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8: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控制论 课外阅读 文学作品 指导调控
2006年12月,我校申报了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的研究》,2007~3月,获汕尾市教育科研办公室立项。三年多来,按照课题计划与方案,我们作了大量的具体工作。现已进入结题阶段。兹将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验的背景
1.“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
根据大语文教学观。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而课外阅读正是语文学习的过渡,是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和桥梁,因而它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体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相应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语文学习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外阅读门庭冷落,再加上多元化时代里影、视、歌的繁荣,文本阅读面临多方面挑战。现在的高中学生普遍存在课外书籍阅读量少、缺乏老师和家长的指导、随意性很大等问题。
基于以上诸多原因,我们认为。高中阶段必须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尤其是古今中外名著阅读,使广大高中生广吸收,厚积累。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二、实验步骤及成果
(一)实验步骤
1.调查分析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现状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认知程度是我们这次调查首先关注的问题。课题组于2007~4月对全校的2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中生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现状并不理想。表现为:阅读时间少,阅读量小;阅读内容档次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分清主次
(1)教学大纲推荐(高中部分)书目(20种)。《论语通译》《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老人与海》《谈美书简》《匹克威克外传》。
(2)配合教材介绍书目。学习节选介绍全文。如学习《林冲风雪山神庙》介绍《水浒传》,学习《宝玉挨打》介绍《红楼梦》。
(3)补充介绍现当代中外名篇。钱钟书小说《围城》,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诗歌《乡愁》,舒婷的诗歌《致橡树》,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
另外,我们还结合时尚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增强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免疫力”,体会文本阅读的妙处。由电影《花季雨季》介绍小说《花季雨季》,由韩寒现象介绍《三重门》,由《人间四月天》推荐徐志摩的诗集。
3.指导学生明确阅读量和阅读时间
如果课外阅读的量过大,成为学生的负担,就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阅读量不足,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我们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为依据,“高中一年内自读五部以上的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高中三年累计的话可达450万字。我们如果每天阅读15分钟,那么每月可以阅读半本书,一年可以阅读5本书,中学六年可以阅读30本书,这样才能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课外阅读的任务落到实处。
4.为学生举办文学讲座,指导学生组织“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活动
为了提高我校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作品创作能力,课题组郑旺吉、黄泽镍、蔡赞生等老师分别为学生举办了《人教版“课外文学名著导读”解读》《散文鉴赏的理论与方法》《中学生与文学创作》等文学讲座。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同时,指导学生组织“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的兴趣与自觉性,提高了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作品创作能力。
5.组织学习控制论原理,具体运用加强阅读指导
控制论原本是关于生物系统和机器系统的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我们用来研究高中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调控与指导上,使研究过程更富有科学性。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把研究目标通过具体的研究内容体现出来,按照运筹学的观点,对事物运动的程序安排有科学的线性规划,在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主要成果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理论探究与实际操作,课题组成员基本掌握了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的方法,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加以推广。课题组成员撰写了相关的研究论文(课例)。参加汕尾市教育教学论文(课例)评选,获得良好成绩,其中三篇发表在语文核心期刊上。如郑旺吉老师撰写的《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文学花园》荣获汕尾市2007年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2009年3月发表于《中学语文》;《浅谈散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获2009年度二等奖,2010年1月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教研版)》;《巧妙化用古诗名句,增强作文文化底蕴》2009年12月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教研版)》。蔡赞生老师撰写的《语文课中教9币的动情与传情》获2008年度一等奖,《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获2009年度三等奖。沈心燕老师撰写的《体验“四美”――鉴赏古典诗歌》获2009年度一等奖,邓瑶旋老师撰写的《古典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初探》获2009年度二等奖,林少豪老师撰写的《现代诗鉴赏教学三步读》获2009年度三等奖,黄小萍老师撰写的《谈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获2009年度三等奖,林学辉老师撰写的《古典诗词研究性阅读教学案例》获2009年度一等奖。郑旺吉老师的文学鉴赏课《古典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寒风吹彻》分别于2008年12月和2009年11月在陆丰市高中语文学科教研会上举行公开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白居易《花非花》诗意探究”于2010年4月荣获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选修课观摩课二等奖。
2.通过阅读相关研究书报和上网搜索等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了各种文学体裁阅读鉴赏理论与方法指导、课外文学名著导读、课件和课外文学名著电子书籍、“电视文学”“百家讲坛”等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视频材料,充实了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教学资源。
3.实现了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课题组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撰写了《郭敬明小说对高中生的影响研究报告》、《绝美之下的短暂》、《解读曹孟德》、《读书就是生活》、《纪念海子――向死而生》、《乞丐也有出头的一天》、《课文中的爱情》等读书笔记,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获得良好名次,并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4.实验班学生基本上实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出的要求。学生在考场作文和课外练笔中创作了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文学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荣获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比赛一、二、三等奖,部分作品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三、反思与展望
