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09:30: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旅游管理专业特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呼唤着大量旅游管理特色人才的涌现,而且海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海南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海南应当通过培育各层次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符合国家级特色专业要求的高校,进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海南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海南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国家的“旅游业改革创新实验区”创办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使海南的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论文关键词:专业特色;旅游管理;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一种办学形式。其特色品牌建设是关系到学院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转型评估的需要。办出特色、树立品牌已经成为独立院校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专业建设是高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而特色专业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
本文以某独立学院的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为例,探究独立学院专业办学特色建设的过程与措施。
一、树立专业特色意识是专业特色建设的首要问题
1.专业特色内涵
专业特色指专业所具有的特征、特点。反映在办专业的理念、思路和措施上,具体表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专业管理等方面。简单而言:企业的特色品牌主要体现在其产品上,而学校的产品是毕业生,毕业生是否具有同类专业的其他高校毕业生所不具备的特长即是专业特色。
2.专业特色建设对独立学院的重要性
人才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了竞争力。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对于独立学院而言,若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发展,必须追求办学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办学活力,突出办学特色。因此,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而这一切的关键是要找准专业特色定位。
二、专业特色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关键
专业特色定位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起点,只有定位明确,才能办出特色。专业特色的定位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发展历史以及资源优势相一致,还应该结合高校所服务面向的区域特点,并与相关行业结合起来。
为使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定位准确,笔者所在学校采用收发问卷和走访等形式对珠三角20多家知名酒店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得知旅游企业尤其酒店管理岗位对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两个极端:一类为进入门槛低,但需求量大,如服务员、前厅接待等;另一类则是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专业背景,而且至少懂得一门外语的高级实用型管理人才,如大堂经理等。经分析造成后者奇缺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重点大学和普通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虽然综合素质较高,但由于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和行为规范)和职业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低,且好高骛远,企业留不住,不愿录用。
第二,高职及中专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都比较强,但仅具备当服务生所必需的技能,由于他们的综合素质不高,不具备走上管理岗位的后劲力量,难以胜任管理重任。
第三,无论是普通院校旅游院系的毕业生,还是高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国际交际能力都不强。原因在于,一是英语口语能力差,二是外国文化风情知识严重缺乏,三是懂得小语种的人才少。
综上所述,结合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笔者所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定位为: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和行业规范)和职业能力(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立志扎根于旅游业,具备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和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具备向中高层、向国际发展所需要的资质。
三、促进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措施
1.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合理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为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本校广泛参阅了兄弟院校旅游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相关旅游企业进行了广泛调查,拟开设的课程均经过企业经理过目,听取他们的意见。聘请知名教授和企业高管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专业特色定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尽量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选择。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强,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求行业从业者要具备各科知识,懂旅游、管理、经济、财务、法律、历史、地理、文化、语言等,所以本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七个课程模块组成。
(1)旅游学课程模块:旅游学、旅游资源与开发。
(2)经济学课程模块:西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会计学等。由于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故需了解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基础知识。
(3)管理学课程模块:管理学原理、饭店管理学、餐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学作为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是由本专业的性质决定的。对于一个即将走上管理岗位的学生,管理学是必备的背景知识。
(4)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模块:主要客源国概况、欧美文化风情和亚非文化风情等。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差异巨大,要与外国人沟通良好,必须掌握旅游外语,还必须以广阔的外国文化知识作后盾,才能在语言的实践中运用自如,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人才。
(5)社会交际科学模块:心理学、交际礼仪和公共关系等。由于旅游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学习该模块课程,有利于学生提高服务意识和交际能力。
(6)技术技能课程模块: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英语听说等。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运用网络,能熟练地使用各类管理软件、办公软件。
