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09:30: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华文化的基础,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之需、世界之需
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历史与现代共生的、丰富而鲜活的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唯一流传至今仍生机勃勃的文明。中华文化不仅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而且长期以来以其文化高度的发展影响着周边的文化。
从纵向来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文化是一个整体。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话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土壤与基础,“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是一个有着智慧的鲜活的文化。
从横向来讲,中国文化不是指汉族文化,而是一种一体多元的文化,这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质,其丰富性多元性世界少有。中国文化包括了中国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文化,而中华民族通过多年的努力,处理好了各种文化的协调关系,终于形成了当前的多元一体、历史与现代共生、丰富而鲜活的中国文化。
当前中国经济成为世界重要引擎。中国在超大地域、超长历史、超多人口的背景下,以爆发性速度完成了西方400年完成的经济发展历程。这种规模和速度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同时,近几年世界形成新的政治格局,中国展现出新的外交姿态,国家外交实力急速提升。在此情况下,需要中国文化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为诠释中国政治服务,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势在必行,是中国之需、世界之需。
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在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努力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各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中外文化交流热不断升温,中国文化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进步。媒体也搭建出“走出去”新平台,近几年,中国广电媒体“走出去”主题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国有广电机构、民营影视机构相辅相成,以齐头并进势态走向世界。孔子学院经过十年建设也取得了辉煌成绩,截至2014年12月7日,全球126个国家(地区)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其中,亚洲32国(地区)103所,非洲29国42所,欧洲39国159所,美洲17国154所,大洋洲3国17所。孔子课堂设在65国共851个(科摩罗、缅甸、马里、突尼斯、塞舌尔、瓦努阿图只有课堂,没有学院),其中,亚洲17国79个,非洲13国18个,欧洲25国211个,美洲7国478个,大洋洲3国65个。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有61个国家和欧盟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达1亿人,比2004年初建孔子学院时增长3.3倍。虽然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骄人成绩,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虽然中国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之并不相匹配,在“走出去”战略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整体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薄弱,国际话语权不强,复合型高端国际化人才匮乏,语言与学术创新支撑不足等问题。同时,文化“走出去”内容、路径和方式不科学等问题也亟待解决。本文就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外语人才,尤其是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
语言具有承载与构建文化和标记国家与民族的社会文化功能,语言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也是国家开展涉外工作和相关研究的关键支撑。但中国目前所能掌握的语言覆盖面已经跟不上国家在世界的快速发展。据统计,中国有3亿人学习外语,涉及56个语种,而面对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个民族,及6000多种语言,中国作为一个外语学国,如此的语言覆盖面就显得极不均衡。且现今中国高校“一带一路”小语种专业开设明显不足。具体而言,“一带一路”覆盖的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5个地区的官方语言数量超过40种,而中国2010-2013年外语专业招生语种只覆盖其中的20种。且已招生的20个“丝路”小语种中,11个语种的在读学生不足100人,其中波斯语、土耳其语和瓦斯西里语3个语种在50-100人之间,希腊语、希伯莱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普什图语、僧伽罗语和菲律宾语等8个语种均不足50人。所以说,当前语言成了我们对外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开发新丝路的伟大事业当中的一个瓶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教授苏新春通过对中国五大科研基金的语言学选题的多维量化分析,指出虽然2010年以后中国语言规划政策研究者已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外,但关注的重点仍是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所涉及的经济发展与利益攸关地区关注较少,甚至对“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现状都知之甚少,语言交际能力甚弱;中国会外语的人虽多,但集中于大语种,小语种人才匮乏的状况十分突出,这些现状都亟需改变。因此,文化“走出去”语言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未来发展中,应持续有计划地增设新语种,形成语言建设总体方案,把语种建设与对象国研究、区域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2. 加强对传播对象国的语言文化研究,有针对性开展对外传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在传播交流的外壳下,都蕴藏着丰富、独特的人文知识,完整全面地记录着一个国家、民族深刻的人文底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国民性格。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必须要立足于对彼此的语言和文化的充分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差别甚大。加强对对象国语言文化概况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也可以加深各国民众的互相了解。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要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国家采取不同的传播手段和策略,不可不加区分,批量传播。这就需要加强对于“走出去”对象国的语言文化研究。近两年,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孔子学院在个别国家的发展遇到“噪音”,在美国、加拿大等地遭遇了极个别机构和人群的质疑和排斥。究其原因,汉语国际传播从业人员的一些言行与对象国价值观发生冲突,其中不乏欠妥之处。如对员工信仰问题的处理,媒体访谈中的话语失当等等。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到65个国家,“一带一路”沿线自古以来就是多语言、多民族文化富集区,处于东西方多个文明交汇的地区,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的矛盾与冲突,不同民族与种族的矛盾与冲突,呈现易突发、多样性、复杂化、长期化的特点,某一特定事件的爆发可能对周边国家乃至多个国家产生较强的国家风险外溢效应。同时,这些国家多处于现代化建设阶段,面临突出的政治转制、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艰巨任务,国内政治经济的稳定性和成熟度较差,容易引发国家风险。这样,为保证中国经济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和顺利发展,应加大对“一带一路”核心区的语言发展、对外语言传播策略、跨境民族语言认同等相关问题研究,及文化政治、历史的研究。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语言文化优势,争取沿线国家人民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筑牢对外政治经济交往的民间基础、民心基础。因此要深入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心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使中华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进去”。
