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8篇

时间:2023-09-05 09:33: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堂教学教学实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篇1

1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法,通过“创新情景,提出假设,探索问题”,以此为核心,启发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探究,体验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技法,同时,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借多媒体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现学生发现的“新知”和微观结构,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提出,为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施展创造力的空间。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②通过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使学生了解羟基官能团的结构对乙醇的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乙基对羟基也有一定的影响,使乙醇中的羟基有它自身的特点。③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结构测定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b.能力目标:①通过所学理论知识,推测元素化合物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观察能力。③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c.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探究内容与方法

3.1通过定量计算探究乙醇的分子式

3.2通过模型搭建乙醇的结构式

3.3通过实验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

3.4通过猜想探究乙醇断键的可能性

4教学实录

[新课引入]今天我们讲与酒有关的内容,酒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也给一些人带很多的痛苦,饮酒过量后驾车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交警执勤时,手中有一个快速测定饮酒含量的一个仪器,我们今天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类似的装置。(介绍该装置的使用方法)

[教师引导]事实上,酒已经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张家港的“沙洲优黄”、古井贡酒、美容产品中的发胶等。大家知道,黄酒长时间贮存,密封不好,会有酸味;烈性白酒中含乙醇50-70%(贮存时间越长越香味),保存不好,味道会变淡一些;为什么有的人“千杯万盏皆不醉”,而有的人则“酒不醉人,人自醉”,闻酒就脸红呢?就让我们一起从本堂课开始来慢慢解开其“醉人的笑容”吧!

[过渡]前面我们学过测定有机物的常规方法,这里我们给出有关有实验数据

[投影]某有机物4.6g,完全燃烧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g水,且此有机物的蒸气的相对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3倍,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

[学生计算]

[教师引导]我们请[学生2]说一下解题的思路怎样?

[设问]假如实验数据中没有给出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否可以确定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教师引导]从计算出的最简式(C2H6O)n中分析可知,2个碳最多可与6个氢结合,已达到碳的最大值,所以,n=1。可以确定这就是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过渡]有了分子式,还不能确定其结构,现在我们课桌上有模型供学生探究,推测该有机物可能的结构简式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搭模型,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搭好的先举手,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的结构?

[学生3]展示自己所搭的模型,并解释。

[投影]同学们搭出的可能的结构式。

[教师引导]比较这两种结构氧原子的位置及氢原子的环境情况,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我们的猜想?

[投影]分别取5mL水、无水乙醇于烧杯中,分别投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之后滴入几滴酚酞。

[学生实验探究2]

[教师引导]边观察学生实验,边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

[学生4]有无色气泡在钠粒表面生成后逸出液面,最终钠粒消失,液体仍为无色透明;投入水的钠块,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响声。

[学生5]烧杯内钠粒沉于液态无水乙醇底部

[教师评价]通过实验发现钠与水或该有机物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放热不同。通过实验现象,初步分析乙醇可能是哪种结构?比较两者化学键有什么不同之处。从煤油结构、猜测的两种结构、水的结构等角度分析。但需要实验进一步论证之。

[投影]乙醇、乙醚、水和煤油的四个结构式

乙醇与水的分子结构比较

[学生讨论]对投影的结构式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乙醇的结构式。

[板书]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

[教师引导]―CHO不能写成―COH,断键形式是与羟基氢及其相连碳原子上的氢,也就是说,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必须存在H原子。

好,这节课我们只是对乙醇的结构与性质的探究开了一个头,后面还有2个课时我们继续探究。下课。

5课后反思

这节课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些科学的思维程序,这样可有助于学生更加透彻地掌握知识,把握自己的认识过程,增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内化成其自身可持续学习的潜力。

篇2

1.指导学生认识白菜花的构造。

我们首先来认识白菜花,请同学们看挂图(出示挂图)。这是一朵白菜花,请大家从整体上仔细观察一下,看谁能发现,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让学生说说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有花瓣,花芯、小叶。)像小叶的这部分,它的科学名字叫做萼片,它是花的最外一层。还有花瓣,花芯的科学名称叫做花蕊。花蕊有两种,一种是雄蕊,一种是雌蕊,数目较多的这部分是白菜花的雄蕊,花中心的这一部分是白菜花的雌蕊。(边叙述边板书花的各部分名称。)指板书、遮住板书再分别让学生完整他说一说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评:让学生通过看挂图,观察、叙述白菜花的构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为解剖白菜花打下了基矗]

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白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下面我们还要亲手解剖一朵白菜花。解剖白菜花时要用到小镊子,镊子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拿住它,用大拇指和食指来控制镊子的松紧,像老师这样做。(边讲解边示范。)现在同学们注意看录像里老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解剖白菜花的(放教师解剖白菜花的录像,并同时解说)。(1)老师用左手捏住花梗,右手拿镊子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也就是下部;(2)按照认外向里的顺序一层一层撕下来,首先撕下萼片,然后依次撕下花瓣、雄蕊、雌蕊,边撕边按顺序在白纸上分类摆好;(3)注意不要损坏花的每一部分。下面我们再来看录像,按照老师这样先摆好萼片,然后是花瓣、雄蕊、雌蕊。现在,大家像录像里老师做的那样也来动手解剖一朵白花菜,看哪位同学解剖得最认真、最仔细。(学生解剖白菜花,教师巡视指导。)[评:白菜花小,教师示范解剖的话,学生很难看清楚。利用录像示范解剖,增强了可见度,同时对解剖步骤进行详细解说,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容易掌握解剖技能。这就充分发挥了电化教学的优势,增大了教学密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解剖完毕后,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解剖结果。)通过解剖白菜花,你们发现白菜花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各是多少个?(白菜花有4个萼片、4个花瓣、6个雄蕊、1个雌蕊。)

