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金融危机的主要特征8篇

时间:2023-09-04 09:28: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危机的主要特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危机的主要特征

篇1

【关键词】 金融危机;会计稳健性;投资者保护;公允价值

2008年,美国发生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中,会计又一次成为商界、政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更多是对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质疑。相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对资产和收益的对称性确认和计量,会计稳健性确认收益“好消息”比确认损失“坏消息”更谨慎和保守,对风险的估计更充分,是一个重要的投资者保护指标。以已经宣告破产的雷曼兄弟为例,其会计体系由于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过于灵敏而及时地反映收益以及迟缓而滞后地反映损失,忽视了会计的稳健性原则,为其破产埋下了祸根。而主要以历史成本(为会计稳健性的一个方面)为计量模式的美国银行,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性。

因此,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原则的关系及稳健性原则的贯彻方式,对于完善会计准则、优化会计监管、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稳健性及其经济功能解析

会计信息具有重要的投资者保护功能,一般认为通过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定价功能和治理功能。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对投资者的潜在危机引发了投资者保护中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信息和问题(Healy & Palepu,2001)。按照Beaver(1989)的观点,会计信息的最高目标是决策有用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估值有用性,即会计信息有利于投资者的估值决策,表现为会计信息的定价功能;二是契约有用性,即会计信息要有利于缔约,特别是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缔约,表现为会计信息的治理功能。

从契约观点切入的会计稳健性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以稳健性为主要特征的会计信息是治理功能发挥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投资者保护经济功能。

稳健性(conservatism),是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惯例(Givoly & Hayn,2000)。这一原则已成为会计盈余的重要质量特征之一(Watts,2003)。会计稳健性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这是因为它能够减少成本,例如优化酌量性投资决策、约束管理层对自己和其他利益体的投机性支付、提高契约效率、方便对管理层的监督、减少诉讼成本等(Watts,2003;Ball & Shivakumar,2005)。正如LaFond & Watts (2007)所指出的,稳健性能够成功地减少会计操纵的动机和机会,进而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损失,带来公司价值和权益价值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会计稳健性具有重要的定价功能和投资者保护功能。实证研究中,更多地使用稳健性作为盈余质量的替代指标(Basu,1997; Ball R.et al.,2000;Penman & Zhang,2002; Ball R. et al.,2003;Bushman et al.,2004;戴德明、毛新述,2006)。

会计稳健性能够有效降低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和决策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表现在:

(一)减少成本

稳健性能够优化管理层酌量性投资决策、约束高管对他们自身和其他利益体的机会性支付、提高契约效率、方便投资者对管理层的监督、减少诉讼成本等(Watts,2003;Ball & Shivakumar,2005),从而有利于保护外部投资者利益。稳健性的这些有利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公司契约方由于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报酬、有限责任及有限时间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Watts,2003)。稳健会计为股东提供了早期的警示信号,使投资者可以更早分析“坏消息”的成因(J. Manuel et al.,2007)。稳健会计盈余结果下,可以大大减小公司的诉讼成本(Kellog,1984; St. Pierre et al.,1984;Heninger,2001)。

(二)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风险

稳健性被认为是管理层与股东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一个变量。Biddle et al.(1995)、Liu et al.(2002)、Francis et al.(2003)及其他研究者的实证研究结论都认为投资者把会计盈余作为公司信息的基本来源。由于会计信息质量会被投资者定价,因而代表信息不对称程度的稳健性指标能够在权益资本成本高低上显现出来。J. Manuel et al.(2007)发现以稳健性为主要特征的信息风险会被投资者定价,管理层在权衡权益资本成本增减后,可能会减少采用激进会计政策的动机和行动,从而间接起到投资者保护作用。LaFond and Watts(2007)指出的,稳健性成功地减少了会计操纵的动机和机会,进而,减少了投资者信息不对称问题风险及其损失,带来公司价值和权益价值的提升。

(三)带来超额收益

Sloan(1996)发现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每年投资于会计政策最激进组,投资者在未来一年的持有期内规模调整的超额投资回报是-5.50%;会计政策最稳健的组,未来一年的超额投资回报为4.9%。其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如Penman and Zhang (2002)发现激进组和稳健组超额回报-3.17%和5.78%;Lev等(2005)的结论为-5.30%和4.9%;李远鹏、牛建军(2007)的结论为3.9%和5.1%。可见,稳健性会为投资者带来3%― 6%的超额收益,有利于投资者的权益增值和利益保护。

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在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对会计稳健性的忽视可能带来灾难。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应当深入剖析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功能、机制及其贯彻方法,重新定位会计稳健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的作用,充分贯彻会计稳健性,发挥其投资者保护功能。

二、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原则的对立及协同关系

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具有矛盾对立性的一面,同时具有实现相互协同的基础。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四项主要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长期以来,国内、国际会计学术界就会计计量原则在稳健性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之间如何权衡问题一直进行着争论。这场争论随着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会计准则越来越多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而逐渐升温,迄今缺乏一致的看法。

从信息提供目标和经济后果来看,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具有相互排斥和对立的一面,表现在三个方面。(1)信息不对称程度替代。会计稳健性是表征外部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层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主要会计指标之一,应用公允价值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会计的稳健性,从而削减会计稳健性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功能。(2)相关性与可靠性替代。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一对矛盾,很难兼顾,而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目标即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会计稳健性原则下会计信息虽然相关性低,但可靠性更强。(3)公司治理替代。会计信息具有重要的治理功能,可能会带来治理机制的选择。会计稳健性能够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的投资倾向,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能使管理层增加投资冒险行为和侥幸心理。同时,二者具有统一性,可以实现协同。会计的主要报告目标为相关性与可靠性,从经济后果来看具有定价和治理两大功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产生相关的会计信息、稳健性原则下会计信息更可靠;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定价功能,而稳健性原则有利于发挥会计信息的功能。从报告目标和经济后果来看,公允价值与稳健性应当统一于投资者保护这一最终目标之中。

从国际、国内会计实践来看,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的产生、发展与深化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必然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前提下,与贯彻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并不矛盾,二者应当统一于投资者保护目标之中。不论采用哪种计量方法(即使是历史成本),都应当贯彻会计稳健性,由此看来,会计稳健性是投资者保护的最基础性计量原则和会计信息质量属性。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会计稳健性的投资者特殊保护机制及其贯彻

