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社交媒体的优势8篇

时间:2023-09-03 15:18: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交媒体的优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交媒体的优势

篇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交互特性 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83-01

1、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原则

1.1 易操作性原则

在设计、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一是操作步骤不要太繁琐,课件的使用不需要太多的预备知识,最好都以可执行文件的形式存在,使学生既可以在网上直接浏览,也可以下载使用。二是操作界面不要太复杂,操作按钮要清晰易见,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不能让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应付如何操作上。

1.2 形象化原则

在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时,应想办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灵活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刺激,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1.3 模块化原则

从总的方面讲,在制作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统筹计划,整体考虑。但在具体制作时,则要分步、分块实施,也就是把每个教学科目分解成数个模块进行设计、制作,然后再连成一个整体。对课件进行模块化设计,在维护时可以直接对某一需要改动的模块进行修改,从而能够有效降低课件不断更新所带来的麻烦。在制作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一方面要减小课件体积,对课件的容量加以规定,使每一个课件都不超过规定的大小;另一方面,对较大的课件可以分割成若干小的模块,分别制作并建立链接,以此减小课件的体积。

1.4 网络化原则

各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不能仅仅局限于独立使用和完成某一单一的任务,而是要连成一个整体,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

2、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优化设计

2.1 分析学生特征,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课件设计。

分析学生特征就是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来确定学生关于当前概念的原有认识结构和原有认识能力,并将它们描述出来,作为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以便使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更有针对性。

多媒体课件设计只有注重对学习者的研究才能有的放矢,课件的设计思想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因而课件的教学设计要特别注意对学习者的—般特性进行分析,掌握学习者在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从各方面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其次,应当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组织教学内容,过于困难的内容都不易被学习者所理解和接受。只有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才能使多媒体教学朝着最优化的方向进行。

2.2 确定教学目标,建立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精心设计脚本。

在设计脚本时,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三个因素,即教学内容,教学特征和岗位需求,在教学内容确定后,进一步根据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许多知识点,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不同的层次。确定课件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及教学顺序。必须分析课件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把课件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找出各个知识点,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方式。不同的联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结构,不同的教学结构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策略。

其次,编写文字脚本。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形成有序的课件框架。再次,编写制作脚本。制作脚本是在吃透文字脚本的基础上进行的。编制中,应针对教学需要,根据多媒体的表现特点,综合编排图片、影像、声音等素材。制作脚本是课件制作的基础,制作脚本编写完成后,整个课件的形状基本上就出来了。因此,对制作脚本的编写必须认真细致,考虑全面。

2.3 合理选择与设计媒体信息,进行开发。

在具体开发中,第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软件。选择何种工具软件,将直接影响到制作课件的质量,因此应根据课件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加以正确选择。常用的软件有多媒体编辑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字处理软件等。第二,要精选设计素材。一个课件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各种素材的质量和丰富程度,这就要求掌握大量课件设计素材。第三,要抓好制作合成。制作合成是将脚本变成课件、使教学思想付诸行动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脚本的要求和意图设计教学过程,将各种多媒体素材编辑起来,制作成符合教学目的、便于学生学习、掌握的CAI课件。

2.4 注重形成性练习的设计,形成互动式交流。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对学生进行考核,从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起到强化,矫正的作用。形成性练习可以设计成问题提问的形式。可以有三种方式,即提问方式,应答方式和反馈方式。提问方式用于是非题,选择题或填空题;应答方式要求一题一答,适当给予提示,对应笞结果判断应与评分结合;反馈方式对学生的应答给予反馈评价,根据不用的情况分别做出“指出错误”,“要求重答”,“给出答案”,和“辅导提示”,等不同形式的反馈。

反馈使教育传播过程成为双向交流系统,使教育者了解到信息的传递结果,并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做出评价,对自身的教学做出针对性的改进,以不断增进教育传播效果。教育者应重视并善用反馈,有效地控制教育传播活动,使之朝着最优化的方向运行。

篇2

一、创设动态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很快集中。在课堂教学开始或进行中时,为了尽快地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授课内容上来,把内容或问题以运动或变化的多媒体方式显示出来,使得内容或问题的显示游戏化,往往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如在做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练习时,我把+、―、×、÷四个运算符号列在版面的左侧,把一些算式列在右侧,不过这些算式中空缺着加、减、乘、除运算符号(比如:21 11 = 231、256 64 = 4)。通过动画地向空缺中填加+、―、×或÷来完成这个式子。如运算符号选错,式子两边不等,则电脑弹出一句鼓励的话;如运算符号选对,则让电脑弹出一句祝贺的话。这种动画方式能牢牢吸引大家对四则运算符号的注意力并积极思考,课堂的效果很好。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开展教学的。

二、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虽然抽象,但却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如果用多媒体方式来提出并分析解答现实生活中可能碰到的数学问题,这将能使数学问题具体形象化,由此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时,先出示一组画面:比较两个颜色不同,但大小形状相同的长方形面积大小。大部分同学观察后都认为深色的长方形面积小(颜色的不同会造成视觉的误差)。老师这时通过多媒体演示:两个长方形重叠。学生们惊奇发现原来两个长方形一样大。再出示一组画面:比较一个长方形A和一个正方形B面积大小。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最后多媒体演示:从屏幕的下方移出两个同样的1平方厘米的方格透明纸,分别覆盖在A、B两个图形上,清楚地看出长方形占15格,正方形占16格,原来正方形的面积大。然后学生归纳:“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或重叠的方法,而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或计算”。接着老师说,今天我们来认识可以用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1平方厘米。接下来板书:1平方厘米。

这样,教学中多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大家在解决日常普通生活问题中学习数学,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彰显学生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探讨分数的分类方法时,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争相发表意见,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自信心得到增强。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真诚欣赏学生的想法,体现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关注。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交流你们的分类结果?

