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09:30: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物科学知识竞赛,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幼儿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88-02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与释义
1987年,Ewing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科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虽然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但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讨论生物学素养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SCS还具体的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的具体特点:他应该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正确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我国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幼师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素养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仪器和用具,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设计自然角的能力”,“自制玩教具的能力”,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提出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养成不断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初步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和幼儿教育实际”。从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可知,幼儿师范生学习生物学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运用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与内省智能,还非常需要拥有运用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能力。
总之,五年制幼师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生物学素养是学生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能够拥有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的教学能力。
三、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不良现状
(一)幼师学生“重文轻理”和性别比例失衡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五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表现出“重文轻理”的特点,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幼师学生主要是学习音乐、美术、幼教等专业知识,对生物学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招收的多为无法顺利升入高中或高考无望的初中生,这些学生的分数往往远低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学习能力及自主性较差,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的难度很大。此外,幼儿园在招聘幼教老师时,容易倾向艺术表现能力强、幼教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毕业生,而对求职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不太重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后果是幼师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会重视艺术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几乎不会把多余的时间花费在生物学的学习上,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显然这一现象对幼师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十分严重。
其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一个班一个男生都没有或有一两个,至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男性对理科知识的掌握一般较之女性有优势,这种男少女多的招生模式势必大大影响我国幼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幼师学校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以某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按教学大纲要求原本应该一周开设三课时的生物课,减至一周两课时,这样势必带来教师在教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生物实验教材也很难得到补充和更新;实验经费更是难以落实。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全,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匮乏,更不要说学生能锻炼出开展生物科学活动的能力。笔者对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足量的、实用的生物学知识,这一点从300份问卷调查和历年学生测评成绩中也得到了证实。
由于缺乏重视,最终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对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实习学生一般会避免开展以生物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活动课和探索活动;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也大多是以语言表达、艺术教育、幼儿心理等为研究课题,鲜少有学生敢于涉及生物学与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与幼师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薄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调查分析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发现,无论是刚刚走向教学岗位的实习教师,还是已经有多年幼儿园教学经验的幼教老师,在开设对外公开课和评优课时,都很少选择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课,其根源就是对自己生物学素养的不自信。同时笔者在旁听幼儿园教师授课过程中,多次发现一些教师出现了明显的生物学常识错误,如“小溪里游过来一条大鲨鱼”、“柳絮就是柳树开花”等,课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也常常提供错误的答案或者用模糊的概念搪塞幼儿,事后也很少去查阅资料寻求正确的解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指导幼儿完成青蛙简笔画时,幼儿提出的问题“青蛙的前后肢有几个指(趾)头”,教师的回答是随意而不准确的。在室外观察课上,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的幼儿园教师在访谈中承认,在准备科学活动时,一般只要把教材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教材都是按照步骤来,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他回答不出,也不会傻在那儿,仍然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不管是否真正明白这个科学原理,只要按照教材去讲,一步一步的,就可以掌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节奏。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幼教老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不求甚解,自然也不会投入时间精力来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生物学素养,而这些事实说明,目前幼儿教师在对待生物学本质、生物学严谨的实验精神认识上存在缺陷,而这对我国要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下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探究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也是迫切的。
(二)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1、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师范是幼儿教师的母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提高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2、幼儿园保教工作中除了科学课以外,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位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3、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1997年9月18日在杭州浙江大学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跟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历程相比,不仅花费较少,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计算。”杨振宁教授大声疾呼:“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人应该组织起来,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线,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生命科学要发展,需要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幼师学生是生物教育逼在眉捷的任务。
五、提升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对策
