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8篇

时间:2023-09-03 15:18: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篇1

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保持原有的文化精髓,更要适当地添加一些时代元素,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展步伐,引领时代文化的发展方向。现代动画是在现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但这并不能阻碍两者的融合发展,为在现代动画产业中找到立足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就需要审时度势的了解现代文化的发展特色,在不改变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与现代动画融合在一起。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与现代动画高度融合的代表作包括《阿凡提的故事》《三国演义》《大闹天宫》等,这些现代动画利用先进的动画表现手法,将传统艺术中的剪纸、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融合进去,不仅使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在动画欣赏中感受到了智慧思想,而且还提高了其对世界的感知、认知能力。

2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动画的影响作用

2.1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动画剧情的影响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以表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意识形态为主,现代动画则以表现文化内涵和文化细节为主。动画制作的成功与否与动画剧情有直接的关系,富有激情、具备观赏性、存在一定悬念的动画作品才能吸引观众眼球,如果动画剧情设计得不合理,再好的动画题材也会失去吸引力,其艺术价值也会大打折扣。那么,现代动画该如何设计动画剧情呢?我们可以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中寻找答案,利用传统文化题材和展现手法来控制情节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文化题材,如“隋唐英雄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文化题材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广为人们熟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动画思想的表达难度。例如,《西游记》这部家喻户晓的动画作品,为了展现孙悟空的勇敢机智,在大战四大天王的剧情设计中,设计者对原有故事剧情节进行了大量的改编,不仅将孙悟空的机智展现到了极致,而且还增强了动画情节的可续性,使动画本身的艺术价值获得显著提升。动画作品一旦融入了传统艺术素材,在动画表达效果上与之前的单纯虚构动画相比要好很多。可见,传统民间艺术素材对现代动画剧情的启迪,不仅寓教于乐,而且还拓展了人们的想象空间,提升了动画本身的文化魅力。此外,现代动画也可以将民间艺术中的童话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戏曲等融入动画制作中,这样可以使动画剧情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2.2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动画人物造型风格的影响

传统民间艺术歌颂的主体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创作目的一般是为了满足创作者自身的精神需求或者补充家庭收入,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讲,民间艺术的创作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戏曲等。民间艺术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具体指民间造型艺术,也就是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中所展现的各种造型艺术。动画中的人物造型风格指剧情中的人物塑造手法、人物个性等,人物造型风格直接影响着剧情的吸引力和人物吸引力。动画作为一种特有的现代艺术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艺术性和商业性。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动画也形成了多种各不相同的风格阵营,不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现代动画和其塑造的各具风格的人物造型,都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可以借助自身的艺术特色对动画人物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而且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还会影响动画人物使其产生不同的风格,如北方和南方相比,北方文化影响下的动画人物会更具豪爽、大气之感,而南方文化影响下的动画则更加注重人物思想的细腻表达。

3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与现代动画的和谐发展

3.1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与现代动画产业和谐发展的基础-心理需求分析

当前的动画受众群体对动画作品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预期,主要体现在动画产业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之处是否能够被受众群体所接受。传统民间艺术的引入提高了动画受众群体的两大发展要求:一是传统民间艺术知识性的要求。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中存在多种艺术形式,而且有些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需要动画创作者具备足够高的探索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动画创作中去,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动画的结合,在扩大接受群体基数的同时,也需要向人们灌输文化知识,使人们更加理解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表现手法。二是智慧性的体现,对传统民间艺术认识的提高,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包含的智慧性知识和理念,进而对青少年这一主要动画受众群体产生积极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传统艺术与现代动画结合的可能性。

3.2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现代动画的和谐发展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与现代动画的结合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和谐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指传统民间艺术需要认识到自身的文化精髓,并利用自身的艺术特色深刻影响动画制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剧情、人物造型风格等,进而在动画产业中占得一席之地,和谐发展需要两者之间的结合不能忽略自身文化主体,要在融合发展中充实各自的发展空间和艺术空间,进而形成一个互促互利的友好发展格局。

4结束语

篇2

【关键词】民间艺术 美术教育 应用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年度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小学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项目号:146242132)阶段性成果之一。

传统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1.实现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目前,包括剪纸、刺绣、泥塑、雕刻之类的传统民间艺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研究的人越来越少,不仅潜在的经济价值无法得到挖掘,而且鲜明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价值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记录与传承,由此使诸多民间艺术形式面临着日趋消亡的生存困境。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如何以挖掘传统民间艺术实用价值为核心目标,由此实现其创新与传承才是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获得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将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应用于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活动之中,正是建立在对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文化、思想、艺术方面教育价值的挖掘与应用的基础之上而展开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专家、学者展开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活动,由此形成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而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掌握传统民间艺术,而且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之中,也能够进一步加以传播甚至是创新,从而实现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有效传承。

