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语文课教学8篇

时间:2023-09-03 15:18: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语文课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语文课教学

篇1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精神;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61-0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一顿名副其实的“大餐”,它“味道十足,营养丰富”,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它的人文性,致使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出现了语文课的“营养失衡,消化不良”的普遍现象,叫人痛心,令人担忧。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光彩,迸发火花,使其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乐园?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学生才能尽情享用,怡情养性,全面发展。

一、“人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念,获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悟,确立“人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手段。

二、“人情味”,是语文教学的“土壤”

有位伟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体察民情、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感受养母情深,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深情,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致橡树》中领悟独立不依的爱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别深情,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文学味”,是语文教学的“养料”

所谓“文学性”,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仅从理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构思、技巧,却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形象性”。久而久之,势必使语文教学陷入枯燥、机械的境地,使学生对语文课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热情。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生活味”,是语文教学的“活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探讨焦仲卿、刘兰芝对封建礼法抗争时,学生就说双双殉情的抗争是消极的,现实生活中一般会私奔,这时候教师就应引导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为尾段化鸟双飞,化木连理的浪漫主义结局做铺垫。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把抽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时代味”,是语文教学的“脉搏”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水平;指导;思维能力;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34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更有创造性是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这一教学要求与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密切联系。语言与思维是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着重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写作水平获得进步,语文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升。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教师如何通过提供灵活的写作指导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1.高中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积累的素材不够

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因此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了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并且现在的家长将孩子保护得太好,以致学生的社会经历也比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写作过程中就出现了严重缺乏写作素材的问题。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时,大多数情况都是在模仿,因此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升。此外,这种严重缺乏写作素材的情况还会影响学生的写作速度,在绞尽脑汁拼凑字数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逐渐流失,对语文教学的开展非常不利。

1.2 缺乏创新

虽然高中学生的写作离不开模仿,但是创新才是真正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途径,只有在模仿的基础上实现写作思路、构思、语言等方面的创新,学生的语言以及思维能力才能获得锻炼,才算是达到了学生写作训练的目的。但是我国高中学生所写的文章严重缺乏创新,模仿痕迹严重。

1.3 缺乏真实感受

高中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的时候应该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学生在表达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写出来的语句往往会存在词不达意的情况,句子读起来干瘪、没有营养。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真实的感受,在没有亲身经历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回去额发感染力,无法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2.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写作方法的指导策略

2.1 同时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学生的作文实际上是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因此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针对学生的情况展开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教师需要从修辞、意蕴、句式、词语等方面着手同时对学生开展语言与思维训练。举例来说,在学生学习完《滕王阁序》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语言将这篇文言文进行改写,然后通过朗诵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朗诵出自己改写之后的文章。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根据文章意境斟酌用词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同时还可以在构思文章上下文衔接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锻炼,为写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2.2 利用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高中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较少,因此对很多事情的认知都不够全面,在写作过程中也就很容易出现堆砌材料、就事论事地表达干瘪的观念等问题,致使文章严重缺乏饱满度。生活是一切灵感的源泉,而写作属于灵感创作过程,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激发写作灵感才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关键。即便教师可以给与学生一些写作方法上的指导,但是灵感却是无法传递的。因此,教师在知道学生进行写作时,可以利用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同时学生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比如,在学习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来提升写作水平以及语文素养。具有可以组织学生去郊外郊游,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大自然,既能够放松身心,也能为写作训练提供素材,这样学生在表达自身感受的时候不会觉得无词可用、无话可说,文章内容自然也就更加饱满。

2.3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想象与思考空间

素材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学生的写作思路才能更加流畅。高中学生正处于花样的年纪,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也是最丰富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优势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写作奠定基础。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性强、生动等优点为学生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让学生可以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深思的机会。学生想得多、相得深,写作的时候立意与深度自然就会随之提高,思维也会更加活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中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主要存在着积累的素材不够、缺乏创新以及缺乏真实感受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灵活的写作指导必不可少,具体以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写作指导策略加以指导:第一,从修辞、意蕴、句式、词语等方面着手同时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根据文章意境斟酌用词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第二,利用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比如组织学生去郊外郊游,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大自然,既能够放松身心,也能为写作训练提供素材;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性强、生动等优点为学生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让学生可以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深思的机会。写作的时候立意与深度自然就会随之提高,思维也会更加活跃。