(一)重视生物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师学生的“重文轻理”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从而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幼师学生有效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入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生物兴趣小组和生物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生物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
在现代教育观下,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已经从传授科学知识、经验转向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态度及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重视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于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幼儿未来的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并且对幼儿未来进行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时候,应注重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的培养。比如在生物课程设置和成绩考核上都可以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如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课时比例,增加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教学实习活动等。
(三)幼师学校要加大对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建立系统的生物科学教育体系
课程建设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水平,就应该建构系统的的生物科学课程体系,保证足够的课时量,加强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完善实验室的配置,经常开设生物学科普讲座、进行科技竞赛,指导学生选修与生物技术应用有关的选修课等;同时还可以把生物学教育内容渗透于人文社会课程中,另一方面,从人文学科中挖掘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从而构建系统、有效的生物科学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
论文关键词: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幼儿科学教育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与释义
1987年,Ewing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科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虽然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但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讨论生物学素养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SCS还具体的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的具体特点:他应该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正确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我国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幼师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素养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仪器和用具,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设计自然角的能力”,“自制玩教具的能力”,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提出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养成不断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初步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和幼儿教育实际”。从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可知,幼儿师范生学习生物学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运用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与内省智能,还非常需要拥有运用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能力。
总之,五年制幼师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生物学素养是学生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能够拥有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的教学能力。
三、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不良现状
(一)幼师学生“重文轻理”和性别比例失衡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五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表现出“重文轻理”的特点,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幼师学生主要是学习音乐、美术、幼教等专业知识,对生物学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招收的多为无法顺利升入高中或高考无望的初中生,这些学生的分数往往远低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学习能力及自主性较差,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的难度很大。此外,幼儿园在招聘幼教老师时,容易倾向艺术表现能力强、幼教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毕业生,而对求职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不太重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后果是幼师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会重视艺术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几乎不会把多余的时间花费在生物学的学习上,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显然这一现象对幼师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十分严重。
其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一个班一个男生都没有或有一两个,至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男性对理科知识的掌握一般较之女性有优势,这种男少女多的招生模式势必大大影响我国幼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幼师学校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以某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按教学大纲要求原本应该一周开设三课时的生物课,减至一周两课时,这样势必带来教师在教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生物实验教材也很难得到补充和更新;实验经费更是难以落实。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全,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匮乏,更不要说学生能锻炼出开展生物科学活动的能力。笔者对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足量的、实用的生物学知识,这一点从300份问卷调查和历年学生测评成绩中也得到了证实。
由于缺乏重视,最终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对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实习学生一般会避免开展以生物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活动课和探索活动;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也大多是以语言表达、艺术教育、幼儿心理等为研究课题,鲜少有学生敢于涉及生物学与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与幼师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薄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调查分析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发现,无论是刚刚走向教学岗位的实习教师,还是已经有多年幼儿园教学经验的幼教老师,在开设对外公开课和评优课时,都很少选择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课,其根源就是对自己生物学素养的不自信。同时笔者在旁听幼儿园教师授课过程中,多次发现一些教师出现了明显的生物学常识错误,如“小溪里游过来一条大鲨鱼”、“柳絮就是柳树开花”等,课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也常常提供错误的答案或者用模糊的概念搪塞幼儿,事后也很少去查阅资料寻求正确的解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指导幼儿完成青蛙简笔画时,幼儿提出的问题“青蛙的前后肢有几个指(趾)头”,教师的回答是随意而不准确的。在室外观察课上,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的幼儿园教师在访谈中承认,在准备科学活动时,一般只要把教材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教材都是按照步骤来,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他回答不出,也不会傻在那儿,仍然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不管是否真正明白这个科学原理,只要按照教材去讲,一步一步的,就可以掌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节奏。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幼教老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不求甚解,自然也不会投入时间精力来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生物学素养,而这些事实说明,目前幼儿教师在对待生物学本质、生物学严谨的实验精神认识上存在缺陷,而这对我国要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下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探究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也是迫切的。