2.认识桃花的构造。

我们已经知道了白菜花的构造,下面再来认识一种新的花(出示桃花模型)。这是一朵挑花的模型,请你仔细观察,桃花又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桃花也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

3.认识完全花。

同学们比较一下,白菜花和桃花在构造上有什么相同点?(它们都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像白菜花、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谁能说说完全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回答。)哪位同学能用完整的话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完全花?(像白菜花、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评:对同一内容,设置不同问题反复提问,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加深了学生对完全花的认识,有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并突出了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提问,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既不显得罗嗦,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显示了教师较高的教学艺术。]

4.认识不完全花。

下面请同学们像科学家那样,认真细致地把你桌子上的花进行解剖(课前为各组学生准备了构造不同的花)。用解剖白菜花那样的方法,注意按照从外向里的顺序解剖。(学生解剖百合花、杨兰花等。)你解剖的百合花、杨兰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生甲:我解剖的百合花是由花瓣、雄蕊、雌蕊三部分构成的,没有萼片。生乙:我解剖的杨兰花是由花瓣、雌蕊两部分构成的,少了萼片和雄蕊。师:(用实物物影响投出学生的解剖结果)大家和他们解剖的结果一样吗?(一样。)(投影出示柳树花图)这是柳树花,它只由雄蕊一部分构成。同学们,我们刚才解剖的杨兰花、百合花和柳树花,它们是不是完全花?(不是。)为什么不是完全花?(因为它们有的缺少萼片,有的缺少萼片和雄蕊两部分,有的缺少三部分。)对于这些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者三部分的花,我们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可以叫不完全花。)起得非常好,我们就称它们为不完全花。

篇3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认识左右的相对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准备:

学生: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

教师:小动物头像、拼音字母、路线图。

学情分析:

这是小学数学第二节有关“空间与几何”内容的课,学生在第一节已经初步认识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了上、下、前、后、左、右的生活经验与感知,本节课要求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上、下、前、后,请同学们指一指你的上、下、前、后。师指着左、右这两个方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两个叫什么吗?(同学会说出左右),好,我们今天就学习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设计思路

通过复习上、下、前、后,用旧知引入新知,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出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1.从左手、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用双手做很多事,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想一想,我们写作业的时候,左手和右手各做什么?

生:左手压住本子,右手拿铅笔写字。

师:我们吃饭的时候,左手和右手是怎么分工的呢?

生:用左手端饭碗,右手拿筷子。

师:左手、右手还能一起做哪些事呢?

生:看书的时候,左手翻页,右手拖住书。

师:同学们再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生1:左耳朵、右耳朵。

生2:左眼睛、右眼睛。

生3:左腿和右腿。

……

师:我们把写字那只手叫右手,敬礼、握手等都用右手。右手那侧称作右侧,不能写字那只手称左手,左手那侧称为左侧。

设计思路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教学时,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会,教师通过引导想左、右手的分工,使学生对左、右有了初步感知。

2.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左手捂住右眼,右手捂住左眼。

设计思路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会用左和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摆一摆

师:下面,我们就来活动一下自己的双手,动手摆摆学具。(按顺序摆放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生:摆在最右边的是铅笔盒。

(2)数一数

师:(点着学具)从左边数一数。(师观察学生是怎么数的)

师:一共有几个学具?

生:一共有4个学具。

师:再从右边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学具?

生:也是4个学具。

师:我们数数的时候,无论从左数还是从右数,总数是相同的。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

生:橡皮是第二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

生:橡皮是第三个。

……

(3)说一说

①说一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要求同桌合作,一个说给另一个听)

②老师站在同学中间,问:我的左面是谁?

(生只回答和老师最近的那个)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老师的左面所有同学,都该是左面的。

(师:对,这一排的都是老师左面的同学)

师:(指一个右上角的同学)她在老师什么位置,你们知道吗?

生有疑惑。回答不出。

师:(指着右上角)这个既在前面,又在右面的位置,叫做右前方,也称右上角。

师:(指着右下角问)那这个位置叫什么?

生:(齐答)右下角。

师:指着左上角,左下角问学生……

师口令:把铅笔盒推在左上角,右上角等……

(4)做一做

师:体育课上,老师经常让我们向左转、向右转,你们是怎么做的?师先示范,学生观察怎么迈脚。

生起立向左转,向右转……

师让学生面向不同的方向,指出左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设计思路

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掌握以“?”作标准来确定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面对的方向不同,左右位置就不同。摆学具,利用环境与工具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运用拼音字母课程资源和左右转,建立学科之间的整合。

4.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师:(举出左手)我举的是哪个手?

生有的说左手,有的说右手。

师:要想知道是哪只手,我转过去和你们面对同一个方向就知道了。

师:(举出右手)你们举出哪个手才和老师举的是同一个手?

生举得正好和老师相反。

(因为我们是面对面,左右正好相反)

师:(面对学生)老师的左面是谁?

生能从老师角度出发,找老师的左面,而不是他们的左面。

师出示小动物头像,生回答小熊猫的左面是谁。

生能从熊猫角度思考,说出它的左面有小兔和狮子。

(我们面对面的时候,因为前后的方向相反,左右的方向也相反。)

设计思路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用设疑的手法让学生们判断教师举的是不是右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举起右手与教师对照,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教师的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地站着,因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师生的积极参与、交往与互动,做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从空间到平面,逐步建立空间观念,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5.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师:小明看见楼道上写着“右侧通行”的标语,产生了疑问,那左侧留着做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面走,不是撞架了吗?谁能帮助小明解决?

生:因为上下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不会撞到,正好错开。

师让两个学生到讲台前模拟右侧通行。

师: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靠右走,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不可以在楼道上拥挤,大声喧哗。

巩固性游戏

1.师口令,学生拿橡皮模仿汽车,听口令左转或右转。

2.同桌互动:一个人说,一个人做。

拓展性问题

1.公共汽车的车门在哪面?你们知道为什么在右面吗?