当然,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同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学生,或多或少心存顾虑,在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活动方面时间、精力、财力的投入不够,缺乏真正的自觉和热情。
2.在我们对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文学熏陶。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审美观受到了冲击,一些“前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的影响都是较大的。因而在欣赏一些佳作时,学生对其中所传达的一些观点、人物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甚而嗤之以鼻,因而对这些作品失去了兴趣。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理解,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有待引导。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断层 衔接 校本科程
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世界。然而进入高中后,多数学生对古诗文学习逐渐感到不适应,力不从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初高中知识之间存在着“断层”。
一、开发初高中古诗文教学衔接校本科程的必要性
(一)初中与高中课程目标的差异造成“断层”
在诗歌阅读方面,《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为:“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为:“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由此可见,初中与高中在教学目标方面确实各有侧重,而高中学段的学习难度却陡然上了一个台阶,这表明两个学段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
(二)初中与高中课程评价的差异造成的“断层”
在诗歌方面:7~9年级阶段考察重点是背诵与默写,试卷题型是填写上下句,内容主要以经典名句为主。而高中阶段考察重点是鉴赏诗歌的能力,试卷题型是分析意象意境、品词炼句、体悟情感及表达技巧。
在文言文方面:7~9年级阶段阅读的评价为:“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所以试题内容以课文注解的词句为主,而这种教学要求也就不能使学生自然地过渡到高中文言知识的学习。
所以,初中生古诗文部分得高分是依赖于积累与识记,但他们升入高中后,面对文本中突然出现的众多的词法、句法、技巧等知识不能有效的理解与把握,实践运用更加艰难,也就不能体会到获得新知的快乐。
二、开发初高中古诗文教学衔接校本科程的可行性
目前,国内外对于课程衔接与校本课程开发已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借助学校推进校本科程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古诗文知识水平,并按照学科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引入新的知识,消除初高中知识之间的“盲区”。
三、校本科程研发的策略
(一)具体分析初高中古诗文课程的衔接点,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
将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有关古诗文的例文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比照,确立衔接课程的知识点。初中教材选定的诗文篇幅较为短小,文义较为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文本的内容与主旨;高中教材选定的诗文有一定的难度,诗文篇幅长,选文为历代的精品名篇,诗词歌赋文各体兼备,这之中亦有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写景方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鉴赏诗歌的方法,并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词义和少数虚词的用法。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学生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学习与鉴赏古典诗文的能力。
(二)开发以课程衔接为目的的古诗文教材
初中的文言文多以短篇寓言、魏晋南北朝笔记为主,所以衔接教材宜多选取以故事性和说理性见长的课文,适当地引入有难度的例文。而诗歌鉴赏的知识也不要面面俱到,要符合学生可接受性的原则,由浅入深,不断引入新知。
(三)教师更新观念,探寻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步下降,理科生更是如此,所以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多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得到,而且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他们会在愿学、好学、乐学、活学中形成语文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四)研究衔接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阶段测试、读书笔记、读书心得、鉴赏诗文、朗诵表演、生生互评等方式考察评价学生的诗文水平。这样既达到了夯实新知识、肯定学生能力的目的,又能使他们不断地获得新的学习体验,进而引发他们的求知欲。
五、校本科程研发的思路
(一)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访谈和对初高中古诗文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探索造成初高中衔接困难的原因。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具体的教学策略。
(三)对策略进行实施。
(四)通过座谈、走访和检测等方法检验教学策略的效果。
(五)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进行再实验。
一、角色扮演式教学策略
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类似于情景模拟教学,特点是通过角色扮演,创设学习情境,将学生带入有趣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学时,可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投入到扮演中,使学生感受所扮演角色的行为与内心活动等,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巩固所学知识。
在采用角色扮演式教学时,应指定一部分学生负责扮演,其他学生可对扮演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价扮演学生的语言、表情、手势、动作等,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应采用轮流制,使扮演的学生与观察的学生互换位置,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角色扮演中,体会诗歌与散文作者的心境。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体会诗歌与散文中的人物情感,并通过评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利用学生的爱好进行教学,以此实现教学目标。但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根据教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以高中选修课第三单元的《传妃选读》为例,应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让学生选出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并让学生查阅该人物的相关资料,根据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排练一部舞台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占据主导位置。在舞台剧中引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使学生一边排练舞台剧,一边完成学习。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诗歌及散文的涵义,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掌握学习内容。
