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公共管理常用理论8篇

时间:2023-09-04 09:28: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共管理常用理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共管理常用理论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管理的现状

(一) 施工现场杂乱

施工现场杂乱是当前建筑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企业缺乏6s管理制度和意识,现场管理不严格、规章制度不严格执行,施工无计划,操作无标准;工人纪律松弛,生产效率低;材料、工具设备乱丢乱放,浪费惊人等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现场管理意识不足

很多建筑施工企业认为建筑工程施工就是抓工程质量和进度管理,认为施工现场管理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面子工程,是企业管理额外的负担,对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忽视了施工现场的各种管理工作,导致了整个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松弛、管理混乱、物品摆放杂乱,存在大量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的危险因素。

(三)施工人员素质较低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建筑企业基层施工单位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较小,特别是高中级以上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更小。职工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技术素质差,有些企业甚至雇佣价格低廉、未经岗位培训的民工干活、使质量、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的科学发展。

(四)安全管理力度不足

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业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施工生产的流动性,施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施工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难以避免,另外建筑施工露天、高处作业多、手工劳动及繁重体力劳动多、而劳动者素质又相对较低,这些都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有的施工项目不注重安全管理工作、安全设施投入不足,安全生产制度松弛,致使安全隐患和事故经常出现,严重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达不到工期的预期效果、最终将损害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措施

建筑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即施工阶段是把设计图纸和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是实现建设工程主体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主要阶段。如何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建筑工程项目靠市场竞争得到,业主或顾客越来越苛求项目的实施质量。因此,建筑施工承包企业也越来越关注劳动者和管理者在工程项目上直接结合的水平,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创造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进行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建筑施工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制,组建以项目经理部为主要形式的施工生产组织系统,全面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搞好现场管理,不单要选好项目经理,还必须建设一个好的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职能作用,才能使现场管理工作有一个可靠的组织保证。

(二) 增强现场施工管理的意识

加强现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认识,深刻了解现场管理的职能和作用,才能搞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不难看到这种情况,员工素质、科技水平、生产条件基本相同的企业,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其生产效益、工程质量相差很大。在施工现场管理中,秩序是效率的基本前提,没有秩序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效益。施工现场管理得当,物料可以节约,人工、材料、设备费用等可以减少,现场不会出工伤事故、质量事故、火灾等事故,可以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间接的社会效益。强化对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认识,对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加强6s管理的培训,是做好施工现场管理的基础。

(三) 严格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1、加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对人员实行严控,通过提高具体操作人的工作质量来提高工程实体质量。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人包括技术管理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等,对他们在优选后强化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奠定质量管理的基础。

(1)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施工人员必须树立质量第一、预控为主、用事实说话,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并重的观念。

(2)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特别是管理干部应具有较强的进行质量规划和目标管理的能力。操作人员中的技术人员要有技术指导和检查质量的能力,生产人员则应当具有纯熟的技术,踏实工作的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意识。服务人员则应具有甘做绿叶的心态,尽可能周详的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以出色的服务来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

2、 控制好施工现场原材料的质量

对施工材料实行严控,主要是检查施工原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等质量。除了要严把采购关外还要加强检测力度,尤其是要加强现场施工使用时的质量控制 ,对于原材料来说建筑施工过程就是材料消耗的过程,就是造出更多的优质工程的过程。使用过程中应妥善保管进场的物资,严格且合理地使用各种材料,降低消耗,保证实现管理目标。施工前要为材料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作好场地、仓库、道路等设施的准备工作。施工中要掌握施工进度变化,及时调整材料配套供应计划,保证施工需要,组织材料的合理使用,加强现场物资保管。施工收尾时,要加强清理、退库、回收和利用、结算等的管理。同时,对于工程施工中的机械设备、试验仪器、测量仪器的状态也要随时进行管理检查,从而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保证工程质量。

(四) 做好现场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1、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1)针对承包施工的单位来说,对其建筑施工的有关安全保证体系进行监督,检查其在正常施工的工作情况下是否在充分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另外,还可以结合着对工地进行抽查。

(2)根据建筑施工的现场环境和施工工程的发展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监督工作,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建筑施工的管理工作,将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传到网上获取有价值的反馈,使得监督机关可以及时的根据具体情况作适时的施工工程调整。

2、加强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对施工人员的建筑施工安全培训的加强。要想搞好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首要前提就是要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患素质,而这又依赖于企业开展的安全教育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了解最基本的安全知识,提高他们进行安全施工的技能,并且增强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减少了工程和人身伤亡的事故比例。

总结:

建筑工程的现场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的各层次和施工现场的每一操作工人,再加上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外界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现场管理的难度较大。因此,建筑企业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制定适合企业自己的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实行科学管理, 制度化管理,才能使得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此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曹东华《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措施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0).

[2] 许华艳《影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主要因素》[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12).

[3] 石义维.《浅谈房屋建筑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及控制措施》[J]. 中华民居,2011(7).

