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工业节能市场现状8篇

时间:2023-09-05 09:32: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业节能市场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业节能市场现状

篇1

关键词:节能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湖北省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历史背景

自1750年以来,人类逐步进入了工业社会,随着工业活动的开展,大量化石能源被使用,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显著上升,并由此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这其中CO2对全球升温的贡献所占比例最大,急需世界各国一起来控制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的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它提出的排放交易、联合履约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为解决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它把CO2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碳交易市场,为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签署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该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焦点问题达成了共识。

除了国际组织为节能减排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动作以外,国外区域性的国家组织或者各个国家也正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政策措施,并建立了若干区域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为建立起一个全球性的排放权交易体系,欧盟还允许EUETS系统内的成员使用CDM和JI项目的减排量指标来抵消其减排量。此外,欧盟排放体系还积极与其他排放交易制度,扩大交易范围,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减排成本。其较为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可以给我国建立相应机制带来启示和借鉴。

2012年1月国务院在《“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要求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国家发展委会也通知,同意包括湖北在内的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减低企业减排的成本,促使资源流向节能减排空间最大、机会成本最低的地区和企业,一方面可以分担发达地区的减排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减排优势,推动各种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还可以调动起地区和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创新和投资,形成相应的低碳产业,使得节能减排成为各地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湖北省经济发展、能源利用现状

1.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2011年湖北GDP总量为1959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在全国的排名由2010年的第11位上升至第10位。从GDP增速看,受国际国内经济减速以及省内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的叠加影响,2011年湖北13.8%的增速较之于上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9.2%)高出4.6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中部六省第1位。由此表明湖北整体经济仍然处在相对高位且比较健康的平稳较快增长区间,且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排名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

2.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2010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5806.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4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764.65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894.44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3.8∶46.6∶39.6调整为13.4∶48.7∶37.9。由湖北省人均GDP以及产业结构,结合钱纳里产业阶段标准可以判断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湖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分析,湖北省结构现状具有以下弊端:

1.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总值偏向第二产业。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可以看出,湖北省的产业构成正在逐渐优化,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挤占了第一产业的份额,同时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湖北省正处在由重工业发展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发展演进阶段,表现为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工业内部比例失衡,以传统工业和重工业为主,加工组装制造业比重偏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3.湖北省能源结构现状

湖北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乏气、少油、多水”,能源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自给率较低。82%的煤炭,92%的石油以及76%的天然气需要从外省输入。一旦能源供应紧张,湖北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自2000年以后能源消费总量在逐年增长,但与此同时能源生产总量自2008年以后保持稳定,能源自给率逐步下降,并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

三、湖北省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向低碳节能方向发展具有很多困难。首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目前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大,并且在不断增加,碳排放量也在增加。其次,在国际产业分工上,中国是国际制造中心,且是比较低端的制造业,国际分工也决定了中国的排放居高不下。再次,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能源效率低下,很多地方是粗放式发展。

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具有典型的我国经济特征,同样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传统发展道路行不通,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经济道路,但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很多困难,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1.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

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谁率先在低碳经济领域布局,谁就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因此是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的焦点。低碳经济是中国应该抓住的机遇。同时,我国碳资源丰富,碳市场前景可期。但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没有定价权,不得不接受外国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价格,沦为全球低价的“卖炭翁”,要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极大限度发挥我国丰富的碳资源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迫在眉睫。

2.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湖北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有力手段。

限制碳排放的手段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碳税、碳排放权交易以及行政手段。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属于经济手段,与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运用经济手段控制碳排放可以降低社会总成本,同时经济手段能使公司在决定如何满足碳排放目标上拥有较大的自,并实现成本最小化。湖北省地处中部,经济并不发达,如果采取征收碳税的方式,首先政府无法准确的确定碳税的税率和征收起点,要随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政府无法预测各行业减排成本的大小,进而无法为经济发展及节能减排提供资金和政策帮助。最后,征收碳税无法确保达到既定的减排目标。而碳排放权交易使企业能够以较小的成本满足排放量约束,并且碳排放权交易可以在碳排放源头进行约束,降低了管理费用,节约执行成本。在世界范围来看,欧盟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取碳排放权交易。因此从可操作性、成本效益、减排目标等角度来看,碳排放权交易是目前较好的减排手段。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1)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现阶段湖北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湖北已建成门类齐全、种类众多的工业体系。2011年湖北GDP总量达到19594.19亿元,在国内位居第10位。增速排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居中部六省第1位。由此表明湖北整体经济仍然处在相对高位且比较健康的平稳较快增长区间,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排名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是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2)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调整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要求

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第二产业占全省GDP的48.7%,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工业内部比例失衡,以传统工业和重工业为主。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北省要从重工业经济转向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期间如果没有外部推力,实现结构转型旷日持久。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纳入碳市场,可以促进湖北省经济结构的转型。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调整湖北能源结构的要求

湖北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乏气、少油、多水”,能源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自给率较低。一旦能源供应紧张,湖北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湖北省必须在保持整体经济稳定的条件下,发展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抑制高耗能行业发展,鼓励发展新能源。

(4)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湖北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要求

中国没有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节能减排仍然由中央政府主导,依靠行政命令和减排指标约束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让企业在减排的过程中得到收益,引导企业自主、自愿、自动去减排,在碳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中,建立各方利益最大化的长效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目前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奕均.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7):29-30.

[2]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173-174.

