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09:18: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德育概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道德教育
一、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
1.安全理念的灌输
由于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所以中小特别注重安全教育,对学生安全理念的灌输是为了使学生们消除对自然灾难的畏惧,所以在安全教育的内容中就包括锻炼学生们在面对地震、火灾、龙卷风等灾难时从容不迫的良好心态与避难自救的措施。不仅如此,由于近年来,日本的交通事故一直在逐渐增多,为了避免中小学生在上下学途中发生一些不必要的意外事件,安全教育就变成了学校一项十分看重的教育内容。安全教育的内容涉及到唤醒起学生们的安全注意事项,并且提醒学生们平日生活中注重安全的重要性,以防学生们发生一些意外与不测。中小学生安全理念意识的教育主要是在保健课与道德课中举办。在安全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会教授中小学生们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并且以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的危险事件为例子,让学生们自己对危险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就在举例中锻炼培养了中小学生们应对危险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生命,并且具备了在危险中自我保护与判断危险的能力。
2.供餐教育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富裕后,就导致了人们的饮食健康问题,比如:挑食择食,肥胖症,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营养补充不均衡等等。为了能使中小学生们能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且掌握有关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日本的中小学因此开展了供餐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日本中小学供餐内容越来越丰盛了。日本学校供餐的形式主要分为完全供餐与补充性供餐两种。其中,完全供餐是指提供学生们米饭,面条等主食与相应配菜的供餐方式,而补充性供餐是只为学生提供牛奶与配菜的供餐形式,少数学校还有第三种供餐形式:只供应牛奶的供餐。日本的大多数中小学以完全供餐为主要的供餐方式,而学生们也十分愿意接受学校的供餐。与其他国家供餐教育有非常大的不同,日本中小学供餐不仅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相应的食物,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自身的性格特征,与其餐饮的习惯来为学生进行供餐方面的教育与指导。在供餐时,班主任老师会为学生进行贴心的供餐教育,老师们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地对中小学生们进行供餐教育,并且活跃就餐的气氛,对学生们就餐时的礼仪与习惯加以教育与指引。正因为如此,中小学教育的供餐教育在日本得到了十分的重视,学生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收到了手把手的教育与指导,对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并且由老师在供餐时间与中小学生们一起用餐,更加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们卓越的人际交往能力。
3.药物使用与防艾滋病教育
上世纪90年代,存在在年轻人使用兴奋剂等药物使用频繁人数增加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关注与担忧,因此日本文省部决定加强对中小学生们关于药物使用方面知识的教育,使学什们对药物的使用能有正确的看法与态度,推进学生们对健康的认识,从而让学什们注意到身体健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但如此,日本年轻人患艾滋病的人数也在每年的增长,文省部因此下令对青年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普及活动,并且要求学校教育学什们对艾滋病正确看待方式,使学什么不要对艾滋病患者抱有轻视的与鄙视的眼光与态度。学校艾滋病防御知识的普及课程通常会安排在保健课或者道德课中进行。
二、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即是培养中小学生们能够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保持着自己良好高尚的品行与时时刻刻保持对他人尊重的良好对待他人的态度,并且拥有自己的个性,愿意为国家未来的发展而不断地拼搏努力,奉献自己的一生。为了实现这一道德教育的目标,日本就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实现对中小学生崇高理想与高尚品德的培养与教育。由于不同年龄与年级学生对知识能力接受的能力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所以学校也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以更好地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道德素质的教育。低年级的小学生被要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能够自己对事情做出判断,并且初步了解社会方面的处事原则与为人之道。到了中年级,学校则要培养学生能够有较强的自制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使他们能够在今后更加轻松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学校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们明白他们背负着振兴祖国的重任,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能时刻保持这上进心,为了成为社会优秀的一员而奋斗一身。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途径是十分多的,学校还会和家庭与社会联合起来共同为中小学生们的教育而奋斗,使道德教育在中小学中非常成功地开展。
1.专设的道德课
在日本的中小学教育中,道德课一直以来都是一门核心课程。开创专门道德课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更加系统地,全面地使学生们对道德知识进行掌握与理解,也方便老师们对学生们集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了能使中小学生们对道德课感兴趣,并且愿意接受道德教育,学校十分关注对于道德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老师通过在课堂上安排学生们一起进行简短的话剧表演,分组讨论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在道德课上不会感到枯燥,而是非常期待道德课的来临,从而达到了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的要求。
2.学校,家庭与社会联合开展道德教育
日本的中小学除了重视学生们在学校的道德教育,还将道德教育和家庭、社会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在社会中锻炼自己,通过在社会上的实践经历,来锻炼他们对道德的判断能力,从而使道德教育更加全面与实用。此外,学校与家庭联合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也有许多种,中小学会在家庭中开展对学生们道德学习的调查,评选出优秀的学生进行当众表扬,以激励大家更努力地接受学校的道德教育。不仅如此,学校还会给家长道德教育方面的书籍与教育备忘录,以寄托家长们能够督促学生们保持着良好、有进取心的学习心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75-01
小学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教育。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指脑、口、耳、手等各种器官的协调活动的程度。社会文化素质品德素质――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具有勇于进取、勇于开拓、敢于竞争、不甘落后的学习精神。知识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审美素质――指数、形、图、式等的审美修养,能从美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数学知识。劳动素质――具有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一些劳动技能,会制做一些数学模型、学具、测量数据等。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素质――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品质素质――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在具体数学教学中,突出各个侧面的基本要求,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
