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9: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的危机处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有关乳制品质量不过关的问题被媒体屡屡暴光,国内乳业公司普遍陷入了市场保卫战的泥淖之中。面对这样的危机,则需要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职能部门一同于与应对。
那么如何理解企业的危机处理呢。笔者认为,危机处理强调应对市场风险的策略实施,而这就关乎财务管理在整体策略实施中的功能定位。根据完达山乳业的经验,危机处理在于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和重塑企业市场形象。由此,这就为财务管理的支持工作提供了切入点。
1 公司危机处理的着眼点分析
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不信任,集中反映在产品质量上。因此,包括完达山在内知名企业品牌仍需要在全面质量管理和品牌塑造上下工夫。
1.1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包含着两个要件,即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对于前者而言,首先需要对原料奶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然后在生产和销售环节都须强化质量管理。而全员参与则基本成为乳业公司生产经营的常态,但在危机处理中还需在企业文化中给予强调。
1.2 产品品牌重塑
解读产品品牌的重塑活动,其实则在于重新树立消费者的购买信心。惟有使消费者的消费信息得以恢复,才可能在产品营销领域有所作为。为此,包括完达山在内的乳业公司一般采取广告宣传,以及一系列的厂家直销手段来完成品牌重塑工作。实践表明,上述两个方面的措施都将消耗企业的大量资金,从而成为了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危机处理着眼点的分析,就使财务管理的模式构建寻找到了有效的路径指向。
2 分析基础上的财务管理模式定位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财务管理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2.1 资金统筹方面
乳业公司所面对的危机存在着发生概率小、影响范围大的特点,这就对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统筹带来了难点。难点主要涉及到,应对危机的基金数量的确定问题。不可知晓,一定数量的基金存留必将销减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供给;而若危机产生,应对危机的基金数量又将因事态的严重性而发生变动。因此,在资金统筹方面的模式定位,应聚焦于公司资金的动员效率上。
2.2 资金预算方面
根据前面对危机应对的分析可知,乳业公司需要分别在全面质量管理和重塑产品品牌这两个战线作战。这也就意味着,在资金投放上需要合理确立两个领域的需求数量。然而对于重塑产品品牌领域,则较难做出合理的资金需求判断,毕竟乳业公司自身还受到其它同类公司市场状况的影响。可见,这里的模式定位就在于建立起可控的资金预算机制。
2.3 资金配置方面
资金配置体现为基金的实际投放,而这也是防止专项资金漏损的重要环节。实践表明,资金在这里可能出现漏损的原因在于,人为的资金使用问题。对此,便需要将严格的财务监管机制引入到该模式之中。
3 定位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财务管理的支持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3.1 针对常规方面的模式
常规方面也就是乳业公司在业务开展中的程序性方面,具体体现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领域。针对这一方面的内控,应适应公司经营战略的内在要求。从目前现状来看,与完达山乳制品趋同的其它厂家的产品,已对本公司市场产生了直接挑战,因其产品的可替代性使得市场维护压力日益增大。因此,常规方面的定位应聚焦于生产研发领域。
3.2 针对重点方面的模式
针对乳制品质量的负面报道不时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这使得完达山乳业公司需要先期建立起原材料质量管控机制。配合这一机制的建立,则需要财务部门在资金预算和配置上给予保证。此时就使财务内控面临着,如何统筹公司资金使用的问题。因此,该方面的定位应聚焦于支撑上游奶源质量管控上。
3.3 针对难点方面的模式
这里的难点并不是因资金风险所导致的财务危机,而是我国乳业品牌效应整体下滑后的市场危机。如何建立起差异化的市场品牌效应,关于这一点除了上文所提到的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外,还需要在公共关系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有所作为。可见,针对危机方面的定位也就体现为,资金在预算、配置上的具体流向了。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4 小结
本文根据完达山乳业的经验,危机处理在于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和重塑企业市场形象。
参考文献
[1] 丁勇.浅谈微利时代企业的经营战略[J]. 中国商贸,2012(4)P:38.
