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8: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学科研课题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问题;意识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也需要小学生这个群体对一些比较简单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对于处于启蒙阶段的学生而言不仅可以开阔其视野,还能给学生在学习上指明新的学习方向,促使其对未知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活跃其思维的目的。
一、如何让学生具有问题意识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发去提问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所要表述的知识内容设置成学生容易接触的形式,而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欣赏水平,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时,由于这是大自然的一种自然现象,学生要想去感知可以在植物相对比较密集的地方,而且光合作用必须是在白天进行,植物此时需要利用阳光进行化学反应。学生要想很好地去理解,教师需要深入浅出,千万不能过多去给学生讲解化学层面的知识,只需告知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即可。教师需要适时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其提出对应的问题。
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去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要求学生敢于去提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有效地提问,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一些事物探究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学生一旦有了问题,就会主动去探究,这样教师还要让学生多提问题,并和其一起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还要让学生多提问题,并与某一起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提问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比如,在讲解植物的生长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植物的标本,植物的种类需要具有代表性,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诸多疑问,比如,植物如何遗传?我们怎么种?这些问题的出现恰恰是学生对植物的疑问,刚好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尽量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教师创设情境后,不能急于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时教师需要先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写到本子上,然后通过与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交换问题,小组成员对一些价值不大的问题给予指出,然后进行汇总,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身的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帮助学习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知识,而且这对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如果只是听教师说或其他同学说,显然是不利于自身提问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需要注意的要素
1.根据学生提问的形式进行合理划分
因为受不同学生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的影响,学生在面对具体的事物时本身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时候教师需要准确地分析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的基本动机,因为学生在面对一些未知事物时其表现的反射条件与其的接受能力息息相关,比如,一些学生可能对食物营养有很好的认识,因此这类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贴近生活,像食物是如何被人体吸收的?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并不是很了解,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一般局限在为何人体需要食物这方面,所以教师需要首先对这一类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类型进行区别对待,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加显著。
2.让学生提问时注重基础部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启蒙学习阶段,需要对一些知识掌握尽可能扎实一些,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时最好从基础部分进行,这样学生对某一现象或理论就会更加全面地了解,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侧重探索式的问题就很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学生的提问意识只是学习中的一小部分,要想让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完全掌握,还是需要学生从基本部分去理解,也就是说提问只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上迈出了一小部分。
总体来看,要想很好地让小学生在科学课上拥有基本的提问意识需要从源头出发,根据具体的知识点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一系列问题,而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对应的契机,学生的提问方式可以围绕某个现象的产生原理以及基本特征,教师则需要努力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去提问,另外,在培养学生提问的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其问题的形式进行合理划分,这样学生的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知识,而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一般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学习反馈,势必会导致其在后续的学习中有更大的动力,并且其学习兴趣也能相应得到带动。
参考文献:
[1]徐广福,张月华.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4).
关键词:小课题;科学;“三结合”;“四方法”;五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70-03
从教科学十余年,多次参加培训和学习。纵观现在的科学课教学,对照《课程标准》,仍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不自由。科学课教材从表面上看内容不多,教学时间很宽裕,而实际上其含量非常大,内容方面涉及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多领域的知识,而且有些研究活动跨越时间长,甚至一个学期都无法完成。由于教学时间的仓促,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影响了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2.课程不开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但现实教学中,我们的科学课还基本上都停留在教师主导的课堂,对象单一、内容封闭,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
3.探究不深入。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参与探究时,学生要描述物体和事件,提出问题,作出解释,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与别人交流。但现在我们很多科学探究活动中,孩子们都是在教师的设计下进行所谓的“为探究而探究”,孩子们的探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4.目标难落实。《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教科学不能只教结论、教答案,而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既学会科学知识,又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但由于种种原因,束缚了我们许多教师,使得以上很多目标难以落实。
因此,需要我们更多考虑革新学习科学的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都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有时需要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探究活动。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能充实学生的科学生活经验。小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其目的营造探究活动的天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从2005年开始,根据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需要,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学校科技教育紧密结合,尝试小学科学小课题研究。
一、“三个结合”――引导学生提出课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为了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应做到“三个结合”,让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确立研究小课题的内容。
