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09:33: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旅游管理的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知识经济;旅游管理;创新
旅游管理企业综合性极强,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企业正面临一次血的改革、创新,多样化的产业链导致旅游企业在面对竞争时,需从不同角度考虑,才能在旅游产业长期生存。而知识经济的到来,便足以证明我国发展状态良好,人们具有较高的生活追求,更享受精神世界。由工业经济到转变成知识经济这一过程中旅游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为了迎接这一时期的到来,旅游行业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力争在满足现代人物资需要的同时也达到人们的精神要求。21世纪是信息时代,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也会趋向于信息经营的方式。
一、知识经济下旅游管理的变化
旅游管理市场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得到了有力的拓展空间,增加了新的消费理念和市场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旅游市场无论从规模还是容量上都达到了巅峰时期,加上知识经济的双重影响,已经毫无置疑的将旅游业发展上升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办公室灵活度与日俱增,工作也日渐轻松,人们的放松时间较多,生活质量和收入快速提高,无需被生活开支困扰,有更多的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两者相互结合使旅游事业出现了极强的发展契机。知识经济来临后,旅游行业转变了以往的竞争模式,竞争模式的转变给旅游行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往的旅游行业主要以客源、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然而知识经济的到来却将这一模式彻底扭转,旅游业竞争模式正在向电子商务方向转变,正因为此,旅游业也由原来的价格竞争转变成现在的服务竞争、品质竞争和营销竞争,这已成为旅游业的主要竞争模式。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旅游业资源结构有了很大改观,很多旅游企业也随时代的变化改变了经营方式。即使知识信息资源在旅游行业重要程度极高,但仍不能忽略钱财和物质对资源的影响。人是所有事物的主体,更是知识生产、使用、成就的主体,鉴于此,在企业发展中人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未来旅游企业发展中知识经营会成为主流,营销模式也会转变成网络营销,采用此种方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未来企业战略发展的主要方式。
二、知识经济影响下旅游业创新方向
1.提高创新意识
根据我国目前发展状态,知识作为拉动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创新是必然趋势,知识的灵魂便是创新。旅游业具有鲜明的产业特点,尤其是其综合性较强、竞争强烈等特点,必须时刻准备,具有强烈创新意识,才能具有充分、新颖、健康的方案维持企业的长久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很大程度的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鉴于此,知识经济是依存于企业资本存在的,其中品牌、人力、物力等都需加大审核并利用知识产品的夸大营销点,加上运营方式的改变,增加企业综合实力。例如:某知名企业认为知识是能够流动的,因此,在企业内部技能型知识流动方向和目标的实验,将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利用竞争者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实力。
2.以人为本
旅游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是自然形成的特点,由于旅游业和生态环境间为辨证关系,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旅游行业除了对生态环境具有强烈要求外还出现了其它方面的需要。现如今,人们逐渐对南极、深海等极端旅游场地兴趣十足,这是一个膨胀的时代,人们对未知追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价值观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生态环境管理才是旅游业实现长久发展的终极目标,生态管理不但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要遵循旅游者的要求和生产产品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相互结合,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而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
3.改变营销途径
由上文可知,旅游企业已经将传统的营销模式转变成现在的网络营销模式,采用网络营销模式的重点在于知识和传播信息,所有信息都去取决于知识,没有专业等级和方向的限制,只要关于知识点的任务完成便能结束此次使命。因此,我们在网络上将各种知识点重新整理、联合起来,增加网络营销应变性和开放性,创新知识交汇。而以往的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快速转向,具有企业性,是依附于企业所存在的。突出网络营销手段主要是结合知识经济,将网络营销依附于知识,减少对企业的依赖,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不影响企业形象。日前,电子商务在我国已经被应用在各行各业,据统计我国上半年部分旅游业工资支出都是依靠电子商务完成的,随着运营方式的改变,跟在时代潮流后的企业纷纷获得了成功,无论是在生产、经营还是在营销上我国很多知名旅游企业统统获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青年旅舍和中旅,在该旅游企业中仅去年一年便有80%的员工工资是依靠网络信息支出的,也就是说有80%的人是利用网络手段进行购票旅游的。
三、结语
有上文可知,知识经济背景下旅游业管理的主体是人,其次便是知识。在知识经济影响下,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将旅游内部管理、营销模式、竞争模式之间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经济在旅游管理中的改革方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及创新意识等方式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柏波.传统旅游企业现代转型的实现路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郭宁.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旅游企业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2,(20):79.
