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09:32: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各地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就语文教学的改革而言,多在形式上打转,无论是强调知识积累还是寻求语感素养,都没有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方向。这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语文教学本身是一种智慧教育,语文教育是一种语言和文学智慧的教育这一本质。如今提出了“语慧教育”的概念,认为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语文智慧的教育,这种教育观将语文本身看成了一种智慧的宝库,语文教学就是教师智慧地教学生学语文,而学生则在老师的引导下智慧地学习语文智慧。我以为这样的语文教育观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反观现实,我们都喜欢一厢情愿地关注那些细枝末节,并不将文章本身看成一个整体,总是要利用我们教师的自作聪明的手段将文章割裂,结果使得学生也过多地纠缠于那些连作者本人都不曾留意的细节上,自己却并没有养成阅读的智慧。忽视了语文智慧的教学又怎么能教会学生智慧地学习语文呢?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依赖于智慧的语文教学,我们语文教学的路途都错了,我们既不能给学生以学习语文的智慧,那又怎能让学生找到语文的家呢?混乱的教学思维只能让教语文的人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语文,而学语文的人也越来越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语文智慧的清泉都被我们搅浑了,自然就不可能获得语文的学习智慧了。
一位有多年带毕业班经验的老教师曾经和年轻教师交流经验说:“在语文课本中纠缠没有多少意义,真正有作用的还是大量的针对性复习训练。”这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似乎说得很有道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考试的命题基本远离了教材选用的篇目,那种支离破碎地对待教材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实际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课本教学就变成了走弯路的愚蠢之旅,那又怎能和大量针对性复习训练的效果相比呢?在语文教学中这种轻视教材,看重复习训练因此就成了“宝贵的经验”流毒无穷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告诉我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话拿到现在又有了新的理解。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总相信自己的能耐,所以将课堂变成了个人才华和语文知识技能的展示场,过分强调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感,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相机引导。叶圣陶所说的“相机”,那就是语文教学的智慧,他所说的“诱导”也是一种启智的方式,真正做到了“相机诱导”,我们就实现了语慧教育的归位。
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慧教育正是将语文教学能力化当作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它是语文教学的归宿,但它考验的是语文教师的大智慧。
“语慧教育”提倡教学语文智慧、智慧教学语文的一种教育理论,提出了以语文能力知识化,语文知识能力化的“双化”为己任,克服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弊病,实现一种高效、高速、优质的语文教学效果。语慧教育的理想境界如袁卫星先生的论述:“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李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这是对语慧教学理想境界的最好诠释。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抓住了这个核心问题,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推行新课改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体系,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在对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革的同时,开始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融入一定的先进思想和创新思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对于学生来说,思想道德意识并不完善,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并不全面,因此,高校教师在思政教育中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完善,与创新方式相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1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变化分析
1.1 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变化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社会形式存在一定的变化,对教育体制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思想情况产生一定的作用。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更加注重整体发展趋势,以世界和未来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保证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通过对理论进行分析,进行一定的扩展,与实际相结合,进而实现新课程整改的一定目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1.2 思想状况与思维变化
学生在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推动,逐渐开始变得宽阔,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融合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具备一定的新时代气息。网络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得到一定的扩展,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更便捷的获取更多的信息,及时了解各种思想政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为了适应新变化,就应适当的结合网络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网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政策,对思政教育体系进行完善,保证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1.3 教师整体素质的变化
教师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核心价值,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引导者,在进行教学时,除了对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具有一定的掌握外,也应对现今的社会现象进行一定的研究,保证思政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也在不断的提高,各大高校开始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教学基础,进而保证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带动作用。
