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8篇

时间:2023-09-05 09:32: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

篇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物课程资源;学生资源;开发利用

引言

新课程改革后明确指出,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是重要任务[1]。所以,教师应积极利用开发其他还有可能存在的课程资源。2014年教师节前夕,同志在北师大的视察中提出好教师的四个标准,同时也提出了古代经典应成为民族文化基因[2]。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例如谚语、成语、古诗词等。利用传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1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1.1调查对象贵州省部分中学的生物教师(其中2所高中,3所初中)。1.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了抽样调查研究方法,以调查问卷法为主,访谈法为辅,对贵州省内部分地区的中学生物教师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出27份,收回有效问卷24份,有效回收率为88.9%1.3调查时间2015年9月5日~10月20日。

2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教龄分布2.2教师对生物课程资源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对于生物课程资源概念的了解程度,往往决定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表2结果表明:①整体的教师对生物课程资源较了解,仅有4%的教师表示不清楚。②整体教师对生物课程资源的具体内容了解比较详细,选择学生资源、教师经历、教学设备都在71%以上。2.3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教师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表3结果表明:①目前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刚刚起步且大有可为,对于整体教师,主要困难是精力和课时不够,其次是教师课程开发水平限制,最后是经费难以解决和不熟悉课程资源;②初高中学校重视生物学科程度不同,教师精力不同,面临的困难有所不同:“经费难以解决”高中教师为37%,相反初中教师高达80%,“教师的精力有限”高中教师为84%,初中教师为40%;③高中比初中教师更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熟悉课程资源情况”高中教师为32%,初中教师为80%。2.4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在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为了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应该从学生出发,充分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作为主体被开发利用的学生,称之为学生资源。开发学生资源的情况能直接的影响到开发课程资源的程度,也影响着传统文化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5中国传统文化中成语、谚语、古诗词等开发利用的情况调查表5结果表明:①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比较薄弱:仅33%的人比较了解,67%的人只了解一点;②古诗词、古籍、谚语等传统文化知识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有待提高;③初中和高中教师对涉及程度的看法刚好相反,这影响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④教师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时还仅仅是无意识的个人行为,个别初中教师在使用,高中使用并不普遍。高中教师选择“已经差不多了”为0%,相反初中教师选择为20%;⑤传统文化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刚刚起步且大有可为的,整体上两个选项之和达到83%。

3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大好前景的,但是在开发和利用的路上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通过调查归纳如下:(1)教师对生物课程资源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比较牢固,有利于开发生物课程资源,但是教师缺乏开发传统文化中谚语、古诗词等生物课程的意识;对于学生资源的使用情况目前不容乐观,影响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成为制约开发利用的因素。教师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时还仅仅是无意识的个人行为。且教师对于古诗词、谚语等涉及生物知识的程度有不同的看法,也影响了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教师对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具有差异。而教龄少的年轻教师相对于教龄在6~8年及以上的教师,愿意开发课程资源。(4)学校对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对于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初中和高中面临不同的困难,也间接的导致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受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葛灵丹,秦继东.传承经典,给孩子嵌入民族文化基因[N].新华日报,2014,09,11(008).

篇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成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形式,比如,传统手工艺、民间游戏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能让孩子感受、了解中华民族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孩子思想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人生开始的阶段,要在这个阶段做好相关人生的启蒙,将最有意义的内容传输给孩子。

一、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的内容

1.中国传统文化集合了民族特性的一种民族文化,充分诠释了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观念的演变,被世代子孙所继承和发展。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各种文化形态融合碰撞,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加深入。传统文化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书法、字画、词曲、歌赋等。

2.目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也是一样的。在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普及和深入的情况下,教育资源作为其中最关键的一项内容,开发和应用的过程就显得尤为迫切。当下,诗词歌赋、文明礼仪等内容已被列入幼儿教学中。加快对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探索和开发势在必行,将教育技术理论作为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的指导,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实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软件的建设。幼儿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所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变得更加重要,幼儿可以通过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达到健全人格、发展智力的目的。

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目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已经被不断普及开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地拓展。

1.经典诵读在幼儿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方法,经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对于幼儿良好心智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将经典诵读和幼儿教育结合起来,可以把这种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底蕴深刻地植入孩子的成长中,孩子必定从中学习到一些有益的东西。在幼儿的教育课堂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越来越常见,教育资源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国学经典的教学逐渐成为幼儿园教学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2.从广义上来讲,民间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音乐、舞蹈等内容。从狭义上来讲,民间艺术的核心和关键就是造型艺术。民间艺术对于幼儿想象力、感悟力、理解力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使他们对于真善美有非常强烈的感知。所以,民间艺术资源对于幼儿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资源的应用

(1)数字化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幼儿传统文化数字化资源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学的方法呈现多样化发展,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培养。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幼儿可以学会如何储备知识和知识的分类,同时,对于问题和信息的认知和探索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幼儿的学习是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实现的,那么,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数字资源的应用,提高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效率。在幼儿教学中,将经典诵读的环境为幼儿创建起来,使他们处于这种氛围中,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

(2)在幼儿的学习中,游戏是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师将相关的知识融入游戏中,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取到学习的内容。将传统文化和游戏相结合,实现幼儿传统文化教学的目的。幼儿能够通过游戏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将民族特色明显的传统文化深入孩子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将其中晦涩难懂的内容以游戏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比如说,幼儿园会有民族歌谣欣赏的内容,那么,可以在歌曲的编排上下工夫,将歌曲的形象、结构等与一些有趣的故事等相结合,激发孩子的兴趣,使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带给他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和认知,从音调、音色、力度等方面加以完善。

同时,父母在幼儿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父母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且教师和父母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传达给父母,从而更好地进行幼儿的传统文化教学。

总之,幼儿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将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作为主要的目标,对幼儿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建设和开发,孩子们更加直观地认识、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所以,相关的教育部门要加大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谢淑海,隗峰.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课程资源优化配置的调查研究: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1(5).