篇2

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意味着在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上减少政府的作用,增加社会其他机构作用,让民间资本介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入市场机制。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并不是为了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作为政府投入的一项公共体育设施,其基本定位是向全社会开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满足运动训练和竞赛,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和满足群众锻炼消费需求的。追求经济效益也是为了提高体育场馆的运作效率,更好地发展体育事业,有效地实现体育社会效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并不否认体育场馆的公益性。

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模式

1.国有民营模式

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的管理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政府已经投资兴建的公共体育场馆。政府通过招标、谈判、协议签约后,将场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移交某一公司、社团或个人全权管理,场馆运作经费自收自支。也就是说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模式使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享有经营决策权、人事权、资金支配权和利益分配权。政府不再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也不能无偿调用公共体育场馆的人财物。在利益分配的调动下,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从而提高场馆的运作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管理公共体育场馆的负担。主要经营形式有经营责任承包制、租赁制、委托经营等。

国有民营模式具有如下优点:第一,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政府将体育场馆的经营权交给企业,减少了后期的营运成本投入,包括维护运营资金和管理费用,还有场租、税收等收入。第二,政企分开,顺应市场经济激励体制,改善经营状况。企业以合同或契约的形式取得场馆的经营权后,在利润的吸引下,一定会积极经营管理,创造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三,经济效益的激励有助于改善服务质量。民营化后,经营者必须通过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来吸引顾客。民营机构与民营机构之间彼此展开竞争,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

2.公私合营模式

公私合营模式主要是针对政府计划和准备建设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利用这种模式可以使民间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注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及运营中,在利益的转让下,调动民间资本参与体育事业的积极性。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突破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资金“瓶颈”,满足日益增长的民众体育锻炼需求,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公私合营中常用的BOT模式意即“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是一种融资方式,多运用于大型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该模式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中的应用是指政府与私营机构(包括国内和国外)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该项目公司承担公共体育场馆项目的筹资、建设,项目建成后,在双方协议商定的期限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权的利用收回投资和获取合理的利润,协议期满之后,该体育场馆的所有权无偿转让给政府,用以支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公私合营模式具有如下优点:第一,民间资本进入推进了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改革。民间资本的引入不仅解决了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短缺而人均体育场馆消费低下的尴尬局面,而且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的多元化局面有利于改变政府包办公共体育场馆的旧局面,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第二,产权明晰,提高管理效率。一直以来,我国公共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由于产权的不明晰造成管理混乱、效率低下。但是民间资本投资者为了保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然会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第三,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和专业的管理人才,必然带来新的维护管理技术的创新,减少不必要的雇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从而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它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是国家的一些分支机构。企业单位就是以盈利为目的公司和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而现阶段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肩负着产业经营、训练竞赛服务和向社会开放三重任务,既要履行服务的职能,也要履行经营的职能。并且,政府和体育部门要求公共体育场馆必须把服务(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开展经营活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国有资产,它的首要职能就是经营,一切管理活动都应该为经营服务,只有经营好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如果一味地强调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职能,势必造成公共体育场馆在资产消耗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注入,结果只能维持在低资产水平下运行。也就是说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毕竟不是纯粹的公益事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产业化与其社会公益性质并不矛盾,如果处理得好,两者是可以相得益彰的。因此,这种模式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公共体育场馆部门自身转变观念:既不依靠政府,也不依靠体育部门,到市场上去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前景。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向公众提供体育场馆服务,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供给和需求,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后公益性的实现途径

在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中必须认清公益性的主体地位。体育场馆的国有性质和建设目的决定了体育场馆决不能搞成纯企业式经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并不等于削弱甚至否定体育场馆的公益性。相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公益的重要性,体育场馆经营是为公益服务的,更要确保其公益性的实施。

1.确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已是我国发展体育产业的趋势,为了有助于日后的统一管理,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一些列的管理办法。当然这其中肯定要包含怎么解决民营化带来了公益性淡化问题。

2.国家的价格规制的政策的约束

私营部门取得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权后,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可能会做出高于合理价格水平的场馆服务消费价格。首先对于这一点国家要实行相关的价格管制规定,约束其抬价行为。作为经营者应该明白经济效益是需要社会效益来宣传的,所以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段实行优惠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以社会效益促进经济效益,并通过经济效益提升社会效益的层次,实现双效互动和良性循环,这是公益性实现的间接形式。

3.定期提供免费开放时段

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收益应该是最大的目标。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定期向公众实行免费开放时段可以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吸引消费者,抢占市场。二是吸引潜在消费者,扩大市场份额。三是虽然免费,但服务质量不变,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获得好评。而对于公众来说,也切实体验到了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这是一个双赢的好方法。

4.体育赛事的优先举办权

有些经营者为了增加收入,一味地出租场馆接一些演唱会、展销会等商业活动,反而削弱了场馆本身体育职能需求。公共体育场馆肩负的职能是产业经营、为训练竞赛服务和向社会开放。所以体育场馆应合理应用,一方面发挥其公益的性质以满足群众运动和健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经营职能,通过举办比赛等维护体育馆的正常运营,而不是一味的从商业角度出发而改变了体育馆的本身最基本的服务职能。

