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9: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道德与传统文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木雕花板 传统文化 内容题材
在中华民族光辉璀璨的文明史上,木雕工艺是历史悠久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中华民族的木雕艺术具有丰厚的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可谓雕工精湛、主题鲜明,使人看了惊叹不已,赞不绝口。木雕工艺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绝,早已享誉海内外。
传统木雕花板的图案有着丰富的内涵,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人们通过这些雕刻图案表达对美满婚姻、子孙繁衍、健康长寿、生活幸福、万事如意的祝愿和希冀。
传统木雕花板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中国人民特有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趣味,体现出中华民族追求至善、至美、至真的精神。内容既有反映中华民族道德进步思想,又有一定历史、阶级和社会局限的道德旧识。传统支配人们的习惯,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一个民族观念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已经深深融入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传统木雕艺术再现生活的本质,以艺术形象和艺术感染力来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中感受到警醒和陶冶,同时又能感受到古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的木雕花板
传统木雕花板是生长在我国封建社会的艺术样式,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和家具制造中,俗称木雕花板。传统的建筑雕刻装饰,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在选择材料,确定内容,进行构图时,都立足于从装饰角度来确定题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风格,体现出中式家居风范与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
木雕花板用在装饰上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门窗、裙板、雀替、挂落、梁坊、门楣、隔扇、门罩、窗栏,以及床榻的门罩及檐板、橱柜的面板、案桌的牙板、椅凳的靠背与扶栏、盒匣饰件等。
二、木雕花板题材、内容与文化内涵
(一)木雕花板的雕刻题材
木雕艺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木雕作品,蕴含着特定的历史信息,题材丰富、异彩纷呈。传统木雕图案装饰题材大多是民间生活的内容,一般有吉祥图案、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山水花鸟、俗民风情等几大类。根据不同用途,雕刻的题材也不同,主要以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木雕艺人把这些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融入木雕形象,使得木雕艺术成为传承并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手段之一。
(二)木雕花板题材内容与文化内涵
1.吉祥图案寓意美好愿望,提倡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伦理道德文化,因此木雕艺术通过不同的题材形式和装饰手法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崇仁爱、和睦、宽容,倡导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思想品德,来弘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木雕艺人利用汉字多同音字相谐的特点,巧妙地表现这方面的题材。如在我国明清时代,非常喜欢用蝙蝠形象,因为“蝠”同“福”音,所以“五蝠捧寿”的图案较为流行。在这个图案设计中,家具花板的四周各雕一只精美蝙蝠,中间雕一只大蝙蝠,口衔寿字,象征福寿安康。又如在传统的寓意图案中常在画面上雕有一花瓶,花瓶里插一根“如意”,以花瓶的“瓶”字代平安的“平”字,加之“如意”,谐心情如意,总称为“平安如意”。再如用一大串葡萄为主题图案,这是因为葡萄枝既为棵也为本,葡萄粒又多得以万字才能概括,葡萄“粒”与“利”还谐音,总之含义为一本万利。此主题多见于商家,意喻生意兴隆红如火,财源滚滚涌不尽。另外,用动物图案如鹿、鱼、鹊等来寄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喜鹊”则寓意“喜事登门”或“喜事连”(莲)等。
传统木雕中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作隐喻,即用生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用竹是因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用梅、用松、是因梅、松耐寒,寓意人应具备不畏、不怕困难的品格。在书房内挂上“必定如意” “平升三节”“马上封侯”等花板,再配上几幅赏心悦目的中国字画,既寄托文人雅士对前程的祈愿又体现出读书人的书卷气息。木雕朴实厚重而且锋芒不露的风格,很符合文人儒士讲究的中庸之道。
“孝道”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中具有相当高的位置,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最大的不孝是使家族断了香火。因此,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因此在传统及木雕图案中,龙、凤这一类神奇的动物形象,常常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如徽州乡村人在结婚时,按照当地传统习俗,喜欢选用精工细琢制造的“花床”、衣橱等作陪嫁,来点缀他们的洞房花烛夜。作为家具的点缀,图案以“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百年好合”等较多,用“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用 “和合二仙”的故事(和合二仙主持着人世间的婚姻),来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寄托人们对终身大事的美好愿望。
吉祥图案既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人产生联想,激发人们心中的美好祈望,产生吉祥平安等联想。因此吉祥图案成为木雕艺术的主要创作内容。它不仅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也能给欣赏者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和悉心揣摩的余地。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渗透在现实生活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以人物、山水、故事为题材,宣扬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优秀传统
关 键 词:木雕花板 传统文化 内容题材
在中华民族光辉璀璨的文明史上,木雕工艺是历史悠久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中华民族的木雕艺术具有丰厚的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可谓雕工精湛、主题鲜明,使人看了惊叹不已,赞不绝口。木雕工艺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绝,早已享誉海内外。
传统木雕花板的图案有着丰富的内涵,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人们通过这些雕刻图案表达对美满婚姻、子孙繁衍、健康长寿、生活幸福、万事如意的祝愿和希冀。
传统木雕花板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中国人民特有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趣味,体现出中华民族追求至善、至美、至真的精神。内容既有反映中华民族道德进步思想,又有一定历史、阶级和社会局限的道德旧识。传统支配人们的习惯,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一个民族观念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已经深深融入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传统木雕艺术再现生活的本质,以艺术形象和艺术感染力来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中感受到警醒和陶冶,同时又能感受到古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的木雕花板
传统木雕花板是生长在我国封建社会的艺术样式,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和家具制造中,俗称木雕花板。传统的建筑雕刻装饰,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在选择材料,确定内容,进行构图时,都立足于从装饰角度来确定题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风格,体现出中式家居风范与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
