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09:30: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国民经济与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国民经济;作用;影响;关系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255-01
人力资源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对人力资源及作用的不断认识和深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加大开发与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对缩短区域经济差距及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知识时代的到来,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逐渐成为其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国力竞争中人才的重要尤为突出。作为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拥有无限智慧与创造力,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力度,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力资源的作用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及社会持续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取决于社会活动主体――人,也就是人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解读,由此可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对人素质的提升。目前我国面临着人均资源匮乏、资源短缺等状况,选用节约型是开发与利用资源的首选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对资源利用率进行有效提升,实现资源节约,还可以转变资源利用模式,由原来的粗放式向集约式进行转变,进而达到资源使用效益提升的目的。在经济发展中往往存在严重破坏与浪费资源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开发、利用资源和劳动力之间不符合,基于此,相关部门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对劳动者的素质进行最大限度地提升,这对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利。
(二)在国际竞争中人力资源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竞争愈加激烈。人力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竞争优势,不仅需要做到人才数量及质量的提升,还要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建立与完善人才选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增加竞争力。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是我国国际竞争的优势,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并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其缺陷主要体现在人才总量较少、结构不科学等方面,尤其是在现代化建设中严重缺乏高端复合型人才,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还没有向现实人才优势进行转变。怎样有效转变人力资源优势,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区域经济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力资源流动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性。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人才流动是产业结构产生变化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出的需求与解决方式。在国内人才流动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市场环境下,向工资率高区域流动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
据相关检验表明,人力资源和国内投资、消费等方面的关联性较强,如表所示,从表内可以看出,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投资形式,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为-0.267,但由于人力资源投资对国内投资和消费、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三大指标都具有积极作用,早区域经济增长总效应中人力资源投资为1.163,其贡献率已经达到47.24%,相比其他贡献率要高出许多。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人力资源相比,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在不断降低。站在产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讲,我国产业结构从原有的资源密集型到劳动密集型再到知识密集型不断转变与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自然资源依赖程度中农业经济为90%,工业经济为60%,知识经济为20%。由此可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的作用将越来越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以人力资源为载体的知识、制度、文化等无形资源将给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水平提升及产业结构改善的重要基础条件。作为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西奥多・舒尔茨曾说过:“人类的未来不是预先由空间、能源和耕地所决定的,而是要由人类的智识发展来决定的。”可见,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工作是否具有合理性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为此,在建立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明确其发展目标,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作为深藏在人体内的一种潜在生产能力,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可以进行现实劳动生产力的转换,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新科技革命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主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将人力资源向更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进行转换。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及知识、技术创新的基础,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人力本身特性对人力资源构成成分起到决定性作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由其内部各个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其中部分静态资源如资金、土地等,如人力资源无法发挥其作用,这些静态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只是一种离散的简单叠加,则起不到任何作用,通过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进行人力资本的转化,在增加原始资本积累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多种技术水平。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产品质量与市场占有率竞争是经济竞争的外在形式,其实质是综合实力的竞争,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竞争。马克思认为人力尤其是智力型人力资源和科技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已经逐渐从原有的物质资源开发向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在相关部门已经对人力资源管理加大了重视力度,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从普通人向人才进行转变,必须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如图所示。
(三)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方式为粗放型,数量规模、速度及产值的增长主要依靠资金、物质、劳力投入来实现,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中预期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在短期内达到,如资源人均占有率较低,持续下去,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主要为资源枯竭与生态破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为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应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变,加大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力度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通过人力资本的转化,对各种生产力要素进行有效组合,进而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四)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
作为一种发展方式,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还要为人才潜能的充分发挥提供有利条件。人力资源开发在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发展。小康社会的实现不仅要对人均收入水平进行有效提升,还要对人力资本进行提高,这是经济发展能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及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是否科学有效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增长,甚至危害到国家安全。为实现人才潜能的充分发挥,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缩短区域经济差,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霞.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
[2] 俞荣建.我国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系统耦合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
[3] 张向前.中国大陆地区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模型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5).
[4] 王维平,刘书明.扩大对内开放与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构建――以陕甘“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J]. 甘肃社会科学,2011(4).
[5] 萧鸣政,饶伟国.基于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8).