5.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政府应区别对待公共体育场馆和经营性体育场馆。比如税务部门对公共体育场馆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财政国资部门将收取的“国有资产占用费”返回给公共体育场馆;国土部门对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应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并在“土地有偿使用、转让金”方面按公益性标准优惠收取;市水电部门按公共事业或较优惠的水电费标准收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科教文卫司、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体育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王国尊陈融: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模式的剖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6,6

[3]谢萍萍陆亨伯:公共体育场馆的高成本运作及其民营化改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6

[4]刘省平:BOT项目融资理论与实务[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工程现场、影响因素 管理理念 效果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好坏,涉及到项目施工活动的正常进行,也直接关系到各项专业管理的经济效果。施工现场管理直接体现到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实力,同时,施工现场管理也是一项严肃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能有半点疏忽。科学合理的现场施工管理, 可以有效确保工程的施工能遵循客观规律进行, 可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现代化技术水平,进而进行科学化的攻关排艰, 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和解决出现的技术难题, 消除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隐患, 保证整个工程现场各项施工工序的安全有效进行, 从而有效确保施工质量, 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 提高工程效益, 实现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1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1.1建筑产品施工进度的快慢、质量的优劣、成本的高低、效益的好坏,都与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息息相关。

1.2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建筑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向市场提供质量好、造价和工期合理的建筑产品,而这种产品是在施工现场中建造出来的,就必须靠施工现场管理来保证其质量。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筑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1.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高层、大跨度、复杂的建筑物越来越多,在土建施工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并得到了推广应用。

1.4施工现场也代表了企业的形象。只有狠抓现场管理,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影响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因素

2.1施工队伍。项目前期施工队伍的选择是项目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选择施工队伍时一定要慎重考察,在制定合同时要结合分包项目的特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用合同去制约。

2.2人的因素。包括决策的失误,计划不周,指挥不当,控制协调不力,责任不清,行为失误等人的干扰因素是影响目标实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尤其在管理层、决策层的影响面就较大,因此,选派项目经理必须慎重,要求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挥协调能力。

2.3材料的因素。包括供应不及时,供应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不合乎要求,价格不合理,材料试验中的问题,材料使用不当等,也可能发生类似材料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

2.4机械设备的因素。机械选用不当、供应不及时、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机械故障、维修不当、利用率低、效率发挥不好、更新不及时、收费不合理等影响施工正常进行,导致质量事故,安全事故发生。

2.5工艺和技术的因素。施工方案设计不周;没有优选;或对方案实施不力;工艺方法选用不当;使用不当;在操作中出现问题;执行技术标准;工艺规程不力;检查不及时;管理点没有设计好、执行好;这类问题对工程质量、进度影响很大。

2.6资金方面的因素。目前这类问题反映较普遍,甲方的资金不到位,拨付不及时和数额不足,也有的是在结算、索赔中发生矛盾。项目内部也有滥用资金违犯财务制度,甚至有无视定额管理,滥开任务单、人工费严格超支的现象,严重地影响施工正常进行。

3工程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3.1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进行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就必须克服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 摒弃只重视现场施工进度的做法, 而是要同时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措施来保证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降低成本造价, 杜绝现场施工中不合理开支造成的严重浪费现象。 

3.2科学、合理的原则。在各项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 都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原则,做到既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又符合现场施工的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 从而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有序, 实现施工现场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充分发挥施工技术人员以及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巨大潜力。 

3.3规范、标准的原则。这是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所要遵循的最为基本的原则, 以此保证各项施工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 克服施工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强化施工现场的服从意识, 从根本上提高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建立规范、标准的施工现场秩序。

4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措施

4.1加强专业管理,建立完善的技术工艺、质量、设备、计划调度,财务安全等专业管理保证体系,加强现场协调作业,发挥综合管理效应,有效地控制施工现场的投入和产出。均衡完善组织施工作业,实现标准作业管理。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做到人流、物流运行有序,信息流及时准确,使施工现场始终处于正常有序的可控状态。整治施工现场环境,改变施工现场脏、乱、差的状况,确保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

4.2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为市场竞争奠定基础,在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实行工程招投标制、考察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是保证施工质量和履约能力的主要手段。因此,施工现场成为了企业形象的窗口,建筑企业要想扩大市场必须内抓现场、外抓市场,以市场促现场,用现场保市场,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现场管理来实现我们的加强目标。

4.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必须明白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是人与人、人与物的组合,所以必须加强现场全员的素质。现场专业及工种和岗位复杂众多,造成现场管理复杂,而施工现场的一切施工活动和管理工作都是由现场人员去实现,所以要依靠现场的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参与管理,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重视现场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

4.4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必须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质量与成本是企业的生命、为提供优质廉价的建筑产品,必须有严格的现场管理作为保证。否则,将影响工程质量,企业难以在市场上生存拓展,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4.5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必须要充分发挥项目经理、工程承包负责人在施工现场的主导作用,他们是责任者和组织者,把他们的指挥能力和管理生产与保证生产有效结合起来,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班组管理上。班组是现场管理最基本的重点,班组的活动范围在现场,工作对象也在现场,现场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是通过班组来实施。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承担者。抓好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的核心。