一、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调节、强化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能使非智力因素对智能发展起到调节、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二、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发展趋势之一。学法即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进行哪些方面的学法指导呢?我认为最少可以抓如下几个方面:①如何预习;②如何听课;③如何作业;④如何复习;⑤如何课外学习等等。
三、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改革数学教学,其基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应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
四、重视示范教学和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小学生是在具体的事物当中进行思考的,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示范教学和电化教学,同时,要注意示范教学的内容要和课题吻合。利用电化教学,能是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生动具体,学生能初步掌握情感教育,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热亲,可以将初步的情感教育转化为知识教育。
五、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情境、问题和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注意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六、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过程的激励性评价
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重视教学活动中的个性化的表现,又要注重“因人施教”,对学生特别是个性表现不太积极的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激励性评价。评价要注意采用个性化的鼓励语言,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算法。首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肯定学生的不同算法(有的尽管很“笨”,但方法是可行的),有时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鼓励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习惯的更好的方法。
七、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发展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他的长处促使改变他的短处,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分层教学等教改试验,以各自的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几种教改试验,都注意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八、落实活动课程,发展数学能力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在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学科教育类课程;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一、课程结构改革
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而又突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二、教材建设改革
,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建设实际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异,新教材的编写和体系建设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教材应该由对一般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和对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二是教材要有鲜明的开放性,兼顾小学语文教育的普遍性和地方性差异,将反映小学语文教育一般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普遍现象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而将具体细部的问题诸如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放在课外阵地或者教育实践阵地去完成,把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留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
三是新教材要融会贯穿新课程标准精神,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抽象的课程标准阐释与教育,通过足够量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具体方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的融会与体现。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教材建设构想,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
三、义务教育
《语文教学标准》把小学语文教育当作师生不断探索、不断展开、不断体验的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热爱语文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具有比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适应这些客观需要,学科教育类课程也要转变课程理念,应对挑战。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热爱语文教育的职业兴趣和情感,是小学教育专业特别是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的重要任务。
通过系统的语文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教育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教育素养和具备语文教育探索改革的潜力,是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核心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等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和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落实到对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上,用简要的话说,就是要尽全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教育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以教师为指导和顾问,以学生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承担者,以师生双方为评价者,由一系列语文教育实践活动构成,是复杂而且有创造力的活动。故而,学科教育类课程应树立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的新理念,将其作为专业特色教学。立足于系统的实践教学观,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大致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领域。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根据需要安排在课内进行的由学生为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参与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影像观摩、模拟教学、说课、评课和教学片断设计等活动类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具制作与设计、教育调查、试讲与实习、教育方案设计、教学软件制作、友好班级活动、教学及研究信息收集整理、家教等活动类型。