2.丰富美术专业学生的设计思想,提高其设计水平

自近代以来,我国美术教育活动开始朝着实用主义的方向进行转变,在与西方美术教育进行交流碰撞之后形成了更加西化的素描、速写、水粉、色彩、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之类的课程内容,也即是“现代美术热”。这虽然能够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美术设计思想与设计技巧,但却失去了对我国传统设计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不仅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而且使其设计出的作品缺“地气”。在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反思之后所形成的“寻根热”日渐浓厚的情况下,此种美术教育现状极大地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工作质量情况。而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我国特定区域内的民众结合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思想、价值追求以及风俗习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固化的艺术形式,蕴含着独特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技巧。

3.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水平和个人修养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不仅在形式上表现出独特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技巧,而且还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民俗文化内涵以及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思想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加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还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其个人修养。

4.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

通过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在整体造型、题材内容、思想内涵方面具有丰富的趣味性特征,而且是在我国民间社会土生土长的,甚至是广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司空见惯的一些艺术形式,对于普通学生的心理与情感表现出天然的亲和力,能够获得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并产生视觉与心理方面的审美体验。据此,将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引入美术教育之中,能够有效地避免素描、速写、水粉、色彩、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之类的抽象性课程所带来的枯燥性与乏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课堂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传统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模式

1.以教学素材的形式引入美术课堂

此种方式主要是依据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一些合适的民间艺术形式作为课堂中的教学素材或者是教学材料来使用,由此来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比如将传统的剪纸艺术、木雕、玉雕或者是布雕工艺引入到传统工艺课、造型课、民俗学之类的课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而又生动的认识,由此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其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一般来说,此种应用方式比较简单,主要由特定的美术课程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并加以处理,由此适应具体的课堂教学的需要。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在课堂中处于附属性、协作性的位置,但同样展现了其良好的艺术教育价值和课堂教学效果。

2.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实施专门性教学

部分高校还可以立足于所在地域内的民间艺术形态发展现状,针对某一民间艺术形式,开设专门的课程。这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此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产生背景、历史文化内涵、工艺特点、审美效果与艺术价值等,而且还能够掌握系统的创作技巧,甚至能够进行工艺创作活动等,由此真正实现对民间艺术的创新与传承。此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具备地域优势,不仅能够方便地搜集所在地域内的民间艺术资料,而且也可以将一些民间艺人引入课堂,进行民间艺术教学活动,由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难点在于如何将所在地域内的民间艺术资源与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培养内容相衔接,并据此制订出科学、系统的民间艺术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

3.创办民间艺术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当前,高等院校除了可以开设民间艺术课程之外,还可以凭借所在区域内的民间艺术资源,创办一些个性突出而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民间艺术专业,由此培养研究、创作和传承此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专门人才。学校要能够综合考虑到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与实施方式等,另一方面要经过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方可进行具体的招生和人才培养活动,因此,这需要学校能够进行系统的市场调研活动和精心的前期准备活动,由此建构起系统的专业建设方案,从而获得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尤其是能够培养出获得社会认可和需要的民间艺术专门人才。

传统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有效应用的建议

要想真正发挥传统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艺术传承和人才培养价值,除了需要各个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应用方式之外,还需要相关政策的激励与指导作用。首先,我国教育部门一定要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民间艺术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于民间艺术的需求与应用情况等,制定出细致、明确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措施,深化各个高校对于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文化价值、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艺术审美价值、艺术教育价值以及潜在的市场经济价值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民间艺术引入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来,发挥其应有的人才培养价值;另一方面还必须制订出清晰的监督与考核措施,包括对各个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方面的监督与考核活动,从而避免出现教师引用传统民间艺术的积极性不高,流于形式,应付考核的现象,或者是忽视、遗漏部分传统民间艺术的情况等。这是顺利地实现传统民间艺术转化为可利用的美术教育资源,并发挥其应有的多元价值。其次,国家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学校机构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到所在区域内的民间艺术资源情况、高校情况等,围绕着民间艺术转变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教学课程以及具体课程中的教学内容等主题,建构起包括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以及学校级课题在内的不同等级的课题立项体系,由此形成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活动,提高民间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质量和效率。

总体来说,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我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瑰宝。我国高等院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民间艺术形式的研究,顺利地将各个高校所在地域内的民间艺术资源转变为美术教学资源,从而在提高美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传承区域民间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崔锦:《民间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10月版。

[2]陈卫和:《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5月版。

[3]毛翔:《浅谈民间艺术对美术教育的影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4]杨琳:《民族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20期。

篇3

关键词:民间艺术形式;三维动画形象;融入

三维动画形象创作指创作人员在实际创作中排除真实人物及生物行动的钢式,通过各种创作技巧所创作出来的图像。动画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独特性的审美,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动画艺术能够将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有效结合。当代三维动画形象创作中能够关注将民间艺术形式与之融合,为世界展示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我国动画由于具有的民族性在世界动画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融合民间艺术形式的三维动画能够对于我国民族精神有效弘扬。