5结束语

通过对施工现场管理的具体分析,更深层次的了解到,要做好现场施工管理不仅仅需要完善的管理体系,还需要施工企业拥有专业知识团队、专业管理人才以及优秀的管理技能,才能不断促进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格遵守管理制度是必须的条件,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土建施工,注重每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协调各个部门,做好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林.施工现场管理探讨[J].中华建设,2011(12)

[2]刘江村.浅谈施工现场管理[J].甘肃建筑,2012(1)

[3]赵用长.浅谈现场管理对于建筑企业的重要作用[J].河北建筑,2011(2)

篇4

关键词:工程预算经济核算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工程预算是工程项目施工重要的财会工作之一,指在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耗费定额、成本定额以及单位估价表等费用标准,根据设计文件的施工图纸来预先计算和估计工程所需的全部投资额。工程预算工作是对施工诸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是基本建设的重要环节,它将整个工程项目所需事物消耗量及其货币价值进行综合,收集整理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详实的基础数据,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技术性和专业性。实现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是项目施工的目标,建筑产品生产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异质性的特征,作为控制建筑产品建设成本的工程预算是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度也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手段,因此,做好工程预算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施工企业合理组织施工进程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施工企业只有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合理组织项目施工,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的组织管理水平,才能优质、高效地完成施工任务,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编制施工建设计划和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时,工程预算所提供的工作量和各项工料消耗成本是施工企业必须重视的参考指标之一。同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也要以工程预算作为其重要依据,施工组织设计组合、排列和协调施工中的各工序,将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紧密衔接,力求将总工时压缩到最少,以保证充分合理利用人力和物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这也体现了工程预算技术性的特征。

(二)有利于施工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和成本控制

工程预算为企业进行财务核算提供了详细的资料,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依据,使其在每一施工阶段都能对成本进行准确核算和分析,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控制施工成本,顺利地完成建设任务。工程的预算造价以及施工企业产品的预算成本都由工程预算来确定,同时工程预算又规定了各项施工耗费定额,为施工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提供了依据。施工企业按照工程预算的要求,定额限量管理人工和材料成本,对企业内部经济指标加强核算,从而不断降低成本,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由此可见,工程预算是施工企业准确的进行经济核算、控制施工成本的关键因素。

(三)有利于施工企业进行工程竣工结算

施工企业在工程竣工后要清理归集工程涉及的所有账目,及时、准确地做好竣工结算工作。施工企业要按照工程预算与工程实际耗费差额以及原始资料来修正预算,确定工程实际的建造价格,与建设单位办理竣工结算手续。同时,工程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工程设计变更预算账目也是竣工结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企业与建设单位办理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因此,竣工结算检验了施工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程度,是确保工程造价,落实单位工程收入的最终环节。

二、现行工程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综合管理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落后,由于项目施工、设计以及监理为不同利益主体,而且缺乏统一的监管组织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导致各利益主体各自为战,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了整个建设项目成本的控制。缺乏统一的成本管理目标,使得对建设项目全过程无法进行综合管理,我国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工程进行招投标时,施工单位为了承揽合同,不惜背离实际准确的成本计算,极力压低标价,为后续施工埋下了资金短缺的隐患;而在工程施工阶段时,设计单位重设计轻成本的弊端凸显,往往出现频繁变更设计的现象,导致建设成本不断攀升,建设单位企业在承受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还往往与施工以及设计单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二)预算编制计算方法滞后

当前缺乏高效快捷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预算管理人员无法及时获得所需的成本定额信息,各地造价管理部门只能通过定期一些调整系数来进行弥补,这难以与国际通用的预算编制实物法接轨,也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新技术和新材料在我国建筑领域广泛应用,这需要建筑标准相关管理部门时时改进原有的工程预算编制机制和预算定额。但我国现行的确定方法缺乏弹性,往往以定额做为预算确定的依据,定额单价更新速度慢且很难实时换算,严重滞后的统计基础无法反映工程真实成本,使得工程量计算取费容易产生偏差,从而影响预算编制的效果。

(三)工程建设设计存在漏洞

在对影响工程建设成本的因素分析中,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大大高于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而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建设单位并没有对设计工作予以相关的重视,设计单位也没有获得激励措施去精心设计和限额设计,对设计方案没有进行优选和改进,同时,设计招标制度在一些项目中并没有真正实施。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对设计单位没有必要的成本约束机制,使得许多设计单位缺乏精品意识,没有全面采用限额设计,片面追求设计工作的经济效益,为降低其自身分先,不惜采用过于保守的结构设计,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还增加了建设成本。

三、强化工程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综合管理

建立对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认真测算已竣工工程的经济指标,以此确定合理的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并获得设计概算依据。对投资估算加强管理,全面推行限额设计,在确定合理的工程投资的同时,还要对投资的动态变化进行充分预测,从而保证建设项目保持充裕的资金,保障项目顺利进行。在设计阶段,也要加强成本管理,关注建筑设计对成本的影响,以便更好的控制工程造价。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注意检查设计方案的执行情况,竣工验收时与原有设计方案进行对比,不得擅自改变设计、追加投资。在经原项目批准机关认可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对工程造价有较大影响的设计变更,而未经批准同意就提高标准,造成成本增加的行为,有关部门应追究其责任,审查造价时也不予承认。

