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金融领域研究方向8篇

时间:2023-09-05 09:33: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领域研究方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领域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金融;教学

伴随着高校办学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迫切,部分地方院校专业的发展也进入了调整组合的新时期。目前部分地方高校依托传统的学科优势,结合日新月异的新学科发展,开设了一些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新专业,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诸如高校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和思考,围绕当前国内高校该专业的发展现状,关于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的前景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求教于学界和同行。

1应用统计学开设的必要性

应用统计学发展的广袤前景。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不同学科的重构。这同样让传统统计学也开始走入到了“寻常百姓家”。从2014年11月29日至3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首届“大数据与应用统计国际会议”上可以看出,大数据的到来引发了传统统计学的一次革命。目前在天文学、基因学、宇宙学、流行病学、经济金融学、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等领域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同时当前依托网络的金融创新工具也异军突起。而金融统计侧重于以货币信贷及金融运行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等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从该定义可以看出,金融统计更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放在应用统计学的语境下,其特殊性是不言自明的。寻求二者之间的差异化,填补地方高校办学中的“红海”困境,构建高校办学的“蓝海”战略,是当前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发展的题中之义。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应用统计专业(金融统计方向)的毕业生也得到了人才市场的认可,同时人才市场也反馈出了渴求的信号。据财经网“阿里云联合8高校开新专业3年培养5万数据工作者”报道,LinkedIn网站在全球调查得知,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能是2014年最受雇主喜欢的项技。[2]为此在目前高校办学竞争日趋加剧的环境下,部分地方院校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整合资源,办好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2现实场域中的尴尬

1、跨学科教学的尴尬。担忧两层皮教学,顾此失彼。现实场景下,从教师维度来看,由于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来自于纯粹数学领域,要不来自于金融学学科,在教学中,缺乏跨学科、重实践的丰盈厚重的教学经验。授课过程中,较容易出现教学的顾此失彼现象。即要不过于偏重数学理论,而忽视了金融学领域;要不过于倚重或者强调金融知识,而弱化了统计学。从学生维度,研究显示,该专业的学生兴趣点偏向于金融方面,将统计和其他知识视为了金融的辅助。[3]在选取该专业的动机上,也体现出了一定的世俗色彩与功利性动机。显然,这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不吻合的。

2、职称评审中的尴尬。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研究方向的聚焦,便于科研成果的涌现和爆发,也有助于个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一些高校该专业的教学就存在如下的尴尬。由于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在授课老师的选取上,受到了一定局限。目前的授课教师,主要还是依托于传统数学学科的教师,该学科的教师在职称走向上,主要是数学领域。而金融学教师讲授该专业课程,就略微显得尴尬了。尤其在金融经济类职称的申报上就无形中受到了弱化边缘。现实情境造成了目前该专业教师队伍的单一或者“近亲化”现象,部分一线教师存在边讲边学的处境。这对于该专业的整体把握、优化发展是不利的。

3、学生未来发展的尴尬。担心就业力的下降,也构成了教学中的一个尴尬。优质的学科专业未必是市场所需要的。但是市场所需求的学科专业,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给予积极回应。由于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对于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都是新专业。毕业生的届数不多,总体人数不多,就业前景有待进一步观察。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专业的学生对于该专业缺乏信心。

3现实场域困境的化解对策

1、凝练专业方向。其一,围绕该专业,应该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形成研究的梯队。以科研成果带动专业发展,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针的指导下,建设数学与金融相融合、学缘结构层次合理的教师队伍。高校应设置合理的评聘标准与要求,打通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教师的上升通道。采取引进海内外优秀金融统计人才和输送优秀青年教师外出进修等方式,拓宽学科教师的视野,筑牢学科教师的金融统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以科学合理的评聘为牵引,留住专业人才,争取走在金融统计教育教学的前列。其二,整合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一是可以引进案例分析法、讨论式参与法、科研项目的教学方式。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新学科,对学生的培育应着眼于业界发展的实践问题。基于此背景下,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的学生培育要通过典型案例的展示与深入分析,契合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如强化金融统计理论和微观金融统计业务的结合,运用Eviews,SPSS,Matlab等各种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凸显金融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或者以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的相关联科研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及实践活动。三是也可以试行多导师制联合指导。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是一门交叉学科,既要有数学学科背景,也要有金融的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契合紧密,关涉多个学科,单一的学科背景的教师指导难以统摄教学与实践,可以探索以数学教师为主导,金融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采用多导师制或导师组联合培养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理论或实践问题”。[4]多个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统计建模、数据挖掘等基础上,开展金融统计应用的实践,提升教学与实践的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2、搭建交流平台。教师要积极参与实践,提高专业素养。交流平台的搭建意在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形成与外界教学资源对接融合的生态格局。高校教师最好能够在相应公司学习实践,而相应的公司人员(比如电子商务与大数据分析机构等)可以走向教师讲台。这样该专业的传统视野下的封闭性,就有望得到解决。这旨在打通与外界交流渠道的阻滞,让高校一线教学与社会的具体应用尤其相应的公司机构有效衔接起来。笔者今年三月份学校组织参加了河南省金融工程学会会议,感受颇深。参会的人员有金融机构,也有咨询公司,同时高校应用统计学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也很高。