3. 精心构建反映中国文化特点的对外话语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矿,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依然充满着智慧的力量。怎样把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建构反映中国文化特点的对外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关键。如建立反映中国文化特点的学术话语体系是当下中国学术“走出去”之关键。但一个新的话语体系的建立绝非短期内完成。这本身就是一项需要耐心长期展开的基础性学术研究。如何进一步将其政治话语体系与国际话语体系融合,在融合中如何保持其自身政治的特色,这些都是有待我们不断努力的。构建反映我国文化特点的话语体系关键在于要注重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我们传播的概念范畴表述要反映本国文化特点,符合中国国情;要与国外习惯的话语体系、表述方式相对接,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要尊重翻译的客观规律;要充分尊重和顾及对象国的政治、历史及风俗文化。这样才能把中国各方面的东西解读好。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针对倾听者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一个崭新的、伟大的事业。
4、继续发挥国家主导作用,淡化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官方色彩
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及积极性,形成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强大合力。在“走出去”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政府作为决策与管理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必须在文化“走出去”工程中承担自己应尽的职责,发挥其在文化“走出去”工程中的作用。政府层面的努力促进了文化交融、彰显了中华文化特色,但要应对国际舆论甚嚣尘上的“中国”、“资源掠夺论”、“中国崩溃论”,应对当前形势下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博弈加剧的国际形势,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就要淡化官方色彩。
以汉语国际传播为例,孔子学院遭遇的几次事件主要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这是中国国力增强、与西方国家博弈加剧的结果。从西方国家孔子学院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出,大部分国家对于中国抱有强烈兴趣,交流合作的愿望也很强。但同时,中国国力的增强又助长了“中国”,催生了某些国家的防御心态。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孔子学院现有传播模式中争议的关键词主要是“官方资助”与“中外合作模式”。由于孔子学院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国政府,加上西方国家对中国政府所持的偏见,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将汉语传播同政治目的划上等号,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一些中国官方资助的文化中心上。至于合作模式,孔子学院采取了与其他国家语言传播机构不同的中外合作模式,被指建在大学内部,试图控制对象国教学体系。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博弈仍将继续。这种情况下,汉语国际传播将成为更加敏感的地带,容易成为国家间矛盾的“火山口”。有研究显示,美国孔子学院的发展进度与美媒对孔子学院的负面评价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政府主导在孔子学院发展初期的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如今孔子学院的汉语传播已初具规模,应进入到持续平稳发展的新阶段,汉语国际传播需淡化官方色彩,逐渐过渡到政府支持、民间主导的模式,孔子学院应在外宣策划、纲领文件、官方口径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尤其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更应强化民间机构的形象,避免成为政治符号。
(本文为北京市教委共建科研项目“文化走出去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西平主编:《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201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②刘奇葆:《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光明日报》2014年5月26日。
摘 要 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色。武术文化代表着中国古代体育的典型代表,如今中华武术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武术文化,就是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崛起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武术文化 形态结构 内涵
一、文化的内涵界定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范畴,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精神产品以及与人的精神活动相关的活动过程;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的本质力量,以及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人化世界。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中往往包含着许多分支文化,武术文化就是中华文化母体下的一种文化形态。中华武术文化有着完整的体系和足够的文化承载能力,透过武术文化可以完整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
二、中国武术文化的形态结构
(一)武术文化的本质
“武”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之中,是指人手中拿着武器;在《说文解字》中,“术”主要指技艺、方法、手段等。因此,武术就是徒手或手执武器进行格斗的方法技能,其本质特征就是格斗中的方式方法。武术有着体育健身、娱乐表演、自卫格杀、竞技运动等多种功能。武术不仅仅是人们在争斗中的击打动作、舞枪弄棒等格斗技巧,还体现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用为特点的人体文化。武术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包含奋发进取、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以仁爱、伦理为核心的伦理文化精神,重视血缘关系的宗法精神。
(二)武术文化的组成结构
通常可以从物质文化、心理文化、社会文化等方面解读武术文化。物质文化是指社会发展中留下的物质形态,如建筑物、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社会文化是指社会发展形成的社会组织、社会制度、道德规范、社会关系等;心理文化是社会发展中积淀于人们心理深处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社会心理、审美情趣等[1]。其中心理价值层是武术文化的内核,反映着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思维方式等,表现为一种内在超越的精神。
三、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解析
(一)武术文化中的道家文化思想