参考文献:

[1]叶继锋.浅谈如何指导中学生作文[J].青年文学家,2010(12)

[2]杨保云.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之我见[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5)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评价;原则

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评价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是评价中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一“评价建议”可以看出,《课标》在语文能力的评价方面注意了不同类型的差别,这三种能力既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他们经过循序渐进的努力能够逐步达到的具体目标。由此还可以看出,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评价体现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它的原则性表现在:首先,要求评价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实现基本目标;其次,强调了课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评价不能脱离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它的灵活性表现为,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要有重点,抓住关键,使评价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里包含了几层含义:一是评价的功能是多元的,不能够只强调它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二是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的发挥,主要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所以必须充分注重和加强平时的形成性评价。三是重视和发挥课程评价的不同功能,要区别不同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时也才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语文课程评价的上述功能实际上是发展性评价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具体化,因为发展性评价除了基本的检查功能和固有的甄别、选拔功能外,它还有反馈调节的功能、展示激励的功能、反思总结的功能、记录成长的功能和积极导向的功能。

我们的评价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跳出评价就是甄别,评价就是筛选的误区。那些为了迎合某种社会需要,单纯按照考试分数来为学生排队,区分所谓优生、差生的做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与课程改革的要求格格不入。

4.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如果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突出的是“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那么,高中阶段为“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重点则落实在“要尊重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很明显,前者是针对过去的“一元评价主体”而言的,即要改变教师是单一评价主体,而学生无法参与评价过程,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这一不合理的现象,因此提出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这种多元主体的提法显然是“从无到有”。而后者是在巳经确认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而提出的要求,它明显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求的提升和发展。

5.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不同方面,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学生学习这两种不同类型课程所达到目标的程度,便构成了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建议”指出:必修课和选修课,“它们的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语文课程评价既要注意两者的相互衔接,更要注意它们的不同特点。”课程类型不同,课程目标不同,课程内容不同,决定了评价应有所侧重:“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

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评价方式方法的运用不能一成不变,必须灵活多样。这种多样性是由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和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决定的。而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更决定了语文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评价方式方法的针对性,指的是任何一种评价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实施都不是孤立的,而必须针对特定的评价内容和对象,依赖于一定的条件而进行评价。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一种评价方式方法可以顺利地完成某一项评价任务,但对完成其他项评价任务却不那么有效,甚至完全不适用,因此为保证评价具有实效,必须反对评价方式方法的机械套用。“评价建议”根据不同的发展要求,提出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如认知水平,需要通过书面的语文考试进行评价;如学生的兴趣特长,较适合于通过观察活动来评价;如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等,用成长记录的方式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如探究能力,由于它的形成具有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所以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加以评价。这些都是评价方式方法要有针对性的很好说明。

篇4

1课堂合作学习的概念

1.1合作学习的概念

有关合作学习的概念表述不一,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关于合作学习概念的表述。

(l)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CooperativeLearningCenter)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3]。

(2)我国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认为: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4]。

1.2课堂合作学习的概念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借助异质小组的基本形式,通过小组同伴的沟通与交流,以小组目标达成标准,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5]。

1.3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概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4~8人合作学习小组中,互助合作、分工互赖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然后通过测验或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最后教师和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小组学习的成果给予及时评价、奖励的一种学习方法。它通过各种机制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获得知识,发展技能,提高各方面素质,培养情感。

2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应用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法的意识薄弱

高中语文课里有些内容本来需要课堂合作学习才能达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紧,许多老师为了赶进度,忽略了课堂合作学习,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加之语文课与其他理科相比相对简单,所以一些老师更加疏忽课堂合作学习的应用,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没有兴趣听课,造成高中语文课教学一度低迷。

