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企业管理学习8篇

时间:2023-09-01 09:18: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管理学习,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管理学习

篇1

关键词:传统企业 学习型企业 管理特点

一、传统企业管理的特点及劣势分析

目前的企业管理体制,已经广泛得到实行。它是按照企业的发展需求已经内部的明确分工,分成了三大机构:决策机构、行政机构、职能机构。在每一个模板中又成立了多个部门单位。这样的科层制的组织形式中,在高层的管理者可以对低层管理者,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低层管理者必须服从上级的合理安排。

1.传统科层制企业管理体制的特点

(1)在企业的内部分工明确,明确每一个工作的岗位职责;(2)在组织内部的运营工作具有统一性、协调性、系统性、制度和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3)每一个组织由上到下的阶级观念比较强,形成了可遵循的指挥体系;(4)在管理工作中的职员必须公私分明,不能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中;(5)职员不能任意解雇、招聘、组织人员,人员的任用、提升都必须经过技术专家的意见。

2.统企业管理体制的劣势分析

这种金字塔式的科层组织结构是以等级为基础,以命令的形式进行控制的。所以在企业内必须分工明确,每个员工都需要遵循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作的领域和职责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科层组织形式虽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生命力。另一方面,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1)在人员的沟通、协调和检查方面的,都增大了成本。一般情况下,一个管理者的管理规模成员是10人左右。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组织层次的提高,这样的管理结构已经不符合公司的发展趋势。第一,造成沟通成本方面增加的局面体现在企业内部组织层次的增多,信息的渠道增多和时间的延长,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去了真实性和实效性;第二,指挥线过长,管理的多方面需求,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让管理的对接工作不连贯,责任不明确,增加了没必要的协调成本和检查、监督方面的成本等。(2)无法为企业创造最高效的工作效率和运营利润。科层组织结构没有完整性和连贯性,把管理过程分割给各职能分部门负责,而每一个部门就只专注与自身的工作进展和本部门的利益,忽略了与其他部门的紧密联系,所以经常会出现以大失小的情况。导致各部部门没有一致性,管理成本不能集中化,降低了这种组织相应的调节功能。其次是系统的工作流程分割成不同的岗位,没有充分发挥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每个岗位的工作是呆板而独立的,有些职员只能进行流水线的作业,无法发挥个人的自主决策积极性、创造力和想象力。(3)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这管理组织失去了灵活应对的能力。科层组织的优势在于对可以预料的常规事态进行有效管理。市场是变化莫测的,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增强,需要多功能的服务和多样的产品。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常规事情将日益减少。科层组织赖以存在的物质技术基础日益消失。科层组织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它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组织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二、学习型企业的特点及优势分析

1.学习型企业的特点

在“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信息知识爆炸时代,学习型企业的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它的特点非常显著。(1)在管理组织方面:工业时代的管理都是垂直型“金字塔”结构。它以等级为基础,权力十分明显。现代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则,却是以共同进步为原则,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学习的组织形式具有很好的弹性效果。(2)管理内容方面:工业时代的最大成分是以人的行动和生产工作标准化,现代的学习型组织管理是以人才的竞争为核心,坚持可长久发展的创新战略。(3)从管理策略来看,工业时代的奖罚制度分明,只注重生产的效率;现代的学习型组织多数是以学习为动力,实行以快变求胜的柔性策略。

2.学习型企业的优势

(1)组织结构具有扁平化的特色,代替了垂直型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距离,提高管理效率。简单化的组织结构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组织体结构,全面发挥管理的功能,管理的信息多渠道多样化。学习型企业在管理层方面精兵简政,缩短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距离。(2)优化了企业的内部流程。工业时代都是以命令和控制的形式为主,内部的流程十分单调,使人们的的付出和收获成了反比。当今的企业管理,企业流程的工作顺序包括和很多流程,流程设计十分科学合理,让人员可以进行同步工作,减少成本。利于人们树立创新的工作意识,形成全新的服务理念,不断自我超越,突破工作成果。(3)过去的工业时代的管理都是片面地追求产品的数量和运营的利润;而现代的企业管理都是追求创新,以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为宗旨。现代企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工作,提高市场的应变能力。在工作小组里,设计师会、工艺工程师、市场经理、财务经理都会同心协力工作,符合客户和企业利润的要求等。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从市场到批量生产前所有单个任务整合成一个程序,可以对变化着的外部市场环境作出灵活反应。(4)工业时代管理以物质资源为主体;而现代的企业都是以最新的知识信息资源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信息网络的发展为基础,管理工作的职能综合化,以“理”为主。

三、结束语

“学习型企业”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在我国的企业中运行的效果非常好,发挥了主体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局势下,社会各方面的变化突飞猛进,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等.变革之舞[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2]张声雄.学习型组织的创建[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

篇2

内容摘要:企业存在和企业成长的问题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有关企业研究最基本的问题。由于现代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都是企业,因此出现很多混淆。事实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不同。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先将基于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和基于管理学的企业成长理论进行辨析,然后试图在对企业成长理论演进的思想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勾勒出一个清晰的企业成长理论发展框架图。

关键词:经济学 管理学 企业理论 企业成长理论

经济学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企业成长理论辨析

(一)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范式辨析

1.研究角度不同。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它用途的稀缺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和集团的科学。我国著名管理学者芮明杰认为,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简单说,经济学长于解释“who”和“why”,而管理学则长于指导“how”。

2.理论基本假设不同。经济学假定人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经济人”,管理学假定人性是变化多端、复杂多样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差序关系。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经济人假设;二是社会人假设;三是自我实现人假设;四是管理人假设;五是文化人假设;六是复杂人假设;七是学习人假设。经济学认为社会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是非常有限的,管理学认为组织可利用的资源相对于目标实现是可调整投入和可创造的,有效利用是为了降低成本。