木雕花板用在装饰上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门窗、裙板、雀替、挂落、梁坊、门楣、隔扇、门罩、窗栏,以及床榻的门罩及檐板、橱柜的面板、案桌的牙板、椅凳的靠背与扶栏、盒匣饰件等。
二、木雕花板题材、内容与文化内涵
(一)木雕花板的雕刻题材
木雕艺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木雕作品,蕴含着特定的历史信息,题材丰富、异彩纷呈。传统木雕图案装饰题材大多是民间生活的内容,一般有吉祥图案、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山水花鸟、俗民风情等几大类。根据不同用途,雕刻的题材也不同,主要以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木雕艺人把这些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融入木雕形象,使得木雕艺术成为传承并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手段之一。
(二)木雕花板题材内容与文化内涵
1.吉祥图案寓意美好愿望,提倡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伦理道德文化,因此木雕艺术通过不同的题材形式和装饰手法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崇仁爱、和睦、宽容,倡导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思想品德,来弘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木雕艺人利用汉字多同音字相谐的特点,巧妙地表现这方面的题材。如在我国明清时代,非常喜欢用蝙蝠形象,因为“蝠”同“福”音,所以“五蝠捧寿”的图案较为流行。在这个图案设计中,家具花板的四周各雕一只精美蝙蝠,中间雕一只大蝙蝠,口衔寿字,象征福寿安康。又如在传统的寓意图案中常在画面上雕有一花瓶,花瓶里插一根“如意”,以花瓶的“瓶”字代平安的“平”字,加之“如意”,谐心情如意,总称为“平安如意”。再如用一大串葡萄为主题图案,这是因为葡萄枝既为棵也为本,葡萄粒又多得以万字才能概括,葡萄“粒”与“利”还谐音,总之含义为一本万利。此主题多见于商家,意喻生意兴隆红如火,财源滚滚涌不尽。另外,用动物图案如鹿、鱼、鹊等来寄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喜鹊”则寓意“喜事登门”或“喜事连”(莲)等。
传统木雕中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作隐喻,即用生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用竹是因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用梅、用松、是因梅、松耐寒,寓意人应具备不畏、不怕困难的品格。在书房内挂上“必定如意” “平升三节”“马上封侯”等花板,再配上几幅赏心悦目的中国字画,既寄托文人雅士对前程的祈愿又体现出读书人的书卷气息。木雕朴实厚重而且锋芒不露的风格,很符合文人儒士讲究的中庸之道。
“孝道”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中具有相当高的位置,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最大的不孝是使家族断了香火。因此,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因此在传统及木雕图案中,龙、凤这一类神奇的动物形象,常常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如徽州乡村人在结婚时,按照当地传统习俗,喜欢选用精工细琢制造的“花床”、衣橱等作陪嫁,来点缀他们的洞房花烛夜。作为家具的点缀,图案以“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百年好合”等较多,用“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用 “和合二仙”的故事(和合二仙主持着人世间的婚姻),来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寄托人们对终身大事的美好愿望。
吉祥图案既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人产生联想,激发人们心中的美好祈望,产生吉祥平安等联想。因此吉祥图案成为木雕艺术的主要创作内容。它不仅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也能给欣赏者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和悉心揣摩的余地。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渗透在现实生活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以人物、山水、故事为题材,宣扬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优秀传统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自孔子、孟子以来就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主张不为保存生命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这种精神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在国家民族存亡之际慷慨捐躯,从容就义。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理之中,它是强大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很自然,爱国主义方面的题材也成为木雕艺术中的重要创作题材之一,如《苏武牧羊》《岳家将》《杨家将》《罗家将》等历史故事在木雕图案中屡见不鲜。这些爱国主义故事既反映了过去的历史,又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以山水为素材的木雕,也是体现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木雕艺人主要以山水名胜为直接或间接素材,来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依恋和衷心赞美。他们常把对充溢着俊美、灵秀之气的山川草木的直接感受,升华为一种庄重、深沉的感情,把对养育自己的故土和家园的眷恋一笔一笔地雕刻进自己的作品里。
木雕花板艺术中许多体现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寓言都再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人们在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更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励。
木雕花板的题材内容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共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为我们开创新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结语
中国木雕艺术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手段,木雕花板不仅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处处散发着山水诗画般的灵气。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块块木雕艺术,遵循着相同的价值理念,既有对中国脊梁、英雄豪杰的礼赞,也有对封建道德的吹捧和皈依。我们在品味木雕艺术的同时,应该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扬弃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同样,除对木雕工艺装饰题材的挖掘、整理、借鉴、继承和宣扬外,还要同其他艺术一样,不断地吸收外来民族文化的营养,不断改变,不断创新,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木雕装饰纹样,以充实、丰富的木雕艺术的装饰题材,宣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参考文献:
[1]叶柏风,赵丕成.镂琢纤巧.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抗生.民间木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李飞.中国传统木雕艺术鉴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坚,陈刚.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潮州木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5]李坚、陈刚.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徽州木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6]董洪全.东阳木雕/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7]董洪全.徽州木雕/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关键词]“商丘好人”;道德文化;传承;践行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6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29[本刊网址]http://
