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8篇

时间:2023-09-04 09:28: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篇1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80-02

1 前言

在过去,“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相当普遍,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受到极大压制,被动地接受知识,丧失了对学习的热情及创造性。合作学习指的是通过合作的方式M行学习。目前,关于合作学习模式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很多[1-2],但均是关于合作学习模式如何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堂的,关于合作学习模式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不多。本研究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及合作学习模式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如何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浙江省江山外国语学校初中一年级4个教学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个组,每组2个教学班。其中,对照组的2个班有男生53名、女生45名共98名学生,平均年龄12.18±1.03岁;实验组的2个班有男生52名、女生44名共96名学生,平均年龄12.25±1.07岁。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两组学生均由同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具体方法简述如下。

1)合理地进行分组:结合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学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科学分组,每个小组应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设计合作学习任务:结合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和难易程度,科学地设计合作学习任务,还可以结合实际设计一些探索性任务供学生合作学习。

3)构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3]: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中心,设定富有趣味、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下发任务(教师结合课程设置制定探索性任务,分发小组子任务)合理分工(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明确个人职责)交流协作(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展示评价(对小组作品进行展示,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归纳总结(进行组内、组间及教师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并向相关学生反馈,督促其进行改正)。

3 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

评价指标 在一个学年(两个学期)结束后,其相关指标可以进行评价。

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3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值0~50分,总分150分。得分越高,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认可程度越高。

学生的自我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学习兴趣等3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值0~50分,总分150分。得分越高,表明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越高。

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教师对两组学生能力的评价,包括理论考试、操作考试、自我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4个方面,其中理论考试及(电脑)操作考试分值均为0~100分,自我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分值均为0~50分,总分300分。得分越高,表明学生的成绩越好、教师对学生能力的认可程度越高。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P

师生互评情况

1)两组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两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总分等方面的评价得分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两组学生的自我评价情况。两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及总分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得分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教师对两组学生能力的评价情况。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操作考试、自我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分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结语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模式,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以小组为载体,采用探索性任务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组内和组间建立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3-4]。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实施不同教学模式后,对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教师对两组学生能力的评价等方面情况通过数字评分,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用数字说话,根据数据得出结论更有说服力,避免了单纯文字的说教[4-5]。

本研究中,实验组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总分等方面的评价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表明教师对两组学生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态度类似,没有因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而教学态度不重视;实验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及总分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P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程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平丽雅.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16(4):164.

[2]杨帆.利用合作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实践效率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9):108-109.

[3]达芳,裘国永.五人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4):105-106.

篇2

关键词: 统计思想;统计工作;作用

1 统计思想概述

1.1 简述

统计思想是指统计工作中应树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上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础,是人们的行动指南,同样,统计思想也是统计工作中应遵守的指南。这里统计思想是指统计区别于其他学科所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树立统计权威的基础。

统计的总体思想使统计工作始终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研究对象,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掌握大量观察法和大数定律等一系列认识规律。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把握大局”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这要求统计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要有追本溯源的精神,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因为,总体资料是由承担者的个体身上搜集后综合而来的,而个体资料千差万别,有些界限还不好判断。这时就需要站在总体的角度,看哪些符合总体要求,哪些不符合总体要求,避免偏离统计工作的本能。

1.2 统计思想的几个方面

1.2.1均值思想

均值思想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简明扼要的统计分析时所需要的重要代表思想。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它告诉我们统计认识问题要从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而不是只注重总体规模或个体,这体现的是一种正确的数量观和推断观。同时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受到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所以也体现了总体观。

1.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条件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一定差异。如果各单位之间不存在差异,就没有必要进行统计分析,如果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是按已知条件事先可以推定,统计分析也就失去了它本有的意义。统计工作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可以说,均值与方差这两个概念分别起到“隐异显同”和“知同察异”的作用。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1.2.3估计思想

估计是以部分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要具有相同的性质,这样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也会受偶然因素影响,为了保持逻辑严谨度,在运用估计理论时要对置信程度进行测量。

1.2.4相关思想

哲学认为,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而这些个别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的。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相关思想就是运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指导思想,开展统计工作。

1.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的表象进行的抽象概括。所有单一的关系都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就需要对规律或趋势进行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1.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会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 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1 统计工作主要内容

统计工作应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信息应用和等5个环节,而作为统计工作成果的统计资料应当包括调查的原始资料,整理的各项系统资料和分析的深度加工资料,统计学研究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同时也研究统计资料的可行性、可信性和可用性。统计资料的这3个特性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统计工作的5个环节中,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基础,说统计学是方法论的科学,最主要就是体现在统计设计上,统计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在于统计设计。优良的统计设计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若把统计工作看作是产品生产过程,统计设计就相当于产品设计,统计调查就是施工,统计整理就是组装,统计分析就是质量检验与分析,统计信息应用与就是广告宣传与销售。每一环节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但设计和分析是技术性、理论性最强的工作,统计的区别于其他工作的特殊功能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环节上。统计设计实际上是告诉操作者怎样去调查,怎样去整理。分析与信息就是告诉用户统计可以达到什么目的,而这些目的是别的专业达不到的。发达国家为什么对统计如此重视,联合国为什么专门设立统计委员会,关键也就是由于这两个方面。

2.2 统计工作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就管理社会经济而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统计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无论是资料搜集方法研究,还是统计规律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认识我们所研究的对象,也可以说是认识统计总体。统计工作者从调查开始到整理出系统资料,这一过程使人们对统计总体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之后我们能再从数字后面找出内部特征,进而总结出现象发展的规律性,结合社会经济运行的法则,就可以提出管理社会经济的有效建议。

就促进企业持续发展而言,统计工作对企业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针对大量业务数据进行规律性挖掘的有效工具。统计工作可以应用在企业产品的各个阶段,如在设计过程(对市场的判断、产品方案设计、产品的小型生产)、在生产过程的流程设计、工艺控制以及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销售过程。统计工作就是通过对数据地整理和挖掘,发现产品运营的最贴切现状和潜在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早调整和改进生产销售环节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从根本上做到从数据出发,用事实说话,只有这样制定的决策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真实反映本企业运营实际状况和市场现状,做到企业产品的质量、服务满足和符合市场需求,最终赢得市场和客户认可。可以说,在企业的持续改进过程中,统计技术都提供了一种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

3 统计工作如何改进

3.1 夯实和拓展学科基础

统计学虽然在20世纪已经取得了无可比拟的伟大成就,但还不是一个具有完整学科基础的知识领域,因为就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而言,其所能涉及到的范围大、面临的未知多,所以需要不断夯实和拓展其学科基础,保证统计学定量认知的职能与功能。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要更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相融,要不断汲取其他相关学科例如数学、复杂系统科学、仿真学等学科最新发展成果来补充、拓展统计学的基础,为统计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否则,统计学的发展就会缺乏生命力,就会裹足不前。