[关键词] 企业社会资本 危机管理 民营企业
一、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种一般性的社会科学理论。社会资本是从经济社会学演化而来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分析的重要视角。社会资本的实质是个人或组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取稀缺资源(如权力、地位、财富、资金、学识、机会、信息等)的能力。
二、企业社会资本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行动者,在广泛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中运行。企业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而是处于关系网络的节点。企业社会资本就是指处于一个共同体内的企业通过与其内外对象的长期交往互动而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价值理念、行为范式和摄取稀缺资源能力。它包括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和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前者是企业内部存在的有利于推动企业成员的信任与合作、促进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从而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人际关系网络;后者是企业外部存在的、有助于企业摄取外部稀缺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及能力。
三、企业社会资本与危机管理
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获得永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它是指企业通过事前的危机预警、事中的危机处理和事后的危机恢复(如图1所示),以减少甚至避免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多元化社会,任何企业都处于风云莫测的环境中,企业无法避免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无论是历史悠久、经营卓著、享誉世界、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还是那些默默无闻、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危机的袭扰,都难逃危机的侵袭。众多民营企业他们没有国有企业与生俱来的优势,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管理者的管理经验欠缺,危机管理对其尤为重要。然而,在进行企业危机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任何一个企业内部资源是都有限的,要想摆脱企业内部资源的约束,这就需要民营中小企业们开始关注如何利用社会资本来获取外部资源,以更好的进行企业危机管理。
企业危机的诱因是复杂多变的,企业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会受到企业资源的限制,还有各种制度规范与社会管理的约束,同时还有组织间或个人间互动的强度和范围的影响。因此,企业通过建立外部关系来获取信息与资金的同时也受到各类社会关系中的资本量的约束。社会关系中的社会资本促使企业充分利用和交换网络间的各种资源,通过紧密的社会互动,企业能够增加资金交换的深度、广度和功效。在网络竞争环境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完全孤立的长期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和危机管理活动,要保持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就必须与不同外部组织进行合作。企业通过建立各种社会资本一方面可以获取企业持续发展的各种信息、资金和其他资源;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帮助企业获取外部资源抵抗外界风险,以及帮助企业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等作用。
四、社会关系网――民营企业处理企业危机的选择
民营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它们的生存发展没有国有企业来的优越,无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企业的效益与市场息息相关,甚至于在银行贷款时都无法得到与国有企业相对等的条件,导致融资困难。因此,在企业发生危机时,民营企业主不约而同都选择了运用社会关系网来处理企业危机。追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企业危机的特征使得民营企业选择用社会关系网解决问题。企业危机的特征有:①危机发生突然,反应时间有限,所以要求民营企业主必须在时间有限的约束下马上做出决策。②企业危机是不同于日常企业活动的不正常的突发事件,这种事件直接威胁到企业的发展。③发生危机时,要求民营企业主必须在信息不可靠或不完备,应对危机所需的人力、设备可能超过实际可得的情况下,机敏、灵活的进行决策和处理,而且处理结果会极大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企业资源的缺乏,传统文化的影响,加之民营企业主管理素质不高,这些因素使得他们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运用社会关系来处理企业危机。
第二,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中,原有的依靠国家行政权力分配资源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效,而市场配置又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本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又由于民营企业的经济行为本身并不完全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操纵,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更多受到来自政治体制和政府管理机构资源分配使用等方面的制约,表现出更强的依附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处理企业危机时,作为理性经济行动者的民营企业,会尽可能利用社会资本来获取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来进行企业危机处理。
五、社会资本在处理企业危机时的积极作用
民营中小企业的危机管理并不是说有了危机才去管理,危机前的预防与危机之后的恢复同样重要,而社会资本在危机管理的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企业的危机预防中,民营企业主就注重社会关系网的编织,在平时积累人际关系,如在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中,就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财力在人际关系应酬上,进行社会资本的投资。社会关系网预防企业危机的途径是通过社会关系网中流出的信息资源而实现的。信息的交换和传播有利于企业对危机诱因进行监控,对于企业危机预防有重要作用。信息的获得可以掌握市场波动、获取价格和成本数据、学习新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以及发现政府政策当中可能对企业造成制约或负面影响的变化。另外,对于一些“灰色地带”的民营企业而言,譬如当出现工商、税务、消防、公安等部门对企业采取突击行动的时候,信息的获得更显重要。