2012年5月,“商丘好人”现象开始在市级各媒体出现,引发了强烈反响。经过三年多的宣传,“商丘好人”在全省、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商丘深厚的道德土壤催生了“商丘好人”现象,“商丘好人”现象同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商丘的具体演绎,并且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商丘好人”现象的特点及影响
(一)“商丘好人”现象的特点
1.草根平民多
“送药哥”姜德强是一名普通药厂工人,拾金不昧的王超华是一位卖菜的农民,见义勇为的张晓华是一位普通的公务员……这些都是个人典型代表;商丘还有如“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商丘市义工联”等团体典型代表。他们都是草根平民,日常生活的点滴汇成了他们的善举。
2.“好人”类型丰富
商丘市委宣传部建立了存储机制、宣传机制、推荐机制、帮扶机制、回访机制等五种长效机制,其中“商丘好人”存储机制即对现有的“商丘好人”事迹进行分类梳理。商丘市委宣传科在2012年建立《商丘市雷锋式“商丘好人”谱》,初期共收录雷锋式商丘好人57人,这也是现在“商丘好人”库的前身。几年来,商丘好人不断涌现,好人队伍不断壮大,“商丘好人”涵盖诚实守信、见义勇为、自强不息、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等六种类型,类型丰富的“商丘好人”不断涌现,形成了商丘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3.产生了群体效应
随着“商丘好人”的不断扩大,其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产生了“群体效应”,成为独特的“商丘好人群体”现象。如今在商丘,各行各业都有“商丘好人”的代表,都有先进事迹的传播,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一种“好人文化”,成为商丘的一种城市精神,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商丘好人”现象的影响
1.传递激发了社会正能量
“商丘好人”中,不管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还是诚实守信、孝老爱亲,他们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施以援手,用自己平凡的善举温暖他人、照亮社会。“商丘好人”以自身向上向善的力量影响和带动着更多的人,传递和激发了社会正能量。
2.营造崇尚文明的社会氛围
绝大多数“商丘好人”都是具有浓郁“草根”气质的身边普通人,让群众感觉他们的行为可亲可敬可学,不是那么遥不可及、难以企及。在商丘的大街小巷,随处可听到好人的故事,看到好人的事迹。无论是公交站牌、广告牌,还是出租车、企事业单位以及商铺的LED显示屏,都在宣传“商丘好人”。在宣传氛围的熏陶下,一大群“商丘好人”相继涌现,形成了“商丘好人”群体现象,营造了崇尚文明的社会氛围,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中,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3.提升了商丘的城市魅力
城市也是有生命的,一个城市的魅力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力量不容小觑。“商丘好人”现在已经成为商丘城市的一张名片,展示了商丘良好的城市形象,提升了商丘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近年来,一批知名企业和项目落户商丘,看中的就是商丘“一言九鼎实干兴商”的投资环境以及商丘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商丘好人”现象所体现的传统道德文化
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温情大爱,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他们的善行无疆,汇聚成美德新风,在豫东平原上涌动。“商丘好人”身上就处处折射出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闪光点。
(一)孝老爱亲的观念
《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对父母的敬爱,“悌”是对兄长的敬爱。“孝”和“悌”是两条出自血缘亲情的自然纽带,其中尤以“孝”为道德的基石。儒家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来建立的道德体系。民间谚语也有所谓“百善孝为先”,建立在血缘亲情上的“孝”是人类道德的根源,是人类善良的源头。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顺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商丘好人”中有放弃事业来全职照顾植物人母亲的“夏邑孝子”李振亚;有悉心照料生病公婆十多年的永城“好媳妇”朱艳华;有对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不离不弃、悉心照顾的“感动商烟十大人物爱亲守礼模范”房晓云……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孝敬老人、爱护亲人我们感受到了积极的正能量。
(二)自强不息的品质
孔子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孟子告诫人们:“为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周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完善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刚毅果敢、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
一个人面临挫折,不自卑,不自弃,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努力奋斗,不断发展,这就是自强不息。虞城县沙集乡初级中学的贺晓雨和夏邑县业庙乡李寨小学的张京京都面临着家庭贫困和身体残疾的双重打击,但是困难却没有阻挡这两位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梦想的坚持。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自胜者强”的“自强”和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不息”。
(三)诚实守信的原则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认为:“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成为人们在世间的重要的规范和准则要求。“诚”是人的内在德性,表现为真实、诚恳、表里如一,即“内诚以心”;“信”体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言行一致,即“外信于人”。
商丘的地标“商”字代表着商丘的形象。在商祖王亥开创商业起源之初,诚信即是兴商之本、做人之本,而新时期的商丘人更是秉持了“诚信”这种宝贵的品质,商丘的城市精神“一言九鼎,实干兴商”就是这种宝贵品质的体现。“商丘好人”也秉承了商丘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如“贩菜哥”王超华菜途中捡到6000多元现金,为苦等失主,在街头冻了6个多小时;“美丽的姐”席月丽把乘客落在出租车上的贵重物品原封不动归还。以诚待人、以信立本,“商丘好人”的诚实守信让人们看到了商丘作为“三商之源”和“华商之都”的宝贵城市内涵。
(四)互助互爱的精神
子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爱之人要首先对别人建立仁爱之心,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爱才能在道德上有一个归宿。这是为他人着想的一种仁政思想的实践,有互助互爱、共同强大之意。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也主张平等地关爱天下所有人,也体现出了互助互爱的思想。互助互爱是人们成为社会的人群居在一起最基本的生存手段,也是社会发展、人类共同进步所必需的精神。
李学生、蒋秀娟、李新立、何铁领、陈海旭……商丘外出务工人员以他们舍己救人的举动和见义勇为的精神一次又一次感动外界;荣获2013年度“中国最佳公益精神奖”的商丘市义工联会长李东亮带领无数热心市民对商丘的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商丘好人”这种见义勇为和助人为乐的事迹频频出现,充分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
三、“商丘好人”现象与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
“商丘好人”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对当代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和尊重,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弘扬了社会正气,形成了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提升了商丘的城市形象,擦亮了商丘的城市品牌,为商丘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对于道德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催生“商丘好人”
