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河道治理工程预算8篇

时间:2023-09-04 09:28: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河道治理工程预算,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河道治理工程预算

篇1

罗讷河位于法国东南部,是法国第二大河,全长812km,其中在法国境内长500km;流域面积9.9万km2,在法国境内为9万km2。其上游主要受高山冰川雪水的补给,中游受大西洋降水影响,下游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罗讷河水量随季节变化大,从上段、中段到下段,呈融雪与降雨混合型变化,但总的来说,罗讷河水量丰富,河床坡陡,在法国境内的落差达330m,水力资源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对于缺煤的法国是十分重要的能源。由于罗讷河流域是法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上交通、农业灌溉、工业发展对法国经济有着重大意义,所以法国国会于1921年通过立法确定了要从水电、航运、农业灌溉三个方面对罗讷河进行综合开发治理。1933年成立了资本为2400万法郎、由国营和私营机构组成的240万股的罗讷河公司。1934年6月5日,公司被授权对罗讷河进行综合治理和经营,在近一、二十年内,又增加了罗讷河的旅游、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工程。经过六十余年的开发治理工作,现在法国境内500多公里的梯级综合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形成了从瑞士到地中海的渠化水道。

在罗讷河治理中,为减少对两岸土地的淹没,除上段第一级电站采取高坝方案外,其余全部采用低坝和人工引水渠方案开发,由于水库小,水位变化不大,在防洪削减洪峰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罗讷河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改善,其中主要是采用修建小型水库、整修两岸河堤、修建大尺寸泄水闸和分流渠等措施。

罗讷河公司在干流上共修建了18座水电站,总装机306.3万kW,1994年统计发电量为177亿kWh,占法国水电总发电量的22.1%,向法国提供了大量干净、可靠的廉价电力。公司当年取得售电收入13.275亿法郎。

在罗讷河上,修建了18座拦河闸及13座大型船闸,闸体尺寸统一设计为长195m,宽12m,渠化后的河道,可以使4000—5000t的顶推船队克服里昂与地中海间161m的水位差,从地中海经过310km的航程直达里昂。1995年,法国国会又批准由罗讷河公司实施罗讷河支流索恩河通往莱茵河进而沟通北海的罗讷—莱茵229km长、包括24座船闸在内的人工运河综合工程,拟在1995—2010年建成。工程预算170亿法郎,主要由法国电力公司保证资金到位,罗讷河公司和欧洲基金会、政府和地方团体也投入部分资金,其中50%的投资来源于罗讷河公司向法国电力公司售电的收入。工程建成后,至少可使4000t的顶推船通过1600km长的大型现代化航道,从马塞直通荷兰的鹿特丹,比原来的通行里程缩短1800km。

罗讷河采用低坝开发,征用土地从980km2减少至92km2,减少了91%,且改造了罗讷河流域的农业经济,逐步引用175m3/s的流量,使流域内约35万ha的农田获得灌溉。与此同时,修建了320km开放式排水渠和80km地下排水渠,以保持地下水位,保证农业用水及对环境实施保护。从1968年开始,在罗讷河下游试行节水喷灌技术,效果很好,现已普遍采用。

罗讷河工程共修建115座分水渠,32座泵站,26座港口及工业开发区,占地1000ha,修筑公路200多公里,还兴建了一大批排污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了40余处度假村、冲浪旅游景点,全部投资总计600亿法郎,固定资产相当于60亿美元,其中有法国政府对航运补助投资、有国内外赠款、有公司售电收费投人,但一大部分是由罗讷河公司直接向银行贷款,目前工程贷款已基本还清。

罗讷河公司具有工程规划、试验研究、设计、组织施工、运行维护、安装调试的能力。1982年,全部梯级电站实现了自动控制,不仅水电站设备,而且坝上设备和其它设备都由中央控制室进行遥控,全河电站中央控制室设在夏托纳夫电站,除此电站外,其它水电站都是无人值守。罗讷河各电站工程的监控系统与中央控制系统相连。通过中心计算机的监控系统对水电站进行防洪调度、水量调节和水电站经济运行的自动控制。水电站的梯级调度自动化不但改善了管理工作条件,而且还实现了安全生产,避免了洪水灾害,提高了水能利用率,增加了工程的发电效益。电站、水工、船闸的工作人员因此减少到原来人员的五分之一。

二、对“罗讷河整治模式”成功经验的探讨

罗讷河水力资源丰富,19世纪末兴建了第一座圣克来水电站,平均引用流量500m3/s,水头12.2m,装机容量10.7万kW。1899年投入运行,年发电量达4.2亿度。这个电站的综合效益启发了当时的决策者,他们提出用罗讷河水力发电的收入滚动开发罗讷河的集资方案,亦即通过售电或租借港口设施,将收入用于整治工程。这就是一种可行的“罗讷河整治模式”。罗讷河开发方式是集水电、航运、农业灌溉于一体的综合开发,在全河修建一系列低坝小库,与渠道引水相结合修建径流式水电站和船闸,并在库边修筑堤防。综合治理的基础是罗讷河的18个梯级电站的电力和港口设施的直接收入。但是能够实现今天的治理效果,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立法

1921年5月21日,法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批准由罗讷河各公共团体从水电、航运和农业三个方面对罗讷河进行综合治理。从法律上规定了罗讷河治理必须遵从综合利用的方针,并赋予流域开发者全面开发沿河工程的权力。

(二)成立实体公司执法

1933年5月27日,法国电力公司、铁路公司(二个私营公司)、巴黎大区地方团体、罗讷河地区公共机构(二个国有机构)四方成立了资本为2400万法郎,合计240万股的罗讷河公司,每方各占公司股份的25%。1934年6月5日,公司根据国会法案,接受了对罗讷河的经营和治理权以及将来的工程开发权。1948年,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的私人股份被国家购买,罗讷河公司成为罗讷河国家公司,现在有六个股东,他们是巴黎大区地方团体;罗讷河地区公共机构和团体;法国电力公司;法国铁路公司;莱茵、罗讷河有关地区;莱茵、罗讷河公共机构和团体,每方各占60万股,共计360万股。公司不但承担了罗讷河的电力、航运、灌溉治理工程,而且增加了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工程,在法国工业部、交通部、环境部的领导下,与电力公司、航运部门、各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已建的电站、航运渠道、船闸、码头、农业灌溉设施、补水渠等。罗讷河公司这一经济实体,是法律授权实施罗讷河综合治理与运行管理的实体。现在公司有职工800人,公司本部200人,各电站、工程管理部门600人。