一、民间艺术形式在三维动画形象中融入的必要性

世界各国在动画创作上存在差异的并不是偶然产生的,动画创作风格与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及文化内涵具有直接性关联。民族形式是社会在长时间发展建设中所沉淀形成的,具有民族独特的色彩。动画中所具有的独特性价值观念及审美方式造成动画创作的特色。我国民间艺术形式博大精深,不仅仅能够将我国文学、审美、音色等多种形式全部包含在内,是我国价值观念的集中性体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路逻辑都收到民族艺术形式的重要影响,在实际应用中不仅仅具有一定性的民族性,在三维动画形象创作影响。多元化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三维动画形式创作中不仅仅能够拓宽动画形象创作途径。我国动画形象创作中融入民间艺术形式时间悠久,在上世纪20年代中就已经将传统水墨画等多种形式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动画形象创作中应用。例如我国动画行业创作中的《骄傲的将军》中,就巧妙的将传统京剧中的脸谱与动画形象融合,增加了动画创作的特有的民族精神。

二、民间艺术形式在三维动画形象中融入现状及关系

三维动画创作是通过计算机作为载体,它的产生也是计算机技术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融合。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完善成熟,人们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越加系统化,三维动画作为数字化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阶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数字化艺术模式。我国开始应用三维技术是在房地产行业中,房地产行业在发展中需要的图纸数量逐渐增加,也拓展了我国三维技术相关人员,进而艺术院校也相继推出了三维技术专业。三维技术在我国动画行业中应用是从二十一世纪后,动画行业中的三维技术人员数量逐渐增加2。我国社会经济在快速建设中,动画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众多投资者将投资方向对准了动画行业,众多动画制作公司也开始与国际动画公司合作,对于动画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动画制作公司在与国际动画公司合作中,由于过于急功近利,造成三维动画在我国动画行业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三维动画形象在创作中并没有像二维动画那样将民间艺术形式完美融合,所创作出的形象与我国国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创作人员在三维动画形象创作中,对于动画内容长足过于肤浅,无法真正将动画与民间艺术形式有效结合,造成动画质量有限。

三、民间艺术在民族化动画中的形式体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动画形象创作中融入民间艺术形式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模式,追求形式,而是应该让人们在对于传统文化感受到新鲜感。民间艺术形式的形在动画形象创作中融入较为常见,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融入模式。但是在对于民间艺术神方面的融入还有待完善。神就是在动画形象创作中将民间艺术中的精神把握及创造,这也是一个成功的动画形象创作中的关键。传统动画形象创作中对于民间艺术中的神运用较为成熟,能够对于动画形象细致化借鉴,传统动画形象创作中借鉴民间艺术神的方式可以在三维动画形象创作中借鉴。动画创作人员在对于形象构思后,增加对于动画形象深入的理解,通过设计方式将民间艺术简练化描述。

四、民间艺术形式在三维动画形象中的融入

(一)角色设定

动画创作人员在开始三维动画创作中,对于动画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仅仅拥有一个较为模糊的了解,但是这种模糊了解对于创作人员的创作工作十分重要。创作人员在创作中将灵感与观众观赏角度有效结合,进而让动画形象与民间艺术形式巧妙融入3。三维动画在创作中有传统的二维动画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三维动画创作能够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视觉效果,在三维人物创作中就需要能够做到以假乱真,进而满足人们对于三维动画真实性的要求。三维动画创作中的角色并不存在现实的生活中,仅仅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所模拟出虚幻性角色,因此首先就需要为三维动画角色创建与现实生活结合的载体,通常情况下同时计算机程序通过代码的形式将三维动画角色与现实生活相连接,其次三维动画中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就为三维动画创作中融入民间艺术形式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二)表现手法

三维动画在形象在创作中,最长使用的表现手法就是借鉴。我国民间的艺术形式在经历长时间的沉淀后,其中已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三维动画形象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仅能够增加三维动画精神内涵,还能够积极弘扬民间艺术形式。三维动画创作人员在确定动画主题后,对于动画形象创作中不仅仅应该将现阶段的时代背景充分考虑,还需要保证整个动画形象的生动亲和性,赋予形象更多的生命力。三维动画创作人员所创作的三维动画形象,在这其中能够发现三维动画创作水平与初始形象创作之间具有重要关联,也是三维动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楚凤在形象创作中将我国青铜时期人们所信仰的凤凰形象有效借鉴,主要变现在楚凤的嘴、眼睛、冠上,并不想人们传统意识上所认为的凤凰那样庞大

4。结论

本文仅仅对于民间艺术形式在三维动画形象中的融入简单性分析,但是我国作为拥有世界最大的动画市场国家,也是世界动画行业主要地区。动画行业在发展中应该积极应用先进的科技技术,三维动画创作拥有成熟的技术支撑,拓宽我国动画市场范围,增加三维动画内涵,让三维动画不仅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还能够对于弘扬民间艺术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注释:

1.张昭阳.动画创作中对民间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创新[J].电影文学,2009,18:20-21.