(二)经济学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企业成长理论辨析

沿用上面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范式辨析的思路,企业理论与企业成长理论分属于不同的研究范式,区别一目了然。众所周知,企业理论来源于科斯(Coase,1937)《企业的性质》一文,而科斯对企业性质的探讨是在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中,提出企业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企业与市场不过是一种合约对另一种合约的替代。企业理论是对新古典主义的发展,仍是资源配置研究内核。理性经济人假设规定了经济学不讨论人在社会中的全部行为,仅仅从人的行为的各种动机中抽象出经济利益最大化动机,在此情况下探索市场制度、生产和交换以及企业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企业只是实现生产和交换的一种方式,是被当做工具被动研究。

而管理学以组织(企业)为研究核心,企业成长理论主要围绕企业成长的动力、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企业成长模式与成长战略等内容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主动研究企业如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换言之,企业成长理论并不关心企业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而关注于企业的成败,这与管理学的研究内核是一脉相承的。经济学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企业成长理论的主要区别见表1。

企业理论主要流派和观点辨析

(一)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古典经济学主要用分工的规模经济利益来解释企业成长问题。亚当•斯密(1776)通过制针工厂的例子说明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效应及其原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并把价格机制看作是经济活动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企业只是市场价格协调机制下的一个基本生产单位,企业内部的运行被视为一个“黑箱”,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的产量或最低的生产成本。企业为了实现最大利润,必须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

可见,传统的企业理论就是生产函数理论,完全从技术角度看待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企业是同质的,方法上以边际分析、局部均衡和数理工具为主,没有企业任何主动性的余地。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现代企业理论

1937年,科斯《企业的性质》发表,标志着经济学界对企业性质和企业边界等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开始了新一轮的分析和探索,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科斯、威廉姆森、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诺斯及张五常等人。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把企业视作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因此被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重点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委托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委托关系,产权理论则从产权的外部性的角度研究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情况下的控制权分配问题和激励问题。这三个理论与契约理论一起,构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体系。这些理论的共同之点都是强调企业的契约性、契约的不完全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但是这些研究仍然没有跳出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正如科斯所说,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基础上,管理者理论(鲍莫尔1962,马里斯,1964),企业史的研究(钱德勒,1977,1992),经济演化理论(尼尔逊和温特,1982,1997)等,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延伸研究,代表不同的支流和热点,都有其独到的创见,繁荣着企业理论。这些流派依据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归类方式,在这里不必也无法一一穷尽。

企业成长理论主要流派和观点辨析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试图深入企业的黑箱来揭示企业的本质,但企业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把企业作为抽象的要素,用市场机制解释企业,没有从企业的异质性和企业内部探讨企业成长的原因。为了克服上述理论的缺陷,学者们把研究的视野聚焦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技能、能力及知识,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一种全新的理论―企业成长理论应运而生。

(一)“资源―能力”理论

1959年,潘罗斯(Penrose)的《企业成长的理论》 一书出版,以开创性的研究为企业成长理论奠定了基础。潘罗斯认为既然企业的增长主要受制于管理力量,那么管理力量的增长也必然会推动企业的增长。企业能力的关键是管理能力,它是限制企业成长率的基本因素,现在通常把管理对企业成长的关键性约束作用称为“潘罗斯效应”。潘罗斯的理论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在她的研究基础上,后人进行了继续探索,形成了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动态能力论、企业知识论等多个流派,这些流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区别只是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已。

(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1965年,安索夫在其著作《企业战略》一书将战略从军事领域拓展至经济管理活动。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1980年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策略》以及之后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波特把 SCP 分析范式引入到企业竞争战略中,将企业竞争优势和成长归结于企业的市场力量与产业拓展,并假设这一力量与企业进行市场定位、构筑进入和退出市场壁垒的能力相一致,从而建立了竞争战略理论。后续对于战略管理的研究有两大学派,行业结构资源学派和内部资源学派。管理大师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划分为十个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

(三)技术创新理论

熊彼特(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的创新理论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大飞跃。他的“创造性毁灭”的观点,“非连续历史跳跃”的观点显然与边际替换概念不相容。这说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是经济进化的发动机,企业具有超越外部经济条件的自主能力,而且能够塑造市场条件。另一个突出贡献是熊彼特详细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沿着熊彼特的线路,产生了制度创新经济学和技术创新经济学。

(四)生态理论

借鉴其它学科和理论,出现了从企业生命体的生存、发展角度来考察企业成长的理论,如爱迪思(1988年)的《企业生命周期》,吉布雷特《非均衡经济学》(1931)中提出“吉布雷特定律”,詹姆斯•穆尔199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理论。这些理论从生命、生态的角度研究企业规模与成长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商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与成长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企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五)企业成长理论流派发展脉络

由于企业成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人们在认识和考察企业成长时,得以从不同的假定前提或不同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方法去概括和解释企业成长,这使得企业成长问题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解释,表现出“企业成长理论丛林”的状况。限于篇幅和能力的限制,以上介绍只是选择有代表性的人和观点,并且除了上述流派之外,还有很多流派,如混沌理论、复杂理论、博弈论、合作竞争论等,这些理论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暂不做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献。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脉络如图1所示。

结论

从企业理论到企业成长理论,对企业的研究呈现出从同质分析向异质分析、从外部分析向内部分析、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的演变特征,企业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各主要流派的主要区别如表2所示。

以上论述对经济学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企业成长理论进行了辨析,而当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融合趋势越发明显,经济学研究越发渗透到管理学领域,管理学也越来越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企业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的区分,目的不是割裂企业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的联系和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理清各种研究思潮,呈现出各个理论流派的清晰发展脉络,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有关理论提供帮助,对指导我国企业成长实践也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诺德豪思.经济学(第14版)[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2.芮明杰.创新制胜―现代企业管理创新[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3.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M].商务印书馆,2003

4.Coase Ronald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 1937(11)

5.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商务印书馆,1997

篇3

关键词:发电企业;档案管理;科学管理;关系

一、加强发电企业档案管理的意义

加强发电企业档案管理既是在大市场环境下对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应用的体现,也是深化档案管理工作和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要求。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能够使发电企业的档案贮存和管理能力提升,其次能提高发电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三能提高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四能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档案的管理目的是进行利用,使其节省企业时间,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发电企业的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和档案管理的服务水平,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保护。因此,在企业的整体管理体系中,档案管理是基础的一环,也是重要的一环。

