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8篇

时间:2023-09-03 15:18: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

篇1

高校音乐教师 教学质量评价 平衡计分卡

一、引言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政策的确立,各音乐艺术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之中。从原先的精英教育模式到目前的精英与大众普及性教育的办学方针相结合,已是艺术类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扩招之后的音乐专业教师教学质量的保持和提高问题已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要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现状有正确的认识,即要有个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就是以教师的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做出客观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本文针对目前音乐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欠缺,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建立起较为有效而全面的音乐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音乐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文献回顾

目前,有关音乐教师教学质量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如张晓钟指出,欲提高音乐教师教学质量,需从教学内容与课程机构的改革、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责任意识等方面入手;郝建平和段彩云分析了影响音乐专业教学质量的因素,提出了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偏颇、开拓师资到基层锻炼的渠道等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陈明霞认为音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既包括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也包括对教学效果反馈控制的完整闭环系统;田刚分析了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改革现有课程模式、更新课程内容、改革单向灌愉教学方式、强调启发式教学、改革现有教材、以及提高师资水平等措施,等等。

上述研究主要侧重于音乐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而在音乐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却比较少。仅有方骞进行了音乐教学质量评价的探讨,提出了音乐教学质量双向综合评价的集对分析模型,张艳艳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对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作了初步探讨。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对评价方法在音乐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没有作深入探讨。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以及教师教学质量发展方向的指向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劣对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引入管理理论中著名的评估体系――平衡计分卡――来建立较为完善的音乐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平衡计分卡概述

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d Card,BSC)作为一种战略绩效管理及评价工具,它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哈佛大学两位教授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发明。它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绩效管理系统,同时还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现今已经被全球很多企业采用。

BSC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测评一个公司的绩效指标,分别是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学习与创新角度BSC模型如图1所示:

四、基于BSC的音乐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企业的经营绩效评价,指的是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运营、财务效益、资本保值增值等经营成果,进行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是通过目标管理来实现,设定工作目标可以确定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向,使其吧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工作上来,明确目标,有的放矢。音乐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明确学校的教学使命和教学目标,并予以有效评估,进行直观展现。BSC能克服高校传统绩效评价体系诸如缺乏明确目的、考核方法过于简单、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等缺点。平衡计分卡无论是在战略意义上,还是在战术实施上都可以运用于音乐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从顾客维度来看,高校音乐教学不但要满足学生对教育服务的要求,也要满足政府和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但是,笔者认为,政府和社会并非音乐教学的顾客。在ISO9000:2000版质量管理标准中,“顾客”的定义为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相关方”的定义为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总体。按照这两个定义,高校音乐教学的顾客应该是学生,学生是教育服务的直接接受者。虽然高校音乐教育要满足政府和社会对其培养人才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的满足仍然是通过对学生的直接服务来间接地实现。对于音乐教师的教学,影响其顾客(即学生)的因素主要有音乐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课堂的教学条件、课堂氛围等,另外,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道德。

从财务维度来看,高校音乐教学的财务方面可以着重考虑学生学费和社会各方的捐资助学。学生学费的获得与教学质量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生源的竞争上。社会各方捐助主要来源于杰出校友和所在地的企业。杰出校友的多少主要还是来源于教学质量的好坏,所在地企业在面对众多高校时如何选择捐助对象,同样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效果有关。因此,音乐教学的财务目标可以用其人才培养目标来代替,具体考核的内容可以包括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教师所授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音乐素养的提高。

从内部流程维度来看,为了更好的向顾客提供服务,就需要规范企业的内部运营,增强竞争优势,优化服务质量、制定考核目标,督促将服务做到最好。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提供的是一种教育服务。学生作为求知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指导者是教学的主导。教学过程是教学质量之因,只有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才能有好的教学质量。因此,音乐教师教学质量的流程维度考核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师生交流、教学方式、教学事故等。也可以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对于内部流程的规定与要求,如将是否制定了音乐教学的作业指导书以及执行的力度作为评价的一个指标。

从学习与成长维度来看,目标是营造一种能够不断取得成功的氛围,创建学习型组织,鼓励并奖励科研与创新行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师资素质的提高就显得更加重要,音乐专业应当提高博士教师比例,减少优秀教师流失,并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在校的教师有充分的进修机会,以提高教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同时,营造不断学习与前进的科研与教学氛围,努力发挥出团队的力量,将科研与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个人与学校教学质量的共同发展。因此,学习与成长维度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师流失率、薪酬激励、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教学团队的支持力度、人才指标引进完成率、教师的科研水平等。

五、小结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绩效评价和战略管理工具己为国内外很多企业所采用,并取得卓越的成效。笔者在文中应用了平衡记分卡工具的原理、功能、结构,从顾客、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对高校音乐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与指标进行分析。虽然这是平衡计分卡在高校音乐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应用的探索性的研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阻力,但是随着平衡计分卡在我国高校的尝试的不断深入,平衡计分卡一定会成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和执行科学发展观战略的得力工具。

参考文献:

[1]王建元.关于音乐艺术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设想[J].人民音乐,2003,(12):41-43.

[2]FANG Gang. A Model for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2008,(9):52-54.

[3]张晓钟.关于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18-119.

