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公园景观概念8篇

时间:2023-09-04 09:29: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园景观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园景观概念

篇1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辅导员工作;可行性分析

一、精细化管理理念

中西方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早就对“精细化”理念进行阐释,老子就曾主张“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讲求由细微处见大事;朱熹也认为做事应如琢玉,必须要不厌其烦的“精益求精”。

现代管理学中的“精细化管理”的概念,诞生于1911年,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专著《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了符合现代社会条件,满足现代工业发展要求的精细化管理的概念。二战后,由迅速发展壮大的日本企业发挥出应有的效力,由此开始成为举世瞩目的管理学精粹,为全世界管理学相关从业者所研究和学习。

具体来说,在“精细化”的理念之中,“精”即精确,追求精准;“细”即细致、细化,追求细节;“化”即状态。“精细化”合在一起,指的就是按照细致的划分和安排,对事物进行精准、精确的处理,使之达到合理状态的过程和活动。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改进空间

我国的大学生们由于接受新鲜事务的能力强,辨别能力较弱,在网络信息的冲击下已经成为一个价值取向多元,思维模式复杂的群体。过去单纯的经验化管理和简单教育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辅导员的工作。新的理念和方法武装辅导员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将精细化管理引入高校辅导员工作,是解决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难题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新时期条件下大学生群体发展的要求,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的必要手段。

具体来看,我国高校目前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发展。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比例不得低于1:200。但在目前高校持续扩招的情况下,这种标准很难为所有学校统一实现。很多学校由于建设相对滞后,且对于辅导员的价值认识有所不足,在辅导员队伍的配备方面尚未达到这一标准。教育部下属机构曾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我国高校辅导员配备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最高1:200的学校为33%,另外的67%均不达标,严重超标的学校比例为10%以上。仅就辅导员的数量来说,队伍建设已存在严重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当前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来说,辅导员队伍所面临的是一群全新的大学生。当前我国适龄高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一代。他们对于社会和生活的理解与认识,行事的方式和价值理念,与此前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有非常大的差别。他们拥有更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个体差异大、执行力差、心理素质差、有个人主义倾向、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都需要辅导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这就要求辅导员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风格,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价值理念,努力在保持自己思想独立性的同时和学生群体保持良性互动。

三、引入精细化管理存在可行性

从理论上看,高校辅导员工作其实是适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的。企业的运营目的是获取利润,为此必须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给市场;高校也必须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了这样的目标,企业要把工作细致的分解,将之落实到每一个企业员工身上;高校也是如此,需要将培养学生的工作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辅导员身上。高校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必须以更高的要求应对越发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大学生群体。从这个角度上看,企业与高校在实行精细化管理方面是存在很多相通之处的。这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引入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现代社会要求高质量和细节把控的外在表现。经过近一个世纪实践,精细化管理已经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可以应用在企业之外的领域。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已经被引入了教育领域,精细化管理作为管理学领域的重要理念与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恰好契合。精细化所要求的对细节的把控,细致、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工作的思路,可以很好的改进高校辅导员当前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这与高校育人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与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要求也是一致的。辅导员把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对多样化的学生群体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工作。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特征之一就是“细”,细致、细化,追求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小点、小步骤、小事情,但实际上却是奠定成功基础的基石。辅导员的工作,实际上就是从一个个细节开始的,辅导员需要通过对一个个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细节入手,通过很多琐碎、纷杂的细节,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思想状况和动向,通过日常的细节加强与学生群体的沟通、管理和监督。因此,细节的重视将加强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工作质量。

再次,精细化管理本身就是一套体系化的理论,强调的是以建设一套体系的方式,加强对体系内各个环节的把控、整合和管理,注重从多方面工作一起入手,以精细化管理的体系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使之为体系服务,发挥更好的作用。对于辅导员来说,其工作由于涉及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内容千条万绪,为保证工作效率,必须以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整合所有事务。

综合来看,辅导员工作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在面对新时代、新环境和新要求的背景下,亟待引入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支撑。通过借鉴、吸纳和参考管理学的合理成分,能够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实效性,提供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罗洋.精细化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华南理工大学,2010.

[2]路楠.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研究.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篇2

[关键词] 医疗改革;医院管理;沟通对话;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7(b)-242-02

The management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effective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hospit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ealth reform in new period

LI Yuqing, LI Wei, XU Bo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Beijing Military Command,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ealth reform in new period,by analyzing the theory of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this paper takes the specific social context in public hospital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discusses how to achieve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in hospital.

[Key words] Health reform; Hospital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s and dialogue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医院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医院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医院品牌的树立、效率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患关系等多方面,如何实现医院的有效管理是对医院管理者的考验。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于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理论思潮,也是近年来深刻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行政管理及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主导性思想之一[1]。该思潮彻底改变了政府行政架构、管理理念和服务范式,实现了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目的,同时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医院管理方式的转变。德国著名社会学者哈贝马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沟通交往理论,要求社会组织必须上下沟通,建立完善多种沟通渠道,让每个管理事务涉及到的个体有效的参与到管理目标的达成中来,从而实现有效沟通,提高组织效率。笔者结合这两个理论,对公立医院在新时期医疗改革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管理进行探究[2]。

1 公立医院管理中社会公益性和经济效益的结合

沟通交往理论认为,在多元政治和利益分享的现代社会,每一种管理决策在作为一种组织导向,包含着该社会组织的价值判断及资源分配,每一项管理决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对组织各方面产生影响。社会组织管理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如何得到切实的保障,有效的达到社会组织的目标是需要审慎思考的。公立医院作为典型的社会组织,肩负着社会公益性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责任,更要对医院的管理决策进行分析,从而有效的实现管理目标。

公立医院不论从理论逻辑还是从现实需求来看,管理活动的根本和最高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是一切公立医院的管理行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树立医院的医疗品牌也是医院维持自身运营的必要条件。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与自身利益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医院的发展有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社会责任的承担则是由医院特殊性质所决定的,是每一所公立医院必须时刻牢记并积极履行的义务。医院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责任,而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回报,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3]。