2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比较与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比较与衔接,主要是体现在不同年级的思政课程内在体系以及教学教法之间的联系。
2.1 认识程度较低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存在一定的欠缺,并不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普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基础课程而非专业主干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相对于老一代大学生的政治关注与热情,新一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体的命运与前途发展,对于个人利益诉求的追求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成长,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较为懈怠,存在一定的消极思想,无法对自身的思想意识进行提高。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专业知识和能力,对相关的素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得到一定的认识。
2.2 教师整体素质达不到要求
虽然各高校已经采取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但在实际实行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的综合素质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同时,教师的素质和知识储备情况参差不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老师教学较为呆板上课一味照本宣科,另外一部分老师则在教学中将知识“碎片化”,仅以话题来吸引学生的片刻注意力,还有的教师完全抛开书本用个人的语言讲行组织教学,随意性过强。据调研相当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并不能灵活运用,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和实际进行结合,在教学模式上缺乏一定的创新,对于新的教学形式也不能及时掌握使用,使得教学质量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部分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教学内容准备不足课堂组织安排过于平淡,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实现预期的计划。
2.3 教学方法和模式存在一定欠缺
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按照新课改的相关要求,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也应进行一定的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相关的设备和设施不能很好的利用,在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不能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将理论引入实际生活,很多教师在实践方面存在欠缺,依旧按照教材进行死板的教学,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3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的有效策略
3.1 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改革
知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社会的进步会对相应的理论进行一定的创新,相关的政策体制也会存在一定的变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严格把关,适当的进行删改,使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理论结合实际,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基本观点,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
3.2 ??新教学方法和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渐使得高校的教育方式进行一定的变化,互联网教学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相关信息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思想素质的重要性,提高个人素养。
3.3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体系的核心,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学,教师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对自身的思想意识也应进行提高,充分了理解和认识思想,及时学习新媒体制作技术,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更加透彻的传递给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至今记得初相见的震撼。2008年春天――当时,我在师范执教小语教法尚不足两年。一个平常的周末,我毫无准备地听到了王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我几乎呆在那里,啊?!原来语文的课堂可以这样!原来教学的境界可以这样!!接下来是几日的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当日凌晨写下《草色遥看近却无》,试着描摹自己对王崧舟课堂教学的印象。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我都在搜集关于王老师的材料,想找出这当中的“秘妙”。
感谢李振村先生,2008年夏天,在“新经典语文教育论坛”的培训会上,他建议我赴“王崧舟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学习一段时间。于是,有了我在王老师身边的日子。我读王老师所有的文字,我看王老师所有的课,我听王老师所有的讲座,我试着梳理王崧舟语文教学思想的特质。
1.课堂教学的艺术化追求。是的,吸引我们走近王崧舟的多半是它教学中鲜明的艺术特质。就像《长相思》里的山一程水一程,就像《慈母情深》中那处处可见的“震耳欲聋”,就像《枫桥夜泊》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王崧舟的课堂彰显着一份难以言说的精致与唯美,儒雅与厚重。当独特的文本解读、巧妙的教学设计、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与精湛的书法、精美的图片以及撼人心魄的音乐一起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常常瞠目结舌,唯有轻叹。就像王小庆老师所言:“他的课已经不能算作课了,应该是个艺术品才是。”王老师自己也曾说“我确实把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当做一个艺术品来经营”。想起教育界对“教育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辩,我不敢说自己知道答案,但是,不讲究艺术的教学注定走不太远。
2.深刻独特的思想探求。王崧舟极善思考,他的教育观透着哲思,常常直抵教育的本质,甚至生命的本质。他的语文主张,无论是早些年提出的“语感教学法”还是近几年风靡大江南北的“诗意语文”,都有着非常坚实的哲学、美学、教育学基础,而且都有比较成熟完备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他提出“好课三味”,何等精准!他提出“课的境界”,何等空灵!他对“语文意识”的呼唤与实践、对“本色语文”的超逸与回归,又是何等深刻!我知道王崧舟的粉丝里有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还有大学教授;我知道王崧舟的知音里有语文老师、英语老师、音乐老师还有数学老师;我甚至听说有一位清洁工捧着《长相思》的教学实录爱不释手、一位交警拿着《小学语文教师――王崧舟诗意语文专辑》读至凌晨!思想的力量是超越年龄、超越学科、超越职业的,我也相信这力量必将跨越时空,历久弥香。