角色扮演设计方案如下: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由学生选出人物,并从学生中选出一名导演,通过讨论,让学生确定扮演人物数量、扮演的人员以及排演创新设计等,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诗歌散文内容,并使学生掌握排演舞台剧的方法。角色扮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探讨课文内容,对文中人物心理动态进行深入剖解,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对此进行客观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舞台剧表演结束后,应由师生推选出一位角色扮演最到位的学生,作为此次角色扮演的最佳演员,并颁发奖项,予以表扬。通过这种互动模式,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逐渐使学生完成从依赖教师教学到自学的转变,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比较式教学策略
比较式教学法指的是通过教学引导,使学生学会对比分析诗歌与散文,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诗歌与散文通常具有一定的文学形象性及普遍性,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诗歌与散文都具有创造性和想象性,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进行“诗歌与散文”教学,具有可行性。首先,从教师的教学经验分析,教师的理性总结与成功实践足以说明“诗歌与散文”教学存在比较性。其次,在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很多课文都是从文学经典作品中选编而来,它们与相关的文化及文献,包括名家名篇等,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比较式教学策略不仅可行,且是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必然结果。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进行《唐诗宋词》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探索,可以根据教学单元内容,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组学生分别讲解一两首诗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列出教学重点,并让学生自己准备,让学生自己完成查资料到教材讲解这一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对比诗歌写作手法及诗歌主题,然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对比式教学策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参与者,只需引导学生,让学生去摸索,去感受诗词魅力,探讨诗词背后的背景故事,使学习更加有趣,学习形式更加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语文高考重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进作者的态度、观点以及表达技巧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避免枯燥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专题式讨论教学策略
专题式讨论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整体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内涵丰富,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性思维水平。专题式讨论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不同,不可以作为单独的一个环节安排在课堂教学中,需进行认真组织和周密计划,做好准备工作,才能实施。因此,专题式讨论教学所花费的时间较多,一般情况下,需要安排几个课时去完成。教师在进行专题式讨论教学时,应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也应作为一个参与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作用,使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感受诗歌与散文的美。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进行专题式讨论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专题式讨论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余秋雨散文,如《千年一叹》、《霜冷长河》、《山居笔记》以及《文化苦旅》等,可将“文化散文”作为此次教学的专题,指导学生进行探讨。应向学生讲述“文化散文”的涵义,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延伸式探讨,分析余秋雨散文的文学风格,探讨余秋雨散文的特点。也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李清照的词,通过专题式讨论教学,使学生了解李清照一生的经历,从而准确理解李清照诗词的风格。
【关键词】语文积累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生活体验
"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重新聚集。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一点一滴的重要,其实语文教学也是这样。如果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言仓库就会永远贫瘠,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永远干涸。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应将积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读善思的同时,强调重视语文材料的积累,引人注目地在阅读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量化要求,其意义非同一般。应该说,这为改革语文教学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因此,对语文积累的重新认识与研究成了语文教学的新课题。
一、语文积累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语文教学界重视积累的人越来越多,但认识中的模糊、偏颇也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视野狭隘
人们都在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但究竟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积累,看法却往往大相径庭。不少人谈积累都只局限在语言层面上,文化积累、生活积累都不在视野之内,这就是个"大语文""小语文"的认识转变问题。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拓展开来,"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热切关注就会被忽略,这样的语文教育能造就出"孔乙己"式的酸秀才,却很难培养出心胸开阔、涵养丰厚、有历史责任感的现代英才。语言积累方面,则要么只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似乎只要记住一些文字符号,记住一些词语, 语文积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强调语言典范的积累,似乎只要多记诵一些精彩语段、篇章就万事大吉。
(二) 理解机械
积累是什么,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不是死背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不是不动脑筋地记诵他人语段、篇章。当前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需注意纠正以下倾向:
1.切断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经验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机械的累加、堆积。积累的对象必须是有意义的内容,不能是无意义的符号群。弄清内容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一切理解、感悟、品评、揣摩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学生的兴趣难以持久,"悟性"也会逐渐萎缩。古人重"多读"更重"自悟"就是这个原因,没有"悟"的"多读多背"与死记硬背何异?
