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09:32: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当下农业发展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190
0 引言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根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那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了,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改变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但是就目前来看,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而要想全面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的发展,就必须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发展,加大投入。
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投入到了实际生产,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方面增加了大量的投入,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农业机械化作业进一步扩大,所带来的农业收入也大幅度上涨[1]。在科技时代里,农业机械化发展已成为农业生产的趋势,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大作用。但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越来越快,但是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难以全面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1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是我国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农机动力多,配套机具少;许多农业机械设备跟不上实际发展需要。再加上区域性的较差,经济发达的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要高于经济水平低的地区,使得农业机械化发展出现了不平衡。
1.2 农业机械化投入较少
资金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保障,但是就目前来看,国家对农业机械化资金的投入还不够,各项专业资金在农业事业中所占比例比较少。另外,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依然比较传统,在农业机械的购买积极性不高,他们大多不具备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的能力,从而影响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3 农机服务体系比较薄弱
对于农业机械而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而农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针对这些机械设备,农民不能熟练的操作,而机械设备出现问题后就会增加农民的负担,需要农民花费更多的资金去维修,在这种情r,必然就会阻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没有积极做好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工作,相关社会服务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
2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2.1 调整农业机械化结构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而要想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就必须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进行战略性调整[2]。首先,要根据农业机构以及产业化经营需求,进一步扩大农业机械化应用范围;其次,要制定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设备,根据市场需求建立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再者,要全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大农业机械在“量”和“质”双重提高。
2.2 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资金,脱离了资金,农业机械化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对粮食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要想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就必须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3],以机械化生产来带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要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机械的投入,加大农业机械生产的宣传,引导农民接受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农业生产配备大型农业机具,从而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推动农业的发展。
2.3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农业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可以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首先,加大农业机械技术服务,建立多元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尤其是要集中解决紧缺农技产品的关键技术装备;其次,要完善农技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机械技术质量监管,从而提高农业机械设备质量,保证农业机械设备的稳定、安全运行。另外,要做开展农业“三下乡”活动,向农民普及农业机械化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认识,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而真正地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4]。
3 结语
综上,农业机械化发展在我国农业发展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但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不高,从而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而要想真正地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就必须全面加快机械化战略的制定,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积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从而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农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计龙先,方自林.浅谈芳华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02):200-201.