(三)罗讷河公司修建工程主要由国家担保向银行贷款

据罗讷河公司统计,1989年以前治理罗讷河花费的工程投资共580亿法郎,89年至94年又投资16.18亿法郎,总投资额近600亿法郎,相当于现在的60亿美元。资金的主要部分是国家对航运的补助及向国内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由国家担保从售电收人中还贷。目前由于法国电力公司基本以成本加税金的计价原则收购水电电量,所以电价随债务减少成本降低而降低,电站刚投运时的还贷电价达80生丁/kWh,还贷后期的91年全部18座电站的平均电价为11.7生丁/kWh,94年的平均售电价为7.5生丁/kWh,低电价使得罗讷河公司几乎无利可图。罗讷河虽然有建设水电、航运工程等取得资本滚动发展的能力,但是在法国电力公司收购水电限价、电价特别低的特定条件下,罗讷河公司要不断寻找新的开发项目,以工程养公司。因为法律授权该公司经营罗讷河的期限是到2030年。在这期间有工程干,国家就担保向银行贷款,法国电力公司支付给罗讷河公司用于还贷的电费就多;没有工程做,罗讷河公司就没有盈利,所以在水电项目开发完毕之后,该公司还在不停地开发纯公益型的工程。在这种机制下,罗讷河的每一个局部的治理都被列入了开发计划。罗讷河流域已经被治理成为世界上少有的美丽、富饶的地区之一。

(四)法治是综合治理罗讷河的保证

法国是法治国家,罗讷河公司按照1921年国会通过的治理罗讷河的立法与授权妥善处理与协调了沿河20个省市行政区与当地人民群众的利害关系。罗讷河工程的管理也得益于执行法国现有的民事法典、公共水道和内陆航运法典、公共卫生法典、国家财产法典、刑事法典等法律法令。法国现行水法共15章,包括序言、现行的立法、水的所有制、管理和保护水利工程的立法、保护区和保护地的立法、政府对水的管理和制度、专门和自治的水资源开发机构、水资源财政和经济方面的立法和水法的执行与管理等等,这些法令条款通过大区长官和各省省长、市政委员会和市长的各种命令、法规和行政通报贯彻执行。对不遵守或违反水法条款者,给予惩罚,惩罚包括使受害的部分恢复原状、罚款、关押或上述各种措施并用。

(五)罗讷河公司与沿河地方政府和人民关系和谐

罗讷河公司把河流所经过的地方的官员吸收进入公司董事会,并根据法律与有关部门及各有关地方政府商量罗讷河的综合治理工程方案、移民、淹没、损坏设施的赔偿以及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修建补水渠以补充由于工程开挖加深而降低的地下水位等等。公司兴建工程使当地受到的损失都以造地、开辟旅游饭店、码头、冲浪设施、旅游景点等给予补偿,以增加地方的收入。为了管好电站与河流,罗讷河公司沿河种树、种草,修建污水处理工程,疏浚河道,整治港口,修建防洪排沙工程,带动和促进两岸经济的繁荣发展,使沿河群众富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罗讷河治理过程中,公司做的类似“福利”工程达40处以上。

罗讷河公司在治理500km长的罗讷河的过程中,开发出来的电力基本上全部售给了法国电力公司及用于沿河市镇的股东,开通的航运设施,支持了交通公司的股东,各股东从工程中大大受益,事业发展了,股东的股份扩大了,公司由于妥善处理了与有关的20个省市地方政府、两岸群众的利益关系,与两岸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相处十分和谐。

(六)采用新技术加快建设速度,减少投资,提高效益

在罗讷河电站建设中,除早期开发的热尼西亚电站利用水头70多米、采用混流式机组外,其余均为低水头引水式电站。50-60年代初期开发的5座水电站全部采用卡普兰立轴转浆式水轮机组,随着技术进步,1960年在下罗讷河的贝尼特电站首次试用卧轴的灯泡贯流式水轮机组以后,后期的各电站建设也广泛采用。罗讷河采用贯流机组的突出优点是:

1.效率高,单位过流量大,单位出力较高。

2.比传统的立式轴流机组占地少,可减少土石方开挖和混凝土工程,节约设备投资15%,厂房土建投资节省20%,若采用不调节机组,机组效益降低不到2%,但投资会进一步降低。

3.工期短,收效快。罗讷河在1952-1980年共建13座电站(其中8座为灯泡式机组),装机218.6万kW,平均不到3年可建成一座电站。

三、体会和建议

通过对法国罗讷河公司的访问及对罗讷河梯级工程的考察,我们深感罗讷河梯级工程开发治理非常成功,值得很好学习和借鉴。

1.依法治水依法治河

河流、流域的开发治理工作要由国家统一管理,具体由水利部门为主实施。由于工期长,涉及面广,各方面利益复杂,要促进大的流域河流在国家立法,中小流域河流在地方立法,把治理开发的原则、做法和具体要求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并授予实施治理工程的实体(如公司)以河流治理工作的权利与义务。对于一条河流或一个流域的治理,最好以法定一个实体为主,从治理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到建好后运行管理,全面负责,把法定责任实体的名誉、命运与治理工程的效果联系起来,以保证流域开发治理的质量。