2 公立医院管理中对医护工作者的有效管理

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医院管理的目的不再限于对医院内部的管理控制,还意味着医院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应采取积极的回应姿态,主动了解医护工作者的利益和需要,积极征求医护工作者的意愿,并准备随时对这些要求、意愿进行审视和反思。医院员工对医院的认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院管理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医院应该积极关注医护工作者的需要,并对此予以积极回应和满足,医院管理必须以保障和促进医护工作者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是医院实现良性管理的基本内容,也是医院能够长远发展的基本要求。

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通过自我控制、科室内监控、科室间交叉控制和院级控制达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自我控制强调每位医务人员要严格履行岗位责任制,认真执行医疗制度和操作规范。科室内监控重点是充分发挥科室质控小组的作用,尤其是科室主任和护士长要逐级把关,对环节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纠正,使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科室间交叉控制强调科室间,尤其是临床和医技科室间进行信息的相互反馈,特别是质量缺陷的反馈,使科室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监督,共同提高[4]。

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管理主体首先要把满足医护人员及其他员工的需要作为主体追求,使被管理者热爱本职工作,具有敬业精神,把医院员工情感的培养、归属感的增强及团队精神的发扬作为医院管理的基础。让全体员工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医院的兴衰、全体同事的命运联系起来,鼓励医院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尽其力,各负其责,激发医院组织体系中的内在活力,使每一位员工都感到自己对医院来说是重要的,这对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 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管理中医患关系的沟通机制

现代的医患关系是一种契约化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产物,在我国由于医患关系不良而产生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等问题屡见不鲜,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是医院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哈贝马斯曾提出任何一种社会关系必须能够建立起有效的交往才能保证社会关系有秩序的完善和发展。由此,医患关系的解决必须协调医患双方、加强沟通、理性对话,使医护工作者和患者都能够参与到对病情的研究和医疗中来。在治疗中,及时沟通,由于病情的瞬息万变,双方应本着相互信任的原则进行对话,不要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

医疗纠纷经常由于医疗费用而产生,由于我国医院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个别医生不遵守职业道德,为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必须做到医疗费用公开透明,可查可核对。医院管理者应该及时与患者及其主治医生进行沟通,争取每天的用药都能为患者病情着想,而且要做到可监督。医生要及时与患者沟通,把所开药物的作用和功效及时与患者解释清楚,必须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的药物和曾经治疗中是否有耐药性等问题,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及医疗费用的浪费[5]。这就要求医生理性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去对待患者,把患者的病情放在心上,而不是单纯的计较利益得失。患者及家属也要做到理性的监督自己所接受的医疗服务、治疗费用等,对个别医院存在的多开药、乱开药、收红包等行为及时与医院领导反映。医院管理者必须及时与患者进行联系,使其能够依照医院章程和程序办事,比如设立意见箱、开设院长热线、邮件投诉等渠道,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及时反映问题。

良好的医患沟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学目的,有利于保证准确无误的医学诊断,有助于顺利开展临床治疗,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作为医患双方中强势主动的一方,医生、护士应乐于、善于与患者进行沟通,要让“尊重患者,方便患者,服务患者”的人文精神充分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中。

4 沟通对话,有效参与

社会公益性是医院管理的特质,医院管理的价值核心是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产品,医院管理的职责不仅仅是对医院医疗服务的控制,更是社会协调,实现社会公益性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医院管理者的责任在于在医院组织中建立秩序和良性的价值规范,使医护工作者和患者都能够重塑和反思医疗服务,理性的参与到医疗过程中来。医院管理的进程与其说是医院解决组织问题,改善医疗服务的实践行动过程,不如确切的说是医院管理者不断探索医院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承担社会责任的心灵旅程。

医院管理的责任不仅是教给医护工作者行为的准绳,也不只是完善医疗服务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而是促使医院的医护工作者自己去发现如何有效的加强沟通,主动承担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遵守职业道德,切实地把自己融入到医疗服务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对医院的认可度和对患者的负责态度,而且要通过与患者的及时沟通、有效对话,使患者能够对自己的病情和医疗费用清楚的了解,对医护工作者信任,从而提高医院的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王定云,王世雄.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综述与实务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1-2.

[2]邱伟,张国力.浅析医院管理中的执行力与人性化[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7):77.

[3]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J].中国卫生,2008,13(3):69-71.

[4]曹荣桂,朱士俊.医院管理学质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37.

篇3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上半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半年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围绕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转中求好,扎实推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等各项工作,全省经济运行继续呈现“稳步回升、稳中有进”态势,发展质量逐步提升,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从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看,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等指标完成情况较好;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与预期目标尚有一定差距(见表一)

(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今年以来,我省经济延续了去年二季度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3%,高于去年同期0.9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比一季度回升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加快0.8、0.9个百分点;网络消费快速增长,网络零售和居民网购分别增长80.2%、56.1%。出口增长11%,同比加快5.8个百分点,其中对中东、金砖国家、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3%、17.3%、22.1%;服务贸易出口较快增长,增速达27.1%。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改善。从财政收入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5%,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从企业效益看,1-5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7%,比一季度回升3.1个百分点。

(二)产业升级力度加大。在稳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取得新的进展。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春粮种植面积、亩产、总产实现“三增”,分别增长1.5%、0.9%和2.3%。工业结构趋于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1%和9.2%,均快于规上工业增速。“腾笼换鸟”扎实推进,坚决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4项指标减排任务进展顺利。“机器换人”成效初显,1-5月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减少1.4%,劳动生产率提高10.3%。服务业发展总体平稳,限额以上交通、信息、商务、科技等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8%,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社会铁路、公路、水路交通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增长3.4%和12.9%,同比分别加快1.2和8个百分点。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新进展,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71亿元、997亿元,分别增长26%、33%。

