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09:33: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学的起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环境损害;环境法学;逻辑起点
中图分类号:D912.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1.0040.06
研究某门学问时,研究者必定有一个明确的逻辑起点,否则,无从着手。对一个学科而言,只有众多的研究者一致认同该学科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深入的研究,该学科才能进步,在成长中迈向成熟。环境法学自然也不例外。但遗憾的是,环境法学界对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缺乏应有的共识。这影响和制约了环境法学的纵深发展。为了环境法学能够一步步地走向成熟,笔者不揣浅陋,欲就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提出浅见,以求教于大方。
一、确立环境法学逻辑起点的标准
任何学术研究必须在一定的学术范畴中展开,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学术共识基础上。为了建构特定的学科门类,研究者之间需要对该学科的逻辑起点形成共识,以同一概念作为基石范畴去组织和安排理论体系。缺乏这种学术共识,缺乏共同的学术范畴,所谓的学术研究就只是研究者的自说自话。因此,某门学科的研究者并不能任意地选择研究的逻辑起点。在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内,研究者需要寻求某一共同的范畴作为该学科的逻辑起点。只有如此,这些独立的研究成果才能够整合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构成一门学科的内容。况且许多学术研究不仅仅是一种书斋中的学问,其理论成果还会应用于社会实践,影响到每一社会成员的利益。所以,对于学术研究而言,确立适宜、妥当的逻辑起点尤为重要。就环境法学而言,环境法学者可以自由地选择理论研究的起点,但是,作为一门实践性强,为环境立法、司法和执法提供智识服务的学科,环境法学绝不能任意地设定其逻辑起点。确立何种基石范畴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取决于该种范畴帮助研究者组织环境法学理论体系、设计环境法律制度以更好地完成环境法的使命和实现环境法学的学科任务的潜力。简言之,某种范畴能否成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取决于该范畴的理论潜力和实践应用潜力。基于此,环境法学逻辑起点的确立,应遵循如下的标准:
(一)符合学科逻辑起点一般标准、满足环境法知识化的需要
逻辑起点构成整个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石,也是学科研究的各个具体的、部分的理论观点得以联系、组成严密的理论体系的主线。缺乏共同逻辑起点的各部分理论之间不会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使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当然,这些理论更不会组成一个完整的学科。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对于学科自身意义重大。研究者选择何种范畴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决定了其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选择学科逻辑起点的一般标准就是:(1)逻辑起点必须是对所研究对象最简单、最一般与最抽象的概括与表述;(2)逻辑起点的概念能够成为学科内部研究者之间最易达成共识的概念;(3)作为学科研究逻辑起点的概念范畴要最能够准确表征研究对象的本质。学科中任一具体知识都是对其研究对象的具体阐述和说明,只有准确描述和概括研究对象的基石范畴才能够涵括这一学科的全部知识的内在特征。
环境法学的基本任务是在理论上说明、阐释与论证环境法律制度的作用、方法与原则,考察现行环境法律制度的实效、查找其中的缺陷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方法。这种理论作业是在一定的知识系统内进行的。环境法学的任务乃是构筑环境法的知识系统,使学习者与研究者能够明了环境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运行方式与实际效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在进行环境立法时,立法者并不总是以某种系统化规则为模板,也不总是在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中阐明立法的目的与条文的含义。同时,法院在适用环境法律规则于个案时,也未必清晰地论证了司法的理由。因此,为了帮助社会成员理解环境法律规则的具体含义,便于他们遵守相关法律,也便于环境法的学习,学者们需要使用某种基石范畴去组织与安排该知识系统,把零散乃至凌乱的环境法律规范予以知识化。
把环境法的内容予以知识化,使之成为一种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研究者必须选择一个具备理论推衍潜力的基石范畴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因为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理论推衍潜力,这一范畴才能够成为基石范畴,研究者才能够运用这一范畴去组织相应的知识要素。以民法学为例,民法学中的基石范畴就是法律行为。因为法律行为这一范畴具有理论推衍潜力,以法律行为为中心,民法学者可以把合同、物权、婚姻、继承等民事行为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民法学知识体系。如果不以法律行为为基石范畴,民法学无法被构建成为一种知识系统①。环境法学也应该像民法学那样,找一个基石范畴作为逻辑起点。显然,这一基石范畴必须符合学科设定逻辑起点的一般规律。
(二)有利于构建环境法体系,实现环境法的使命
研究环境法治实践是环境法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不过,环境法学者并不总是以已经颁布的某项环境法律规范或者已经建立的某项环境法律制度为对象,被动地研究环境法律制度。科学、客观地评价现行环境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填补其中的漏洞和消除其中的缺陷,需要解决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完善的理想型环境法是什么?完善的理想型环境法是我们据以判断现实的环境法律制度健全与否的标准,是对现实的环境法律制度提出改进措施的模范法。至此,寻找完善的理想型环境法,更为抽象、也更为重要的问题出现了:环境法的使命是什么?我们需要何种环境法?
环境法的使命就是保护环境以满足社会的需要[1][2] 。环境法学的任务是科学地分析、总结出保护环境的社会需要的具体形式与具体表达,促使环境立法、环境执法和环境司法符合这种社会需要。当然,保护环境的法律规则不仅仅限于环境法中,刑法、民法也包含了一些保护环境的规则。但是,传统法,尤其是传统民法以自由主义为根本价值依归,强调不得干预民众行动的自由,因此,其并不注重在事前预防某种损害的发生,而是强调事后对某种损害的赔偿或者填补。如企业排放污染物质以致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时,检察机关可以提起刑事公诉,追究企业的刑事责任。当企业排污行为造成环境污染致人损害时,受害人可以要求该企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些法律规则可以起到间接地阻止企业排污以保护环境的作用。但是,刑法与民法中规定的责任制度属于事后责任。在追究行为人的责任时,环境已经遭受到严重损害,难以挽回了。这不能责怪刑法、民法等传统的部门法。人类自作为一种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影响与改造着环绕其间的环境。没有这种对人类周围环境的改造就没有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因此这种改造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这种改造、影响没有造成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或者当时的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问题的严重性。实际上,社会需要环境法之时,正是传统法律制度无法解决环境问题之时,也是传统法学无法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智识支持之时。为了避免环境遭受损害,环境法并不把这些事后责任规则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规定,相反,它专注于环境损害的事前预防。通过种种制度安排,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制度等,来预防环境损害于未然。另外,传统法学中没有整体人类的地位,也没有整体的人类利益的地位。在传统法学看来,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发生在个体人与个体人之间。传统法律的使命是解决个体人与个体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纠纷。传统法学为传统法律提供智力支持,准备相应的法律理论。它们没有为解决整体的人类利益与个体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准备相应的规则和知识。如民法中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规则,其目的在于保护个体的受害自然人或企业的与环境有关的利益。当排污者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损害了环境以及以环境为媒介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时,民法只要求排污者对其他人的环境权益予以填补,并不要求排污者对环境的损害予以赔偿或者修复。这说明,整体的人类作为环境污染的受害人在现行的侵权行为法中没有存在的余地,也不会被当做“受害人”来对待。因此,传统部门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整体利益受到事实上损害的问题。刑法、民法等具体的部门法本身就不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制定的,它们的立法目的本不在此。
不同于其他部门法,环境法的根本性特征是以环境损害事前预防为最重要的手段,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环境法所预防的损害不是个体人的损害,而是整体人类的损害,是环境本身的损害。环境法的特殊使命需要环境法选择某种特殊的范畴作为其逻辑起点和中心概念,以便组织和安排相应的制度,实现保护环境的终极目标。
二、“环境权利”不能成为环境
法学的逻辑起点有学者主张以环境权或者环境权益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同时也作为环境法的逻辑起点②[3]。这种观点符合传统法学立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传统法学与传统法律就是以权利为逻辑起点的。如果以环境权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内容的逻辑顺序必定是:什么是环境权?如何保护环境权?以环境权利为环境法与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这似乎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环境法的使命。但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这种观点并不符合环境法的实践,也不利于实现环境法的使命。
首先,“环境权利”不是环境法中最一般和最普遍的法律事实。如果以环境权利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环境权利应该是环境法领域中最一般、最普遍的法律现象。事实上,环境权利并不符合此种要求。我们承认环境权利是环境法中常见的现象。在通常情形下,如果有人污染了环境,人们会主张自身环境权益遭受侵害从而要求排污者停止侵害(排污)和损害赔偿。但是,当环境权益遭受侵害,民众可以在传统民法中寻求救助,不需要寻求环境法的支持。民众环境权益遭受损害的前提是环境本身遭受了损害。民众寻求民法的帮助,这会促使排污者减少或者停止排放污染物,不仅有利于保护受害人,也有利于保护环境。此时,环境获得的保护,不过是民法意义上的停止对个体人利益的侵害所带来的反射性利益而已。按照科斯的说法,为了交易的最大化,排污者甚至可以用金钱购买受害人的免受污染权③[4]。至于环境损害的预防,不在传统民法的规制范围内。环境法领域中,环境损害现象远比环境权利现象更为一般、更普遍。环境损害预防与治理的问题成为环境法学研究环境权利保护问题的前置性问题。不能解决环境损害预防与治理这一更一般的问题,就无法解决环境权利的保护问题。另外,世界上尚存一些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区域,如北极、南极和外太空等。没有任何单一的人或者国家可以对这些区域主张所有权。保护这些区域对于维持人类生存和延续也相当重要。但是,国际社会并不是以保护某一国家或者个人的环境权利为目的,而是以保护所有的国家、人类整体享有的相应利益为目的而去保护这些区域。在国际环境公约中,是以不得损害这些区域的环境为中心去安排具体制度的。这些事实说明环境权利不是环境法的最一般、最普遍和最抽象的现象。因此,以环境权利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并不符合前文所阐述的学科选择逻辑起点的一般规律,也不符合法律事实。