[4]郝建平,段彩云.浅谈影响音乐专业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集宁师专学报,2004,26(1):75-80.

[5]陈明霞.音乐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初探[J].美与时代,2005,(12):14-16.

[6]田刚.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2):74-76.

[7]方骞.音乐教学质量双向综合评价的集对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

[8]张艳艳.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新探[J].艺术探索,2002,(S2):16.

[9]KAPLAN R S ,NORTON D P. 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Boston:Harvard Business Renew,1992,(1):71-79.

[10]何莲.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8):152-155.

篇2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包括了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等等。所以音乐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而不是只为少数学生的英才教育。而音乐院校派出的大多数选手在音乐素质考核中之所以不尽人意,与他们不太重视艺术素质的培养有直接联系。音乐院校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怎样才能抓好音乐素质教育呢?

一、音乐院校要重视视唱练耳教学。

大家都知道,每一年高考中,音乐学院招生只重视主修课程,视唱练耳所占比例不大,所以从一开始,学生就不太重视视唱练耳的学习。而视唱练耳包括了视唱、听写、乐理、听觉分析四项,是基本乐科,也是一门音乐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视唱练耳,能掌握音乐语言诸要素,提高对音乐的表现与理解能力。

二、音乐院校要加强音乐基础理论教学。

音乐基础理论包括基本乐理、基础和声等课程,是各音乐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大部分进音乐院校的考生,在音乐高考之前,他们的音乐基础理论偏弱,在大学期间,学生普遍重视主专业学习,而忽视了这些非常重要的理论课,导致影响了和声学、复调、乐器法和曲式学等重要课程的学习。事实上如果基本理论掌握得好,不但可以掌握许多极重要的音乐要素系统的知识,了解语言的规律,为创作乐曲或演奏乐曲作准备,也可以掌握民间音乐和古典现实主义音乐中所形成的规律。对想象,音乐基础理论也是最能体现音乐素质的骨干课程之一,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音乐修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院校要重视音乐欣赏课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中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知识面最广,文化含量最高的一种形式,它是使学生热爱音乐,步入音乐殿堂的桥梁,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有效地吸收音乐文化营养,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普及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审美教育,而音乐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审美感,使其具有“音乐的耳朵”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艺术,人们欣赏音乐,首先要有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音乐结构等音乐的基本的基本表现要素,尽可能全面地感知音乐的能力。要想更好地感知和欣赏音乐,就需要不断地注意培养自己对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对音乐形式的鉴赏能力。

因此,音乐院校要重视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能了解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外歌剧的一般常识,了解常见的音乐体裁,了解各种乐器的音乐,了解中外杰出的音乐家。

四、音乐院校要重视歌曲创作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音乐律动;价值与应用

所谓音乐律动,是指人随着音乐旋律和节奏做有规律的摆动和演唱,比如跺脚、拍手和扭动身躯等。虽然音乐律动早已被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这就证明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要么是没有弄清楚哪个部分可以渗透音乐律动,要么是音乐律动的应用时机不对,所以课堂效果总是无法达到心理预期。因此,本文对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一、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性及价值探讨

音乐节奏能够加强学生的音乐领悟能力。比如说在演唱会现场,当歌手奉献了一场激情澎湃的表演时,或者演唱节奏比较快的歌曲时,台下的观众就会随着节奏摆动身体。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只有准确掌握节奏才能深入了解音乐的魅力,体味音乐蕴含的情感。此外,音乐节奏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舞蹈演员需要准确掌握音乐节奏,这样才能呈现出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音乐节奏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生在学习一首新歌曲的时候,如果熟悉歌曲的节奏,就可以准确记忆音符。每当听到我们熟悉的歌曲,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摆动。如果能够掌握音乐的节奏,并随着歌曲哼唱就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音乐是一种充满节奏的艺术形式,节奏感强的音乐可以调动人们的情绪。一个人的乐感既有天生的,也可以经过后天培养形成。节奏训练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节奏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让学生尽情释放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事情的专注度。音乐包括了旋律、节奏与和声,但是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力,而且有快慢之分,快节奏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激情,慢节奏可以使人内心平静。同时,节奏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左右脑的平衡发育。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因为不同的节奏感可以激发出不同的情绪。音乐节奏的特点是活泼、明快、有代入感,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训练方式,运用多元化方式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当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节奏感,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目标也就能步步实现。

二、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律动价值和有效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的情感和动力。

1.运用律动组织音乐活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律动,就可以促进学生的听觉感受、内在情感和思维能力的统一,而舞蹈律动的运用有利于增强表演效果。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舞蹈动作,从而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需要。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舞蹈动作,再结合音乐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应选择一些风格独特、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舞蹈性乐曲作为教材,然后编排出兼具形象美和韵律美的舞蹈动作,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比如说在讲解《金孔雀轻轻跳》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傣族民族音乐的特色,教师可以创编一首与歌曲相关的傣族孔雀舞,让学生一边唱一边舞动,让歌曲的旋律与舞蹈动作融合在一起。演唱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学生亲身体验过歌曲的魅力以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至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应该为他们选择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律动素材,譬如《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音乐,它结合了苗族、傣族和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因此如何教会学生区分这些音乐元素就是教学重点。为了更好地区分,教师可以利用相对应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辨别,比如说播放到苗族音乐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跳苗族的摆手舞。通过这种舞蹈律动练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多个民族的音乐特色,还学了对应的民族舞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这种律动练习,无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各种音乐特色,而且记忆更深刻和久远。