笔者认为,在金融危机及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原则仍然是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它不会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取消。但是,在应用公允价值时,应当始终贯彻会计稳健性的原则,发挥其投资者特殊保护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牛市”与“熊市”背景下对会计稳健性的贯彻。经济高涨时期(笔者称之为“牛市”),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实物资产及金融工具价值偏高,乃至畸高(如美国前金融危机时代的次贷衍生金融工具),但由于采用市场导向原则价值计量,其价值或收益形式上是“公允”的,而实质上由于投资者的行为因素或心理因素偏差,以及对这些资产风险估计不足,导致了对其未来现金流量的过分乐观估计。因此,在“牛市”背景下,需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未来不确定性的经济走向以及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偏差,提前预计其损失和贬值,以更好发挥会计稳健性的制约功能。在经济衰退期(笔者称之为“熊市”),资产价值特别是金融资产价值可能被严重低估(如次贷危机发生后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巨额亏损而非现金短缺),也不利于投资者保护,可以采用相对“公允”的历史成本(会计稳健性的一个方面),以发挥其投资者保护功能。

会计稳健性的契约有用性及其投资者保护功能实现。按照契约理论,公司是由利益相关方结成的契约体,会计稳健性在此契约体系中可以起到两种作用,一是缓解契约方,特别是外部投资者与内部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防范道德风险,防止“监督弱化”;二是带来公司治理机制的选择,促进“激励相容”。这会有力地推进投资者保护。在贯彻公允价值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信息编报的“准确度”,同时也要发挥会计的治理作用,尤其是会计稳健性的治理功能,促进监督强化和激励相容,规避管理层的机会主义风险。

会计稳健性的风险平抑与防范机能强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会计稳健性具有风险平抑与防范的机制和功能,贯彻会计稳健性,对于促进公司风险控制和决策科学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论及建议

从投资者保护角度看,会计稳健性是最基础的会计属性,会计稳健性具有重要的投资者保护功能;在会计实务中,应当充分贯彻稳健性原则,同时要合理处理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关系,把二者统一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框架之中。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合理报告会计信息,如何在稳健和公允之间、相关和可靠之间进行权衡,促进会计准则完善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投资者保护功能。

【主要参考文献】

[1] Ball R. L, A. Robinh, J. S. Wu, 2003. 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6: 235-270.

[2] Ball, R. and L. Shivakumar. 2005. Earnings quality in UK private firms: comparative loss recognition timelines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9: 83-128.

[3] Basu, S. 1997. 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4: 3-37.

[4] Beaver, W. H. 1989. An accounting revolu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J].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5] Bushman R, Cheng Q., Engel E., Smith A. 2004. 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al complexity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7: 167-201.

[6] Francis, J., R. LaFond, P. Olsson, and K. Schipper. 2005. The market pricing of earnings qualit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9: 295-327.

[7] Healy,P. M., Palepu, K. G. 2001,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1: 405-440.

[8] Penman S. H., Zhang X. 2002.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the quality of earnings and stock returns[J].The Accounting Review, 77(2):237-264.

[9] Watts, 2003.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J]. Accounting Horizons, 17 (3):207-221.

[10] 杜兴强. 公司治理生态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研究[J]. 会计研究,2004(7).

[11] 姜国华,张然. 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基于股价格反应的规范性分析[J]. 会计研究,2007(6).

[12] 李远鹏,李若山. 是会计盈余稳健性, 还是利润操纵?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7).

[13] 李增泉,卢文彬.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J]. 会计研究,2003(2).

[14] 陆正飞,叶康涛. 产权保护导向的会计研究:新近研究回顾[J]. 中国会计评论,2007(1).

[15] 曲晓辉,邱月华.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来自深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07(7).

篇2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贸易增长方式 应对策略

一、引言

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异常严峻。为了战胜当前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需要努力解决一系列中长期问题,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贸易强国。为此,本文主要探讨了金融危机下中国外贸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以及政府与企业所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二、中国现有贸易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从封闭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轨,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其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现有的贸易增长方式特征可以概括为: 以数量型扩张为基本特征;加工贸易成为出口贸易的主要形式; “三资”企业成为出口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主体;出口市场结构比较单一。

三、金融危机下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金融危机不是孤立事件, 而是多年来全球经济一系列结构性矛盾的综合反应。它对中国的影响也不是短期的。在此后相当长一个时期, 中国外贸发展将面临以下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1.需求减少导致的增长速度大幅回落

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外贸一直都是高速增长。主要原因是外需一直都是比较强劲和旺盛的。而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世界经济放缓,需求下滑,这将成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2.各种风险在增大

金融危机后,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一方面信用问题风险在增大;另一方面,汇率风险也在增大。从世界经济总体的形势来看,人民币总体还是一个升值的趋势。所以对企业来说,汇率的风险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还很大,可能也会对今后中国对外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3.“软实力”比较薄弱

当今世界, 判断一个国家“强”或“不强”, 不仅仅要看“硬实力”, 还要看“软实力”。我国在产业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和引领能力等方面还比较落后, 还必须付出艰苦努力。只有这样, 中国的综合竞争实力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才能成为有影响力的世界贸易强国, 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崛起。

四、应对策略

为保持2009 年中国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今后我们仍有必要对汇率的不正常波动进行适当干预,对出口退税制度中不合理部分继续加以微调。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当调整思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

1.政府举措

当前,政府在帮助企业战胜金融危机方面应当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鼓励企业由只关注出口转变为兼顾内销和外销、进口和出口两个市场。尤其应当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为扩大内需提供更多适销对路商品,同时进口更多国内需要的资源、能源、技术和不具有优势的消费品。(2)鼓励企业由只重视发达国家市场转变为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方面的市场。发展全方位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3)鼓励企业由只注重低廉价格竞争转变为更多注重技术、质量、研发、营销等方面的竞争,发展精深加工,延伸加工以外的价值增值环节。(4)鼓励企业由主要做加工贸易转变为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方式并重,由主要做货物贸易转变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对内对外投资并重,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创造新的综合竞争优势。(5)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贸易。一方面继续限制高能耗、高物耗产品和低附加值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环保和安全、卫生要求;另一方面把好进口关,加强进口商品的环保、安全、卫生监管,鼓励有利于节能减排,改善我国环境、生态质量的商品进口.