商丘地处黄泛区,千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多次决堤改道,灾祸频生。同时,处于平原地带的商丘地区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无数次的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造就了商丘人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性格,孕育了商丘人乐善好施的民风。
商丘是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祖籍地和故乡。商丘是孔子的祖籍地,庄子、墨子和惠子的故里,在思想上是中国百家争鸣主阵地、中国儒家思想发祥地、中国道家思想发源地、中国墨家思想发源地和中国名家思想发源地。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丘就是当时的教育文化中心,开设了“国学”、“庠学”等学校。北宋年间的应天书院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后来改为国子监,为北宋最高学府。元、明、清各代商丘为归德府,从“归德”的名称来看,商丘的传统文化土壤影响深远。“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以及‘百善孝为先“厚德载物’等传统文化精髓,千百年来深深融人百姓生活之中,成为百姓的生活习惯与行为自觉。”
因此,“商丘好人”现象的产生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是商丘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催生了“商丘好人”。在这种厚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商丘人扶危济困和助人为乐的意识也逐渐成为习惯。
(二)“商丘好人”的榜样力量使道德教育内化于心
北齐思想家颜之推曾经这样肯定榜样的力量:“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当代也有“一个焦裕禄,感动几代人”的佳话。由此可见,道德教育需要榜样的示范作用。,常言道,身教重于言传,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反之,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往往流于形式,无法让人们感同身受,宣传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让身边的好人影响身边人,用身边好事教育身边人,才能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榜样的力量对于道德教育的内化非常重要,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商丘好人”的善行义举就充分展现了榜样的力量,无论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老爱亲,还是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平民草根出身的“商丘好人”用最为普通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什么是社会所不容许的非道德行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导向。
“商丘好人”榜样的力量促使社会道德教育内化为市民个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并为引导市民进一步的外化于良好的行为方式提供了可能。
(三)“商丘好人”现象巩固商丘道德文化高地
商丘道德文化是中华道德文化的主要源泉之一,也是中华几千年道德文化绵绵不绝的一支脉络,商丘道德文化有许多代表人物,如帝喾、商汤、微子、宋襄公等等。道德文化是商丘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但在当今社会,人们却过多地追求经济利益以及社会虚荣,道德缺失、道德沦丧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个人行为失范、群体意识淡漠、传统观念迷失以及价值取向迷茫等等负面的消息充斥媒体及报端,使得人们开始质疑道德文化。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传统文化;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为“思法”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既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它以为指导,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要内容,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始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提供了方向和宝贵的资源。在“思法”课的教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思法”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环节,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学生都有向师性,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和引导。教师应自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教师深厚的知识底蕴会在课堂上自然的由内而外地释放,使学生具体的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人生修养、个人气质重要影响。教师的言谈举止会成为生动的教材,比如个人气质的风度儒雅,课堂上的引经据典,授课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娴熟运用等,都会赋予教师个人独特的魅力,使他们在思法课讲台上对大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力。而只有源自内心的敬佩与欣赏,才会使大学生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消化吸收,提高自身的整体素养。
2.将本课程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例如,在“思法”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找到授课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将传统文化教育自然贯穿于课程教学中;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延伸课程内容,如开展儒家亲子伦理及其现在价值讲座让学生认识到“孝”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情景,如采用互动式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音乐、视频等手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进脑率”,在加强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
“思修”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分组讨论式教学
分组讨论式式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之一。教师在开学之初布置相关课题,学生自愿以七八个人一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每人准备3至5分钟的发言。几周之后,在课下集中起来,与教师共同讨论。分组讨论式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讨论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参与进来,发言之后,其它同学以对其内容进行质疑和提问。通过访谈,学生把个人思想和道德修养层面的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以及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紧密结合,气氛既活跃又幽默,不但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主要起到引导话题、控制局而、调动气氛、总结发言的作用。通过分组讨论式教学,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也可以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来促进科研,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2.阅读经典书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推荐一本好书活动,具体方法是,学生在一个学期中阅读与本课程相关的经典著作,再写出个人的理解、认识与感悟以及推荐给同学们的理由。这是是学生对心灵问题、热点问题的反思与总结。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将意见及时反馈给每个学生,并要求学生参照意见进行修改。信息反馈是最关键的环节,它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利用学校社团开展主题活动