【关键词】 国民经济动员 应急功能 衔接 应急管理
当前,理论界对国民经济动员参与发挥“应急功能”有两种思路:一是打破现有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和政府应急体制界限,将二者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应战应急一体化的综合体制。另一种思路是依托现有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和应急体制,从相互衔接而不是相互替代的角度来构建国民经济联合动员制度。上述两种思路各有利弊,但从我国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后一种思路比较切合实际。一方面,从国民经济动员自身建设来看,应战功能仍是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的主要功能。目前,经济动员系统仍未完成与军队新军革相适应的信息化转型,在应战功能尚未完全健全的情况下过分注重应急功能必然影响国民经济动员应战能力,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的应急体系经过长期建设,已经形成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完整体系,短期内进行体制变革的难度较大。
一、注重职能衔接,促进分工合作
从工作职能上对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国民经济动员体系进行区分是实现两个体系衔接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二者职能一致,重复建设,那就谈不上相互衔接,正因为在职能上可以互补,衔接才成为现实的需要,才有可能实现。区分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工作职能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按照应对对象的不同适度进行区分;二是按照应对的不同阶段来进行区分。
1、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区分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职能
《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指出: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对于一般和较大级别的突发事件而言,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一般有能力独自处理,不需要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的协助,除非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提出要求,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不需要响应。对于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为尽早控制事件,消除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动员应该启动响应机制,协助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应对突发事件。因此,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以应对一般和较大突发事件为主,而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则以应对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为主。
2、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阶段区分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职能
关于应急管理的阶段划分,在应急管理理论中有多种划分方式,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芬克的四阶段模型: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痊愈期;米特罗夫的五阶段模型:信号侦测、探测和预防、控制损害、恢复阶段和学习阶段;伯奇和古斯的三队段模型:危机前、危机和危机后。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的应对分为四个阶段:预防与准备、监督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本文的分析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划分方式。
根据不同的阶段来区分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国民经济动员体系职能,就是将不同阶段中的主要工作进行分类,并依照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的不同特点和优势来进行分工。在预防与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有: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危险源和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检查和监控;成立应急救援队伍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演练;购买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加强应急教育,培养群众安全意识;完善应急储备;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开发研究应对突发事件的设施设备等。该阶段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的主要工作是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储备体系和进行应急演练,其他的工作应该由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来完成。在监督与预警阶段,主要工作有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报告;根据不同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信息数据库,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根据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进行预警。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应该都由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来承担。在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的主要工作对两个体系而言没有多大差别,应该由两部门合作完成。在事后恢复与重建阶段的主要工作有:损失评估;灾区重建;救助补偿、抚慰抚恤等安置善后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等。这一阶段国民经济动员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
通过上述对应急各个阶段工作的分析,可以发现,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主要工作表现在预防与准备阶段和应急与处置阶段。从职能上看,国民经济动员在应急中应重点加强的职能是进行应急准备(主要是制定预案、完善储备、加强演练)和应急处置。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应重点加强的职能是应急预防、应急监测、应急预警、应急评估和善后安置。针对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不同特点,将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进行区分,可以强化各自优势,减少资源的重复配置,提高应急效率。
二、注重制度衔接,强化沟通协调
1、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制度的本质是构建国民经济动员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之间的共同决策指挥机制。当前,我国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需要,已经成立了自成体系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并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独有的组织体制、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这就使得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在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共同应急时,存在较大的体制阻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从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中选择相关领导共同决策和指挥应急工作,可以综合考虑两个系统的不同情况,减少阻力,最大程度形成应对合力。召开联席会议的主要工作是:平时研究国民经济动员的有关重大问题,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动员战略规划,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整体资源;非常时期协调调动一切动员资源保障应对战争和突发事件需要。
2、信息共享制度
信息共享制度是指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在各自拥有信息资源上的交流与沟通。信息共享是整合各类资源信息,实现精确有效动员的必要条件。在信息时代,如何从信息海洋中收集、处理和甄别有效信息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事务。但是,面对日益增加的海量信息,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拥有所有信息,信息总是不完备的。国民经济动员与政府应急管理同属于国民经济应变力的范畴,都是应对国家危机(包括突发事件和战争),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二者来说,信息共享显得尤为重要。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改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应急信息系统与动员信息系统的现状,建立共享互通的信息网络通道,是实现信息共享制度的关键。要继续加快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做好软件总体规划和标准化工作,建立互相兼容的信息操作平台,预留与应急信息系统的对接接口,真正实现系统互连、数据兼容。
3、资源共用制度
资源共用制度的实质是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在应战和应急过程中可以相互使用对方物质资源。为满足各自工作所需,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都各自成立了物资储备体系。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时,单凭一方的物资储备可能难以在品种和数量上满足应对需要,客观上要求整合两个部门的物资储备体系,共同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需要。实现资源共用必须了解资源的分布状况和结构特点,还涉及到生产、筹措、运输等问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资源共用制度就是要从制度上规范相关的职责权限、运作程序、工作方法等,为国民经济动员系统与应急系统共同使用资源创造条件。
三、注重预案衔接,形成应对合力
近年来,根据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各级经济动员机构组织拟制了国民经济动员综合预案、专业预案和企业预案。为应付突发事件,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别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形成了较为全面、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应战预案与应急预案自成体系。因此,将国民经济动员应战预案与应急预案衔接起来,形成配套体系,是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应急能力的当务之急。一是在完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体系中增加国民经济动员应急预案。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现实需要,分类、分级形成综合配套的国民经济动员应急预案,使得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体系不仅能够保障应战需要,而且能够保障应急需要。二是在国民经济动员现有预案中增加服务应急需要的内容。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国民经济动员机构与应急机构协调的方法和程序;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包括动员储备、国民经济动员中心、专业保障队伍、综合保障基地)应急使用的方法和程序;国民经济动员系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方法和程序。
【参考文献】
[1] 朱庆林:中国国民经济动员应变力研究[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2] 朱庆林:纳入机制模式:新世纪中国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必然选择[J].军事经济研究,2002(2).