(二)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1、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师范是幼儿教师的母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提高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2、幼儿园保教工作中除了科学课以外,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位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3、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1997年9月18日在杭州浙江大学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跟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历程相比,不仅花费较少,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计算。”杨振宁教授大声疾呼:“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人应该组织起来,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线,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生命科学要发展,需要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幼师学生是生物教育逼在眉捷的任务。
五、提升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对策
(一)重视生物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师学生的“重文轻理”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从而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幼师学生有效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入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生物兴趣小组和生物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生物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
在现代教育观下,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已经从传授科学知识、经验转向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态度及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重视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于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幼儿未来的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并且对幼儿未来进行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时候,应注重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的培养。比如在生物课程设置和成绩考核上都可以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如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课时比例,增加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教学实习活动等。
关键词:生物课教学;人文教育;理念渗透;教育价值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和教授人文精神,在生物课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需要能够精确的把握生物教学课的特点和发展流程,并找出生物课教学与人文教育间的相似之处,将人文教育协调的插入到生物课教学当中。当前,我国生物课程教学中还未实现对人文教育的全面运用,导致生物教学课程整体水平低以及人才培养素质单一等问题,也使得生物教学课程失去了社会实践价值。通过全面贯彻人文教育可有效的改善这一现状。
一、在生物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一)落实人文教育之目的分析
如今,全国的中等专业学校基本是按照新课改的有关要求和基本精神对现行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渗透人文教育,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观念,并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学习、合作方法,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实现“全人”发展。
(二)落实人文教育之要求分析
单纯的学科教学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但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层面,使得课程所开展的教育过于狭窄,在单一的学科教学当中,无论老师如何广泛的搜罗学习资源,那也一定是和该科目有关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实践能力和生存技能始终被限制在这一科目范围当中。如果不能落实人文教育,学校必将教授出更多空有学识没有思想,或以错误思想指导人生发展的学生,而将人文教育落实到学科教学当中,就能提升科目教学的深度,拓宽学科教学的层面,摆脱学科教学的限制,让学生学习到更多具有实践价值和生存价值的技能与思想,让学生从学会做人开始,学会生存,学习提升生活品质,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落实人文教育的选择
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当今社会的发展结构,使得市场更加看重工具,例如将学校教育视为一种经投资,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将来的就业结果视为参与学习的最终目的,而并非是重视学校所实施的精神教育和受教育学生的人格价值、人性境界,因此,学校似乎也牢牢的被这一市场规律牵制着,并以此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的科学技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忽视了其原本传授心性精粹、塑造完善人格、培养高尚情操、端正生活理念的人文属性与教育意义图。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落实人文教育再一次将精神教育提上议程,实现了工具与价值的统一,学校在为市场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提升了人才的精神价值和思想素养。
二、如何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一)以哲学思想为内容之一渗透人文教育
生物教学属自然科学,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思想,例如唯物主义思想、客观精神等等,这也是它与人文教育的共通之处所在之一。哲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分析方法,有效的解决生物课教学中的难题。
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释放的能量也正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光合作用原料中的部分无机物正是呼吸作用分解形成的物质。在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使用哲学中的对立统一思想,便可以迅速的摸清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规律以及原料输入、产物输出之间的关系,以一个点的记忆和学习穿透整个章节的学习,小范围的记忆敷设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利用生物科学史展开人文教育
生物科学讲述的是生物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些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学公关成果,可以说,生物科学史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价值观教育书,科学家们在研究某一事物的时候,严格的遵循着客观主义精神,以坚韧不拔人格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这正是当下这个时代的学生最缺少的钻研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个时代人事物更加注重物质生活,他们参与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金钱,而鲜有人与关注科学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个科学精神和专研精神十分缺乏的时代。通过生物科学史开展人文教育,让学生们在熟悉生物学发展的过程中也感受那些科学家的贡献精神,例如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他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花费了五年的时间环球远航,研究植物和地质发展,他的研究彻底的摧毁有神论者们对自然界的妄议,解救了多年以来被有神论束缚了思想、残害了生命的穷苦百姓,其在心理学、哲学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无惧无畏等精神,达尔文才通过自己的研究改变了那个封建社会下人们的思想。
(三)通过校园生物文化建设渗透人文教育
丰富多彩并合乎时宜的校园生物文化建设牢牢的抓住了这个时代学生们的心理特点,以生物学文化建设渗透人文教育以捕捉学生们的心理爱好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对生物的喜爱。建设校园生物学文化要懂得利用学校的人文资源,从情绪上、情感上对学生产生影响,例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举办科技文化节、科技知识竞赛、科技制作竞赛、科技讲座、放映科教电影等话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文化氛围的熏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不断提高。
结束语:
渗透人文教育,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分解人文教育的内容,实施关联内容教学,如上文提到的哲学教学等等,全面充分的利用有效教学资源,不断提升生物课教学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涂晓红.论初中生物教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2):163-164.
[2]谭艳秋.谈在生物课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J].教育探索,2012(03):420-421.