[2]陈鹏,张蕾,张明亮,秦静.天津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4(08):78-82.
前言
近年来,“栾川模式”成为河南省乡村休闲旅游在全国叫响的一张名片,经实地调研发现近6年来栾川凭借着其特有的区位自然优势,造就了一个优势产业,实现了从过去的工矿业为主转变为当下以生态旅游创造“绿色GDP”的较为先进的模式。这种发展方式恰恰迎合了当下我国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减少单位GDP能耗的现实。本文立足于栾川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综合运用CNKI数据库及实地调研一手资料作为数据来源,论述其发展当下特点,并探索值得推广的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并以此为其他地区提供有效经验借鉴。
一、栾川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迅速,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入。近年来栾川休闲农业经营人口来源于大量从传统从事耕作工作转为经营者,设立“农家乐”等形式的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尤其是以近6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经营主体数量最高时达到了30%的年度增速,在当下也以平均15-20%的速度增长。
(二)规模较小,数量众多,且以家庭经营为主。栾川休闲农业家庭内部成员即为雇主也是雇员,完全类似于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模式,内部组织结构不严密。截止到2016年栾川共有农家乐共35987家,其中重点旅游项目仅有同北京、上海等资金雄厚的地区合作开发的17个重点项目,比例很小。
(三)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首先就空间来看,自然风景区受青睐,人文风景区则门可罗雀。例如老君山是中原名山伏牛山主峰,十大君山美景令人叹为观止,号称“伏牛三鼎”之首,文化积淀深厚,相传说是曾经老子修炼归隐之地,铁椽铁瓦的“放光金殿”老君庙始建于北魏,明万历后又续建救苦殿、太清观、道德府等。但是,景观价值和资源价值都如此丰富的老君山在除了“黄金周”“五一”以外的时间都是门可罗雀,来此地的的多为道教徒,出于信仰的角度来此地瞻仰。就时间来看,由于栾川山岭较多,风光秀丽夏季也不失为避暑的好地方,旅游人数则以仲夏、十一“黄金周”、“打春”和冬季居多。见图1
由图1可见栾川乡村旅游人数的时间分布不均,最高的10月份相比于最低的2月份更是相差3倍之多。
(四)经营地域集中,且“社团化”。当地的休闲农业主要以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所以集中位于景点入(出)口出,或是内部,实地调研发现不同的餐厅之间定价相同,这是由于位于同一地域的经营模式相同的主体间往往结成类似于“工会”的组织,相互之间没有经营权上的相互影响,而只是在旺季到来之前,进行统一协商、定价,这样一来即避免了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也有利于同一行业的相互交流学习,以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五)洛栾高速的开通对栾川旅游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洛栾高速开通以来,栾川旅游人数激增,秀丽的风光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开始得意发挥,由栾川乡村观光游客地域分布图也可见交通对于栾川旅游现状的影响,如图2所示:
由图可见,客源分布主要来源于本地和洛阳市,而本地居多,同时栾川本地居民到景区的消费主要以餐饮业为主,这也是老君山、等景区均距离栾川县城30分钟车程之内交通较为便利的因素。
二、栾川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
(一)政府支持,积极引导。早在2000年初,栾川县政府就立足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面对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机遇,明确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新的支柱产业来支持培育,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的同时拉动县域经济的增长。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旅游休闲经济也是特色经济,特色是旅游经济的灵魂。栾川顺应当下生活潮流,合理利用、深度开发生态资源,着力打造休闲之旅。栾川还联合北京大学编制出《栾川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经人大通过付诸实施,大力整合“山、洞、水、林、泉”旅游资源,全力推动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三)基础设施完善。栾川先后投入3.52亿元不断改善通讯、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洛栾旅游快速通道及洛栾高速为代表的一批干线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景区道路得到全面改善,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三、栾川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一)因地制宜的发挥特色区位优势,创造自身发展条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栾川多山地,交通不便,但是当地充分的利用了这一条件化劣势为优势,在发展旅游的基础之上创造基础公路设施建设的条件,“一石二鸟”。
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发展会议中指出,农业的发展要采取一种维护自然环境和维持自然资源的方式进行合理发展,不仅要确保农业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要满足后代的发展需求,并且要保持土地的农业永续性利用,对于水和其他动植物资源能够不构成影响,在资源上、技术上、经济上、、社会上都要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次会议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第一次提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史称FAO会议。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国的发展。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早在国际会议开始之前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只是在管理上缺乏管理力度,为响应FAO会议的发展要求,中国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保证农业生产率的稳定增长,在提高食物生产以及安全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发展现状,保证和改善农业环境,要做到合理、有序的利用农业资源,尤其是针对相关生物资源以及可再生环境,要做到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发展理念。
3.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发展理念就是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又要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农业利用,在农业经济可承载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的转换率,这种发展理念随着十对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理念提出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在当下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发展。