【关键词】电力工业;经济增长;发展概况;产业结构;合理调节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工业的劣势渐渐显现,电力能源的严重短缺大大制约了现有的经济发展,成为了城市化建设中一个难以逾越的短板。纵观我国发展史,因为电力供应不足导致经济发展不稳定的事件时有发生,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于电力开发研究方面的投资,但是相比于现在国民在电力方面的巨大空缺,还是显得杯水车薪。怎样有效地发展电力工业,保证了其供应顺畅,不会出现大范围断电状况,和经济同时稳步进行发展是现有的重大难题之一。由此可知,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1、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根据统计显示,在我国现有的发电装机容量中,截止2014年10月,水电20.4%,火电70.1%,核电1.4%,风电6.7%,其他1.5%,,而火电所占比例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虽然总体的发电量在国际发电量三年排名第一,但是我国人均电量却不及世界人均电量的一半。这样的电力发展现状,导致了我国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在国家进行电力工业整改之后,现已根据地域位置形成了六个区域电网,通过地域的传导对于不同地区供电进行调节改善,对于各地区电力使用量的不均衡进行了调整。虽然这样的方法已经极大的缓解了现存的供电问题,但是对于电源结构和布局的合理性还是没有得到切实改善。而水能生电这一方法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使水力发电不能大规模的投入使用,所以导致电力的发展不尽完善,并且电力损耗问题也在不断加重。这些电力工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决定了我国电力供应的基础,合理的进行问题调整,有效地进行解决是现有电力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的联系
从宏观经济上面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每一个部门和产业都密切相关,任何一个行业的变化都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反过来说,经济增长趋势的变化,也影响了现有基础行业的发展。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生存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行业,其研究发展对于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合理的协调平衡两者的发展关系,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两者之间既要保持平衡互利,还要互相制约,这样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加稳定。在电力的发展中,其增长比例需要根据国民经济的增长合理的调整,一味的提高增长比,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还有可能出现资源过剩、资源浪费等问题。电力系统在对于国民电力供应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供电正常进行,还要采用新型的节能技术,减少电力消耗,为今后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经济共同进步。
3、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关系调整策略
从现有的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关系上面来看,调整两者整体发展以及关系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调整才能令电力发展与经济建设协调进行,不仅是未来电力行业的发展重点,也是两者关系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3.1了解实际、实事求是
在现有的经济发展以及电力建设中,很多人对于现状还不是非常明确,所以对于电力工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发展自身相关部门的时候,不能和其他产业部门进行协调,导致了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没有认清现在经济的发展趋势。想要做到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共同长久的进步,首先就是需要相关人员认清现状,实事求是的从根本问题上面进行分析调整,在保证了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和其他产业发展协调配合。
3.2高效利用电力能源
从我国的人口状况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电力的巨大需求,决不能仅仅依赖于电力能源的开采,自身的节能利用也是重要的环节。在节能利用中,需要各个单位部门对于用电结构进行调整,保证最大程度上减少电能损耗率,在国民电力使用中建立节能的意识,不断地进行电力现状的科普推广,令每一个人都能节约的进行电力使用,提升电力利用率,协调经济发展。
3.3建立电力电网
想要使电力满足于现有的经济发展现状,需要对于电力的提供量进行一定的提升,在保证了人们对于电力需求的同时,扩展现有电力市场,推动经济合理发展。在供电方面,加快电力电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电网建设推广到全国每一个角落,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电力联网,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有效及时性。从现有状况上面来看,我国国民电力使用中,电网使用负荷率不断下降,而使用峰谷差在不断地增加,现有的电力电网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以应对使用状况。这样的状况,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于电网的协调力度,鼓励使用者对于电量使用进行控制和时间的规划。
3.4合理调整电价结构
想要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变电力工业现状,对于电力供电电价调整是刻不容缓的。制定一个合理的电价,有利于市场中对于经济以及电力供应的变动做出快速调整,使整体的产业结构都能与经济同期改变。在价格调节的过程中,对于不同时间的用电划分出价格区间,这样才能有效地鼓励用电者进行用电时段的调整,保证了用电高峰期用电量量降低。
3.5建立相关电力制度
从现有的电力以及经济发展上面来看,建立一个合理的电力企业制度,对于任何方面的增长以及发展前景都起到了好的作用。相关制度的实行,可以顺应市场上面经济的发展规律,不至于出现不合理发展,过快或者过慢发展的状况。在企业建立以及制度实行的过程中,加大对于高端管理人才的选择培育,保证了有人才可以利用。
4、总结
从上文介绍的电力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发展上面来看,电力行业作为我国现有经济体重比较重要的一环,是与国民经济增长息息相关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发展又相互制约。想要良好的发展现有的经济,就需要对于以电力为首的一系列所属产业链进行调整,只有切实有效地保证了所属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同步稳定,才能使国民经济的增长更加长足和进步。而关于上文介绍的相关调整措施的实行,可以使电力工业最快的进行改革调整,在保证了电力工业实现增长的同时,与经济的发展不会出现不协调,令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稳定快速的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司增绰.我国工业化过程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J].产经评论,2011(1):22-32.