1.小课题研究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结合。小课题研究的活动内容设置要紧扣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例如,学生在学习《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时,对“食物的安全问题”产生了兴趣,教师就组织学生以这个问题作为探究课题,让他们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2.小课题研究与日常生活问题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情况,让大自然与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大课堂。例如,2008年结合丹阳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以《身边的绿色》为主题,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进行各类小课题研究活动;2009年,在教学“水资源”时,以《丹阳水资源》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3.小课题研究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科技教育是学校教育内容之一,红红火火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活动平台,也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实践创新的舞台。小课题研究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紧密结合,成为我校科技活动的特色。为了创建绿色学校,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课题调查活动,学生纷纷自立课题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有《美丽的香草河》、《护城河在》、《一次性筷子调查报告》等。
二、“四种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选好课题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课题探究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提出的课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推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依据方案落实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提醒学生有关安全注意事项,并强调做好有关科学实践活动的记录。根据小学生实际,我们开展的科学实践活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集资料法。资料的来源很多,有书籍的、生活中的、网络的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应用资料。例如,学生围绕“丹阳水资源调查”这个课题,他们针对丹阳市降雨量和家庭用水情况,设计了表格,通过观察和走访等获取资料。
2.参观访问法。这种方法打破课堂限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例如,学习“养蚕”一课后,学生确立了“丹阳养蚕情况调查活动”课题,他们通过参观养蚕户,采访农技人员等,了解提高蚕品质及预防蚕病等科学养蚕方法,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与养殖员、农技人员交流。
3.观察实验法。这是学生最喜欢、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活动,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认真观察实验,进行探究。例如,一个学生为了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想了许多办法观察蚂蚁,有强迫法、引诱法等,多角度了解蚂蚁,并且坚持观察了半年,记录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居室内空气质量调查活动组的学生为了了解空气污染的害处,采用植物对比实验法和人体体验法等获取第一手资料。
4.尝试实践操作法。小学科学常见的实践活动是观察与实验,但学生尝试性操作也是实践。《丹阳护城河的污染及处理》课题组的学生,为了解决污水问题,提出植物治污的设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养殖水葫芦治污实践活动。
三、“五条途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1.利用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在科学三上教学中有“植物的一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单元。我们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全体学生开展养蚕和养凤仙花活动,并将养殖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写出观察日记。例如,张丹妮同学在日记中写到:“蚕宝宝的“脖子”上有一个‘( )’的标记,就像数学里面学的小括号,难道蚕宝宝也要学数学?这个“( )”形的标记到底有什么用啊?” 又如史珊珊同学在日记里写到:“今天,我正在为凤仙花浇水,突然,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个问题:芽叶与真叶有什么不同?于是,我拿起放大镜,寻找着答案。从形状上看,芽叶是圆形的,而真叶是椭圆形的,而且一边有点尖尖的;从颜色上看,芽叶是淡绿色的,而真叶是绿色的;从外表上看,真叶的叶脉清晰一点,而且边是齿形的;从大小上看,真叶比芽叶大;从厚薄上看,芽叶摸过去厚一点,而真叶有点薄,我都不敢太用力了。”
2.利用假期号召学生参与。我们在2007年暑假和2008年寒假分别向学生分发《开展小学科学小课题研究比赛》的通知,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真实的生活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四(2)班同学利用暑期组成课题小组,分工合作,制定调查计划,拟订调查问卷,进行采访,完成了《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他们向家长、老师提出建议:“你们应该使孩子的暑假劳逸结合,选择补习班也要考虑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使其快乐学习。家长也应该多陪陪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看看书、给孩子讲讲故事、和孩子玩玩游戏等等。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们出去旅游,使孩子们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3.利用第二课堂精心指导。在每周星期二下午第二节课后,我们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并指导他们写出了《君子兰怎么了》、《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等文章。在《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中,黄凯同学抓住蚂蚁的特性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并和同学一起寻找资料,得出科学的结论。
4.利用多种载体激励学生参与。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橱窗”中开辟“科学栏目”,在栏目的前言中我们就写道:“同学们,你是不是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写论文是科学工作者的事,那你就错了!我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写科学小论文虽然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们以此鼓励学生多投稿。在“小小探索者”版块,我们就刊登了《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文竹为什么会快速产生枯叶》、《海水是咸的,海鱼为什么不是咸的》等文章。此外,我们还把学生的一些小课题研究报告推荐到其他教育刊物。
——对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艺术的探究
路小华
(城固县第一中学,陕西 汉中 723200)
摘 要:教师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分析了教师提问的类型,功能和英语课堂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要求,并结合心理学的观点,着重探究了英语教师如何能使课堂提问成为一门艺术,并从三个方面对此作了详细的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更好地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课堂提问;提问艺术;英语课堂教学
教师的课堂提问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外许多著名的外语教学研究者对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了大量的研究。Long and Sato(1983)认为,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可分为查询式(inquire question)和参考式(referential question)。Nunan(1991)把教师的课堂提问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黄桂珍(2001)分析了英语课堂提问的特点,并指出当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问题应有趣且符合实际,从易到难为宜。
张雪娟(2001)提到:在提问时,教师的态度尤为重要。陈雪琼(2004)指出英语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问题要有意义;其次,为学生创造宝贵的机会,这样使学生乐于讨论所提问的问题;第三,教师应对学生回答作全方位的评价。徐红梅(2005)谈到,课堂提问是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心理学的观点着重探讨英语教师如何才能将课堂提问提升到一个艺术高度。笔者从问题设计的艺术,呈现的艺术及评价的艺术三个层面对本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旨在引起同行的关注,同时为英语课堂提问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使英语教师更好地贯彻执行教学原则,促进个人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类型,功能及意义
(一)英语课堂提问的类型
Nunan(1991)将英语课堂提问分为展示性(display question)和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
1、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
展示性问题的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已学知识。其主要特点是问题的答案是确定的,不需要太多的自我创新。在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展示性问题是必要的,它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创造性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奠定坚实的基础。
2、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
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其主要特征是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一般来说,对文章的理解,评价和赏析方面的问题常属于参考性问题。学生需要将文章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得出理想的答案。