3.2 培养专业的统计人才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全面系统的统计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统计业务基础、掌握相关专业技术和相对固定的统计人员来完成。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可以积累经验,为社会或企业管理做出更大、更快捷的贡献。统计人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同时,企业单位,行业系统,尤其是企业集团需要具有责任心、富有时代感,并有开拓创新精神与较高业务素质,能带领同事一道学习与工作的统计负责人。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统计人员必须要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多出成果。与此同时,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也应为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安排培训,让员工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制度和计算机知识,支持他们参加统计工作会议,鼓励统计人员参加业务水平和技术职称的考试,引导他们积极提供统计资料,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对工作积极并有较大贡献或较快进步者,应该及时给予表彰。以此充分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庞有贵. 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商业经济. 2008,2(4): 16-18

[2]唐源鸿. 统计学的普及应用. 经营管理经济. 2007,3(8): 26-29

[3]贾俊平,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6(5): 73-74

篇3

关键词 教育测验 教育测量 教育评价

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60 年代兴盛于西方世界并传入我国。这些学科虽然在我国大力发展已有20余年,但理论

研究的进展不大,学科的成熟度不高,与我国广泛开展的教育评价活动很不适应.我国各省市都有考试院(中心),也成立了许多评估、评价机构,广泛展开了对教育测评估评价活动。而与此相应的教育测验、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理论很不成熟.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和发展,以及对教育评价实践的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进行简述和辨析.

一.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简述

教育测验:即为考试,它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考试是个系统,它由主考、

被考(考生)、试卷(试题的集合及其评分标准)、考分四要素组成。考试的过程就是主考组织编制试题,通过试题作用于被考,将正确答案、评分标准与被考的反应(答案)相比较,然后给出考分的过程。考试从宏观上可分为社会考试和教育考试两大类。教育考试又可分为校内考试和校外考试两类。按考试分数的解释与使用,可分为常模参照性考试和标准参照性考试。按考试对象分,有学业的成就考试、学术能力倾向测验(其目的在于测量考生学习的潜在能力、发展倾向,如音乐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验(如测量态度、兴趣、情绪、性格等).按测验人数分,有个别测验、团体测量.接测验方式分,有纸笔测验(用笔时试卷作答)和非纸笔测验(如口试、实验操作、表演等)。其它可分为难度测验、速度测验、总结性测验、诊断性测验以及大规模测验(其成绩的使用有权威性,要求严格,标准化程度高)、教师自编测验(即教师自编用于课堂教学的测验)等.[1]

教育统计(学):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中的数量关系的一门应用学科。它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准确地掌握教育

情况,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制定教育方案,检查教育效率提供科学方法,也为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提供有效的工具.它分为两大类:一是描述统计学,研究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二是推断统计学,用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法作出决策。前者只是分析某一样本的特点,而后者则是通过抽取母体的一个样本,并以此样本为根据来分析母体的特点.它是在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描述样本,分析样本,分析样本与总体的关系,从而进行教育科学推论的一种原理和方法.其研究方法一般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计算法、统计资料检验法、统计资料图示等。[2]

教育测量(学):研究如何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思想品德以及教育效益等问题的一门教育学科。它运用各种测量

手段和数理统计方法等数学工具,根据教育目标或教学计划的要求,研究如何测量和评价教育效果,如何编制测量计划,各种类型试题的优缺点,衡量一个学业成绩测验好坏的数量指标,如何进行测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测验分数的解释和评价等.其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原理、项目分析、效度、信度、标准化测验、测验的设计和编制、测验的常模、测验的实施和评分、测验结果的解释等。[3]

教育评估:是一种有系统地去寻找并搜集资料,对评估对象作预测性、估计性的评判,以便协助教育决策者从若干种可行的策略中择一而

行的过程.在我国教育评估与教育评价不作严格区别,在实践中具体运用时,不同的范围和场合有不同的习惯用法.如高等教育中多用评估,在督导部门也称督导评估,而在普通教育领域多用教育评价不过两个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评估有估价的含义,较为模糊粗略,而评价相对而言是较为精确的价值判断,评估多用于群体或单位的状态及效果的估价,而评价则既有对群体和单位的价值判断,也有对个人的判断.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教育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教育的决策。教育评估的结果对国家、对学校都是一份咨询材料,而不是行动纲领.[4]

教育评价(学):以教育为对象,研究各类教育目标与相应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

为:宏观教育评价(研究教育思想评价和教育制度评价)和微观教育评价(研究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类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评价,如学校办学思想、学校领导管理质量、教师教育和教学质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质量的评价等)。它的基本范畴是:教育评价的对象,教育评价的范围,教育评价的模式,教育质的规定性评价,教育量的规定性的评价,教育质和量变化的度的评价,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教育评价的类型.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联系性原则.其种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条件评价、贡献评价等.[5]

教育评价(学):教育评论学是研究教育评论现象和教育评论活动规律的科学.或者说它是研究教育评论的历史、现状,教育评论现象的

本质联系,教育评论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以及教育评论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科学.教育评论学是与教育理论、教育史并列的一门教育学科.要建立教育评论学的学科体系,必须解决两大难题,即建立教育评论学的范畴体系和概念体系,并给予科学的揭示和阐述,使这些概念和范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还要运用这些概念、范畴及其所固有的内在联系,采取科学的方法论证教育评论活动中最普通、最一般的科学原理;从而揭示出整个教育评论活动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从根本上规定了教育评论学的学科性质和范畴.首先,教育评论活动是一种教育科研活动,它的直接结果是鉴别、评判教育文化的优劣,进而对教育界产生社会舆论导向作用;而教育文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依附于受教育者身心的精神产品,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可见教育评论家属于研究意识形态和揭示教育评论活动的本质规律,建立完整的教育评论学学科体系。所以,教育评论学也属于基础理论学科。再次,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教育评论学涉及整个教育领域,内涵十分丰富。也可从不同视角,针对不同范畴建立多部门、多层次的分支学科(如:教育理论评论学、教育史评论学、教育行政评论学、教育家评论学等),所以教育评论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6]

二、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与教育评价的关系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验的关系:教育测验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其他某些心理特征的检测,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确切地说它是

教育评价获得评价信息的工具之一.教育评价获取信息的测验法就是来自于教育测验.