2.聂书法,丁宁.动画角色形象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设计探讨[J].大舞台,2012,07:132-133.

3.王振湦.数字化皮影艺术与创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06:46-54.

篇4

关键词:民间艺术;著作权;保护

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创造的文化形式,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间艺术的概念,我国现行法律中尚没有统一的界定。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解释,民间艺术大致可以概括为“由具有传统遗产特征的要素构成,并由某一国家的一个群落或者某些个人创制并维系,反映该群落之传统艺术取向的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种类多样,它来源于民众并流传于民众之中,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民间艺术也呈现出风格各异的特点。民间艺术的形式包含了各种艺术门类,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说唱、民间戏曲、民间杂技与绝技、民间手艺等等。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民间艺术不仅能给人们打来愉悦的艺术享受,更能转化成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促进其艺术形式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现行法律对民间艺术的保护还很薄弱,制定相关立法保护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间艺术法律保护的现状

民间艺术往往没有固定的作者和固定的物质载体,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一直是立法的难题之一。最早涉及对民间艺术进行法律保护的法律文件是《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971年修订的《伯尔尼公约》中规定:民间文艺可视为“作者身份不明”的一类作品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该规定表明:对作者的身份不明但有充分理由推定该作者为本同盟某一成员国国民的未出版作品,由该国法律指定主管当局代表该作者并有权维护和行使作者在本同盟各成员国内的权利。但是该条款把保护的对象局限于已经形成作品的民间艺术而对民间艺术的特有文化和民间艺术形式没有提供全面的保护。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概括并列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民间艺术被纳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该公约的生效为民间艺术在全球的法律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尚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民间艺术的保护问题做出详细规定。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第六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经国务院授权,版权局和文化部多次启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条例(草案)》的制定,但是一直没有出台。鉴于对民间文化保护的严峻形势,各地方人大纷纷出台地方性法规。2000年,《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作为我国第一个保护民间艺术的地方性法规出台,该条例主要是通过行政的手段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实行保护,没有具体规定使用者、所有者的权利、义务。此后,《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相继颁布。这说明我国对民间文化的保护逐渐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二、民间艺术法律保护的体系

(一)民间艺术保护的权利主体。

保护民间艺术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明确民间艺术的归属问题,只有明确了权利主体,才能将民间艺术的保护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对象之上。笔者认为,若民间艺术以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作者是确定的个人或者组织,那么该个人和组织自然能够成为民间艺术的权利人;如果民间艺术作品无法找到确定的作者,则应成立专门的民间艺术保护组织或协会担任民间艺术的权利人。由民间艺术产生的收益可以作为该组织或协会活动的经费以及民间艺术发展的支出;如果民间艺术尚未形成作品,而只是以某种艺术形式、文化形式的方式存在,笔者认为可以由国家作为权利的主体。在此情况下,保护民间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可以由政府担任或者由政府委托给其他组织代为行使。

(二)民间艺术保护的权利客体。

民间艺术纷繁复杂,因此确定其客体的范围难度很大。明确民间艺术的权利客体即界定民间艺术的范围,笔者认为,民间艺术保护的权利客体是主要包括民间艺术作品和民间艺术形式。民间艺术的形成是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而造就的,因此,民间艺术是具有地区特色或者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具体而言,民间艺术的范围大体包括:

1.语言形式。例如民间故事、民间诗歌、民间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神话等。

2.表演形式。例如民歌、民间舞蹈、节庆活动等。

3.传统手工艺。例如笔画、彩画、雕刻、雕塑、陶器、编织、刺绣、服装式样、建筑艺术形式等。

(三)民间艺术保护的权利内容。

权利内容应当包括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两方面的内容。其中,精神权利包括署名权、维护民间艺术原生面貌权、继承权与再创作权等;经济权利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专有使用权、许可使用权等。

(四)民间艺术保护的期限。

现行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财产权是有期限限制的,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一般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亡后50年。但是民间艺术通常具有群体创作的特性,因而难以确定具体的保护期限。另外,民间艺术是随着人们的生活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保护期限的起始点和结束点也无法衡量。再次,民间艺术往往是在民众中间通过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形成和传承的,确定的时间范围与民族艺术的形成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对民族艺术应当实行永久保护。

参考文献:

[1]管育鹰.知识产权视野中的民间文艺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张力伟.浅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法制与社会,2008,(7)

篇5

[关键词] 民间艺术 动画 影响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14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淀了浑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和民族文化财富。同时也在这种积淀的过程中细分出各种形态的艺术形式。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民族文化交融中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民间艺术。勤劳和智慧的中国人也在不断的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在原有的民间艺术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创造新的艺术形式,不断丰富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民间艺术作为满足自身生活和审美需求的艺术形态,凝结了民间的人文形态和民族的历史的文化审美追求,表达了基本物质需求下的精神审美价值取向。而这种长期生活形态下的创造性的审美艺术又无形中推动了其它诸类艺术形式的发展,影响了其它艺术的审美意象和表达形式。