篇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1、前言

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存在、发展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团结的根本所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却面临着诸多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无法幸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人造、抽象、动态、开放的意识形态,她对于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调整、整合社会发展力量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则不单单是指精神层面的诸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等内涵式价值,也包括实质性层面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场地、服装等。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程度不够、相关的政策支持不够、缺乏成熟的文化市场环境等问题。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特性涉及的方面众多,影响因素复杂,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因此,需要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各层次、各方面的综合研究,特别是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多文化的交叉研究。

2.1、整体性与综合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多目标、多因素而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资源体系。在该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资源开发的利益相关者,诸如资源拥有组织、资源受众、资源开发主体、当地政府,并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出发,以科学化、持续化为最终目标。

2.2、层次性和关联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的历程,是由体育文化需求拉动、体育文化品牌、政府对于体育文化的态度等各相关组织的共同行为所构成的。同时每个组织或个体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上所具有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同开发组织或机构之间有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关联性。正是由于资源开发者的层次性与关联性才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的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和联合性。

2.3、反馈性和可控性

反馈性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特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是由多项因素共同决定的,当资源文化开发处于偏离稳定状态的时候,各种作用力的合力将逐步使其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在文化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同时,可以人为的对资源开发进行调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应以坚持传承为导向,以创新为突破口,不断的进行调整、反馈、再调整,从而科学化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复杂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必然是一个由多元素组成的多输入、多输出、多控制的开发与管理体系,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文化需求拉动、文化品牌的建立、媒介的运用、政府行为决策、保障条件五个方面。

3.1、文化需求拉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市场需求的竞争”。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市场需求,那么文化就缺乏一定的发展动力。文化需要的多元化、差异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的根本动力所在,广大群体的文化需求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始力量。在保卫传统历史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许多拥有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正是基于国家发展需要、人们心灵需求的原因,民族传统文化赢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加强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对于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要。

3.2、文化品牌的树立

山东曲阜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孔子、颜回、左丘明、鲁班等名人的故乡,黄帝诞生地,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对中国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等儒家文化圈具有深远影响,是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因此其在自身的文化的优势上是得天独厚的。国内外众多游客都会慕名而来。从山东曲阜所具有的文化品牌优势我们可以得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品牌的开发与树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有重大的影响。

3.3、政府行为决策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中政府行为决策主要包括政府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配套政策制定、文化发展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政府行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科学的认识与分析,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规划与政策,进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4、媒介的运用

媒介的宣传与包装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受众对接的中间环节,它一方面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向受众,提升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将广大受众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兴趣转化为的实际购买或商业行为,同时通过宣传与包装还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种重要信息反馈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经营者,指导其制定文化资源开发和促销战略。当前,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宣传与包装中主要涉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游客(自媒体)等方面。媒介的宣传与包装是链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受众之间的重要桥梁,其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具有传动与疏导的作用。

3.5、保障条件

保障条件主要是由硬环境、软环境两部分,硬环境即支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硬件建设条件,诸如城市交通、公共设施、安全设施的建设、文化咨询服务设施等多个方面。软环境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文化氛围、服务意识、综合教育等无形的方面。保障条件对于文化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形成是至关重要,它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旅文化资源开发的保障力量。如果缺乏一个良好的保障条件,就必然会造成文化资源开发中政策与规划的失衡、开发人才的缺失、资金投入的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说,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文化品牌是推动力量,文化需求拉动力量,政府行为决策是推动力量,媒介宣传是传动力量,保障条件是辅助力量。每个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协同,形成大小不等、功能不同的能量源,共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

4、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过程,其不仅体现在时间延续性的问题,同时又体现在文化资源开发整体的全局性上。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要不断与时俱进,捕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敏感态势,抓住主导动力,围绕其形成发展动力模式,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适时发展。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不应局限于文化,而且应致力于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培育,开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秦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刘晓光.内蒙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以那达慕为例[D].北京体育大学,2010.

[3]杨芳.塔里木盆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05,26.

篇4

关键词:传统;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83-01

一、综合开发

众所周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是由“吃、住、行、游、购、娱”这六个方面组成的,因此,旅游活动具有天然的综合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让传统节庆文化这一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密切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就必需通盘考虑,实行综合开发。

娱乐和饮食是传统节庆文化中的两大基本要素。在这方面,要注意加强旅游者的参与程度,让旅游者能深入其中,亲身体验到独具特色的民族生活方式和民俗活动。如此,往往会对旅游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要解决好旅游者的住和行,充分满足旅游者的购物要求。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因素,我国各地的发展不平衡,在重大节庆来临之际,交通运力、客房紧张等问题极易暴露出来,给旅游者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要想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文化这一旅游资源,搞好、搞活“节日经济”,就必须想方设法解决好运力不足和住宿紧张等问题,切实提高旅游资源的“可进入度”。目前,国家正着力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旅游业应乘势而上,抓住这一难得的时机,搞好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另外,旅游购物也是十分重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在这方面,要注意结合节庆活动的内容,开发出具有节庆气息和内涵的纪念物品。如书画、剪纸、木偶、贝雕、竹编等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如此,既丰富了旅游者的活动内容,满足其购物需求,又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突出地方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节庆尽不相同。把握好这个各地不同的节庆特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凸现其已拥有的地方色彩,将会使各地传统旅游资源更具特色,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现代旅游学认为,探新求异是旅游者的基本动机。到异地他乡去旅游,总是要欣赏到新奇的景色或物品。如春节,北方人想到南方一睹广州的花市芳容,南方人则向往到北方的哈尔滨去领受冰灯的乐趣等。这样,自然也就会激发旅游者的兴趣,实现节庆的旅游资源价值。相反,如果各地不注意凸现本地的特色,势必会浪费宝贵的各地节庆文化旅游资源。事实上,现在已有不少地区的决策者和经营者已认识到这一点,纷纷推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节庆文化旅游资源,以吸引天南地北的旅游者。

还有山东潍坊的风筝节、河南洛阳的牡丹会、辽宁沈阳的秧歌节和大连的烟花爆竹迎春会等。这些,都可以说是突出地方节庆文化特色的成功之作。各地都可以根据自己和天然条件,加以选择开发,形成新的富有自己特色的传统节庆人文旅游资源。