教育评价与教育统计的关系:教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中的数量关系,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确切地掌握教育

情况,也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育评价中获取信息的统计法就来自于教育统计。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关系:教育测量通过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变化、体质的状况以及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的测

定,为教育评价提供依据,是教育评价信息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教育测量提供的资料,教育评价将成为无源之水,失去了作价值判断的依据,其科学性、准确性便无从谈起。另外,教育测量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成为改进教育工作有参考价值的信息.[7]

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的关系: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是非常相近的两个概念,在许多场合是通用的。评价是精确的价值判断;而评估是估计

的、预测性的价值判断。在我国从政府的文件到学者的文章论著,以及教育实践都把评估与评价混用。我个人倾向于把教育评估的对象限定在以宏观、中观的复杂教育系统的战略性、预测性估价方面,对于微观的较简单的教育系统的过去和现存实态则作为教育评价的对象。

教育评价与教育评论的关系:教育评论是对教育文化的反思和展望,它的对象是以教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的,以真善美作

为评论标准的观念活动。严格讲它与教育评价虽只一字之差,但它与教育评价分属于教育科学的不同领域,有着重大区别。比如,教育评价是一种管理活动,而教育评论则为观念活动;教育评价由评价机构按严密的程序实施,而教育评论则由教育评论家个人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评述;教育评价有明确的指标体系并要求量化,而教育评论无需指标体系更不用量化,教育评价的对象是具体的可控的,而教育评论的对象是抽象的,不可控的;教育评价的结果多用于改进工作,而教育评论的结果则多用于改变观念;等等。这不是说教育评价与教育评论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们的关系表现在教育评价的结果可以成为教育评论的论据影响教育评论,而教育评论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思想观念影响教育评价所依据的教育价值观。

三、从价值论角度看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的区别

唯物主义的价值论认为,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和两种不同方式。两者反映的对象、意义和参加的心理成份都有着质的

区别。事实判断是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对象的,它探讨客体“是怎样的“、”是什么“,探讨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等实体属性,即以理性认识这种抽象思维形式反映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而价值判断是以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为对象,它探讨客体的价值属性,即客体的社会意义------对社会需要意味着什么,它以多种意识形式-----认识(价值与事实判断)、情感(对价值的态度体验)、意志(对价值的自觉保证)等诸种形式的综合来反映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评价对评价的对象不仅要借助教育测验、教育统计、教育测量进行量的测定和分析,而且要进行质的分析,

把所有考查绩效的材料和分析综合起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作出价值判断。从这里可以看出,教青评价行为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价中的事实判断在于诊断与鉴别教育的性状,价值判断则是对诊断鉴别而得的结果或结论,按其价值取向进行合乎目的的推断和判断;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价值判断是事实判断的目的性追求。而教育评论是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的一种价值判断。从教育测验到教育评论是一个由事实判断向价值判断的变化过程,我们不能说教育测验丝毫没有价值判断,如在测验什么不测验什么的问题上是有价值判断的;同样,我们也不能说教育评论就无点滴的事实判断,教育评论需要通过事实判断的真凭实据作论据。

四、对教育评价学及其学科群研究的建议

教育评价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学科体系,尽管概念、体系有待完善,但已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应的考

试学(研究教育测验的学科)、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估学、教育评论学都已有相应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共生的教育评价学科群。21世纪,要使这个学科群得到良好的发展,我认为首先对各个学科的研究范围有个明确的划分,尤其是对教育评价学要有合理的定位,不要再把考试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的内容纳入自己的努力范围,要让它们以独立的学科更好地为教育评价学服务。另外,教育评价学还要把属于教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类的抽象的,教育评价无力评价的范围还给教育评论学,让教育评论学更快地发展.同时,要把教育评估与教育评价的关系处理好,可将两者合二为一,形成统一的学科.其次,各学科要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形成概念体系和学科体系,把一些已成熟的概念和理论约定俗成稳定下来,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知识和概念体系。第三,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加强理论研究,使其适应实践的要求,要积极总结实践经验并升华为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教育评价学学科体系.第四,要处理好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问题。无论是从国外引进的教育评价学理论,还是从教育科学界以外引人教育的评价理论都要结合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进行修正使其“本土化”和“教育化”。

综上所述,搞清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的关系,对理清教育评价学科群内各学科的关系,促进该学科群的发展,为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加快

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5]见李冀主编·《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第167页

[2] 参见曹延亭编著·《教育统计学基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3] 见李冀主编·《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

[4] 参见许茂祖编著·《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7页

[6] 见刘尧著·《教育评价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 7--23页

篇4

资料与方法

本组37例患者均来自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既往无精神疾病史,无情感障碍、成瘾物质滥用史,无心、肝、肾等脏器的严重疾病,无严重产科并发症。曾在我院行规范产前检查,接受健康宣教,在我院分娩,并接受每周1次的产后随访。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存在产后抑郁症入选。

产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产后抑郁症的诊断采用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EPDS)。EPDS内容包括10个问题,分别反映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应付能力、失眠等情况。由受试者根据自已症状出现的频度“从未”、“偶尔”、经常”、“总是”4个等级进行评分,每个问题得分为0~3分,各项得分累加即为量表总分。得分范围0~30分。EPDS总分>13分可诊断产后抑郁症;EPDS总分<12分可认为无产后抑郁症。

分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及生产方式、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20例,均来我院进行心理疏导配合音乐治疗,治疗周期4周。专业对照组17例,仅进行产后随访。两组入组前与4周后均填写EPDS问卷。

处理:心理疏导内容包括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患者的苦恼和担忧,帮助患者认清自己的情绪困扰和心理失调的非理性认识,代之以逻辑的、合乎理性的理念,帮助患者建立一种较实际的、合理的人生哲学,使其善于接纳现实,不苛求他人与自己;同时明确抑郁症是常见的病症,经科学治疗可得到缓解。

音乐治疗由音乐专业人士根据患者欣赏水平选择歌曲列表。通过不同风格的歌曲来依次达到宣泄不良情感、缓和矛盾情感,支持和强化内心深处的积极情感等效果。音乐治疗1次/日,每次30分钟,4周1疗程。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两组确立诊断时的EPDS评分及4周后EPDS评分,对评分资料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经EDPS评分发现干预组干预前后的评分差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产后抑郁症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不仅危害产妇健康,而且会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成长,甚至威胁到婚姻、家庭和社会,因此应引起重视。

目前对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电休克治疗、体育疗法、音乐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电针疗法等等[3,4]。本研究致力于通过非药物疗法改善产后抑郁症。

通过心理疏导使患者建立起较合理的思维方式,正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的方法,又被称为认知疗法,已被基于循证医学的研究所证实,并广泛地应用于抑郁症的不同情况。

音乐疗法是指运用音乐特有的心理、生理效应,使受治疗者在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专门设计的音乐内容,经历音乐的体验,以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及生理健康,达到强健身心、防病治病的目的[5]。本研究请音乐专业人士协助,针对患者欣赏水平选用音乐开展音乐治疗,较好地解决了依从度的问题,且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本研究利用心理疏导与音乐疗法联合,发挥了两种疗法的互补作用。该方法费用低廉、简便易行、轻松愉快,适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顾明芳.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心理社会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9):28-30.

2 陈露露,周英.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8):982-983.

3 黄生辉,陈林庆,贺思云.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概述[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6):51-53.