Brock(1986)发现学生用于回答封闭性(即展示性问题)的句子平均有4.23个单词,而用于回答参考性问题,即Barnes所说的“开放性”问题的句子平均有10个单词。由此可见,后一种问题能够提供判断,解释和表达看法的机会,有利于增加语言输出。在本人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常会运用参考性问题。如在课堂讨论中,常会用以下的问题:“Suppose…”;“Could …?”“if…?”在对文章的评价时常会用“What’s your opinion on…?”“What do you think of…?”“How do you feel…?”等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功能及意义。
1、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其中课堂提问是最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针对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两种问题类型。一般说来,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共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教学目标考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能够促进师生相互交流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口语能力会得到锻炼,教学目标也容易实现。
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会发现一些同学缺乏学好英语的信心。这是因为他们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实践证明,巧妙且适当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师提问时,学生们会认真听老师讲,并积极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教学过程也会更加流畅。
3、为教师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
英语教师运用课堂提问这一手段,能够及时掌握重要教学信息,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课堂提问,教师会很容易且直观地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4、课堂提问服务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地参加丰富多彩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课堂提问可以促使教学和课程标准有机结合。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英语学习只是简单地接受,理解和识记课标所要求的内容,而新课标认为课程标准不仅仅是特殊知识的载体,而且是师生探索新知识和观点的一个平台。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运用问题解决的过程来传递有效信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课堂提问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从而优化知识结构。
二、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设计问题的艺术
1、熟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熟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英语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问题设计的重要依据。例如,在教“Music”(Module3,外研社必修2)时,教学目标是这样的:(1)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usic and instruments; (2) 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likes and dislikes。在了解以上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设计下列问题:(1)In your daily life,do you often listen to music?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设计此问题,主要谈论有关音乐和乐器方面的话题,即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创建真实的交流环境,设计交际性的问题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料,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设计出富有交际性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兴趣,增加语言输出。比如在上阅读课“No Drugs”(Module 2,外研版,必修2)时,教师可以设计下列问题:
在读前(Pre-reading), 可设计以下问题:(1) Is there anyone smoking in your family? (2) 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 (3) What are the dangers of smoking? 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答案,既贴近现实生活,又容易回答。所以学生很乐意参与类似问题的讨论之中。在读的过程中(While-reading),笔者认为,教师应紧扣学习材料本身设计问题,以此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1)What is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2)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3) If you write this article, will you develop the text as the author does? 这些问题能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文章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加强。在读后(Post-reading),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稍有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教学材料。比如“What kind of lesson can you learn from the passage? 类似的问题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加快学生的知识重构有所裨益。
3、问题的设计接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乐于谈论自己熟悉的环境。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亦是如此。如果老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那学生就津津乐道。反之,学生就认为有难度。例如,在学习“Films and TV programmes”(Module6,外研版,必修2)一文时,老师不妨设计这样一些问题:(1)Do you love films? (2) What kind of films do you like best? (3) Do you often watch CCTV-5? (4) Are you familiar with NBA? Do you like Yao-ming?上面所列举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每个问题既容易理解,又不难回答。
4、设计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语言教学中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初级阶段的英语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问题。在“Sports”一文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If every citizen does sports, what will our society be like? 再如,在学习“Going places”时,可设计此问题,“If you were a guide, How would you introduce Great wall to your customers?”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设计类似的问题,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呈现问题的艺术
1、清晰准确地呈现问题
心理学(黄希庭,1991)的观点认为,“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当改变说话声音的大小和快慢。”所以,在给学生呈现问题时,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声音洪亮且清晰,这样就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效率。
2、问题面向大多数同学,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机会
在教学实践中,成绩好且表现出色的同学常会获得比其他同学较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表面上看,课堂的进程似乎很流畅,但不利于鼓励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同时也会挫伤一部分的积极性,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笔者提倡的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机会并不意味着每一堂课,每个同学都必须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而是在一段教学时期内,如一周内,每个同学就可以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也就可以了。那么,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教师可以通过作记录的方式来平均分配回答问题的机会。
3、给学生留合适的思考问题的时间(等待时间Wait time)
Nunan(1991)研究发现,如果等待时间延长到3——5秒,以下几点就可以达到:(1)学生的语言输出将会增加;(2)不成功的答案会减少;(3)学生之间会出现更好讨论。在教学中,教师常会忽略给学生留等待时间,这无形中也加大了问题的性质。研究发现,若先向学生呈现问题,留等待时间后再叫学生作答比先叫学生再呈现问题的效果要好得多。
4、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的语言输出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用以下的话语来激发学生,增加其语言输出。(1)Don’t be nervous. (2) Take it easy. (3) Whether your answer is right or wrong, it doesn’t matter. (4) I am eager to listen to your answer. (5) I don’t care whether your answer is reasonable or not.