2.企业举措

加工贸易企业要为加工贸易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做如下准备:(1)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2)由只关注出口转变为兼顾内销和外销、进口和出口两个市场,尤其应当大力开拓国内市场。(3)由只重视主要发达国家市场转变为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方面的市场,尤其应当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市场。(4)由只做加工贸易转变为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方式并重,由只做货物贸易转变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对内对外投资并重。

五、结语

2009年中国外贸发展既面临着机遇, 也面对着挑战, 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既要认识到金融危机下保持中国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的艰巨性,又要正确认识到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不断完善政策,加强企业管理, 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步伐,从而加快转变中国贸易增长方式,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刘重力 胡昭玲:21世纪的中国外贸发展战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李 健:金融危机下中国外贸发展的中长期思考[J].国际贸易,2009,1

[3]陶 涛: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J].中国经济,2009,3-4

[4]李 健: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对2009年我国外贸形势的几点观察[J].对外经贸实务,2009

篇3

他认为,当前,在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同时,如何尽快推出并实施“一揽子”改革,集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矛盾,建立与发展型阶段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短期和中长期兼顾、标本兼治的新路子,走出一条以内需为基础的发展新路子,是方方面面对下一步改革的热切期盼,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正确方向。

迟福林判断,国际金融危机不会在短期内结束,这场危机是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遭遇的最大挑战。危机前所未有,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的。从全球角度看,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的:对中国的冲击覆盖整个经济领域,不仅使中国外贸出口受到很大冲击,而且不同的企业、行业、地区都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危机还反映在社会领域,如出现失业和困难群体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危机的影响是中长期的。目前,金融危机加剧的态势并没有缓和,2009年,美国、欧洲、日本这三个经济体可能出现负增长,危机何时见底难以预料。因此,相当一段时期。中国再寄希望于外部市场来缓和国内生产过剩的矛盾并不现实。

迟福林分析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主要是实体经济,主要表现为出口大幅度下滑,造成国内出口导向型企业和相关产业的萎缩。实体经济领域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集中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严重滞后。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社会已进入发展型阶段,实现经济增长。由以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以消费拉动为主。然而,新世纪以来,中国以高投资和高出口为主要特征的增长模式,反而得到一定的加强,因此,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大,以投资驱动为主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非改不可的地步。

他分析说,在金融危机与增长方式转型缓慢的双重影响下,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突出的体制性矛盾。一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的矛盾,二是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矛盾,三是政府作用的发挥与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滞后的矛盾。

迟福林指出。应在经济、社会、政治、对外开放等领域,尽快推出“一揽子”改革方案,以当前的市场信心。

首先,要以市场化改革破解“保增长”难题。把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拓展到资源要素等领域,使投资能够反映市场真实需求。其次,还要以积极的社会变革缓解经济压力,采取积极的社会政策,防止经济压力与社会问题双向传导和相互强化。

当前,扩大内需,重要的在于提供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未来预期,解决扩大消费支出的后顾之忧,扭转“高储蓄、低消费”的倾向。尤其要注重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问题,全面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防止经济波动对城乡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过度冲击。

他认为,公共政策出台,要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因素,注重公正性,强化公众参与,注重稳定社会预期,要树立稳定新思维,正确看待和处理因利益关系失衡而出现的。当前社会矛盾的主要特点是群体性的利益矛盾,要使用调整利益关系的方式来解决。

篇4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汽车产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F72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130-02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期。金融危机席卷了欧美和日本的金融市场,对经济的破坏性不断蔓延,最终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且此轮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诸多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在金融危机周期里,全球汽车产业经历了罕见的巨大冲击,我国汽车产业也受到一定影响。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汽车产业仍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随着全球经济的好转,我国汽车产业必将重新回到快速发展的轨道。因此,深入研究危机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后危机时代的主要特征

后危机时代(post-financial-crisis era)是指危机缓和后,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是相对而言的,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世界经济仍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它是一种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自2008年9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规模和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政策。在这些措施作用下,国际金融市场趋稳,世界经济总体有所好转,全球经济开始显示出脆弱的复苏,人们开始使用“后危机时代”来表述当前的世界经济,后危机时代的主要特征有:

(1)经济发展重归实体经济,低碳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金融永远是和风险相联系的,过度依赖金融,必然会有风险,经济也存在很大的脆弱性。在这次危机中,制造业也受到了冲击,但受冲击最大的是金融业和高端服务业。现在各国开始认识到,要积极保持和发展实体经济,才是经济的基础。因此,更多的资本将会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低碳经济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自英国最早提出“低碳经济”以来,当今世界已处于新能源、新产业、新生活方式革命的前夜。以发展新能源和鼓励科技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低碳经济,不仅符合当前油价高涨、气候变暖等问题对节能和新能源技术的迫切要求,还将产生一轮强大的生产需求,成为经济复苏和重塑竞争力的主攻方向。

(2)世界的储蓄消费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负债消费,而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标志着美国的负债消费模式已不可持续。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打击,美国家庭资产严重缩水,再加上失业率提高,收入锐减,美国人的消费率在下降,储蓄率在提高。其他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后也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因此,总需求的萎缩将是一个显著特征,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总需求引擎将有所减速。由于需求萎缩导致世界消费市场萎缩,市场会变得更狭窄,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除了要继续做好外部市场以外,如何做好国内市场,是很多中国企业转型需要面对的。

(3)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在危机之前新兴市场国家本身就占到了世界经济的40%左右,危机之后,发达国家虽然开始走出衰退,但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仍将可能乏力。相对来说,新兴市场国家受危机的冲击比较小,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7%,2010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0.3%,印度经济2009年增长7.2%,2010年印度有望达到9%,2010年预计拉美国家GDP增长5%左右,危机之后新兴市场国家要占到世界GDP的50%以上。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需要更多地关注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

