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保险企业风险管理8篇

时间:2023-09-01 09:18: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保险企业风险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保险企业风险管理

篇1

>> 吉林省私营中小企业医疗保险困境研究 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吉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研究 吉林省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堤防风险管理决策探讨研究 军队后勤管理决策风险性问题研究 吉林省居民对人寿保险的需求调查及分析研究 检查机构认可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 企业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基于雪花模型的企业管理决策问题的研究 开放式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科学性的几点研究 基于粗糙集的高科技企业专利管理决策方法研究 企业质量成本的预测及管理决策研究 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研究 学校管理决策风险浅析 论企业的财务分析与管理决策 浅谈造船企业的营销管理决策 吉林省人参企业战略联盟建设研究 吉林省物流企业运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江生忠.风险管理与保险[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2.

[4](美)特时斯曼,古斯塔逊,霍伊特著.风险管理与保险[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周道许.中国保险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6]王凯全.风险管理与保险[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

[7]潘石.吉林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体制与制度创新的目标及对策建议[J].东北亚论坛,2008(4).

[8]慕福明,侯广庆,张万艳.制度视角下保险市场秩序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11(1).

[9]刘宁.我国商业保险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科学发展的思考[J].财经之窗,2011(7).

[10]杨军.论保险经营的程序理念[J].保险职业学学报,2011(6).

[11]孙瑞娟.我国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5).

篇2

【关键词】经济资本;保险企业;风险管理;TailVaR;RARORAC

一、绪论

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的重大变革令风险管理有了显着的发展。其中较为关键及重大的是全面风险管理思想的提出。而在全面风险管理中有一个核心概念,便是经济资本。

图1 保险企业经济资本概念一般而言,损失可以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以及异常损失。非预期损失需要保险公司用资本进行补偿。而经济资本正是为了吸纳保险公司非预期风险损失而引入的数量概念。它在数量上等于非预期损失,但它既不是风险本身,也不是真实的资本,是对应着风险的虚拟资本,是计算出来的数据,有别于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

保险企业经济资本,可定义为在特定时期内,在保单持有人、企业债权人或所有者要求的安全标准以内,保险企业根据自身整体风险水平所保有的资金量。

二、模型及研究方法

在保险企业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通过自下而上对保险企业内各业务部门的风险评估,计量出经济资本。然后进行风险调整绩效度量,最后根据绩效结果自上而下在各部门间进行经济资本的配置,从而保证企业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提高盈利水平,增加股东价值。

(一)经济资本的度量

VaR(在险价值)是目前计算经济资本的主要方法,但是其无法考察分位点以下信息,忽略尾部风险,并且不具有次可加性。而TailVaR(尾部在险价值)方法基于VaR,能较好的满足次可加性的要求,且主要对保险公司最为关注的右尾风险进行度量。基于TailVaR的经济资本测算如下:

EC=TailVaRE-E(X)={X|X>VaR(a)}-E(X)

(2.1)

(二)风险调整绩效的度量

风险调整绩效度量是在传统绩效度量指标的基础之上,纳入风险因素,利用风险去调整现有的绩效。在所有风险调整绩效指标中,最能体现度量精神的是RARORAC。

保险企业的RARORAC计量公式推导如下,

RARORAC=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经济成本

=保费收入-成本费用-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假设当年的预期损失等于当年实际赔付额)

=保费收入-成本费用-实际赔付额经济资本

=净利润经济资本

(2.2)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假设

将保险企业的利润(或净损失值)视为随机变量,可以度量经济资本。为了剔除资产增加带来的规模效应,本文选用ROE替代利润。本文分别选取了7家人寿保险企业,7家财产险保险企业,以及4家保险集团共18个企业1996-201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实证分析

首先利用MATLAB对各保险企业数据进行拟合,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的公司ROE均符合正态分布,均不符合伽玛分布,仅有一部分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同时可以证明,净损失函数X若符合一般正态分布,其TailVaR符合如下公式,

TailVaRX=μ+σTailVaRY

(3.1)

其中Y为标准正态分布,μ及σ分别为X的均值及标准差。

表3.1 标准正态分布不同破产概率下的TailVaR

破产概率 5.00% 4.00% 3.00% 2.00% 1.00% 0.50% 0.10% 0.05% 0.01%

TailVaR 2.0627 2.1543 2.2861 2.4209 2.6652 2.8919 3.3671 3.5544 3.9585

选择99%的置信水平,根据公式3.1以及表格3.1,可以测算出各保险企业的TailVaR。其中,由于X是损失函数,因此X的均值μ可以用ROE均值的相反数表示。根据公式2.1计算出经济资本。其中,由于E(X)代表损失期望,可以用ROE的相反数代替。由于以ROE替代利润,计算出的经济资本只是比例,仍需乘以2012年的所有者权益,得到正确的经济资本。最后根据公式22计算出RARORAC。结果如下:

表3.2 实证结果

保险企业 99%

TailVaR 99%

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

/资产 RARORAC

保险集团 国寿 0.23 18656.2 0.8% 40.2%

平安 0.02 31473.5 1.1% 85.0%

太平洋 0.23 24941.0 3.7% 20.6%

人保 0.09 17763.6 2.6% 57.1%

人寿险 国寿 0.02 15901.4 0.8% 70.9%

平安 0.16 14410.6 1.4% 52.5%

太平洋 0.33 14611.7 2.6% 17.1%

人保 1.17 18357.3 5.5% 4.1%

泰康 0.34 7623.4 1.8% 25.5%

新华 0.63 24187.0 4.9% 12.2%

太平 0.79 7768.2 4.6% 9.0%

财产险 国寿 1.48 10646.5 35.2% 3.5%

平安 0.04 5581.5 4.1% 83.0%

太平洋 0.12 5486.3 6.2% 48.5%

人保 0.16 16844.8 5.8% 61.8%

华泰 0.22 720.5 5.7% 40.0%

大地 1.65 10708.3 43.0% 6.6%

太平 1.11 1729.6 16.4% 11.3%

四、结论

由于经济资本是绝对数值,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因此可以比较经济资本与平均资产的比值。2012年,在各类别企业中风险管理状况最佳的分别为国寿集团、国寿人寿、平安财险,而大地财险与国寿财险的经济资本比例最低。综合来看,保险集团较于其旗下单一险种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有优势,集团化发展方向可以通过组合经营等方式减少风险。

经营绩效方面,表现最好的是平安集团,最差的是国寿集团。国寿集团人寿和财险业务发展极为不平衡,相比之下,平安集团是所有保险集团中最注重均衡发展的。通过不同保险企业的RARORAC比较可以看出,各个企业的经营有其自身的特点,传统监管部门用一刀切的监管规定来确保各企业风险控制并不适用,应当充分利用经济资本及风险调整绩效,结合符合企业个性化的内部指标来辅助监管标准。

参考文献:

篇3

财产保险一般是以单位财产(动产、不动产)作为保险对象的一种保险,被保险方由于遭受各种意外事故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的利益损失和财产损失,均有保险方根据保险合同支付赔偿。财产保险实施要求参保企业具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并对存在的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财产保险的方法为企业分担资产管理风险。

1、财产保险管理理念

以“抓应用、促成效”为主线,深化内控建设成果应用,研究供电事故赔偿工作中风险存在情况,按照内控建设要求,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取得实施效果。在供电责任事故赔偿工作过程中,强化内控评价监督、持续完善内控体系,服务依法治企的要求。

2、加强财产保险的必要性

电网企业资产地域分布广,且多为户外资产,容易遭受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侵袭。同时,电网企业也因为用户范围广,在输送电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电力商品本身原因或电网企业过失行为对用户造成损失。严重的经济损失对电网企业资产运转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资金安全可以通过保险的手段来实现,财产保险成为弥补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例如龙卷风、强降雪等自然灾害造成电力设备、线路严重损坏,电网企业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积极投保,为抢险抗灾、恢复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获得了大量的赔偿资金,为灾区电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因而,建立完善的财产保险管理机制是企业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能够分散风险,可有效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3、财产保险管理的目标

将规避供电责任事故发生及降低事故赔偿金额的风险管理目标融入岗位授权、制度规范和业务流程,通过风险评估、风险预警、信息沟通、流程监控、有效性评价、缺陷改进等控制活动,推动企业管理从单一制度管理向体系化管理转变、从传统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防控转变、从职能条块化管理向全流程管理转变,不断提升公司供电服务质量,持续增强财务防范经营风险、调控资源配置、引领价值创造的能力,服务公司发展大局

二、电力企业存在风险分类

电力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可以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等;按照风险的性质可以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按风险产生社会的环境可以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等。本文仅从风险标的分类进行划分并作简要分析。

1、财产风险。

财产风险是指导致一切有形财产的毁损、灭失或者贬值的风险以及经济的或金钱上的损失风险。供电企业点多、面广、线长众多的资产分布在无围墙无边界的广袤的大地上,特别是农电体质改革后,原有的农村的集体资产产权模糊,给资产的管理带了更大的难度。近年来因人为原因,恶劣天气等原因,电力资产遭损、被盗的次数损失金额不断增加,财产管理的风险也日见突出。

2、人身风险。

在电力企业经营活动中,劳动力因素是生产要素中最具活力的因素。电力企业各级员工的身体和生命面临着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关系到员工本人的身体和生命,造成经济收入的减少或支出的增加、家庭生活的安定,而且给电力企业生产带了影响。人身风险所致的损失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收入能力损失;一种是额外费用损失。

3、责任风险。

责任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的疏忽或过失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依照法律、契约或道义应有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的风险。由供电企业在供电质量上造成的严重质量事故(电压、谐波失衡造成的供电中断),对用户造成较大的损失;供电员工在工程施工设计工作中造成的较为重大的安全事故和损失;供电企业必须承担责任风险。

4、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经济交往中,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由于一方违约或违法致使对方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