3、规划学生的职业发展与推出个性化的培育方案。学生的期待就是高校办学的动力之源。学生一入校,应该对于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四年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个明晰的理解。可以以当前知名企业对于数据分析工程师的要求作为参照系。同时在职业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建模的研究中来。尤其金融统计方向的学生,要充分运用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理论知识,运用建模思维,来解析金融问题,构成学生四年专业发展的主线。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有必要在依托“数学统计学”和“金融统计”基础性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本专业的科研与教学实力,“引入学科前沿及互联网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实例,督促学生计算机实现和蒙特卡洛模拟分析(Monte?Carlo?method),养成统计与计算机融合的意识”。[5]打造与构建数学统计与金融统计想融通的优势学科,以推出更具个性化的金融统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4、教学相长,激活学生的主体性。当前勃兴的慕课或者翻转课堂,其实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启示。这些崭新教学形式的背后,体现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办学的挑战,昭示着传统和现代的转换。这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力,不应局限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也应有所呈现。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的特色一在跨界,二在应用。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办学宗旨。首先要培育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自学能力。随着大统计的思想深入人心,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在实践中运用日益广泛,部分高校及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专科、本专业统计学教育教学中,仍保留与延续了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有现实与实践意义的内容,譬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地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

对于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必需为金融统计建模做好基础,其需要学习及掌握的内容将会更多。依托统计实验室,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科的认知和体悟中来,让纯粹的数学技巧转换为具有极强应用性的教学范式上来。同时对金融现象和问题的分析测量离不开数据收集和软件运用。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的学生必须结合自身喜好选择性学习s-plus、R、SPASS以及Matlab等,其中R软件是免费软件,而且有很多资源免费获取,是可供选择的最优软件。显然,这些都离不开教学相长和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

4结语

高校开办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和困惑。但是当前国家的战略发展和长久愿景已经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具参考的坐标。同时一个专业的发展、成熟和壮大,也需要几个、十几个的办学周期的滋养。为此,当下教学实践中,不能出现因噎废食的现象和错觉。高校要立足自身的教学实际,以服务学生成才为核心,重构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教育理念,加快专业教师梯队队伍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金融统计课程建设,必然能加快推进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专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与应用统计”研究组.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的重构与创新———首届“大数据与应用统计国际会议”述评[J].统计研究,2015(2).

[2]张学新.大数据时代本科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6(3).

[3]管强,何冬泉.有效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与统计方向)专业导论课的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

[4]祝丹,陈立双.大数据驱动下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12).

[5]蒋远营,吴群英,张浩敏,王想.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的统计类本科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19).

篇2

>> 平衡视角下的我国政府机构改革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历程 关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 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 浅谈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精兵简政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现实意义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中国政府机构微博现状研究 浅析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途径浅析 浅析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浅谈政府机构重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公共治理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分析 浅析我国政府救助金融机构的合理边界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与责任政府建设的思考 浅析我国政府采购制度 浅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 我国政府债务问题浅析 我国政府补助准则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7.23.

[2] 杨义先.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76-89.

[3] 董海欣.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 ,2008.6.

[4] 黄晓薇.政府机关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8.

[5] 陆宝华,王晓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冯艳伟(1981-),女,河南大学,濮阳市公安局;主要研究方向和关注领域:互联网舆情、网络信息安全。

篇3

[关键词]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思考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4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97-02

1 关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或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基础应包括: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统计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注重融合贯通,指导学生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合理地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具有应用统计学理论分析、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突出定量分析,即培养学生对各种统计数据的数量分析能力。良好的定量分析能力,是统计专业学生区别其他专业学生的一个显著性的标志;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统计计算能力;通过大量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协调沟通能力。出色写作基础和协调沟通能力能够捉供信息和进行交流,是发挥统计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4)对于统计学来说,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是统计学的基础。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计算变得简便快捷,成为统计计算的重要工具。如今,随着使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的普及,使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信息传递的质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统计学的发展不能离开计算机。所以毫无疑问,应当培养学生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包括数据结构、程序语言设计、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管理、程序设计等等。我们也应当扩展课程设置。