2 后危机时代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

在危机的冲击下,世界汽车工业整体表现低迷,但我国的汽车产业经受住了考验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然而,在后危机时代,我国汽车产业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1)产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从2008年我国汽车企业市场份额和生产规模看,我国汽车企业的集中度还不高,小而分散的竞争格局并没有改变。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五大集团产量之和仅占全国的61.7%。2009年,五大汽车生产企业(集团)共销售汽车966.05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71%,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汽车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但是还远低于美国、德国90%以上的产业集中度。2008年世界前十家汽车企业,中国汽车大企业竟没有一家能够入围。2009年世界前十家汽车企业,亚洲占六席,中国只有上汽一家挤入前十。相对较低的产业集中度使资源使用过于分散,阻碍我国超大型汽车集团的形成。在后危机时代,产业集中度低,不利于我国汽车企业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在未来发展中,谁拥有技术谁就会占领市场制高点。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一向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短板,然而一个强大的汽车产业必须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一系列自主品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比较重视引进产品,没有在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上下工夫,缺乏产品研发的实践,所以形不成产品研发的整体力量。据统计,在2009年销售的近900万辆乘用车中,自主品牌仅占比44%,合资企业生产的外国品牌占比近56%。而在利润最高的中高端轿车领域,仍是跨国汽车公司的天下。2009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仅占整个轿车市场销量的30%,中高档轿车自主品牌就更少了。就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缺乏核心技术,除了轿车产品技术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外,商用车产品技术水平与欧、美、日相比同样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对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出口竞争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3)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始终落后于整车。零部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配套层次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我们国家有多少零部件企业到现在谁也说不清楚,零部件生产过度分散。大部分企业依赖整车发展,缺乏竞争力。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专业化程度比较低,没有形成经济规模以及长期以来严重的投资不足,造成产品开发能力薄弱,与正在形成的国际汽车产业零部件全球采购的趋势不相称。如果长期如此,零部件产业将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

(4)汽车出口面临较大压力。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使得我国的汽车贸易也受到了巨大冲击,中国近年来一直高速增长的汽车进出口市场从2008年年底开始增速明显放缓。2009年,国际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总体表现低迷,

国内汽车出口受到更为严重的阻碍,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整理的由海关总署提供的汽车商品进出口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汽车商品出口总额368.12亿美元,同比下降25.98%,其中整车出口更是表现低迷。尽管整车出口在2010年呈明显恢复性增长,共出口56.62万辆,同比增长53.17%,但总量仍低于2008年和2007年,要达到百万目标,还需要不断努力。德国、日本等汽车产量的40%以上用于出口,而中国国产汽车市场主要在国内,出口比例2009年只有5%。

(5)能源和气候挑战。我国原油资源缺乏,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当前汽车每年消耗掉国产85%左右的汽油和23%左右的柴油。这个比例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还在不断的增长。对国际原油的依赖将制约我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另外,随着我国汽车使用量的快速增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研发新能源技术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3 后危机时代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1)调整产业组织,提高产业集中度。目前业内普遍认为,金融危机后世界汽车产业格局将有所变化,我国要想成为汽车强国,迅速形成一家或几家世界级规模的大集团是必要条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因此,要尽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形成规模优势。在汽车行业里,规模优势的作用体现的特别重要,在对国外的贸易中,拥有巨大规模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也将得到巨大的优势。加快我国的企业重组,组建国际一流的大集团,对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意义。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自主品牌。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发展自主品牌,这是今后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和战略。自主创新是提高汽车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汽车行业必须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一个主线。重点就是要形成和提高产品的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要大力的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要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自主创新的道路。

(3)提高零部件产业整体实力。首先,要继续扩大零部件产业的整体规模,使之与整车规模相适应,以满足整车产能进一步提升的要求。同时,进一步完善一级、二级、三级供货商机制,提高零部件配套水平。其次,调整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鼓励大型零部件企业继续扩大规模,抓住金融危机的机遇低成本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吸纳优质资本,形成世界级规模的零部件企业集团;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不但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聚,更要在软环境建设上形成资金、人才、技术、产品等多个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广泛合作和良性竞争,形成一批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中小型配套企业。最后,加强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篇5

一、“十二五”时期的全球经济

“十二五”时期世界将进入“后危机时代”,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其表现为世界经济在结构变动过程中的逐步复苏。在这个阶段,由于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世界经济的重心和主题也随之发生改变。具体而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及其主题的变化表现为以下五个层面。

第一,全球经济发展重心将“回归”实体经济领域。相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超出了实体经济承受范围,是产生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金融深化的必然结果。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的基本特征,它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社会信用的扩张,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甚至超过了实体经济。以美国为例,2007年其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30倍。这种情况下,虚拟经济发展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化”极为严重,成为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由此,“后危机时代”,通过金融体系“去杠杆化”挤压经济中的“虚拟泡沫”,使整体经济发展重心回归实体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一大特征。

第二,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将“重塑”经济平衡状态。全球经济失衡被认为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失衡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危机后必将难以为继,世界经济结构将出现一次大的调整。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支点在于各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体现为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由此,各国经济结构转变带来的世界经济重新平衡将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三,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将“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人类应对经济危机并最终摆脱危机“后遗症”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外战争和国内革命,另一种是新技术革命。其中,实施新技术革命的社会交易成本较低,是最为积极和有效的“去危机”手段。1857年,以生产过剩危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美、英及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的企业在此次危机中纷纷破产。但是,之后十年内,以电气化为核心的产业革命给资本主义国家注入了增长动力,使这些国家迅速摆脱危机,走上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而1929-1933年的“大萧条”之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征的产业革命的发生,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了新的源泉。由此,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而本轮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必将“催生”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第四,全球经济发展亮点将“凸显”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迹象趋于明显,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增长”模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标准模式”,各国只有在这个基本模式框架中寻找符合本国的发展路径,才能融入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促使本国经济良性发展。“低碳技术”可能成为“后危机时代”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方向。在“低碳技术”推动下,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创造“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新增长动力,寻求经济的“绿色增长”,将是“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遵从的主题。

第五,全球经济合作主题将“锁定”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各国经济迅速下滑,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重新抬头。由此,各国开始强调地区合作的地域开放性和领域协调性,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有加快的迹象。例如,欧盟通过地中海联盟扩大了区域合作的边界,东非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决定加强合作,西半球国家决定成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体等。与此同时,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也是此次危机中区域一体化的亮点。由此,“后危机时代”,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迎来新的。