2.我们一些同学每天坐小轿车,说一说,方向盘在哪面?

3.轿车前面有两个灯,一个是左转向灯,一个是右转向灯。(师出示左转标志和右转标志),生活中这样的标志,你在哪见过?

探索性问题

1.出示小华家路线图,说一说怎么走可以到小华家?

2.我们走近福兴小学的大门,向什么方向走,到大厅,再向什么方向走上楼梯?再向什么方向到教室?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再全班交流)

作业及其反馈

通过练习,多数学生能理解左右的相对性。能应用左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少数学生不能快速分辨左右。

设计思路

为学生创设探索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体现。设计有梯度的内容,让每个孩子都学到基本的知识。知识的拓展和探索,使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说课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重难点:认识左右的相对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这是一节空间与几何初步知识的课。在学生会辨认前后、上下的基础上来辨认左右。在教学设计中,紧紧依据课标,通过数学游戏,使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按照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的结果目标来设计。内容设计层层深入,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学生现有的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有趣的事物中选取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确定左右有两个标准,第一以看图人的左右为标准,另一个以图上人的左右为标准,我们看图上人是镜像关系,正好与我们实际相反,这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也是难以区分的问题,是本节的难点,教师从空间到平面的引导,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教师设计了一些有拓展性和探索性的习题,使内容具有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符合新课标要求。

1.明确目标,游戏强化。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如:摆一摆自己的物品、说一说自己的座位、摸一摸自己的身体部位、找一找自身的左和右、我来发指令等等,让孩子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旨在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篇4

关于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常常存有不少争议。其中,争议最多的要数学习内容及其难度了。翻看一年级的数学课本,可以发现,书上好多内容孩子们在幼儿园就已学过,比如,认数、写数、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分类、统计、图形认识等。有调查显示,在随机抽样的288名初入一年级的小朋友中,有286人能正确熟练地数出20个数,其中281人能数出100个数;287人能正确写出10个数,277人能正确写出50个数;在没有学过加法前,学生完成书上加法题的正确率达到92%。对此,有人发出“一年级的数学可以不要教了”的声音。

那一年级的数学真的不需要教吗?许卫兵老师通过《认识1~5》的课例告诉我们,一年级的数学不仅需要教,而且要教好,教出内涵,教出品质,因为它承载着特别重要的教学价值。张奠宙教授说:“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的优劣,自然应以学生能否学好‘数学’为依据”。但很显然的是,“数学”的内容并不只是学会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更包含习得数学的思想方法,感悟数学的学科价值,培植良好的数学情感,孕育独特的理性精神。

【执教者简介】

许卫兵,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南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积极倡导“简约数学”,著有《简约数学教学》《成为高度自觉的教育者――写给后课标时代的数学教师》等专著,2013获得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公开发表文章260多篇,讲学足迹遍布全国。

一、创设情境,从“数列”引入

1.从“1”开始

师:孩子们好!

生:老师好!

师:森林里有一棵大树,小动物们和小朋友们都喜欢到这儿来玩。你们看谁来了?(在黑板上依次贴出一棵大树、一只小鸟、一只猴子、一只松鼠、一个小朋友在跳绳)

(小鸟、小猴、松鼠、小朋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师:谁能完整地告诉大家图中都有些什么?

生:有小鸟、小猴子、小松鼠、大树,还有小朋友在跳绳。

师:看一看有几棵树呀?

生:1棵树。

师:小鸟呢?

生:1只。

师:猴子呢?

生:1只。

师:松鼠呢?

生:1只。

师:小朋友?

生:1个。

师:真巧啊,他们的数量都是1。

(再利用课件依次出示大树、小鸟、猴子、松鼠、小朋友的图片,每个图片前对应写上数字“1”,如上图)

2.从“1”到“2”

师:这么热闹的场景吸引了更多的小动物。你们看,谁来了?(教师在情境图上增加一只小鸟)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生:两只。

师:我们可以说成是――2。孩子们,如果让猴子、松鼠和跳绳的小朋友的数量都变成2,哪个孩子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

(学生在情境图上操作,分别增加松鼠、猴子和小朋友的数量,都变成2个)

师:我们来看一下,现在的小猴是几只?怎么变的?

生:两只。

生:1加上1就变成2了。

师:小松鼠呢?

生:两只。

生:1只加上1只就是2只。

生:1个小朋友加上1个小朋友就是2个小朋友。

(课件显示除了一棵大树不变外,小鸟、猴子、松鼠和小朋友的数量都变成两个,分别对应数字“2”。如上图)

3.从“2”到“3”

师:现在,大树这儿越来越热闹了。(在情境图上又增加一只猴子)现在小猴子变成了――

生:3只。

师:2加上1就变成了――

生:3。

师:如果让松鼠和小朋友也变成3,你会吗?

(学生在情境图上操作,分别让松鼠和小朋友的数量变成3)

师:我们来看一下,原来是两只松鼠,再加一只也变成三只了。再增加一个小朋友呢?

生:3个。

(课件显示除了一棵大树、两只小鸟外,猴子、松鼠和小朋友的数量都变成3个,分别对应数字“3”。如上图)

4.类推“4”和“5”

师:现在,大树下面更热闹啊!(在黑板上将松鼠的数量变为4)

生:现在小松鼠有4只了。

生:3加上1就是4。

师:你能让小朋友也变成“4”吗?

(指名学生到情境图上操作,增加一个小朋友)

师:同意吗?

生:同意。

(课件显示除了一棵大树、两只小鸟、三只猴子外,松鼠和小朋友的数量都变成四个,分别对应数字“4”。如右上图)

师:(在情境图上增加一个小朋友)孩子们,如果又来一位小朋友跳绳――

生:现在有5个小朋友了。

生:4加上1就是5。

(课件显示一棵大树、两只小鸟、三只猴子、四只松鼠和五个小朋友,分别对应数字1、2、3、4、5。如下右图)

师:(指着情境图,上左图)我们再来看一看,有几棵树?