发电企业是我国的一类重要企业。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也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发展态势。长期以来,发电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好坏,都对其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发电企业自身的建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有着书本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档案既是发电企业发展经验积累的体现,也是凸显企业核心地位和竞争力的凭证。所以,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发电企业的档案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发挥档案的作用,就能提升发电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二、我国发电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

企业档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我们国家的发电企业的管理现状却令人感到不安,许多发电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表现出对档案管理更高的期望值。事实上,对于电力企业中的生产者来说,发电企业的档案管理在这种期望中显然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对档案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发电企业都把生产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档案工作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这种现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然短时间看不到,但却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有很多档案工作人员处在一种“说的多,做得少”的尴尬工作状态中。档案部门工资低,部门人员少,根本得不到领导的重视。

(二)信息化档案管理中的安全问题日见紧迫

在信息化环境下,许多档案资料已不仅仅是有形等的有限形式,还包含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料。因此,保证信息档案的安全将是信息化工作中的首要问题。由于电子档案的发展迅速,使得档案管理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也要同步提高,一些老员工不熟悉办公软件,而刚刚步入岗位的大学生相对缺乏工作经验,所学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脚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数据标准化工作的完善,新的形势对档案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档案管理的计算机体系利用效率低

发电企业的档案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虽然说利用计算机能够快速地检索出所需档案,但是,我国许多发电企业的档案信息化程度仍然很低,主要体现在档案信息的收藏和整理不到位,质量差。许多信息无法检索到的原因就是档案信息化之后没有准确的标题、文号、关键词等,最后不得不再次进行人工检索。

(四)档案管理制度松懈

许多发电企业的档案室资料遗失现象严重。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是由于企业的内部人员自我主人翁意识差,二是由于档案管理部门管理松懈,惩罚制度宽松。许多记载有重要信息的档案资料一旦损坏或是遗失,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

科学合理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企业档案管理高效化,为其他部门的发展创造更为优越的内部环境。所以说,发电企业的档案管理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离不开档案管理,做好了企业的科学管理,对发电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是一种表率。

发电企业见证了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它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许多发电企业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健康地发展着。这些企业中有的虽然经历过市场经济的改组和重命名,但是它的档案部门中的庞大的档案资料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都能齐全、完整和系统地体现电力企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要科学地管理好一个发电企业,必须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对待档案部门,从档案部门可以找到科学管理企业的金钥匙。那么,如何处理好发电企业的档案管理和整个企业的科学管理之间的关系呢?

三、发电企业档案管理与企业科学管理共发展

(一)企业的管理关键在科学,档案的管理关键在人

企业是由人管理的,一个大的发电企业由诸多庞杂的部门构成。要实现高效的管理并非易事,而事先这个目标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一要从精从简,部门宜少不宜多;档案的管理关键在人,人员的素质高低由企业的科学管理决定。所以,要实现档案的高效管理,必须先清理掉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从根本上杜绝人浮于事的现状;其次要加强对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既要组织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学习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知识,又要培训他们保护档案、整体档案的技能。要对企业的所有员工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档案价值的利用效率。

(二)针对发电企业的特点,依法加强对档案部门的保护

发电企业的档案价值高。这些档案资料能够给企业带来潜在的隐藏的经济效益。所以,科学的管理要求:严格按照法律的基本要求来管理档案。对于档案的借阅和使用必须登记到位、借阅时间明确,遗失档案要追求责任到人。对于档案管理人员,则要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知识的培训,提高档案资料的重要性和地位。对于那些损坏档案、泄密档案的工作人员要依法处理。

(三)将整个企业的管理经验嫁接到档案部门,将给档案部门的价值充分利用到为企业创造价值中

企业的科学管理是一种模式,既适用于整个企业,也适用于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所以要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统一标准,齐全门类,收集有价值的档案以弥补企业的不足之处。开展网络的宣传,将档案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贯彻档案中积极的政策、方针和精神。控制好档案的安全,及时有效地为其他部门提供信息。

参考文献:

[1]张斌,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2(12)

[2]王传宇,科技档案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张斌,对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困惑的思考[J]北京档案,2007(02)

[4]阎心梅,用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J]企业档案,2005(09)

[5]魏建萍,试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J]档案人语,2010(3)

篇4

—、企业管理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企业管理教学的组织者,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是现今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传统教学模式下,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授课方法和手段单一,基本拘泥于单一的理论讲授,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进行。教师习惯于对理论知识从头讲到尾,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况,造成教与学的分离,课堂缺乏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目前企业管理课程大多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这种手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活泼,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频率较快,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回味、消化和思考。因此,如何营造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当前企业管理课程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以市场为导向,定位企业管理课程教学

高职院校主要承担着造就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和部分专门人才的任务,它和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其毕业生绝大部分要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这类工作要求学生的专业技能必须过硬。企业管理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均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企业文化、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知识,对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及企业模拟综合实训起着基础性作用,结合高职学生培养层次,其定位应根据学生的就业面向和服务领域,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在管理知识、技术、方法传授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学内容上应以企业管理原理为主线,以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内容等作为主要研究领域,涵盖企业外部相关环境、企业制度、企业法律,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一般管理方法;在能力目标上,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在素质目标上,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强化企业管理课程学习的应用性目的,遵从“以从业为导向,以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目标,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头脑中对企业、企业运行模式和企业管理有感性的认识,形成企业管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将原有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潜力,使其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员工的基本素养,为将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企业管理课程主要教学模式探索

企业管理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企业管理课程定位后,其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又是一个难点,在教学组织实施环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及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在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中行之有效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带人特定事件的场景,深入角色,以加深学生对理论、方法理解的一种教学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管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所学内容,提高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和协作精神。采用案例教学,应先将案例发给学生,做好启发、引导工作,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各种不同环境下管理方法的运用,从中掌握理论知识的精髓。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也可以在模拟决策者的过程中,不断校正行动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决策质量和水平。