关键词:小学 科学 兴趣 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科学的保证。学生怕学科学多为缺少对科学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把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科学,把科学变成有趣的科学。解决好这个"难题",恐怕就成功了一半。下面就科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如: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学习"水滴里的生物"时,教师提出问题:"小水滴里有动物吗?"大多科学生回答是否定的.这时,教师拿出水滴进行观察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有很多生物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用显微镜观察一滴脏水,启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利用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科学是学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他们的眼里,科学是一门看得见、用得上的学科,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科学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科学学科是亲切、真实的。
例如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先让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然后学生学习做酸奶,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学习。
3.组织学生开展编题活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会做学问,会提出问题,编拟问题给自己思考,给别人思考。学生编题过程,是活跃的创新活动过程。学生在编拟科学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所学的科学知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进而认识到科学活动本身的社会价值,激励学习兴趣。
二.利用科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科学认识和探讨中能唤起科学美感,这对科学家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用处。他所以研究它,是因为他从中能得到乐趣。他所以能得到乐趣,那是因为它美。"
下面我用例子谈谈如何利用科学美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1,学生学习热胀冷缩时,先用实验研究水在加热后水面上升,体积变大,然后我便引导学生利用科学对称美来思考:水在冷却后水面怎样,体积呢?学生自然而然地知道了热胀冷缩。
例2,在"看月亮"一节学习月相变化的规律时,我便引导学生利用科学规律美来解决此问题。
例1、例2的解法体现了科学对称美及和谐美,令人兴奋,使学生跃跃欲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应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变色花"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先看一朵纸花,"花瓣"上抹白醋,在"叶子"上抹碱水,再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花瓣"变成了红色,"叶子"变成了绿色。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转贴于
2.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例如:"神奇的水"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水接触得比较多,对水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水的基本性质。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水有什么特点?",他们很难全面回答。通过动手研究:会"爬"的水、会"团结"的水、会"喷射"的水、会"托举"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水,他们对"水有什么特点"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和浓厚兴趣,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3.给予成功的满足
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4.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科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科学或科学史上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发现科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力学之父──牛顿"、"生物科学创始人──达尔文"、"科学之神──阿基米德"等科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科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四.利用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意识 品质 科学素养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充分挖掘生物教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质量,深入 堂教学,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生物学兴趣与爱好,渗透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科学家探索生物奥秘的坚强品质,多做实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塑造美好的心灵,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珍爱生命,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一、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义