2.总体规划、综合开发、循序渐进

对一个流域、一条河流的治理,应该具有全局性,从水利、农业、交通、环保和生态平衡等方面综合治理,研究、规划和设计都要兼顾眼前与长远利益,处理好公司与沿岸群众利益,不能搞短期行为,造成资源破坏和许多后遗症。各地、各河流情况不一样,有许多并不适用“低坝小库”而更适于高坝大库,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论证决策,不能照搬。目前中国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水利部提出的由水利部门组建流域水电开发公司,对一些水力资源集中、效益好、见效快的中小河流实行“流域、梯级、综合、滚动”开发,是科学的、正确的决策。

3.在国家宏观引导下实行承包经营

法国为治理罗讷河,支持成立由私人与国家组成的罗讷河公司,赋予其对一条河流的经营开发权,根据工程需要提供借贷的优惠。实行公司借钱做工程,国家给予担保。在中国这种模式很难行得通。但是集资办公司,国家给予支持,争取国内、国外金融机构贷款、争取财团入股,争取合理的还贷电价,在工程获利后滚动发展是可行的。目前解决好成立河流流域开发公司(实体)、解决好电价偏低问题、争取给电站建设使用低息、长期贷款,是目前梯级电站滚动开发治理的关键。

篇2

(一)做好防汛和抗旱防御工作。防汛和防台风工作坚持抓早、抓细、抓险,严格落实责任制,深入开展各种检查,及时实施岁修工程,加强防汛信息化建设,完善应急预案,落实抢险队伍、器械和物资,加强24小时值班值守,科学指挥调度,在全市构筑起了安全可靠的防汛和防台风体系。当前,全市各级各部门正严阵以待,全力以赴,确保全市安全度汛。在今年的春旱面前,我局加强旱情测报,完善抗旱预案和方案,新辟和科学调配抗旱水源,取得了抗旱工作的阶段性胜利。

(二)加强防汛抗旱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一是总投资6500万元的42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完成了26座初设批复,陆续开展了招投标和开工建设工作。二是中央投资6000万元的白马河两段治理工程已开工建设;总投资9263万元的平度现河、城阳白沙河、胶州墨水河3条路域河道治理工程已进行了招投标工作,目前已陆续开工建设。三是李沧、崂山、平度、莱西四个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已全部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任务。

二、突出抓好民生水利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

(一)抓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是总投资2.8亿元的30个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全部完成了招投标工作,目前已陆续开工建设。二是投资2389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岔河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90%。三是总投资7508万元的平度和即墨两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46个项目和3个小农水专项工程已全部完工。四是投资864万元,基本完成了72眼山丘区打井任务。

(二)做好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一是认真开展了水利移民人口核查工作。二是扎实完成了3720万元的直补资金发放任务。三是完成了174个后扶及结余、应急和小型水库帮扶项目的有关前期工作,并已陆续开工建设。四是加强了对库区移民的培训,移民劳动力转移有了新的突破。五是开展了对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调查研究工作,积极为库区移民争取新的扶持政策。

(三)抓好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开展了加快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调研,就做好融资工作向市政府提出了建议,积极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

三、认真做好规划计划、建设管理和水利普查工作,夯实现代化水利发展的基础

(一)做好规划计划工作。编制完成了《青岛市水利现代化规划》,市长办公会已研究通过,日前水利部、省政府已批复了这一规划。同时,完成了中小河道治理、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海堤加固等有关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有关前期工作和投资计划安排。

(二)做好建设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创新监管模式,有效保证了工程程序合法、管理有序。二是建立了区市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项目站。三是水利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全面实施,上半年水利系统实现零伤亡目标。6月中旬,在水利部矫勇副部长带队的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检查组对我市的检查中,防潮坝工程在全省20项工程中是唯一的“零问题”反馈项目,得到了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三)做好水利普查工作。开展了填表上报、监督检查、审核汇总等工作,按计划完成了普查的有关工作,达到了国家控制的质量标准,得到了上级水利普查部门的充分肯定。

四、加强做好水政执法、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后备水源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提升管水、用水和水生态环境水平

(一)做好水政执法工作。一是开展了《青岛市小型水库管理办法》的立法调研工作,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制定下发了《青岛市水利施工企业考核管理办法》。二是深入扎实开展了大小沽河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坚持打防并举的方针,既从严从快查处了违法采砂行为,又彻底切断了非法采砂的外部环境条件,取得了阶段性显着成果。三是认真开展了水行政审批工作,各项满意率均达到100%。

(二)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一是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用水定额管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水资源调度令等制度。二是通过开展119个入河排污口调查、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实施9个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项目建设等措施,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一是积极推进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总投资4500万元的莱西市榛子沟、平度市神农涧等12个中央资金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部开工建设,已完成工程量的70%;总投资704万元的胶南藏马山等5个市本级补助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了莱西、胶州等5个监测分站的建设,监测网络初步形成。

(四)做好后备水源建设工作。一是沐官岛水库建设工程,完成了项目预可研报告、建设开发公司注册、专项报告编制、移民调查等前期工作,为项目立项做好了准备。二是新河水库供水工程前期工作扎实推进,目前已编制完成了项目建议书,正在积极推进可研、环评、水保方案、土地预审等前期工作。三是白马河向董家口港区调水工程,完成了各项报告的审批、规划选址办理和工程预算通知等工作。四是产芝水库向即墨、城阳、崂山调水工程,完成了各项报告的审批、规划选址办理、清点放线、地面附着物清点等工作。五是开展了北墅水库与产芝水库联调工程、黄同水库向云山接管点输水工程的前期工作。

五、在市大沽河治理工作指挥部的领导下,会同有关区市积极推进大沽河治理工作

大沽河是胶东半岛最大的河流,流经我市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和城阳5个区市,流域面积占青岛市域总面积的45%,被誉为青岛的母亲河。市委市政府将大沽河治理作为惠民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希望通过综合整治大沽河,带动辖区流域范围内50个镇(街)、2513个村庄、240万人口的发展,缩小长期困扰青岛发展的南北差距问题。争取用五年的时间使大沽河全线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将大沽河建设成为贯穿我市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自然生态景观长廊、现代农业聚集带,以及滨河特色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初步建成大沽河生态经济新区。工程亮点可描述为“三区五湖九湿地、绿道连通xx点、二十四桥跨两岸、二xx闸水相连”。市大沽河治理工作指挥部于2月8日在莱西市举行了工程开工奠基仪式,五个区市的堤防标准段工程总长17公里,概算投资1.56亿元,总工程量546万立方米,已于6月底全部完成了堤防填筑工程。