《易经》是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也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其中隐藏着中华文化最核心、最稳定的内核。《易经》中的天人合一、阴阳辩证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中的“太极”一词就出现于《易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这里的太极是宇宙万物最本源、最初的形态。“道”是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而“道”则源自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以道为出发点来考察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认为道产生了自然万物、推动世界发展,道也是自然万物运动的总规律[2]。道家认为,人是阴阳二气运行变化的产物,阴阳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内在表现。这种生命观与健康观深刻影响了古代武术,使中国武术形成了形神兼备的审美意识,通过手法、步法、身法等运用形成了神随形转、形随意动的境界,显示出逼人的威势和脱俗的神韵。
(二)武术文化中儒家文化思想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它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仁爱”,在法制不健全的古代社会,这种道德约束对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仁爱思想直接影响着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道德就是从“仁爱”出发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武德中的仁爱思想还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武德强调技击应以制服对方为主,禁止随意使用武术伤人,正是儒家的道德约束限制了武术的破坏性。
“礼”也是儒家文化重要内容,儒家认为如果人们都按照“礼”去做事,遵循既定的社会秩序,社会就会变得和谐而有秩序。在武术文化中的拜师仪式、比赛仪式等就是儒家“礼”文化的具体表现,这种仪式对维护师道尊严、保持武术的神圣尊严有着积极意义。宗法意识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伦理纲常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典型的宗法社会,这种宗法制度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门派意识极强,按照技术风格可以分为少林拳、太极拳、蛇形拳等,按照地理位置的差异可以分为少林派、峨眉派、武当派等,这些武术门派多以门、宗、派命名,这充分说明武术与宗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三)武术技击中的谋略文化
西方文化是一种诚实守信为重要内容的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典型的谋略文化。中国谋略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兵法》是谋略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些谋略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3]。武术文化就是一种竞技性的谋略文化,它讲求斗智不斗力,注重智取巧取、以术制胜、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等,这与西方竞技体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武术文化就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结晶。武术是一种浸润了美、智、刚的健身艺术,它是速度、力量、气势的统一,正是载这种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的强力支撑下,才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毅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道德失范、精神无根、进取乏力的今天,我们应该将武术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共同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科技出版社.2009:88.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传统;文化艺术
对广告进行设计是人类思想的集中体现,不同的民族会设计出不同风格的广告,这是因为不同的民族会受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艺术思想,平面广告的设计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有效地利用传统文化,来展现自身的文化传统魅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广大人民认真思考和探究的,要想将传统的文化艺术科学地应用在广告设计中,首先要明确现代广告平面设计的需求,然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最后,探究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 平面广告设计的简单描述
伴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个商业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大力加强了广告宣传,广告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平面广告以高度的视觉冲击力为消费者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力,丰富多彩的广告平面画面和悦耳的声音正在以超凡的魅力吸引着广大消费者。生动、形象的画面为人带来了视觉信息的交流,“图像”是一种基础性的交流工具,是主体与消费者交流的一种媒介,画面的色彩或者形状以及动态都以其生动的形式来引起着广大人们的目光,人们经历了视觉上的盛宴,在视觉的冲击下,人们产生了好奇心,在好奇心的趋势下,人们开始关注广告背后的商品,从而产生了经济效率,广告设计者要使平面广告实现视觉化,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
广告平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中渗透着文化灵魂和艺术美,设计者将中华的传统文化深入其中,为广告带来了民族的气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思想的体现,对国民有一种潜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滋养下的广告设计更具说服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世界各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和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与历史的差异产生了多元的民族,说起“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整个华夏儿女共通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的、融入不同民族和世界外来文化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喻指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他所关注的是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创性、悠久性、包容性、统一性、保守性的特征。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辈辈相传的文化,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传统,传统文化不仅属于过去,也影响着现在,传统文化在现代先进理念的影响下不断走向未来的发展,传统文化与世界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引导着国民在尊崇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三. 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艺术
平面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必然受到周边的文化氛围以及设计者的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且在众多的文化资源中,平面广告设计会不自觉地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将传统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运用在广告设计中,不仅可以充实广告平面的表现形式,也丰富了平面广告的精深的内涵。