其次,以环境权利为逻辑起点的环境法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在环境权利话语下,社会成员有权利开发利用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其权利的边界在于不得侵犯、损害其他人的权利。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个体人的利益,注重事后对受害人损害的赔偿。在发生了环境污染后,污染者只需要对个体的人予以赔偿或者停止侵害、重新安置就够了。这种责任形式已经充分地救济了受害人的权益。但是,这种做法却没有对已经遭受污染的地区进行必要的环境生态功能修复与保护。这样的制度安排并没有考虑到环境本身的损害,实际上不能够很好地保护环境。由于没有人能够代表环境提出权利救济的主张,当然,行为人也不需要对环境遭受的损害予以赔偿和修复。一些国家设置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以保护环境公共利益,起到了对环境本身的保护作用。这种制度安排却不是以环境权利为逻辑起点的。以权利作为逻辑起点,意味着权利人可以放弃对权利的行使。理论上,就可能出现每一社会成员都不愿意行使权利,对侵犯环境公益的人提讼。这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将失去作用。为了避免此种情形的出现,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逻辑起点并不以环境权利作为逻辑起点,而是以制止、预防环境损害为逻辑起点。
再次,以环境权利为逻辑起点的环境法学将不适当地扩张。学术研究的深入需要跨越学科的边界,打破人为的研究桎梏。但不可否认,一定的学术研究边界还是需要的。这一方面有利于集中学者专注于某些问题,解决一些难题,升华本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也避免盲目地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工具,导致学术成果的华而不实。逻辑起点应该揭示环境法学的研究范围,帮助研究者集中精力研究环境法学的重大问题,推动环境法学的进步。由于环境权论者把个体环境权益也作为环境权来对待,这样,环境法学者必须研究原本属于民法学、刑法学和行政法学的内容,如环境侵权责任问题、森林所有权归属问题。这种做法过分地扩张环境法学的内容,导致环境法学研究内容的庞杂,冲淡了环境法学的研究意义。有学者以环境权利为基石范畴,认为通过承认自然体也有权利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应该说,这种观点的主张者为了保护环境,可谓用心良苦。在一定意义上,或许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但在理论上,这种观点也衍生许多问题。有学者曾经直言不讳,认为以自然体也享有相应的环境权的环境法更是存在问题[5]。我们在认真地对待权利时,应当考虑到权利制度的本身意涵[6],更应该注重运行权利制度的操作性环节。当人类承认自然体的权利之后,自然体如何实现自身的权利?如果自然体的权利必须以人的行为为中介而实现的话,人类为何不能直接考虑人的活动损害环境损害的问题?即使自然体不享有权利,也不能承认人可以肆意地破坏和污染自然。自然之上存有人类的利益,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人类完全可以为了保护个体利益、人类整体利益而设置环境保护制度,无需假道自然体权利理论,更不需要设置自然体权利制度。不适当的理论只会将本已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复杂,乃至无法凝聚共识以解决该问题。
三、环境损害: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
环境损害符合环境法学逻辑起点的确立标准,应当成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只有以环境损害作为逻辑起点,才能构造出真正能够维护人类整体环境利益、保护环境的环境法律制度,才能在环境法学研究方面创造出真正适应环境保护需要、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法学理论。具体而言,理由如下:
首先,环境损害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符合学科逻辑起点设定的一般标准。第一,环境损害是环境法中最一般、最普遍的客观事实。环境法调整和规范许多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也不一致。不过,这些社会关系却有着共同的客观基础,即环境损害。环境法学内部,没有一个学者反对环境法是用以解决环境问题的法律规范总和的观点。也就是说,环境法学界对环境法的目的与功能有着广泛的共识。那么环境法所解决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答案显然是环境损害。正是存在环境损害现象,产生了环境问题,才需要环境法来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环境损害作为客观的现象,它是人类社会需要环境法的基础,是环境法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各种环境法律关系都是人类社会因应环境损害的需要而人为地设置的;第二,环境损害是环境法学观察环境法律现象的初始出发点,也是环境法学对这些环境法律现象高度抽象后所形成的基石范畴。环境法既然是预防与治理环境损害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各种环境法律规范和制度都要以预防和治理环境损害这一中心任务而进行相应的设置与安排,那么所有的环境法律关系都一定勾连着环境损害这一客观事实。因为各种环境法律现象因环境损害事实而相互关联起来,作为一门对环境法进行研究的学科,环境法学也应当以环境损害这一客观事实作为中心,研究各种环境法律现象。在知识系统中,环境损害作为一种工具性概念,成为研究者知识化、理论化各种环境法律现象的基石范畴。
环境损害作为一种客观的事实,是环境法赖以存在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客观基础,防治环境损害也是环境法的目标之所在,从而在环境法学知识系统中,环境损害也成为了环境法学所有研究对象中最一般、最普遍的事实。作为客观事实的环境损害被环境法学抽象为概念意义上的环境损害,变成基石范畴。
其次,以环境损害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有助于实现环境法的使命。传统法律在个人主义的影响下,其所设想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的人与其他个体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就是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民法、行政法和刑法共同维护个体利益。当权益遭受侵害时,个体的人可以利用司法救济机制提起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与刑事自诉来保护自身权益。当国家利益遭受损害时,国家可以运用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等责任机制来惩罚行为人,通过行政执法机制与刑事公诉保护国家利益。在发生了所谓的环境侵权后,遭受侵害的个体可以追究作为个体的加害人的责任,要求其停止侵害、赔偿损失。个体利益可以依靠传统法律得到保护。但是对于人类整体环境利益,传统部门法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与维护机制。由于缺乏这种利益表达与维护机制,传统部门法无法有效地保护人类整体的环境利益。可以说,正是传统部门法没有设置类似个体利益保护的机制去保护人类整体环境利益,环境损害日趋严重。20世纪60年代后,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传统部门法束手无策。为了应对环境问题,环境法与环境法学应运而生。
如果以环境损害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我们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将按照理论延伸的逻辑顺序依次研究这些问题:首先,什么是环境损害?其次,如何预防环境损害?再次,如何恢复环境损害?最后,如何看待环境损害?我们运用法律方法与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就形成了环境法。什么是环境损害的问题由环境监测评价法解决;如何预防环境损害由预防环境损害法来解决,现行环境法律制度中的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就属于此类环境法;如何恢复环境损害则由环境损害修复、复原法来解决,如土地复垦法律制度、土地复垦履约保证金法律制度等;如何看待环境损害与认知环境多重价值由环境教育法解决④。这样理想型的环境法体系应该是我们环境法立法追求的目标。只有以环境损害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才能够在学理上以环境保护事务法和环境手段法为基本框架,构建体系严密的理想型环境法。其中环境保护事务法有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生态保护法、环境退化防治法等具体的法;环境手段法有环境影响评价法、 清洁生产法、环境税法、环境规划法、环境监测法、环境教育法、环境责任法等[7]。
结构完善、体系严密和权利义务配置合理的环境法正是以环境损害为逻辑起点的理想型环境法的现实版。这种环境法的最大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预防和治理环境损害为目的。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是这样的:行为人的行为——破坏环境——个体的人受损。传统部门法视环境仅仅为人类活动的对象与媒介,越过环境本身的损害,把行为人的行为与个体人的受损直接地联系起来。在传统部门法看来,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其上并不存在任何人的权利。除了对人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以外,自然不再具有其他的价值。因此传统部门法只关注个体利益的保护,忽视预防与治理环境损害。当前,由于环境损害已经影响到广大民众的利益,传统部门法也开始了“绿色化”。为了更好地保护民众与环境有关的合法权益,这些法律制度也进行了某些局部改良。例如为了保护环境侵权的受害人,民法不再像过去那样要求受害人承担证明自己所遭受的损害与行为人的排污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而是要求排污者证明自己的排污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之间无因果关系方能不承担赔偿责任,否则,排污者应对受害人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这种“绿色化”并不以预防与治理环境损害为目的。实际上,依据传统部门法的规则,环境损害本身仍旧不能得到赔偿。以环境损害为逻辑起点的环境法则和传统部门不同,它必定将环境损害的预防与治理作为法律目的,而不是以个体利益的保护为目的。无论环境之上有无个人权利,环境都应当得到保护。理论上讲,即使暂时没有个人利益的损害,我们也不需要等待这种个人利益遭受损害后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而是在人还没有行动之前,就预先测定该种行为可能的环境影响后果,根据这种环境影响后果的程度作出许可或者禁止此种行为的决策。由于环境损害预防于未然,这种环境法可以避免传统法无法解决的环境损害赔偿问题,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环境法自身的使命。
第二,预防和治理环境损害成为普遍义务。以环境损害作为逻辑起点的环境法学研究在构想理想型的环境法时,其中的权利义务配置与以环境权作为逻辑起点的环境法学研究所构想的理想型环境法中的权利义务配置有着本质性的差别。以环境损害作为逻辑起点,环境法中的权利义务配置首先强调的是环境义务而不是环境权利,是人人对于保护环境所具有的义务。每个人履行了这种义务后的结果就是自身环境权益的实现——只有在每个人都履行了自身环境义务后,环境才会得以保全自身的完整性,才会发挥其生态功效。这时,作为人类整体环境利益的享有者才会享有相应的环境利益⑤。无论环境权的主体是个体的或者自然体本身,都无法真正有利于保护环境,因为整体环境利益属于全人类而不是个体的人或自然体。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只有从保护环境的立场出发,切实履行好自身的环境保护义务,才可能获得一定的生态利益。这种行为规则必定会更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不是相反。
四、结 论
逻辑起点的选择,事关环境法学的健康发展和环境法使命的实现。环境损害作为环境法中最一般、最普遍和最抽象的现象,既是环境法得以产生的根源,也是引起环境法学者思考的缘由。以环境损害为基石范畴,可以合理地组织环境法学知识体系、妥善地设计与安顿环境法律制度的位置。因此,环境法学应当以环境损害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
(致谢:本文的写作,缘于业师徐祥民教授的一次课堂教学,特此向业师表示感谢!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和师兄刘卫先博士(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后)讨论多次,获益甚多,也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徐祥民,邓一峰.环境侵权与环境侵害——兼论环境法的使命[J].法学论坛,2006,(2).