(7)实践性教学课程模块: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各种具体操作必须经过练习、实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以实验实训条件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它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校内应建立导游酒店模拟实训室,模拟客房等,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同时将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校内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受资金限制,独立学院不可能把所有的模拟实训室都放在校内建设完成,只有依托行业,旅游管理专业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依托企业,通过与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由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亲身体验、处理、解决服务与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根据该专业培养学生较强职业意识和过硬的职业能力,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国际交往能力的宗旨,该专业建立了种类齐全、相互配套、科学合理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共有四种:课内实训、课内见习、考证培训、毕业论文写作,重点是课内实训和毕业论文写作。课内实训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从业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课内见习指让学生外出参观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大型旅游设施,以增进学生对大型旅游设施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考证培训指通过校内外结合的方式举办各语种的导游证、会计师证、高级营养师证的考前培训班,藉此提高学生的持证率,以增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率。
(2)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共有四种: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课外实训。
专业见习以组织新生到广东省内外著名的景区景点进行现场教学为主,藉此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旅游资源及导游操作的全过程,增加对旅游业的感性认识,坚定专业思想。专业实习指在每年四月的春季广交会期间,安排大二的全体学生到实习基地即珠三角各大酒店参与交易会的接待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意识,了解自身学识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以明确今后在校学习的努力方向。毕业实习,是指在企业、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下,由该专业组织,统一安排四年级的全体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课外实训指根据所在区域旅游机构和企业的需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类旅游活动或旅游比赛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办学,铸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行业走向国际化道路。为了适应国际化企业的人才需求,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旅游院校应该考虑与国外知名大学签订协议,走联合办学之路或者与国外企业合作,建立海外实习基地等来培养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或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践操作经验,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所以实践经验丰富、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关系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大力引进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界成功人士来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或者激励现有教师到企业挂职并进行实践锻炼。
三、执行效果
经过几年的专业特色打造,本专业已初步形成毕业生受旅游业欢迎的办学特色。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和统计,本专业本行业最终就业率达41%~56%,高于本科旅游院校全国平均线30%以上;07、08级已有41%~53%的毕业生担任了各级管理工作,学生专业思想不断增强,近三年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增加了一倍。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一、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特点
(一)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较好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渐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这也就使得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旅游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2016年,我国国内景点的旅游人数已经达到26.41亿人次,相比2015年增长了13.2%。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扩大。所以高职高专院校需要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视,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市场对人员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
在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特点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旅游景点或是旅行社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管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满足行业的用人需求。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方向,这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产生着重要影响。
二、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模式现代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加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忽视。为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的观念,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预留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讨论中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
(二)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高职高专教学的首要目标。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可以进入企业进行实际的操作学习,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另外,企业和学校还可以以订单班的形式进行合作。在“订单班”的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未来发展的需求,指派专门的人员进入校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这种教学的模式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够改变以往“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对于学校影响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能够促进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高职高专院校首先就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进而实现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现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这也就使得其在实践操作教学中存在较多的细节问题。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际的工作体验,让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掌握管理的技巧,进而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职场的需求对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加强对校内实训设备的完善
在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实训设备是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为了能够促进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应加强对实训设备的完善,为学生的实践练习提供基础的物质条件。只有具有完善的实训设施,才能够让学生在模拟的训练环境中了解到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才能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专业特色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2-0075-02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现状