(二)确定合理的工程造价费用构成

由于我国目前施工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建筑工程造价费用计算比较复杂,主要由直接工程费用、间接费用、预算利润和缴纳税金组成,而且各地取费基础及费率不同,跨地区进行工程施工的企业在编制工程预算时面临极大不便,使预算与实际情况易发生脱节。同时,这种复杂的工程造价费用计算方法严重落后于国际上通行的工程费用计算方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为了使我国建筑工程造价费用构成与国际接轨,应将造价费用按材料耗费与人工成本区分计算,从而使计算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简化了预算费用结构,有利于企业建立现代化的薪酬制度,推动建筑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建筑项目竞争。

(三)建立动态造价信息系统

篇5

1.1编制技术管理制度

为了使民用建筑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首先就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来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民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实行总工程师负责制,由施工单位领头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技术管理的部门,在施工现场由总工程师和先关的技术负责人经过讨论,共同制定一个符合工程要求的技术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当工程开始了实际工作后,应该由项目部总工牵头,配合技术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参与,结合现场的实际进度和环境要求,编制一系列具有可实现性、可操作性的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

1.2认真执行图纸会审

建筑施工规模庞大,动工后再返工耗时耗力,因此在施工前期,就要做好对图纸的审核工作。审核时要进行会审,技术人员要充分了解图纸的设计意图,确定质量合格标准,针对图纸中存在疑问的地方仔细分析,重点部位专门编制施工方案,并向现场操作人员仔细讲解,实际施工时技术人员也要在场指导。参与图纸会审的人员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这些人员将来也将担任管理工作的主体。会审时,设计单位要向其他各方仔细讲解工程中涉及的一些问题、一些构造的建造目的等,积极听取各方意见,酌情提出修改意见。同时还可以在合同相关条款约定前提下,对图纸中有关执行的“四新”要求的质量标准等进行技术洽商等,以便形成书面文件用于指导工程实施。

1.3坚持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工作时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工程开工前必须要完成技术交底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参与施工的一线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能够熟练的完成自己工作要求的操作,并能够及时灵敏、正确的对施工中发生的各种突发事故进行处理和补救。技术交底工作一般都是逐级进行,先由技术总工向现场技术及管理人员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交底(必要时可以扩大到班长、组长),然后由现场主管人员向各班、组管理人员交底,最后由班组管理人员向工人交底。班组管理人员是最基层的管理层,班组管理人员一定要向施工人员说清楚施工的任务和难点,并提出安全需求和质量要求,帮助施工人员更好的完成工程建设。

1.4材料检验与质量控制

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量较大,使用的材料种类众多,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就必须做好材料检验与质量控制工作。建设单位在事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中,可以指定某一家材料供应商的材料,也可以由施工单位来选择供应商。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中,必须要明确写出材料的数目、质量要求,并注明违约的惩罚措施。材料进场前要先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抽样检验,并检查材料的使用说明、保存说明、生产许可证、生产批次等说明书。对于一些需要进行重复检查的材料,检验过程应该有监理单位在场,将检测材料送往具有检测资格的机构进行检验。所有检验合格后材料才能进场或入库。

1.5重视技术安全管理

技术管理工作应该从细节着手,过多的管理措施未必全部奏效,只有保证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种安全措施被彻底的执行,才能使危险降到最低。为此,必须建立安全施工责任制,让参与生产建造的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负起责任,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必须对相关负责人有所惩戒,并进行及时的补救。安全故障可能造成许多经济损失,如电梯口、通道口、楼梯等位置,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处理,设置相应防范措施,在现场进行施工的人员必须要佩戴安全帽等劳动保护用品,以免发生危险。

2结束语

篇6

首先,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不严。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施工项目管理人员质量管理意识淡薄,不能做到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质量管理规范和标准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导致工程项目留下质量隐患。其次,工作人员安全观念淡薄。在实际工作中,施工单位和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建立专门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对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重视不足,导致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频发。再次,现场物料堆放管理不规范。在实际中,施工现场物料分类不科学合理、物料堆放随意凌乱、物料抽检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存在物料丢失和损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施工效益。最后,团队管理水平低下。近年来,民用建筑领域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对施工现场管理团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中,项目经理“一言堂”的现象十分普遍,难以发挥其他管理人员的技术和管理特长,导致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严重偏低。

2提高民用建筑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2.1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后期施工活动的指引,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进度和质量。施工方案是在综合分析项目地址条件、工程规模、技术特点、工程器械以及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能够优化配置施工资源,提高人、物、财综合利用效率,提高工程项目综合效益。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施工方案设计工作,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设计单位负责编制工作,施工方案一旦确定后,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督指导,确保施工活动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推进。