案例教学法是企业管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法,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还是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因此,在企业管理案例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案例要适当。在案例选择上,应遵循所选案例符合教学目标、难度适宜、适用性等基本原则,贴近学生专业实际,精选一些内容丰富、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案例或本地区学生较熟悉的企业管理实例。如,在学习“企业文化”时,可引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实例;在学习“质量管理”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著名的海尔总裁张瑞敏忍痛砸洗衣机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二是合理组织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中,教师属于引导者,同时也是教导者,刚接触案例分析的学生可能还比较茫然,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渗透一些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多样化、形象生动、有趣的方式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自己发现可运用的知识点有哪些,等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自然、明确地掌握教学内容。三是评定要恰当。企业管理中每个案例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同时问题本身本无唯一正确答案,因此,案例分析的评定没有所谓的绝对标准,而应依据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及工具的应用能力等几个方面来判定。

(二)讲解管理故事教学法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谈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事情,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那些深奥的理论或法则,而是一些鲜活的故事。管理学界流行一句话:“管理靠案例,文化靠故事”。案例是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们研究的对象,而故事则雅俗共赏,更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成功的管理者都是会讲故事的人。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喜欢讲故事,他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情况讲述不同的管理故事,就构成了一部汽车业“工作哲理大典”;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也会讲故事,他凭借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征服了很多人,为联想赢得了无数的机会。同样,一个从事企业管理教学的教师,也应该是讲故事的高手,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企业管理的知识,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三)情境模拟教学法

情境模拟又称“角色扮演”,是目前招聘测试中常见的一种方法,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设计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然后将被测试者安排在模拟的环境中,要求被测试者处理设定的各种问题,并根据其处理方法和效果来评价其心理素质和潜在的能力。企业管理的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从各个模块中抽取,如,财务管理模拟、生产活动模拟、人力资源招聘活动模拟、决策会议模拟、市场营销活动模拟等,教师可以就某一管理主题,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扮演其中的管理角色,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和应用所学的管理知识,更好地掌握管理的方法与技巧。情境模拟教学通过让学生扮演其中的管理角色,使实践活动更真实、更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情景模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与学脱离的现象,将学生与教师更好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实践体验教学法

企业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管理思想、职能、原则、方法等必须联系实际,通过企业实际的场景体验,才能使学生的管理知识技能更加深人和牢固。目前,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实践体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课程教学中,由教师联系学校周边的企业,分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真切感受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企业文化、工作流程及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等,通过接触企业各层面的人员,了解不同层次管理者的工作与职责。二是通过企业管理知识全面系统的学习之后,利用假期,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在工作实践当中,学以致用,加强学生对企业管理知识的运用。

(五)其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决策性方案和建议,并在小组间进行研讨和辩论。在讨论中,头脑风暴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章节内容还可以采用研究性教学,教师可先将教学目标细化为若干问题或单元,向学生阐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要求,随后让学生自主成立研究小组,用随机的方式各获得一个单元的任务,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自主收集、整理信息,让各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通过讲授或多媒体等形式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该组学习的主要成果。之后,由其他小组和老师提问,该小组同学回答,对不尽完善处,教师可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梳理归纳。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更充分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看似将课堂交给了学生,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在准备资料和完成任务过程中会发现、产生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一一作答。因此,教师必须深度备课,研究与任务可能相关的所有领域和问题,以便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更好互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另外,教师还要尝试改变讲课的固定位置,使用体态语言感染学生。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我们能够从黑板前解脱出来,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拘泥于在计算机旁操作鼠标,更要深人到学生之中,,研究与任务可能相关的所有领域和问题,以便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更好互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篇5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教学方式;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企业行政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一门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究其课程内容本身,主要包括企业行政计划、企业行政协调、企业行政控制、企业行政监督、文书、会议事务管理及行政领导方法,等等。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将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具有创新技能,既能从事机关事务管理工作,也能适合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的管理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企业行政管理这门课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企业行政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试图去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力求提高教学效果。

一、企业行政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定位不准确。企业行政管理是以全面提高企业组织效能而提供必要的保障服务,决策、计划、控制、协调等构成了企业行政管理的框架,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居于主导和轴心位置,是企业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但企业行政管理既不同于行政管理,也不同于企业管理,确切地说,应是后二者的有机结合体。企业行政管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用管理学的知识去分析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具备处理企业内部事务、后勤事务的能力。但是,国内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单方面从公共部门出发,用纯粹的行政管理知识体系来讲授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抛开了“企业”这个立足点,学生往往感到与已学的课程有重复,与企业衔接不紧密,实用性和适用性不够。如果仅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入手,整个课程以企业管理体系来梳理,也会形成貌似企业管理,深究起来又不是,造成似是而非的现象。因此,使得大多数高校教师对企业行政管理教学颇感棘手。

2、可供选择的教材与辅助资料匮乏。虽然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在国内众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其教材体系建设是较为薄弱的环节。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是苏伟伦主编的《企业行政管理要素》、干方彬等编著的《做优秀的行政主管》,还有几本高职高专的教材,教材总量明显偏小。囿于教材等相关资料的限制,加上案例素材的选取存在一定的难度,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企业行政管理方面的案例较少,一些高校教师在备课时感到比较吃力。有人认为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弥补,但是在本科生的教学中,教材的使用还是必要的。笔者在课下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得到的信息是,学生希望高校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在前几位专家学者贡献的基础上,加入到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材建设的队伍中,编写出融合案例与理论于一体的教材,拓宽学生阅读选择的范围。

3、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性环节虚置。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性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目前,高校教师中从事企业行政管理教学的是年轻的群体,他们中大部分是研究生刚刚毕业,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不排除他们中理论功底比较扎实,有一些研究成果,但置身于教学中,常采用的方式是“板书+PPT”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讲课也很认真,希望学生能掌握知识体系,可效果并不理想,这与我国高校普遍缺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师资有关。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教学计划中均有实践课时或环节的安排,但很多是流于形式,无法付诸于实际操作。