生1:我们把这些分数分成两类:3/4,4/4,5/4为一类;2/5,10/5,12/5为一类。(边展示结果)

师:你们这样分类的依据是?

生1:分母是4的为一类,分母是5的为一类。

师:也就是按分母异同分类。(生点头)

(生在位置上喊:还有――还有――)

师:还有哪个组分法和他们不一样的?

生2:我们组把3/4,2/5分为一类;4/4为一类;5/4,10/5,12/5为一类。

师:你们这样分的依据是?

生2:分子比分母大一类,分子和分母相等的一类,分子比分母小的一类。

师:说的很有条理。

(生在位置上喊:还有――还有――)

师:还有不同的分类啊?

生3:我们组把4/4和10/5分为一类;3/4,5/4,2/5,12/5分为一类,依据是按分子能否被分母整除来分。

师:分析得有根有据。学习的核心是思考,同学们都学会了思考,会按照不同的标准将这些分数分类,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通过比较分子与分母的大小进行分类的方法。

四、创设故事情境,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一般比较短,思想容易开小差。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通常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但小学生都爱听故事,利用多媒体手段把某些数学问题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加入一个与该数学问题相关的故事,通过讲解这个故事来讲解数学内容,往往能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用除法计算物体运动速度”这节课时,我用多媒体软件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故事。说有三只动物小狗、小兔和小猫,一天它们接到牛伯伯的通知,让它们到某运动场去参加跑步选拔赛,选拔跑得最快的选手参加全国比赛。小狗性子最急,一等牛伯伯的发令枪响后就马上冲了出去。结果跑了5分钟时间,跑了4000米。小兔看到小狗跑出去,也一蹦一跳地出发了。在跑了3000米后,小兔看到路边有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就不愿跑了,一纵身跳到草地里吃草去了。牛伯伯看看表,它跑了3分钟。小猫可能没睡好,等小狗、小兔都跑走后它才上路。它跑了3分钟,跑了2700米后,就去路旁一水塘抓小鱼了。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02-02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校园网络的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我国高校“主流”的教学形式,尤其是2003年后为迎接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各高校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不惜重金”纷纷建设了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室,购置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然而,直面现实我们不难发现,当下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无论是使用还是管理,无论是设备的使用寿命还是设备使用的效益都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反复强调内涵发展、质量兴校、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强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优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提高办学效益,提升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下我国高校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般由计算机、投影机、扩音机、电动屏幕、中控、实物展台等多种设备组合而成。我们的跟踪调查发现,当下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在使用中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设备的“代沟”导致教师的适应困难。我国高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大多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不同的时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经费的实际投入分期、分批购置的,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也不断加快,因此这些不同时期购置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无论是在品种、规格上,还是在性能、质量、形态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十分明显的“代沟”。如从设备购置的时间上看,有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有本世纪头五年的,也有近五年的,呈现出一个多元的、参差不齐的状态。但问题是作为一般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同一天在不同的教室要使用不同型号、不同性能的教学设备,给任课教师的操作适应带来了不少的难度。对此老年教师的抱怨尤甚,在不同的设备面前,他们往往在不熟悉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规程的情况下,心急火燎地反复用力按压中控,导致各种设备不能启动乃至死机,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2.教师责任心的缺失导致设备“短命”。纵观高校多媒体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不少的青年教师虽然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适应起来比较快,使用起来也比较熟练,但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教学设备的爱护不够,严重影响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寿命。如有个别的青年教师显得“惜时如金”,时间一到就立即下课,一下课拔下U盘就“拂手而去”,既不关闭投影机,也不关闭电脑,这样一来使设备在无课的情况下长时间处于运行状态,严重影响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寿命,导致教学设备的人为损坏,有的甚至导致多媒体教学设备关键部件被盗。

3.重使用轻维护导致设备故障频发。多媒体教学设备都是一些比较精密的电子仪器,在正常的情况下需要严格而及时的维护,包括定期除尘、清洁、注油、更换易损设备、软件系统的杀毒和更新升级等等。然而,许多高校根本就没有配备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维护人员,与商家也未签订定期维护检修合同,因而导致了教学设备长期处于“有使用无维护”状态。从使用来看,多媒体教学设备出现的许多莫名其妙的故障,往往是由灰尘引发的,这种故障在计算机和投影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由于没有专业人员或商家定期用不掉毛的小毛刷或皮吹子对电子产品内部进行清洁,导致教学设备故障频发。同时由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或商家及时安装和升级杀毒软件,有的教师将一些带有病毒的课件通过输入设备进入电脑,导致计算机感染病毒,以至于系统慢而死机,降低设备使用的效益和寿命,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优化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的对策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学;改革;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成熟,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愈来愈多的手工劳作被多媒体技术所取代。这对我们高等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方向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和改革。