(三)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围绕实施“411”有效投资行动计划,坚持不懈抓项目推进,抓要素保障。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全国同期1.9个百分点,也分别高于广东、江苏、山东5、1.9和2个百分点。实体经济投资增势良好,工业投资增长19.7%,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5.7%,同比提高18.6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外的三产投资增长29.5%,比一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产业转型升级投资提质增效,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及汽车制造等投资增速均在30%以上,明显高于面上投资增速;生产业投资增长37.1%,占服务业投资比重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势头良好,增长19.3%,比“十一五”时期高7.1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比重为62.2%,比去年全年提高0.3个百分点。浙商回归累计到位资金893.6亿元,增长26.1%,完成年度目标的59.6%。引进外资量质并举,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17家,实际外资77亿美元,增长22.3%,完成全年目标的56.8%。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50.7%;“411”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95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49%,其中127个20亿以上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9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59.6%,宁波南车超级电容器产业化一期、杭甬客专、宁杭客专、杭州东站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用。

(四)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战略位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创新投入不断加大,上半年财政对科学技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分别增长15.1%、20.2%,均大幅高于面上支出增幅;1-5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20.7%,高出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2.4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出持续增长,上半年规上工业新产品总产值增长22.1%,增速快于规上工业总产值13.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24.1%,比一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也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2.8%和30.2%。创新型企业发展走在前列,我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44家,居全国第三;新建中控智慧城市大型专用软件研究院等19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总数达74家;新增永康现代农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4家省级高新园区,总数达23家。

(五)区域发展趋于协调。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政策落实,衢州、丽水等市发展提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预计上半年衢州、丽水GDP增速快于全省平均1个百分点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等增速也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加快培育,上半年完成海洋经济有效投资1022亿元。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步伐加快,6月底举办的招商推介暨项目签约会签约33个项目,签约额达1670.8亿元;上半年投资增长22.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8.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六)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障继续加强,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51.7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8万人,均完成年度目标的70%以上,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4%;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参保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20461元和10878元,同比分别增长8.8%和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6.7%和8%,均比一季度增速有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财政对民生支出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达72.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保障房建设加快推进,新开工城镇保障性住房14.6万套、竣工7.3万套,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94.4%和78.5%。“三改一拆”顺利推进,拆除违法建筑5665万平方米,实施“三改”建筑面积4081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88.8%和81.6%。物价涨幅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与一季度持平,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

(七)体制改革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省级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基本完成,政府投资项目省级联合审批制度建立实施,绍兴县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试点、开发区园区化零为整前置审批试点、审批服务中介机构配套改革等扎实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效继续显现,在创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检验监管模式、便利化通关机制和企业商事登记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在做大做强地方金融组织、拓宽民资投资渠道、创新中小企业抵质押贷款方式、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等方面积极先行先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绍兴、嘉兴和舟山等市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扎实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嘉善县域科学发展改革示范点等3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加快推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挑战,具体概括为“三减缓、三加大”。

1.“三减缓”:出口、消费和居民收入增长减缓。

——出口增长趋势减缓。上半年我省外贸出口增长1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月度出口同比增速波动较大,对美国、欧盟出口分别仅增长4.2%和1.9%;出货值增幅呈现逐月回落态势,表明出口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分析原因:一是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全球经济进入相对稳定但增速缓慢的阶段,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量继续低速增长,最近世界银行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2.4%下调至2.2%,加上国际贸易摩擦频发且多样化,抑制了我省出口的进一步扩大。二是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分别比去年年底升值1.7%、3.3%和16.7%,这不仅加大了企业出口的难度,还进一步挤压企业的生存空间。据省发改委千家工业企业监测显示,从影响出口制约因素看,二季度认为“汇率风险加大”是制约出口增长的企业占比跃居第一,为58.5%,比一季度上升10.4个百分点。三是出口订单的不确定性较大。据省商务厅监测,今年以来我省出口订单景气指数一直在100点荣枯线附近盘整,出口订单处于微弱景气至微弱不景气区间。企业反映,“有单不敢接”、订单转移及短期化情形更为明显。四是有出口实绩的企业减少。上半年全省有外贸出口实绩的企业4.45万家,比去年同期减少0.2万家;其中年进出口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减少7家。上述情况表明,受世界经济复苏不平衡、国际贸易环境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下阶段我省出口基础仍较为脆弱,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考虑到去年我省外贸出口依存度为40.9%,出口增速放缓对经济稳定增长影响较大。

——消费增速总体减缓。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增幅低于去年全年0.9个百分点,也低于近7年我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主要表现:一是国家前期刺激消费的政策逐步退出。家电类、汽车类等传统消费热点逐步降温,上半年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6.7%,自去年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二是餐饮业、住宿业转型压力加大。上半年限额以上餐饮业、住宿业零售额分别下降4.4%和13.3%,同比分别回落14.9和20.4个百分点。三是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股市持续低迷等影响财产性收入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有所下降。四是新型消费方式对传统零售业的分流影响加大。近年来网络购物、服务消费等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但目前没有全部统计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内,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消费增速。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减缓。虽然上半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总量均居省区市前列,但增幅有所放缓,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仅为6.7%和8%,其中城镇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个百分点,农村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均低于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增速,也低于年初预期目标。从收入来源看,上半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6.9%,财产性收入仅增长2.4%,导致总体增速逐步趋缓。农村居民增收压力持续增大,主要是化肥、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普遍上涨,土地流转费和农业用工成本涨幅较大,加上部分高档农产品价跌销缓、H7N9禽流感等影响,增收任务十分艰巨。

2.“三加大”:中小企业困难、财政平衡压力和部分领域潜在金融风险加大。

——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持续加大。中小企业普遍反映产品价格下降、综合成本上涨、盈利水平偏低,经营环境进一步趋紧。一是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下降。广大中小企业受市场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严重的“双重冲击”,产品售价持续下降,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影响。上半年我省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2.3%,已连续18个月负增长。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如化纤、光伏产品价格下跌加剧。二是综合成本仍在上涨。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2元,比一季度提高0.3元。特别是企业应收账款增长较快,小微型制造业企业资金面偏紧,短期融资成本上升。人工成本比去年同期上涨10-15%,且一线员工流失率较高、中高端人才招聘难的问题突出。三是盈利水平偏低。在价格下降、成本上升、企业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增产不增收、增产不增效”现象突出,行业和企业分化加剧,中小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尽管1-5月我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2.7%,但这是在去年同期下降19%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与2011年同期相比仍下降8.7%。