篇3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的黄河中游,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份之一。据统计,山西省总土地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69%,高达10.8万平方公里,治理环境问题已成为各地政府研究的焦点。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小范围内进行水利资源的综合治理,提高地方农、林、牧业发展,预防地方山洪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

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设计问题

(1)单项工程设计问题多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工程、生物和农耕三大措施,按要求每项措施应落实到图斑,但一条流域有成百上千个图斑,由于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限制,不可能每个工程都有单项设计。目前按图斑搞单项工程设计的不多,工程规划设计只能在脑里;有的单项设计只是“闭门造车”,不具指导意义。

(2)小流域实施规划深度不够

由于前期投入不足,我省大多数小流域实施规划是借助不完全实地调查和分析统计数据来确定相关因子的,部分数据不具科学性,原始数据不真实,造成以后一系列工作出现差错;进行规划一般采用常规方法,时间长、工作量大、成果精度较低;由于缺乏地方规划实施细则,各县市均参照部颁规划标准,这就造成规划可操作性不足等。如在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广大农民为了吃饭不得不耕种坡地来获取粮食,使得有些地方的退耕还林(草)形同虚设。

2、资金投入不足

大多数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地方财政都十分困难,无法按规定投入配套资金,造成工程设计的盘子很大,而实际投入资金仅占工程预算的一半多一点,为了完成工程,达到验收标准,不得不弄虚作假,虚报完成工程量及工程效益。

3、施工质量存在问题

(1)原材料质量存在问题

小流域治理所需原材料主要有水泥、砂石、石灰等。少数人为节省资金,将未达国标的伪劣产品混入工地使用,有的工程砂石骨料存在问题,但由于“急需”也勉强使用。

(2)偷工减料

现阶段,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但不管是搞农田水利建设,还是开展小流域治理,都需要大量的青壮劳动力,这就构成了矛盾。在家的劳动力为按时完成任务,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工程承包者在修筑蓄水池等坡面配套工程时,降低水泥砂浆标号,缩小砌体尺寸,致使这些工程还没投入使用就垮塌报废。

(3)不按程序施工

一些地方修筑坡改梯工程时不严格按部颁规范中的施工程序进行,致使坡改梯后土壤肥力低,头几年比原坡地还要减产,不受群众欢迎;还有些地方在实施生物措施时,工程整地后马上定植苗木,因定植坑内的土壤未沉陷,土壤空隙大、理化性状不良,致使苗木成活率低、长势差。

(4)苗木质量差。为提高造林质量和效益,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引进优良品种,但一些不法商贩用质量低劣的品种冒充优良品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有的苗木规格未达到国家规定的Ⅰ、Ⅱ级标准,栽植成活率极低,大量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分析以当地自然规律为基础,结合实际需要情况,以科学方式对小流域进行综合的治理。流域的治理首先应以科学的方式研究当地地理特征,并归纳出相应的治理方向与具体步骤。在措施设置方面,不可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怀有侥幸心理而降低设防标准,与此同时也无需过分高估自然灾害盲目提升设防标准而导致资源滥用与资金浪费。应参考防护对象的综合价值与抗灾能力,采取在规定标准内与实际需要相符的设防标准,维护工程效益与安全相互和谐。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应采取沟道与坡面兼顾、天然植被与人为工程并重的治理原则,根据治理对象的地形、保护植被的数量以及保护治理对象的综合价值,将治理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对于沟道耕地较多、居民较为密集的区域,要适度增大治理工程比例,这样一来虽然该地区工程投资量会相应增加,但竣工后在农田、水土以及人员安全等各方面的保护程度都会相应提升,因而对改善村容村貌与各项村级基础建设都有着明显的社会效益。同时,对于沟道耕地数量较少、无人居住的区域,可采取大量布置植被的方式进行相应保护。从灾害防御的角度而言,植被防护能力远胜于其他工程措施,同时还可以实现较少的资金投入。

除了生态治理外,还可在河道建立水闸、拦水堰、建设河道挡墙,在不同时期控制地方水流量,以此来控制地方水土问题。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不能战胜自然,但是可以适应自然。在多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我们发现,采用生态修复,以自然之道治自然是治理流域水土环境的主要手段。

1、生态治理措施

生态治理,顾名思义,是利用生物的方法保持水土,比如封山护林,在退耕还林的山坡或者荒山种植乔灌树木或者植被。在农用生产周边地段,应该大量种植经济树种,防止水土流失。在治理过程中应该以村为单位,以县为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比如在河流地段种植竹子、垂柳,在农田边种植桑树等经济作物或者适合地方生长的乡土树种。在城乡地段,可以种植三叶草,苜蓿等。

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地方土地资源,种植的树木也应该因地制宜,在水土治理的同时,可以做好地方经济建设。在水土治理过程中,建立地方经济性园林。比如在农民退耕还林的山地或者山坡地带,可以种植经济性树种(比如核桃、枣树、桐树等)或者可入药的植被(车婷草、山茱萸等)。在治理过程中,需要保持树种之间的间距,在植被的前期,山坡上应该设置相应的排水沟。除此之外,应该重点发展村落式经济园林,发展农家乐旅游业,通过生态治理发展地方旅游业,创造地方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2、治理监督措施

纵观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无非是地方由于经济建设,大量的采石采沙采矿,滥砍滥伐,在预防区域内盖房建厂。所以在治理监督过程中,应该把上述现象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于在当地实施的该类项目,应该做好实施审批、施工监管与验收环节,对于有违地方环境治理的施工行为,应该从严处理。以此来做好地方水土监督工作。