平面广告的设计要以广大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特征为根本的出发点,其设计的核心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设计出与大众人民心理追求向契合的平面广告,这样才能确保广告被人认同,并得到广泛传播,平面广告的设计要渗透这中华文化的底蕴和精神,作为广告的设计者也要时刻根植与传统文化的土壤,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并结合优秀的外来文化,达到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优秀的平面广告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他独特的方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价值观念的认同,也就是说要让平面广告中闪耀着传统文化的光辉,渗透着中华的文化价值观念,以此得到全体国民的文化亲近感、归属感、信任感和认同感,广大人们只有真正认同了这些广告的价值,才能进一步关注广告后面的商品或者服务,优秀的广告设计者会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艺术形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用传统文化来为广告设计增色不仅消除了广告的商业因素,而且丰富了广告的文化内涵,给人一种心灵的信任感和文化的归属感、视觉上的美感以及精神的愉悦感。
四. 总结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中华儿女的广泛继承和弘扬,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思想一种意识已经影响了一代代的华夏儿女,为中华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然而平面广告设计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种方法、一种策略,在这个国际交流日益加强的现代社会,我们在注重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要积极引进外来文化,使我们的广告不但弘扬着本民族的精神,而且也能够逐渐走向世界,为国际间的交流和交往建立一和积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黄明 传统文化因子对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J].池州学院学2007,21(6)
[2] 吴芳菲 浅谈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的常见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0(3)
[3] 苏毅.SU Yi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与现代平面广告设计[J].韶关学院2010,31(8)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差异比较分析法;文学话语蕴藉;泰山精神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16-02
一、文化语言学的差异比较分析法
邢福义先生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混沌学的自相似性,即:通过语言可以蠡测到某一文化的部分特质。而文化的这些特质,往往是通过语言的差异比较分析体现出来的。利用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两个维度上的差异,来折射和探寻文化层面的深层变迁,这就是文化语言学的差异比较分析法。
文学话语,特别是集中在描写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特指事物的文学话语蕴藉,往往具有论元发展的继承性和论元指向的单一性。从历时层面来讲,文学话语蕴藉往往不是被割裂或隔离的而是一脉相承的,秉承文化背景后的精神内蕴并一以贯之,这就是论元发展的继承性;从共时层面来讲,文学话语蕴藉往往围绕着这一领域或事物的文化背景从多角度多方面加以阐释和解读,这就是论元指向的单一性。因此,在历时层面上,依靠搜集有代表性和较高价值的历代文学话语蕴藉并开展比较研究,能够从各种差异中找到其精神内蕴源流的发展继承性;在共时层面上,要对这些集中于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的历代文学话语蕴藉逐个分析考量,印证其在相似的文化背景下存在不同表现的指向单一性。无论是发展继承性还是指向单一性,既是描写某一领域或事物的文学话语蕴藉中的论元特点,又是这一论元所属的文化体系的精神内蕴特点。可以说,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研究,实现对文化的发展继承性和指向单一性研究。
二、文化语言学观照下的泰山精神初探
在搜集到历代古今圣贤描写泰山情貌并以此为论元的,具有代表性和较高价值的文学话语蕴藉基础上,采用文化语言学的差异比较分析法,对论元进行历时性的比较总结和共时性的分析归纳,把握论元所在的文化体系的精神内蕴的发展继承性和指向单一性特点,对文化语言学观照下的泰山精神展开初探。通过搜集资料并整理分析,笔者发现历代古今圣哲对于泰山的理解和评述,多现于较多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同时,也散见于泰山随处可见的题刻、石刻、碑刻等。经过一一验证,这些文学语言的论元都是泰山。因此,利用文化语言学的差异比较分析法,泰山精神的发展继承性和指向单一性特点如下:
(一)泰山精神:“会凌绝顶”的攀登意志
泰山拔地通天的巍然雄姿,激发了人们登攀向上的渴求。对此,古今哲人都有大量的论述,在历时性层面上,从孟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邹善的“宁不念崎岖,怀此久且亟……频语鲁诸生,万仞在自力”(《登泰山》)、朱节的“大观荡尘襟,敢辞登陟难”(《登岳》),等等,都精辟地揭示了论元泰山的文化精神内蕴,这是泰山精神的发展继承性的突出体现。在共时性层面上,对于泰山登山沿途的历代题刻中,有很多是昭示攀登主题,用以描写论元的指向单一性,例如:红门有“登高必自”,快活三有“从善如登”,十八盘有“上天梯”、“亦可阶升”、“共登青云梯”,大观峰的“登峰造极”。其中民国袁家的一则题刻阐述的最为精当:“愿同胞努力前进,上达极峰,独立南天门,高瞻远瞩,捧云擎日,可以张志气,拓胸襟,油然而生爱民拯世之心。”恰切道出泰山攀登精神意义所在,是对泰山精神的指向单一性的印证。
(二)泰山精神:“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
由于泰山给人以凝重、稳重的视觉感受,在古人“君子比德”的思维下,泰山就成为某种高尚人格的象征。在历时性层面上,汉代史家司马迁便振聋发聩地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史圣以蒙受奇耻大辱的人生体验为代价,感悟出泰山所蕴含的人格价值。这一譬喻,成为中华民族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献身。而近代在《为人民服务》中又引申此义,称:“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种意义的引申,不仅仅是语词上的阐释和解读,更是对一以贯之的泰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赋予了“重如泰山”以新的时代精神,而精神内蕴的变迭更新,则是论元发展继承性的突出表现。在共时性层面上,对于“重如泰山”精神的语言定义,也是紧紧围绕着著作者对于泰山的视觉感受和秉性气质所述,依靠文学话语蕴藉,将人生、人性、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连接,把泰山精神看成贯穿这些文化价值符号的核心,这是论元指向单一性的基本特征。
(三)泰山精神:“不让土壤”的博怀
泰山文化在形成中,广泛吸纳了各区域、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其文化特征呈现多元色彩,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兼容的一面。在历时性层面上,秦代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论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正是对这一文化体系的精神内蕴的生动隐括。《韩诗外传》的“泰山不让砾石”,郑世元的“泰山不自高,因丘垤以成形”,元代徐世隆的“泰山元不让微尘”(《蒿里神祠》),民国时期熊克武的“能成其大”(云步桥附近刻石),都高度礼赞了泰山包含万物、博大虚怀的气象。而作为论元的泰山精神具备发展继承性的特征。在共时性层面上,民国邱山宁之《泰山赞》诗,则是集中体现论元的指向单一性特点的代表作:“泰山何其雄,万物都包容。泰山何其大,万象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有都包含。一切宇宙事,都作如是观!”从泰山的雄伟、博大、尊严三个话语角度去论证泰山的壁立千仞、包容万象,集中体现其立足于宇宙的精神内蕴,这是论元的指向单一性表现。
(四)泰山精神:“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