三、财产保险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

1、分散和转移风险。

由于自然界是无法准确预测的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具有偶然性,因此各种风险不可避免的存在。财产保险可以将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价划分,由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共同承担,通过将经济损失分散,平均分摊经济损失,使风险在空间和时间上分散,可减轻企业的损失严重程度。这一点对于现金流量小、抗风险能力弱的组织和个人尤为重要。对电网企业而言,分散在各地的供电企业,同样面临着各种这样的风险,通过保险来分散和转移风险,同时又可利用支出的小额保险理赔费用弥补生产的非固定,利于电网企业资金的合理运转,在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减少民事纠纷协调

电网企业由于其存在的特殊性以及较大的安全风险性,因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事故伤害问题,随着法制环境和人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在受到责任事故伤害后索赔积极性不断提高,这就给电网企业带来较多的民事纠纷。电网企业实施财产保险后,可将出现的事故交由保险公司,通过财产保险公司对责任事故进行协调和处理,一方面减轻了受害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另一方面能够协调电网企业与政府百姓之间的矛盾,降低了电网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财务风险,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三方面减轻了电网企业公司领导和员工处理事故所面临的大量繁琐的法律和事务性工作。

3、具有节税作用。

通过投保财产保险,将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和损失,化为固定的、适量的保费支出,列入成本费用,可以分摊损失成本费用,保证正常经营活动,准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保险费用可以在税前列支,合理做到节税,同时,保险赔款可以直接用于意外灾害造成的损失,不需要交纳企业所得税。

4、融通资金。

篇4

关键词:出口风险 出口信用保险 风险管理

自去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开始,全球金融系统被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之中。部分国外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问题,个别国家或地区进口商恶意逃债或违反合同的现象明显增多,我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出口企业如何重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出口企业风险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出口企业风险种类分析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和业务风险防范,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与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出口企业风险主要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本文主要分析外部风险。目前,出口企业在其出口行为中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二个方面。

1、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在一定程度上由政府控制的事件或社会事件引起的给国外债权人(出口商、银行或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是受国际间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

相对于商业风险,国家风险的显著特点是其产生于跨国金融贸易活动中,与国家主权有密切关系,是由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并且具有强制性,非合同或契约条款所能改变或免除,因此带有巨大危害性。

2、国外客户风险。国外客户风险又称商业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意欺诈。有的企业一开始就没有还款意愿,以种种借口恶意拖欠出口方货款,逃避债务。这种人为欺诈所导致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行为危害最大,欺诈的目标可能是定金、预付货款、货款、货物、保险金等等。

(2)技术贸易壁垒。近年来,许多国家为了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结构,纷纷制定严格苛刻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安全防护标准、卫生标准、包装认识标准等,限制、阻挡他国产品的进入。

(3)合同纰漏。由于我方合同履行不严谨,外方找借口不付或少付款;或由于质量不符、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

(4)客户企业的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货款。此类客户往往处于破产的边缘,负债多,产品积压滞销,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没有能力还款。

二、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

1、风险保障功能。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承保上述国家风险和商业风险,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外部风险保障,为出口企业的稳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国家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出口促进功能。出口信用保险为出口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渠道,因此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率地选择贸易伙伴,更加大胆地开拓新兴市场,以更加灵活的结算方式、交易手段提升竞争力,从而扩大交易机会,创造出口增量。

3、融资支持功能。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提升企业的信用条件,构建多种方式的融资渠道,使企业在国际、国内资金市场上获得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满足其出口和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

4、政策导向功能。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倾向性的保险政策和灵活的费率调节手段,有针对性地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配合国家外经贸和产业政策的实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历程,鲜明地体现了国家政策导向的特征。

5、损失补偿功能。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的风险保障作用,最终体现在对企业的赔款上。无论是政策性风险还是商业性风险,一旦发生都将给国内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赔偿可以帮助企业避免损失,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

由于以上的功能特性,出口信用保险对促进各国的出口和对外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目前,世界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

三、我国出口企业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的必要性

1、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地区性或全球性经济动荡。另外反恐战争、局部地区金融、政治危机、印巴局势、中东形势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我国国际贸易风险显著上升,使用出口信用保险可有效帮助企业防范和控制出口贸易风险。

2、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是实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手段。开拓新兴市场、接洽新客户,国家能够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帮助企业解决收汇风险问题,实现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

3、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制定相应的技术和卫生标准,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加大。出口信用保险依据国家外交、外贸、财政、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弥补了商业保险业务的不足和缺陷,有益于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

四、我国出口企业的对策

目前,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外贸的大幅增长不相符合。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大概只有1.1%投保了出口信用险,还有相当于我国出口总额98%左右的出口贸易并没有办理出口信用保险。我国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仅占我国出口企业的3%左右,有的企业甚至不知道出口信用保险的存在。2009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对金融危机下出口企业现状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发现全区近2000家出口企业只有20多家出口企业采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来降低出口风险。因此,我国出口企业还应进一步主动了解和运用出口信用保险,保证企业降低贸易风险。

篇5

关键词:出口风险 出口信用保险 风险管理

自去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开始,全球金融系统被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之中。部分国外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问题,个别国家或地区进口商恶意逃债或违反合同的现象明显增多,我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出口企业如何重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出口企业风险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出口企业风险种类分析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和业务风险防范,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与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出口企业风险主要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本文主要分析外部风险。目前,出口企业在其出口行为中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二个方面。