2.2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不当

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的不当角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充当仲裁者。在实际的合作学习中,归根结底是老师在安排流程,控制课堂合作学习的进度,教师用预先设计好的计划或者程序,把学生引导到自己设计的框架内,合作学习中的学生自主性和主体地位被忽略了。二是教师成为旁观者。教师只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安排活动,也不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不巡视课堂。导致学生从心里生就不重视这项活动,这样的教学结果肯定是失败的。

2.3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现在的高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都比较差,对合作学习没有树立一个端正的态度。在合作学习中会出现很难与人合作、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合作学习就很难展开,学生的合作技能和技巧比较欠缺。

2.4分组不合理

在目前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大多是面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临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征、能力倾向、学业水平等因素。这样的学习场面看起来很热闹,但对学生的合作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分组是否合理关系到课堂合作学习的成败。

3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策略

3.1培养教师课堂合作学习的意识

首先教师要从观念上根本上改变,教师不再仅仅是“工作者”,教师还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6]。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其他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效果较好的,多交流,多合作,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再次教师发动学生的互动积极性,充分显示课堂合作学习的作用。

3.2准确定位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并适时介入引导和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教师要清晰地告诉学生学习的任务是什么,如何来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有什么要求,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的特点,确定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分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好合作学习的目标,并且目标的表述要清晰。同时教师还要注重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愉快的心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3.3提高学生的课堂合作学习态度、技能和技巧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意识方面为合作学习开通道路,让学生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之后,在要求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多为他人着想、集体着想,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学生的合作技能和技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4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7],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可竞争性,结合班级和学科的具体特点,可以采用按座次就近组合和以项目为基础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已经全面展开,现阶段,语文的课堂教学从形式到方法上都存在很大改变,尤其以活动课教学最为显著。活动课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为教学特点,利用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活动课教学隔更为生动,能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这对学生来说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

这个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学形式归于古老,教学内容太过封闭。就是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在内容上和实际生活相脱节,严重缺少时代气息,而在教学方式上经常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全部剥夺了。这样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的学习质量明显下降,进而引发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理想。所以,语文教学要将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用开放式的教学内容以及多形式的教学方法,真正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有效解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低做贡献。

二、活动课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在课堂内容教学中,应注重语文知识的实用性与社会性。活动课教学是一种十分开放的教学项目,它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很多方面的语文应用知识,尤其是一些新研发的领域,同时一定要与学生的德实际生活有联系,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例如,在开展有关春节专题节目的手抄报时,让学生多收集一些民间对联,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使用能力,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喜爱率。在课堂方法教学中,课堂活动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性与主动性,以前的课堂教学经常注重以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只是陪角,在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学习状态,语文教师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讲学生带入到语文知识的殿堂。高中语文的活动课教学从头到尾一直注重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导,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意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自主选择、主动参加,让学生从心里喜欢语文,学生的语文成绩自然提高。

三、语文活动课教学源于生活

高中语文的活动课教学应以生活为源泉,这保证了活动课内容、方式的多元化、动态化,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例如,教师在纠正学生的用字错误中,要改变传统的纠正错字方式,不能将只局限在书本、教师中。应从课堂中走出来,将学生加入到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翻阅报纸、街头辨认用字,区分字的使用正误,并根据自生的语文基础,编订一份《勘误表》,提交给老师。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不仅增长了能力与知识,还能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学生将课内、外知识相融合,加强了语文知识的功底,使活动课教学发挥出真正的意义。这种辨字活动所涵盖的语文内容、层面和意义以及所展现活力,都是传统语文教学所不能比拟的。语文的教学不能以“教”为目的,而是要将“教”转换成技能与知识,以学生自主、积极的独立完成学习内容为宗旨。高中语文的活动课教学本来就具有一定的参与性、实践性、群体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添加剂。从活动中可以清晰看到,学生在一堂堂的活动课教学中所展现出来的活力,也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所无法替代的。由于,高中生较为好动,并且好胜心强,因此在每次活动中都一定会全力以赴,积极投入,并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裁判,虽然学生的语文功底有所差距,然而活动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大家处在同一个出发点,败者不气馁,胜者也被接纳、认可,大家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活动课教学对整体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这种促进显而易见,是传统语文教学不能相比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个性得到发展,互相比对、鼓励,进而产生的凝聚力、爆发力、探索力都十分惊人,令很多教师震惊不已。

