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09:32: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效课堂理论学习,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理活动;语文课堂;构建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41―01
关于“学习”是心理学中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操作”;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实践”;以奥苏贝尔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认知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内化”。
同样在探讨一个“什么是学习”的问题:认知主义者强调了学习作为一种外在于思维的刺激所引起心理结构的变化,即内化的过程;行为主义者突出的是学习作为一种能动的反应,在其之后产生的外部刺激,即强化的过程;而实用主义者突出强调了学习作为实践活动所蕴含的机能活动,即外化过程。很显然,这三种学习理论之间是不能互相包容和被对方理解的,而且用巴甫洛夫的“刺激――反应”的反射弧理论也很难解释这个问题。
一、关于学习环路理论
德国数学家维纳提出了控制论的思想,他指出,“控制就是根据过去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如上三种学习观所强调的的学习过程,即行为主义者强调的是学习刺激在效应器(R)和感受器(S)之间引起的行为变化,亦即R- S;结构主义者强调的是学习刺激由感受器传输给脑神经(O),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亦即S-O;实用主义者强调的是心理活动对学习刺激适应过程中所引起的效应器官的机能活动,亦即O-R。如果把这三种学习观所强调的学习过程连接起来,正好形成了一个学习反馈环路图。
二、语文学习的心理活动阶段与构成
语文学习作为学习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过程亦适宜于学习反馈环路理论的一般规律。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而言,学习活动反馈环路理论图清晰地显示出了学习活动的心理过程:当学习者的感官以听或读的方式接受有目标指向的知识刺激以后,大脑便通过思维操作加工、处理、贮存有关信息,效应器官再根据大脑的指令作出相应的言语反应,之后再以说或写的方式把信息输出,这种机能反应再反馈到原来的学习目标,通过检查、矫正,使得反应结果和我们学习之初的目标趋于一致,这样,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便完成了。
首先,在知识刺激阶段,必须确定具体而又清晰的学习目的,并设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课文之前,必须先确定知识刺激点,然后针对学习目的回忆或补偿有关知识内容,以形成学习的认知前提,并以此激发学习的动机,引起学习的兴趣,进而形成学习的情感前提。而确定学生学习目的,进行前置性反馈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学习心理活动过程的知识刺激阶段。对于一节完整的语文课而言,在上课伊始就向全体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无疑是形成学生认知前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佳途径。
其次,思维操作阶段即学习者通过听取学习目标提示和强化之,并围绕学习目标阅读新的学习材料(文本),使得学习者的智慧和情感得到发展的过程。如,《〈名人传〉序》一文, 笔者给学生的目标提示是“通过对文本的诵读,用笔勾画出能体现作者创作《名人传》目的的句子及表明作者英雄观的句子”。这样,学生在接到学习指令后,便开始了本节课的“读一读”旅程,开始了与名人的心灵对话旅程。
关键词:高中政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策略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喜欢“新、奇、个性化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在政治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政治,如果教师不能用理论联系实际,照本宣科,就很容易导致课堂枯燥乏味,那么高中政治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
一、立足教材,聚焦社会
政治课是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一门课程。离开了社会,政治课就必然陷入空谈,丧失生机,因此,必须结合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关注鲜活的社会生活。例如讲“国家的宏观调控”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及其取得的成效等。其中,像讲“财政的巨大作用”时,可介绍国家对重点工程建设的投入—石武客运专线的投资(本地的实际)、北京奥运会的投资、汝川大地震的救助、新农合医疗、家电下乡等等。这样,就使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里所说的生活实际,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在日常生活中所争议的问题。如讲授政治理论和原理时,应当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感性材料,由此开始分析,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所学观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政治理论和科学原理,都是源于客观存在,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存在的直接摄像和生活的简单描述。要讲清抽象的理论和原理,就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中,通过掌握理论和原理的感性材料,从具体到抽象加强对理论、原理的理解,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理论和原理。比如从学生亲眼看到的某官员由于腐败而变成囚犯以及某歹徒由于抢劫杀人而被判极刑的事实,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斗争的存在和表现"。又如从学生熟悉的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等等。这些都正是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和听到的,引导学生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去说明抽象的政治理论和原理,使学生既能由浅入深地理解某一政治理论和原理,又能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与政治理论、原理有关的事实,并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提高自己的素质。