现今很多旅游专业设置上,往往在没有进行专业调研之前,就想当然地确定教学内容,并且大多都以学校自身的特点为依据,使得教育比较笼统,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详细的市场调查,根本不知道哪些知识是市场需要的,甚至不知道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市场中旅游企业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也脱离了市场。此外,我国旅游教育培养的目标也非常广泛,专业性不强、教学没有特点,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方面都懂一点,但知识的掌握不精通。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很多学校没有设置实习场所。学生往往只能够在课堂上接受学习,而所学到的仅仅是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都不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这样的人才自然达不到社会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培养本科层次的,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并适应其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在于“应用性”的体现,以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在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构建满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等内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建立对满足中国社会发展,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掌握应用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要求。正是在这种社会发展的需求下,琼州学院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为契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为出发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服务于海南乃至我国的经济建设。
二、琼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化思路
(一)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发展的指南,集中体现专业的特色。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主体,应根据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发展趋势,分析其他兄弟院校的办学思路,明确自身的办学优势,最终确定自身的专业定位。琼州学院是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由专科升为本科的国立省属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地方综合性院校,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还必须大胆创新。琼州学院作为一所新兴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它要培养的是能够为三亚甚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琼州学院的重点发展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作为重要指导思想。
三亚是我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拥有的漫长海岸线和热带旅游资源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排头兵。同时,三亚培育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做法将对全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向服务型社会转型,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国际旅游岛”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在2020年把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因此,旅游产业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作用显而易见。
琼州学院是祖国最南端的唯一一所公立本科院校,应依托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将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着力打造成以国际旅游为主的教育平台,全方面服务于三亚热带旅游建设,突出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特色。
(二)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培养专业人才所需能力水平的知识结构系统,反映专业内涵。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是执行专业定位的重要保证。教学体系构建主要从教学队伍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阐述。
1.教学队伍
优秀的教学队伍是培养出色的专业人才的重要条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求专业实践性较强,需要既懂理论又能联系实践的复合型的教师,而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师资建设主要重视理论,大部分老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为了适应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需要,琼州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以下途径加以解决:首先,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外聘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注意应用型本科教师团队的特点。适当引进旅游管理、外语及管理类的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特别是在此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或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其次,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最有效的方法是有计划地派出教师进修培训,到全国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或者风景名胜管理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不断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以适应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更新业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融教师与技师为一体的“72师型”素质的目的。2010年10月份,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的8位教师参加了“旅行社经营管理师”和“酒店经营管理师”的培训,并取得了相对应的培训证书,这是落实“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步。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集中反映社会对人才素质和知识结构的需求。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产业,需要文化素养高,知识面广,外语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琼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别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其中,理论教学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文化素质选修课组成。实践教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课内实训:旅游管理专业所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例如“饭店经营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服务礼仪”等均安排实训课程比例占课程总计划学时的33%。(2)课外实训: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琼州学院始终坚持把学生的旅游专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另一方面,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2010年下半年,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举办了“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参与能力,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才艺能力。(3)毕业实习:学院将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学阶段最后一个学年。学生到旅游行业的一线去进行实习,实习单位主要是三亚市或者临近市县五星级以上的酒店或信誉良好的旅行社,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旅游业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这也利于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的自然对接。