2.运用歌曲律动优化课堂氛围

近几年,歌曲律动除了应用于音乐课堂,在其他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应用,尤其是小学低段教学,当课堂比较吵闹时,教师就会说“123坐坐好”的口令来管理课堂纪律,与“保持安静”这种命令式的语言相比,利用音乐旋律对学生来说更为有效。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常常很难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力也很难长时间集中,让他们一堂课坐着不动是不可能的。而音律律动的运用既可以满足小学生好动的天性,又可以达到教育效果。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发现某些学生思想不集中,就可以利用节奏律动进行管理,比如说教师唱“哆瑞咪,请坐好”时,学生就要唱“咪瑞哆,就坐好”,这样一句简单的口令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绪回到课堂,而且避免了言语上的冲突。当音乐课堂进行至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注意力就开始涣散,这时教师应播放一些比较轻松的音乐让学生摆动身体,譬如《拍手唱歌笑呵呵》,这样小学生就可以跟着律动放松自己的身体,从而达到消除疲倦感的目的,让学生把注意力重新放在课堂上。当然,这种律动也可以运用于其他学科。此外,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开展让学生获得演唱会现场的气氛,感受歌唱者的律动,让学生获得律动认识和能力的提升。总之,音乐律动让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有了发挥的空间,又可以彰显出音乐学科的特色,还能在学生跟随歌曲律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音乐能力,达到多重目的。另外,这种教学形式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小学音乐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童琳.浅议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J].音乐时空,2016,(4):149-150.

篇4

(1)导致瑶族音乐文化变形失真,加速消亡。将民族音乐大量改编,使其失去原来的面目,某些为了自身经济效益,将地方民族原生音乐加入大量现代元素,迎合流行趋势。要知道任何借用现代手段去打造的民族音乐都是不合适的,科学的传承应该建立在原有的风格上,美化其旋律、音色,提高演唱技巧,保持原有土生土长的风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发展。(2)导致瑶族音乐文化歪曲,走向庸俗。社会文化,民族风俗、民俗礼仪都离不开民族音乐,它可以让人们去认识、了解瑶族同胞的民风民情,发展历史。可是在一些带商业性的瑶族风情旅游中,则偏重一些特殊“乐”趣的需要,如一些与游客互动游戏“摸新娘”,由一群新娘装扮的姑娘在音乐伴奏中表演民族歌舞,尔后请游客上去认准某个“新娘”,继而将灯光全部熄灭,在黑暗的音乐声中要摸到刚才认准的“新娘”,摸不对的则要罚酒、给红包等等,使得民俗活动走向庸俗化。(3)导致瑶族音乐文化艺术价值降低。许多地方的民族风情旅游,更多的是考虑到旅游者的消遣娱乐情趣与景点票房价值,它没有真正从艺术审美角度上的挖掘,只是作为一个广告、招牌的作用吸引游客而已,试想在这些娱乐消费场所,能真正起到传承的作用吗?能存在真正有艺术价值的“原生态”民族音乐文化吗?(4)导致瑶族音乐文化人才萎缩。文化传承,人是第一要素,试想,民间歌手都去跑场了,那里还有田间小道的对唱,山头岭尾的对歌,庭院屋边的对答呢。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瑶族音乐也需要它的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商业往来,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等活动频繁,人口流动越来越大,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年轻的一代瑶族同胞,在乐于接受国内外现代音乐文化的同时,也淡化了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意识,逐渐脱离本土音乐走向流行音乐的行列,使得瑶族音乐文化失去了其特有的存活环境和传承客体。