——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逐步加大。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5%,主要是受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大幅增长支撑。下阶段,财政减收的结构性因素较多。特别是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呈明显回落态势,二季度各月的增速分别为79%、55.4%和17.9%;制造业税收低位增长,企业利润状况难有大的改善;金融业税收增速大幅回落,上半年仅增长1.2%,同比回落40.3个百分点;“营改增”8月1日全面扩围的减收影响将逐步显现,都将对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刚性支出大幅增加,地方政府性债务进入还贷高峰期,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日益加大。

——部分领域金融潜在风险有所加大。当前我省金融运行总体稳健,风险总体可控,但部分行业和地区存在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一是不良贷款仍存在较大上升压力。尽管6月份我省加大处置力度,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货款率均比5月末有所下降,但6月末全省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94.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5%,比年初提高0.0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的持续上升,对于银行信贷正常投放和我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等带来一定压力。二是部分地区企业资金链、担保链断裂事件仍时有发生。个别地区部分行业出现了风险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的趋势,尤其是我省造船、光伏、钢贸等行业的企业偿债风险有所增大。加上担保链关系错综复杂,资金链断裂往往引发连锁反应,需高度关注和积极稳妥应对。

二、下半年经济走势判断与工作重点

从发展环境看,世界经济正在深刻调整中缓慢复苏,国内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内下行压力加大。我省正面临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和自身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考虑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长期性、经济转型升级的艰巨性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严峻性,考虑到去年我省经济增长前低后高的基数效应,预计下半年全省经济仍将以平稳增长为主基调,但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主要经济指标或将呈现稳中趋缓的走势,完成全年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的目标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改进作风、提振精神,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不失时机加快改革步伐,毫不松懈改善社会民生,确保完成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各项目标任务。当前,要按照“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坚持稳中有为、稳中提质,打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组合拳”,突出“四个更加注重”: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以推进“四换三名”工程为着力点,更加注重转型升级;以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更加注重深化改革;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和谐稳定,着力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

具体而言,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优化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要把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一是大力促进民间投资。采取更多有效措施落实国家鼓励民间投资42项实施细则,抓紧推出第二批面向民间资本招商推介重大项目,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为民间投资进入交通、社会事业等涉及公共资源利用的行业创造条件。以确保全年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1500亿为目标,梳理100个左右“实、大、新、高”项目开展对接洽商,推进48个省级年度浙商回归重大项目落地。10月组织召开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二是努力推动消费提速。筹备召开全省流通工作会议,出台实施我省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快出台我省鼓励消费的政策意见,完善促消费的工作机制。积极扩大信息消费等消费热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杭州、宁波、温州无线城市(TD-LTE)国家试点建设,着力发展医疗保健、休闲养老等服务消费。积极开展老字号振兴工程等消费促进活动。抓好投资和消费的结合点,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提升消费潜力的重要举措,在加快都市区和城市群建设的同时,着力提高27个小城市试点镇、200个左右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商贸服务功能。三是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继续发挥展会的主渠道作用,扶持企业参展抢抓订单。积极推动企业创新拓展市场方式,加快推进“电商换市”,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相关配套政策落地;加快建设国际商务中心,推进电子商务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强“浙江出口名牌”培育,推动进入国外主流消费市场。

(二)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一根本问题,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按照省政府关于促进企业现代化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率、装备智能化率、产品优等品率等重点目标,全面启动现代化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实施“百企装备优化提升示范工程”,重点支持100家左右企业开展存量装备优化试点,促进“机器换人”。二是全力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平台。加快省级产业集聚区创建高新区工作,抓紧制定集聚区产业指导目录,突出各地技术创新特色和新兴产业特色。进一步发挥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在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嘉兴科技城等重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完善吸引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的体制机制。三是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组织实施新兴产业“百项工程”项目计划,重点推进100项左右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力争在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加快突破。制定实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培育发展政策,力争年内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达到100家左右。完善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抓好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和工业强县(市、区)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同时,争取今年再新建30家左右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三)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要全面实施扩大有效投资“411”行动计划、年度计划、省重点项目形象进度计划,力争三季度明显提速、四季度如期完成,力争完成全年增长20%、投资总量2万亿元的目标任务。一是抓开工,确保全年开工“411”重大项目250个以上、新增省重点项目开工率70%以上,力争31个省领导联系省重点项目全部开工。二是抓续建,重点加快建设长安福特杭州乘用车、大榭石化馏分油综合利用、华为二期研发基地、甬台温和金丽温天然气管道、音乐学院等一批续建项目。三是抓竣工,重点推进上海大众宁波乘用车、南车轨道交通装备一期、省儿童医院滨江院区等重大项目建成发挥效益。四是抓前期,做好衔接和催批工作,加快43个左右“国批”前期工作,争取浙江LNG接收站二期工程、吉利罗佑汽车发动机生产项目等重大项目前期有实质性进展。五是抓储备,超前谋划生成一批新兴产业、海洋经济、创新载体等标杆式重大产业项目,谋划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六是抓落实,组织开展全省扩大有效投资现场推进会、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企业债券融资对接等活动,重点加强要素保障,帮助好项目、大项目尽快落地。

(四)着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要牢牢把握产业升级这一主攻方向,努力在“提速”上下功夫、在“提质”上求实效。一是加快实施“三名”工程。加快制定建名企创名品育名家“三名”工程实施方案,确定综合评价标准体系,着力增强浙江制造的产品竞争力和企业家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制定实施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和产业联盟主导型等“五型企业”创建政策,实施小微企业“扶优助长”上规模培育计划。加快制定“浙江制造精品”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和扶持政策。二是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启动实施海洋经济“822”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年度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和两届海洽会签约项目,力争全年海洋经济项目投资超过2000亿元。全面实施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建立新区建设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舟山自由贸易园区方案研究并申报设立等工作,争取新区陆海统筹试点方案、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方案尽早获批。三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实施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加大协调推进力度,确保今年264个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453亿元的年度计划投资顺利完成。加大对108家省服务业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创建第三批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四是加强农业“两区”建设。坚持把农业“两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平台,在各市县的“两区”中推进一个以上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建设,开展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着力将现代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入到“两区”建设平台中来。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大力培育发展现代种业、农业生物、农业机械、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高科技农业企业。