篇5

[关键词] 临床 研究设计 原则

健康网讯:

一、对照的原则(一)对照的概念和意义 对照指的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是唯物辨证法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疾病的发生、转归、预后往往不是单因素作用的后果,而是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饮食、社会状况、个体禀赋、心理活动等,不同疾病也有其不同的自然进程和预后。不少疾病如感冒、溃疡病、早期高血压、红班狼疮等有自愈或自行缓解的倾向。如果不通过对照,对非处理因素加以控制,则难以识别研究过程中有关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或结局的影响作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评价药物疗效的临床试验中,不设立对照组所带来的缺陷尤其显而易见。例如黄疸的消退、支气管哮喘的缓解,红班狼疮的缓解究竟是其它的因素影响的结果,或者疾病自身的表现,抑或药物的治疗效应,没有对照,无从得出结论。 对照的主要作用正是鉴别处理因素、非处理因素的差异,从而确认处理因素的真实效应。合理的均衡的对照可使组间的非研究性措施处于相等状态,使组间的基线特征具有均衡性或可比性,从而提高了结论的真实性。 必须强调,均衡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对照,难以比较、鉴别;而有了对照,但不是均衡,就失去对照的意义。我们以后将要谈到的对于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也是以对照的均衡为前提的。(二)对照的方法1、空白对照 指在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的“空白”条件下进行观察、研究。如动物中的诱癌试验,需设立与实验组动物种属、窝别、性别、体重均相同的空白对照组,以排除动物本身可能自然患癌的影响。在观察某种新免疫制剂对某种传染病的预防效果时,采取免疫组与空白组的对比观察,比较两组的血清学和流行病学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说明这种免疫制剂的作用。2、实验对照 指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对比。例如观察中药雾化吸入剂对于支气管哮喘的作用,为了排除单纯雾化作用的效应,应该设立包括不加中药的雾化吸入组(如水液雾化吸入)。临床试验中的复合对照属于实验对照的范围。3、标准对照 以正常值或标准值作为对照,以及在所谓标准条件下进行观察的对照。研究药物的疗效时,可以公认的常规有效疗法作为对照。 “标准”的建立,或疗效的“公认”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应用标准对照的研究,在进行结论推导时要特别慎重。4、自身对照 如用药前后的自身对比观察;或是对照与实验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例如身体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或同一对?在观察的不同时期接受不同的疗法,然后比较它们的差异,这种方法也称为自身交叉对照。自身对照或自身交叉对照的应用受一定条件的限制,结论的推导也应慎重。5、相互对照 各实验相互为对照。如中医各种不同证候的对照;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结合组治疗急性心梗的对照等。 两组或多组在同一时间的比较、观察也称平行对照。6、配对对照 根据研究目的,把对实验结果(或效应指标)有影响的有关条件(如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相近似的研究对象配成对子,再把每一对子中的研究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各比较组中去。在临床试验中,如果实施随机双盲对照,配对对照的使用常受到限制。病例-对照研究 ,常要求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个体按一定条件(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配比,也称配对对照。7、历史对照 又称文献对照或回顾对照。是以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作比较。历史对照要特别注意比较资料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通常由于既往的资料中的研究对象、条件、环境等都很难与本次试验保持一致,可比性差,历史对照一般是不宜采用的。但是如果某种疾病(如癌肿)治疗过程中的非处理因素(如生活条件、心理、一般药物治疗)不易影响它的疗效,且误诊率低,评价疗效指标(如生存率、病死率)相当稳定,历史对照的结论还是可取的。既往在评价链霉素对于粟粒型肺结核时,就是以历史对照为依据的。8、安慰对照 是空白对照的特殊类型。目的在于克服对照组病人由于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倚。常用无明显药理作用的制剂,如乳糖、淀粉、注射用水等安慰剂要求在外观、颜色、形状与试验药物完全一致。假操作如假手术也被视为安慰对照。临床试验中,使用安慰剂对照要特别谨慎,注意其在医疗道德上的可行性。 中药的安慰对照在不少方面仍有困难,有待探索解决。二、随机的原则(一)随机化(Randomization)的概念和意义 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 随机化的概念是根据“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的特性而规定的。 随机化的意义在于使被抽取的观察对象能最好地代表其所来源的总体人群,并使各比较组间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比性。在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过程中,对照组与实验组除研究因素(如服用某种药物)有所不同外,其它非研究因素(如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疾病分期等)应该是尽量一致的,均衡的。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随机化。(二)常用随机分配的方法 随机化的方法很多,现将临床研究中常用的随机分配方法简述如下: 1、简单随机化(Simple Randomization) 简单随机化可通过抛掷硬币、抽签、摸球、查随机数字表或应用操作计算器的随机数字健来完成。 抛硬币、抽签或摸球通常用于从理论上说明随机分配方法的实施和意义。当试验涉及的例数较少时,也不无视为简单可行的方法,但因临床试验的例数往往较多,使用这几种方法对研究对象分组,便显得很不方便。 随机数字表常用于抽样研究及对样本的分组随机化。表中各数字相互独立,并可按需要视相邻的数字为任意位数的组合,无论从横行、纵列或斜向等各种顺序均呈随机状态。使用时可任意从任何一个数字开始,按任意顺序取用,但起始数字代表的位数(如个位、十位、百位)和录用顺序应预先有所规定,不能在同一次录用中随意变更。 数字的随机排列也可通过操作计算器(通常为供统计用的计算器,如Casio fx-180上的INV,RAN键来完成。 下面是应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20名合格受试者随机分配至甲、乙两组的例子,其步骤如下: (1)依次编好1、2、3……20的顺序,(此顺序即为以后进入研究的合格受试者的序号) (2)通过随机数字表或操作计算器上的INV RAN键完成随机数字的排列,将所得之随机数字,按1、2、3……20的顺序排列,(每按一次INV RAN键即得一个0-1之间的随机数字,可仅取末两位数)。 现将所得之随机数字依次排列如下表:──────────────────────────────────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随机 21 32 66 44 35 78 43 19 77 48 59 67 72 34 33 56 88 91 61 27数字:────────────────────────────────── (3)令末位数为单数的随机数字相应的序号的研究对象分配至甲组(也可为乙组),双数和零者进入乙组(也可为甲组)。 按此规定则有: 甲组:序号为1,5,7,8,9,11,12,15,18,19,20的受试者。 乙组:序号为2,3,4,6,10,13,14,16,17的受试者。 (4)平衡两组例数:上述甲乙两组例数不等,甲组为11例,乙组为9例,若要使两组例数相等,可用下述方法: 续查随机数字,再按INV RAN键,得一随机数字36,将其除以甲组例数,得余数