(三)评价艺术
1、及时对学生的答案做出评价
Zamel(1981)认为,教师的评价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其实,英语课堂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学生的重要语言输入资源之一。所以,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需及时对具体答案作以评价。这样,学生既可以改正自己的错误,吸取经验教训;也可以从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当中学到相应的语言知识。当然,课堂的交际性也会变得更强。
2、容忍错误,更好地鼓励学生
在学生的语言习得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对学生的错误持积极态度,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因为纠错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语言学习过程。同时,在评价学生的答案时,亦需要鼓励性的语言。如“(1)Pretty good! (2) Well-done!(3) Wonderful! (4) Excellent! (5) Good try! (6) It sounds interesting! (7) You’ve made great progress! (8) Your ideas are reasonable and creative! 学生听到类似的鼓励的语言后,就会有成就感,这样就有更大的信心投入到以后的语言学习当中。
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1995)认为,高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已日趋成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观点的机会就会增多,课堂也会变得更具有交际性。语言输入资源将会变得更多,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总结
总之,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重大作用。如何设计问题,呈现问题和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就显行更加重要。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完成每一个环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就很容易实现。笔者在本文中阐述英语课堂提问的类型、功能及意义,并着重从如何设计问题,呈现问题和评价等三方面分析了英语教师如何才能将课堂提问提升到艺术的高度。笔者希望英语同行能在此问题做出更深刻的研究,从而使外语教学水平能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Long, M. ,C.Sato.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 Question[M].Newbury House,1983.
[2]Nunan,Davi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 teachers[M].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1991.
[3]Brock,C.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i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TESOL Quarterly,1986,(20):47-59.
[4]黄桂珍.浅析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215-216.
[5]张艳莲.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艺术[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1):51-53.
[6]陈雪琼.英语课堂提问艺术新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1):139-140.
[7]徐红梅.大学英语课堂提问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昌吉学院学报,2005,(3):123-124.
[8]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9]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M].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10] 卞福英,邢桂丽. 教师提问与外语课堂教学[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2-43.
[11] 外研社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二[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依据国家有关对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岗位需要,我校三年制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能从事城乡基层医疗及预防等方面工作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根据此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为:通过三年学习,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要初步达到临床助理医师的基本要求。掌握本专业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预防保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预防和危急重症病的初步处置能力;具备卫生保健初步指导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获取专业领域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意识、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二、按需构建课程体系
以实现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根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知识结构的要求,结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制短的特点,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
(一)确立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把社区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等作为临床教学的重点,同时兼顾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设和删减,重组分为五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思政、体育、英语、计算机、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等课程,以培养学生人文社科综合能力。职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功能、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要求学生掌握人类生命过程、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及基本变化规律。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预防医学、临床综合技能训练等,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能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五官科学、中医学概论、常用护理技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要求学生较全面学习医学有关知识,掌握急重症的处理技术和常用的护理技术,正确处理好医疗保健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以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涉及面广泛的特点。实践教学模块即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积累基本的临床实践经验,培养其临床诊断、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
(二)调整课程结构比例