生:1棵。

师:还有?

生:2只鸟,3只猴,4只松鼠,5个小朋友。

师:真好!从1、2、3、4到5,正好是顺着来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5。(板书课题:认识1~5)

二、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数,你能不能用小圆片代替小动物和小朋友,一个一个地摆,从1摆到5呢?

(学生操作,然后展示汇报)

生:我先摆1个圆片,加上一个就是2个,再加一个就是3个,再加一个就是4个,再加一个就是5个。

师:1、2、3、4、5这五个数刚才在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你们会不会写这五个数?会写的举手。(生兴奋地举起手)都会呀。这些数字好不好写呢(好写),许老师也来写一下,看看跟你写的一样不一样。我先写几呢?

生:1。

(教师板书:1,课件出示手写的“1”)

师:大家看这个“1”像什么呢?

生:像铅笔、毛毛虫,斜过来的小棒。

师:对!像铅笔,像一根小棒,写的时候有一点斜,所以有人讲,“1”像铅笔有点斜。

师:我再来写“2”。(教师板书:2,课件出示手写的“2”)“2”像什么呢?

生:鸭子。

师:写2的时候上面要圆,下面要平,“2”像小鸭在唱歌。接下来我们写几?

生:3。

师:你能不能把你的小手伸出来,在空中写一个“3”?(教师板书:3,学生书空写“3”,课件出示手写的“3”)“3”像什么?

生:耳朵。

师:对,写3的时候,上面有点圆,下面也有点圆,“3”像耳朵在倾听。接下来写几?(课件出示“4”,教师示范写“4”)“4”像什么?

生:“4”像红旗。

师:对!“4”像小旗迎风飘。接下来我们写几?

生:5。

师:把小手伸出来写一个。

(学生书空写“5”)

生:“5”像钩子。

师:哪里像钩子?(教师示范写“5”)

生:下面弯弯的。

师:“5”像弯钩勾东西。小朋友们不仅会写,还记住了它们的特点。“1”像铅笔――

生:有点斜。

师:“2”像小鸭――

生:在唱歌。

师:“3”像耳朵――

生:在倾听。

师:“4”像小旗――

生:迎风飘。

师:“5”像弯钩――

生:勾东西。

师:记住这些数的特点,写起来又方便又好看。你们觉得许老师写得好看吗?

生:好看。

师:许老师很想看看你们写得是不是也很好看,露一手我看看吧。

生:好的。

(学生练习写数字,教师行间指导)

师:写好了吗?写好了,我们同桌两个人互相看一看,看哪个数字写得好,哪个数字写不太好,你给他提点建议,好不好?

(学生互相欣赏写的数字,互相评价)

师:只要我们多练多写,就会越写越漂亮。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课件出示给圆片涂色的练习,下左图)大家能不能像这样,根据前面的数,在后面涂颜色,这是1,就涂了一个圈。

(学生操作,看数涂色,从2到5)

师:都好了吗?把它举起来给许老师看一看。你们也相互看一看其他小朋友涂的。

(展示学生涂色的情况,上右图)

师:(课件出示涂好色的情况)请同桌讨论:涂完以后,从这幅图上能发现什么?

生1:(从下往上指屏幕上没涂色的圆)我们发现这边没有涂的是1、2、3、4。

师:(一行一行手指着没涂色的圆数一数)这边没涂色的是1、2、3、4,那涂色的呢?(从上往下一行一行地指涂色的圆)涂了的是1、2、3、4、5。

生2:(指着涂色的圆)我们发现,看这儿涂色的1、2、3、4、5,就像个楼梯。

师:为什么说像楼梯啊?

生:每下来一行,就增加一个,一层一层的,很像楼梯的台阶。

师:你们看得仔细,也很有想象力,真会学习。谢谢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3:第一排只涂了一个,最后一排涂满了。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最后一排5个圈怎么样?

生:都涂满了。

师:第一排呢?

生:只涂了一个。

师:如果按照这样的发现,最上面再增加一排,需要涂几个?

生:一个都不能涂。

师:要是最下面也再增加一排的话,需要涂几个?

生:是6个吧。

师:孩子们,你别看写数、涂色都很简单,但是写好了、涂好了再来研究研究,就发现了好多――

生:不简单。

三、举一反三,用图画来建模

(学生连线,然后汇报)

生:黄瓜是3根,蕃茄是5个,萝卜是4根,茄子是2个。

师:连对的小朋友举举手。(学生全部举手)好厉害!

(课件调整物体的顺序,让物体的数量和数上下对应起来)

师:孩子们,两根黄瓜可以表示成2,如果不画黄瓜,你还能再画一幅图也表示2吗?表示3、4、5呢?

(学生分组画图:第一组画图表示“2”,第二组画图表示“3”,第三组画图表示“4”,第四组画图表示“5”。画好后展示汇报)

师:我们先请画“2”的小朋友来介绍。

生1:我画了2个蝴蝶结。

生2:我画的是2只鸭子。

生3:我画的是2个西瓜。

师:我们来看“3”。

生1:我画的是3个蝴蝶结。

生2:我画的是3个苹果。

生3:我画的是3个小白兔。

师:我们来看画“4”的。

生:我画的是国旗。

师:国旗哪里是4?

生1:(指着五角星)国旗上有五角星,一个大五角星,周围4个小的五角星。

生:我画的是4个苹果。

生:我画的是4个小太阳。

师:画“5”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画的是――

生:5个桃。

生:5个苹果。

生:2个苹果、3个梨子。

师:呵呵,5个水果。看来呀,每个数画出来的画儿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画“2”,就画几个东西?