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在于发展。经济发展是我国发展的第一要义,因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注重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国民发展的刚性需求,同时,要指出的是,农业的发展要在满足可持续的基础上,主要做到农产品的质量以及数量的同步发展。
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国民总量的一半以上,同时农用土地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70%,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强调保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路线主要就从三农问题开始解决。农业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在进行种植业时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大棚扣膜的使用等都对于土壤以及地下水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并且污染物的存在形式较为特殊,难以降解。在进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生态发展放在首位,要以保护环境为主。
3.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要通过合理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我们当下所最为关注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农业作为主要的发展途径,也是减缓环境压力的主要途径,在进行三农问题的解决时,要进行合理控制农村的人口数量,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农村人口的素质以及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因此是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自觉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4.要进行合理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生物资源。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最终目的在于合理的开发农业资源,将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开发合理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作用,将农业发展与资源利用至于良性循环之中,因而在资源开发中,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成生态的协调发展,以保证减少农业资源的污染。
5.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体现在农业的发展方式上。农业的发展方式是农业经济进步重要的发展限制因素,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在当下的农业现代化较为普及的今天,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农业经济方式上要选择以农业科技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式。此外,在农业的发展方式上要选择以农业增长的集约性进行合理分配,因为采用集约形式发展农业能够减少污染的面积,并且便于进行污染的集中治理。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主要特点
1.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特点,其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及农业产出率等,同时也要满足农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方面结合,并将环境效益放在首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增加环境的污染。
2.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发展所包含的内容有各个方面,其中在农业生态发展上所要表现出来的是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即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在发展农业时保证遵循自然生态规则,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证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应用自然资源,不破坏环境的生态调节率,才能真正做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低碳农业;化肥施用量;农业播种总面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政策建议
一、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的低碳化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衡量其发展效果。农业碳排放量降低并非低碳农业发展的全部,它只是其中的一个子集,但只有通过了解农业的碳排放总量、强度、结构等因素,才能对症下药,为农业低碳化发展提供改进的方向。
农业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导致的直接或是间接的碳排放;二是农机具在使用柴油等化石能源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所产生的碳排放;三是土地利用过程中破坏了土壤有机碳库,造成的碳流失从而形成的碳排放;四是灌溉过程中电能利用间接耗费化石燃料所形成的碳排放。
(一)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
农业碳排放总量是一个总体衡量碳排放数量的指标,它一方面有助于从侧面来比较各个产业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衡量一个跨度内农业自身的排放数量。由图可以看出:(1)1997年以来我国农业碳排放量始终处于增长阶段,从1997年的5642.648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8086.845万吨,13年累计排放88114.08万吨,年均农业碳排放量为3.044%。(2)农业碳排放增长率呈现小幅波动的情况,从1998年开始连续四个倒U周期,以2004年为分水岭,其中2004年增长率最高涨幅达8.261%。
(二)化肥过量使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近期研究表明,我国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平均施用量已上升至434.3公斤/公顷,是化肥使用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利用率仅为40%。
(三)化石能源高消耗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大
近几年的数据表明,农业领域的三大能源――煤炭、石油、电力的消费弹性大于1,农业生产中能源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此外,我国农业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重不断上升,能源消费结构呈现不合理趋势,而煤炭的排碳量比其他能源要高。以2007年农林牧渔水利业的煤炭消费为例,其导致的排碳量就高达1673吨。