[3]乔思雯.浅析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旅游企业管理[J].商业经济,2012(,19):47-48.
[4]陈国元.知识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管理及其创新性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6.
关键词:旅游产品质量;旅游者预期;旅游企业应对措施
一、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认识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出游一次所获得的经历,在其旅游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的事物及所接受到的所有服务都构成了旅游产品。
因此,旅游产品质量的好坏源于整个旅游过程,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同等重要。而正是由于旅游产品的本质是一次经历,对于旅游产品的质量的评定并不完全取决于为旅游者提品及服务的旅游企业,最主要的在于旅游者根据自身感受来对其进行的评定。因此,旅游者的感受和评判标准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旅游企业要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第一要务。
虽然旅游过程的每个环节在整个旅游经历中所占的比重不同,但根据旅游质量蛛网理论,旅游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对旅游者来讲是同等重要的,也就是说,看似十分微小的细节,例如马桶是否漏水、服务员的微笑是否真诚还是有某种意味等,都会影响旅游者对整个旅游过程的看法。另外,由于是主观判断,旅游者的知识水平、文化背景以及出游动机等也会影响其判断。
中国消费者协会根据投诉情况总结了消费者对旅游业的十大不满意,主要分为四类:一是旅行社不遵守承诺,随意减少参观景点或旅游时间,或者是不完全履行合同,旅游时食、住、行的档次低于事先约定的标准,为节省费用擅自将旅游者转团、拼团;二是有关接待单位强制收费、变相收费,或以增加景点为由向消费者收费,如不交钱,就在服务方面大打折扣,刁难消费者;三是对景点或参观项目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或者以“免关税”、“拍照免门票”等形式诱导消费者,引诱购物;四是宾馆、饭店和景点的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一些饭店宾馆向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出示不同的价目表。此外,一些景点环境“脏、乱、差”;景区内的旅游车任意改变路线,强行兜售物品;还有一些星级饭店尽管在硬件设施方面档次较高,但是经常出现旅游者财物被盗等安全问题以及服务员在楼道内大声喧哗等不雅行为,损害酒店形象,影响旅游者的游历感受。
二、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标准分析
一般来讲,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评判主要通过直观体验和接受服务后进行横向比较得出,根据差距分析理论,旅游者对服务的评价取决于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与事先期望之间的比较,也就是说,旅游者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实际体验的最终感觉与他对服务商的期望之比率,用公式来描述:客户满意度=客户实际感觉/期望值。
当旅游者对服务的感知等于或超过了对服务的预期时,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低于预期,就会认为是低质量的。旅游者的感知与其期望的比值越大,他的满意度越高。通常所说的“让顾客100%满意”,意思就是要让顾客的感知和期望完全相吻合;而“120%的满意”则是要让顾客的感知超过顾客的期望。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感知与其对旅游产品的期望之间的差异就决定了旅游者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旅游者对服务的期望与企业对这些期望的诠释存在差异
旅游管理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包含许多相互管理的行为,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到来之后所感受到的比其预期的要好,这样不但使旅游者对消费感到满意,还会向家人及朋友推荐,从而扩大企业的良好口碑。在旅游接待过程中,企业应该找出人们最看重的那些东西并狠下功夫,使消费者期望得到很好的满足,从而使企业形象得到提升。
(二)企业提供的服务未能达到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与旅游者期望存在差距
一些企业虽然能够准确理解旅游者需求,并制定了相应的详细服务标准,但在服务过程中,由于企业能力所限或为降低成本,无法提供或不完全提供旅游者期望的内容。
(三)企业的对外宣传与实际内容不符
例如,一些新开发景区在宣传促销中经常夸大其词,声称是“绝品”、“极品”等等,但实际仅是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景点,旅游者来后大失所望;还有的景区号称“世外桃源”,但是景点内外环境较差,烟蒂、碎纸、饮料瓶等垃圾遍地,与景致形成极大反差。
三、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的具体措施
旅游企业运营的核心任务就是尽可能地缩小实际服务质量与旅游者预期之间的落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旅游产品人性化
旅游产品人性化就是要求旅游企业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在这里旅游产品已不仅仅局限于有形产品,还包括无形的服务、管理等。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在旅游硬件和软件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1、硬件上,根据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人性化的旅游设施。旅游硬件设施是人们用肉眼所能观看到的,而且也是人们在最短时间内能对它做出反应的,也就是人们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对于旅游者是重要的,它能决定人们用怎样的心态完成这次旅游经历。舒适、醒目的设施会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预示着潜在的、长远的效益;相反,则会是短期的效益。在这里,旅游者的满意度取决于旅游者对硬件设施的第一美好印象,因此对旅游硬件设施要做长远的规划。
2、软件上,根据旅游者的感受提供符合人性需求的无形的旅游产品(服务)。无形产品往往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易被忽视,但事实上,较之于有形产品,无形产品对旅游者更有深远的影响力,而旅游企业履行道德的行为是这些无形的旅游产品真正体现人性化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所谓道德的行为,在伦理学意义上,就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行为。也就是说,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履行其有利于旅游者和社会的道德行为。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对旅游企业来说只是一念之差,但这一念之差完全可能导致企业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状况。道德的行为可以使企业走向良性的循环,而不道德的行为会使企业走向恶性循环,也就是僵死的边缘。道德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对旅游者要诚实守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同样,对企业而言也是如此,企业的信誉是深入人心的广告,是不属广告的广告。企业信誉的建立和信誉度的不断增强靠的是产品质量,更要靠树立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全过程的责任心,靠全方位的服务承诺的兑现。服务承诺是企业信誉的直接张扬,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活动的竞争中,服务承诺是增强信誉度的重要举措。这里的产品即旅游产品,也就是旅游服务。因此,旅游企业要对旅游者坚决地履行其服务承诺,具体表现为旅游企业不降格服务,即不降低原来约定的等级标准;不擅自增减旅游项目;不延误游览日程和时间;不以次充好欺骗旅游者等等。对社会要有责任心。不要为了局部的利益而损坏社会整体的利益。比如说生态环境问题,旅游企业不应为了自己的利益需求而破坏自然资源。否则,是不道德的。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智慧旅游;旅游管理;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061-01
一、概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的前沿性和信息传递快等特点也要求更加务实、高效的旅游行业。这就对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先进的旅游管理知识和方法之外,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企业的网页设计出别样的风格,再辅以翔实的描述和唯美的画面去吸引旅客。企业还可以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旅游景点真实的展现在网上,使旅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游客来此旅游。