四、活动课教学的严谨安排与有效控制

在长时间对语文活动课教学的研究过程中,要想语文活动课展现它的优势,从真正意义上获得效益,就要在活动实践中展开严谨安排与有效控制,其中在实践中要注重处理好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注重以学生为主导,并展现教师的主导地位;第二,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第三,一定要让语文活动不仅生动,还要有效。所以,活动一定要以教学为宗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活动课教学方案的实施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课堂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因此,现阶段高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做好活动课做好活动课教学,为培养适应我国发展的全方面、高素质的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红玉.将规矩沉下去,让生活浮上来——以一节作文活动课为例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11(01):215-217.

[2]魏吕成,李静.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9(03):166-168.

篇6

关键词:活动课环境;思想平台;第二课堂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已经进入了全面改革的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已经逐渐被活动课所替代。利用活动课活跃的气氛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和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较低的原因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比较多,其主要原因是教学形式陈旧,内容死板,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着内容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的还是填鸭式教学,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明显下降。

二、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1.优化活动课环境,打造精神文化家园

为优化活动课文化环境,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围绕学校历史、办学理念、师生规范、校园标识等展开讨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参加校园文化的学生切实了解学校的历史,充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热爱学校。

2.利用文化活动构建活跃的思想平台

通过展开一些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比如,“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比赛活动”等。这些活动既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重视第二课堂活动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和兴趣,占领良好的文化阵地。教师可以围绕时事形势展开辩论、征文、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学生面临着高考压力,因此,活动课的实施也变得非常死板,甚至在活动课上安排考试内容,教师应把活动课列入教学大纲范围内,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蒋玖萍.浅谈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8):23-24.

[2]刘伟.苏教版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初探[J].现代语文:中旬,2011(10):142-143.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 选修课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03-01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应得到传承和发展。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微妙的艺术底蕴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目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古典诗词,因此,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选修课的地位和重要性可想而知。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对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进行探究势在必行。

1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意义和选修课应遵循的原则

古典诗词在语文教学乃至整个高中文化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生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古典诗词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性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古典诗词凝练、丰富的内涵可使学生尽快融入社会,在开拓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我能力提升和社会综合发展。三是古典诗词教学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古典诗词美妙的意境使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全面散发,美的熏陶和美的情趣是提升学生鉴赏力的必备因素。

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应基于选修课课程目标、古典诗词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师生研究性学习、诗词鉴赏审美化、学生个性化发展、语文课堂开放性原则等四个基本原则。这四点基本原则都是以学生为古典诗词教学的中心,通过不同的途径渗透文化,不断推动学生横向、纵向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古典诗词的把握和运用具有促进作用。

2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基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和高中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所遵循的各个原则,在选修课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并将所遵循原则科学有效地运用并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势在必行。笔者综合的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以下三种可行性教学策略:

2.1以加大学生自主活动力度促进选修课程的开展

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中,加大学生自主活动力度是促进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教师可以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放开手支持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研究性小组的建立是不可多得的有效方式,组员可有4-8个人组成,各组员能力应相当,分配任务也应均衡有针对性。不同的角色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能力,倡导角色互换也是学生自主活动力度加大的重要举措。例如,教师在讲解李白的古典诗词时,可以促使学生建立不同的研究学习小组,然后提出一个讨论问题:“后人誉伟大诗人李白为‘诗仙’,究其原因主要有哪些?”继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搜索,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出该问题的答案。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小组补充,这样此起彼伏,整个课堂洋溢在一片欢乐和谐的自主活动氛围中,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将学习的时间充分留给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平等发展、独立思考、开拓探究的能力,使诗词选修课教学效率大幅提升。

2.2以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为指导,推动选修课动态化

坚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要求,教师应以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指导推动选修课课堂教学动态化,做到真正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应摒弃传统以教师和教材为课堂指导的教学模式,基于语文选修课特点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平台,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行动、自主定位和自主评价。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提高学生诗词阅读兴趣和自主性。二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个性情感因素,使阅读体验个性化。三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推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例如,在教授宋代婉约派诗人柳永的《雨霖铃》时,针对“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主人公发出此番感叹的心境是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勇于探究、积极发言,并主动交流合作。这样学生不仅准确把握了诗人宦途失意的失落和离情别绪的缠绵,更加深了对诗歌的深层次理解。