2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促瑶族音乐的良性发展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身就具有培养音乐文化的传承者任务,学校音乐教育也是社会传承、家庭传承、民族传承的基础,因为“一方面,音乐文化的启后者需要学校音乐教育来培养,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就是一个音乐创造的场所。也就是说,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承担着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而且也肩负着创新音乐文化的责任。”[1]在提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今天,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更是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途径。他能使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儿童更好地了解本民族主要音乐文化和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必须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担任起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重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使得我们民族音乐瑰宝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和鲜活的传承。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在瑶族音乐文化发展与传承中的作用是符合现代音乐发展传承规律的,因为学校音乐教育是有组织、规范化、系统性的活动,最主要的是他能引导音乐发展的方向,把民族音乐赋予审美的、净化心灵的美育功能,使得瑶族音乐的审美价值得到极大提升,这是其他传承途径无法相比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在桂东瑶族音乐文化传承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必须加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充分发挥他的优势,确保这些珍贵的民族音乐得以弘扬,因为当前“虽然还有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多种传承途径,但是不可否认,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课程应该成为传承音乐文化的绝对主要途径。”[1](1)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促瑶族音乐良性发展。民族音乐的各种传承都离不开教学,像“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一类的民族音乐传承方法都离不开音乐教育,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拥有诸多的音乐教育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手段,有系统的理论指导,能极大地提升地方民歌的艺术质量。在进行主要音乐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将音乐教育内容延伸、拓展至少数民族的源生态音乐文化上,把多种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这样使地方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有立足之点,用专业的音乐理论与发展规律引导地方民族音乐的发展。如贺州学院艺术系2013届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在富川实习期间,通过向民间歌手的短期讨教,继而将《蝴蝶歌》传到贺州市各地,以点带面促进地方民族音乐文化争相吐艳,健康发展。(2)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促瑶族音乐有效传承。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是用艺术审美的眼光审视瑶族音乐,可以将桂东地区民族音乐的实用性,提升到一定的艺术性,从而使得该地区的瑶族民歌更具可听性,这样自然会扩大他自身的生存力和社会影响力。瑶族音乐文化是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可能有些音乐本身缺乏美感,并不具有太多的审美价值,它只是作为民间活动的需要存在,是一种实用性音乐,如婚丧嫁娶,民间祭祀中的音乐,其作用无非是烘托气氛而已。而学校音乐教育可取之精华,去其糟粕,将瑶族音乐的实用功能提升至艺术审美的境界,使瑶族音乐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的得以优化传承,让人们充分感受瑶山的自然美、文化美、生活美、人性美,使之得到优化传承。(3)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促瑶族音乐扩大影响。千百年来,瑶族音乐文化传承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种族内,或者家族内,实行传内不传外的保守性师徒传承。在过去信息封闭,文化单一的环境下,它作为娱乐、教育、宗教、民俗活动的需要得以生生不息的繁衍,这就不可避免存在一点点的局限性。而电视、网络、广播的传播媒体的普及,多样性音乐文化活动对师徒传承这一传统的传承方式带来到极大的挑战,导致许多民间绝技后继无人。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是相对广泛的传知授艺平台,它也可以吸取“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田丰传习所”,“陈哲土风计划”等一些尝试性的经验,将桂东瑶族音乐文化进一步弘扬。如贺州学院艺术学院近年来,特别聘请八步著名的瑶族音乐研究人士莫纪灵先生,到课堂给大学生介绍、教唱本地瑶族民歌,使得新一代的年轻人可以认识瑶族《飞留飞》,《连啰啦咧》的音乐的艺术魅力。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改变过去口传心授,师徒传承的局限性,对地方民族音乐文化普及有较大的促进,同时也扩大了它的影响力。

3结语

篇5

一、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着智育化倾向

素质教育要求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主要属于美育教育的范畴。历史上学校音乐教育曾经走过全盘政治化的弯路,而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则是存在着智育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教学内容知识化

⑴音乐元素的学习过于强调认知

⑵歌唱教学不以审美体验为主旨

⑶欣赏音乐多以非审美体验为主

2.音乐教学手段知识化

⑴认知前于体验

⑵体验不以审美为主线

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美育教学的审美性原则和感性体验特征:一是忽略了音乐教学以审美为主导的原则,二是忽视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途径是感受和体验音乐。这实际上是沿袭了智育教学的一般方法。我们把它称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智育化倾向。

二、学校音乐教育智育化倾向的后果及原因

音乐教育有德育功能、智育内容和美育功能,但核心是美育功能。学校音乐教育智育化的后果是,现行的学校音乐教育未能很好地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未能普遍激发艺术教育应对学生引起的巨大兴趣,因而多数学生未能主动地将音乐审美化为造就他们人生的文明素养。

九十年代,中央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但是二十年过去了,尽管学校音乐教育大大加强了,但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仍无根本性提高,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们比以前更不会唱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们不能完整地唱几首学校音乐课本上的歌,不能视谱歌唱,不会音乐的读与写,不能用音乐表达、合作与交流,甚至于报考音乐学院的孩子除了能唱规定要唱的一首民歌外,居然不能正确地唱出第二首民歌,更别提唱得怎样。这种情况正是音乐教育智育化的结果。

造成当前学校音乐教育智育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条:

1.学校音乐教育沿袭专业音乐教育方式

音乐本是一门人文艺术,学校音乐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是所有人成长过程中都应接受的素质教育。它的最深刻的价值,是通过丰富人的审美体验,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和文明素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主要靠引进德国、法国、苏联等的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以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体教学内容。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学校音乐课往往忽略了音乐是人文艺术的特点,而将一门以直接感觉体验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课,简化成了一门以音乐知识主导的“理性认知”课。音乐课的主要内容是音符、节奏、音乐术语和音乐形式的认知。

2.当前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习惯使用自然学科的授课方式

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大都是高等音乐院校以专业音乐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他们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多数是以理论形式存在的,他们在大学里主要是通过书本来掌握音乐知识。从教以后,采用自然学科的授课方式教学是自然的。他们没学过通过学生对音乐的听、唱、视、动等感觉体验来教授音乐,而是让孩子们正襟危坐地以听教师描述、讲解音乐作为接受音乐的主要途径。这就使本来生动有趣的艺术性教学变得枯燥无味。

3.热衷于学习音乐技能的功利目的

社会往往将学生掌握的音乐技能在比赛中得奖作为教学成果的评判标准;家长也将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定位在学了多少知识技能,对孩子的升学是否有益处。有不少教师,不管是出于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仅仅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的追求(例如教师的教学展示评定,各种校、区、市级的比赛获奖情况等等),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老师的语言去表达音乐,按照老师的感受去理解音乐……这种做法违背了孩子的自然天性,不可能引起孩子们的审美兴趣,也无益于孩子们德、智、美的全面发展。