1多媒体教学比之传统教学的优越性

数字多媒体系统在教学上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由于数字多媒体的介入,让我们的教学手段及表现丰富而生动了起来,相应的教学效果也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完善。通常人们将计算机俗称电脑,简言之即它是人脑的延伸,它的活动范畴模拟人脑的思维模式,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再造。而优于人脑的是它的记忆能力、储存空间、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等,都是人脑所不能及的。90年代出现的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将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再集中控制,快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信息,同时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这样便出现了数字媒体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一般以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在纸张上练习的方式无法方便灵活地修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教学直接、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的教学效果。在艺术院校,多媒体彻底改变了学生们对着满桌的颜料、笔和稿纸不停地画了改,改了再从新来过那么折腾的习惯了。只要在电脑桌前,动一动鼠标,平面的广告、标志、设计方案、服装样稿、画稿样式、二维动画等均跃然纸上;三维的室内效果图、栩栩如生的造型、卡通的三维动画设计作品等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还可以进行电影的后期制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特殊动画特技,给电影带来特殊的效果等。多媒体丰富的色彩、快速的生成、便于修改、复制、拼接等优势正部分的逐渐取代过去传统的颜料和笔的功效。

数字媒体的另一大优势是优良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而视觉、听觉是人们是接收信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利用多媒体将储存的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多媒体形象生动的演示对学生产生强度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如果没有集中注意,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教学要求所有的课程均使用电子教案,也即所谓的课件。老师基本上和同学是互动的,学生的作业也可以上传到老师的网址或邮箱,马上可以获得老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学生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设想。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选择的介入,既可以是配角,也可以是主角。

在艺术院校,艺术欣赏课或讲座过去需要去图书馆查找图片,翻拍成反转片由助教利用幻灯机播放,教授在一边讲解;音乐需要去资料室准备磁带或唱片,再利用机器播放,要准备的东西一大堆,不但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还要讲解,音响效果也不尽如意。现在利用光盘的大容量,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直接播放,图片的解说一目了然,还可以在强调部分制作动画以引人注目,学生也可以拷贝回去慢慢消化。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网,老师和学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对话,根据自己的水平直接点播,以最直接、最省力、最快的速度吸取全世界的尖端知识。总之,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数不胜数,其优势决定它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

2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的强大优势及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得到极大的发挥。在教育系统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已经走入了校园,并逐步构成多媒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授课的老师利用计算机将授课内容制作成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为一体的电子文件,称为课件,在上课时播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相比较,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更高更快地传递的效率,以及更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等。传统的教学中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等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无法让学生感受,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也无法通过仪器让学生观察,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无法表达的。数字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事物,使学生看到在运动、发展、变化的事物。学生可以通过听、视、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艺术院校的三大基础课程:解剖、透视、构成,属于美术―设计类本科生为主的基础训练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采用素描、色彩等基础训练课目,反复练习。需耗费大量课时讲解解剖、透视、构成三大环节的基础性知识,学生还不易理解。在视觉艺术高等教学课程中,解决造型的基本训练的课程,在日本叫“观察”,在欧洲叫“写生”,在中国还叫“素描”,目的都是要训练学生对物体的状态有准确的分析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人体写生是素描高级阶段必须包括的课程,以往解决人体解剖问题,只能依靠少数标本和医用图片进行,这些教具不但无法供学生从专业的角度理解人体结构,而且无法据此做出个别或组合的深入课题。利用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人体结构、肌肉组织、骨骼分配等,随意地进行拆分组合等演示给学生观看,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样对于建筑物体/抽象符号重要环节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抓住三个重要环节,以多媒体的动画图形声音解说及文字著作结合演示的形式,采取直观教学为主要的表现方式,突破了原有课程的局限性,具有节约资金、课时,易懂易学,利于普及、实施等优点。

透视课程往往枯燥乏味而使学习者厌烦,因为透视知识仅靠文字和图表无法充分说明。利用多媒体从建筑和室内外陈设品的三维图例出发,根据透视教学的通常规律进行摄影线路的动画安排和相关物体的重复比较、组合,使学习者能以最快的方式、最方便的途经理解艺术设计类所需的透视知识的基本内容,还可以安排各种形式的课程练习。

构成课程的练习内容,中外院校现行的标准和目的差距较大。对于先进“构成”课程的内容,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一系列二维、三维的抽象化符号间的比较图形,供学习者进行全方位的对比、组合的研究,以最快捷地方式掌握基本的构成知识。还可以任意做各种不同类型、课目的构成方面的课程练习,对物体的抽象“形式感”涵义进行充分地研究和表达训练,理解并掌握对特定平面和空间内特定范围的处理能力。

数字媒体在艺术类基础教学的具体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 解剖:从人体结构入手,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制作出人体的所有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进行一系列全方位、多角度、个体或组合的展示,并设置课程练习,使学生迅速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认识素描人体写生中最不易掌握的基本结构知识。而原来的艺术类解剖教学基本依赖于少数低质量的实物标本和书面图片,有很大的局限性。

② 透视:从建筑空间结构入手,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制作成能全视角表达的一系列个体或组合物体,来展示最基本的透视概念,并设置多种课程练习。以最直观的视觉形式使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原来教学方式中非常难于表达的透视学基本知识。

③ 构成:从平面和立体物像处理的视觉范围入手,制作出一系列单元物表对比图像,来充分展示特定画面或空间内彼此状态对比的诸多构成元素:粗糙与光滑的肌理构成处理,明快与阴暗的光影构成处理,点、线、面的状态构成处理,激烈与平和的情绪构成处理,主体与陪衬的聚散构成处理等等,并设置课程练习,使学生迅速理解视觉艺术中构成原理的基本知识。

3数字媒体教学目标和方向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变化,原来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现代要求综合性的人才,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要求从意识、品质、知识、能力等多方位考虑。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决定了承担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改革势在必行。艺术设计需从实际出发,对所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多方均须进行适当、系统的改革,突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能力等培养为主线提高整体素养的教学模式。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训练;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全面完善、充实教学内容。