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教学的措施

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现大规模发展之后,如何实现向质量转型,培养出适应企业所需要的管理人才,是高校不容回避的课题。为此,改进教学既是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起点,也是关系到此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

1、合理设置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内容。高校教师应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政管理的规律和方法,为企业行政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证技术。企业行政管理要把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于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这是教学的基础目标;能力目标,这是教学的关键目标;成才目标,这是教学的核心目标。课程内容既要立足于行政管理学科知识,也要吸收企业管理理论的精髓,跳出二者分割的怪圈。行政管理注重的是机关及事业单位的管理,企业管理强调的是企业组织的全盘管理,不仅仅是行政事务的管理。统筹设置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内容是务实之举,寻求适合企业行政管理的理论区域。实践性是企业行政管理的关键元素,要从企业实际中发掘问题,让学生熟悉各种实践形式的操作流程。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既有相关理论的储备,又能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实务开展具体工作,这些是学生胜任今后工作、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2、丰富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材体系。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发展迅速,为教学的实践者既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如果高校教师能把典型的企业行政管理活动精炼成具有普适性的教材,或者是编写成案例专辑,通过校内课题组的团队合作形式或校际合作等方式,对企业的行政管理实践进行描述、分析,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样既发挥了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也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契合点。笔者在企业调研中得知,企业组织中的很多人员希望有这样的人员来完成此项任务,高校的学生群体也盼望能有这样的教材资料面世,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既有益于学生,也是对企业实体界的贡献,同时也能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很好的基础,也是对高校教师理论水平的检验,也可以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3、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案例的选择和使用的目的是让学生置身于案例的氛围中,如何运用自己“智库”里面的储备,去分析问题,有助于学生去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临场应变的能力。企业行政管理的案例可以由教师自己整理得出,也可以从网络资源中获取,既可以是成型的案例,也可以是毛坯式的案例,既有与课程章节相配套的专题案例,也有几章节串联起来的综合性案例;既有事实描述性案例,也要有能让学生有发挥空间的案例。

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围绕某一专题,自己查阅文献、综合分析和讨论,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主动性明显提高,很多模糊的概念和原理也得以理解,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情景模拟参与是参与式教学的一种形式,它和案例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案例教学是前提和基础,是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基本训练,配合使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情景模拟参与就会有点拨的效果,可以弥补学生对企业行政管理实践的不足与片面。情景的设定可以由教师拟定,也可以由学生出题。具体步骤为:把学生分为4~6组(根据人数,也可适当增加组数);划分小组之后,宣布小组的目标;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展开模拟;总结评估情景模拟的结果。整个过程由教师作为指导者,也可由班级的某位同学主持,或者教师只给予辅指导,最后对情景模拟做出点评,并指出今后在企业行政管理的学习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4、注重校企合作和实践环节建设。实践教学的优势在于社会生活实际,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生动,教学形式活泼,具有近距离的接触,能有亲身体验,学生也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在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企业行政管理者(如行政总监等)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就要合理安排,定期和不定期地聘请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到高校课堂为学生开展讲座,互动交流,因为在企业一线行政管理工作岗位上的管理者真正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管理能力。同时,努力创造条件,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也有了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这样学生对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有了更具体、更客观的认识,企业也可以在合作中觅得自己需要的管理人才,实现共赢。但在加强实践环节建设的过程中,确定实践教学的主题要具体、务实,具有可操作性,切忌大而空;同时要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实践成绩,使学生在实践环节能珍惜机会,有所收获,这些还需在实践中总结和探索。

三、结束语

篇6

一、实习目的:

为了加强对营销管理知识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参观、学习企业的生产、销售流程和理解企业文化精髓,有利于加深对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现状的了解,加深对企业管理活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通过实习调研活动,锻炼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提供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针对于此, 我在进行了三年专业课学习之后,通过对《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创业管理》和《管理思想史》等专业课的学习,可以说对有关管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已经基本掌握了,但这无非只是纸上谈兵,倘若能将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那必定会事半功倍,达到我的学习初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企业管理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二、实习时间:

2012年6月29日至2012年7月24日

三、实习地点: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办公地址:延吉市朝阳街光明小区北侧。厂址:图们市图曲路365号。

四、实习单位概况: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始建于1997年8月份,座落于美丽的长白山脚下、图们江畔。是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设计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性防水材料企业。是国内较早生产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防水卷材以及防水涂料的专业生产企业之一,是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会员单位,在同行业率先通过了is09001:XX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企业拥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拥有国内先进的大型现代化流水生产线设备,年产量已突破600万平方米,产品的配方、工艺及性能指标等方面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企业目前已形成了“禹威”牌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防水卷材以及防水涂料等系列产品,其中包括柔性体、弹性体(sbs)、塑性体(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卷材、聚氨脂防水涂料、js复合防水涂料等,这些产品能全面满足防水工程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均获得省市优质产品称号,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吉林省名牌产品”、“用户满意产品”,被吉林省消协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被质协评为“质量担保产品”,被吉林省工商局评为“著名商标”、“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企业采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内求提高、外求发展,坚持以市场开发为主体,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方针,用优良的技术和服务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防水材料,与各界朋友真诚合作,共筑宏伟大厦。

五、实习内容:

我们的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7月1日—7月14日,主要是以走访延吉市各大建筑设计院为主,以延边大学学生的身份,以科研立项数据调查的名义,调查有关延吉市建筑业的在建工程数量和具体地址、延吉市未来的规划、建筑规模和数量等方面的数据。第二阶段从7月14日—7月24日,主要是根据前阶段的调查成果,进行实地调查,以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推销员的身份,直接向各大建筑单位和施工方推销我们的防水材料。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的李崇李总经理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防水材料基本知识,包括材料的组成成分,材料的价格,材料的性能以及我们公司的销售情况,生产情况,盈利水平等等。下午,由于里总有事出去了,我们就被安排在办公室,帮着整理一些办公室的文件。