在企业危机处理过程中,社会关系网处理危机的途径不同于企业危机预防中的途径,其不再主要通过社会关系网中流出的信息资源实现危机处理,而是通过其流出的资金和权力资源。对于缺乏融资渠道的民营企业来说,当发生财务危机或其他危机需要资金时,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经济资源――资金无疑会对民营企业危机处理产生重要作用。另外,由于权力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仍处于中心位置,因此,权力对于民营企业危机处理也极其重要。在中国转型时期,行政权力仍然控制着相当多数的稀缺资源,企业行动者为了获取这些稀缺资源,往往通过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来接近权力资本,并通过各种形式,取得这些稀缺资源的使用权,用以处理企业危机。但是,这不免会引发由寻租行为而导致的贿赂成本问题。贿赂成本的存在会引起诸多不良后果,因此,在探讨社会资本对于民营企业危机处理的积极作用时,不能忽视其带来的另外一面。
社会资本在企业危机恢复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在我国,很少有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能得到国家或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遭受危机以后的恢复过程中,除了依靠民营企业主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的帮助和支持,还有赖于民营企业主个人良好的诚信与品质,以社会资本中信任获得来自各方的援助。具体来说,社会资本对于企业危机恢复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是有助于激发帮助与支持的热情,获取外部资源;二是有助于增加对合作关系的投入,减少不确定性;三是能增强合作关系的灵活性;最后是有助于降低成本。
六、结束语
在民营企业面对危机袭扰时,企业社会资本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帮助企业获取外部资源,还可以帮助企业抵抗外界风险以及帮助企业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能带来资源的资源,可以为拥有者带来利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与企业本身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的。这种资源存在于“特定的网络”中,嵌入于这种“特定的网络”,获得这种成员资格就有权力调动和利用这种资源。因此,在企业危机管理方面,由于民营企业主运作和建构关系网络的能力不同,因而危机管理的效果也不同。一般民营企业成功处理危机的模式中,大多有两个途径:其一是民营企业主本身拥有适合处理某种企业危机的社会关系网,并有意识地运用好了现有的社会关系来处理危机;另一个是民营企业主本身没有适合处理某种企业危机的社会关系网,但却在适当的时候构建起了适合的社会关系网来处理危机。中国的现实情况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理论对于企业危机管理有较强的解释力。如何培育企业社会资本进行危机的处理需要众多民营企业主做出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衣光春: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构建[J].商业现代化,2009(3):293~294
[2]刘海波:民营中小企业危机管理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8(2):118~119
[3]詹原瑞:浅谈民营企业的危机管理[J].中国科技产业,2007(9):48~49
我是一名地道的山西人,在外地求学期间一直留心有关家乡的一些新闻报道。前段时间看到一些报道是关于山西陈醋的。报道称市面上的山西老陈醋95%都是勾兑醋。醋精本身不含营养成分,勾兑比例掌握不好的话,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国家目前虽有所谓配制食醋的标准,但尚无手段检测出勾兑的是不是工业级冰醋酸,以及勾兑比例是否合乎标准。
冰醋酸分为食品级的冰醋酸和工业级的冰醋酸,但是兑入食醋中的是食品级冰醋酸还是工业级冰醋酸目前还检测不了。
它标明老陈醋,它打着山西老陈醋的牌子,但是可以看看详细细则,里面成分一般都有苯甲酸钠,只要有苯甲酸钠,都可以断定它不是老陈醋。这里我们便引出题中的“第三方”,即打着“山西陈醋”这一行业旗号的不法商家。而此时一些真正的山西陈醋制造商如何团结来共同保护“山西陈醋”这一品牌就变的尤为重要。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竞争,面对固定的消费群体,卖者相互竞争。但是我们结合这个山西陈醋的案例来看,它的竞争模式是单一性的。“山西陈醋”这四个字可以说是一个老字号的招牌,围绕其下的又会有一些不同的品牌来生产山西陈醋。但是山西陈醋由于其制作工艺的繁杂导致为数不多的山西厂商生产的陈醋远远不能供给市场的需求。所以这便给第三方提供了介入的空当,他们的短期介入,提供质次价廉的商品以达到自己在短期内攫取利润的目的,一旦这个利润值达到他们的预期亦或是在完成攫取利润的过程中被市场察觉,他们便会立马撤出这个市场。而此时,留下所谓的烂摊子便转嫁给正规的厂商去收拾。今天我想提出两个观点来面对此类问题。
一、成立商会,统一管理。
现在很多地方性区域产品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模式。这里我想列举阳澄湖大闸蟹的案例。毫无疑问,之所以被称为阳澄湖大闸蟹就是说这种蟹的产地必须是阳澄湖。而卖到市场上的蟹,自己脸上又没写字全凭卖者来说,但是买者买了之后口感又与真正阳澄湖蟹相差甚远,久而久之便坏了阳澄湖蟹的名声。所以,阳澄湖成立了统一的阳澄湖大闸蟹委员会,所有蟹农参与其中,每年收获季节由协会出面来为只阳澄湖蟹做出防伪证明,再由协会统一安排配送出去投放市场,这样阳澄湖蟹的声誉得以很好的延续,又使得第三方没有介入市场的可能。所以,山西陈醋的各个生产厂家在出现危机的开始要牢牢抱成一团,共同维护“山西陈醋”这一金字招牌。我在这里提几点小的措施:1、大力运用媒介宣传山西陈醋的古法酿造工艺极其营养价值;2、在各大超市设立服务点,向顾客介绍陈醋的辨别方法,并让消费者免费品尝。这两点只是在短期内缓和矛盾,要做到山西陈醋长远的发展必须走“阳澄湖大闸蟹”之路。
二、力保声誉、转移视线
这里以某品牌香肠瘦肉精为例。虽然其已成功的度过了这场危机,但有一些仍然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先来解释“力保声誉”,所谓力保声誉就是要让这个牌子与瘦肉精这件事尽可能的保持平行不相交的关系。这里我自己做了个比喻:有一艘在大洋里航行的客轮(以蒸汽为动力),一直以来它都已守时准点为人们所称赞。有一天客轮的动力操作室换了一个添媒的工人,他添一铲子媒总要拿出一块放到自己的布袋里归为已有。所以船得到的动力就少一点,但这一块媒所产生的动力不是很大,船的航行里程表几乎看不出,所以船长也没在意。但是经过长时间的航行,轮船没有在固定的时间到达目的地,这时游客开始质疑这艘轮船,船长经过调查发现原因所在,细致耐心的为游客解释了一番,游客表示理解,还说船长怎么雇佣了这样的船员。所以责任被推到了船员身上,这艘轮船的声誉并未受到影响。结合这个比喻我们来谈论“转移视线”的问题,在这个比喻中,船长成功的将责任转嫁给船员使自己的轮船声誉没有受到影响。返回案例,品牌就是这艘“船”,“瘦肉精”就是“煤”,一些投机的职工便是“船员”,船上的里程表便是内部的“检测机构”。
【关键词】 卫生填埋 垃圾渗滤液 处理处置技术
前言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以卫生填埋作为垃圾处理的基本方式,在今后一段时期,卫生填埋处理仍将是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方式。卫生填埋作为目前最常见的垃圾处理方法,也存在着诸多污染问题,特别是填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垃圾渗滤液,如不妥善处理,会对周围的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1 垃圾渗滤液及其污染特性
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雨水冲刷和地表水、地下水浸泡而渗滤出来的污水。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1]:垃圾自身含水、垃圾生化反应产生的水、地下潜水的反渗和大气降水,其中大气降水具有集中性、短时性和反复性,占渗滤液总量的大部分。
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其性质取决于垃圾成分、垃圾的粒径、压实程度、现场的气候、水文条件和填埋时间等因素,一般来说有以下特点:
1.1 水质复杂,危害性大。有研究表明[2],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垃圾渗滤液中主要有机污染物63种,可信度在60%以上的有34种。其中,烷烯烃6种,羧酸类19种,酯类5种,醇、酚类10种,醛、酮类10种,酰胺类7种,芳烃类1种,其他5种。其中已被确认为致癌物1种,促癌物、辅致癌物4种,致突变物1种,被列入我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的有6种。