三、情景创设

的确,中华传统节庆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是各地所独有的一些节庆文化内容,更是魅力无比。照理说,旅游者应当选择传统节庆举行之际,前往该地参入欣赏当地有特色的节庆活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旅游者常常错过最佳时机,留下遗憾。如傣族新年的泼水节,天下闻名,令人神往。然而,由于它每年都是在阳历的四月中旬左右举行,与“五一节”的公假不能叠合,从而使许多利用此假期前往傣族聚居地――西双版纳旅游的普通旅游者与其失之交臂。很显然,傣历新年和“五一”假期一时都无法加以更改。那么,如何来弥补这一缺失并局部实现泼水节的旅游价值呢?聪明的西双版纳人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在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市的各大公园进行了泼水节情景重现的大胆尝试,使任何时候来西双版纳的游客,都可在此享受到泼水节的乐趣。这种弥补的措施,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情景创设”。也就是说,将各地最具特色的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加以浓缩,在某个设定的小区内随时重现,使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有如临其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旅游者的缺憾,同时也局部实现节庆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

篇5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本文中“湘西地区”特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及怀化市三市州,属于传统的老、少、边、山、穷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研究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对进一步开发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市场,促进湘西地区土家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以及社会功能的完善,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传统体育消费的增长,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的内容与形式

1.原生态体育项目表演

在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及怀化三市州为主要旅游区景区开发的基础上,各地不仅保留了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真性,同时把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时尚文化相融合,将新的元素加入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搬上表演舞台,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传承和发展。

2.以民俗风情为舞台背景的大型实景演出

近年来湘西地区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平台,如《张家界・魅力湘西》、《烟雨凤凰》、《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全国高端的演艺节目,各自以新颖、独特的创意独树一帜、先声夺人,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体验模式,人们通过欣赏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参与到节目中,深刻了解了土家族古老民族体育文化的历史演变轨迹,感受了深厚而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民族底蕴。

3.体育旅游商品的开发

土家族体育旅游商品是传统体育文化的缩影,是当地特色文化的象征,也是促进湘西地区经济发展,带动游客消费的重要手段。目前,湘西地区各个旅游景区呈现的旅游商品繁多,倍受游客亲睐,例如:极具特色的西兰卡普、土家民族服装、风格独特的扎染布料以及各种特色风味食品,尤其是土家族服装,在保持传统特色,融入民间工艺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元素进行改革设计,极大地保留了土家族传统的整体特征。

4.土家族传统体育影视文化剧

创意体育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可以与本土文化、体育项目相结合,通过《血色湘西》、《湘西往事》、《新乌龙山剿匪记》等影视文化剧展示了土家族武术、气功、射弩、摔跤、拳术、咚咚喹和吹木叶等体育项目,通过现代科技与时尚元素的结合,运用荧屏的展现,使影视效果更具创新性和吸引力,更能冲击观众的视觉,加深了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对土家族传统体育未来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种创意产业的不断涌现,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正在逐渐成为湘西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但同时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存在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寻找突破口加以解决。

1.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整体开发利用不够

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丰富多彩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存在着一大批民族传统体育的“乡土”人才。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特色和个性的体育文化平台,如《张家界・魅力湘西》、《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全国高端的演艺节目,在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梯玛神歌、土家族哭嫁歌、八宝铜铃舞、茅古斯舞等节目中,体育元素的创意融入带给人们一种新的体验。不可否认,这些文化平台的开发与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使湘西对外传播民族传统体育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推动了湖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仍有很多资源处于待开发的状态,体育文化旅游价值尚未被充分利用,如何把“制造”变成“创造”,将创意文化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以实现有效激发文化企业的市场活力和盈利能力,是发展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

2.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才缺乏,传承困难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外来社会的诱惑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向往大城市的灯红酒绿,相继走出了贫瘠的大山,只留一些年事已高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在家,而传统文化大多是被那些年事比较高的老艺人所掌握,现在的年轻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大多都不愿意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民族节日活动相应的有所减少,直接或者间接的导致了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后继乏人,其发展出现难以为继的传承现象[3]。

3.土家族传统体育商业开发与旅游资源保护脱节

湘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各市区发展土家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举办各种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表演与体育活动,宣传了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带动了湘西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了土家族地区人民生活条件。但是,在开发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相关单位负责人,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注重保护和有序的开发,肆意的掠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导致了旅游区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家人民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而相关旅游部门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不注重传统体育项目的整合开发,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整理和挖掘,不进行改革创新,没有真正突出传统体育文化特有的健身功能、竞赛表演功能和教育功能,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没有得到更好地开发和保护,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4.体育文化创意人才不足

作为一个新的行业,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要实现创意产业的规模发展,最核心的是创意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纵观湘西地区的几所高校,吉首大学、怀化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张家界学院等。只有吉首大学文化与历史学院设置了文化创意产业,但没有体育产业的专业,导致大量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由于湘西属于传统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无法对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有效教育基础支持。同时,不管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人民生活水平,都无法与大都市相比,很难留下高素质的创意人才,因而很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意群体。

三、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的对策探索

要实现民族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全盘把握,全面发展,同时要把握好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把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为文化产业优势。

1.全盘摸底,认真梳理,归案建档

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零散,必须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摸底,掌握详细的信息,认真梳理,分门别类地归案建档,避免独具特色的具有开发价值的项目流失、消失。

2.加大向外宣传推介力度

当前,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全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还远远不够。许多特色项目根本上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必须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加大宣传投入,拓展宣传渠道,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和aqua、微信等电脑网络媒介全方位地宣传推介,确保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全国的一个旅游拳头产品。

3.营造良好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环境

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大品牌,是全区人们都受益的项目。必须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既要防止少数人得利的局面,也要避免平均主义的倾向,合理分配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人群的利益,确保把全区人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湘西经济的落后制约,还体现在资金上,必须拓展融资渠道,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跨越式发展。同时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保护式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造成破坏,尤其要保护好青山秀水,避免短视行为,让大环境促进大项目,大项目促进大环境的良性轨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积极提炼土家族体育元素,大力发展节会产业