[2]于立敏.基于经济增长的陕西省电力需求数量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0
. 【论文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汇率风险 风险管理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自此.人民币升值明显.兑美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集中交易的收盘价)累计升值已超5%:臼均波幅也由最初的0。02%提高到0.04%,单日最大波幅接近3%o的最大波动区间。企业面临的外汇市场环境发生根本变化,汇率波动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此,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采取措施防范外汇风险。
国外企业防范外汇风险是从20世纪70年代布雷登森林体系“崩溃、浮动汇率成为主流时开始.目前.汇率风险已成为跨国公司经营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管理外汇风险也发展出一套体系化的原则和工具,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企业是否应该管理外汇风险
在最初以实践为导向的文献中一般假设企业应采用积极的态度应对财务风险。但随着现代资本理论发展特别是莫迪利亚尼一米勒定理”在有效市场条件下.企业不能通过财务管理来提高股东的价值”思想的提出.对外汇风险的必要性也出现了另一种观点在有效市场假设下.外汇风险管理完全是多余的。
但m-m定理建立在无税无交易费用信息完全的完美市场假设上.这些条件在现实中不能满足.外汇风险管理至少有以下好处:一是能减少税负。如果企业的有效税率是凸起的.通过外汇套期可以减少预期税负税率的凸起程度越大.其减少的税负也越多。二是减少破产的可能以及由此带来的预期交易成本。对冲风险可以通过减少企业价值的变化降低企业遭遇财务困境的概率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三是降低成本。为使债权人付更高价格.企业必须或者通过严格的契约或者对冲向债权人保证财富转移不会发生。也有实证研究发现针对外汇风险而进行套期保值的公司.其市值比没有这样做的公司高4.9%。
二、如何识别和衡量外汇风险
对外汇风险的识别和测量最初从会计角度入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5年颁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号一外汇交易的折算和外币财务报告的会计处理》.给出了外汇风险的会计定义和测量。但这仅是风险的一部分更重要是经济风险。对于外汇风险的识别和衡量.一般将其分为:
1折算风险是指在未来确定日期,以外币标价的净会计头寸(外币标价存量)本币价值的不确定性,它通常等同于资产负债表项目其会计汇兑损益是未实现的。尽管这些损益尚未实现.它对财富或计划消费的影响绝不小余实际损益。其衡量主要依赖于会计准则对外汇项目的处理。
2.交易风险是指与已知交易相关的以外币标价的敞口头寸(以外币标价的未来流量)本币价值的不确定性。它常常指一个会计期间记录的可视为支付上汇兑损益的名义数量,如应付(应收)项目。其衡量也依赖于会计准则。
3.经济风险。以上概念都忽略了汇率的基础性.长期性影响。经济风险的概念试图弥补以上不足。它最初的引入是从衡量汇率变动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影响入手后被定义为企业价值对汇率波动的敏感程度,其衡量是通过回归企业价值波动和汇率波动相关关系进行的。
以上风险可用下图来表示其来源。
三哪些工具和技术可用于外汇风险管理
1.内部管理工具。在使用外部工具之前.企业一般先寻找相对成本较小的内部对冲工具。
(1)净头寸处理(netting)它是通过覆盖敞口来减少企业需对冲的交易数量。一般要求企业有一个集中化现金管理的组织.将子公司间同种货币的流入和流出组合.只进行净头寸结算。
(2)预付款提前支付和延期付款。进口欠款义务可在于货币预期升值时选择预付来对冲.但受到政府的一些限制也可以通过其子公司问加快或延迟付款来对冲风险.但受到流动性成本的限制不能大规模使用。
(3)长期结构调整。企业可调整销售、国外供货商国外生产工厂外债四个变量来改变现金流入与流出之间的配比关系,来对冲;中经济风险但其应用过于复杂,并且不能立刻反方向操作。
(4)价格调整。首先,直接调整商品价格。它一般用在贬值浮动不大.且衍生品市场不够时.其缺陷在受制于竞争对手。其次.改变结算货币,使用币值稳定的货币结算。第三.通过结算货币将利润从一个子公司向另一个子公司转移.这一技术很积极但受到监管的限制。
(5)资产和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可用来对;中折算风险,它与提前付款和延期支付相似.并有相同的原理:预期升值时,提高资产减少负债;预期贬值时,做相反操作。
2外部套期保值工具当内部管理不足以抵御外汇风险时.可通过银行或市场进行成本更高.也更复杂但更为有效的外币套期保值一般可使用两类工具。
(1)基于远期和约工具。这类工具将风险出现时的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水平.但缺点是不能从有利的货币变化中获利。其最直接的工具是卖出(买入)一个外币远期和约.交易双方约定未来特定时间按个特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外币。长仓和短仓分别用来防范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影响。远期和约的支付结构是对称的.交易中的资产价格朝一个方向变动所得等于其向相反方向运动的所失.其自身也包含了风险。并且远期和约不能对冲实际汇率的波动.仅保值了交易风险经济风险依然存在。期货是远期合同中一个特别品种.它与远期和约的区别在于按天标价的.从而降低了交易方风险.不足在于不能特别定制,从而产生了衍生品的支付不能完全等同风险交易支付的基差风险。掉期是远期合同的组合.用来安排不同货币的未来现金流.建立跨期的套期保值。
(2)基于期权和约的工具。这类工具在保护企业免受不利货币变动影响的同时维持了从有利的货币变动中获利的可能。期权不同于远期合同.它赋予持有者直到(或在)特定一天以特定价格买入(卖出)一定数量特定外币的权利.但并不强求执行。看涨和看跌期权分别用来防范货币升值和贬值风险。期权的支付是非对称的,看涨和看跌期权的持有者可以分别在价格上涨和下跌时候得到利润。期权有标准化的也有通过柜台交易私自安排的。