二、“十二五”规划的全球战略

从本质上来说,“十二五”规划是我国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案。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针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生的新变化和新调整,“十二五”规划中比较系统的“蕴含”了中国政府的“全球战略”。

第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内外结构调整。“十二五”规划将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强政府民生投入,以及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等多重措施,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同时,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最终,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并以此促使中国从“外供型”经济转向“内供型”经济。

篇6

Abstract:Financial crisis's impact cause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massive closure, the production suspension to become restricts Our count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comes the barrier, has caused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the employment more importantly, stably and so on social question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upplies chain's vulnerability is creates the above problem a substantial clause, the article from analyze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characteristic in the foundation, the analysis financial crisis attacks to it supplies chain's influence, proposed in view of each influencing factor strengthen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to supply chain's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供应链 中小企业 金融危机

key word:Supply cha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financial crisis

基金项目:益阳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2009JZ09)研究成果之一,本文同时得到湖南城市研究基地资助。

引言

根据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中小企业是指从业人员数在2000以下或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在4亿元以下的制造企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与作用是趋重要。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截止2009年12月,中小企业仍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在国际金融危中,中小企业也暴露了其抗风险能力弱,受外部因素制约大,生存能力弱等不足之处,本文拟从中小企业供应链的特征分析入手,剖析中小企业供应链的脆弱性,进而提出强化其供应链的方法以增强中小企业对抗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及生存发展能力。

一、中小企业供应链特征

供应链是由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企业链,原材料零部件依次通过“链”中的每个企业,逐步形成产品,产品再通过一系列流通配送环节,最后交到最终用户手中,这一系列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供应链的全部活动[1]。中小企业供应链的特征是由其企业特征所决定的。根据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及总资产三个方面的界定,中小企业供应链具有如下特征:

1、不能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作用

供应链上一般会有一个核心企业,以其为中心,协调管理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一般来说,成为供应链核心企业需要企业有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良好的企业文化、开放的组织作风及良好的竞争与创新机制的在某个或几个领域具有突出优势的企业。这是以中小型企业的资产、人员、技术条件很难满足的,所以中小型企业很难成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受其规模、资本限制等限制,对核心企业的依赖性强,对提升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作用有限,所以能从供应链竞争中获得的支持与利益十分有限。

2、与上下游供应链结点企业关系不稳定

中小型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很可能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且一般是跟少数几家供应商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在此环境下的合作中,中小型企业往往处于一种谈判劣势,原料与产品订价、款项结算、交货期与交货数量等方面的协议都可能不利于中小企业,这对流动资金相对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很难接收的。所以,这种合作关系会在中小企业不断寻求更好的供求关系过程中变得十分脆弱,同时,大型企业在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中,由于规模不对等的原因,双方供需计划很难匹配,大型企业可能会中止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

3、中小型企业供应链信息传递系统效率低下

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重要数据要做到有效快速地响应用户需求,必须实时地传递。近年来,信息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为大多数企业所接受,但是受管理水平、资源、人员素质等因素限制,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与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数据传递方式落后,数据加工处理方式原始,很难做到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

二、金融危机冲击对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影响

中小企业供应链的上述特征,会导致中小企业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时出现下面几方面的问题:

1、容易被供应链核心企业所抛弃

金融危机的冲击常常会使得供应链产品需求下降,供应链整体利润受损。供应链核心企业往往会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供应链中弱势企业,中小企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弱,所以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常常会面临破产的命运。例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10月,广东省关闭、停产、歇业和外迁的中小企业达到15661家。

2、与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合作关系中断

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受需求大幅波动及牛鞭效应的影响,供应链企业间的物流会变得十分混乱。为了降低库存持有水平及降低成本,企业间原有的合约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这使得原有的合作伙伴关系被迫中断。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供应链企业各自为政,整个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利益分配进一步趋向不合理,中小型企业更是面临下游企业不执行销售计划使产品大量积压,而原料供应方面可能由于受上游大型企业的强势而按原有采购计划执行使原料库存水平也大幅上升,这会给原本就流动资金不太充足的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3、不能及时识别企业链产品需求变化

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低,就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看,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征是只有少数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而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3]。同时,中小企业使用互联网和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参差不齐,电子商务的应用主要在于网上查询、网上信息,但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中小企业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不能及时地从以往需求变化中预测出需求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使得中小型企业供应与需求很难吻合,同时,信息化水平的低下也给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带来了很难逾越的障碍。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信息传递的断点,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信息传递,导致供应链节点企业成本水平整体上升,削弱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供应链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对策

金融危机是全球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治愈的重症,已逐步走出次贷危机的我国中小型企业应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总结经验教训,加强自身供应链建设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再次冲击。根据前文分析,中小型企业可以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强化自身供应链。

1、提升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地位

提升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可以有效减少金融危机出现时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中小企业要提升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构建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中小企业可以采用“小而专,小而精”、“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产品个性化、高新科技创新等策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同时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及信息化水平,合理选择供应链伙伴构建以自己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组织。

第二种思路是努力成为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强有力的支持者或成为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环节。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成为供应链核心企业会很困难,但如果能在质量、服务、时间等方面的竞争中保持其一种或多种独特的优势,就可能避免成为供应链中牺牲品的结局。同时如果能够与核心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则能在受到外部威胁时求得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空间。

2、强化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

供应链中的每一个企业都不可能离开其它企业的支持而获得超额利润,与供应链上所有企业通过集成,优化资源配置,快速响应市场,合理分配利益是供应链上企业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组织管理水平的限制,要在短期内做到主动协调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关系会很难做到,但可以通过首先协调其上下游相邻企业的关系入手逐步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强化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可以通过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企业间沟通战略意图,进而依照多劳多得、风险补偿或效用最大原则分配收益达到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另外,中小企业还可以与上下游企业间通过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合作融资、相互投资等方式形成一个“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

3、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条件。而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低下的现状已成为中小企业供应链建设与管理的瓶颈。如何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应对外部冲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中小企业高层领导要通过学习、考察、交流等方式提高信息化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并在组织内加强信息化方面的宣传与教育,转变企业文化观念。