(5)在学生已具有一定英语基础之上,开设统计专业英语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经济和统计词汇及基本表述方法。一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创造一个环境,使学生不因通用英语课程的结束而荒弃英语的学习。另一个方面,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为学生在阅读和翻译经济,特别是统计著作、文献时扫除障碍,为毕业论文写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6)了解与经济统计、金融统计、生物统计或社会统计等有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工程等学科的结合因数据处理和采集的方法具有多样化,统计分析方法也相对复杂,专业化统计学的应用不仅要提高理论统计学的基本素质,还要注重掌握经济学的理论、金融学理论、管理科学的理论与计算机的技术方法。统计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显得比以往更为迫切,更加重要。就拿统计学与金融工程来说,就属于交叉性学科,其中投资分析与风险管理两个方面就涉及到了统计数据描述和推测统计学。无论哪个方面,金融工程与统计学都是密切相关的,金融分析离不开统计,目前注册金融分析师在中国需求量很大,但是只有传统的金融理论、金融制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注册金融分析师对数量技术要求很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统计的知识;固定收益证券分析,权益证券分析几乎都需要用到各种统计方法。据报道,中国本土金融分析师极度缺乏,但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市场对注册金融分析师的需求量又很大。因此,培养具有统计专业能力的复合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2 关于统计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课程结构从很大一部分意义上讲将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在确定好研究方向和培养目标后,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课程设置的问题。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与所确定研究方向一致,其次要能够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所以,不同的研究方向下的课程设置是需要有区别的。但无论什么研究方向,其专业课程都应包括以下5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人文、自然科学类素质课程。各高等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综合社会等各方面对统计专门人才的需求情况,开设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

3 关于统计学专业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了怎样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问题,并且决定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2个问题: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教学效果。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在统计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使用与讲授式、启发式、探究式等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多媒体以生动的画面、逼真的声效,把枯燥、繁杂的内容转化为鲜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篇4

【关键词】金融数学 投资组合选择理论 资本资产定价

经过两次“华尔街革命”, 金融数学迅速发展。套利、最优与均衡是金融数学的基本经济思想和三大基本概念。近年来,金融数学的发展,带动了现代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的快速创新,使金融交易的范围和层次更加丰富。本文从金融数学的主要理论、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其做以概述,以期对我国金融数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一、金融数学的主要理论

(1)投资组合理论。金融数学的第一个突破是马尔柯维茨1952年的论文“投资组合的选择”。该文尝试用方差来度量投资组合的风险,建立了两目标二次规划的数学模型,并提出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的概念即均值一定时方差最小的点与方差一定时均值最大的点组成的集合。文中指出当个人的无差异曲线与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相切时,投资组合的决策最优,进而可求出各资产持有的合理的比例。

(2)CAPM理论。经过研究均衡竞争市场中金融资产的价格形成,夏普、林特纳和默顿在均值一方差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发现证券投资的回报率与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提出资本资产定价理(CAPM)。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线上选择证券,投资组合是其效用函数与证券市场线的切点,求切点、测度资本市场线中的斜率成为夏普评价的关键。在证券股价、投资组合的绩效的测定、资本预算和投资风险分析中CAPM理论都得到广泛应用。

(3)Black Scholcs期权定价公式。不同于之前的无套利定价原理,布莱克和斯科尔斯在1973年证明了期权的合理价格不依赖于投资者的偏好(风险中性原则),并在“期权定价与公司负债”一文中提出Black Scholes公式(简称B―S公式)。B-S模型为风险管理与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开辟了新天地,因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广泛用于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定价,已成为现代金融理论探索的源泉。同时默顿也提出标的股票支付红利的期权定价公式和欧式看涨期权及看跌期权的定价公式,完成了对B-S模型和定价公式多方面的系统推广。

二、金融数学理论的新进展

(1)随机最优控制理论。上世纪60年代末,为解决随机问题,控制理论应用布尔曼的最优化原理,结合测度论和泛函分析方法形成了随机最优控制理论。默顿在上世纪70年代将该理论应用于对连续时间最优消费投资问题的研究。因为连续型的假设下交易有界并且连续变化,这与证券投资的实际环境存在很大差距,为克服连续最优控制理论的不足,脉冲最优控制理论应运而生。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上,彭实戈获得了突破性研究,使我国在该方面居于国际前沿。

(2)鞅理论。当前,国外基于鞅方法的定价理论在金融理论中占主导地位,其作为现代金融理论的最新理论方法认为,在有效的假设下,证券价格等价于一个随机鞅过程。借助等价鞅测度的概念,Karatzas L等提供了一套解决风险管理问题和不完备市场下复杂衍生产品定价问题的计算方法,揭示了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国内学者也开始尝试该理论进行研究,如郭文旌等。