2.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为什么要读要背?为什么背这些而不是背那些?只笼统地说对语文学习有好处是不行的。只有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价值判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眼力。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把眼界打开,指导学生逐步掌握价值判断的标准,研究探索积累的方法策略,而不是充当包办太多的"保姆",硬让学生"积累"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积累指导偏重于内容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内容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 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己"持续发展"。
二、高中语文积累的做法
(一)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要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1.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
2.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
三是语文积累要建立一个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对待,以使学习者及时检查自己的积累状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积累量的要求。
(二)在表达交流中积累
不管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置换与更新。
(三)在生活体验中积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中生风华正茂,求知欲强,情感丰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把语文学习空间框定在课堂、教材这"一亩三分地"上,只能使朝气蓬勃的青春倍受压抑。因此大力解放语文学习空间,多方开发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师要注意引进生活的活水,将学校语文与社会语文贯通,以增益他们的积累。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旅行、社区公益活动等等都是促进其生活积累的途径。
总之,积累之于语文学习有着不容低估的重要性,它可以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提供写作的素材,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关键词 积累 阅读 表达交流
“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重新聚集。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一点一滴的重要,其实语文教学也是这样。如果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言仓库就会永远贫瘠,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永远干涸。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应将积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读善思的同时,强调重视语文材料的积累,引人注目地在阅读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量化要求,其意义非同一般。应该说,这为改革语文教学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因此,对语文积累的重新认识与研究成了语文教学的新课题。
一、语文积累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语文教学界重视积累的人越来越多,但认识中的模糊、偏颇也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视野狭隘
人们都在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但究竟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积累,看法却往往大相径庭。不少人谈积累都只局限在语言层面上,文化积累、生活积累都不在视野之内,这就是个“大语文”“小语文”的认识转变问题。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拓展开来,“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热切关注就会被忽略,这样的语文教育能造就出“孔乙己”式的酸秀才,却很难培养出心胸开阔、涵养丰厚、有历史责任感的现代英才。语言积累方面,则要么只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似乎只要记住一些文字符号,记住一些词语, 语文积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强调语言典范的积累,似乎只要多记诵一些精彩语段、篇章就万事大吉。
(二) 理解机械
积累是什么,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不是死背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不是不动脑筋地记诵他人语段、篇章。当前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需注意纠正以下倾向:
1.切断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经验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机械的累加、堆积。积累的对象必须是有意义的内容,不能是无意义的符号群。弄清内容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一切理解、感悟、品评、揣摩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学生的兴趣难以持久,“悟性”也会逐渐萎缩。古人重“多读”更重“自悟”就是这个原因,没有“悟”的“多读多背”与死记硬背何异?