根据当地民族特色,尝试民族文化实景演出。积极扶持武陵山民族文化节、张家界・魅力湘西、宝峰湖・梯玛神歌、2014中国武陵山保靖首八峒土家山歌会中土家传统文化的精品演出,建设旅游演艺基地,促进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发展。可以与旅游、电子信息等其他高新科技技术的结合形成新的特色,通过各种节日、庆典、会演搬上表演舞台并通过创意者打造出会演商品进入市场、学校等。

5.实现土家族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创意融合

在对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意开发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与现代时尚文化相融合,将新的元素加入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广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校园,与艺术相结合,搬上表演舞台。例如土家族摆手舞与现代广场舞进行创编融合,大力推广。在土家族的社巴日等节日活动中,改良节日盛装,在传统服装中结合现代制作工艺,形成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

6.推动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演艺创意开发

湘西这片广袤的大地总能以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浓厚的民族文化吸引大量游客,丰富的民族文化体验能使游客感受到当地的民族风情。在《魅力湘西》、《烟雨凤凰》、《乾州古城》及《德夯苗寨》等活动的表演和互动中充分展现了土家族民俗风情。如在乾州古城把整个表演分为了天、地、合三个篇章,把土家梯玛神歌、溜子及锣鼓、茅古斯舞、土家族哭嫁歌、摆手舞与艺术、舞蹈、杂技、音乐、服装设计等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通过精心的编排和内容创新的表演,同时让游客参与到跳摆手舞的过程中,使游客切身体会到土家族人们的热情,传播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

7.规范与旅游业的融合创意开发

政府通过颁布相关制度文件,对民族文物进行保护和有序的开发,保证在开发和改造的过程中既保留民族文化原有的面目,同时融入新的时代元素,避免破坏土家人们日常生活。强制要求相关旅游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发展目标,注重传统体育项目的整合开发,真正突出传统体育文化特有的娱乐健身、竞赛表演和教育功能,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地开发和保护。

参考文献:

[1]谭新莉.湘西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开发与创新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2):55-58.

[2]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http:///

[3]王宪昭.对少数民族民间口头文化传承人的思考[J].文化遗产,2011(3):13-19.

[4]李培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郑州:中原工学院,2011.

[5]周薇.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10,3.

[6]高书生.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N].光明日报,2010-12-1.

[7]李延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相关性探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

篇6

【关键词】湘西 土家族 传统体育文化

湘西土家族主要分布在保靖、永顺、龙山、古丈、吉首等县市,由于各民族互相促进和谐交流,在其他各个县市也有土家族分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湘西土家族人民,不仅创建了悠久的历史,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湘西州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中有一定的地位。比如土家族山歌、摆手舞、跳丧舞、摆手歌、梯玛神歌、哭嫁歌、丧鼓歌、茅古斯、打溜子、土家织锦等,都以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成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艺术的珍品。如土家族摆手舞,因其内容健康、古朴刚健、形象优美、富于民族特色而成为永不衰败的艺术花朵。伴随着摆手舞产生的摆手歌,是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世史诗,它展现土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浓厚气息,体现土家族人民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形象自由、生动活泼而显著于歌坛。

1.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1.1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现状

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广、范围大,是土家族人民在生产劳动、生活习俗、节庆活动中所产生的,与土家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竞技性等价值功能。目前,这些项目平常主要是在湘西当地学校开展,节假日在民间开展的的项目也比较多,也有个别项目进入州运会与省运会等民族运动会,主要以竞技体育的形式发展。在学校开展的项目主要有打陀螺、秋千、摆手舞、爬杆、高脚马、踢毽球等。节假日在民间开展的项目主要有高脚马、赛龙舟、摔跤、摆手舞、射驽、打陀螺、抢贡鸡、秋千、踢毽、抵扛、茅古斯等项目;在当地以竞技体育形式发展的项目主要有毽球、高脚马、秋千、射驽、打陀螺、射箭等项目[1]。总的来说这些项目的开展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茅古斯、摆手舞、打陀螺、高脚马、摆手舞是当地开展较好的几个项目,在节假日表演的时候稍具一定规模。比如在 2008 年湘西自治州50周年周庆的时候就有茅古斯和摆手舞近千人的大型表演,2012年10月湘西第十二届运动会中会中,首次将土家族秋千、陀螺、高脚等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州全运会,丰富比赛的内容、增添比赛的趣味。土家族传统体育是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和传承下来的,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竞技性等特征。我们开发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从健身类、竞技类、表演类、游戏类、武术气功类等五大类去开发[2]。其开发内容如表1:

表1 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类型

1.2 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加上湘西具有独立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土家族传统体育旅游得到很好的发展。以永顺王村古镇、龙山里耶古镇、洗车河原始文化生态区为首的人文景观的景区,他的传统体育旅游得到大力的开发,茅古斯舞、摆手舞、划龙舟、秋千、武术等项目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3]。但各旅游景区表演内容具有重复性和单调性,不能够很好的吸引和留住旅客,其中以跳马舞、竹梆舞、龙舟为主,物质技术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还具有有很大的开发空间。湘西土家族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相当丰厚,但节日旅游在湘西体育旅游中的融合效果并不明显,“舍巴节”、“摆手节”、“二月二”、“四月八”等民族节日都鲜为人知,造成了体育旅游资源的浪费。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良好的交通区位与配套条件、民间体育文化的丰富性与神秘性、体育运动资源的丰富性与多功能性等优势。我们在开发土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全方位进行合理性与保护性开发,保证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其开发的内容如表2:

表2 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内容

1.3湘西土家族传统节日体育开发现状

湘西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舍巴节、二月二、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月半、中秋、重阳节及早斋节、族年、女儿节、打土地会等传统节日。近些年,由于国家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大对各个民族地区的政策和资金投入。湘西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土家族传统节日文化价值,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和保护土家族传统节日,发展民俗旅游业,举行各种民俗节庆活动、体育运动以及在旅游区开展民俗体育表演等传统体育活动,大力宣传和发展土家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土家族地区的人民也十分注重对本民族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每到这些节日,他们都要举行场面隆重的庆祝活动,他们唱摆手歌,跳摆手舞、毛古斯舞,举行划龙舟、摔跤、武术等传统体育运动。如,2012年在湘西永顺县芙蓉镇举行的“中国(湘西)土家族舍巴节”活动,表演的茅古斯、摆手舞、梯玛歌、打溜子、咚咚喹等土家族传统体育运动,以原生态的形式向世界展示厚重的土家文化传统。目前,湘西土家族地区节日体育开发的内容,如表3:

表3 湘西土家族主要传统节日体育内容

1.4.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和群众中开展现状

随着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各湘西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定期举行,宣传了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学校和社会群众中来,传承和弘扬了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但由于湘西把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入学校并且当作教学内容的也只有吉首大学,而其他县市的学校由于体育师资、体育经费、场地设备不足而影响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影响了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身具有健身和娱乐等价值功能,可以丰富社会大众的休闲体育生活,增添社会群众的健身内容。但由于没有组织和计划性,只是在政府的鼓励和倡导下,只能起到短暂的效果,年轻人在满足了最初的好奇心之后渐渐对这些近乎原始的体育文化娱乐失去了兴趣,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因为各种原因而开发有限而搁浅。

2.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概述

湘西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民族文化,使得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这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逐步产生并且成熟起来的。通过调查发现,湘西州土家族世代相传并流传至今的传统体育种类非常丰富、项目众多,它们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情感和价值取向,具有健身、娱乐、观赏、竞技、教育、政治等多种功能。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土家族居住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民俗节日、、农耕文化、对外文化交流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出一个勤劳勇敢、乐观浪漫、开放豁达的民族文化特征。

2.1地域性

湘西州土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湘西州这片具有神秘色彩的大山中,加上湘西州地理位置比较偏避,经济改革大潮进入这个地方速度比较慢,使得湘西州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质量不高,交通不发达。土家族正是由于生活在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使得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农耕文化、渔猎文化和宗教文化等。他们生活方式形式多样,每到重要的节日,他们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比如:唱山歌、摆手歌,跳茅古斯、摆手舞等传统体育活动。

2.2宗教性

湘西州土家族以白虎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崇拜,他们的孩子从小就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使孩子们从小就得到祖先的庇护,不受鬼怪惊扰和恐吓。土家族人民这种对白虎的崇拜信仰代代相传,他们对祖先的崇拜,包括对祖先廪君的崇拜、对土王的崇拜、对家先的崇拜。在湘西州土家族地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渗入到土家族人民的内心深处,成为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力量。他们通过对祖先的崇拜,寄予美好的祝愿,希望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土家族人民会通过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来表现对祖先的信仰,诞生了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宗教文化。比如:土家族的“梯玛”祭祀文化,“梯玛”是整个祭祀活动的执行人,他用土家语唱“梯玛神歌”,带领大家表演茅古斯等土家族传统舞蹈。所以土家族地区的宗教意识强烈,不同的宗教祭祀文化透到了土家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结构特征,所以说宗教文化是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

2.3娱乐性

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依靠土家人民口传心授世世代代传承和发展下来的,经过土家人民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观赏性等民族特点。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多样性,部分体育项目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竞技性,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的娱乐性大于其具有的竞技性。在土家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节日之中,有许多的体育比赛和文艺表演,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开心,有的是为了娱神,表示与祖先分享快乐,有的是自娱,以获得内心的满足,有的则兼而有之。比如:土家板凳龙、打三旗、摔跤、扳手劲、射箭等传统体育运动大都安排在休闲和民俗节日之余的时间进行,体现欢度佳节、欢庆丰收、祝贺新婚、闲暇消遣,将娱乐融于体育之中,增强了欢快的氛围。

2.4民俗性

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土家族人民的渔猎、军事、农作、节庆习俗密切相连,并依靠民间体育赛会和民俗节令活动得以开展,凭借民俗习惯得以传承。湘西州土家族有着众多的民俗节日,它起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是土家族人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湘西土家族地区民俗节日不仅起源于岁时节气,而且还起源于生产、祭祀、祝贺、纪念、社交等活动,包含着土家族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土家族的“二月初二”、“四月初八”、“五月初五”、“六月六”等传统节日,土家族人民通过庆祝这些民族节日,用跳摆手舞、唱摆手歌等活动方式来求吉祥,求福顺。祈求福寿能够降临到人们的身边,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也希望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土家族人民通过庆祝不同的民俗节日,举行风多彩的民俗表演,既满足了自己的心里需求,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最大的贡献就是推动了民俗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互动发展,促进了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

2.5集体性

土家族是一个非常团结友爱、勤劳勇敢的民族,他们世代都居住在一起。湘西州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土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积累和流传下来的具有土家族人民集体智慧结晶的传统体育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在多个方面的各个体现,有着非常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湘西州土家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参加集体项目的活动的人数占到了绝大多数,每个人都积极的参与其中。土家族人民举行的传统体育活动主要以集体项目为主,单独对抗性的个体项目比较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运动当中来,锻炼他们的身体,愉悦他们的心灵。参加比赛者除了进行激烈的竞争外,还表现出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4]。在这类充满竞技性、表演性、观赏性的活动中,集体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作,往往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即使作为旁观者观看,也不得不被这样的运动所吸引,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加入到活动中来,为自己的集体欢呼鼓劲。这种把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融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培养民族团结和民族精神以及传承民族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的作用。如:土家族的摆手舞、茅古斯舞、划龙舟、跳红灯、板凳龙等传统体育运动,是一些集体性的运动项目,由于其规模比较大,参与的人数比较多,集体荣誉感体现的非常明显。

2.6简易性

旧时,由于土家族人民地处山区,位置表较偏僻,生活水平、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使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开展的规模也比较小,参加的人数也比较少。这些传统体育活动大多简便易行,有的是在田间地头,有的是在山林地里,有的是在屋内和院外等地方举行。这些体育运动的举行和开展没有专门的体育活动场所,也没有专门的体育器械,更没有严格的裁判规则,土家族人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有的是山上的自有之物,有的是生产生活工具,简便适用,便于在民间广泛普及和开展。如:土家族的打三旗、五子旗、打石碑、高脚马、滚环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操作起来简便易行,对场地、器材以及技术没有过高的要求。也没有具体比赛规则和裁判规则,大多都是自由竞争,人为的开始和终止比赛。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CTY032);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YBA257);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吉首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SU-CX-2012-31。

参考文献

[1]韩英甲、王焕波.试析在高校体育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必要性[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2):127-128.

