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8篇

时间:2023-09-05 09:33: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茶文化传播

茶的种植源于中国,迄今为止业已超过了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历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如何种植茶树、加工茶叶产品、制作各种茶具、茶叶烹煮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方式。它的背后蕴含着我国儒释道等多种领域的精神传统和思维方法,体现出了显而易见的民族特色。随着茶文化的日益普及和推广,循序渐进地促进了茶文化的外传,眼下已成为了国内外的一种时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思想潮流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借助茶文化中的有益方面,在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播茶文化的相关内容。

1茶文化传播积极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

1.1茶文化具有较强的精神教化作用

茶文化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如茶文化的外延、内涵、概念、茶艺表演过程中的各种礼仪、礼俗活动。它们能够引导高校学生遵守理解,讲究礼仪,培育他们具备优良的社会公德。茶文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比如茶文化中道德观与思想观念的传播,可以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传统的茶文化非常注重培育人们的怡真和静的理念,将原本并不复杂的饮茶活动和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密切联系起来,提高到哲理层面和人生高度,产生了系统化的茶道、茶德。茶道被看成是茶文化领域中的至高层面,是它的核心内容。在实际的茶事活动中,赋予了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崇高的人格与品性,它既能够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又能够怡情修身,促进人们心态的动态平衡,化解当代人们的精神困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1]。

1.2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众所周知,茶文化形成于林林总总的茶事活动中,是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涵盖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内容,体现出了深远的意蕴、幽静的意境。茶文化的具体内容涵盖了茶德、茶道、茶诗、茶艺、茶与茶故事等多歌方面。这些元素异彩纷呈,成为了国内优秀茶文化的菁华。我国茶文化的鲜明特征是重德、崇俭、尚和、贵真,这种精神理念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重德是传播的茶文化德育功能的第一要求,它关注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而言,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牢固地确立科学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尚和是指人和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茶文化的这个特征可以促使大学生尽最大努力,灵活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为其交往和活动提供价值尺度与标准。崇俭的字面含义是崇尚勤俭,高校学生会受到茶事崇俭、以俭育德思想的强烈影响,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清廉的道德品质、朴实无华的思想理念。贵真立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培育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理念,能够有效地矫正和塑造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与世界观。[2]

1.3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大学生学习和接受茶文化,领悟茶德思想,有利于他们调节自己的心态,帮助他们调整自己所面临的复杂人际关系,化解他们的精神困惑,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与扎实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促进乐观积极、奋发向上的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1.4茶道精神对于学生强化思想道德修养非常有利

茶文化内容应该以茶德为核心,大力提倡无私奉献,坚决反对唯利是图与见利忘义,倡导义重于利,关注人与人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尊敬他人,强化养德修性的理念。增强学生的心态平衡能力,化解学生的精神困惑。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它的最大作用是促使高校学生积极地调节心态,聚精会神地静下心来,既能够乐观,又积极地迎接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诸多挑战。茶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3]。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茶文化传播途径

2.1积极创新茶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手段

茶文化具有丰富多彩、深厚渊博的文化内涵,所以如果采取单调的课堂讲述,确实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无法体现出妙趣横生的课堂讲述效果,弱化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地采取多样化的茶文化传播教育形式[4]。强化学生的自主体会以及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方能内化这些茶文化知识,尽可能发挥茶文化积极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品行的作用。在创新茶文化教育领域中,高校应该采取茶艺表演、茶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开设相关的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和宣传我国的茶文化,打造优良的茶文化传播氛围。很多高校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但是并未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制作和设计,缺乏良好的实用性。因此在推广、宣传与教育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时,必须紧紧地依靠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此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制作成精彩纷呈的视频文件、图片等多种形式。它可以提供可读性强、便于观赏的茶文化知识和内容,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创新传播茶文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5]

2.2培训茶文化中的茶艺

不少大学纷纷组织茶艺表演,组建了相关的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娱乐、休闲场所,因此也是校园文化领域中的一个亮点。这些社团的主要内容是茶艺训练和运用。组建了相应的茶艺表演组织,定期开展茶道、茶艺表演,使得不少高校学生纷纷关注茶艺表演活动,积极地加入茶道文化社团中去。很多学校每年都设立茶道文化周,开展茶艺培训。接受茶艺培训的主体是广大学生,比如邀请不少茶学学者或者专家开设相关讲座,帮助他们积极地理解和宣传传统茶道文化及发展脉络,为国家做过的贡献等,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学校必须科学地宣传优秀的茶道文化内容,引领广大学生摒弃其中的诸多陋俗与恶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茶宴活动,比如品茶或选茶,感受茶道的深层次内涵。在举行茶宴的过程中,应该添加相应的茶文化活动,比如茶诗歌,茶音乐、视频赏析与茶书法方面的比赛。这样以来,既可以发扬光大我国的茶道优秀文化内容,又能够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群体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6]。