3、强化工程建后管理,使效益长久发挥

应改变原有的“重建设,轻管理”的错误思想,强化工程建后管理,对已建成的工程,应明确产权归属,预算出相应的后期管理费用,分项安排专人管理。

4、预防措施

水土治理,预防是关键,只有预防做到位,治理才顺利。所以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做好预防措施。首先,加强宣传力度,以农户为单位,将宣传资料以宣传画册的形式分发到家庭,并以村为单位进行媒体宣传教育,提高地方群众水土治理意识;其次,加强地方经济林的管理建设工作,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对地方经济林进行技术培训,并制定管理制度,通过科学技术提升农民经济收入,以此来激励农民对经济林的建设热情。最后,做好水源地区的维护工作,严禁农户毁林开荒或陡坡铲草现象发生。

五、结语

流域综合治理是在一定空间实施各种措施,在短时间内,对地表景观作较大调整,势必对自然、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综上所述,在水土治理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小流域治理工程,采用科学的方法,因地制宜做好小流域水土资源治理工作,结合生态环境治理为主,预防监督为辅,才能真正做好该项工作。

参考文献:

袁爱萍:《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分析方法探讨》,《水土保持研究》, 2001年04期

篇4

关键词: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机制;莆田市

农村水利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福建省莆田市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坚持贴近民生、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在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促进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上作出积极贡献。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莆田市主动对接国家资金投向,谋划生成项目,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逐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一、莆田市农村水利概况

莆田市农村水利建设以中央、省级财政投入为主,以市级、县区财政配套为辅。在2012年水利普查中,全市共建成小(2)型以上水库219座,总库容5.4亿m3;建成塘坝6472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8座;建成引水工程1482处,引水规模99.46m3/s;建成提水工程1640处,提水规模14.87m3/s,年供水量16.8亿m3;建成堤防554.4km(海堤274.8km、江堤279.6km),保护耕地50多万亩(1亩=1/15hm2,下同);建成灌区工程922个,灌溉总面积78.51万亩,设计灌溉面积2000亩以上灌区37个。“十二五”期间,农村水利迎来难得发展机遇,全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民生水利统筹发展。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全面提升。按照“巩固成果、提升水平,注重质量、确保安全”总要求,在基本实现“村村通、户户用”基础上,统筹使用上级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自来水厂,合理布设供水管网,由市水务集团集中建设整合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市共完成投资9.5亿元,保证了120.1万群众饮水安全,超额完成43.9%。建成东圳水库分层取水、湄洲岛跨海供水第二通道等工程,重组整合国有、集体水厂12家,涉及人员1000多人、资金20多亿元。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有效加强。投资3.07亿元完成涵江区、仙游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秀屿区、荔城区、城厢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各年度任务;投资1.97亿元建成秀屿区初级水利化县和东圳灌区、萩芦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投资0.3亿元建成山地水利示范片13片、面上项目106个;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1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三是水工程全面加固。投资4.95亿元完成加固31座小(1)型水库、150座小(2)型水库、200座山塘;投资3.43亿元完成新一轮海堤强化加固一至五期工程共42条61.68km。四是水土流失生态治理。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49个;编制全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在书峰、社硎等9个乡镇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完成投资0.48亿元,治理面积达12.1万亩。五是中小河流治理全面推进。投资4.94亿元,完成列入全国规划的21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长达98km;正在推进荔城区中小河流重点县11个项目区的河道水系连通整治项目,总长为25.5km。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①农村饮水安全水平有待巩固提升。虽然莆田市的饮水安全村村通工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群众饮水卫生安全意识薄弱、建设标准不高、水源保证率不高、供水入户率未达到100%、市水务集团对民营水厂整合进展不力、相关县区重视不够等问题。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快。虽然全市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但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长,设施老化,带病运行,部分渠堤边坡不稳定,渠道渗漏严重。特别是灌区末级渠系问题尤为突出,末级渠系大多数为基层社队自建自管的土渠,渠道后续投入不足,部分已衬砌渠段管护投入不足,破损渗漏严重,造成渠尾无水灌溉,部分地方出现毁渠弃灌现象,灌溉水利用效率不高,水资源浪费严重。③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重建轻管现象长期存在,建后运行管护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大部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产权界定不清,产权和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部分工程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大幅度降低。农民真正参与公益性强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的积极性并不高,工程运行管理和维护责任难以真正落实,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后的效益难以发挥。④农村水利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其根本在于投入不足和投资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直接影响了一些地方政府投入农村水利的积极性。水利、农业、国土资源、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移民等部门未能统筹安排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中的农田水利建设,且市、县区财政投入不足,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社会资金不愿投入,融资难;群众投工投劳不足,缺乏热情。特别是工程建后管护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的发挥。⑤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全市虽然设置基层水利工作站42个,落实编制137人,在岗人数116人,但是基层水利工作站大多以乡镇管理为主,人员关系移交乡镇管理,水利部门对水利工作站只是业务指导的关系,这种分散分割的管理模式带来了人员难以调配、职能难以发挥、人才难以留住、队伍难以管理等诸多弊端。同时,已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大都挂靠在村委会,缺少运行经费,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三、对策与建议