(3)最优停时理论。作为概率论中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分支, 最优停时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开始热心该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运用最优停时理论考察了具有固定交易费用的证券投资决策问题,给出了具有二个风险证券的投资决策问题一种简化算法。相信该理论将在投资组合等领域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三、金融数学的发展趋势

(1)新问题越来越多。金融数学模型都需要假设条件,但有时假设与客观现实有一定差距甚至抵触,因此其应用范围比较狭窄,这需要在数学上进行改进。此外世界各国金融背景和管理模式各异,需要建立符合各自国情的金融模型和分析方法。如CAPM适合欧式期权不适合美式期权。金融环境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也为金融数学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要求我们继续探索。

(2)实证研究成为主要方向。单纯从概念到概念(定性分析),或从模型到模型,很难深刻、客观地揭示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实证研究从现实金融市场中获取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进而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最后返回数据和现实中检验结论的正确性,将成为金融数学的主要方向。

(3)金融数学的方法展望。金融系统的非线性与不确定性为金融数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金融市场波动性、突发事件、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等特性也成为金融数学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般的随机分析不能解释重大的金融震荡等小概率突发事件,起源于海岸线形状和宇宙星系描述的分形理论却可以解释股票的疯长和暴跌。另外突变理论和冲击理论也被应用于金融领域;当市场受到各种限制而不完备形成不完全市场时, Duffie的不完全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及Karatzas等人引入的鞅理论都能很好地派上用场,后者已在国外金融理论中占主导地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们很难在数学上处理相互。但重复对策、微分对策、多人对策及随机对策理论在金融领域中已得到较好的尝试,成为颇具前景的研究方向;统计和计算机已是金融数学它须臾不可离开的工具。

四、结语

经过两次“华尔街革命”, 微观金融理论与以随机分析为核心的数学理论同步发展,已成为独立的、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价值的交叉学科,这越来越引起国际金融界和数学界的关注,在我国金融数学也已开始得到重视。可见数学家与金融学家的通力合作是发展金融数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宋逢明.金融工程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段.金融数学研究综述及其前景展望[J]. 高校理科研究,

篇5

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一方面可满足我国当前对金融与财务管理领域复合型、交叉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学科融合发展的需要。我国相关学科设置中,金融学是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财务管理则是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面企业管理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方向。当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在逐步建立,金融改革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与金融市场已密不可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齐鲁工业大学开展了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这将有利于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学科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培养合格的金融与财务管理领域高层次人才,服务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

二、国外相关学科发展模式分析

(一)国外金融学培养的两种模式国外金融学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方面,存在所谓的"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即学术性学位模式与职业性学位模式。在两种模式的选择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侧重。根据张亦春、林海(2004)的总结,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强调经济学院模式,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部分大学;二是强调商学院模式,大多数的美国大学,一般将金融学专业安排在管理学院、商学院或工商管理学院;三是两者的结合,即不少西方大学的金融学本科专业由经济学系与管理学院联合开设。

(二)经济学院模式下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经济学院模式下,金融学教学相对更多地强调宏观层面的分析。在课程设置方面,经济学院模式的金融学专业的重点是: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宏观经济政策,博弈理论,经济史等为其普设课程;强调数学工具与实证分析,重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的开设;兼顾微观金融(佘德容,2010)。[2]澳大利亚各大学的金融学课程设置具有经济学院模式的特点,如西悉尼大学的金融学硕士专业,设置的课程包括:FinancialModelling(金融建模),FinancialInstitutionsandMarkets(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FundsManagementandPortfolioSe-lection(基金管理与投资组合选择),Derivatives(金融衍生品),SecurityAnalysisandPortfolioTheory(证券分析和投资组合理论),CorporateFinance(公司财务),FinancialInstitutionManagement(金融机构管理),CreditandLendingDecisions(信贷决策),LawofFinanceandSecurities(金融与证券法),RealEstateFinanceandInvestment(房地产投融资),MarketingofFinancialProducts(金融产品营销),StrategicBankManagement(银行战略管理),InternationalFinance(国际金融),Economics(经济学),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yEconomics(国际贸易与产业经济学),等等。该课程体系中包括微观金融、宏观金融以及经济学等各类课程,整体上与我国金融学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同。