总体学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原则是缩减职业基础课程,按有关要求开足通识教育课程,提高职业能力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的比例。课程结构比例调整为:通识教育课程占26.54%;职业基础课程占20.96%;职业能力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占52.50%。
(三)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1.校内实验、实训课进行大胆改革,删减陈旧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减少示范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调整后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由原计划的1:0.42增加到1:0.51。
2.突出临床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了多个临床技能实训室,规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细化训练项目,并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接轨。以技能考试为指挥棒,将实践课考试作为独立的科目进行考核,以达到学生能系统规范、独立操作临床基本技能的目的。
3.临床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进行,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由医院临床教师带教,一边学习一边见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
4.实践教学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实习,除在医院顶岗实习外,所有学生均分批轮换到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让学生熟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环境等。
(四)新课程体系的特色
1.新课程体系突出面向基层岗位的特色职业教育,开设面向基层岗位的医学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未来的工作岗位实习,亲身感受工作岗位的任务,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关键词:硬件课程;教学体系;项目驱动;系统性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硬件产品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因此,业界对硬件类技术人员需求急剧上升。然而,嵌入式之类的硬件系统开发需要的是软硬件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通常企业不愿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去培养。而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由于实验设备和传统偏软的教学体系,造成毕业生对硬件知识的欠缺或掌握不够系统,不具备业界需求的硬件系统开发能力[1]。技术发展和硬件类产品的大量应用带来了对硬件开发工程师的巨大需求,这给计算类专业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对学校的教学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般本科院校在开展硬件类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教学中通常有如下一些问题:
1) 院校投入了大量的硬件实验设备,但是学生硬件开发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
2) 学校开设的硬件类课程衔接不够紧密,使学生对课程之间的联系掌握不够;
3) 理论教学时间多,实践教学时间少,实验设备利用率低;
4) 学生面对具体的硬件项目开发时,无从着手或知识能力欠缺。
而在学生方面,通常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很多学生对硬件知识学习有一种畏惧心理,从而造成学习信心不足;
2) 硬件学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并不像学习软件一样直观,很多人都失去深入学习的耐心;
3) 软件实践需要的器材很容易满足,一般就是PC+软件,而有些硬件(扩展)实验门槛较高,实验环境难以搭建;
4) 由于硬件的集成度高,学生只能从理论上掌握硬件底层细节,容易形成硬件盲区,学习积极性容易被打击。
随着对硬件开发人员需求的不断增大,近年来在计算机类专业硬件教学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文献[2]对硬件教学的系统性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文献[3]对陈旧的硬件教学内容进行了改进;文献[4]对硬件实践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而本文则结合当前流行的嵌入式硬件开发,在多个硬件系统项目开发的基础上,总结了提高硬件开发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涉及到的相关课程,并对课程之间前修后续关联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硬件课程教学体系。
1硬件类课程体系设置
学生硬件开发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多个学科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和电子等专业的课程,还与具体应用背景的一些专业知识有关。具体的课程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嵌入式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开发技术、接口技术与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底层驱动等技术,是软件、硬件的有机结合。在制定硬件人才培养计划时,既要拓宽深度和广度体现硬件系统具有软硬结合、面向具体应用的特点,又要注意与原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相兼容。
因此,需要在原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基础上进行调整,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硬件类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对硬件方面的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动手能力和具体应用产品和项目的开发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调整将与硬件系统开发的相关专业、相关课程合理地散列在低年级的各个学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钻研、消化和深入,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背景和基础能力。同时,为几门相关性比较大的课程或者重要性相对突出的课程,设置一些综合性课程设计,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一定的成就感,给予一定的动力。另外,设置一些独立性实验,几个人一组,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自己设置实验方案等,独立完成。通过上述的这些锻炼后,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课程之间都是有很强的关联性,先修课程与后继课程之间需要进行重要知识点的衔接,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硬件系统开发能力。在学生每修完一门课程,就开设一门能覆盖重要知识的综合课程设计。通过完整的工程项目案例教学,系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到企业去做实际项目的实践能力和开发经验。充分满足业界对硬件开发人员的能力要求。
2硬件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
培养学生硬件开发能力,一些基础课学习必不可少,如数字电路、模拟电路、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如果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会感到力不从心。另外,由于硬件知识的学习十分抽象,脱离实践去学习可能会举步维艰。因此,在教学方面要解决“重理论轻实践”问题,贯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印证和支撑”,将多种实验课程贯穿于课程教学体系中,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下面分几个方面对教学环节中的一些方法进行讨论。
1) 理论课堂教学。