3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外汇风险的来源是选择风险管理工具需考虑的重要因素。短期交易引起的外汇操作风险一般具有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短期的远期和约或者期货为这些经常性的不确定交易提供了低成本工具。相反.外债带来的风险暴露在合同的期初就确定.长期的风险管理战略如货币掉期更加适合。
四借鉴国外经验管理人民币外汇风险
1提高对人民币汇率风险的重视程度。各个企业由于竞争地位不同.面临的外汇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需从自身实际和竞争环境出发.分析汇率波动的影响.关注当前人民币汇率的走势.重视汇率风险的防范管理工作。
2.识别和衡量本企业的外汇风险。企业需分辩自身外汇风险的来源.找到需要关注和防范外汇风险的重点。如外贸企业交易风险应该成为重点.跨国公司经济风险和折算风险都需要考虑.对经营外汇业务的企业特别注意交易风险。
关键词:中国园林;后殖民理论;景观设计;走向
园林景观是一种创造人类优美环境的综合艺术,与其它艺术不一样的是它更多地借助了物化了的审美意象来完成对心理和外部世界的把握,其基本任务就是向人提供亲临自然之境、享受自然之趣的良好氛围。而按照广义的“文化”概念,人们建造园林景观本身就是创造文化。因此园林景观的阅读意义,比起功能满足的意义更为重要。然而现在铺天盖地充斥人们视野的是所谓“欧罗巴风情”的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这类景观在中国蔚然成风,占据了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当份额,强迫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去阅读。展望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未来,不由得产生一种要解读它的强烈愿望。
园林景观设计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话语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话。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再到法兰西帝国和形形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都曾用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形式,甚至同样的精神在建造城市和景观,它们最终来到了中国的城市,成为当代许多中国人主动或被动的认同。
中国目前的园林景观设计正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在经典殖民主义及其价值全面终结之后,西方运用自身的知识/权力话语对第三世界所发挥的支配性作用,也就是依靠各种“软”性的意识形态策略和温和的对自身价值的无可怀疑性的表述,对在“现代性”基础上构成的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影响和控制。
在一百多年前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Daniel Burnham提出:“不做小的规划,因为小规划没有激奋人们血液魔力……要做大规划……一旦实现,便永不消亡”。寻常景观,应是“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对异常景观的追求.最终使我们的大地失去诗意,使我们的栖居失去民族特色。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使这条“欧化创作”路子有了“理论依据”。为了迎合地产商赢利的目的一些设计者更是任意的拼贴,剪接“王朝”、“骑士”、“宫廷”、“地中海”、“威尼斯”、“凡尔赛”等西洋古典园林景观的元素,似乎只有用刻意体现的异域特色,才能显示其园林的品位。
中国乃至第三世界的文化被西方所主导,并对第三世界的规范及价值观带来了钳制性的影响。文化帝国主义的泛滥的主要后果,就是西方强势文化在诸多方面取代第三世界本土文化。西方文化迅速充斥整个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从一定程度上成为文化的西方化,使整个东方第三世界弥漫在后殖民语境之中。内外部的边缘他者无意识中都受西方主流文化的辖制,有意无意中趋媚迎合西方主流文化。这种形势下的文化一体化和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以西方强势文化为主导的。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全球化是外部后殖民文化语境的再进一步的延伸。赛义德在追溯西方文化霸权的谱系时,特别关注西方话语对第三世界主体、文化身份和历史的模塑和建构,正是这种权力话语的模塑和建构使得第三世界成为沉默的他者、文化上的“被殖民者”。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文化全球化抹杀了各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文化身份。
根据权力话语理论,园林景观设计活动并不是发生在“真空”之中,而是受到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各种各样的权力的制约,是一种操纵行为。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下,设计者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意识形态的影响,使自己的话语(设计作品)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这样,园林景观设计者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身的设计作品殖民化。维克多。雨果更是将建筑艺术称为“石头写的史书”。难道新千年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史书注定要用它国的文字来书写。