2.3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扎实学风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求大学生掌握茶文化的理论知识,传承茶文化内在的优良品质。要强化理论指导的作用,在茶文化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茶的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为了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历史悠久、理论完善的茶文化,可以要求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参与茶的烘焙、种植、采摘与烹制等环节中,接触从种植到品茶的具体流程。这样以来,学生在循序渐进地了解茶文化的过程中,使自己具备学习茶文化中注重精神追求、不畏严寒、肯于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丰富茶文化知识,以理论指导自身的各种茶文化活动,将扎实的学习风气和正确的实践结合起来[7]。

2.4开展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活动

在茶道文化专业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有条件的大学应该开展与茶道文化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茶道、茶艺的相关理论。还可以带领学生去茶馆品茶,在茶馆中举办文化活动。如此以来,可以有效地弘扬和光大优秀的茶道文化,也能够联系茶道的内容。学校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知识,调查和研究与茶道文化关系密切的相关内容。扩展茶文化传播的领域,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积极地影响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养。

2.5锤炼学生具备茶文化的内在品质

不少大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茶文化认识,然而仅仅将其当成普通的日常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茶文化既是朴素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具有深层次内涵的高雅活动,让学生领略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在品质。当前社会发展呈现出快节奏的态势,不少大学生心浮气躁,缺乏平常心,不能从容地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情。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深厚的个人修养,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茶文化的外在形式、内在品质与背后的价值理念、精神传统和道德素养,积极地培育他们的良好品行和综合素养。在逐步学习和理解茶文化精神的过程中,使他们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保持淡定轻松、从容不迫的稳定心态,体现出茶文化的内在品质和气魄[8]。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和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传播茶文化的相关内容,既能够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也可以通过茶文化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教育工作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茶文化的密切结合,借助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变高校学生的错误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效地发挥茶文化自身的德育功能,全面地教化和引导高校学生群体形成灵活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3],[4]赵晓峰.浅谈茶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52-253.

[2]胡雅娟,夏达.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6,(6):211-212.

[5]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6]孟丹.中国传统茶道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06):277-278.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059-2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主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了要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点强化对学生学涯、职涯和生涯规划引导,以学生成人、成功和成才教育为契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一任务和目标,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形式以提高教育质量,“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程的开展即是这一探索尝试的结果,本文将对此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课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从而推动该门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一、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实施必要性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综合体现教育育人和管理育人这一基本理念,其实施需要思想政治辅导员、思想理论课教师和其它教学人员共同协调进行,方可形成教育合力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然而,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学和管理相分离,从而使管理和教学过程不能相互取长补短的现象,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如何才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教学与管理的密切协调配合,各高校立足于自身特点在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重庆文理学院在也立足于学校教学和管理的需要在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工作方面进行了探索,“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此课程的实施体现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寓教于管、寓管于教、教管结合、重在导行的教学理念。

(一)寓教于管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片面强调理论教育而忽视管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课如果仅注重理论教学而缺乏管理实践的支撑最终会导致思想教育流于形式,成为学生应付考试的工具而难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学中的“知行合一”原则要求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活动之中,通过将理论细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而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之根本目的。“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有机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活动中,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管的基本要求。

(二)寓管于教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往往只注重管理的细节操作而忽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入思考。这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化举动难免会给人留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独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印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与高校管理活动紧密结合势必会通过“润物细无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转换,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通过将高校学生日常管理要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实现了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对接,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创造了良好条件。

综上所述,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的实施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寓教于管、寓管于教、教管结合、重在导行的教学理念的基本体现,也是高校教学和管理的现实需要,但课程实施过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教学和课程建设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实施困境解析

“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实施初期曾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对这一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抱有热切期待,希望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改革思路。然而随着该课程教学探索热情逐渐消退,“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教学实践中同样涌现了其它思想政治教育课难以避免的教学实施困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对教学效果缺乏直观感受。“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以强化学生学涯、职涯和生涯规划引导为主要内容,专注于对学生的成人、成功和成才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注意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内容设计,主要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制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等几个主要方面。专题教育本为实施课程多元化,增加课堂趣味性的有效形式,然而在本课程专题内容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未能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设计,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产生教学共鸣。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疏远感使部分学生觉得“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内容枯燥,从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易出现教学“困倦”。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常遇到的难题之一,“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实施过程也逐渐形成了单一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从而严重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形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激情,更缺乏内容探索和理论创新,从而使教学沦为简单的“完成任务”,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单一的教学形式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缺乏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上课成为“应付任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师生教学“困倦”的出现强烈要求改革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方式以进一步推进此课程改革发展。

(三)教学师资相对短缺,课程教学难以保证。“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的开展主要集中于星期天下午或晚上这一时间段内。这使得对从事该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需求大,而愿意承担教学师资力量则比较小,从而出现有限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的情况。为了维持“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正常开展,教学中不得不实行“大班制”,这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管理难度,更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专题教育需要有专业的师资力量保证,而专业师资建设力量不足也必将影响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实施中出现了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和教学师资相对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本门课程的建设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积极寻求相应问题的应对措施以使此问题早日获得解决。