2.3学生选课余地多样化和课堂活动大量化双管齐下

为了达到古典诗词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目的,必须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多样化的审美选择。高中语文课程对古典诗词选修课的设置应基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特点,遵循选修课内容多样化的原则,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和转换自己的选修内容或增减选修科目。例如,为了更好地上好选修课,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积累古典诗词知识,设计几种自己熟识,学生喜闻乐见的选修课形式,更要根据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选择数量适中、内容合理符合自身兴趣爱好的选修课程。另外课下加强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有必要设计一份关于语文古典诗词选修课的调查问卷,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加学生课堂活动量,课堂活动大量化有利于学生在古典诗词学习中达到“心、神、行”三个层次的活动,三个层面互相牵制和促进,更有利于学生活动质量的提高,达到良好的诗词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作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陶冶学生情操至关重要,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应遵循研究性学习原则、诗词鉴赏审美化原则等等,教师应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力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余地,加大活动量,为提高自身古诗词教学效率,传承中华古典文化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马翠文.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古诗词选修课教学中的实施[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篇8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尝试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构建起既反映新课改理念,又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高中语文辩论课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依托课堂教学,立足语文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将必修和选修教材作为媒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根据需要来使用教材,在进行这些教学内容时,语文教师正可以抓住教材中所表现出的与辩论有关的思路、方法和观点,以此为契机,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先期培养学生对辩论的兴趣和对相关方法技巧的掌握。

应当注意的是,辩论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内容相结合,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现阶段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与辩论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辩论与议论文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充分利用资源,创造学习氛围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具体到口语表达与交流方面,就是要尽量选择他们所感兴趣的、贴近实际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辩论课程中的资源采集应尽量贴近社会生活,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图片、文字、音像乃至现实中活生生的人都可以被当做资源使用。同时高等学府在辩论资源的丰富性上有着其他地方所不及的巨大优势,大学生辩论赛是开展得非常广泛的活动,积累的经验和材料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和辩论员也很多,可以邀请一部分有辩论经验的大学生来到高中校园,和高中生互相进行广泛的交流。这些活动往往可以带给高中生以极大的兴趣感和启发性,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开拓他们的眼界,对辩论教学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三、广泛开展实践交流,挖掘学生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辩论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们自身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己,进而获得自信和乐趣,在自主反馈与自我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积极而富有成效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分析处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在辩论中自主理解、思考、分析和解决遇到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做出合理有效的应对。无疑的,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践交流。

辩论的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形式要根据学生本身的具体学习水平和发展需要而定,交流的对象也不应当局限于较小的范围内,而是应该更加广泛。

四、综合考量,积极评价

《课程标准》认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该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高中语文辩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采用更加全面有效的评价方式,充分肯定成绩,指导学生的发展方向,鼓励其学习热情和信心,最终促进综合发展。因此,在对辩论学习进行总体评价时,应特别重视构建一个积极开放的、全面的评价体系。

笔者在十几年的辩论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并针对每种评价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1)平时成绩与比赛成绩综合评价。平时的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都参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考核办法》予以量化打分,在总体成绩中占到百分之六十;而各种比赛活动中的表现则占百分之四十,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综合评价赋分。这种评价形式的长处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但打分体系标准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而且比赛表现不易量化也是一个问题。

(2)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综合评价。所有书面文字作业成绩占百分之四十,口语表达占百分之六十,这是考虑到辩论课程的特点,综合了两大类形式,适当突出本课程倾向口语表达的特性,但要特别注意不能让学生通过口语表达的优势来掩盖其文字书面表达的不足。

(3)学生自主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评价就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辩论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交流探讨,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也发现他人的优点与不足。这就为互相促进,取长补短提供了可能,也为互相鼓励、互相指出发展方向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在相互评价之中树立发展的信心,但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可能流于空泛或者人情面子,教师评价应当及时加入。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