2.2严格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项目经理制在我国已实行了相当长时间,这是建筑施工行业国际化发展必然趋势。项目经理制要求项目经理必须取得建造师资格证书,以保证项目经理在技术、管理和领导等方面具备良好的素质,以满足现代建筑项目现场管理发展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施工单位对项目经理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存在诸多漏洞,导致一些不具备上岗资格的项目经理参与项目管理,严重影响了项目管理水平提高,这种现象在当前建筑施工领域十分普遍。因此,当务之急要促使施工单位严格贯彻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坚持持证上岗,保证项目经理满足施工管理要求,切实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2.3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在建筑项目中,建筑材料采购成本在工程预算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个比例一般在60%~70%之间,同时建筑材料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质量,因此,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施工单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现场材料管理制度,导致施工现场材料堆放凌乱、材料出现损害或自然生锈、材料使用浪费严重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工程项目质量,也降低了工程项目施工效益。因此,施工单位要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建立完善的材料申领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管理规定申领、使用和管理施工材料,有效控制材料质量和施工成本。

2.4做好工程档案管理工作

工程资料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技术、管理、质量、图纸等资料,既有纸质材料也有电子数据,还有图片等,工程资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施工具体环节,是开展工程竣工验收和质量隐患排查的重要信息依据。在实际中,涉及工程项目施工的材料种类十分多样化、数据容量较大,虽然一些施工单位建立了电子化档案管理系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流程不规范、人员不重视等因素影响,导致出现一些工程资料没有及时归档、部分重要数据丢失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因此,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工程资料管理工作,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资料归档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工作责任感,保证档案工作有条不紊开展下去,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支持。

2.5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十分重要,安全管理涉及防火、防电、防高空坠物、防意外人身伤害事故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都会给工程进度和工程预算管理造成不利影响。目前,建筑工程项目都要按照行业管理规定设置安全管理岗位,以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日常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工作,要建立安全巡查机制,安全管理人员要定期巡查施工现场,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同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安全讲座、发放安全手册、制定安全管理奖惩制度等方式,切实提高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按照施工安全管理规定作业。

2.6提高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从近年来发生的工程建筑安全事故来看,许多事故都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有直接关系,这应该引起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项目经理的团队管理水平、业务熟悉程度以及遵纪守法意识都会影响到整个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效益。另外现场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下也会导致各种问题频频发生,严重影响工程顺利推进。因此,必须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综合业务培训工作,通过为他们提供系统完善的培训来提高其职业素质,同时加大人才引入力度,将更多专业性人才吸收到施工现场管理队伍中来,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管理队伍综合素质。

3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尼尔基厂房混凝土蜗壳CTAFiber抗裂合成纤维

1工程简介

尼尔基发电厂房蜗壳为混凝土蜗壳,为了提高混凝土蜗壳的抗裂性能,为检验抗裂合成纤维性能,水电六局试验室对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生产的抗裂合成纤维(CTAFiber)进行性能试验。试验内容为用尼尔基三大系统生产的原材料进行C25W6纤维增强混凝土(纤维掺量为每m3混凝土0.7kg)性能试验。试验中进行了不掺纤维和掺纤维混凝土对比试验研究,现根据试验成果,提供如下分析结论。

2试验原材料

2.1水泥

采用抚顺水泥厂生产的中热525#水泥,其试验成果见表1。

表1水泥物理力学性能检测成果表

类型

水泥品种

密度

g/cm3

细度%

凝结时间

安定性

抗压强度MPa

抗折强度MPa

初凝min

终凝h

3d

7d

28d

3d

7d

28d

GB175-1999标准要求

中热525#

不得超过12

不得早于60

不得迟于12

必须合格

不得低于20.6

不得低于31.4

不得低于52.5

不得低于4.1

不得低于5.3

不得低于7.1

检测值

3.15

1.4

2:21

3:25

合格

33.2

47.2

59.7

7.0

7.3

8.7

2.2细骨料

采用三大系统生产的天然砂,其试验成果见表2。

表2天然砂检测成果表

项目

细度模数

F.M

表观密度

g/cm3

云母含量

%

坚固性

%

含泥量

%

有机物含量

吸水率(%)

依据DL/T5144-200规范要求

2.3-3.0(中砂)3.1-3.7(粗砂)

≥2.55

≤2

≤8

≤3

浅于标准色

三大系统天然砂

2.87

2.62

4.0

0.4

浅于标准色

1.0

2.3粗骨料

采用三大系统人工碎石,其试验成果见表3。

表3人工碎石检测成果表

粒径

mm

表观密度

g/cm3

堆积密度

g/cm3

吸水率

%

压碎指标

%

针片状含量(%)

三氧化硫

%

坚固性

%

有机物含量

DL/T5144-2001

规范要求

≥2.55

≥1.35

≤2.5

≤16

≤15

≤0.5

≤5

浅于标准色

5-20

2.62

1.57

2.1

3.6

5.5

0.12

1.0

浅于标准色

20-40

2.68

1.36

2.1

5.4

6.5

0.14

1.0

浅于标准色

从表1、表2、表3中可知,水泥、骨料均满足国家标准及规范要求。

3.4外加剂

采用哈尔滨生产的JL-10型引气减水剂。外加剂物理性能检测结果如下:

表4外加剂性能检测成果(检验依据:GB8076-1997)