三、关注学生,评点思想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深入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敏锐地捕捉具有苗头性和代表性的思想,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时、适当的分析、点拨。例如,一些学生存在着不健康、非理智的消费行为,他们或追求时尚、或标新立异、或相互攀比,致使他们学习精力分散,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应针对所教班级同学的消费状态,组织学生讨论,帮助他们摒弃不健康的消费观,积极崇尚理性、适度的消费理念。例如,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早恋、迷恋网络和武侠小说等等不良行为,在讲“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明确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教学,把教材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品德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
四、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实际
各门学科,都是互相联系的,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如哲学和各门具体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讲授哲学理论时,应当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各门学科知识,去理解深奥的理论,这易于使学生融会贯通,激发他们的兴趣,促动他们的思维,减少学习的困难,并能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利用学生这些已知的知识,让他们分析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看到特殊,又认识普遍,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去理解原理,容易贯通,又使他们看到各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并能运用这个观点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积极探索"联系"的多种形式
【关 键 词】 学习金字塔;动学习;参与学习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这个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由于地理地位低、教学时间少,很多教师采用“讲授法”教学,认为既节省时间又能应付考试。课堂上教师讲知识、讲实验,把学生当作“容器”,久而久之,学生对地理失去了兴趣,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老师不用教;学生可以互相讲明白的,老师不用教;学生看不懂的,老师再教。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很广,有些知识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如地球的形状,就不用再讲了。有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学生自己看课本完全可以掌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老师以习题或问题的方式检测。有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可以让讨论之后明白的学生讲一讲。在学生讲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发现问题与漏洞,加以纠正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学习金字塔之中的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种学习方式,避免了课堂的枯燥乏味;而且,在这样的讲解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与反应速度具有相似性与同步性,效果更好,也避免了学生听老师讲,一听就会,但做题不会,没有真正吃透的原理。
二、通过多种方式呈现知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中可以运用挂图、模型、演示实验等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或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动画、PPT等,让学生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这种全信息的表达能使学生少走弯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做中学”
学习金字塔理论中的“实际演练/做中学”强调的就是体验学习。体验式学习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还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观察、探究、实践或讨论,最后得出自己认同的结论。如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参与社会服务,进行实地调查、访问、参观与实验,实际进行讨论或发表见解,并经由实践、体验、省思与分享,以觉察活动意义和达成目标的学习。体验学习不仅包含学习的结果――经验,也包含学习的过程――体验。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做”、“调查”“实践”“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重在情感激发和心灵感悟。整个体验式学习的过程都需要他们自己在行(下转79页)(上接77页)动中概括总结。这不仅仅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实际应用,更是为了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四、让学生当“小老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教别人”是检验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概括、梳理,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够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讲给别人听。与其一味地采用讲授、读书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倒不如让学生把所要掌握的知识表述出来,并能传授给他人,即“学进去,讲出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合乎规律的途径教授给他人,实现“师”“生”角色互换,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而且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师生共赢的局面,不正是我们理想的课堂追求吗?