[3]张艳林,孙永广,刘德顺.碳减排量定价理论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篇2

关键词:节能服务产业 发展现状 融资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43-02

一、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

1.节能服务产业规模迅速扩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节能工作的重视,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是节能服务产业队伍迅速发展的一年,节能服务公司新增87家,达到229家,实施节能项目1723个,产业总产值由2006年82.55亿元增长到216.57亿元,同比增长162.35%。综合节能投资从2006年63.3亿元增长到114.6亿元,同比增长81.04%。其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从2006年18.92亿元增长到65.5亿元,同比增长246.19%。按照综合节能投资计算,形成年节能能力559.0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60.66万吨。

2.节能服务公司逐步成长。其一,公司数量迅速增加。2007年节能服务公司新增87家,达到229家,实施节能项目1723个,我国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数新增14000人,达到35000人,增幅67%。其二,骨干公司初具规模。任何产业在任何发展时期,都需要一批不同类型、各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为产业领航,节能服务产业也不例外。在节能服务产业领域,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增长,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公司。在建筑领域活跃着一批较有影响力的节能服务公司,如贵州汇通华成、杭州华电华源、北京奥天奇等,在工业领域涌现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节能服务公司,如北京神雾、北京动力源等,在其他相关领域,包括能源统计、能源审计、节能方案咨询等方面,有北京中超、北京浪潮自动化等公司,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重点扶持一批骨干企业,使其率先发展起来,为节能服务产业注入活力和生机,从而带动整个产业快速有序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节能服务市场逐渐扩大。2004年至2006年,节能服务项目主要分布在建筑、工业和交通领域。从项目数量上来看,建筑领域最多,工业领域的项目数量也明显增加。从总的投资额来看,工业领域的投资较大,交通领域的项目比较少,占的份额很低。伴随着产业的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市场领域突破固有的传统市场领域,一些以工业节能为主要市场的公司开始转向建筑、市政和民用等领域,而以建筑节能为主要市场的公司开始向工业领域跨越,还有的已向农村市场和国际市场进军,取得了明显成效。

4.节能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目前,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及其会员单位北京、辽宁、山东三家节能服务示范公司和新兴的节能服务公司共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1426个,合同能源管理投资42.6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28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81万吨,同时拉动节能市场投资84.05亿元。所实施的节能技改项目,99%以上获得了成功。节能服务公司的平均投资收益率在20%~30%,拥有独特技术和充足资金的企业收益率更高。

5.节能服务产业竞争加剧。节能服务公司主要以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为主。然而,自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20%的约束性指标之后,民企在节能服务市场这种一枝独秀的状况,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涉足中国的节能服务市场。一方面,国外节能服务公司开始纷纷涌入中国。2006年,世界五百强企业ABB公司与广东省政府签订的节能降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这一协议,ABB将为广东省多家能耗大户寻求节能降耗的措施和方法,并提出适用于广东的节能技术标准建议,从而使广东省实现到2010年每单位GDP降低能耗16%的目标。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甚至是央字号国企如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集装箱集团公司等也开始纷纷跻身节能服务市场,与众多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国内国有大型企业涉足节能服务领域改变了节能服务公司长期以来以民营成份为主的特征,提高了中国节能服务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同时也加剧了节能服务产业内的竞争。对此,业内专家已经指出,受国内节能商机的吸引,今后中外节能服务公司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

二、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融资问题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的节能改造项目,一般都需要节能服务公司垫付资金。随着企业实施项目数量的增多,垫付资金量将会累积成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如果没有外部资金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将会难以为继,所以资金问题是节能服务公司能否顺利成长壮大的生命线。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来,虽然投资不断增加,但满足节能服务产业成长速度的融资却非常困难。

1.风险不确定,影响投资信心。合同能源管理在为客户实施节能项目的过程中,向客户承诺和保证节约量,承担了与项目实施相关的所有前期投入和大部分的风险。节能服务公司帮助节能企业实施节能项目的过程中,面临着宏观政策、金融环境和项目营运等诸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一切使得节能服务公司不可避免地必须承担各种风险。其中,政策风险包括因国内能源政策与法令的变更、节能设备或系统的许可制约、额外税捐或收费等产生的风险;金融风险包括因汇率变动、通货膨胀、利率波动、能源价格变动等产生的风险;营运风险包括因工程建设、运行维护企业经营不善而破产、不可抗力等产生的风险。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节能服务项目相关制度不完善,往往出现纠纷。金融机构缺乏评估合同能源管理风险的专业知识,社会节能经济效益的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专门的衡量标准和法律解释,节能目标往往存在争议,无法保证投资收益。

2.融资方式有限,资金来源少。融资方式包括银行贷款、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境外融资和项目融资等。在国外,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来源于自有资本,银行商业贷款,政府贴息的节能专项贷款,设备供应商允许的分期支付,电力公司的能源需求方管理基金等。在我国,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资金一般来源于政府补贴、银行信贷和企业自有资金。目前,政府支持节能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有限,商业银行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为节能服务项目提供资金,而节能服务公司大多为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有限。加之我国缺乏产业、家族、私人基金,资金成为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瓶颈。

3.缺乏金融创新,银行信贷动力不足。目前,银行为节能服务产业提供贷款存在种种障碍,例如贷款品种、贷款担保、贷款信用评级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制约了节能服务产业的信贷融资规模。一是银行没有与合同能源管理相配套的贷款品种。银行现有的短期贷款和项目贷款品种都不能很好的适用于该类项目融资,就算以应收帐款质押的贷款方式进行操作,同样也会存在工程建设期需垫付资金和实际节能效果不佳等问题,以致贷款趋向保守。二是节能服务公司信用评级较低。新兴的节能服务公司普遍存在着资金实力不足、在银行缺少信用记录、财务知识匮乏、财务管理不规范等情况,加之节能服务项目实施期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期间企业生产状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规避经营风险和降低经营成本,银行常常做出不对节能减排项目融资的选择。三是节能服务公司担保困难。国内提供节能服务的近200家公司大部分属于正在成长中的企业。行业调查情况表明,节能服务公司的整体实力相对偏弱。注册资本低于500万元的公司占66%,年产值5000万元以下的公司占78%。这些企业多数是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它们不是凭借自身专利技术起家就是在国外品牌的过程中逐步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创新技术以及市场规模。它们资本少、起点低,在技术创新、法律法规、税收政策、行业管理等方面都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节能服务公司大多注册资本小(100万~1500万之间),属于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节能项目的规模往往偏小,多数情况下节能项目不形成独立的资产抵押物,因此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为项目融资,造成节能项目的融资障碍。

三、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融资对策

金融机构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通过贷款、基金、担保、租赁、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信托等多种投融资途径及模式为节能服务产业融资。