二、我国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资源环境问题本质上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模式超越了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它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非协调性矛盾的产物。就低碳农业而言,人们生活方式“高碳化”、生产主体行为短期化、低碳技术演进锁定和政府制度碎片化等已成为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阻碍。
(一)生活方式高碳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发生改变。存在对粮食等农产品的刚性需求增大,但农业自身的自然生产力是有限的,逐步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将导致农村环境的污染和农业碳排放的增加。另外,由于不良消费方式造成了大量食品的浪费,据估计,我国每年仅浪费的粮食就相对于1亿亩耕地的生产量,也就说相对于农业多释放了1亿亩耕地的碳排放量。
(二)低碳农业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是必要保障,当下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国家一直很重视“三农”问题,在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投入上有相当的倾斜,但与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还显得不足,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三)低碳农业技术研发与普及不够
低碳农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是基石和关键。要实现农业能源节约,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温室气体从而保护生态环境,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技术创新和发展。在我国,当前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重视和研发力度远远不够,国家的支持工作也做的不到位。当今,制约推广应用低碳农业科技的直接因素是投入资金缺乏,科技水平落后,缺少农村技术人员,没有完善的科技推广及服务体系。
三、影响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因素分析
(一)化肥施用量与农业总产值
化肥的诞生与应用实现了粮食的增产增收,实践证明,充分和合理使用化学肥料是促进农作物增产,加速农业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其投入能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土壤肥力、发挥良种潜力、增加有机肥量,但同时,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会造成碳排放的急剧增加,在提高农业总产值的作用下,作为碳排放主要来源的化肥毋庸置疑地成为首要考虑因素。
(二)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业总产值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用先进的工业带动落后的农业,用经济和科技带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加会有效提高农业的科技化程度,从而以更高的生产效率促进产出的增加。但是,也造成了农机具在使用柴油等化石能源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所产生的碳排放,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
(三)科技水平与农业总产值
它是种植业碳排放量与种植业实际生产总值的比率,也就是单位种植业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的多少。农业生产活动的能源效率指标越高,产生的碳排放量相对越少。所以该指标常用来反映农业科技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资源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转变都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提升农业的生产力,而且可以改革农业的生产方式。
(四)农业人均GDP与农业总产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会相应提高,消费影响生产,进而增加总产值。但同时,人们更关注现实和未来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对高环境质量的需求,不仅愿意购买环境友好产品,而且不断强化环境保护的压力,愿意接受严格的环境规制,并带动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减缓环境恶化,即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五)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农业总产值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增加会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农业总产值,但是,也加大对机械动力的需求,从而间接增加碳排放。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需要科学合理调控,确保农业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一平,孙启宏,段宁.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响应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6(3):128134
[2]李赶顺,李富军.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优化路径探讨[J].商业时代,2012(28):113114
去年局地苹果、梨等农产品去库存大战还未结束,今年新一轮的果品销售已拉开帷幕。受这两年来频频出现的农产品滞销影响,不少农户对农业种植到底该怎样搞存在严重的盲目情绪,未来农业之路如何走才能取得好成效也成为种植户们关心的问题。
回顾2015年的农产品销售市场,我们发现,同样面对市场洪流,和多数普通种植户陷入农产品低价、滞销的窘境当中无法自拔的情况不同,一些种植大户、合作社、农业庄园和涉农企业在市场上仍呈现出如鱼得水的态势,农产品销售火爆依旧。缘何如此,我们深入了解后不难发现,“高品质+打品牌+优渠道”的组合拳成为农产品得以优价畅销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农产品在行情不佳的市场中激流勇进的坚实保障。在这当中,高规格的品质筑成了农产品畅销的根基,优渠道加盖起农产品畅销的屋脊,而打品牌则似连接地基和屋脊之间的承重墙,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梗结,为扩展好的销售渠道提供依靠。依靠好的销售渠道,农产品的销售和附加值抬升也有了保障。农产品畅销了、价高了,农户的种植效益自然就跟着趋高。
纵观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品质和销售渠道是整个农产品产销环节里被提及最多的要点,但农产品品牌打造却长时间不为人们重视。当众多工业制成品品牌被人们熟知且能有效指引消费时,农产品却因为品牌缺失,消费群体难以稳定等问题,饱受多变市场的冲击。同样是产品销售,工业制成品的消费行为当中不乏“我想买一部‘三星’手机”,“张三新买了一辆‘大众’汽车”,“这款‘西凤’酒评价不错”等类似有品牌的言辞,但在农产品的购买当中,却充满因缺少品牌指引,消费者难以买到质量统一、口味相同的农产品而来的苦恼。
但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购买符合自己口味和心意的农产品的期盼越来越高,这就对未来农业向品牌化迈进提出迫切要求。农产品品牌化不但让农产品对外有了自己特定的形象,能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嗜好外,还能让不同收入群体按照不同档次的价位完成采购。不但如此,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正于全国各地发力的当下,面对缺乏稳定消费群体,农户在多变的市场中保障乏力的农业发展现状,品牌化建设不但有助于农产品的去库存、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也能补上我国较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品牌缺失这一短板,让农业发展更为规范和稳健。