1.2 CODcr和BOD5浓度高。渗滤液中CODcr和BOD5最高分别可达90000 mg/L、38000mg/L甚至更高[3]
1.3 氨氮含量高,并且随填埋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最高可达1700mg/L。渗滤液中的氮多以氨氮形式存在,约占TNK40%-50%。
1.4 水质变化大。根据填埋场的年龄,垃圾渗滤液分为两类:一类是填埋时间在5年以下的年轻渗滤液,其特点是CODcr、BOD5浓度高,可生化性强;另一类是填埋时间在5年以上的年老渗滤液,由于新鲜垃圾逐渐变为陈腐垃圾,其pH值接近中性,CODcr和BOD5浓度有所降低,BOD5/CODcr比值减小,氨氮浓度增加。
1.5 金属含量较高。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十多种金属离子,其中铁和锌在酸性发酵阶段较高,铁的浓度可达2000mg/L左右;锌的浓度可达130mg/L左右,铅的浓度可达12.3mg/L,钙的浓度甚至达到4300mg/L[4]
1.6 渗滤液中的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主要是C、N、P的比例失调。一般的垃圾渗滤液中的BOD5:P大都大于300。
2 垃圾渗滤液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某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填埋场运行至今,大约处理了约80万吨的渗滤液,同时约有32万吨的渗滤液从污水库中溢出直接进入纳污水域,并且目前还有9.6万吨渗滤液存储于污水库内。经过化学分析,在污水库出口处的渗滤液CODcr平均值为2800mg/l,BOD5平均值为1750mg/l,氨氮708mg/l,总氮平均浓度达700mg/l,平均色度达251度,金属含量不高,以色质联机对有机物定性分析,发现渗滤液中有机物最高含碳数可达12,主要为环烷烃、酯类、羧酸类、苯酚和硫磺等。经过处理后排入纳污水域的水质CODcr值为283mg/l,仍超标1.83倍,BOD5值为108mg/l,超标2.6倍,NH3-N值为190mg/l,超标11.67倍,总氮679mg/l,色度133度,并且含有大量有机物,说明了该场污水处理过程还未能满足污水达标排放,受此影响,该填埋场的一级纳污水体的水质已经明显恶化。这一情况已经引起当地部门的高度重视。
3 渗滤液的处理工艺改进
针对该垃圾填埋场存在的问题,对该场污水处理设施提出以下改进建议:(l)改革处理工艺,增加“FEO”前处理工段,(2)完善厌氧反应器的配套设施,(3)对奥贝尔氧化沟进行改造,(4)加强对氧化塘的运行管理。希望通过此次改进能是处理后的废水达标排放,有效控制渗滤液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
4发展趋势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控制和处理是保证垃圾的长期、安全处置的关键。因此,对渗滤液处理的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和总结目前渗滤液处理现状,今后渗滤液处理研究应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有的渗滤液处理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因此,运用时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域的地理位置、地理结构、气象条件以及垃圾成分等因素的差别都会导致渗滤液质和量的差异。如针对北方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大的特点,渗滤液回灌法就比较经济有效;而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就有利于应用土壤-植物法处理渗滤液的开发和应用。
其次,垃圾填埋的稳定化研究也是必要的。促进填埋垃圾的稳定化,不仅可以缩短填埋垃圾的稳定化时间,提高产气速率,而且可以缩短垃圾渗滤液产生的周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改善渗滤液的处理难度。
第三,渗滤液的主要两大特点和难点就是其氨氮浓度高以及可生化性差。对于其产生机理,目前只是基于一定的定性认识,还缺乏对于其动力学特征等深层次机理的研究。而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渗滤液处理方法的研究和开发,找出更为经济有效的处理渗滤液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喻晓,张甲耀,刘楚良.垃圾渗滤液污染特性及其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趋势[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25(5):43-45
[2] 刘军等.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成分的分析.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8(4):
[3]杨军等.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法及其分析.四川环境,2005,24(1):
[4]陈玉成等.城市生活垃圾渗沥水的污染及其全过程控制.环境科学动态,1995,(4):
[5]沈耀良,王宝贞.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案及其分析[J].给水排水,1999,25(8):18-22
一、引 言
企业是一个基本社会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和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对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企业员工是企业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人本管理理念的驱动下,提高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塑造和谐的企业道德伦理氛围更显重要。然而在企业员工中暴力攻击、言语刻薄、工作压制、社会排斥甚至性骚扰等欺负行为却普遍存在,不仅给员工带来身体和心灵的严重伤害,也给组织带来破坏性后果,严重影响组织绩效和和谐发展[1]。在我国,有关企业员工欺负行为的实证研究几乎空白,关于企业员工欺负行为的层次结构、影响因素、影响效应等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为此,本文拟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中国独特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员工欺负行为,以期对上述问题的探索和解答有所启发和助益。
二、研究内容与假设
目前我国对企业员工欺负行为问题的道德心理研究仍然比较薄弱。根据对我国的企业员工的欺负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并基于道德心理学的视角下研究欺负行为的产生机制和影响途径,并重点讨论企业员工欺负行为对后果变量的作用机制。根据研究内容,研究假?O如下:
假设1:我国企业员工的道德心理是个多维的结构;
假设2: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工作单位的员工在欺负行为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3:欺负行为对离职意向有显著正向作用;
假设4:道德心理对欺负行为有显著负向作用。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
研究分别采用聂光辉编制的《企业员工欺负行为问卷》、自编《企业员工道德心理问卷》和《离职意向问卷》测量企业员工欺负行为、道德心理和离职意向。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以及不同性质和规模的企业中选取被试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初测共计发放55份问卷,正式施测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20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无效问卷9份,问卷有效率为92.5%。