明确完工作的内容和步骤之后,我们开始着手了。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以延边大学学生的身份,以科研立项的名义进行调查,主题是《金融危机对延吉市建筑行业的影响》。

真正的工作开始了,为了是我们的调查更有效率,我们对每个人的工作内容进行了分工,我则负责记录他们的调查内容,并进行整理,以下是我们在7月6日向延吉市建筑设计院总工会的朴永默朴院长调查的一些内容:

根据朴院长对目前经济形势的评价,现有的房地产市场不是很乐观。主要原因有:国家政策的不鼓励,导致开发商可贷款金额减少,资金供应出现短缺,材料供应商也为周转资金而大幅降价销售材料。

这就是我们对每家建筑设计院所采取的调查方式,以及我们所得到的信息,信息的整理格式的样本。在接下来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同样采取了以上的方式,整理出了以上格式的调查成果。前期的工作在两周之后顺利结束了,而接下来的工作对我们来说则更具有挑战性,从7月14日~7月24日,我们将根据前阶段的调查成果,进行实地调查,以延边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推销员的身份,直接向各大建筑商推销我们的防水材料。直接前往工地是很不安全的,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还是进行了分组,在出发前,我们都相互提出了一些应注意的事项,最主要的是要注意安全,同时要注意每天都要对当天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并向李总进行汇报。这就是我们实习的基本内容。

六、实习心得:

转眼之间,为期4周的实习已经结束了,虽然工作的时间很短暂,但对于我来说所有的经历都是刻骨铭心的,这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一份正规的实习工作,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真是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对工作的总结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要总结一下自己在实习期间的体会。

1、自主学习。工作后不再象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有老师,有作业,有考试,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只要你想学习,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老员工们从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指导你工作,让你少走弯路;集团公司、公司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来提高自己,你所要作的只是甄别哪些是你需要了解的,哪些是你感兴趣的。

2、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你不只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象我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更需要通过多做事情来积累经验。特别是现在实习工作并不象正式员工那样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如果工作态度不够积极就可能没有事情做,所以平时就更需要主动争取多做事,这样才能多积累多提高。

3、团队精神。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去保持和团队中其他同事的交流和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曾对团队精神的能力要求有这样的观点:要有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个人要想成功及获得好的业绩,必须牢记一个规则:我们永远不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团队利益之上,在团队工作中,会出现在自己的协助下同时也从中受益的情况,反过来看,自己本身受益其中,这是保证自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4、基本礼仪。步入社会就需要了解基本礼仪,而这往往是原来作为学生不大重视的,无论是着装还是待人接物,都应该合乎礼仪,才不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平时多学习,比如注意其他人的做法或向专家请教。

5、为人处事。作为学生面对的无非是同学、老师、家长,而工作后就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关系。无论是和领导、同事还是客户接触,都要做到妥善处理,要多沟通,并要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换位思考,而不是只是考虑自己的事。

其次,我想谈一下实习的意义。

实习是一种对用人单位和实习生都有益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对接受实习生的单位而言,是发展储备人力资源的措施,可以让其低成本、大范围的选择人才,培养和发现真正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亦可以作为用人单位的公关手段,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如实习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文化和理念,从而增强社会对该组织的认同感并赢得声誉。

对学生而言,实习可以使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逐步完成职业化角色的转化,发现自己真实的潜力和兴趣,以奠定良好的事业基础,也为自我成长丰富了阅历,促进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后,我想我在学习和工作我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缺乏工作经验。

因为自己缺乏经验,很多问题而不能分清主次,还有些培训或是学习不能找到重点,随着实习工作的进行,我想我会逐渐积累经验的。

2、工作态度不够积极。

在工作中仅仅能够完成布置的工作,在没有工作任务时虽能主动要求布置工作,但若没有工作做时可能就会松懈,不能做到主动学习,这主要还是因为懒惰在作怪,在今后我要努力克服惰性,没有工作任务时主动要求布置工作,没有布置工作时作到自主学习。

3、工作时仍需追求完美。

在工作中,不允许丝毫的马虎,尤其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严谨认真是时刻要牢记的。 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从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使我终身受益,并会在我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得到印证,我会持续地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期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充分展示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而努力。

篇7

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定位的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来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企业管理理知识,掌握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备企业管理能力,能胜任工商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该专业的教学方法上有它自己的特点。

一、工商企业管理定位目标和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如下的共同特点:

(一)在步入校园的时候,工商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几乎为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为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而这之前的教育与现在的大学教育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二)他们从高中直接进入到大学,开始接受新的知识的培养。对一切的新鲜事务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开始慢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的选择就是他们发展兴趣爱好的第一步。但是由于在报考大学对一些专业了解的不够深入,可能真正进入大学所学的专业与自己理想的专业不相符合,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三)很多学生在大学这段时期,都还是属于青春叛逆期,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个性特点。特别是现在的学生,接触的面广、深,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所以需要正确的方法才能对他们的想法进行引导。

(四)学生学习的专业就是工商企业管理,对于学生来说,面对的以后大环境也是企业本身。但是由于对企业这个大环境的陌生,学生对于企业实体环境还处于一个模糊概念。那何况于企业的工作,更是知之甚少。这也也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内容和要求。

二、教学方法上,应讲究社会的需求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教育部的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倡工学结合,就是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按照企业的需要对学生开展相适应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也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培养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达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目标。这就决定了学生所处的课堂除了学校的教室,还有企业的这个大环境内,因此,在实际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上也应从两个角度去考虑。