明代赵勋在《登日观》中所言:“火山乍见焚东海,曦驭俄惊耀上台。”对泰山日出的无比崇拜,正是中华民族追求光明意识的集中体现。在其背后有着颇为久远的文化背景:在古东夷文化中,东方崇拜与日崇拜便有显著的地位。由于高山之巅是最先观看到日出的所在,所以在先民观念中,山岳与光明紧密相连。泰山日出观念正是此一信仰的遗存,体现了中国太阳崇拜与东方崇拜的思想精髓。不是太阳崇拜还是东方崇拜,这种文化体系背后的精神内蕴和思想精髓,都是泰山精神自身发展继承性的显著表现。在历时性层面上,这种对光明的向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形之梦寐、牵之诗魂。在共时性层面上,从三国程昱的“梦天捧日”(《三国志・程昱传》),到宋人梅尧臣的“梦吟日观”(《登泰山日观峰》),再到元代徐世隆的“梦登日观峰”(《纪梦》),都包含着对于太阳和东方的信仰崇拜,这种崇拜是唯一的,亘古不变的,是深深扎根在远古民众乃至当今人民群众精神内层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关于太阳和东方的文学话语蕴藉,一则是描绘登峰造极之后观览日出胜景的兴奋和自豪,二则是述说立于山巅时分遥望东临俯瞰环宇的骄傲与畅达。正是情感认同的一致和合流,恰恰成为构建共同价值观念的基础,进而使得论元的指向性单一独特,即泰山精神的“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
(五)泰山精神:“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
元好问语:泰山“雄重盘礴”。泰山,自古来就是稳定安宁的象征。正是如此,人们便很自然地将泰山与国家、社会的安定联系起来,这属于实体隐喻的相似性原则。这种实体隐喻,是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成是具体的、有型的实体,因此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与原因。汉代淮南王刘安《上武帝书》中云:“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即:国家的安定,宛若泰山被结物的大绳所固定一样,牢不可移。由于“泰”字除训有“大”意外,也包含“安”意,古代“治而通”的政局也称之为“泰”。由实及名,泰山遂进而成为体现“国泰民安”此一民族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因此,在共时性层面上论元的指向单一性特征是突出明显的,“平安”是这一文化体系背后的精神内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是泰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大观峰上有清代题勒“与国咸宁”、“与国同安”、“斯山之固,国家柱石”,而丈人峰上却有当代日本书法家柳田泰云的书刻“国泰民安”,二者分别从国运、国情、国家等诸多角度,切中泰山精神的这一要义。在历时性层面上也证明了论元发展继承性的集中表现,印证了历代古今对于泰山精神的文学话语蕴藉的种种阐释,都是对于“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的理想延续和源流发展。
三、综述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一书中指出:“语言是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而文学话语蕴藉也同样深植于文化体系之中,其论元的发展继承性和指向单一性,更是文化体系背后的精神内蕴特征。通过不完全归纳、总结和整理历代古今对泰山精神各方面多角度的阐述和诠释,我们利用文学作品和碑刻铭记等诸多语言资料,依靠文学话语蕴藉,成功地提取了泰山精神的基本特质,进而对泰山文化做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同时,从学科本体角度实现了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有机融合。利用差异比较分析法,对文学话语蕴藉及其论元展开研究,是实现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认知方式之一,这也是文化语言学成为我们语言研究视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理由。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文化语言学论纲[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传统文化
TS974
前言:在艺术设计当中,人物形象设计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总会有各自的特点出现。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艺术表现方式,例如日本的能面,英国的骑士文化,意大利的面具狂欢节等,这些文化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被以符号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促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得以丰富,而能否将传统文化符号以现代艺术设计的手法表现出来,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一、人物形象设计概述
人物形象设计指的是在深入分析表个人外形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特点展开设计。这一设计现阶段可以将个性化和特殊化的服务提供给社会各阶层人士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对人物的妆容、衣着以及发型等进行设计,设计师会根据客户的个人具体特征,在考虑客户个人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促使客户同出出席的场合以及环境呈现出和谐的状态,为其量身打造可以选用的最优解。在符合社会常识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强调客户的个人外貌形象和气质主张。
现阶段,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整个行业距离成熟化和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但这并不能作为国内人物形象设计行业一味迎合国外审美品位,缺乏本民族文化传统底蕴,不重视本民族文化元素应用的借口,须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目前,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有效的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以及艺术精华进行充分的融入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设计出来的人物形象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传统韵味和文化内涵。
二、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的产生以及发展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人物形象设计这一服务行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人物形象设计活动,可为不同的阶层人士提供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设计服务。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有所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外在形象设计来满足岗位需求,同时还要合理地设计以及搭配服饰色彩、发型等。我国形象设计在充分吸收了国外精华的基础上,增加了本土文化元素,使得设计技巧及其熟练程度不断提升。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活动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人物形象设计起步是比较晚的,基础也比较薄弱;第二,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很难形成本民族的风格。随着全球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不断推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理念结合起来,可以在人物形象设计中获得,闪烁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特征。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化妆中的应用
经过5000年的历史文化洗礼,历朝历代的女子都有各自不同的化妆风格和妆容造型特点,而这本身就是一笔伟大的财富,近些年,我国的艺术家和造型设计师也在开始试图以古代中国美人的装束来应用到现代人物艺术造型之中,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设计师活用中国敦煌画壁上美人舞蹈的装束,将现代人物设计成古代丝绸之路地区的风格,与舞蹈演员的精湛演出和灯光舞美的设计互相融合,带给观众穿越时空的舞台错觉,让世界各国观众感受到了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伟大魅力,这是一次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大胆尝试,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中的应用