三、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建设对策

“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实践中出现的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和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等问题提示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从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丰富教学形式和强化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建设,方才能真正体现寓教于管和寓管于教的课程建设需要,实现课程教学设置的预期目标。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进一步完善。

(一)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学生行为示范引导。“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展以强化学生学涯、职涯和生涯规划引导为主要内容,专注于对学生的成人、成功和成才教育为中心,主要从学生心理健康、安全法制、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等方面对学生开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设计,以注重强化对学生的行为示范引导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和“学有所长”,真正达到该课程注重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教学目标。

(二)丰富课程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变传统重知识传授式教学为学生主动探索式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互动,将课堂的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转变。通过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丰富的教学形式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课程改革和创新热情,从而消除教师的教学“倦怠”现象,推动“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三)以教学专题教育为中心,强化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该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性保障,也是制约该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瓶颈。“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教学大纲设计中确立了以专题教育为主要实施形式,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精品化的专题教育师资队伍是实施该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前提。面对相对有限的师资力量,这需要根据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专业和个人兴趣确定专题教育建设方向并进行集中备课培训,从而集中有限的力量凝练教学精品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本课程教育教学效果。此外,稳定的师资力量也可变“大班”教学为“小班”教学,从而有助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推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有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针对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从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努力,从而有效推动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的进一步建设完善。

四、本文结论

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的改革创新是实现大学生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寓管于教和寓教于管的有机结合,在教育管理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中践行“知行合一”的基本德育理念。”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正是在这一方向指导下所进行的一项有益探索,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和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等问题,这需要我们努力从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丰富教学形式和强化师资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完善本课程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的建设完善将构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重庆文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Z].2011-05-01.

[2]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教学大纲[Z],2010-05-15.

[3]周长友.高校思政教育主体间关系初探[J].改革与开放,2003,(3).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29-02

高校思想理论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传播理论的重要途径与推进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重要平台。目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教学模式的探讨偏重于理论探究,具有较强操作性与推广价值的成果较少。本文通过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力图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与针对性做出新的探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教学目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基于现代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相关探索成果。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探索认知与情感内在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其中情感目标的实现对认知目标的实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情感之中的动机、内驱力和情绪是引起掌握认知行为的因素,认知目标的实现又是情感目标实现的手段。中国教育家冷冉提出的情知教学理论,将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辩证统一起来开展教学,主张认知目标与情性目标的统一,强调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与情性心理活动和谐和共进。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认知与情感不可分离的关系,但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而言,情感的内容与载体,情感与认知的促进与融合等具体过程都需要深入探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第一,认知目标。通过情知教学模式的展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系统掌握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了解国史、国情,并能够利用马列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为指导去观察与分析社会。

第二,情感目标。通过多种情知教学手段,深入学生的思想与情感领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从而帮助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将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三,实践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应在于是否能够通过学生政治认识的提高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而作用于他们的实践活动。这一目标的衡量既应该包含短期内对学生在校日常行为的考察,也应该包含长期内对体现人格素质与社会公共道德情况的社会行为的考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过程

在情知教学理论框架中,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情知并进、情知互动与情知交融三个环节,它们循环往复、逐步深化。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过程构设如下。

1.激活认知与调动情意的情知并进环节。在教学活动之初,一方面激活学生的认知,通过复习等方式唤醒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对之前所学政治理论课基础知识与其他相关课程知识的简单回顾;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情意,通过具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采用案例法、情境法或实践法,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热情,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情与知同时并进,使学生做好情与知互动及交融的准备,为下一步的教学创造出良好的情知背景。

2.以知启情与以情促知的情知互动环节。这一环节促成情知逐步深入的互动。一方面以知启情,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等激发起来。另一方面以情促知,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的氛围中,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促进学生有效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个教学环节中,情知的双向推进是关键所在,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与推动作用。

3.知中有情与情中有知的情知交融环节。在情知互动的基础上,将教学活动推向更高的阶段,即知中有情、情中有知、情知交融。认知中融入情感因素,情感中蕴含认知因素,使学生对理论的认知从模糊到清晰,情感由空泛至丰富,对所学理论观点由兴趣萌发到自觉接受。情知交融的三个教学环节循环往复,多轮推进,逐步深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新知,萌发新情,从而使情知交融不断完善,教学效果日益提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实施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强调学生通过以情促知,提高认知,也突出以知启情,深化情感体验,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态度、兴趣乃至品格。而学生在思维的探知与情感的体验中,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认识与情感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不同的学习个体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此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所激发的思维火花与所产生的情感愉悦也常常会在预料之外。所以,在教师备课之时,不可能提前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与课堂的气氛准备细节完备的教学方案,而是基于教学的基本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予以引导与调节。

2.教学主体的综合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中,教学主体并非简单地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而是转变为全体课堂成员。这一变化首先能够适应当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性格特点,即一方面习惯于独立思考与自我判断,对空泛的说教拒绝接受;另一方面强调个性化,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与表现欲望强烈。其次,教学主体改为全体课堂成员,对教师的角色承担也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在与学生实现充分交流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情知教学模式的采用,克服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与平面性,教师面向学生单一传授知识的点对点、点对面的结构,形成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问、个体与集体之间广泛的多方位的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可以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普遍呈现出的逻辑严密但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与求知兴趣,创造乐学的氛围。