试验项目

性能指标

检验结果

一等品

合格品

减水率,%不小于

10

10

12一等

泌水率比,%不大于

70

80

20.6一等

含气量,%

>3.0

4.2一等

凝结时间差min

初凝

-90-+120

+110合格

终凝

+120合格

抗压强度比,%不小于

3d

115

110

114合格

7d

110

112合格

28d

100

103合格

结论

经检测以上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GB8076-1997技术标准要求。

3抗裂合成纤维(CTAFiber)

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生产,其主要参数见表5

表5CTAFiber纤维主要参数

纤维类型:

束状单丝

规格:

19mm

比重:

0.91

抗拉强度:

>400MPa

抗酸碱性:

极高

弹性模量:

>3.5GPa

熔点:

约160℃

纤维直径:

48μm

导热性:

极低

燃点:

约580℃

含湿度:

<0.1%

安全性:

无毒材料

抗低温性:经-78℃实验检测纤维性能无变化。

抗老化性:纤维经过了特殊的抗老化处理。

4掺抗裂合成纤维与不掺抗裂合成纤维混凝土的空白对比试验

采用上述原材料进行混凝土性能试验,试验用混凝土配合比见表6,试验成果见表7,检验依据DL/T5150-2001进行。

表6试验用混凝土配合比

种类

设计标号

骨料级配

砂率(%)

水灰比w/c

坍落度(cm)

每m3混凝土用量(Kg/m3)

外加剂(%)

水泥

5-20mm

20-40mm

品种

掺量

掺纤维

C25W6

40

0.42

16.4

359

731

548

548

150

JL-10

0.7

不掺纤维

C25W6

40

0.42

17.2

359

734

550

550

151

JL-10

0.7

表7混凝土性能试验成果表

种类

含气量(%)

抗压强度

Mpa

劈拉强度

MPa

极限拉伸值

×10-4

弹模×104

MPa

抗渗标号

7d

28d

90d

7d

28d

90d

28d

90d

7d

28d

90d

28d

掺纤维

3.45

31.9

37.3

39.8

2.3

3.48

4.68

1.14

1.28

3.06

3.35

4.13

10

不掺纤维

3.26

27.9

34.2

36.2

2.2

2.88

3.98

0.96

1.12

3.16

3.46

4.25

8

5抗裂性试验

大体积、大面积混凝土和砂浆在浇筑成型1h后,表面在材料硬化前往往会失水收缩引起拉应力,产生不可恢复的塑性收缩裂缝。原因是由于砂浆表面水分蒸发速率超过内部水分渗透到表面的速率,以及混凝土和砂浆的早期抗拉强度达不到其收缩所产生的应力造成的。水分蒸发是使砂浆及混凝土产生塑性收缩裂缝的主要原因。

参考水利部长江科学院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的方法进行混凝土胶砂抗裂试验。

混凝土抗裂试验所用胶砂的重量配合比为水泥:砂=1:2.8。水胶比0.55,纤维掺量按0.7kg/m3计算。板状试件尺寸为610mm×914mm×19mm,成型后在28±2℃、相对湿度70%的试验室内,风扇下吹1.5h。然后置于40±3℃、相对湿度50%、2.5m/s风速环境中。在24h裂缝基本稳定以后测裂缝的宽度和长度。观测结果见表8。

表8胶砂开裂试验结果

编号

裂缝宽度(mm)

A

裂缝长度(mm)

B

裂缝面积(mm2)

A×B

A×B

加和值

对比百分率

(%)

无纤维

2.0

1.0

373

373

813.6

100

0.5

440.6

440.6

掺纤维

2.0

1.0

307

307

504.5

62

0.5

395

197.5

6试验结果分析

从表7、表8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纤维混凝土较不掺纤维混凝土7、28、90d抗压强度分别提高14%、9%、10%;劈拉强度分别提高4.5%(7d)、20.8%(28d)、17.6%(90d),28d、90d的极限拉伸值较不掺纤维混凝土分别提高19%、14%,混凝土掺纤维后可有效控制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的产生、扩展、降低裂缝宽度和长度。有效的提高混凝土抗裂性。对早期硬化过程中的混凝土有很显著的阻裂效果。

从以上试验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在混凝土中掺加抗裂合成纤维后,混凝土的抗裂强度有显著提高,而且其抗压强度也有提高。

在混凝土中加入CTAFiber纤维,可以提高混凝土强度(特别是早期强度),抑制混凝土内部自由水蒸发,提高其变形能力,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为解决混凝土表面龟裂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CTAFiber纤维在水中可以自行均匀分散。掺量适宜时,经机械或人工拌和后,在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含几千万根的纤维量,在混凝土中呈三维乱向均匀分布。

CTAFiber纤维对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影响不大,坍落度虽有所降低,但和易性好。CTAFiber纤维可以显著减少塑性裂缝和早期干缩裂缝,对尚处在塑性状态和硬化后的混凝土有明显的阻裂作用。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造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工程施工现场的造价控制与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与社会效益。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是整个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环节,是企业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的基础。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部分,而施工阶段现场的工程造价动态控制是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关键环节。