1.探索金融创新,拓展信贷融资。第一,改变认识,提高信贷积极性。为节能服务产业投资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市场机会。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平均投资回报率达30%。银行方面通过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这种具有差别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培育和巩固核心客户群体,增强银行议价能力,还可以带动负债和中间业务发展。事实证明,积极参与节能投资,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第二,根据节能服务产业特点,开发新的贷款品种。银行应对节能服务行业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包括掌握产业特征和政府政策导向,熟悉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了解不同节能服务企业的特点和现状等。在此基础上开拓新的贷款品种以适应节能服务的融资需求。第三,实行贷款本金损失分担机制,分散风险。实行贷款本金损失分担机制,几家银行合作,按约定比例进行分担贷款本金损失,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信贷积极性。同时,对使用贷款的企业进行监管,提供各方面的援助,帮助和指导节能服务企业完善财务制度和改善信用状况,以符合向银行融资的要求,进而推动节能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节能服务公司投资收益最大化。第四,建立商业贷款担保机制,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商业担保。过去国内银行信贷的传统模式主要是抵质押贷款,而节能服务公司往往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来抵押,所以节能项目不好做。商业贷款担保机制建立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以扶持节能服务公司、壮大节能产业为目的,通过担保机构的担保,提升节能服务公司的信用,帮助节能服务公司解决贷款中遇到的担保障碍,增加了节能服务公司从国内银行获得商业贷款的机会。

2.加快上市融资进程,吸引民间资本。节能服务发展前景好,中小型节能服务企业可以通过改组成股份公司后到创业板上市融资。对于已形成一定规模、步入稳定发展时期的企业,应积极寻求主板市场的上市,但需要节能服务公司克服短期内获利困难,较难达到在主板市场上市时对上市公司的赢利记录要求的困难。为此,节能服务公司可以以节能为主业的同时,兼营其他产业,这样不仅可减少投资于节能产业的风险,而且可以拓宽赢利的来源,支持节能项目的发展,有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还可设法借壳或买壳上市。相对于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融资方式,企业债券的融资方式更为主动、融资成本更低。节能服务公司良好的发展前景将为企业债券的发行和偿还提供优异的经营业绩支持。因此,节能服务公司债券融资将具有巨大潜力。节能服务公司可以凭借其自身的信誉和经营业绩发行债券,进行企业债券融资。企业债券的发行方式沿用传统的审批模式,发行规模实行额度管理,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十分有限。政府应对节能服务公司的企业债券上市发行予以特别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将有很大的空间。

3.设立节能服务专项基金,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成立政府专项基金,鼓励节能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对中国节能服务业影响最大也是数额最大的一笔基金就是由全球环球基金、世界银行与欧盟提供的基金,但它对中国节能服务产业的拉动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政府的参与。政府直接用于节能服务产业的财政资金毕竟有限,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的节能基金机构,吸收社会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节能服务基金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财政拨款和基金运作获取收益,采用提供专项贷款和担保的方式,对实施的节能项目进行全部或部分支持。除此以外,有实力的企业也可以成立基金,向社会融资。

4.继续加强国际投资合作,带动节能服务产业走向成熟。自节能服务产业产生后,国际投资一直是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同时也为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带来了新的融资方式和技术等其他多方面的援助,成为支持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成长的重要力量,我们应继续利用好这一资源。

目前在我国进行大规模投资的有世界银行、法国开发署、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提供了2200万美元赠款,6300万美元贷款通过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推行贷款担保计划,法国开发署以贷款的形式向中国财政部提供6000万欧元的中间信贷,由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向市场发放。国际金融公司以风险分担的方式为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提供10亿人民币贷款。亚洲开发银行向中国提供总额为8亿元人民币的部分信用担保。目前,应在充分利用好这些投资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国际投资合作,带动节能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第一,落实好国际投资,保证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信誉。这些国际投资金额大,在中国都有合作金融机构,实行了新的贷款方式,我国金融机构应该认真研究市场情况,提高服务能力,履行责任,保证国际投资的回报率。第二,通过与国际金融公司专家共同开发产品和项目营销,学习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带动我国金融机构的进步。节能服务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加大对市场化融资担保机制的推进力度,同样也需要银行转变传统观念和增加技术手段,更需要节能服务企业改善自身融资条件和加强经营能力。只有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培育和建立起规范的市场化的节能服务产业。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14085)]

篇3

关键词:建筑陶瓷 发展趋势 原材料 设计开发 节能降耗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al estate business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big spoke to improve degree, and people to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concept of the fundamental change, building ceramics in the household of people lives occupi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At the same tim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energy problem is severe, the building ceramic industry only pay attention to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n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Keywords: building ceramic raw materials design development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consumption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陶瓷工业的现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筑陶瓷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产品产量、质量、品种、花色规格以及生产基地的布局等方面都发生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产量和效益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产业技术得到提升。大型高效节能窑炉、抛光砖和大规格建筑陶瓷薄板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品结构由中低档为主向高中低档全面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产品品种齐全,花色种类繁多,产品规格趋大化。

节能取得较大进展,环保意识不断加强。

但是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

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的质量差异逐渐缩小,无论在品种、品质、型号、花色上都很接近,新品种自主创新能力差,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能耗高、排放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建筑陶瓷工业依靠的还是高耗能、大规模、大产能的支撑,这种粗放式的发展状态从长远来看必须改善。

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自主品牌知名度不高,直接影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建筑陶瓷工业的发展趋势

(一)原材料专业化

原材料专业化是建筑陶瓷生产的必然趋势。原材料专业化是指因地制宜地把原料加工成最佳使用状态,把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能长期稳定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实现专业化生产,商品化供应。原材料专业化对规模化生产、保证产成品的质量稳定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有重要意义 。

(二)产品设计开发紧跟时代潮流

随着建筑陶瓷行业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不断运用,以及市场需求的推动,建筑陶瓷产品的开发向着时尚与潮流的方向发展,同时受设计、装饰理念的影响,将主要出现以下的趋势:

1、时装化。受市场的影响,产品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小批量、多品种、转产快成为工业化大生产的新特点。陶瓷时装化设计要求产品设计及装饰风格上别具一格,创造卖点,制造时尚,引领潮流。