而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除了家庭农场、农业庄园、合作社、涉农公司这些便于使用统一技术进行生产的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参与其中外,普通农户也不妨通过多户的联合协作,合力塑造出一个属于自身的农产品品牌,以此来应对多变的农业市场。
[关键词] 新形势 植保工作 发展思路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53-02
1 新形势下植保工作发展遇到的问题
1.1 农产品销售困难
最近几年社会科技发展迅速,在农业方面的科技发展也非常迅速,衍生出很多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也越来越高,但是农产品受到市场经济调幅控制,导致销售农产品变得困难,农民无法获得利益,劳动积极性也同时受到影响。
1.2 粮食安全和产量面对强大压力
国家社会发展稳定,市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这样的形势能够使农产品生产量增加,粮食的质量和安全性难以保证[1]。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对于粮食的需求量非常大,这使粮食产量问题有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粮食需求大,在生产方面就容易忽视粮食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再加上现在倡导退耕还林,这使可以利用种植的土地面积大大减少了,为粮食产量、质量以及安全问题带来隐患。
1.3 防治病虫害工作面对新难题
当下农业生产运用新型科学技术的同时,在结构上也发展了很大的变动和调整,使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机率大大降低,但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也产生了新难题。在防治病虫害时由于大量使用农药,使很多虫害产生了抗药性,也将农作物的安全系数降低了。最近几年,我国一些地区的空气质量严重下滑,气候变换也不稳定,这些因素都能导致防治病虫害工作受到影响[2]。
1.4 植保工作体系无法得到完善
首先,植保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现在虽然也有做一些病虫害方面的预警工作,但是宣传的手段过于传统和单一,宣传渠道不够多元化,导致信息发生滞留,流通速度也过于缓慢,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对于植保宣传工作不能加以重视,农民得不到最新的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也使得很多农民不了解最新研发的农业科学技术。其次,植保工作中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而且能够长期稳定从事植保工作的人员也非常少,人员流动量大,新聘请过来的植保工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足,对很多农业科学技术都不了解,再加上植保工作中需要的设备供给不足,设备不够创新,无法满足植保工作的需求[3]。最后,没有给植保工作提供充足的经济条件,导致植保工作者因为资金问题无法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和学习,在研发新技术方面也受到很大限制,进而使植保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2 新形势下植保工作发展新思路
在社会发展和经济不断迅速提升的新形势下,我国植保工作应该继续保持原有的工作方针,继续以预防为主对农作物进行综合性防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坚持方针同时要加强对工作进行创新。
2.1 要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问题上做出一套有效的预报体系,并且要充分了解全新形势下发生的不可控病虫害。
2.2 在对农作物使用农药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严格的规格和程序进行,并要不断研制出无公害药物,将无公害药物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让农民用科学性的农药对农作物进行防治病虫害,延长抗药性时间[4]。
2.3 要对农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性进行全面的监督,将粮食安全性提高上来,使粮食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餐桌这一过程都经过严格的检查,确保粮食安全性。
2.4 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力度,并使宣传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将植保工作模式不断创新,充分将新研发出来的技术得以运用,使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和技术以最快的速度让农民得知。
2.5 对植保工作人员要经常进行培训和学习,强化植保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上来,积极引导员工不断进行创新,保证植保工作高效率进行。
3 新形势下促进植保工作良性发展的策略
3.1 建立完善的植保工作体系
植保工作面对新形势下发展方向应该做到不断创新,在工作方法和新技术研发上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植保工作的体系也要进行完善,面对当下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对植保工作需求程度制定完善、科学的体系。将原来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加力度,传播渠道也要更加多样化,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进行预报病虫害消息,植保工作中的指导策略和最新研制出来的新科技也要通过这些渠道进行传播,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在植保工作建设上也要加大投资,将设备进行完善并匹配充足,这样才能保证植保工作进展更加顺利。
3.2 重视使用农药技术的方法
在以往对农作物使用农药技术时,因为不够重视配比量和实施流程,导致农作物没有得到很好的防护,使病虫害提高了抗药性,针对这种情况植保工作应该加大管理农药使用方法,使农药技术能够真正发挥出作用。喷洒农药的机器要及时更换,要不断引进最新研制出来的机械让农民使用,并指导使用方法,充分利用新机器喷洒农药,得到防治病虫害效果[5]。在农药的运用上也要注意合理配比,用量方面一定要严格按照规格来调配,使用时间也要格外注意,进而使农药技术真正发挥出价值。
3.3 坚持做好植保工作
通过植保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在工作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植保工作要始K坚持工作方针,将植保工作发挥出最大价值,植保人员也要不断自身能力,促进植保工作良性发展。
结束语
总之,植保工作对于农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保证植保工作良好发展,才能使农业发展更加健康,要切实对植保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建立完整的植保体系,加大新技术宣传力度,使植保工作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军.新形势下做好植保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江西农业,2016(8):86.
[2]陈永男,华玉峰,王立平等.基层植保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5(4):47-49.
[3]方志鹏,王良吉.合肥市植保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173-175,177.