(三)商学院模式下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商学院模式的金融学教学相对更多地强调微观层面的分析。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侧重于微观金融、金融市场、投资学、公司理财、证券分析与组合管理等,重视开设专业性和实用性强的课程(佘德容,2010)。[2]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提供的金融学硕士课程相对较多,包括:AdvancedCorpo-rateFinance(高级公司金融),AppliedQuantitativeMethodsinFinance(应用金融定量方法),Behavior-alFinance(行为金融学),BusinessEconomics(商业经济学),CapitalMarkets(资本市场),Continuous-TimeFinancialEconomics(时间序列金融经济学),CorporateFinance(公司金融),CorporateValu-ation(公司价值评估),EmpiricalMethodsinAssetPricing(资产定价实证方法),EmpiricalMethodsinCorporateFinance(公司金融实证方法),FinancialDerivatives(金融衍生产品),FinancialEconomics(金融经济学),FinancialEconomicsUnderImper-fectInformation(不完全信息金融经济学),FixedIncomeSecurities(固定收益证券),InternationalBanking(国际银行业务),InternationalCorporateFinance(国际公司金融),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国际金融市场),IntertemporalMacroeco-nomicsandFinance(跨期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InvestmentManagement(投资管理),Macroeconom-icsandtheGlobalEconomicEnvironment(宏观经济和全球经济环境),MethodsinFinanceTheory(金融理论方法),MonetaryEconomics(货币经济学),PrivateEquity(私募股权投资),RealEstateInvest-ment:AnalysisandFinancing(房地产投融资分析),SelectedTopicsinEmpiricalCorporateFinance(实证公司金融专题),TheFinanceofBuyoutsandAcquisitions(收购和并购),TopicsInAssetPricing(资产定价专题),VentureCapitalandtheFinanceofInnovation(风险资本和金融创新),等等。可以看出,该课程体系主要以证券市场、投资分析等微观金融的课程为主。

(四)商学院模式下的金融学与财务管理国外金融学培养的两种模式与我国的财务管理学科是何种关系呢?肖鹞飞(2005)认为,美国金融学科的发展主流在各大学的商学院,金融学和财务学合二为一,公司财务被称为企业金融,金融学科归属于管理学科,以公司财务学、投资学、金融经济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机构学、国际金融市场学、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学等课程为核心。公司财务学和投资学二者之间紧密联系并成为学科的基本组成部分。[3]孙建强、罗福凯(2008)则指出,欧美国家只有一个finance,我国则被解释称为财务学和金融学,我国的金融学是西方的货币经济学(monetaryeconomics),而我国的财务学即欧美国家的finance。[4]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商学院模式下的金融学,即可认为基本等同于我国的财务管理学(FinancialManagement)。

三、我国高校相关专业设置比较

(一)金融学科发展与课程设置在我国,金融学科长期以来都是以货币银行学为核心(肖鹞飞,2005[3]),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黄达,2001[5])。但是,对于"金融"涵盖的范围、金融学的学科建设等,一直存在争论。这种争论主要是金融学应该以传统的宏观货币银行学为核心,还是以现代微观金融理论为核心。强调现代金融理论,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一方面源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国外学习商学院金融学科的人员回国,带来了国外微观金融学科体系设置的理念。整体而言,当前我国各高校金融学科课程体系安排,主要是以宏观金融学为主要内容:一是金融学专业公共课,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计算机信息、数学、外语等课程;二是金融学专业基础课,通常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三是金融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财政学、中央银行学、保险学、投资银行学、证券投资学等;四是金融专业选修课,一般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三个方向。与此同时,当前也有部分高校强调微观金融的教学,向国外商学院模式靠近。根据戴晓凤(2006)搜集的资料,北京大学已开设有时间序列分析、动态优化理论、博弈论、随机分析、固定收益证券、信息经济学等较前沿的课程,上海财大设有数值方法、金融期权与期货等课程,厦门大学则有财务报表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随机分析、金融中介理论等新兴课程。

(二)财务管理学科发展与课程设置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变化以20世纪90年代前后为分水岭(刘淑莲,2005):在此之前,财务管理只是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之后财务管理从会计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7]就本科层次的的课程设置而言,我国一般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差别不大,曾富全(2010)指出,该专业培养目标来源于会计专业,缺乏清晰定位,课程设置与会计学专业课程重复严重,特色课程并不明显。[8]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李连军,2006)。[9]在硕士培养层面,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方向。同时,部分高校则自主设置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或者在经济学硕士下面设置相关方向。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硕士金融与财务管理方向课程体系中,学位课包括: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业选修课包括:高级公司理财、金融市场、财务管理实务、公司理财与项目融资、财务报表分析、高级税务筹划、固定收益证券产品分析、投资银行经营与业务、金融投资分析与实务。