3.求新求变的“陌生化”寻求。“思者先行,行者无疆”,在语文教育的路上,王崧舟就是一位永不止步的行者。我们都知道王崧舟的“磨课”,他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挑剔几近苛刻。我曾亲眼看过他执教的四个版本的《枫桥夜泊》,每一遍都在修改,每一次都在超越。不仅是一堂课,从《万里长城》到《荷花》,从《只有一个地球》到《一夜的工作》,从《长相思》到《两小儿辩日》,从《枫桥夜泊》到《普罗米修斯》……王崧舟从不在课品中重复自己,几乎他的每一次亮相都会带给小语界惊喜。沈大安先生说,“超越作为王崧舟生命的根性,渗透在他的每一个课品的创作之中”。卢青云老师说:“他时时是凭着一种有计划的超越精神打量着自己,并以超越的姿态憧憬着自己前行的方向。”2010年暑假,他推出了自己的新课《与象共舞》,在这个课品上,他竟然尝试了“一个人的同课异构”!此课一出,举座震惊。我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逼到这样的境地?他轻轻地笑笑,只说了两个字“超越”。是的,只有王崧舟超越着王崧舟,当今天的王崧舟超越了昨天的王崧舟,昨天的王崧舟就已不复存在,而今天的王崧舟灿烂地活着。
4.丰厚底蕴的文化诉求。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接触大量的小语名师,我也接触许多高校的学者、教授,我知道许多人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我很少看到有人像王崧舟这样酷爱阅读,阅读早已是他生命的存在方式。正是这不懈的阅读为他沉淀了厚厚的学养与底蕴,面对王老师,我常常会有望洋兴叹的感慨。也许正是这样,王老师才能在语文教学里举重若轻吧。
5.干净慈悲的教育情怀。工作室的墙上,绿地白字是王老师手书的“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慈悲是一种生命的境界,是只可意会的境界。佛祖拈花,庄周临水,微笑间,天地澄澈。其实,王崧舟在语文界是一种独特的现象,一方面,追随者无数,敬仰者万千;另一方面,他又时时处在小语界的风头浪尖,对他的争论从未中断。但是,王崧舟就是一直泰然自若地浅浅笑着,毁也罢,誉也罢,他就是这样淡定笃行地走着。有时候想,小语界熙熙攘攘,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其实都在他的心里。转念又想,小语界熙熙攘攘,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其实都不在他的心里!大多人不知道,在华贵的外表之下,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的本质就是一颗“赤子之心”,绝对的宽容、绝对的慈悲、绝对的纯净。
时人提及王崧舟,多言“诗意语文”,这些年对王崧舟的争论也多因“诗意”二字而起。有人说,在语文前面加上任何定语都是不正确的。是的,“白马非马”。但是,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一匹只叫做“马”的马,只能是白马、黑马、红马或其他。再者,放下这些争辩,有多少人能真正体味“诗意”的内涵?“诗意”是一个多么灵动而开放的字眼!若以为“诗意”仅仅是诗歌一样的语言与情景,那就失之太多了!诗意,是一种生存的状态,是生命最初与最高的境界,诗意即本色,是海德格尔讲的“精神的返乡”。
王崧舟也是把“诗意语文”定义为一种境界而非流派或方法。他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是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在他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其实,没有“诗意”的语文还是语文吗?作为语文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叫不叫“诗意语文”又如何?
宋运来身处六朝古都的南京,却不乏北方人的直爽与豁达。四年前,因他主编一套《名师特色课堂研习》收录了我的一个课例而相识。此后,又多次一同参加教研活动而相熟。他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幽默感,率性而本真,我概括为:狡黠善应对,友人皆喜之。
经常登录他的新浪博客,拜读了他的诸多博文,我从内心深处为他沉醉于教育教学研究,躬耕于课堂实践的精神所折服,因此,也就有了想写点东西的冲动。
一个人对职业的投入及取得的成就,最能反映其胸襟和气象。宋运来身处基础教育的前沿阵地,怎么会在既教课,又做管理的案牍劳苦、纷繁琐事之中,出版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智慧管理的、语文有效教学的、作文研究的那么多著作,提炼了那么多心得,创新了那么多方法呢?我想,答案还在“乐道”二字。
乐道,是对教育信念的坚守。选择一种职业,就选择了一种对幸福的阐释,选择了一种与世界交往的方式。为师者,唯有乐道,才不至于使每节课变成一种令自己乏味的义务,才能在平凡中思考,在实践中求索,不懈耕耘,不断超越,才能在劳苦忙碌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宋运来专业成长的初期,没有参加过任何级别的赛课,他说自己属于不会说话、不会上课、不会写作、不会研究的“四不会型”的后进教师,我觉得这是“软件”太软。我还认为,他的“硬件”也不硬:没有俊朗的外表,没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也非身在名校、系出名门,因此,他不是“宠儿”,也不是“骄子”,但为什么软件很软,硬件不硬的“后进”教师,却在短短的11年后,成为名师云集的江苏省的小语特级教师呢?最朴素也最好理解的解释:梦想和信念。美好的梦想任何人都会有,但坚定的信念却弥足珍贵,他的读书学习,他的思考写作,他的钻研探讨,均来自于心无旁骛,积极进取的信念。其中,也自然充满着求道之乐、悟道之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爱琢磨教育上的那些事,可能是自己的一种教育情怀使然吧”。
乐道,是教者从于心的情怀。国画大师石涛曾言:“画者从于心者也。”意为只有取得艺术的自由,才能真诚地从于心;只有从于心,方能取得艺术的自由,进入艺术的自由王国。艺术创作如此,教学研究亦如此。读宋运来的博文,我虽能窥见宋运来艰苦付出之一二,但我还是认为,对于教学规律的探寻,仅仅有苦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文教学是一种精神的投入,必有情感之寄托,方可乐于斯,并得斯之乐。可贵的是,我从他身上,能感受到教学研究乃快乐的苦役,或艰苦的乐事,乐道敬业之更趋专一,故于此道渐有成就。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心态,宋运来对教学研究才愈发痴迷,也越教越快乐。无论是致力于“张力语文”的研究,还是在“童漫作文”上取得的突破,这种既承袭传统,又以“造化为师”“我用我法”向教学自由王国更深处漫溯的情怀,是一种“教者从于心者也”的特性,而这一特性,却往往被许多同行所忽视。
关键词:情感交流;语文教学;关心帮助;领情入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其功能主要是动力作用,体现在对意向的调节、维持和定向上,它与认识一起,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施加重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一、关心帮助 ,用“爱”感化学生
“爱”, 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正处青春成长期的孩子更需要被人爱和受人尊重。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例如,我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每星期给学生一节课畅所欲言的机会,要求每人参加,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学生大部分都能珍惜这样的机会,演讲很成功,而且有的很精彩。
“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要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激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例如,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同学不爱发言,这时,我就及时地用目光激励他们,即使他们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首先肯定他们的大胆,同时,作文批改中,多鼓励、少批评,特别是特困生更需要鼓励。