作为我国古代文明最具标志的载体,我国古代服饰多以图案和颜色来显示身份和地位,而一些经典的图形例如祥云、龙纹、凤纹、山水等,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如果将其与西方设计文化理念进行整理与融合,再加上象征中华文化的金色、红色等颜色元素合理搭配,很容易便能够得到世界文化设计界的认同与追捧。事实上这样创作方式并不乏成功的案例,比如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林志玲身着一款青花瓷旗袍,将十我国古代文明的色彩体系与现代时尚潮流融为一炉,让世界各地的观众对中国瓷器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发型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妇女的发式种类繁多,从远古的披发到之后发展成梳辫、盘髻,其中髻式变化最多,也最能代表中国古代妇女特有的柔美和内敛的气质,同时中国无论哪个朝代,女子对头发的重视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因此,各朝各代女子对于发型的设计都极为重视的重视。尤其是古代女子,发型变化种类极其繁多,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再加上中国传统女性多喜好在发型上装饰各类材质的饰品,例如金银等贵金属、珍珠等贵重物品,发饰的造型进一步推进了女子发型的复杂程度与美感。而由于我国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唐朝妇女常用的鸾风髻,抛云髻,反绾髻,交心髻等等发型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现代先进艺术设计理念的推动下进一步的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一张名片。例如参加戛纳电影节的范冰冰、威尼斯电影节的李小璐、章子怡等明显,他们有的是反绾髻,有的是堕马髻,在加上设计师用心搭配的合理装饰,使人物整体造型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之余,又与当下最流行的潮流相匹配,设计师巧妙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经典,给人中西合璧的美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人物形象设计之问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文化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以其典型的文化特征显示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物质状态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水平和审美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本文积极加强了人物形象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研究,希望对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红霞.探析人物形象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2]熊娟.谈传统文化在人物形象设计上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6(07).
[3]刘晓阳,许阳.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分析[J].戏剧之家,2015(12).
关键词:大众化;大众文化;文化基础;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要推动大众化,文化基础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基础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精神源泉,国别化是根植于这个基础之上的一个国家的灵魂的再创造。当代中国化必须建立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基础之上,进而运用其最基本的理论去塑造人们的认识。“所谓当代中国大众化,从形式上说,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更有助于其宣传和传播。” [1]从文化意义上讲,要形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必须从人民大众的不同文化层次去划分大众化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大众化与中华传统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和谐思想在体现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每个阶段。《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368大众化的过程正是各种文化各尽其能的表现。“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3]23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历史传承性,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对正确理解和实践大众化的文化基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要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去积极引领大众意识,防止大众对理论产生认识上的僵化。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必然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滞后性,于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大众化必然成为引导人们认识新生事物的灯塔。“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人文精神的‘空场’。‘空场’并不表明没有任何文化精神,恰恰相反,现实情况是,同时拥有太多的文化精神,前现代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同时包围和挤压着,它们互相冲突、碰撞、排斥,而没有哪一种能够成为主导性的文化精神。”[4]301在大众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文化上的引路者,而中华传统文化则为当代中国大众化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大众化的文化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主体,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传播对象的群体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表现方式。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是当代大众化的文化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表现方式。大众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普遍价值观形成的相对统一的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大众化的文化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形成相对统一的价值观取向。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5](二)不同文化之间相对统一的和谐共生。要建设和谐共生的文化首先必须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文化在相互交融间会产生碰撞。因此,我们要在充分探究其内在矛盾的基础之上去诠释其内在的统一性。和谐状态不是事物内部矛盾的消失,而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结果。(三)大众文化是动态的文化。大众文化的动态性要求我们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指导新的实践。
我眼中的暑假是快乐的、是欢愉的、是漫长的、是丰富的、是有趣的……我们在考试前,总是盼望着过暑假,想着到了暑假就没有老师的指责、没有大堆的作业,没有……,如果暑假是天空,我就是小鸟,在蔚蓝的天空幽幽回旋,时而直插云霄,时而又和云朵嬉戏;如果暑假是大海,我就是鱼儿,飞快的穿梭在珊瑚群中,又兴奋的冲出水面……
我是个小书虫,平时只忙于学习,没有更多空闲时间来看书,到了暑假,我就可以抽出许多时间来看书,我又可以吃上精神食粮了,我就可以抽出许多时间来去图书馆看书,更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籍借回家,在书籍的海洋畅游了。
我还很爱游泳,游泳是最能锻炼身体的运动,平常要上课,还要写作业,占用了我们运动时间,到了暑假,可好了,我又可以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泳了。因此,我每天都去游泳,游泳即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避暑。
正因为有了暑假,让我有了充足的时间,去图书馆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朋友一起去游泳,抛开了那似乎永远也听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我们有了时间,就可以做一些有意义、开心的事情,暑假真好!