生:两个东西。

师:“3”的话就画――

生:3个东西。

师:4呢?

生:4个东西。

师:5呢?

生:5个东西。

四、问题解决,在生活中应用

1.基础练习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才看了数、写了数、画了数,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看到数的情况多不多?

生:多。

师:我们来解决几个生活中和数有关系的问题

(出示课本第14页“想想做做”第6题:补画缺少的花)

师:教师节要到了,小朋友们给老师准备了3瓶花。你们看花瓶上写的是几?

生:2、4、5。

师:花跟数字对上号了吗?

生:没有。

师:你能不能补上缺少的花呢?

生:能。

师:第一幅图,你准备补几朵花呢?

生1:(伸出一个手指)只要补1朵。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1”的?

生1:因为1加1等于2。

生2:2可以分成1和1。

师:第二瓶?

生1:花瓶里有两朵花,再加上两朵花,就是4朵了。2加上1是3,3加上1是4。

生2:2加上2等于4。

生3:4减去2等于2。

师:你们的想法都不一样,但是都想对了,真不错,连加法、减法都用上了。最后一瓶呢?

生:3朵花再加2朵花。

2.提升练习

课本第14页“想想做做”第8题。如果你是队伍里的一个人,请照样子说一说:我的前面有( )个同学,后面有( )个同学。

生1:(学生指着第二位背包的小女孩)我的前面有1个同学,后面有4个同学。

师:前面有1个同学,到底是哪个呢?后面又是哪4个呢?

(学生说完后,课件上分别圈出“1个”和“4个”)

生2:(指着从前往后数第5个小朋友)我的前面有4个小朋友,我的后面有1个小朋友。

生3:(指着从前往后数第3个小朋友)我的前面有2个小朋友,我的后面有3个小朋友。

师:大家不仅会数,还知道前后,现在许老师请这些小朋友全部向后转。

(课件显示图中人物一个一个地向后转)

师:(指着背书包的小女孩)现在你能说一说,她前面有几个同学?

生:4个。

师:她后面有几个同学?

生:1个。

(学生圈出小女孩前面的4个同学和后面的1个同学)

师:照样子,其他小朋友会怎么说?(指着从前往后数第2个同学)比如这个同学,他会怎么说?

生:我后面有4个小朋友,我前面有1个小朋友。

师:(指着最前面的同学)这个小朋友怎么说呢?

生:我后面有5个小朋友。

师:我前面有――

生:(笑)0个!

师:什么叫0个呀?

生:就是前面没有人了。

师:(指着最后面的同学)如果这个小朋友说呢?我前面有――

生:5个小朋友。

师:我后面有――

生:0个小朋友。

五、总结全课,谈收获体会

师: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就过去了。想想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学到了1~5。

生:画图表示1~5,每个数可以画好多图。

生:在生活中运用数,还用上前后来说数。

篇5

本文讲述的是齐国的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为了显示楚国的威风,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对楚王的三次侮辱进行了精彩的反驳。基于以上考虑做了以下的设计:

1. 选准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初读课文请同学思考:文中楚王几次侮辱晏子,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2. 理解晏子语言中蕴涵的意思,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3. 抓住晏子语言中的技巧,积累语言。晏子夸奖首都临淄人才济济时,运用了推理、夸张、打比方的方法。

4. 在欣赏楚王和晏子的每一次交锋后,让学生评价“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握文章的中心。并适时地补充“春秋形势图”,进一步理解晏子语言含蓄的原因,感受晏子的不辱使命。

5. 体会故事的结局“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通过课件引领,使学生理解双重否定表达的是肯定意思,有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并让学生感受到楚王不仅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更不敢不尊重齐国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故事的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内容,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

[教学方法]:教师导学,学生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实录]

一、揭题

师:板书课题,指名读。

生:晏子(Zi)使楚,即晏子出使楚国。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晏子。

二、简介背景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图,了解齐楚两国。

三、整体感知

师出示目标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方法:交流――展示

生:本文主要写晏子出使楚国,

生:楚王想借机侮辱晏子,晏子能言善辩,三次反驳了楚王这件事。

四、新课学习

1、师出示目标二:说说课文中楚王几次侮辱晏子?

给每个故事加个小标题。

学习方法:交流――学生在黑板上填表格第一列。

生填:楚王让晏子钻狗洞;

生填:晏子参见楚王;

生填:晏子赴酒席。

2、师出示目标二:楚王三次侮辱晏子,边读边划出相关句子,填表格第二列。

学习方法――默读,总结概括。

生:楚王紧闭城门,让晏子钻狗洞。

生:楚王侮辱晏子,说齐国无人才。

生:楚王嘲笑齐国人做了盗贼。

3、师出示目标三: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怎样反驳的?

找出相关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的话外音是什么?

学习方法------分角色读,总结概括

生填: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话外音楚国是狗国;

生填:访问上等国,派上等人,访问下等国就派下等人话外音楚国是下等国;

生填: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做起了盗贼,话外音楚王治国无方。

4、师出示目标四:晏子反驳后,楚王的态度如何?填表格五列。

学习方法:自学――总结概括。

生填:楚王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生填:楚王只好陪着笑;

生填:楚王只好陪不是。

五、课文内容回顾;

师出示目标五: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分别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填表格的空白处。

学习方法――找相关的句子,概括总结

生填略。

六、人物分析:

师:走近晏子,说说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影响?

走近楚王,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影响?