二、智慧旅游的概念及特征
智慧旅游需要借助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一些新的技术,通过(移动)互联网,并通过便携式移动终端,感知并及时一些关于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活动等一些方面的信息。随着智慧旅游的到来,将为旅游企业创造出更大的附加值,将为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提供极大的方便和更好的旅游体验。与传统的旅游相比,智慧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智慧旅游不需要过多的依赖靠手工收集的信息和一些专家设计出来的规则,智慧旅游还应用了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相关技术,旅游相关的信息能够及时快速的更新,并且还能及时得到旅客的反馈信息,对企业和游客来说的实用性都较高。第二,智慧旅游比传统旅游应用了更多的技术,并且这些技术能够很好的在智慧旅游中应用。
三、信息化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标准体系构建
(一)信息化维度
信息化涉及很多方面,从数据编码、数据库、网络设施分别到文件格式、应用系统、操作系统,这些方面都非常庞大。所以,从信息化角度来说,对信息技术进行简单的陈述是不合适的,而应该从信息技术在旅游专业的实际应用的角度将其分为具体几个层次,以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
(二)层次化纬度
旅游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都有着层次之分,在信息化环境下,旅游标准与其它领域标准存在互通性,更多的可以相互操作,领域差异造成了旅游管理的差异性,在关注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建设的同时,也要更多的关注专业标准。由内向外通常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业标准,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在这三个维度当中,信息化维度的方向是信息技术和旅游内部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很好的体现。目前虽然智慧旅游基础设施的一些相关标准仍未制定完善,但从总体上来看这并不影响智慧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尤其是现行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上,旅游建设的相关标准主要侧重在管理和应用系统两方面。
四、信息时代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的途径
第一,对智慧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该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其中人才的竞争是这次竞争的核心部分。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和知识水平是旅游行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关键因素。为了应对这种趋势,关于旅游方面的高等教育急速的扩张,这样能够提供满足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的能力突出的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为旅游行业提供了理论上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对旅游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在职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培训教育的实际操作工程中应该以旅游景点为载体,以学校培训为途径,通过让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参加各种各样的短期培训,强化他们对旅游行业的认识水平,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强化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第二,加强相关智慧旅游营销服务的技术应用。应该积极的在新闻媒介上投放一些关于旅游景点的一些广告,以使游客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旅游景点。利用现代的广告媒介能够迅速的扩大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受众群体,应该结合传统的电视、广告、报纸等和现代的互联网。微博等作为旅游营销的载体。加深面向在线应用服务的力度,利用卫星遥感360/720度实景拍摄、虚拟显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大力发展虚拟旅游。
第三,加强移动信息技术在游客在途服务中的应用。由于现在移动终端的普及,可以充分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结合先进的标签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无线定位技术,实现旅游行为可记忆,导游顾问可携带,游览对象可辨识。这样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对旅游景点的差异化的信息需求,在此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的需求。
第四,加强游客在途服务的关键技术应用。对符合移动信息传播需求的数字旅游信息进行开发,使手机和智能移动终端中能够获取旅游资讯、营销广告、多媒体宣传内容、旅游地图等信息,开发多种适合移动终端的软件,能够满足游客的在途应用。
参考文献:
[1]倪柳.金华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旅游规划, 2013(12):171-172.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模式 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旅游业日益强劲的发展势头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人才教育的发展。旅游教育通过它自身的教学、科研、人才等的辐射、带动,对在经济建设中实施旅游发展战略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旅游管理作为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来看,应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等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求一个最佳的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关于培养目标的定位:高层次、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和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特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宜昌经济规划要求,从原来注重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转向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阔的视野、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能胜任各类旅游企业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个目标定位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关于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宜昌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未来的五年中,宜昌将突破性发展旅游业,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大力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因此,具有较高素质、较强能力、熟悉旅游管理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十分巨大。旅游教育专业设置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即坚持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为确定专业主体构架的依据。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情况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就业前景良好的新兴职业,如茶吧经营管理、酒吧经营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康乐服务、多语种导游等。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设置、开发与市场需求对路的专业,可以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就业渠道更为宽阔。
三、关于课程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理论和实践并重