3.教学方法的融合性。互动式教学法与启发式教授法相融合。情知教学模式中的互动式教学法既要求师生互动,也要求生生互动,教学成为情知结合背景下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教与学、学与学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过程。教师对重要理论的准确阐述与对当前社会重大问题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应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思想实际与情感实际,使学生在自觉探索与排除困惑中形成正确的判断。

案例式教学法与情境式体验法相融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法,可将现实案例材料引入教学过程,将严肃的理论与鲜活的现实相结合,这样容易触动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理论对现实的分析,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增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研究式教学法与实践式教学法相融合。教师通过选题与开题论证、资料收集、调查研究与理论分析、结题与成果交流几个基本阶段,帮助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学习。每个阶段都可以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组织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贴近生活,在实践中选定问题,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社会,有所感并有所思,情知结合,观察与思考相融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评价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评价与该模式的教学目标紧密关联。所以,设定评价标准与选择评价方法时均应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状况展开。通过设定新的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改变传统思想理论课教学评价重理论而轻实践,重能力而轻德育,评价主体片面化,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单一化的缺陷。

1.评价内容的多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评价包括对认知目标的评价、对情感目标的评价与对实践目标的评价。由此,构建以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国史国情的掌握为基础,以德育效果为核心,以政治认识的提高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为重点的多维度的评价内容体系。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评价体系中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同行评价、以及家长、社会的评价等。而同行、家长与社会的评价有助于在横向与纵向的比较过程中更为真实地反映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成长状况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情况,并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3.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将书面考试、小论文与课堂讨论发言相结合,将教师观察、访谈与学生自我总结相结合,凡是可以体现学生学习之后所表现出的认识的深化、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及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等效果的方式都可以考虑作为评价方式的组成部分。

在具体的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可以按照以上三个方面制定完整的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学工作的开展作有效的引导、鉴别与激励,同时要建立完整的评价与反馈机制,通过评价与反馈,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B.S.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M].罗黎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 思路 与对策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这种教育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收到了实效呢?大学生是不是“真心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呢?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美誉度呢?如何改进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呢?对于上述问题,本文在相关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作一初步分析探讨,旨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具体测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如何,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从事这项具体工作的实际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培养的大问题。但过去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三进”工作,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设置的问题上。如今,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三贴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问题。

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如何测定和获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技术问题。简单地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的感受和收获与其希望收获和感受的比值,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满足大学生心理预期的程度。它是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感觉状态,是大学生对实际的教育效果与自己原来的期望进行对比的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活动对自身目的性的关照及确立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旁者无法取代的基于特定价值关系的价值属性。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很多,除了课程和教学因素外,还有非教学因素,如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政治清明、职业稳定、个性、未来预期等。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课堂教学水平并不是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唯一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许多因素的函数。如果将各种因素定义为:课程设置A、课堂教学B、教师风格C、考试方式D、教材E、社会环境F、经济发展G、政治状况H、个性I、未来预期J,等等,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M的函数表达式就为:

M=f(A、B、C、D、E、F、G、H、I、J……)

我们可以把A、B、C、D、E、F、G、H、I、J或者更多的变量,运用等价的概念转换成相同的福利水平,用希望的收获来表达,这样就可以给出一个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程度的公式。即,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实际收获/希望预期

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际得到的收获总是其希望得到收获的一部分(大喜过望的情况也会有,但极少)。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系数一般大于零,小于1。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1,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满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0,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不满意。显然,满意度是一个能够比较科学、全面、深入地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效果的科学指标体系。

为了能更全面、科学地反映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我们选取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欢迎程度、满意程度、美誉程度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五个指标来分析获得群体满意度的结果。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公式所涉及的因素,2008年12月,我们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作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具体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3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213份,回收率为96%,调查人数占园区学生总数的2%。计算结果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8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欢迎程度=85%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52%(良好率)91%(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美誉程度=51%(良好率)86%(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68%(优秀率)

如果套用学生考试标准,即60―69分及格,70―79分中等,80―89分良好,90―100分优秀,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满意度应该处于良好水平。

二、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应该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满意,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和服务满足大学生期望的程度。当然,制约和影响这些产品、服务及大学生期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性因素,也有非教学性因素;有学校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由于非教学的社会性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应该专文进行论述,这里我们将主要对其中的教学性因素进行分析。故此,我们认为,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教学性因素主要有:

(一)课程体系边界不清挫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高中阶段雷同重复,学生已失去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心理学上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需求度决定行为的态度。由于相关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和学习过,所以,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重复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适应影响大学生的满意度。

多数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本身缺乏严密的结构和规范,几门课程之间或内容重复,或课程体系庞杂。给学生的感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什么内容都讲到了,但什么内容都没有讲透彻深入。所以,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在正在失去自己的特色,变得越来越像专业课了。下表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意见和看法。