二、 完善自我,用魅力感染学生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形象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灵魂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的仪表与风度、知识与才华、品格与修养往往成为能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
仪容整齐、端庄大方这些表层因素乃是先决条件。同时,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追求中的竞争日益加剧,学生对老师的智慧日益崇拜,学生更偏于“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丑小鸭》时,自己亲自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和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在进行《斑羚飞渡》的教学时,特意绘制了一幅《斑羚飞渡图》,这些都无形中增强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努力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这些无疑成为教师形象魅力形成的关键。
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形象魅力,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学生、影响学生。
三、 领情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美育因素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明确提出并积极倡导美育。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等一样,都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但德、智、体等教育,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实际的操作等方式,来提高人的知识和才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体质,它们的教育方式,不仅是由外面加上去的,而且是实际的,具有实在的功利目的。可美育既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也不需要实际的学习、训练和操作,它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
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无处不在,渗透其间:
1. 教学目标中明确美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其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由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部分组成。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恰恰体现了美育的功效。如巴金的《小狗包弟》这篇文章,其美育目标可以具体分解为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和勇于面对错误反省自己,真爱生命,关爱他人。该教学目标犹如“三军之统帅”,为整个教学过程树立了明确的方向,定准了基调。
2. 教材内容体现美育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这四个板块既共同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又各有侧重。
在《谈语文教本中》,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决不是语文教材不重要,相反,他的用意在于强调略读、课外阅读和教材的精读应是平等的地位,决不可简单地认为“文烂选”,就可“秀才半”。
高中教材取材广泛,文质兼美,体式完备,汇集了诸多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教材将审美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文学作品占选文的“四分之三”,而且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注重传统文化,文言诗文和传统寻根相结合,意蕴深厚。如教材内容涉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戏剧及清小说,它们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粹。
3. 教学方法渗透美育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并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语感教学法,它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能力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既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又是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如《离骚》的“品读”“情读”“美读”。学生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实际技能等因素,都能通过语感表现出来,语感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美读感染法可以让学生耳与心谋,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以培养语感,如教师范读《登高》,感染、引导学生;创设意境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自然地进入“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艺术境界,如《琵琶行》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的亲力弹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1影视大餐的“营养”
影视是当今世界最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它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诸种艺术之精华,成为一门独立的“第七艺术”。影视与文学更是休戚相关.影视作品源于原著而又不同于原著,而这相通和不同之处正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原著,从而进行理性地分析,并投入到审美鉴赏活动中去。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使这种鉴赏评价更趋理性化,使这种鉴赏评价更具有语文的特性。观看影视也是一种阅读,只不过与文字文本不同的是影视展现的是画面文本。影视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关注社会人生,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评判。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影视大餐的“营养”,使之为教学服务,对实现教学目标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有着积极的作用。
2巧用影视“大餐”,打造语文盛宴
基于文本与视像间的特点,利用影影视源优化语文教学,一方面能活化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课外阅读。