在理论课上,教师通过对具体理论知识点的实例演示,同时穿插对理论知识点讲解,让学生们理解的更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间接提升学习信心。学生在课后让依照课堂的演示实验自行进行实例的重复和知识点的验证。如在“嵌入式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讲解串口的传输和实现,教师在课堂上围绕验证S3C2410芯片的功能进行讲解,并在课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课教学。
在实验课上,教师结合理论课上所演示的实验,讲述具体的实验内容,但并不需要完全透彻地讲解,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如“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应用”课程的实验,教师在课上演示如何建立SAMBA服务器实现开发环境,简要地阐述一遍实验的原理及其过程,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建立SAMBA并建立通讯,鼓励同学间的相互讨论和提出问题。
3) 单门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在一学期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整门课程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相应基础课程知识的复习,并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如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银行家算法实现进程同步”结合了C语言、数据结构等知识,不仅可以复习巩固一系列相关课程知识,我们还对这些课程知识进行汇总,设计出综合性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课程设计指导书按照知识要点,循序渐进,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综合,从而使学生将离散的知识点逐步综合起来,增强了其实践能力。
4) 综合性实践。
在学习完各门基础课程之后,教师采用适当的工程案例开展一站式综合案例教学:
(1) 讲解具体项目的知识点,并将它们联系起来;
(2) 将同学们按项目分成小组,引导各组进行项目的讨论并完成具体设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综合能力。
3课程体系验证
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培训,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硬件系统开发能力。下面就通过一个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机房温度湿度检测硬件系统的开发来验证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该项目的系统原理图如图2所示。系统采用ARM7系列LPC2114芯片作为控制单元,设备包括温度、湿度传感器、降温通气设备控制接口、键盘和液晶显示屏。其中键盘和液晶显示屏作为系统与人机控制的界面,这些设备采用RS-485通信接口方式和计算机实现远程控制,如及时给用户发送信息,用户对设备进行操作、处理等。
通过图2可以清晰地看到计算机与电子专业的结合:
1) 学生在选择相关的设备时需要用到一定的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等技术知识,并了解相应的参数;
2) 选好了各种款式的电子设备后,需要设计可靠的电路,这更需要学生在电子技术实验中获取的经验;
3) 选好了硬件外设和控制芯片之后,将这些设备与CPU进行连接,就需要用到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嵌入式接口技术相关的知识;
4) 接着,需要编写相应的驱动,这将涉及嵌入式操作系统和程序设计方面的知识。
当上述步骤完成后,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获取需要的外部信息。但还需要对所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信息反映到显示器上,用户还可以通过相应的设置,进行一些简单的设置,在这里就会用到如A/D转换、通信原理、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等相关知识。
系统设计完成之后,学生通过Protel绘制电路图,制作电路板将所有的外设和芯片集成起来,安装操作系统和编写好的控制软件,这样就形成了可以实际应用的一个硬件产品。
4结语
通过这种以完成项目为每门课程最终目的的方式,强调“授之以渔”的教学宗旨,使得学生每学完一门课程就能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学科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全利,黄贤英,杨武.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思路[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6):144-145.
[2] 易法令,谢云. 计算机硬件教学的系统性与实践性探讨[J]. 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83-84.
基于这一点,现实录研究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课堂教学片断,谈谈个人的看法。
教者:通过刚才的检测,我觉得同学们课前对《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大家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弄清了一些字词的读音及意思,这只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有什么初步感觉或印象,对这篇文章有哪些问题需要提出来共同探讨。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边学习边进行合作探究。今天有好多老师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各小组可以邀请一位老师和一起学习。
(各小组均主动邀请老师参加,教者亦参与其中。小组讨论热烈,学生相互交流,设疑解疑。)
教者: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对《在烈日和暴雨下》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吧,“在烈日和暴雨下”是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写得很有特色,大家知道有什么特色吗?
学生:用写景来衬托祥子拉车时的艰辛和痛苦。
教者:同学们在讨论时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
学生1: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用"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
教者:是呀,为什么要用风雨中哆嗦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而且在文中,老舍先生不止一次写到烈日和暴雨下的柳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从课文入手,着重研究作者集中写烈日和暴雨的段落一一也就是第2段和第11段。同学们先把这两段文字朗读一遍,然后发表看法:这两段文字有什么异同?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写的?突出了什么?
学生2(七嘴八舌):这两段文字都是写自然景物,而且都写了柳枝:都写出了天气的恶劣;在写法上都用了描写,并且都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都是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不同的是一一写“烈日”更多的是静态描写和侧面描写;写“暴雨”更多的是动态描写和正面描写。
教者:现在大家知道老舍为什么要将祥子置身于烈日和暴雨下的原因了吧?
学生3:这两段文字所写的天气情况不同,但都突出了天气的“毒”,似乎老天爷也存心和样子过不去。这样毒的自然天气,与祥子遭受的苦难是极为吻合的。
学生4:通过柳叶,作者写出了天气的变化,更写出了人的命运。柳叶就好像祥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只能任人宰割,所以,结尾说“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教者:这个同学说得很好。但是同学们,我还是有点不明白,自然界的“雨”本身就带有“恶毒”的感情吗?
学生5:对,自然界的雨总是给人带来麻烦,老舍先生正好用它来写祥子的生活。
学生6:不是,是老舍赋予了雨一种特别的含义。
教者:咱们还是应该有比较,看看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里还有哪些写雨的。
学生7:朱自清的《春》,里面有一段是写春雨的,表现作者对春天对和平美好的生活无限赞美的情感。
教者:可见,同样是写雨,这雨并不一定都是和人过不去的。
学生8:“一切景语皆情语”,夏天的雨当然要猛烈一些,用它来写祥子的苦难生活更贴切些。但主要是因为老舍先生写作时饱含特定的感情,所以在他的笔下,自然界的一切都有了特定的感情!