1、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在一定程度上由政府控制的事件或社会事件引起的给国外债权人(出口商、银行或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是受国际间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

相对于商业风险,国家风险的显著特点是其产生于跨国金融贸易活动中,与国家主权有密切关系,是由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并且具有强制性,非合同或契约条款所能改变或免除,因此带有巨大危害性。

2、国外客户风险。国外客户风险又称商业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意欺诈。有的企业一开始就没有还款意愿,以种种借口恶意拖欠出口方货款,逃避债务。这种人为欺诈所导致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行为危害最大,欺诈的目标可能是定金、预付货款、货款、货物、保险金等等。

(2)技术贸易壁垒。近年来,许多国家为了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结构,纷纷制定严格苛刻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安全防护标准、卫生标准、包装认识标准等,限制、阻挡他国产品的进入。

(3)合同纰漏。由于我方合同履行不严谨,外方找借口不付或少付款;或由于质量不符、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

(4)客户企业的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货款。此类客户往往处于破产的边缘,负债多,产品积压滞销,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没有能力还款。

二、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

1、风险保障功能。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承保上述国家风险和商业风险,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外部风险保障,为出口企业的稳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国家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出口促进功能。出口信用保险为出口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渠道,因此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率地选择贸易伙伴,更加大胆地开拓新兴市场,以更加灵活的结算方式、交易手段提升竞争力,从而扩大交易机会,创造出口增量。

3、融资支持功能。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提升企业的信用条件,构建多种方式的融资渠道,使企业在国际、国内资金市场上获得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满足其出口和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

4、政策导向功能。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倾向性的保险政策和灵活的费率调节手段,有针对性地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配合国家外经贸和产业政策的实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历程,鲜明地体现了国家政策导向的特征。

5、损失补偿功能。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的风险保障作用,最终体现在对企业的赔款上。无论是政策性风险还是商业性风险,一旦发生都将给国内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赔偿可以帮助企业避免损失,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

由于以上的功能特性,出口信用保险对促进各国的出口和对外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目前,世界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

三、我国出口企业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的必要性

1、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地区性或全球性经济动荡。另外反恐战争、局部地区金融、政治危机、印巴局势、中东形势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我国国际贸易风险显著上升,使用出口信用保险可有效帮助企业防范和控制出口贸易风险。

2、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是实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手段。开拓新兴市场、接洽新客户,国家能够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帮助企业解决收汇风险问题,实现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

3、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制定相应的技术和卫生标准,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加大。出口信用保险依据国家外交、外贸、财政、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弥补了商业保险业务的不足和缺陷,有益于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

四、我国出口企业的对策

目前,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外贸的大幅增长不相符合。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大概只有1.1%投保了出口信用险,还有相当于我国出口总额98%左右的出口贸易并没有办理出口信用保险。我国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仅占我国出口企业的3%左右,有的企业甚至不知道出口信用保险的存在。2009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对金融危机下出口企业现状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发现全区近2000家出口企业只有20多家出口企业采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来降低出口风险。因此,我国出口企业还应进一步主动了解和运用出口信用保险,保证企业降低贸易风险。

篇6

关键词:出口风险 出口信用保险 风险管理

自去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开始,全球金融系统被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之中。部分国外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问题,个别国家或地区进口商恶意逃债或违反合同的现象明显增多,我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出口企业如何重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出口企业风险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出口企业风险种类分析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和业务风险防范,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与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出口企业风险主要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本文主要分析外部风险。目前,出口企业在其出口行为中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二个方面。

1、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在一定程度上由政府控制的事件或社会事件引起的给国外债权人(出口商、银行或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是受国际间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

相对于商业风险,国家风险的显著特点是其产生于跨国金融贸易活动中,与国家主权有密切关系,是由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并且具有强制性,非合同或契约条款所能改变或免除,因此带有巨大危害性。

2、国外客户风险。国外客户风险又称商业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意欺诈。有的企业一开始就没有还款意愿,以种种借口恶意拖欠出口方货款,逃避债务。这种人为欺诈所导致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行为危害最大,欺诈的目标可能是定金、预付货款、货款、货物、保险金等等。

(2)技术贸易壁垒。近年来,许多国家为了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结构,纷纷制定严格苛刻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安全防护标准、卫生标准、包装认识标准等,限制、阻挡他国产品的进入。

(3)合同纰漏。由于我方合同履行不严谨,外方找借口不付或少付款;或由于质量不符、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

(4)客户企业的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货款。此类客户往往处于破产的边缘,负债多,产品积压滞销,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没有能力还款。

二、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

1、风险保障功能。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承保上述国家风险和商业风险,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外部风险保障,为出口企业的稳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国家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出口促进功能。出口信用保险为出口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渠道,因此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率地选择贸易伙伴,更加大胆地开拓新兴市场,以更加灵活的结算方式、交易手段提升竞争力,从而扩大交易机会,创造出口增量。

3、融资支持功能。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提升企业的信用条件,构建多种方式的融资渠道,使企业在国际、国内资金市场上获得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满足其出口和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

4、政策导向功能。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倾向性的保险政策和灵活的费率调节手段,有针对性地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配合国家外经贸和产业政策的实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历程,鲜明地体现了国家政策导向的特征。