通过访谈、开放式问卷、预试以及对样本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依据《企业员工欺负行为问卷》得出的总体一致性系数α为0.886,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企业员工欺负的内容结构包括3个因素:F1人身攻击、F2工作压制和F3社会排斥,这3个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63.955%,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是依据《企业员工道德心理问卷》得出的总体一致性系数α为0.673,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在研究中使用。道德心理的内容包括两个因素:道德正向氛围和道德负向氛围,这两个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65.084%,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是《离职意向问卷》包含单一离职意向维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692,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在研究中使用。
四、结果分析
1. 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组织背景的企业员工的工作场所欺负性行为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单位性质和职务的员工在社会排斥、人身攻击、工作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本文提出的假设2未得到了验证,但却与McCormack等在2006年的研究结果一致。
McCormack等在中国开展的研究表明,工作场所欺负在性别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年龄上,根据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UMIST)的研究,较为年轻的员工表现出最高水平的欺负,其次是年龄在35~44岁的员工,而55岁以上的员工很少报告有欺负经历。年龄研究上的差异,可能与两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也可能是隐形欺负行为没有显示出来,这将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所在。
不同职位、不同工作年限的员工在工作场所欺负的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于本文抽取被试的单一有关。由于各方面限制,本文研究对象以普通员工和基础管理者为主,涵盖少量中层管理人员,大部分被试刚踏入工作岗位1~2年,其他时间段人数较少,这可能造成了工作年限差异不显著。然而,现实中,处于基层或中层管理的员工,同样可能会受到上级的欺负,因此,研究结论与实际处境基本吻合。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不同性质的企业员工在人身攻击和工作压制两个维度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国有企业员工的得分均高于民营企业和独资企业。职级明确,是我国国有企业的鲜明特征,与此对应的权力明晰以及受传统文化影响传递的职务含权量,往往给上下级间欺负行为的发生埋下伏笔。而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更强调个人经验和工作能力,人际冲突频率低且权力权重占比小,因此员工报告的欺负行为低于国有企业。
2. 欺负行为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
欺负行为与离职意向的相关分析表明,企业员工欺负的社会排斥、工作压制两维度均与离职意向呈现显著正相(p
所谓工作压制是指在工作上被竭力抑制或制止。社会排斥则表明在工作中遭遇歧视,造成个人与群体、社会之间的削弱与断裂。因此,无论“工作压制”还是“社会排斥”,都与员工当前从事工作及日后职业发展相关,一旦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员工离开组织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回归分析表明,工作压制对于离职行为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34.5%,而单位性质中的民营企业这一虚拟变量的预测力也达到18.9%。标准化回归方程为:离职意向=0.345×工作压制+0.189×民营企业。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在企业员工的离职行为中工作压制是占据了重要地位。从研究结论我们还可以推断,民营企业的员工更容易离职。
3. 道德心理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
员工欺负行为与道德心理的相关分析表明,企业员工欺负的社会排斥、人身攻击、工作压制三个维度与道德心理呈显著负相关(p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仁”是中国古代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将其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成为其他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其中“仁”所强调的“以和为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精髓,这一思想主张以和平的手段解决冲突问题,推崇仁爱原则,强调“推己及人”和人际和谐,反对欺负行为。因此,社会排斥、人身攻击、工作压制等行为明显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对道德心理具有反向预测作用。
五、道德心理的调适机制构建
在对道德心理与欺负行为进行关系研究后,笔者认为可以从道德心理过程对欺负行为的道德障碍进行阐述,这也是深入研究的挖掘空间。心理学上,道德心理过程主要包括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道德障碍是指人们在道德活动中遭遇干扰和挫折,致使道德需要和动机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2]。
1. 企业员工欺负行为的道德认知机制
道德认知的基础是社会认知,它是指依托社会关系,对道德的概念、原理、规则和意义的认识[3]。道德心理的形成始于道德认知,一般认为它是道德内化和信念形成的第一步。因此,企业员工只有对某种道德准则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信念,才??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相反,若企业员工缺乏系统的道德认知或认知不当,则会导致欺负行为的产生。如果企业领导和员工对道德中的尊重、爱心、责任感等缺乏正确认识就容易产生社会排斥和工作压制类似的行为。而企业员工对道德中的公平、公正的缺乏正确认识也倾向于对上级或者同级的欺负行为倾于顺从和忍受。企业员工的道德认知障碍主要是对于接受德育意义认知上的障碍,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企业员工接收的道德教育水平有限,而高层次知识水平的企业员工,受世俗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得出道德于己作用不大或者无用的认知结论。
2. 企业员工欺负行为的道德情感机制
作为一种情绪体验,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自身形成的道德观念,在相互关系、人际互动时所产生的态度和评价[4]。道德认知只有和道德情感结合时才会产生道德的动机和道德行为。缺乏道德情感是造成知行脱节和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企业员工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荣辱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和集体主义情感。企业员工的道德情感如果没有建立好的话,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行为,出现道德行为的反复无常,或者出现不道德的行为如:缺乏义务感的企业员工容易出现推卸工作或者压制下级工作的情况。企业应注重正性道德氛围的建立,培养企业员工的道德归属感。企业员工若长期处于欺负行为的消极情绪状态,就容易造成道德情感障碍。