(三)国内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改革设想关于我国财务管理与金融的关系以及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如何改革,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财务管理学科研究范畴应该与微观金融学的研究范畴相一致(刘淑莲,2005),[7]即财务管理学科应主要由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构成;第二种观点认为财务管理与微观金融中的公司金融相一致,而不包括金融市场和投资学,如范从来(2004)认为,[10]宏观金融、微观金融、公司金融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金融学体系,公司金融是从金融体系运行的角度研究公司的融资行为。关于财务管理的课程设置,徐焱军(2012)指出,财务管理专业应围绕企业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资本运作等内容开设相应的初、中、高级课程。[11]上述观点基本都认同,我国的财务管理专业,应该与会计学专业课程进行清晰地区分,与微观金融学课程设置内容相一致,即与国外商学院模式下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相一致。

四、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

在分析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经济学院、商学院发展模式基础上,借鉴我国高校金融学、财务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齐鲁工业大学在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优化研究方向,确定课程设置,以体现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与相近专业的区别以及本专业的优势。

(一)研究方向结合对国内外金融学、财务管理学科的讨论,齐鲁工业大学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设置为四个方面:1.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方向,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决定因素等相关问题,资本市场效率、组合投资、金融工具定价、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行为,财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等;2.金融市场与公司筹融资管理方向,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金融市场和中介组织的类型和功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公司筹融资行为、风险、影响因素、效率,融资约束、融资政策,资本结构,收益分配,金融市场与公司筹融资之间的关系,营运资本管理;3.投资管理方向,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兼并与收购,资本资产定价,投资组合理论,风险管理,基金与风险资本,金融市场中介机构,投资项目评价,创业融资、风险投资、技术创新与投资决策;4.行为金融方向,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公司证券相对收益偏离与风险的关系,投资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非经济因素影响资源配置等等。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 利率市场化

在建设银行“按产品类型划分的贷款及不良贷款分布情况”部分中可以看到,于2010年12月31日,总贷款约56691 亿元人民币,其中公司类贷款占70.15%,而个人贷款则仅占24.15%,几乎呈3:1的比例。这是由于,在前面的“客户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中可以看到,公司类贷款的平均收益率为5.34%,个人贷款则只有4.83%,而公司的贷款又将有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存款,在P≈(R-r)A的公式中,R-r≈3.8%的利差是由央行规定的,那么A越大银行的利润就越高,综合考虑下银行自然更倾向于拓展公司业务而非零售业务。但从市场的角度看,这又是十分不合理的,因为一般而言公司的议价能力最强,银行次之,个人最弱,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利率本应是最低的,因此银行应该主要发展个人业务,如美洲银行,公司贷款为2970亿美元,个人贷款6430亿美元,约1:2.2,是一个完全逆转了的比例,这才是完全市场竞争下利率市场化应带来的正常结果。

零售业务量比例的差异是除利差以外,造成两银行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差异的一大重要来源,也是利率市场化程度的表征。如表1、图1所示,可以看到建设银行也在做着相应的结构调整(个人贷款业务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以适应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是应对高通胀率的紧缩政策。尤其是2011年,信贷政策的调整十分密集,与银行业务联系最为密切的房地产和汽车两个行业都受到了很大限制。

利率市场化,简单得说,就是将原本由中央银行作着基准利率的限制的存贷款利率转为市场定价。就在2013年1月12日,央行网站再度刊出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发表的署名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央行表示,目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下一步将继续积极推进。在此过程中,央行将充分考虑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而就在不久之前的6月7日,央行则在降息的同时宣布了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自同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被国内经济学家普遍解读为利率市场化初步开放的破冰信号。但利率市场化是不能独立完成的,还需配合其他相应的金融改革,包括汇率和利率间的配合,利率市场化要求汇率也要逐步市场化,否则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可能会出现矛盾。另外,央行还应疏通利率传导渠道,防止存贷款利率上升导致的倒逼机制,使中央银行一方面失去了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间接调控又可能难以有效运作。

利率市场化可以直接提高金融体系效率,却将对如今坐享高至约3.8的利差,以利息净收入构成收入的主体部分(2515亿元,约占77.20%)的国内的商业银行有着根本上的冲击。为降低成本,可考虑将一些重复性的、简单的业务外包出去,谓之“节流”;而为了提高收益,银行应偏向收益率更高的个人业务,这就需要贷款业务的丰富和创新,包括还款方式的创新等;且从前银行单一化的资金来源,也应同步发展合同转让、证券化等业务,即所谓“开源”。要想在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变革下主动出击,银行的经营思路需向融资多元化及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向转型,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将促进金融领域各衍生行业的竞争与合作,混业经营是必然趋势,混业监管则是顺水推舟。