数字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打破原有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数字媒体教学学水平的高低对于教师而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课堂上课件设计的效果。课件的生成主要有教学分析、教学设计、编写脚本、素材准备、课件的生成、测试与打包六个步骤。好的课件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主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使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始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应用。在高等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在招生人数、毕业生就业、日常教学等方面的各种信息不断产生,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工作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对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日常管理和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实施课堂教学,成为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的基础。多媒体教学方式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了教学实践的现代化。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信息,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提升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制作效果,提高多媒体信息数据管理的高效性,就高校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

2 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建设

2.1 多媒体综合教室的建设。在进行多媒体综合教室构建的过程中,要注意多媒体教室的实用性。多媒体的使用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知识认识和接受能力为基础,坚持推广与普及相结合,在突出专业课特点的基础上,用好多媒体教学信息。在进行多媒体设备选用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尽可能采用一个品牌的产品,这样既能够提升教师掌握使用技巧的速度,也能够最大程度上便于进行管理,为后期的系统升级创造条件。在多媒体体统构建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多媒体信息的及时性和更新需要,最好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联网功能,以更好地进行资源获取和信息交流。通过构建局域网等方法,实现局域网内的远程施教,在最大程度上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专业教学。在进行多媒体系统的配置时候,要全面的注重使用者的错误操作、电源不稳定等因素给多媒体系统造成的影响,例如:通过安装还原卡等方法,提高多媒体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2.2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设。多媒体网络教室作为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室创建的过程中,多媒体集成系统包括投影仪、录像机、音响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够为师生的教学提供方便,如:进行实物展示、影片播放等,提高了知识讲解的生动性。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监控系统,能够帮助教师和管理人员,实现对学生上机操作的远程监控。多媒体的多向交流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多路视频和语音信号的实时传输,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信息交换频率,丰富了多媒体信息通道的网络系统。多媒体信息系统的同步与异步通讯,保证了同步和异步通讯的可能性,学生在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体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时间和方式,展开深入的交流。多媒体资源支持与信息的获取,系统借助服务器实现网络互连,通过互联网可以搜寻所需的相关信息。教师或者多媒体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借助远程命令实现对多媒体系统相关设备的控制,包括文件传输、程序安装、开关机等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为学生的错误操作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2.3 多媒体学科专业教室的建设。在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按照各个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在现有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配套的软硬件,赋予其独特的教学作用,发挥应有的教学功能。多媒体学科专业教室是通用多媒体教室的补充,对于展示教学实物、运动轨迹、三维动画等内容,有着明显的效果。在汽车制造与维修、生物化学、计算机仿真等领域,有着较强的适用范围。

3 提升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有效设计的策略

在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是提高多媒体应用水平的重要突破口。教学软件作为按照教学目的设计的,能够反映特定教学内容的计算机教学程序,能够实现对专业教学信息的存储、加工、传递与处理,实现学生之间的交互操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评价的媒体构成。多媒体教学软件作为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是提升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效果和教学效果的基础。因此,鉴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重要性,需要在实际的使用和研发过程中,加强对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适用性、高效性和科学性的研究,按照高校教学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层次,对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一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与应用。

3.1 提高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自行制作水平。在高校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过程中,针对那些技术层面要求比较低,或者仅仅涉及到某个教学点的教学软件,可以进行独立的设计。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材内容的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制作。这样既能够满足高校专业教学的需求,又贴近学生、贴近教材,有着较强的针对性。通过自行设计与使用,提升了教师的多媒体应用能力。在制作多媒体教学信息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多媒体教学信息表达的有效性和特殊性的设计,并且要提升多媒体教学信息的人机交互性。

在多媒体信息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能够准确的进行学科知识的传达和讲解,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实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信息制作时,要提高教学设计、多媒体系统结构模型设计的深入研究,通过在教学实践的反复使用和优化,提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有效性,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加强对多媒体教学信息研发、管理人员的培训。在高校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和使用过程中,人才是实现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效果提升的基础。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信息的使用、研发和优化的过程中,高校要建设一支专门的师资力量,来实施和提升学校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水平,保证学校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转。为高校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智力和人力保障。

3.3 加大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合作与共享。在高校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过程中,要加大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合作开发与使用共享,这样能够提升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针对那些较为特殊的学科和教学内容,教师进行独立制作时表现出的难度,需要同教育技术人员进行合作。在专业教师提供教学设计脚本的前提下,教育技术设计人员进行技术层面的完善和加工。通过相互间的合作,提升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实用性。

3.4 及时对多媒体教学信息进行更新。在高校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针对那些大型的教学软件,学校可能不具备研发的实力,这就需要通过市场购买等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与补充。由于市场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种类很多,软件的实用性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学校组织专人进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购买与试验。在做好前期需求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最为合适的产品,满足本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构建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要按照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技术保障,提高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对日常教学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各个高校在加强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对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和更新,为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君平.要客观看待并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2

1 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英语教学方式是传统英语教学的一种转化,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首先,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方式结合在一起,设计的动画更加逼真,让教学内容呈现得更新颖、直观,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感兴趣,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其次,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使教学环境更加轻松,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提高了英语学习的效率;最后,多媒体教学通过网络传输实现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设备,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联系起来,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同时也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向互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实现了学生和计算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通,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掌握相关的语法;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和外国人进行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2 “无缝隙”多媒体教学模式

“无缝隙”多媒体教学模式通常采用每周2节大班面授课加1节小班听说讨论课加1节小班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课加X节多元化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也称之为“2+1+1+X无缝隙”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构建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深化大学教学改革,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加速知识的意义构建,同时通过各种合作学习活动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1 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方法