农村水利工程数量多、分布广,建设管理难度大,当前又是水利基础建设的大好机遇,农村水利建设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良好的投入、管理、运行机制,健全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和监督体制,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水平,使水利工程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1.2016—2018年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①建设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保障供水安全。按照水源相连、管网相通、布局合理、水质安全、管理科学的要求,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38个,解决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升级的农村人口数128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90%,加快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和加强水源地保护,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全面建成市第三水厂、妈祖城水厂、埭头水厂及配套管网、南日岛供水第二通道、湄洲岛供水第一通道修复等供水工程;全面改造、升级、联网供水管网500km,覆盖全市沿海、平原、海岛乡村;山区分散式供水工程按要求全面配备、使用和运行管理水质净化和消毒设施设备。②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服务农业发展。坚持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原则,加快秀屿区、荔城区、城厢区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改善灌溉面积16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20个现代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灌溉面积6万亩,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山地水利设施100片2万亩,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③建设农村河塘综合整治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河塘综合整治170km,综合治理9个乡镇水土流失面积27km2,建成水土保持生态村3个,建设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全面改善农村水环境,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④建设防洪排涝保安工程,确保安全运行。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分片实施的原则,加快木兰溪全线105km干流及主要支流综合整治,建设集挡潮、蓄淡、生态于一体的宁海闸工程,改善木兰溪主城区河段水环境;加快建设萩芦溪防洪治理工程;建设玉湖、东阳湖、木兰湖、江东湖等滞洪区和石门澳、石象、前海、东吴园区、妈祖城等沿海防洪排涝滞洪区;完成东圳、东方红等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新建和加固妈祖城、岩下、赤岐、东林等海堤23条58.35km;建设大东溪、院里溪等2个山洪沟治理项目8.5km,全面实现海堤、水闸、水库达标建设和安全运行,建设农村水利信息化系统,基本建立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2.健全完善农村水利管理制度

市、县区、乡镇政府应树立“建管并重”意识,在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水利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清、责任明、管护实,着力解决水利工程管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确保每一处农村水利工程都能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要落实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政府主体责任和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跟踪问效,切实强化责任制的刚性约束。要建立健全“河长制”,切实落实河长、河段长牵头管水职责,建立河道保护管理机制,成立专门巡河督导组织,做到管理范围、职责、内容、资金、监管“全覆盖”,确保责任到人、有水必管、不留死角。要落实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全面提升全市乡镇水利工作站服务能力,加快培育、发展和指导农民用水户协会,严格用水计划,落实农村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措施,全面推进依法管水。要探索管护模式,因地制宜探索专业化集中管理、物业化打包管理、企业化经营管理等多种管护模式。要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大力发展滴灌、微喷、渗灌、喷灌等现代化的节水灌溉技术。

3.探索多措并举的农村水利投入机制

莆田市要有效利用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会,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和多形式投入机制。落实农村水利财政投入主体责任,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提取10%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县(区)财政配套10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经济杠杆和引导作用,带动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种田大户及农户等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落实管护经费,通过农民自筹、农业水费由县区财政直接补贴支付和争取上级专项管护资金等方式,保障基层水利管护巡查人员的薪酬;通过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补助用以在日常运行管理中对发现问题进行维修、加固等。要利用中央实行量化货币宽松政策支持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信贷融资;采取购买服务、探索PPP等筹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管护和运营。要加强资金监管,杜绝挪用、截留资金等行为,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确保农村水利资金规范科学管理、合理高效使用。

4.创新机制深化农村水利改革

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工作,把农村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深化改革作为水利发展的新动力,填平农村水利“最后一公里”的沟沟坎坎。①下放管理权限。除因建设跨流域、跨区域涉水工程或需上升国家、省级立项,确需由市级审批外,农村饮水安全、水库和海堤除险加固、农电技改、水土保持等水行政审批事项能下则下,下放由县区负责审批,市级加强监管服务。②整合涉水资金。市、县区政府要整合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国土资源、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移民等部门资金,按照农田水利规划,统筹安排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中的农田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地集中连片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③简化前期手续。对投资规模较小或技术要求简单的水利项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合并审批。对列入部、省级工程建设专项规划的农田水利项目,直接审批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未涉及新增用地(用林、用海)报批的,由项目主管部门审定工程建设方案后,直接设计、施工。对于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下、技术要求简单的农田水利项目,可由项目业主直接编制施工图和工程预算,在相关行业审查同意后报发改及行业主管部门备案,作为控制投资概算的依据。对水利工程除险加固、更新改造等建设中不涉及新增用地的,不办理土地、规划、环评等审批手续,改为事后监管(备案)。④统一委托设计。县(区)水务局可成立项目公司作为项目前期业主,按海堤、水闸、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乡村河道治理等分类别,以县区为单位,统一招标投标选择设计单位,一揽子委托项目可研、初步、施工图等设计,缩短前期工作时间。⑤改进审批服务。在保障补偿资金到位基础上,供水管道建设涉及临时用地的不需办理临时用地审批手续,工程实施后尽快恢复原貌。对于配水管网施工需要横穿公路等破路的,项目业主要制定施工方案,减少交通影响,有关部门应予以支持协助,并依法免收有关费用。⑥加快水价改革。实施灌区农业灌溉水费财政补贴政策,完善灌区管护费用财政转移支付,市、县区财政各承担一半,解决农业灌溉水费征收难、到位率低以及水管单位管养经费短缺等问题。推进原水价格保本提价,建立水价联动调节机制,市水务集团、各水管单位配合全面梳理供水运行情况和价格成本情况,制定提价方案,建立稳定的水利工程建设投入机制。

5.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篇5

关键词 节水型农业;意义;措施;山东济宁

中图分类号 S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58-02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而济宁市又仅为全国人均的1/4。随着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因此,发展节水型农业已成为济宁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意义

为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济宁市农业节水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依然存在节水意识淡薄、管理粗放、投入不足、政策不配套等诸多问题,尚未建立起良性的发展机制,发展速度和规模远不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节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发展节水型农业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尤为紧迫。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不仅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保障城市和工业用水、国家粮食安全、水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和促进农业及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 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措施

2.1 科学制定农业节水总体规划

发展节水型农业,要从济宁市实际情况出发,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立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科学地制定出全市农业节水总体规划。

2.1.1 坚持节水型农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制定济宁市节水型农业发展规划,要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要与农业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协调;要以农业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根本目标,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水和城市污水等多种水源的开发利用。

2.1.2 坚持节水型农业布局的合理性。节水型农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利用,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上,根据不同县市区的水土资源状况、自然和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经济发展水平等,科学确定全市节水型农业的合理布局。