这些活动类型多样,基本模式是一致的,那就是定向与激励(提出目标并设法使学生自觉追求目标)、同化与图式(将新经验纳入自己的能力结构框架中,并且能够形成稳定的程序模式,产生正迁移作用)、反馈与评价(师生都能全面了解活动全程,并就活动的过程、方法、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强化与创新(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巩固能力,并且能创造性独立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除了基本的师生主客体外,还有一系列的载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试从教材、多媒体技术和试题三个支撑点的革新,浅析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一直以来,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我们不仅要看到数学的知识、技能,更应该看到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观念。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同时成为数学精神与思想方法的文化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数学学习载体的教材、多媒体技术与考试测验在观察、实验、内省中,在同伴合作学习的交流碰撞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应随着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而不断革新。
一、教材编排力求“精、新、思”
作为数学教学的首要载体——教材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开始采取一标多本模式,这是我国近代数学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当前,在多元化思想指导下以及多重教育诉求目标的指引下,各套数学教材均进行了积极探索。受教学信 息论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教材是课堂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媒介。教材编排科学合理与否、所选内容恰到好处与否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好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
1.素材选择要“精”
所谓“精”指所选材料应当是从众多材料中经过千挑万选、千锤百炼的,每个素材都应当是仔细斟酌、比较后遴选的。小学数学相较其他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而言,更为注重基础知识和思维开发,教材中所选素材也普遍较为浅显易懂。但真正衡量一本教材所选素材优秀与否的标准,除了“易知”以外,更重的砝码是“精”。
教材在传统的教育观里,一直被视为学习的宝典。虽然“唯教材论”早已遭到鄙弃,但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仍然占有不可捍动的地位。在教材中所编选的每一个例题、每一种解答模式都应该是能经得起多番推敲的。它既源于生活又在某种程度上高于生活,即便没有太多的定理、定律,但启发思维的萌芽还是存在的。
2.内容编排要“新”
提及对教材编排的创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教材页面的扩大和连环画般的彩色印刷。笔者认为,除了在感官上对编排设计创新之外,内容的创新组织也是必不可少的。博辛(Nelson,L.Bossing)将教材组织形式分为: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折衷式或教育式组织。作为数学教材,应当兼顾逻辑式组织与学生心理式组织。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基本的逻辑组织从例题到解析,再到练习,层层深入,由易入难是抽象思维形成、建立、巩固、运用的有效模式。另一方面,考虑到小学生好奇、自控力欠缺等心理特征,在教材的编排上面要结合学习心理论通过暗示性指引,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学习习惯。结合色彩的运用,缓解小学生容易产生的视觉疲劳;结合悬念的运用,增强小学生求知的欲望;结合鼓励暗示性词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练习题的设计要引导“思”
练习题一直以来都是教材内容编排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能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对于一门训练抽象思维的学科而言,数学教材中练习题的设计一方面要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还应该渗透一些思考的指向性,挖掘小学生探奇和好胜的心理特质。当然,要在教材中太多的体现深层次的思考亦是不现实的。练习题所蕴涵的思考深度可供学生据自身兴趣和能力形成发挥题、攻关题、挑战题等形式,经由教师指导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考的空间。
二、多媒体运用体现“现代化”和“情境化”
小学数学往往是通过直觉、分析、想象、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正确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处理问题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试题设计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首先,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媒介,具有形象化、直观化、便捷性等诸多优点。教师在进行某个知识点的讲授时,通过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多次演示,反复刺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信息,所学的概念也随之得到了强化和巩固。同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将鞭策教师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此外,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
其次,多媒体技术如声音、图象、色彩、动态画面等多种因素的调动,可以创设出一个个数学情境。信息技术突破了教育环境的时间限制,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现实世界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带入情境。小学数学知识的编排,一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新知识,二是原有知识的引申发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教学进行整合,选择有用的相关信息,无疑会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在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试题设计彰显“创新性”和“人性化”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考试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考好,考出自信,考出乐趣,考出对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到数学的情与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1.版面设计的人文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有情
数学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考试的评价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份期盼,一份人文的关怀。因而在试卷的版面设计上首先要追求的是一种亲切,一份关爱,让孩子拿到试卷的那一刹那,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情和真切的关怀。
转贴于
(1)巧改标题。标题的设置追求的是一种亲切与情趣,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份轻松与信任,让考试变成极富情趣的智慧旅程。试卷各题型名称的变动,需要教师在命题过程中善用“移情”,把从学生的视角和心态看待世俗所定义的“真理”,换之以易于亲近而活泼的面孔出现。诸如“快乐ABC”之类,通过这种感性的方式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与老师的距离。