[2]秀、肖红伟、孙楠楠、胡楠.湘西土家族健身类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2011,3:94-95.

[3]李晓鸣、喻跃龙、刘彦等.湘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9(8):102-104.

[4]李杉.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其发展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4):64-167 .

作者简介:

姚锐(1990—)男,土家族,湖南保靖人,单位: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篇7

关键词:宁波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开发

一、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所谓饮食文化,是指人们在饮食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饮食文化既包括生产方式和供给方式,也包括消费和需求方式,既有物质性的一面。又有精神性的一面。民以食为天,旅以食为先。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中,饮食居于首位。这不仅因为饮食在旅游中是不可或缺的,还因为饮食文化对旅游业有着潜在的多重促进功能。

首先,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综合性活动,“食”便是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饮食服务业属于旅游业的范畴,而以食品为物质形态的饮食文化也可以成为取悦游客的对象。饮食文化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在有条件的地方,把饮食文化作为具体的旅游项目,必定会受到游客欢迎,从而产生招徕更多游客的效果。其次。饮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活动的品位。在饮食文化的氛围之下,可使游客在轻松愉快的餐饮过程中,了解和领略到更多的民族特色文化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提高旅游欣赏的水平,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升华美感。再次,饮食文化可以增进旅游经营的效益。旅游经营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含有文化内涵的饮食,其附加值可以大幅度提高,与旅游经营目的相符。此外,旅游业的兴起,还为饮食文化吸收外来精华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它的充实和创新。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宁波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其丰富的海产品资源是其地方菜系的一大特色。以甜品为主的地方小吃和点心,也是宁波传统饮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海鲜产品、宁波菜和宁波式糕点,构成了一个宁波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良好的基础。如何充分挖掘其价值,对于促进宁波旅游业的综合开发,提升宁波旅游活动的品位,使旅游者更好地了解宁波以及推动宁波饮食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悠久,积淀丰厚

宁波菜又叫“甬帮菜”,是中国菜系之一浙菜的一个重要支脉,其源远流长。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釜中就有先民们简单烹食的鱼、鳖、蚌等羹菜。《史记・货殖列传》中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的记载。余姚著名易学家虞翻的后代早在1000多年前就写出《食珍录》一书。宋代诗人坡更有对宁波梭子蟹制作的诗赞:“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之句。至明清代宁波菜已声名大振,袁枚、朱彝尊等先辈的著作中就有了“淡白鲞”、“雪菜大黄鱼”等宁波海鲜类菜肴的记述和描绘。近现代宁波菜发展更快,以海鲜为料理烹制的新菜肴得到极大开发。改革开放以后。原籍宁波的海外侨胞纷纷将资金投向宁波市场,餐饮业也从中获利良多,许多饭店餐厅的经营、建设得到了极大提高。而民众消费能力的增强,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二)选料较广,海洋文化特色鲜明

宁波东临东海,西南靠四明山、天台山,中间有东钱湖及内河湖泽水库,还有平原蔬菜基地,既有海味、河鲜,又有山珍土产,菜肴的原料资源品种众多,可四季入市。由于长江水带来的各种有机物质对东海海鲜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使东海鱼类肉质细腻、鲜嫩。同时依托广阔海和礁石,特色小海鲜品种繁多。宁波海鲜是宁波传统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为宁波城市的名片之一,也广为人所知。宁波地处长江入海口,海岸线长,是咸水、淡水交汇的地方,水中微生物极为丰富,因此海鲜味道特别鲜美,营养价值很高。宁波出产的海鲜,不但可作为熟食菜料。其加工后的干产品,也常作为人们馈赠礼品时的一种选择,

(三)烹饪技法独特,地方特色风味浓郁

宁波菜擅长烹制海鲜,鲜咸合一,选料注重细、特、鲜、嫩,常用的烹调方法有30多种,其中最擅长的是炒、炸、烩、熘、蒸、烧、腌、靠8种。因料施技,方法多样。讲究鲜嫩软滑、原汁原味,色泽较浓,注重突出原料本味,使菜肴产生一种独特的复合味,“雪菜大黄鱼”和“红膏炝蟹”,即是其代表作。而其中“靠”更是由宁波人首创并富有特色的一种烹调方法。如“靠菜”、“靠笋”等,意即依靠文火较长时间焖烧的烹调方法。

(四)名菜名点种类繁多

宁波地方菜品种繁多,其中以宁波十大名菜为代表:冰糖甲鱼、锅烧河鳗、腐皮包黄鱼、苔菜小方烤、火臆金鸡、荷叶粉蒸肉、彩熘全黄鱼、网油包鹅肝、黄鱼鱼肚、苔菜拖黄鱼。而诸如宁式鳝丝、雪菜大黄鱼、清沁汤、雪菜豆瓣、油闷雷笋、宁波烤菜、龙头烤等一些家常菜,也极具宁波地方特色风味。

宁波传统小吃可分为点心、糕饼、菜肴三类。点心类有了以猪油汤团为首的十大名点,糕饼类有宁式蛋糕、月饼、桃酥、酥饼、绿豆糕、白糖细糕、桂花软糖、冰片糕、苔生片等。宁波风味小吃,特别注意选料。如猪油汤团,采用精白水磨糯米粉,内嵌上等猪油、白糖、黑芝麻等精制而成,其色如白玉,糯而不黏,油而不腻,柔软,香气扑鼻。堪称华夏一绝。

(五)姿态开放,兼容并包

随着近代宁波的开放,全国各地的菜种乃至西菜,纷纷涌入宁波。宁波餐饮界在品种的创新方面,也不断吸收外来菜种的长处,开发出既适合外地人口味,又保有本地原料特点的菜肴。比如对许多海鲜的红烧、煎炸以及对辣的运用,都是传统手法中所不多见的。像汉通饭店的海鲜食单中,近60%采用广式、潮式乃至广东顺德的烹饪方法,30%采用甬帮做法,10%采用日式与西式的做法。食客可体味多种流派的海味,这样既满足各地宾客的口欲,又能让本地食客尝得外帮的海味。