动画是用静态图画的形式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动态电影艺术形象的一种美术影片,其将人工绘制的许多张有连贯动作的美术形式的画面一次性拍摄下来,在连续放映时借助于人的视觉生理原理(视觉暂留),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这种影片可以展示形体的任意变化,动物、景物、器物的拟人化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了真人所难以表达的夸张和幻想。从这一点而言民间美术与动画有着某种相同的共性。而不同之处在于民间艺术在某些方面所呈现的形态恰恰以独特的、静态的、民俗化的造型语言展现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动画则将这种静态的造型语言进行动态化表现。

动画艺术作为一个新型的艺术表现形态,受到传统艺术、尤其是民间艺术的深刻影响。民间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①。民间艺术给予动画艺术创作的直接美学形态拓展和艺术表现借鉴。动画是影视艺术在广度上的延展,而影视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表现力又使得动画得以完美的采纳和运用。正是因为“画”是动画创作的基本特征之一,那么动画在“画”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上就更要融合民间艺术的养分以达到自我的发展。我国早期的动画创作过程中大量借鉴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也正是因为对民间艺术的借鉴,才使得中国早期动画片在国际上频获大奖。那么,早期的动画片是如何将民间艺术的运用于动画创作的呢?下面我们将做具体的分析。

动画人物造型设计上的民间艺术借鉴

动画是以造型的方式来表现故事的,而造型的方式又有很多种,三维动画的造型方式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真实的动物或人物的方式。而二维动画则不单单是以所谓单线平涂的方式来表现的。传统的动画造型手段很多,在我们早期的动画前辈对民族动画的探索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动画创作的类型题材。而这些类型都是在汲取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各类艺术形式为根基的再创作依据。诸如《骄傲的将军》在创作伊始就大量搜集民族民间素材,到山东、河北等地搜集了古代的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各类艺术形式。人物的造型设计采用了中国京剧艺术的造型手段,通过此种造型手段,在表现出将军的豪迈的同时也表现出将军的傲慢。京剧中的服饰精美细腻甚于繁琐,然而动画在造型过程中则更多借鉴其美的外在的形式而抛却其繁缛的装饰,通过中国画线描的形式表现其简约而灵动的造型特征。

再如《大闹天宫》,影片中的孙悟空借鉴京剧脸谱、民间版画、年画等传统艺术进行动画化的再创造,塑造了这个头戴软帽、仙桃脸谱、虎皮系腰、细胳膊长腿的孙悟空动画造型形象,成为既具有猴的机灵活泼,又具有喜怒哀乐的人的思想感情,和谐地整合了人猴的共有特征。

动画《九色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形式,故事本身也是按照《鹿王本生》而改编的。这种源于民间艺术形式的作品,显然深受其绘画形式的影响,是民间艺术在动画中应用的直接表现。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大量的保留了敦煌壁画的原有形式和风格,层次分明,构图严谨。作者构思的九色鹿造型更是严格按照壁画的形态,用线细腻严谨,肯定又果敢,同时又将传统中国画线面的方式融入其中,几乎在不改变原有壁画形式的造型的基础上使九色鹿更加灵动而富有神韵。造型上的动作设计也极富东方式的内敛和沉稳。故事中落水者的狰狞的脸部设计,以及其带国王抓九色鹿的过程中受到惩罚前的表情和敦煌壁画中的妖魔鬼怪的对照,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九色鹿善良和勇敢的品质。片中大量的借鉴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的造型特征,皇后的设计就具有典型特点,其人物设计不乏壁画中飞天古朴、稚拙、大气而又富于轻盈的造型美。身体的翻转,扭曲和伸展以及衣袖的摆动和走势都俨然将壁画中的造型活化,这种转换是对民间敦煌艺术的真实表达。

民间艺术在动画场景的最完美的表达

动画的风格特征源于动画的场景特征和色彩表达。场景的构成要素包含具体的造型、色彩以及光影的设定。它所展现的是角色的生存环境,包括具体的场所、道具陈设、以及自然、社会、历史环境。而这些设计对于时空关系的表达,对于气氛的营造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动画中对于场景的设计有自我独到的表达方式。在场景设计中融合了对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运用,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吸收,富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韵味,将民间艺术的运用与整合展现的淋漓尽致。民族的文化习俗是民族文化的内核及文化的根,而民族文化对艺术的形态又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无论是传统的绘画形式还是现当代的新媒介艺术,都需要或多或少的民间文化的养料作为其艺术创作和艺术存在的根基。

动画片《南郭先生》大量的场景采用了民族民间艺术的成分。片中融合了先秦的建筑艺术的特点――中轴布置、左右对称格局。在这个场景设计中,墙上设置了象征权力的龙纹雕塑并置于正中间的位置,又具有各种装饰图案的云纹花边造型,墙城上放置的鼎亦是一种权力的符号,城下的貔貅和戍士更加表现出威严与气势。战国时期的生活起居不同于现在,因此单从这一设计我们就可知道故事本身所表现的大致年代,加上场景中的装饰图案的设计,结合了类似汉瓦当纹样的造型式样,极其古朴典雅而又符合历史特点,这是对民间艺术运用的精华典范。