4.学校音乐教育管理效仿智育教学管理的“三考”制度

目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还缺乏符合美育教学的管理制度,普遍实行的是智育教学管理的“三考”制度,即:学生考试、教师考核、学校考评。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无疑强化了音乐教育的智育化倾向。

三、音乐教育应该回归音乐教育的

本质――美的活动

1.以学生的音乐审美实践为主要教学内容

音乐教育主要是从事人的“心灵教化”,但是这种教育能起到的教化作用是有自己独特途径的,是通过长期的音乐熏陶和审美实践潜移默化达到的,音乐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学生的音乐审美实践服务。学生在体验、认识不断深化的音乐实践中逐渐了解音乐的价值,提高音乐审美水平。人最自然的音乐实践和最原始的音乐审美都来自于歌唱。所以国际音乐家柯达伊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是“一切通过歌唱”。但是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弱化了歌唱的教学内容。近20年来,上千万琴童的出现成了中国音乐教育的一种别样的景观,这似乎是值得炫耀的成果。但是这些孩子在音乐实践过程中缺少了审美,对多数孩子来说,弹琴拉琴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乐趣,反而成为沉重的负担。因而他们只是把奏乐学习当成手艺,而没有掌握音乐语言的基础语言。我们对北京市银河、翠林、星河湾等小学,十八中初一学过乐器的孩子进行过音乐能力的测试:能完整唱完一首歌、正确视谱(无论五线谱或简谱)歌唱的竟不到5%!大多数孩子不能从奏乐中得到美的享受,更谈不上审美水平的提高。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柳内在1886年发表的《音乐作为人文教育的教化手段》中所提出的:“奏乐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奏乐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奏以及奏些什么。唯有摆脱单纯的、机械的功利观点,追求达到普遍的音乐教化,才可能充分达到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

2.通过能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学生对音乐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动地参与音乐实践和音乐活动。能动参与是能力与动力相适应的积极参与,也是引起学生审美兴趣的前提。歌唱是学生最容易能动参与的音乐实践,所以学校音乐教育应以学生能动参与的歌唱实践为首要教学内容。

3.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和情趣

音乐能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已是定论。问题是用什么音乐,通过何种途径才能真正培养起健康的审美习惯。音乐的特征决定了音乐教育主要是一种感觉教育,培养良好音乐审美习惯和情趣的最佳途径就是用美的音乐,通过音乐实践进行感觉体验,使学生从感性的初级审美逐渐深入提高到理性的高级审美。民歌是本民族人民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传承下来具有自然美的音乐。唱民歌最容易激发处于自然状态的学生的审美感受,所以中小学的音乐实践应该从唱民歌开始。

4.通过音乐审美愉悦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歌德在他的名著《诗与真》“教育领域”部分中,具体地描述了他的教育理想和想象,其中把音乐当作一切的先导和核心:“不论孩子们以什么开始、人们看到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总是在歌唱,看来那些歌曲到处一样地,对每一件事都特别适应。好几个孩子们聚在一起,他们就相互地伴奏;傍晚还有舞蹈,通过合唱使他们的舞步得以活跃、并规范化……在我们这里,歌唱是教化的第一步,一切其他的都接着歌唱展开,并以歌唱为中介。在我们这里,最单纯的享受和最单纯的教学,都是通过歌唱得以活跃,并打下烙印的。即使我们从信仰和伦理的表白中所传承的,也通过歌唱被分享。我们让孩子们练习的方式是:唱出音来,学着用符号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并且根据这些符号的提示,立即在他们的嗓子里重新寻找到它们,此外更配上词。他们就这样同时练习手、耳、眼,比人们想象更快地掌握衡量的艺术和算数的艺术。所以,我们在一切可能想到的事物中,选择音乐作为我们教育的元素,因为从音乐出发,开拓得均衡的各条道路,会向各个方面扩展。”这一大段话具体、形象地道出了歌德的让孩子们在音乐教育的审美愉悦中健康成长的教育理想。2009年,我系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开办了第一所每天有一节音乐课的爱乐音乐实验小学。一个半学期的教学,我们都努力尝试让孩子们在审美愉悦中学习音乐。

5.让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追求内心化

在音乐实践中让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内心化,克服学习音乐的纯功利目的,使音乐成为人生美好的内在修养,是人文音乐教育的最高境界。通过体验、实践、感受、审美音乐,让好的音乐引起孩子的内心冲动、内心喜爱、内心追求(审美是内心活动和外部的结合)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努力实现的深层目标。

四、学校音乐教育美育化的探索途径

在我们的探索实践中,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美育化的工作,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步骤循序渐进。

1.让学生了解音乐美――从音乐母语走进音乐

初学者以本地区本民族童谣、儿歌作为音乐入门的主要素材,然后逐步扩大到外国民歌,从五声音阶扩展到七声音阶,从民族调式扩展到中古调式、大小调。

2.让学生理解音乐美――通过音乐母语,掌握、学会音乐的语言

3.让学生体验音乐美――一切通过有修养的集体歌唱,用声音、肢体等全身心地歌唱

4.让学生实现音乐美――集体做美好的音乐

五、关于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建议

1.突出歌唱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德国学校音乐教育也出现过脱离音乐实践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界进行了反思,提出了“重新回到歌唱”的方针。针对当前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明确提出“回到歌唱去!”