2、个性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重视开发个性化产品,个性化的设计是指强调特色,张扬个性,力求完美,突出品位,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以寻找和开拓市场空间,带动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3、人性化。适用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建筑陶瓷产品也向着人性化设计的方向发展,它里面注入了更多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既强调视觉上的舒适和美感,也突出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

4、艺术化。生产水平的提高,设计理念的更新,文化内涵的注入,给建筑陶瓷产品赋予更多的灵性。同时,工艺设计方法和装饰技巧的丰富,也带来了更多艺术化的效果。

5、自然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将成为重要的消费理念,仿古、仿石类等仿自然产品成消费新宠。

另外,随着陶瓷喷墨打印机和墨水的国产化日趋成熟,数码喷墨打印的技术优势将更能充分发挥,特别在仿石纹、仿木纹、凹凸砖和小批量个性化定制领域上大显,将涌现出一大批个性化突出、高度仿生态的花式品种。

面向新世纪,建筑陶瓷工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建陶产品也将会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抓住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节能降耗减排成发展主流

当今世界能源问题日益严重,建筑陶瓷工业作为能源高消耗的产业,节能降耗的任务尤为艰巨。同时,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也是陶瓷生产工艺的改进方向,是建筑陶瓷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不仅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陶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首先,大力发展节能型产品,开发低消耗、无污染、高性能、多功能、高附加值的新建筑陶瓷产品。大力开发和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环保技术,开发款式创新、品质创新、功能创新的节能型新产品,大规格超薄砖之类节材新产品。

其次,推广节能环保型的烧成设备,改进烧成工艺。窑炉作为建筑陶瓷生产中最重要的烧成设备,其发展趋势向绿色(环保节能型)窑炉方向发展,即低消耗、低污染、低成本、高效率。实现绿色窑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燃料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和燃料。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另外,采用明焰裸烧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的热耗,缩短烧成周期,提高生产能力,节能效果非常显著。同时研究使用先进的窑炉燃烧器,既保证窑内温度均匀,又使燃料燃烧完全。

QR(j7>+J^ 在窑体、窑具的材料上,采用新型的耐火材料和涂料。用耐高温的轻质陶瓷纤维作内衬,可以有效地提高陶瓷窑炉的热效率。由于陶瓷纤维导热系数比较小,增强了窑炉的保温,减少了热散失,改善了烧成环境。同时 G^A }T 3 采用涂层材料,可以增加窑炉内传热效率,节能降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NB lJULS

在烧成技术上,向温度均匀性高、低污染方向发展 (/gMt Iw 。低温快烧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节能烧成技术,它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降低烧成周期和烧成温度达到增产、节能的目的。这种技术主要通过改变原料配方及制造工艺和改进窑炉来实现。

在检测方法上,采用多变量控制技术。以新的控制方式和方法来控制窑炉同一断面、同一水平面上的温差以及突破还原气氛控制的难点,使窑炉的温度、气氛控制更精确和稳定,窑炉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q|S,^ 0cU W S2@; 8.N

另外,节能减排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把生态工业和清洁生产等措施综合起来,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污染物排放量最少。比如充分利用窑炉余热,将窑炉余热回收用于干燥坯体,预热助燃空气等,以及陶瓷工业废渣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陶瓷作为我国建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面临更高的发展机遇。建筑陶瓷工业只要在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自主创新,以节能降耗为己任,发展绿色生产,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就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吴甲甲,汪平生,张真.浅谈我国建筑陶瓷.理论研究.115

篇4

一、南京市环境现状

2011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环境空气质量较上年有所好转。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三项污染物指标均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全年良好以上天数为317天,占比86.8%,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总体较上年略有下降,达标率59.2%,较上年降低3.3个百分点;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保持平稳;辐射环境质量符合允许限值,维持稳定状态。对照江苏省小康社会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得分为85.2分。但是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空气质量虽有提升,但达标水平依然较低,在全国、全省排名仍然居后,灰霾天气比重较大、扬尘污染形势严峻、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要想解决环境问题,使得全市人民满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治理环境污染已迫在眉睫。

二、南京市发展环保产业的必要性

1.产业转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南京市属于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存在着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重工业比例达到80%,石化、钢铁、建材、电力比重大,导致南京市的能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随着GDP的上升迅速增加,同样产值的能耗水平相当于日本的3.6倍,新加坡的2.5倍,工业企业产生的COD和二氧化硫高于全省水平。随着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视,新的项目审批与节能减排指标直接挂钩,当前南京处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变时期,重工业对于南京经济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产值和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绿色发展,南京一方面必须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必须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改造重工业,促进新的产业发展。

2.环境代价巨大,难以为继

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主要有三个重点方面,一是水体污染。2011年全市监测的282个水环境断面中,按监测的21项指标评价,达标率59.2%,较上年降低3.3个百分点。二是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程度加大,同时由于化工企业的排放造成二氧化硫含量呈上升趋势,二氧化硫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比重已经占到60%—7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引起酸雨污染范围不断扩大,造成粮食、蔬菜和水果减产,林木死亡,土壤和水体酸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甚至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三是固体废弃物污染。石油化工、钢铁企业产生了大量的冶炼炉渣、粉煤灰等残余物。2011年南京市固体废弃物总量1791.5万吨,较2010年上涨8.15%,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01.16万吨,较2010年增长5.6%。总体来讲全市固体废弃物处置能力明显不足,大部分废弃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储存状态,无害化处置率水平较低。

3.环保产业有望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限购令、房产税等楼市打压政策的出台,原来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陷入困境,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对全市经济的拉动效用显箸下降。与此同时由于十二五期间南京重工业为主的格局难以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于重工业的节能降耗措施的采取,生态化的改造,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2010年,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单位400余家,节能环保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42亿元,2015年预计环保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增幅惊人。环保产业市场需求量大,产业链长,幅射面广,吸收就业量大,经济拉动效应明显,有望成为南京市新的支柱产业,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4.环保产业可以提高科技创新力