表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方面的意见(多项选择) (单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空洞呆板,语言枯燥,大道理太多,对大学生缺乏亲和力。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性强,所以,现有的教材都比较严肃。教材的理论性太强,教训人的语气多,引导人的话语少,读起来不可亲可近,拿起来一看就犯困,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下面的两个调查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具体意见。

表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意见和满意度(单位:%)

表3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满意程度?摇(单位:%)

(四)教学安排有违教育规律。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受制于师资和场地等多方面因素,基本上是混班编排的大班上课,并且还多数安排在下午和晚间上课。少则70―80人,多则150多人,这样的大班型教学,师生互动、辩论演讲、答疑提问都很难进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生戏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最不应该上课的时段安排学生最不情愿上的课程。这样,难免陷入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气氛沉闷,理论教学离社会实际生活太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是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满意度的最主要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也越来越激烈。社会的上述变化必然会反映到青年人集中的高校中来,也会反映到高校政治理论课上来。这些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学生要求吸收各种新鲜知识的愿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缺乏变化就成为一对现实矛盾。再加上部分老师讲课片面求“稳”,课堂内容缺乏新意。于是,讲台上老师捧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懒洋洋地打瞌睡或者看课外书的课堂生态,让一些学生“忍不住想逃”,怎能期望大学生会满意这样的课堂教学?下表调查结果很说明问题的所在。

表4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主要行为(单位:%)

表5 学生不愿意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单位:%)

表6 学生对不同类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单位:%)

(六)学生的成绩考核方法陈旧,难辨良莠,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进头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考核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能对一门课程的系统学习起到激励、约束和检验的作用。完善的考试形式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这样,考试的方式方法就应该有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其方式方法也就应该灵活多样。但现有的考试操作比较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年龄情况。其结果必然造成课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试结束“丢”笔记,学生的真正收获不大。由于考试的方法单一,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很难反映出来,结果是好的不香、坏的不臭,学生成绩的高低关键是临时突击的效果怎么样。长此下去,学生怎么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来学习这门课程。

表7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接受程度(单位:%)

(七)教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关联度不大,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生要交费上学,自然对自己的投入回报比较关心。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更是比较实际。对那些在未来的就业中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课程往往兴趣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这样的课程。学得好,专业技能不见得就高;学得不好,专业技能业不见得就低。很多学生更是直截了当地说,从来还没有听说哪个同学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的好而在就业市场上找到比较好的工作的。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未来的就业中“不实用”,“没有分量”,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也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

(八)学科建设滞后,难以聚集最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这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名师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不愿意从事公共课教学,而愿意从事专业课教学。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留不住人才,更难聚集人才,总是处在失血的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到师资队伍和课堂教学上,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队伍中缺少大师和名师,课堂教学缺少更多的精彩课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自然会下降。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对策选择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一项意义重大但又十分艰巨的任务。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大学生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学”、“真懂”、“真信”、“真实践”,才能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完成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责,使大学生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真正的接班人。说它任务艰巨,是因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担当者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努力。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改革以来的成熟经验和有效做法,我们认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不断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体验。

为什么科学的政治理论和革命的政治内容,难以留住有些学生的心?原因是多方面的。毫无疑问,这和我们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枯燥,一成不变有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高校领导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的仅占6.2%,而认为一般的则占到43.1%,不强的占到20%。大学生并非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所排斥的是那种死气沉沉的理论灌输。应该说,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定的灌输是必要的,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灌输本不应该是一厢情愿地把知识照本宣科,而应善用说理、启发、引导的方法,要注意学生的主观感受,满足他们的参与欲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靠理论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要把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与课题讨论、专题辩论、参观调查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教育家加里宁说:“教育是一种艰苦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应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其主体性的参与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科学探索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并力求做出自己的见解。要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种形式,如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课堂辩论、互教互学等,尽可能创造师生双向交流的和谐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化被动为主动,并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理论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从相关的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此,学校要把拓展社会实践资源、建立实践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措施。主要做法应包括以系、教研室为单位设计学期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我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报告纳入课程成绩并将优秀报告汇编成册等。

此外,还要延伸课堂教学的范围,加大教师教育的长度。随着网络在高校学生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加强对网络的利用,建设网上课堂和网络教育体系,让它们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传导和先进思想教育渗透功能得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延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师资队伍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应该说,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师资力量在学历、年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只有15所院校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很好,占11.5%。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一般和一般以下的占到74.7%,未回答的占到14.6%。学校要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大学建制、学校人才引进的整体规划当中;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现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变动很大,教师应尽快掌握新课程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程形象的代言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只有教师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其次要强化敬业精神。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对工作尽职尽责的境界,也就不会下功夫花气力去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钻研,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一个知识和理论贫乏的教师,是难以说服教育学生,更谈不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再次要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一个优秀教师的能力体现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水平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渊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优秀的口才、适度的自我表现令学生叹服,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和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才能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减少抱怨率;最后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保持教师本人鲜明的人格魅力。一个具有较强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可以提高学生对其所授课程的兴趣,增强课程的感染力。“爱屋及乌”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欣赏,不断强化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认同。作为一名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较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善于旁征博引,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耐心的教学态度,有饱满的讲课热情,有自然大方的教态,善于运用形体语言,把理论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从而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搞好宏观指导,加大领导力度,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16号文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是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落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措施,重点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努力营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目前确实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的现象,往往是“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突出表现是:课程定位低,资金经费不落实;师资编制不足,课时往往受到削减,等等。处于这样一种不良好的舆论氛围中,无疑加大了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象的难度。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廉洁教育 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39-02