《阿凡提》中的场景的设计,则融合了其它民族民间的造型特点。无论是片子中的场景设计还是道具风格,处处都彰显着维族的风格。建筑物的外观,尖顶的拱门,各种少数民族的器皿,以及器皿中装饰的纹理及花纹都是民间民族艺术的最好体现。各式的服饰风格、各种的头戴围巾等无不反映出这一特色。因为不同民族自身的一些生活饮食习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特质。

中国第一部有色彩色动画片《哪叱闹海》就充分的借鉴了山东民间年画的艺术手法,浓郁的民间装饰艺术,浑厚的民族文化建筑,通过精细的造型设计及传统中国内在文化特质的色彩效果,使其充分的表现出民间文化独有的感召力。

民间艺术对动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影响是深远的,正是因为中国的早期动画人对于民间艺术的借鉴和民族风格的探索,才使得这些动画作品具有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品格,是中国早期动画在国际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后来及至近来动画品质下降的原因,莫过于西方文化侵蚀了国人的民族化的思考和历史文化的传承精神,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值得警惕和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⒈ 孙建君 《中国民间美术教程》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3页

2. 乔托・卡努杜 《第七艺术宣言》1911

篇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绕着“一池清水”,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看,该地区的文化发展也遭遇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但从现状看,该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生存状态堪忧。这需要我们从个性出发,从本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实际状况出发,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

一、当下民间艺术发展方式的三个“分割”

民间艺术的发展在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绝大多数是经济发达省市。考察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生活对文化生活的“反哺”形成良性循环和正确的政策导向。经过包装,一些具有区域名片特征的民间艺术产品被推向市场。它们一方面繁荣了文化市场,一方面也起到了保存部分民间艺术形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经济不发达省份中,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民间文艺的生存状态持续性恶化。即使是前述经济较发达省市,在繁荣的文化演出背后,仍存在着民间艺术形态的危机。

大量的民间艺术形式由于不适合当下的传播方式,在整合与包装中被舍弃。面对如此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每一个文化产品的创作者都希望有机会展示并传播出来。但是,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以下三个倾向:经营单位大型化、展示与传播方式高科技化、文化消费产品的快餐化。

为了集中资源,迅速扩大文化产业规模,不少人借鉴经济领域的发展思路,在管理方式上突出产业的集约化,以求在短期内形成有较大辐射力的集团公司。这是竞争意识和生存意识带来的必然发展方式,尤其是国际文化市场已经出现的状况证明这是我国文化市场培育和发展期的必然之路。但是这种单向地做大求强的作法也有负面效应。在本文由收集整理针对市场机制不发达、城镇化程度不高的区域时,单向的做法易导致一枝独秀,营养成分无法全面滋润所有艺术形式的书面。这个问题的出现是资源分配机制导致的。不少地区在传播民间艺术形式,都有一个精选过程,殊不知,恰恰是这个精选过程导致了不均衡发展。

我们必须要肯定高科技化不仅是文化产品的展示与传播方式,它也是催生文化新业态的新引擎,同时它也极大地提升了文化创新能力。但是,我们不能一味走在高科技化,更不能将其神化成为唯一的方式。在文化体系中存在着大量不能完全适应高科技传播手段却有极大保存价值的民间艺术形式,如隐藏于饮食习惯、人生礼仪和民间信仰等文化样本中的吟唱和舞蹈等,应用高科技手段来展示就比较难或者无法全面。其他如剪纸、雕刻等,如何将其过程全面揭示出来?

快餐化的消费方式导致工作的短期化倾向——不注重艺术产品生存土壤的修复与培养。对于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我们当然是双手造成的。但是,这并不能根本地解决民间艺术形式生存困境。历时地看,民间手工艺生长的乡土环境,大多是人多地少的区域。由于传统农业不足以满足生活需求,大量闲散人口出于寻找谋生方式的需要,从而为该区域的民间手工创造了主客观的条件。长期以来,各类民间艺术形式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民歌为例。在传统社会中它与人们的日常饮食、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信仰等社生活内容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民歌在很大程度上承载民俗功能。而一旦它走出之前的生活形态,成为面向市场的商品时,它就脱离孕育它的生活。

深入分析上述三个倾向,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三个“分割”:一是民间艺术形式被人为地分割开来。传播方式导致的民间艺术形式待遇迥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艺术形式在一夜之间出现天壤之别。二是统一的艺术形式与内容被分割开来。高科技手段的迷信导致物质形态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层面的艺术内容被割裂,受众往往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三是艺术形式与其生存环境被分割,注重短期化效益的手段导致了走向市场的艺术形式和生活脱节。