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综合化的特色,为学生终生学习、终身发展做准备,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应做到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框架的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即:将所有课程分为三大模块:旅游专业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在二、三两个学期安排课程实习,五、六两个学期安排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附:旅游管理专业三大课程模块学时分配表:
这种课程模式,充分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服务于技能的有效掌握,充分体现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让学生尽早(第一学期)进入专业能力模块的学习,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通过多层次设置教学(学习)目标,并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实践课程体系突出,技能课占总学时的43%,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技能的程度,确定学习方式和把握学习进程,并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体现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
四、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以能力为本位
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非常明确,即通过在校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礼仪和中外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同时具备计算机、英语等应用能力;热爱旅游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组织、协调、操作能力,能胜任旅游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旅游教育有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目标,是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要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行业准入制度的要求,引入不同级别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搞好专业职业技能资格培训与考核。我们可以利用高职院校内设置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秘书、导游员资格等职业资格考试,鼓励学生获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以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适应能力和适应学生择业谋职的需要。
五、关于培养途径模式:产学结合、校校结合
培养途径模式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完成特定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培养形式和创造的教学环境的总和。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环节尤为重要。产学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重要手段和最佳途径。
1、在校内创设产学结合的环境
(1)建立并完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其主要设备水平达到甚至超过行业现有水平的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最终目的:既可以进行技能训练,又可开展课题研究;既可进行实验、实习,又可进行岗位实践;既能承担旅游类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和鉴定,又可模拟仿真服务过程;既可为学生按旅游行业要求设计实训项目,又可为旅游从业人员知识更新、职业培训、推广新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
(2)兴办产学结合的产业。依托旅游专业办产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并通过校内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校办产业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的关系。通过“引厂进校”、“引店进校”,使产学研结合统一在一个管理系统之中,形成校内产学研一体化的良好势头。
(3)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员由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专家组成,他们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论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确定课程内容,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加强教学上的开放性、民主性、实践性、现代性、研究性、适应性和超前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业精神。
2、建立具有产学结合特点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目的的最佳方式
(1)与旅游企业开展联合办学,通过产学相结合方式,共同组织社会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由企业提供实习业务资料和实习条件,派专家进行实训课讲授;教师到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咨询、培训;学生在上岗实习期间由双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培训和考核;学院根据专业岗位需要对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弹性管理;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专业授课,使学生进一步拓宽专业视野,充分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2)与企业全方位合作,把课堂“搬”进企业,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如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与宜昌环坝旅游集团联合办学,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并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保证学生每周有两个半天的学习时间;学院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组织教学。顶岗实习结束后,按双向选择的原则,企业与愿意留下来就业的学生签定就业合同。这一教学方式的改革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的一致认同。学生边上课边实践,激发了学习兴趣,专业技能水平快速提高;企业提前介入人才的培养过程,提高了人才利用效率。
(3)采用双元制(边工作边读书)办学模式,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前培训、求学深造、就业安置“一站式”学习机会,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如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黄牛岩扶贫助学安置班”,学生在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后进入企业从事餐厅、客房的顶岗服务工作。企业提供教室和必要的教学条件,学院采用集中授课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计划,实现集中学习与顶岗实践相结合的新型职教模式。学生基本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承担全部学费,三年里不仅能取得大专毕业证,还能同时具备特大型旅游企业工作经验。
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高职教学更应该根据整个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培养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根据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方向;以基本素质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强调岗位实际工作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严格训练;强调校企合作的办学途径,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顶岗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毕业生的部分岗位适应期缩短为零;下大力气培养“双师型”教师来满足校企合作教育和培养应用性高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建立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育人环境和素质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志学、余昌国:我国旅游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旅游调研,2002.5