(五)着力抓好重点领域改革。要坚持先行先试,积极释放改革红利,大力破解体制障碍和政策制约。一是争取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早见成效。着力巩固前一阶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加强对取消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后续监管,启动第二批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梳理工作。加快实施企业投资便捷高效审批改革试点方案和开发区园区创新前置审批试点。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省级联合审批制度,抓紧制订出台省级联审平台的运行规则和管理办法。二是加快推进要素配置改革。针对我省土地要素制约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空间换地”,建立“亩产论英雄”评价体系,加快实施“亩产倍增”计划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案,抓好海宁等地的要素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三是加大对区域金融改革试点的支持。深化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争取在地方金融服务支持体系、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以点带面,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四是加快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30多项国家级试点。尽快出台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相适应的海关、税务、工商、检验检疫、外汇等配套政策和监管措施。完善综合交通物流平台,争取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航空口岸正式开放。加快推进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等国家级改革试点。五是扎实推进医改工作。抓好温州市社会办医试点以及嘉兴市等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六)着力帮扶企业。要高度重视、努力破解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难题,尽心尽力帮扶企业。一是提振企业家信心。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强化对我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支持企业家创业创新的正面宣传,积极鼓励扶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技改投入,支持企业投资发展节能环保等新产业。二是努力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落实国家从8月起再取消和免征3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税费减免政策,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前置的强制性专业服务收费,严查各行业主管部门将职权范围内的事务交由事业单位、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和其他机构办理并收费的行为。深化整治银行业不规范经营“回头看”活动,完善问责机制。三是帮扶企业拓展市场。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拓展市场,加快构建营销网络体系。推进浙江名品中心、省外营销中心建设,引导更多浙货进入省外销售渠道;强化对装备制造业企业拓展市场的支持,鼓励省内企业、支持政府性投资项目和政府采购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浙江制造重点装备目录中的产品。四是强化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推进“年审制”等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模式创新。强化省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的增信、分险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推动“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帮助企业批量化融资。五是积极化解担保互保风险。进一步落实加强企业资金链风险管理指导意见,加强对全省资金链、担保链变化趋势的跟踪,特别要对银行贷款依存度高、民间融资依存度高、生产经营不正常的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

(七)着力加快“美丽浙江”建设。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加快“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认真实施能源消费“双控”,制定实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办法,开展新增用能量以及现有用能存量有偿转让和交易试点。严格贯彻执行淘汰落后产能指导目录和认定标准,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切实抓好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二是切实抓好水环境和大气治理各项工作。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浦阳江流域、平原河网整治,统筹实施饮用水源保障、工业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面源防治、河道内源整治、生态保护修复等六方面重点工程。加快编制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规划,强化对杭州湾、乐清湾、三门湾等重点海湾污染防治。以PM2.5防治为重点,落实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加快推进烟尘控制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黄标车限行区的建设,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是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大力推进“三改一拆”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立行动项目台账,强化对各地实施情况的督查和通报。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四边”区域率先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加强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

篇4

关键词:城市森林公园 渗透 融合优化 提升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原始森林里古老部落茹毛饮血的生活,到都市树林里现代人愉悦惬意的漫步,森林不仅仅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更是钢筋水泥喧嚣中现代人的一种内心渴望和回归向往。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离开自然又要重返自然的人们,如何保留而不是蚕食山水自然资源,并将其作为谋篇布局中重要要素,营造“山-水-城-林”有机整体,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理想的传承和延续,也是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 的积极推进。

1.森林公园与城市公园的区别与联系

1.1相关概念综述

1.1.1森林公园的概念

我国关于森林公园的一般概念大多延续了国有林场转型为旅游实体的改革思路[1]。根据1999年的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I8005-1999)中对森林公园作的科学定义:森林公园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和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报批准的森林地域2。

1.1.2 城市公园的概念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 2002)》,“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3。可以看出城市公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其次,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开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园将不再单一的服务于市民,也将服务于旅游者;再次,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而且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动,城市公园将会增加更多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主题的产品4。

1.2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2.1地域位置不同

城市公园位于城市建成区内。而森林公园可能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或近郊区,如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也可能位于城市郊区(距离城市1.5-3.0小时路程),如西安朱雀森林公园;也可能是距离城市居民点较远,大型独立的森林公园,如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1.2.2生态结构不同

城市公园是以观赏植物、人工维持为主,养护管理投入较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较低。森林公园是以自然群落植物、自然演替为主,生态健全、抗逆性高。

1.2.3承载的空间功能不同

城市公园是以人工或半人工的环境为主体,通过创造环境良好的休憩、娱乐空间来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不同体验要求5。森林公园则是以自然生境为主体,在满足生态保护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自然游赏、生态体验和休闲游憩来满居居民亲近自然的不同体验要求。

1.2.4互为补充的游赏体验

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假日出游”越来越多的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新风尚。而森林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有机补充,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有别于城市的生态体验,无疑会带给城市居民更为丰富的空间感受和心理体验。

2.城市森林公园概念与特点

2.1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

从森林和城市的布局关系来看,大致可分为“林在城外,林在城边,林在城中”三种。而城市森林公园应当是对“林在城边,林在城中”两类森林公园的统称。关于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不同学者均有不同见解。如“城市中出现的有较大面积的山、水、森林,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的游览、!度假、休闲等要求的公园”6;“位于市内或市郊有一定面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自然风景”7;以及“位于城市当中并以粗放的森林景观为主的城市公共绿地,同时为市民提供以森林景观为特色的游憩休闲场所”8等等。其中,较为准确的概念当属黄茂玲在其论文中所提出的,即“位于城市或城市郊区范围内,具有一定面积和良好的森林自然景观,同时提供与森林生态过程相适应的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健身、娱乐、生态体验等活动的复合生态系统4”

