、“谋”的运用对整个战争的胜负起决定作用。
兵家的这种权谋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中的权变管理理论有不少相通之处。权变管理理念也认为根本没有适合所有情境的管理方法,它还在此观念的指导下进一步分离出了影响组织行为和组织绩效的情景变量,在实际管理的操作中要依据情景变量的不同而适时地调整管理方法。
兵家管理理念所包含的许多古老的军事思想有很多精华成分仍适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和“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大家所熟知的兵家名言,然而怎样才能真正的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胜出,这是企业时时刻刻都要面对的问题。系统的研究和继承兵家思想中的优秀管理理念对于我们管理好企业,还有其进一步的长期发展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峰.论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