高校社团是开展“思法”课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思法”课程组可联系或组织成立国学社、爱心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在中国传统的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在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在孔子诞辰进行尊师重教主题活动,在重阳节开展尊老敬老主题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使学生感受到作为炎黄子孙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为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以学生为本位,贴近生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此课程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其成为大学生真正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提升人文道德素养[M].大江网一江西日报,2010-10-18.
[2]刘明武.呐喊之后的文化沉思[M].新星出版社,2006.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就我国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承担着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的内容和责任,这是我国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除了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手段上要积极改变,以适应当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外,还要在教育内容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特别是要引进和利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服务。“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德治、讲礼仪,重伦理、讲道德,重理想、讲休养,重整体、讲和谐,重内在、讲人格的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讲法制、讲规范、重外在、讲行为的传统是有区别的。正是这种文化传统,不仅留下了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铸造了国民的深层心理,形成了民族的习惯,它的合理成分和精华因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基础,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巨大作用提供了条件。”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专门研究了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并确定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首次。这也更加要求大学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这种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主动整合和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就内容上说,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以退为守,法家的循名责实、信赏必罚,这三者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浸透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其基本价值系统是以儒家体系为主干,同时又兼容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之长。这些文化体系对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传统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内容素材。我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仁义”、“中庸”、“尚和”等,这些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资源,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思想基础,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有助于陶冶大学生心境,塑造理想人格。其中许多传统文化著作如《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价值。这些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按余秋雨先生的说法,“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②这种集体人格的形成过程是在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过程逐渐形成的。对我国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归纳,如有学者把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概括为四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③笔者认为这种归纳是比较全面而准确的,而这些精神可以让生活在其中的人通过长期的熏陶,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精神激励功能,促进学生自觉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国一向都非常重视利用本国传统文化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根基深厚,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显得格外重要。在当前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丰富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而且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育不但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会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
(三)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方法借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规范、道德要求,并最终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和品格。而我国传统文化重视“慎独”、“内省”的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方法,也使大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思想政治觉悟的主体。
二、辅导员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开展传统文化宣传。让大学生经常接触和了解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是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如果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了解,就谈不上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也就更谈不上心理上接纳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所以,要想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辅导员就要有意识地让其接触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利用周末教育时间,为学生集中讲解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并开列必读书目给全体大一新生;举行传统文化有关的学术讲座,让大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组建传统文化的学生宣讲团,营造“人人学传统文化、人人用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征文活动、演讲活动、竞赛活动等,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播;积极开设选修课,通过课堂系统学习的方式让一部分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总之,文化都是在交流传播,在传播中发展的,因此,大学校园一旦形成这种氛围,全体大学师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二)提高辅导员自身的文化素养。大学辅导员既要懂思想政治教育,又要有较深的传统文化素养。