2.2城市森林公园的特点

2.2.1复杂而稳定的森林生态效益

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光、热、水、气、土壤等)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最复杂的组成,最完整的结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最旺盛,生态效应最强。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城市中的绿心,在调节小气候、缓解热岛效应、提供氧源、净化空气等方面的效益可见一斑。

2.2.2开放且互动的公园游憩体验

城市森林公园因为与城市的密切关系(临近城市或位于城市之中),除了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良好的基础配套外,也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对其游赏性及功能性会有更多有别于一般森林公园的需求,与居民的互动性也更强。

2.2.3独特而深刻的城市景观风貌

在中国传统城市格局中,往往将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9。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在现代高楼密布的城市森林中镶嵌的绿色森林,无疑会对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城市特色形成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2.4保护与开发的综合权衡博弈

从保护与开发角度来看,城市森林公园既要对已有森林生态资源合理保育、完善稳定,又需要从满足居民休闲需求、丰富居民游赏体验方面适度开发,因此,如何合理权衡二者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3.城中森林营造的规划实例探讨

以下将结合笔者对榆林市大墩梁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提出对城市格局变迁下的城市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3.1榆林市城市格局变迁与大墩梁森林公园的价值区位变化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榆林市中心城区位于市域中部,是大漠绿洲-生态示范城市。大墩梁森林公园位于榆林市中心城区西部,然而随着城市空间发展变化,它逐渐由原来的生态绿地转变成中心绿地,成为位于市中心的城市型森林公园。

3.1.1在城市格局变迁中的地理区位

从“依山傍水”到“环山顺水”,从城市西北侧“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到逐步被老城区、建成区、新城区乃至空港生态园区四面围合的“城市绿核”,大墩梁随着城市步伐的迈进而价值凸显。图1

3.1.2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生态区位

作为生态绿心的大墩梁对于串接各类线状绿带、丰富城区内原本局促的绿化体系、重构城市生态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1公园在城市格局变迁中的区位示意图

3.1.3在城市景观体系中的视线区位

昔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今有“南水(无定河)北园(文化生态园)中茂林,绿珠串接天下秀”,规划旨在借助视轴将古城景观、新城景观以及红石峡、镇北台、明长城边塞遗址带景观与大墩梁进行对接,以此实现传统景观与生态景观齐晖。图2

3.1.4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经济区位

作为公共财富以及现今城区中稀缺资源的大面积绿色空间,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无疑将为区域乃至城市经济价值提升、人气凝聚提供新的吸引力,促进周边地块不断进行功能重组,进而为城市发展开拓新的机会与领域。图3

3.2保育与渗透的生态发展策略

3.2.1生态发展目标

保护并维系区域生物格局及生态安全

绿色理念的培植与渗透

3.2.2生态发展策略

(1)合理确定环境容量与游客容量

环境容量——采用面积法估算。

根据游赏项目性质以及公园地形特征,确定公园可游面积占总面积的40%。即23600000Х40%=9440000(平方米);

整个公园可满足游客一日游,即可游时间为一天。日周转率为1次。

根据《公园设计规范》,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为宜。其中,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积占60%左右,公园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不小于75㎡为宜;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积占

70%左右,公园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不小于100㎡为宜。根据《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主要景点人均游览面积100-400m2/人,一般景点人均游览面积400-600m2/人。综合考虑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风景抚育功能,确定其人均占有公园面积按110-200㎡区间计算。

由此,可估算出公园日环境容量为4.7-8.6万人次

游客容量——由于公园环境容量测算中可游时间是按一天计算的,因此其环境容量和游客容量大致相同,即公园的日游客容量为4.7-8.6万人次。

(2)优先划定核心保育区

规划将公园内森林、水库生态关键因子划为核心保育区,其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保护强化原有山体、水库、植被等自然特色;保护、修复原有山形地貌特征;适度林相改造,更新树种,丰富植被,加强绿化郁闭度;以登山活动为主线控制山脊景观视廊;合理控制森林内的建设规模和强度。

(3)绿色观念渗透

规划在核心保育区适度发展森林游赏,形成以登山眺望、文化休闲、绿色认知、回归自然为内容的区域,通过居民与绿色的亲身体验、亲密接触强化生态观念,实现绿色理念的渗透。

3.3多样与融合的功能发展策略

3.3.1功能发展目标

协调各类用地,优化公园整体环境氛围

合理增加各类设施场所满足游客需求

3.3.2功能发展策略

(1)因地制宜,合理功能分区

规划在生态保育的核心基础上,充分依托现状,形成滨水冶趣园、农庄体验园以及绿色建设控制区三大功能区。图4、图5

其中:滨水冶趣园以休闲观光、运动娱乐、滨水体验、科普认知为主要内容,面积2.6平方公里,共规划草波跌宕区、碧水清湾区、水生博览区、水岸怡情区以及湿地探游区五景区。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引王圪堵水源另辟景观游赏水系;结合功能需求设置多样岸线形态,丰富景观环境;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及植栽设计动静功能分区;弱化人工痕迹,合理控制建筑体量及色彩形态,鼓励仿生及绿色建筑等。

农庄体验园以田园风光游赏、农事学习、农菜品尝、农节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面积1.9平方公里,共规划乐舞农耕区、绿色民居区、田园牧歌区以及林果飘香区4大景区。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保留复垦现有耕地;整治提升现有村落;适度开发农田、果林的旅游价值;引入配套服务设施,强化农业观光游赏特色;引导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新模式,提升原有农民生活环境与质量。

绿色建设控制区内涵盖现状已建成的榆林林校,鸿翔酒店、鸿翔装饰有限公司以及新建居住小区住宅楼等多层、高层建筑,多为近年新建,规划暂时保留,作为绿色建设控制区有效防止城市无序建设蔓延。规划控制面积2.7平方公里,近期在控制区西北侧靠近森林核心区处通过密林种植进行空间与景观视线上的阻隔,远期随着城区综合搬迁整治,发展为公园生态、景观和设施建设用地。