2.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为什么要读要背?为什么背这些而不是背那些?只笼统地说对语文学习有好处是不行的。只有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价值判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眼力。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把眼界打开,指导学生逐步掌握价值判断的标准,研究探索积累的方法策略,而不是充当包办太多的“保姆”,硬让学生“积累”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积累指导偏重于内容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内容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 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己“持续发展”。
二、高中语文积累的做法
(一)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要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1.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
2.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
3.语文积累要建立一个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对待,以使学习者及时检查自己的积累状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积累量的要求。
(二)在表达交流中积累
不管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置换与更新。
(三)在生活体验中积累
一、新课标视野中的语文学习积累观
(一)积累是一种态度
态度是一种心理定势。积累不仅仅在于狭义的积学,即语文知识的增加;更在于积德,即完善自我。
语文学习要具备积极的积累态度。首先,积累必须用心专一,锲而不舍。其次,积累要围绕一定的目标。目标清晰,积累行为才有明确的指向。第三,积累需要及时梳理、整合。.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天地有多大,积累的途径就有多宽,积累的领域就有多广。书本、生活、课堂、学校、社会等都是积累的载体。
(二)积累是一种过程
积累是一个不断拓展、衍生和增殖的过程。积累不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语文学习者要增强过程意识。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没有积累的奠基,素养就成了空中楼阁。积累是高中语文课程五级目标中的第一级,是基础。
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过程。积累的过程不是知识的静态堆砌,不是经验的杂然相陈,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首先,积累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应用的过程,比如语文知识的积累,是语文能力形成的一个必要的抓手。其次,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如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需要阅读鉴赏者审美经验的积累。再者,积累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积累得以丰富和深化。
(三)积累是一种方法
达尔文曾经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概括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即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方法。有效的积累,是经由观察、记忆、判断、比较、甄别、分类、归纳、概括、分析、评价等等步骤的具体操作才能达成的。积累与爱好、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爱好和兴趣影响积累的指向,情感和意志左右积累的质量。
二、新课标规范下语文学习积累的操作
(一)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要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一是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
二是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
三是语文积累要建立一个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对待,以使学习者及时检查自己的积累状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积累量的要求。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标还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里提出了阅读积累的量度。要使每个高中生达到这个基本量。教师就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
(二)在表达交流中积累
不管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究其缘故是他有着厚实的生活积累和丰赡的阅读积淀。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锦绣文章,汩汩滔滔、纵横驰骋的雄辩演讲,旁征博引、张弛自如的幽默谈吐,需要的不仅是卓越的言语智慧,更得力于厚实的言语与生活的积累。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置换与更新。
(三)在生活体验中积累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与观察发现,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尚未完美贯彻新课程的教学要求,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哪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
1.学生缺乏兴趣
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古诗词,从《悯农》《静夜思》《山行》到《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离骚》,学生对古诗词并非越来越喜爱,而是越来越厌倦。针对高中生展开问卷调查,不少学生表示:现在的古诗词越学越难,感觉听不懂了,没意思,不想学。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大汗淋漓,学生在讲台下面昏昏欲睡,课堂气氛低沉,学生不配合教学活动。
2.教学模式落后
高考的到来使得高中古诗词教学趋向功利化,考试说明重点要求的,教师就要求学生背诵;考试说明没有要求的,教师就简单讲甚至不讲。课堂教学以考试为主要导向,看不见学生与诗词、学生与课本间火花的碰撞。课堂是教师的主场,教师将诗歌鉴赏简化为考试技巧,学生在下面狂记笔记,师生缺少互动,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二、如何转变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困境
1.引入流行元素,激发鉴赏兴趣
事实上,很多流行歌曲都与古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周杰伦的《东风破》、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王菲的《但愿人长久》等,无不与古诗词息息相关。有些流行歌曲直接改编自古诗词,有些歌曲借用古诗词某几句。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深入挖掘教材与流行歌曲的关系,利用流行歌曲激发兴趣,就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诗词学习中来。
例如,高一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伊能静所演唱的歌曲《念奴娇》的MV。这首歌曲完全改编自苏轼的宋词,歌词一模一样。利用优美动听的歌曲导入课堂教学,可以在正式上课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本次课诗词学习的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采用流行元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可以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强烈反应,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2.诗词赏析大会,营造诗韵氤氲环境