学生9: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在这样残酷的社会里,祥子的命运当然就只能是一片风雨中哆嗦的“树叶”。
关键词:肢体语言 艺术效果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29-01
英语是一门学习英语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笔者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与学生互动的效果,对课堂肢体语言艺术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一、课堂肢体语言艺术实践必须以学生发展为前提
小学生学习英语就是为未来打基础的,无论运用怎样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都应当是以学生的主动性的发展为前提。课堂肢体语言艺术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是无可非议的。所以,肢体语言都应当能够刺激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最根本的目标。笔者思考怎样运用肢体语言,运用怎样的肢体语言在学生的发展上起到了促进作用。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身体部位的内容时,学习手,师生共同去摆摆手;学习身,师生共同活动活动身体;学习嘴巴,师生共同去张开嘴巴,要么就大声一读,要么就爽朗一笑;学习眼睛,师生就共同转动眼珠。不仅是师生之间比较简单的肢体语言的交流,也融洽着师生之间课堂教与学的情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减少了诸多的课堂组织时间,促进课堂教学利用率的最大化。再比如,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不经意间出现了闪光之处,无论是一个简单的触摸,还是一个极为简单的眼神,对于学生都是莫大的鼓舞,是莫大的欣慰参与学习。
二、课堂肢体语言艺术实践必须以艺术手段为基本
平时的教学,我们可以发现,肢体语言不艺术,有时也是不可能去获取正面效应的。这就说明:课堂肢体语言艺术实践必须以艺术手段为根本。怎样达到以艺术手段为根本,首先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交流时肢体语言要艺术,当教师全身心地运用肢体语言时,会赢得学生爽朗的笑声,能够给学生以启迪。譬如,小学英语词汇里有不少动物的词汇,有着不少的关于动物简单活动的句式。教学时,作为老师肢体语言必须充分运用,多是些充满艺术形式的应用。小学生接触“兔子” (rabbit)时,作为老师可以将两只手的手指变成两个V形状的字母,然后直竖在头的左右两侧再去抽动嘴巴,或者有意识地蹲下身子,前后跳动两下,付诸于rabbit的范读,那么,小学生会出现怎样的学习情感和姿态?英语教学需要学生接受更多英语文化的熏陶感染,肢体语言可以传递语言信息,促使学生受到比较理想的熏陶。如“dog”在英汉语言中表达的文化意义有着相当大的区别,我们在教学时,完全不需要去枯燥乏味地讲解,而是利用英汉语言的诵读或者就是肢体语言的表演,特别是肢体语言的表演效果特别显著。学习“dog”时比较充分地围绕“Is this a dog”的句型,应用多种肢体语言,将英语文化表演得淋漓尽致,学生受到的感染是比较深刻的。
三、课堂肢体语言艺术实践必须以良好氛围为标准
英语课堂教学肢体语言,应当是教学双方肢体语言的互动,不应当完全是教师肢体语言的传递,这就从相关意义上说明,教师肢体语言必须以一定的艺术去引起学生的互动,保持良好的气氛。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肢体语言传递,必须处理好这样的关系,教师肢体语言应为所有学生接受。一些教师针对某个学生的不足,往往投诸于肢体语言,使全体学生莫名其妙,反而将课堂教学秩序弄得很糟。也有教师为了达到对个别学生的鼓励目的,莫名其妙地激励,学生感到老师的虚伪,对此肢体语言不是那么乐意接受。所以,老师肢体语言一定要体现出真诚,以诚相待的肢体语言才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因此,课堂教学,为了真诚,为了课堂和谐,笔者总坚持肢体语言的到位,力求做到不带任何虚假的色彩。譬如,英语课堂教学会经常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表演,表演中,学生的体态动作往往显得比较生硬,也有的显得比较做作;表演中,教师也想去参与,但教师在表演中又很明显地带着成人化的色彩。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肢体语言都不给人以艺术化的感觉。所以,这种课堂表演,最好是宁缺毋滥。如果着实需要进行表演,最好是预先进行彩排,那样的肢体语言就会让学生置身于表演的情境。也许有人对此会有抵触情绪,学生的激情、即席表现又怎样去得以体现?不要去苛求学生。但笔者以为,没有高标准严要求的表演,学生肢体语言传递的发展又从何而来?
英语课堂教学之肢体语言的传递,对教学双方而言应当随便不得,也应当说是马虎不得。这里教师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应切实思考肢体语言的应用策略。对教师来说,为了学生的一切,需要探讨课堂教学肢体语言的艺术;为了一切的学生,更需要以恰切而又温暖的肢体语言去暖化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4).