第一,理论和职业技能两方面内容的教学方法。针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些就业方向: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基层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秘书及文职人员、信息系统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的操作、维护、管理与实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等。决定了在理论方面,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需掌握企业管理一些基本和基础的理论知识。在相应的教学上,主要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采用启发式、发现式和讲授式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过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物引导法、实验教学法与合作教学法等。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情景式项目教学、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课堂讨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在职业技能教学方面,结合现在学习的理论知识,多给学生下厂锻炼实习的机会。也可以模拟工作中的真实场景来进行教学。同时,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除了这些专业技能也就是硬技能的培养,教师对学生还要注重软技能的培养。软技能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在软技能培养方面,教师通过以身作则的个人影响和介绍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真实案例的间接影响,以及通过介绍一些理论知识和企业中的一些规章制度守则等全面的去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职业特性、技术要求、岗位能力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第二,校内课堂(理论课堂和实训课堂)和校外(企业课堂)的教学方法。在校内教室课堂上面,除了必要的工商企业管理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要突破课堂的实体的限制,结合现在一些工商管理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或者展开课堂大讨论的方法,在相互交流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以及按照个人的观点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另外,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训课主要有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ERP实训,市场调研实训,生产计划与控制实训等。教师在上实训课时,应和学生一起操作,一起做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实训的内容真正能应用于今后的企业岗位上。对于校外课堂,可以根据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在企业课堂上,学生真正融为企业的一份子,从事着真实的工作岗位。在岗位上,往往出现很多学生自己从来没有碰到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就可以通过解惑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技能。

篇8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资源共享

1校企合作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一些校企合作模式得到迅速推广,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具体问题。

1.1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截至2010年4月,中国期刊网显示的与“校企合作”相关的论文近1700篇,其中研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问题的占95%以上,研究合作模式的占近1/5。于敏(2009)认为,从各国的模式看,主要有德国的企业为主模式(“双元制”)、美国的学校为主模式(“合作教育”)和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模式(“技术与继续教育”)。曾建飞(2010)提出目前国际物流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企业辅助型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其划分依据应该是校企合作中双方的资源配置比例和实际控制者的差异。近年来,我国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了多种形式,主要包括:

①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企业订单为主要依据,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实施人才培养,实行产销衔接。内容包括人才规格要求、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实习实训、教学评价和毕业生录用等方面。

②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高校与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制订专门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行弹性学制,安排学生参观企业现场或顶岗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习引导理论学习。这种形式在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中都有应用。

③参股加盟模式。1992年10月,为了适应扩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华南农大应邀加盟温氏集团,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形式以股份为纽带,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该形式主要应用于合作技术研发领域。

④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课。这种方式操作容易,教学成本低。上述校企合作形式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得到相应的益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2目前校企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难点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作理念存在误区。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束缚,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并不重视实践训练。重点院校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少数普通院校也忙于上档次,争先恐后地向研究型大学转型。虽然大多数普通本科都声称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重视。分配给学生实践的时间过少,一般只是在最后一学期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关于校企合作的协议虽然签了不少,但基本上都是摆设,所谓“实习基地建设”,只不过是一纸空文的口头承诺。结果导致管理学科的毕业生呈现“研究外行,管理不行”的局面。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只关注用自己的力量生存发展,也很少考虑能从与高校合作中受益的问题,即使关注了也是考虑技术合作,而对于教学合作问题并不感兴趣。

(2)合作双方目标冲突。在实践中,企业与高校合作教学的直接目的主要是经济效益,而不是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企业不可能愿意接纳学生的周期性的实践;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根本动力则来源于培养人才,而创造社会效益,缺少针对经济效益的可行性分析。合作目标的不同造成双方在合作中产生冲突。尤其是合作进入实质操作阶段以后,一旦发现问题,往往使得合作难以深入进行。

(3)资源配备问题。一是实践平台问题。校企合作在设备场地的投入上更多的是依靠企业来提供。在实践中,企业要考虑正常生产经营问题,到底投入多少资源供教学使用,或者说企业能不能拿出足够的资源,企业的资源与学生数量如何配比,也成为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其实践环节几乎覆盖整个企业流程,如果没有配套的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平台,根本不可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二是教师资源问题。谁来教学生?是高校老师,还是企业管理人员。高校老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企业管理人员又没有精力来教学生,成为合作难的一个障碍。三是教材问题。传统的理论教材不能满足校企合作教学,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使得教师授课没有科学依据。上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校企合作的效果。

(4)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系强调系统性和模式化,它包括管理的方针、目标、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等具体活动。管理体系是校企合作正常进行的必要保证,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会造成学生在企业“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学不到系统的知识。

(5)政策支持问题。校企合作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室教学的局面,将学生引领到校企共建的教学平台上学习,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事实上,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但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和技术创新领域,在本科教育层次或各层次共享方面缺少明确的政策文件。

总体来说,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最基本问题是校企之间如何合作,具体涉及高校、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三者之间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去保证校企合作教学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2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运营的互补性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运营存在很大互补性,无论是在专业属性、培养目标还是在资源配置等方面,高校和企业之间完全可以通力合作,资源共享。

2.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

(1)培养目标和人才能力体系要求。从学科分类来看,物流管理应该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交叉学科。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要为社会培养基层、中层管理人才,能够在制造业、服务业及第三物流等领域从事有关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和信息管理(或综合性)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工作。学生能力要求最终表现在两个方面: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说、写、协调沟通和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四方面;核心能力包括决策和执行能力。基本能力为核心能力服务,核心能力依靠基本能力来体现。这些能力单纯依靠高校自身的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践根本无法完成。

(2)高校教学资源的有限性。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方面投入的资源除了教师,还包括各种硬件和软件。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目前高校内部能做到的只是建设模拟实验室或安装模拟物流信息化管理软件,如建设模拟配送中心,安装ERP软件或仓储管理模拟软件等。由于资源有限,教学过程中模拟的程度是有限的,不可能覆盖物流管理涉及的全部要素。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校内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实际必然存在一定距离。同时,每所高校争相采购设备,造成全国范围内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这种局面迫切需要企业从外部提供资源来化解。

校企合作给高校带来很多好处:一是高校可以争取企业资助,改善教学条件;二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就业;三是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2.2企业对高校教学资源的需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校企合作在客观上使企业也能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获得诸多利益:一是企业可以从高校获得符合企业需要的低成本员工(学生毕业前)和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学生就业后);二是利用高校教师的理论优势,对员工进行培训或享受诊断咨询服务,解决企业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通过校企合作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四是获得政府的政策性优惠。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给高校和企业带来的是双赢,在人才、管理、基地、技术等多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具有极大的互补性。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内多家高校联办的“顺丰班”,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师生员工的有机结合,是校企合作的一个较为成功的典范。