三、宁波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宁波餐饮发展迅速,一派蓬勃繁荣景象,每年的增速都在30%左右,即使在遭受SARS重创的2003年,增速仍达18%,餐饮业已成为宁波经济发展中最快的行业之一。但与此同时,由于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等内在原因以及城区改建等外部原因,宁波餐饮的老字号正逐渐衰落。行业整体存在体制的不完善和发展的盲目性等问题,尤其是与旅游开发的结合还有巨大的空间。目前,宁波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主要有:

(一)经营理念传统,缺乏创新特色

由于中国的餐饮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和国际先进和管理水平有着相当的差距。比如有资金链的不稳定性,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的陈旧,管理经验的缺乏及品牌建设细节的忽视,市场推广不力,人力资源短缺等问题,最终体现为企业收益的停缓或下降。在创新方面,近年来宁波餐饮业实行的创新工程颇有成效,

但主要集中在单个新菜肴的开发,而在整体特色上没有新的突破。宁波海鲜虽有特色,但始终未引起其它地域在口味上的认同,不能不说是创新工程还没有达到最终目的的一种表现。

(二)文化开发和参与性不强,与旅游业结合的空间还很大

21世纪以来,以新的经营理念为导向的宁波传统饮食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填补了因老字号衰落而造成的甬菜馆的空白。像汉通、石浦、向阳渔港等新企业,占据了宁波传统餐饮市场的大部份额。新字号虽然在传统菜的传承方面表现相当积极,但在传统饮食文化性的挖掘上,还有待加强。作为宁波传统饮食业的龙头,新字号有义务也有能力,开发地方菜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消费者的精神层次的需求,更好地提升文化旅游地质量,使饮食文化真正融入旅游活动中,

(三)行业体制不完善,发展呈盲目状态新世纪宁波传统餐饮业的另一大特点是个体餐饮业的兴起,集中表现为海鲜大排档的发展。这些个体经济,固然优化了餐饮业结构,带动了一部分就业,但管理上存在问题。相对而言,海鲜排挡对旅游者的亲和力要强于大型餐馆,接近原生态的经营姿态。也是旅游资源中极具潜力的部分。不过食品卫生和就餐环境质量的低下,是它们先天的不足。

(四)传统餐饮老字号逐渐衰落

一些历史悠久知名的品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得到了“老字号”的称号,像状元楼、东福园、梅龙镇等。此后,西式快餐和国内其他菜系的优秀菜种开始进入宁波市场,它们迅速蚕食并瓜分老字号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在管理模式上,更注重效率,强调服务质量、用餐环境;在口味上。更加鲜明直接,贴近大众,并且带来异地的新鲜感:价格上偏重实惠。这种种原因,加上城区改建等外部原因,使得老字号和宁波传统饮食均落入了一个低谷。

四、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一)深入发掘宁波传统饮食的文化内涵

随着各种菜系和西式快餐纷纷抢占宁波餐饮市场,旅游餐饮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宁波饮食文化资源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对饮食资源文化内涵的发掘。以饮食文化为载体,弘扬海鲜文化,使旅游者在吃中体验文化,实现饮食与文化的互动发展。宁波饮食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烹调原则方面都有独特之处。把饮食与宁波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宁波传统饮食文化内涵最为有效的途径。

(二)与旅游线路开发结合

饮食民俗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将宁波传统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参与旅游,就是以宁波饮食民俗为吸引物和承载物,激发旅游者的兴趣,通过旅游者的亲身投入,成为特定民俗环境,从而达到旅游的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交流,满足旅游者休闲、探奇、求知等目的的旅游功能。宁波近海的特点,使得宁波不仅可以开发农家乐,还可以开发渔家乐。宁波沿海的慈溪、北仑、象山等区县,地理风貌不同,海洋产品的种类也各具特色。这些对水产资源生产过程(捕捞)或者消费过程(用餐)的开发,都可以成为当地旅游线路中的一环。

(三)与旅游商品开发结合

这里的旅游商品,是指专门供旅游者购买的商品,通常具有精致而有地方特色等特点。前面已经提到过,宁波海鲜是最容易最适合作为旅游商品出售的,如泥螺、炝蟹、蟹糊、海蜇、海蜒、紫菜、苔菜、鳗鲞等海产品,还有像奉化芋艿头、余姚榨菜、邱隘的雪里蕻咸菜等非海产品以及宁波名茶、名酒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包装成为成品销售。可以考虑在旅游目的地进行有关调研规划,建立专卖点,并通过各种促销手段推广。这样,不但有利于旅游资源合理利用,也对企业品牌形象提升有所帮助。

(四)与旅游节庆开发结合

旅游节庆是以旅游为导向的节日和特殊事件的合称,一般多是借助民俗风情、地方特色、人文历史而开展的地域性活动。自上世纪末,宁波餐饮业界以“赛、展、书”为抓手,积极推进宁波菜创新。但宣传不强,影响不大,知名度不高。虽然宁波海鲜美食节规模、档次和海鲜特色居全国前列,但和同城的另一节事――宁波服装节无法同日而语。与节庆结合,主要是在策划上下功夫、模仿成功的案例,特别是众多条件相仿的例子,不失为一条捷径,

篇8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着数十个民族在此地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其中,世居在此的有藏族、蒙古族、回族、撒拉族和土族,在长久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如果洛、玉树、海南、海北黄南、海西等地的藏族赛马、赛牦牛、射箭、抱石、围棋、藏戏、负重、古朵、朵加、拔河、游泳、博克;化隆、门源、大通、民和、湟中、贵德、祁连和西宁等地的回族赶木球、掼牛、爬木城、回族武术打梭儿、训鹰;互助、大通、民和、同仁、乐都等地的土族轮子秋、拔腰、蹬滚、打毛蛋、台毽巴嘎、骑马、射箭、拔河;分布在德令哈、格尔木、都兰县、乌兰县、祁连等地的蒙古族摔跤、赛马、射箭、套马、蒙古象棋;分布在循化、化隆甘都乡、西宁、黄南、海北等地的撒拉族打岗、蹬棍、拔腰、打蚂蚱、撒拉赛瓦、皮筏子、摔跤、举重、射击等等。