其次,就本着先进适用的原则、经济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合理规划企业信息化发展道路。中小型企业受各方面的限制,不能采用大型企业先进全面的信息系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技术较为先进成熟的、已有成功经验的系统作为参考,在系统模块上选择能在较短期内能产生效益的优先上马,同时要重点考虑与供应链其他企业的数据共享平台的兼容与数据交换。

另外,中小企业在资金的分配上重点考虑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引进。信息化的发展的根本是人才,企业应通过加强企业内部人员培养、引进外部人才以及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等方式,以人为本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导致关闭、停产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如果能与大型企业一起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强大供应链,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相互支持、共担风险与损失,就能在度过金融危机的寒冬,迎来经济复苏、共同发展的暧春。

参考文献:

[1]刘丽文,《生产与运作管理》(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商业银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

一、 引言

李杨、张晓晶(2015)引用主席于2014年12月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讲话:“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

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前的上升周期带来的经济增长,致使人们忽略了经济不平衡以及金融创新所携带的高杠杆率所隐藏的风险(李杨和张晓晶,2015)。商业银行是金融创新造成风险的首要冲击者,全部的资金都要通过商业银行进行结算流转,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保持商业银行合理的流动性水平,规避和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对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极易诱发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而造成金融系统的不稳定。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流动性风险引发系统风险的最好例证。金融危机动摇了经济稳定的根基,也引发了金融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持续关注。

全球金融危C凸显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廖岷,2009)。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而,一个全面的衡量和管理最佳流动性水平的风险管理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巴塞尔Ⅲ针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专门提出了新的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指标(BCBS,2010):LCR(流动性覆盖率)和NFSR(净稳定资金比例)。LCR是巴塞尔协议Ⅲ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专门做出的改革,主要用来保证商业银行保持充足的流动性资产,以满足未来30日流动性的需求。LCR的提出提高了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的回旋空间和抗冲击能力,切断了传导到其他金融机构的可能性,其对银行业的监管细则做出了一系列的改变,这些改变推动着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NFCR推动着银行流动性管理转向长期负债,如稳定的存款和中长期债券等。监管新规的不断出台推动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不断前行。

流动性风险溢价比信用违约成本要高,对于长期的高收益证券尤为明显。商业银行在不断追求收益的时候使得其流动性越来越少。实际上流动性有一个真正的成本,而且它比从信用风险预期损失大(Ericsson & Renault,2006)。Aspachs等(2005)、Acharya和Naqvi(2012)认为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需求是高度扭曲的,并且期限错配会造成短期内流动性的匮乏。孙清,陈靖元(2011)通过构建资产负债的引力模型,试图解决资产和负债不同期限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问题。选择从资产端的市场流动性和负债端融资流动性分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遵循了国际上最新的流行方法,如Drig?`和Socol(2009)与Topaloglou(2015)等学者在研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时,都是从商业银行的资产端的市场流动性和负债端融资流动性切入的。

金融危机以来暴露出来的流动性问题,已经说明了流动性风险的危害,并且引起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如何进行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并给予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是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的棘手问题。本文安排如下:第二章讨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结构变化;第三章分析经济新常态对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构成的挑战;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结构变化

流动性风险是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如何正确匹配资产负债流动性的匹配问题,主要包括资产端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负债端的融资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不能割断资产与负债的联系。特别是2014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出台以来,随着监管的更加严格,更应从总体和结构上把握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新来源和变化。

1. 中国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风险。一直以来,我国M2增速处在高位,宏观流动性比较充裕,中国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充足。从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来看,我国商业银行2008年第四季度~2015年第二季度,整体流动性风险处于稳定水平上。流动性比例总体保持在40%以上,远高于25%的监管标准,但其波动也较为明显。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流动性比例出现了较大的降幅。2009年~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形势向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保持稳定水平。自2012年起,随着经济增长减缓,流动性比例有所上升,但在2013第三季度,受“钱荒”事件的影响,流动性比例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前四年的平均水平,整体流动性风险处于可控范围。2014年,央行两次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非对称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利率水平保持在相对低位,2013年第四季度~2014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处于上升趋势,流动性风险下降。

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总体宽裕,但是流动性风险依然存在于商业银行体系当中。Drehmann和Nikolaou(2009)等学者的研究认为流动性会突然枯竭,流动性风险会突然加大,因而单纯的保证总量充裕无法真正消除流动性风险。

2. 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资产方的市场流动性风险主要存在于资产结构和资产期限上,传统的敞口分析通常会忽略结构上的变化与不同,当市场流动性出现超预期的恶化和枯竭时,银行的资产会更难在金融市场上变现,使得银行资产流行性迅速下降。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构成主要有净贷款、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同业资产、债券投资等。从流动性来分,商业银行资产可以分为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现金、超额准备金、短期同业资产、可交易的证券和短期贷款等都属于流动性资产。中长期贷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属于非流动性资产。不同性质的资产面临着不同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占比最多的是净贷款。贷款的流动性较差,潜在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较高,2009年~2014年,商业银行净贷款增速一直呈下降趋势,表明商业银行一直在控制市场流动性风险较高的贷款项目的增速。商业银行的净贷款增速从2009年的38%降到2014年的12%,w现出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变化比较大的还有同业资产。2010年同业资产缩水严重,主要在于央行多次上调准备金率,造成同业拆借资金紧张。同业拆借利率受市场影响比较明显,波动比较频繁,若发生流动性危机,商业银行就会难以在同业市场进行借款,给同业拆借市场带来流动性风险。政府债券在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中占比较小,主要是因为其盈利性较差,但其良好的流动性和无风险特征受到商业银行青睐,因而商业银行需要在盈利性和流动性上进行权衡,因此商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一直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商业银行总体资产结构看,流动资产中的现金和存放中央款项是呈现增加趋势,同业拆借市场中的流动性从资产方看保持平稳态势,因而商业银行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较小。

3. 商业银行负债端面临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的负债方通常作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是融资流动性的直接体现,因而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来说,商业银行的负债端显现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可能更为重要。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方的主要构成有存款,短期借款和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等。商业银行资产方的债权是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债务。从融资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区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的来源。存款是商业银行最稳定和最有效的资金来源,是其融资流动性的保障。从2010年起,商业银行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也逐渐的增加短期借款的持有数量。短期借款的增加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了短期的融资流动性,但恶化了期限错配问题,长远来看不利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长期资金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融资流动性风险,长期债券和中长期存款都是商业银行不可或缺的稳定资金来源。尽管会增加商业银行成本,但对于商业银行减少融资流动性风险,减少挤兑发生的可能性,都有巨大的作用。所以,近些年长期资金的不断增加,为商业银行防范流动性风险提供了资金保障。