[2] 徐祥民,巩固.环境损害中的损害及其防治研究——兼论环境法的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2007,(5).
[3] 王彬辉.论环境法的逻辑嬗变——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 科斯.社会成本问题[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2000.
[5] 钱水苗.环境法调整对象的应然与实然[J].中国法学,2003,(3).
[6] 徐祥民,巩固.自然体权利:权利的发展抑或终结?[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4).
[7] 徐祥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注释:
① 或许有学者以英美国家的法学为例反驳该观点。但笔者认为:英美国家法学内部,仅有合同法学、侵权法学、婚姻法学等。这些知识并没有被学者整合成诸如德国民法学那样的极为庞大、复杂的知识系统。我们根本上就不能说英美国家法学中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民法学。因此,不能以英美国家的法学反驳笔者这一观点。
② 以“环境权利”作为逻辑起点的环境法学研究理论有两类:其一,承认个体人的环境权而否认整体人类的环境权;其二,承认个体人与整体人类的环境权,也认为自然体也享有权利。这种情况的出现,部分原因在于“环境权”概念有一定的歧义。作为名词的环境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在个体意义上讨论环境权。这种意义上的环境权理论只承认个体有所谓的环境权;另一种是在自然体意义上讨论环境权。这种意义上的环境权理论认为环境本身也可以作为权利的主体享有某些权利,这些权利就是环境权。但是,这两种环境权利观念都无助于环境法的完善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无法实现环境法的使命。
③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援引英国和美国的司法判例论证了“损害是相互的” 命题,并且提出:为了交易的最大化,国家应该尽量地减少对损害双方当事人交易的干预,从而减少他们的交易成本。科斯的命题中没有人类整体环境利益的地位,也没有环境本身的地位。按照科斯的命题,民众不需要担心环境容量、环境自净力的有限性问题。参见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58页。
关键词:中医;临床经典;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687-04
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于2007年上学期,在2003级中医专业班开设了首届《经典与临床》方向班,经过一学期教与学,同学们撰下了学习心得,读来令人感动,让人思考。现撷其点滴,书列于次,供诸分享。
1心语集粹
1.1评学
1.1.1学经典“分科的时候义无反顾的选了经典与临床。重拾经典,再次聆听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的阐释,仿佛就在一秒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选择经典的原因,最早源于对中医内科学的失望,每个疾病的病因都罗列了一大堆,各个病症的临床表现也讲了一大堆,基本上按中医基础理论,该出现的症状全齐了,使我们不知从何下手;加上见习时所见基层医院中医中药只是辅助治疗,一度对中医失去信心……。重读伤寒,认识依然肤浅,对条文的掌握依然单薄,总算在老师教导下,重拾学好中医的信心,有经典门径可依,总算走出迷茫。”
“中医最宝贵的东西在于‘古’而不在于‘新’。其生命力最大的体现在于临床,在于疗效。案例教学对于我们这些寻找入门途径的人是很好的方法。从一句句条文到一个个案例,再从一个个案例回想那一句句条文,不由得让人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对条文的理解尤为重要,要吃透,更要消化为自身‘营养’,而最基础的是对条文的背诵,不熟焉以融会贯通。”
“学习《伤寒论》及其他经典著作都要真正用心去学,去体会和领悟,并及时记录所学之心得,这样才能学有所感,学以致用……”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并不是因为她有多古老,历史怎么悠久,而在于她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每一次见习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撞击,思想的升华,总能一点一点地增加对经典对经方对中医以及对自己的信念。”
“重温《伤寒》后,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对中医学有了进一步的‘感觉’,这种‘感觉’一是让我更加坚信中医的疗效,立志要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铁杆中医;二是感觉学习《伤寒》有了较以前好一点的方法;中医的诊疗思维有了一点提高。少了一些大二初学《伤寒》时的苦涩,多了一分领悟和乐趣。
“经过3个多月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现在见到病人不会再有‘没什么想法’的感觉,至少会开口问病史,运用四诊去收集资料,思考应该怎样入手,辨证如何,方药又如何。虽然漏洞很多,但均经过自己的思考,有时从失误中获得的更多。”
“这次重读经典,感觉非同一般,学到的东西真的是太多太多了,真正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伤寒论》医案的学习,更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经典、经方的奥妙之处。”
“这次对《伤寒论》医案的学习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使我们对《伤寒论》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近似沙场实战。”
“《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介绍了辨证的‘常法’,而经典医著除此以外还有大量‘变法’。 ”
“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是初学者间接学习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捷径,而临床带教的模式更是我们直接感受、学习老师治伤寒、用伤寒的最好方式。”
1.1.2悟经典“学中医光靠背书是不行的,要学好中医,我们必须培养中医的思维,用中医思维去理解中医,思考中医,这样我们的才能在中医道路上走得更远。”
“关于桂枝汤,桂枝汤古今名医对其推崇备至。本人自学习《伤寒论》后,每用来自治感冒之症,一觉身微热,稍恶风,鼻塞明显即用之,每用一到两剂即可。值得指出的是,因不便之故并不啜粥,故服后并无汗出。又本人认为桂枝汤有调和肝脾之用。察其方,桂枝、白芍调肝,生姜、甘草、大枣健脾,其功用十分明显。桂枝能入肝经,《中药学》教材并未提及。但桂枝功能活血通络,而肝主藏血。刘渡舟教授曾言经方大家陈慎吾先生每用桂枝以代逍遥散中之薄荷,谓其疏肝效佳。又桂枝功能平冲降逆,如桂枝加桂汤证。冲气之上逆,每由肝气上冲所至,近贤张锡纯先生于《医学衷中参要录》中阐述甚明。则桂枝能入肝经,似亦不足为奇。刘渡舟教授治一痢疾病人,辨为肝脾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数剂而已,可为例证。又由来治伤寒学者,必以桂芍之比例为1∶1方为桂枝汤,本人不这样认为。仲景于太阴病篇中明示: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是此等脾虚之人,若患桂枝汤证,用桂枝汤亦当减芍药之量矣。”
“运用六经辨治肾病以及其他科疾病是十分可行的,如心血管疾病等,在伤寒中完全能找到其有效方法,但前提是掌握好伤寒精髓。通过对伤寒论深入学习以及读了《人体实用使用手册》,一些养生书,我渐渐悟出教授们为什么用简单几个方能够应对千变万化的临床病,并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我也渐渐感受到上工治人,下工治病的深刻道理。”
“……开始我想来想去想不通为什么前医用‘桂枝汤加黄芪’不能治愈,而先用‘桂枝汤’后再加黄芪就可以治好呢?于是去问了老师。老师说这就是攻与补的问题了,邪气仍在而正气不虚,过早补益则徒碍其邪,闭门留寇。老师这样一说才让我恍然大悟,就一味药之差,效果截然不同,学中医真不能不处处细心啊!”
“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都很贴近临床,都是老师多年来学伤寒、用伤寒的经验之谈,是在不断地从理论到临床再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这样的内容比单纯的理论讲解要有趣得多,深刻得多!我们听起来不仅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真恨不得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比如老师在讲解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时结合她自己的临床经验讲到:但凡脾胃虚弱之人,用白芍一定要慎重,切记不能用量过大,否则会导致病人腹泻。接着又更深入地谈到:肝郁脾虚之人,一定要分清主次,若以脾虚便溏为主的,不可疏肝太过,因为疏泄太过会使脾气虚弱之人腹泻更甚!在见习中,我发现老师但凡见到脾虚便溏之人用白芍都减其量,遇到肝郁脾虚而以脾虚为主的患者均减少疏肝药的用量。如在门诊中见到一位肝硬化患者:面色黧黑,双胁胀满不适,心情抑郁,纳呆,乏力,便溏,脉弦而无力。辨为肝郁脾虚,脾虚较甚,师用柴芍六君汤,而柴胡、芍药的量均减为6克!试想,若不是经老师指点,我们还要在临床上自己摸索多少年才能很好的理解280条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呢?要经过多少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后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并应用白芍这味药啊?这正是师者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也!