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是“无缝隙”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重点和难点,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网络平台的学习环境主要有校园网、互联网环境下的多媒体自学中心、网络实验室、语言实验室等教学设备。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教学系统、学习资源库、学习管理系统等网络软件教学平台,还应包括网络教材、各种原声带的英语光盘等辅助工具。在网络课堂中,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使用教学系统。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学习策略并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教师则可以通过教学管理模块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掌握和监督,还可以通过教学论坛、QQ、E-mail、MSN等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最后,学生完成一阶段的学习后,通过学习管理系统中的测试模块进行检测,自我评估,接着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2.2“无缝隙”多媒体教学的监控

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无法抵制网络的诱惑,利用网络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还有的学生会出现对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感到茫然、无从下手的状况,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既浪费了时间,又耽误了学习进度。因此,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中,必须开启监控模式。监控方法除了可采用传统的学生自我监控、小组相互监控、教师宏观监控以及测试系统的监控等方式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工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监督、督促和评价,如学生上网学习前填写网络自主学习卡、建立师生网络交流平台、学习结束后填写网络自主学习信息反馈表、开展阶段性的网络自主学习研讨会等。

2.3 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无缝隙”多媒体教学方式对学习环境要求较高,学校应该首先保证教学硬件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增加教学设备开放的时间,同时及时维护和更新教学软件;在选择教学软件时,教师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需要的模块并具备及时更新的功能。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够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同时更新教育观念,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案,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新网络学习资源库,以保证英语学习资料的实效性和时代性。

“无缝隙”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有一种鼓励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有机会和他人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实现了学习水平的共同提高。

3 多媒体人机互动自主学习模式

在以往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把注意力放在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使用上,并由于课时和人数的限制,忽略了学生的英语实践,阻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通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真实再现英语情境对话,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受到标准英语的视听熏陶,并身临其境地模仿英美情境对话。

3.1 人机互动学习模式

以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实验室里的人机对话软件―LiveABC为例,LiveABC是一款将传统单一的文字形式的对话与“影”“音”俱佳的CAD(Computer-AidedInstruction)口语教学软件结合起来,利用画屏提供的生活场景,借助语音识别系统及字典查询功能,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切换快慢速度进行反复练习,也可进行角色替换练习,与老外进行人机对话,从而真正轻松、灵活、高效地掌握常用的英语口语。

3.2 人机对话自主学习的效果评价

人机对话学习的效果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围绕学习过程进行自评和他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特性,使学生共同参与到反馈过程中去,并通过练习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让学生了解自己答案的正误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

4 结语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得非常广泛,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多媒体系统教学的设计和教学方法仍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英语教学也需要不断地改革和更新,寻找适应现代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果红,周蔷.基于“开放英语多媒体学习系统”的网络交互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1):117-121.

[2]王淙.高职院校推广基于DynEd英语多媒体课程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3(7):148-149.

[3]杨伟燕.英语多媒体学习系统实效性研究――对“开放英语”教学改革试点的调查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5):36-39.

篇7

蒋晓妹 山东省济宁市育英中学

各种图像、影像充斥于当下社会,人们更多地从图像、影像中获得信息,人类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当代视觉文化语境下,时刻都有各种吸引眼球的视觉信息冲击着学生的神经,他们对图像、影像表现出超乎前人的强烈兴趣。按理说,在这种“强烈兴趣”的驱动下,美术鉴赏课堂的气氛应该是活跃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充满陕乐的。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课本上罗列的艺术经典的漠不关心,对于教师抛出的各式问题反应冷淡。究其原因,视觉文化的冲击作用不容忽视。视觉文化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对于今天的美术鉴赏教学来说,是挑战也是契机,如何应对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当今视觉文化的影响下,美术鉴赏课堂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因素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对教学技巧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课堂状况。就问题设定而言,美术鉴赏课中涉及的内容有其自身特点,它与其他学科在设问的侧重点上也应有所不同。另外,在“视觉文化”语境下,关于美术鉴赏问题的设定也必然随大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新的特征。在课堂上,如何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获得“分析”与“理解”作品的能力,进而学会批判地阅读作品,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是解决美术鉴赏课当前窘境的有效途径。

一、有效设问

课堂设问的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课堂设问与回答是师生互动的常用方式,其引发的师生对话是美术鉴赏课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重要方式。教师正是利用问题作为脚手架来帮助学生达到思维和学习水平的提升的。事实上,当教师提出较好的问题时,也正在向学生模拟思维的过程。课堂上的提问不在于考查学生掌握了多少美术常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观察和表达,尤其在当今的视觉文化时代。所谓思维起于问题而止于结论,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的提出,便意味着一段思维之旅的展开。“为了让你的学生参与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你必须在课堂讲授中添加两个至关重要的成分:问题和重要性(隐含的意义)。这样你可以把信息传递变为对意义的追寻。”美国课堂提问研究专家丹东尼奥( Marylou Dantonio)和贝森赫兹(Paulc.Beisenherz)共同开发了“Qu:Est教学策I咯”(Questioning for Understanding: Empowering Stu-dent Thinking)。该教学策略最大的特点是,将师生对话过程作为研究的重点。该策略强调的就是利用学生的回答,完善其思维,侧重以有效提问促进教学对话,使学生在参与对话的过程中发展认知能力。