[2] 浅议高等旅游教育的专业技能操作课.
[3] 胡善风、程林:《运用现代营销观念改革旅游教学模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 史士本: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j].教育科学研究.
2001.6
[5] 首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3.7
[6]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z].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7] 程荣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8]赵居礼:完善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消费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精神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旅游业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创造的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我国政府旅游管理体制却未能与时俱进,产生了许多问题,并已对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为了保证我国旅游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积极建立新型的旅游管理体制,实现政府对旅游业管理的创新,从而为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我国政府旅游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政府干预旅游管理的必要性
(1)旅游产品的公共性。首先,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包括无形的服务。体现在旅游市场上,最主要的产品形态则是旅游线路,旅游线路并非是一种实体产品,而是一种信息资源,用来向旅游消费者展示其产品及服务。例如,旅游交易会就属于对旅游信息形态的说明,可使用旅游地图片、文字介绍等多种形式。这种信息资源,无法流动,体现了旅游产品的公共性。其次,在某种程度上说,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社会形态。从本质上说,旅游产品的来源与旅游地的市场开发密不可分,但这并不影响其社会形态的属性。[1]从资产归属上看,旅游产品既不可为私人所有,也不能将其归到所在的旅游企业的名下,换句话说,旅游产品应是国家的所有物,但同时又可交由其他组织或个人来开发利用,从中体现其公共性。
(2)旅游产品具有跨区域性。由于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跨区域性,而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的关联极为紧密,因而也使得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跨区域性。旅游资源在存在方式上较为分散而自由,往往并非集中分布于具体的行政区域,而是可以跨越行政区域的限制,灵活分布。[2]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发利用,就需要政府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能够得到协调,避免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冲突,力求实现旅游市场的统一运作,不仅有利于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实现经济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旅游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
旅游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旅游企业之间的不对称性,旅游企业与旅游消费群体之间的不对称性。在信息不对称性的作用下,使得旅游市场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对于旅游消费群体来说,旅游资源所在地具有陌生性,消费者仅能通过媒体来间接体验旅游资源的特征,这与旅游企业相比,信息量明显不足。同时,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旅游者不会为获得直接体验而直接对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因此,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关于旅游目的地及旅游资源方面的信息,旅游者就会选择通过旅游企业的宣传来了解。然而,如果旅游企业进行价格竞争,以价格低廉来吸引消费,旅游者就无法准确判断出产品的真实情况,从而对产品价值更高的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三、完善我国政府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的途径
(一)制定并完善旅游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
首先,在对旅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时,应当正确认识法律约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其次,在当前法律体系环境下,政府部门应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对法律的认识,掌握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以法律对旅游管理队伍进行规范维护依法管理的稳定性。再次,旅游法制体系的建设中,应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以监督机制形成对政府权力的制衡,通过监督网络,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从而使旅游管理公务得以公开化、透明化,使政府权力得到社会民众的监督。最后,对于旅游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来说,应积极增强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理论内容,在经营业务中自觉遵守法律规定,约束自身的经营行为,对于旅游消费群体来说,也应重视法律的重要性,以法律武装头脑,树立起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3]
(二)培育我国公民的公共理性
在旅游管理机制的建设过程中,社会民众不应置身事外,被动接受管理及服务,而是应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旅游事务的管理,对管理政策的制定进行了解和监督,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地评估。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加强与民众间的沟通交流,为民众参与旅游管理体制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打造政府与民众间的互动平台,增加旅游管理信息共享渠道,扩大公民权利。同时,也应注重公民的思想素质建设,提高民众的公共理性,使民众具备良好的理性判断能力,对当前政策走向有基本的了解,应加强对民众观念的引导,摒弃偏激片面的看法,这样才能为民众参与旅游管理建设提供前提和基础。[4]因此,正确公民意识的培养就应成为我国政府旅游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使社会民众能够具备与时俱进、客观理性的公民意识。
四、结论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给高职院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带来了机会。很多高职院校都以此为契机,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重理论,轻实践。没有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
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行业指向性明确,应用性强,主要为旅行社、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酒店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
高职院校专门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重视和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如何构建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新型的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分四个层次若干点:
一、构建成熟的专业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
实践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理论知识得到内化认知的根本途径。大部分的专业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强调职业基础素质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课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一)实践教学类型多样,覆盖面要广。
所开设的实训课程除了主要集中在公共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礼仪实训、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客房服务实训、餐饮服务实训、导游讲解、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考察等方面外,其他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践教学,比如旅游心理学、广西导游等课程,也应该结合我们广西的主要景点:桂林漓江、南宁青秀山、桂平西山等进行实训。
(二)实践教学手段丰富,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三)深化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层面
能力培养需要深化。实践教学除了专业技能训练,即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第一层次能力的培养外,更要培养学生的第二层次能力,比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
二、健全实习基地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一是按行业标准完善在现有酒店管理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设施设备;二是将实验室的功能趋向多样化。以满足未来多种实习的需求,使学生能在同一个实习场地进行多种技能培训:三是建立自己的酒店、旅行社、培训中心等设施,支持院校自办的相关产业成为标准化实习基地。此外,学校应该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督促校外实习基地使其进一步稳定、拓展和开放。
三、提高实践教师的素质,建立综合考核制度。
(1)提高实践教师的素质,首先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去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参加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选派教师去国内外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机会,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邀请旅游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转贴于
(2)建立综合考核制度。首先改革考核项目,将课程实践、案例讨论,集中性与经常性实习、参与项目等学校规定范围的实习列入考核体系;其次改革考核方法,除采用开卷或者闭卷形式进行考核外,还可以加上技能考核+口语表达等形式。比如对旅游服务礼仪这门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一、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生命线,以应用性和综合性为特征的管理学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它对旅游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是理论教学的延续与深化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与旅游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管理思维模式和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旅游管理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而实践教学相对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具备基础管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规范的管理操作技能,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管理学》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是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点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注重对理论知识和理论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和领悟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正是在建立管理知识基本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管理问题,并能够依据相应的理论知识判断分析现实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管理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既要求协调组织的控制能力,又要求统筹全局的计划能力等。如:组织旅游活动按照标准制定路线、吃饭、住宿、服务等详细规划;旅游途中的人际关系、意外事故、临时问题等的应变和控制。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技术人才,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职能,是很难满足工作要求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复合型管理技术技能的人才。《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管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中不同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集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体的有效途径。
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问题
在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调研中,发现其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地域特点,又有一般现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
(一)教材内容的专业性不强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教材大都使用经管类通用教材,教材内容的受用面较大,相似程度较高,与旅游管理方面的相关管理实践案例较少,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特点,与后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衔接紧密型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受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方式与教学考核等方面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具有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明确的应试目标,确立了教师的主宰地位和学生的被动接收地位,使学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忽视了知识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
(三)实践教学偏向于口头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已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但正真在教学上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较少,而且实践内容往往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没有达到实践性的目的。
(四)考核形式传统单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计划中对《管理学》的考核主要是采用笔试的形式,考核内容多是针对所做的笔记和课堂讲授的原理规律的背诵。虽然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考试成绩很好,但在实践工作中仍不能较好的运用这些管理学知识,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没有被培养起来,偏离了学习管理学的根本目的。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管理学》实践教学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针对上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改进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学习课程的基础,在选择教材时,要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针对社会和行业发展与需要,结合后续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突出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的《管理学》教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编写适合区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教材,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设计种类和数量丰富的实践案例。