1.1垣曲县概况
1.1.1区划概况。垣曲县又名舜乡,地处山西省南部,从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东跨王屋,西踞中条,南界黄河,北靠太行。县辖5个镇,6个乡,188个行政村,1277个自然村。全县国土面积达1620km2,辖区总人口为232500人,市区常住人口97300人,流动人口22300人。辖区东西相距最远65km,南北则为48km,总面积1620km2。人口密度约为143人/km2。
1.1.2地理与气候。地处华北大陆板块南面,鄂尔多斯地块和河淮地块接触部分的南方,中条断拱东北端东部,以黄河为界南面和河南省的渑池、新安县相隔。境内北高南低,西、北、东三面环山,中部则是垣曲山间盆地,呈现出马蹄形,同时北宽南窄,从北向南倾斜,连接黄河谷地北岸。整体海拔位于600~800m范围内。全境72.24%为山区,面积达1170.80km2;25%是黄土台原区、丘陵;其余则为洪积、冲积平原区。气候方面而言,由于是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天干旱多风,夏天多有偏南风雨量集中,冬天则盛行西北风少雪干燥,四季分明,春秋水分充沛。而垣曲,热量资源较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适宜很多农作物生长。
1.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2.1垣曲县农业发展状况及经济地位分析从农业的地位来看,2011~2013年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变化不大,在2013年较前两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基本维持在10%左右,全省维持在6%左右,垣曲县农业所占的份额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总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工业增速放缓所致。此外,近三年垣曲县农业增幅逐年降低,分别为7.3%、5.6%和5.1%,全省增幅基本保持在6%左右,可以看出垣曲县农业的总量虽然在增加,但增幅却在逐年降低,说明农业的发展速度要整体落后于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农业起着稳定农村、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垣曲的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要继续加大发展力度。从全县的财政收入来看,2011-2012年大幅增长,2013年出现负增长,同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5%。可以看出县财力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可以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从而更好发展。
1.2.2垣曲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垣曲县已经形成了果、桑、畜、烟、菜、椒、菌、蜂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但由于粮食面积过大,农业的增长效益不明显,农业的总体效益仍显不高,同时粮食种植面积过大、经营方式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彻底改变,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端农业在整个农业中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全县农业“大而杂、全而小”,包含了传统农业的方方面面,经营分散、缺乏规划、效益不高的特点明显,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农业正处于形成阶段。所以发展优势高效农业,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是发展的核心任务,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升效益、发展特优农业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1.2.3垣曲县农民收入水平分析。2013年垣曲县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纵观发展速度较快、增长幅度较大;横看发展较为滞后,农业需要进行转型改善,具体的发展现状如下表。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其增幅基本与全省和全国同步。经营不集中和较低的单位产值限制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仅仅能以农业为自己的基本收入来源。在农村经济总收入构成中,农业收入占了44.35%,外出务工收入占了21.65%,而农业收入主要来自出售产品收入。由以上分析可知,花大心思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重鼓励基地农业、园区农业和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才有可能达到农民收入到2015年和2020年的成倍增长,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的目标。从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带动的作用角度而言,垣曲县的城市化水平较低,是典型的农业县。城镇化水平低下,使大量农村人口存在,一方面造成农村人口转移缓慢,收入难以大幅增长;另一方面造成了土地规模集中受限,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如果加强推动县城扩张,建设中心镇区,则农村会受益。调查中,农村居民更多的愿望是能融入县城或中心城镇,对城镇化建设有迫切的要求,这对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实现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同步发展具有现实的作用。
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条件分析
2.1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2.1.1优良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垣曲县区位优越明显,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区域特色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矿产资源的丰富和集中分布,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再加上铜选冶炼产业、缫丝业、炼焦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采选冶炼业、医药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园区的建立,以工促农带动了特色农业发展。复杂的地形、气候和绿色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
2.1.2便利的交通条件。垣曲县有便捷的交通,截止2014年,境内有长达78km的南同蒲铁路;纵贯全境的闻垣高速公路、省道王横线,还有侯马到焦作的公路干线、以及支线公路和多条简易公路,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循环体系,总里程达到1000km多。垣渑高速、晋运高速也处于前期筹建阶段。本县交通有南同蒲铁路礼———垣支线直通县城,闻—垣、东—济、北—赵、阳—店四条主干道与外接连接,东—济高速公路于2010年10月份通车运行。以县城为中心,与乡(镇)村之间村村通路已全部通车,交通十分便利。
2.1.3特色产业优势。山里红果脯、中条山蜂蜜、泉鑫白厂丝、佛云山辣椒酱、沐风香菇酱、舜皇菖蒲酒、舜土坊野生核桃油等作为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其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提升了整个农业的生产水平
2.1.4工业带动优势。垣曲工业化、城镇化将成为主要力量来驱动农业的高效发展,近年来工业产业的强力壮大,在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人口转移、增强县财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条件已经成熟,随着工业园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将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加快建设。
2.1.5政策优势。农村、农业发展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得到了各级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除了国家对农业进行大力支持外,县委县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特色产业如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的支持力度。当下无疑是农业转型上档发展的重要阶段,煤焦、冶金、制造等领域的资金将会受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全县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影响,进入农业领域,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园区化、基地化和规模化建设,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基础。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县委县政府明晰的发展思路以及强力的产业支持,将推动垣曲农业进入大跨越、大发展的新时期。
2.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传统观念较浓,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覆盖面较小。垣曲农业目前虽然引入了先进的装备,但仍沿用传统农业的思维模式经营,以家庭分散经营的“一户多业、一地多品”的现象非常普遍,缺乏精细管理和规模发展;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思路以粮食为主,阻碍了精品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比较效益因此得不到提升,农民很难实现增收。“果、桑、畜、烟、菜、椒、菌、蜂”主导产业在整个农业中所占的比重过小,产业发展的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2.2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当下垣曲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如果想要实现再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必须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近年来农业科技化、产业化进程在加快,但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而另一方面,虽然农产品在加工、储存、保鲜等方面进行了产业化的建设,但发展滞后,难以实现对整个农业的推动促进作用。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太少,导致很大份额的农产品难以完成转化增值,这大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必须努力改变。
2.2.3农业生产要素流失,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业投入受比较效益和城市极化作用,无法满足农业的发展条件,这一点在垣曲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大量生产要素被工业所吸引,导致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年轻劳动力因此外流,最终留下从事劳作的劳动力最老高达80岁,50~60岁是主要劳动力。
2.2.4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规模发展面临着土地流转整合的困难。由于以家庭形式分散经营是目前的农村经营机制,所以只有改变土地流转、改善经营方式才能发展区域的连片规模。而这在目前很难快速高效实现。最近几年有约400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状态较好,但很少真正实现规范经营。自发状态下的农业,很难实现高度的资源整合。各村镇缺乏产业发展的科学定位,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发展。