钱初熹在《美术鉴赏及其教学》一书中,将“问答型”作为美术鉴赏教学的类型之一,并且明确指出了这种教学的优缺点:优点在于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缺点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大多都有预设答案,实际上学生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她认为,在“问答型”的教学策略下,学生易于获得美术知识和鉴赏方法,但不利于发展他们基于视觉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这种策略没有实现所谓的有效设问。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一书中提到,设问的目的在于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并且激发学生的思维。该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给出了应对方法。对于设问后学生的反应以及教师的评价策略,他在书中做了详细阐述,这为改变“重设问而轻反馈”的课堂提问行为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有效设问强调的是设问的有效性。在《课堂提问的艺术》—书中,作者总结了有效提问的相关论述:“为了实现有效提问,必须用教学目标来指导提问。……教师在提问时,必须及时发现和灵活应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美国教师Wilen经过20多年的研究,就教师应当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给出了九条建议:(1)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2)问题的措辞必须清晰、明确;(3)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4)要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题;(5)设计的问题要有水平区分度;(6)问题要紧追学生的反馈;(7)回答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8)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问题;(9)鼓励学生提问。

需要指出的是,以教学目标指导提问,是有效设问成为可能的前提。教学过程包含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但很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己计划教什么、怎么教,而对学生将会做什么、应该怎样做等问题,却缺乏兴趣、少有关注。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把构成教与学之间对话的两个部分——教学目标和学习结果——加以确定。因此,在设计课堂问题之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即先对自己提出问题。美国学者彼得·法林将其称为“对教学之旅作出承诺”,具体内容包括:

1.你对学生的课程承诺——你的课程将覆盖哪些内容,你的学生将学会更好地做哪些事情(更清楚地理解哪些议题,解决哪些问题,等等)。

2.你如何实现你的承诺——为了实现这些承诺,你和你的学生要怎样去做(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课程要求”)。

3.学习进展的测定——对于课程承诺的实现程度,你和你的学生将如何了解(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评分”)。

提出这些问题,正是为自己的教学设计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将会为之后包括问题在内的具体的教学过程提供—个思维地图,这个地图会提示教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有效设问,不仅包含对于教师问题设计的要求,还涉及问题提出后的相关行为,如等待、反馈、新问题的生成等。由于涉及到诸多环节,需要综合考虑许多方面和细节。可以说,有效设问是一个过程、—个系统,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教学实践。

作为连接教与学的桥梁,有效的设问会让教学变成一种理想的类似掷飞碟的游戏,而不是像一场棒球比赛。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加入问题的讨论,抓住某个观点,然后再把它掷给别人。于是,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而变得生机勃勃。

二、课堂设问的程序

美国教育专家杰基·阿克里·沃尔什和贝思·丹克特·萨特斯共同研究开发了“通过提问和理解促进学习和思考”的专业发展模式——“QUILT”框架。他们在《优质提问教学法》一书中阐述了该框架的五个阶段,即准备问题、陈述问题、激发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加工和对提问行为的反思。并且,将整个课堂设问看成是一个系统,从“准备问题”到“对提问行为的反思”基本涵盖了设问与评价的全过程。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可以把课堂设问的程序分为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倾听回答、反馈/评价、反思等五个步骤。这五个部分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应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加以运用。(图1)

第一步,设计问题。笔者认为,问题设计应遵循注意关联性与合理性、强调普适性与针对性、突出创新性与可行性等原则,提出对学生有诱导性、有明确目的的问题,且措辞准确,以确保问题没有歧义和所提问的内容易于理解。

第二步,提出问题。采用恰当的组织方式,让全体学生参与思考。必要时重复问题,或者改变问题的表达方式,以保证所有人都能理解问题是什么。

第三步,倾听回答。教师应表现出对每一个答案的兴趣,并且引导全班学生尊重别人的思维方式。

第四步,反馈/评价。当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必须跟进,给予适当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决定是否继续提出加工性问题、提供回答线索或是进行评价。如需继续提问,则返回到第二步。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整堂课结束后,进入第五步,自我反思。除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之外,还需要专门对整个课堂设问的全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因为在课堂设问中,学生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固定的,所以课堂设问过程中蕴藏了诸多可能性和不可预知的状况,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并反思自己的设问行为,以促进有效设问技能的提高。

三、课堂设问的策略

教学对话中,教师需要牢记课堂教学目标,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和机敏的引导者。此外,这一过程中还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并成为积极的思考者。

围绕相关主题进行的课堂对话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问题的设计一直到课后反思,这一流程要求教师必须做出系统的规划,并且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提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一)问题设计的策略

《优质提问教学法》中列举了优质问题的四个特征:(1)能够达成一个或更多教学目标;(2)关注重要的课程内容;(3)能够促进在规定的认知水平上的思考;(4)清晰地阐明所要问的内容。

参照以上优质问题的特征,再结合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实际,笔者总结出以下问题设计的策略。

1.问题设计的技巧

面对课堂中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师如何设计和选择问题?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和感知的基本问题外,在问题中怎样将学生的个体知识和经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本学科知识相关联?怎样扩大问题的所指范围,适当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优质提问教学法》中提到了一个选择问题的方法——问题环。课堂上的问题按照所涉内容的来源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学科内容问题、个体知识问题、其他学科领域的问题。根据实际需要,笔者将其作了适当改动。如图2所示,三者有单独的部分、两者结合的部分,以及三者相结合的部分。这意味着问题可以分为三大类:首先是单独的问题,如美术学科、个人知识或者其他学科;第二是两者结合的问题,如将美术学科与个人知识结合的问题;第三是三者结合的问题,如将美术学科与个人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相结合的问题。在视觉文化影响下的美术鉴赏课堂中,问题的设计强调与学生个人经验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结合,问题环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出引发学生兴趣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以《中西古典园林》一课为例,针对中西古典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的差异这一部分内容,问题设计样本如下:

单独领域的问题

①学科知识:中西古典园林在特点和造园手法上有哪些差异?