,如本例为36÷11得余数3,则原属甲组中第三位(即序号为7)的受试者需调至乙组。 若两组例数仍不等,依上法继续操作,直至两组例数相等。 (5)随机分配卡的编制:随机分配卡的内容包括: 序号: 组别: 随机数字: 治疗方法: 按(1)-(4)步骤所得分组结果,分别填写好1-20的随机分配卡,则序号为1的随机分配卡为:序号:1 组别:甲随机数字:21 治疗方法:(可根据具体研究计划填上,如止咳Ⅰ号冲剂) (6)随机分配卡片用信封密封,信封上编上号码,信封编号应与内含之卡片序号相同。 (7)将内含随机卡之信封按编号依次排好。 (8)随机分配卡由专人保管,当合格受试者进入研究时,按其进入之顺序拆开序号相同的信封,根据其中卡片的规定分组和医嘱给予治疗,不得作任何更改。 简单随机化的方法简便,可行。随着受试病例数的增加,两组间例数不等的机会减少,如受试病例达到100名时,两组的病例数比为6∶4的概率稍大于0.05。在超过200例时,两组例数更为接近,其组间的可比性也较好。新药的临床研究,常为多中心协作,同一单位的观察例数常有限,因而常需平衡组间例数。 若确需进行组间例数不等比例的随机分组,如甲组:乙组=3∶1,则可规定遇随机数字末位数为: 1,2,3,5,6,7者分至甲组 4,8者分至乙组 0,9弃去(这种不等的随机对照,有它的缺陷,这将在后面加以讨论。)2、区组随机化根据受试者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成内含相等例数的若干区组,而后,区组内的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不同组别。举例如下:将24名病人作区组随机分配至甲、乙两组。其步骤为: (1)令每一区组内含4名受试者,则有下列六种排列方式: ①--甲甲乙乙 ②--甲乙甲乙 ③--甲乙乙甲 ④--乙乙甲甲 ⑤--乙甲乙甲 ⑥--乙甲甲乙 (2)查随机数字表,得1-6这六个数字的随机顺序,若为5,3,2,1,6,4,则最早进入研究的4名病者按上述第5种方式被分配至甲、乙组,即依次为乙、甲、乙、甲。其余类推。 区组随机化具有下述的优点: (1)有利于保持组间例数的均等,即使末一区组的分配未全部完成,两组相差的例数最多不超过区组所包含的例数的一半; (2)有利于保持组间的可比性。若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时间性或季节性,则轻重病例进入研究的时间可能相对集中。如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组,在研究的最早阶段,两组例数相等的机会甚少,这样有可能使重症(或轻症)病人较多地被分配至某一组别,造成组间轻、重病人的构成不一样。按区组随机化分配病例时,有可能克服这一缺陷。这是由于同一区组的病例总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被纳入研究,他们同属于重症或轻症,而任一区组的分配结束时,两组例数又总是相等,因此,即使在研究过程的任一时点中止,组间轻、重病人的构成总是十分接近。 区组随机化的主要缺点在于如果不是双盲试验,同时研究者又知道区组的含量大小,则很容易事先知道每一区组最后一名病人的分组去向,而导致选择性偏倚或期望性偏倚的产生。1、分层随机化 根据对疾病的转归,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有关因素或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将进入研究的受试者分为若干层次,然后在层内再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不同组别。例如,已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重要预后因素包括起病后至接受治疗的时间、梗塞部位,是否有合并症等。据此,可作如下分层: ━━━━━━━━━━━━━━━━━━━━ 发病到治疗时间 梗塞部位 合并症 ──────────────────── ≤24小时 前壁 否 >24小时 非前壁 有 ━━━━━━━━━━━━━━━━━━━━上述各层次进行组合,可得2×2×2=8层次,则其分层随机分组将如下如所示: 表5-1 急性心肌梗塞病者分层随机分组示意图━━━━━━━━━━━━━━━━━━━━━━━━━━━━━━━━━━━ 合格受试者 发病至治疗时间 梗塞部位 合并症 分组 ──────────────────────────────────── 试验组 ─── ─有─R │ │ │ 对照组..... │ ─ 前壁 │ . │ │ │ 试验组 ─ .─┤ │ ─无─R │ . │ │ 对照组 .... │ │ . │ ─ ≤24h │ 试验组 ──┤ │ │ ─有─R │ . │ │ │ │ 对照组 ... │ │ │ │ . │ │ ─ 非前壁 │ 试验组 ───试 验 │ ─无─R │ . │ 组 │ 对照组 ... │ AMI │ . │ │ 试验组 ──┤ │ ─有─ R │ . │ │ │ 对照组 ..... 对 照 │ ─ 前壁 │ . │组 │ │ │ 试验组 ──┤ │ │ ─无─ R │ . │ │ │ 对照组... │ │ │ . │ ─>24h │ 试验组 ──┤ │ ─有─R │ . │ │ │ 对照组... │ ─ 非前壁 │ . │ │ 试验组 ─ ─无─R │ . 对照组.. ━━━━━━━━━━━━━━━━━━━━━━━━━━━━━━━━━━━━ R:随机分配 由上表可见:分组的最后结果是两组中病者有关接受治疗时间、梗塞部位、合并症的有无等重要预后因素或临床特征得到了均衡。 在样本含量较大(例如200以上)时,简单随机化常可保证组间的可比性,显然不需要进行分层随机分配;样本太小,分层过多,则难以实施。研究对象在100-200之间,有2至3个重要影响因素,每个因素又有2-3个水平时,应用分层随机较恰当。(三)与随机化有关的某些问题的讨论 1、半随机化分配 除上述随机化方法外,尚有半随机化分配者,即根据受试者的生日(单、双数)、住院号(单、双数)安排组别。当进行大样本研究时,如社区人群的试验,半随机化分配受试者具有简便,同时也能较好地达到组间均衡。临床试验常因研究对象数量尚少,半随机化难以达到组间均衡,因而其使用受到限制。2、非随机化分配临床研究中,有的研究者按病人就诊顺序的单、双数分配至甲、乙组,并称之为“半随机化”分配方法。这实际上是对半随机化含义的误解,因为按这种方法,在确定第一名病人的组别后,其余所有研究对象将会分配到哪一组,就完全可以预先知道,这与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随机分配的“同等可能性原则”相去甚远。这种方法属于非随机化的分配。2、不等的随机化对照 临床试验中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例数比例以1∶1为佳。这是因为这种1∶1的比例符合随机化的“同等可能性原则”,在1∶1的情况下,进行组间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时,统计效能最高(当α=0.05时,其统计效能─把握度,达95%)。因为临床试验中的药物属于试验性药物,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待证实,因而有可能更多地关注试验药物,让其在较多的受试者身上进行重复,可以适当地增加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例数比例,然而这种比例的扩大也应受到限制。有研究表明,在其它条件(例如,总例数、显著性水平α)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试验组例数的增加,统计效能在逐步降低,如试验组与对照组例数之比为2∶1时,则统计效能降低至 0.925;若为4∶1,则降低至 0.82。由此可见,若将其比例控制在2∶1或3∶2的范围内,尚属可行,若超过3∶1的比例,则将使结论真实性受到较大影响。新药临床试验有关法规关于组间例数比的要求(3∶1)是一个“合格”线的要求,但不是最佳的比例。笔者希望,研究者在进行新药临床试验设计时,充分理解有关规定,同时也高度重视统计学的有关原则。 4、关于非随机化对照 若以一病区的病例为试验组,另一病区为对照组;或一医院的病例为试验组,另一医院为对照组,这是非随机化的对照,其结果必然导致组间的不均衡性,影响研究结论的真实性。 遵循随机化原则分配研究对象的目的在于达到“组间的均衡”。因而,随机化的成功与否自然也以“组间均衡”为主要衡量标准。研究者如果书写有关临床试验的报告,除应扼要描述应用随机分配的具体方法外,也应报告有关组间均衡性(可比性)的资料和数据。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PBL教学;人体解剖学;护理专业