课堂上听老师讲解白芍,在临床上亲眼目睹老师应用白芍,我对‘白芍是一味补药吗?临床上该如何应用好白芍’产生了兴趣,于是便自己查找资料:《神农本草经》曰:‘气味苦、平、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草纲目》谓其‘止下痢腹痛后重’,为治痢之要药。?很显然,芍药是一味以攻邪气为主的药,兼能扶正益气。这样,对《伤寒论》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就好理解了,此处的“下利”是少阳之热盛,胆热迫于肠道,是以邪气实为主而非脾胃虚弱引起的下利,故用芍药。再观后世在黄芩汤的基础上化裁出来的治疗湿热痢的常用方-芍药汤,更是重用芍药为君,后人的解释是:芍药在方中起‘安中止痛,敛阴养血’的作用,但我认为这样解释是欠妥的,这里之所以重用芍药主要是取其能攻邪气而止腹痛,破坚结、通血脉、和脾络的作用。再观《伤寒论》316条真武汤加减法中明确指出‘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同是治疗下利,有要用芍药甚至重用芍药者,亦有应减芍药甚至去芍药者,一虚一实,奥妙无穷,仲景辨证用药之道明矣!
至于280条仲景为什么会把大黄、芍药相提并论呢?大柴胡汤为什么减去补益的人参、炙甘草而加大黄、芍药、枳实呢?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的。要深刻理解并正确应用芍药,仅仅依靠学习《中药学》是远远不够的。经过老师的指点及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我对芍药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既能补血敛阴,又能攻邪破结,和络止痛,关键在于医者能否辨清其虚实而使用之。这就像大黄一样,我们不能只知道其是攻病祛邪、荡涤肠胃的孟浪‘将军’,还应明白只要用之得当大黄也可有‘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神农本草经》)之功,同样也可以是温和文雅的‘良相’。所以,我们对药物、方剂以及疾病的理解绝不能只满足于现代的教材,而要追本溯源!那么,这个‘本’是什么?‘源’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中医经典著作!”
“能在这半年里进入经典班里跟老师们学习经典课程,我感到莫大的荣幸。老师们是很辛勤努力的,这在平时的上课时的表现看得出来。不仅每个老师备课充分,而且还有很多老师愿意跟我们分享自己的并非一帆风顺的经典学习历程,独特的学习思路,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比如对少阳的认识,之前对其性质如“半表半里”、“枢机”、“开合”之类,一直没法正确理解。现在似乎有所认识了,而认识的切入点是少阳证的症状,如“寒热往来,欲呕,胸胁满痛”之类。还有,结合温病学中对三焦的阐述,发现三焦与少阳也有类似之处,如此类推着学习……这是自认为今年比较有收获的地方。”
1.1.3用经典“在病案学习过程中,我获益良多。但让我体会最深的还是自己的病案,一波三折,在跌跌爬爬中有一定的感悟。回顾整个诊疗过程,真是感慨良多……。首先是有感于‘顾护正气’。中医讲求的是‘以人为本’,不论在何时何地,顾护正气是必要的,可以说逐邪之药是辅的,治病本身就是要调动人体的正气才能逐邪外出。第二点就是思路应该开阔,多用发散思维不要墨守成规,见“颈项强”就认定是太阳病是呆板的思维。第三点不要忽略某些你以为不重要却十分有诊断意义的症状,如案例中的头晕。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打好基础,其余的只能到临床上积累了。对于这个案例,我还有一点点的问题:究竟一开始病位在哪里?少阳?还是从太阳到少阳?个人想法是起于太阳,然在一诊时,由于用药的不慎以致正气虚弱,邪趁机入少阳,而后几诊辨证定位不准确,用药自然也不对了。一个小小的感冒都需要如此曲折才能解决,那到了临床面对着复杂的病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看来我们的中医之路还很长啊!”
1.2评教
“首创此班,众师弃假日,紧研编,极费苦心。最具特色者当属病案教学,一来可巩固条文,二则拓展思路。名师毕至,少长咸集,使吾辈大开眼界。”
“在老师的指点下以案例教学方式重温伤寒,并能有机会在门诊、病房亲身感受老师在临床上娴熟地辨证施治、应用经方,使我们把这几年来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临床上应用《伤寒论》条文、方药的思路,而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今后对伤寒、金匮、温病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及应用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可谓是‘鱼’、‘渔’兼得,受益匪浅!”
“医案教学,老师不仅把自己对伤寒的领悟和临床所得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还时时树立我们对中医的信心.课堂很活跃,每个病案都叫我们先思考,理清思路,并一一上台演讲分析,既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我们胆量”
“……分门别类、中规中矩式讲述,于温故者稍显沉闷,且扩思路长见识之效欠佳,尚有见课程安排与老师所专而组方之嫌。余思若能无章无序,甚则‘金’‘寒’‘温’亦不分,我等思维可得尽情舒展雀跃,岂不美哉?”
“期待教学的方式更加的多样化。此次老师采用的是分析名医验案的方式教学,穿插学生自我讲解,病房案例讨论录像等,还有就是讲解常用名方的临床运用等。这些仍远远不够。我们要求更多的、更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如在课堂上增加病例讨论,训练同学们的辨证思维,让同学们更多地参与其中。”
“学习《伤寒论》必须通读原著所有条文。目前学校的教学均只摘取其中部分条文,且打乱次序,虽学起来比较容易,但实在不免有断章取义之时,其原书中的丰富辨证思维遗失不少。因此本人认为本方向班同学为进一步学习,应通读原文。《伤寒论》亦可作医案来读。每读一条文,先据其症状,揣摩其辨证,猜测其用药,再对照原文,读来兴趣更高。”
“老师们讲的都是来自临床的经验之谈,使学生学起来不再感到是空中楼阁,而我们所见到的医案也都是真实的临床医案,我觉得这点是最难得的,也是真正对学生最有益的东西。其次是在教学上,老师与学生互动教学。老师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理解医案,并上讲台去讲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既是给学生一次锻炼口才与胆量的机会,也给了学生一次独立思考、个人发挥的机会。让我们从此读医案时不再盲目去记忆学习,而是开始懂得去思考与分析了。再者,让我体会颇深的是门诊的见习。在门诊跟老师的见习让我毕生难忘,感触颇深!短短一个下午的抄方,让我学到了怎样去做一名优秀的医生,怎样去与病人建立友好的关系,怎样在临床上应用经典的思路,怎样合理有效精准地应用经方……”
“这次经典班的学习,是我们从理论走向临床的跳板,是我们在成为一名名医的路途中的加油站,是引领我们进入中医伟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伤寒论案例教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授课的方式灵活多变。在大学二年级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伤寒论》基础上,在案例教学中,突出对《伤寒论》的运用思路及经方的临床应用,对教材中精彩的病案或同学们有疑惑的病案进行了重点分析,有时还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跟我们一起分享、一起讨论。对教材中简单易懂的病案,则要求我们自学,遇到不懂的再提问,以此提高同学们的治学能力。师生互动强,同学们讨论积极,学习中医的气氛相当浓厚。有时候,老师还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让同学们也上讲台当老师,分析病案、讲心得,同学讲完,老师再作点评。通过这样的训练,同学们对中医理论表达水平得到提高,对经方的应用印象也更加深刻。本课另一特色是多媒体教学。老师把平时在附属医院病房的查房及医生们讨论的全过程录制成光碟,在课堂上分步骤地给同学们观看。了解病人的四诊资料及基本病情之后,老师请同学发表意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如何辨证,如何遣方用药等,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非常活跃。讨论完毕,老师再让我们观看医生们的讨论结果和治疗方案,借此来检验同学们讨论、分析的病情的能力。通过讨论,以及与医生意见对比,我们找到了中医辨治的差距,同时也提高了我们辨治水平,增强了对中医理论的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我们医学生的学习中值得提倡和推广。如果说大学二年级学习《伤寒论》是纵向的,那么《伤寒论案例教学》的学习则是横向的,通过案例的学习,不但加深了对《伤寒论》的理解、拓宽了《伤寒论》的临床应用思维,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也增强了我们学习中医的信心和决心。中医的灵魂在中医经典,中医的活力在临床效果!”