通过分析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融资流动性风险可知,融资流动性风险较市场流动性风险暴露充分,融资流动性风险要大;大型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较为合理,面临的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风险较低;中小银行过于依赖同业拆借市场,融资流动性风险要大于大型商业银行。

三、 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构成的挑战

经济新常态特征的主要特征是经济下行,但金融环境复杂化,利率市场化等制度的变化也都是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张晓晶,2015)。新常态导致的新变化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测算、评估、管理等带来一系列挑战,因此,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强关注是新常态的要求。

1. 宏观经济下行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不确定性。余斌、吴振宇(2014)总结经济新常态特征时认为经济下行并趋于稳定是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宏观经济下行的时候,信用违约逐渐增多,银行坏账增多,部分银行开始惜贷,从而使得流动性需求越来越多,但此时流动性供给不断减少。Minsky(2008)、Davidson(2002)、BCBS (2008,2010)和Nikolaou(2009)都论述了宏观经济对流动性的影响。对于大型国有银行来说,流动性风险管理背后有国家信用的隐形担保,所以会助长此类银行过于追求利润而忽略了风险的存在。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率近些年来持续下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构成了挑战。宏观经济下行会使得其他风险转化成为流动性风险。Drig?`和Socol(2009)认为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会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外部环境对银行的负面影响在增大。潘敏和张依茹(2012)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证明了这个观点。

流动性风险具有自我强化的特点,在经济下行时尤为明显。在银行业出现危机之时,流动性风险往往会给予银行最致命一击。宏观经济环境变差会导致资本外逃,加剧资金流动的波动。商业银行在面临资本外逃时往往无计可施,而资本外逃也会引发“羊群效应”。“巴林银行事件”和“雷曼兄弟”倒闭说明了忽视流动性风险后果是严重的。

2. 金融环境变化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复杂化。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资产证券化在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也积聚着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速了流动性风险的暴露,也加速了系统性风险的传染速度。金融危机以来的金融环境复杂化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复杂化。

经济新常态下的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构成了新的挑战,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候,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可能不会出现问题,但过度膨胀的同时在不断积聚风险。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存在着价值减少的情况,如果贷款出现违约或者展期,则意味着商业银行目前持有的尚未资产证券化的非流动资产不再受市场欢迎,变得难以继续资产证券化,银行的流动性难以为继。对于金融市场上的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来说,如果价格波动过于激烈,尤其是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证券化资产就会被抛售。市场流动性因此出现萎缩,甚至枯竭。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上也参与了交易,市场流动性出现的风险会传导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导致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其中的机理在于,抛售行为使得资产价格下浮更快,价格持续下跌会加剧资产抛售,形成恶性循环。

四、 结论

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充裕,但资产端和负债端分别存在潜在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融资流动性风险。从市场流动性风险看,大型商业银行由于盈利渠道广,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拥有较多的优质资产;中小银行盈利渠道少,因而同业存放较多,但保持了灵活性。从融资流动性风险看,大型商业银行持有较多的稳定的资金,并且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中小银行融资更多的是通过同业拆借的方式,在金融环境复杂化和金融脱媒加速的今天,中小银行面临更多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宏观经济下行、资产证券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在我国经济处在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中,央行和O管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监管时应重点关注:(1)宏观经济波动的时候,流动性风险极易由利率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转变而来,因为信贷市场、利率市场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同时,需要同时防范利率风险、信贷风险等风险。(2)流动性风险具有资产负债结构特征,同时流动性风险也会根据宏观经济波动和流动性变化而变化,因而仔细分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变化,区别发现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及时的补充商业银行的流动性。(3)资产证券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会促使金融创新,金融创新要在合理的监管范围内进行。监管部门应对有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金融创新进行动态监管,以便及时做出对策,防止流动性突然枯竭,诱发流动性危机。

参考文献:

[1] 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4-19.

[2] 廖岷.从全球金融危机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J].西部金融,2009,(1):33-35.

[3] 刘志洋,宋玉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贡献度[J].南开经济研究,2015,(1):131-143.

[4] 孙清,陈靖元.基于引力模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经济问题,2011,(6):82-85.

[5] 张晓晶.试论中国宏观调控新常态[J].经济学动态,2015,(4):12-22.

[6] 余斌,吴振宇.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改革,2014,(11):17-25.

[7] 潘敏,张依茹.宏观经济波动下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研究――基于股权结构异质性的视角[J].财贸经济,2012,(10):57-65.

[8] 张超英.对金融资产证券化经济学意义的再认识[J].财贸经济,2002,(11):17-20.

[9] 刘琪林,李富有.资产证券化与银行资产流动性、盈利水平及风险水平[J].金融论坛,2013,(5):35-44.

[10] 黄小军.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其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J].银行家,2014,(12):86-91.

[11] Aaron M, Armstrong J, Zelmer M.An Overview of Risk Management at Canadian Banks[J].Bank of Canada Financial System Review,2007,10(1):39-47.

[12] Acharya V, Naqvi H.The seeds of a crisis: A theory of bank liquidity and risk taking over the business cycl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2,106(2):349-36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量化宽松政策溢出效应与东亚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协调研究”(项目号:13BGJ042)。

篇8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呈迅猛发展的态势,但是世纪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危机也成为危害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就金融危机的历程进行了分析,全面阐释了金融危机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并就如何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进行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

房地产;金融危机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以快速蔓延的态势波及全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迫使人们不得不将眼光投向金融危机和房地产市场。据金德尔伯格调查研究,自17世纪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球共爆发42次较大范围的金融危机,其中由不动产投资机构投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高达21次。

1 房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发展经历

1.1 危机酝酿期

美国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国内市场经济面临衰减,美联储一度实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发展。21世纪初期,美国面临网络泡沫破灭的危机。同时,美国在2001年爆发“9.11”事件,进一步阻碍了经济发展。为了有效改善美国经济发展的颓势,美联储制定了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积极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接下来的3年里,美联储确定将联邦基准利率下降到1%,创历史最低记录。金融市场的利率降低,直接导致了住房抵押贷款利率的急速下降,同时受美国鼓励住房消费政策的影响,美国房产交易部门的税收也相应得到了调整,房地产市场一扫以往的阴霾,呈现繁荣景象。