二、培育适合民间艺术生存土壤是根本之路

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民间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渐盘剥出去。记载着厚重历史的民间艺术如同受到风化的岩石一般慢慢地坍塌下去。整个过程缓慢而不为人察觉,但又无可挽回。目前,我国的民间艺术形式生存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反差。一方面在农村,许多传统技艺销声匿迹,在大城市里,政府又有大笔的经费用于文化产业的建设。水何时流入真正干涸的土地?不外乎两点,一是城市建设的核心作用发挥以点带面的效应,逐步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后,由新的生活方式带来新舞台,使之得以传承,这是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措施的缩小版;一是点对点地支援,按照搜寻-整理-拯救-传播的顺序渐进式过程,这是就地保护的方式。

历时地看,环鄱阳湖地区是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的重要通道。正是水道的便利,形成了江西境内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两个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中原地区文化样貌的地域变体。共时地看,环鄱阳湖地区的地域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内部看,整个地带受南昌和九江一条线的带动,长远地看,则是由南昌、九江、鹰潭、上饶、新余、抚州、景德镇和宜春等8个城市环绕。从外部看,环鄱阳湖地区则与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圈存在着交集。整个地区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是较严重的。因此,环鄱阳湖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从源流看本地化与外来化两大类,它们又共存于环鄱阳湖地区这一独特的土壤,记载着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如果我们在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工作中,没有在应有的高度上重视地域的特殊性,就会造成历史的遗憾。

民间艺术生存土壤有二:一如城镇、乡村等社会生活方式,一是时代与社会需要等。但其根本是人的问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认为,文化修复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重建不可或缺的精密工程。我们认为,文化的重建绝不等于建筑物的重建,那只是难度最低的工作。唯有对文化主体-人的修复才是难题。如果人们对文化的记忆对文化的自豪感已经丧失,则所有的工作都无从谈起。

我们认为,城市与乡村都是民间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城镇化步伐的脚步只是移会了人口,却无法移动富有营养的土壤。再次,对于生存于城市的民众而言,民间艺术形式的留存更多地是一种记忆。在城市进行的类似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更多地可以理解为对社会成员记忆的修复。反之,对于农村人口而言,民间艺术形式的意义更为直接。因为这本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农村进行的艺术资源保护,不如说是对他们多年来生活的尊重。这种心理上的不同,会极大地影响到工作的实施。同样的一首原生态歌曲,对于城市人而言是由陌生化而带来的美感,对于作品原籍的民众而言,登上城市的舞台就意味着被认可。全面地了解城乡民间艺术形式的差异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受众群体的变化,准确把握二者的差异,对民间艺术形式乃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环鄱阳湖地区的民间艺术保护不同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我们面临更加复杂的任务。我们不仅要有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为目标的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思路,还要有具体化、针对性强的面向乡村艺术形式的精耕细作的工作思路。

所有的措施又都统一于市场为核心的经济手段。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没有市场,则文化产业不能称其为产业。民间艺术形式中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如手工艺品、地方戏曲等,也有绘画、造纸等无法与现代工业技术产品竞争的技艺。无论上述何种境况,我们都只能选择培植市场需要和适应市场发展的政策扶持两种方式。

三、具体的措施

提高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是重要辅助措施。环鄱阳湖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是与周边的湖北、安徽、湖南三省相比,也有差距。经济上的差距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落,终将导致对自身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近些年来愈演愈烈的西方节日消费潮,在社会心理层面上的结论就是对传统文化认同度的持续降低。因此,提高人们对所在区域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培养民间艺术资源生存土壤,具有重大的意义。

“大小协调”的市场发展方向。尽管南昌市是环鄱阳湖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是它对周边的经济辐射能力相对有限,因此,着眼于国际化和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需要,在做好集团化大方向的同时,允许并扶持“小剧团”、“小剧院”的生存就在措施上具备相对的灵活性。如此处理,既避免了资源集中带来的挂一漏万的弊端,又有利于保证文化市场的多样性和竞争带来的活力。

篇7

论文摘要: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应积极挖掘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形成自身特色。本文阐述了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挖掘整理民间艺术资源形成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大专院校艺术教育。尤其是面向当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艺术教育亟需破解的课题。笔者以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艺术教育.要自觉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担负起对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将其列入教学内容之中,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课程。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选择和责任

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根据近年在教学中的探索.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融合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必将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需要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普遍采用国家材授课.致使学校艺术教育与当地实际严重脱节,学生不懂在当地最流行的戏曲剧种,对代表当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所知甚少。更有甚者,旅游专业、艺术专业毕业生不会唱地方民歌,不会跳民间舞蹈.对当地民风民俗了解不多,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地纷纷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同时,人民大众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唤。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推进地方民歌、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进课堂、进机关、进企业,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鉴于这一实际,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既与当地发展的现实需要接轨,又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体系。