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环保产业涉及污水处理、节能降耗、环保装备制造、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领域,门类众多,需要进行生物、化学、机械、电子、材料科学等大量前沿的基础学科的研究。南京市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电力公司南京电力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众多科研机构,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拥有自主创新的人才资源。由于环保产业市场广阔,产业附加值高,企业参与度高,有助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学创新体系,提高南京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竞争能力,促进整体科学水平的提升。

三、南京市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创新能力不强、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我市环保技术的研究主要以应用为主,缺少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研院所的环保技术开发与企业的生产制造脱节的状况较严重,科技成果转化滞后,导致环保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较薄弱,在环保产品、环保技术开发等方面,常规技术仍占主导地位,缺少尖端技术。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不尽如人意,不能有效治理环境问题,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2.环保企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南京市环保及相关产业规模较大,但从事环保产品制造业的企业小而散,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缺少集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设计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环保企业集团。除南京蓝深制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电环保等少数骨干企业在业内具有竞争优势外,大部分企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专业化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缺乏特色,市场竞争能力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而且企业环保产品的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化程度不大,特色产品少,产品雷同现象较严重,竞争激烈。

3.环保产业缺乏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

全市环保企业主要分为咨询服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类型,分属不同的产业,归口部门不一,缺乏产业集聚度,难以形成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合力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从而导致环保产业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总体的发展战略,缺乏必要的环保产业鼓励与扶持政策。

四、南京市环保产业发展建议

1.强化环保法制建设

由于环境资源(水、空气)的公共属性,环保投入具有强烈的外部性,企业环保投入对于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有利,但对于企业来讲增加了产品成本,减少经济效益,利益趋动企业把赢利目标置于社会整体福利目标之上,这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为切实保护环境,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强化环境政策的实施机制,适当提高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加大对排污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使不法企业的违法成本远远高于污染治理成本。

2.形成规范的市场机制

进一步加强环保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环保产业市场,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和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要建立市场新机制,促进环保设施运营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鼓励环保企业参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营,可采用B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等特许经营模式建设和经营环保产品如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等城市和环境基础设施,提高排污收费率,增加企业的污染成本,用经济手段调节污染企业的排污强度。将“谁污染、谁治理”扩展为“谁污染、谁付费”,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市场的良性循环。

3.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环保产业政策体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如土地使用、进出口、财税、金融信贷等优惠措施,引导环保企业向重点、难点、热点领域发展,形成我市环保的特点和优势,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型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加强环保产业的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行为,强化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建立和完善我市环保市场管理体系,形成一个公平、公正、合理、优胜劣汰的市场氛围。

4.加强环保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东南大学能源、环境学院、南京工业大学膜研究院、环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有重点地开展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的现状基础调查工作,建设环保科研基础数据库。开展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基础研究,加强灰霾天气、黑臭河道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等重大课题的科技攻关,注重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新技术与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研究,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5.大力发展环保重点领域

环保产业要本着重点发展的思路,集中资源和资金,重点发展关键领域。应该将重点集中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节能环保服务业,由于南京市科研院所众多,在全省占有优势,份额达到50%以上,可进一步拓展到设计、审计、评估、能源管理领域;二是节能产业,减少资源能源消耗,进一步减少污染排放,加强源头控制;三是污染物处理、综合利用产业,重点抓好固体废弃物、污水、废气、噪音等的治理,控制污染水平,减少环境伤害;四是环保装备产业,通过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进一步提高环保产业的处理水平,提高处理效率。

6.拓宽环保企业融资渠道

篇5

摘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已经给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但是一些区域的主要用能产业能源消耗不经济现象还相当普遍。要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必须妥善协调各方利益主体关系,以可持续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原则为指导。以黑龙江省为例,客观分析了能源供给与消费的实际情况,推进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实现科学用能,建设特色节能产业是该省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区域;节能;产业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已经实现了GDP翻两番的发展目标,但是能源消费也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1]。多年以来,依靠大量消耗能源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驱动下,我国能源需求还将大幅度持续增长,而我国目前能源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2]。能源供给不足与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将日益尖锐,能源短缺危机与环境约束压力同时并存已成为我国能源面临的严重问题。

黑龙江省不仅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储量相当丰富,而且石化工业、煤炭工业、发电业、建材等产业也具有较强的规模和基础。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虽然一度为黑龙江省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最近几年省内一些资源型城市仍出现了资源枯竭的问题,区域内产业结构单一问题也日渐显露。尽管如此,目前省内一些主要用能产业能源消耗不经济现象还相当普遍,一些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省内节能型产业不能健康发展。因此,研究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问题不仅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促进区域节能产品与节能技术快速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迫切要求。对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缓解能

源约束矛盾,全面提高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的原则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始终存在地区与国家产业结构、地区与地区产业结构目标之间的冲突,典型表现就是地方政府之间恶性之争导致地区盲目重复建设不断升级[3]。而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不仅将触及到区域内原有的产业结构基础,也会涉及区域节能技术支持体系和节能服务体系;不仅关乎本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的经济与产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全国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因此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各方利益主体协调一致原则

区域利益与国家利益以及国内不同区域间的利益差别总是客观存在的。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是一个涉及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必须要有宏观上的协调。通过宏观协调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黑龙江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既要考虑本地区资源的优势以及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潜力,也要考虑国家节能战略的总体布局,还要兼顾周边地区以及相关区域的产业发展情况;要认真学习其他区域建设节能产业的经验,顾全大局,避免重复建设和区域产业之间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优化的集成。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有限的能源条件下,当代人在满足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时不能损害满足人类世世代代需要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后代享有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虽然国内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产业初始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的具体目标上不可能是完全相同或唯一的,但是各个区域仍有必要达成既要考虑本区域实际情况,又要尊重其他区域利益,同时还要积极参加与保护环境与发展体系的行动。黑龙江的能源消费以原煤为主,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4.7%。第二产业是用能主体,占56%。石油、煤炭开采、石油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压延、电力和热力生产、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行业煤、电的终端消费总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0%和55%。按照这样一个能源消费水平发展产业,何以谈得上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呢?目前省内虽有大油田、大煤矿等能源储备,但这些资源是全体国人共有的财富,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当代人有责任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并通过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实现能源的经济利用。