人体解剖学是护理专业学生进校学习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体表投影及发生发展的学科。但由于人体解剖学内容复杂、专业术语多、理论知识抽象难懂且不易记忆、学习效果不理想等,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节约授课时间,突出重难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2]。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辅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解答,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3-4]。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吸取各自的优点,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让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加多样、丰富。目前,有教师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5]。为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和探讨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详情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择我院2015级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6个班,每班60人,总共3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3个班作为实验组(180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155人,年龄(18.48±1.36)岁;3个班作为对照组(180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152人,年龄(18.25±1.63)岁。两组学生均为高考统招生,他们的年龄、生源、进校成绩、学习态度、专业基础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材及教师

教材选用由刘荣志、刘秀敏和张为民主编,2013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6]。两组教师为同一人,采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时数都相同。

1.3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多媒体技术结合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理论知识,强调重难点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学生以认真听讲、专心做笔记、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记忆为主。实验组采用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实施流程如下:(1)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重点知识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课前认真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问题,问题难易程度适中。例如:学习消化系统时根据案例设置以下问题:①解释何为上消化道、咽峡、麦氏点、齿状线、肝门、肝小叶。②简述消化系统的组成。③简述食管的位置,有几处狭窄,位于何处,距中切牙多远,有何临床意义。④简述胃的形态。⑤列表比较空肠和回肠的区别。⑥简述肝的形态、位置和体表投影。⑦简述未进食时和进食时胆汁的排出途径。⑧何谓消化性溃疡?常发生于何处等。(2)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强调重难点知识,给出问题。(3)学生分组自学课程内容,查找资料,讨论分析问题:①将每个班的学生分为10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材和电教视频(任课教师提供的电教视频)自学;②学生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等查找资料,并对问题进行研究,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探讨、分析问题、做好记录。(4)课堂讨论和解答问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各小组轮流发言,汇报成果。随后,教师对汇报进行评价和纠正,将学生反映的难点知识利用多媒体进行详细讲解和动画演示。如“心脏”这一节中,心腔的结构、心室收缩舒张时血液的流向及各瓣膜的开闭情况比较抽象,教师要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对心脏的舒缩功能产生立体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彻底消除学生的疑问,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5)总结归纳,内化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总结归纳重难点知识,学生做好笔记,吸收内化课堂理论知识。

1.4评价方法

一学期结束后,教师从题库随机选取考试题对两组学生进行考试评价,考试内容有客观试题(50%)和主观试题(50%),主观试题包括问答题(30%)和案例分析题(20%),用来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能力,满分为100分。考试完毕后,由同一位教师按同样的标准阅卷,对360名学生的客观试题及格率和平均分、主观试题及格率和平均分、总分及格率、总平均分进行评价分析。同时,采用问卷的方法调查实验组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的认可情况,记录分析调查结果。1.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成绩比较

(见表1)实验组的客观试题及格率和平均分、主观试题及格率和平均分、总分及格率、总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

2.2问卷调查结果

向实验组发放18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96.67%的学生认为本组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便于理解和掌握;94.44%的学生认为本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97.78%的学生认为本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医学辩证思维,有利于临床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92.22%的学生认为本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语言交流能力。总体来看,实验组大部分学生认可并满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

3讨论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的第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为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护理专业需要极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对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要求也极高。因此,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护理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3.1传统教学的不足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记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提高,易对学习失去兴趣,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易造成“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后果,进而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之后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7]。因此单一的传统教学不适应时展的要求,不利于当今护理人才的培养。

3.2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枯燥复杂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且简单化,突出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而PBL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了医学辩证思维,有利于临床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语言交流能力。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的客观试题及格率和平均分、主观试题及格率和平均分、总分及格率、总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所以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医学类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护理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医学辩证思维,有利于临床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语言交流能力,能有效提高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璐,冯改丰,王航辉.PBL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和思考[J].解剖科学进展,2011,17(6):11.

[2]刘洋,孙威,谢忠艳,等.多媒体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黑龙江医学,2012,36(4):308-309.

[3]杨忠华,杨海芳.探讨多元化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6):57-59.

[4]FrancoisLalonde.Problem-basedlearninginosteopathiceducation[J].InternationaJournalofOsteopathicMedicine,2013(16):216-219.

[5]米树文.PBL教学法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375-376.

[6]刘荣志,刘秀敏,张为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篇7

[关键词] 热性惊厥;内皮素;心肌酶

[中图分类号] R720.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034-02

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发病率高,值得我们重视。热性惊厥是因出现全身抽搐及呼吸暂停,渐出现紫绀、缺氧,从而出现全身短暂缺氧状态。内皮素(endothelin,ET)是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种激素,除了通过缩血管作用来调节脑血流之外,还可以作为神经肽发挥神经元调节功能,参与脑部疾病的发病过程。正常情况下心肌的糖代谢是以有氧代谢为主,这表明心肌细胞对缺氧非常敏感。在心肌缺氧时心肌细胞生物膜首先受损心肌酶逸出,导致血清心肌酶活性升高。检测血浆ET及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水平的动态变化,判定热性惊厥患儿有无一过性脑功能及心功能的损伤。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热性惊厥组30例病例均选自2008年6月~2009年12月住院患儿,其中单纯性热性惊厥27例,复杂性热性惊厥3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6个月~1岁10例,1~3岁9例,3~6岁8例,>6岁3例。正常对照组22例均为同期正常健康体检儿,男14例,女8例;年龄:6个月~1岁12例,1~3岁8例,3~6岁1例,>6岁1例。

1.2 研究方法

热性惊厥组于入院24 h内经静脉采血,查血浆内皮素(ET)及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热性惊厥7 d后再次抽取静脉血复查血浆内皮素(ET)及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