关键词 科教一体化 联合培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18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Joint Training Model Study
LI Jingli, ZHEN Tianmin, WEN Nan, GU Jingliang,
ZHAO Fang, SONG Kuimeng, MA Xia
(Shandong Institute of Medicine and Health Information,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Ji'nan, Shandong 250062)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domestic science and co-culture model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science and integrated joint training model analysis, case studies, joint training, joint training mode detection angles elaborate prospects in order for the domestic science integrated joint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joint training; training model
0 引言
为推进教学模式更新,顺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培养技能型人才,结合单位现阶段实际工作情况,实行科研教学一体化的联合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为国家自主创新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的战略任务;科研院所面临着吸引和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打破现有系统界限,彼此联合,相互渗透,优化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则能实现双方的跨越式发展。实行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校、科研院所和学生三大参与主体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人才,能够使学生受到校内课堂与科研一线两种教育环境的双重培养,使毕业生适应工作的时间缩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早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需求。
1 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的概念解析
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最早源自“Cooperative Education”,也被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合作教学、联合办学等。也是洪堡教育理念的三条原则之一: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育与研究相统一。
世界上有不同机构对“合作教育”有几种比较典型的定义。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简称WACE)认为:合作教育有机结合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工作当中,反之将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增长的见识带回到学校的教学中来,在教学与实践结合中联合解决困难,促进教学相长;①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认为: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结合了课堂学习与校外的工作经历,鼓励在校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实践工作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获得基本的实践工作技能,并为毕业之后的求职方向做准备;②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简称CAFCE)认为:合作教育计划是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在与学校合作的相关教育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相结合的计划,通常情况下提供学生在商业、工业、政府与社会服务等领域进行工作实践的机会,并将其与在校的专业学习课程进行定期轮换。③可以看到,几种定义对于“Cooperative Education”的核心理解均在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相长,最终目标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
本文提出的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指校所联合培养模式,即高校与科研院所通过教学与科研两种渠道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是在有效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双方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并发挥各自潜在的优势所形成的一种联合培养模式。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各自的职能定位、文化背景、优势学科以及学生规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该模式具有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学研一体等特点。④
2 国内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案例分析
2.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模式
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是中国第一所开设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医学院。⑤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1957年,医科院与协和医大结合。2002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签署共建“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协议,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部分专业合作办学,两校及其院系互不隶属。2006年开始,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接受中国教育部和卫生计生委双重领导。
北京协和医学院模式走的是一条由教学向教学与科研一体化转变的道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拥有丰富的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与科研实力强劲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进行院校合一,联合办学,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为医科院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医科院则为协和医大提供雄厚的师资和技术力量,为协和医院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二者相互依托,优势互补,教研相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堪称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
2.2 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科教融合、独具特色的新型高等学校。国科大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依托于中科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强大的师资力量和高层次学生来源,国科大形成了由北京的4个教学园区、京外的5个教育基地和分布全国的11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组成的“大学校”。⑥
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走的是一条由科研向科研与教学一体化转变的道路,其优势集中体现在:一是国科大拥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一流的科研实践条件。学生入学后先集中学习基础课程,再进入研究所跟随导师一起开展科研实践,并完成学位论文。分布在各个研究所的260余个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院重点实验室以及众多国家级前沿科研项目,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宏大的科研实践平台。二是国科大拥有雄厚的任课教师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课程。每学年,有院士69人次、教学科研骨干2249人次以及海外知名学者142人次亲临教学一线,开设研究生课程1568门。强大的科研实践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壮大贡献了力量。
2.3 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模式
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前身是原山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1983-1995)和原山东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政策研究所(1996-2001)。1983年,为开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领域,山东医科大学成立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后于1996年组建了社会医学与卫生政策研究所,后在此基础上先后成立山东医科大学成立成本测算中心和卫生部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新山东大学成立后,为充分体现该学科交叉学科的特色,成立了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
通过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看到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鲜明的时代特色印记与学科发展历程,教研室成立之初是为开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领域,教研室成立后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为我国社会医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伴随着师资力量的壮大和研究领域的拓宽,管理和政策成果日益突出,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社会医学与卫生政策研究所,后到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的最终成立。根据实际发展需要,不断增加和变换职能。
3 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前景探测
近年来,校企联合办学,校所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基地等遍地开花,科教一体化模式被广泛应用和开展。除高等教育外,一体化教学也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当中,促使学生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科教一体化联合办学模式对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来讲,良好的合作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本文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为例,对其联合办学模式进行了解析,并针对其发展前景给出建议。
(1)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合作双方要结合自己的优势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根据需求对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依据因地制宜和多样化原则,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分析科研需求,利用高校与合作单位的各种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两者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开展联合培养。
(2)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以高校或科研机构作为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的中心主体,并有多主体进行网络式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和培养;以项目依托的联合培养为主要形式,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
(3强对各阶段各过程的管理,从经费、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教学人员参与科研合作,加强导师管理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健全管理机制。
*通讯作者:甄天民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省科教文一体化联合办学模式研究(编号:W201431);基于SoLoMo理念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规模化拓展(编号:W201432);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编号:W201434);和谐医患关系视角下的医院文化建设研究(编号:W201433);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研究
注释
① 陈金梅.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学结合的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② 李晓.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09.
③ 肖国芳,吴松,彭术连.产学研结合 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交大―宝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23-25.
④ 宋力沁.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中心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