(2)友情激励。美国的一位课程理论家曾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而在小学阶段的测评其更大的功能应该是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非对学生的一种“宣判”,学生需要的是一种激励,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2.呈现方式的情境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有趣
传统的数学试题往往是脱离了现实问题的原型,只为巩固数学知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编制的。试题内容是纯数学知识或数学模型的,学生对这样的试题感到枯燥乏味,兴趣索然,考试的心理仅仅为了应试而考,并为以后难度逐渐提升的数学学习埋下了隐患。因而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今天,在呼唤有情趣课堂的同时,也同样呼唤有情趣的考试,把枯燥的数学、乏味的计算融入富有生机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充满鲜明具体的形象中,学会从教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解题思路的开放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有个性
新课改要求数学教育应转向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的创造型模式上,在这一过程中,开放题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开放题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和探索空间,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让学生在开放的解题中释放灵感,飞扬个性,领悟到数学的灵活性、深刻性与鲜明的个性。
这种开放性的试题,以丰富的内涵催生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在解题中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同时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与个性之美。
4.解题结果的过程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考性
传统的考试测验通常忽视对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考查,往往追求结果的正确性,容易在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小学生中诱导出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功利主义行为。数学作为一门讲求严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学科,其各中过程和细节都来不得丝毫含糊。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揭示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试题编制中,应尽量做到少考或不考单纯的概念、法则及定律等再现型知识的记忆,而将考试的侧重点倾向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此外,考试后老师的评阅标准也对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养成有很大影响。数学试卷不仅要在评阅时要体现分步记分,即便在命题阶段,也应该体现解题结果求得的过程化,适当标注分步记分的标准,引导学生由一知半解做出初步尝试再到深入思考求得。从而在整个过程中习惯并乐于思考,不畏难,不轻易放弃。
参考文献
[1]李善良.论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J].数学教育学报,2007,(1).
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现在,我们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又出现了“放羊式”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课堂教学“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教师在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时,也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感受”,该否定的就不予以否定;不能说要“赏识孩子”,该引导的就不予以引导。对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对一些是非分明的问题,教师应毫不含糊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学生指点迷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一个“导”字: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偏差、走人误区时,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维卡壳时,要“辅导”。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要注意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三是形成合作机制。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合作小组都要有一名“领头羊”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进行,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的参与机会。
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条件,“该出手时才出手”。具体做到:(1)激发探究兴趣。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是否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这种探究兴趣很难自发产生,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兴趣诱导学生认真思考、乐于探究。(2)把握探究时机。(3)提炼探究问题。备课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对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组织探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忽视学生实践和感性操作的倾向。应该肯定,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节课中,设计购物场景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但活动不应该只注重外在表现方式,更多的应是注重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用活动这一外显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学内容。
摘 要 体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体育硬件设施经费投入要增加,突出特教特色、体育教学要开展融合教育,促进特殊儿童融入社会;加强健康知识的教学、增进体育教学的个性化;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跟踪学生成长;对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力与语言障碍学生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研究。
关键词 特教学校 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体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紧锣密鼓的实施,特殊教育学校也应紧跟改革的步伐,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合各残疾类型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实现残疾身体和功能的恢复,走出封闭自我,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一、体育硬件设施经费投入要增加,突出特教特色
特殊教育学生需要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比普通学生上体育课要求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更加苛刻、更加严格。例如,国家规定:“盲校体育场地设置在适宜视力障碍使用的环形跑道或直道,除少部分留做硬地外,宜铺设草坪。”可是所有特殊教育学校(中心)的体育场地都是水泥地或沙土地,本来就很少的室外体育设施,基本是竞技项目的器材,不适合特殊教育学生使用。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中心)没有专门配备适用于特殊教育学生的体育器材,尤其是智力障碍学生需要的体育器材价格昂贵,造价比较高,都没有专门配置。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应该增加投入,减少“常人化”因素,保证的体育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改变特殊教育体育教学根据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这个主要的因素确定教学的内容,通过我们的努力转变为根据体育教学内容进一步改进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