3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设计

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教学模式需要从学校、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来构建,构成要素包括教学方针和目标、组织机构、方案和内容、过程、手段和方法、教学基地、沟通与反馈、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如图1所示。

3.1教学方针和目标

校企合作要树立“以学生为关注焦点”的教学理念。高等教育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对象是学生。教育服务必须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相关方包括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等。所以,校企合作教学必须首先识别学生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作为教学策划和资源配置的前提。教学方针是教学单位制定的关于实践教学的总的宗旨和方向。它必须与学校和企业总的教学方针或经营方针相适应,对满足学生及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和持续改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作出承诺。合作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其就业适应性,具体要围绕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来制定,并形成一个完善的目标体系。

3.2教学的组织机构

根据组织理论,“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环境,面对不同的环境,组织总是要有不同的结构来适应它”。为了切实搞好校企合作教学,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针对物流管理等各专业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战略规划与资源配置,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专业层面,必须成立以高校为主导的专职教学机构,专门负责校企合作教学的具体管理和操作。该机构一定要有足够的权限,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抽调各级管理人员组成,正副职安排和构成人员比例根据教学需要来确定;也可以考虑合作双方的选调人员分别在对方的高、中、基层挂职,参与相关决策,以增强相互沟通、了解和信任。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教学方针目标、教学方案、教师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建设教学基地、教学质量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其中,对教师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意味着该机构不仅仅是选择教师,还要对教师进行实践经验或实践技能的岗前培训,由企业管理者授课。教学质量管理职能包括教学质量标准制定、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等。学生管理在所有工作中是一个关键,因为实践基地的容量有限,如何有计划地利用基地培训学生十分重要。

3.3教学方案和内容

教学方案涉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具体教案等文件。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案一定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实践需要,由校企教学组织机构组织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来设计和编制。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物流管理职能与岗位群要求,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体系规定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教学方案设计总体上应该考虑5W1H,即内容(学什么)、主体(谁来教,谁来学)、原因(依据和目标)、时间(在哪个学期)、地点(在校内,还是在企业基地)和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为了增强校企合作教学的可操作性,教学组织机构应该组织人员编写“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材”,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提供直接依据。

3.4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教学中的核心任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与物流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无论是仓储、运输、配送,还是其他管理岗位,都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因此,选择合作的企业不能是唯一的,一要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从行业来看,制造业企业、零售业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在企业考虑范围之内。当然,作为校企合作的企业与高校实践教学一定要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具有典型性;从投资主体来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采用学校投资、企业投入或校企共同投资三种形式。由于高校自身资源的有限性,采用企业投资和共同投资的形式比较可行。如果基地是企业生产经营系统一部分(企业的物流系统),既要保证企业运营正常进行,还要完成合作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协调教学与运营的关系是一个难题。解决的办法要从合作教学的具体手段和方法角度去思考。

3.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方案各要素在时间和空间(地点)上的具体展开(如图2所示)。从时间上来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一共八个学期,应该拿出一个学期为学生提供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可以考虑安排在第七学期。一至六学期也可以安排实践教学,但在形式上与集中学习应有所区别。在第八学期,仍然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传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具体来说,在第一至第六学期,校企合作教学主要采用企业专家讲课(针对相关课程)、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和假期实践(阶段实践)三种形式。第七学期的全部或至少二至三个月,在实践基地集中教学。这是校企合作教学的主要时机。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继续选择在实践基地,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到其他企业实习,主要是为了学生就业和完成毕业设计。以上过程设计需要对传统教学计划进行改革,需要对课程教学的平时实践学时和集中实践教学学时进行合理划分。

3.6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校企合作教学的质量能否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根据教学地点,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顶岗实践三种类型。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提供合作企业物流管理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素材;同时,邀请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到课堂上为学生讲课。高校教师擅长理论,企业专家侧重实践,二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现场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学徒制”。为一组学生安排一位高校教师或企业管理人员做老师,学生跟随老师学习物流管理实践知识,同时要定期轮换,以便学生掌握全面物流管理技能。当学生掌握了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要领以后,安排学生顶岗实践。此时,教师角色转换成“指导”,学生变为管理工作的主体。

3.7沟通、评价与反馈机制

建立沟通机制是为了确保高校与企业之间就合作教学的情况进行实时交流。为此,合作教学组织机构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建立专门的联系方法,确保双方动态掌握教师、学生、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的所有信息。此外,要制定合作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事中和事后控制手段。组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小组,针对教学方针、目标、方案、过程、手段和方法分别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从而对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形成约束,使合作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将教学效果和质量评价结果传递给教学组织机构,乃至校企高层管理者和相关部门。

3.8政府的政策支持

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没有国家政策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政府对于校企合作教学的支持包括总体要求、教师素质培训、教材编写、经费支持、人身安全保险、企业税收优惠和教学认证等多方面。第一,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支持本科专业校企合作教学的政策文件,对本科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措施提出总体设想和要求;第二,加大教师实践培训力度,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适应校企合作教学要求;第三,通过试点,编写校企合作教学的教材,并在完善中推广;第四,对校企合作的高校给予经费扶持;第五,设定专门的服务于校企合作教学过程的人身安全保险,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教学中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划分,免除学校和企业对人身意外伤害的顾虑;第六,对参与校企合作教学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免除或降低相关的资产购置、产品销售方面的税率;第七,设立基于校企合作教学的职业能力认证。为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学习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认证证书,对学生的实践经历和能力提供证明。

综上所述,当前物流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一个根本障碍就是学生没有实践经历,实践动手能力差。校企合作教学不仅解决了这一难题,还会形成高校和企业双赢格局。构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需要在国家政策平台上,制定科学的教学方针和目标,成立教学组织机构,制订完善的教学方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规范教学过程,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沟通、评价与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金标,胡慧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0(1):1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