②个体知识:你在生活中遇到或者听说过哪些由文化观差异所导致的问题?

③其他学科知识:中西方在自然观方面有什么差异?

两者重叠的问题

学科知识与个体知识(①+②):当你走进中西不同风格的古典园林中时,产生的感受会有什么不同?

学科知识和个体知识的问题都涉及“差异性”。学科知识的问题“中西古典园林在特点和造园手法上的差异”,旨在探讨由中西不同的观念导致的表现在园林方面的外显现象;个体知识的问题突出了个人对于中西文化差异会产生什么样的直观感受。两者内涵相结合而形成的这个新问题,既强调中西古典园林的差异性,又突出个人对于这种差异的感受。

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①+③):中西文化中自然观的差异是怎样影响中西古典园林特点和造园手法的?

其他学科知识和学科知识的问题同样强调“差异性”,区别在于其他学科知识的问题突出了内在的自然观方面的差异,而学科知识突出了差异的外在表现。两者相结合所形成的新问题,将“差异”的外显现象和内隐原因相联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前面学到的知识搭建起连接两者的桥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

个体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②+③):中西自然观的差异有哪些外在表现?

个体知识的问题强调由差异带来怎样的外在体验,其他学科知识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强调中西文化的内在不同,两者结合形成的这个新问题,既强调了外在体验,又关注到了内在差异。

三者结合的问题

举例说明,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什么情况下应该坚守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

三个方面的问题综合起来看,是关于中西文化观的外在表现、内在差异,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所以将三方涉及的提问点结合在—起,形成了以上问题。

2.巧妙安排问题顺序,由观察到感受,由表及里,培养感知能力

美术鉴赏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审美活动。感性认识是基础,从作品中获得丰富和细腻的感性认识也是获得审美快乐的重要途径。问题设计遵循由观察到感受、由表及里的层次递进,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体会、欣赏和评价作品。“作品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作品使你有怎样的联想?”此类问题,意在唤起观看者的审美感受。笔者本以为“感受”人人都有,见到任何—件作品和一种现象第一时间都会产生某些感受,这种问题自然不难回答。可事实并非如此。每次播放作品图片后问到此类问题,学生的反应往往出乎意料,有的一脸茫然,更有甚者直接回答“我没感觉”,只有少部分情感细腻的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看到作品时产生的感受。这种状况不禁令笔者反思自己设计的问题及问题的顺序。根据美术作品鉴赏的需要,引导学生描述“感受”这一导向没有错,那么尝试调整一下问题的顺序,情况又会怎样呢?由于视觉信息的过剩及复制技术的巨大进步,原本独一无二的作品被大量复制品所替代,人们的视觉对于这种静止的、无“震撼”视觉效果的作品习以为常,进而削弱了感官知觉的能力。针对当今视觉文化这一背景,笔者把“作品中表现了怎样的景象”或者“你看到了什么?”这种直观地观察描述性问题放在最前,旨在引导学生看作品,看得进去作品,然后再提问关于作品感受的问题。在几次课堂试验之后,学生的表现给了笔者很大启发。

以鉴赏《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为例,笔者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第一,观察作品中表现了怎样的一个女神?第二,这尊雕塑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以下是部分教学实录:

师:作品中表现了—个怎样的女神?请你尽可能详细地去描述看到的形象。

生1:……(停顿了片刻,有些茫然,不知从何说起)

师:那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这个女神呢?(从具体问题转到一般性常识,目的在于找到学生能够接近作品的切入点)

生1:面容特征、神态、身形、动作。

师:这位同学给出了一些描述女神的角度,还有其他同学需要补充吗?(扩大提问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生2:还有雕像的高度。

师:这一点也很关键,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看雕塑的视觉感受。(及时肯定学生的观察视角)现在还有同学需要补充吗?(停顿片刻)那我们姑且默认这些描述角度。(板书:面容特征、神态、身形、动作、高度)哪位同学可以详细地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女神?(通过板书理顺学生的思维。同时,回到初始问题)

生3:鹅蛋形的脸型、高鼻梁、深深的眼窝,挽着发髻。

师:这是女神的面容特点,描述得很具体。那么,她的神态如何呢?(边听边在板书上勾出学生所描述的内容)

生4:没有特别明显的表情,看起来很平静,她看着远方。

师:哪位同学可以继续描述她的身形和动作?(将描述引向更加全面的观察角度)

生5:上半身是状态,看起来比较结实,下半身好像穿着长裙,看起来有种自然下垂的感觉。一条腿弯曲,感觉很放松。

师:刚才我们还提到了她的高度。作品2米多的高度,会给人带来怎样的视觉感受?

生6:高2米多,人们看她肯定是仰视。

师:仰视会带来什么感觉?