(2)完善公园基础配套

公园共设置1处综合服务中心、8处综合服务点,11处小卖点以及五谷坊、水溪茶坊、农家乐等景区餐饮设施、10处服务辅助用房、11处设备用房、12处主要公共卫生间、4处小型医疗救助设施点、9处主要公共电话点、9处公共展示栏,以满足公园及主要景区的管理设施需求。此外,规划还对公园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综合防灾等予以综合设计。

3.4优化与贯通的景观发展策略

3.4.1景观发展目标

强化公园绿色地标的天际轮廓

强化公园景观标识

3.4.2景观发展策略

(1)强化外部视廊贯通

考虑城景之间的联系,公园着重控制与西入口门户区、古城区以及铁西新区之间的3条观景线, 凸出山林在城区中的景观视廊以及优美绿色天际线,增强山与城的视觉联系。

根据控制点、观景点及周边景观的分布关系,规划着重控制与北侧明长城林带、镇北台之间的视线廊道,通过公园内制高点烽火台、观星台与园外明长城沿线、镇北台之间建立视线联系,借景入园。

(2)优化内部视线节点

根据公园地形地貌、景区功能格局,结合观景点朝向,规划在公园内确定了绿色山林景观、人文景观2处景观控制区、4处视线通廊和14处视廊控制点,作为景观视线控制的依据。公园建设中应留出透景线,保证观景、眺望及对视。同时,电力、电讯等工程设施以及大型构筑物应尽可能避开视线廊道建设。图6

表1公园内主要视廊控制点一览表

3.5带动与提升的社会发展策略

3.5.1社会发展目标

带动自身及周边运转,提升区域经济价值

凝聚人气,塑造绿色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

3.5.2社会发展策略

(1)经营策略

规划将山灵五感区、草坡跌宕区、九边怀古区以及林海沐泽区4类地块通过拍卖、招标

等渠道进行土地开发经营,并对其绿地率、建筑密度等地块指标分别予以控制。地块面积共4.0平方公里。此外,还可通过门票售卖,商店、门面、摊位、停车场等建筑、设施租赁以及餐饮店、果园等专项经营权特许出让等方式引导公园产业经济发展。对于公园边缘0.5-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规划建议进行适度的低密度高档居住区开发,以增强收益,回馈于公园建设。要求公园整体建筑用地开发比例控制在1%以内。图7

表2土地开发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2)建立绿色生态品牌意识

规划在城市层面积极寻找保护与利用的最佳平衡点,通过对旅游项目、节庆活动与环境保护的持续投入打造城市绿色品牌,探索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品牌共赢的城市经营模式。图8

4.结语

从森林茂盛的远古富庶到大漠绿洲的生态名城,榆林用绿的信念扎根萌动,与“绿”结下不解之缘。从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到藏水聚秀的城市绿核,大墩梁宛若一颗绿色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延展,烙印了它与“城”的绿脉相通。“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大墩梁森林公园规划旨在反客为主,从由外而内的被动保护转化为由内而外的主动发展:在山的“绿脉”以及城的“人脉”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对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自身环境、景观以及设施品质的提升引导公园开发与保护良性健康发展;通过公园赏心悦目的环境以及寓教于乐的项目带给人们绿色的享受以及生态观启示;使“林园”成为人们能够在自然中呼吸的城市绿色“乐园”和生态名片。从“大墩梁”的美好构想开始,让更多的城市森林激活能量,让“山-水-城-林”的有机整体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抒写绚烂的一笔,未来任重而道远!

1、江海燕.广州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5

2、GB/T18005一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S].

3、CJJ/T 85— 200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4、黄茂玲 .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三台县凤凰山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11 .

5、邓雨佳 . 城郊型森林公园_三台县凤凰山森林公园景观空间设计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 .

6、张万荣,钱益新,王小德.混州西郊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设计探讨[J]. 浙江林业科技,2003,23(3):

47一50

7、江洪,刘典伟,张万萍,等.城市森林公园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J]. 研究动态与进展,2003,22卷增刊:78一80

篇5

【关键词】湿地公园 可持续策略 可持续设计

引言

湿地公园是在湿地的基础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湿生与沼生生态系统,兼有物种及其栖息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等特殊功能,存在湿地生态恢复的潜在可能性的湿地区域。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依托,出现了人口剧增、环境恶化、全球变暖等生态困境,正在失去其往日的光辉及活力。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许多的湿地公园,过度的人为化干扰也导致了这些湿地公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环境问题,湿地公园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人们所重视的问题之一。

1 湿地公园营建中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一种特殊景观,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首先,在形式上,人们缺乏对湿地本体特征的重视,对城市湿地公园概念泛化,按照普通公园的规划方式来设计,没有遵照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对湿地的过度开发,没有重点突出湿地类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强调了公园的娱乐属性,淡化了科普教育、宣传以及湿地保护等功能的设计。第二,现今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重点放在策划上面,缺少科学的认知与评价。最后,在起初设计湿地公园着重考虑始建之初的效果,缺少了对湿地公园的生态可持续性的考虑。

2 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概念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能够满足当今人类需要且在不危及到下一代生存的情况下,能够保证下一代人的生活需要。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每一个规划都在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现状,过度的开发业必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将日益加剧。通过对湿地进行景观打造,可以改善人类对然的破坏程度,同时给人类创造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环境,缓解了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与大自然对立的关系。

3 湿地公园可持续化策略

湿地公园景观的可持续化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在不影响场地生态条件的同时满足一定的利用要求,利用湿地自身的固有资源循环模式,使湿地公园本身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可持续利用。其相关的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强力有效的控制人为干扰因素,合理并充分的利用场地自身条件。在湿地生态系统这个高效的能量体系里面,其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果在建设公园期间高效的利用其湿地特有的生态特征,就能以最小的生态代价换取最大效益。