1.2.1 血浆内皮素(ET)测定 取静脉血2 mL,注入含有30 μL EDTA-Na2(10%)和40 μL抑肽酶的试管中,混匀,4℃离心(3 000 r/min)10 min,分离血浆(溶血样品影响初定结果)。存在-20℃可保存2个月。测定前将样品取出,置于室温或冷水中复融,再次4℃离心(3 000 r/min)5 min,取上清液测定,正常组标本处理方法相同。

1.2.2 血清心肌酶测定 取静脉血2 mL,使用东芝7BA-120生化分析仪及利德曼心肌酶试剂盒,室温离心(3 000 r/min)10 min,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常组与热性惊厥组(24 h内)血浆内皮素(ET)及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经SPSS 16.0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进行t检验,t = -6.453,P = 0.000

2.2 热性惊厥组(24 h内)与热性惊厥组(7 d后)血浆内皮素(ET)及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比较,热性惊厥组24 h内增高的血浆内皮素(ET)及心肌酶同工酶(CK-MB)于7 d后降至正常。经SPSS 16.0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进行t检验,t = 10.285,P = 0.000

表1 正常组与惊厥组ET、CK-MB变化(x±s)

注:正常组与热性惊厥组(24 h内)比较,*P = 0.000

3 讨论

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发病率高,儿童期患病率为3%~4%,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值得我们重视。热性惊厥是出现全身抽搐及呼吸暂停,从而出现全身短暂缺氧状态。血浆内皮素(ET)在热性惊厥患儿发作时参与了脑功能的调节,参与了发病过程[1]。正常情况下心肌的糖代谢是以有氧代谢为主,这表明心肌细胞对缺氧非常敏感[2],在心肌缺氧时心肌细胞生物膜首先受损心肌酶逸出,导致血清心肌酶活性升高,故我们开展热性惊厥血浆内皮素及心肌酶含量变化的临床研究,以判断热性惊厥患儿脑功能损伤及心功能损伤情况。

3.1 血浆内皮素简述及变化

1988年日本学者Yahawn等从猪主动脉发现并分离出一种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其具有很强的收缩血管作用,被命名为内皮素[3]。ET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一种缩血管活性肽。通常ET以极低的生理浓度存在于体内。其合成和释放受多种因素影响,而缺氧、缺血和缺血再灌注均可促使ET的大量释放。血管内皮释放的ET可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与G蛋白偶联的磷脂酶C(PLC),从而促进细胞外钙内流和胞内钙的动员,使胞内钙浓度升高,Ca2+与钙调素结合后激活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引起钙介导的平滑肌收缩,并可激活蛋白激酶C(PKC),改善离子通道的通透性。激活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最终加强Ca2+介导的细胞收缩过程,引起血管收缩[4]。热性惊厥患儿血浆内皮素升高的机理可能是:①由于存在明显的缺氧,抑制了ET基因的表达,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合成ET增多[5]。②血液中的β-脑啡肽含量增加,参与并介导了脑缺血、脑损伤等一系列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的病理过程,并促使ET过量释放。综上所述,血浆内皮素(ET)在脑功能损伤时其浓度可以增高。本研究显示:①热性惊厥组(24 h内)患儿血浆内皮素(ET)明显高于正常组,P = 0.000

3.2 血清心肌酶的变化

热性惊厥时因出现全身抽搐及呼吸暂停,从而出现全身短暂缺氧状态。缺氧可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直接损害心肌细胞。缺氧时间越长,越易发生心肌损伤。心肌损害发生率为65.5%[6]。缺氧使心肌细胞代谢障碍,通透性增加而产生心肌酶学的异常。另外,缺氧使体内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增加,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膜,导致细胞结构破坏,细胞通透性改变,酶从细胞内溢出,释放入血,使血清心肌酶水平升高。AST、LDH、CK、CK-MB、HBDH为心肌细胞内酶,是其能量代谢的重要酶类,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其同工酶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7]。该酶在血浆中活力增高与否对判断心肌损害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研究显示:①热性惊厥组(24 h内)患儿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明显高于正常组,P = 0.000

[参考文献]

[1] 董化江,徐鹏霄. 血管内皮素的研究进展[J].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6):557-558.

[2] 李明. 新生儿窒息心肌酶与胆红素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J].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6):564-565.

[3] 甘金莲,樊有赋,陈晔,等. 内皮素的特性与生理病理作用[J]. 生物学教学,2009,34(4):2-3.

[4] 苏浩彬,吴燕云,张红珊,等. ET与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关系的探讨[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30(35):122-123.

[5] 张玉红,陈传兵,李华.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血浆ET、SS测定的临床意义[J]. 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21(6):541-542.

[6] 陈艳霞,王家勤,许建文. 窒息新生儿心肌酶谱水平变化的意义[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7):552.

篇8

【关键词】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质量工程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S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41-02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是农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方法论的科学,它对于学生科学研究的训练、科研素养的提高以及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1-2]。我国各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并逐步形成了富有各自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二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实践,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在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前提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做了多方面的尝试,不断完善教材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谈一些体会与思考,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

1.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农业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以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遗传学等课程为基础,主要介绍田间试验设计、试验结果的整理与统计分析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设计试验方案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今后从事毕业论文和开展科学研究打好方法论基础。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试验方案的制定,试验误差及其控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述田间试验误差的来源、土壤差异、控制误差的小区技术、试验设计、实施规则以及试验数据的获取。第二部分从试验数据最简单的描述统计开始,进而介绍研究对象总体的理论分布、统计数的抽样分布以及统计数的理论概率。第三部分在误差理论的基础上引入通过假设测验进行统计推断的基本方法,介绍平均数比较的u测验和t测验,然后进一步介绍F测验和x2测验及其应用。第四部分两个以上变数间的分析,即相关与回归部分。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核心内容是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统计方法重点在于方差分析和回归相关[2-6]。

2.改革传统的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教学方法

2.1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在教学过程要尽可能地与生产实际想结合,与相关领域的研究相结合。《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是在已学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试验设计理论、拓宽试验设计方法,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旨在增强专业研究能力,提高论文试验的设计水平与论文质量。迄今,该课程在国外偏重于各种常用试验设计优化及各种统计软件包如Statistica、Excel、SAS和SPSS等使用;在国内则偏重于各种试验设计方法和统计分析的介绍,试验结果采用计算器一步一步计算,以求加深对试验设计原理及统计过程的理解。这两种教学体系前者统计手段先进,但试验设计薄弱,不利于学生对各种试验设计方法的灵活运用;后者突出试验设计部分内容,但数据处理费力费时。两者各有利弊,有待改进。

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应介绍各种试验设计方法的原理,又必须有这些设计方法在农业中的应用实例。因此,我们优化了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对于比较典型、又较常用的试验设计(如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详细讲解。课堂教学重点则放在各种试验设计方法的特点、用途及相互联系方面。至于设计步骤只按试验小区排列图简述即可,结果的统计分析也只需列出方差分析表中的变异来源项。因为对于大多数试验来说,这些变异来源的平方和(SS)等统计项可用常用的计算器计算出来。如此安排授课进程,可避免课堂内容重复,并让学生避免记忆繁琐的统计公式,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掌握各类试验设计的要领,便于日后灵活运用。