生6:显得很高大,会有种崇高感。

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停顿片刻,没有学生回应)好,刚刚我们已经非常详细地观察和描述了这座雕像所展示的形象。根据你自己的观察,细细品味一下,这尊雕塑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过渡到关于“感受”的问题)

生7:我觉得她看起来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

师:“不食人间烟火”在这里具体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回答进行阐释)

生7:感觉没有缺点,很完美。

生8:她看起来显得平静、优雅而且很崇高。

《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是一尊经典的古希腊雕塑,学生们对此非常熟悉。也正是因为这种“熟悉”,使得我们平时看到关于她的图像时常常是匆匆一瞥,很难真正看得进去,这也代表了大多数曝光率较高的经典作品在美术鉴赏课上的尴尬地位。笔者安排问题顺序时,首先把问题的落脚点放在了视觉信息的读取上,引导学生进行“发声思考”,让学生用语言详细描述这尊雕塑的造型特征。正是因为需要用语言进行描述,那么就迫使匆匆一瞥式的观赏状态变成了仔细的观察和用心的品味。然后,从细节描述再回到对作品的整体感受。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并不是对作品难以产生感受,而是很难看得进去,一旦认真去看作品,感受自然会产生,而且更容易用语言来表达。以上两个问题遵循由观察到感受的顺序,完成“感知”这一步骤。对于作品感性层面的把握,为进一步理性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笔者由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师生对话也为学习美术作品鉴赏的方法搭建了脚手架,引导学生由已知的信息和知识逐渐过渡到未知领域,并初步体验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

3.问题表达清晰具体、措辞准确

问题的表达要遵循准确性原则,以保证问题容易理解、没有歧义。

在讲授《自由引导人民》时,笔者打算以一个核心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找出作品中的虚构形象——女神,进而了解浪漫主义作品强调想象这一关键点。

问题是这样表述的:作品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吗?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回答。

生1:我认为不是真实的。因为画家不可能亲临战争现场,这个景象肯定是画家虚构出来的。

生2:我也认为不是。艺术是高于生活的,我认为这幅画的用意在于对战争参与者的褒奖,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者文字记载创作出来的。

生3:我认为不是真实的。画面中有女权主义的倾向,因为作者把一个女人放在了画面的中间。我认为这是—幅以宣扬女权主义为目的的作品。

通过课堂提问,笔者发现,即使是那些理解和表达能力很强的学生,也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很多学生是从内容和意义出发考虑问题的,并没有立足于画面来思考。于是,笔者开始反思问题的表述是否清晰明确。问题本身是希望引导学生从画面出发,通过观察找到看起来不合时宜的人物,进而推测她的身份。问题中提到“你认为”,这是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的词语,而非设计问题的初衷——进行观察。而且问题表述中并没有强调“立足画面”这一点,限定不够准确,致使学生的答案过于宽泛。所以,在这个问题的表述中,动词运用不当,且没有限定思考方向,最终导致回答效果不太理想。

如何做到问题表述清晰、具体、准确?首先,根据教学需要,为问题设定范围,使问题有明确的指向。也就是说,问题一定要具体。比如,上面的教学实例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关注画面中的视觉信息,发现并理解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这就需要从画面人手,而不是其故事内容,那么,在问题中就需要点明“画面中……”。倘若教师希望学生就这幅画的整体表现展开讨论,那么,就不需要给予具体限定条件了。

其次,注意措辞。问题中涉及到的词语、句子结构应该清晰、容易理解、没有歧义。问题表述中出现的词汇应该是学生能够理解的,与其年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我们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我们的问题:学生们理解了问题的意思吗?他们能够将问题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吗?学生对于该问题所希望的答案有一个普遍的认识吗?”当教师完成问题设计工作以后,将问题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并且仔细阅读几次,阅读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的含义和表述是否清晰,是否有歧义。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经过思考,笔者对问题的表述做了如下更改:观察画面,画面中表现的人物和场景是对现实的真实再现吗?这样的表述既规定了认知操作的动词“观察”,又限定了思考范围:是在对画面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基于画面中表现的人物和场景进行分析和判断。

再次,在问题表述中尽量避免使用封闭式问题的结构。如:你能……吗?你会……吗?你知道……吗?这类问题最直接引出的答案是“能/不能、会/不会、知道/不知道”。教师需要紧接着问下—个问题以使课堂对话得以继续进行。而由“什么”“怎样”“为什么”等词语开始的开放式问题,往往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篇8

Facebook这类的社交网络兴起之后,热闹的社交媒体成为互联网广告的新选择,但是,社交媒体并非只是为广告主增加了一个新的传播渠道而已,也绝非将原有的营销模式移植到社交媒体平台就万事大吉那么简单。实际上,社交媒体为不断演进的数字化营销模式提供新的驱动力,而这次通用与Facebook之争,也正是根源于此。

通用汽车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希望在Facebook上投放巨幅的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网页广告,而这一提议遭到了Facebook的拒绝,理由是像Facebook这样的社交平台不适用这种大幅冲击力广告,会大大影响客户体验,Facebook希望维护在网络社区中温馨互动的气氛。

Facebook的坚持传递了另一种声音,广告主是否真的找到了适合社交媒体平台的营销方式?

研究公司WordStream的调研结果证实,Facebook网站上的广告点击率要低于一般互联网或谷歌。这说明,在Facebook这类的社交平台上,人们不喜欢干扰性的广告。社交媒体平台需要一种新的营销模式,能够结合社交媒体平台的优势,提升营销效果。要理解社交媒体的独特优势,善用这一优势,品牌商才能够找到合适在这一平台上广告的新方式。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十年后,关于“精准、互动、效果可衡量”是互联网营销中不断演进的概念。从最早出现能够以点击量衡量的Banner广告,最后也被揭示为新的广告黑洞——80%的点击量是由20%喜欢在网络上闲逛的宅男出于好奇贡献的,这些不是广告主希望购买的点击价值。而今年,在互联网营销已经延伸到社交媒体平台上时,如何更“精准、互动和可衡量”依然是营销界的新挑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