1.建筑工程现场应用造价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筑工程的实施阶段是将前期工程的投资、设计阶段和投标阶段的资金具体使用到具体工程中来的一阶段,它是对资金的具体使用阶段,这一阶段在整个过程的造价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它从工程的施工开始的买卖原材料、技术人员的招聘使用、一般员工人数的多少和工资的多少等方面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益,若稍有不慎,从施工开始至施工结束的每一个环节只要有一环节出错,那对整个工程来说都有可能是功亏一篑的损失,所以在工程的实施阶段,对工程中的各项费用的预算和规划要根据工程所处的地域、所需要的材料、工程的性质、参加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和一般员工及其突发事件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以上实施工程中的各个模块都要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保证各个模块都能顺利而有效地运行,通过有效地管理,从而减低实施工程阶段的成本,分别为工程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的估算做一个补充和留有更大的预算空间。

2.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整个建筑项目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加强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合理管控资金,实践项目中要从经济、技术、组织、合同等多方面对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进行动态管理。

2.1严审、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与制定合理工期是项目实施阶段控制成本的关键

合理工期是项目施工阶段的时间资源,在项目管理中逐步凸显出工期价值。工期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施工质量与施工成本,实际生产工作中,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最大限度的压缩工期,降低工程投资成本是施工单位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根本保障。正确处理好施工质量、工程造价、施工工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是整个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成本、工期的基础保障,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合理优化是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重要环节。

2.2把握市场动态,压缩材料成本是控制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核心

降低材料成本主要体现在对采购材料的价格控制与用量控制。采购材料要把握市场动态,采购材料前相关部门要做好市场考察与询价工作,在波动的市场价格中选择最佳时机来购进材料,实现对采购材料的价格控制。与此同时,强化施工现场的材料用量管理,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市场采购,依据合同现场对材料质量、数量进行验收,对每一个独立的工程量进行造价追踪,收集实际值,将工程造价实际值与项目设计预算成本相比较,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工程实施阶段明确进行施工跟踪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管理职能及具体任务,加强材料的管理,避免材料的浪费。

2.3加强工程变更管理,科学、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加强设计变更与工程签证的有效管理是建设单位的科学、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内容。实际工程中建设单位要制定项目的《工程变更设计管理办法》,严格管理现场经费签证,签证必须达到量化要求,同时留档备案。建设单位要强化现场施工管理,最大限度的控制或减少设计变更,以达到科学、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将企业投资成本控制到最低,为企业赚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2.4加强合同管理,减少工程索赔,严格已完工程子项目的工程量计量

项目施工图绘制完成之后,合同管理人员深入了解施工前的工区实际情况,与造价人员做出详尽的施工预算,做到施工合同款的合理确定。材料设备价格是决定工程项目造价的核心因素,对材料的选货订购要实行招标,以此选择最质优价适的材料设备,实现设备材料合同款的合理确定。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项目子项目在支付工程款时要强化对工程量的计量,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计量程序及付款比例对施工阶段工厂造价进行科学的控制。

3.在建筑工程现场实施工程造价的管理策略

工程实施阶段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主要涵盖招标管理、施工管理及结算管理三个关键环节,招标、施工与结算环节的有效管理是实现工程实施阶段项目工程造价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

3.1强化工程项目的招标管理,选择工程量清单进行招标投标

建设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制度是建设单位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评标过程中,审查投标单位报价要加强总报价和单项报价的综合评审,保证评标过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通过招投标制度的竞争环境将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到最佳水平。与此同时,施工合同是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依据,工程项目启动前必须签订严密的施工合同,强化合同管理,一切施工活动都需以签订合同为前提,施工期间一切费用支出均以合同为依据,保证施工活动的科学、合理化。

3.2 细化施工现场管理,控制预算的合理支出

工程项目的工程实施阶段,建设材料的成本控制是工程造价得以控制与管理的前提条件,实际项目中现场管理人员要伴随工程实际进展情况,把握市场动态,掌握第一手施工现场的施工情况外部市场材料价格信息,为工程施工阶段材料采购提供有力依据。与此同时,严把工程变更关、严格现场签证管理,将工程预算控制在概算之内,将技术、经济与管路进行有效融合,最大限度的进行工程项目投资的造价控制。

3.3 工程项目加强结算管理,严格把好项目审核关

工程竣工结算工程量的审核与结算须以项目合同为依据,坚决依据合同执行工程竣工结算,对工程预算外的支出费用要强化审核环节,超出预算部分相关单位必须出具相关证明材料,通过强化工程项目竣工阶段管理来严格控制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为企业获取最大限度利益把好最后一关。

综合分析,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策略要强化项目招投标管理、严格把控施工现场管理与工程结算造价管理,通过将技术、经济与管理的有效融合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进一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总结与建议

建筑项目工程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子系统,影响着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是整个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核心。建设项目工程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显示出施工技术、施工质量、经济法规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平。工程实际项目中强化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观念,完善工程项目造价的控制措施,创新工程项目造价的管理策略,从技术、经济、组织与合同等方面对工程项目的造价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为企业带来最大限度的投资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翟久梅. 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