生:我认为晏子是一个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维护国家尊严的人。

生:楚王仗势欺人,想侮辱晏子的人。

七、当堂训练:

1、将下列几句话概括成几个成语。

(1)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 )

(2)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 )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篇6

唱:《我当老师》

听:《变妈妈》

教学目标:

1.通过《变妈妈》和《我当老师》这两首歌曲的欣赏、演唱,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使学生了解音乐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

2.能用活泼、轻巧、有弹性的声音唱出歌曲《我当老师》的幽默、天真的情绪;通过图形谱直观地感受歌曲《变妈妈》的节奏、旋律变化,并能随音乐做出自然的表情与体态语言。

3.模唱不同节奏形式的do、re、mi。知道休止符在两首歌曲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休止符在歌曲中的准确把握。

2.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位音乐朋友,它们调皮地躲进了我的歌声里,听听――它们是谁?

教师演唱《do、re、mi》,过程中邀请学生加入,对演唱姿势、气息、声音作简单要求。

师:它们是谁呀?

生:do、re、mi。

师:这三个音中谁的位置最高?

生:mi。

师:谁最低?

生:do。

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教师弹奏,师生齐唱do、re、mi,感受三个音的高低位置。

二、模唱不同节奏形式的do、re、mi

1.师生接口唱游戏

师:现在我唱do,大家接唱后两个音。

教师弹奏,师生接口唱。

师:听!我有什么变化?

师:dododo(手势提示)

生:rerere、 mimimi。

师:真棒!听,老师又有什么变化?

师唱:dodo(啪啪)(手势提示)

生:rere(啪啪)mimi(啪啪)。

师:看!这里出现了谁?

生:休止符。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唱准这个节奏,我们在四分休止符的地方拍两下。

巩固练习:

师:dodo(啪啪)(手势提示)

生:rere(啪啪)mimi(啪啪)。

师:现在老师增加一点难度,把这三个音结合到一起!请听mimiredo(啪)(手势提示)

生:mimiredo(啪)/ mimiremi(啪)

师:老师发现有个小朋友可细心了,他已经发现了这两句的不同,你知道在哪吗?

生交流,发现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接口唱,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节奏的变化及休止符的表达方式。

2.教师模唱歌曲《我当老师》的旋律,学生模唱某些熟悉的片段。

师:现在老师将这些不同节奏的do、re、mi放进一段旋律中唱一唱,遇到红色部分的时候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唱,让我们先来试一试!

模唱歌谱第一行,把握节奏。

师:嗯!大家跟老师配合的真不错!让我们跟着琴声完整地模唱一遍。教师伴奏,范唱乐谱,学生在红色部分模唱。

师:刚才我们模唱的就是歌曲《我当老师》的旋律,让我们一起来听,歌曲中“我”给谁当老师?当老师的感觉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并充分体验休止符在歌曲中的作用。

三、学唱歌曲《我当老师》

1.初听歌曲

师:歌曲中“我”给谁当老师了?

师:大家听得真仔细!给小动物们当老师,是什么样的心情?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在休止符处拍手。

师:大家的休止符拍的真准确!让我们一起来给小动物们当老师吧!

3.齐读歌词,充分熟悉歌曲内容,体验给小动物们当老师的感觉。

师:小动物们真是太可爱了!你们想不想唱一唱?

4.分句听唱歌曲,解决部分音准、连线、休止符(前面的字要弱唱)

5.完整演唱歌曲,发现音准或节奏问题及时解决。

师:通过歌曲演唱,你发现了哪些不太好唱的地方吗?(生提出问题。)

师: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解决学生的难点。)

6.再次完整演唱歌曲

师:老师发现今天我们班上的女孩子特神气,下面就请她们当小老师,先来唱,男孩子接红色字体的部分。

7.男、女生接口唱,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师:瞧!她们当起小老师来有模有样。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给小动物们当老师有趣吗?

师:我们在演唱时用什么样的速度才能唱出歌曲天真、活泼的情绪呢?

生:稍快。

师:用稍快的速度演唱歌曲时,声音应该怎样呢?

教师范唱两种声音,学生选择适合表现歌曲情绪的一种来演唱。

8.选择更能表现歌曲情绪的演唱速度,再次完整演唱歌曲。

师:大家唱的真投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演唱,谁愿意?

他在演唱时,我们一边欣赏,一边为他加上表演,好不好?

9.请个别学生为大家演唱,其余同学自由表演,体验音乐活动中合作的欢乐。

师:(结合演唱情况点评)我发现很多小朋友表演起来特别可爱,老师将大家的动作进行整合,让我们跟着音乐边唱边表演吧!

10.教师整合学生的部分动作,师生一起表演歌曲

师:通过演唱和表演,我们感受到了《我当老师》这首歌曲天真活泼的情绪。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歌曲,想请你来听听歌中唱了些什么?它又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四、欣赏歌曲《变妈妈》

1.初听歌曲,感受并对比两首歌曲的情绪。

师:你听到了什么?生答。

师:你有过这样的想法吗?生答。

师:还听到了什么?生答。

师:你敢吗?生答。

师:这个时候歌曲中的小姑娘是怎样想的呢?生答。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歌曲内容,让学生体验当“小大人”的感觉。

2.复听歌曲,教师板书图形谱

师:通过图形谱我们可以看出,当小姑娘特别兴奋时,节奏会变得舒展,旋律上扬;而当她忐忑不安时,节奏时而紧密、时而舒展,旋律也会下滑。现在我们知道,当人物心情发生变化时,歌曲的节奏、旋律都会发生变化,歌曲情绪也跟着发生变化。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着音乐轻声地唱一唱,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情绪的变化吧!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谱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随着小姑娘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了解音乐可以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

3.再听歌曲,随音乐轻声哼唱,把教材卷成筒状,随节奏上下拍打和上举手臂左右摆动,感受并表现歌曲情绪。

设计意图:在充分熟悉歌曲内容、感受歌曲情绪的基础上,能随音乐律动。

五、小结

篇7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设置Word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

(2)学会设置Word表格边框和底纹。

(3)学会Word表格自动套用格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任务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互相配合,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创造美、热爱美的情感,激发学生展现美的欲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置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设置表格边框和底纹。