(三)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原则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由市场需要、科学技术和竞争因素共同推动下演进而成的。基于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考虑,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要求产业结构不断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充分有效地利用能源,更好的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黑龙江省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工业一直占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省内工业结构偏重,重工业比重偏高,长期以来依靠消耗资源和能源来发展,钢、煤、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了一个高耗能的产业结构。按照区域产业优化的原则要求,一方面要通过调整产业比例关系节能降耗,发展壮大低耗能产业、压缩高耗能产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内部挖潜,依靠节能技术进步改造重点用能产业,全面降低现有重点用能产业能耗水平,提高产业节能整体能力。

(四)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原则

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都有其生命周期,不仅会趋于饱和而达到成熟化,而且还会走向衰老与死亡,最终被另一种新产品所替代[4]。当某一区域技术创新产生出新的节能技术或节能产品以后,这个区域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就将拉开序幕。在这种产品替代和产业变更过程中即便是区域内原来节能行业的领先者,如果跟不上产品替代的步伐,不能把握产业发展机遇,最终也将遭到市场淘汰。目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天源石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威瀚电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等一些专门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已表现出很好的发展潜力,这些企业不仅拥有一批节能方面的专利技术,而且其产品及专业技术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和地区,表现出较强的创新力,如果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不仅会对省内一部分产业节能降耗产生影响,而且可能形成一些新的产业,进而扩大省内低耗能产业所占的比重,实现省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三、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的主要途径

(一)妥善处理各利益主体的关系

为确保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应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制定和完善政策制度。在区域与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协调上,协调的主导者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主要应通过改善各种制度环境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培育区域节能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形成节能产品网络体系和合理的价格体系,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国内区域之间产业政策协调目标是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促进行政区域间经济区域的转化,协调的内容主要包括协调整合区域节能产业发展规划,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协同整合区域产业优势,培育若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群。黑龙江省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积极发展大型坑口电站,开发褐煤并推进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实现煤电转化,不仅符合该省节能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本省产业结构升级,而且通过北电南送,有利于打破省域之间电力市场壁垒,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建立电力统一市场,满足电力输配要求。

(二)走区域可持续发展化之路

传统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表明,以经济增长为单一目标的区域发展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与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相冲突的。因此,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过程中,区域内的相关产业首先要超越传统产业的一些发展阶段,向信息和知识经济迈进。其次要推行清洁生产,从产品设计、生产工艺、销售和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注意环境保护;在不影响产品性能的情况下,将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减到最小程度;力求以最少的能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更少的废物。黑龙江省素以原煤、原木、原粮等“原”字号产品闻名,能源、电力、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较多,产业结构单一。要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黑龙江省必须根据省内产业的基础现状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抓好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个环节。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从根本上降低工业能耗。扩大优质能源消费比例,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三)以技术创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美国《国家能源政策》认为,节约能源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新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即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改进环境质量[5]。过去30年按照这一途径,美国在能源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国民经济增长了126%,而能源利用仅增加26%,90年代在制造业扩大41%情况下,工业电力消费仅增加11%[6]。美国上述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应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实施节能项目。区域节能技术创新途径是结合本区域资源条件、实现结构优化并满足环保的要求。区域能源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资应集中在那些对区域未来中长期经济增长和环境有实际重大影响的能源资源和利用上,能源技术的研发重点是节能技术、能源清洁利用技术、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装备制造、石化煤化、能源、绿色特色食品、医药和森工、冶金和建材等主导产业和高耗能产业是黑龙江省以技术创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今后还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指导目录,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建立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工业的投资约束机制;制定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和优化的产业政策,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环保等方面的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按照淘汰一批、限制一批、改造一批、发展一批的思路,引导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只有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实现科学用能,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才能科学搭建黑龙江省节能型产业结构。

篇6

关键词:新型墙体材料;十二五规划;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应用前景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Application

foreground research of New Wall Materials

CUI Jun-shan,ZHANG Wa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China )

Abstract:Since the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wall material innovation and energy-saving building,after the efforts of several generations, our country new walling material gradually leading wall materials market. The 2011 is the first year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s, with two meetings held ceremoniously, new material is classified as state ke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of the seven strategic new industry, premier Wen Jiabao stressed in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strengthen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creasing both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ransformation investment, promoting new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new wall materials and energy-saving building are inseparable, development energy-saving building must use energy-saving, section soil, recycling,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new wall materials architecture func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wall materials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development cours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 forward-looking new wall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s.

Keywords:new wall materials;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s; building energy saving; present condition; application prospect

序言

我国墙体材料改革已经实施了20多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2005]〗33号)要求到2010年底,所有城市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根据各省市陆续出台的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十二五”规划来看,这一目标已基本完成。主要产品产量与生产能力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产品结构的调整结构显著,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看到了建筑新材料的魅力,出现的新兴材料和技术也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建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国家对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建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墙体材料的改革的推进,对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改善建筑功能,提高人民居住舒适程度等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意义,它不单纯是建材产品更新换代,而是关系到贯彻保护环境、保护土地两个基本国策和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一件大事[1],随着我国墙体材料迅速发展,在保护耕地,利废水平,节能减排,新材料、新工艺的涌现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从整个市场来看,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优质内外墙板、轻质和复合墙板、预应力楼板、木质板材等符合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新材料应用极少;法律体系支撑不够、监督执法力度小,以次充好;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墙体材料行业的整体水平不高,技术创新不够和装备条件差,缺乏自己的龙头品牌[2]。

1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的产业现状与产业形势

1.1 墙体革新工作实效

自2000年6月14日国家建材局、建设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墙体材料革新建筑节能办公室印发《关于公布在住宅建设中逐步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大中城市名单的通知》(墙办发[2000]06号),确定了160个直辖市、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8亩省份的大中城市在2000年6月30日前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的目标。2001年6月5日,国家经贸委发出《关于将10个省会城市列入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城市名单的通知》(国经贸资源[2001]55号),决定在原来确定的160个大中城市的基础上,增加10个省会城市,列入2003年6月30日前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城市名单中,要求其他城省会城市,最迟在2005年底前实现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的目标。2005年12月国家四部委公布了全国第二批256个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城市名单,200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公布了第三批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的151个城市名单。全国实心黏土(页岩)砖盲目发展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实心黏土(页岩)砖产量逐年下降,“禁实”效果十分明显,新型墙体材料产量逐年增加。下图是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百分比。