事实上,有着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深刻地影响着世界造园艺术。中国古代造园的文人雅士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摹本,以道家和禅宗的恬静淡雅,以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和“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创作思维方式,造就了无数影响后世的名园胜景,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与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因此,对大自然的观察、了解、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应是现代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
中国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重视整体与关联的综合思维模式。对大千世界的感悟是以突然顿悟的认知体验和直接切入对象的方法,即注重直觉。表现在艺术领域,就是重视艺术品的神思和韵味,追求意境。要求人们以主观的感受去体察、捕捉、和创造出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渗入心灵的感受。注重艺术品的隐逸、恬淡、质朴的自然之美。由此出现了与西方迥然不同的艺术样式。而现代中国园林应很好地植根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文化身份,学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使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神韵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有良好的体现。
中国园林景观不仅重视近区的环境美,而且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国风水理论中的“观势”、“观相”,实际上就是园林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应该说,这是颇具美学价值的调查研究。在自然环境中搞建筑要借助于引景、建景、借景,甚至运用对景等手法,把自然景色烘托得更美。
中国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从意境的追求到空间的营造,从筑山理水到植物配置都有大量优秀作品。当代中国园林景观设计都可有许多创作手法可以学习,借鉴。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一方面景观创造要考虑其所在地现状,另一方面局部景点布局要服从整体,注意主从关系。设计师营造景点,通常是驾轻就熟,而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布置景点却常常被大家忽略。比如在重庆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的设计上。有些设计师最初想在公园中规划较为复杂的多层次景观元素,甚至还有“玻璃水晶城墙”、“激光虚拟城墙”的考虑。但因公园的性质是遗址公园,是以保护和展示古城墙,还原古城墙的历史风貌为目的,应将古城墙作为景观的主体。最终公园的植物配置以及景点布局都紧紧地围绕古城墙的历史脉络展开,使城墙自然地融入周围环境。人们可以在石阶与古藤下细细品味历史沧桑与变迁;同时,简洁的设计布局使公园与城市景观相互辉映。
1.庭园理水。水是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无论北方、南方造园,凡条件具备,都必然引水入园。“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论述。贝聿明在苏州新博物馆的设计中,水体布局学习了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陆地与水中小岛用曲桥相连,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讲究内外相连,动静结合,瀑布、喷泉、涌泉的设计应用,使园林有形、有声、亦动、亦静。运用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最有活力的水的形态提炼升华,展示在人们面前。
2.渗透与层次。追求意境的幽雅深远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都利用各种手段来增强景的深度感和层次感,使空间错落有序,层次变化异常丰富,而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即是借景。在重庆长安华都住宅小区的景观的设计中,园林景观面积并不大。如何以小见大,使人们有更舒适的休闲环境,是设计上首要考虑的问题。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突出应用了借景和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将几个重点景点作为道路变化的对景,道路线性的曲折变化则紧密结合这些对景景观展开。这样的处理手法一方面丰富了景观空间的层次与变化,另一方面在绵延一公里的景观长廊上不仅使各个景点之间互相借景,而且利用园林地处半山的地势,把远处的城市景观巧妙地借到园中来,使不大的景观空间,显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运用到现代园林中的典型范例。
3.植物配置。园林本来就是以种植花木起家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除了可以起到丰富空间层次的作用,还能使园林空间更加含蓄而深远。另外,中国园林还常常赋花木以人性的品格。许多植物的象征:如竹的坚韧与虚心、梅花的傲然风骨、莲花的吉祥如意、等等,都为普通老百姓接受认同。现代园林的植物配置,应以满足生态功能为前提,赋草木以情趣,使人们接近自然、品味自然、融入自然;也能让我们的设计作品更富有神思与韵味。