(三)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发展需要较强的操作能力。加大投入建好实习平台已成为我校的共识。近年来,我校加大投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建好实验中心平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较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学院历来重视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建设。我院的校外实训基地有:三亚玉海国际度假酒店、海南海之缘旅行社有限公司、三亚亚龙湾五号度假别墅酒店、三亚天地海源商务会议服务有限公司等一些知名企业。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使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接轨,全面地满足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需要。
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着力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水平上,努力寻找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和办学方向,而加强专业群建设,培养学科教育品牌,增强学生职业教育素能,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激发职业教育活力和潜力的有效手段。旅游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深化专业群改革模式,在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上,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特色。
一、专业群建设概念及实施意义
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来看,随着职业化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职业设置更具灵活性。专业群建设,主要以一个或多个重点专业为核心,通过相关专业的组织结构优化来实现整合,从而达到专业资源共享,发挥集群效应的目的。高职旅游管理在推进专业群建设实践中,重点从专业群建设背景、各专业资源优势上,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完善教育保障体系、突显人才职业能力养成,为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增强办学特色做出有益尝试。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首先是顺应了当前旅游业人才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强化高职专业特色上,注重各专业教育资源的内涵式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从其建设思路、原则和总体目标上,都强化了学科专业间的协同,特别是在具体实施中,明确了具体实施路径和改革方向,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思路及目标体系
1. 建设原则
围绕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号召,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实践中,充分发挥核心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强调教学资源共享与互动,突显人才能力本位、就业导向,从构建专业岗位群模式上来实现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本身课程体系的综合性、系统化,使其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具有良好的衔接优势,因此,在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中,要遵循四项原则,以拓宽专业群的实训范围、增强专业群建设水平。一是专业协同要满足适应性原则,紧扣旅游管理专业,立足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定位,从适应旅游业人才目标上,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二是课程建设要满足科学性原则,从旅游管理专业群协同目标来看,要体现职业教育客观规律,注重人才培养差异化策略,增强专业竞争力,必然需要做好学科规划,规避盲目性;三是资源配置要满足开放性原则,结合现有教育资源,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拓宽校企合作深度,优化资源配置,如教学过程开放、师资队伍开放、实训实习基地开放等;四是在推进专业群整体合力中要遵循协调性原则,从投入、实训实习、师资配置、校内外资源协调上,强化共享与互动,实现整体一致提升。
2. 总体目标及细化
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工作的开展,要明确总体目标,并且需要从教学资源、毕业生竞争力、专业群核心专业、拓展专业等方面进行细化。总体目标是立足旅游管理专业,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满足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会展服务等不同领域的岗位素能,具备人际交流能力、岗位实践能力、学习力、社会适应力、协作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深化目标建设,要从具体专业群目标细化中体现岗位特征。分解目标一:通过专业教育+酒店服务实践教学,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酒店服务岗位建立统合,能够胜任酒店管理服务型岗位需求;分解目标二:通过课程体系整合,强调专业教育过程系统化、过程化,在专业群课程与实践实训课程的融合中,强化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使之符合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并在特色专业建设上,开发新课程,如渗透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形体训练等课程,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分解目标三:注重实训实践教学,凸显教育资源的共享。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改建前厅、客房、餐厅等实训场地,新建会展实训室、康乐实训室,遵循星级标准,新建经营性旅行社、接待中心,并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提升校外顶岗实训利用率;分解目标四:注重师资队伍整合,引进各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特别是通过兼职模式,强化专兼职师资比例,优化师资来源,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实训师资建设上来实现高度共享;分解目标五:突显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导入职业资格教育,围绕专业群来拓宽资格培训和认证工作,深化校企间的合作,提升人才培养与行业对接水平,尤其是推进“双师型”“双证书”制度,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三、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实施路径
1. 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实现专业群整合
以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为导向,需要从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突显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特色,注重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服务岗位的深度融合。旅游管理专业群要融合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会展企业管理内容,强化职业能力素质提升。一是开展“双证书”模式教育,从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成长上,帮助学生获得专业资格和学历证书;二是开展订单式培养,突显专业群内人才订单班教育,如以某企业冠名,深化班级教学与企业资源的融合,特别是围绕企业人才需求,做到“企业全程介入、工学深度融合”,使毕业生能够适应行业人才发展特点,胜任岗位要求。如在前厅接待岗位能力培养上,围绕“旅游接待礼仪”“酒店英语”“前厅服务与管理”等课程,渗透典型工作任务,比如客房预定、电话转接、宾客接待、安排客房、行李提运、收银结账等内容,从人际沟通方式、熟悉酒店功能及特色等方面来加强岗位能力训练。同样,在课程群设置上,一方面要注重前厅业务课程的整合,在前厅工作岗位、岗位任务、职责要求等方面,利用模拟实训、工学结合来强化,特别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岗位难题;另一方面加强通识课程渗透,比如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体育与健身、法律基础等课程,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满足其形体、态度、写作能力、职业安全等要求。同时,注重专业群核心课程建设,以“框架教学计划”来优化学习资源。再以“前厅服务与管理”为例,在课程组织上要与岗位职业标准相衔接,特别是与国家职业资格教育相一致,在教材开发及资源资源共享上,编写适合的讲义,充分利用校内酒店信息系统,通过实训室模拟训练、顶岗实训、深入企业专家授课等,来完善职业素质教育,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2. 从实践教学上完善实训环境的共享共建