二、体育教学的实施要与时俱进
(一)开展融合教育,促进特殊儿童融入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中心)应大力开展融合教育,更好的为特殊教育学生融入社会,更好的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融合教育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美国教育界所提倡的回归主流运动,其目的是要让特殊儿童不要被隔离在传统的启智学校、启聪学校、启明学校以及现在的特殊学校。而是让特殊儿童回归到正常的主流学习环境——普通学校(或普通班)。主要的涵义有:
1.教育机会均等:强调一般儿童与身心障碍儿童在教育上的师资、设备、教材、权益是相同的;
2.回归现实正常生活环境:教育即生活,但传统的隔离教育却把学生隔离在特殊学校内,这毕竟不是一般的社会;
3.最少限制的学习环境:学生在特殊学校的学习环境限制较大,例如他们无法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实施融合教育以后就可以取消这个限制。
(二)加强健康知识的教学、增进体育教学的个性化
当代体育教学倡导的是,多样化的快乐体育将替代“模式化”体育教学,各种有氧健身活动取代体能训练等等,精选重视体育健身必备的体育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削减繁、难的陈旧的内容。每个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内容后,可根据需要在拓展新的内容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可根据自身条件(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学校传统等)选择拓展性的内容进行教学,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这种富有灵活性的内容安排,改变了所谓“吃不饱”、“吃不了”或“吃得无知无味”的状况,能让特教学生精力充沛、劲头十足的进行练习,达到入趣、入情、入境的境界,充分满足特殊教育学生的个体需要,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三)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跟踪学生成长
积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每一个学生建立二个不同的文件,分别记录成长与学习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长期跟踪特教学生的成长。这二个跟踪文件是:儿童期基本情况、入学前基本情况、每学期的成长足迹。应当把这个经验扩大到每个特殊教育学校(中心),学校针对学生建立完善的长期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有效的实施体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三、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特殊教育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固定的,选择面很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与以探究活动为主,在这方面应当予以加强,扩大情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在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智力障碍学生体育教学方法对策研究
以语言传递为主、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使用较多,原因在于智力障碍学生入学前有大医院开据的智商鉴定证明,入学之后特殊教育学校(中心)根据医院开具的智商鉴定结果并结合学生年龄进行分班教学。低年级智力障碍学生体育教学交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基本的精细动作的活动能力,教学方法是示范法与一对一的指点,讲解法较少,体育教师直接发出指令,学生完成动作。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智力障碍学生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并注意发现学生某些兴趣爱好进行重点的培养,条件突出的学生可以进入校运动队进行训练。
(二)视力障碍学生体育教学方法对策研究
视力障碍学生对外界感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容易对外界事物产生片面的认识,在分析、推理和判断上出错。视力障碍学生没有空间定位能力,体育教师不会对视力障碍学生进行示范教学。视力障碍学生的听力没有损坏,仍然能够比较好接收到体育教师的大量的语言讲解,针对视力障碍学生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使用较多。
(三)听力与语言障碍学生体育教学方法对策研究
听力与语言障碍学生无法接受到体育教师的讲解,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手语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示范动作,直观的教给学生相应的体育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因此,直接感知的体育教学方法选择的达到了,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使用较多,这是由于语言与听力障碍学生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加大特教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从体育硬件设施的经费投入、体育教学的实施、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等几方面进行,争取体育教学改革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谭丽清.湖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关键词:数学 课改 思考
小学数学教育,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还是教学评价、教学实践,各个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新的“教研教改”理念也在教学环节中逐步渗透和深入,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成长需求,教材内容编排有所侧重。我觉得,小学数学具有“与生活联系密切,内容开放,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建立学生主体地位,探索式学习方式明显,注重创新思维培养”等特点。笔者现就新课程理念下的一些教学问题粗谈几点思考,与同行商榷。
一、关注小学数学教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以课程内容学习活动为主线,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练习等方面,应该把握以下要求:
1.要深化理念认识,立足教材内容。小学数学内容要求我们要树立新教材观,灵活运用教材。现行教材经过了历次改革,融合部分国外课程及教改成功的经验,结合义务教育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具有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学习氛围等性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性与感性协调发展。
2.要注重角色转变,精细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前提下,要联系生活,在数学中创设童真童趣教学素材,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学生差异,安排教学内容要有“弹性”,应在过去已有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灵活运用,选择探究式教学手段和体验式学习方式,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把握小学数学教改重点
从新课程改革思想看,小学数学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1.注重联系生活。农村学生对数学有一种畏惧感,觉得数学遥远,无法触摸、感知,太抽象,不容易理解。
所以,教学时,要尽量提取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内容,举出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信心。