(2)调整湿地公园的景观结构,使其更加整体。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由于湿地的面积较小,斑块较多,斑块与斑块之间的连通性较差,所以在对湿地公园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保证生态廊道的畅通,避免在建设人工设施后形成阻隔。

(3)在动植物的的物种选择上,强调使用地域性物种。不能因为盲目的追求湿地公园中物种多样性而忽略了生物本身的适应性。

4 湿地公园可持续化设计

在湿地公园可持续化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具体要落实到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上来。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化设计可以从水体、绿化、人文、材料这个方向发展。

水体方面,需要保证它具有防洪防灾的安全性、景观生态用水的安全性。从可持续化发展的角度而言,水体的设计必须保证有个良好的生态结构配置。

绿化方面,对于整个湿地公园而言它起到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植物的选择上能够建立支援与补充自然生态系统繁衍的环境条件的植物是首选,湿地植物作为一种既有景观效果又具有生态功能的植物资源,在生态园林的应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方面,采用具有地域性的文化要素应用于湿地景观中,让参与者能够体会到地域文化所带来的不同魅力。它包含了周围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所以,在设计湿地公园的时候要以保护性为主要原则。

材料方面,生态、美观、环保、低碳、实惠的材料是人们所青睐的景观材料。近几年来,废旧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在景观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废旧的建筑物本身就是可持续设计的最佳的载体,利用建筑物和一些废旧材料搭建的平台能够使建筑本身更自然地与周边环境相和谐,同时不同的材料运用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游憩。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在设计之初欠缺周密考究,也有在实践中与理论的矛盾,但不管如何,都应该从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中汲取营养。湿地资源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破坏后才受到景观设计师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关注如何从更生态、可持续的角度去和谐人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希望能通过自己对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见解帮助更多的景观设计师们走设计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赵思毅,侍菲菲.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

篇6

Based on elaborating the concepts of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history of Am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ve landscape architects with their ideas and the professional area landscape architect dealt with, aiming at introducing Ar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great masters.

[关键词] 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 "景观"及"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

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篇7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究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篇8

关键词:郊野公园;园艺疗法;功能;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277-01

一、基本概念

“郊野公园”是建立于城乡交界处的公园类型,在防止城市建成区无序蔓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城镇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休闲游憩场所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在国外已发展至一定规模,在我国的建设刚刚兴起。

“园艺疗法”是指通过园内环境和园艺操作,使身体及精神方面需要改善的人们全方位实现调整更新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治疗性景观规划、园艺治疗植物选择,园艺实践活动合理组织。当前,园艺疗法的理念方法已从单纯的康复医疗扩展至大众城乡园林绿地建设。

在郊野公园中建立园艺疗法园的概念尚属新颖,本文旨在运用合理设计手法,将郊野公园进行功能拓展,并分析其发展潜力及可行性,探讨发展的前景意义。

二、发展潜力及可行性分析

当前,国外园艺疗法及郊野公园的发展已具一定理论基础及成功案例,我国在相关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社会发展趋势

全球城市化进程导致人居环境恶化及现代人的健康问题。我国由于正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加,竞争压力过大,使得国民健康与居住环境急剧恶化。

(二)概念特点契合

虽然园艺疗法的扩展应用与郊野公园的功能探讨是两个独立概念,但因二者实现意义一致,特征要素契合,因而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具重大研究价值。

(三)基础资源充分

目前,郊野公园的建设已在我国兴起,就北京地区来说已建设有一定数量的郊野公园。在建设发展郊野公园的同时,尝试将园艺疗法园的概念融入其中,可以合理丰富郊野公园功能性,并为园艺疗法发展提供了宽广的空间。

三、前景意义

综上所述,在我国郊野公园的建设中融入园艺疗法园概念有极大发展潜力和极强可行性,在改善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方面具重要意义。

(一)提供郊野公园发展新思路,拓展应用功能

郊野公园因功能设施标准界定模糊,在我国的发展遭遇瓶颈,在建设中融入园艺疗法园概念,将为其提供发展新思路,具极大研究价值。

(二)落实园艺疗法设计理论,推广普及概念

园艺疗法旨在通过庭院布置及实践操作设计,使游园者产生欢愉、平和、轻松、自信的心情,同时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增强成就感。随着社会发展与研究进步,结合园艺疗法理念方法建立康复性园林绿地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我国内普通民众对其认识仍存在局限性,研究基本处于开发状态,需加强理论研究及人才培养,使其取得长足发展。

(三)将郊野公园与园艺疗法的功能特点有机结合,提供发展新构想

郊野公园虽然养护要求低、可达性较强、接近自然,但因维持开发成本低,地理位置偏僻,因而在分散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方面竞争力低,存在价值及发展方向存在争议。园艺疗法的设计理念强调亲近自然,减少人工修饰痕迹,地点选择强调避开人口密集地带,其地域要求与郊野公园特征契合,因而发展潜力巨大。

(四)拓展城市居民户外活动场所,建设人性化景观

目前我国城市的景观建设存在“重视觉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两方面问题。将园艺疗法理念植入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可实现在关注景观美学、技术和经济的三维基础上,专注于体现人文关怀,注重使用者内心感受,在强调城市与自然有机过渡的同时,营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改善城市居民健康的城市边缘绿化带。

四、发展建议

在郊野公园的建设中融入园艺疗法概念目前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可行性,笔者针对如何体现我国园林文化特色,使之符合实际国情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刺激五感为主要手段,结合各园林要素塑造康复景观,确定设计骨架思路;

(二)利用人性场所理论,环境行为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具体设计,体现人性化与互动性;

(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如禅宗,中医五行等)进行合理的植物配植,塑造各具特色的专项小园(如医疗、体验、冥想、复健、疗养花园),使游人全方面滋养身心;

利用园艺疗法扩展郊野公园的应用途径,把郊野公园作为园艺疗法的实现平台,二者的互相促进作用对建立城市空间框架和促进集约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形成上意义重大,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满足居民游憩需求的研究新方向。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