通过实践发现,“学生教学生”的方式很有效,这种模式转变了学生的角色,由被教者变成了教人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思考问题的高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居高临下”,考试自然能考好。
五、当堂训练,“马上应用”
课堂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课堂练习有口头练习与书面练习两大类。口头练习适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插入进行,易于搡作。书面练习检测知识的面相对比较宽,学生参与也比较广。书面的课堂练习通常放在一节课的结尾,内容也主要针对当堂课的教学内容。也有将练习放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具体操作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
总之,以上所用的方法并不是有效教学方法的全部,这些方法也不能运用到所有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传统的讲授法在教学中仍然占重要地位。在实际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习金字塔理论,结合学生记忆规律和注意力特点,教师可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之凤.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甘肃科技,2010(10).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效课堂教学
一、 高效的课堂应该突出教学活动的“主导”和“主体”
1. 教师的“导学”作用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因此,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激励者、促进者、辅导者、调节者的作用。这样才能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作用。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师应变单一、呆板的传统教学为互动、形象的“导学”,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讲课中所散发的创新意识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为“主动式”,促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口语产生浓厚兴趣,在体验成功中增进了主体发展的欲望。
2. 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为了让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总目标都能由学生自己提出。许多课是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出各种任务、课题,但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确立这些任务或课题中所包含的各个子任务,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来确立子目标,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寻找达到各个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对初始的目标进行分解或将其转化为其他目标。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人,而且是自觉能动性的人看待。教师居高临界下,唯我独尊,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喂以知识”的学习者,课堂活动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的灵感就会被抹杀掉,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这是两极分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3. 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
课堂活动中,学习者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让学生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习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实现远大理想奠定基础。这些品质的形成不是靠教师讲解来的,需要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随着年级的升高、掉队的学生也在增加,其原因在于课堂活动的开展、参与不充分。
二、 高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高效互动的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们应该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1)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2)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线索的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3)合作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愿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合作,敢于冒风险去开拓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
三、 高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Do you understand?”或“Have you any questions?”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3)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4)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四、 高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检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在促进学生获得对学科积极体验的重要性和引导作用。因而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要通过这些评语,受表扬的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受到鼓舞而信心倍增,更加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更加清晰的榜样形象。
五、 注重教学活动的“高效性”把握
一、巧设问题,引发学生探究动机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以问题与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获取新知,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具体而言,包括如下环节:
首先,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源于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结合社会生活与学生实际来选取教学素材,如生活实例、演示实验、自然现象、科学奥秘等,巧设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知欲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其产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动力。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猜想。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与找出问题原因是探究的基础,而猜想与假设则是探究核心所在。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当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不要直接告知问题结果,也不要直接进入实验环节,而是引导学生对问题答案进行大胆猜测,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然,学生的假设猜想也许会和问题答案有所不同,甚至关系不大,此时,教师也不可直接否定,以免影响学生质疑与假设积极性。最后,归纳与整理,明确探究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提出众多疑问,此时,教师应汇总各种问题,并加以筛选,选出与课题有关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合作探究、实验验证环节。如教学《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首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材料,并列举一些与之相关的生活实例,然后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着加速度的大小?其次进入提出猜想环节:加速度与质量、力有着什么关系呢?留出思考讨论时间,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常识,提出合理假设与猜想: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高中物理合作探究学习中,实验与探究是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如下方面:首先,实验设计。当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之后,他们会迫切想知道假设与猜想的正确性。因此,教师可利用实验设计来引导学生将假设猜想程序化与具体化,使他们获得探究体验。其次,实验探究。当确定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并准备好相应实验仪器时,则可引导学生分组展开实验探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物理教师需要巡视指导,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亦或示范演示。最后,总结归纳。实验探究时,学生需要认真观察,并记录好相关实验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发掘有关规律,然后总结实验结论,并与之前的猜想与假设加以对比,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感受到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B-0022-02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要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进行合作学习与交流,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实施基于小组合作讨论的课堂教学呢?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建立课堂合作小组的原则
1.空间就近性原则
在近邻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能保证“讨论”在合作小组内有效展开。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若采用纵列分组方式,或几个小组环列教室一圈的分组方式,会因为同组的一些组员相隔的空间太远而影响讨论效果,有些组员只好“单干”,甚至加入了其他小组的讨论。笔者认为,建立课堂合作小组,最好是将前后左右相邻的学生分成一组。
2.小组小型化原则
基于空间就近性原则,一个小组由坐在前后左右的6~8名学生组成为宜。在常规教学环境下,不可能让学生每一节课对每一个问题都“毫无止境”“无休无止”地讨论下去。如果小组成员太多,必然会导致一些组员没有“张嘴”的机会。
3.组员个性化原则
所谓组员个性化原则,就是要把具有不同知识基础、性格特点、表达能力的学生分散到各组去。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高中生处在“半成人”阶段,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不同特点的学生编成一组,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互补,而且有利于学生性格的互补,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4.小组稳定性原则
合作小组一旦组建,就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一是因为不同特点的学生分成一组,要实现协调合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磨合;二是因为频繁地更换组员,会造成新老组员之间缺乏了解。目前,许多班级实行座位轮换制,建议教师在轮换座位时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这样,可以确保合作小组的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是“鲜活”的个体,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知识基础、性格特点、表达能力等方面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因此,教师也要针对这些变化,并根据学生的意愿,对合作小组成员组成进行合理调整。
二、教师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应充当协助者、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
1.教师应提供或协助学生发现有讨论兴趣的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的核心是“活动—参与”,问题是“活动—参与”的载体。如果没有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是难以开展合作和进行讨论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或协助学生发现自己有兴趣讨论的问题。
例如,教学历史必修1《的诞生》中“诞生的历史意义”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因此笔者精心组织了一次讨论活动,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背景:1999年,英语剑桥大学的教授们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屈居第二,牛顿和达尔文分列第三、第四。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开展讨论:马克思的人气指数为何如此之高?