行业类高校承担着培养未来各行业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的重要任务。因此,行业类高校大学生的廉洁教育的成效,对行业未来的廉洁状况有持久深远的影响。行业类高校中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专业实习负担比较重,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显得非常必要。

一 调研思路和实施过程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意向的调查采用里克特量表法开展调查,采用五等分方法进行评分,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实施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基本认知和态度,并据此提出改进大学生廉洁教育课堂教学的建议。本次调研的对象是北京市行业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总计向北京37所行业院校骨干教师发放问卷并回收。总计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为90%。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很有必要

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的必要性这一问题的回答,统计得分为3.83分,这在五分制打分中,是一个比较高的得分,这说明绝大多数行业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开展廉洁教育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知。

2.教师关心反腐倡廉等社会热点问题

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与学生谈及反腐倡廉的相关问题,此问题得分为3.90分,表明教师们对于反腐倡廉这一热点社会问题有较高的关注,也说明教师们在教学中能把理论教学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广。而对于当前我国发生的重大腐败案件的关注度得分为3.81分,再一次印证了广大教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强烈关注。

3.教师对于反腐倡廉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储备亟待加强

对腐败的成因问题回答显示得分为3.33分,这是一个接近于及格的分数,这说明许多教师对于反腐倡廉等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够。而对于我国反腐倡廉基本历史的了解,这一题目的得分仅为3.08分,说明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我国反腐倡廉的历史情况了解很少,教师们所拥有的历史素材和历史知识积累还亟待加强。对于我国目前基本反腐方略的了解得分为3.28,与我国反腐倡廉的历史相比得分略高,这说明教师对于我国的当前反腐倡廉的现状关注度要高于对历史状况的关注。

4.教师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把握很不充分

教育部规定的大学阶段廉洁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调查结果显示,这一问题的得分仅为2.22分,是所有问题中的最低分。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了解不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5.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相关程度存在差异

调查表明,教师们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4门主要课程中,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的内容相关性最强,得分为3.92分。其次是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得分为3.61分。第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得分为2.83。最弱的是基本原理课程,得分为2.67分。此外,教师们认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安排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的适宜程度得分为3.31分。这表明多数教师认为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中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比较适宜的。而从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课程的调研报告来看,大学生所做的反腐倡廉调研报告的频率程度得分为2.42分,在五分打分制中,处于及格分数以下,说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很少写出相关报告。

6.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实际困难

教师们被问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要困难”时,39名教师表示教学课时紧张,时间不够,占受调查教师的36.11%;36名教师表示的相关知识结构不够,占33.33%;21名教师表示学校没有相关的制度要求,占19.44%;6名教师表示没有经费投入,占5.55%。还有其他6位教师认为是仅靠教育远远不够或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太大等其他因素,占5.55%。

7.大学生廉洁教育成效有待提高

在受调查的教师中,关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影响作用,有3名教师表示没有影响,占2.78%;51名教师表示影响不大,占47.22%;36名教师表示一般,占33.33%;15名教师表示影响比较大,占13.89%;还有3名教师表示影响很大,占2.78%。这说明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效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三 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契合策略

1.加强师资培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赞成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他们关注反腐倡廉等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强的使命感。但是,就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来看,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还有待完善。因此,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契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有必要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对教师开展专门培训,以完善广大教师在反腐倡廉方面的知识结构。从培训内容来看,第一,应加强反腐倡廉的理论知识学习,让教师们熟悉腐败的成因理论,世界各国的反腐理论,尤其是应重点掌握我党的反腐倡廉的基本理论。第二,应让教师们了解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历史实践,尤其是我党在历史上开展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反腐方略和反腐规划有系统地了解和把握。第三,教师应该系统掌握教育部有关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把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法制和诚信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第四,引导教师注意积累我国当前的反腐倡廉的重要案件,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积累素材。

2.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特点安排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相关知识与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是不同的。因此,根据调查结果,应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和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重点融入一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有关内容。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党的建设章节重点讲解反腐倡廉的知识,在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安排与腐败犯罪有关的法制知识讲解,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中融入反腐倡廉的道德教育等内容。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安排反腐倡廉专题教育也是比较适合的途径。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大学生到廉政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调研活动,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通过实践活动塑造大学生拒腐防变的优良品质。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建立制度保障