2009年元月至2010年10月我科成功的对8例泮托拉唑过敏患者进行了对症处理,现将护理抢救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及抢救过程
病例1:患者,女,32岁,因急性肠炎于2009年8月12日来我院就门诊输液,于11点20分遵医嘱给予N S 100m l+泮托拉唑40mg ivdrop 40gitt每分钟,约2分钟患者即出现大汗淋漓,皮肤湿冷,意识模糊,口唇肢端紫绀,呼吸浅快,测体温不升,P:110次/分,R:30次/分,BP:100/60mmhg,立即夹管停止输液,更换输液管并用注射器回抽头皮针软管内残留的泮托拉唑稀释液,给予NS 250ml维持静滴,D-X10mg iv非那根25mg im高流量吸氧保暖,心电监护,专人护理随时记录病情变化,2小时后症状缓解。
病例2:患者40岁,因上腹痛,于2010年10月21日来我院就诊输液,于10点10分遵医嘱给予泮托拉唑40m g i v d r o p50g i t t/分。
约3分钟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皮肤湿冷,意识模糊,测T不升,P:50次/分,呼吸浅慢,10次/分,bp70/40mmhg,立即停止输液报告医师,更换液体给予N S 100m l静脉滴注,更换输液管,回抽头皮针内稀释的泮托拉唑稀释液,同时使用肾上腺素1mg i v、D-X10m g iv、非那根25m g i m,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监护等措施维持护理6小时,患者呼吸平稳,循环稳定,病人安静,停止辅助呼吸机,拔出导管。病例3至病例8基本同上。
2 体会
2.1正确判断病情及时做出处理。
从以上患者发病的时间,症状,体征,以及抢救情况,医生诊断为泮托拉唑过敏反应。泮托拉唑为临床常用的胃酸分泌抑制药,过敏反应少见,以上病例给我们医务人员敲响了警钟:在临床工作中,任何药物都可以导致过敏反应以及过敏休克,我们应普及药物矛盾效应知识,以免因知识所限而误治误诊。
2.2对有过敏史和过敏体质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全身发应,一切勿因疏忽大意而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2.3用注射器回抽头皮针软管内残留的泮托拉唑稀释液是抢救患者泮托拉唑过敏过程的重要环节泮托拉唑是作为对该患者的一种致敏的药物,为了减少泮托拉唑进入体内的量,除了停止使用泮托拉唑及更换输液管外,一定要尽早用注射器回抽头皮针软管内残留的胸脉状稀释液,以减转患者症状。
2.4保持气道通畅做好呼吸机管道的护理。特级护理专人守护,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湿化气道。
2.5保暖,提高室温热水瓶热敷四肢,患者意识清醒,无气管导管者给予暖开水口服以对抗泮托拉唑过敏休克的症状,皮肤湿冷,口唇肢端紫绀。
2.6该患者是门诊输液患者,由于我科护理人员及时巡视,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准确地抢救,从发现到抢救完毕的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这也是预防过敏性休克进一步加重的重要环节。
2.7严密观察病情,高流量给氧,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床边备好各种抗过敏的急救器械。特级护理专人床旁守护,严密注意患者的意识面色生命体征,一旦发现过敏休克的加重能及时用备好的药物和急救器械,抢救时有条不紊,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时准确的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2.8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
二、本办法所称外汇担保,系指担保人以自有的外汇资金向债权人承诺,当债务人未按合同规定偿付债务时,由担保人履行偿付义务的保证。
三、外汇担保的管理机关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以下简称“外汇管理部门”)。
四、可以提供外汇担保的机构仅限于:
(一)法定经营外汇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
(二)有外汇收入来源的非金融性质的企业法人。
金融机构提供的外汇担保总额和其对外债务总额累计不超过自有外汇资金的二十倍。
非金融机构提供的外汇担保总额不得超过其自有的外汇资金。
五、外汇担保的范围是:
(一)可为中国境内的按中国法律登记注册的企业提供担保,但不得对企业注册资本提供担保;
(二)未经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批准,不得为中国驻外企业提供外汇担保;
(三)除外国机构或外资企业有等值的外汇资产作抵押外,不得为外国机构或外资企业提供外汇担保。
六、担保人提供担保前,应作好以下工作:
(一)对担保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二)掌握债务人的资信情况;
(三)落实必要的反担保措施。
七、担保人提供外汇担保,应分别与债权人、债务人订立书面合同,订明担保人、债权人、债务人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八、根据需要,债权人有权要求担保人提供其财务报告和外汇收支情况等有关资料。
九、担保人提供担保后,债权人与债务人如需修改所担保的合同,还须取得担保人的同意。如未经担保人同意修改原合同,担保人的担保义务将自行解除。
十、担保人提供担保后,在其所担保的合同有效期内,一旦债务人未按合同规定履行其义务,担保人应履行担保义务。担保人履行担保义务后,有权向债务人进行追偿。
十一、担保人提供担保后,在担保合同的有效期内,如债权人未按合同履行其义务,担保人的担保义务自行解除。担保人有权要求债权人赔偿相应的损失。
十二、担保人出具担保后,有权对债务人的资金和财务情况进行监督。具体监督方式可由担保人和债务人协商订明。
十三、根据担保的实际风险,担保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提供相应的抵押物并收取一定的担保费。