2.组织编写突出音乐实践的学校音乐教材

3.增加中小学生音乐实践量,试办每天有一节音乐课的音乐小学

4.改革音乐教学管理方式,不以音乐知识的考试为衡量学生音乐成绩的标准

5.改变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重在培养实施人文音乐教育的能力

篇6

【关键词】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音乐教育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过程中汇集成的一种能够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传统文化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其独特性与潜在价值,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学校的音乐教育。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定义

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总结而逐渐积淀下来的各种音乐元素,包括乐律、乐器、乐谱、乐理、调式、节拍以及该民族的习惯、观念、语言、气质、风格等的集中反映。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

1.民族文化能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民族音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与精神食粮。民族音乐是社会思想与艺术高度发展的历史积淀,民族音乐可以使人们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前途联系在一起,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等,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美德。

2.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包容性。民族音乐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的情结,其涵盖的情感和精神也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思想与智慧,民族音乐文化是最优美、最富有人性内涵、最富有生活气息和民个性形象集合体,充分的把民族本质以最完美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

(三)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

1.传统音乐的传播方式划分为无意识传播与有意识传播。其中无意识传播是民族音乐传播的最主要方式,是指民歌、民间歌舞、民间乐曲、戏剧声腔、曲艺音乐等,通过民歌手、民间乐手、民间艺人等民间音乐家的演唱演奏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无意识传播主要是传播者出于自娱自乐、谋求生计的目的,是一种无序的、顺其自然的状态,无意识传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这种方式也是最普遍的。有意识传播主要是指师傅传授徒弟技艺,例如少数俗字谱和工尺谱刊行流传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针对性。

2.现代民族音乐传播更注重有意识的传播,主要是以学校为载体,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向青少年一代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已经成为有意识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运用民间曲调与现代作曲手法相结合编创的学堂歌曲在学校中广为传唱,还有的学校在音乐教育中,把传统音乐及现代作曲家的民族音乐作品编写进音乐教材中,这种有意识的音乐传播方式为现代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为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融合

民族文化是国家、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在全面推行素质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融合了各种文化形式,涵盖了人们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同的民族音乐能够直接反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语言、审美价值、审美观念,民族音乐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程度的直接体现,学校教育包含多样的社会功能,因此,学校音乐教育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途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时展赋予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使命。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逐渐成为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能够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

(二)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宝贵资源,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占主体的地位,既能够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又能够为学校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经验。民族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有益于构建新的学校音乐教育模式,有利于学校培养以开放心态吸纳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学校的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是互为基础的关系,学校音乐教师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队伍,在学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我为主、外来为辅”的原则,学校教育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树立华本土音乐的主体思想意识,正确看待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重要基地,要对学生进行民族素质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教育,在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要从世界各国音乐中吸取营养,要培养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让中国音乐教育立足于自身,更放眼世界。

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首先,学校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能够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打破传统音乐教育的局限性,能够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教学目标,能够促进学校的美育和德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融入学校音乐教育中,有利于音乐课程资源的整合,拓展和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发展历史的了解,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民族音乐中体验和感受民歌的不同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形式,学生在民族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美的体验更是精神的洗礼,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又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

其次,学校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时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是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趋频繁。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才能获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因此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树立起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坚定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立场,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才能创造与时俱进的新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促进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三,民族音乐文化具有独特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民族音乐传承能够为21世纪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构建打下坚实基础。1994年在音乐教育领域对音乐教育改革提出“文化意识、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策略”的改造建议,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进到学校音乐教育之中,将“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教育”这一理论指导学校音乐教育实践,构建“音乐理论体系和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以推进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措施

民族音乐教育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民族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也能提升学校音乐教育的水平,进一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营造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客观环境

1.社会环境

社会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大环境,国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政府制定的相关文化政策是民族音乐文化生存的精神土壤。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制定和完善文化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等。例如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无形文化财宝”保护法等,以及加大对非物质文化保护资金投入,如筹资建立“中国无形文化财宝博物馆”等,而且政府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财宝”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营造一个有益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社会环境。

2.校园环境

学校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学校要加强利于文化传承的校园环境建设,一方面,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深刻认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树立现代的音乐教育观念,组织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活动,以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同时学校要鼓励音乐教师进行音乐教学科研活动,促使教师创新音乐教育的方式,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民族音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完善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体系

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创作方法、音乐观念、形态特征和表现形式,在美学、史学、形态学等方面已经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学校的音乐教学要摒弃以往的“中轻西重”、“ 技重论轻”的观念,形成涵盖中国传统的语言、美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民族音乐教材的改革与课程结构优化

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涵盖的资源也十分丰富。而学校的音乐教材是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系统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直接决定音乐教育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因此,学校的民族音乐教材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把中国民族音乐理论成果直接转化成学校音乐教材。另一方面,依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编写民族音乐教材,教材体系要依据“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原则,在教材内容上要体现出“经典性”、“文献性”。 民族音乐教材的改革与创新能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能力。学校在设置民族音乐的课程结构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民族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基础、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乐理课、中国音乐风格课、中国音乐史、中国艺术美学课等课程,以完善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体系。