生物学课本中有许多国家保护环境的法律条例,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课堂内容精讲法律,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如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时,教育学生爱护植物,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地球上一切生物提供物质来源,为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增强大气湿度和降雨量,启发学生树立保护花草树木和保护森林的意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是中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校以创立绿色学校为挈机,以生物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增强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充分利用课本知识、报纸、多媒体教学、橱窗、画廊黑板报开展环境教育宣传,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知识竞赛活动,结合北京举行2008年奥运会,宣传环境保护对国家的重要性,“绿色奥运,人文北京,科技奥运,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联系从2000年至2007年以来,北京、济南等地相继发生大规模沙尘暴,让学生讨论,说出发生原因及其危害,引起保护森林和草原的意识,唤醒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到珍稀动物时我国有很多珍稀动物非常珍贵,如大熊猫、丹顶鹤、藏羚羊等,为此国家建立数百个自然保护区,让学生讨论,是不是只有珍稀动物才保护呢?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即使未被列为保护范围的动物,只要对保护生态平衡有益的生物,也要保护,例如,青蛙、大山雀、蛇等都要保护。作为生物老师,在教学中挖掘出有关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教学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二、生物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质
生物教学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例如,学习生态系统时,可以把人类活动与生态平衡关系作为渗透教育的突破口,济南市的大名湖,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启发学生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其中大名湖中的莲很美,它的花为荷花,是济南市的市花,结合语文上学习的周敦颐的《爱莲说》进行教育,,教育学生要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大名湖中的各种植物和动物,泉水清澈透明,构成了一幅美好的自然画,美化济南的环境,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教育学生游玩时保护这美好的环境。学习动物时,蝴蝶的外表很美,但其幼虫多为农业害虫,蟾蜍外表虽丑,但它每天可以消灭一百多只害虫,启发学生看事物不要只看其外表,要注重内在的美,做人不能只注重外表,更要注重内在的品质,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成为品质高尚的人。
转贴于 三、生物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大路可走,只有在那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科学的顶峰,生物学的发展就凝结了许多科学家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险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例如在学到真菌时,青霉菌可以产生青霉素,提起青霉素,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大概除了青霉素过敏者之外,没有一个人没用过它。从它用于临床至今的短短50多年间,它到底拯救了多少生命,已经无法统计;它到底对人类的健康作出多大贡献,也已经无法估量。我们只能说,它的出现,是我们人类的福音,它是 “上帝”恩赐给我们人类的礼物,这个“上帝”就是青霉素的发现者 亚历山大·弗莱明,教师应补充发现者弗莱明的生平事迹。,并让学生用橘子做实验观察青霉菌,并从药店购买青霉素让学生观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学习遗传和变异时,除掌握书本知识外,还要及时介绍我国的育种专家袁隆平的事迹,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并引导学生学习袁隆平勇于探索生物科学坚忍不拔的毅力,立志为我国的生物科学做出更大贡献,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上科学家的各种故事激励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发奋学习,并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将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生物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生;环保意识;培养
一、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成为我们更加迫切的任务。而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我国的十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向雾霾宣战的口号。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到,教材中各单元的内容处处突出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尤其注意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主要途径
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
环保教育就应该立足于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例如:在讲“碳――氧平衡”时,讲述了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升高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无节制地排放引起的,因此要提倡植树种草,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的存在价值,即使现在对我们人类有害无益的生物我们也不应该把它从生态平衡中清除掉,否则将破坏生态平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是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伟大事业,每个公民应该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但在生物课堂中渗透环保知识时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与教材的结合点,避开牵强附会;
(2)不能过分展开,上成专业课;
(3)要做到备课上有要求,教案上有体现。
2.利用社会热点,通过典型的案例,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生态危机的认识和深刻的反思,提高环保意识,如在讲授“空气质量与健康”时可利用社会热点和典型的案例来引起学生的深刻反思,提高环保意识。例如:新房主人死于白血病,装修甲醛超标;全国装修污染每年致死儿童200余万;本地实际农药化肥逐年超量使用,农药瓶化肥袋随处乱扔污染土地,污染地下水,给人们带来了隐形的灾难。以此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建立正确的生态观。