初中暑假计划作文二
在我的暑假里,最令我开心的就是参加雍小少工委香港将军澳狮子会青少年训练营,是八月十五日—到八月十七日,一共三天。
在这三天里,我们学校部分少工委大大小小一共六十多人分为了四组,而我被分为第二组,而且还很光荣得坐上了组长宝位。咱们这组叫做—V知组,口号是你知、我知、大家都V。在人员中最小的是二年级,的是初一。指导老师是林经纬,但他都规定我们要叫他林sir。
我们是乘大巴去到深圳湾,过关,进入香港,再乘车去到将军澳。一去到我们吃了饭就开始做活动。虽然活动可能我们都做过,但是不知道其中蕴含着奥妙的道理。经过这次培训,我们知道了任何游戏都离不开两个词—团结、信任。三天里令我最兴奋的游戏,就是走夜山,可能很多同学都没走过。但是你只要记住两点你就会走了:一、不要拉拉扯扯,也不能超队或落队。二:小心看路不能分心!以上就是夜山秘诀,不可外传!
三天时间“嗖”一下过去了!前两天我们的表现是最差的,但是到了最后一天,我们会站起来的!为了传授我们这次去的收获,我们会手把手认真把团结的重要显现出来!
初中暑假计划作文三
这个暑假过的好开心!
暑假到了,大姑姑带着我和弟弟,两个表弟,还有表姐一起回老家过暑假。我们的老家在一个岛上,叫平潭,也叫岚岛,可漂亮了。岛上有随处可见的石头房子,还有美丽的沙滩和无边无际的大海,满是石头的小山,还有我们最爱吃的新鲜海鲜。好玩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就挑一件来说说。
这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大姑姑带上我,弟弟,表姐,龙表弟,凡表弟,一起去爬我们最爱的那座山。一路上,刚开始是石头路,挺好走的。路越走越陡峭,路边长满了杂草,我们走着走着就迷路了。姑姑凭感觉就随便找了条路走,我们竟然找到了我们要去的地方——沙坡,一座都是沙的小山,虽然大家到了都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但是大家可兴奋了,因为从沙坡上滑下来那可是很刺激的哦。我们五个赶紧冲上小沙坡,我跟龙表弟爬在最高,弟弟和凡表弟虽然小,可是爬的可快了,都快赶上我们了,妞表姐还在后面嘻嘻傻笑。我们爬到了山顶,就开始滑下来,那感觉太爽了,你们一定没有玩过从沙子山滑下来吧!这时,一个叔叔拿着滑沙板来玩,我们跟叔叔借了板子,又爬到山顶去,我从山上滑下来,不小心吃了一嘴沙子,表弟他们都笑话我。我们还挖了一条沙子隧道,结果——被妞表姐破坏了。玩的时间总是很短暂的。很快,姑姑说吃午饭时间到了,我们要赶回家吃饭了。虽然我们不大情愿,还是跟姑姑回家去,只能下次再来。
我的暑假过的很开心,我的老家——平潭可好玩了,大家有空可以多来我们老家玩。
初中暑假计划作文四
在暑假里,我有一件难忘的事就是打乒乓球赢了堂兄。
暑假里,我到大伯父家住,大伯父家有一张黑色的乒乓球台,我也是乒乓球的爱好者,就可以经常和堂兄较量。堂兄常常练习,技术差的我根本无法赢他,但是这一天,我终于赢到他了,而且是大比分赢他,因此,我至今难忘。
贾钢成: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丰富而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特有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基础性和向导性的作用。课程和教材体系作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核心,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
多年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一直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与世界优秀文化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起贯穿于课程、教材体系中,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不仅各级各类学校、各个学段、各个学科之间缺少相互联系,就连某个课程之中也少见有计划的系统的融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可以更好地保障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中华基因”的传承,提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文化品质与人文素养,促进课程的融合和交流,突出课程、教材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中国教师》:在今年教师节时提到,对语文课程,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贾钢成:多年来,绝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始终站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上,以人为本,不断适应现代教育变化的需求,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尽职尽责地传承着中华文化经典。
尝试在不同的地区、时间、课程、学段等进行传统经典内容、数量以及形式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一些改革研究或探索试验会在某种程度或一定范围内改变、调整传统篇目的位置,或者是一定程度削弱或降低传统经典内容的地位,这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主流方向,不会动摇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在现行课程教材中的地位,我们不应过分焦虑与担忧。
“很不赞成”的明确态度坚定了我们继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信心,必将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充分发展的空间,使之得以借此机会进入发展的时空隧道,为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教师》:您认为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贾钢成: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在吸收、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一直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和第一主角,是中流砥柱。
首先,语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工具,没有语文这一工具,文化传承很难进行下去。简单地说,语文的基础――汉字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文学习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天成,构成一体,根本不能割裂。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代语文课程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家园。没有传统文化,语文课程就截断了根脉,就是无源之水。
其次,语文课程是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源远流长。学校师生俯仰之间,手到拈来,方便快捷,且易于被学生接受与消化。
再次,语文课程是多样性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充分学习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学习理解世界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
《中国教师》:在当前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材设计中,您觉得它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如何,这一比重对学科教学会产生哪些影响?