2.1.3 坚持节水型农业建设的实效性。根据济宁市的实际情况,在全面推进节水型农业建设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分步实施。如在种植结构上,要以大田经济作物为重点;在工程建设上,要以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节水增效示范工程为重点;在技术上,以普及和推广成熟、适用的节水技术为重点。

2.2 积极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济宁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农民仍习惯于大水漫灌农田。如有些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县市区,耗水量高达3万立方米/hm2,超过作物生长正常耗水量的1倍以上,这已不单是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而是对宝贵水资源的直接浪费。据统计,目前济宁市农业用水约占全市用水总量的64%,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45,而一些先进地市却高达0.60。为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济宁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创新水利发展思路,确立了“三个三”的目标。

2.2.1 实现水库、河道、湖泊“三域”联网运行。自2003年,济宁市对洪水实施了有效管理,实现了水库流域、河道流域、南四湖流域的高效联网运行,对“三域”水资源实行科学调度、联网运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洪水资源化。目前是抓住实施治理淮洪水南下、南水北调东线、病险水库加固、骨干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因此,要加快济宁骨干水网建设,提高水利设施的整体防洪能力和供水能力,5年内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河流治理,实现能排、能泄、能蓄、能灌目标。

2.2.2 实现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三水”联合调度。济宁市充分利用市场规律进行调配,做到优先使用当地水,不足部分由黄河水或长江水补充。另外,还应充分利用汶河水对济北地区进行补源回灌,保护地下水资源。

2.2.3 实现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合理配置。济宁市水利部门不断更新用水、管水观念,依托先进的管理手段,逐步从应急调度向常年调度转变;从单纯的水量调度向水量水质统筹考虑转变,从单纯服务于生产生活用水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统筹兼顾、合理配置转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并以此推动和保障全市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 大力强化农业节水措施

农业节水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配置、输配水系统的节水、田间灌溉过程的节水、作物生长水分转化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的节水以及农艺节水增产技术措施等多个方面,节水技术是由水源、工程、农业、管理等环节的技术措施组成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十几年来,济宁市为加强农业节水工作,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

2.3.1 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通过井渠(河)结合,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雨季回补地下水,既增加了水源调蓄能力和抗旱水源,又减轻了洪涝威胁;旱季利用地下水灌溉,可弥补地表水之不足。在不影响防洪排涝的情况下,经合理规划及调节,在河道或排水沟适当位置修堤建闸,梯级拦蓄雨季洪水,既能直接作为灌溉水源,又可增加对地下水入渗补给,改变因超采形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的状况。

2.3.2 输配水工程节水技术措施。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是济宁市灌区发展较快的一种节水技术,管道水利用系数平均在0.95以上,与土渠灌相比,毛灌水量减少450~600m3/hm2,减少渠道占地10%,减少提水能耗30%~40%。低压管道输水地面灌溉系统以其节水、节地、造价低廉、快速输水和便于管理等优点,迅速应用于任城、兖州、曲阜等灌区。

2.3.3 田间节水技术。田间灌水技术常分为全面灌溉和局部灌溉。全面灌溉是指全面湿润整个农田根系活动层的土壤,包括地面灌溉(如畦灌、沟灌、淹灌和漫灌)及喷灌。局部灌溉只湿润作物周围的土壤,行间或棵间的土壤仍保持干燥,又称微量灌溉,包括滴灌、微喷灌、涌灌(涌泉灌),膜上灌及渗灌等。田间节水技术主要有节水型地面灌溉、喷灌技术、微灌技术等几种形式,济宁市的农场、兖州农高园等单位多采用喷灌技术。

2.4 注重开展理论性创新研究

十几年来,济宁市在农业节水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一批先进实用的节水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也出现了水与生态环境失衡的问题,比如推广应用田间节水技术,改变了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自然转换规律,引起灌区内和周边非灌区的生态植被生长失衡、萎缩、甚至死亡;动植物生长环境改变而影响多样性。因此,应自觉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未来节水型农业的理论研究作出新思考。

2.4.1 开展节水型农业理论创新研究。要进行节水灌溉和植被生产力提高对水土环境的中长期影响研究、设施农业精量灌溉技术及最佳控制模式研究,不同灌溉技术要素组合对作物根区水分、养分利用效率影响研究,通过前瞻性理论创新研究,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2.4.2 开展节水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创新研究。要高度重视节水灌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及其互动效应,加强节水灌溉条件下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农业节水对生态系统的需水与保护及其水生态系统修复的影响等节水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2.4.3 开展节水技术模式与管理的创新研究。要开展生态环保型节水高效灌溉技术模式、数字化灌区灌溉系统、灌区尺度墒情测报与实时灌溉决策支持系统、节水农业补偿机制及经济、社会、环境响应模型等方面的创新研究。

2.5 积极争取社会多方支持

发展济宁市节水型农业,任务紧迫繁重,必须争取社会多方支持。节水型农业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力的组织保障、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应的政策支持、先进的科技支撑,要建立市县两级主要领导组织协调机构,尽快落实地方政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加大节水型农业建设资金投入,需要向中央、省寻求资金支持的委托专门机构努力争取,需要自己解决的要尽早纳入市财政水利工程预算;市政府应尽快制定发展节水型农业的相关扶持鼓励政策;要不断整合济宁市现有科技资源,继续利用好国内外科技资源,依靠科技为节水型农业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加大对节水型农业的宣传力度,唤起全社会广泛地参与和支持。

篇6

一、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模式化倾向

大多数高职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风景区、城镇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学生培养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学生发展特长和爱好的空间,导致的结果是:在植物栽培与养护方面,没有园艺专业学生强;在规划设计方面,没有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强;在设计表达方面,没有美术和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强;而从事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学生,则实践能力差,适应工作的时间长。这种培养模式增加了企业对人才的再培养成本,加重了学生就业难度。

(二)实践教学相对较弱,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差

大多农林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实贱教学环节由课程实验、教学实践、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四大部分组成,但课程实践时间和认知实习时间较少,理论讲授较多。学生动手机会少,毕业后适应社会能力差。