难点: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的区分;表格边框和底纹的合理应用。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

学法:模仿学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小组协作法。

四、教学设想

(1)丰富教学内容。本节课有3个知识点的学习,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制作任务指导书,对3个知识点进行了拓展,通过工作、生活实例的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

(2)调动学习兴趣。通过创意课程表设计比赛和实例的对比展示,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再通过层层任务的实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也能完成相应任务,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课通过“任务指导书”引领学生学会自学,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在无形的学习过程中,制作出一张有创意的课程表。同时,通过对任务指导书上技术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激发学生的自我展现欲望。学会自我展现是现代社会必备的一种职业素养,所以对于职校学生平时要加强培养,才能更好地迎合社会的需求。本节课通过各项任务完成的展示,提升学生的自我展现能力。课程表设计比赛及作品的展示、演讲,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沟通能力。

同时,本次课也不忘最后的评价环节,通过“项目评估表”进行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综合评价,并给出合理建议,让学生的作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整个教学过程是边教、边学、边做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在Word中创建表格,并知道Word表格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应用广泛。上节课,最后留给大家的任务是寻找我们财会专业工作岗位中还可能涉及哪些专业表格。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生:有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等。

师:说得非常好。在我们财会专业中,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是最主要的三个表,其中损益表,就是我们上节课做的利润表。

2.新授课程

第一环节:赏析课表。

师:这节课,我们要对表格中的内容进行具体的修饰,使我们的表格更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为了让大家能更直观地了解,我们先从上节课的班级课程表入手,请大家赏析PPT上显示的两张课程表,你会选择哪一张作为我们班的课程表呢?

学生选择第一张,教师引导学生说明选择的原因。

生:字体、字形、字号、字体颜色、边框线都发生了改变。

教师引出表格边框和底纹是本次课要解决的其中一个任务。总结学生的回答,选择第一张课表的原因:文字修饰、居中、表格边框和底纹。引导学生结合“任务指导书”完成表格中文字的修饰。

第二环节:温故知新。

任务一:温故知新——完成课程表文字修饰。

(1)任务实施:学生参照“任务指导书”完成课程表的文字修饰,利用旧知,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自荐展示:学生自荐展示任务一的操作过程,并加以说明,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操作技能。

(3)教师评价总结:文字修饰可通过多种方法,点出文字修饰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两张课表)除开表格的边框和底纹外,还有什么不同吗?

生:(小组讨论)文字的居中好像达不到后面一张表中的居中效果。

引入本课我们要学的第一个新知识点:表格与单元格的对齐方式,首先区分这两个概念。

任务二:学会新知——设置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

(1)概念区分:区分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通过实例区分表格、单元格对齐方式,并加以演示说明。

师:表格的对齐方式有三种:左对齐、居中和右对齐,是相对于页面而言的。

教师演示表格的三种对齐方式,将表格的对齐与文字的对齐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对表格的三种对齐方式,使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工具栏法、菜单法、右键法。并在菜单法的介绍过程中,详细讲解对话框的其他参数。

之后,教师介绍单元格的对齐方式,通过菜单法实现单元格的各种对齐方式,要求学生注意单元格是以何种方式对齐的。

生:垂直对齐方式。

教师操作垂直方向上的三种对齐方式,让学生观察这和课表中的对齐有什么不同。

生:可通过工具栏上的三个对齐按钮,实现水平方向上的对齐。

教师操作实践,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的实现方法:右键法。并让学生总结单元格的对齐方式共有几种。

生: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共9种。

结合任务指导书,完成表格、单元格对齐方式的学习,并对课程表进行相对应的表格、单元格对齐方式设置。

(2)任务实施:让学生参照“任务指导书”完成课程表表格与单元格的对齐,从而掌握更多简洁的操作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自荐展示:要求其他学生认真观察自荐学生的操作过程,如发现问题,及时提醒。

(4)评价总结:教师强调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可使用右键实现快速操作,引导学生回答表格、单元格对齐方式的区别。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两张课表,分析选择第一张课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课表具有了颜色,更具美观性,引出任务三。

任务三:掌握新知——设置表格边框和底纹。

(1)回顾文本与段落中的“边框和底纹”的功能。教师引导回顾知识点,学生演示说明文本与段落中的“边框和底纹”设置。教师介绍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方法。

(2)任务实施:学生参照“任务指导书”完成课程表的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教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总结多种方法)教师要提醒学生设置边框和底纹是为了让表格变得更加美观,所以一定要注意色彩的协调。

(3)学生自荐展示:学生自荐展示,教师要求学生将各自的操作过程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优缺点。

(4)教师评价总结:教师通过实例,详细介绍表格边框的设置参数及先后的操作过程。学生提出对表格对话框设置中参数的使用方法的理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表格边框中的5个参数设置。

PPT上显示财会专业中的资产负债表,引导学生分析该表中使用了本课的哪些知识点。

生:表格边框发生了变化,使用自定义参数完成。

教师讲解表格边框中的最后一个参数“无”。并提出疑惑:“无”这个参数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实用性。请学生欣赏PPT中的两张图,一张是菜谱,一张是项目申请书的封面图,请学生寻找Word表格的影子是否存在。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分析第一张菜谱中间的菜名就是一张表格,实例演示,证明观点;分析第二张项目申请书的封面中表格的呈现。

教师引导,操作演示项目申报书封面中的表格制作,在演示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前面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学生模仿实践(比赛哪个学生最先完成制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Word表格的妙用,并再次释疑:如何简化表格的美化步骤?