(二)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既有歌、舞、说、唱,又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杂技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起到了文化审美教育的功效。在笔者所在的地区,有一种民间歌舞小场子,其表现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舞蹈和丑角耍草帽圈的绝活尤具特色经过四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民间艺术形式.代表着这一地区民间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向民间艺人学习.或是组织欣赏观摩.使学生普遍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学习研究.对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引进地方民间文艺资源.能有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

(三)关注优秀民间艺术发展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些年来.人们在对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进行深刻反思后.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为此.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于2005年启动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工作。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原始资料.培养一批爱好者和接班人.以其文化自觉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来继承弘扬优秀民间艺术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的链接.担负起这一重任。

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艺术教育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能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因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汲取当地民问文艺精华.编写特色校本课程。民问文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任一地区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民间文艺形式.全部涉猎.对学校艺术教育而言,既不现实.又无必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曾开展了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工作.各地相继编辑出版了涉及民间艺术各个门类的《民间艺术集成》,基本涵盖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收录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近年来.一些地区又编辑出版了一些民间文艺专辑。如笔者所在的地区.相继编印了《紫阳民歌专辑》、《岚皋民歌50首》等。艺术教师可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如美术教育类.可侧重挖掘戏曲社火脸谱、彩绘泥塑、石雕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旅游专业,可挖掘地方民歌、民间舞蹈、民间传说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的体现地域特性.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许多技巧绝活,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要充分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特点.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这一方面.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大都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如陕西安康的民间歌舞小场子.在1954年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后.中央民族学院就邀请两位演员为学生教唱陕南花鼓小调和传授挽草帽圈技巧.为时半年之久.使安康这一“小舞台上的大技巧”走向了全国。以技巧见长的剪纸、泥塑艺术.更需要由民间艺人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的示范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

(三)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活动。学生个人成长环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抓住这一有利因素.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挖掘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某些具有明显符号性表现的艺术(如地方戏曲、社火脸谱服装等).与民问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符号含义.学习创作具有符号含义的作品。也可组织分组调查.每一组调查一个当地民族民问的艺术,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建筑、地理位置、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做进一步的研究.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歌唱方式进行表演.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篇8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民间艺术;特色艺术教育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大专院校艺术教育。尤其是面向当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艺术教育亟需破解的课题。笔者以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艺术教育.要自觉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担负起对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将其列入教学内容之中,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课程。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选择和责任

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根据近年在教学中的探索.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融合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必将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需要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普遍采用国家材授课.致使学校艺术教育与当地实际严重脱节,学生不懂在当地最流行的戏曲剧种,对代表当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所知甚少。更有甚者,旅游专业、艺术专业毕业生不会唱地方民歌,不会跳民间舞蹈.对当地民风民俗了解不多,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地纷纷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同时,人民大众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唤。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推进地方民歌、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进课堂、进机关、进企业,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鉴于这一实际,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既与当地发展的现实需要接轨,又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体系。

(二)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既有歌、舞、说、唱,又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杂技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起到了文化审美教育的功效。在笔者所在的地区,有一种民间歌舞小场子,其表现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舞蹈和丑角耍草帽圈的绝活尤具特色经过四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民间艺术形式.代表着这一地区民间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向民间艺人学习.或是组织欣赏观摩.使学生普遍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学习研究.对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引进地方民间文艺资源.能有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

(三)关注优秀民间艺术发展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些年来.人们在对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进行深刻反思后.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为此.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于2005年启动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工作。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原始资料.培养一批爱好者和接班人.以其文化自觉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来继承弘扬优秀民间艺术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的链接.担负起这一重任。

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艺术教育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能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因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汲取当地民问文艺精华.编写特色校本课程。民问文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任一地区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民间文艺形式.全部涉猎.对学校艺术教育而言,既不现实.又无必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曾开展了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工作.各地相继编辑出版了涉及民间艺术各个门类的《民间艺术集成》,基本涵盖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收录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近年来.一些地区又编辑出版了一些民间文艺专辑。如笔者所在的地区.相继编印了《紫阳民歌专辑》、《岚皋民歌50首》等。艺术教师可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如美术教育类.可侧重挖掘戏曲社火脸谱、彩绘泥塑、石雕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旅游专业,可挖掘地方民歌、民间舞蹈、民间传说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的体现地域特性.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许多技巧绝活,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要充分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特点.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这一方面.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大都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如陕西安康的民间歌舞小场子.在1954年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后.中央民族学院就邀请两位演员为学生教唱陕南花鼓小调和传授挽草帽圈技巧.为时半年之久.使安康这一“小舞台上的大技巧”走向了全国。以技巧见长的剪纸、泥塑艺术.更需要由民间艺人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的示范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

(三)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活动。学生个人成长环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抓住这一有利因素.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挖掘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某些具有明显符号性表现的艺术(如地方戏曲、社火脸谱服装等).与民问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符号含义.学习创作具有符号含义的作品。也可组织分组调查.每一组调查一个当地民族民问的艺术,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建筑、地理位置、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做进一步的研究.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歌唱方式进行表演.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