5、损失补偿功能。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的风险保障作用,最终体现在对企业的赔款上。无论是政策性风险还是商业性风险,一旦发生都将给国内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赔偿可以帮助企业避免损失,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

由于以上的功能特性,出口信用保险对促进各国的出口和对外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目前,世界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

三、我国出口企业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的必要性

1、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地区性或全球性经济动荡。另外反恐战争、局部地区金融、政治危机、印巴局势、中东形势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我国国际贸易风险显著上升,使用出口信用保险可有效帮助企业防范和控制出口贸易风险。

2、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是实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手段。开拓新兴市场、接洽新客户,国家能够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帮助企业解决收汇风险问题,实现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

3、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制定相应的技术和卫生标准,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加大。出口信用保险依据国家外交、外贸、财政、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弥补了商业保险业务的不足和缺陷,有益于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

四、我国出口企业的对策

目前,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外贸的大幅增长不相符合。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大概只有1.1%投保了出口信用险,还有相当于我国出口总额98%左右的出口贸易并没有办理出口信用保险。我国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仅占我国出口企业的3%左右,有的企业甚至不知道出口信用保险的存在。2009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对金融危机下出口企业现状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发现全区近2000家出口企业只有20多家出口企业采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来降低出口风险。因此,我国出口企业还应进一步主动了解和运用出口信用保险,保证企业降低贸易风险。

篇7

“套期保值”,是从英文“Hedging”翻译过来的,也有译作“对冲”,是金融市场的一种风险转移机制.其一般定义是:企业为了规避风险,通过使用套期工具,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价格变动风险的一种交易活动.本质是:企业通过期货与现货两个市场,有效的安排,对冲风险,使经营活动避免遭受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保护资产价值.上世纪中期,Keynes和Hicks最早提出套期保值的目的不是为了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它来获利,而是为了规避因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随着对套期保值使用和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用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来阐述套期保值的概念有着很好的效果,套期保值,就是将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上的资产进行投资组合.为了使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达到最大或预期收益风险达到最小,又引入了最小二乘法(OLS),通过线性回归,计算期货与现货价格的最小方差拟合,其斜率即套期保值比率.上世纪末,Ghosh运用误差修正模型(ECM)来研究套期保值,发现在预期收益风险最小时,考虑期货与现货价格的协整关系能使结论更为精确.近年来,随着风险价值模型的发展,研究者们在计算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时尝试引入VaR方法.相比于其他的理论,VaR的优势在于,通过预计一段时间内套期保值的结果,使企业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对风险做出反应.国内现阶段关于套期保值理论的研究,主要基于国际上现有的研究成果,将这些研究成果在我国的期货市场上简单应用.周松(2011)首次定性地分析了企业风险管理与套期保值会计的关系.综合来看,国内外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这一块已有了较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对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研究给予帮助.

2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从企业角度来看,风险是指一定环境、一定期限下,由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给企业经营目标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是独立于企业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风险管理的理论倾向,经历了从风险回避到风险转移,再到风险管理的过程.2004年,COSO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其中对企业风险管理给出了如下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各级成员一起参与,共同实施的,通过制订战略,覆盖企业整体,识别那些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对风险进行管理,将其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容量内,保障企业目标的完成.”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大致可分为:①目标设定,设定了目标后,管理者才能判断潜在事项是否会对目标造成影响.②事项识别,识别企业的内部事项和外部事项,根据其对目标的影响判断风险.③风险评估,分析风险的概率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基于此进行规划.④风险应对,通过风险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把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容量内.⑤控制活动,帮助风险应对方案有效执行.

3套期保值理论

套期保值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传统套期保值理论;②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理论;③现资组合保值理论.

3.1传统套期保值理论

上世纪早期,英国经济学家Keynes和Hicks提出: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利润,而是为了规避风险.套期保值具有保险功能,又被称为价格和信用保险.

3.2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理论

现实市场环境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是不同步的,因此基差并非固定不变.Working提出,套期保值并不能做到将风险完全转移,只是用基差波动相对小的风险替换了现货价格波动大的风险.基差的存在,使人们开始根据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化或预期基差和实际基差来寻求套利机会,寻求利润是该理论与传统套期保值理论的本质区别.

3.3现资组合保值理论

现代套期保值理论,其基础是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Johnson等通过资产组合理论来阐释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就是把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上的商品进行投资组合,预计组合可能的收益和方差,从减小方差或使效用函数最大化的角度来确定期货市场的保值比率.

4套期保值的基本操作原则

1、交易方向相反原则

只有当企业在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中交易商品的方向相反时,才可以在市场出现价格波动的情况下将两者的盈利和亏损相抵消,达到利用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目的.

2、商品种类相同原则

企业在选择期货合约的标的物时,应选择与在现货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的商品.只有这样套期保值交易才具备规避价格风险的条件.

3、商品数量相等原则

企业在期货和现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品数量应相等,这样当市场发生盈亏时才能大致相等,从而规避风险.