1.2 危机发展期

房地产市场过快增长,由此加快了相关产品的疯狂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价升量增现象的出现。同时,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升温,导致相关金融产品的生产规模无限制扩大,催生了其衍生产品的发展。

1.3 危机全面爆发期

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经济发展陷入低谷,同时由于房产衍生的金融产品生产规模大、涉及机构多,所以导致金融危机逐渐向外延扩展。2008年9月15日美国爆发次贷危机,雷曼兄弟公司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最终申报破产,由此引发的次贷危机迅速蔓延,成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这次金融危机给美国的独立银行带来严重损害,华尔街两个独立银行宣布破产,一个面临收购,仅有两家独立银行幸免于难,但是为了在危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将公司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独立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受其害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自有资本相较于资产证券化业务有着明显的差距,他们的发展主要依靠金融机构融资,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经营杠杆的倍数;同时,金融市场的衍生产品规模大,设计复杂,且缺乏透明度,相关次贷机构为了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一般会掌握一定的次贷相关证券及衍生品,但是在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投资银行不得不增加相关产品的占有比例,因而需要承担更大的金融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不仅影响到美国经济发展,甚至进一步向全球蔓延,使相关的投资次贷相关产品的机构遭受巨大的打击。在金融危机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经济体不断自救,进一步导致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消费和投资都进一步受限,所以房地产市场难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泡沫严重。[1]

2 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危机关系分析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力量逐渐渗透进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以房地产市场最为严重。房地产是一种实体资产,但是其本身又具有虚拟经济的成分,所以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2.1 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的主要因素之一即金融的影响

尽管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利率的变化仍是主要原因。第一,利率变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巨大。当利率水平呈下降趋势时,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当利率水平呈上升趋势时,房地产市场将出现波动。20世纪初期开始,美联储进行了13次大规模的利率调整,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至46年最低水平,仅为1%,进一步推动了房地产抵押贷款利率的降低。同时,从2000年至2003年,美国30年来固定的按揭贷款利率也由8.1%下降至5.8%,1年可调息按揭贷款也做了相应调整。由此可见,一系列的利率调整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房地产金融衍生品推动了市场繁荣。房地产金融衍生品以抵押贷证券化为主要特征,在房地产市场呈现繁荣景象时,投资者可以利用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赚取高额利润,所以导致按揭购进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不断增加,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同时,房地产市场在实现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以后,能有效转移金融风险,实现了信贷标准以及首付比率降低的现象。以上两个因素进一步推动了信贷部门的放贷步伐,使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

2.2 房地产泡沫是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

总而言之,金融危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泡沫诱发的。(一)房地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涨,活跃了市场环境,导致相关金融产品大量出现。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缺乏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房价下跌,金融机构会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会无限制的激发人们的投资、消费热情,有些人为了扩大投资或消费规模,甚至会抵押房产,一旦市场形势发生巨变,抵押物贬值,那么金融机构将面临严重威胁。但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并非房地产价格的无限制上涨。房地产市场严重依赖于金融机构,同时又会给金融带来一定的隐患。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国际经济金融全面失衡,美国的产业结构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领域。同时,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长期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资产的流动性大,加剧了金融风险。除此之外,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市场调研,衍生产品的发行与实体经济脱节,加大了金融风险。[2]

3 对策建议

近年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也陷入颓势。所以,房地产市场必须积极探索其与金融的关系,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二者相互影响而造成更大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3.1 中央银行要逐步加大对资产价格的关注力度

关于中央银行是否应该关注资产价格,各种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观点认为,资产价格形成泡沫的时间较难判定,所以央行很难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但是根据美国两次金融危机来看,美联储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随着资产价格泡沫的进一步恶化,又会实施加息的战略措施,给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危机,一旦网络股出现大幅的价格下降趋势,实体经济的增速就将严重放缓。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房地产市场衰靡,大型金融机构悉数倒闭,并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美联储的经济政策保守、过时,造成了巨大的市场波动。所以,货币当局必须准确分析市场经济形势,并大刀阔斧的实施改革。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经济影响较大,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极有可能诱发金融危机。中央银行必须适时调整相关政策,加大对房地产以及股票的关注力度,在资产价格泡沫形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金融风险。[3]

3.2 加大监察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周期较长,与之相关的金融风险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周期性。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未面临较大规模的危机,但是金融监管机构以及相关的证券公司、商业银行都应该加强警惕,进一步加大监察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在进行房地产金融产品的创新时必须小心谨慎。美国之所以爆发次贷危机,主要是因为房地产信贷产品证券化的发展链条长,以至于相关风险被忽视。在今后的金融创新过程中,要加大对金融风险的调控力度,从根本上降低次贷危机发生的风险。

第二,加大对房地产信贷的管理力度。房地产信贷作为我国房地产金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银行信贷的重要一环。尤其在上海等大城市,银行信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房地产信贷组成的。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质量安全。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加大信贷监管的力度,严格执行银监会、人民银行等机构的政策法规,尽可能降低房地产信贷风险。

第三,严格管理以房产为抵押的贷款。房地产发展至今已成为较成熟的抵押产品,它作为一种不动产,普遍在银行信贷中使用。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将严重影响到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与否。假若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波动,那么将会进一步加剧银行业的流动风险。所以,银行在接受房产抵押时,要注重对形势的分析,对市场环境及金融形势作出正确分析,对房地产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3.3 进一步遏制新的价格泡沫的生成

美国网络股的泡沫破灭以后,美联储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大幅降低利率,导致流动性进一步泛滥,催生了房地产泡沫,为金融危机的发生隐藏了危机。所以,面临国际经济形势,各国政府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措施,防止新的危机的发生。由此,要加大实体经济的资金流入,扩大企业再生产规模,防止新的房产泡沫的形成。[4]

【参考文献】

[1]丹.房地产市场泡沫问题研究[J].吉林大学,2012(04)

[2]郑勇.信用市场不完全性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2(0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