2.2 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强化理论教学

任何的教学改革措施,都必须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建筑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提高传统教学的授课质量,是教学改革成功的根本。教学实践中,根据《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图表多、公式多、计算多、学习难度大等特点,按照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以及达到的目标,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对于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讲授法为主,力求深入浅出,讲深讲透;(2)对于数理统计学公式,淡化演绎推理过程,着重讲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启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对于一些统计图表的绘制(如田间试验设计图、数据资料的次数分布图、双变数的回归图等)则辅以直观教学法。例如,在讲授“田间试验设计”一节时,其教学过程设计为:首先把不同试验设计方法的图例通过投影展示给学生,并用对比法简要介绍不同设计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术语,然后详细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试验设计图的绘制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不同设计方法的适用范围。这样讲授可以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对适于学生自学的内容则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5)对于计算内容较多的章节则辅以练习法。在讲课过程中,避免满堂灌,尽可能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适当设疑,活跃课堂气氛。

2.3加强课堂讨论,因材施教

解决某一特定专业问题可采用的试验设计方法很多,但试验效率可能大不相同。因此每大类试验设计讲授后,有必要让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要求,最好结合自己将来的毕业论文,进行设计练习,然后组织课堂讨论。在《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它能使学生强化对基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在科研实际中的自觉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技能的能力。这种方式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换换“口味”,避免被动的“满堂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查阅资料、课堂交流以及自己的独立思考,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所研究问题涉及的领域范围、来龙去脉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在讨论过程中,可先由学生上台介绍,再让全体师生共同对试验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修改意见,并作出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课堂知识,能灵活运用各类试验设计方法来解决专业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又可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课堂讨论无疑是一次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所有的课堂讨论中,针对毕业论文的课堂讨论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每个同学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都是勿庸置疑的,但每个同学的毕业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通过针对毕业论文的课堂讨论,教师可以了解本课程知识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范围,最后分析、归纳出这些领域对本课程特殊要求的极好机会。因此,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设计练习,应予以登记、摘录。对于典型练习,应予保留,并及时充实到教案中,以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用结合[2]。

2.4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本课程的内容涉及大量设计草图与统计图表,因此教学挂图较多。纸质挂图较易损坏,白布绘制的挂图又难以修改和清洗,且携带不便。利用学校大多数教室都已经配备多媒体投影设备的条件,将这些图表、公式及教学内容制成Powerpoint幻灯片实施教学,加快了授课节奏,增加课程的信息量。对于某些试验设计的野外试验场景,也制成幻灯片或教学录像片,增强了教学手段的形象化和动态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了教学效果。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计算量大,目前科研工作中的统计分析工作绝大多数都通过统计分析软件完成。因此《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CAI课件的制作必须跟统计分析软件“链接”,如可以与SAS、DPS或SPSS等分析软件结合;教师在利用CAI课件授课时,可以通过统计分析软件演示例题的计算过程与结果,强化学生对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3,6-8]。

2.5加强课后作业练习

在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位论文时,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真正使用统计这一有效的手段时,往往无从下手,这主要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之外他们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在他们还没有接触科研活动之前,这种实践环节可以通过大量的作业来替代。

2.6 加强计算机统计分析练习

加强计算机在试验设计,特别是在试验结果统计分析中的应用,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如何将国内外各种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合理开发,使之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衔接,并利用计算机开展统计分析教学,这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国内外惯用的计算机统计软件包大多具备常用试验设计的结果统计功能。对于采用典型试验设计,如随机区组、拉丁方、裂区设计等方法设置的试验,其试验结果一般都可以用软件包直接统计。对于由典型试验设计演化的变种,包括混杂设计、正交设计等,仍可借助计算机按变异来源进行平方和及自由度分解,从而完成繁琐的中间运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

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许多复杂的统计分析,如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已完全可以由计算机完成,因此,不必再沿用计算器统计时代对算法作太多的介绍。针对本课程上机时数有限,而现有统计软件包功能较多,课堂上来不及详细介绍这一现状,计算机统计练习目前最好采用先集中铺导,再分散进行课外练习,最后集中答疑的方式。这样可使学生有较多的软件熟悉时间,便于学生在软件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7-8]。

2.7 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想使学生正确运用生物统计的知识和方法去处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加强学生对生物本身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生物界数量现象的认识。生物界的数量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些数量现象又是广泛地存在变异的。正确地认识这些数量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处理试验数据。生物统计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发现和挖掘这些蕴藏生物内部的规律,使我们对生物本身生长发育及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有更深的认识[4-5]。

在生物科研中容易发生有关数据统计分析的错误,我们经常发现,这通常都与是否有正确的试验设计有关。生物统计学虽然是分析试验结果的有力工具,但是也只有那些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起来的数据,经过整理、思考和统计学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经常发现有人因为缺乏统计学知识收集大量无助于分析的数据而丢失一些必要的数据,这样的资料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由于收集方法不正确,而得不到对总体无偏的估计,使推断的结果不够准确,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加强了进行实际课题研究训练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加大了有关试验设计内容的实践,使学生能够在进行一项研究之前,根据试验目的,按照统计学的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试验方案,开展正确的田间试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自己提出课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讨论和研究,把课堂扩展到资料室、图书馆和实验场地,融教、学、研为一体,充分调动了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学原理、模型和方法的理解,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丰富多采。对于有条件的学生,就让他们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

3.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课程改革的效果,不仅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而且也得到了学校教学管理专家的好评。通过反复实践,学生抓住了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基本要点,能够自觉地运用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来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在我校历届园艺、农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绝大多数能做到正确地进行试验设计、正确地应用统计指标、对数据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正确地应用统计图表对研究结果进行简洁而清楚的表达,并且能正确地解释试验结果,导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于丽杰. 生物统计教学改革中的几点认识. 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1):74-76

[2]吴良欢,楼建悦,赵启泉. 提高农科研究生试验设计与统计教学质量的途径探讨. 高等农业教育,2001,(增刊):89-90

[3]詹秋文. 计算机技术在生物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高等农业教育,2001,(6):56-57

[4]夏爱红,景桂英,是雅蓓,周广礼. 农业期刊论文中试验设计统计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编辑学报,2002,14(1):23-24

[5]汪光年,吴益伟,于晓庆,汪良才. 论农业科技论文中试验设计可比性问题. 宁波大学学报,2000,22(5):93-95

[6]程郁昕.《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3):32-34

[7]李兰会,李潭清,周荣艳,曹洪战,贾青.整合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优化生物统计教学.教学天地,2009,(7):118-119

[8]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