4、期限相同或相近原则

套期保值选用的期货合约月份最好与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时间相同或相近.因为价格变动影响着两个市场,只有选择交割月份与现货市场实际买进或卖出商品的时间相同或相近的期货合约,才能紧密联系两个市场的价格,从而实现套期保值效果.

5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

套期保值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操作控制风险.投资者通过风险对冲来实现风险转嫁,将风险转移给有意愿的参与者来承担.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建立与现货市场相反的头寸,从而达到规避现货市场风险的目的.当基础资产的价格发生变动时,两个市场的盈利损失可以相互弥补.其依据是市场的两种经济现象的反应:第一种是同种商品期货和现货的价格走势在长期上大致相同,当某一阶段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时,两类价格会出现偏差,或因涨跌幅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第二种是因为市场存在着套利机制,期货与现货市场的价格随着合约到期会逐渐趋于一致,不然就存在着无风险套期的机会.但套期保值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套期保值的风险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过套期保值控制企业经营的风险,即自有风险.另一类是管理套期保值操作时的风险,即外在风险.自有风险包括:套期保值比率风险、基差风险、信用风险.套期保值比率风险,当企业的套期保值比率选择不恰当时,套期保值就有可能带来损失而无法达到原来的目标.基差风险,是被保商品和套保工具价格的波动不一致所产生的风险.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市场参与者可以迅速地对市场包含的信息做出反应.但在实际操作时,市场非完全有效市场,因此现货和期货市场价格存在随机扰动现象.信用风险,是指交易方在套期保值交易中违约、无法履约时产生的风险.在合约到期日,交易对方拒绝付款的,会造成违约.在合约到期前,交易对方因各种原因遭受重大损失而失去支付能力的,会造成无法履约.外在风险包括: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管理体制风险.决策风险,是指由于管理者的决策失误,企业制定的套期保值方案有缺陷.财务风险,主要体现为企业保证金不足.当短期内期货价格发生剧烈变化,并朝着不利于套期保值者的方向变化时,企业被迫需要追加保证金,如果追加不利就会被强制平仓.管理体制风险,是指由于我国套期保值管理体制的不足导致企业套期保值交易发生亏损的可能性.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套期保值操作前的风险分析具有重要地位,开展套期保值活动时需要风险管理的保驾护航.

6套期保值风险管理方法

企业开展套期保值活动时,风险控制必然伴随始终,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体系.本文引用COSO风险管理框架,围绕套期保值风险控制要素来讨论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措施.

6.1目标设置

企业在进行套期保值时,应设定正确可行的目标,同时,识别相关的风险,评估这些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合理设定企业的风险容量.

6.2事项识别

企业需要识别可能影响套期保值效果的潜在事项,判断这些事项带来的是有利影响还是不利影响.风险识别,就是分析各种因素对套期保值效果的影响程度.在对套期保值活动进行风险识别时,企业需要对整个套期保值流程进行梳理,分析识别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

6.3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就是量化,估算,预测某一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影响.对企业套期保值的风险评估可采用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定量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技术手段来评估风险,如风险价值模型(VaR)、压力测试等.通过定量方法得到的结论往往较为精确,使企业能够直观地获取套期保值风险的信息,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而当企业在风险模型失灵,无法取得足够可靠的数据等情况下,可采用定性方法.定性方法主要基于风险管理者的经验对套期保值风险进行评估,常用的方法有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法(RCSA).在运用RCSA方法对套期保值风险点进行评估时,既要评估该风险点的固有风险,还要评估在现有的控制活动和拟采取的控制活动中该风险点的剩余风险,评估内容包括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危险程度.

6.险应对

在应对套期保值风险的过程中,企业可制定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策略,把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量之内,保证其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进行风险应对的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判断风险是否处于风险偏好和风险容量之内,若处于风险容量内则选择风险接受,否则选择风险规避、降低或分担.

6.5控制活动

套期保值的控制活动是其风险管理策略能够顺利实施的保证,是针对识别和评估的风险所釆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事前授权、职责分离等.开展控制活动时,应考虑活动与目标、风险应对的相关性和适应性.同时,对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建立起应急处理机制,对暴露出来的风险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造成更大的损失.包括:①基础设施发生故障时的防范和处理.②日常业务活动的应急措施.

6.6信息与沟通

套期保值风险随着套期保值交易的更新发展而不断变化,而诡变多端的市场又要求企业能迅速地对风险做出反应.因此,面对市场上繁多的信息,如何从中准确及时发现与风险相关的信息?企业有必要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套期保值风险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和传递.通过系统实时收集市场与企业内部的信息,筛选出与风险相关的,及时传递.同时,在套期保值风险管理中,企业应构建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鼓励员工对风险问题进行交流,塑造积极的沟通环境.

6.7监控

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监控,是围绕其风险管理目标,对风险管理整体过程进行监督,发现缺陷并持续改进.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监控系统是企业风险管理有效运行的保障.