教师指导:马克思的理论贡献、马克思的崇高理想和高尚品德。
这些材料让学生“感到意外”,一是因为这是西方国家的名牌大学和主流媒体进行的“民意测验”;二是因为很多学生认为爱因斯坦理所当然的是“千年第一”。因为感到意外,所以学生产生了刨根究底的探究兴趣,他们的讨论非常激烈。
2.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开展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式,是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打造具有“情境性”和“协作性”的互动环境,从而推动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无论采取哪种学习方式,都必须以突破课程目标为基准,即有利于教学中心目标的实现。因此,课堂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也不能仅顾及“趣味性”,更不能为了追求“趣味性”而引入与教学内容无关联的话题,否则,就是哗众取宠,就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失职行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所谓有价值,指的是应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新问题。
仍以教学历史必修1《的诞生》为例。学生要对“马克思的人气指数为何如此之高?”这个问题讨论出个满意的结果,就必须运用已学过的诞生的背景、创立的过程等知识。因为是学生的已有知识,而且是刚学过的知识,学生的讨论“有米下锅”。而诞生的背景、创立的过程也是本课的主干知识,通过合作小组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分析诞生的历史意义)。可见这个讨论是有价值的。
3.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当前,高中历史课堂上不乏“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学生。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不愿发言,或因为基础知识欠缺导致无话可说,或因为担心说错丢面子而沉默寡言。教师应深入到这类学生中,或予以鼓励,或提供与讨论问题有关的背景知识,使其积极地投入小组合作讨论中。
其次,教师要协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当学生在讨论中“卡壳”,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时,教师应深入到合作小组中,提醒学生转换思考的路径和角度。如,前文所提到的“马克思的人气指数为何如此之高?”的讨论,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可反问学生:西方启蒙思想家们设计的理性王国是什么?(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他们的理想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变为现实了吗?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诞生前,工人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在经济上陷入绝对贫困,理性王国没有变为现实,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样是一个不公平、不公正的社会。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内的有识之士希望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美好社会,但他们没有找到正确的路径。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从而为工人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因此,一个为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美好新社会指明了道路的思想家被评为“千年第一”是正常的。
关键词:语文;学习动力;高效课堂
近年来,我国对中华文化越来越重视,对中华文明内涵的认识也不断加强,从提高语文教学在我国的地位可以看出。语文高效课堂是指在很强的学习动力下,教师进行可以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语文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这些年的教育经验来看,有些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不足是导致语文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所以笔者从这点出发,通过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来实现语文的高效课堂。
一、高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升学压力大,使得有些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学生大多是“90后”、甚至是“00后”,他们的日常汉语运用都是网络语言,对汉语的魅力认识不够,进而对语文学习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导致了语文学习动力的不足。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学生语文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不足。学生认为汉语是天天都在听、说、读、写的,是日常生活最常用的内容,认为不学也应该取得良好的成绩,所以一旦成绩不理想,就会失去信心,导致学习的动力不足。(2)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不够妥当的话,就进一步导致了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同时注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否恰当。(3)学生本身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存有厌学的情绪。虽然我国高中在语文教材、上课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更新,教师也努力让课堂变得更加的有趣,但是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也随着学习时间变长而变得越来越弱。我国学生是小学、初中、高中一贯式语文学习,高中生经过了9年的语文课程学习,从一开始的好奇到高中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时间是呈反比的,故而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动力不足也是常见的情况。