篇7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篇8

关键词:移动支付;技术采纳;结构方程;二阶调节作用

文章编号:2095-5960(2016)04-0057-12;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9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与格莱珉银行信托基金联合开展格莱珉的中国项目,向中国贫困居民提供小额信贷;2010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复星集团、银泰集团和万向集团在杭州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6亿元;2011年6月成立重庆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2013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筹建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负责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面向小微企业以及消费者个人的金融服务;2014年2月8日,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余额宝功能,2015年4月,数据余额宝“全球第二”规模逆市增千亿。阿里巴巴的成功,不但使百度、腾讯这些中国互联网公司迅速采取了行动,就连平安集团等传统金融企业也在尝试加入网络金融行业。过去银行是货币的结算中心,掌控着客户的清算记录,但是在网络金融中,第三方支付平台取代了银行的结算中心地位,掌控着人们资金流动的清算记录,据此做出一系列深度的数据挖掘展开的金融业务,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而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正遭受着存款较大分流、传统信贷规模增速受阻、利润空间收窄等的巨大影响。当然,传统银行业对此已经充满警惕,因为互联网金融蚕食的正是它们的利益,那么传统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对其利益的继续瓜分?

从现有的文献看,针对网络金融与传统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分析的文章很少,并且在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本文立足上述问题,指出线下零售的移动支付领域才是传统银行跟互联网金融公司未来真正展开大决战的地方,如果传统银行业在线下零售领域被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二维码、NFC手机等移动结算技术打败,等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把传统银行的线上、线下零售清算业务全部取代,传统银行业就失去了在中国的所有零售领域。而网络金融服务将依托于强大的大数据挖掘功能,通过提供比传统银行更低的利率取得竞争优势,来进一步蚕食传统银行业在生产领域的业务,这样传统银行业的萎缩就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以上观点,本文通过调查人们在购物中对移动支付的选择倾向获得样本数据,以交换理论和效价理论为理论基础,利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实证研究了线下购物中人们在传统移动支付方式和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兴移动支付方式之间的选择问题,并进一步探索了影响这两种选择的因素。最终,根据得到的结果,分析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兴移动支付技术在现有的线下零售端被接纳的情况。本研究不仅有助于预测在网络金融的冲击下传统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可以为第三方支付和传统银行业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

在现有对移动支付技术接纳的文献中,主要应用的理论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技术采纳理论模型(TAM)、计划行为理论(TPB)、创新扩散理论(IDT)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技术采纳理论模型(TAM)

在过去,多数学者针对移动支付技术被接受的研究所使用的是技术采纳理论模型(TAM)及其扩展模型。Davis(1989)借助理理论,针对于信息系统的接受意愿最早提出与应用技术采纳理论模型(TAM)。该模型中Davis提出顾客对新技术的接受意愿受五个因素影响: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使用意愿、使用态度和实际使用。[1]我国对技术采纳模型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近年来被学术界重视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徐博艺、高平等,总结出技术采纳模型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历程并将其发展划为3个阶段: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和发展阶段;然后对技术采纳模型进行了4个方面的总结: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的技术采纳模型、对技术采纳模型具有外部影响的研究、对于技术采纳模型内部影响的研究和技术采纳模型的跨文化研究;最终,建立了TTF和TMA的整合模型分析我国企业中的ERP的影响因素。[2][3]汪雪芬、徐博艺等提出了企业接受行为受到隐私权保护、信息产权保护和信息的准确性的影响。这一成果使技术采纳模型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有关于信息道德因素的B2B电子商务系统的技术采纳模型。[4]

扩展技术采纳模型(TAM2)是Venkatesh&Davis(2000)在传统的技术采纳模型的基础上将效价理论、主观规范等纳入其中。对于移动支付技术的研究是在扩展的技术接纳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移动支付的特性加入了成本、移动性和方便性等因素。[5][6][7][8][9][10][11][12]香港理工大学的王玮对技术采纳模型、理和计划行为理论这三个模型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论述并阐述了对此类问题研究的方向。KIM(2007)[13]认为传统的技术采纳模型对那些新的信息技术的解释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过去,信息技术的接纳大多是组织情景下的强制使用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是由组织承担的。但是在现在这种新的信息技术接纳情形中,产生的费用和风险都是由个人承担的,因为这是一种个人自愿的技术采纳行为。特别是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用户在此过程中在接纳了移动支付技术和享受移动技术的同时,还要承担其风险和费用。[14]基于此种观点,KIM(2009)在消费者的即时网上购物的电子商务行为中引入了效价理论。由此,客户在对移动支付采纳的过程中会受到效价理论中正向和负向因素的影响。[15]Schierz等(2010)在传统技术采纳模型的基础上拓展出用于移动支付技术的接受理论模型,并指出,用户态度在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移动性等因素影响用户接受移动技术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16]Lin(2011)把技术准备这一因素加入技术采纳模型中,最终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准备对电子技术服务的使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7]