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同样需要强化实践教学,而实训工作需要从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资源的整合、共享上来完成。围绕课程教学体系,从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训上,强调专业实训条件的共享性,提升实训室的利用率。根据校内条件建立前厅实训室,其目标应该满足前厅场地培训、能够模拟星级酒店开展前厅正常运作,满足各类前厅服务及前厅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客房实训室在建设上要满足客房服务及客房管理的课程实训,如能够从客房服务流程、客房岗位技能训练上开展实践教学;餐厅实训室要涵盖中餐、西餐要求,能够从餐厅服务、管理上开展职业岗位技能、餐厅服务流程实践教学要求;校内旅行社要满足对真实情境的模拟,从旅行社日常经营管理、旅行社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来提升实践能力。如开展营销会客谈判,旅游团队操作、接待、组团等实训服务;会展实训室建设,要具备完善的会展功能,能够满足会展服务商管理、会展客户模拟服务、会展接待、会展工作管理等实践教学。在校外实训及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上,通过与星级酒店、旅行社的对接,从课程教学、岗位实践、专家授课等方面来构建实习、就业平台。
3. 从师资队伍上实现实训人才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尤为关键,实施中围绕“派出去、请进来”方针,拓宽校内外职业师资渠道,完善学科群教学、产学研体系。如在专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师资共享性上,引入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来强化实践教学。细化来讲,对于学科专业带头人,一方面从本校选拔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开展外聘,特别是通过对本校旅游管理人才进行外派学习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加强与行业、企业人才的交流,鼓励本校师资开展产学研工作,并在专项资金投入、科研设施配套上,推进专业群课题的交流与实施;拓宽外聘师资范围,结合酒店、旅行社、会展服务等企业特色,着力从相关行业外聘业务骨干来提升校内实践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强化旅游管理专业群师资整合,拓宽专业群建设深度和广度,围绕重点学科建设,有计划、分批次地开展实训课程兼职师资的授课模式。
4. 注重社会服务和专业拓展建设
高职教育要满足四项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传播、服务社会。我们要加强对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围绕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工作,在提升专业群建设办学实力上,极力拓宽服务社会的范围。如加强校际合作,优化专业群建设合作模式,在职业能力培训、技术咨询、对口支援等方面拓深社会服务;围绕政府搭建的服务社会平台,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加强旅游管理类专业培训,深入到本地旅游产业项目实践中,发挥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开展短期性职业化教育。同时,依托专业群建设,进一步拓宽旅游业服务层次,如与航空服务、高铁服务等专业相结合,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在其他专业领域的融合。
【关键词】实践教学 实习基地 旅游与酒店管理
旅游与酒店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的存在与发展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和区域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旅游与酒店产业正在更新结构,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产生和扩大,如会展旅游、旅游形象设计等。结合我国旅游酒店业科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本专业将朝应用性、技术性和特色专业方向发展,扩大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
宜春经济与管理学院以近2500学生作为宜春学院的第一大院,特别是作为学校唯一具备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的学院,可谓是站在了宜春旅游经济发展的“近水楼台”。在校、院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经管学院的旅游、酒店专业飞速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对口专业有2位教授、2位副教授、4位骨干讲师;学生人数也是年年递增,目前已经培养出近300的旅、酒管理专业学生。“近水楼台先得月”,有了楼台,如何先得到月亮是我们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过程中必然面对的关键课题。高等教育强调“产、学、研”相结合。作为地方高校的我们,这更是我们的生命线,如何以地方建设为中心,有目的性、方向性的培养地方周边地区所需人材,如何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等等,这正是本课题所期望寻找到的结果,并以此基础为宜春旅游的发展、宜春学院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观点。
1 加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1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的需要
基于专业特色,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要把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其个性发展这一基本原则落实到教学环节中,使专业方向的教学模式更贴近市场需要。
1.2适应市场的要求
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能够适应市场,因此我们的教学也要面向实际,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要加大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鼓励开展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实施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2.1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同时提高了实习效率,还省去了一定的实习费、讲课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等,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到了刀刃上。根据对国内多所院校的考察与实践经验的探索,我们认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分别建设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3个实训室。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方面:
2.1.1导游基础与业务实训:模拟导游技能训练进行模拟导游,同时进行导游影音资料观摩学习,使学生掌握导游技巧,能直接进行现场导游。
2.1.2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通过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评价,并进行开发设计,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本方法。
2.1.3旅游电子商务等计算机应用实训:学习并掌握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掌握旅行社及酒店管理软件的使用,并学会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4旅游地理实训:通过地图、模型以及影音资料等掌握中国和外国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旅游资源特色。
2.1.5综合技能实训:包括审美知识训练、形体训练、美容化妆训练、照相机、摄影机的使用、社交人际关系等综合技能训练。
2.2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习提供真实战场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校外实习基地能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旅游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目前我院旅游与管理专业已经建立了几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另外,每年暑期,学生自己也联系一些旅游酒店单位实习。实习期间,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自己将来的就业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些同学甚至已与用人单位签下了工作意向。