3.组织课外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外,第二课堂活动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场所,在利用好课堂教育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同时,应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开展环境教育课外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学到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又能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有:(1)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环境科学知识讲座,利用电教手段增补环保知识。(2)实地考察居住环境,参观新装修的房屋、盐碱化的土地,亲自体会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并就如何防治污染发表自己的见解。(3)开展环境知识竞赛活动,学习环境法规。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如美化校园、植树造林、栽花种草。(4)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但这只是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一个短小的序幕,环保知识的教育、环保意识的培养应贯穿生物教学始终。尽一切努力使环保教育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一、为什么对消费者不能迎合只能引导
首先,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越来越短的创新周期,使得企业总能不断推陈出新。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在市场上出现之前是消费者就根本不知道的,特别是消费品领域的高技术产品,如电视机、空调机、洗碗机、微波炉、电脑、手机等等。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出现之前是许多消费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而人们在不知道这些产品存在之前是不会对它们产生需求的;况且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消费者所进行的市场调查由于受访者不能够精确地指出某一产品在技术上的未来发展趋势,不能明确地说出自己对某一产品的未来需求程度,因而也不可能发现这种需求。近年来,连那些最有经验的,并且生活在科技强国的经济界权威人士都越来越难以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更何况是缺乏专门知识的一般消费者了。由此可见,对企业来说,当新产品问世之后,引导消费者、创造顾客需求,才是一条极佳的途径。事实上,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是“学”来的,是要靠企业来引导的,企业也正是通过引导消费、创造需求赢得了消费者而开拓出新的市场。例如,SONY公司在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动中就认识到:一项真正的新技术所创造的产品需求是人们潜意识中尚未察觉到的,或者说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对于一个在市场上尚不存在需求的新产品做市场调研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人们不可能对该产品提出什么有价值的意见。
其次,消费者并不都是明智的,许多消费者难以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存在需求,即潜在需求。因此,如果企业只考虑适应消费者需求,就容易陷入盲目和被动状态中。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引导消费者的需求则更为重要,许多广告不也是在声称“引导消费新潮流”吗?事实上,消费者的需求并非是固定或有一定的限度的,而是可以通过企业的挖掘和引导去扩大和创造的;而且,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者对企业来说,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必要的。因为作为人的消费者的需求不仅仅是像马斯洛指出的那样具有在一个层次满足后再进入高一层次的需求特征,而且也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受技术进步的冲击,会产生在若干年前无法想象的需求的突变和飞跃。而这些需求在一定的经济条件支持下,便会变成市场需求。而企业创造消费者需求,开发其潜在需求,便是消费者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规律的具体应用。例如美国的珍尼特・吕尔斯通过倡导“简单生活理念”就带动了一个特殊的消费者群体,开发了期刊、健身、饮食、服装等一系列特殊的市场。
第三,消费者的口味是不断变换的,他们的购买动机是飘忽不定的,他们的需求也是千变万化的。如果企业把迎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作为自己生产、经营的宗旨,且不说这种准确弄清消费者需求的做法本身有多么艰难(所谓“人心难测”),就算企业弄清了消费者的想法,在企业和企业的竞争者的产品进入市场,被消费者消费的同时,消费者的想法往往又发生了变化。由此看来,企业如果永远追随消费者的变幻无常来制定自己的生产和销售策略,必将滞后于市场,丧失竞争的优势。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的占有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和市场一起成长,通过引导市场需求,创造消费,主动积极地带引消费者跟着自己走,从而最终把握市场的主动权。
第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和信息逐渐成为生产的基本要素。这使得产品的知识含量逐步增大,信息日益丰富,功能越来越多,使用越来越复杂。而广大消费者却不可能接受和掌握与产品相关的所有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而且也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来识别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适时地通过传播消费知识,推介新产品,帮助消费者树立新的消费观念,进而提高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和消费素质,就显得及时而且必要。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昂立公司在研制出高科技保健品――昂立西洋胶囊和昂立多邦复方胶囊后,为了让消费者了解其研制理论和性能功用,便投资400万元举办“送您一把健康金钥匙”的公益活动――进入社区进行科普宣传,举办科普讲座,向市民广泛赠送生物科学书籍,举办科普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科学健康意识,而且创造了居民对该产品广泛的市场潜在需求。该公司这种以科普为主导、以知识引导市场作法,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五,企业有责任去引导消费者。因为引导消费者进行合理、科学的消费不仅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对建设健康有序的经济市场也大有裨益。从总体上看,我国消费者的整体素质比较差,消费者的理性程度不够高,经不起广告的诱惑;消费者的消费知识、消费经验不够丰富,自我保护能力不够强,识别能力差,不能完全认识各家竞争者提供的产品的不同价值;消费者的盲从心理、盲目消费还比较普遍;甚至在有些消费者中还存在低级、庸俗乃至变态的需求。这样,如果只是一味的迎合消费者需求,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就无法真正建立自己的市场体系,更不用说成为市场的占有者,更有甚者还可能损害公共利益。例如,在我国家电市场出现的无序竞争状态就是厂家一味地迎合消费者追求低价的心理造成的。而企业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消费者传授有关消费的知识和技能,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和合理的消费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消费者整体的素质,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为企业自己开拓健康的市场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什么是引导消费