(二)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在《管理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和实践环节,多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并针对实践教学的知识点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和组织形式,避免实践教学的口头化和形式化。
(三)构建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
按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独特的学科特点,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进行实践教学思路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案例、习题与相关教学资源等。理论教学注重课程知识结构的提炼,实践教学重点把握基础理论与发展前沿和实践的融合,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和相关性的实践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丰富实践教学方式
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主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团队练习、角色扮演、管理专题辩论等方式组织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果;在现代教学技术下,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设立高度仿真的实践场景或真实的管理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1.案例教学法。选择核心知识点对应的典型案例,案例兼顾示范性、应用性和实战性,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境中,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情景模拟法。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浓缩为虚拟环境,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模拟旅游途中游客意见不统一的决策游戏,通过模拟加深学生对管理决策知识的认识。
3.团队练习法。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指定主要负责人,并给各团队提出任务,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讨论分析问题,教师对其指导。
4.角色扮演法。是用演出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设定某个场景,让学生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某一类管理问题的能力。
5.专题辩论法。把某一知识点或者旅游管理中出现的实际现象设置为论题,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辩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五)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实践教学重在过程考核,对学习成绩的评价不能仅仅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唯一的依据,应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如小组考核、案例分析考核、操作考核、综合技能考核等,根据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综合地评定成绩,真正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导师制;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饭店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97 -03
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是饭店业管理人才的重要储备基地,但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到饭店企业就业的比率却逐年下降。因此我国现代饭店人才培养目前面临了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两难问题:饭店急需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真正在饭店就业者却极少。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旅游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本文尝试将导师制应用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建立一个“小实践—理论—大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期解决饭店行业要求和旅游管理专业之间的脱节问题。
一、饭店业管理人才与供需现状分析
(一)我国饭店业的发展急需人才
我国饭店业的发展逐渐步入集团化发展时期,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星级饭店数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10年以来,我国饭店业进入回暖的经济缓慢增长期,饭店入住率持续增长。
星级饭店数量急剧发展的同时,饭店业的人才缺口却越来越大。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订房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饭店业的人才缺口约在三十万左右。与此同时,饭店业从业人员的人才构成不合理,尤其缺高素质、高学历的管理人才。根据江苏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江苏旅游饭店从业人员起始学历和专业整体构成中,本科学历人员分别只占2.2%。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供给不足
近年来,顺应行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从数量上和规模上都增长很快,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设置旅游专业的院校数量从2005年的693所增加到了2010年的967所。在校人数也由2005年的308408人增长到了2010年的596000人,2009至2010年的增长率甚至达到了19.61%。
但大量的毕业生却没有到行业中就业,流失太多。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最后进入到饭店就业,绝大部分学生都流入其他行业了。
二、供需无法契合的原因探寻
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经过毕业实习阶段,多数学生不选择在饭店就业,这直接导致了本科生的流失,不能满足饭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其中的原因主要有:
(一)饭店行业的性质和要求
饭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经验行业,饭店的产品是服务,因此管理者必须具备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而饭店的基层服务工作,劳动强度很大,但是技术含量却很低,并且薪酬待遇低。这与大学生强烈的自尊心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职业愿望是相违背的。因此大学生在经历这种高强度的基层服务劳动之后,很容易产生退缩心理而逃离这个行业。
(二)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现状和特点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都有实践环节,但主要的实践环节就是全部课程结束之后的毕业实习。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基本涵盖了饭店业的各个方面和饭店中各个部门,例如课程分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等,但是这些课程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主,即使有少数服务技能的课程,也以讲授为主,达不到实习时或毕业时可以直接上岗的要求。