3. 企业员工欺负行为的道德意志行为机制
关键词:城市公共危机 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企业 形象塑造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发展是现代社会一切发展的中心,“企业化城市治理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在我国得到普遍应用,推动着城市朝着现代化方向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这种模式对强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作用正逐渐被认可,被接受。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系统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企业作为该系统的具体执行者,是一种新兴的城市经营、公共基础设施市场化道路的载体,对于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形象,带动整个城市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预示着城市基础管理主体从行政管理机关向社会服务型企业转型,实现了政府谋求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民本意识。
城市基础设施企业所具有的公共属性决定着它们在防范和化解公共危机方面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在风险社会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抵抗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由于危机本身同时也意味着机遇与危险,如能有效应对和化解危机则会巩固自已的社会地位。只有诚实、透明与负责任的企业才能领导和发动相关资源共渡难关。
1.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企业形象在化解危机中的作用
企业形象是公众对企业行为及企业员工的总体评价,而该类企业的形象除其本身企业形象外,由于其公共性特征,还是政府形象的构成部分,该类企业良好的企业形象是政府效能的保障,它是一种资源,对化解风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类企业要在日常管理中培植和塑造一种诚信、务实、负责、廉洁和高效的企业形象,以便于在危机管理中有效发挥该无形资源的积极作用。
首先,该类企业形象反映的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系统的形象,是体现政府信誉、威信的一种精神资源,能激励公众共同应对危机。这种信誉是公众对政府的一种良好印象和评价,甚至是一种无形的政治资源,它增强了政府组织的内聚力和外张力,是该系统的共同价值观,对内在该系统内的全部成员中形成强烈的感召力,对外激励公众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其次,该类企业形象反映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系统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一种能力资源,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危机。影响力是指该类企业形象是该系统和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心理关系,是决定其政策能否为公众所接受或被接受程度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公众对该系统决策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凝聚力是指公众对该系统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可以使公众与该类企业之间情感容易沟通,关系容易协调,问题容易得到解决,进而创造出一个合谐的局面。号召力,是该系统代言政府号召全城市公众同心同德,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能力。因此该类企业形象是推行该系统有关政策,实现企业既定目标可资利用的能力资源。
2.公众所期待的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企业形象
由于该类企业在防范化解城市公共危机方面处于关键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城市公共危机发生时,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期待是理想的,公众期待的该类企业形象主要有:
一是诚信形象。该类企业的诚信形象是政府形象的外延,它体现了政府的诚信形象,对社会诚信系统建设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树立诚信企业形象,首先要做到信息透明公开,只有提高信息透明度,才能在经营管理城市基础设施这一公共事物(产品)过程中保持公正和中立,并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平秩序,共同营造“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气氛。二是服务形象。由于该类企业是城市管理模式改革的产物,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具体措施,目的是实现部门利益向公共利益的转变,因此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该类企业生存的根本目标,向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实现根本目标的保证,因此该类企业良好的服务形象是公众的必然期待。三是责任形象。该类企业负责的态度表现在将公众利益看成是最高点,真正从公共利益出发,善于倾听公众呼声,了解公众诉求,及时解决公众的实际问题,这种态度脱胎于政府的政治原则,形成了该类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同时公众通过对这种企业文化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推进了政府工作,并促进政府增强责任心。
3.公共危机处理结果的不确定性
危机既可能是衰亡的开始,也可能是走向新一发展阶段的契机,结果没有必然性,取决于危机环境的压力状况,更取决于危机管理主体的状况和能力,前者的不确定因素使危机处理结果不可预见,但后者积极与否决定危机是否可控。
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企业作为一种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在经历危机状态的过程中,面临着三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一是组织无法承受危机的沉重打击,在危机中全面崩溃,消亡;二是组织在危机虽然存在下来,但是由于未及时采取适当、有效的危机管理对策,尤其是未及时想办法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危机过后,组织形象严重下降,极度损坏了原有的威信和地位;三是在危机中,组织经受了危机带来的各种压力,由于它采取的积极、有效的危机管理措施和危机问题解决对策,进一步巩固了社会地位和竞争优势,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大幅度提高。
所以该类企业应当利用处理城市公共危机的契机,推进企业形象建设,完善和巩固原有的企业形象,给公众展示一个“敢负责任,能解决问题”的企业形象。
4.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企业形象建设
4.1理性管理塑造企业形象
该类企业必须确立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的资金投入,以城市基础设施的稳固保证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理念;做好城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论证,确保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规模、需求相适应努力并形成协调配合和应急替代格局;同时着眼可能发生的各类城市突发应急事件,适量储备各类应急物资和器材。