2.1以影视资源为支撑点,激发兴趣,让学生撬起名著的大山。影视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直观,容易理解。将名著的阅.读与影视片结合,能使学生更形象地感受作品了解作品,并由此引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名著学习使学生通过阅读与大师对话,使他们从人生的开始就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有一个精神的高起点,对其终生学习和精神发展可起重要的作用。看过电视片《水浒传》片段,学生目睹了林冲等梁山好汉的英雄风采后,觉得还不过瘾,渴望进一步阅读原著,于是图书馆的《水浒传》被借阅一空。利用影视激发学生读名著,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不失为值得一试的好办法。
2.2以影视资源为切入点,设置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驰骋。语文学习本质上是精神自由空间的开拓,学生必须有自我生命的情感投入。因此,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散文教学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教学情境。许多根据诗词散文拍成的音乐电视配乐散文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例如学习杜甫的《登高》时.教师先放一段配以三峡画面和主人公抒情的音乐电视片来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以音乐电视特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精彩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深情的朗诵,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求知生动,获知灵活。又如学习《我与地坛》后可播放同名电视散文,黄叶纷飞,目影细碎,史铁生摇着轮椅缓缓进入地坛,抒情的小提琴音乐配以动情的朗诵,把人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这里音乐电视把静止“平面”单一的课堂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独特的教学磁场,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发其无穷的想象。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欣赏影视片原本是一项重要的审美活动,影视片用来辅助语文教学,能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并由此提高审美水平,这正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脱离教学的盲目滥引与完全排斥影视一样,都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因此我们应根据课标、文本的要求.根据学情合理引用。
总之,影视资源的巧妙引进,如同给语文教学这一盛宴嵌入了新鲜的“菜肴”,给语文教学课堂带来了“满汉全席”,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值得我们去研究、应用。
写作小常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这些资源中就有多媒体,这是显而易见的,应用得当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语文教学活动增加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媒体的功效,增强语文教学的魅力,显示出以下优点:
一、优化教学内容
语文是一门文学艺术,它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领悟文章里深刻的内涵,让学生与作品交汇,和作者的思想交流,真正从作品中获得人生的有益的启示。然而传统教学停滞于单一的授受型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方式受到质疑。其原因是枯燥乏味,很难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课外的魅力,应用多媒体可以把复杂多样的信息简化,内容层次化,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如:我在教学柳宗元的散文《小石潭记》时,先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目标、重难点及情感目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再配乐朗诵,学生闭上眼听读感受。然后让学生畅谈感受,再用文中优美的词语加以描述,接着让学生从网络上搜索图片加以佐证。在赏析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从网络上搜索相关的作品背景知识,加以品析,看看能否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有关联,最后再加以应证。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审美,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优化了教学内容,可谓收效不菲。
二、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巧设情境,让学生边听声情并茂的录音,边看栩栩如生的画面,边欣赏形象化的词句,在声像俱集、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下,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增强了直观性与形象性。。
三、活跃课堂气氛
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语文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初中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时,别出心裁的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故宫博物院。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课文,说出文中的景点,再播放课件,鼓励学生们进一步结合课文及课件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故宫博物院,学生站在大屏幕前作为导游配合悠扬的背景音乐为同学们介绍,颇有新鲜感、成就感,于是积极尝试,踊跃参与,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采用新颖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动状态,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诚然,多媒体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例如:我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让学生说说文中提到的“刑天”到底是什么神,让学生动手画出来交流,然后再将多媒体课件中制作好的图片展示给学,这样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了学习的渴望。
五、激发阅读情趣
教师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把需要达到的目标借助ppt呈现出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此情境中不由自主的被带进了文本中,乐于继续探究作品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性,克服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等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时过多应用多媒体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处于沉闷或混乱状态,而且会局限学生的思维,不能达到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时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四要”:1、教师要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工作;2、课件设计要从学生切实感受出发;3、课堂上要关注师生之间的交互性;4、要避免走进多媒体使用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