二、激活学生学习动力,实现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内部和教师两方面同时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才能够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构建学生内部的学习动力,应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语文的学习动机和端正语文的学习态度。通过这三个方面学习动力的构建,从而实现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一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乐趣,从而愿意上语文课,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二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拥有学习的欲望,才能够使学生具有长期的学习动力,实现语文的高效课堂。高中语文学习的第一动机,自然是为学生以后的高考做准备,但是学生并不应该仅仅有这个功利的目的,还应该知道学习语文,对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只有学生了解到获得这些知识的好处后,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动机。三是端正语文的学习态度,只有端正态度才能够保证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现。语文学习态度是学习动力构成的最基本要素,通过端正语文的学习态度能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从而能够实现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文化;学习共同体
近年来思政课的发展中逐渐遭遇瓶颈,而产生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良好课堂文化的缺失,这成为当前影响思政理论课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课堂文化建设中学生共同体的运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共同体的相关概述
关于学习共同体,根据学者的研究,将其界定为通过社会协商方法进行学习的团体。从学习共同体特征看,主要表现在:①以促进学习作为愿景。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需进行学习资源、知识经验的分享,通过互助合作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②安全感与归属感较 强。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关系主要以信任为主,学习者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指责,能够真正融入整个团体中,安全感与归属感由此得到增强。③文化氛围浓厚。学习共同体在实际构建中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成员间的和谐关系都建立在彼此信任、理解的基础上,凝聚力与感召力较强。由此可见,将学习共同体理念引入教育领域中极为适用[1]。
二、课堂文化建设中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分析
课堂文化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将学习共同体引入课堂文化建设中,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弊端的重要途径。以思政课理论课开展情况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以“一言堂”“独角戏”等模式为主,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营造的氛围紧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此时,将学习共同体引入其中,师生间的关系将表现在平等、民主等方面,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完全可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参与程度提高。第二,学习共同体是推动课堂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学习共同体本身可作为用于指导思政课教学的教学理念,且其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织形式,该形式下所构建的课堂文化将表现为:以学生的学作为课堂教学中心;团体合作模式应用;互助合作形式开展。这种课堂文化下,学生可针对思政课理论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进行探讨,在获取显性知识的同时,他们的隐性能力如表达能力、情感能力等都可得到锻炼[2]。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思政课课堂文化建设策略
1.课堂“时空文化”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理念指导下,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引入对话协商形式以达到构建课堂“时空文化”的目标。其中的“时空文化”主要指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通过对话机制所形成的具有开放、和谐与民主的学习氛围。在实际构建中,首先要求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师道尊严观念,将自身角色界定在学生的“倾诉者”“引导者”等方面。其次,应注意形成共同的愿景,该过程中可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设计中。最后,注重对话的有效性。课堂对话过程应贯穿于课堂始终,教师可结合思政课理论内容选取社会中的时事热点,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对话,可使课堂互动交流的氛围更加浓厚。
2.生本课堂文化的构建
所谓生本课堂文化,其实质是围绕“学生发展为本”理念而构建的课堂文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共同体中体会到安全感与归属感。这种课堂文化的实现关键在于理论课教学中能够设置较多问题情境,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思政课理论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分析、交流与探讨,并由师生共同做好总结工作。需注意的是在归纳总结中,往往涉及评价内容,教师应选用更多激励性评价语言,这样才可使整个课堂文化更加和谐。
学习共同体的运用是构建良好课堂文化环境的重要途径。实际建设课堂文化中,应正视学生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应用意义,利用其进行课堂“时空文化”与生本课堂文化的构建,确保学生在该文化下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