4.2资源共享塑造企业形象
城市应对公共安全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信息资源等十分丰富,该类企业应加强资源整合,把量的优势转化为质的优势,使其在应对公共安全危害中发挥重大作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扩大信息收集面,建立紧急事件档案库,搜集掌握城市公共突发危机的数据,为应对危机提供依据。同时迅速有效地分析评估可能发生的危机及发展趋势。要完善信息决策机制。
4.3快速反应高效应对塑造企业形象
该类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应急管理的规章细则,使应急工作有章可循。加强应急骨干培训和应急力量建设,打造“拳头”力量。同时根据可能发生的城市公共危机,加强有针对性实战化实案化演练,根据演练中反映出的问题,不断修改完善和推进建设,切实使危机防范演练具体化、制度化、经常化。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在学科这个视角去看,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有关其专业培养目的,有关部门高校专业目的作出了一下的定位:
培养拥有公共事物管理理念以及实践能力,可以达到我国文体卫这些事业单位公共管理条件的复合型以及实践型人才。这个培养目的看上去,不存在问题。但是其发展途径不是很宽阔,并且我国有关单位在用人方面封闭性较强,同时事业单位名额不多,所以,很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定会导致人才需要和供给之间产生冲突,对于专业发展十分不利。
(二)课程安排不科学
课程体系不健全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存在的重点问题,很多高校在课程安排方面都觉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际上就是政治和经济以及管理等学科的融合,必须要把其有关的专业课程吸收进去,才可以凸显这个课程的特点。例如,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一共安排了十二门课程,其中包含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同时还包含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有着必要的联系,但是都是将理论当作核心的课程,学科缺少必要的相容性,不是十分有价值,没有办法凸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特色。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出路
(一)明确定位加快发展
明确定位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长时间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求教育部必须要具体提出该专业发展标准和条件,同时针对我国国情和事业单位具体情况,预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方面的需要。之后将其当作根本的依据,科学的调整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规模以及专业的分布。每个高校必须要合理掌控办学规模,合理招生。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教育主要负责部门还要强化该专业评估工作,针对评估得到的结果,让高校去合理地调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掌控该专业办学的规模,改变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进而确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改善专业课程体系
若想完全解决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方面不合理的情况,在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必须要重视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个,将经济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学当作必修内容,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把新的公共管理知识以及有效的管理方式等均添加到课程体系当中。
第二个,针对专业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强化专业必修课程和课程方面的建设,见专业口径和前提下实施深入的专研,凸显出专业的特点。
第三点,把教学的内容分别分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能力培养这三个模块,合理的划分每个模块占用的课时。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凸显实践方面的教学,利用学术论坛以及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学生专业适应能力。
(三)加强教学管理改革及教学团队建设
最近几年,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促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分配开放力度和社区以及少数民族区域,还有基层管理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多。这也给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制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必须要把握好这个机遇,加强教学方面的改革,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的能力。这对于高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要针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方向,改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构造,科学调整其专业课时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式,并且,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当前的学科优势,增加设置城市社区管理有关专业,同时根据社会就业情况,培养出大量适合民族区域,基层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才,进而达到我国对于公共事业管理方面提出的要求。
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绝大的多数均是在行政管理学科的前提下发展组成的,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均拥有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背景。但是其中一些教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培训。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求高校必须要加大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团队的构建,引进大量拥有较高专业素养的青年教师,扩大教师团队的规模,同时在公共事业管理部门邀请专业的工作者进行讲座,进而改善教师团队职称和知识构造,达到教学软对优势互补的目的。在这个前提下,高校还应该强化教师培训以及管理共组,经过安排高水平教师到国外学习和培训以及加强绩效考核等方式,从根本上加强教师团队综合水平,激发其工作的热情。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危机;出路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的下属学科,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1998年,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满足政府社会管理体制转型需求,教育部决定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增设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9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招收了第一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此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正式在各大高校落地开花。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强、学科基础扎实等特点,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它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危机