要让大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辅导员自身首先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比较自如地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这样,既能增强辅导员工作的魅力,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因此,大学辅导员除了要利用学校的资源积极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外,还要自觉研究和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在传统文化中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前面已经提到,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本身就有非常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继承和发展这些有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教化示范法”就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古代的道德教化特别重视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作用,孔子就认为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决定于统治者自身的道德面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代树孝子、贞女形象,挂牌匾、竖牌坊,这些行为只要剔除其不合理的部分,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塑造榜样、如何利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学生走向积极健康的一面,无疑具有极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又如传统文化中关于“内省、自省、反省、慎独”等方法与当前所强调的“自我教育、内化、自我批评”如出一辙,在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个人内在的思想控制,都是提高个人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一方面辅导员要灵活运用到自己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间去,一方面要则要从不同角度让学生自己掌握这些方法,使其成为大学生自我发展路上的一种有力的工具。
(四)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必须做到推陈出新。一方面,辅导员在引进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时,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做到革故鼎新,融入时代精神,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也才能更加发挥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知识的时候,必须与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运用到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去检验和完善。
总之,文化本身就是“化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关于如何“成人”的教育,二者在这点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大学辅导员应该自觉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作出大胆的尝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注解
①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
[关键词]四想四对照 传统文化 道德教育
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四想四对照”教育活动把孝道、立志、劝学、尚德等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元素,通过“孝道感恩”、“读书明志”、“辩论赛”、“演讲赛”等一系列具有鲜明主题的活动,激发学生确立人生理想,形成道德自觉、学习自觉的行为习惯,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赢得学生、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
高职院校的生源是“三校生”(中专、职校、技校的学生)和普通高考中的第五批考生,录取的学生分数低、学习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对高职在校生所做的调查中显示,在新生遇到的学习问题中,排在首位的为 “缺乏学习动力”,遇到最主要经济问题是“‘必要支出’过多”。高职学生进校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事物缺乏应有的兴趣、沉迷于网络游戏、花钱大手大脚、上课迟到早退已成为影响高职教育教学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尽管针对上述行为出台一系列教育和管理措施,但效果却不理想,究其根本,是我们缺少能唤起学生内心良知的道德与情感教育,缺失能唤醒学生作为子女、作为公民的内心责任意识的教育。
学会感恩仅仅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步,道德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磨炼,才能最终形成一种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动。感恩教育须与学生反观自身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感恩父母、学院、社会的外在情感转而化为自身责任的内在动力。学校必须给学生以专业认同、职业认同、学校认同为前提的人生理想教育,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入到每天的学习行动中去,才能起到真正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
综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是缺少感恩教育,也不是缺少人生理想教育,而是要么沦为只有感恩而无行动的口头派,要么步入只讲人生理想而不与专业学习的虚无主义,要么陷入只谈学习行动而缺少人文关怀的僵硬主义,这便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系统的、有机组合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缺失的现状。
二、感怀恩情反观自我,汲取动力志于成人
“四想四对照”的主要内容为“想一想父母含辛茹苦送我来学校读书盼什么,对照自己在学校的表现是否对得起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想一想我在学校做什么,对照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是否达到父母的期望;想一想我将来走上社会干什么,对照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想一想我要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凭什么,对照社会对人才需求,自己应该如何努力。”“四想四对照”所对应的感恩教育、人生理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成才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及重要的现实意义,四部分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立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一)明孝以正心,道德之根本
孔子在《孝经》中讲到:“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意即德性的根本在于孝道,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是孝。又言“百善孝为先”,进一步开宗明义地指出:孝心一开,百善皆开。一言以蔽之,孔子以来的儒家十分注重“孝”在民生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我校开展的“四想四对照”活动,以“孝”作为学生德性开发之起点、之根本,以孝贯通一系列学生思想教育活动。首先让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小事入手,以开展主题班会和座谈会的形式,要求学生算一笔经济账,回忆和述说父母及长辈为自己付出的感人事例,体谅父母的辛苦,感知他人的善意、养成助人为乐的品德,让学生初步具有传统孝道、责任感、爱的回报的情感体验,形成勤俭之谓德、骄奢之谓恶的道德认识。同时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或不足,通过自我反省、班主任积极引导、同班同学相互帮助,形成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以尽孝道的共识,探讨个人尽孝的具体做法。
因势利导,学校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作为指导思想,展开“自爱、自强,心中有爱”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知孝,进而知关爱自己,然后自强不息。由孝敬父母而生恭敬之心,由体谅父母之辛苦而知勤俭慎行,由爱敬父母而知尊重他人、感恩学校、关爱社会,最终形成一种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和谐校园文化。
(二)立志以帅气,精神之源泉
树无根不活,人无志不立,一个有志向的人,他的生命才是朝气蓬勃、生生不息的。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把“立志”看做成事之首,孟子有“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之言,晋代嵇康在《家诫》中的“人无志,非人也”之说,更是把立志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志向是道德形成的重要的内在条件,不仅表现在它作为道德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它左右着实践的道德方向。