贾钢成:我们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全部。当前语文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选用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比例大概是10%~15%,但课程和教材内容中涉及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就比较多了。比如,现代文学作品中会涉及一些历史事件、人文故事、时代变迁等,而且语言学习本身就会传递一些传统文化因素,如古今词语的语义发展变化、成语故事、民俗谚语等,还有课外活动、实践活动及综合学习活动等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比较多。整体而言,语文课程和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不会少于一半。这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支撑起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片天空。
当然,就小学阶段的课程和教材而言,发现和发掘语文课程和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因素,坚持科学系统的选择和恰当灵活的运用是重点,不能只是贴标签,简单的“一刀切”。
《中国教师》:就教材的编写而言,您认为在设计教材内容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才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或者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贾钢成: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或者说是一线的教研员,我对教材编写没有深入的思考,也只能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谈一点看法。
第一,从教学目的看,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要与语文教学的目的相融合。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当前传统文化经典中适合学生学习的阅读篇目众多,意义也很丰富,但要符合语文课程的总体要求,符合学段目标,适合其主题单元的教学目的。
第二,从教学内容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与语文教育的内容一样具有生动性和适应性。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内容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颖、快捷、生动、精练,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更丰富有趣,精彩精练,要让教师和学生有选择的可能。因此,课程、教材所呈现的传统文化内容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
第三,从语文学习内容看,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相一致,和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一致。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选用苏轼的两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这是与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过程相一致的,让引导发现和理解时间先后顺序到空间位置顺序的语文学习过程与传统文化教育过程结合得自然密切,浑然一体。
第四,从语文素养的养成结果看,传统文化教育要与语文学习过程、语文素养养成过程相一致。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起始于学生生活,发展于学生生活。语文课程、教材、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必然要依存于学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一定会向学生的课外生活延伸和拓展,将语文传统文化主题学习活动与学生业余读书学习、文化交流展示、表演创作等活动紧密关联起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积累、浸润等潜在影响作用。
《中国教师》:现在许多学校都为学生提供选修课或校本课程,您认为在学校自主开发的这些课程中应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贾钢成:我认为小学阶段的选修课或者校本课程应该是以活动为主的综合型课程。这些课程进行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时一定要在一些综合活动中进行,可以设立传统艺术节,如传统节日、传统技艺(国画、国乐)、传统服饰、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展示。此外,也可以开展相关读书交流活动,如古诗文诵读、古典剧目表演等,抑或是开展古今文化作品对比、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展示等。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学校进行单一的专项技能训练课程开发,应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形式一定要活泼,避免强迫,尤其是要力戒轻内容、重形式,要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为主开展活动。
这一方面,我认为鞍山东长甸小学就做得不错。该小学是鞍山市铁东区的一所普通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他们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时,会广泛征求学生与家长的建议,并将每周五下午1:30至3:20设定为校本课程学习时间,先后开设了踏歌起舞、音乐之声、乐器、国色香绣等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张扬学生的个性。此外,他们还会积极借助家长资源与社会资源,组建家长助教志愿队,也得到了专家的引领与帮助,借助校本课程传播本地文化与传统文化。
《中国教师》:您认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采取哪些措施?
贾钢成:在语文教学上,我们应将已经选入的传统教育经典内容进行精心的备课与上课,认真做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要注意发现和利用其有效的传统教育内容,自然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此外,我们也要积极引导与课堂教学联系密切的传统文化的延伸和拓展。具体到教学方式,我们强调语文课堂进行传统经典教育时要轻理解、重记忆,倡导快乐诵读。轻理解,就是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感受和理解,不过分强调背景、意境,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认识和体会经典文化的不同层次的内涵。我们要提倡在快乐诵读中打上烙印,在快乐活动中形成记忆。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我们强调要在多种学习活动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