2.3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作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在课程实习期间,除了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还要在假期安排专业集中实习。经过探索我们认为集中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让学生参加旅行团或入住酒店,以一个游客的身分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风景名胜、酒店进行认识实习,体验旅行团中全陪、导游的工作及酒店员工如何开展工作等,并进行模拟训练,将他们领进旅游酒店工作的门槛。另一种方式是建立比较稳定的认识实习基地,由各专业课程老师分别下到实习地,各自就所讲授的内容制作出整套的实习项目,如旅游、酒店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景点及酒店模拟规划实习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项目参与实习。
2.4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开放办学,现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肯定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他们必须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出去,就是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可以有目的地参观几个著名的旅游与酒店企业,了解旅游与酒店企业运转情况,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引导学生为社会单位、社区服务,为他们进行旅游路线设计,导游讲解等,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旅游与酒店企业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现今旅游与酒店业发展的状况,介绍旅游酒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旅游酒店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新生入学教育时,我们通常请来各大旅行社、酒店的总经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而在学生课程学习阶段,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是直接聘请旅游酒店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这样,学生在3年的学习中,做到与社会同步发展,对行业信息了解非常及时。
3 深化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3.1大力推进实践性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上,为此,学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支持教材建设。针对现行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理论过深过全,技能操作内容过浅过少的弊端,我们以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对酒店餐饮、客房中级服务员资格征的鉴定内容为依据,制定酒店服务与管理能力模块的训练目标;以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依据,以技能形成为主线,对现行专业教材进行精简、修改、补充、组合,形成了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训、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训模块式自编教材。
3.2加强旅游专业实践性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与酒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学校选派教师到国内各大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风景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实操技能,这样既能提高理论水平,又能锻炼操作能力,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适应了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比如主讲现场导游课程和模拟导游实训的教师在省内知名度较高的大旅行社担任过导游、领队和酒店部门经理等职务,主讲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的教师担任过星级酒店培训部经理等。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师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动手能力特别强,符合现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际需求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
3.3加强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将技能训练环节落到实处
(1)建设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可以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2)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习提供真实战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与酒店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校外实习基地能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业、酒店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业及酒店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旅游与酒店企业解决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同时旅游与酒店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对口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凤兰.从旅游教育看高校教育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经济问题探索.
[2]韩淑云.发展高等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哈尔滨学院学报.
[3]高亚芳.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科学·经济·社会.
[4]朱长风,杨再明.构建高校服务支撑体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煤炭高等教育.
[5]王炜.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5).
[6]王华,葛静宜.高职职旅游教育模式构建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
关键字:行业背景;教学;管理;就业
TB1-4
我校旅游服沼牍芾恚客运)专业成立于2005年,2008年按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招收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将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与我校的办学特点紧密结合,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办出专业的特色,实现了旅游业与铁路发展的有机结合,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形成了构建“一个导向、一个突出、三个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行业背景
1.旅游企业人才市场调查
“十二五”时期游客接待数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整个产业呈现“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发展特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新亮点。2014年新疆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54.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97.04百万美元。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收入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尤其是2011年后,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增幅较大。这种大幅增长趋势说明新疆的旅游产业正在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逐步向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主导产业迈进。
“十三五”期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使新疆进入了一个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新疆旅游业也乘此东风迈上跨越式发展快车道。对口支援力度加大,旅游援疆效应初显;旅游市场退出机制逐步完善,行业监督力度加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带动效应日趋明显。
2.铁路客运人才需求