“四想四对照”活动除了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述立志的重要性,帮助分析学生的优劣势,确立其人生志向等,还通过“寄家书”、“演讲比赛”等活动来坚定志向、砥砺志向。家书的内容涉及学生的思想感悟、人生规划、想对父母说的话等,让家人感知学生的奋斗目标及当前的思想状况。同时为父母参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渠道,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代表会,邀请家长来校参观,从早上出操到晚自习,从宿舍到食堂,让家长感受自己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状况,一起探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演讲活动来不断强化学生关于个人志向的内心体验,从而内化为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增加发奋图强的信心,形成学习的勇气和毅力,排除干扰,战胜困难,取得进步。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包括的门类很多,可供借鉴的地方很多,具体可以在“仁爱”“和谐”“德性”等方面能对个人产生良好的影响。首先是“仁爱”。“仁”字在儒家文化中出现了多次,传统文化认为人生天地间,最重要的道德使命便是要“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不断的提高自己,通过教育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仁”者,要学会“爱人”,关怀别人就是这种理念的最好体现通过自身道德丢杨能够至于“三德”的境界,“若行五道,必须达德,无知不能识其理,无仁不能安其事,无勇不能果其行,故必须三德也。”其次是“和谐”。传统文化的思想便是一种中庸和谐的思想,古人还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这种思想强调,做事要恰当,合乎原则和规律,认识自然界的一部分,万事万物有着自身的运转规律,人要按照规律从事自己的活动;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处理长辈和自己的关系的时候要凭借自身的道德,靠自身的修养去帮助别人,影响别人。现代传统道德文化的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和谐”的博大、包容精神。再次是“德性”。这主张的是每个人从自身的道德出发来完善自我,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传统文化要求个人从自身思想和行为出发,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传统文化讲究秩序,也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代际之间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重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
(二)传统文化对青少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自古以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团结协作、勤劳朴实,这些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准则,它通过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引导人们明礼知耻,强化个人正确的道德意识。同时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有助于锤炼青少年的个人品德,学善戒恶,涵养良好的德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逐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这是儒家提倡的君子操守。其次,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对如今的应试教育模式加上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很多青少年在人格上容易即兴,出现了袁源杀父弑母,马加爵杀人等极端事件,青少年缺乏与人共处、与人合作的意识,这些悲剧说明了部分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让青少年学会尊敬、关心和体贴自己的周边人和事,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培养责任心、爱心、感恩的心,做一个人文素养、文化品位、道德品质较高的人。最后,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对建设现代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弘扬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使整个民族形成民族软实力,能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以此推动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通过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一)把握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实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更多是训斥、批评,学生的接受度比较差。笔者认为通过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能继续这样,青少年的不良思想道德更多的要靠他们自己去认识,去思考。比如可以小悦悦无人救的悲惨遭遇,以及古代的司马光砸缸等为例进行对比论辩,让班级小组组成不同的阵营进行论证,在课堂探讨“见死不救”的对不对中形成了热烈的气氛,有力的揭示当今社会道德的缺失,并激发起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完成德育教学的目标。这样就摆脱了那些声嘶力竭的训斥,摆脱了无聊的灌输,形成了另外一种平实的风格,充分的让大家意识到了不良价值观带来的辛酸。另外很多青少年年龄小,思维活跃,学校教学还可以展开一些相应的角色扮演活动课程,能够充分的调动青少年的参与感和教育的有效性。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以董永“卖身救父”等为话题自己编个话剧,把要扮演的情景及其特征加以说明,鼓励组员自愿扮演各个角色,自己自主的决定内容和台词,最好包含矛盾和克服矛盾的剧情冲突。在宽容、安全的气氛下,学生通过投入演出来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深入地了解真实情况和他人的感受,了解对与不对到底在何处。这种模式能让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奥妙,这样都可以更好的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二)掌握社会教育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相互组织课外活动,增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和倡议,如组织“为家长洗一次脚”、“一日打工者”、“一日小老师”“一日交警”等具体的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到各行各业的不易以及自己曾经的不良行为,活动之后可以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慨,这样会在不同学生之间的带动下行动起来。还要加大一些实践文化的宣传力度,注意挖崛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然后采取适当的段加以宣传,宣传社会里的好人好事,用典型的力量去影响、感化被教育者人的思想,引导他们从多种多样的思想行为中分辨出哪些是需要弘扬的,是学习的榜样,而哪些是应该抑制、是应该坚决给予取缔的。还可以建设一些书法社、围棋社、象棋社等组织机构,帮助青少年闲暇时间多贴近传统文化,少接触不良信息。只有在实践中,青少年的一些不良的行为和问题都能够得到纠正,自我修养和社会文化价值观显著提升,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三)注重家庭教育
一个人价值观念的萌发和价值观的养成都是和家庭有关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离不开父母的辅助。作为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父母也要多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礼貌待人,孝敬孩子的爷爷奶奶,坚守诚信。现代社会流行起了传统价值观,很多传统家训对指导孩子教育非常有用,如司马光一生侍亲至孝,当他的父母相继病病殁后,他“毁瘠如礼,哀不自胜”,既伤痛父母双亡,更深感孝道重要,於是闭门钻研孝经,曾说“:孝经文字虽不多,然立身治国之道,尽在其中矣。”司马光的孝行,深深影响儿子司马康,他生性至孝,遗留给后代子孙就是孝以侍亲、忠以事君、诚以待人、俭以养德的家风,这对调节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促进家庭和睦、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吸收这种特色,对日常生活进行统筹安排,家庭成员以身作则,为社会办实事,尊敬长辈,善待老人,邻里互助,团结无纠纷。
三、结语