1.2 十一五期间新型墙体发展状况[3]

“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扩大内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各省市均出台了推动墙体改革的政策,法规。

(1) 以工程应用带动墙体材料发展,加大了示范工程建设

(2) 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经济杠杆作用。

(3) 规模较大,工艺技术先进的新型墙体企业增长迅速

(4) 产品逐步向节能型和利废型发展。

新型墙体材料已经有2000年的2100亿块占墙体总量的28%增长到2008年的8800亿块占墙体总量的51%,截止2010年新型墙体的产量占墙体总量的比例已达到55%以上。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预计到2015年底,城区内应用比例会达到85%以上:其中,设区市的100%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县级市区(城区)会达到75%或80%,乡镇政府所在地达到50%以上,经济较发达的农村达到40%以上。表一和表二分别列举了相关省市十一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在利废,节能,减排,保护土地资源各方面的贡献。

表一 相关省份十一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在各方面的贡献

表二 相关城市十一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在各方面的贡献

2 十二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的市场需求

“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达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每年发展速度在1%至1.2%,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都在80%以上,专家认为,由于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达到7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就可以了,中国实现这个目标会在2050年左右,按此计算,中国至少还有40年城镇化过程。

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十一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的产值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发展。从我国房屋建筑面积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未来20年仍将是经济的高增长时期,到2020年,中国还将建设300亿平方米建筑,新型墙体材料作为建筑材料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重点,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4]。

3 对新时期墙体材料的展望

3.1 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墙体材料[5]

要想我国新型墙体材料朝着结构合理,优化资源的方向方展。就必须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

(1)南北方地区气候的差异,墙体保温隔热系统需因地制宜。在寒冷的北方采暖地区注重保温,可采用外墙外保温或者自保温墙体;在南方地区以隔热为主,所以可采用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或者自保温墙体。

(2)结合各省资源优势,重点开发。例如安徽省两淮及宿州地区煤矸石和粉煤灰资源丰富,年排量约800万吨,堆场储量已达1.6亿吨,应发展以此为原料的墙体材料;沿海沿江沿河城市发展以淤泥为主要原料的墙体材料,加大其产业化进程。

3.2 注重绿色低碳与建筑节能

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温总理还指出,“十二五”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建设部的信息表明,中国建筑的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3.3%,而运营过程中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70%,建筑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总体碳排放的43.7%,如今能达到新建建筑国家标准(必须节能50%)的建筑只占同期建筑总量的约10%。

可见绿色地产和节能建筑是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墙体材料是建筑物的主要围护结构材料,占建筑材料总用量70%以上,墙体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应大力发展节能效率高、抗震性能强和保温隔热效果好新型墙体材料。例如纸面石膏板[6]、植物纤维板、钢丝网架水泥聚苯乙烯夹芯板[7]、木质墙体[8]等。

3.3 打造行业品牌的战略眼光

每个行业都要有自己的品牌,然而现在我国的墙体材料行业的名牌产品很少,对墙体材料的名牌产品的需求也很迫切。对于品牌房地产商来说,他们希望能开发出更顺应潮流,适应建筑业升级,住房建设功能化、智能化、绿色化要求的建筑,开发这些“高、精、深”项目这就要率先运用新型的建筑材料,需要与其楼盘定位相符合名牌产品来吸引消费者;对人民群众来说,拥有绿色,节能的建筑是生活的追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这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对整个国家来说,也会选择选择有实力、有潜力的新型墙体材料企业作为支持的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领行业发展;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也决定了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想改善墙体材料市场装备和技术落后、生产粗放的局面,就必须要涌现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变扩大量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推陈出新,创造精品

4 结语

墙体材料的革新和建筑节能的推广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新型墙体材料市场的转型期随着十二五的开局而提前到来,十二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不仅会为改变现有墙体材料市场技术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和资源消耗大,发展节能、环保、利废、节地、保温隔热和抗震型墙体材料继续做出贡献,也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促进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福广,沈荣熹,徐洛屹.墙体材料手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308-311.

[2]周银芬.“十二五” 我国墙体材料产业发展思路[J].建材发展导向,2010(5):12-15.

[3]秦华虎.加速推进墙体革新和建筑节能[J].中国建材,2006(6):78-80.

[4]李岗.关于墙体材料发展产业导向的技术思考[J].墙体革新与建筑节能,2010(11):14-16.

[5]张慧儒.因地制宜,综合考量,是建筑墙体材料发展的必由之路[J].砖瓦,2010(11):17-19.

[6]鲍国芳.新型墙体材料与节能保温建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04-107.

篇7

关键词:节能型汽车;市场需求;销售对策

一、节能型汽车的概念

节能型汽车是指污染小、耗能低、新能源汽车。随着小排量汽车限制政策的取消,我国将加大节能环保汽车的研发,鼓励开发、生产微型车、新能源汽车。

就当前我国的节能技术而言,目前有效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一类为非技术发面,比如公路与交通设施的合理配套,车型及油品按需生产配置等。另一类为技术方面,如保证产品质量,改变汽油机燃烧方式来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在当前汽油燃烧的方式下,可采用改进供油系统、改进点火系统等方式提高相应的燃油转化率。

二、节能型汽车市场现状分析

2.1汽车行业能源耗损现状

我国汽车行业的企业主要分为整车制造企业和生产零部件、毛坯、零部件的相关企业,在第十三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暨中国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建设成果大会中提到,这两大类的企业间能耗统计如表1、表2所示(注:年份未公布),从此表中可见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不同的产品,不一样的地理位置,汽车的能耗会有一定差距,所以这正是每个汽车工厂生产和运行管理中提升改进之处,也是我国节能型汽车推进有力的坚强后盾。