根据《新疆“十三五”城际铁路规划》,轨道交通建设将成“十三五”发展规划重头戏。新疆作为新丝绸之路核心区,是中国通往欧洲和中亚、阿拉伯地区的国际物流港和装备制造基地,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投资130亿元(占“十一五”到“十三五”总投资的10%),建设新线1250公里。
截止到2016年4月,铁路项目已完成投资370.97亿元。建成兰新第二双线新疆段、南疆线吐鲁番至库尔勒增建二线、额济纳至哈密铁路;开工建设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新疆段、克拉玛依至塔城铁路,乌鲁木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等项目。积极争取将乌鲁木齐至伊宁至霍尔果斯口岸高速铁路、中巴铁路、中吉乌铁路等10个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这些铁路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北两大通道,提升中通道的通行能力。到2020年,新疆铁路营业里程将由目前的5426.8公里增加到8000公里,覆盖所有地市级城市和90%的县级城镇。
据调查,仅乌鲁木齐铁路局客运段每年因岗位调整、自然减员等原因需补员人数近800人,每新增开一对列车,需增加列车服务人员400人。
以上旅游业和铁路客运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铁路部门和旅游行业的合作也为专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将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新疆旅游业和铁路运输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二、管理特色
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管理也已走出了一条新路子,结合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管理的特色。
1.中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目前,中职生农村生源比重高,据调查,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的学生70%以上都来自农村,不仅如此,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不仅生源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而且个体差异性很大;二是虽然生源整体经济状况较差,但个体上仍存在一定的经济差异;三是家庭教育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农村生源与城镇生源相比较为朴实,吃苦精神好,这也是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毕业生近两年特别受企业欢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2.加强学生自主管理
(1)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提升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学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没有学生的健康发展,就没有学校的持续发展,具体说就是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我校旅游服务(客运)专业把学生管理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女生管理。让学生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把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升培养放在学生管理的突出位置;努力创造学生参与管理和自主管理的环境、条件。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搭建平台,如成立学生社团,发挥好学生会的作用;二是建立学生建议信息反馈及其激励制度,尊重学生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三是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工作,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学生管理关注细节。由于前面谈到的中职学生的特点,所以针对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的管理很注重细节的管理,例如:生活过程中,自己内务的整理,卫生的清洁等;学习过程中,对于时间观念的强化,学习方法的把握;业余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至于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学生工作纪律、工作态度以及学生自我保护安全方面的问题。总之,学生管理过程中,抓好细节,是为了指导更加有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将校企文化融入学生管理的过程当中。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的毕业生将来从事的是服务行业,而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者总想去管人,而不想如何去服务。有时候,看似被学生服从了,但心里很不服气,这种管理效果是很差的,原因是物极必反。以现代的管理思维来理解“管理”,可以把“理”的概念理解为理解别人,理顺关系,在这里“理”也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的尊重、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学生也是需要被老师尊重的。
二、教学特色
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以专业技能和岗位要求为培养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旅游服务,铁路旅客运输的用工需求,⒀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并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进行“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突出旅游服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 即:
见习先入(认知实习)---工学交替(岗位实习)----顶岗实习
“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的介绍
1.见习先入(认知实习):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校内实习、实训,结合专业课程,组织学生去酒店(或者客运段)参观,增加学生对酒店(或者客运段)的感性认识。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酒店锻炼,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工学交替(岗位实习):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在旅游旺季,把学生送入酒店,严格按照企业的行业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前厅、客房、餐饮服务技能的高强度训练。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学校强化理论知识,将实际操作带入酒店进行实施并考核。同时,教师在企业指导学生的同时,进行挂职,为成为“一体化”教师奠定基础。
3.顶岗实习:第三学年,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在学完所有理论课程之后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将毕业实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通过顶岗实习实习,让学生与相关企业相互了解和沟通,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积极改革课程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融合、技术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
1.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
2.调整课程结构。进一步减少课程的理论讲授内容,将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增加实践学时,使学生实践。通过课程的有效整合,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三、就业特色
自2008年至今,学校与十几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定岗实习就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就业单位。我校还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据调查:2008-2014年,企业对学校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称职率分别为95.1%、95.31%、95.66%;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总体评价为:组织纪律性较好、肯吃苦、求上进、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特别是近三年,安排在铁路客车上就业的毕业生群体,以其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得到了乌鲁木齐铁路局客运处的高度评价,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以下是我校旅游管理(客运)专业2012―2016年毕业(实习)生分配情况:
参考文献:
[1]班主任工作导航.毕结礼 主编 新华出版社 2010年4月中国统计年鉴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