篇6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肩负着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一人才核心素质的神圣使命,不仅如此,面对21世纪的新需要,它还要着眼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一重要使命。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与创造活动的本质特征相一致的,是指提供首创性的、具有社会意义产物的能力。创造性产物具备两个特征:一是首创性,就是新奇独特,前所未有;二是社会意义,就是对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具有一定的用途、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没有首创性,人云亦云,产品复制,当然不能称之为创造;如果没有社会意义,不能为人类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也不能称之为创造。日本心理学家说,“无论人们多么重视新奇,但也不希望出现那些横七竖八的东西,而在独创方面,人们绝不会欣赏犯罪和破坏社会。”创造性产物里还内含着“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人格特征”,也就是创造动机、创造态度、创造兴趣、创造热情以及创造意志等。因此,创造力包括三个因素:一是有关领域的技能,二是创造技能,三是工作动机,前两个方面决定着一个人“能做什么”,表现为首创性,而工作动机则决定着这个人“将做什么”,表现为社会意义。可见,工作动机是创造力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而这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首要的任务。 第一,“做什么样人”、“为谁服务”,这是个首要的根本的问题,思想理论课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它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使创新的成果能够为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和平服务。第二,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理论,其鲜活而生动的例证就是丰富的创新实践,完全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能力;第三,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精神,正是创新精神所要求的。

创业能力是指人们是否能够有效地把握创业机会的能力,它包括创业技能和创业动机两个方面。创业技能主要是指创业者的素质,包括思想和心理素质、创新素质、战略和决断素质,经营和管理素质等。从个人参与创业的角度来看创业动机有两种:一是机会型,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种理想选择,二是生存型,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因为所有的其他选择不是没有就是不满意,创业者必须依靠创业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谋求出路。在我国生存型创业占大多数,说明我国的创业能力还处于低水平阶段,急需发展创业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方面同样具有独特的优势。成功的创业者首先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创业具有发展性,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也就根本谈不上创业,我们刚论述过思想理论课具有创新能力培养的功能。其次,创业者还需要具有极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创业是一个过程,有成功与失败的可能,所以需要耐挫折力,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心理素质的培养有赖于我们思想理论课的一个重要部分—心理学课程的教育。再次,创业者要具有善于把握机会的战略决断能力,精明的经营头脑和管理的能力等。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是伟大的创业,就是一门战略学、管理学、经营学,在它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深刻地印有成功创业者的足迹,完全可以让学生领悟其中创业真谛[12]。

总之,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一样,都需要后天的教育,正义而高尚的个性特征是人获得创新创业能力的稳定而持久的源泉,在这方面思想政治课有着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我们要积极发挥这一功能。

【参考文献】

篇7

问题意识表现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遇到一些较难的问题时,就会产生质疑、困惑、忍不住探究事物本质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主动地查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自主探究和思索的欲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法就是注重“问题”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设定了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的展示成果。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放在首位,这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创新,而创新的首要条件是培养问题意识,不仅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所有受教育者也都要有问题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法就是带着问题进来,由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带着更多问题在课下实践。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以“95后”眼光去发现问题,这需要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曾经说过:“大学必须培养学生对真理与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创造性与不断反思的精神。” 所以顺应“互联网+”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标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育。

2.培育问题意识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和互动性原则的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课微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辩证法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大学教育不是让学生记住细枝末节的东西,而是掌握方法、原理,并能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的传递,不如说是储备力量的源泉。有位学者曾说过:“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的知识才有价值。”所以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不二法门。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离不开其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否则将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就是把知识技能转变为财富的过程,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去诱导启发,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采取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认知l展,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和对未知世界的积极探寻者。

3.问题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中有着良好的效果

大学生问题意识的源泉是现实生活。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授课时应当将学生身边的生活变化和时政新闻等作为案例,对学生遇到的疑惑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诸多困难进行质疑反思。“95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有个性,善于观察和思考,因此课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网络平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平等的交流中澄清疑惑,解决问题,共同探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典型案例去阐述难懂晦涩的理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把所学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彰显出理论的魅力,进而产生新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

4.高校思想政治课微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1)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应以学生为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避免走入误区。转变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做法;转变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做法;转变过于强调统一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做法。将学习好、遵守纪律、不越雷池一步的学生评定为“好学生”,而对想象力丰富、敢于质疑的学生有排斥心理,其实要改变这种观念,要全面分析,理性看待学生。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转变落后的传统观念,将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有效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出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法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法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隐性到显性,从弱到强,采用任务设置、团体协作的方法设疑导思。教学中把15~20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展示课下准备的成果,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启发其他学生提出各种设想,并且举行竞赛,评出优秀成果,使学生印象深刻,激发学生付诸实践的兴趣;学生共同讨论为主,提出自己的问题及观点,活跃思想,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勇于提问题,大胆质疑,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对提出问题的学生,无论其问题多么简单或复杂,都不能在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应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敢于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指定者和学生成绩评定者向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转变。

(3)鼓励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引导,如设置情境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走向。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高校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情境,有助于带着学生进入课程教学的思维场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微课堂教学法就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借助多媒体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把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在感官方面受到刺激,激发出解决问题的火花。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有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迷信权威,超越传统观念,把思路引向新的领域。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观察现实问题,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不仅是大学生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的体现,更是其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其培养和形成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在思想政治课微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决策者、操作者,需要认真研究教育对象,帮助他们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道德 道德教育 时效性