7总结

篇8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企业风险管理逐渐受到重视,同时,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规模使用,运用套期保值来控制风险成为许多企业的选择.但是我国企业应用套期保值与风险管理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关于企业应该如何改进套期保值与风险管理的问题亟待解决.针对这个问题,文章探讨了相关理论并进行分析,试图将套期保值与风险管理相结合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 :套期保值;风险控制;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07-0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资本的流动范围更为广泛,市场上的资金快速流通而又充满变化,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上世纪末期,衍生金融工具成为人们视线的焦点,成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首选之一,衍生金融工具因而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中不可轻视的结构成分.在我国,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化的影响,衍生金融工具也并驾齐驱,其使用频率急剧增加.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衍生金融工具虽然是具有风险规避功能的工具,其自身却也蕴含着风险.面对衍生金融工具这把“双刃剑”,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企业通过它不仅没有成功地规避风险,反而还产生了亏损.在面临如此复杂而多变的经营环境下,如何合理适当地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是我国企业需要直面的核心问题.本文拟将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运用在企业套期保值的操作过程中,研究企业套期保值的风险控制,使套期保值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套期保值”,是从英文“Hedging”翻译过来的,也有译作“对冲”,是金融市场的一种风险转移机制.其一般定义是:企业为了规避风险,通过使用套期工具,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价格变动风险的一种交易活动.本质是:企业通过期货与现货两个市场,有效的安排,对冲风险,使经营活动避免遭受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保护资产价值.

上世纪中期,Keynes和Hicks最早提出套期保值的目的不是为了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它来获利,而是为了规避因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随着对套期保值使用和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用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来阐述套期保值的概念有着很好的效果,套期保值,就是将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上的资产进行投资组合.为了使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达到最大或预期收益风险达到最小,又引入了最小二乘法(OLS),通过线性回归,计算期货与现货价格的最小方差拟合,其斜率即套期保值比率.上世纪末,Ghosh运用误差修正模型(ECM)来研究套期保值,发现在预期收益风险最小时,考虑期货与现货价格的协整关系能使结论更为精确.近年来,随着风险价值模型的发展,研究者们在计算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时尝试引入VaR方法.相比于其他的理论,VaR的优势在于,通过预计一段时间内套期保值的结果,使企业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对风险做出反应.

国内现阶段关于套期保值理论的研究,主要基于国际上现有的研究成果,将这些研究成果在我国的期货市场上简单应用.周松(2011)首次定性地分析了企业风险管理与套期保值会计的关系.

综合来看,国内外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这一块已有了较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对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研究给予帮助.

2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从企业角度来看,风险是指一定环境、一定期限下,由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给企业经营目标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是独立于企业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

风险管理的理论倾向,经历了从风险回避到风险转移,再到风险管理的过程.2004年,COSO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其中对企业风险管理给出了如下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各级成员一起参与,共同实施的,通过制订战略,覆盖企业整体,识别那些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对风险进行管理,将其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容量内,保障企业目标的完成.”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大致可分为:①目标设定,设定了目标后,管理者才能判断潜在事项是否会对目标造成影响.②事项识别,识别企业的内部事项和外部事项,根据其对目标的影响判断风险.③风险评估,分析风险的概率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基于此进行规划.④风险应对,通过风险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把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容量内.⑤控制活动,帮助风险应对方案有效执行.

3 套期保值理论

套期保值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传统套期保值理论;②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理论;③现资组合保值理论.

3.1 传统套期保值理论

上世纪早期,英国经济学家Keynes和Hicks提出: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利润,而是为了规避风险.套期保值具有保险功能,又被称为价格和信用保险.

3.2 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理论

现实市场环境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是不同步的,因此基差并非固定不变.Working提出,套期保值并不能做到将风险完全转移,只是用基差波动相对小的风险替换了现货价格波动大的风险.基差的存在,使人们开始根据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化或预期基差和实际基差来寻求套利机会,寻求利润是该理论与传统套期保值理论的本质区别.

3.3 现资组合保值理论

现代套期保值理论,其基础是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Johnson等通过资产组合理论来阐释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就是把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上的商品进行投资组合,预计组合可能的收益和方差,从减小方差或使效用函数最大化的角度来确定期货市场的保值比率.

4 套期保值的基本操作原则

1、交易方向相反原则

只有当企业在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中交易商品的方向相反时,才可以在市场出现价格波动的情况下将两者的盈利和亏损相抵消,达到利用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目的.

2、商品种类相同原则

企业在选择期货合约的标的物时,应选择与在现货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的商品.只有这样套期保值交易才具备规避价格风险的条件.

3、商品数量相等原则

企业在期货和现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品数量应相等,这样当市场发生盈亏时才能大致相等,从而规避风险.

4、期限相同或相近原则

套期保值选用的期货合约月份最好与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时间相同或相近.因为价格变动影响着两个市场,只有选择交割月份与现货市场实际买进或卖出商品的时间相同或相近的期货合约,才能紧密联系两个市场的价格,从而实现套期保值效果.

5 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

套期保值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操作控制风险.投资者通过风险对冲来实现风险转嫁,将风险转移给有意愿的参与者来承担.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建立与现货市场相反的头寸,从而达到规避现货市场风险的目的.当基础资产的价格发生变动时,两个市场的盈利损失可以相互弥补.其依据是市场的两种经济现象的反应:第一种是同种商品期货和现货的价格走势在长期上大致相同,当某一阶段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时,两类价格会出现偏差,或因涨跌幅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第二种是因为市场存在着套利机制,期货与现货市场的价格随着合约到期会逐渐趋于一致,不然就存在着无风险套期的机会.