十四、境内机构出具担保后,必须在十天内将担保合同等有关资料报当地外汇管理部门备案。
十五、对违反本办法的机构和单位,外汇管理部门将视情节轻重,对其进行警告、罚款、取消经营外汇担保业务的处分。
十六、本办法的解释权属于国家外汇管理局。
关键词:质量管理方法 精细化质量管理 检查单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027-02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世界中,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科技、以及质量的竞争。只有产品质量过硬,才能走向世界。不言而喻,质量在民机设计和开发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其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问题,也会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形象[1]。
我国的民机研制起步较晚,与美国和欧洲相比,在低资源投入和工业基础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发展民机产业,所面临的技术风险等更高,要想成功研制并取得民机市场的商业成功,更加需要强化的管理,特别是精细化的质量管理来实现与国外同样的任务目标。
1 质量管理发展趋势
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主要通过严格检验来保证工序间和出厂产品的质量,侧重于“事后把关”;二是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主要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逐步从“事后把关”向“事前预防”转变;三是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强调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质量管理,注重预防为主、过程控制、持续改进。
在世界质量管理发展的总体趋势下,航空工业的质量管理也经历了从学习借鉴到自主发展的历程,不断探索与航空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理念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以美国波音公司为例,其质量管理管理经历四个阶段的发展,如表1所示[2]。
2 精细化质量管理的概念/内涵
我国航空工业的质量管理发展阶段也基本上经历了上述的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民用航空业的质量管理正逐步进入到全面质量管理深化阶段和精细化质量管理阶段,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牢固树立零缺陷质量意识。要求全员树立“零缺陷”的理念,追求在研制过程中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
(2)严格落实质量责任。遵循全员参与、各负其责的思想,将质量责任系统分解到与设计过程相关的每一个组织和个人,并通过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促进责任制落到实处。
(3)实施技术风险控制。在产品策划阶段识别风险,从过程、资源、特性等方面相互协调和整体优化,突出对技术风险的有效控制。
(4)建立知识库及标准体系。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质量问题上报和归零等活动的快速信息共享;组织建立技术规范体系,形成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指导设计文件。
(5)注重工程方法、工具的开发和应用。加强质量与可靠性关键技术和质量管理方法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保证专业技术能够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3 精细化质量管理在民机设计过程中的实践
3.1 设计过程中各类检查单的应用
按照“量化、细化、规范化”的精细化质量管理思路,为加强民机设计质量管理,在传统的设计质量控制基础上,向以预防为主、标准化、精细化的质量管理模式转变,推进检查单形式的质量控制方法,将设计和控制要求进行细化和量化,并融入设计过程,在转段设计评审、质量复查等过程中推进检查单的应用。
3.2 检查单应用实例
详细设计评审(DDR)是民机研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节点,是从详细设计到全面试制的转折点,在传统的评审手段中缺乏具体细化的要求,为加强评审的效果,创新质量管理方法,采用表单化的工具,建立编制模板(见表2),对设计过程和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使之融入设计过程,形成DDR检查单。
在详细设计评审前,要求各设计专业按照检查单的填写要求,完成填写DDR检查单,并将填写属于“否”的单独提取,质量部门对否项进行分析和跟踪,以支持详细设计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完善。
4 结语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民机研制面临着进度紧张、经验不足都诸多的困难,也暴露出关键环节细化量化不够,质量基础建设和团队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在此种情形下,只有创新质量管理方法,深入推进精细化的质量管理思路,动员全员参与,向以预防为主、标准化、精细化的质量管理模式转变,而DDR检查单的应用,在实际评审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把关作用,强化了设计评审的控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