所谓引导消费需求,就是企业以不断创新的知识和技术的运用为契机,通过挖掘消费者潜意识中或消费者根本无法意识到的消费需求,开发出符合这种消费需求的新产品,然后再通过营销活动去引导消费、丰富消费、提高消费,帮助消费者确立科学的消费观。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是消费者科学消费的前提。所谓“科学的消费观念”是根据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自觉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合理消费,以促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观念。科学的消费观把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作为评价一切消费活动是否合理的最高标准,并把这一标准贯彻到吃穿、住、用、行等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各种消费形式中去,使各种消费形式从不同的方面都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服务。引导消费是一项真正负责地体现消费者利益同时又考虑企业利益的双赢举措。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重视对消费者的引导对于更好地增加消费者利益,更好地开拓市场,同时为社会创造出一种良好经济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对消费者进行引导具有“独创性”与“风险性”并存的特点。它的“独创性”在于企业不会遵循现存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及前人已有的做法进行生产和经营,而是能提出新的创见,做出新的发现,实现新的突破。正是因为引导的“独创性”,使它没有有效的方法可套用,没有前人的路线可以追寻,它不是对过去的再现重复,它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所以“引导”的结果是不能保证每次举措都取得成功,有时可能毫无成效甚至还可能彻底的失败,这又是它的风险所在。但即使是不成功的“引导”也是会对后来者有所启示的。而迎合消费者需求,跟着开发好的市场后面走虽然稳妥,但却永远不会居于市场的主导地位。
需要明确的是对消费者进行“引导”不等于是对消费者进行“引诱”。“引诱”是企业千方百计地诱惑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感兴趣,以达到扩大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至于它所推销的产品,是不是消费者真正要购买的东西,以及消费者在购买后是否满意以及会不会重复购买,则比较忽视。对消费者进行“引诱”是企业急功近利、浮躁的表现。
三、怎样引导消费者
1、产品策略
产品策略主要是指企业通过产品创新来引导消费者需求,开拓市场。一般来说,开发一个新的产品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日本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曾说过:“我们的政策是以新产品去引导消费者。”
在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引导消费者的策略中最重要的是企业思想观念的更新。思想观念更新了,企业不仅可以引导消费、创造市场,甚至能从不需求对象中挖掘很大的市场潜力。企业思想观念的更新可以理解为企业至少应树立以下几种意识:(1)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要求企业有想别人所未想,作别人所未做、敢于破旧立新的思维,进而不断创出新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人新我转。(2)引导意识。这就是说,一个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在竞争中寻求发展的机遇,就必须认真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动向,时时刻刻去追逐超前性的需求即在消费者还没有提出新的消费需求以前,主动地引导其需求向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发展。一般来说,一个未被满足的,并且是消费者认为重要的需求可以生成一个好的产品概念。这就要求企业不应沉湎于自己的产品在设计和科技水准上的优势和声誉,而应始终关注下一代新产品,在现有竞争优势丧失之前,就将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转移至新的领域或产品上。这样不仅避免了在市场饱和情况下企业所处的不利地位,而且还给消费者留下一个令人回味的渴求空间,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始终走在市场前列。(3)市场意识。企业要用敏锐的市场意识引导需求、创造市场。企业要掌握未来市场变化的规律;时刻注意市场动向,要对市场作出迅速灵敏的反映,特别是对市场可能出现的机遇要进行分析研究。
企业在有了明确的意识后就需要整个生产企业有独到的、过硬的、能及时根据消费者需要而创新的应用技术和人才来提供更好、更有价值、更能引导消费者消费的具有创新的产品。
2、营销策略
好的促销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是一次面对消费者的沟通――通过沟通可以更好的引导消费者,即不仅仅是让消费者单纯地购买企业的产品,更主要的是从消费者价值观念体系的内核着手对其进行价值信仰、价值理想的推广,进而最终直接影响消费者的生活(生产)方式。产品的推广过程,就是某种价值信仰被消费者接受的过程;消费者对每一种产品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企业通过改变、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便可创造出新的需求,进而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市场。由此看来企业要想实现对消费者的引导在营销观念上首先要把自己由传统的使用价值的提供者,转变为人生价值的开拓者,自觉地开创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创造完满的价值境界,并及时把他们传递给消费者。关于这方面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20世纪50年代,英美两家皮鞋公司各自派了一名推销员到太平洋的某个岛屿上开拓市场。英国的推销员因看到岛上的土著人都习惯赤脚,不穿鞋,而判断那里没有市场,随即便离开了那里;而美国推销员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们兴奋于岛上的人没有一人穿鞋的而推断出那里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而美国推销员也正是通过改变岛上人的不穿鞋习惯,引导他们穿鞋,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而获得成功了。
在有了明确的营销意识之后,企业要创建自身的整合营销体系,最大可能的有机结合各积极因素产生的作用力,根据产品和消费者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策略,以达到引导消费者、促进消费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引导市场、图存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