“在临床跟诊中发现,老师百分之八九十都用的是经方,常用经方治疗外感病,及内科杂症,尤其是运用经方对糖尿病及甲亢的治疗有很深的造诣,疗效甚佳。老师悉心教导,并结合临床见习,使我获益颇丰”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靠自己,一位好老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就像黑夜中的启明星,引导你正确向前进。在我们经典班的教学老师中有很多好老师。”
“优秀的教师应是能为学生所接纳、有亲近感的长者或朋友。有好榜样在前面带路,相信中医不会毁在我们手中。”
1.3评书
“……案例版《伤寒论》记录了不少把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联系起来的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成功案例,读后受到很大的触动。…对于初学者,分清两者的区别固然重要,但是若能在课本里明确提出两者的联系与结合,指导学生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灵活运用经法经方将更具启发与创新意义。案例版教材比之前的教材均有所突破。……之前一直认为《伤寒论》是讲外感病的,但案例版用大量的案例证明,《伤寒论》的理论方药可以运用在内外妇儿等各科各方面,而且可以运用在比较复杂的、顽固难治的杂病上。……这对《伤寒论》的发展将有更积极的意义。中医的入门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就阐述了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但是让本人真正认识到其意义而有较大触动的是案例《伤寒论》中的案例。”
“伤寒案例教学,创新而实用,为理论与临床架起一座桥梁,能够很好改善理论与临床脱离状况,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了六经辨证精髓,面对千奇百怪、变化多端的临床问题,就可以临危不惧,胸有成竹。”
2教学思考
2.1了解学生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是必备条件。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所求所盼,所思所想,才能充分尊重和发挥其优势,调动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从学习心得所见,他们渴望学好专业,掌握中医,弘扬中医,对前途充满期待。以前常认为,学生对中医没有信心,学习不努力。其实,不重视中医,不热爱中医,真正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尽职尽责。大凡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愉快者学习成绩多优良,同时与教师个人修养、学识水平、工作态度、对学生了解及关爱程度密切相关,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甚至影响其终身。
2.2学做学生
大凡社会倡导尊师重教。然而,尊重和体谅学生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同学会发自内心给你更多尊重,对同学有亲近感的教师更易被学生接受。首先,学生思维活跃,常能提出许多富于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或命题,对教师自身不断完善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其次,教学互动,可以更深入了解学生,制定合适可行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学生培养了教师,是学生的激励和鞭策,使教师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人生。
一、悖论之一:利润率(利率)的边际决定与资本计量的循环论证
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经济学最猛烈的批评,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出现了资本计量的悖论,这个悖论引发了新古典经济学一系列相关命题和假设的矛盾,因此,资本计量问题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资本计量悖论,简单地说就是:资本的价格取决于资本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资本的供给决定于储蓄,资本的需求决定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供求均衡时的利润率(利率)恰好等于产量对资本的导数即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注:在新古典竞争均衡条件下,利润率又被看作是利息率。),这就要求资本的数量独立于利润率而预先得到确定;但是资本本身并不能独立于分配而预先确定,随着工资率的变化,从而利润率变化,相对价格会产生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从而会出现对资本价值的重新估值,资本价值量本身的多少要取决于工资率或利润率的配备,资本量是利润率或工资率的一个函数(注: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李嘉图最早涉及,威克塞尔(1893)较早就进行了说明,后来罗宾逊(1956)、斯拉法(1960)等经济学家都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证。),因此,利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来求解利润率(利率)就产生了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即已知利率(r)求资本(K),再通过资本求利率的循环。
新古典关于利润率边际决定的原理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从微观方面而言,可以用几个简单的公式加以表示,产量Q=f(L,K),在产品价格为P的情况下,利润率,工资率,根据欧拉定理(Euler'sTheorem),若生产函数为一阶齐次性质,则产品的价值构成是:PQ=PMP[,L]L+PMP[,K]K,即Y=wL+rK。各种要素根据各自的边际生产率获得收入,正好把产品价格“分配净颈。因此,要素价格取决于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从宏观方面而言,萨缪尔森等新古典学者将C-D生产函数Y=AL[α]K[1-α]加以运用,并把它变成了论证新古典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的工具。一方面,他们根据国民收入分配的统计资料证明,在C-D生产函数中,产量对劳动、资本两种投入量的产出弹性系数即α和(1-α),与美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工资收入和财产收入各自所占份额(前者约占3/4,后者约占1/4)是基本一致的。另一方面,又利用数理方法进行证明,所谓劳动、资本的产出弹性,实际上不过是劳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分别乘以各自的要素投入量,然后再比例于总产出的结果。因为,将它们分别乘以各自的投入总量L和K,再分别除以总产出Y=AL[α]K[1-α],便会分别得到α和(1-α),它们的经济含义显然就是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相对份额。
从上述宏观或者微观角度的论证来看,新古典的边际分配原理似乎天衣无缝。但是,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新古典都犯了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即循环论证的逻辑“悖论”。因为,一旦我们从价值(价格)总量考察资本量(K)时,马上就会发现,资本量又与利润率(r)、工资率(w)以及资本加总时的相对价格(p)密切相关:K=g(w,r,p),资本量的计量根本就离不开利润率、工资率以及相对价格。显然利润率、工资率的边际决定与资本量(K)的衡量离不开利润率、工资率以及相对价格这一点是相互矛盾的,这种矛盾就是“资本计量悖论”。资本计量悖论并不是说资本本身不可以计量(注:当然,资本计量本身还存在着指数的选取问题,随着选取的统一利润率不同,相对价格就不同,从而指数会发生变化,由此计量的资本价值量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而是要说明新古典经济学利用生产函数求导即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来说明分配(如资本利息)的原理与资本计量本身离不开分配这一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循环论证。因此,资本计量悖论只是针对于纯经济理论范畴而言,它仅涉及到新古典理论在逻辑上的精确性问题(Harcout,1972)。
对资本计量悖论的探讨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早期新古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Wicksell,K.)所阐述的被后人称之为的“威克塞尔效应”;二是被斯拉法(Sraffa,P.)复活的古典传统途径,即斯拉法在《用商品生产商品》(1960)一书中所作的解释,罗宾逊(1953)、卡尔多、帕西内蒂等其他新剑桥学者也有基本相近的论述。
新古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很早就意识到利率(r)的变动对资本价值(K)所产生的影响。(注:威克塞尔在1893年的著作《价值、资本与租金》中提出了被后人称之为的“威克塞尔效应”——即利率变动会对资本价值产生影响,后在《国民经济学讲义》(1901,1906,中文版,1983)第165-177页中又有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都局限在“负的威克塞尔效应”上。后来威克塞尔在他的学生古斯塔夫·阿克曼(GustafAkerman)1923年的《实际资本与利息》一书中发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即“正的威克塞尔效应”,这一点可参见Lutz,F.A.TheTheoryofInterest,1968.P35-55.本文利用了后人更为规范的表述。)威克塞尔效应就说明了这种影响。在没有联合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的经济中,若侧重于两种稳定状态的比较,那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威克塞尔效应:设X[,i]为各种“资本品”,P[,i]为相应的价格,则以价值衡量的资本量可以表示为,“威克塞尔效应”可表示为式(1),即利率变动所带来的资本价值的变动。这个效应可以分解为“价格威克塞尔效应”和“实际威克塞尔效应”两部分构成,即式(1)中等式右边的两个部分。(注:Burmeister,E.1980.CapitalTheoryandDynam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p118-134.)