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高中古诗词教学,为学生创建自由交流、互动和谐的交流环境,在诗韵氤氲的课堂环境中陶冶学生情操,熏陶学生诗词情感。语文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不是一句空话,教师要切实在古诗词课堂上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古诗词的意蕴绵长,培养个性鉴赏体验。
教师可在班级开展古诗词赏析大会,组织学生对所学诗词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学高二语文必修四《锦瑟》一诗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李商隐借助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是一首“情诗”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并结合诗中具体意象说一说理由。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两组,开展辩论比赛,就“《锦瑟》主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古诗词时,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缺乏深入探讨,鉴赏诗歌停留在字词、背诵等皮毛知识上。开展诗词鉴赏会,组织学生就诗词主题进行辩论,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诗意浓郁的学习环境,还可以让学生深入挖掘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拓展古诗词教学的深度与宽度。
3.诗词改编大赛,提升学习质量
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是情感性、画面性和凝练性,通过意象的巧妙组合,短短几十个字可以勾勒出无限精神空间。语言的简练和意象的跳跃一方面为古诗词鉴赏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少学生表示高中古诗词难学得多,没有学下去的欲望和勇气。
例如,高二必修三《离骚》一课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觉得古奥难懂,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较陌生。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同学联系屈原生平经历,以诗人的口吻,将《离骚》改编成现代抒情散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改编古诗的过程中,代入作者角色,就能深刻体会屈原满腔愤恨、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一、预习激趣,感受诗意美
我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充分证明:高中同学只有对自己将要学习的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时,才有可能主动地、愉快地、积极地投入学习。那么,我们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激发同学们学习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呢?我认为,应善于运用新颖独特的、以点带面的预习激趣法,可以激发这种浓厚兴趣。
比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之前,我布置了以下两道极富艺术趣味的预习题,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请列举三首我们没有学过的苏轼的古典诗词,(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并简要介绍作者在这三首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古今中外以咏古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很多,请列举三首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不一致的咏古诗。
课后,我在检查同学们的周记时,发现不少同学都认为“通过这两道预习题开阔了学习、品鉴中国古典诗词的视野”,“我们在完成这两道预习题的同时,不仅品鉴到了同一作者在不同古典诗词中所寄寓的丰富而美好的情感,还品鉴到了不同作者在同一主题的古典诗词作品中所寄寓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细细品读,感受情操美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认为:“虽然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非常多,但是有一种经典艺术却保存得非常完好,这种艺术就是中国的古典诗词;而中国的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够千百年来一直蕴含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古典诗词‘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的缘故。”中国古代先民历来都非常重视对古典诗词的涵咏与诵读。教学时,我们必须引导同学们反复诵读古典诗词,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他们领略中国古典诗词所特有的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等美学特质,体味古典诗词中所寄予的美好情感,得到愉悦的审美体验。
比如,教学曹操的《短歌行》这首乐府诗词时,我要求同学们每读一遍,就把自己在诗歌中感知到的作者情感或作者在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等美学特质记录下来。课后,我检查同学们的阅读笔记,发现很多同学每次诵读曹操的《短歌行》时,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请看下面这位同学的诵读笔记:“第一次诵读品鉴:我感受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生逢乱世却胸怀一统天下大志的豪迈气慨和忧国忧民之心:他目睹黎民百姓因战乱而颠沛流离的悲惨情景,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他渴望为天下的统一建功立业却一时难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因而发出深沉的“人生苦短”的忧叹。第二次诵读品鉴:我感知到了曹操具有求贤若渴之美德……”
三、快乐写作,展示才艺美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诸多文学作品中最具凝练美与想象美的一种精美的文学作品样式。鉴于此,教学中我注重在同学们反复阅读、深刻理解古典诗词审美意蕴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对古典诗词中的诗题、诗中或者诗末等部分进行合情合理、富有文采的补白,并给同学们创设展示、交流精彩文笔的机会和平台,引导他们在缥缈的、神秘的、唯美的、虚幻的时空中与远古作者的美丽灵魂、与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并在这种美妙的沟通与交流之中,展示自己的口头表达或者书面表达的艺术才能。
比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要求同学们在反复诵读这首古典诗词的基础上,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诗句,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对其进行合情合理的激情演绎。结果很多同学在对其选中的诗句的补白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展示出了各自的写作技艺。
可见,引导同学们对古典诗词进行快乐、精彩的补白,不仅可以有效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思维,还可以让同学们在展示自己美丽精湛文采的同时,与老师、同学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