当代大学生正是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和平演变”论中“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三代”中的“第三代”。而作为“第三代”的大学生也正如杜勒斯所说的,接受着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盲目追求美国大片、快餐文化、饮食方式与习惯(如西餐)、圣诞节等洋节等西方文化,但是对其中的内涵却不甚了解,只是一味模仿与盲目追逐。传统节日也被他们看作除双休日以外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在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同时,道德素质低下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的几大问题之一,不知礼义廉耻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笔者看来,道德素质的缺失相当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那么,为什么当代大学生如此追求外来文化而忽视或放弃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外来文化冲击以及自身发展偏差
从开始,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叩开了闭关锁国状态下的中国的大门,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认识失当之处。因而,“全盘西化”论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被提出。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文化热”研究中出现了一股否定民族文化,鼓吹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潮。这些错误思潮的出现,正是对中西文化关系认识失当造成的偏激结果。
2.社会影响以及传统文化的极端演变
现代社会不再像传统文化那样去追求美德与正义,而是转而崇尚美色与金钱;无私与奉献不再是社会风尚,奢侈与浮华反而成为时代潮流,享乐主义与主义、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大行其道。当代大学生虽然有自主能力,但因教育不完善还不成熟。因而在面对社会中的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诱惑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负面舆论时不能有效辨别和抵制。在这种情况下,外来文化正好可以迎合大学生追逐诱惑的心理,所以大学生崇尚资本主义文化也就显得“合理”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作为一种至善主义文化,正好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但是为什么会被社会所背弃呢?此消彼长之下,大学生越来越追求开放的外来文化而主动远离教条死板的传统文化。
3.学校应试教育造成对传统文化以及道德素质教育的忽视
我国虽然早已在教育领域推行素质教育与博雅教育,但是应试教育至今仍是我国教育者的主要手段。学校以学生成绩好坏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在小学、中学阶段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而进行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在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只教知识不教做人。由于大学中“放羊式”的教育,除了上课时间外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又怎么会主动接触教学计划之外的内容。所以学校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的忽视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进行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学术道德方面
大学生作为未来学术的后备军和主力军,其学术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培养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水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热门话题。而如今大学生违反学术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数据表明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学术行为中较少考虑到学术与学术道德规范存在的内在联系,其学术道德一时亟待提升。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讲诚信观念求实观念深入大学生心中,是提高大学生学术道德水平进而提升大学生乃至国家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2.社会方面
当今世界到处充满贪婪与欺诈、腐化与堕落、色请与暴力、邪恶与疯狂。作为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社会的诱惑时,难免会做出失当的行为。人性不可以放纵,放纵必然引发社会混乱。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现代西方文化,是一种解放人性的文化,它既是现在文明的源泉,也是造成当今世界社会危机的根源。当今高校应当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去,使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有益的营养,摆脱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为倡导和构建至善主义新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条件。
3.国家方面
中国如今正在走“和平崛起”道路,而中国的崛起是在失去世界政治、经济、文明控制权150年之后的再度崛起。中国的崛起除了靠经济、军事外,还要靠国家软实力。而如今,暂且不谈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只谈学校教育中的英语与语文。有很多学生连汉语都学不好就开始拼命学习英语,对英语的掌握炉火纯青,而对汉语语法却一窍不通。大学中有很多专业甚至没有语文课,而英语却成为必修课,考四六级成了大学中的时尚。其实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取决于国民对其他国家语言的掌握程度,而取决于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很多国家都在学习中华文化,而我们却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视而不见。在前面谈到的政府“外脑”中的各类机构,不得不承认以后的机构成员将会是优秀的大学生,而作为主体的大学生连自己国家的文化都丢了,还谈什么“为中国策,为国是谋”。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是文化融合与反融合的进程。历史上每一个大国崛起,实际上是某种民族文化的崛起,在刀光剑影中伴随着众多弱势文化的消亡。“物竞天择”法则决定了全球文化品种的兴与衰、存与亡。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今天已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更是为了在中华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时能把民族之魂传承下去。
三、高校进行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的途径
高校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凝聚力与国民对自己国家文化认同程度,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至关重要。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多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缺乏直接系统的学习。在短时间内,大多数高校的教育还将会是应试教育。既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不妨将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必修课,使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的培养与熏陶。通过接触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盲目追求外来文化的浮躁之心沉淀下来,进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2.优化教师队伍,选用优秀教材
在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中,教师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因此教师在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教师在教学时应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寓于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举办相关的讲座等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