2.注重主动学习。新课程改革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全面、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保证人才规格的多样性。按学生是主体、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合作式、探究式、自主式、交流式的学习方式。
3.注重课堂活跃。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由被动学习向探知科学转变。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设疑诱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采取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丰富生动、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动手实践、尝试练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1.教学内容生活化。密切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教学应与学生生活充分融合,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和探究数学,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实践再创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就是“再创造”。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实践数学、运用数学”。
3.教学评价多元化。新课程要求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即时评价与长期评价来评价学生,但并不表明要完全抛弃考试分数。新课改要求不能把考试分数当“靶子”,不能让“形而上学”泛滥,要把形成评价与考试分数有机结合使用,学生好的、正确的、新颖的观点,应肯定和表扬,要注意表扬与批评的有机统一,注重学习成果评价导向。
数学是社会数形交流的语言,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应立足学生数学思维“转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有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中,教师能不断思考教学问题、把握课改重点,采取教学策略,依照数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来构建生动、优质、高效的教学课堂,就会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促进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模式落后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思想相对比较落后。这就要求老师应该从教材的使用出发,而不应该丢弃和脱离教科书,在课堂上老师对教材的使用次数过少,没有充分发挥出教材的真正价值。数学这门课程,在众多的学习课程中是一门比较灵活和难学的学科,需要学生开动脑筋不断思考和反复练习。数学教科书是提高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在众多课程中相对比较难理解。如果老师课堂上脱离了教科书,那么就相当于失去了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数学老师应该通读数学教材,对数学教材每个章节的内容和结构有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
2.课前准备不充分
在课堂上,一些老师没有对教材要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详细讲解分析,没有认真做好教学课前的准备工作。例如,有些教师还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和内容,不能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老师应该从教材出发,灵活地使用教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动力。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认真细心讲解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减少学生对知识点的错误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3.教学态度不严谨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任课老师的责任心不够强,没有严谨的教学制度,没有足够的耐心对小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例如,在课堂上,小学生比较调皮、活泼,一些年轻的数学老师没有认真负责管理好班级的纪律。这样不仅使数学课堂没有积极活跃的氛围,还妨碍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应该充分利用课上的这四十多分钟,使数学课堂学习发挥理想的效果。
二、数学课堂教学解决方案
1.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老师应该对数学这门课程有正确的数学教学思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小学生培养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不断创新,不仅开阔了老师的视野,还扩大了老师的思维空间理解能力,这样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工作,对数学课堂的教学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老师要积极培养和营造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和交流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以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高对知识点、题型的理解能力。
2.营造和谐的氛围
老师应该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和谐氛围,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数学老师应该具备教学的责任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鼓励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用灵活和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的历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案。要营造轻松、自然、舒适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督促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行列中来。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让学生知道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老师要不断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3.科学合理教学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将这些课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那么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做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来加强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课堂上要做到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课后的作业要适中,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感觉不到疲惫和乏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舒适和愉快的氛围下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历程中,老师应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乐趣,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升课程教材改革的科学化水平,还要提高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健康稳步发展。探讨和分析学生对数学课的态度、建议和想法,以督促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教育课程的改革是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完善,要追求更高质量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