任务四:拓展新知——表格自动套用格式。

(1)讲解表格自动套用的使用。

(2)表格自动套用也可创新,并举例。

(3)任务实施:学生参照“任务指导书”完成课程表表格自动套用的学习。

(4)学生自荐展示。

(5)任务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三个新知识点:①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②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③表格的自动套用。

第三环节:实战演练。

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份有创意的课程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选出最佳作品作为班级课程表。让它更能体现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班级特色。

首先,教师展示现有的课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作品美的原因,教师提出创意课程表的要求,组长明确分工;然后,利用素材、网络,小组创意课程表;在创意课表阶段,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创作,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实战演练这一环节,回顾旧知,巩固新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环节:作品展示。

首先,进行最佳作品评选。接着,最佳作品小组与大家分享成功。小组介绍分工情况,小组合作完成展示,体现学生合作探究、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学生提问,小组给予回答,教师总结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打印学生作品,设置打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通过作品展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享受成功,增强学习自信心。

3.教学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板书。

4.课后作业

(1)完成任务评估表。

(2)仿照制作个人简历,对其进行创意。

篇8

1.学习观察情境。

2.说出自己的见闻。

3.学会倾听,并学习辨别同学说的话。

4.明白做事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亲自动手试一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教学难点:

辨别同学说的话。

教学过程:

一、情景铺垫,引导复述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躲雨》这篇寓言故事,内容你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讲述故事:有三只猴子耐不住林中的寂寞,相约下山一游。大概是贪恋于田野的景色,竟忘了时间,已到黄昏,天阴沉沉的,就要下雨了。恰巧,路旁有一座看护树林人的小木屋,三个猴子便决定进去躲雨。

谁还记得第一只猴子是怎么做的?(生:第一只猴子说:“别急,别急,我去看看。”它飞快地跑到门口,一看门是关着的,它心里特别失望,转身对两个伙伴说:“唉,倒霉!这门是关着的。”)

第二只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生:第二只猴子听第一只猴子说完,它说:“唉,还是我来看看吧!”它急忙绕小屋转了一圈,然后垂头丧气地告诉大家:“窗子也都关着呢,进不去。”)

第三只猴子呢?(生:第三只猴子一听着急了,它喊道:“别浪费时间了,我们快来想想办法吧!”)

然后怎么样了?(生:于是,三只猴子围成一团,冒雨商量进屋的办法。它们想:如果墙有个洞就好了,那就可以进屋避雨了;又想如果找到屋子的主人就好了,可以开门让他们进屋避雨,他们想来想去,却没有一个有用的办法。最后,它们都认为这木屋是根本不能进了,只有冒雨回到树林中去了。正当它们要走的时候,一阵风把门吹开了)呀,原来门没锁呀?那猴子为什么没找到进屋的办法呢?

生1:花那么大的劲儿去开会研究,还真不如动手推一推呢。

生2:做什么事,不能光想,要亲自动手试一试才行。

生3:做事只看和想不行,要动手做一做,试一试。

生4:猴子太笨了,都不知道用手推一下门。

师:同学们对这件事认识的可真深刻啊!既然大家这么聪明,我就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二、再现情景,引导表述

情景设置:(老师拿出一个空空的小桶,把手伸进桶里,再把桶倒过来甩两下)

师:我在干什么?我这样做是想告诉你们什么?

生:这是一个空桶。

(再捧出一个大的桶,用手在水面上撩起水。或稍挤一下,让水溢出来。)

师:刚才老师又做什么了?你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桶?

生:装满水的桶。

师:观察的可真仔细。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1:同意

师:那现在问题来了,我想把大桶里的水,倒到小桶里,小桶能装下吗?谁来告诉我答案?

生1:小桶那么小,大桶那么大,我觉得根本就装不下。

生2:也有可能。

师:那同意能装下的请举手。你们有改变自己看法的吗?其实刚才有个秘密我没说,我的这个桶有点问题。站着的同学有什么话说吗?

生:我感觉我被骗了。

生:我也想改变主意。

师:那这样吧,想改变主意的同学请坐下。现在场上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装下的变多了,装不下的变少了)现在还有改变主意的吗?你是站着的,那就是认为装不下,能用你的理由说服我和对方吗?

生:装水的桶粗,空的桶细,我觉得空桶装不下那些水。

师:你是坐着的,认为能装下,那你能用你的理由说服我和对方吗?

生:我觉得空的桶高,装水的桶矮,所以能装下。

师:两方都说了自己的理由,现在有改变主意的吗?唉,谁也劝不了谁,这可怎么办呢?要不开会研究一个方案出来吧?

生:动手试一试(动手把水倒到空桶里,还剩下一些水)

师:水没装下,对不起坐着的同学,猜了这么久也没猜对。现在我宣布站着的同学猜对了结果,可以坐下了。我们大家前面做了很多的猜想,看起来就像是那三只小猴子一样,猜来猜去呀,还有很多的同学猜错了。

三、多向互动,延伸表述

师:现在我想采访几个同学。这个结果和你们想象的一样吗?

生1:不一样。

师:你当时怎么想的?

生1:空桶那么细,而装水的桶那么粗一定装不下的。

生2:我和他的观点是一样的。

师:想终究是想,这个结果和你想的背道而驰了,看来说的、猜的、想的都不如(动手做)。那你现在想说点什么吗?

生2: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只是想,还要动手试一试。

师:刚才的结果和你想的一样吗?你怎么想的这么准呢?

生:我和他想的是一样的。

师:有没有猜的成分在里面?

生:有

师:这也挺悬啊,以后可得做点有把握的事啊,想说点什么吗?

生:以后坚决不乱猜,要做有把握的事,有些事情一定要动手试一试才行。

师:今天我们大家懂得了凡事要动手试一试的道理,那么今天的收获可能会让你一生受用。现在就请大家把你心里的想法写下来。你可以写你的收获,也可以写你这节课经历的事。

师: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同学写完了,现在请你给小组内的同学读一读你的作文,请组内的同学给你一些建议,好好修改自己的作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