(四)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教师要具有多元文化知识和丰富民族文化知识,才能在音乐的审美和文化传承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才能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其次,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网络,给学生介绍民族生活地域、风俗习惯、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及民歌风格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播放影音资料,让学生鉴赏民族音乐,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养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第三,教师还可以组织音乐活动,例如民族音乐歌唱、民族音乐舞蹈、民族音乐演奏为主题的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组织这些丰富的音乐活动,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音乐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五、总结

弘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将是学校音乐教育担负的历史使命。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能够使学生欣赏、学唱民族音乐,吸收民族音乐的精华,更好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也能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磊.论学校音乐教育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大家,2010,(13)

[2]吴洁.论当代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学科教学・音乐,2008,(6)

[3]范立芝.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4]苗秀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5)

[5]陈培刚.论我国民族音乐传承模式的当代意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随感[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0,(2)

[6]杨静.论中国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文化传承[J].煤炭高等教育,2007,(6)

[7]王文韬 .学校教育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J].音乐探索,2007,(1)

[8]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

篇7

中职学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够引领学生对世界音乐及音乐的创作持批判性的态度,以使学生形成全球性的视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涵盖着各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总体而言,现代音乐教育定会朝向全球视野方向发展,而面对音乐教育观及音乐价值观的争议,中职学校应首先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然后再以此为基础,理解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目前,中职学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及中职学生看待各民族文化的平等价值观已成为衡量中职学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价值的新坐标。为此,本章节注重探讨中职学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

音乐文化源自社会生活方面,因此无意识的音乐教育行为是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但与无意识的音乐教育行为相比,有意识的音乐教育行为则是传承音乐文化核心内容的主要途径,即短时间内便是受教育者获取到系统的知识,且随着中职教育行业的发展,中职学校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但音乐教育多以对音乐文化的选择、整理及传递来对音乐文化进行保存及维持。音乐教育选择及整理音乐文化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水平、社会的需求,因此中职学校音乐教育过程,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特征及学生未来服务人群的基本需求。音乐教育的重要职能是重组音乐文化,即采用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方式传递音乐,亦或说使受教育者以最短的时间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习得音乐文化的主体内容,并最终实现对音乐文化体系的完整传承。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以借鉴及传播外来音乐文化的形式

来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人类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创造过程,促成新音乐文化因素的产生,因此音乐文化具有变迁性。传播对音乐文化的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文化的传播要求具备合理的传播媒介、传播方法及传播途径。就音乐文化的传播,音乐教育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音乐教育对传播内容具有选择与整理的功能,以实现对核心音乐文化的传播;音乐教育过程对反馈信息的接受、对传播渠道及传播内容的修正均能维持音乐文化的纯正性;采取特定教学手段,以使音乐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大;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手段,以使传授者与受传者间建立起稳定且和谐的关系。总体而言,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变迁过程,音乐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促进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相互借鉴及相互融合;培养极具创造性的音乐人才,以推进音乐文化的变迁;汇聚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技术、规范及精神,以推动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进步;传播及扩散新音乐文化因素,以实现对全体国民进行大众音乐教育。需要强调的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重视借鉴与传播的有效性及合理性,以免产生负面影响,此乃中职学校音乐教育必须重视的方面。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本民族音乐文化凝聚力的增强具有促进作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音乐教育必须与社会相互融合,方才能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即发展成为与经济、社会政治相协调及具有民族内涵、民族凝聚力的音乐文化。因此,中职学校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必须建立起正确的音乐价值观,从而实现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共享,由此获得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世界各民族的语言音调具有差异性,因此各民族音乐所用的音乐基本技法、基本手段及基本素材也具有差异性,由此产生各民族多样性的音乐风格。可见,中职学校音乐教育过程,民俗文化环境的影响及口传心授教学法依然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二、结束语

篇8

【关键词】高校音乐课堂管理优化路径

一、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价值与作用

音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美育有着极高的价值,切实加强音乐教育成果,就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教育[1]。从高校音乐教育视角分析,教育管理的目的是引领教师进行高效教学,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深化音乐教育成果。高校应该从以人为本、制度性、规范性三个维度出发,构建行之有效的音乐教育管理体系。以人为本是指尊重学生的核心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工作;制度性是指以合理的制度为参考依据,为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支撑;规范性是指面对一切违法乱纪的言行,都要秉公处理,保证客观性、公平性,以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音乐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人才培养的战略途径。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的核心点就是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学生发展”而进行。教学质量的提升与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是脱离不开的,如果没有高效的音乐教育管理作为支撑,那么高校就无法实现音乐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需要,也是学科教育从综合性、细致化以及学科自身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2]。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在音乐教育管理方面,基本依靠“二级”管理方式,即“院+系”,同时也慢慢形成了“主模式+多辅助模式”的新型教育管理体系,有效增加了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制度性。因此,摸索、尝试构建新的音乐教育管理路径,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乃至我国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音乐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音乐教育管理机构不完善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最为突出的现实性问题就是领导不够重视,以及教育理念的偏差。大多数领导对音乐教育工作的价值与作用缺乏清醒的认知,关于美育也是模棱两可。同时,教育管理机构的态度、理念、形式以及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3]。艺术教研室作为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职能部门,也是决定音乐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大多数高校并未设置艺术教研室,残缺的教育管理机构对高校音乐教育有效开展影响十分巨大。如今,国家正极力促进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完善,但各高校贯彻与落实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唯有设置完善的音乐教育管理机构,才能为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撑。