二、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特征

1、民族性、独特性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比较,具有其特殊的民族文化气息。以少数民族节庆作为依托,体现的是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同时突出其娱乐性、表演性和可观赏性,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虽然,近些年来某些民族节庆逐渐淡化了其本身的本来含义,娱乐成分越来越浓(如:藏族的“落赛”、“祈愿大法会”),但对于本民族之外的人来说,一般具有“新、奇、特”等特点,这也使之受到了外界的青睐。

2、地域性

由于环境不同,青海省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青海境内的祁连山脉、黄土高原以及青藏高原是蒙古、回、藏、土族、撒拉族等主要民族的聚集地,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较差,当地的居民习性也与其他省份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性格豪爽、粗犷,尚武、崇力的气质和个性,这也就促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藏族的射箭、赛马,土族的轮子秋、安召舞,蒙古摔跤,回族歌舞等。这些体育项目,无一例外都具有自身民族的地域性质。

3、节庆性

青海省各少数民族由于其地域上的差异,其传统体育的产生来源除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之外,还与各民族的传统庆典息息相关,并形成其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主要以其本民族重大的节庆作为依托,从节庆的类型上看,大致可分为宗教祭祀类、新春伊始类、婚恋郊游类、农事生产类、娱乐狂欢类五类。如:青海境内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在大会上会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回族的古尔帮节中,进行赛马、叼羊等传统体育活动;藏族的“望果节”,进行饮酒、歌舞、赛马、射箭等欢庆活动;土族“七月会”期间会举行 “轮子秋”、“安昭舞”等欢庆活动。

4、宗教性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其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事实上,最初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是为宗教而服务。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变化中,某些节日以及体育活动逐渐淡化了其本身的含义,娱乐性质越来越浓,但并不代表人们完全把这种信仰所摒弃。青海省各少数民族宗教祭祀种类众多,如:伊斯兰教的圣纪节,在向寺院捐“公德”同时,还进行“耍狮子、舞龙灯”等活动;青海省境内的藏族居民信仰的主要是藏传佛教,在藏族中开展的较为普遍和流行的传统体育活动大都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直接起源于宗教。

5、艺术性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宗教性决定了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必然也是一种艺术。蒙古族的蒙古式摔跤、土族的“轮子秋”、藏族的“赛牦牛”、保安族的夺腰刀等项目都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艺术性。同时,青海省少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等文化形态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如青海著名的“花儿”、人神共舞的“热贡艺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土族那顿(七月会)”以及流传千古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等,都为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这些文化形态与民族体育相辅相成,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来源和基础。

三、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较落后

尽管近年来青海省经济情况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较之全国其他省份,青海省的经济还明显处于落后状态,进而导致了相关部门以一种落后的思想观念、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对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资源进行规划开发。如: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经验,并未挖掘本省民族体育的特色,有时候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利益。要使青海省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走开放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2、开发粗放,品牌不强,重点不突出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无序状态,政府投资力度不够,民间投资有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许多体育项目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作为某项活动的点缀,并不能真正形成独立的传统体育项目供游客观赏娱乐,例如:青海省互助县的土族风情村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且多次在国内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的金奖的“轮子秋”作为打包产品一带而过;而撒拉族的“打岗”、“打蚂蚱”以及“皮筏子”在撒拉族民族文化旅游中则容易被游客忽视。由此可见,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仅仅只能作为少民族文化旅游的陪衬,由于开发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开发商不可能将它们作为独立的旅游项目来开发,也就无法深层次的挖掘它们的文化底蕴,显然,这使得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质量大打折扣,已经打造好的品牌不强、不精 ,从而直接影响到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

3、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虽然近年来随着以“大美青海”为主题的宣传营销以及青海“环湖赛”的成功举办,青海省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逐渐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大省之一,但是,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来青游客并不是以青海省为最终旅游目的地,而是以之为中转站,在青海省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直接转向西藏和新疆。青海旅游业尚如此,更别谈刚刚起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了。虽然,有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走向舞台,逐渐被世人所知晓,如互助的“轮子秋”,但相对于有着丰富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青海省来说,还远远不够。

4、专业人才资源短缺

对于为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服务的员工来说,多数外语能力有限,对顾客服务的标准普遍不高,环境讲解、信息提供和以及知识讲解不太有效,管理、督导和经营能力不足,多数经理对国际市场情况了解甚少,导游人员受到的培训考核力度不够,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旅游规划、开发、营销和管理能力有限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四、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推向市场

将现行社会的宣传方式(报纸、书籍、书刊、电台、电视、互联网)充分运用到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上,做好青海省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形象设计,并将设计好的形象进行推广营销,如“七彩互助”等,在游客心中形成既定的旅游形象。同时配置优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套餐,借助“口碑效应”,一传十,十传百,增加游客的重游率。建立“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网站”,将青海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全面而详实地介绍给全国乃至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高原特色,从而使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2、加快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力量决定一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经济的支撑。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涉及民族、宗教、历史、自然、地理等各领域,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独具特色和魅力,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有人、财、物的大量投入,因此,要加快青海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发展步伐,必须促进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结合青海省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文化、宗教信仰等特点,建立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完善基础设建设尽量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从而达到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提高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双丰收的局面。

3、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统一规划,合理开发

要使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与旅游开发企业等相关部门结合起来,由政府统一监管调控规划,尽最大力量做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根据国家的政策,从市场的角度对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选择、包装,统一管理规划。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在各县市、各景点应合理分布,尽量避免产品项目重复,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套餐,要和当地的自然景观相结合,要符合当地的民族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要成功开发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不仅要懂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要熟知旅游业务,既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又要突出民族特色,因此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比对一般旅游人才的培养任务更艰巨,难度更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与资金更多。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