附图
式(1)说明,随着利率的变动,资本价值也在变动,资本价值的这种变动是通过“实际威克塞尔效应”和“价格威克塞尔效应”两条途径实现的。若仅考虑技术角度衡量的实物“资本品”,则实际威克塞尔效应可以忽略。因此,威克塞尔效应的净结果是“价格威克塞尔效应”。随着利率(r)的变化,式(1)可能大于零,可能小于零,也可能等于零;对应地,资本价值(K)可能上升,可能下降,也可能不变。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利用生产函数求导(即边际生产率)的方法来说明分配(如利率r),明显存在循环的逻辑论证,因为利率本身是资本价值确定的要素之一。但非常有意思的是,作为一个新古典主义者,威克塞尔自己并没有放弃边际生产率的分配理论,而认为边际生产力论对于资本而言,仅仅适用于个别企业,只是不能应用于整个社会而已(威克塞尔,中文版,1983)。威克塞尔的这个论断显然比克拉克、威克斯蒂德(Wicksteed)等人更为高明一些,但这并没有解决循环论证的悖论本身。
斯拉法作为古典传统的继承者,对新古典生产函数中的资本计量悖论一直持肯定的态度。斯拉法对资本计量逻辑悖论的批判是通过一个巧妙的生产方程(体系)进行的,这个生产方程可以用式(2)表示。(注: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生产体系公式,每一种资本品的投入均以整体“1”看待,更为详细的表示公式请参阅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中文版,1963)1997年重印本,第17,34,49,56,78等相关页码。另外,在说明利润率对资本价值的影响时,斯拉法的表达方法和威克塞尔效应表述的不同之处在于,威克塞尔效应采用了加总后的价值构成方程。)
p=(1+r)Ap+wl(2)
其中p是正常价格的列向量,A是物质投入的矩阵,l是直接劳动投入的列向量,w是统一的工资率,r是统一的利润率。在具有经济意义的情况下,对于特定的任何可行工资率(w)来说,公式(2)可以相应地得出非负的、标准的和唯一的利润率(r)的同时,还能得到唯一的正数的价格向量(p)。就如斯拉法所说,利润率的决定“必须和商品价格的决定,通过相同的机制,同时进行”。(注: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中文版,1963)1997年重印本,第12页。)斯拉法的理论充分证明了在工资外生给定的情况下,利润率和价格体系必须同时确定的原理。也就是说,资本价值(K)即公式(2)中的Ap部分的价值量作为一个可测数量而独立于分配之外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威克塞尔、斯拉法和罗宾逊等许多学者都对资本计量悖论提出过若干重要的论述,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注:柳欣:《资本理论——价值、分配与增长理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38页。)
【关键词】国学经典 启蒙诵读 做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89-01
为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对韵》《论语》和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走进儿童心灵,进行启蒙性诵读,培养其良好的诵读习惯,提高其国学素养,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精髓。在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启蒙性诵读时,可以按照以下几点去做:
一 保证诵读时间,让诵读成为习惯
学校经典诵读的主阵地是早上的20分钟诵读时间。由于低年级学生在识字方面存在较多的困难,学期初期让学生每天早上利用20分钟的时间熟悉诵读内容:先把前一天的内容复习一遍,再把当天的诵读内容领读一遍。接着,调动学生积极性,借助拼音自己尝试读后面的内容。让识字量多的孩子成为“小老师”领着学生读。低年级学生争当“小老师”的积极性很高,在争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已经熟悉了整本经典诵读书的内容。如此往复,学生就会养成一到学校就开始诵读的良好习惯。学期后期,教师重点指导诵读的语气、语感,对某些咬字不清、发音有误的学生重点指导。
二 指导方法多样,让启蒙诵读快乐自信
1.示范法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许多国学经典的内容需要反复示范。示范要素有:读音示范、朗诵示范、仪表示范。读音示范主要要求学生咬字清晰、字正腔圆地讲普通话。朗诵示范主要是通过学生听教师的语感语气,模仿教师朗诵的轻重缓急、停顿虚实,慢慢体悟。仪表示范主要是让学生在坐着或者站立时,挺胸收腹,姿态美、发音响亮、表情自然。让学生看到老师一丝不苟地美美地吟诵时,学生自己就会产生美的体验,愿意跟着老师学习国学经典。
2.标记法
在诵读指导初期,适用标记的方法。用重点号标记读得比较重的字词,用左斜线划分停顿,用波浪线标记读得轻的词语。教师示范,学生标记,尝试朗诵。标记一部分之后,大部分学生还会发现国学经典诵读的一些小规律,自己也会标记了。例如五言和七言的古诗,吟诵特征比较明显,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诵读指导在相应的标记完成后,不能死板教条地诵读,容易形成唱读唱诵,要结合内容、大意指导学生吟诵,形成结合文意诵读的习惯。例如《晨读对韵》,三字的短句诵读速度稍快,其他的内容和诵读古诗的节奏大致相当。《弟子规》一般前半句稍速度快,后半句语气稍重,遇到感叹号和问号的句子,诵读出相应的语气。例如“财物轻,怨何生?”理解之后再诵读出反问的语气即可。
3.聆听法
在指导学生诵读过程中,可以“偷懒”,让学生专心聆听别人的诵读,一遍遍之后,熟读成诵、熟听成诵。
4.情境法
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是母语教学,很多内容虽然看起来不容易理解,但呈现的情境是学生可以感受到的。例如《弟子规》中“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就是讲早晨起床后,必须先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健康。
课堂上,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还原生活,讲故事,看风景,学道理,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诵读内容;师生指手画脚地比画,或者老师说大意,学生猜词句,或者老师描述场景,让学生感受,就可以激发兴趣,加深印象。
5.激励法
赏识和激励很重要。让孩子多表现,让孩子有一点进步就感到快乐。教师要及时评价:瞧,你又进步了!声音真好听!孩子,你理解了这首诗,从表情上就看出来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诵读的兴趣,又激发了对经典诗文的热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6.合力法
低年级学生巩固背诵有一定难度。诵读时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很难,不易诵读出轻重缓急,诵读时只有一个调子。教师还可以教给家长方法,形成教育合力,学生就会进步很快,有成就感,自信快乐。
三 开展活动,教学相长
活动促进成长,如学生结对子互帮互助、评比诵读小明星、国学经典诵读展示、诵读检测等。这些活动,涤荡心灵,丰富生活,教学相长。
四 形成措施,稳步推进
整体上,教师这样来推进:一个原则:熟读成诵;两个参与:家长参与、教师联手;三个把关:教师把关、家长把关、学校把关。
一、关于4D电影技术
(一)什么是4D电影
4D电影是立体电影和特技影院结合的产物。随着三维软件在国内越来越广泛的应用,4D电影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4D电影也叫四维电影,它由三维立体电影和周围的环境模拟组成的四维空间,但不是几何意义上的四维空间。在3D立体电影的基础上加环境特效、模拟仿真而组成的新型电影产品,通过给观众以电影内容联动的物理刺激,来增强临场感的效果。
(二)4D电影技术与传统电影技术的比较
4D电影在制作方式、制作工艺方面与2D以及3D电影都有一定的区别,具备更多的优越性。
2D电影即为传统的平面电影,在观影空间里表现为2维(只有长和高,没有宽),电影播放载体一般为胶片,制作工艺复杂,复制过程有一定的衰减。声音呈现方面,采用的是模拟单声道。画面上有时有划痕、晃动、接片干扰等。
3D电影在观影空间里表现为3维空间(长、宽、高),国际上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它将两影像重合,产生三维立体效果,当观众戴上立体眼镜观看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电影制作流程包括剧本讨论、概念设计、分镜故事板、粗模、贴图材质、骨骼蒙皮、分镜动画、灯光、3D特效、分层渲染、后期剪辑等。3D电影的载体有磁带、磁盘和光盘。电影资源可以完美克隆。画面无抖动、平滑、色彩鲜明饱满。3D电影技术现主要应用于科幻电影、珍宝欣赏、远距医学等方面。
4D电影技术是在3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电影技术。它依靠三维立体电影和周围环境来模拟四维空间,从而给观众更加逼真的电影观感。从架构层面上来说,4D电影技术是在3D电影与特技影院相结合的条件下来完成的。在画质和视觉方面,4D电影除了具备立体的视觉画面外,还能通过影院的特殊装备来营造出一种与影片相匹配的环境,让观众能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重身体感官体验电影的放映效果。在技术层面上,4D电影应用到了传感、机电控制、同步控制、仿真、气动装置、多计算机通讯、偏振立体显示、数码影视以及图像拼接等高新技术。4D影院的发展非常迅猛,表现形式也根据人们不断提高的娱乐需求有了很大的发展,平面银幕方式的4D影院正受到环幕方式的冲击,而新型特技座椅配合动感平台,又使4D影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因此,相对于传统电影,4D电影无论在电影制作层面,还是观众观影感受方面,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4D电影技术原理
4D电影是随着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新的电影技术,该技术充分利用自动智能控制,通过主控系统实现对放映、座椅和闪光灯、声音、供水、供气等设备的联动协同工作,并同步模拟出与电影画面中一致的场景,使观众虽身在座位上,但真切感觉如同走入立体电影中的情节和实景。
·影视教育周春樵,朱思征:4D电影技术及其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4D影院一般由立体放映系统、特效座椅与特效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1.立体放映系统包括立体影片和立体放映设备,4D影院所播放的具有立体效果的影片,通常采用数字电影特技技术制作。目前主要有电影机放映与投影仪放映两种系统。观看4D立体电影时,观众要佩戴偏光立体眼镜。这是由于影片的图像在计算机生成时利用立体成像技术,分别输出制作了存在着左右眼视差的两套电影胶片,放映时,两台放映机同步放映,并在放映镜头前分别装置两个偏振轴互成90度的偏振镜,看到的就是立体影像。
2.特效座椅与特效设备是4D影院与一般影院相区别的标志性特征。通过4D特效座椅和特效设备的共同作用,才能够实现在立体视觉基础上的“身临其境”。4D特效座椅以两个座位为一个单元。4D特效座椅可在计算机控制下配合影片镜头的运动进行同步的动作。特效座椅及其它特效设备与影片精确的配合,制作出特殊的效果,例如自然界中的风、水等效果及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振动、坠落等。
3.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影院中央控制系统、特效控制系统、音响系统、供气供水系统。影院中央控制系统主要完成的功能是:负责电影放映、特效控制、电影音效系统的同步运行,它主要是由一台工业控制计算机和计算机内的控制软件构成,是4D影院的大脑。特效控制系统用来实现特效座椅与特效设备的动作,在总控系统的协调下,与电影剧情进行同步运行。音响系统多采用数字立体环绕音效,与电影画面同步。供气供水系统由空压机、储气罐、压力泵、水箱组成,管道和阀门与特效设备连接,使得座椅可以升降、振动等。压力泵和水箱主要完成喷水效果。
二、4D电影技术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传统的大学教学形式
中国传统的大学教学形式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衍生出形式各样的教学传授媒介,如传统课堂里的黑板、粉笔、标本,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的幻灯片、数字投影、录音、远程视频等。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能够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
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将语音处理、图像处理、视听处理技术集成化,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的存储、加工、传输等过程来进行教学,让教师传授知识的途径从“一个人+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转向数字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有主机、视频、音频、输入输出设备、高级多媒体设备;软件部分分为系统和应用软件,如多媒体操作系统、媒体制作开发软件以及多媒体外设驱动软件和驱动接口程序等。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更具有优势:
1.直观性。能够多角度的观察对象,突出教学重点;2.交互性。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3.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4.智能性。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能更智能的进行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5.可重复性。可复制式的教学模式能更好的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课本知识点。
相反,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1.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好坏不一。劣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能难以发挥教学优势,其可能存在表现形式单一,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教学能力弱化,缺失课堂互动性。语音传教的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会让教师偏重语音的强化,弱化现场教学的控制力,有些教师有可能产生一旦离开多媒体课件就无法教学的结果。过度的依赖多媒体教学也会导致教师教学引导力和学生主体作用消失的情况。
3.学生主观思维丧失,教学效果不理想。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信息不断增大,教学节奏加快,重点知识点难以突出,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授课内容,缺失思维过程,削弱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4D电影技术的教学引进
电影技术本身是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和方法,4D电影技术把最先进的数字技术运用于电影的制作、存储和传输之中。4D电影技术是集数字技术和电影技术为一体的现今最先进的影像感受展示技术,更应该在大学教育教学中得到应用。
4D电影技术与大学课程整合,是运用该其技术特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4D电影技术可以将大学课堂更加科技化和形象化,将一些晦涩难懂的物理和化学定理更加鲜明化,通过模拟天体运动、温度变化、光亮调节,并配合烟雾、喷水、扫腿和特技座椅,可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的去体会这些自然定律,更好的将这些定理去记忆和运用于实践。此外,4D电影技术可以将大学教学课件制作成教学电影的形式,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在汲取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教学电影的魅力,提升大学生对大学课堂的兴趣,完善自身的发展。在一些具有个性特征的科学学科的课件制作方面,如医学、生物学等,可以采用4D电影技术将高分辨率、技术实现难度较大的课件画面以立体动感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它通过像素重构技术,将画面按“帧”进行插入、移动、修改、删除等编辑,能营造出一种宏观的教学立体画面。
此外,由于4D电影技术具备数字式线痕去除、数字缺陷消除等功能,可以利用数字电影技术来修复大学教学中的历史资料影片、科教片以及资料片,长期保存这些电影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特点的主要标志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教学管理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及其优化组合为基本特征的教学管理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心理和行为进行组织控制,从而有利于学习,有利于规范,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应具备以下主要标志。
1.科学的教学管理目标
目标准确、全面、具体,不仅有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认知目标,还有思想品德、情感、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目标。目标具有层次性,课堂一切活动都围绕目标进行,教学目标统领教学管理各环节,贯穿教学管理始终。