为了深入了解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情况、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和看法,以生为本,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建构,从而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为高校的道德教育和管理提供必要的事实基础,提高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笔者于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对长江大学类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期望可以通过调查数据掌握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认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一、调查方法及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对长江大学类专业(包括理科类、工科类、医学类、农学类、文科类、艺术类、体育类、石油地质类)随机进行问卷分配,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每个专业中的某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样本量550,问卷收回503份(回收率91.5%),其中有效问卷486份,问卷有效率96.6%。调查样本为在校普通本科生。

二、主要调查数据与结论

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回答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应该开设,以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等有关思想理论课重要性认识的问题上有着积极的认识,有75.5%的大学生认为在高校开设思想理论课是必要的,60.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可行的,约68%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帮助。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持消极态度,认为效果是不强的。

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行为表现

大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有30.4%的同学是出于对自身思想品德的提高而学习的,即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其他的同学都是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上课,其中约有26.9%的同学是因为这是必修课,所以才上的,12.3%的同学是为老师的教学内容所吸引的,15.6%的同学主要是应付考试想拿高学分,14.7%的同学受学校纪律的外部约束而上。大部分同学是出于外部因素而非自身因素而选择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的表现如何,大部分同学还是愿意听课的,但是行为有所不同。少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不够重视,有20%的学生对其较重视。

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是积极的,他们知道其是重要的,对自己是有好处的,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些人是抱着这样积极的动机进行学习的。但是通过对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行为表现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表现与他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大学生对思想理论课的知行不一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产生,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保证思想理论课的开设和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

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现象原因调查

首先,对部分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的调查表明,约有35.1%的学生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自身因素所造成,即对课程不感兴趣,而有29.9%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环境问题,大班教学的效果比较差,约20.8%的学生认为是由于课程本身的内容不好,14.2%的学生认为是老师的问题。

原因分析:

(1)大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感兴趣成为阻碍教学的主要因素。针对这种情况,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当前的热点、难点,约有56.6%的大学生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是首要任务。针对此问题相应列出了大学生最喜欢的社会实践方式,39.7%的大学生推崇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27%选择社会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社区建设的积极态度。要引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注意和反思。

(2)有20.8%的学生认为教材不理想,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不理想。这是从课程本身原因出发,由于理论性知识太多,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听起来感觉晦涩、不好理解。约有55%的学生认为这是由于课程本身内容不吸引学生,太过枯燥和太深奥,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此外,17.8%是由于学生自身不愿意学,当然这也与课程本身有一定关系。

(3)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的原因还与教师有关,由于教师教学方法没有运用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起着引导性作用。我们调查了教师进行的思想理论课教学为何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40.3%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有31%的学生认为是教师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缺乏感染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等等。这说明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生不需要高深、博学的教师,只要他们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需要,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有40.2%的学生认为是由于课程本身枯燥不吸引人,使得教学得不到成效,19.6%学生也是倾向课程本身的问题,认为内容陈旧脱离现实,使得学生不好理解,有13%的学生认为是教育工作者本身素质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的素质问题,有17.4%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社会环境和理论课程存在现实与理想差距的问题,让学生觉得不好接受。

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现状的调查,发现影响其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对于这种纯理论性的有关政治理论方面知识的课程本身就有抵制的情感,知识重复讲解,导致学生一看到这种类似课程就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生,教起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其二是由于课程本身的原因,思想理论课的特点就是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特别强,学生自己理解有难度,学起来比较枯燥和无味,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是无法体会其深层含义和精髓所在的。其三是由于教师的原因,教师是连接学生和教材的纽带、媒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理论性极强,又深奥枯燥的课程,是最考验教师能力的,因而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

三、针对调查结论的对策建议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提高道德认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其时效性和大学生对其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反思,根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现状的调查和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学生内在道德需要为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产生动机的基础,在心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如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内在需要,对此课程就没有兴趣,也就失去了最好的老师。思想理论课只有以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为基础,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需要的道德知识进行传授和讲解,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遇事容易感情用事,冲动、鲁莽,很容易在社会上吃亏。思想理论课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性格,教授他们如何理性待人、待事,如何处理就业压力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在保证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后,再教导他们如何处理社会上的道德问题,这样更容易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导。

2.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注重德育实践

虽说是理论课,但是理论与实践是不分家的,理论是为实践做准备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起枯燥、深奥的政治理论课,学生更倾向于自己亲身实践,去敬老院照顾老人,去孤儿院陪孩子们玩耍,去社会上进行道德调查,等等,这些活动的意义比上几节课都要深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生的是道德认知,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成道德行为,学生才能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产生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进而形成道德自律。学生只有通过实践,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道德事件,才不至于到了社会发现有那么多与理论课教导相违背的事情,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推荐期刊
  • 大学
    刊号:50-1178/G4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化学
    刊号:11-1815/O6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时代
    刊号:43-1383/Z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学数学
    刊号:34-1221/O1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