但套期保值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套期保值的风险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过套期保值控制企业经营的风险,即自有风险.另一类是管理套期保值操作时的风险,即外在风险.

自有风险包括:套期保值比率风险、基差风险、信用风险.

套期保值比率风险,当企业的套期保值比率选择不恰当时,套期保值就有可能带来损失而无法达到原来的目标.

基差风险,是被保商品和套保工具价格的波动不一致所产生的风险.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市场参与者可以迅速地对市场包含的信息做出反应.但在实际操作时,市场非完全有效市场,因此现货和期货市场价格存在随机扰动现象.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方在套期保值交易中违约、无法履约时产生的风险.在合约到期日,交易对方拒绝付款的,会造成违约.在合约到期前,交易对方因各种原因遭受重大损失而失去支付能力的,会造成无法履约.

外在风险包括: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管理体制风险.

决策风险,是指由于管理者的决策失误,企业制定的套期保值方案有缺陷.

财务风险,主要体现为企业保证金不足.当短期内期货价格发生剧烈变化,并朝着不利于套期保值者的方向变化时,企业被迫需要追加保证金,如果追加不利就会被强制平仓.

管理体制风险,是指由于我国套期保值管理体制的不足导致企业套期保值交易发生亏损的可能性.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套期保值操作前的风险分析具有重要地位,开展套期保值活动时需要风险管理的保驾护航.

6 套期保值风险管理方法

企业开展套期保值活动时,风险控制必然伴随始终,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体系.本文引用COSO风险管理框架,围绕套期保值风险控制要素来讨论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措施.

6.1 目标设置

企业在进行套期保值时,应设定正确可行的目标,同时,识别相关的风险,评估这些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合理设定企业的风险容量.

6.2 事项识别

企业需要识别可能影响套期保值效果的潜在事项,判断这些事项带来的是有利影响还是不利影响.风险识别,就是分析各种因素对套期保值效果的影响程度.在对套期保值活动进行风险识别时,企业需要对整个套期保值流程进行梳理,分析识别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

6.3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就是量化,估算,预测某一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影响.对企业套期保值的风险评估可采用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

定量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技术手段来评估风险,如风险价值模型(VaR)、压力测试等.通过定量方法得到的结论往往较为精确,使企业能够直观地获取套期保值风险的信息,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而当企业在风险模型失灵,无法取得足够可靠的数据等情况下,可采用定性方法.定性方法主要基于风险管理者的经验对套期保值风险进行评估,常用的方法有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法(RCSA).在运用RCSA方法对套期保值风险点进行评估时,既要评估该风险点的固有风险,还要评估在现有的控制活动和拟采取的控制活动中该风险点的剩余风险,评估内容包括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危险程度.

6.4 风险应对

在应对套期保值风险的过程中,企业可制定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策略,把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量之内,保证其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进行风险应对的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判断风险是否处于风险偏好和风险容量之内,若处于风险容量内则选择风险接受,否则选择风险规避、降低或分担.

6.5 控制活动

套期保值的控制活动是其风险管理策略能够顺利实施的保证,是针对识别和评估的风险所釆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事前授权、职责分离等.开展控制活动时,应考虑活动与目标、风险应对的相关性和适应性.同时,对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建立起应急处理机制,对暴露出来的风险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造成更大的损失.包括:①基础设施发生故障时的防范和处理.②日常业务活动的应急措施.

6.6 信息与沟通

套期保值风险随着套期保值交易的更新发展而不断变化,而诡变多端的市场又要求企业能迅速地对风险做出反应.因此,面对市场上繁多的信息,如何从中准确及时发现与风险相关的信息?企业有必要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套期保值风险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和传递.通过系统实时收集市场与企业内部的信息,筛选出与风险相关的,及时传递.同时,在套期保值风险管理中,企业应构建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鼓励员工对风险问题进行交流,塑造积极的沟通环境.

6.7 监控

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监控,是围绕其风险管理目标,对风险管理整体过程进行监督,发现缺陷并持续改进.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监控系统是企业风险管理有效运行的保障.

总结

套期保值不是投资,不是为了获利,其根本目标是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的稳定.企业应根据市场环境,结合自身发展模式和经营需求,正确认识套期保值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价格风险管理功能,达到平稳运营的目的,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有力保证.文章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和套期保值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依据风险管理框架界定了应对套期保值风险的系统化控制方法,对套期保值的风险控制和有效实施提供了支持.

参考文献:

〔1〕COSO,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 2004.

〔2〕刘霄仑.风险控制理论的再思考:基于对COSO内部控制理念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3).

〔3〕李维安,戴文涛.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4).

〔4〕王稳,王东.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展望[J].审计研究,2010(4).

〔5〕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6〕王东.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2011(2).

〔7〕Robert E. Hoyt, Andre P. Liebenberg, The Value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the U.S. Insurance Industry[R], the Society of Actuaries, 2008.

〔8〕贾炜莹,兰凤云,陈宝峰.衍生工具运用对上市公司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09(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