(二)其他理论

Ajzen(1991)引入计划行为理论(TPB)研究用户的技术采纳行为,他认为主观信念和行为信念通过行为意愿来决定人们的行为。[18]创新扩散理论(IDT)中所包括的影响客户接受新技术的因素有:相对优势、自我形象、可试用性等多个因素。[19]而这一理论中的自我形象与相对优势这两个因素分别测量了移动支付使用过程中的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是由Homans提出的,他在这一理论中指出,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可视为一种交换行为,人们在交换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甚至也是一种交换关系。Blau在Homans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最终得出,人们会对某项活动或是个人那里得到的潜在利益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并与其他的一些活动和人进行比较,最终会选择能够获得利益最大化的那项活动或者个人。清华大学的张楠、陈国清等从行为建模的角度对信息技术采纳模型进行了研究,指出应用研究方向、动态研究方向、组织研究方向和跨文化研究方向是未来对技术采纳模型研究的新型研究方向。[20]

从目前国内外的现有研究结果看,对技术采纳理论的研究利用技术采纳模型最为普遍,而对其他的各种理论的应用相对少一些,但无论以何种理论为依据,都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以交换理论为基础理论对移动支付技术的接纳的研究更少,而且在模型的利用上存在很大缺陷。本文在以往利用交换理论对移动支付技术采纳的研究的基础上,将第三方线上支付经历和使用经验这两个变量分别设为一阶调节变量和二阶调节变量建立模型,研究在以交换理论和效价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的模型中,对移动支付技术接纳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得出的结果,分析移动支付技术被接纳的可能性。

三、理论假设及模型设计

本文以社会学以及心理学中的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和效价理论作为研究移动支付发生的理论基础。交换理论认为这是一个人与移动支付系统的交互过程,所以在此过程中对移动支付方式接受的影响因素来自于人、社会环境以及系统这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的作用共同影响着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两个因素。这里将效价理论引入模型之中。效价理论是根据理性认知的消费者决策理论,从正、负两个方面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行为。因此,用效价理论来对交易模型理论中的得失的变量进行设定是非常合适的。Peter等(1975)利用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来测量感知的正效用和感知的负效用。[21]这是由于具备正、负两个方面的考虑,效价理论非常适合用于交换理论中对得失变量的解释和设定。最终,根据交换理论通过衡量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对移动支付手段的选择进行决策。

(一)个性特征

根据已有的研究理论,我们设定个体特征这一影响因素由个体创新和知识两个构念所构成[22][23],这两个构念在过去对信息系统的研究中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构念。

Yi等(2006)指出高个体创新性的个体更加喜欢接纳和尝试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更积极地利用新的技术来应对高的不确定情况;同时发现,网上购物行为与个体创新存在着正向的相关性。[24]所以,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H1:个人创新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收益正相关。

H2:个人创新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风险负相关。

Wortman(1975)提出,知识是感知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25]Klobas(2000)通过研究得出,使用互联网的额外知识可能会影响用户对网络的使用。[26]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用户所掌握的第三方平台移动支付的知识越多,对其感知控制和获得利益的评估就越高,就会增加用户的感知收益、降低用户的感知风险,所以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用户的第三方平台支付的知识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收益正相关。

H4:用户的第三方平台支付的知识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风险负相关。

(二)系统因素

在过去对信息技术研究的过程中无论是基于技术采纳理论(TAM)还是基于创新扩散理论(IDT)系统因素都作为外在的因素被引入各模型之中,其中Xu等(2006)最先提出技术的方便性是移动商务是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27]兼容性是指现有的行为方式、以往的经验以及价值观三者与使用新技术的一致程度。移动性是指在移动网络的覆盖区域内,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机进行支付或交易。易操作性是指移动支付的过程步骤、订单修改等都简单方便。Lei-da Chen(2008)[28]认为感知易用性、移动性和兼容性等因素都对移动支付方式的接受起到重大影响。所以我们将兼容性、移动性和易操作性归结为已给变量――方便性,并提出以下假设。

H5: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方便性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收益正相关。

H6: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方便性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风险负相关。

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安全性必然变为移动支付手段被人们接受的重要阻碍因素。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性是指数据安全、商品安全、协议安全以及法律安全等。Lim(2008)认为安全阐述对用户的感知风险起着显著的影响作用,所以客户在不了解所做交易是否安全的情况下是很难接受移动支付技术的。[29]因此我们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建立了包括:交易程序、技术保护和安全阐述三方面的安全性因素,并提出以下假设。

H7:第三方平台支付的安全性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收益正相关。

H8:第三方平台支付的安全性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风险负相关。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