2.教材内容缺乏规范性与时代性

高校音乐教材缺乏规范性,教学大纲也不独立、健全,选择教材时又存在随意性。在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视角下,音乐教材需要以教学计划、教育特色为依据,精心挑选。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学者、专家以及一线教师或优秀高校牵头,共同编写音乐教材与教学大纲,力求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提供统一性指导。同时,音乐教材内容必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统一,以学生音乐认知能力为立足点,侧重题材与体裁的多元化,保证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作品之间的巧妙交叉、承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有着民族之分、信仰之别、文化之差,编制涵盖多民族音乐内容的教材,更利于学生讨论、分析、学习。音乐教材内容还应与民间音乐相融合,例如傣族音乐、陕北民歌等。教育部门可以邀请民间艺术家和音乐教育专家共同编写音乐教材,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眼球,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文化,促进地方音乐的弘扬、传承以及发展[4]。因此,唯有制订健全、有效的教学方案,编制旗帜鲜明、内容多元化的音乐教材,才能保证音乐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教学形式固定、单一

音乐实践活动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同学校实践活动有着各自的特色。目前,高校音乐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艺术团、军乐团、舞蹈大赛以及歌唱比赛等,这样可以营造一种温馨、轻松,却又不失文化艺术气息的音乐教育环境。但实际上,与音乐基础知识有关的普及性活动十分少,音乐专题讲座或者是音乐会等艺术活动往往受到学生的冷漠对待,这就为深层次的音乐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高校音乐教育面向的是所有学生,开设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扩展普及范围,提升质量,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养成。

三、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新路径

1.构建完善、统一的教育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高校音乐教育有效落实、有序开展的根基。为了促进音乐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校需要制订相关保障措施,成立专门的音乐教育部门、教研室或音乐艺术教育中心,同时指派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力求人员、责任落实到位。即使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挂靠于艺术系或团委等部门,也要设置音乐教研室,并配备专职管理工作人员,明确具体责任与岗位要求,以保证音乐教育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5]。挂靠于音乐院系下,虽然师资力量雄厚,设备设施齐全,为音乐教育管理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其配备的任课教师基本为专业教师,教学专业性强,学生的学习压力十分大,不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此外,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艺术中心或部门具体承办与管理艺术活动,并配备专职教师,提供专用场地及设备,如艺术团体活动排练、演出以及管理等。这样不仅能够为学校艺术团体增光添彩,还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艺术活动,促进其音乐素质的养成。

2.开设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课程

高校学生大都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更期待了解、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或者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但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以自己的专长或者课题作为授课内容,脱离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轨道。因此,音乐课程设置需要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编制专属自己的教学大纲,以此为前提,开设音乐基础课、传统民间音乐鉴赏课等。为防止由于硬性要求导致学生排斥音乐课,教师编排课程内容时需参考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量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差异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从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鉴赏古典与传统民间音乐的同时,对学生偏爱的现代音乐也要给予支持[6]。

3.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

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中小学时期音乐教育取得的成果并不客观,且学生了解、积累的音乐知识也很少,高校音乐欣赏课的开设,为学生了解音乐知识、文化提供了平台,也深深刺激着学生的音乐细胞,使其迷恋上音乐。教师可以借助古今中外的经典音乐作品,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丰富音乐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感知能力等。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对流行音乐十分感兴趣,而对传统戏曲、民族音乐等却较为冷淡。基于表面角度分析,此问题与音乐教育理念是相悖的,但是将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相融合,必然会产生“化学反应”。例如,教师在讲授我国民族音乐基础知识时,可选择《台》进行导入,然后与民族音乐知识一起讲解。传统教育理念下,受“填鸭式”“灌输式”的影响,尽管教师所讲的音乐教学内容比较多,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学生的积极性极低。此外,高校音乐教学要选择“课堂+实践”的形式,“课堂”是第一课堂,是核心,“实践”是第二课堂,是辅助。课堂教学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其中理论课包含音乐基础知识、基础乐理以及作品鉴赏等。实践课包含合唱、舞蹈以及乐器演奏,等等[7]。在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借助第二课堂加以练习,以多姿多彩的第二课堂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是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最有效的途径。

4.组织实践活动

大学生有理想、有朝气、有活力、有独立思考能力,也有着叛逆心理。对此,高校音乐教育管理需要侧重实践,通过“理论+实践”,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第一,注重构建校园音乐文化,比如通过大合唱、音乐汇演等集体性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参与构建校园音乐文化创造机会,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第二,侧重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借助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通过组建文艺演出团队、追寻音乐故里等有关活动,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音乐种子,让它慢慢发芽,茁壮成长。第三,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音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与体验音乐带来的独特魅力。例如,在校园广播播放经典音乐、组织毕业汇演或者邀请名家名人表演等,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慢慢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实现全面性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