旅游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需要通过校内的实践中心或模拟实验室来完成,但目前由于很多院校并没有充分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和实验室普遍设置少,模拟客房、实习餐厅等设施设备数量不足甚至没有,质量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无法有效地进行实践训练。
(三)专业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以及很多操作性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我国的高校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有学历,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尤其缺乏行业内的职业经验。部分教师没有饭店管理专业的教育背景,大部分教师没有行业从业经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在短期内难以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也无法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学生有实际意义的指导,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塑造,这对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也是一种制约。
三、建立导师制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起源于英国,由牛津大学新学院首推,并且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所采用,但是主要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行。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开始探索在本科生教育中实行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既不同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导师制,也不同于研究生的导师制。它是指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在思维方式、思想、学习方法、专业素质、能力和知识方面全方位对本科生进行指导。因此,导师制是一种具有针对性,“以生为本”的教育模式。而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连接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工作的桥梁。笔者尝试在旅游管理本科教学实践中实施导师制,建立“小实践—理论—大实践”的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导师给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地提供专业性和行业性的指导。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环节还是以毕业实习为主。现阶段旅游管理本科生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习”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从专业理论课程直接进入专业实习阶段。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学生只有在大实习阶段才能接触到专业实践,导致了只有理论学习而没有经过实践操作训练的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与饭店行业的要求明显脱节。“小实践—理论—大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将教学环节调整为如下三个阶段。首先,在进行专业技术课程学习的同时,按照课程分布,同时进行小实践。例如客房管理、前厅管理、餐饮管理等课程,一半课时为理论教学,后一半课时,学生需到饭店的相对应的部门中进行实践操作。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累计时间达一定的小时数,如累计达到400小时,才可以取得最后参加毕业实习的资格,这是“小实践”环节。其次,在专业技术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入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在有了专业技术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基础上,专业理论课程按模块学习饭店业各部门的管理层面,这时的管理理论学习因为有了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认识更加深刻、系统,这是“理论”环节。最后,在实践和理论学习结束后,到饭店进行毕业实习。经过之前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训练,此时学生能在服务操作和基层管理的运行中进行操作,甚至可以被作为管理培训生来培养,更加符合饭店对本科生的需求,这是“大实践”环节。
(二)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以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以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旨,建立综合性的实践训练环境。例如建立一个在设备配置、布置、管理方式与运作等方面都接近真实的旅游管理实践环境,实验室或实训室,配合相关课程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训练。专业教师作为实训导师,分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前厅管理课程的教师,负责前厅实训室的实践课时,对参加前厅服务环节实训的学生给予一对一的指导。
同时,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设施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培训能力强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资源,形成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环节既包含了“小实践”中规定的累计实践小时数,也可以作为“大实践”的实习单位。在“小实践”中,实践导师按专业分别负责相关教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大实践”中,由实践导师带队,进入饭店实习,导师负责学生实习的全程安排和考核,以及与饭店之间的协调沟通。
(三)促进实践导师的自我成长
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要求很高。国外从事饭店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职业经验,而我们目前的教师几乎没有行业中的职业经验。本文提出,通过建立导师制,制定专业技术教师定期进入饭店进行挂职锻炼的制度,并且与企业合作,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进行充分的校企合作,专业教师进入企业挂职,让教师直接在行业中积累职业能力和经验,在实践中促进了专业教师的成长。
(四)心理和职业素养辅导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导之外,实践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还包括了心理辅导和职业素养的辅导。大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较高的预期,但是不一定与行业实际情况相符。导师在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另一个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外在的职业环境,了解饭店工作的内容、环境和职业前景等,并且在校期间就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进入行业就业,可以很好地避免本科生因为对行业认识不足造成的实习前后的心理落差而从行业中流失的状况。此外,因为导师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中,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和理论、实践能力都比较熟悉,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的教育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 荆林波,史丹,夏杰长.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下转第36页)
(上接第98页)
[2] 卢爱华,周利丰.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与饭店行业之契合[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3] 闪媛媛等.旅游专业学生酒店实习状况对其在酒店择业意向的影响分析[J].旅游论坛,2010,(02).
[4] 张伟亚,严伟.机遇就业导向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5] 马三津.关于借鉴美国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经验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6).
[6] 吴慧,黄勋敬.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