(三)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局限性,距现代园林发展要求较远

现代园林专业涉及的工作范围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不同的层面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不同,对规划要求也不同。宏观层面的工作内容是土地环境生态与资源评估和规划,包括对规划地域自然、文化和社会系统的调查分析,涉及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各类动植物资源、风景旅游资源、社会人文历史等多方面学科。绿化——蓝化规划是现代园林学宏观环境建设的核心工作。中观层面的基本内容是场地规划,是对建筑、设施、地形、给水、排水、绿化等予以时空布局,并使之与周围交通、景观、环境等系统相互协调联系的过程。城市设计是中观园林的重要内容。中观层面的规划成果包括绘制各类地图、概念性规划、分项规划、报告文本以及其他用于政府各主管部门审批所需的文件资料,其规划设计的内容控制了最后所建成的工程项目的详细设计。微观层面的内容包括:街头小游园、街头绿地、花园、庭院、古典园林、园林小品等具体详细的内容。这一层面上的规划设计比较接近于传统园林的概念,偏重视觉形象的欣赏。农业院校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局限于微观的植物研究和中、小型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与当前迅速扩大的专业领域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自2004年开始创办高职园林专业以来,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园林植物的繁育、栽培养护,同时兼顾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的教学,主要培养风景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设计、施工、管理、栽培养护、植物繁育等方面的人才。多年来,该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活跃在省内外园林及相关领域,为园林专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经过9年的发展,园林专业在师资队伍上已趋稳定,教学计划几经修改已趋于合理。但是在新形势下,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较为滞后于专业的发展,为此,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基于2009年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多元化、职业化背景下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9-NZYGH-002,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教学改革。

(一)契合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园林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它所包含的理论、技术和艺术内容十分广泛。园林人才的从业范围囊括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从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管理,到区域性的景观规划。因此,无论哪个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将每个方面的知识学好学精,成为一个适应园林行业各部门需要的通才是不可能的。因此,园林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有所侧重,使学生在3年内既掌握园林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又掌握某一方面的专门技能,从而适应社会对园林人才的需要。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针对往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专业培养目标划分为3个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园林植物方向。学生可以通过一年的在校学习,深刻理解园林专业内涵、当代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在二年级的时候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向。

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培养具有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公园设计、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设计、园林效果图绘制、园林工程施工图绘制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园林规划设计事务所、园林绿化设计企业、园林工程公司及其他需求相关职业岗位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园林规划方案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图绘制等工作。

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培养具有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植物栽植养护、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现场监理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园林工程施工单位从事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监理、园林植物栽植养护等工作。

园林植物方向:培养具备生态学、植物学、园林植物培育与应用、绿地养护、园林苗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园林、城市建设、农业、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构建“强基础、强实践、突出方向、提高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1、课程教学符合教育规律。改革后的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从专业教育、园林构成要素认知开始,到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复杂的专业技能的掌握,知识的传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分成两个阶段:专业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深化教育阶段,使学生在基础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基本能力方面得到逐步提高。

2、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在开始学习专业课时,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方向,为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3、完整的知识体系。新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构架了一个园林专业所需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保证具有坚实而广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基础上,遵照学生意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持续发展的规律要求,突出某一方向,从而提高了学生择业与自主创业的能力。

4、运用学院相关专业优势,依据知识群体组织课程模块,进行开放式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科领域,重视学科交叉培养,突出学院特色,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在课程大纲设置中采取专业方向“模块化”(有些模块课程是由其他专业比如旅游管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与拓展课程“巧于因借”的手法。

专业知识模块化。我们根据专业特点为园林专业学生提供了6个模块。

一是园林规划设计模块。课程包括景观评价、公共建筑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园林表现技法、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乡土景观、脆弱生态环境下的景观安全、风景区规划、生态旅游区规划。

二是园林工程模块。课程包括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建设管理与法规、园林工程概预算。

三是园林植物应用与管理模块。课程包括盆景与插花艺术、造园材料、草坪地被植物的应用、园林苗圃。

四是艺术设计模块。课程包括3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Photoshop平面设计、3Dmax与动画设计。

五是环境评价与规划模块。课程包括环境规划学、环境质量评价、水土保持、环境安全、资源与环境质量评估、恢复生态学等。

六是风景旅游区规划与管理模块。课程包括风景区文化历史、风景旅游区规划、风景旅游区管理、生态景观规划等。

其中,前3个模块由园林专业开设、艺术设计模块由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环境评价与规划模块由资源环境专业开设、风景旅游区规划与管理模块由旅游规划管理专业开设。我们在园林专业课程大纲中完全按照其他专业开设的课程名称、开课时间等设置这些课程,让园林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共同上课,具有同样的专业效果,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三)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始终

园林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和独立工作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实践教学作为本学科的改革重点贯穿于三年的教学全过程。

1、教学实习和专业认知实习全面展开。依据地区优势,笔者所在学院园林专业学生的实习地点有开封的清明上河园、龙亭公园;洛阳的龙门石窟、国花园和白云山森林公园;焦作云台山森林公园;郑州郑东新区湿地公园、静泊山庄等。丰富的游历活动拓展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增强其对于自然、城市和人文的认知和感悟。

2、专业劳动和专业调查作为培养专业精神和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与教学同时进行。本专业与河南省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河美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河南中亨园林工程有限公司、鄢陵和潢川苗木繁殖基地等多家园林企业签订合同,通过专业劳动,组织学生进行定期的生产性劳动实践,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园林专业大学生必备的劳动技能和吃苦精神。

3、每年一次的园林专业设计竞赛加强了各年级和相关专业学生的沟通交流。连续几年的全国景观设计专业毕业作品展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举行,使学生了解全国园林专业学生的状况,向有实力的院校学生看齐。

4、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近年来,学院专业教师先后完成了南阳市新野县城的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中牟县公安局的景观设计等10多个项目,将学生带入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施工图设计全过程,将所学的知识牢牢地联系起来,使理论知识得以完善和运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