1.专业定位模糊
从学科角度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学科,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目录是这样定位的:培养具有公共事务管理理论和应用能力,能满足国家文体卫等事业单位公共管理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看似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培养目标发展渠道狭窄,而我国公共事业单位在用人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加上事业单位用人名额有限,因此,许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很难通过事业单位招聘实现就业,这也势必会引发人才需求、供给矛盾,给专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不完善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中都错误地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是经济、政治、管理、社会学科的综合,只有将与之相关的专业课程都涵盖进去,才能体现该课程大而全的特点,如某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共设置了12门课程,这12门课程有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又有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这些课程虽然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都是以理论性课程为主,学科相容性不强、价值也不高,根本无法显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出路
1.合理定位,科学发展
科学定位专业发展方向,是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教育部应明确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规范与要求,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事业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预测,然后以此为依据合理调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规模和专业布点,要求各高校适当控制办学规模,科学招生。在此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要求高校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调整,调整专业办学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方向,以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良性发展。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要想彻底解决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混乱的问题,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高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以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为基础,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将新公共管理知识、科学的管理方法等都吸纳到课程体系中去。其次,结合专业要求,加强专业主干课程与教材建设,在专业口径、基础上进行积极探索,体现专业特色。最后,将教学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技能培训三大模块,科学分配各模块的课时,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通过学术论坛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3.加强教学管理改革,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近年来,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开放力度与社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管理人才需求都不断加大,这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要把握好这个机会,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结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合理调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时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结合学校现有学科优势,增设针对城市社区管理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并结合社会就业环境,培养更多面向民族地区、基层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需求。
4.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我国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都是在高校行政管理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教师也大都有管理学、经济学背景,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高校要加强公共事业管理教学队伍建设,引进更多具有专业素养的年轻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并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聘请专业人员来校讲座,以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实现教学队伍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加强教师培训与管理,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参加培训、教学队伍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等手段,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余敏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