2.管理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师生之间民主、平等。课堂气氛既是紧张的、严肃的,又是和谐的、愉悦的;课堂内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
3.管理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学习活动,形成个人独立学习与同学间合作学习、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4.管理有充分的思维训练
教学管理过程是师生思维互动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管理方法最优化,管理手段现代化
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方法,实现教学管理方法的最优化;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
(一)必须树立的基本观念
1.管理要有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是进行完整的人的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是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管理要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都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管理应有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现代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一种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社会化实践过程,是师生之间多向、多形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学生尊敬教师,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享受成功喜悦,实现教学相长的活动。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追求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消耗,让学生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应体现教学管理方法的优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课堂教学管理的优质高效。
(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学管理原则是教学管理规律的反映。一切符合教学管理规律的教学管理原则都应该遵循。
1.目标导向性原则
教学管理目标的基本要点是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良好的教学管理目标可使师生的心理同步、思维定向,使师生的活动有共同的指向,成为教学中的行动方向。教师根据教学管理目标调控教学的行为,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方向顺利进行,直至目标的实现。
2.主体性原则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动精神,把管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是管理和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自己管理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大胆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
3.面向全体的原则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与现代课堂教学一样,都必须面向各类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管,因材施教,分层推进,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管理与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4.知情并重原则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的学习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的能力等),开发智力,同时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审美等)。知情结合,知情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开放性原则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要打破“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树立开放意识,紧密联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进行教学管理,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途径
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工作包括课前管理(准备)、课堂教学管理(过程)和课后管理(完善)工作三个环节,每一环节有不同的任务,每一环节都有具体要求。在此,主要谈谈课堂教学管理工作。
上课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各项教学管理目标都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管理必须紧张有序,管理过程应是师生之间信息、思维、情感、人格精神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自我价值、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展示。管理应努力做到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1.针对学生需要,满足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学生的发展主要是由他们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态度、形式和有效性决定的。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学生活动,增加学生自我管理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思路(或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模式)应该是“目标――活动――发展”,即“以发展为中心,在活动中学习,达目标靠管理”。
2.融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通情达理,情感育人,创设良好氛围,教管结合,突出正面教育,多表扬鼓励,少惩罚打击,激励学生学习。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浓郁的趣味情景、民主情景、激励情景、主动学习情景、探研情景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主动学习的行为,感受民主、和谐氛围、教师期望、同伴的鼓励,体验成功的欢乐。
3.管理加强预见性,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对课堂教学的干扰。
4.建立有效的教学常规,加强制度管理。如考勤管理、奖惩管理、操行(分数)管理、座位编排管理、提问管理等。
5.激发所有学生动力,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教师通过学生管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并且教师把自己看成其中的一员。
6.充分发掘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心理学因素,应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时机设置悬念、适度渲染、适当夸张、丰富情感、突变情节、修辞技巧、反接技术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把握课堂教学管理节奏,轻松愉快地达到目标。
7.创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使恬静与活跃相统一、热烈与凝重相统一、宽松与严谨相统一,营造课堂教学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和谐的心理背景。
8.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管理因素,正确处理学生因适应不良、厌烦学习、挫折与紧张、生理和心理障碍、情绪困扰、家庭因素、社会背景等原因而引发的问题行为,帮助学生调整认知结构,严格指导学生行为,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规范,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寻求社会与家长的合作支持,运用教师权威进行干涉制止,控制学生的情绪波动。
9.严格课堂教学中的纪律管理,帮助学生认识纪律的含义及重要性,克服逆反心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行为规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厌学行为,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有选择地强化学生的正当行为,适当地运用惩罚手段,充分发挥教师民主、平等的领导品质,管理育人,纪律保障。
10.运用多种教学管理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管理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主体活动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坚持多种管理方法结合并优化组合。
11.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教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要衣着整洁,仪表端庄,精神饱满,责任感强,知识面广,生动风趣,有组织能力;尊重学生,以民主、平等的思想看待学生,任何情况下都不得羞辱学生,不得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布置惩罚性作业,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学管理语言要准确精练、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板书要工整规范、科学合理;教态要亲切自然。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
Abstract: EC(Electronic Commerce)puts forward a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logistics and becomes the strong force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3PL(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The issue of how to choose the logistics model by using economic principle is disscused in this paper. The cost model of decision-making between doing with logistics by itself and purchasing logistics is developed and the changes of the cost element in it under the EC are studied. The conclusion is educed that 3PL is a good choice for EC.
Key words: EC(Electronic Commerce); logistics model; 3PL
1电子商务与物流供给状况
1.1电子商务与物流
自从人类社会由以物换物步入到以货币作为支付形式的商品贸易活动开始,贸易活动的交易方式就在不断地变换。电子商务的兴起,使人类贸易活动的方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不仅改变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济运行结构,冲击着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
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物流是决定有形商品网上商务活动最终完成的重要保证,“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可通过电子商务轻松地解决,而“物流”却无法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来解决。物流作为整个交易的最后一环,其执行的好坏将对电子交易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建立自己的物流运作体系是每个网络销售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2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供给情况
网络商店的销售方式引起了物流需求的新变化,具体特点有:
(1)品种更多、批量更小:由于网上订货的便利性和需求的个性化趋势,消费者网上购物出现了“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倾向,特别是在“B2C”的网站上购物,不仅一次购货量不会很大,而且显得零星繁杂,增加了物流的管理难度。
(2)购物频率更高、周期更短:24小时营业的网上商店消除了购物的时间限制,消费者花费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网上购物,购物频率增加。同时网上购物需求多变、随意性大,使得网络公司一方面难以把握库存及配送的规律,另一方面又必须在达成协议后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在需要的时间将需要的商品送到指定的地点”,以免受传统购物方式及其他网络公司的竞争威胁。
(3)物流服务范围更广、地域更散:互联网的销售方式及辐射性造成市场主体非常分散且分布不均衡,虽然网上商店使得消费者可以轻松方便地实现跨地区购物,但分散与不确定的客户区域使得物流配送难以达到一定的规模、物流难以在价格和服务上取得平衡。
在我国,无论电子商务还是物流,都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当尝试网上购物的人们冲破了网速太慢、网费太高、可买东西不多、支付不够安全等一系列心理障碍后,却不得不面临落后的物流配送。不健全的落后的物流配送供给体系使电子商务快速、便捷的优势消失殆尽,网站的信誉也受到极大的损害,严重地束缚了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寻找一条合适的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是这些企业面临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这类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来进行探讨。
2物流模式决策的理论探讨
从本质上讲,物流运作模式就是指企业为完美地完成自己的物流业务而采取的具体操作方式。物流的基本运作模式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企业自营物流;二是通过外包来完成自己的物流业务,包括第三方物流(由物流服务的供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运作方式)与物流联盟(通过契约与少数有物流优势的企业建立长期互利的、全方位合作的物流伙伴关系)。面对物流自营与外包的各种优缺点,网络销售企业同传统企业一样面临两难决策。
2.1物流模式决策理论
传统的自营与外包决策理论认为:自营与外包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足够的处理物流的能力,拥有则选择自营来加强对作业过程的控制并免受供应商的影响,若没有则可将此项功能外包以解燃眉之急。
Ballow提出的物流二维决策标准在传统的自营与外包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他认为企业在决策时除了要考虑是否拥有足够的处理物流的能力之外,还要考虑物流对企业成功的重要性。如图,按照两个因素的大小可分为四个象限,其中,Ⅰ. 适合采用自营物流方式;Ⅱ. 适合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Ⅲ. 适合外购公共物流,寻找物流伙伴,建立物流联盟;Ⅳ. 适合对外提供物流服务,充当物流联盟中物流伙伴关系的领导者。
自营与外包决策标准理论提供了物流模式的决策依据,但它忽视了企业最关注的东西——成本,因而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很大局限。
前面提到两种外包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和物流联盟,从长期来看,由于具有物流过剩能力的非物流企业同样也会遇到不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的困境,因此,把物流外包给另一个具有过剩物流能力的企业,建立非物流企业物流联盟的形式将逐渐萎缩;相反,第三方物流将会迅猛发展,成为电子商务企业今后主流的物流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傅铅生. 电子商务原理与技术[M].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编教材,2003.