3垣曲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建设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体系
形成培育优秀的新型农业主体的意识,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等主体的发展;巩固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实现“四位一体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体制”;全力改善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帮助农民培养抵御市场风险的思维和能力。
3.2建设现代农业投入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支农体系,实行多元化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在农业方面的投资,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充分引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系的建成;充分发掘和利用雄厚的县民营资本,以“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为原则,鼓励民营投资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如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开发的过程,促使民营工业转型投资农业产业化开发,完善农业信贷政策。
3.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优化管理
引言
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应结合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减少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1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积极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应根据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1推动农业发展创新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当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现代化的农业必然是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旨在推动农业发展模式的改革,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速度。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各项资源,科学利用农业生产力,可以有效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限制。同时,优化农业经济管理还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创新,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与传统模式,而是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可以推动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农业科技的创新,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1.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市场经济下,农村不仅仅局限与发展农业种植业,同时还可以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甚至于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势必会大幅提升农业经济的效益,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2.1人才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直接管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农业经济管理需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做支撑,如果无法有效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很难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人员普遍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较低,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有局限,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管理人员很容易出现缺乏行动力、知识滞后等问题。虽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诸多惠农、助农政策,但是难以在基层贯彻落实,因此,农村经济发展受人才因素的影响,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2.2农业生产单位发展能力较低
1)我国农业生产活动长期受限于个体活动发展模式的影响比较深远,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个体与个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规模与发展形式单一,获取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不仅导致农业生产单位的抗风险能力偏弱。2)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大型企业的整合资源的支持,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之间不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导致各项生产要素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发展。
2.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及,促使诸多行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缺乏相关软硬件设施,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此方面的意识,尚未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现代化农业必然是依赖于高科技手段,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将逐渐被淘汰,因此,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势必会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2.4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逐步发生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正在被逐步淘汰,农业生产正在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发展,这表明我国已初步走上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的资本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这极大的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但是仍然无法有效改善当前的现状,因此,迫切需要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3.1加强人才培养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需要依靠大量的专业人才方能得以实现,因此,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优化农业基础硬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大人才储备,建立强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才能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以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有深刻的了解,为此,要加强对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组织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优化和创新当前落后的农业技术,积极与相关高校建立联系,定向培养人才,扩充农业经济管理储备人才队伍。
3.2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模式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整体而言效益不高,缺乏发展的潜力。对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小农经济模式下,个体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发展规模化农业,还有助于机械化作业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以机械化作业代替人工劳作,还可以全面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多元化就业。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史,规模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已有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积极发展。
3.3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推动了诸多行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创造出了更高的效益,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要积极尝试,加快信息化建设,增加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以及学习等方方面面,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各项软硬件设施,不仅可以拓宽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也能加快农业生产信息的流通,以高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生产。通过互联网可以精准了解市场需求,进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推动农业的精准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积极转变自身的认知,接受并掌握互联网发展模式,并积极进行实践。3.4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以完善的金融体系作为保障。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在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助农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完善,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首先,政府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农业项目,适时优化以及调整各项政策方针,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各项便利的条件,推动本地区特色农业项目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其次,要积极引导当地相关企业与本地区的特色农业项目建立联系,推动双方建立合作机制,通过二者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