表1

表2

2.2节能型汽车市场需求分析

2014年9月1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节能环保汽车推广清单,即从9月3日到2015年年底,清单中的车型销售国家将补贴3000元,这次不但要求加强节油6%,同时因自动变数箱比手动变速箱省油,取消了对自动变速箱的照。公布的第四阶段油耗限制标准为油耗

三、节能型汽车市场销售对策

3.1以人为本,以消费者为中心

客户不仅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市场规模,也决定了市场的命运和趋向,所以,客户是企业利润的真正来源。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企业应该比任何时候都要了解自己的客户,知道客户的需求点,尤其在节能汽车这个环保的新概念浪潮中,消费者更加需要对他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遂需企业应实事求是告知消费者此类产品的社会看法与要求,与客户充分讨论起自身个性化需求,给予客户前所未有的参与和选择自由,极大强化客户的核心地位。

3.2实施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

电子商务的发展引起了企业营销方式的变革。据现代营销的理论和实际发展现状来看,网络营销是市场营销的技术动力,它将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推销转变为根据用户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推销,加强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网络营销的多样性、高效性与节能型汽车的环保、健康的特性决定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形成了节能型汽车网络营销独特的销售特点。因此,以网络为中心制定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十分重要。企业可利用网络的时效性与客户进行互动,由原来的单向客户服务变为双向的信任,这样对于一个企业培养一个稳定、忠实的客户群具有长远的意义。

3.3价格策略

价格对于汽车企业、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当敏感的问题,尤其是节能型汽车市场定价的合理性对销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网友、消费者要求企业尽可能以最低价向其提品、服务,但是鉴于节能型汽车的开发成本,本文认为汽车企业不应在这一商品上打价格战,而更多打服务战,更多关心用户对产品的质量等问题。我国汽车企业对于节能型汽车的定价应以适中为原则,过低则会给客户造成质量差的印象,过高则容易让客户感觉经济无力承受。

总之,我国汽车企业应结合整个市场实际情况进行销售,利用现有的渠道、网络资源,做好营销、销售工作,这样才有利于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行业政策

2006年4月21日,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六届三次会议通过《中国橡胶工业“十一五”科学发展规划意见》,提出橡胶工业的总体目标是以8%―10%的年增长速度发展,主导产品出口占35%左右,节能降耗、资源利用切实实现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并争取有新的突破。建筑类橡胶制品,重点发展防水、减震产品,为市政建设、高层建筑、公路桥梁涵洞等配套,提高建筑质量。

2008年4月14日,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将新型橡胶的合成技术及橡胶新材料列为高分子材料的重点开发产品,包括橡胶新品种的分子设计技术;接枝、共聚技术;卤化技术;充油、充碳黑技术等;特种合成橡胶材料;新型橡胶功能材料及制品,重大的橡胶基复合新材料技术。相关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税收优惠。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将“新型墙体和屋面材料、绝热隔音材料、建筑防水和密封等材料的开发与生产”列入鼓励类产业。

从上述政策可以看出,建筑密封行业为国家鼓励和支持行业,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该行业将在节能环保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对建筑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窗户面积一般只占建筑护结构表面积的20%-30%左右(幕墙最高可达建筑护结构表面积的70%),但其所散失的热能却达到建筑围护能耗的一半左右。因此,门窗、幕墙是建筑节能的关键部位,密封材料的质量是决定门窗、幕墙节能效果的根本。

(一)行业现状

建筑密封材料生产企业的分布呈以下特点:南方地区市场主要以硅酮胶、聚硫胶、丁基胶应用为主,北方地区市场则以中空玻璃复合胶条、三元乙丙胶条应用为主,近几年北方地区硅酮胶、聚硫胶、丁基胶的应用也逐步呈上升势头。从布局来看,南方以生产胶的企业为主,北方以生产胶条的企业为主,南方市场规模较大的企业主要有广东新展、郑州中原、成都硅宝、山东永安。生产胶条以及胶的生产企业主要集中东北地区,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有盘锦黑马、大连通发、盘锦铸诚、铁岭铁研等企业。南方生产密封胶企业规模较大,在行业内影响力较高,北方企业相对规模较小,产品单一。

目前行业内竞争格局为低质低价低利润的小规模企业与优质中价高利润的大规模企业并存。一方面,由于进入门槛不高,绝大多数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产品研发投入小、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而且产量分散,通常采用低价低质竞争策略,不仅企业利润率低,更无法参与到高端产品竞争中。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用户的需求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市场需要具有节能环保产品来替代对资源造成严重浪费的传统建材产品,对产品性能的要求提升引发对企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要求趋严。

未来,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部分中小企业受制于研发力量薄弱以及产品附加值较低,无法突破利润较低的局面;而拥有雄厚研发实力、品牌和客户优势明显、产品附加值高的生产企业,将拥有对上下游较强的议价能力,存在凭借性能优良、成本低廉的优势占据大部分市场可能,利润将保持较高水平。

(二)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1.建筑业持续发展将带动建筑门窗密封材料稳定增长

2011年国家颁布了《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以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15%计算,2015年末建筑业产值将达到20多亿。同时,建筑节能已引起各级政府、房产业及设计部门的重视,先进节能型高分子材料――橡胶产品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被确定为“十二五”期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建筑密封材料是门窗节能的关键,所以,密封材料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刚性,市场需求较大。

2010年房屋竣工面积为28亿平方米,2011年房屋竣工面积为32亿平方米,2012年房屋竣工面积为36亿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5%;房屋竣工面积增加必然增加门窗、幕墙的增加,如果按门窗面积占建筑面积的25%比例计算 ,2012年门窗增加量达到9亿平方米,以每平方米门窗使用密封胶条5米估算,大约密封胶条的需求量在45亿米左右,市场需求量较大,并且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

2.建筑密封材料受益于中空玻璃的大量推广

建筑密封材料的发展与中空玻璃的大量使用密切相关。中空玻璃具有隔音、防露、隔热、抗老化以及透光性好等特点,成为目前重要的节能建筑材料,而中空玻璃的诸多优越性能取绝于密封材料质量的好坏,所以,密封材料对建筑节能起到重要作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