[2] 陶赟毅. 现代第三方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是指妊娠妇女所出现的血压异常增高,其发生率约占妊娠妇女的10%左右。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全国产科学组制订了《妊娠期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此共识将妊娠期高血压分为如下四类:
1)慢性高血压:妊娠前或孕龄20周前出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产后12周后血压仍不能恢复正常。
2)妊娠高血压: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的高血压。尿蛋白阴性,产后12周内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3)子痫前期/子痫: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高血压、蛋白尿,常伴有水肿与高尿酸血症。
4)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子痫。
不同类型的妊娠期高血压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因而其临床特征与处理原则也有所不同。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妊娠期高血压的降压治疗,能预防子痫前期发生和改善胎儿娩出。但是当血压过高时,降压治疗还是很必要的。
妊娠前已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孕妇应将血压控制在适当水平,避免因血压过低而增加胎儿畸形的风险。对于轻度高血压孕妇(血压
慢性妊娠期高血压非药物治疗同一般慢性高血压,主要有限盐、休息、调节情绪。因为考虑药物副作用,非药物治疗应显得格外重要。
慢性妊娠期高血压在降压药物选择上主要考虑药物副作用。但是有关各类降压药在妊娠妇女中的安全性研究循证医学证据并不多,多半是专家共识的观点。表1为去年公布的我国妊娠高血压专家共识提出的药物治疗建议。2007ESH高血压指南指出孕期不宜使用的降压药ACEI和ARB,可能引起胎儿生长迟缓,羊水过少,或新生儿肾衰,亦可能引起胎儿畸形。对利尿剂还有争议,有人认为利尿剂可进一步减少血容量,使胎儿缺氧加重。先兆子痫妇女血容量减少,除非存在少尿情况,否则不宜使用利尿剂。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降压药物对妊娠妇女是绝对安全的,多数降压药物在美国FDA的安全性评价中属于C类水平,即不能除外对母子具有风险(见表1),因此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选择药物时应权衡利弊。应在妊娠高血压加强生活方式改善的宣传,特别是情绪调整、饮食控制,适当休息和活动,有助于改善孕妇及胎儿预后。妊娠期高血压的最佳降压策略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探讨。表1妊娠期慢性高血压的治疗药物
药物(安全性分级)剂量对孕妇的不良影响证据水平(临床研究)甲基多巴(B)500mg~3g/日,2次/日外周水肿、焦虑、恶梦、嗜睡、口干、低血压、孕妇肝损害,对胎儿无严重不良影响大型拉贝洛尔(C)200mg~1200mg/日,2~3次/日持续的胎儿心动过缓,低血压,新生儿低血糖大型氢氯噻嗪(C)12.5mg~25mg/日胎儿畸形、电解质紊乱、血容量不足大型硝苯地平(C)30mg~120mg/日低血压,抑制分娩(尤其与硫酸镁合用时)小型肼屈嗪(C)50mg~300mg/日2~4次/日低血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中型ACEI(D)孕妇禁忌羊水过少、宫内生长迟缓、肾衰竭、低体重出生、大型ARB(D)孕妇禁忌心血管畸形、多指趾畸形、尿道下裂、自发性流产、中型直接肾素抑制剂(D)孕妇禁忌胎儿肺发育不全、颅骨面骨发育不全无2更年期及绝经期高血压
更年期的到来是女性激素变化的又一标志。围绝经期雌、孕激素水平开始降低。雌激素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产生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与闭经后血压上升关系最为密切。其中雌激素对血压的影响作用见表2。
扩血管作用内皮细胞:NOPGI2ET21平滑肌细胞:松弛作用(抑制Ca的细胞内流入)·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ACEAT1受体血管紧张素原·抑制肥胖(特别是内脏脂肪)·降低食盐敏感性·调节植物神经活动显然雌激素水平降低后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不同程度的血管收缩和RAS系统的活性增高,以上两方面均会导致血压升高。肥胖可以说是闭经后血压上升的原因之一。中老年后男女肥胖的发生率均增加。肥胖也能促进女性更年期的到来。闭经后数年间,全身及腹部的脂肪均明显增加,而肌肉组织则明显减少。应用CT对腹部的分析中显示,内脏脂肪随着闭经其增加尤著。此外,闭经后女性的腹部内脏脂肪量,与胰岛素抵抗性(与血压关系中重要的指标)之间存在独立的正相关关系。另外体内E2水平严重降低,加重胰岛素抵抗,促进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体质量每增加1kg危险因素即增加5%(P
尽管雌激素通过许多环节影响血压,但有研究表明,在大多情况下,激素替代治疗并不能降低绝经后高血压女性的血压,这提示绝经后女性激素的降低并不能完全解释高血压女性绝经后的血压上升,相对的,绝经后女性雄激素降解减少,也起到一定作用。雄激素通过RAS使血压上升,RAS促进氧化应激的发生,使产生血管收缩物质,并减少NO。
另外,近两年来,有学者发现,绝经前后的血压变化可能与体内女性激素变化带来的绝经前后女性盐敏感性变化有关。年轻的未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对盐不敏感,而绝经后女性,盐敏感性明显增加。肾脏血液动力学调解,与女性激素明显相关。同时钠的排泄也与女性激素有关。这一机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老年女性患者利尿剂效果较好。
Smulyan等研究结果发现,男性与女性比较在一生中肱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均高,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脉压(PP)、最大重量速度(PWV)等会出现一些差异和变化。40岁以前,PP男性高于女性,55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上述变化除了有内分泌的原因参与外,还与女性身材和动脉树有关,这些因素影响血流动力学。如心率快,每搏量小,使女性SBP、DBP均低于男性。血液从左室泵出后,血液形成的波动以一定的速度沿动脉向周围血管传播,当遇到血管分叉的相对狭小处或小动脉时动脉波返回心脏,此时心脏左室处于收缩末期或舒张早期。女性身长较男性矮小,其动脉树相对短小,动脉波返回的速度变快,落在前传的压力波的收缩期,扩大了峰值收缩压,未落入舒张期使舒张压相对低于男性,故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的PP要高于男性,而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更易表现为收缩期高血压。因为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都证实,PP增加可以加重动脉硬化进程,增加心血管事件,从另一角度,可能是闭经后几年女性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的又一机制。
绝经期妇女高血压的治疗:迄今为止有关降压治疗的大规模试验都是以男性患者为主体。总体上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高血压患者,都能从降压治疗中获益,有些研究证实降压治疗对女性高血压患者在预防卒中方面获益高于男性,而在预防冠心病方面男性高于女性。比较不同降压药在降压和预防心血管事件方面的差异方面的研究不多,已有的研究证实可能对于某类的降压药,两性患者间确实存在性别差异。因为男性和女性高血压,在发病机制方面确有差异,今后此方面还需要循证医学进一步证实。
1)非药物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对于女性高血压患者的获益劣于男性。女性患者控制体质量较男性患者困难,但是减盐获得的降压效果高于男性。
2)药物治疗:目前报道的两性之间降压药物的降压效果差异可能是不同种类的降压药物造成的。例如β受体阻止剂,临床上使用相同剂量的药物,女性心率与血压下降效果更好。同是β受体阻止剂,也有完全相反的结果。ACEI可能在女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不如钙离子通道阻止剂和利尿剂,原因可能是因为与男性患者比较,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稍弱。利尿剂可能对女性患者更有效。ACEI所致的干咳等更易发生在女性。
总之,女性高血压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妊娠期和绝经期这两个特殊时期,应作为高血压诊治中的一组特殊人群对待。
(参考文献略)
〔专家简介〕姜一农(1964_),教授,医学博士,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本科,1990年获心血管内科硕士。毕业后留附属一院心血管内科工作。1995年获日本政府文部省奖学金赴日本爱媛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2000年3月毕业返院工作。2000年任硕士生导师,2004年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血压病的脏器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主持完成科研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三项,辽宁省教委基金两项。出版专著三部,《实用心血管急症》、《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图解PTCA手技》,分别任主编、副主编、主译,参编著作6部。参加卫生人民出版社全国统编教材《诊断学》的编写工作。在国内外五十余篇,2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